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专图书馆(共8篇)
医学高专图书馆 篇1
1 学科馆员的含义
学科馆员 (Subject Librarian) , 亦称学科专家馆员 (Subject Specialist) , 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关于学科馆员含义的界定, 美国图书馆学会 (ALA) 给出的概念是: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员, 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 有时也负责书目文献和学科信息服务的组织。而国内的学者在结合我国图书馆实际特点的基础上给出如下定义: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1]。由此可见, 学科馆员不仅要对本馆内收藏的文献非常熟悉, 而且必须精通某一学科的知识, 在指导读者、服务客户时做到面广点深、熟练精准。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现状
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在国际图书馆界是较为先进的办馆理念和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1950年, 美国内不拉斯大学图书馆设立分支图书馆并配备学科馆员。随后, 卡内基梅隆大学、俄亥俄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也纷纷推行这种服务模式。目前, 国外图书馆都有着严格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对于学科馆员的知识要求和岗位职责也是很明确的, 且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相当成熟的。
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在借鉴国外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截止到2011年, 全国已有200多所重点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职高专类的学校中, 尤其是在医学高专院校真正设置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屈指可数。即使有些学校宣称已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了, 但其实大部分学校的学科馆员制度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 或者说所谓的学科馆员还不是真正的学科馆员。
3 医学高专院校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从国内外图书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图书馆服务工作适应用户需求, 深化和创新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而医学高专院校作为基层社区尤其是培养农村卫生服务人才的中坚力量, 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卫生知识普及的重要基地, 因此设置学科馆员制度显得非常迫切。
3.1 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担负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任务, 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必须紧跟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发展变化, 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及提供主动的信息服务。医学高专学生的培养机制为3年, 实际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也就两年。一线教师面临着教学时间紧、授课任务重的问题, 很多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而无暇去搜集资料, 潜心科研。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了解对口服务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对专业文献的信息需求, 为服务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深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 方便教师开展科研,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长足发展。
3.2 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理念的需要
近几年, 为顺利通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学评估, 众多高校对照评估标准大力扩展办学规模、完备教学设施等。图书馆借着这股东风也对其馆藏文献、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充实和改进, 尤其是馆藏文献数量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但文献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内各学科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学生, 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紧, 读者到图书馆来都希望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 因此为他们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可以运用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检索技巧给读者提供帮助, 快速准确地做好信息的推送服务, 方便读者, 使图书馆“读者第一”的理念得到真正体现。
3.3 图书馆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 众多高校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员的学识和能力还停留在借书与还书的流通初级阶段, 对于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 顺利开展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拓展, 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 要想顺应发展形势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不断学习以适应这一服务的要求。所以, 图书馆员要想从简单的“管理员”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科馆员,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还要对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在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 切实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 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措施
4.1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 强化学科服务队伍
当前, 众多高校图书馆在进人计划上缺乏自主权, 通常情况下是服从学校的安排被动地接收人员。要推行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 要结合图书馆实际运行状况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 由图书馆对所需工作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及学科背景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评定, 向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进人计划和要求, 从优引进图书馆馆员, 强化学科馆员队伍。
4.2 建立健全学科馆员管理体制, 提高学科馆员服务积极性
4.2.1 注重对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年龄、学历、职称、学识和技能上与真正意义上学科馆员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学科服务是分层次的, 学科馆员的选拔也可以逐步地进行。根据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情况, 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且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作为专职学科馆员, 并进行重点培养, 每位学科馆员可根据自己的服务学科和用户情况制订服务方案。另外, 可从医学各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有兴趣的教授以及青年学术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学科馆员, 发挥他们的长处, 同时也能带动一部分年轻教师参与其中, 为以后由兼职向专职过渡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关于培训方面, 图书馆应向学校申请, 多争取一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 鼓励和组织图书馆员去学科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院校参观学习, 增加与同行的交流、沟通, 以获取经验。
4.2.2 建立学科馆员长效管理机制
图书馆根据现有人员的情况, 可安排专职学科馆员对学校的重点院系或重点学科实施对口服务, 其他专业可由兼职学科馆员来服务。此外, 学校领导和图书馆的领导要把设置学科馆员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 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 使之正规化、制度化、常态化, 以确保学科馆员制度的稳定性[3]。
4.2.3 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对于学科馆员的考核不应该按照图书馆一般工作人员的考评标准, 要在培养学科馆员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下, 明确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尽量做到全面规范, 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4.2.4 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和地位
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复杂, 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此学校和图书馆的领导都要加强认识, 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逐步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 在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学科馆员的同时, 大胆引进并尝试企业化的竞争性薪酬体系, 将学科馆员的薪酬与考核挂钩, 使其工作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回报。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学科信息服务队伍。
5 学科服务策略初探
5.1 建立网络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咨询服务
图书馆要利用网络, 有计划地统筹建立信息咨询工作的交流平台, 在传统咨询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咨询服务, 如图书馆各学科馆员开通专供咨询的学科博客、学科QQ、在线MSN、微博等[4]。就学科博客来讲, 可先建立学科馆员博客, 每位学科馆员都可开通一个自己的学科馆员博客, 并在图书馆主页的学科馆员介绍中列出地址链接, 方便读者浏览。博客内容可以包括:对口院系的各学科专业的新书书目、最新动态、数据库的试用及培训通知等内容, 经过逐步完善, 可由学科馆员博客过渡到真正的学科博客。这不仅有利于图书馆信息的及时推送, 也给读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咨询方式, 便于读者更快捷地获取信息。
5.2 与院系联合, 深入开展学科信息服务
教学系部是医学高专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如何发挥各系部学科优势, 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 是医学高专院校的头等大事。学科馆员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是图书馆与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对口联系的桥梁。图书馆与院系扩大合作范围, 促使学科馆员深入科研一线, 在各学科任课教师研究科研项目的时候, 争取让学科馆员参与其中, 学科馆员要利用自身熟悉并精通对口服务学科专业知识的优势, 承担起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检索、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整合任务, 从而提高科研实效。此外, 学科馆员还要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 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 并提供参考意见。这样, 可以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促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达到“三用”的良好状态, 即:“想用、能用、好用”, 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
5.3 探索开展“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 虽然许多高校图书馆广泛地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专题讲座等方式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但还是有很多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仅停留在借书还书、上网浏览等一些表面性的工作上。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新生入馆教育也只是针对临床、护理这些学生数量大的专业进行, 且讲授内容大多局限在图书馆的基本概况介绍;文献检索课也因课程改革而大幅度缩减, 很多学生到毕业还说不清楚图书馆到底有哪些资源以及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图书馆和教学系部联合探索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活动, 即在教学活动中, 学科馆员根据授课教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推荐、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服务。授课教师与学科馆员针对授课内容进行商讨, 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 明确检索实例, 学科馆员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 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体系中, 并使二者相互交叉、融合,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其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1 (1) :96-98, 142.
[2]谭浩娟.中外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 :35-37.
[3]李宛容.地方高校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的必要性探讨[J].茂名学院学报, 2008, 18 (2) :77-80.
[4]兰杰.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工作在教学、科研、医疗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9) :96-97.
浅析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英语 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综合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掌握有专业英语水平的综合实用型人才无疑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是一个以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根本教学目的的医学型专业,在国际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培养具有英语交流能力的医务人员对于提高一个医院的服务质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學水平仍然处在基础阶段,难以真正培养专业英语型人才,无法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探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1.缺乏专业教师。高职高专医学英语缺乏专业教师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医学院一直没有确定医学英语课程应该由外语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师虽然对医学英语知识有更加深入了解,但是若缺少医学背景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将难以实现;而医学专业教师虽然对医学背景有较深了解,但是,由于不是英语专业教师,掌握的医学专业英语知识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脱节。医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全能型的人才,在临床工作中不受语言条件的影响,保障临床研究和诊治效率。而公共英语是现代化人才能够在社会上更加顺利实现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学好公共英语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掌握好专业的医学英语则是在医学领域不断向前的必要基础。但是,当前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均将学生英语等级看得非常重,学校也强制要求学生要通过四六级考试。这种情况直接造成医学院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造成公共英语与医学英语出现严重脱节。
3.专业医学英语材料较少。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材进行调查发现,各大学院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自选教材,教材水平比较低。虽然近年来不断有高质量材料出现,但是这些材料大多与英语听说和读写内容联系不到,只是一些供参阅的资料。而由于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因此直接整个影响教学质量。
二、针对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1.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切教学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医学英语教学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方法有: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医学英语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更多医学知识对其未来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加自觉的学习。其次,学会利用互联网选择高质量、高水平且比较有趣的教材。让学生在互联网遨游的同时提高其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更加生趣勃勃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第四,学会用情感进行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学会用肯定的词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感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同,从而调动起积极性。
2.提高专业医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方法有:一,为语言教师安排较多医学基础课程旁听的机会,让语言教师对医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确保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教学过程中与实际医学更贴近,教学课程也更加丰富和实用。二,聘请外教。外语教学老师对很多学生来说仍然比较具有吸引力,实践证明,外国人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更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更加容易学习好专业知识。且语言教师在与外教交流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口语水平。三,制定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小组负责组织英语教师积极开展各项英语教学研究工作,并在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素质。
3.加强医用日常英语教学力度。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尽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大多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习医学英语和公共英语,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目标设定不当等原因,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虽然能够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英语口语或者书写一些比较简单的语句,但却很少能够与外籍人员顺利的交流,很多医学院英语学生甚至无法听懂外籍专家的报告及无法看懂英语报告内容。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无法使用英语书写病例。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加强医用日常英语的教学力度。比如,英语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英语病例的规范书写内容;教学模式应该多以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有更多口语活动的机会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医用日常英语。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整个医学教学水平,对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实用型医学人才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32(01):141-142.
医学高专图书馆 篇3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图书馆新建于2006年, 馆内建筑面积约16, 000多平方米, 采用的是北京清大新洋管理软件。2010年馆藏可流通的中文图书有80, 599种, 273, 024册, 有两个流通书库, 馆藏图书种类涉及到《中图法》22大类中的所有类目。馆藏量排在前6位的图书大类是:医药、卫生类138, 031册, 占馆藏图书总量的51%;文学类39, 919册, 占馆藏图书总量的15%;语言、文字类14, 686册, 占馆藏图书总量的5.38%;历史、地理类13, 682册, 占馆藏图书总量的5%;政治、法律类9, 766册, 馆藏图书总量的3.58%;文教体育类8, 924册, 占馆藏图书总量的3.27%。
二、读者阅读调查
(一) 读者阅读量调查。
2008~2010年, 借阅量排在前六位的图书大类分别是:文学类借阅量为45, 249册, 医药、卫生类借阅量14, 206册, 语言、文字类借阅量7, 933册, 哲学、宗教类借阅量5, 928册;历史、地理类借阅量2, 354册, 社会科学总论类借阅量1, 884册。借阅量排在后三位的图书大类是:农业科学类借阅量12册, 交通运输类借阅量5册, 航空、航天类借阅量3册。
(二) 图书利用率调查。
从利用率上看, 利用率高的6大类图书分别是:文学类 (I) 利用率16.6%, 医药、卫生类 (R) 利用率5.2%, 语言、文字类 (H) 利用率2.9%, 哲学、宗教类利用率 (B) 2.2%, 历史、地理利用率 (K) 0.86%, 社会科学总论类 (C) 利用率0.6%。
(三) 学生人均借阅量调查。
通过清大新洋系统整理出近三年的流通量记录:A类72、B类5928、C类1884、D类693、E类175、F类902、G类1179、H类7933、I类45249、J类387、K类254、N类67、O类138、P类21、Q类157、R类14206、S类12、T类1371、U类5、V类3、X类24、Z类201。
三年里22大类的借阅总量82, 961册。2008年~2010年三年里我校招生约5, 000人。所以三年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均借阅量就是82961/5000等于16.59册。
(四) 学生和老师对藏书量意见的调查。
只有藏书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对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因此, 我们对读者进行藏书量意见的调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50名教师和1000名读者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教师中43%和学生中26%认为藏书量不重要, 教师中57%和学生中74%认为藏书量重要。
三、读者阅读调查分析
(一) 文学类图书成为学生的主要借阅对象。
从三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来看, 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4.5万余册, 排在第一位。通过这个数字说明了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高职高专的学校, 学生在完成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外, 还对教材以外的知识感兴趣, 阅读文学类图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 培养兴趣, 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可以缓解学习专业知识的压力, 放松心态。
(二) 专业类图书的借阅量也不容忽视。
除了文学类图书受到学生的欢迎外, 医药、卫生类图书仍受到了学生的青睐。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共有护理系、医学系、药学系、基础医学系四个系部。四个系部的专业设置都是与医药、卫生相关。从学生的课程安排来看要想顺利的完成专业课, 掌握教师指定的教材外, 还需要广泛的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专业书籍, 这样才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同时, 为了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理论, 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 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医药、卫生类图书占图书馆藏量的51%也充分说明了读者对专业图书的依赖性。
(三) 不同类别的图书借阅量相差很大。
除了文学类、医药卫生类外, 读者对语言、文字类和哲学、宗教类借阅量也比较大。这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大学外语考试, 所以很多学生对英语词汇、阅读理解、作文等英语方面的书籍需求很大, 通过阅览室的老师反应有时候学生知道借阅期限已满, 仍然不归还图书。而且从长远的考虑, 医药、卫生类专业想有更大的发展, 就要多阅读外文文献, 这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与此相反的是农业科学类、交通运输类、航空航天类, 却受到了学生的忽视, 利用率非常的低, 这也提示图书馆以后宣传的重点, 要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使学生能多角度锻炼自我。
(四) 教师和学生对图书馆藏书量的差异性。
教师对藏书量的要求没有学生高, 由于教研室有专门的文献资料室, 教师往往对馆藏量的要求不强烈。学生大部分倾向馆藏数量越大, 满足自身的需求机会就越多。对于图书馆自身而言并不是藏书量越大就能真正体现图书馆的实力, 要看图书馆是否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另外, 图书馆对电子图书的宣传力度不够, 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从图书馆可以下载电子资源, 导致依赖纸质图书的数量。
四、针对读者阅读分析制定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具有稳定性, 特定的需求性。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使学生的需求具有趋同性, 根据图书馆的长远规划和读者阅读分析的结果制定以下服务模式:
(一) 以读者为中心, 把满足读者的需求最为工作的准则。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其教育职能, 要把教育职能贯彻始终, 高校的图书馆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者通过自主学习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印度的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了现代图书馆学的五条原则, 即图书是为了用的、为每个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书、每本书有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这五条原则高度概括了图书馆应该树立“一切为了读者, 为了读者的一切”的服务宗旨。
(二)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制定图书馆的藏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政策的不断提出, 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学科专业上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不断的调整, 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有不断的改变, 因此, 读者对图书馆的藏书量和种类上也发生改变, 同时读者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调整, 来制定图书的采购计划。从图书馆的调查问卷中积累反馈信息, 统计、分析读者的借阅需求, 保证藏书结构和数量具有科学性。
(三) 加大特色文献的收藏规模。
图书馆藏书要求突出学科特点, 照顾一般, 特色藏书应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科研等密切相关, 并保证藏书具有代表性, 收藏性。对学生热衷的社科类图书要有鉴别的去采购, 加大采访的力度和深度, 对学生有深刻影响, 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的图书应该尽快与学生见面。对于英语类、考试类等相关的考试类的图书加大副本量, 满足读者的需求。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最有特色的阅览室是工具书阅览室, 读者除了在专业阅览室借阅专业图书外, 在工具书中也收藏一本。这是根据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医学院校, 有一些医学书籍具有收藏价值, 不可复制性而设立的。
参考文献
[1].曹庆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与读者信息需求层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论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 篇4
刘黛琳 (2008) 在论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指出:高职高专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参加目标相同、教材统一、要求一致的英语教学, 专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失去监控, 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本研究依据《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学基本标准》及《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参照对比本科学历层次大学英语课程, 分析高职高专医学生具体学情, 研究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程的具体特征,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结构等问题, 以期进一步明确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的地位和作用, 对推动外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
2 高职高专英语与大学本科英语
2.1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与本科英语教育
高职高专英语和大学本科英语都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革、发展,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经历了从附属于本科外语教育, 对其“完全照搬”, 对本科外语教育的“精简压缩”, 到建立符合自己特征的独立的外语教育体系。作为组织高职高专 (非英语专业) 英语教学主要依据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教学要求更加具体, 教学模式更加丰富, 教学评估、管理也日趋科学合理, 具有区别于本科英语教学的高职高专英语的鲜明特色。
2.2 坚持从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实际出发
本研究对某校2010级医学专业本、专科学生 (由于自主命题, 仅限四川省考生) 英语高考成绩定量分析显示:本、专科学生英语入学考试成绩平均分分别为91.59、66.41, 标准差分别为21.58、30.03, 与集中量数、分散量数、P值及其它高考科目成绩相结合, 比较分析反映出:专科学生英语成绩平均水平较低, 且考生成绩发散程度远大于本科生, 专科学生成绩内部非常不稳定, 两极分化严重。
同时、通过研究人员量表调查本、专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采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本、专科学生在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方法策略上呈现的差异 (P=0.000) 均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 在高职高专医学生英语教学、测试的各个环节, 既要充分考虑该学生群体入学英语水平相对较低、两级分化严重, 又要考虑其学习自主能力、学习兴趣、方法策略等因素, 以及高职高专学制相对较短、课业压力大, 学生面向一线职业的就业等特点。不能对本科外语教育盲目简单的“精简压缩”更不能将本科层次外语教学“完全照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切实贯彻《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总结提炼出的“够用为度”这一基本原则。
3 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
3.1 大学英语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规定, 高职高专英语包括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传授英语语言、文学、文化、英美国家概况等相关知识, 训练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 培养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拓宽知识、了解世界,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 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面向高职高专各专业方向 (英语专业除外) 学生。
3.2 专业英语
通常在结束大学英语教学后进行统一测试, 然后转入与学生主修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英语学习。历次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强调培养学生处理“业务资料”、“业务活动”的英语能力,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课程要求“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的基本原则, “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针等均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专门用途英语 (ESP) 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后迅速发展, 是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培养一线“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与专门用途英语有着必然而深厚的联系。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群体的外语水平实际情况及学习特点, 充分考虑其未来从事的医学职业方向,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等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3.3 坚持英语 (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 教学不断线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应结合专业学习,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要坚持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前会长杨治中 (1999) 针对本科英语教学提出的“坚持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基本原则, 因为它“符合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 “四年不断线有利于巩固基础阶段的教学成果, 有利于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
由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高职高专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补充医疗卫生等科普英语, 在专业英语教学初期要阐明医学英语的基本词汇、语法特征及相应的学习方法策略。如在进行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时, 应强调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源、构词及词汇的广度 (词汇的绝对数量) 等, 而非大学英语中对词汇深度 (一词多义, 语境意义等) 的强调。
在大学英语的基础阶段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入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且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普及了解相关医学相关常识。如将美国之音特别英语健康报道 (VOA Special English Health Report) 引入高职高专医学生大学英语阶段教学, 既能让学生学习简易、规范的英语, 培养英语听说能力, 又能潜移默化地获取医学知识, 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夯实英语学习基础, 为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平稳过渡以及医学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4 高职高专医学英语
医学英语是特殊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高职高专医学生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医学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掌握医学英语的词汇、语法、语篇的规律及语言特征, 培养学生进行医学专业学习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医学英语的医学职业倾向性、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医学英语的内容结构安排、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及其资源构建等因素。
4.1 语料库方法促进医学英语词汇学习
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对语言和语言学习者至关重要。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词汇是最大的障碍” (MacCarthy) , 词汇学习任务枯燥繁重。束定芳、庄智象 (2008) 指出“外语教学中词汇的处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 需要设计一些特殊的词汇教学方法以提高外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词汇作为外语学习的基础和重、难点对特殊用途英语来说更为明显, 在医学英语学习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枯燥冗长、晦涩难懂, 且数量繁多, 不断更新。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掌握医学英语核心词汇, 减轻学生负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英语词频统计和构词方式的研究应用是重要有效的途径。
“高频词是学习英语词汇的关键” (桂诗春, 2006) 。Leech (2011) 指出语料库提供的频率有关的信息是其它任何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因此, 基于语料库分析、研究医学英语词汇, 统计分析出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行业高频词意义重大。
以高职高专医学生一线工作岗位的英语需求为基本标准, 搜集整理高职高专权威专业英语教材、临床典型病例、医学场景等代表性英语文本, 建立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语料库, 或某一具体医学方向 (如护理) 子语料库。提取词频表 (Word List) 、词簇表 (Clusters) 、搭配 (Collocates) 等文本的词汇频率信息, 不仅有效缩小医学英语词汇范围, 也有利于分析描写高职高专阶段医学专业医学词汇特点, 制定相应的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大纲、提出明确具体的词汇要求。
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提取关键词词表 (Keyword List) , 将上述自建语料库作为目标语料库, 参照大型普通语料库 (BNC、ANC) , 利用wordsmith、Ant Conc等文本分析工具生成关键词词表, 凸显目标语料库高频词。在专业英语教学阶段, 分析研究、重点讲解这些在相关医学英语文本中突出出现的词汇, 体现高职高专医学英语的内容特色, 有利于减轻学生医学专业词汇学习压力。
对常用医学术语 (Medical Terminology) 系统分析, 归纳总结其词根、前缀、后缀和构词规律, 缩略规则, 发音特征等。深入探讨医学英语词汇的演变及趋势, 举一反三, 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记忆、掌握本专业方向核心词汇及其特点。合理使用通配符检索医学英语语料库中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的词干、词缀等信息。使学生掌握医学英语构词规律, 有利于学生的词汇拓展。
4.2 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及其资源构建
我国外语教学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李岚清语) 的问题, 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存在, 针对性较差, 实效性不强。束定芳等 (2008) 明确指出“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研究重点在如何教上面。忽视学习者的特点及真正需求”倡导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的转变, 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发展趋势。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要求”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之一。“外语是学会的, 而不是教会的”这一观点已逐渐达成共识。外语教学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积极负责的态度;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创造学习环境,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同时有效监控和反思。
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特点, 既将知识性、趣味性和科普性、学术性有机结合, 又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积极构建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资源, 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 调动其医学英语学习积极性。恰当使用欧美医学题材影视剧如:豪斯医生 (House M.D.) , 急诊室的故事 (Emergency Room) , 实习医生格蕾 (Grey’s Anatomy) , 以及BBC, Discovery的医学主题纪录片, 其它英文医学相关公开课程、网站等。
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如美国之音特别英语健康报道, 美国之音特别英语 (VOA Special English) 通过电台、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 专为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非英语母语的人设立, 是公认的“一部活的教科书”, 其语言简单规范, 语速适中。其健康报道 (Health Report) 栏目兼顾医学经典传统问题及新近热门话题, 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趣味性强, 无论从难度还是题材内容都十分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外语学习无处不在, 快捷方便, 学习者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均可收听、收看美国之音特别英语健康报道。听力语速调节、同步字幕显示、中英字幕切换、听力文稿提供、图文并茂等功能让其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学习者可在巩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了解医学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 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5 总结
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以及学习环境等成分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旨在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因此, 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系统中, 应重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群体的现有英语水平、学习态度、风格因素;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医学生毕业后的典型职业岗位和主要工作任务的英语需求;具体分析医学专业英语的词汇、语法、语篇、体裁等特征;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 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医学专业英语自主学习环境, 使有限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自主学习延伸, 拓展专业外语学习空间, 实现医学英语自主学习个性化、现代化、网络化、立体化;同时, 关注医学英语专业教师的构成及发展等因素。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旨在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 总之, 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系统中要充分重视该系统中所有成分及其间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迪克.系统化教学设计[M].6版.庞维国,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桂诗春.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答客问[J].外语界, 2006 (1) :57-65.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医药卫生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4]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 (1978-2008)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修订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6]杨治中.坚持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J].外语界, 1999 (4) :24-25.
[7]Geoffrey Leech.Why frequency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in ELT?[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
[8]Hutchinson T,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研究 篇5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基层、农村培养医药卫生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学生毕业后, 绝大多数到基层社区或农村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工作, 毕业后继续接受医学教育的机会有限。因此, 全面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素质, 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自我获取、自我更新医学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能力,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课题组在深入分析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专业特点, 对我校在校生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能力普遍不强, 对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不一, 缺乏高效获取信息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许多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 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1 数据来源及调查结果分析
1.1 数据来源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质调查问卷”, 对我校医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内容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1 100份, 回收问卷1 086份, 其中有效问卷1 072份, 有效回收率97.5%。调查样本如下:大专一年级学生782人, 占72.9%;大专二年级学生290人, 占27.1%。男生150人, 占14.0%;女生922人, 占86.0%。护理专业365人, 占34.0%;检验专业206人, 占19.2%;药学专业183人, 占17.1%;临床专业162人, 占15.1%;卫生监督专业156人, 占14.6%。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2 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信息能力指人们获取、评价、处理、保存、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信息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信息素质的核心[2]。医学生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加工处理、分析能力, 评判利用信息能力, 信息传播交流能力等方面[3]。
本次问卷调查在信息能力方面共设计了18个问题, 每个问题均有5个不同选项, 根据不同选项赋予0~4分的分值, 总分值为72分, 分别从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信息保存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5个方面进行调查。根据方差统计法, 总分值低于43分为信息能力中等偏下水平。统计结果显示, 我校医学生的信息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平均分值为34.71分, 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分值在43分以下 (含43分) 者有781人, 占72.9%;分值在43分以上者291人, 占27.1%。可以看出, 我校医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 不能自觉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 在获取信息上存在一定障碍, 缺乏相应的信息检索技能, 缺乏对数据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尽管我校医学生具备基本的利用网络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但分析、评价、创新信息的能力比较差, 而学校开设的医学文献检索课对绝大部分医学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1.2.1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指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调查中, 在问及“您会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吗”, 选择“运用自如”的学生不到6.0%, “会基本操作”和“会最简单的操作”的学生占49.0%, “基本不会”和“完全不会”的学生占45.0%;在问及“您会使用工具软件对各种信息 (如图片、文字、音像等) 进行处理吗”, 25.1%的学生选择“熟悉”, 41.2%的学生选择“不一定”, 33.7%的学生选择了“不熟悉”。由此可见, 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高, 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是少部分人, 这可能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缺乏相应的学习环境有关, 因为在问及“是否拥有个人电脑时”, 有966人选择了“否”, 只有106人选择了“是”, 即不到10%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1.2.2 信息获取能力
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各种医学信息源, 熟悉基本检索方法,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解决问题, 选取适当检索工具, 制定恰当检索策略, 构建检索式, 检索所需信息[3]。
据调查, 学生中“经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只有4.0%, 分别有52.0%、16.0%的学生“很少”和“偶尔”上网查阅资料, 28.0%的人“从没有”查阅过。说明学生极少从网上获取信息, 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还很薄弱。在问及“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 或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资讯) 的运用情况”时, 能“运用自如”的学生有5.9%, “会基本操作”的有23.0%, “只会最简单的操作”的有26.3%, “基本不会”和“完全不会”的有44.9%。说明有近1/2的学生不会使用这些最常用的数据库, 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除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外, 仍然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而非新型的电子信息资源。据了解, 学校购买的电子资源和一些免费数据库, 基本是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使用, 学生极少利用这些资源获取信息, 说明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淡薄, 对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不关心, 信息来源局限于课堂、课本和一些参考资料, 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 获取信息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在问及“您认为自己获取文献信息的障碍是什么” (多选题) 时, 32.1%的学生认为是“馆藏文献信息资料不足”, 49.4%的学生认为是“不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情况”, 41.5%的学生认为是“缺乏文献信息检索知识”。
调查显示, 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 而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信息意识淡薄, 对信息源不够了解, 缺乏相应的检索技能, 对数据库的使用不太熟悉。客观原因有学习任务繁重, 压力大, 部分专业对学生没有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 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不迫切。另有部分学生认为馆藏资料信息不足也是影响获取信息的原因之一。
1.2.3 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医学生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指从自身需求出发, 结合专业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 并能将所获信息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结合自己原有知识及对其新的理解, 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同时有效利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在问及“对使用网络资源 (如学科教学网站) 进行学习熟悉与否”这一问题时, 2.2%的学生回答“非常熟悉”, 分别有30.9%、34.6%的学生回答“比较熟悉”和“有些熟悉”, 有29.5%和2.8%的学生则“不太熟悉”和“完全不懂”。表明医学生中有1/3以上的人不太会利用网络资源, 信息利用能力较差。1.2.4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指利用各种工具和途径, 与他人进行协作交流, 有效沟通, 以达到传递信息, 共享资源的目的。在调查学生“能否利用E-mail、BBS、实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时, 选择“能够”的学生占18.5%, 有30.0%的学生选择“不一定”, 选择“不能够”的学生则有51.5%。说明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信息的能力较差。
2 建议
2.1 明确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
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明确了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信息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从不同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搜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二是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四是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五是保存医疗工作记录, 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六是懂得根据从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信息在确定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中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七是通过个人判断来分析和评论问题, 主动寻求信息而不是等待别人提供信息;八是根据不同来源信息, 运用科学思维去识别、阐明和解决病人的问题[4]。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参照上述要求, 明确对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目标。
2.2 多途径培养医学生的信息能力
2.2.1 建立贯穿于医学生学业始终的信息素质培训模式[5]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医学生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将其贯穿于医学生学业的始终, 并应分层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教育期, 主要讲授图书馆利用知识, 使学生了解本馆馆藏资源, 掌握初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进而启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第二阶段为大一下学期, 开设文献检索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的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检索技能, 信息获取、处理、保存、传递和利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第三阶段为大二上学期, 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的基础上, 学科专业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 有计划地融入专业信息能力的培训内容, 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能去思考、解决, 学生通过检索信息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利用、加工、组织等,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巩固其所学知识, 提高其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改革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由来已久,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方面收到一定实效, 但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校, 由于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程不重视, 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够多, 很多学生失去了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机会。据统计,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必修课往往是通过网上自学课程进行的, 并配有网上测试,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信息素质课程的学习, 学校规定, 所有一年级的本科生必须通过网上信息素质课程的学习和测试, 才能读二年级[6]。这种信息素质教育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普及性, 值得借鉴。学校可采取网络教学的形式, 辅以教师辅导, 让学生修完课业。
信息素质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教育,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 仅仅依靠文献检索课是难以完全承担的, 应该与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紧密结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从国外的教育实践可知,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内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它以图书馆员与学科教师的合作为前提, 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 使信息素质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到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 而较高的信息素质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6]。
2.2.3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由专业教师授课,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所需信息, 学会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及检索工具, 追踪学科发展动态, 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运用到学习和实践当中。
2.2.4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 学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及其现代化设备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物质基础。对于在校生来说, 图书馆和网络是两大主要的信息来源。图书馆应重视信息资源建设, 满足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
其次, 利用校园网进行读者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分布情况, 读者服务项目, 各种规章制度, 检索基础知识, 馆藏资源的检索利用, 新书推荐介绍, 最新图书出版信息, 不同学科领域的主要信息源, 网上免费资源, 各类数据库及电子图书的检索利用, 各种专题讲座, 自助式文献检索课网络课件等。
再次, 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举办各种学术讲座, 让学生掌握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 了解各领域最新学术进展。
2.2.5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善于获取信息, 更要善于利用信息, 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 对信息收集、利用的全过程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可快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穗芬, 艾雰.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4) :79.
[2]余恩琳.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6) :370.
[3]余恩琳.医学生信息素质内涵构建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1) :73.
[4]张肇达, 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刘建国, 党亚茹.从统计结果看高等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基于高校在校学生信息能力的调查分析报告[J].图书情报知识, 2005, 107 (10) :64.
高职高专医学生实习前教育的思考 篇6
1、有利于适合角色转换的需要
绝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就一直是在学校里成长的, 学校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而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实际上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转变过程。由学校到实习医院, 由单纯的学生角色到实习医生角色的转换, 往往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学生也会感觉医院、患者、带教老师等新环境所导致的压力, 甚至得面对社会上的许多诱惑。高职高专医学生相对来说素质更低, 怎样正确处理,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行为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实习前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正确的引导。
2、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实习工作
实习医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有带教老师的指导, 但大部分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都不是从基本功开始传授, 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能力期望过高, 而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是不能达到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距离的, 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这就会影响到临床实习的质量。开展实习前强化培训, 让学生在学校里尽快地适应实习工作, 能很好地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实习质量。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每一届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 医院里的领导乃至带教老师都会拿学生和历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和以往接收过各学校的实习生进行横向比较, 比如从医德医风、法律修养到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实习生活、工作乃至就业, 甚至影响到学校以后安排实习生的情况、就业等。因此, 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综合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而必要的保证,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对象和方法
2007~2009年, 我们对2005~2007级学生 (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影像、药剂等专业) 共1012人进行了实习前技能培训。在学生进入实习前3个星期, 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下达教学任务, 从中选派临床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教师, 对学生进行为期3周的实习前强化技能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综合专题讲座、医德医风教育、医疗规章制度教育、服务行为规范教育、技能操作训练等手段,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教育的内容
1、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优良服务是医院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 也是学生今后医德行为的体现。首先, 学校通过“两课”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德育的教学效果通常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政治方向, 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态度、思想方面、要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医学事业。品质方面, 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 特别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 学校还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好的医学, 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 更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最后, 在学生临床实习前, 学校还请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老专家、老教授作专题报告, 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医疗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通过对医德医风等专题讲座,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 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及高度的责任感, 做到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关爱病人, 立志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
2、医疗制度学习
我院有50多家实习医院, 遍布福建、浙江沿海一带, 加上实习的中后期面临专升本, 找工作等问题, 所以学生会有纪律松懈、学习懒惰、上班迟到早退等现象。针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违纪现象, 我们在实习前就要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要组织学生学习《实习生管理条例》、《实习生手册》、《实习指导》中的有关规定, 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注意事项等, 通过训练使进入实习前的学员熟悉和掌握医院工作的程序、内容与方法, 有效地防止不应出现的医疗差错, 甚至是医疗事故。要求学生自觉用《学生守则》、《实习医生守则》及有关条例,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到医院实习要遵守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 服从实习医院有关领导和带教老师的工作安排, 加强劳动纪律观念, 保证临床实习顺利完成。
3、心理健康指导
强调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使医学生对临床实习有深刻的认识, 学生才会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高职高专医学生来说, 临床实习是在校学习的继续, 是最重要阶段的知识学习。很多医学生对进行临床实习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对临床实习都怀有很急切的心情, 都想到实践中去显显身手, 但往往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准备不足。要及时做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让学生对临床实习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首先,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举办心理健康活动,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的氛围。心理咨询室实习前随时为学生开放, 每个实习班级选2名心理保健员, 和咨询室保持信息沟通。其次, 针对实习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心理老师可以班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 如能力训练、情绪调控的技巧训练、小品情景剧的表演、心理平衡训练等。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 减轻自卑、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法律安全教育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 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 往往将自己的学习经历花在专业课上。所以, 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意识有待提高, 尤其是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是普通缺乏, 比如对“知情权”的理解, “举证责任倒置”的普通的法律知识往往一知半解。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的增强, 通过法律维护权利, 争取权益, 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1], 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 这使得医学人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法律知识, 培养法律意识, 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法律基础》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为此学样还相应增设《卫生法规》课程,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 主要内容包括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律师来校讲课, 对实际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剖析、讲评, 案例新鲜、说服力强, 深受学生欢迎。
5、技能强化训练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训练是培养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们可以先于实习而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性训练, 缓冲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角色转变.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进一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2]。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主要包括:体格检查、急诊基本技能训练等。首先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就临床上最常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系统复习, 同时, 密切联系医院的实际工作, 有重点的增加一些课堂讲解很少的基本知识, 如医嘱的书写方法、如何开处方等, 并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复习。其次, 我们召集了各专业带头教研室主任对学员课堂教学全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部分, 通过组织计划手段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强化学习。要求在强化训练过程中, 老师先进行规范示教, 然后学生之间模拟操作训练, 老师在旁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教师要逐一对学生的各种操作进行指导, 利用一切机会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完成操作, 并强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
实践证明,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环节, 也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生进行实习前, 根据学生临床实习需要, 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金俊银.行政诉讼法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6—7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 篇7
1 资料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2008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2班学生, 共99人。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99份, 收回问卷99份, 问卷回收率为100%, 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调查结果显示, 78.3%的学生支持教学改革, 13.2%的学生认为一般, 8.5%的学生不支持教学改革, 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改革还是认可的。
(2) 调查结果 (见表1) 显示, 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临床思维能力和培养医患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共有12.1%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的培养是无用的, 共11.9%的学生认为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无作用, 这说明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在总体上是有用的,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讨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高职高专人才的教育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即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明确,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努力培养适合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卫生人才[2]。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临床理论教学, 而且更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高职高专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 教与学缺乏互动, 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学生的独立思考少,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临床缺乏紧密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 而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二段式”教学模式从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 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调查结果表明, 78.3%的学生支持教学模式改革, 8.5%的学生不支持教学改革, 这可能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有关;大部分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有12.1%的学生认为无用, 有11.9%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医患沟通能力作用不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新医学模式的建立, 高职高专教育实践环节是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总之, 高职高专临床教学实施“二段式”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不仅适应了我国新一轮卫生改革政策的需要, 而且实现了临床教学与医院实践的零距离接触, 避免了临床专业课教学严重脱离临床实践的弊端, 加强了对学生技能操作的培训, 而且是培养能适应广大城乡基层医院工作的学生的有效途径, 也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新华, 陈代武, 岳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医学专科教育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237~238.
医学高专图书馆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
一、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主要是对人们在人文方面的多重素质进行综合, 人文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掌握丰富的人文领域基础知识, 涉及数学、文学、语言、艺术、道德等多个方面, 而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 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文思想伴生人文知识的逻辑思考, 了解到人文素质鲜明的民族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性, 掌握人文素质的内涵,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人文知识处理多种问题, 具备的人文精神应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 以及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 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而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 会通过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成为行业的核心人物或领军人物, 因此加强高职高专的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避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差, 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保证这部分人才的知识技术能够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并且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从传统的单科教育模式转变为以人文素质为主的全面培养模式, 是适应高等教育培养任务、目的的需要,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培养, 不仅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任务需要, 也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观点需要, 而且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有利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深化了医学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利于探索出恰当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分配, 并通过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调查也可以提升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过度重视技能培养
我国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起步较晚, 因此教育基础较为薄弱,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长期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位置, 再加上民办本科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基础, 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应用型, 突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 深知使用四年制的本科教材进行压缩授课, 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种重视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但也导致学生因为多种原因挤占了时间, 从而没有时间去进行人文素质提升, 对于文学、艺术、哲学等知识了解甚少, 缺乏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无法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内涵建设。
2. 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高专医学生很多在中学阶段属较高水平, 但在高考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成绩出现差距, 因此在目标定位的过程中, 很容易因为过大的落差感, 从而在心中产生失落感, 对前途不抱希望, 对未来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因此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 不具有相应的主动积极性, 无法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并且社会转型过程中, 也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化, 许多学生在目标定位的过程中, 受到利益至上、个人奋斗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人机交往的过程中很难与他人进行合作, 无视集体和他人, 极力突出个人主义。许多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过程就已经收到社会道德下降现象的影响, 因此并不按照医学职业行为规范进行医疗, 并不能正确看待收病人红包、药品回扣、器械回扣等问题, 将人生的价值定位于索取, 从而出现了个人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模糊不清的道德观念, 不利于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 正确引导
高校应当根据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引导, 结合社会时代特点以及发展需求, 遵循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成长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 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提供强力的科学价值导向, 从而抑制市场经济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负面影响, 提升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并让高职高专医学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让高职高专医学生能够既能锻炼和素质提升两方面进行同步发展, 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
2. 营造氛围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对医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从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入手, 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特点及能力, 进行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 指导学生参加适合自身情况的素质拓展活动, 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增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自信心, 让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受到人文素质教育, 营造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文氛围, 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教育, 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指导,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与社会的解除, 在社会环境中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贾立勤.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01) :156-157.
【医学高专图书馆】推荐阅读:
医学高专院校论文12-03
高专医学论文09-29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10-03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06-22
医学类高职高专09-01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05-31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08-11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09-20
PBL高职高专医学教育07-20
论高职高专图书馆特色化建设与服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