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2024-08-01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精选8篇)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1

高职院校的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阵地的德育课也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从事高职院校德育课的一线教学工作, 我对德育课中实行过程性评价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开展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高职院校德育课的传统评价方式, 用终结性评价直接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德育课知、信、行三维度中更偏重于知。而当今广泛采用的过程性评价则更注重信和行, 虽然对学生“信”和“行”的能力提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但对部分缺乏德育课学习积极性的学生而言, 对于帮助其掌握“知”缺乏足够的制约性。

另外, 教育测量与评价进入高等师范教育公共必修课不足10年, 起步较晚, 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在其成熟之前, 传统评价模式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过程性评价的开展产生影响。而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 对传统评价模式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习惯性, 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 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清, 有的甚至将过程性评价简单地理解为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的手段, 势必对过程性评价的推广造成一定阻碍。

同时, 虽然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高职院校德育课非常注重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但会出现学生对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作业兴趣度, 过程性评价中作业完成质量相对较低, 这对德育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利。

在这些实际情况下, 笔者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德育课的过程性评价, 要理顺德育课过程性评价与学生掌握德育课学科知识的关系, 辩证地吸收两种评价方式的优势。支持过程性评价的教师, 要注意防范过程性评价可能带来的轻学科知识的问题, 不能将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全部归结在终结性评价上。不支持过程性评价的教师, 要改变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 积极投入课改大潮, 充分依托自身的教学经验, 更加科学和高效地推进过程性评价课程改革活动。

二开展过程性评价与教师素养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素养的高低与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 过程性评价是一个充满探索性的教学实践过程, 对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活力等均有较高要求。而目前, 师资力量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和教学能力不高是当今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2012年10月, 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 (试行) 》中对于德育课教师队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专任德育课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 (在籍生) 。而事实上, 截至2012年11月, 我校的专任德育课教师只有3名, 与全校共有在籍生4701名相比, 德育课专任教师数量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对德育课存在“业务技能要求不高”“考核不严”的错误解读, 学校出于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力资源效率的原因, 德育教师的兼职目的、兼职效果与兼职教师制度的初衷出现了较大背离。同时, 由于学校对兼职教师缺乏明确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评价机制, 德育课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严重弱化了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和条件。

由于德育课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 概念复杂、抽象。而德育课开展过程性评价后, 由于教授内容更加灵活、广泛, 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还需对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现象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之相对的是, 部分德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固化、教学形式单调,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广泛存在。

因此, 我认为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是德育课过程性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学习。 (1) 加强调查研究。在各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中, 各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存在问题的应对举措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德育教师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善于调研、批判吸收, 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深刻剖析, 寻求适合本校课程设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征的过程性评价实施路径。 (2) 加强技能学习。保持对时政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热点的高度敏锐性, 重视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援引相关资料。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学习, 不断磨炼和提升自己将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 浓缩教学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道德修养。身教最为贵, 知行不可分。

另外,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道德形象, 德育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 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 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 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建立有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激励机制

较传统评价方式而言,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更为全面, 目标更为多元, 需要采取的数据量大, 过程烦琐, 占据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过程性评价的考量机制远远滞后, 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的积极性。如笔者所在的无锡卫校在无锡卫校教学人员年度综合考核表中, 从师德师风、课时、论文发表篇数、课题数量、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性评价却始终未纳入考核体系, 既缺乏激励机制, 也没有惩罚措施, 成为削弱德育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 我认为学校应该为德育课过程性评价营造更为有利的客观环境, 为更好地开展过程性评价创造条件。

首先, 学校在严格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切实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避免因多头管理而导致教师工作负担的加重, 清理可有可无、效果不佳的活动或管理项目, 给教师以宽裕的时间与空间投入过程性评价等各项课改工作中。提高教师适应教育环境的能力, 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其次, 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升教师教学主动性。激励机制方面, 可以设定过程性评价工作量量化标准, 对在过程性评价的竞赛或者交流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 在外出培训、晋升、年度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 鼓励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和创新。约束机制方面, 建立分管校长为组长, 各系部、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过程性评价推进小组, 对本校推进过程性评价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推进小组每学年向各学科下达当年过程性评价的目标任务, 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教师, 并将完成情况与分管校长、各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实施教师的薪酬奖金层层挂钩。多听“推门课”“研究课”, 坚决摈弃观摩研讨与常规教学“两张皮”的教学现象。将过程性评价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并将其作为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理性地看待德育课过程性评价, 辩证地吸收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是德育课过程性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为德育课过程性评价营造更为有利的客观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过程性评价,思考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2

我校从1979年在全国第一家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全国德育先进校。1992年,我们又制订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十多年来学伎德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入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其方法问题是我校德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我们采用的办法举例如下: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目前全班46人,都分别担任过班级的小组长、少先队的小队长等以上的干部职务,而且个个干得都很出色。同学发起并组织了一个故事团,他主动与各班联系,利用饭后、活动课时间带领10名团员到各班讲故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实验班的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我校自编的五爱情感“四字书”,背五爱情感名家格言,讲五爱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

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

育。比如实验班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实验老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目前,三年级90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36%的学生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兴趣爱好,二年级80%的学生也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阵地。

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3

【关键词】发展个性;面向全体;内在动力;发展空间

一、发展学生个性必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个性是包含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内的。两者并不矛盾。发展其个性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教育和引导有个性的学生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自己发展的最高目标。

一个班级的学生各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成绩、体质、家庭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班级活动中,除进行一般的教育外,对有些学生就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来进行教育、提高。有的学生能讲善辩,反应快,发言能力强,就让他(她)多抛头露面,做小老师;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就让担任文娱委员,组织文娱节目,开展文娱活动;有的学生爱好运动喜欢打球,就让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参加体育比赛;有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教育时重表扬、鼓励;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教育时避免太啰嗦,说到要害,让其多思考就行了;总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班集体的形成,师生融洽、信任、团结、奋进的氛围,为班级在校内外的各种竞赛活动中都获得好成绩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学生个性要面向全体并与发展学生的特点、闪光点相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和个人遗传素质的差异,造成了个人之间智能的差异。有些学生虽然某一门功课成绩不够好,但并不能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发展得非常出色的可能,反过来,那些门门全优的学生也未必是个性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的人。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能厚此薄彼,只注意“尖子生”、“优等生”的培养,对所谓“差生”、“后进生”放任不管,厌弃鄙视。相反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努力做到既要充分发展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行为不良的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条件。

班级里成绩好,工作积极,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是多的,一般来说,他们越干越起劲,越学成绩越好。但是在先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不能让后进学生掉队,应注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班学生面前突出他们的闪光点。

三、以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和内在积极性为动力发展个性

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表明了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与其他事物一样,个性的发展既有一定的外因又有一定的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个性的培养应利用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和内在积极性为发展个性的动力,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多种形式去实施。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之一,无疑培养高效能的兴趣,对掌握知识技能促进个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三个面向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2)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点成绩和点滴进步都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的表扬,鼓励他们上进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3)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他们去探求,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4)组织学科兴趣小组;研究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方法,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过程中,要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做了以下工作:

(1)入学教育,介绍关于学校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校风方面的人和事,各种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2)每学期开学,要求学生根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提出切实措施保证计划的实行。

(3)每学期举行小型经验交流会,请成绩优秀的学生具体介绍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请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讲取得成功的原因;请有显著进步的学生谈体会;请成绩徘徊不前的学生讲自己的教训,使每位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4)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努力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动笔即四先四后。抓住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环节”。这些要求是容易做的,但要坚持持之以恒。懂得了道理,掌握了规律,学习就比较自觉,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5)家访(主要是电话交谈或面谈)、谈心(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

(6)坚持班级常规日评比,每周定期开主题班会课,进行周总结,适时地鼓励先进和优秀生,激发班级里同学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不断调节同学的学习情趣,使每位同学都有颗热爱集体的心。

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全面发展必须是基于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由于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该有民主作风,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情感。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尊重学生,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成为可能。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形成学生的独创性。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要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在崇尚个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关键在于潜能被发现、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如何。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情地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我们才有可能给所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否则,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按一个模式培养人才,不仅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和发展可能,而且也抹杀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篇4

回顾和反思十几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 我们认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 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比如, 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 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 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 在德育方法上,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 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 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 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 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 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 不善于独立思考, 追求循规蹈矩, 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 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 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 又具有主体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其方法问题是我校德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我们采用的办法举例如下: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 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 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 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如, 学生到了三年级, 自我表现欲望增强, 有的想当个小干部, 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 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 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废除“干部终身制”, 实行干部轮换制, 让学生“竞争上岗”。实践证明, 在德育过程中, 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 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 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 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 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 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 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实验班的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 通过组织学生背五爱情感名家格言、讲五爱情感故事等, 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 经常带在身上, 坚持每日“三省吾身”, 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 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 并公布于众, 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 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实验班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 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 (1) 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 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 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 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 (2) 当个人受到批评后, 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 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 (3) 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 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 (4) 当个人受到委屈时, 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 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 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 实验老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 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 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 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 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炼增强意志, 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 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 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 指导但不指令,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 可以多项多次选择,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目前, 三年级90%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36%的学生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兴趣爱好, 二年级80%的学生也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阵地。

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 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 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 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

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主动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问题, 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5

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高职教育将这两个阶段结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彼此支撑,5年时间可以让学生获得极大发展。“积极德育”是将德育教学以积极的方式来进行,能够从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效地展开德育教育活动,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

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现实意义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粮食安全的管理。积极践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能够有效管理、消除餐饮浪费的问题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敲响警钟。今年开始,联合国就已经发布多次粮食危机的信号。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疫情的出现使得世界范围内饥饿人数大幅增加,人类社会面临着过去50年不曾遇到的粮食危机。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供应比较充足,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较高的危机意识。

二、身正为范,管理育人

(一)员工形象,規范得体

学生食堂对于学生健康影响巨大,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卫生安全管理意识,规范自己的仪表仪容,要落实卫生管理措施,还应该积极开展德育教育,食堂员工面对的是可塑性的学生群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感染学生,这与提升学生德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展精细化管理,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每日做到工作服、工作帽的清洁,每个人都要做好仪表仪容自然、得体。

(二)热情周到,服务育人

通过诠释、解读100-1=0的道理。让所有人都能够指导,在100次的服务中心,只要有一次失误或者不满意,就是员工的失职和错误。要树立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理念,应该重视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在工作中,应该保持良好的服务形象,管理者要保证每日员工上班都是精神饱满的状态,要严格执行晨会制度,班组长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员工间彼此监督与提醒,能够同时提升管理是汇票。每日在给学生出售菜品时,应该保持微笑,态度要谦和、自然、放松,要使用文明用语,及时给学生解释相关的问题,能够用真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自觉形成文明的理念和思想,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愿意将文明传递出去。

(三)流程规范,科学示导

员工操作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保持科学化、规范化,比如餐具的摆放、卫生洁具分类放置、食材的摆架、仓库管理等方面都要按照“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的流程来进行,要保证学生用餐可以有序的进行。每日要合理的摆放所有的器具、菜品等,要保持规整、利落,这是基本的要求。在学生进入到餐厅之后,能够受到整洁环境的影响,自我保持良好的状态,也能够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引导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体验,以点带面

勤工俭学为我校展开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性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食堂的勤工俭学的活动中,对于其进行分批招收、分批考核、分批录用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好这些学生员工,对于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文明值勤,传递能量

学生食堂就餐一般都会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这一时间段人流量巨大,拥挤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只是通过食堂员工疏导,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且效果较差。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文明疏导,效果就会大幅提升。文明执勤是由学生队伍组成,他们要做好自我形象的管理,要佩戴统一的标识,能够做好个人卫生与防护,要使用文明语言,能够有效改变其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传递正能量。

(二)励德磨练,榜样引领

勤工俭学学生要按照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应该乐于奉献自己;

要重视协调的连贯性,并且要保证眼快、手快、心快,工作自身技术磨练人意志的地方,对于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不能让学生把勤工俭学仅仅当做是挣工资的一份工作,它不是仅解决吃饭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勤工俭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能够起到引领其他人的作用。要重视日常在学生中间的宣传工作,要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能够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对于一些城市中的“娇娇女”“公子哥”进行必要的感化,能够让其都投入到劳动中,促进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以培养坚强、向上的品格,并且不断地感染和影响身边人,所以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树立典型,点面结合“让身边的典型亮起来”。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都会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在整个工作,要对他们的德、能、勤等各个方面进行阶段性对比和分析,做好正面的宣传和公示工作,让就餐的学生都能够看到他们的榜样,能够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羡慕,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做出改变,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格。对于一些自身就存在小毛病的同学,能够做出必要的引领作用。

四、评点结合,倡导养成利用多种形式的餐桌评比活动来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逐步培养优秀品格。

(一)厉行节约,提倡光盘

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很多家庭都没有重视孩子的节约意识教育。如果国家没有厉行节约,就会导致发展受阻甚至倒退;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重视节俭,就会导致文化底蕴没有形成。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节约意识,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品格,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差。我国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节约意识的教育,希望可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基础规范,点滴养成食堂中应该保持整洁的就餐环境,保持室内卫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良好的就餐环境,也就能够有序开展德育教育。以往的食堂管理中,学生在就餐结束之后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没有重视就餐的管理,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会过多的干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其实在学生就餐中,也可以成为德育的课堂,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管理者应该定期巡视食堂就餐情况,对于浪费的学生要提出严厉的批评,并且询问学生食堂的摆放、餐具使用等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三)团结和谐,倡导文明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6

关键词:德育;德育改革;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追求。为小学生提供幸福的学习生活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他们的幸福观和幸福感因个人心智成长的原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明显改变。克服小学生的生存焦虑、空虚、疲惫等现象,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里寻找生命的尊严,提升幸福感,则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一、我校小学生的幸福观与幸福感现状

1.学生的幸福观趋于多样化和现实化,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的随机访问就反映了这一问题

在问到小学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知心朋友;有的学生回答是自由自在;有的学生回答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经济实力等。总的来看,大多数小学生把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紧密结合了起来,同时他们也知道要好好学习,能够把幸福与追求美好的道德理想结合起来,自觉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中的弱者大多持有一种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幸福观也发生了一些偏差,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抬头倾向。

2.小学生的幸福感偏低

访问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给予他们过多的溺爱,使得孩子逐渐弱化了对幸福的感受。另外,现在中国的许多孩子普遍生活在学业的重压之下,尽管减负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事实上却是越减越重。从孩子跨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心理上就负载了沉重的压力,他们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是非常单一的、封闭的,是枯燥乏味的,心情自然就十分压抑,往往就是这些情绪极易引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疲惫和倦怠感。

二、教育者应及时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并提升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他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来的亲切、友善的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幸福、分享幸福、感悟幸福,学会回馈幸福。

1.体验成功,感受幸福

对于小学生而言,成功是一次发言后得到了掌声,一次作业本上得到了小红星,一次比赛后得到了奖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一是搭建舞台,如,“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可组织“校园吉尼斯”“校园才艺PK”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保护,成功的幸福感也就随之降临。二是全面评价,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评比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体验合作,分享幸福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性课堂中更能体验到学习乐趣,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获得幸福。一是创设丰富的合作情境。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各种以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团队精神。二是加強必要的合作指导。合作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与目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如,班级举行手抄报比赛,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后,教师要指导每个小组安排好组员的工作任务,搜集资料、编辑、美术、抄写,每一项工作都要人专门负责。当一项合作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畅谈合作后的体会,在彼此的交流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幸福感。

3.体验挫折,感悟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要让这种经验迁移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一是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每学年学校召开的春季趣味运动会和冬季三项运动会,就是让学生在竞技中感受运动的魅力,在汗水中磨炼坚强的意志,在付出中享受回报的快乐。二是在手拉手活动中体验艰辛、感悟幸福。暑假里开展手拉手夏令营活动,让城市孩子来到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村孩子一同吃住、一同学习、一同劳动,感受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条件的差异,感受农村孩子的艰苦与淳朴,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领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4.体验感恩,回馈幸福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不知道爱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活动,如,母亲节即将到来时开展一次“护蛋”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母亲精心哺育孩子的不易。教师节时开展“当一天小老师”活动,体验教师工作的繁琐与辛苦。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加深孩子对情感的认识,并在今后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去回报父母和他人,回馈幸福的生活。

总之,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幸福;挫折中感悟幸福;感恩中回馈幸福,从而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塑造他们健康积极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06.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8.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7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 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 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 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必须注重因材施教,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校的各种兴趣小组, 如乒乓球、棋类、计算机、科技小组等, 我们教师也会让学生自由选择, 这样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资源主体, 是未开发的富矿, 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 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 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 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 教师就要注意发扬每一个学生之长,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 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三、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 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对学生实施更多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 教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 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或让他们找同学或老师尽情倾诉烦恼, 或让学生听听音乐, 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对那些动不动耍脾气、使小性子的学生, 我们教师应该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和同学们多聊天, 多看看课外书等活动, 这样就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缓和了压力, 解除了烦恼。

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作为德育方式的总和,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这一定义主要把自我教育作为德育方法的一部分, 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局限, 把它视为提高学生主体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自我教育作为一个过程表现为学生从学校接受信息, 产生完善自我的动机, 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从而迎接新的挑战, 并且不断循环提高, 这样必然是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德育过程中, 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那么它就会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因此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 这样他们自主意识也就会得到了显著增强, 主体地位也更为突出, 他们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提高。总之, 我们教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过程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72-2

0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但同时也面临着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这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政策不健全

当前,在我国教育体系内部虽然出现了很多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职业大学等,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很多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政策还存在很多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正常进行。比如派遣时间限制、跨省时间限制等。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也不完善,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形势下,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但是由于就业指导模式落后、形式单一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以往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在下面安静地记笔记,这样的指导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每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内容陈旧,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对就业信息进行了发布,造成了大学生的盲目就业心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求职技能,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丰富培训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率。

1.3 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阻碍了大学生有效择业

当前,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走上了社会。因此,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很多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过分的要求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另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过分注重学生的学历,一份简单的工作,本来本科生就可以胜任,却故意提高招聘门槛,只招聘硕士和博士生。

1.4 大学生对薪资期望过高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他们把自己估计得过高,对自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其次,是由于很多的大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为了回报父母,想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最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现代的医疗、住房、物价、房价等行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薪资观念。

2 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大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在建立就业工作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院校内部要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起全方面的保障机制,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其次,要建立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使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结合。当前,国家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很多高校也在学生中间施行了“双证制”,用人单位也比较关心学生的职业资格证和工作經验,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渗透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保证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最后,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保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就业市场调查和预测,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工作,积极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走向,量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将普通专业和热门专业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专业的长远发展性,一方面要加快热门专业的发展,也要重视普通专业的建设,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服务水平。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

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必须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在中间起到宏观调控职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规范化的就业市场。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时监控,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4 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

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能力方面相对于常人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薪资待遇方面会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单纯地认为自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殊不知,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会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与社会实际发展不相符合的状况。当前社会形势下,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很多的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当前的就业实际情况,也端正了自己的就业观,对薪资也有了一个合理的要求。

2.5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担任的,他们平时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事物管理上,没有太多的時间和精力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即使进行了就业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建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为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之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既懂得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还要精通就业方针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另外还要对工作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要能够根据市场形式的变化不断作出评估,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引导,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效率的提升。

3 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但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 马凯.对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J].科技视界,2012(32):92+128.

上一篇:性别关系下一篇:实施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