高职计算机课程

2024-06-24

高职计算机课程(精选11篇)

高职计算机课程 篇1

随着世界高度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计算机已深入到各行各业, 而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各行业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 所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会简单维护计算机、通过计算机使用常用软件和本专业的专用软件已成为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是举足重轻。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信息化的教育,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教学, 它的首要特点是确定终身持续学习的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终身学习与实践”是现代赋予“学习”的新的内涵, 终身持续学习不仅是学生而且也是教师所要努力实践的信条。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 教师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 (教材、网络等) 培养高职学生不断的获取、处理、交流和创造信息, 加深和拓展他们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从而内化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培养他们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1 作为一名高职计算机课教师, 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1 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师不仅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更要担当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为了使教师能迅速适应时代的要求,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同时更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尽量理想化,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认识水平, 平时注意收集有价值的教育信息, 认真钻研新的教学方法, 能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大胆尝试, 经常性的归纳总结阶段性实验成果, 并能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1.2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要好得多, 然而, 10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原因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 而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明显不足。因此, 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变“知识至上”为“能力至上”, 变“应试至上”为“素质至上”。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教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活动。

2 要提高计算机课课堂教学质量

现今课堂教学仍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 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计算机课程注重操作, 所以要改变教学形式, 应使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信息以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从多方面刺激学生, 使学生通过视听更快的捕捉掌握知识。要提高计算机课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是关键。打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是知识的传播者的传统教学观念, 让教师担当学生的“向导和辅导员”,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1 教材选择要合适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 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 选择余地不大, 在教学中计算机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推行问题式教学

推行问题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知”, 问题式教学就是这样, 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 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如在《计算机文化实用教程》教学中, 给学生讲解怎样进行复制操作时, 可以故意没有选定对象, 学生看到打开的编辑菜单后都会问“怎么没有看到粘贴命令”, 然后我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程序, 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错误, 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

2.3 开展实例教学

讲解某些知识之前, 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 使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中有一个整体认识, 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 大概需要哪些知识, 随后, 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如在讲解Word时, 先给学生讲述Word的多种功能, 然后给大家演示制作的自荐书, 当学生看到优美的封面和简洁明了的内容时一下子对Word产生了兴趣, 最后围绕怎样制作自荐书开始讲解Word的操作,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2.4 以就业为导向, 以掌握技能为目标开展实用教学

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师, 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职业化的特点, 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学会知识, 更要教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 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在每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 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 着重讲解。另外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使他们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5 培养自学能力

作为计算机教师, 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传授给学生太多的知识, 大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得靠学生课外自学。因此,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以学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 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也就有了思维,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看书或查阅资料等) 去解决问题, 比直接告诉要强得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 为了保证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在全面掌握教材、不断扩大知识面的同时, 应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职教课程改革逐步走向纵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2]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3]陈明选, 何建武.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高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探究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一、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教育中的热门技能专业,计算机专业在各高职院校的开设范围很广泛。表面上看,近些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形势大好,然而实质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困难时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招生部分来自职业院校,这些学生的起点本来就低,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毫无特色,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计算机专业进行删减和压缩,根本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从这样的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自然在职场上缺少竞争力,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职计算机的课程设计存在较大问题,如:教材陈旧,实验、实训环境落后,教学与实际脱节,实训力度不够等。课程教材的编写,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不能及时删减过时、落后的教材,有时甚至会出现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突出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特点。

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逐渐由过去的以教师作为主导而向现在的由学生作为主导转变,这就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不应该仅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还应该在学生对于教育的选择中予以体现,比如说,自主进行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等尽可能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对于教育有一种选择性以及参与性,进而实现以人为本。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思路。

课程的内容要有较高的水平,能够反映出当代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多媒体时代的特征,注意效益性与整体性、理想化与现代化、社会化与个性化等一些综合性的因素。课程的体系要具备独立性与系统性、层次性与连贯性的相互统一,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计算机比较科学的知识结构充分的体现出来。再次,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还要充分的把握“举例”原则,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高职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互联网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根据这样的三个层次目标来组织和指导教学。

具体来讲,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互联网应用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了解并掌握互联网基本知识与应用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停留在该层次,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目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课程一般为《多媒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等,提高专业或领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掌握制作课件、制作动画视频、网页设计等能力。第三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教学的课程一般为《C语言》、《VB程序设计》等。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也有利于贯彻“计算机教育三年不断线”的原则。

四、课程体系要面向职业岗位

根据市场的调研情况,根据岗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改革课程的内容。通过工作岗位对程序设计员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的内容作为一种导向,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做好。抓住特殊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的要求,找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

要善于利用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对资格证书的要求,在实施课程建设的同时把相关考证的内容嵌入到课程模块中,这样不但可以验证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将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質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五、总结

总之,课程设计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研教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做好专业课程设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致力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爱萍,许先斌,蔡朝晖,等.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0).

[2]陈自刚.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设置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6).

[3]何蕴峥,李忠学.高职计算机类教材特色研究[J].北方经贸,2009,(12).

试论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3

1 高职计算机教学基本现状

1.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高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高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 也决定了高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 心理易损等现象, 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 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 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缺乏兴趣。

1.2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 而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普遍过于缓慢, 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 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3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 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 有的甚至无法达到每周上机两课时, 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 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 导致学生练习完成后, 没有得到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 学生会日渐松散, 失去学习的兴趣。

2 高职计算机教学良好建议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及带头作用

在教学过程当中, 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着重讲一些由书本上的知识引申出来的书本上没有讲解或者是提得比较少的, 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得感兴趣, 不会因为自己懂了某些知识就不学了, 因为老师可能会加深某方面的知识。例如:在讲授艺术字的插入过程当中, 故意展示一个以图片作为填充内容的艺术字。由于很多学生事前曾用过艺术字, 也会使用, 但是以一个图片作为字的填充内容的却从来没有用过, 所以学生就会很感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不作详细讲解, 只略加提示:在艺术字的工具栏中能够实现这样的操作,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2 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 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 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 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 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应当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人点, 学到实用的知识。例如:对于Word的教学, 如果按照教材讲:那就是认识Word界面, 打开、保存等操作。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很枯燥。所以我选择了设置Word的背景作为一个切入点, 教学效果的事实证明, 这样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每一次演示给学生看的时候, 学生就会有一种惊叹的感觉, 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哪种颜色的配合最好看, 在这个过程当中, 讲授“保存、认识界面”等操作的时候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他们都非常乐意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保存起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 由于第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得多了。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上机操作技能、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 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把握好进度, 分层次推进。要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同时做好记录和评价结果。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例如:高职学生进校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在打字练习方面差距很大,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间穿插打字训练, 使打字能力较弱学生提高打字水平, 对打字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2.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学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获得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例如:在PPT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了三个任务, 学生根据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幻灯片的制作以及动画效果、背景的设计操作等。实践证明, 这种学习方式好于按部就班的讲解和教师的演示操作, 也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思考和积极动手的习惯。

2.5 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 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 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 要了解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法规、政策, 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实践证明, 只要肯开动脑筋, 高职学生的教学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这些学生只是学习能力较弱,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也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觉得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 精心准备实践内容, 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就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指出了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改进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建议和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高职,教学,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高职计算机课程 篇4

1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数据等开展的计算机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系统且全面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当他们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尽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而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掌握程度有差异[1],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2个:①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不同;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都采用的是“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无法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需求。

2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中小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脱离了绝对“零基础”的程度。然而,非“零基础”并不意味着基础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是大一新生,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开发区,那么他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远远好于出生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中的孩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中学,甚至是小学课本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虽然,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提出质疑和意见,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还是要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需求考虑在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中,因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教学问题[2],找到更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详细的分析后,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分为以下3个等级: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3],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4]。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3.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组间相同,组内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先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分别包含了零基础、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5]。这样的分组教学方式使得组内同学之间存在基础差异,但是在其他组中都能找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同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组内互助,组间评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学生尽力拔高,还能提升各组间的总体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和有耐心,并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充满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三章制作个人求职书为例阐述分组教学的教学安排。制作个人求职书是每一个大学生为求职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平台。个人求职书要求内容言简意赅和印象深刻,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有所特长以及求职意向等通过书面的形式介绍给用人单位。在个人求职书中涉及到WORD办公系统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输入、修改图片、绘制表格、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及排版等等。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每组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总体水平。同时,要在组间展开成果评比,这就需要组员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每个组员都要分配不同程度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协商和努力共同完成作业。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根据组员自身的基础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分配,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零基础、初级基础和中级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3.2.1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制作个人求职书;授课课时:4课时最高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求职方向,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且有明显针对性的求职书。求职书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设计,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体水平: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求职书的制作中,每个学生都要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2.2组内人员任务安排零基础学生:WORD的新建和保存,自荐书内容的文字录入;初级水平学生:自荐书的排版,制作个人简历表;中级水平学生:制作求职书封面,包括图片的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等。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此种方式减少了因先分层再分班而带来的各种麻烦。首先,分组教学只需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因此无需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打乱重新分班,这就解决了因大一新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而受到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的制约了。其次,计算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的软件之间的功能是可以通用的,老师指导过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同学的演示来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弥补因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而带来的不足。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9-60-02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Hongjie

(Liaoning Police Academy, Dalian, Liaoning 116036,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eaching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of syllabus, teaching approach, learning method guidance,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 core teaching goal and a core teaching approach are presented. The training of two voc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wo teaching levels are emphasized. Three teaching spots and three teaching steps are highlighted.

高职计算机课程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 教学内容零起点, 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 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 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 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 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 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授理论课时, 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 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 教材内容滞后, 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 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 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的教材内容滞后, 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 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 Office软件已从2003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 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2000与Office 2000的内容。有些教材包罗万象, 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不符合教学规律。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 但可操作性差, 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 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 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 改由学生自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 舍弃过时的内容, 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层次化, 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 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 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 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 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 以应用为驱动, 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 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因此, 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 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 学习兴趣才会提高,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 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 让学生在网上完成, 直接提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 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 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 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 迅速且准确, 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其次,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 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 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 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不断补充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此外, 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 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开展教学科研,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 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 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 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 积累实践经验。

4. 结语

总之, 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 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更新知识层次,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 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 :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 2007, 23, (3) :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27-28.

[4]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10-114.

高职计算机课程 篇7

高职院校已经普遍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范围,在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采取“一刀切”“零起点”教学。一些常用计算机上网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没有必要再学习计算机课程,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新奇的东西见得很多,对本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少部分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感到深奥难懂。

另一方面,有不少学校以通过等级考试或高新考试为教学目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大搞题海战术,过度强调“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造成高分低能的教学效果,致使很多学生直到将近毕业还都不能利用计算机写论文、用计算机制作简历等简单操作,有毕业生反映工作后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

1、培养学习兴趣,刺激引发自觉地认真学习精神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这些新踏入校门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作为他们大学的启蒙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时从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形成良性的学习体验循环,既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挖掘学习,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的时候,涉及到IF函数、COUNTIF函数和公式的时候,我用到了一个实例:小学四则运算试题。

当通过键盘输入一个正确结果的时候,屏幕给出“正确”答案,否则给出“错误”答案。并统计做对了多少题,做错了多少题,得分是多少。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通过抽查的情况看,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掌握了。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可突出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情绪,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2)项目教学法

即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任务,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再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实施和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检查评价,该项目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3)层次教学法

高职学生入学基础不同,在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教师可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基础目标、中等目标、较高目标,把讲解再现作为第一层次目标,问题答疑作为第二层次目标,再现操作作为第三层次目标。把这些目标公布出来,由学生自主选择,使之树立学习信心,日有所进、学有所得,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还有讲练法、模块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探索着更好的教学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26-27.

[2]王炎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26.

[3]张万颖,谷秀丽.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改革[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66.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心得 篇8

计算机专业英语在将来的工作中,如计算机编程、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以及科技英语资料翻译工作岗位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 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以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主线,学习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各个方面:硬件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软件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词汇及用法,掌握科技文章中常见的语法特点,如长难句、被动语句、祈使语句等翻译的方法,熟记专业词汇中常见的缩略词、新词、合成新词、一词多义等词汇。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根据传统教学法教与学来探讨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现状:

1)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教材内容生硬乏味单一,让人无从下手,而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只强调翻译课文和记忆单词,学生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课程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有待提高,过去教师只是单纯的翻译课文,使学生忽略了听、说、读等其他方面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对学习的倦怠性,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同时,只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交际中完全不能将专业英语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

2)学生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达到三级水平,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造成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教师没有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硬背单词,生搬硬套,使学生完全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造成教与学没有相辅相成的发展。

2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时,不应该只注重学生单词和阅读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将听说读写都运用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学之后马上能做,做的同时又在学习。注重语言的运用性,使教与学能够很好的配合。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不单纯的放在文章的解读上,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设立场景,引导学生加入场景会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场景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引人句型,在交际性的句型操练中复习单词。培养学生应对特定情境和话题的交际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

2)教学手段

采用粉笔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1)传统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向学生精讲知识点、词汇以及语法。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但是缺点是,速度慢,知识量太少。

(2)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以适当采取全英文教学,用图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英文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既能具备高水平的外语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通过质量高的多媒体软件,做到内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等等的效果。

3)教学内容举例

我们以一节课时间为例来安排课程内容:

第一步:介绍词汇以及相关计算机知识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查询关于网络的相关专业词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查询到的网络相关词汇通过句子帮助同学们记忆单词。

第二步:准备情景

假设一个购买网线的情景,要求学生们准备好场景对话。可以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们的对话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对话指出学生们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介绍网络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的介绍是这个步骤的重点,但是不能介绍太过深入,可以大致的介绍网络中我们常用一些内容。

第四步:讲授课本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们阅读第一段话,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英语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最终的段落大意。之后教师讲解此段中涉及到的语法结构并套用句型举例。

3 结束语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使用正确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课程使学生了解整个计算机体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面非常之广,目前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出现了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新的种类,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授新的知识给学生们。

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高职阶段英语教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大都产生于国外,学生们想要学好计算机技术,需要参考大量的外文书籍、文献。因此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延伸专业知识的一项基本技能。该文通过多年教学分析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对可行性教学方法作一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教育

参考文献

[1]卜令国.计算机英语[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平.善用计算机技术教计算机英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4):204-205.

[3]刘兆毓.计算机英语[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刘艺,王春生.计算机英语[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高职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结构探讨 篇9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技术特色。突出就业导向、强调能力训练,贴近社会需求,把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中文科专业类别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反映到教学环节,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计算机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1)计算机作为基础工具的作用日益明显。各个专业的业务操作大部分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专业能力需要在不同的计算平台上实现,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专业技能的重要保障。

2)学生起点提高。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1]。

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到各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更加具体的要求[1]。

5)各高职学院基本实现了校园信息化,网络平台、实训基地等实践场所为学生锻炼计算机能力提供了环境保障。

从社会需求看,高职学校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求高职毕业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2]。因而,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特别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适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不同专业的应用特点,学生的技能训练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了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结构,技能训练落后于技术发展,能力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以提高能力为目标、适应职业需求变化、服务于专业技能培养,体现专业差异,并且能够动态调整的能力培养体系。

2 职业需求分析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建立与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把职业需求及工作内容转化为任务目标,然后以任务目标为主线,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围绕训练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统一,使知识传授服务于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完整工作过程,逐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完成课程开发任务、建立课程体系结构,首要工作是了解岗位需求。通过对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不同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岗位要求,对于具有计算机操作要求的岗位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提取并归纳了不同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期望目标。参见表1用人单位计算机能力要求统计表。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会计、出纳、文员、商贸、管理、物流、统计、财税、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报关、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企划、市场调研等40余个岗位,基本包含了现阶段高职文科专业方向。

说明:

1)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常用操作、打字和日常维护等。

2)办公软件指office工具软件。

3)系统维护指除上述能力之外的系统故障处理。

4)能力期望值低:会简单操作,专业用软件较简单或没有使用。

5)能力期望值中:已掌握常用软件和操作,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

6)能力期望值高:掌握常用软件和操作,掌握业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能立即上岗。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各种职业的基本需求,如果这种能力达不到要求,很难适应大多数岗位要求,就业将非常困难。

2)与专业相关的操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这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相一致。在多数岗位,计算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一种业务平台。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期望值较高,多数单位希望毕业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归纳起来,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而且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与专业结合的操作能力。所有这些要求,对于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 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计算机课程不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翻版或缩减,必须具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应当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建立课程结构,体现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适应岗位需求,为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培养目标的要求,文科专业的计算机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个部分,即基础能力、专业相关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是第一层,专业相关能力与综合能力并列构成第二层,他们均以基础能力为基础,共同组成计算机能力体系。与之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必须对应这些能力的培养,形成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结构,即由三个相关部分组成的两层结构。参见表2课程体系结构表。文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培养操作、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较少涉及计算机专业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基础能力,它是实现其他能力的前提。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应当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达到较高的文字录入水平,掌握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从现实应用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操作等。由于这部分能力要求具有普遍性,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完成。

专业相关能力的重点是训练与专业有关的业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如财会类软件、管理软件等,这些能力目标既有专业要求,也有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同专业训练内容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区别的教学,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论[3]。课程内容应该由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共同设计,以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来设计技能练习体系,达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大部分文科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数据采集、处理、统计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掌握数据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开设数据库类课程。

综合能力除了包括学生学习、使用设计软件的能力,更应该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4]。计算机技术以其逻辑性强、结构缜密,而成为训练设计、创造能力的得力工具。当学生使用软件工具,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的时候,无疑是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对于文科学生来讲,这部分课程可侧重于网络应用、图形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技术以及编程技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在实施层次化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动态设计课程内容。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5]。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课程内容必须适用职业需求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技术本身所带来的变化,如新技术的应用、软件版本更新等,这一点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其次是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改变。因此,应当以动态方式构建课程内容,随着需求变化而变化。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相对稳定、相对活跃和经常变动三类,并特别关注经常变动部分,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长期不变、教学内容落后于实际应用、学校教育与用人需求脱节的状况,真正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缩短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周期。这样,教师由讲“教材”转变为教“课程”,由“讲授”转变为“指导”,突出体现高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4 结束语

满足职业需求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培养工作能力为目标。计算机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而且要关注计算机技术在不同专业的应用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形成不同的专业特色。本文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提出建立动态课程结构的方法,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摘要:通过分析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建立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的重要性。在分析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计算机课程二层结构的思路,描述了动态构建课程内容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职业需求,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旻.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

[2]谢微微.浅谈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1).

[3]任文娟,李敏.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0(6).

[4]刘鑫.文秘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创造能力的培养[J].电脑学习,2010(2).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材改革探索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材;现状;“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2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

Shi Weidong

(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Wuhan430056,China)

Abstract: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purpose is which develop a technical ability type,the fulfillment type,creative type be demanding of a glimmer of talented person,want realization that purpose,the teaching material be basic of assurance.This text analysis currently the calculator course that high vocational school college us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put forward a high vocational school college,business enterprise,publisher cooperation develop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Computer Course materials;Status;"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s

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高教司[2000]19号),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在该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高职高专院校将教材建设列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出版了一大批高职高专教材。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中,精品教材不多,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技能型、实践型教学的教材更少。因此,对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计算机教材,是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现状

(一)高职高专教材特色需要突出

目前,在已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中,不乏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但是相当一部分教材存在着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教材不多;有的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环节不足。有些教材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浓缩,理论偏多,没有从实际应用出发,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为此,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高专教材职业性、实用性的特色。

(二)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开发教材,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计算机行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滞后,导致高校计算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脱节。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开发教材。目前我国许多高职教材是由高职院校第一线的任课教师结合本人教学经验编写的。他们往往缺乏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查和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分析,所编写的高职教材往往基础理论份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这不可避免地造成教材脱离实际,实践性不强。所以,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开发教材,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尽早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系统接受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教材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训教材相对不足

实训教学是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环节。因此,实训教学通常要占高等职业教育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因而实训教材建设在高职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市场上能够反映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实训教材相对不多,虽有部分教材附有实验,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只是把理论课堂上所讲的每一种功能、方法、技巧,零散的罗列出来一一进行验证,其实验过程单调,零散、不系统,缺乏实际应用针对性,学生很难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行综合运用,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支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普及越来越广泛,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要培养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就能胜任工作。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很多高职计算机教材的内容还相当陈旧,不能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反映到教材中来,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的高职教师,他们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有知识老化现象。他们对实际岗位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得不够及时,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发展现状掌握不够,造成了教材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另外,有些计算機教材,特别是计算机公共课教材,都存在没有结合专业知识来编写的问题,缺乏专业特色,是大众化教材,多为纸介质的、平面的,缺乏适合各专业的项目集和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支撑,不能满足不同要求、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教学需求。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走上理想就业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除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理论和“针对实用”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使高职毕业生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六)缺少激励机制,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稿费薪酬偏低。而编写教材又是一件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科研方面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教师不愿编写。另一方面是目前考核、评价机制制约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在绝大多数高校,编写教材并不算科研成果。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下,编的教材再多,对晋级提升也无多大帮助。所以,教师们不愿在教材的编写上花时间,宁愿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写申请课题、发表论文上。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材改革策略

(一)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斷更新教材内容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应用形式日新月异,要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掌握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因此,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二)加强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的合作

高职院校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教师,他们了解高职相应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教学所需,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材编写计划。出版社汇集了全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拥有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能够从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企业的专家懂得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状况,而且能提供企业经营与生产的实际案例或项目。只有加强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的合作,各取所长,才能开发出有高职特色的、符合各专业需求的教材。

我院十分重视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的合作,鼓励各系部向出版社申报校企联合开发教材的选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教材开发、课件开发,由企业提供工程案例。要求教材建设团队中要有2名以上来自于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在现有实训指导书的基础上,着力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将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开发出有高职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教材中除包含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外,还必须包括综合实训项目。对于单项技能训练,要加入企业工作项目、工作过程的内容;综合实训项目要来自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可进行适当的改造。校企合作教材出版后将应用于学生顶岗实习,主要针对学生在专业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作出详尽说明,重点描述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步骤、问题解决方案等。

(三)建设“立体化”、“多模块”教材

高职计算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媒体技术,打破过去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立体化”,“多模块”发展。首先,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开发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每门课程除主教材外,还应配套出版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习题解析与学习指导、实验指导书等纸质教材,开设教学互动网站。每门课都有配套的电子教案和电子素材免费提供给教师,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其次,考虑到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中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各专业要求不尽相同,计算机教学应实施多模块教学,将教材内容按教学大纲分成若干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所需计算机技能不同,结合专业设置不同授课重点,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侧重于excel的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侧重于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内容;旅游、餐饮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多媒体及网页制作方面的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倾向于数据库及简单编程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尽可能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典型的、有专业特色的实例展示和分析。不同专业的师生在选用教材时,可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大纲要求对各模块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四)调动教师对教材建设的积极性

教材编写工作的主角是教师,要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必须完善教材编写激励机制,各方面都要爱护教师对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可指定教务处或科研处具体负责教材开发组织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建立专款专用的教材开发基金,对校内参加教材开发的人员视其工作量多少给予认定,并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对发行量较少的教材给予出版补贴。企业专家的工作量和工作补贴应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工作量由企业计算,工作补贴则从学校教材基金中开支。这样可以保护企业参加教材开发的积极性。除了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给与教师编写教材的物质和时间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和表彰之外,出版社在这个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大多数教师不熟悉图书出版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对于初次涉足教材编写的教师,出版社应予以悉心指导,避免走弯路而导致重复劳动,出版社可以通过其全国的销售网络的优势来消化教材出版的市场风险,积极支持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建设,出版社应建立与高职高专院校及作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高职高专教材的建设工作。

(五)建设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教材编写队伍

要建立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教材编写队伍,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出版社三方共同努力。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地让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鼓励教师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成果尽快物化为教材。高职院校应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勤于编写讲义并提炼、提高,为教材建设积累素材。学院对在教材建设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应予以政策倾斜。

(六)正确处理教材建设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我院2009年起实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实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成绩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挂钩,我院学生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修完此课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不合格者该门课程不及格。同时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处理好教材与考证的关系。在编写上,以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要求为标准,注意内容的实用性,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材包含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全部知识,让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时能顺利过关。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张泽.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J].中国大学教育,2006

[2]崔洪雨.教材管理现状和改革措施[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群燕.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休系的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黄培周.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课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2008

[5]宁凡,吴红梅.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自主学习探讨 篇1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少;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否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该如何教?本人认为,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高职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1 制定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为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他们实战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包括如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信息安全、常用工具软件。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职生的认知水平和层次以及就业需求的实际情况,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先进性、科学性、全面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学习特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符合专业需求的活动情境,将知识有效地导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 加强资源配置

单一枯燥的教材和练习册无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也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拓展知识和培养能力极为不利。自主学习模式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加强资源建设,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自主学习模式实施的客观条件。在硬件建设上大力普及计算机、多媒体等终端设备设施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确保网络学习互动平台安全、快捷、稳定运行。完善学生宿舍校园网络建设,学生寝室要免费提供无线路由服务,方便笔记本用户无线上网。在应用资源建设上以职教新干线网络学习互动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建设共享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空间教室”,计算机教师教学空间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课程课件、学生练习题库、案例库、学习视频、实践指导和计算机考证等栏目,为学生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等服务,形成一个以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管理、信息交流沟通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的师生网络互动环境,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更好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

4 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参与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要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能达到和谐统一。

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帮助和指导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其次,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调控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再次,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才可能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适应当今计算机教育。根据高职的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必须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或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都要通过学习主体才能体现出来。要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实践法、类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论是哪种教学法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由“学会”到“会学”,形成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教育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校制度的保障。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满足信息社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胸腔镜肺大泡手术下一篇:活塞连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