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2024-06-29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共12篇)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1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的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1 教案

1.1 教案的涵义

教案也就是教学方案,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每次课(或章节)具体、深入的教学准备,它是建立在钻研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的。[1]

1.2 教案的组成

针对教案,各级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需求都建立了自己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但一般来说教案主要包括教案课题、授课对象、教学目标、教学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组成部分的时间分 配等。

1.3 撰写教案的原则

1.3.1 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书育人更是马虎不得。教学活动应当根据教案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从而增强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减少教学工作的盲目性,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指导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教案本身又是对教学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

1.3.2 预见性

教案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预想、预设,力求做到此时此想符合彼时彼境。教师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提前准备和预防。

1.3.3 简洁性

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因此,教师应当用简明的语言、规范的格式对教学过程进行高度概括。通过教师的深刻思索和恰当提炼形成教案。教案应更偏重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规划和把握而不应当是教材的搬家、板书的替代。

1.4 撰写教案的意义

1.4.1 教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它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下接课堂教学,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键点和文字展示。

1.4.2 教案是教师预设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案是知识因素、情感心理因素、课堂教学组织经验因素、传知授能的技艺因素等的统一复合体。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对大纲、教材的总体把握。

1.4.3 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等待课堂教学的灵感突现,而应通过充分备课完成教学活动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有没有这个纲领和方案,纲领、方案制订得怎样,将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优劣。

1.4.4 教案是备忘录、是资料库,是教师宝贵的知识财富

教案作为一种文字载体,贮存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可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时提取或查阅。从长远角度看,教案里记录着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珍贵资料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心得, 积累多了自然形成一座资料宝库。[2]

2 教案分类改革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计算机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与传统科目不同,知识并不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它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信息素养是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和必备的职场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传统教案已不能完全反应出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如职业教育中常用的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模块化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教案形式就失去了个性化和针对性。

“教学案”的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3]因此,针对高职教育中常用的“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和“模块化”四种教学方法,我们课题组将教案分为任务驱动教案范式、项目驱动式教案、模块化教学教案、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教案。

2.1 项目驱动教案范式

项目驱动教案范式的研究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主,如“C/C++程序设计”、“MYSQL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教案中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用“教学内容归纳”代替教材搬家,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概括知识和项目的展开, 明确“教学成果”,这类教案的撰写以项目为基本单位,重点突出知识的条理性、逻辑性,着力解决“如何让学生更简单的接受、更主动的学习和记忆”的问题。

2.2 任务驱动教案范式

任务驱动教案范式的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此类课程教案中将“学习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明确“教学成果”,用“教学准备”概括课前需准备的素材,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组织”、“教学组织及实施、学生活动”和“时间分配”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对应,表格中要详细说明各个教学环节引入、讲授的内容、例题选取的目的、学生的操作、所用的时间等。

2.3 模块化教学教案范式

模块化教学教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 再将知识和技能分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通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素养。此类教案主要应用在我系的网络教研室所辖的“CCNA”、“综合布线”等课程上,教案主要包括“故有技能”、“故有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技能”、“情境设置”、“实施过程”六大元素,将“故有技能”、“故有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融入“情境设置”,通过“实施过程”完成知识和技能从“故有”到“目标”的学习。

2.4 基于工作过程教案范式

基于工作过程教案范式的研究以实践操作课程为主,如“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课程,此类课程教案重点关注实践操作过程过程中学生如何操作及实践操作的展开。教案主要包括“教学成果”、“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学生活动”等元素,从教学、技术、工作三个方面出发,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工作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环境等,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3 改革成效

3.1 有利于教师备课

教案的改革,根据课程所实现目标的不同,将课程分成四大类,并规范了每类教案的格式,引导教师在不同类型课程的备课过程中,把握课程的核心和目标,正确平衡理论、实训的权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自然地接受知识、掌握技能。

此次教案改革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教案范式的使用,不但可以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备课、规范备课,而且可以使青年教师更深刻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更多的充当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教材的复读机。

3.2 有利于课程实施

教案的改革,有利于引导教师把备课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对课堂情境的预设、教学节奏的掌控和对学生的关注上,从而使教案更好的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紧凑感和知识的连贯性。

3.3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案的改革,规范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案格式,引导教师规范备课。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素材、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教师流畅的知识传授、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够提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技能的掌握和对教师的敬佩和信任。“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谊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

4 结束语

教案改革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通过有效的备课,实现教学水平和技艺的不断提高,从而教学相长,事半功倍。通过课题研究,不同的教案范式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更能让教师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角度去分析教材,整合知识,使其适合高职院校不同类别课程和培养目标的需求,。

摘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容不得半点马虎。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备课密不可分,而教案是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钻研教材、整合知识的教学依据,笔者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案建设研究》课题研究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撰写本文。

关键词:教案,计算机课程,高职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2

【论文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程开发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可在各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企业、电力、电信、汽车、房地产、金融、保险、税务、教育、科研等各个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各类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网页制作、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工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

首先,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通过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访谈,我们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三个核心岗位: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和.NET开发人员。上述三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可参加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要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必须先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以进一步明确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net开发人员、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这几类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凋研.汇总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子任务,进一步分析技术人员或工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能过归纳,可划分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进一步划分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职业能力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于某些学习领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各个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工作,进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境由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老师应该对实际的工作情境非常熟悉才能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要做企业情境分析:了解职业能力;收集工作任务和项目;了解企业生产对象、流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动.应深入到工作岗位的细节,考虑潜在的因素。以《局域网网络组建》学习领域为例,我们通过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子情境。分别为:办公室局域网组建、中小型公司局域网组建、校园网组建。

确定学习情境以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本文推荐以行动为导向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时,可以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而小组工作方式则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在评估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仿真与现场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等。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要继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学术带头人。

2)学院进一点进行激励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投入(调研、培训、师资、设备)。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3

【关键字】高职 计算机类专业 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48-03

交换与路由技术是面向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之后,对网络知识进行应用的实践课程。课程主要从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安装、使用和配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熟悉中大型网络组网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的基本构建方法,具备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组网技能、网络架设和维护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技能,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的安装、配置、调试以及常用网络协议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组网技术及高级应用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简单地以技术范畴为标准,把综合性的网络应用需求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技术实训项目,例如端口聚合、单臂路由等,也有部分教师在课程后期,选择性地把几个单项综合为一个类综合实训项目,但各子项目间缺乏有机的结合,且与企业实际应用情况有一定差距。此类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基于工作岗位的技能体系被人为地划分为无关联的独立项目,缺乏整体规划与集中整合,学生缺少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训练,结果是学生在应对大型、复杂的网络需求时,不能全面地分析考虑,甚至束手无策。

因此,根据工作岗位技能需求,规划设计一个涵盖该专业领域主流技术、技能的综合实训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全局思考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

一、实训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实训目标以能力目标为基础,实训内容根据工作岗位需求而设置。通过调研和分析,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并给合工作岗位需求,将实训内容设定为:

1.根据企业需求,设计网络拓朴结构。

2.根据拓朴,进行设备选型。

3.连接网络设备,并进行安装、调试,主要完成交换机基本配置、VLAN划分、端口聚合、生成树协议配置、单臂路由、静态与默认路由、RIP路由协议配置、OSPF路由协议配置、NAT地址转换、访问控制列表、Voip配置、帧中继配置、VPN配置等。

4.网络的测试。

本课程所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及能力也有所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和实训条件下,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上述的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实训项目的考核评估,即整体实施、分步考核,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二、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实训项目,其设计思路是基于“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能力目标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企业实际应用案例的科学分析,结合实训室软硬件条件,合理设计各个实训模块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全面融合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

其中,实训内容要以能力为导向,否则实训就会流于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实际作用。另外,提倡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传授学生专业层面上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维方式、协作能力等。

(二)实现的平台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实现,可以基于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思科公司的网络模拟实训系统Packet Tracer为平台,另一种是以真实物理设备构建实训环境,两种实训形式各有利弊。以Packet Tracer为平台进行实训,优点是可在单机环境中运行,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中,构建复杂的网络拓朴,可完成绝大部分技能项目的训练,成本低;不足之处是线缆的连接与端口状态等与真实环境尚有不同,学生缺乏直观感受。而以真实设备搭建实训环境,优点是与实际工程项目环境最为贴切,有助于学生养成职业能力;不足之处是建设成本高,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可搭建完整复杂网络环境所需的网络设备,易造成技能训练的缺失。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式相互交替配合的方式进行,以取长补短,达到最好的实训效果。

(三)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1.实训项目原型源自实际工程案例。实训内容应来源于企业实际应用案例,才能与工作岗位需求接轨。通过对系统集成商、终端企业用户的深入调研,与企业工程师座谈,探讨企业岗位需求、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并广泛收集设计方案案例、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比较后,汇集整理出有代表性的应用需求及网络拓朴结构,作为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参考。

2.对案例进行教学化改造。教师根据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部分改造与优化,使之适合教学情景的使用,之所以对工程案例进行改造,是因为单一的实际工程案例的应用技术不足以涵盖所有交换与路由领域。另外,在某些专业技术层面上,实际案例则要求过于高深、复杂,实施周期长,不适合作为课堂实训标准。

3.项目背景简要描述。通过对企业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综合,并进行教学化的改造后,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背景简要描述如下(限于篇幅,仅简要描述,实际应更为详尽):

某集团公司,由公司总部及四个分公司组成,现由于业务拓展,原有计算机网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重新规划并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可扩展的新网络。

4.综合实训项目拓朴结构。根据项目背景,教师可提前设计出综合实训项目网络拓朴结构图(图1),该拓朴模拟了集团公司网络结构,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该拓朴图在综合实训初期,并未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根据需求先行设计,之后作为参考标准提供给学生,学生可比对,分析各自优缺点,并进一步优化。

5.实训项目要求。在网络拓朴结构图的基础上,教师可对项目描述及要求进一步细化,主要说明各分公司或部门的主机数量、IP地址分配要求以及具体实现的功能。

(1)IP地址分配。集团使用10.10.0.0/16网络地址,根据分公司或部门主机数量进行子网的划分。

(2)IP分配规则。

(3)功能实现。在总公司,由两台三层交换机作为网络核心,互作热备援,并与R3共同运行OSPF路由协议,R4、R5、R6运行RIP路由协议,R7作为网络的边界路由器,外接ISP1。分公司一包含两台二层交换机,交换之间运行VTP协议,并在财务部、销售部内实现跨交换机VLAN。分公司二包含两台二层交换机,交换机间实现端口聚合,分公司二与分公司三实现VoIP,即IPON1与IPON2进行语音通信。分公司四作为重要设计部门,通过防火墙与边界路由器互联。另外,R4与R6间为广域网链路连接,并进行CHAP认证,R5与R7之间也是广域网链路连接,进行PAP认证,VPN1与VPN2间通过互联网实现VPN连接。S1、S2、S3是企业服务器,分别提供FTP、AD/DNS/DHCP等服务,直接与网络核心交换机连接。NAT在R7上完成,地址池的范围:202.103.220.1~202.103.220.10。

(四)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才能按计划实现实训目标。在教学安排中,采用“理实一体、虚实给合”的模式进行实训活动的组织。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尊重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考方式分析判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适当提高或降低项目难度,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实训。

1.需求分析。对企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是进一步对网络进行规划的基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项目背景进行研读、分析,个人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报告,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

2.网络拓朴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拓朴规划,并在MS-VISIO中绘制拓朴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进行充分的探讨、沟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设备选型。学生根据企业需求、拓朴结构,进行设备的选型,主要考虑功能、价格等因素,选型的渠道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或访问厂家官方网站,也可鼓励学生直接与厂家销售代表进行电话、邮件、QQ等多种形式的直接沟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4.设备安装连接。根据网络拓朴,进行设备的安装与连接。在此环节中,视所采用实训平台而决定设备安装与连接的方式,如果采用物理设备进行实训,则按照实训条件进行,如果实训设备不足,可配合软件模拟的形式进行。如采用Packet Tracer模拟,则可让学生在软件上进行网络设备的布置、连接,同时可考察学生对端口型号、线缆类型选择的掌握情况,以及在端口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继续进行实训的应变能力。

5.设备配置与调试。进入设备配置阶段,教师把前期设计完善并由Packet Tracer生成的PKA文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分发,PKA文件可加注文字,说明实训要求,例如IP地址规划、端口设置、协议设置等具体信息。学生接收到PKA文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Packet Tracer即可进行实训。完成基于Packet Tracer平台的实训后,即可根据实验室网络设备条件进行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训,如条件允许,则可将全部项目在硬件平台上完成,如缺乏设备,也可选择性进行。

基于Packet Tracer平台的实训,以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训,则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

(五)考核与测试

综合实训的成绩评定应科学、公平、合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对学生的实训情况作准确的判断。成绩评定源自两个方面的综合,一个是学生提交的实习文件,另外一个是实训过程的评价。

第一,实习文件既是实训过程的记录,也是实训结果的展示,同时也可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学习总结能力,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测试报告以及最终的技术文档。通过编撰及整理文件,学生也可深入掌握MS Word、MS Excel、MS Visio、AutoCAD、Packet Tracer等软件的应用。

同时,由于Packet Tracer功能强大,可在生成PKA文件时,由教师指定综合实训项目的考核点及所占分值,学生每完成一个技能考核点的练习,Packet Tracer即时给出评分,教师可根据评分及时掌握学生实训的进展情况,学生也可借此进行自我评估,从而准确了解自身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和程度。因此,基于该平台的实训,根据学生提交的测试文件,结果直观明了。

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训,教师在考核时应注意全面性,除了认真核实网络是否连通、配置是否合理外,技术文档的考核尤其重要。

第二,综合实训不但是对知识、技能的练习,同时也是职业素养训练的过程。因此,实训过程的评价,是对学生职业素养情况的主观判断及分析,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内容涵盖工作态度、项目参与度、团队协作度、创新意识、项目完成度等项,并贯穿整个实训过程。可阶段性进行评价,实训结束后,即可得到完整的评价报告,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指明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三、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及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交换与路由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及有效实施,以仿真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训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团队协作的工作意识,体现了高职教育“知识+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特点,提高了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焱宏.“基于项目”的《网络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5)

[2]陈宏.中小型企业网络系统集成综合实训课的建设与实施[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李伟清.防范ARP欺骗的综合实训搭建[J].邢台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03C)

【作者简介】刘东(1976- ),男,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应用;蓝 丹(1982- ),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4

1 传统的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1) 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 缺乏对平时表现的监控。据查, 该院的考试大部分在每个学期末进行, 而这一次成绩也基本决定了学生这学期学习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类课程考试, 即使个别院系将传统的理论考试改为上机, 仍然会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等问题的限制, 不能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学, 在期末突击, 而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

(2) 考试内容单一, 理论考试为主, 与实际生产相脱节。该院以前的计算机课程考试大多是从原有题库抽题, 或从之前做的练习中选题, 题型大多是选择、填空、简答等。这种题型与实际应用差别较大, 难以体现计算机类课程重操作与实践的特点, 无法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2 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 将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2.1 考学生

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 将学习项目细化, 每完成一个项目, 根据考核方案完善相应的考核文件并进行恰当赋分。具体如表1。

水平性考核也就是期末考核, 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给出的综合性测试。

在学习内容和考试方式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具体做法如下。

1) 该系在改革中坚持计算机类课程以上机考试作为基本考试方式。学习的内容在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紧密结合目前市场行情开展,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考试的题目要突出能力考核, 要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 激发个人思考。通过多做多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 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支持。

2.2 考教师

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情况除了与自身基础有关外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有很大关系。所以, 我们每个学期会集中对教师的任教能力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否严谨, 以及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具体有:1) 学生评价:由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 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2) 系 (部) 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测评;3) 企业评价:由企业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学生能力以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素质、知识为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和评价。

以上评价均采用百分制, 然后按比例进行折算, 折算成绩按不合格 (低于60分) 、及格 (低于70分) 、中 (低于80分) 、良好 (低于90分) 、优秀 (90分以上) 评定。

以此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同时也督促教师钻研教学, 使教与学能够相辅相成。

3 考核方法改革成效

改革后, 计算机类课程采用上机考试, 突出了实践教学, 考出了实际操作水平。根据市场需要与课程目标设置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题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自如的应对考试, 而且能够自由发挥, 学以致用。采用过程性考核后, 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刻被检验, 被量化, 加大了课程监控的力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后, 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所学科目的重要性, 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加入对教师的考核后,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不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向同行业人才请教, 大大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总之, 我们要充分发挥考试对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在严肃考风考纪的前提下, 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 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在对学生的各种管理, 不断改善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 以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摘要:课程考试是评价、检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高职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水平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该文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例, 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技能培养能力, 为就业打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冲.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9) .

[2]郭琳.高职校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考试周刊, 2012 (76) .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5

[摘要] 在人类历史上,工业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发展的,不同科技水平时代要求有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本文试图通过瑞中两国高职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对比来找出我国高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关键字: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

一、瑞士高职教育发展状况

瑞士是一个人口700万,国土面积仅4.1万平方公里的西欧小国,却不仅在钟表、机床、金融服、酒店管理等行业成为世界学习的模范,而且其科技发明、大学与企业的科研水平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其中最有光彩的特点就是它的高职教育。

瑞士职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模式多样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形式多样化,非常灵活,包括笔试、实践操作、课堂讨论、论文等,上课态度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一般每门课程都有几种考核方式,各门课程如何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决定,不仅有老师考核学生,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考核,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是考核的依据,其重点是考核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而不仅仅是人文知识。

二、我国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中,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备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在职业岗位第一线起步时,不但能够愉快胜任,还能迅速脱颖而出,展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潜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全面性,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而计算机课程尤为突出,其上课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让学生能通过等级考试,从而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是一种应试教学方式,没有从学生的职业背景去认真的设计和规划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而学,考试后全部忘记,这种现象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非常普遍,同时也是公共基础课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几点建议

通过对瑞中两国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的比较,认识到我国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目标不明确,内容与高职教育脱节,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缺乏交流,没有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做针对性的教学,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提出“职场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口号,但目前仍然没有针对公共基础课做出全面的改革,计算机目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最基本的工具,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技能,但是作为高职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

专业做具体的教学,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差异性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做调整,比如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工作岗位应该是服务顾问或销售顾问方向,就应该与汽车整形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加以区别,可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图像处理方面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汽车定损照片处理方面可以加以运用。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根据各专业确定的教学内容,分类分模块,每个模块采用案例法教学。比如,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模块,一个模块采用多个案例来讲解,但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一定要选取跟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并能囊括本模块知识点的案例。

2)启发、引导法

教师在上课前应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置各种试题,试题的设置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学工程中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因为问题的本身就是未来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其就业岗位一般是汽车4S店相关工作,而汽车行业一般要针对不同级别客户做出相应的数据统计,那

么对于excel中各种功能的讲解就要有针对性,举个例子,当讲解“筛选”功能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岗位出发,要求学生应用excel中的“筛选”功能算出某4S点某日入厂台次中维修项目是20000KM保养的台次,这样既使学生学会了“筛选”的功能,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日常业务,达到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各专业学生的工作性质及岗位职责,对具体工作内容作详细的分析,并从中整理编辑出相关试题,从而体现“职场教育”的真谛。

3)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终解决,这样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课程考核

考核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笔试部分、上机部分和平日表现部分。其中笔试部分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核;上机部分主要通过具体题目考核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日表现部分主要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情况由教师进行考核。笔试部分占30%,上机部分占30%,平日表现占40%。

四、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

法的仓库”,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在高职院校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 人与世界[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杨小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探讨[C].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2004:175.[4]当前国内外流行的职业技术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征.吴必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6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出在计算机教育中引入计算思维,推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在高职院校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教育改革中指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为主,对高职院校教材的基础内容、教学目标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计算思维 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探索

0.引言

计算机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属于一门公共必修课,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该课程往往受到忽视,大量课时被占用。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该课程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过,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很多已经了解过。导致教师在较短的课时内很难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强,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革。

1.高职院校现状与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以知识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促使各个阶段的教育体制都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但是由于不同阶段计算机内容与体系的不同,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较大。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内容看,学生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等都较为熟悉,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知识,不需要进行二次学习;而其他一些没有了解这些知识的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让学生懂得将知识应用到实践问题中。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计算思维的能力,才能对知识体系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计算思维是美国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3月发表的文章,对计算思维进行了定义,即运用计算机基础概念进行解决问题、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我国教育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在2010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进行了指导,明确在进行教育时要围绕计算思维。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以工具性内容为主,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同时要将计算机应用和学生专业相结合,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都建立在计算思维的基础上。

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

3.1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1]。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科学、具体、明确为原则,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时,要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工作原理、软件应用等方面,而是要对关于计算思维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和研究科学思维、逻辑思维以及于计算思维之间的关系;对计算思维在计算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计算思维的广义和狭义进行定义;对计算思维进行表达等方面。通过计算机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在教学时,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3.2内容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强调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要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IDE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社会、数制表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微机的硬件、操作系统等方面;第二,基本使用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电子表格、演示软件、互联网等的使用;第三,三大设计模块,包括网站、网页设计,数据库命令以及多媒体制作;第四,计算思维程序设计,包括计算思维概念、算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等方面。教学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要照顾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新性思维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3.3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自身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能够客观的对事物进行评价,掌握多种计算能力。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教学设计,可以将课程教学分为五方面:第一,创设教学情境,并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情境的设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巩固知识。在进行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相关旧知识进行巩固,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第三,新知识的学习;第四,进行学习指导。可以通过现场答疑、评估作业、课外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课堂上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第五,控制教学进度[2]。按照设计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有序性,由浅入深,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4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出清晰的脉络,以实践教学稳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概念,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思维。

4.结语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因此,教师应当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继珍.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7

高等数学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 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类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知识, 并以此为工具, 提高对计算机类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很多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的高等数学使用通用的高职教材, 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的内容基本相同, 与计算机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脱节, 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学来无用"、"不实用"等想法, 因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高等数学面临着教学和课程改革。[1]改革要面向专业,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使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设置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符合;改革要面向学生,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以及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紧跟前沿技术, 熟悉软件开发流程, 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和程序设计语言,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能够进行中小型软件的开发、测试、管理、应用、销售与服务工作, 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如下的知识要求:

·具备高职高专文化基础知识, 包括德育、数学、英语、体育等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 能使用编程语言编写常规算法;

·系统学习和掌握静态网页设计及制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巧;

·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熟悉SQL命令, 并能开发基于C/S模式的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能使用网络编程语言 (如Asp.Net、JAVA) 实现动态网站的规划及建设;

·了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及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 能完成一般项目的文档编写, 能够进行小型项目的开发。

·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及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

计算机类专业各个学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以下模块的课程:

文化基础课:《英语》、《思政》、《体育》、《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技术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等。

专业技术课:《JAVA程序设计》、《Asp.Net》、《软件工程》、《Photoshop图像处理》、《AutoCAD绘图》、《网页设计》、《网站组建管理与维护》、《ASP项目设计》等。

从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看,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是很多后继课程的基础。比如线性代数中矩阵的概念和描述问题的方式在数据机构、计算机算法设计、计算机网络、图形处理等计算机学科的诸多分支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

2、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分析

2.1 知识基础。

高职学生基本都是通过高考统招的高中毕业生, 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已经有了数学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很好地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中专或者职业高中, 这些学生录取分数偏低, 基础不牢固, 学习能力差或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很欠缺。

2.2 心理特征。

首先, 对高等数学缺乏认同感。很多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会有"数学有什么用处?"、"计算机专业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这样的疑问。其次, 高职学生偏重实践和操作。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有很多的上机实验课程, 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画或者网页, 成就感会带来他们学习这些课程的更大的兴趣;相比较, 数学基本还是老师讲学生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第三, 意志不坚定。[1]尤其是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 更是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3、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原则

3.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职计算机类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以适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为目的, 以"服务专业"为宗旨。首先, 突出数学内容的应用性和直观性, 淡化理论较强而实用较弱的数学理论, 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所涉及的内容糅合在一起, 解决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脱节的矛盾。其次, 在内容讲解时多增加和专业相关的实例, 比如在讲解函数极限之前可以先给出这个问题:

如何计算和式

其中n可以是一个很大的正整数。

一个编程思想是利用C语言中的for循环来实现:对于给定的S (1) =1, 先计算S (2) =S (1) +蚝虔, 然后计算, 依次类推, 最后通过S (n) 计算出和式的结果。用C语言代码可以将上述思想写成如下的程序段:

从理论上说上述程序是正确的, 在不是很大时, 是可以得到正确结果的。但是当比较大时, 在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会和正确的结果有超乎想象的偏差。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计算机中的两个数相加按浮点预算存在"大吃小"的问题, 这个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会介绍。其次, 看一下编程计算的过程:对于1≤m≤n, , 就涉及到两个数的加法, 一个是S (m-1) , 另一个是Á。当m很大时, Á是一个很小的数, 如果S (m-1) 是一个很大的Á数的话, 就可能出Á现"大吃小"的问题, 至使从这个m开始, 无论n (>m) 有多大, 都有S (m) =S (m-1) =S (M+1) =…=S (n) , 即, 要计算S (n) 最终的结果就是S (m-1) 。如果S (m-1) 与S (n) 相差很小, 这种近似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相差甚远, 那么这个程序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 实际的情况是S (n) 随着n的增大而增大, 并且逐渐趋向于"无穷大", 也就是说当m很大时S (m-1) 是一个很大的数, 而且当n比m大的多时, S (m-1与S (n) 相差很大。因此这个程序无法得到正确的, 产生错误的原因除了不了解计算机浮点运算的规则外就是不理解"级数收敛性"问题。而要掌握级数的知识就必须学习极限、收敛性、函数导数等知识, 这些正是微积分的基本内容。

通过这个例题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解决计算机问题有个初步的了解, 建立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的目的。

3.2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计划,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等数学知识, 也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首先, 解决学生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课程难易程度及其课程进度都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吻合。教学要求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也即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其次,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数学实验课时,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可视化, 激发学习兴趣。[2]比如上述例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动手设置的值来体会该程序计算结果和正确结果之间的差值;另外还可以通过实验课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 以便于检验理论学习效果以及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而且在进行数学实验的同时不仅学到数学知识, 又能提高计算机水平, 让学生感受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 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4、关于编写适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数学基础"新教材的设想

4.1 教材编写目标

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编写"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的教材, 目标应当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基本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为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工具, 使他们具有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能力 (基本工具使用能力、简单实际应用能力) , 提高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达到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数学素养。

4.2 教材编写内容及其确定的原则

遵照"够用、实用"的原则, 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时数, 确定教材编写内容。高职高专"计算机数学基础"应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离散数学这几门学科的内容进行简化并整合在一起做一个导引性的介绍。[3]在教学内容编排上, 只介绍一元微积分的基本内容, 对于多元函数和多元微积分学则可略去介绍;在线性代数部分, 主要介绍矩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在概率论部分, 着重介绍基本的概率计算方法、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在离散数学部分, 只介绍集合论、简单数理逻辑和简单的图论方法。除了必要的证明之外, 一般不给出定理的数学证明。同时, 介绍一些上述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若干应用, 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的数学基础与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能的应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达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天容胡平波龚建华.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分析--基于专业与学生的改革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46-48.

[2].王积建刘维先龚洪胜.数学实验与高等数学交替教学的实践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86-91.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8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目前社会中高衔接教育体制的目标, 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来进行考虑, 以此来筛选出更为合适的措施来培育出专业能力更强以及专业操纵能力更高的现代化的职业人才。首先, 第一个角度主要是通过中职阶段来达到目标, 主要是培育学生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个人素养, 可以更加清晰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详细的认知, 教育的重点侧重于对职业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指导, 通过相关的试验以及仿真教学的方式, 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第二个角度是由高职达到目标, 通过之前学习的专业知识来提升熟练度以及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经过工作经历以及在产品项目方向的导向作为教学方式, 锻炼学生成为目前社会所需要的高技术职业人。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 职业核心能力贯通性。

结合目前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 需要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更好的结合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当中, 以此来制定相对应的人才教育方案, 通过把培育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作为关键点, 明确每个阶段中相关的具体目标, 协调好每个层次之间的专业技能、培训方法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这个前提下逐渐攀升。

2. 课程体系整体性。

中职和高职院校由于人才规格的定位不同, 因此, 传统的人才培养措施、相关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学形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现代职业教育体制下的衔接课程体制的规划, 要求合作院校必须充分的理解和分析原本存在的课程体制, 正确的掌握每个阶段的课程定位, 同时, 按照用人单位、行业的相关标准以及对岗位的需要, 制定出对应的具有层次化设计的课程设置, 因此, 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设置, 一方面可以保障中高职教育的自主独立性, 另一方面又可以完美的考虑到高职教育的高端性。同时, 要避免两者教育出现重复性课程, 通过能力层次管理规划出课程模块设置。

3. 工学结合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变革一定要结合相关产业来制定, 同时把岗位技能作为最基本的引导, 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 仅仅是针对的工作岗位的层次会产生差距。因此,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 都需要制定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体制。同时依据真实性、开放性的教学训练, 同时, 更好的营造出科学化的教学模式以及职场的氛围。给学生更为科学化的职业训练方式, 掌握用人单位的工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创新思维。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1. 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否科学合理关键在于岗位群是否能够对职业教育的核心有明确的行为, 比如: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当中, 应该时刻注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所指定的岗位。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软件编程以及软件调试等不相同的工作岗位。因此, 可以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深入分层, 从而, 对职业教育制定进行详细的规划, 制定出符合工作岗位的课程体制, 同时, 在课程体制创建时, 一定要建立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之上。

2. 课程模块化设计。

结合目前工作岗位技能培训以及对课程模块的规划, 应该更为充分的注重课程编排以及对要求的执行情况, 与此同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情况, 同时, 依据岗位流程以及相关的制定来科学化制定出教学课程, 以此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形成一种层次化、递进性、多模块的纵向设计, 例如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的Java编码方向, 可以设置软件导论、Java基础、C语言、Java高级编码等课程, 公共课按照横向进行设计, 分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有利于中高职间既独立又贯通的课程衔接需要, 更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3.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

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是依据实际的工作岗位来制定出的相关课程, 学生在完成相对应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当中, 以此来胜任相关的岗位, 然而, 恰恰因为岗位的不同, 比如:高级程序员、软件编码分成程序员。而中职教学则仅仅是针对程序员设置相应的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也仅仅是针对高级程序员, 因此, 在实际实训课程中, 要避免出现重复的现象。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 在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当中, 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对于同一个课程, 中职和高职在实际培训当中, 必然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因此, 在规划有关的课程时, 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安排。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高职衔接制度的不断健全, 必然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更好的完善, 同时也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而且这种模式也将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摘要:为了更好的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相关建设和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以及如何更好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衔接程度、课程模块化设计等方面, 探讨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构建问题, 从而进一步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优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

参考文献

[1]戴浩.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软件, 2014, 35 (3) :210-213.

[2]周洪斌, 许礼捷, 董袁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计算机, 2015 (20) :10-13.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9

1 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课程资源结构

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课程资源管理,是以实施项目教学的课程为研究对象,即网络课程资源分解为一个个项目/任务,学生围绕教师发布的项目/任务,在资源平台中下载、查阅相应的学习资源,完成设计方案、过程性文档、项目成果的提交、评价,并在此过程与教师,同组成员之间通过平台进行互动。因此,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课程资源结构包括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资源。其中项目前资源,主要包括项目相关的行业资源、岗位资源、项目研究方法指导;项目中资源,主要包括素材资源、方案撰写指导性文档、各文档模板、精品案例等;项目后资源,主要包括习题测试、成果资源等。

2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网络课程资源评价系统设计

2.1评价主体多通道管理

课程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即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网络课程资源评价系统中,分别为这三类评价主体设立三个系统登录的通道,授予不同权限。其中教师通道主要功能包括:浏览历史项目、发布项目、审核项目、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评价项目中扮演的岗位角色、成果评价;学生通道主要功能包括:选择项目、提交方案、提交成果及文档、成果评价;企业通道主要功能包括:浏览项目资源、方案评价、学生的岗位角色评价、成果评价,作为“专家”通道成员。为了便于各评价主体的身份管理,增设了“超级管理员”通道,该通道对各评价主体的个人信息进行管理。

2.2基于项目管理的评价流程

项目管理的流程以教师为第一主体,模拟科研项目中的“项目申报→项目结题”的流程,由教师、学生小组成员、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以“WEB项目开发”网络课程为例,教师发布项目主题,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申报项目,教师审核组团;学生小组根据项目主题,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类素材资源和文档规范,完成项目方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方案进行打分和描述性评价,如果成绩合格,则进入学生根据方案完成具体的制作、开发等实施过程,最后向系统提交页面设计效果图和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源程序、成品演示文档,项目总结报告等;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组长对成果进行打分和描述性评价,如查项目最后的总评合格,则项目进入结题状态,否则学生小组继续完善作品及文档资源,如图1所示。

2.3 基于资源分类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

项目教学过程性文档和成果,根据提供的评价标准,基于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打分与评价。资源平台共享的学生测试类的资源,系统自动批卷并给出分数。对学生作品和教师提供的项目案例资源,除进行打分外,根据指标进行不足和特色等内容的描述性评价。如项目作品的评价表如表1所示。

2.4 评价结果的汇总与反馈

评价结果通过系统的统计功能进行,汇总的方式多样,包括统计数据表、柱状图表、积分排名、定性描述评价等多种方式。各评价主体及校内管理人员,获知反馈信息的渠道包括从系统中看到实时动态数据的更新,汇总信息表等。与传统人工的汇总与反馈手段相比,运用信息化平台能更准确、及时的呈现汇总与反馈信息,并能通过平台数据的持续更新,得到进一步提高或完善的数据,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建设。

3应用实践与效果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为例,开发了基于项目管理的工程实践平台,平台集中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核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基于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项目前、中、后的资源归类与展示,并对教学过程实施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的、从项目发布到项目结题的项目教学过程,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通过系统共同实施定性和定量评价。通过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实施,近年来在线课程的访问率提高迅速,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增加多,所在专业毕业生在省厅统计的毕业6个月就业起薪调研中位居学校各专业前茅,学生适岗能力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网络课程资源评价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从多元评价主体、项目教学中的资源应用过程分阶段、分资源类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通过系统及时多种形式的统计与反馈,有效提高了资源的访问率和师生互动、校企互动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课程资源评价是高职院校衡量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课程资源结构,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课程资源在线评价系统设计思路,从多通道评价主体、基于项目管理的评价流程、基于资源分类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角度进行探索,运用评价系统对项目教学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以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课程资源,评价,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宣翠仙,龚永坚,王成福.高职院校SECI-CDIO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21-123.

[2]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99-103.

[3]黄亚娴.高职院校项目教学的有效评价方法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9):121-122.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10

一、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数学教学状况改革前后对比

(一) 课时状况

改革前:开设离散数学和高等数学两门数学课程:离散数学学时一个学期, 每周2课时;高等数学学时一个学年, 每周4课时, 课时明显不足。

改革后:只开设计算机数学一门课程, 学时一学年, 每周4课时, 基本可以保证按计划、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课程内容状况

改革前:离散数学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数学》教材;高等数学采用的是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 这些教材都是本科教材, 教材内容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性。

改革后:采用的是自编《计算机数学》教材, 该教材是通过调研专业教师之后,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对数学的需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将离散数学、高等数学、初等数论等多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后得到的一个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既“实用”又“适用”。

(三) 学生参与课堂状况

改革前:学生对数学畏难情绪大, 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

改革后:“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教学情境, 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 数学教学和专业需求状况

改革前:数学教学和专业教学各自为营, 数学教学满足不了专业对数学的需求。

改革后:数学教学以算法设计为主线, 在注意内容依据专业需求取舍的同时, 大量使用N-S流程图, 进行算法设计, 借以突出数学思想的专业应用, 使得数学与计算机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改革前后对比, 可以发现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那么我们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二、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

(一) 课程地位明确, 课程任务清晰

首先确定了数学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将其定性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次, 细化了数学课在计算机类专业中承担的的主要任务:

(1) 培养学生基础的观察能力、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设计能力、数学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 课程改革目标具体

经过反复调研、推敲, 最终确定数学课程改革要实现三个主要目标:

1. 解决特色问题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大多数都是理论层面上的, 缺乏具体的实践, 与计算机类专业融合度较低, 为此确定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特色问题, 特色就在于要“源于实践, 用于实践”, 要与专业深度融合。

2. 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练教师评, 这样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 我们确定了以算法设计为主线的“案例+模块+实验”的教学模式, 每一个模块都由一个或者多个典型案例做支撑, 每一个案例都包含一个经典的算法, 每一个算法都可以在实验室通过Mathematica软件来实现。

3. 解决度的问题

高职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 我们确定“度”的依据来自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4. 课程改革坚持的原则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数学课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既要满足专业需求的“实用性”, 也要照顾到学生实际水平的“适用性”;既要结合社会实践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也要用数学的趣味性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以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性”, 逐渐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性。

5. 课程体系模块化

经过优化重组,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算法基础与Mathematica初步、数制与动画制作、极限分析、生活中的变化率、矩阵与图形变换、企业管理岗位决策、初等数论与密码通讯等十个模块, 使之成为一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应用性强的数学课程。

6.“典型案例”创设应用情境, 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典型案例”创设应用情境, 设计了工薪人员纳税问题、住房贷款问题、背包问题、趣味二进制、万年历的编制、余米推数、网络检索等一系列典型案例情境来组织教学内容。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教材建设过程中, 只有我们学院的教师参与, 希望以后的改革实践中, 能有其他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或者企业精英参与进来, 使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更有实效。

摘要:以我院信息工程系为采样样本, 对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在数学课程改革前后的教与学情况进行对比, 将我院两年来在计算机类专业数学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关键词:计算机类,高职数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信峰.计算机数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09年2月第1版.

[2]肖前军, 周金玉等.基于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实践.职业技术教育[J], 2009年第29期.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程体系 改革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近年来,我校根据生源差异、专业差异不断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本专业的任务,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2 教学模式

全院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1+X”[1]教学模式。

其中“1”,是对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名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周学时为4,理论和上机的比例为1:1,总学时为56-64,4学分。

“X”模块,是对各专业学生开高设的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是多门课程的整合,课程性质均为选修。采用“2+1”模式(2年在校内授课,1年校外实习)的专业在第二学期选修1个模块,其它专业分别在第二、第三学期各选一个模块。X模块主要是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一刀切”的模式,为不同生源、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该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模块,颠覆传统按专业和班级统一上课的模式,按选课学生重新组班上课,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互动性。

3 构建“1+X”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1+x”教学模式,构建“1+x”模块化课程体系,1模块为一门必修课,X模块为选修课,每个模块对应一个计算机专业方向,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实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4.1 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管理和评价高职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对非计算机专业提供的模块化整合后的课程,按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学习资源。

4.2 按课程标准开发教材

按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材是当务之急,以课程标准的学习情境为主线,以每个任务涉及的知识来序化教材的内容,突出“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综合应用”,将知识讲解、技能训练和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

4.3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改革课程是关键,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整合后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平面设计、网站制作、网站高级开发、网络组建与管理、程序设计等11个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企业真实案例的职场项目实训,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组织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这就需要在教师能力培养上狠下功夫,以适应教学及市场的需求。

4.4 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

作为课堂教学空间的有益拓展[2],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教案、课件、视频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学习平台。通过网上答疑、作业批改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到实例演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静到动、被动变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习效果。

4.5 考核方式

对于各模块的考试方式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指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考勤、提问、学生作品评定分数;期末综合考核可根据不同模块采取笔试+上机+题库+作品等灵活的考试方式,评价标准与分值比例在课程标准中有详细说明。方案二是以证代考,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之“计算机操作员”证书,其他模块考取中级计算机系统操作员,证书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下发,相应模块的考试大纲、考核标准、考试命题由系里组织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校33个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明确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1+X”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从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师资实践能力、网络资源库、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畅.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个性化模块教学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82,9485.

[2]柴水英,黄小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08(3):203-204.

[3]马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01).

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2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信息化的教育,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教学, 它的首要特点是确定终身持续学习的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终身学习与实践”是现代赋予“学习”的新的内涵, 终身持续学习不仅是学生而且也是教师所要努力实践的信条。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 教师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 (教材、网络等) 培养高职学生不断的获取、处理、交流和创造信息, 加深和拓展他们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从而内化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培养他们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1 作为一名高职计算机课教师, 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1 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师不仅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更要担当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为了使教师能迅速适应时代的要求,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同时更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尽量理想化,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认识水平, 平时注意收集有价值的教育信息, 认真钻研新的教学方法, 能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大胆尝试, 经常性的归纳总结阶段性实验成果, 并能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1.2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要好得多, 然而, 10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原因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 而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明显不足。因此, 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变“知识至上”为“能力至上”, 变“应试至上”为“素质至上”。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教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活动。

2 要提高计算机课课堂教学质量

现今课堂教学仍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 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计算机课程注重操作, 所以要改变教学形式, 应使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信息以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从多方面刺激学生, 使学生通过视听更快的捕捉掌握知识。要提高计算机课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是关键。打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是知识的传播者的传统教学观念, 让教师担当学生的“向导和辅导员”,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1 教材选择要合适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 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 选择余地不大, 在教学中计算机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推行问题式教学

推行问题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知”, 问题式教学就是这样, 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 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如在《计算机文化实用教程》教学中, 给学生讲解怎样进行复制操作时, 可以故意没有选定对象, 学生看到打开的编辑菜单后都会问“怎么没有看到粘贴命令”, 然后我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程序, 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错误, 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

2.3 开展实例教学

讲解某些知识之前, 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 使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中有一个整体认识, 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 大概需要哪些知识, 随后, 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如在讲解Word时, 先给学生讲述Word的多种功能, 然后给大家演示制作的自荐书, 当学生看到优美的封面和简洁明了的内容时一下子对Word产生了兴趣, 最后围绕怎样制作自荐书开始讲解Word的操作,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2.4 以就业为导向, 以掌握技能为目标开展实用教学

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师, 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职业化的特点, 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学会知识, 更要教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 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在每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 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 着重讲解。另外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使他们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5 培养自学能力

作为计算机教师, 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传授给学生太多的知识, 大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得靠学生课外自学。因此,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以学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 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也就有了思维,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看书或查阅资料等) 去解决问题, 比直接告诉要强得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 为了保证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在全面掌握教材、不断扩大知识面的同时, 应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职教课程改革逐步走向纵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2]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上一篇:留学服务机构下一篇:减排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