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2024-06-23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共12篇)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1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各个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 能够引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地方性计算机等级以及海外计算机考证考试。对于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地方性计算机等级尤为重要, 比喻, 上海市教委规定, 如果上海高职高专的学生参加专升本, 必须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这种硬性的规定, 势必决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考试实质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如果, 我们对考试进行一些新的改革创新, 在指挥棒下的教学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高校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教学, 考试仍然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考试形式的变化,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考试形式的改革,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1]。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是,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城市的学生, 在中学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入学后, 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边远山区学生, 在中学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 不但是从零开始, 而且内容多, 进度快, 学习起来明显感到吃力, 基本上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依然按照其他的学科进行教学, 势必导致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不想学, 没有基础和基础较低的同学跟不上的尴尬局面, 从而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实训内容的教学, 基本上采用实验演示和上机操作的模式, 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操作能力, 但是他们往往仅限于会模仿老师的演示, 很难真正的把握所学的知识和技术, 达到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的境界, 这种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碍于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 上海市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直接影响上海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特别是高职高专类的学校。这种考试主要存在的利弊是, 没有针对个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水平进行分层考试;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没有将实际的作品纳入考核的范畴;没有突破考核形式的束缚。使得考试通过的学生成为了有本一族, 如果个人的计算机出现了一点问题, 都无处下手的尴尬局面。

考试是为了对教学的评估和促进, 但是考试不是为了考试。如果很功利的把教学目的仅仅与考试结合在一起, 则可能舍本求末, 不能真正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改革教学考核模式, 突出实践环节的考核, 突破时间和地点的束缚, 让学生从实践环节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成绩, 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改革的探讨

1) 结合学科专业考核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以计算机为工具来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强调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孤立的教学, 使计算机教学服务于本专业,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 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应该紧密结合专业进行考核。例如,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在计算机基础考核中, 就应该考核程序设计的思想, 在Excel表格考核中, 可以将如下的题型放入考核中。

例1.按EXCEL样张, 如图1统计得分状况, 统计规则如下:得分>=90, 则为“优”;80=<总分<90, 则为“良”, 70=<总分<80, 则为“中”60=<总分<70, 则为“及格”, 总分<60, 则为“不及格” (注意:必须用公式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运算和统计) 。

该类题型, 主要考核思想为if语句的嵌套, 即:

IF (E3>=90, "优", IF (E3>=80, "良", IF (E3>=70, "中", IF (E3>=60, "及格", "不及格") ) ) )

外语类的学生, 应该重点在网络信息的搜索、文档信息处理等方面作为考核的重点;艺术类的学生应该侧重为图像图像的处理, 在这方面应该分值和实用性考核要难度要增大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 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这个方面, 上海市教委对上海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非常的重视, 教材从1992年的《计算机应用初步》到2013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19年间推出了10个更新版本, 基本做到了2年更新一次。考核内容也随之改革。

2) 考核形式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要突破现有的考试模式,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知识的方式和实践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以90分钟内学生完成的考试卷, 作为唯一的考核结果, 那就不能真正的体现一个学生的水平, 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例如, 在考核Photoshop知识点, 我们采用实践形式考核, 同学们根据图2所示, 制作自己的艺术照片, 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这样不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同学们的成绩大有进步。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考核核心是学生的操作能力, 我们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考核, 以实践考核为核心, 让同学们利用自己学的知识, 作出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作为该课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学生由被动的考核变成主动的考核, 能够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认可和赞扬, 其实, 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渴望受到赞美, 有了精神的鼓励, 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像这种考核方式, 或许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改革中收益, 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3) 考试平台系统的改革

考试平台由以前的纸质版本, 发展到今天的考试系统, 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 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我们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考试平台, 该系统得到了上海市职业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的赞助。这个变革, 是形式和考试方法的变革, 我想, 应该要更深入一步的变革, 如, 试题的产生, 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学号等信息来产生试题, 体现了以上两点改革思想。让考试平台适应教学的需要。

3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考核的改革, 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从结合学科专业考核、考核形式的改革和考试平台系统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 目的是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的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分析各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的差异, 提出几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的建议, 以期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考试系统,改革,计算机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世双, 赵威.高校计算机基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19) .

[2]金世双, 王未央.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 2011 (9) .

[3]赵志国.基于.NET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 .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促进其各方面素质水平的提高[1]。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第一线进行具体的工作,而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和计算机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必备。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让每个人逐步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和简单维护,还让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和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分析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经过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首先进行实践的是少数理工科专业,然而逐步在所有高校内的非计算机专业中都设立了有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发展[2]。计算机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计算机的专业教育,一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了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以后工作中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

现今,仍然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采用的是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成绩以及通过率等。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关于等级考试合格率的方面的要求,只能对考试合格率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拿到证书,在考试技巧以及试题练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得很多学生毕业之时还不知计算机如何运用,例如不懂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论文写作以及设计求职书等[3]。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内容设置方面知识性、理论性以及系统性较强,学生认知未能和行动进行有机统一,未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

计算机知识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性,从这一点来看,其他课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还具有实用性、基础性以及时代性等。计算机相关知识点以及新技术等更新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计算机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所用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教师传授个学生的知识不是最新的知识,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实际的发展需要。

3、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把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理论是基础,而实践则是一种手段,应用则是教学根本目的[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时数较少,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理论课的课时和实践课的课时未能平均分配,学生缺乏实践,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的有关措施

1、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目的应明确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促进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的提高,以此让学生符合社会需求[5]。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并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其使用计算机来职业办公的优良习惯,以此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理解度,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需创新

计算机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英爱主义方法的改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指导,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进行情景式教学,把现实生活中情况类似或者一致的的情况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应提供相关线索,以此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探讨,加深记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强其知识储备,并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质量、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等问题,然而我们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革例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等,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翠.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知与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5):72-73.

[2]刘任熊.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24(9):208-209.

[3]王清政.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21-21.

[4]吴洪艳.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130-131.

[5]杨丽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8-99.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育;高职教育;高专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92-02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

1.计算机基础教程: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进制及转换等;

2.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indows xp的特点、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系统的设置和维护等;

3.Word软件的使用:文档格式化、文档图文混排等;

4.Excel软件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数据计算、管理,图表的建立等;

5.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幻灯片的建立、编辑、放映等;

6.计算机病毒:病毒的概念、传播媒介、种类,病毒的预防、检测、清除等;

7.网络基础知识。

二、关于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点建议

1.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计算机机基础》课要求掌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所有应该多安排一些上机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做上课的主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上理论课时,备好课。教师应该慢速的阅读《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然后快速的阅读课本两遍,把漏掉的内容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上理论课时,教师应当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word中的图文混排效果时,老师应该事先做好一个图文混排的word文档实例,如图所示:

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知道,什么样的效果是图文混排,在这个图文混排实例中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是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文本框、页眉页脚、水印等等,这些知识点的意思是什么,以及以实例中的文字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操作步骤达到最终的效果。

4.在上上机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在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出需改正的地方,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5.附加题。虽然一批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免修,但剩下的同学基础还是有差异,在上机时,老师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所以,老师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应该还有附加题,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首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很多学生都是有惰性和侥幸心理,每次课,老师都应考勤,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通过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上课睡觉的同学应及时的叫醒他,让他站起,清醒头脑,最后对于上课讲话的同学,应及时制止。

7.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老老师,都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把它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于年轻老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或者深造读硕士、博士等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育人。

8.及时下班辅导。老师每周应该定个时间到班上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给他们耐心讲解,对于普遍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上课时讲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应该对他个别辅导,直到明白为止,使学生每周学的内容,每周都能消化,反之,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后自暴自弃,一点都不想学这课了,会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目标实现不了。

9.多和学生谈心,和学生做朋友。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取得信任的重要方法,老师和学生也不除外,让学生明白,老师就像他的朋友一样,真正关心他,为他着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这门课更感兴趣。

综上所述,是我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点思考,以上几点方法,既可以让基础好的同学不浪费时间,有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学别的课程,又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同学学好这门课。我想这些方法不但适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适应教其它的课程的老师。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4

一、课程设置比例突出实践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的上机练习、设计实践、维修实践应占整个课程的一大部分, 因为曲不离口, 业精于勤, 只有多练勤实践才能“熟能生巧”, 熟练应用。一般来说, 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应用软件, 尤以微软公司的Office办公软件为主, 还有操作系统的使用等, 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处理理论讲授与实践的关系, 使之相得益彰: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 这样不利于理清知识体系;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 这达不到培养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一个适当的比例, 合理分配, 十分重要且必要。目前, 多数学校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比例是1:1, 即一次讲解一次上机, 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条件许可的院校可安排为1:2, 进一步突出实践, 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计算机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 更有利于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

二、理论教学提倡精讲多练

强调实践性, 并非理论课可有可无, 教师进行计算机理论讲授, 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 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上机实践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 纠正错误, 消化所学知识, 以利于更深入的实践。但理论教学, 一定要实现课堂“精讲”, 即教师一定要力争把课讲得精炼、精辟、精彩, 特别要做到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实用性强。若教师长篇大论, 泛泛而讲, 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 反而会使学生“听”而生畏。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 大部分学生看得明白,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起的是前后贯通、重点点拨的作用, 所以提倡教师只讲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 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而更全面、细致的学习留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使理论教学“少而精”,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实践, 去总结提高。如对于Excel 2003的教学, 理论课重点讲一些难懂的知识点, 如利用公式计算、数据排序、筛选、汇总等, 而对于表格的编辑、文本的格式化等内容, 由于学生有Word2003的学习基础, 且教材写得详细、易懂, 可以少讲, 或略去不讲, 留给学生去自学, 通过上机对照练习操作完成。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即便是“精讲”, 教师在授课时不必也不应该“满堂灌”, 留出一定的时间总结学生上机练习时遇到的问题, 一一分析解答, 十分必要;而在上机课时, 只将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 其它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去体验、去创造, 老师在旁边指正、总结, 不时地予以鼓励。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听从老师安排, 亦步亦趋过完教材内容要实用得多。

三、学生作业鼓励个性化

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样有作业和考试, 但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技能的掌握与否不能只凭书面考试或上机测试来判定, 若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从而埋没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依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可将学生平时作业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鼓励学生作业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设计。例如, 学习Internet的使用后, 可以有意安排某项资料让学生查找、分类 (像基金知识) ;学完PowerPoint后, 让学生设计个人简历等等。每次作业, 老师或班级考评小组依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现场评分, 做好记录, 期终总评。把日常作业和考评结合在一起, 可以发现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全力以赴, 展示个性。教材上很多内容都在作业竞赛、评比中掌握、熟练, 得到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上机实践实现任务化

上机实践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做好这个环节, 教师既不能管的过细, 又不能放任自流。针对教材, 教师要总体把握, “以应用为目的,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上机实践, 将实践内容进行分解, 逐项任务化, 让学生带着任务上机实践, 去完成“规定动作”。具体做法是, 教师依据进度, 提出学习任务, 向学生布置具体课题, 给予必要的说明, 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 然后学生根据任务, 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制定解决方案, 最后将结果在电脑上展示出来或打印出来。如关于中文Windows X P的使用, 上机可分为“四步走”, 每次一项任务, (1) 管理文件操作; (2) 添加新的硬件和软件练习; (3) 系统设计练习; (4) 其他功能练习。从简到难, 明确任务, 逐个突破, 逐步深入, 学生通过实践、反复实践、相互协作交流, 最终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能熟练运用Windows X P操作系统。“任务驱动法”避免了练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确保了上机实践的质和量。

五、学生做主体, 主动去“索取”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 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创造性活动, 培养创造力。创造从提出问题开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Word排版时, 可以在作业中提出如何实现分小块编排, 学生们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 远多于教材讲授的方法。

此外, 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 而是既要设计自己的“教”法, 更应考虑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 去设计教法和学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变学生的“要我学”, 为“我要学”, 主动去“索取”, 主动去创新, 这样才能教出丰硕之果。例如在学完Word的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后, 可以留下上机作业: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份A4大小的彩报, 在班内公开展示。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面对难得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兴趣高涨, 创意盎然,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匠心独运, 精心设计, “创作”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彩报, 贴满了班级墙壁。可见, 青年学生身上, 蕴含着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只要教师积极引导, 善于发掘, 就是一股不竭的创新源泉。

学无止境, 教亦无止境, 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灵活多变, 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 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能够时时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掘,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够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培养更多更实用的各类人才,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摘要: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 如何创新思路, 突出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 进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高林, 袁玫.计算机公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007年8月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论文 篇5

1现今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实际情况与办学目标相违背

各高职院校的不同同样也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但是主线上的办学目标还是大同小异的,就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无法真正实现此办学目标,没有严格实行教育方针,还是注重的是学术式教育,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和机会,无法培养出和市场需求相符的操作型技术人才。

1.2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高职院校教材较为老旧,和市场实际需求相脱离,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本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现代最新的计算机理念和基础知识。若是学校教材更新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是浮于表面的更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所用不到的。在教师教学手段上也存在问题,现代高职教学方式一般是简单的“书本+耳朵”,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是需要有一定的上机实践机会的,才能让学生们对计算机有更深的了解和兴趣,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完善,部分高职院校无法提供这种条件。

2如何促进当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为了改善现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明确落实办学目标、加强管理;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培养出一批现代化高素质技术人才。

2.1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黑板上演算就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这堂课的.基本内容的,需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程序编写水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们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需要鼓励教师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互动式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指导教学等等,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爱好,而不是对计算机娱乐的爱好。

2.2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清自身定位,明确教学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一切都要以学生学到技能、学会技能、熟练使用技术为主,这是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发展的成果。教师作为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者,也不能“固步自封”,拘泥于自身所学,要及时关注计算机教学领域内新的知识和技术,并进行及时的学习,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能够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脱离实际生活,重视实务知识的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3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环境

部分教学设施较为落后的高职院校还是采取的“黑板+粉笔”的形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加大在教学设施上的投资,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便学生课余学习。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可将较为复杂的问题采取图像、动画等方式进行反映,方便学生理解与对知识的吸收,也能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高新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出现了一个新兴教学产业,就是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减少了资源消耗,使得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能寻求网络教学的帮助,根据自身短板,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4注重学生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其了解到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而笔者认为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教师丰富课外教学内容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内部的网络中心,激起学生们的对计算机的兴趣。若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联系相关科技公司让学生们能够进入到企业内部网络中心参观,也可以积极推进与相关公司的合作,推荐有意愿在计算机专业进行深造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在项目中了解到更多计算机知识,了解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了解计算机公司内新的高新设备和产品,同样也能培养协调合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在学校内无法收获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3结语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因此,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于现状的分析,对其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步入人们的事业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成为了新世纪人才所必需具备的一项技能,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同步

计算机技术作为目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其具有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等特点,对于硬件的更新速度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同时,由于课本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过于固定和完整,使好多的学生抱怨自己学到的知识,都不是社会需要的,而当下社会急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自己却没有学到。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只是一味的灌输计算机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

1.2教学方法陈旧

很多的高职课堂的教育过程中,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接受程度。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甚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真正的意义。

1.3教学手段和课程类型不配套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在变的越来越丰富。然而,很多的老师只是单纯的把其作为了节省体力的一个方法,而不是真正的把其作为教学的一个手段。比如:有些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照搬到幻灯片上,只是担当了一个“搬运工”和幻灯片“播放员”的职责,而完全忽略了其是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的手段。这就如同我们所说的“开新车、走老路”,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4教学对象认知水平不同

计算机的普及由于受到地域的影响,其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故新入学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就参差不齐。大体上主要分为三类:(1)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熟练的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几乎没有压力;(2)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仅仅局限于文档的编辑,收发邮件以及聊天等基本操作,然而其计算机水平仍未达到要求,这些学生很容易满足于现状,想当然的认为游戏玩的好,就是计算机学的好了;(3)还存在少数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他们对于计算机几乎没有认识,感觉很神秘,想学习但是又有畏惧心理和恐惧感。

2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策略

2.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以往的“以老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能够胜任目前的教育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树立“以学生为主、面向现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多环节教学”过渡等。

2.2因人施教法

因人施教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侧重每个个体的特色,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对于不同类型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目前来讲,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学们可以共享资源,极大程度上的使每个个体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2.3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的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设置情景来启发学生进行回答、用形象的比喻、小组互动讨论、练习法、启示法、自学组织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摆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呆板的诵读书本,运用合理的组织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课堂充满兴趣。

2.4合理利用多媒体等工具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工具,采用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点子演示文稿、网络教学等各种比较先进的手段,可以使课堂的教学变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建立一个网络课堂,在上面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共享资源,备份自己的资料,小组讨论等。

3 总结

总之,学无定论、教无定法,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根据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可以变通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够很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因人施教,逐步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使这门课程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李灿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电脑,2012,(6):88-89.

[2]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科教文化,2013,(12):40-41.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7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 仍有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 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这就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一点, 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 甚至根本就没理解, 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

1.2 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众所周知,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 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一般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办公软件 (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 、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将这些内容定位于教材, 而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 任课教师从遴选教材到统一订购教材, 从新知识新技术写入教材到教材的使用, 一般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 导致教师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得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实际应用的需要。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 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 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往往拿到一个案例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 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1.4 学生基础差异大, 课堂讲述的深度和进度难以把握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 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基础的差异,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计算机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使用计算机, 觉得没必要再学习这一课程或是学习不投入;而另一部分从未接触或较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 他们甚至不会开机、关机, 这对教师教学尺度的把握有较大影响。

1.5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有较大差别, 而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时学生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 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使学习效率降低。对学生来说, 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无法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限制。

2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知识, 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 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的能力, 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是很关键的要素。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近几年教授此课程的经验认为, 改进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实施。

2.1 改革课程的的教学内容, 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材内容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 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作不断的调整。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 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 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 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 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同时, 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保证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及实用性。教学中要把由注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2 因材施教, 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 主要是指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 有的放矢, 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方式, 以取得最佳的教育和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有城市的, 也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 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对口单招的, 也有普招的。他们中有些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 基础较好, 起点较高;也有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为此, 应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 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实行分级教学, 将入学新生分为高、中、初3个等级。具体思路如下:新生入学时学校开展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调查。对于入学时已经达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的学生, 可凭有效证件 (如计算机等级证书) 及时申请免修免考。对其余没有获得证书的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摸底考试, 根据考试情况将学生分成中级、初级2个等级。对于获得免修、免考的高级班学生, 学校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一些计算机高级应用类课程, 如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图像制作、计算机辅助制图、数据库等供选择, 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专业方向, 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对中、初2个等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 但应分别制定教学计划, 课时的安排要有区别。初级班课程设置以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为对象, 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讲解与上机的基本辅导, 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中级班课程设置应以已学过一些但又不达标的学生为对象, 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采取以上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方法后, 一方面可以克服教师因学生基础的差异而造成的教学深度和进度难以把握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克服了计算机基础课上有些学生没事做、有些学生时间不够用的矛盾,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一种在教师诱导下, 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之中,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深化、扩充教学内容, 增强交互性, 便于学生有目的地掌握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任务驱动的过程主要有3个环节:设计任务、执行任务、检查任务。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和使用任务, 将任务贯穿于课程的始终。设计的任务要目标明确, 要求具体, 可操作性强。任务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是教学型任务。教师讲课的引例。二是模仿型任务。模仿教学任务, 按规定的操作步骤完成。三是扩展型任务。教师提出要求及题目, 学生自选内容。四是创新型任务。教师提出原则要求, 学生自主设计题目和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练习, 都以任务为中心进行。先由教师设计出任务, 然后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为1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任务中蕴含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也蕴含了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 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 更好地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改善实训条件,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实践教学不仅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 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 而且是整个学习的重要部分, 与理论教育密不可分。实践证明,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创新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尤为重要。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就要加大计算机教学设施的投入,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偏少, 学生课内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 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 应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或计算机房, 增加学生课外自由上机的时间, 这样可以有效地部分缓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2.5 重视教学反馈

做完一个阶段的讲授以后,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应进行小结, 让学生对内容有充分了解, 并让学生对于教师教学各方面作出评议, 避免一些偏向性。使教学能够符合学生的要求, 使教与学紧密统一, 实实在在的把学生想学的东西教给他们。作为一名老师, 要虚心接受学生评议, 有批评才有进步,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6 改革考试内容, 转变考核方式

考试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要求, 又要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 考试内容偏重于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内容, 期末考试的分数并不是学生该课程的最后得分, 而是要集合平时学生考核、实验实习的成绩, 然后按照不同的比重确定学生这门课的最后成绩。由于转变了考核方式, 在平时授课过程中, 课堂的气氛变得很活跃, 学生在上机和实验时更加认真。

3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都是发展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只是应用和学习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介绍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帮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认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提供方向。

实践证明,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要因材施教, 不断地根据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子, 体现针对性, 突出实用性, 紧抓实践技能的训练, 不断改进, 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门课, 做好充分准备, 从容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摘要: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对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6) :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153.

[3]林丽, 关德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15.

[4]薛向红.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126.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8

1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过大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家庭和爱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也就导致它们自身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上的差异较大, 给老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增加了难度。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常常与学生的学习不相符合, 使得基础好的, 学不到其他的计算机知识, 逐渐失去了兴趣;基础差点的学生, 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脚步, 打击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学习质量一再下降, 从而影响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1.2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配套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活动的开展, 将课堂上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上应用, 以达到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的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率是1:1开设的, 这就导致了理论课上大量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得到实践应用, 从而大大削弱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2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考试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都是采取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考试方式, 笔试考试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和空间上的限制, 对于知识性较强的科目比较适用。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较为广泛, 知识点比较琐碎, 相较于其它科目, 计算机基础更注重计算机基础的操作和技能上的培养。单一的考试方式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 对于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全面地反映。而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上机考试中, 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从同学那里拷贝一个就完成了, 有的还进行修改一下, 更有甚者连改都懒得改, 老师在评分过程中, 遇到这种情况, 由于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是很了解, 无法判断出考试作业的真伪, 导致了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

2.2 考试内容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试卷是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带来试卷考试侧重点的不同, 同一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标准是统一的, 出了专业的范畴, 计算机考试的标准就有所不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课本的内容里, 没有扩展性的实质内容存在, 阻碍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增长, 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

3 计算机基础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考试对于评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成果有了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 提高了老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加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速度, 改变了目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现状, 也改变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态度。上机考试方案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 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的开放性和可行性, 老师也可根据计算机基础考试的结果, 充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能从根本上把握计算机基础的学习, 是对学生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的一次考核, 提高了学校对于计算机硬件以及学习环境的资金成本投入, 提高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探讨

4.1 计算机考试重点内容的改变

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力度。因此要把计算机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不断地改善计算机知识的结构, 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程度。计算机的基础考试也需要紧紧跟随着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例如,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考试的过程中, 就会考程序设计的内容,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编程软件VF语言, 在针对Excel表格的考核中, 就可以进行如下题型的考核 (图1) 。

例如:在Excel表格中, 如果要统计图1中所示的得分状况, 统计原则要根据下面的几个要求:得分≥90分, 这就说明成绩为优, 80≤总分〈90, 为良, 70≤总分〈80, 为一般, 60≤总分<70, 表示及格, 总分<60, 就表示成绩不及格, 必须要用公式对表格所给出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工作。

这种考试类型主要是针对学生对计算公式在工作表格中的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针对不同专业, 同一题型的考察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计算机基础考试中, 外语专业的应该侧重于考查计算机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艺术专业则要侧重考查对于图像、图片的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考核的内容和重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以求计算机基础考试更加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

4.2 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多样

目前, 我国针对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单一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考试方面的改变, 并参照外国先进的计算机基础考试, 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创新, 除了之前的笔试、上机考试, 还出现了电子作业、开卷考试等扩展类型的考试方式, 笔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开卷考试则是对目前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一个扩展, 往往属于开放性的问题, 比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电子作业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上级考试则是电脑里已经存在了好几套的考试题目, 让学生进行抽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样通过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就可以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技能。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考试过程中出现抄袭的行为, 运用开放性的问题杜绝抄袭行为的出现。

5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基础考试是高职高专院校里计算机基础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信息的发展, 计算机在工作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跟随时代的发展, 使计算机基础考试适合目前社会的发展。目前计算机基础考试已经逐渐得到完善, 考试方式也已得到了丰富和创新, 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

摘要:目前,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里,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考试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基础考试又联系较为紧密, 不容分割, 因此要不断地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考试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使计算机基础考试的方式适合于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赵蓓蓓.对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2]梁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关键[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 .

[3]何杏玉.处理好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

[4]宇海萍, 张丽, 张晋.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1) .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9

一、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证措施, 使得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高专学生的起点较低, 这是存在的现实。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基本处于起步水平, 甚至有些学生是计算机"文盲"。我们曾对新入学的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是好一些的学生, 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课程, 他们对简单的并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能回答, 但许多学生却不会实际操作, 而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仅知道有计算机而并未见过, 就更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面对这样的尴尬,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叫苦不迭是可以想象的。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是高职高专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并且要将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 摸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校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 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 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 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 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 这样, 致使好多学生只会按考试要求使用办公软件, 没了要求就感觉无从下手, 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 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二、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1. 更新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 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 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 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 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可以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即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 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 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 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 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 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 在立足应用的前提下兼顾基础理论

由于对"高职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及"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理解上的原因, 很多学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作一种计算机应用培训模式, 一味地传授操作步骤, 认为只要学生能掌握了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就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尽管也是从Internet的使用、Windows的基本操作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和PPT演示文稿软件, 但由于孤立地、机械地操作, 缺乏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记忆性差, 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寻找规律自学时看不懂、学不会、用不熟, 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尽管说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 是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但并非是短期计算机培训班的性质,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仍然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 做到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为此在教学模式方面,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讲授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对必需的理论教学, 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方法, 使理论讲授"够用"即行, 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 精讲多练。

3.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 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 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 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 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 摸清本班学生计算机现有 (下转第212页) (上接第210页)

水平。然后将全班大体上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 采用"复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 在开始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时, 以中层学生水平为主进行讲述, 并给上层学生安排与之相关的内容练习;在上机练习时, 以下层学生为主, 必要时, 专门安排时间为下层学生开"小灶", 让他们尽快跟上整体步伐。在教学过程中, 还经常安排上层学生对其他同学做操作示范, 传授经验。这样, 在同一个时间段里, 各层次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4.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发现下述方法比较有效。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 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 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 通过一个综合例子来引出多个知识点,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例, 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电子制表中,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或多张表格, 然后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求和、汇总、筛选等, 并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展现数据所发生的变化。

(2) 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Power Point2000时, 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个模板、动画及声音优美、符合学生欣赏的演示文稿, 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编辑。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3) 电子作品创作法:这是一种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用、创新和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首先由教师进行范例分析, 并提出创作任务, 接着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寻找素材资料、自主制作完成, 再由同学和老师对电子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并将任务化解在自己的电子作品中, 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体会了创作的艰辛与喜悦。例如, 可以用Front Page制作个人网页, 用Word设计班级小报, 用Power Point制作电子演讲稿等等。

5. 开展网络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教学面广、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实施。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网上教学。网上教学指开发基于校园的CA1课件。把教师的备课笔记、布置的作业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网上教学实现了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还可以使有精力的学生选学更多的内容, 而且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呈现教学信息和接受反馈, 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束语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 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今天人们必备的一种技能, 我们应当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 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探索, 在研究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 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纪丽莉。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3-09-22.

[2].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 2006第3期44-45页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对策

一、引言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其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带来的教学内容更新快, 不同专业要求的教学要求不同, PC机进入千家万户,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等等, 都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问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 入学新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普通高中、中专、职中等学校, 他们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已经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的教育, 一些高中开设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 在内容上和我们现在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很多的重复。同时也有一些落后地区的高中没有条件开设这门课, 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使用过电脑的经验。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按照现在的一些教材进行教学, 必将出现很多学生学习重复知识的情况, 我们不能直接跳过这些基础操作, 因为还有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零起点。针对这种情况, 有些人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就像高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一样。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意味着上此门课时需对学生进行重新组班, 时间上很难保证不冲突。因此,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有效, 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方法,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样的课堂上获得相近的教学效果, 学习到实用的新的知识,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方式往往是“课件展示+实例演示”, 虽然比较形象具体, 但仍有不足之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加上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 教学效果一般。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3. 教学内容多而散, 学生操作能力弱。

计算机使用领域的扩大, 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充。其内容涉及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工具等多个方面, 内容多, 造成知识点非常多。与此同时, 教学的学时数反而在减少。授课知识点多, 上课时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解释每个知识点, 演示其基本的操作方法, 使得学生学得多而散,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学生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学时少, 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自然就少, 同样也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弱。

4. 教材的组织方式单一, 缺少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 市面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也不停地在更新。但教材只是简单地更换了其中的软、硬件, 如:将Windows 2003换成Windows XP, 将Office 2003换成Office 2007, 讲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都是将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逐一罗列, 使用的案例也都非常简单, 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 缺少实用性。

二、针对现有问题的对策

有一些人提出在开课前对教学对象进行摸底考查, 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 进行分层教学,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针对差异, 因材施教。但这种方法在实现过程中可以说困难重重。因为这至少意味着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庞大考试的组织和紧张的机房资源;二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后, 意味着将对所有学生进行重新组班上课, 而学生的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班开设, 这样基本上会出现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必然冲突的局面。除了这两大问题外,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 分层教育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应用得并不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 学生以不同的水平进入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学习实用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 并获得相近的学习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必然不能按照现有的市面上的常见教材来讲,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材, 就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教材只作为参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

基础课中涉及的知识点是非常繁多的, 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筛选, 哪些是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难懂的。对于常用而简单的我们既要涉及到, 又不要花费太多时间, 对于常用而难懂的我们要详细解释或演示。然后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组织, 它们不应该是独立的, 而应该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我们要将其引入到具体的案例中, 这些案例要新颖、实用, 让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来进行学习。案例应该形象、充实, 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改变授课方式。

近年来“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大学中盛行, 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这种教学思想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先做后讲”, 即在教师阐述学习的目的、提出要完成的任务, 并进行简单的引导后, 由学生对照参考资料或实验步骤自行先做, 再由教师解释重点知识或演示主要步骤。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典型, 但对学生有着几个基本的要求, 一是课前认真的预习;二是能够根据需要查阅和理解资料, 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从实际来看, 高职院校中刚入学的新生同时具有这三种能力的人并不多, 所以“先做后讲”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实现起来难而放弃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而是要寻找方法, 使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 教师的引导和演示仍占据重要位置。举一个例子, 如果一名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始一门素描课程, 每次一进课堂, 定一个主题后就让学生画一幅素描, 那多数学生都会摸不着头脑, 画出来的也只不过是发挥现有水平而已, 谈不上学习。而如果老师用尽量快的速度边讲边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素描, 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即在上课开始的前一小段时间为学生演示一个实例的操作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快但每一步一定要清楚, 知识点可以一两句带过, 这样学生会觉得:“哦, 问题是这样来解决的。”然后给学生两道题, 一道是老师刚刚演示的, 一道是具有相似知识点的扩展实例练习。这样既可避免单讲知识点的枯燥, 又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再对学生进行分组, 组员之间进行配合, 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效果更佳。

3.科学进行课程评价。

现在的评价早已不是只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的单一评价方式了, 而是由多个成绩共同构成, 如考勤、实验、综合设计、期末成绩等共同构成。对于各个成绩的比率分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划分。

4.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教学资源。

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轻松地达到较好的效果, 而一本组织不好的教材只能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教师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组织教学资料, 而学生也只能像“查字典”一般地使用它, 所以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我们除了要加强教材建设, 还应该有实训指导书、网络学习平台等配套资源。

三、结语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定位就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满足工作实际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始终围绕职业性、突出其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突围而出。

但是根据市场调查,现在就业市场面临两个极端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就业市场对于具有计算机技能的人才的大量需求无法满足。

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

1.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仅仅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根本没有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地训练。

2.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都很低,基础很差,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个课程不满意,觉得浪费时间。有一部分学生認为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实用性不强。

3.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过多,比如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4.有的老师对于新的技术不大了解,教授的内容仅限于教材。

有鉴于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项目化教学的定义

1.项目化教学的定义

项目化教学也叫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教学,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企业生产实践中、社会各部门应用领域的实际项目,通过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始终,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用融入到项目中,学生以完成项目为主要目的,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项目化教学符合计算机教学的条理性和实用性,要求“项目”的目标性和创建教学“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应用已学的专业知识,紧紧围绕一个完整的指定项目,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探究、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实践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架起知识和实践的桥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结合。

2.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

通常,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遵循如下流程:确立项目任务(教师提出,学生讨论是否可行)—划分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析—制定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师指导)—检查评估(教师评价、学生评估、自我评估)。

三、项目化教学案例

我们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PowerPoint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且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的工作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以PPT的项目化教学应用为例,探讨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1.确立项目任务

要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项目的选取是关键。在对教学大纲和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分析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给临沂职业学院宣传做PPT的项目任务。

2.建立项目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36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6人,分组时已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划分。在一个好的小组中,项目化教学的优点能够得到最大发挥,做到差生有传帮带,优生能锻炼领导、协调能力。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

分组完成后,把小项目分到各个小组,各组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落实和完成情况。

3.分析项目,确立项目目标

通过设立项目目标,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把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本次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外观的修饰,设计模板、母版、背景及配色方案的使用,动画效果、动作设置、幻灯片设计模板、母版、背景及配色方案以及动画效果和动作设置的操作。通过该项目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任务,了解工作的一般流程,通过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学生的团队精神。

4.制定项目方案

项目方案是完成项目的行动方案,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在本次教学中,各个项目小组进行脑力风暴和投票,选出其中的最佳方案。每个子项目可以分成小栏目,选出合适的栏目负责人。

5.实施项目方案

根据项目方案,项目经理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思维较为活跃的同学负责宣传PPT的整体设计;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具体PPT制作;有美术功底的同学负责整个PPT的色彩搭配等效果。每个组员在完成任务时要时时与其他人员沟通,确保最佳效果。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团队凝聚力和调动积极性。在这其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6.项目质量控制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项目质量控制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质量控制表来实施监控。

7.项目评估

在项目结束时,我们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完成一个项目报告,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自己解决的方法。每个小组都要把完成的作品向全班展示,然后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给出考核结果,该科目的最终成绩即项目考核结果和理论成绩两部分的总和。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任务,让学生在产生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就业市场。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非常适合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

参考文献:

[1]程有娥.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M].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校学报,2006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 篇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 在掌握基础理论之外, 还应该能够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 Point等常用软件的使用, 达到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水平。

我们学院近几年校园网的建设也初具规模。该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发布考试信息, 将相关的学习资料传递给学生, 并通过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块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更新试题库, 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新的题型, 为自己的学习提供一个方向, 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 网站的基础设计

对于网站的定位, 既要考虑到其要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对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又要考虑到其要具有教育网站的特色。那么, 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注意, 在功能上, 要能达到网站需求中所设定的目标;在设计上, 要体现出教育网站的稳重与主题网站的独特这两点。

2.1 网页的布局设计

由于是学习类网站, 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有访问的欲望, 其次才涉及到网页内容的安排。由此可见, 网页的布局不能小视。网页布局是指网页内容在页面上所处位置的设计。其目的是使网页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美观, 以吸引访问者的眼球。网页布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1 造型设计

页面造型指的是页面给人的整体印象, 可以根据网站的需求及设计者本人的空间想象来进行整体的把握, 比如可以把整体框架设计成为矩形、圆形、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图形等。

2.1.2 主题部分设计

每一页都涉及到主题的显示, 所以主题部分制作很关键, 它既要第一时间告诉读者网站的核心思想, 又要很好的协调与其它部分的关系。该部分一般放置的是站点名称、学校或公司标志或旗帜性广告。

2.1.3 布局方法

布局的方法一般分为纸上布局和软件布局两种, 纸上布局即在网页制作之前, 对网页有一个大体的规划, 需要准备好纸和笔, 在纸上画出网页的基本设计方案;软件布局就是利用Photoshop等对图像的编辑功能来为网页进行布局, 它可以在布局时方便地使用颜色和图形。

2.2 网站的风格与特色

网站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才足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般来讲, 与色系、排版、程序、构架、特效、内容等有关。设计时, 以上因素要相互协调才能使网站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格。

3 网站前台页面的系统设计

3.1 前台功能概述

要在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宣传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一大功能模块, 主要的工作是需要将大模块分成多个子模块来实现的。网站中各个页面的设计非常相似, 因此, 本文只描述几个重要页面的设计。首页上方的导航栏设置分为考试新闻、考试大纲、应试指南、试题中心、成绩查询、在线查询、模拟考试等, 分别链接到相关页面。页面的左下角是一个统计访问量的展示, 页面的中间主体部分是通过图片及文字展示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页面左侧则是将教学录像、课程信息等模块进行展开, 如课程信息模块又分为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队伍、电子教案、演示课件、实训、课程特色等子栏目。

3.2 前台页面设计

3.2.1 首页的设计

首页会带给访问者对网站的第一印象, 因此制作至关重要。在设计上, 要让访问者很快找到主题, 还要做好清晰的导航。在风格上坚持干净清新的原则, 让读者在众多网站中耳目一新。最好不要放置大型图片或大型程序在首页, 否则会减慢网页登录的速度。

3.2.2 二级页面的设计

由于网站要保持风格一致, 所以二级页面的色彩及布局风格应与主页相协调即可。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主页应具备清晰的导航外, 二级页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跳转也很重要。笔者将二级页面的菜单放置在页面左侧, 采用平铺式一级、二级菜单的导航模式, 并用相近的色彩将一级、二级菜单的颜色加以区分, 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同时要就当前读者访问的页面标题较之其它标题加粗显示, 使读者清晰知道自己访问的页面所在的位置。

4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4.1 后台管理模块功能概述

要判断该用户是否可以进入后台进行操作, 必须通过身份验证来实现, 判断他是普通用户还是管理员用户, 后台管理系统会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普通用户, 可以进行注册登录、修改用户资料、浏览、下载、查询信息、在线交流等操作, 管理员用户, 权限更大, 在普通用户的权限以外还可以进行更改登录信息和口令、修改和删除用户信息、更新信息管理资源等。

4.2 对后台管理模块的设计

下面将用后台管理模块工作流程图来展示后台的管理流程, 如图1。

5 网站的总体功能

网站主要分为五大版块, 分别为:网站首页、试题中心、成绩查询、网上报名、模拟考试。各部分功能如下。

5.1 试题中心

为学生提供历年考题、模拟考试题的一个信息平台, 版块按试卷的名称 (A卷、B卷、C卷等) 及模块类型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网络) 关键字分类, 并在每个分类中再根据各个试卷中的考试语言等进行详细分类, 以方便考生能快捷方便的找到自己要使用的信息。除此之外, 还要发布考试新闻、考试大纲、应试指南等内容。

5.2 成绩查询

就是当考试成绩公布后由管理员把成绩导入到网站,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准考号在系统中查询出自己的考试成绩。

5.3 网上报名

是为了方便考生在网上报考计算机基础考试, 就是让考生填写报名表格, 录入相关信息。

5.4 模拟考试

试卷可以根据题库中的内容随机生成, 还可以采用大量的标准化试题, 计算机阅卷, 大大提高阅卷效率;另外, 还可以直接把成绩上传到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排序等操作。考生通过姓名、准考证号码及口令进行系统登录, 考试答案也预先存放在服务器中, 这样考试有较高的公平性、较强的安全性, 考试结果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5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及是上面所有栏目的一个整体再现, 在网站首页里面还应添加一个会员管理系统和公告发布系统。

摘要:教育网站是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提供学习并且考察学生的一种手段。本计算机教育网站是针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设计和开发的。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计算机基础专题网站从设计到实现的全部过程。它还分析了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教育网站,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块

参考文献

[1]李国辉, 涂丹, 张军.多媒体通信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冯建华, 周立柱.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78-215.

上一篇:挖掘机动臂下一篇:问题导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