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2024-08-11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精选12篇)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1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风格、知识背景和英语水平各不相同, 个人学习意愿、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差别也很大。如果单纯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及统一的评估标准, 将会极大地束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个性化学习策略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为理论基础,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自主性的前提下, 创设多样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给学生推荐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提供自由、灵活的交流机会, 指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活动。在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力推动下, 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进行了探索, 认为它对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自信,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 优化英语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效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实施个性化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 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 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与外界的互动, 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 是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的学习理念和实践,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活动、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2000 年, 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基本培养要求, 并在总结10 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基本要求》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实施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 对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生自身不同学习需要的要求

目前,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生源地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 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较强;有些生源地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很难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目标等差别很大, 各自应采取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们分别于2013 年10 月和2014 年10 月对我校2013 级和2014 级的普通大专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36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325 份。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都对统一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同一教材、趋同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统一评价考核方式不尽满意, 希望老师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通过个性化的英语学习, 丰富自己的生活, 实现自己的学习规划, 满足将来职业的需要。

4医学行业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有医学专业知识的高质量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更是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一部分, 要围绕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来展开。如果教学内容缺乏与医药卫生学科专业的联系, 缺乏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将无法适应和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要求》也指出, 高职高专“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应结合专业学习,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即使是同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 学生的专业不同, 职业规划不同, 对英语学习的内容需求也不尽相同。可见, 实施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 是实现培养高质量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5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的探索

笔者通过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的研究, 以学生的兴趣、学习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 以互联网、多媒体和校园阵地为依托, 建立个性化的语料库, 优化教学资源, 探索建立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适合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的个性化英语教学体系。

(1) 更新观念, 师生形成共识

对团队教师进行英语个性化学习相关理论的培训, 明确教师的职责;向学生介绍外语学习的本质、阐释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自主学习的自学责任。师生思想上达成一致, 形成共识, 为探索建立个性化英语教学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指导学生订立学习目标, 对学生需求进行分类

综合分析学生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 制定“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体需求差异;开展行业调研, 分析医学类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医疗机构的用工情况, 获得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需求, 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通过学校考核、参加等级考试和英语竞赛、加强专业英语学习、提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文化拓宽视野、欣赏影视音乐作品丰富生活等) 。从学生个体需求差异和专业需求差异入手, 研究制定英语个性化学习分类标准, 对学生需求进行分类。

(3) 创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英语学习资料库, 讨论制定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方案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建立英语学习资料库, 满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个性化学习理念和各方面需求差异, 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研究制定和实施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的体制因素、观念因素、条件因素等, 讨论制定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方案。

(4) 建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英语学习平台, 实施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

对教师进行基于个性化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项目组织模式培训。将个性化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将个性化学习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布置、课外自主学习、课外活动、学习内容组织、教师培养等方面。

在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角色, 多元化设置课程, 动态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在课外实施个性化学习模式, 设计和建立以互联网、多媒体、第二课堂、选修课、课外活动、英语社团等为依托, 满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英语学习平台。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的设计和指导, 教师经常不定期地组织和指导班级、系、部和社团的英语朗诵背诵比赛、演讲比赛、电影赏析、音乐赏析、小品表演、辩论等;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形式评价和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搭建起课堂加课外、自主学习加教师指导、个体学习加小组互助、书本学习加网络学习的英语学习立交桥,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化英语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管理下开展积极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不断提高综合语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 实现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6取得的成果

通过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实施, 一方面, 学生能结合自身英语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并有丰富的语言资料库、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立体化的学习平台和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加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学习兴趣更浓, 学习主动性更强, 学习方法更得当, 学习效率更高, 学习效果更显著。英语学习不光为学生的学习和升学服务, 读英语经典、唱英语歌、英语朗诵、英语演讲、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等活动也丰富了课外生活,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专业英语知识更丰富, 为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进一步树立了以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创新实践, 转变角色,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支教学教育相结合、具有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教师团队正在形成, 学校英语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为学校英语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在教学探索中, 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个别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从个性化学习策略实施前后的成效来看, 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应继续采取措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给予合理的学习策略指导。有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尤其口语和写作, 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 表达不地道, 开口或提笔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加大“输出驱动”,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输入。另外, 由于网络、学习场地等硬件条件的制约, 学生获得语言资料库资料的方便快捷度还有待提高, 语言环境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探索只是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的同时, 进行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听说和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摘要:学生积极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对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更新师生观念、以学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 它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互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个性化学习,策略,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 nition, 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nthentic, 199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孙雁, 吴新炜.基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型英语学习[J].语文学刊, 2006 (6) :122-124.

[4]文秋芳.输入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 2013 (6) :14-22.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2

汪文娟,徐亚君,张士化,张国南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方法:教育前后分别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97位学生关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防护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相对缺乏和防护意识薄弱,教育后生物安全知识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职医学检验学生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医学检验;生物安全;调查;效果评价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rotection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ANG Wen-juan,XU Ya-jun,ZHANG Shi-hua,ZHANG Guo-nan

(Ningbo Tia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ingbo3151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and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ortecion education.Methods:197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ere selected to teach an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by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Biosafety protection knoeledge was lack and awareness was weak before teching,but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wareness of biosafety 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eaching, the di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Biosafety protection education changed effectively concept and action to reduce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and achieved a certain educational effect.Key words:medical laboratory;biosafety;investigation;educational evaluation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国内外实验教学中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并不罕见,2004年出现的两例实验室内SARS病毒感染者是在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的学生;Wicker S等研究中发现有58.8%医学生在操作中至少发生一次针刺伤事件。医学院校学生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验室里经常接触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进行检测,更易[3][2][1]

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本文对在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分别在进行专项教育前后,开展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共197人)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两届学生分别在教育前和教育后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以作对比。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供发放调查表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针对教育前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的调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教育,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及宣传

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SOP)、安全手册、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等。带领学生到临床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建设和管理,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2.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

防止学生在实验室中发生职业暴漏事件,在开展实验实训前,对学生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了解哪些操作容易导致职业暴露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如何正确穿戴、脱卸各种防护设备;标本洒落如何正确处理;离心标本时发生碎裂如何正确处置,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防护意识和处理能力。

3.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只有很强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护器材。在原来实验室只有工作服的基础上,投入了防护服、手套、废弃物分类垃圾处理设备等防护器材,使得生物安全防护教育顺利实施开展。4.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认真作好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与落实,负责检查监督生物安全的落实情况,这样生物安全才真正的有保障。因此,在进入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自用物品、课本等应放在清洁区,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玩手机甚至打电话,接触任何标本要戴手套,各种实验室用品应按规定放置,保护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直接污染。

5.专业课程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

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教学中,将相关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融人教学中,如在临床检验验课中标本采集操作时:(1)采集前:要求学生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做好一切防护准备;(2)采集过程中:教育学生采集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防止锐器刺伤和禁止回套针帽;(3)采集后:按照检验流程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考核中也融入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作为考核的技能要求之一。

(三)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6.0数据包进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生物安全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的认识是知之甚少,特别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对待实验室紧急情况几乎无人知晓。但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后,学生对于各项问题的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调查

内容

教育前 知道(%)不知道(%)

教育后

知道(%)

不知道(%)6(3.0)18(9.1)

84.5

<0.01

χ2

P

你知道什么是医院感染115(58.4)82(41.6)191(97.0)吗?

你知道什么是职业暴露? 56(28.4)141(71.6)179(90.9)你知道威胁检验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你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几级?

你知道自我防护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如何处置医疗废物?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你知道如何处理实验室紧急情况?

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159.5 <0.01 145.8 <0.01 370.4 <0.01 156.4 <0.01 155.5 <0.01 186.3 <0.01 206.3 <0.01

34(17.3)163(82.7)141(79.9)56(20.1)2(1.0)

195(99.0)193(98.0)

4(2.0)11(5.6)

67(34.0)130(66.0)186(94.4)

48(24.4)149(75.6)171(86.8)26(13.2)23(11.7)174(88.3)158(80.2)39(19.8)1(0.5)

196(99.5)137(69.5)60(30.5)

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防护状况令人担忧。只有8.6%的人在接触标本时会戴手套;10.2%的人曾经有过实验室刺伤或标本污染现象;甚至有5.6%的人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但是经过一系列教育措施后,这种防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关于实验室操作时穿工作服分别为98%和100%;对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在教育前后分别是97.8%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学生对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持有肯定和乐观的态度,这将促进防护教育的成效。

表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内容

你在接触标本时是否戴手套吗?

你进行实验操作时穿工作服吗?

你在实验操作时是否发生刺伤或标本污染事件? 你是否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

你是否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手机或接听电话? 你是否把课本、报纸等相关资料带入实验室?

你在实验操作后是否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

三、讨论

实验室生物安全已经引起了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在医学院校学生中普及还任重而道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在实验课中需要接触大量标本,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只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没有直接接触病人,存在侥幸心理,极易引发生物安全事故。本调查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平均仅为22%,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相对缺乏;生物安全防护状况方面,91.4%的学生在接触标本时没有戴手套,防护意识薄弱。但是,教育后在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大多数学生经过系统教育后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获得更多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因此,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和重视,是能否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

本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有88.8%的学生将各种资料包括随身物品带入实验室,有28.4%的学生会在实验中使用手机,尽管经过教育、加强实验室管理等措施后,这种现象也明显减少,但是生物安

[6]

[5][4]

教育前

是(%)17(8.6)193(98.0)

否(%)

教育后 是(%)

否(%)

χ2 P

180(91.4)132(67.0)65(33.0)142.7 <0.01 4(2.0)

197(100)

0(0)

2.3

>0.05 <0.01 <0.01 <0.01

20(10.2)177(89.8)3(1.5)194(98.5)13.3 11(5.6)186(96.4)1(0.5)196(99.5)8.6 56(28.4)141(71.6)5(2.5)192(97.5)50.5

175(88.8)22(11.2)19(9.6)178(90.4)247.1 <0.01 121(61.4)76(38.6)189(95.9)8(4.1)69.9 192(97.5)5(2.5)197(100)

0(0)

3.2

<0.01 >0.05

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有效的实行仍然是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重视的问题,建议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及培训,对于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和学生,禁止进入实验室。

总之,我们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还存在着不足:防护器材不够齐全,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效果评价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条件希望建设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基于工作流程开展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仍然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各大高等医学院校一定要根据实际条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生物安全事件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曹洁梅,罗荣兰,梁海韵,等.某医科大学学生对实验室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4):279-281.[2] 赵秀英,陈丽娟,闫惠平.浅谈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118-120.[3] Wicker S, Nurnberger F, Schulze JB, etal.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German medical students: time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Medical Education,2008,42(7):742-745.[4] 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267-770.[5] 杨佳,郑磊,李海侠,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65-767.[6] 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34.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编号:YB09049)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3

关键词:就业现状;教育模式;双证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一、现阶段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分析

近几年由于全国各个高校都在超负荷的招生,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抢占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位置,特别是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从总体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

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本来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现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按照这一思路教学,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学的和实际工作岗位上要用的严重的脱节。

2、办学条件的限制

高职高专院校并不是不想按照市场的发展来教学,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没有省高等教育经费,只依靠学生所交的学费来维持正常的办学支出。所以说资金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3、学生的择业心态要端正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求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另一方面要求毕业生拥有一定的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注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望而却步。正是因为一些学生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使得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医学类初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62%以上,其中护理、药学等专业的就业率在90%以上,而临床医学等学科就业率则在50%以下。经过多年医疗系统不断的发展与队伍不断的壮大,很多医院的职位都呈现出饱和的状态,个别医院还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尴尬状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医学类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其次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这种趋势使得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之后,较难拿到相应的资格证,这也是影响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解决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自主择业已经成为现代毕业生的基本就业制度。学校不能像以前一样采用“包分配”的做法,只能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就业观念,调整学生就业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顺利就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所以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很容易迷茫,左顾右盼。面临就业的选择,怎样综合评估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环境呢?作为一个应届的毕业生十分迫切的希望,就是得到就业指导。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就业指导非常重要。

1、改变教育模式,适应就业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它注重的是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定向性的教育,它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时强化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好学生毕业之后的跟踪调查,搜集市场的反馈。从而针对市场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学生而言,要加强实践技能的操作,认真的学习应用性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当中。

2、加强实践操作,实行“双证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要迎合市场的发展,学校应多开设实践课,在毕业之前进行定岗实习,从而加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实行“双证教育”,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对用人单位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比起拥有高学历而缺乏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要技术过硬的毕业生,这样可以为用人单位节省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果要快速提高学生们的技能本领,实训实验基地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生产和教学以及社会和校园得到充分的结合,可以高效的培养学生,使学生学到社会工作中,着实有用的知识。高职院校首先可以增加实验室的建设,不光要增加实验室的数量,还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内容与时代不脱轨。除此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增加实训基地。例如建立学校的附属医院来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并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出一套具有规范性的保证教学实践质量的监控机制,以此来规范考核和科学性的评价标准。

4、加大和用人单位联系程度

由于现今社会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增加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利用所谓的“订单”的这种有效途径,把将要毕业的学生及时输送到用人单位,加强对学生的再培养。以这种产学结合的研究性教育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和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先以一名普通员工的身份加深对以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的了解和熟悉。在真正的工作中反复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扩宽了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实践技能。

5、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般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趋于单纯的专业技术培养,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养成。而对于以后要从事医院服务行业的医学生来讲,学生在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因为这些学生以后工作中要以仁德为怀,救死扶伤,要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并为他们消除身体的痛苦,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和不同层次的人流畅的沟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立足之地。因此,学校要有全面的人文知识教育体系,使学生们都具有正常又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关心尊重病人、尽心救治病人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就职心态。

6、加强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还有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没有全面了解就业指导。一些学校把就业指导单纯的理解成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而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很多院校对学生没有深层次的就业指导。因此,应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年轻人,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而大量的知识分子又被积压浪费,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要解决高职高专医学就业难问题,学院必须针对用人单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能力,只要学校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结束语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遵从以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行“双证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更要注重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心态、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艳清,杜长林,张旭平.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

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64—65

[2]夏晓峰.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职业

教育),2008,(10)

[3]周烁,吴蕾蕾,贾国葆.关于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探

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5—76

[4]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簧.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09)

[5]张军玲.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案[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6]何鸿琼.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4

关键词:培养,医用化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化学课不乏有趣的实验操作,生动的实验现象,漂亮的模型等等。而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用化学课又和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什么这些并没有引起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兴趣呢?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那么,在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 分析学生“病因”,对症下药

对于刚刚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的中学生而言,虽说已经踏入医专的大门,但是,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理科基础差得让人难于想象,厌学情绪重,有的甚至上网成瘾。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诸如临床、护理专业还招收一部分文科学生,他们当中多数人的化学基础也是相当差的。对于他们来说听医用化学课,就好比是“隔着梯子上房”——太难了。再者,随着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就现实的就业压力而言,他们也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各种作为就业筹码的“考级”和“考证”上,况且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医用化学对于一个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于是,对医用化学课就更是不屑一顾了,有的甚至想放弃对医用化学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首先是为基础过差的学生,我们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补上中学化学这一课。其次是在教学中积极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因为毕竟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医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化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医用化学课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第三是有针对性地发掘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主观热情,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带动大家一道去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是注意在课下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诚对待每个学生。要与他们交朋友,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肯定;不指责,不埋怨。这样不懈的坚持,久而久之,学生对医用化学有了学习的欲望。

2 注意师生角色变化,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众所周知,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大学课堂至今仍存在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很容易发生注意的分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的医用化学课教师,应当转变古老的“教书匠”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变“说教”为指导或引导学习;学生则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和彼此尊重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师生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兴趣往往与教师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机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补充一些化学小故事、化学发展史、化学反应的演变过程以及晶体构造模型等,这样不仅能够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也会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

比如我讲过发生在1890年的一个故事。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的。“我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可是,我徒劳地工作了好几个月,都毫无进展。一天,我坐上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形。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来之不易,灵感只会光顾那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它是不会拜访懒汉的。以此作为我们师生共勉。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地探索,不懈地努力。

4 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实验内容

《医用化学》具有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它的教学任务是为医学教学打好基础。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受其影响,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到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相一致的前提下,选择靠近专业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及操作途径,由学生来独立完成。比如说,测定尿样中丙酮的存在。学生做实验的兴致很高,很认真。由此看出,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5

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委会会议纪要

(2006年7月1日天 津)

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6月28日—7月1日在天津召开。教指委主任委员、卫生部科教司孟群副司长、天津市卫生局田惠光副局长、科教处苑淑玲处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小兵教授以及天津市教委、卫生部教材办公室、教育部高职高专协调与联络办公室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教指委委员、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部分委员等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天津市卫生局田惠光副局长代表天津市卫生局致欢迎辞并做了讲话。

主任委员孟群宣布教指委成立,并和天津市卫生局田惠光副局长为到会委员颁发聘书。孟群主任传达了周济部长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和成立大会精神,以及教指委的工作任务。参加会议的教指委委员和行指委委员认真学习了周济部长的讲话并对教指委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委员们讨论并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认真研究了教指委2006—2010年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目标,并对2006年将要开展的专业目录调整、专业规范制定、骨干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教材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并议定:

一、关于工作组织形式。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工作小组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并确定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个学校作为工作小组的牵头学校,负责小组工作的安排。

二、关于专业目录调整工作。教指委秘书处将根据各位委员填写的《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目录设置调查问卷》和有关建议,整理出相关医学类专业目录调整意见,上报教育部协联办。

三、关于制定专业规范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工作。四个牵头学校分别负责组织完成制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规范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工作,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如期高质完成。

四、关于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会议议定相关医学类教指委今年举办校长研修班,通过研修与培训,进一步提高相关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校长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该研修班由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五、关于建立专家库。为便于今后各专业工作的开展,会议议定教指委建立各专业专家库。会议讨论确定了推荐专家的推荐程序,并决定教指委今年建立四个主体专业的专家库。

六、关于课题研究。会议决定教指委开展《“十一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层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并争取作为教育部和卫生部的立项课题。

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研究基金为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和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会议确定教指委的工作应多以课题研究和立项的形式完成,以争取教育部、研究基金及其他部委的资金支持。

主任委员孟群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第一次全委会在参会委员的共同努力下,高效完成了计划的多项工作任务,并分工安排了会后的大量工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教指委将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靠力量,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希望各位委员不负重任,为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同时肯定了秘书处前期组织的精品课程评审等工作;感谢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感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会议的筹备,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希望今后的工作能得到各位委员所在单位的支持。会议期间,委员们对教指委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委员们希望教育部应加大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对教指委下达的工作任务应明确具体,并应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和支持;对因工作单位调动等原因不能参加教指委工作的委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我校自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探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 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

1.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专科临床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方案》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这从政策上指明了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确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度的医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诊疗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毕业以后能适应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科学,针对性较强,我们邀请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展开分析、讨论,尽可能准确地定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培养方案。删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法开展的诊断技术和单病种治疗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充实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综合培训课程之间的比例;重新规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与衔接等。

2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000m2,包括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物诊操作技能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等44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6台,实训基地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和64所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把医院变成课堂。为学生早临床、早实践、多接触、多动手创造了条件,使培养的学生见识广,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为我系教师实践锻炼及开展医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院系一体化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的比例。“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临床医学系则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共育英才”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医院各科室主任分别兼任各教研室主任。学校要求医院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应该承担一定量的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实训带教或实习指导任务,期间享受专兼职教师待遇;要求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每5年中至少参加1年带薪带贴的临床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把它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同时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课时间到医院坐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鼓励临床课教师与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职称的相互转评。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带教全部由 “双师型”教师完成。

4 改变临床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以往都是在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在我们把临床课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考试方式为把每一门临床课的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衔接起来,设计为一个统一的考试,考试课成绩理论占80%,实验占20%,考查课成绩理论占60%,实验占40%,这样有利于对各门临床课实践技能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全面、系统的考查。另外增加了实习前的实训考试和实习后的技能考核。

5 改革临床实习的考核评价方式

以前对实习的评价是由毕业考试、实习鉴定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改革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实行三站式考试方法。整个考试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毕业后的考证能力。

由于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考试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生不但知识结构合理,更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符合基层一线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参考文献: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7

医德, 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医德, 从古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再到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忠诚祖国、俯首为民”的大爱精神, 都要求为医者有高尚的医德[1]。作为患者“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医务工作者, 不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而且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和健全的人格。然而, 目前社会上一些医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将医德商品化, 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作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2], 医德修养淡薄、崇尚拜金主义、滥检查、收红包等医德医风滑坡现象,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一些从业医生医德修养的缺失,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对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统筹城乡经济和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 为提高农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健康水平而作出的重大举措。通过近些年的努力, 我国农村卫生机构硬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大多数农村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农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不得不涌入城市里的大医院就医, 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归其原因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 尤其是名校毕业生, 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下基层, 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基层及社区医务人员的主力军, 而如何帮助高职高专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培养其献身医学、献身社会的精神, 为今后的从医生涯做好思想准备, 如何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未来基层群众信得过的医生, 是我们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此对当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进行再认识和检讨具有重要意义。

2 现阶段医德教育失效的根源分析

2.1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从医观念淡薄

医学生对自身从医学习, 接受医德教育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医学生多以师徒传授的形式培养, 教师在择徒授艺时, 首先重视的是学生的人品, 必须是品德高尚, 聪明好学者才可能从师学医。明代中央设有“太医院”, 地方府、州、县设有学校, 从各地医官、医士中挑选优秀者保送到太医院考试, 合格者方得选入读书[3]。清代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 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等。不难看出, 历代医家择徒授艺, 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 而无论他们是否出自医学世家, 无论出身贫贱, 无论年龄大小, 他们共同点是都具有仁爱之心, 并且抱有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医学学习中去。

然而当前, 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一方面单纯由高考分数决定, 对于学生本人是否适合当医生, 校方并未过多地考虑;另一方面, 伴随高等院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首先对于高职高专的医学生来说, 还存在高考失利滑档到大专的情况,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或者一开始就带有被迫听从父母安排而进入医学专业学习的不满情绪, 这就很难保证招收的学生都适合做医生。其次是不少医学生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进入好单位的“敲门砖”;也有学生认为在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 “医德”一词已经过时了, 医生存在的价值是以医疗技术来衡量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这些只是一些虚无的光环, 在学习和工作中其价值取向基本上只与报酬相关。

2.2 医德教学缺乏系统性, 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 许多医学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医德教育定位于一门德育教育课程, 主要采用授课—考查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 对医德是医学的本性、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认识还不到位, 缺乏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把握, 单纯地将医德教育看成是硬性知识而进行单向灌输, 纯粹的课堂教育又存在内容枯燥无味、照本宣科、脱离生活现实且带有应付的味道等问题, 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为应付考试、考查, 往往在临考前进行死记硬背, 致使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形式化而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更重要的是, 很多学校在医德教育的投入、师资安排、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上, 都缺乏与专业课一样应有的严谨和规范。尤其是毕业实习期间, 因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升段考试、寻找工作, 而疏忽临床实习, 多数学校对此又都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2.3 经济社会转型, 医德医风不尽如人意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现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无序现象, 使得一些学生对医德教育产生了困惑, 体验不到实现道德提升后的愉悦心情, 从而淡化了对医德的兴趣与追求, 失去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生观, 片面接受并形成了利己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念。

3 提高医德教育成效的对策

3.1 强化医院医德医风管理,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德的提升固然要靠医务人员的自律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但政府的权威调控更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既可以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改善医疗环境, 提高医生报酬, 为医德的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又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营造优秀医德医风的文化和舆论, 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 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正之风, 以强化医德观念, 调整医患关系, 促进医患和谐, 给在校医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

3.2 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营造校内和谐的德育氛围

3.2.1 学校领导重视, 完善机制

学校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克服认为德育可以渗透到管理、教学之中, 德育是从属于智育、服务于智育, 可以由法治来代替的观点。而应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制和机构, 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队伍, 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 尤其要重视制订评价机制。

3.2.2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 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实现对医学生医德品格的塑造。首先要结合本校的特点, 确定鲜明的校园文化主题, 这个主题应为全体师生所认可, 使之能严格遵照执行并为之奋斗;其次是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方面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利于师生生活、休息、娱乐, 另一方面要注重正确的文化导向, 如在整齐的教学楼、洁净的教室里悬挂的医学誓言、名医画像等所传递和表达的内涵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自我归属感的形成都会产生无形而持久性的渗透作用;再者是开展固定性活动, 在定期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各项技能、技术比赛的同时重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广泛成立医学兴趣小组, 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 运用自己已有的医学知识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诊、科普宣传等多种活动, 以培育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2.3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 医德教育目标层次化

当前, 高职高专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思想信仰问题存在较大偏差, 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呈现出由传统型向时代型转化的明显趋势, 变为“神本信仰、物本信仰、器本信仰”[4]。所以, 我们必须以共产主义为目标, 以爱国主义为起点, 以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 从实际出发真正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祖国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在崇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下, 学校医德教育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 而应从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 进行有层次的划分。比如对于缺少起码道德规范的“后进生”要求崇高医德, 进行普通的医德教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使他们成为能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 讲文明礼貌, 热爱劳动, 团结互助, 有同情心具有人的基本道德的学生,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诱导和激发学生的爱心, 争取最终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医生;而面对医德难题, 有明显思想波动, 对崇高医德与现实情境显得非常的矛盾与困惑, 但在规则、制度的约束下, 能够做出有利于他人社会价值判断的众多的学生, 我们既要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德教育巩固成果, 又要不失时机的将优秀生树立为典型, 鼓励他们追求更高境界;对于能够自觉践行高尚医德的学生, 则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影响身边的同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3 创新医德教育教学方式

毋庸赘言, 个体道德的形成, 不是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 而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 经过主体的道德选择、自主建构而形成的。医德教育不仅需要全体授课教师结合授课内容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求专任医德教育的教师时时都要结合社会、医院、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 讲明作为未来医生在面对社会的稳定、医院的发展、患者家庭的幸福时, 他应起的作用。要加强师生互动, 共同解答职业实践中的道德难题, 通过各种模拟的医德体验, 感应、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过程中将我们所倡导的医德修养内化为学生自己为人处事的习惯, 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教育。

3.4 树立典范, 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上进的欲望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 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人们,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的一种重要方法。“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就刚离开中学的学生来说, 进入医专是他们踏入医学的第一步, 因此, 学校的医德教育必须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名人名家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以及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学生座谈等活动, 对在校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起到强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同时, 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医德教育的对象生活在剧烈的转型社会中, 曾经激励医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先进典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可能会显得黯然无色, 而周围环境的影响则会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学校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入党等工作中, 要着实做到挑选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成绩优良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同一年龄段这些优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 往往与普通学生更具有相通性, 往往会变成普通学生直接学习、模仿的榜样。

3.5 占领网络阵地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我们要善于在客观大趋势下趋利避害, 使医德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 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 思想得到升华, 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以开辟以医德教育为主的网站或BBS, 如“大医精诚”、“医者风范”、“医道天心”等, 学生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自由浏览网页、阅读文章、在线互动讨论等, 都会对提高自身医德修养有所裨益。

3.6 加强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医德医风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跨入社会, 走进医疗行业的第一步, 带教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 良好的医德医风, 对患者无私的奉献精神, 同行间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 都将对学生今后的从业起到不可估量的感染作用。因此, 要加强校、院合作, 医院要选拔德艺双馨的医生进行带教, 选派知名医生进行有关医德医风的讲座, 学校要召集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座谈, 并派专任领导、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实习、生活情况, 使学生同时能体会到学校的关怀。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更将对我国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 全社会都要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来重视医德教育工作, 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方法, 重视实效, 以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摘要:面对近年来医德医风滑坡的现象,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探究医德教育失效根源的同时, 应从医学生入校开始, 制订针对性的措施, 打造和谐的校园德育体系, 使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在牢固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养成崇高的医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以适应现阶段和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医德教育失效根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5) :23.

[2]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5) :587~589.

[3]李东阳.大明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6.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8

2012年,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重新修订《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大纲》, 新大纲推出的新题型更倾向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题型, 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测试;同时加大对三级词汇要求, 不仅词汇量从原来的3500左右增加到3750左右, 而且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词汇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 达到灵活运用词汇的目的。由此可见, 新大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虽然我校历年的录取分数名列全省前茅, 但是学生的英语成绩还是参差不齐, 差距很大, 以2014年为例, 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最高分为131分, 可以和本科学校的学生一比高下, 但是最低分仅为30分, 另有部分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直升我校, 为了因才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

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各分层学生采用什么教材, 如何合理地确定各分层学生的教学目标, 取决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以及英语水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 参加的是各省自行组织的高考, 而且大学开始上课距离学生高考已有相当一段时间 (大概120天左右) , 仅凭高考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 并不十分科学, 而学生词汇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桂诗春, 1985) , 因此, 对大学新生进行词汇量测试, 有助于提高分层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有助于今后跟踪学生英语学习进展状况。

2 入学词汇测试方法

(1) 测试对象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大一新生三个班级, 统计高考成绩在98分以上的A班58人、高考成绩均在98分以下的B班43人, 以及中职直升的C班60人。

(2) 根据《柯林斯词典词频分级词汇》中3~5星的词汇作为目标词汇进行测试。其中5星词汇为最基本的高频词汇, 共有679个单词;4星词汇包括1039个单词;3星词汇包括前面1137个单词, 共计2855个单词。根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英语 (2012版) 》, 要求考生掌握的词汇量为2800左右。因此使用《柯林斯词典词频分级词汇》中3~5星可以满足学生词汇测试的要求。

(3) 测试卷共计200道选择题, 其中5星词汇40题, 4星词汇70题, 3星词汇90题。采用随机等距离方式抽词。即5星词汇每17个单词抽取1个, 4星单词每15个单词抽取1个, 3星单词每13个抽取一个单词。

(4) 每个英语单词配4个汉语词义选项的方式, 其中1个正确答案, 另外3个干扰项。例如:cancer A.癌症B.舞者C.能人D.取消

3 按班级对学生词汇量进行测试结果

按班级进行词汇量测试结果分析:

(1) 三个班级的学生对5星词汇基本掌握, 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率较高。

(2) 对于4星词汇的掌握, 班级与班级之间差距明显, 两两相差10%左右, 各班级内部差距也很明显, 尤其是B班和C班, 说明B班和C班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

(3) 对于3星词汇, 班级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 同时学生普遍都没有很好掌握这个星级的词汇, 尤其是C班, 平均认知率仅为47%, 再加上选择题的可猜测性, 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数量可能还要少。

(4)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发现, 仅凭高考成绩把学生简单地分成两个模块不是十分科学, 尤其是B班学生, 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已经达到A班部分学生水平, 而另外部分学生的水平则较差。而C班没有经历高考, 没有高考分数, 如何分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 那么, 高考成绩与词汇测试中哪个星级词汇掌握最有关联呢?本人选出A班和B班中参加浙江省2014年高考的91位同学, 进行统计, 结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 学生的高考成绩与4星级词汇的相关系数为0.436, 且其在双侧显著性。000<0.01上显著, 因此学生的高考成绩与4星级词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同时根据表3也可以看出, 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学生的总词汇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而与3星级词汇、5星级词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 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高考成绩和4星级词汇掌握程度。

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从上到下, 将上述91位学生平均分成6组, 每组学生为15名左右, 并统计他们的平均四星词汇掌握情况, 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 前三组同学的四星词汇掌握程度比较接近, 第四组和第五组同学的四星词汇掌握程度比较接近, 而第6组同学与前面几组的差距较大。

4 词汇测试给今后教学及分层的启示

(1) 通过词汇测试, 我们发现, 学生现有词汇量跟《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大纲》词汇量要求3750存在一定差距, 即使是A班学生, 也还需掌握近1500词汇。学生词汇的掌握程度和速度将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手段将以及学生自身在课外的努力程度。

(2) 建议将来年的新生根据高考和词汇测试成绩分成3个层次, 并选择词汇量起点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

(3) 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英语学习进展不同可以以一学期为周期进行转换。

5 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1) 本次词汇测试, 仅涉及本人2014年任教的3个班级, 且各个班级之间差异性很大, 样本数量又不够大, 造成误差在所难免。

(2) 本次词汇测试, 仅涉及学生词汇量, 即词汇广度的测试, 而没有涉及学生词汇深度的测试。

(3) 今后可以涉及学生词汇深度的测试题目, 及比较不同教学手段、学生投入的英语学习时间对其英语水平和词汇量等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我校2014级3个新生班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测试, 结果表明: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学生《柯林斯词典词频分级词汇》4星词汇掌握程度有显著关系, 多数学生入学词汇量总体掌握不佳。该项研究可以作为学校分层教学的一个依据。

关键词:词汇量,词汇量测试,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组.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大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英语 (2012版) [J].浙江考试, 2015 (1) :增刊.

[3]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调查和分析[J].现代外语, 1985 (1) .

[4]周大军, 文渤燕, 陈莉, 李春荣.大学英语四级阶段词汇量状况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12) .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9

1转变教育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 意思是只有勤于学习, 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然后更善于学习, 说明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性[1]。“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医学知识传授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一味强调对知识的记忆, 而要掌握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学校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在掌握学科知识基础上整合知识体系, 从根本上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发展校园文化, 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健康积极的情感可推动人的智力发展, 也可转化为活动的动力。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布卢姆在1976年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3]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是生命, 所以医学是一门职业素养要求极高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健康的情感、高尚的道德对医学生至关重要。 大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气氛浓厚、治学态度严谨的环境下, 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会油然而生, 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活跃、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 典雅、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 真诚、互助、信任、理解的人际环境, 是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基础。

3实行多样化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育学家乌中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对于大学生奋发学习有着显著的动力作用, 对大学生学习、思维、创造等智力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和激发作用[4]。医学专业性极强, 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 必修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等设置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需求,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选修课程。授课可采用专家专题讲座、病例分析、角色转换、情景演练、实训室训练和校外医院见习、实习等多种方法, 根据授课内容不同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举办各种讲座、专题报道、校内外社团活动等, 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培养其学习兴趣。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弘扬学生个性

个性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学生的价值, 发挥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发展水平及特长, 教育工作不能片面强调整体的一致性, 我们要培养、发展和重视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隐性潜能变为显性潜能, 使之“各尽其能”“人尽其才”[5]。学校要完善考核方式和内容, 可采用开卷、闭卷、提交论文、讨论或临床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 增加一些能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主观性题目, 给学生一个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科总成绩应将平时测验、作业、论文、课堂回答问题、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多种考核方式既能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

5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沟通和人格因素, 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将非智力因素培养融入教学。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 巧妙运用教学艺术, 用心、用情去理解和讲授知识, 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结合大量生动详实的临床病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医疗照片、现场录像等[6], 增强教学的直观感、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调动情感因素, 使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内容, 或补充一些有关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材料。

6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

辅导员要改变以往“管住学生遵守纪律, 不出乱子就万事大吉”的工作理念,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训练,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锻炼意志品质, 塑造健全人格。辅导员还应把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融入德育全过程, 同时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 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胡燕.论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5) :85.

[2]列宁.列宁全集 (第2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3]布卢姆.教育评价[M].邱渊,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4]彭介寿.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5) :82.

[5]彭康清, 余文玉.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涵[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7) :109.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10

一、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正确认识医药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热爱医药专业, 做无私奉献、有益于人民的人,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 学院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库, 德育教学贯通作统一的资料积累, 按照军事理论课的评估标准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 建立军事理论课基本教学资源;按照中宣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求, 逐步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及国际关系等类别建立形势与政策资源库, 切实回答学生普遍遇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此外, 为尽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学院思政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关的医学案例, 提高为专业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德育教师育德能力

1.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和德育教育的传授者, 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发挥各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把德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学院一贯倡导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在实习、实训和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的教育。

2.建立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培养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辅导员队伍, 是高职院校德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学院重视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管理, 对辅导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使他们具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献身的精神, 热爱本职工作, 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 召开工作研讨会, 优化其知识结构, 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 并充分发挥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相应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 还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外出考察、岗位轮转、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辅导员的综合能力, 从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环境入手, 拓宽辅导员的发展平台。力求使学院辅导员队伍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成为学生成长中最直接的引导者, 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 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德育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全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拓展德育活动内容。

学院每年都对进校新生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 大多数进校新生没有职业理想, 更加没有医护人员的道德意识, 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很差。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课, 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学教育、毕业教育, 等等。并以职业教育内容为载体, 大力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节日开展各项活动, 如学雷锋月, 劳动周, 爱国运动纪念日等;定期开展体育比赛等活动, 组建兴趣小组、各类社团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劳动体验, 学会相互交流学习, 学会合作与竞争, 尊重与理解, 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功感。

2.扶持学生社团,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在校内均衡发展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艺体育类、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综合类共六大类功能丰富、类型兼备的学生社团, 通过理论学习类社团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学术科技类社团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规划能力, 与专业学习结合, 了解医疗卫生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文艺体育类社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体魄, 陶冶道德情操, 拓展多种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类社团为学生创设体验社会、体验职业的平台, 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服务;通过志愿服务类社团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感恩知礼的价值观。

3.深化志愿精神,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院加强志愿者服务总队建设, 完善制度, 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以学生志愿者服务总队为平台, 拓展和整合校内外资源, 努力做到“一员一队”“一支一区”和“一支一院所”, 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德育相结合、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争取每名优秀团员加入一个志愿者服务队;每个班级与周围社区签订共建协议, 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积极与兄弟医院、院所等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共建, 努力达到每个班级支部与专业对应的一所医院或院所开展志愿者服务基地共建。在学院倡导志愿服务理念, 打造志愿者文化, 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四、加强校企合作, 挖掘德育教育与行业办学的契合点

如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如何把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教学中去, 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学院要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 通过渗透企业精神文化, 从职业理想、职业荣誉、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职业纪律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我院力求在规划期内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必需的至少6所的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 并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及校内资源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双模式”的实践教学探索, 即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应该力求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 德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从德育教学过程及大量的德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

摘要:新时期, 我们要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实践工作出发, 积极探寻医学类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中进行渗透, 建立多元化德育教育途径, 以创新发展求主动, 力求将医学生培养成道德纯洁、理想崇高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德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林霞云, 李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医药人才.职业技术, 2008, (12) .

[2]安进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探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职 医学专业学生 人文精神 塑造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作为设有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除了具备高职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具有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培养出来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尊重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尤其汇集了中国医学家智慧的、优秀的古医文,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必须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并传承。

一、研究现状

在多元化价值观共存的今天,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生的“价值困惑”,生源质量较差,但又关乎大众安危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得更为严重。不少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知之甚少,甚至造成了价值观的错位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后的工作。当前,培养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俨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趋势。

针对这种现状,设立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向来以其独有的特质承载着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思想责任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等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高职语文课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大学”上,即通过提升高职生的生活感受力与认知能力,使其具备人文关怀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第38号文规定:“大学语文应作为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此后,大学语文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份来自医学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反对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大学语文教材多沿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体例,没有充分考虑高职生的特点,缺乏创新;第二,高职语文教师仍然使用“课本、粉笔、黑板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重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第三,教师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语文教学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背景分析

1.现实背景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他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即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先生认为,“中国梦”就是要以中国的方式建构一个社会理念、一种生活理想、一套价值观,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要义就在其中,简而言之就是重塑人文精神。

重塑人文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和内在需要,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执着追求的梦想。儒家强调“修齐治平”是实现文化振兴、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儒家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它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振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这正符合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而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具有高尚的医德修养、良好的沟通技能、端正的医学态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目的;它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灵,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能够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广大患者以身心都健康的状态重返社会,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医学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有效途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推动医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就成为“医学职业本身的要求”“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医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须”。

2.理论背景

语文学科有着明显的人文特征,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包含着对人进行精神建构的功能,可以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身处教育一线的高职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树立起“语文教育要突出人文教育”的新观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精神对当今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是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儒家“身任天下”的忧患意识、“与天地参”的人本思想、“自强不息”的力行精神、“与命与仁”的终极关怀、“忘食忘优”的乐道精神、“中国一人”的群体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以“礼”治国等思想,教师可以把这些思想渗透到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爱自己、爱他人,做到诚信守正,要有羞耻之心,努力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等。可以说,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开花结果,长盛不衰。endprint

因此,在培养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 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已有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不仅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与提高人文素养。

1.国外研究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得到了广泛传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列文森,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他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他以广阔而独到的视野,深入地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在、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重点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其衍生出来的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儒学思想深有研究的还有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他认为儒家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儒家思想,能有效净化人们的思想,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国内研究

李明阳、朱敏等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认为造成医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医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及人文精神缺失,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知识精华有助于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和价值观。

邱高会、张俊通过分析自编的“医学生人文精神调查问卷”,发现医学专业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了解不多,期望学习人文知识,较少参与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人文环境满意度较低。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针对性。

李永宏、汪照均认为,身处教育一线的高职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树立“语文教育要突出人文教育”的新概念。

杨丽娟认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汪润认为:“儒家的中庸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令人终身追求的、无我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动力。中庸是一种立身、立言、立德的品质,是一个世界观,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今社会的结合,他们从宏观的视角,积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但从微观的视角来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尽管有的国内学者也探讨了大学语文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如何把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真正将其贯穿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如何全方位地改革高职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塑造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上,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介平,胥兴贵.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2]王世银.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

[3]孙宁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4]李永宏,汪照均.大学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5]李明阳,朱敏,王志强,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7).

[6]邱高会,张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策新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9,(33).

[7]常俊贤.国内外儒学现代化研究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0,(2).

[8]杨丽娟.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9]彭永捷.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儒教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10]汪润.从儒释道的“中”观看中国人文精神[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014jyxm517;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sk05。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 篇12

1.1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要求

(1) 生源结构的差异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呈多样性特点, 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人生目标、理想信念、社会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共性, 也要注重个性的区别, 把握学生思想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2)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实践性。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强调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对于学生的医德素质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 要高度重视实践性学习, 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培养层次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创新性。医学类高职院校不仅层次较低, 而且社会认同度不高, 毕业生就业前景黯淡, 大部分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普遍人生态度消极, 自卑感和失落感较重。因此,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创新性, 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使工作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2 加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成才、创业观念, 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大量调查显示, 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情况[3]。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 医学类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 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这不仅是全面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要求, 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2 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笔者采用访谈调查的方式, 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近300名学生进行调查, 内容涉及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状况、诚信意识、心理状态等几个方面。

2.1 政治态度

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追求, 能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入党态度积极;学生普遍关心国家时事, 且关注点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特点, 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前景有信心。但从入党动机可以看出, 部分学生功利性倾向明显,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突出, 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

2.2 价值取向及诚信意识

在社会、国家与自我三者关系认识上, 很多学生出现偏差, 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准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开始偏移, 趋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 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渐摒弃了人生目标中的超然性目标, 重实利、重个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遍, 很多学生把追求生活的安逸舒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绝大部分学生承认曾有考试作弊现象, 且认为很正常。

2.3 学习态度和理想信念

学生总体学习状况较好, 对自己的专业较为满意, 有着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缺乏良好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近一半学生对前途不看好, 认为自己是高职生, 文凭低, 相比本科生缺乏竞争力。

2.4 社会责任意识及心理状态

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存在关心与冷漠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矛盾心态。在择业上, 学生的职业期望值较高, 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心理状态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心理负担重, 主要原因是就业形势严峻、学习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大。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成因

3.1 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理念, 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不可控性增强, 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而言, 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从而加大了思想教育的难度。社会转型所引起的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使得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普遍存在, 加之社会上各种不公平、不道德现象的影响, 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号召力, 导致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4]。

3.2 社会观念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肯定为重要前提的[5]。受环境变化影响, 社会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 应“多谈些经济, 少谈些政治”, 甚至对“政治教育”提出质疑, 将其看成是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产物。部分学生家长也疏于对子女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 把考上大学作为对孩子的惟一要求, 淡化了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此外, 很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上述观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弱化作用, 是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重要思想根源。

3.3 学校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中、小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 严重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 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先天不足”。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知识单一, 学习习惯、生活态度、意志品质等不够良好,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接受度降低。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较多不足, 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 不能就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偏重知识传授, 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完整、过多强调社会需要和集体利益, 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满足,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使得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资格考试上, 从而忽视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 且年龄较小, 他们从小娇生惯养, 妄自尊大, 缺乏良好的修养和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往往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且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排斥态度。

4 加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4.1 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要立足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色, 从发展的全局高度审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研究环境与对象的变化,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规范化、有序化方向发展。建立校长负责, 党、政、工、团、学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和格局, 规范工作程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保证教育实效性。

4.2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和谐因子

和谐的内涵, 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身身心的和谐[6]。和谐教育要求我们要用和谐理念定位学生利益:内容选择上, 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正视学生的现实需求, 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方式上,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学生机械、被动接受教育的做法, 将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信仰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达到使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4.3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使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 拥有自信、自尊和自强的良好心态, 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提升精神境界, 完善自我人格。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富有爱心的高水平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还要充分利用传媒, 建立完善、温馨的心理咨询网络, 以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关怀,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4.4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进一步强化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工作踏实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 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5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不断通过教学改革, 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以提高显性教学功效。在注重显性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一方面,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公寓文化建设中,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约束意识[7];另一方面, 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 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提高综合素养。

4.6 加强医德教育

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和人道的职业[8]。医学道德观念的强化不仅来自于外部的社会需求, 也是医学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要求。如何通过外部驱动和内部滋润相结合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医德医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 将医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全面阐述医德的内涵, 加深学生对医德素质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 通过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提高医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振平.对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12~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 2004.

[3]陈海波.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2) :25.

[4]零东智.新时期医学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 (1) :86~87.

[5]张红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化解对策[J].东岳论坛, 2009, (5) :188~189.

[6]文学禹.和谐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5) :76.

[7]王承海, 李伟亭.浅谈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教育, 2005, (3) :47~50.

上一篇:老年恶性血液病下一篇:公共教育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