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院

2024-06-28

高职高专学院(共12篇)

高职高专学院 篇1

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数量逐渐增加,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语言的学习没有兴趣,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于独立院校中高职高专学生更为如此。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中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1.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由于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相差较大,尤其是独立院校中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部分学生甚至连语法和语音还没有过关。虽说学生入学后的英语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参差不齐,尖子生少,中等生和差生多。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提高独立院校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成为英语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2. 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有些教师采用旧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本不理会学生是否听懂。长久下去,学生将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消极对待课堂活动,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局面。独立学院英语教学要坚决摒弃这种教学方式,要积极采用完全适合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衔接。

3.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热情低落,缺乏敬业精神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进修和培训机会少,众多原因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此外,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参加的科研项目活动较少,这使得许多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中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策略

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为目的,我校采取分层次教学。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成绩编班,分为A、B班来进行英语教学。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A班的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精读》,而B班的学生以《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为教材。经过五年的英语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就像量体裁衣,学校要找到适应学生的教材,使英语教学可以在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点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要摒弃旧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要把知识点叠加后灌输到学生脑中,这样只会让学生思维混乱。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把课堂2/3时间交给学生,以口头训练为主。

2. 加强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育心理学表明,“需要一动机一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可迸发而成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们当成负担和麻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想上、身边的人和事上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成绩低,加上一些人对民办独立院校的偏见,这使得独立院校的学生更有自卑感,尤其是独立学院中高职高专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前最好给出提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了给予表扬,回答错误不要当面指责,尤其是当学生在自由表达思想时,教师不宜过多纠正,因为此时学生练习的目的是交流,突破英语开口关。笔者常以“小药铺里也有人参”来鼓励学生,让他们改变担心做不好别人怎么看的疑虑,学会大胆尝试进而克服自卑心理。

3. 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1)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听说”对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生来讲尤为弱项,许多学生在用英语对话时,不是听不懂对方的话就是不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面部表情及声调,反复几遍,学生就会明白对方的意思。听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也会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为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在授课同时要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如果学生专业知识强,且有一定的英语技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为难事。

(2)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能读懂并理解一般题材的短篇英语材料。笔者所教的高职高专学生为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这些学生今后多会从事贸易,这就需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读懂商务信函,订单,合同等。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校采用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本教材每单元涵盖一个实用文写作,如信函、请假条、通知、技术说明书、合同、订单等内容,学生了解了格式、要求,能填写此类实用文,为今后工作中所涉及的业务打好夯实的基础。

(4)辅助教学法的运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教师常积累一些小故事、谚语、谜语、笑话、绕口令等,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娱乐、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加Role-play活动,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仿真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学唱英文歌曲和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是高职高专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外英语学习方式,通过学唱英文歌,可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英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使学生能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氛围,了解英美文化。

三、结论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教师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搞好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本文从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以学生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提高交际应用能力,进而对独立学院中高职高专学生今后的就业起到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艳玲.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上).

[2]陈俊.如何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等函授学报, 1998/5.

高职高专学院 篇2

2013年10月29日,由高职学院团委,生科系,体育教研室共同主办,经生命科学技术系承办的高职学院2013学年篮球联谊赛在灯光篮球场拉开帷幕,高职学院党委副书记丁福虎同志,生科系科长杨国友同志等出席开幕式。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2013年11月5日,2013年河南科技学院高职学院篮球联谊赛在同学们的喝彩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赛场上,双方你追我赶,运动员们团结奋进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用自己的激情和汗水传达着对运动,对生活的热爱,传达着各个代表队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 艺术系代表队,电子信息系代表队,经济与管理系代表队,生命科学技术系代表队分别夺得“优秀组织奖”,“季军”,“亚军”和“冠军”的优异成绩;除此之外在篮球教工组和冠军队生命科学技术系代表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双方你追我赶好球连连,精彩不断,博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最后,高职学院生科科长杨国友同志,电子系副书记丁文玉同志,经管系副主任舒长辉同志,体育教研室主任娄国际同志,为2013年高职学院篮球联谊赛的圆满结束和各系代表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

此次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同学们交流的平台,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增进了同学们间友好的关系,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我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

高职高专学院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院 英语等级 过关率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是一种全国的权威性考试,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它也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锻炼。A级考试主要以考查实用英语为主,题型接近生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用英语技能。因此针对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方面的研究分析,也给高职高专英语具体教学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是反映和评价其英语能力的标准化的英语水平考试。因此由于英语考试自身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其中我们针对考试中影响通过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如下:

1.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考试不重视。虽然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自199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以来,逐渐成为衡量专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层次复杂,许多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较差,甚至有部分同学初中就放弃了英语学习,丧失学好英语的信心。

2.教学方法老套。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仍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只负责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习惯坐在下面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不注重思考和举一反三。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老师的教学程序也只是单一的教单词、讲语法、做练习,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学会生词和理解课文而已,而忽视听、说、读、写等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使得学生缺乏对于英语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主观性和积极性。

3.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和高中的存在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会自我调整与改变。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的习惯于中学的英语学习模式--过分依赖老师和习惯被动学习,不懂得培养兴趣,缺乏主观性和积极性。或者急功近利,热衷于题海战术,而忽略了英语应用技能方面的提高。但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听说读写等实际语言运用技能缺一不可,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个人时间来培养与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

二、提高英语等级通过率的策略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内容多、英语教学环境枯燥等问题,和忙于应付《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的来到,多数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沿用单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质量,因此调整教师们的英语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不管其具有多大的前卫和先进性,都不会具有普遍适用于所有学生。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用来不断丰富教法体系和课堂教学经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因此,在不断摸索中,我慢慢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以用于提高考试通过率。

1.改进教学手段。在先进的语言实验设备和语音教学软件的帮助下,英语教师应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之中以鼓励为主,强调同学们一对词汇量的把握,打好词汇基础。反复向学生强调“解题看题干,认真分析,推导检查,静心做题,”“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等口号,把正面的学习态度和心态授予学生,将课堂有效性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各阶段。

2.多种解题技巧。“正向思维”是从题干入手,按照人们主观倾向的自然思维进行答题;“反向思维”即从题目入手,反向思考如何解题;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结合法”,是快速阅览题干,再浏览题目,划出所谓的“关键词”,再将两者结合,从而推理出答案。教师在传授完三种解题思路后应提供代表性强的例题做训练,在学生答题后,按3种方法分别进行点拨。但由于学生能力的一定偏差,在教师讲解时,学生可以在3种方法中对于一种主导方法予以强化训练。

3.考前辅导。可以在考前两周,安排一次专题讲座课,对考前整体应试技巧进行串讲。教师应该把所以英语考试看作一个整体,对每张试卷进行整体分析,归纳出他们的适应词汇和知识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学生参加英语等级的考试实况,归纳总结,写出自己对于考试的分析。然后,给学生分析试卷的命题思维,解的题应对策略,从而进行有效的考前辅导。

高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是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高校工作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相应的考试工作都越来越重视。而目前英语等级考试制度也正逐步从传统死板的考试制度转向能力的考试制度。这种转变正说明我国的英语教育已将开始努力从古板的哑巴英语教学转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新型教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动员起来,真正培养并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教师和多种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张心瑜.高职高专英语等级考试应试辅导策略[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高职高专学院 篇4

一、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现实条件

1. 随着全国范围内美术学院举办的高潮, 西部高校也纷纷加入行列。

仅仅以西部高校相对集中的陕西为例, 普通高校的美术专业多达30多家, 还不包括专业的美术学院, 这一巨大的变化, 反映了当代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变得很重要, 至少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针对西部来说, 由于办学经验不足, 对于学科的定位也很模糊, 还没有较完备的系统。所以要看到自己的问题, 找到自己合理准确的学科定位, 确立鲜明的办学特色, 做到好的持续发展。

2. 再一方面,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荟萃。

可以说, 西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开设美术学院最有利的资本, 它会是的更多的学生接收到原汁原味的美术学习。

3. 看到优点的同时也要重视不足之处。

虽然西部的地域辽阔, 可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尽相同, 甚至文化资源相差甚大。面对这一难题,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办学模式, 让美术学院的设置和发展体现地域化, 在符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自己的地域美术文化。

二、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特色

1. 所谓的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高考的现状所出现的另一种大学机构, 它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也相应的缓解了高考的压力。

同时让广大的学生认清了自己的基础, 优势和不足, 在把握住自己的前提下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2. 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与其它的普通大学有很大的差别, 它鼓励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 不只是读书的才能, 还有艺术的气息。

从这类院校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最大的特色, 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 可以提升整个国家的艺术氛围。

3. 但是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现在的大多美术学院存在普遍的缺陷就是学科定位不明确, 以及没有完备的教学系统等, 在这一方面, 不能保证最大的就业率。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

三、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总体定位

美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故至今, 经久不衰。它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延续。而今, 我国很大一部分大专院校开设美术专业, 特别是西部院校。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基本定位基础就是培养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并且严格强调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的目标。当然, 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首先要热爱美术, 其次要求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 应用能力较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造力等。

四、西部高职高专美术学院学校在社会中的定位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西部高职高专美术学院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 艺术职业教育更应认真深入的去研究市场, 开发市场, 原有的以资源为导向的观念要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正确的艺术高职教育人才观, 一切服从市场的需求, 同时, 一定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 这是立足之举。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加强同类甚至边缘学科的课程建设, 开拓视域, 避免专业建设上的小而全。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塑造人格, 挖掘潜能”的教学理念, 把握学生的艺术水准, 因材施教, 走出了一条“分层分级, 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路子:个别辅导, 注重个性塑造与个性发展。注重“以多元化模式培养多样化、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把素质综合的考查提到轨道上来, 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综上所述, 西部高职高专美术学院学校的发展路线是深层次、立体的、全面的、实用的战略路线。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坚持有特色的定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美术学院必须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性定位, 加大改革力度, 走市场化道路, 适应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适合市场化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实现美术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探索[J].文教资料, 2009

[2]崔岩.西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1

成教高职学院体操彩排展风采 篇5

为了提高广播体操的动作质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从而使广播体操比赛能够在明天的运动会上更加靓丽多彩,使运动会进展得更加顺利。青岛科技大学于5.10下午在崂山校区的操场上进行了广播体操彩排。

参加此次彩排的是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四方校区及高密校区的各个学院代表队。体操彩排前先是国旗护卫队入场,紧接着是各学院的方队代表入场。随后彩排开始,由进入广播体操决赛的学院为大家带来广播体操的表演。当然,以四方校区第一名进入决赛的成教高职学院无疑是场上最亮丽的一点。随着“第九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的音乐响起,在轻松而舒缓的音律中,他们昂首挺胸,伸臂、扩胸、转体、踢腿、弯腰„„动作娴熟到位,张弛有度,充满着刚健之美,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飞扬着动人的神采。科大学子用自己的举动昭示着创建文明校园的信念与力量。彩排中,他们身着整齐划一的院服,迈着坚定的步伐,动作规范整齐,井然有序。由于在此之前作了认真的准备,同学们在彩排中热情高涨,个个都精神饱满,充满朝气和活力,展现出同学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职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浅析 篇6

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一)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二)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三、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其可行性

(一)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選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五、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建议

(一)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二)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三)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六、结束语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越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念,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之沧.论体育教育的迫切性[J].体育与科学.2005.4.

高职学院的服务职能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企业需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对高职教育的诸多特征和职能已形成共识, 其中高职教育的服务职能是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职能。服务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是我们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认识上的一个深化, 观念上的一个突破, 理论上的一个提升和实践中正本清源的理性选择。

一、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服务职能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服务的概念解释为:“为集体 (或别人的) 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职业教育正是在社会需求中产生, 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理想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宏观方面, 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我国在研究各国改革发展成功之道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上。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发挥我国劳动生产力资源优势, 适应宏观经济杠杆调整布局, 活跃区域经济, 最终加速我国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第二, 微观方面,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发展和学生成才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企业角度: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 为增强产业竞争力, 各个企业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些人才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培养。学生角度:学生在选择职业院校、选择专业的时候, 就是在选择能够满足他需要的服务者。尽管学生在报到、注册、交费时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服务”的要求, 而实际上他就是在“购买”学校的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服务职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将企业视角和学生视角合而为一, 实现最优化发展。

二、高职教育服务职能的误区与调整

目前, 高职教育服务职能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 学校在与企业的结合过程中, 认为只要有企业参与, 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 都是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 目标在于借助企业的力量打造高职教育的特色。而这种想法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形而上学性, 没有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 没有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或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学校与企业没有高度融合的重要原因。

第二,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人们习惯将学生视为受教育的对象, 接受教育者的培养、雕塑。因此,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认为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和存储器;在教学方法设计上, 认为教师的安排是最科学、合理的。当达到教育目的时, 人们常说的是“孺子可教”;而当教育行为屡遭失败时, 人们又会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事实上, 学校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教育, 是专制型家长的作风, 是一种习惯。

第三, 服务观的片面化。提到服务,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商业服务, 是一些舒适、快捷、方便化的服务。在学校谈服务, 充其量是生活方面的后勤服务, 而并没有认识到管理、教学、督导、招生、就业都是一种服务, 更没有意识到学校就是一个服务圈, 并且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服务”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定位, 导致了学校普遍地缺乏服务意识。

因此, 我们应解放思想、拓展思维, 调整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有两点:

第一,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大环境。职业教育是一种有“需求”才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目前, 高职教育受到了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关注, 在政策、资金、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政府之所以要投入职业教育, 是期望未来的社会成员能获得应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企业之所以要支持职业教育, 是期望现在和未来的员工, 能获得应有的生产能力, 成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家长和学生之所以要选择职业教育, 是期望学生能获得就业能力。职业教育必须兢兢业业地为这些“需求者”服务, 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 我们就将会失去需求, 失去服务对象, 失去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终失去我们的职业院校。

第二, 要树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业”的观念, 只不过它是一种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 主动听取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需求条件,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三、高职教育发挥服务职能的关键点

第一, 让服务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服务型的校园文化。

服务需要知识基础和崇高理想的支撑, 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欣赏、一种品味。服务观的纵深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也会反作用于文化。高职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方略, 通过校园文化手段让广大师生理解什么服务以及如何行使服务职能。

第二,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脉络, 为企业提供服务。

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布局调整, 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程度。一个高层的职业教育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研究者、一个企业家和一个经济师。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服务, 但不是盲目的服务, 而是在充分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智选择。我们要选择与学校专业密切结合的企业进行合作, 但前提是平衡企业的需求, 以满足企业需要作为出发点, 为企业提供技术、人力资源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 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 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支点为学生服务。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不明确, 虽然志向高远但不知从何做起, 虽然迫切需要学校的帮助却不知谁能排解忧患。高职学院应在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 发挥校内招生、就业、特别是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部门以及广大班主任或教学辅导人员的作用, 可以通过面谈、电话沟通或体察宿舍等方式为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 解决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服务职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校最为微观而美好的单元, 也是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创造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机。高职学院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都应该发挥好服务职能。学生有自己需求, 有自己的发展意愿, 不愿接受被动的塑造和打造, 特别是在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 对自身的要求就会提高, 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艺术和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出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克服怯懦心理, 自信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要敢于面对学生对问题的质疑, 而不能只顾完成自己的授课计划。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 如果学生感到教师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服务的失败。教学过程中的服务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这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因此, 无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的教师都要放低姿态, 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 与学生平等对话, 从知识和心灵两个方面实现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陈伟国.高职教育服务概论.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

高职高专学院 篇8

会上, 谭基虎对大会的顺利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 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要担当起教育研究生力军的重任, 充分发挥联系教育厅、院校、企业的纽带作用。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 研究会的工作要做实做细, 团结各方面力量深入调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探讨海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 在理论研究上实现突破, 并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经讨论, 会议原则性通过《海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章程 (草案) 》, 产生了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 海南经贸学院院长黄景贵被选为会长,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张福生等15人担任副会长, 海南经贸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赵少雄担任秘书长。

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 篇9

1 科学定位、加大投入, 提高办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依托行业和地方经济的需要, 科学地设置专业。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正确的定位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以及企业的重视。学校必须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 根据企业需求, 瞄准市场, 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再以学校的传统为主, 而是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 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 开设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这样通过“校企合作”的结合, 大胆改革, 勇于创新, 使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和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 真正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同时, 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大投入,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 为校企合作结合创造条件。以自己良好的人才质量和先进的技术成果与水平吸引企业的参与, 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2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

就综合素质而言, 高职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就职业能力而言, 高职学生应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让教师全员参与,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 基础、专业课课堂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实习各环节,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地方优秀特色文化, 使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贴进社会、贴近生活。学院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在企业实习过程, 借鉴实践性教学中体现的企业文化、企业秩序和团队精神, 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 更要学会做人。高职院校要抓好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教学, 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 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 逐步加大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按照市场人才供需关系, 学院在进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必须时刻按照“消费者”的具体要求, 进行“量身订做”和“精雕细刻”, 保证供需关系的顺利实现, 达到双赢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要求。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规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 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培养人才, 培养什么规格特点的人才, 造成教育教学缺乏较强的的针对性。行业、企业感觉毕业生不适合自己的“口味”, 毕业生在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当前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和情况来看, 一方面, 毕业生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 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是供需双方在人才规格和特点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标准的统一。因此, 需要校企、产学双方做出努力。学校要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办法, 到人才市场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去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特点, 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信息的掌握来把握学校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生存点和发展点。这是当今的院校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大区别所在, 也是时代带给各个院校的机遇和挑战, 更是办学单位难于跨出的艰难一步。学校要采取主动请进来的办法, 将市场、行业、企业负责人、一线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请进学校,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让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特点的确定中来, 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中来。现代企业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规格特点为: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 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公共道德意识强;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和新观念;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供需双方对人才规格特点的认识统一后, 职业院校才会统一全院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思想, 并围绕人才的规格特点, 来开展和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活动。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方法, 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 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受企业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力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和最重要资源, 如何吸引和拥有企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从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来说,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 他们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能给企业创造利润的人才。企业掌握着人才需求的主动权, 同时可以给学校相应的办学支持。如产学双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 为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劳动力。企业也可以与学校签订协议, 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委托培养学生, 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介入学生的培养, 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 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企业也降低了劳动力的培训成本,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学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增加教师的实践技能, 或者聘请企业有实际经验、专业技能的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 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向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双师型”方向发展。

4 建立形式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目前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纽带的合作。为此, 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或相关行业服务的思想, 其专业设置必须考虑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 人才的规格要适宜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 社会也要积极支持和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合作方式,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举办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洽谈会, 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桥梁。近10年来, 国家及一些省市都举办过校企合作联合洽谈会, 目前尚未有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人才洽谈会。如果有关部门能将校企合作联合洽谈会搞得更深入一些或单独举办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人才洽谈会, 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更有利于企业或相关行业选择合作伙伴, 提高员工的素质, 改善员工队伍的结构。二是高职院校在企业或相关行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以此为载体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创办自己的产业对高职办学是非常必要的, 但一所学校要做到每开办一个专业, 都兴办一个产业, 实现以专业带动产业、以产业牵动专业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学校兴办产业培养人才, 要受到规模、技术能力、资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在企业或相关行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有利于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 解决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够、专业面偏窄、适应性差等现实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的方式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培养高职学生, 也包括为企业及相关行业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学校通过该渠道不仅可以解决社会所需, 而且也有利于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四是高职院校通过承担企业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具有人才、技术、科研等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 为企业及相关行业搞技术开发或承担他们的科研课题, 有利于师资培养。五是高职院校与大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实验室”, 为企业科研与技术开发提供条件, 又为企业培养人才服务。目前已有少数高职院校建成了行业重点实验室或动态模拟仿真实验室, 拥有一支科研与技术开发方向明确、具有相当实力的研发队伍, 在与企业合作实施科研开发、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 这很值得各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六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间的人才交流与培训。主要包括3个方面: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进行实际锻炼,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从合作单位中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基层管理工作者等作兼职教师,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承担合作伙伴的在职人员进修高职课程。

5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人才定位, 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坚持产学合作的道路, 而产学合作的生命力在于产学合作的机制, 这个机制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 实现学校和企业利益上的“双赢”。建立校企合作良好的运行机制, 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深入进行的催化剂。从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成功经验看, 校企合作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正酝酿出台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和相关政策, 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比如在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环境、支援学校实验实训设备上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知识产权以及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 这对推动产学合作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是人才的输出者。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深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院所具有的技术研发实力, 而人才质量最终要由社会和企业来鉴定, 技术成果必须要得到企业的承认才能创造效益。因此, 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和受企业欢迎的成果, 就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 他们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能给企业创造利润的人才。企业掌握着人才需求的主动权, 同时可以给学校相应的办学支持。因此, 在运行机制中, 政府起着倡导和推动作用。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实施行为的主体, 两者的中介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而在校企合作实施的具体行为中, 校企双方要建立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优惠互补的关系。政府出台措施, 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 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学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的优势, 积极探索适合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变化,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要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要根据人才的特殊要求, 制订柔性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通畅的人才培养信息流。产学合作还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投入, 需要彼此的互补和互取。对企业来说, 产学合作可以使企业多方受益。学校可以保证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当企业需要劳动力时, 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不影响学生基本学业的同时, 做好妥善安排, 给企业以支援, 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本。可以发挥学校教师的智力优势, 承担企业员工理论培训任务, 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学校可以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等。

6 加强校企合作研究, 探索校企合作的理论与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 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机制等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 必须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 积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校企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广泛合作, 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校企合作合作的理论与方法。但不论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或机制, 最终都应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为目标。只有这样, 产学合作才能真正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也才能具有不竭的生命力[4,5]。

学校是先进科学技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沃土, 聚积着大量的科技人才, 他们掌握着科技的最新成果,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是先进科技转化成现时生产力, 创造生产生活资料, 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创造物资财富的场所,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专业科研与革新开发的结合, 会最快最好地加速生产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它们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必将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科研, 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和改造的紧密结合, 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 可谓互利互惠。

7 结语

总之,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向毋庸置疑, 关键在于认识要充分、方法要得体、工作要到位, 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指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必须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阐述了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4) :23-25.

[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7) :39-41.

[3]陈李翔.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J].职业, 2007 (6) :1.

[4]杨金土.加强校企合作办出高职特色[J].职教通讯, 2002 (1) :27-28.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10

高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要与学院教学管理的需求相适应。逐步建立一个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据中心和高带宽、广覆盖、可运营、可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实现从信息门户向服务门户转变, 从而实现智慧校园的总体目标。

(1) 转变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高职学院的学生特点, 通过建立智能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 针对每个人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训练,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2)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学习环境, 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 获得互动、共享、协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提高教学水平。

(3) 推进教学科研能力。发挥校园信息化在科研资源共建共享、科研信息服务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带来全新的方式, 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保障。

2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 实现集约发展。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实现基础网络共建、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应用衔接, 全面提升信息化整体效能和集约化管理水平。

坚持服务宗旨, 拓展工作领域。以服务为宗旨, 从单一为教学保障服务向教学、科研、咨询、管理全方位信息化服务转变;从为教师提供服务向全体教职员工、学员、校友提供服务转变;从现场服务向远程在线服务拓展,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质量。

坚持需求主导, 深化业务应用。本着实用的原则, 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好的效用。重点建设先进实用、高效安全的智能化应用系统, 逐步形成具有高职学院特点的“智慧校园”综合应用服务体系。

坚持自主可控, 确保信息安全。强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坚持自主可控, 强化安全保密措施, 确保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

3 高职学院信息化主要内容

3.1 平台建设

数据中心建设。建设一个高可用、高安全、高稳定、易管理、易扩展的校园云计算网络数据中心, 为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学校的全面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采用统一的接入网身份认证, 主动发现、及时防御、迅速解决安全问题, 并采用各种技术有效防止校园网络病毒的传播。

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直观全面地监控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 详细记录和深入分析网络流量, 及时报告各种故障和性能问题, 对网络的性能变化和故障发生进行预测。

办公应用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 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 并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跨平台泛终端 (PC、瘦客户机、苹果电脑、IPAD、智能手机) 的办公应用。

3.2 应用管理软件建设

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信息服务融入校园信息化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 实现互联和协作。信息化发展重点打造应用管理软件平台, 做到可用实用管用, 注意计划性、实用性、协同性并重, 把信息化全面应用到教学、科研、咨询、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

计划性。搭建统一信息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统一门户的公共基础平台;稳步推进并分期实施领导决策、协同办公、人事、教务、科研、党群、后勤等各大应用管理系统, 用信息化提高各项工作的管理效率。

实用性。以需求为导向, 切实增强信息化软件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各项工作的融合, 提高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

协同性。统筹协调发展, 立足信息化发展的前沿, 把最新成果转化为自身优势, 注意开放性与兼容性, 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3.3 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学院教育特色资源服务平台, 不断提升在线学习平台功能。整合系统资源, 制作具有学院特色的信息资源, 通过门户网站、远程教学平台、在线自主学习平台等努力为教职员工及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建设并开放数据中心机房, 为校内各系统和部门提供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应用资源及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云服务等;开放数字图书阅览室、远程学习平台, 为师生提高现代化综合素养服务。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建设中如何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这是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摘要:对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建设内容等内涵进行研究, 通过整合与建设数字资源来提升高职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 深化管理应用, 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 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高职学院外聘老师现状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

1 外聘教师的概念

外聘教师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本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校外有教学资质的教师来授课,这些教师一般在本学校没有编制。第二类是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对于学术研究的力度,专门聘请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教授或专家来校任教,这部分教授中的一部分在学校中有固定的职位。

2 外聘教师对高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近年来学院新增专业较多,但由于人事制度的制约,学校的教师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而外聘教师的出现刚好解决了学院的这个问题。

2.2 我院为新建学校,老师的来源主要通过应届毕业生的选择,而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还比较全面,但是实践方面很不足。于是,外聘教师的出现,能够填补专职教师的知识空缺的局面。

2.3 外聘教师中大多是社会中知名的企业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请他们给学生们讲课授学,不但能扩大本校学生的视野,也能加强学校的科研技术实力,学生还能通过外聘教师在社会的人脉找到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增长自己的能力。

3 外聘教师的短板

3.1 外聘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外聘教师不管是理论型的还是实践类的,只是对自己领域的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却没有讲课授学经验。

3.2 外聘老师责任感差

因为外聘教师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很少有人能与学生课下沟通,耐心地回答学生的课后问题。另外,针对考试,外聘老师往往为了自己省事,把考试试卷内容原封不动的给学生。这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3.3 外聘老师影响学院日常教学管理

外聘教师的生活圈不在学校,所以很难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制度,造成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的考勤和考试成绩不能与学校及时对接。调课频率过高,稍有小事即停课,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 对外聘教师管理的若干建议

4.1 要严格控制外聘教师的任用

在外教的任用方面,学院一定要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等组成试讲考核小组进行听课,通过对外教的试讲,严格考察,由试讲考核小组做出总体评价, 合格的再进行聘用,聘用后与外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用法律手段维护和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2 完善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4.2.1 建立完善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

针对外聘教师的特殊性,应制订不同于本校教师并适用于外教的规章制度,制度要详细,操作性强,并且要有强制的措施作为保障。

4.2.2 加强外聘教师的职业培训

教师培训是使外聘教师获得专业讲授技能的一种方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对外聘教师进行一些教学行为的规范。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外聘教师队伍,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学院的教学生活中来。

4.3 加强学校和外聘老师的沟通

外聘教师往往对学院的课程设置及学生情况缺乏了解。学院方面应该主动向外聘老师介绍教学内容的相关情况,学生的理论基础也应该通过以往的考核情况一并告知外教老师,同时也要提出教学上的具体要求(考查、考试、出卷、考勤、成绩录入)。

4.4 规范对外聘教师的绩效考核

外聘教师的考评是对外聘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外教考核既是对他们的教学的规范,又是对他们的肯定和尊重,所以考核一定要做到客观、科学、公正,这是一切奖励和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指标。

4.4.1 建立对外聘教师的监督制度

对外聘教师的监督,应由院系专门的教学督查组或者是所任课程教研办公室对其进行监督:

一是加强对外聘老师的听课,有问题要及时与外聘教师沟通,解决。

二是加强对学生意见的收集,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

三是要定期的对外聘教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以便外聘老师及时的更正自己的工作。

4.4.2 针对考核结果的沟通

绩效考核评估以后,学校要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外聘教师,并及时沟通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解决教学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4.4.3 科学的奖惩制度

通过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效果的评估,选出一些优秀外聘教师,学院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考虑将其聘为学院长期兼职教师;对于讲课效果评价不好或是影响学院正常教学的外聘教师,则在学期末要扣除部分课时津贴,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并不再续聘。

外聘教师的聘用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长期战略环节。针对高校新开办的专业的专业课程及其相关实践教学的需要,聘用外聘教师是高校教育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聘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推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使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霍宝柱,赵熔.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性研究[J].江苏高教,2009(07).

[2]欧阳琼.浅谈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现状与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沈飚.浅议外聘教师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07(8).

高职高专学院 篇12

1. 高职学院

高职学院是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简称。当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 (包括职高、中专、中技等) 后教育基础上实施的,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的, 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 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高等教育形式, 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现阶段, 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 因此,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专科层次为主, 主体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内涵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模式, 是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高职院校教育与科研的客观要求。

第一,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学校与企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现代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结合, 它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也要遵循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二,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 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 高校需要企业的设备和资金, 企业依靠高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 校企合作, 其实质是使高职学院与企业、社会、生产融为一体, 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二、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以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文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素质等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修养, 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现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途径

1. 校企合作进行企业人员培训

高职学院按照企业所需为其培养人才并承担员工的继续教育, 帮助企业人员更新知识, 提高技能。

(1) 企业新员工的培训

企业新员工培训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入行前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学员, 一般培训的时间较长, 培训重点是内容的实用性, 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树立学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类是企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这些学生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准员工, 这类未来企业的员工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 所以培训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强化训练,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综合素质和较强职业综合运用能力的企业技能人员。

(2) 企业员工的校内培训

对一些通用性较强、培训人员较分散的工种项目, 组织到学院培训。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职工的特点和要求, 强化学习和训练, 以使短期内提高技能水平和技能等级, 如对一些工种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 采用分阶段完成模块式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考核, 记录相应的学分, 待达到一定学分后, 给予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适应科技发展、企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3) 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培训

一些企业规模大、培训人员多, 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种项目, 根据企业需要, 由高职学院派人到企业合作开班组织培训。高职学院采用多年形成的“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培训方针, 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形势, 不断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深入企业现场,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培训工作, 保证企业生产培训两不误。

(4) 全面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根据学生和企业职工的特殊需求进行校企合作培训,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 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师能力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 必须有一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 没有好的师资, 一切都是空谈。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年轻教师尚未接受过正规的实践业务培训, 缺少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的经历, 有些老教师理论与实践经验严重老化,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高职学院只有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师资队伍。

(1) 长期锻炼

对于青年教师群体, 必须到相应企业生产或管理一线锻炼一年或更长时间, 在锻炼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是通过锻炼, 熟悉和掌握企业的相关工种及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锻炼后的一年时间内, 要求教师成功申报一项院级及以上课题, 或发表一篇与锻炼内容相关的论文, 以此来培养熟悉企业的师资队伍。

(2) 企业兼职

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可采用兼职式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在不放弃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下, 在企业里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兼职工作, 教师在企业除了负责具体工作外, 还可参与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 在发挥自己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同时, 不断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 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3) 顶岗实践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 从中发现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的状况, 真正了解职业岗位 (工种) 对岗位人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重构课程体系, 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4) 融入实验实训室工作

全面开放高职学院的实验、实训室和各类实训中心, 让教师先行在学院的实践环节中得以学习和操作, 在实验室里, 集中更多精力钻研实验教学内容, 编写高水平的实验教材,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项目, 开设一些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把实验教学做精做细, 进一步在“做”中“学”, 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科研能力。也可定期将企业生产技术人员请到学院实验实训室进行现场指导, 高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实验实训项目开发, 这样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效果。

(5) 当企业兼职教师助手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高职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带动本专业实践教学。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院, 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使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 高职专业教师可以当好企业兼职教师的助手, 经常听课或将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录像, 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6) 校内办班

为了解决教师无法在企业实践的问题, 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生产人员, 到高职学院为教师集中办班授课培训, 针对生产实例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做到技能有长足的增长。

3.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 充分利用高职学院和企业的育人环境, 搭建学风建设平台、实践训练平台和技能大赛平台,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使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1) 强化素质教育, 搭建学风建设平台

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积极搭建学风建设平台, 对学生进行以信用行天下的诚实守信教育、以文明修身为主要内容的礼仪礼貌教育、以勤俭自立为主要内容的艰苦奋斗教育、以成功励志为主要内容的成长成才教育、以规矩与方圆为主要内容的校纪校规教育, 把思想教育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 形成学风浓、班风正的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在教学实施中,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在校外积极引进、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 实行工学交替。先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训练, 通过身临其境, 亲身感悟, 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运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实践平台的搭建, 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

(3) 融合校企力量, 搭建技能大赛平台

技能大赛是高职学院和企业联系的平台,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寻求企业的更多支持, 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职业技能提供了平台和社会实践机会, 在这里面学校和企业能找到需求的共同点, 也能更有效地促使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 能使技能大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高职学院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校企整合“双核”模式之路, 发展才会有活力和动力, 培养的学生才会有市场和出路, 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 才能真正达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因此, 应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深度和广度, 努力克服双方合作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深入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高职学院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要:当今社会, 合作和竞争日益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进程中构建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在校企整合必要性的前提下, 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提出通过企业人员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和培养学生“双核”能力等途径来阐述高职学院校企整合的“双核”模式, 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赵娴.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及建议[J].西北职教, 2009。

[4]李勤.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5]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上一篇:临床实践阶段下一篇:底板注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