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

2024-07-23

高职高专院校(通用12篇)

高职高专院校 篇1

摘要:高职院校以技能教育为立校之基, 道德教育纯为依附。当下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因德育教育之异化、虚化、内容之陈旧、方法之单一、评价之滞后, 效果甚微。扭转此局面之基本措施在于张立高职院校之根本, 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要从道德教育回归自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三位一体德育机制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立本”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05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议再三强调,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截止到2013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 年招生人数318万, 在校生人数973.6万。“十一五”以来, 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万毕业生,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之年, 在这一年, 我国职业教育扬帆远行, 一轮职业教育升级运动拉开了序幕。2014年2月26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3日至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4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新愿景, 业者莫不欢欣鼓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端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院校之人才培育理念以及政校企行之支持。当下职教之内外环境, 不可谓不好, 论其功用, 不可谓不大。然静论当下高职教育, 弊患亦不少。高职教育固然当以产业、市场为依托, 却不可以产业、市场为衡量之唯一尺度。当下高职教育技术至上之弊甚嚣, 立本之道言多而力小, 形式有余, 重视不够。孔子言君子不器, 今高职教育却纯以育器, 教育之道有偏。《管子·权修》有云,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当下高职院校之急务非仅在技术技能人才之培育, 更在立本之道之建设。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 有效地开展好道德教育,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步的, 其办学之旨乃在于为市场经济提供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创办伊始, 高职院校便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立身之基, 以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办学之始, 道德教育便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角色, 分散在“两课”类课堂教育以及专业类职业道德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泛化与虚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遮蔽, 传统道德思想被简单批判, 西方道德思想亦被错误认定, 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未能辩证对待, 无法建立其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 再加之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导向,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困境可想而知。

目前,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道德教育的异化、虚化。

高职院校建校伊始, 道德教育只是作为职业教育的辅助而设置的, 纯粹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 加之受意识形态与商品化思潮的影响, 道德教育被政治教育所取代。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太过理想化, 大而不当, 宽而无边, 与社会的外在环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与实践要求, 说教内容多, 可操作内容少, 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 知行脱节, 道德理论无法转换成为道德行为, 难以引发学生的反思共鸣, 学生只是肤浅地理解, 心理上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逆反情绪, 道德教育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

2. 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无法承担道德教育之重任。

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体现为“两课”教育,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四十多年来, 我国德育理论教材越来越丰富, 版本也越来越多, 探索性也越来越强, 但总体而言, 德育理论教材的体现依旧是几十年如一, 内容陈旧、空洞, 理论性太强, 联系生活太少, 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协调, 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力扭转课程脱离生活的状况。

3. 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单一。

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受苏联德育教育思想影响, 仍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为主, 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养成、重传授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堂轻课外、重学校轻校外。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理论多, 启发学生思考少;生搬硬套理论多, 引导学生分析少;教师单一分析多, 学生情感体验少, 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低,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道德教育效果较低。

4. 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评价体系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 以考试为手段, 以分数定优劣, 以成绩论成败, 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习惯。在评价过程中, 往往以一些图片、数字、报表等虚拟数字来定论道德教育之得失, 过度强调了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 过度强调了学生道德的量化指标, 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道德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对道德的评价应更注重“情、意、行”, 特别是“行”, 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考核, 无法检验学生对道德内容的体验与内化程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德育评价细则, 具体到拾金不昧的次数、参加劳动的次数、做好事的次数等, 并将其与学分挂钩, 加之评价方法单一, 很多学生为完成任务, 只能为好事而好事, 德育养成之意义衰弱。

二、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建构与创新

如何改变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虚化、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 增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 关键在于张立高职院校立校之本, 建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 使道德教育回归自性、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回传统道德教育, 做纯粹的修身养性者, 也不是去拥抱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做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与人心情理的认知, 借鉴中外道德教育理论, 在生活情景中探索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有效性。笔者认为, 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需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建构与创新:

1. 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 确立育人为上的立校之本, 让道德教育回归自性。

几十年以来,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总是傍依在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上, 为其服务, 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马克思、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异化问题, 正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最大困惑。对于这种技教至上、德育虚化的现象, 各界皆以为当然, 全不知谋食谋道之别。故欲建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首要之急务在于深刻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发展与生活需要来说, 技术技能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 然穷究其源, 技术技能之发展乃是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我们固然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 但更需要梳理道德教育的异化问题, 道德非技术技能的依附。孔子曰:“君子不器”, 夫子之“不器”非鄙视君子成器, 而是注重君子不仅要有器, 更要注重德养, 不囿于器。当下高职院校最大之弊患技能之至上性, 此至上性遮蔽、消解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导致了高职教育德育异化与虚化。故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首在回归自性, 以育人为上, 而非以器自限。美国实用主义德育教育家杜威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他认为, 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 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 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2.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不应在生活世界之外孜孜探求, 而应回归到生活世界, 从生活世界中摸索道德教育的方式与路径。道德教育真正目的是育人, 而人是一种实践性、生成性与情感性存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主张道德教育要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抽象道德出来, 关注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生活既是道德的出发点, 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 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等, 注重道德的养成教育, 在具体生活境域中实践并提升, 培养道德情感, 养成道德习惯, 提高道德水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生活, 更不是要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而是以生活世界为切入点, 关注生活体验,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陶冶、锻炼与养成。

3. 拓展、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

当下的德育教材僵化、陈旧有余, 对外借鉴不足, 对内继承甚少, 无法真正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当下, 我们需大力做好德育理论的学习、继承与借鉴工作, 大力继承传统德育资源, 广泛借鉴外国德育资源, 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资源, 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道德实践等, 均是德育教育可以发掘的重要资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的德育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4. 合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非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与社会公共服务者的事情,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其中, 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固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体系不应以分数、成败为依据, 应更关注学生日常生活, 关注其德育养成。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盛行。加之受商品化思潮影响,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有效性颇受影响。单纯单打独斗的德育教育无法产生合力, 无法形成有效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搭建德育平台, 开发德育资源, 健全以生为本的动态德育评价机制, 强化德育效果, 真正熏陶、养育其德性,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过往四十余年, 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良多, 培养了许多技术技能人才。论析高职院校当下现状, 我们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肯定, 我们更需要从宏心悲愿出发, 思其弊患, 揭其所缺, 方能真正推度高职院校向前发展。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当下之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急迫, 培育未来之高素质却更是眉睫。技能乃谋生之具, 德育方人生之本, 我们不能因一时之谋生之具而荒废百年之德性培育。高职院校虽以技术技能教育见长, 然根本之构建依旧是德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高职高专院校 篇2

高校扩招在解决了“入学难”之后,使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形势的严峻引发了“就业难”.为扩大就业渠道,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业”一词屡被提及.学校作为就业前的跳板,应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创业开辟自己的就业天地.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营销系,河南,郑州,450044 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高专   创业   教育对策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主题教育活动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主题教育 活动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育活动是现如今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的传统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例如主题鲜明、形式多种多样、贴近学生、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等等。因此,如何丰富主题教育的内容,改进主题教育的方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主题教育活动的推动下,大学生管理工作将更加生动活泼,主题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一、何谓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式,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某种有特征性的主题思想,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或者协助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主题思想的教育。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在如今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高专院校的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加强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广大同学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以及责任感。

三、主题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不够明确

现在很多的主题教育活动,往往以“XXXX理论学习”“学习XXXX精神”等为主题。此类主题教育活动太过笼统,范围也太宽泛,内容相对枯燥,往往流于形式,因而使得学生失去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活动多为“人到心未到”,此类活动的教育性不强。若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确定他们喜闻乐见的主题,则会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不够强

部分时候,主题教育是为活动而活动,大部分参加活动的学生仅是茫然的参加活动,存在活动目的针对性不强、活动对象针对性不强、活动效果针对性不强等等问题。因此,必须根据阶段的热点、同学的确切需要等等策划好活动。例如:三月的学雷锋月主题教育活动、鲜红的五月、5.25心理活动月等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3.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有些时候,一提到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沉闷无聊的会议、形式主义的座谈形式、拖沓冗长的讲座,有些内容离现实太远,缺乏与当代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些内容空泛、抽象甚至是教条的;活动内容的呈现大多是预设性的反复演练过的表演方式。大多为灌输性的道德教育,很难激发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取得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四、如何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

1.内容设计创新

主题教育活动要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创先争优”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在内容设计上可以考虑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求、现今社会热点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有意识地选择如心理健康、与人交往能力、安全、责任感、抗挫折、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等作为活动主题,避免活动内容过于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或者内容太小而缺乏教育性,从而实现活动教育性与接受性的统一。可以充分利用学院及系部的文化教育等各类阵地,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渗透教育,加强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笔者院校为例,开展的常规且有特色活动内容主要有红色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学风建设、素质拓展等,其中红色教育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开展例如五四班级小合唱系列活动;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等等;就业创业教育系列活动则依托特色社团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学风建设则以名企文化进校园、“学长计划”等为载体开展活动。

2.活动场所创新

传统的主题活动场地局限在教室、报告厅等地点,效果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我们要打破此类传统束缚,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形式和效果的需要而对活动场所进行选择,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从而提高活动质量。例如,笔者所在院校,以动物药品卫生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走进了饲料厂、屠宰场、菜市场等地,活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作用。

3.方法手段创新

应注重教育方式手段的创新,采取丰富多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活动搞得针对性强、效果性佳。好的方法手段对高职高专主题教育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品,从而可以使得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网络发展迅速,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笔者所在院校,除了学院、学工处、团委、系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网站之外,也积极建立了BBS、微博等等新兴网络平台,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例如:对主题活动月、学生大型比赛等活动进行微博直播。但是同时值得注意的活动网站维护人员必须到位,只有这样,这能发挥新兴网络平台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保证其积极健康的内容,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4.注意活动教育的阶段性和長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0 引言

继续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 称为CEE, 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目前常采用的形式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几种形式。继续教育具有学费低廉、国家承认学历、国家认可、宽进严出和自由选择专业的优势, 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提升学历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的情况, 笔者对扬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目前, 扬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三所, 共有2013级新生10684人, 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涉及所学专业、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等各项内容。在1000名学生中, 有80%以上的学生有想继续教育的打算, 其中23%左右的学生打算专转本, 77%左右的学生打算专升本。对于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暂未做调查。

2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 现在的社会不能一次学习管终身了, 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 很快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等行业,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以后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那种不去终身学习的观点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行不通了。

2.2 继续教育的渠道缺乏。

目前, 我国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高等院校, 且多为有偿服务, 高额的续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学习内容比较单一, 多为学术性的学习, 实用性不够, 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 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继续教育需求重视度不够。

2.3 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到位。

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 但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仅是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 真正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 而应该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又比较多, 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 很多的经费投入都是继续教育的本人去投入的, 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 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想去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被迫放弃, 这也是限制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2.4 继续教育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 法规政策不健全, 没有形成制度化。

我国对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 尽管有一些政策法规, 但是还不够完善, 不够明确。当前, 虽然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 如江苏省也制定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但全国并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外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条例,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教育工作滞后, 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 同时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 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 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 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5 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

由于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 导致继续教育的相关专业在做培养方案时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 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学对象, 没有真正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 并没有想真正的学点知识, 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不注意教学方法, 或是放任自流, 或是照本宣科, 忽视了教学对象, 不能因材施教, 不是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 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 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 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纠正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

发展是硬道理,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当前, 要组织广大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 明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人才是第一资源, 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 社会要想前进、要想发展, 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 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 要认识到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 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作用是不一样的, 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更大。无论是继续教育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单位都有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 树立继续教育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的观念, 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 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 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广开学路, 多渠道办学。

在针对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广开学路, 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办学, 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3.3 加大经济投入, 确保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

对于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不能只依靠继续教育者本人来投入, 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切实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到教育经费的预算当中, 做到专款专用, 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样继续教育者的经济压力就会减小, 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捐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继续教育经费, 确保资金到位。

3.4 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4.1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

继续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培养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须根据其特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 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 应在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关系上有所侧重, 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实践环节, 面向实际应用,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2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

对于继续教育而言, 不管何种继续教育, 这些人员均已经经过严格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的基础很好, 就一定能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 因此要注重课程的改革, 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 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可以学的轻松, 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

3.4.3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 他们大部分人都已经走向社会, 参加了工作, 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 家庭、工作负担较重, 加之年龄较大, 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时间和精力均严重不足, 但是这些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直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 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 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校也应该根据这些特点, 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 确保继续教育学生的毕业质量。

总之, 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不但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低的问题, 而且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兼顾了国家、高校和个人的需求, 但要想继续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 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培, 陈小庆.改革和发展成人“专升本”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8:4-5.

[2]张建奎, 聂凌燕.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职大学报, 2012, 5:118-120.

[3]李丽珊, 蒋志湘.简述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J].成人教育, 2011, 288 (1) :41-43.

[4]李光, 季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5 (3) :34-37, 53.

[5]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6-7.

[6]柳琼华.中外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40-43.

[7]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5:92-93.

[8]杨建芳, 林志淼.终身教育观下成人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及发展走向[J].成人教育, 2013, 321 (10) :7-9.

[9]夏建.专升本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2:30-31.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探索 篇5

张丽香 王海

摘要:由于网络动漫的影响.动漫产业现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动漫专业人才却相当的短缺。如何实现高技能型动漫人才的培养完成从传统动漫到计算机动漫的平稳转变, 以及动漫专业建设的新目标都成为新一代动漫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本文从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出发,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其专业建设的建议。关键词:高职高专;动漫专业建设;动漫产业

由于社会对动漫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国外动漫产品的大规模进人.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本土化。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给我国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机遇。我国动漫专业的教育在本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日前已粗具规模.既有面向研究开发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又有面向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中专和各类培训班的教育.并逐步显现出体系化的雏形。开办动漫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由最初的几十所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所.在未来的几年里.还将有更多的院校开办动漫专业.而且专业方向将越来越细化。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出符合动漫产业需要的动漫人才.已是各大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动漫产业对动漫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相当缺乏,总需求量大约为25万人。而各高校每年能提供的毕业生大概在5000人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动漫产业对人才的渴求。在动漫产业中.人才的需求旱现“金字塔”型:最底层为运营、支持、服务等“边缘”人才;“中段”是动漫设计与开发人才:“塔尖”是主创作师、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等人才。而现在需求最多的是“中段”人才,“中段”人才以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I田j游戏营销人才为主。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人才却是以低端运营、服务人员为主。而“塔尖”人才并非经过j五年的学校学习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中段”人才则是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培养的:,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动漫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动漫是个发展较快的产业,传统的动漫工艺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动漫产业的要求,计算机元素的大量引入.使得动漫变得更为牛动、逼真,流通得更为迅速。种种电脑特技让大众对动漫发展瞠目结舌之时.也给整个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对动漫专业人才的要求.动漫的创作早已不是传统陈旧的纸卜绘制和印刷。计算机元素的加入、越来越细的设计分工.也给动漫专业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动漫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它要求动漫T作者是兼具刨作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L,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对他们创作能力的培养。创作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增加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对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有一定的研究与修养,只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培养现状

我同动漫专业是1953年开始设立的.但是在2000年以前,动漫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例如.作为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的龙头,也是全国最早创建动嘶学院的北京电影学院.在2000年以前共有动漫专业毕业生50人,平均一年只培养一个毕业生,而且这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转了行.2000年以后,动漫产业的广阔市场受到社会的追捧,社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猛增,许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动漫专业,有些大学甚至设立动漫学院.到2006年,我国已有447所高校开办动漫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动漫人才近5000人。社会上还有不少的培训机构开办各类动漫培训.使得动漫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定的规模。

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多半设立在艺术类或计算机类院系中.由于设置的院系不同.对动漫专业的学习侧重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艺术类院系开办的动漫专业较为侧重原画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类院系开办的动漫专业一般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动漫设计或游戏的相关软件的应用上。现在,很多院校设立了动漫学院或动嘶学院.将动漫争业细化为各个方向.例如原画方向、游戏方向等.面向社会的具体需要。制定了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动漫专业是个较新的专业.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往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在相当多的专业院校晕.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动漫专业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许多人认为动漫专业的教育就是美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的结合.有的人则偏重技术层面或艺术层面。对其教育本质理解的狭隘.导致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并不完善。事实上.动漫专业教育即使是细化了专业方向。也仍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与技能结合、创作与经营结合等内涵形成的综合性教育体系。所以需要不断的探讨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在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原来从事美术或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担任.或者是从公司里聘请有项目经验的动漫人才来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或进行专题讲座。公司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技术和项目开发经验.但是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并不了解.其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不够系统:学校的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动漫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动漫项目的开发经验.所以,师资力量是目前动漫专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硬件设备落后

动漫专业涉及的相关教学设施分为基础实验摩和专业实验室.具体分为标准动嘶实验室、音视频实验室、非编实验室等,主要设备是计算机和各类动漫游戏制作软件。由于这些设备相当昂贵.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有经济实力的院校能提供优秀的设备资源。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就拥有价值一千多万元的动漫教学仪器设备.拥有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善的影视动画教学实习设施.该校引进厂国际尖端品牌全套IBM双屏工作站.Edit实时编剪系统、Sony数字,模拟录影设备以及国际先进的专用三维动画捕捉系统,但是并非每个院校都有这么雄厚的资金.大部分院校的动漫专业仅仅拥有普通计算机实验摩、画室等基本教学设备。由于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使得教师只能将部分教学内容“纸上谈兵”或放弃不讲.这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从事相应的岗位,还需要由企业负责相关的培养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发展对策

动漫专业是目前市场看好的朝阳产业,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高职高专院校要将动漫专业建设得更合理,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准确定位,确定特色教学

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就是注重以市场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要根据国内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素质实施准确定位。不能盲目的跟从其他院校.要从自己院校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动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没卜,除了学历、职称结构要合理外.应当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产学研”结合的方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特色.动漫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外.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可作为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院校必须加强与动漫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培养人才或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探讨多种可行性。现在主要有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一种是企业提供项目,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参与项目开发;另一种是学校开设实训课程,企业提供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目标均是通过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共同培养动漫人才的目的。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调整与优化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动漫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傅立新,顾亿天,徐大鹏,史光辉.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漫人才——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2]赖晶亮.高职高专动漫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3). [3]张刚.动漫产业现状与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0). 作者简介:张丽香(1978—),女,广东潮阳人,私立华联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教法探讨 篇6

关键词培养模式;纲要;分层教学;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11-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的实用人才,长期以来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数百万计的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7月13日——14日举行的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下面就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法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目前高职院校教法的现状

由于近几年大学大规模扩招高中生源减少等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等现实问题,造成了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有些学生甚至是高中阶段的压底生、问题生,这样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就高考数学成绩来讲我做过部分的统计(大约有10个班级)超过100分的占5%,超过70分的占到40%,大多学生在70分下,可想而知,高等数学在教学中的难度有多大。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并不佳,补考学生人数位居各科之首。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得出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有:

1)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不明确。目前,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高和专业课比起来变得可有可无,由于对高数地位的片面理解有些专业采用压缩教学课时(部分专业的数学课时不足总课时的4%),删减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就滋生了数学“无用论”思想,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认真学习数学的人数变得凤毛麟角。

2)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这是目前难以改变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不足的问题,采取“宽进”政策,同时,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方法呆板。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是“黑板加粉笔”的班级集中式授课,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对高等数学课程地位不明确,不重视数学课程建设,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改革动力,所以现在很多高数教学都停留在最原始的传统教学模式。

2创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1)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开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性,“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把课堂教育学习和直接动手的实践经验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台。我们学院工科专业每学期学生实习时间一般是3周——6周不等。我们在把高等数学从理论型模式转向应用型模式的同时,应培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尽量避开抽象的理论型教学模式,应设法使用形象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当然不是说完全可以忽略掉纯数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而是在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尽量避开枯燥的纯理论推导,设法通过直观教学,给学生展示形象的数学问题。尽量把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简单化。

3)教育学生树立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 。众所周知,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术发展的空间,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长远的发展。所以数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持久型”人才的必备基石,其地位完全不亚于所谓的“饭碗课”。故我们必须树立起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给高等数学课程一个正确的定位。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高数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遇到难题大多没有耐心得过且过,感觉与其在学习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把时间用来逍遥快活上网玩游戏。于是他们一进高职院校的门,就有一种混日子的思想,这种思想要及时遏制。要及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思想有动力了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懒散,学生首先厌烦的就是数学课,因为在学生看来,数学课难,而且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可以最先撇开,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始先给他们讲解高数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高数的技巧和方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只是第一步,作为数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起码不能让他们讨厌数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兰克说过:“了解是喜欢的最初阶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数学。了解高数不是那么的高深不可测。于是在一开始上数学课,就尽量给学生讲些数学中的奇闻异事,和学习高数的技巧,比如一元函数微积分的核心就是极限理论和求导问题,其他问题都与它们相关,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5)实行班内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班级分层具体可以把本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使得全班同学都能掌握教材的基本计算,和简单应用,第二个层次是针对中游的学生掌握稍难一些的逻辑性强的知识,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并灵活运用,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少数的极有潜力基础很好的学生,通过老师的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掌握更加难的知识,并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层次反映在知识层面上就是初步理解、深刻理解和透彻理解。

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认知结构的差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概念——定义——定理——证明——应用的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高数的基础知识——会用、会计算,然后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最后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数学的美,快乐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使他们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激励因素研究 篇7

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生俱来具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 三者是辩证与统一的关系。高校的每一步发展必以科研为先导。由于应用技术的科研可直接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因而科研应是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次于教学工作的重要部门。目前, 在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 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 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励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 在组织行为学中, 它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其内在潜力得到发挥, 使其为实现目标而更加努力的过程。科研工作者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在从事科研工作时, 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激励机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科研管理中采用激励机制, 是在充分了解科研人员不同层次、不同时期需要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系列激励性制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在动力, 从而使科研工作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现状的研究, 我们发现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级领导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主管部门乃至部分学校领导在对科研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老师往往看到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的科研实力很强, 科研经费相当充裕, 高职高专院校无法与之相比, 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失去了科研的动力。部分院校领导把理论教学放在首位, 认为科研可有可无, 甚至于有一部分院校没有设立科技处, 没有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

2、作为科研主体的教师认识不够。

有一些教师认为科研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 他们往往理论教学任务重, 再加上学校没有科研奖励、激励机制, 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

3、科研工作形式化。

有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科研工作, 也确实制定了一些政策,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导致科研工作形式化, 科研工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4、科研工作的功利性倾向。

科研工作作为院校的职称考核指标的初衷是好, 但是往往导致有些教师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功利倾向, 科研工作呈现短期效益。他们的科研工作受到科研奖励的激励或是职称评审需要的影响, 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这种科研体制的现状直接阻碍了高职高专科研水平的深化和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激励因素研究

进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首先需要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主题的个性特征入手, 明确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的需求特征, 归纳实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的激励因素。

1、需求特征分析

(1) 自身价值体现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相对社会其他工作者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他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 由于社会对教师行为规范乃至道德、精神层面的高要求, 使他们有较高层次的追求。院校科研人员普遍具有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 他们希望在工作中获得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工作上往往要求较高的自主权, 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

(2) 高收入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对高收入需求主要体现下述两个方面:一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往往是知识型人才, 虽然教师的职业风险较小, 工作相对有保障, 但由于职业关系, 往往要求拥有较高的学历, 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因此, 从事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应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工资的工资, 即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应达到社会中等偏上的水平。另一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的高学历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收入及福利待遇有相对较高的期望水平。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高收入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对薪酬水平的高期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更多的是对其较高的人力资本要求的一种价值体现。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 他们希望有足够的收入保证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可持续投资。

(3) 差异化需求。由于科研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在其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存在适合整个职业发展阶段的固定科研激励方案。20世纪70年代,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费德勒就在其著作中阐述了权变管理理论的特点:“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 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 从而针对不同情况做灵活的变通。”科研激励需结合权重管理, 不同个体存在不同需求特点, 比如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需求差异, 不同职称之间的需求差异, 只有差异化的激励机制才能提高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长期投身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的高学历和高投入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高收入需求, 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难以量化决定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科研能力积累的长期性决定了他们的差异性薪酬需求。只有充分认识教师的个性特征, 满足其需求特征,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最大效用。

2、激励因素分析

激励因素是指与个体需要、动机、行为及其工作相关的能够对个体产生激发作用的因素。

本文将国内外研究中所涉及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加以归纳整理, 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对我国科研人员个性特征及需求特征的分析, 了解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人员目前主要有三大类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高收入需求、差异化薪酬需求。

再根据需求特征筛选后的激励因素, 如表2所示。

根据专家访谈结果最后确定了高职高专院校高级研究人员的激励因素构成, 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陈春莲:我国大学的科研激励机制探析——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为例[J].理论月刊, 2009 (10) .

[2]刘宇文、张鑫鑫:从外部激励走向内部激励:高校科研创新的动力转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 .

[3]郭淑兰: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的调查与分析[J].开发研究, 2009 (2) .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讨 篇8

(一)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入学教育活动都采取“全体开大会, 一人来主讲”上大课的模式, 这样的入学教育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 对新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和今后的健康发展起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大多高职高专院校对新生入学教育定位的认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未把入学教育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入学教育的引导作用, 使得新生未能迅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入学教育内容简单。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入学教育内容上普遍是校纪校规、专业学习、行为规范、理想信念、职业生涯等内容, 基本上不是一个完整、全面而详细的内容体系。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入学教育的定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把入学教育与平常教育、管理工作混为一谈, 把平时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内容 (比如需要长时间进行的诚信品格、宿舍管理、人文素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关系教育等) 放在入学教育中,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 要面面俱到, 但又因时间紧张, 只能浅尝辄止, 结果只会是“吃力不讨好”, 最终造成入学教育内容简化, 效果不明显, 成绩不突出。

2. 入学教育时间短。

(1) 入学教育整体时间短。高职高专院校的入学教育时间一般是一周以内 (不含军训时间) , 大都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个星期, 短短的几天时间, 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收到的效果甚微。 (2) 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偏短。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的是新生入学教育周加集中军训模式, 在相对固定的周期内 (三周或一个月) 完成, 缺乏延续性, 把入学教育贯穿于一个学年或整个大学期间的院校没有。短期的入学教育模式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其实际成效很不理想。新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 课程学习尚未开始, 许多事项还未涉及, 许多问题还没有暴露, 一时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 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大容量的、以前未接触过的信息, 等到真正面临需要解决的事情和问题时, 入学教育阶段已经结束, 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因错过了最佳时机而收效甚微。

3. 入学教育形式化。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入学教育的形式不外乎领导、代表讲话, 内容也仅限于从面上讲解学校发展情况、专业介绍、学习任务和管理方式、个人发展目标与规划等, 没有真正做到内容细化, 从而也未深入学生内心, 不能帮助新生们解决心中的疑惑和问题, 因而成效甚微。入学教育一般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形式。集体教育的形式主要是班会、报告会、课外活动等, 教育过程缺乏师生互动, 现场气氛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活力。个别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和个别帮助。因新生人数较多, 难以一个个开展, 只有选择性地找部分对象进行教育;个别教育一般会在事前进行安排, 定好某一类型需要教育的学生针对性的开展, 但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个别谈心要注意的方式、方法, 也会忽略针对所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不同新生的个性特点, 更会忽略去选择谈话的环境地点和谈话的语言技巧,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应付新生, 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罢了。

4. 军事训练过程化。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高职高专院校的军事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14天。军训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教学内客之一, 是每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首先面临的必修课, 也是锻炼学生意志、自我约束力, 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国防意识, 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耐挫能力的大好时机。但是,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近年的新生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历年军训过程中频繁出现各种事故, 客观上增加了校方的压力。因此, 各高职高专院校也在逐年降低军训强度和标准, 把新生军训视为过程管理, 只注重组织纪律、强化国防意识等, 而不再注重军训的效果。

(二) 对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建议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入学教育工作中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 甚至展开专项研究, 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果。但是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的定位和任务认识模糊不清, 在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 不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 未对学生做职业规划宏观引导, 未强调高职高专的职业性, 就业目标缺失。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立足于育人的有效性。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将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 对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要提高入学教育育人的有效性, 关键应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目标来进行, 把培养目标贯穿到入学教育的每一环节和过程。

1. 职业化的目标教育。

因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 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大学对职业生涯的教育力度不够, 学生对此认识也不足, 所以入学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新生入学教育中, 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班会、报告或座谈的形式向新生进行教育, 引导学生在入校伊始就确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 明确将来“做什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明确大学生的求学目标, 有利于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环境, 有利于他们克服目标、方向、理想的迷失。开展新生人生规划教育活动及专题讲座, 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开办讲座, 对新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 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 从而更有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能“职业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寄语新生“有所执着、有所放弃”, 对新生进行人生目标教育引导。

2. 观念转变的思想教育。

在入学教育中应让新生明白, 高职高专教育的光明前景, 学高职高专并不是没有出路, 更不是失败之选, 高职高专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多样化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入学之初, 应安排专职、专业和业绩突出的教师对学生系统地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历史、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 让学生充分正确的认识自身价值和专业优势, 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优势,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 在入学教育中找个别已经毕业的、有成功经验的、具有代表性的校友来校做现场报告会, 用现行例子说明学高职高专是有前途的, 让学生明白高职高专的美好未来, 转变读高职高专是没有出路的错误观念。

3. 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 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 便会产生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新的心理疾病, 也就会存在学生因病休、退学的严重现象。所以, 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 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 更加健康地适应新环境, 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以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环境, 成为一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社会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现阶段,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加大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在班级设立由学生担任的心理健康委员, 并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

4. 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周期。

延长入学辅导时间、不断丰富入学教育内容,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周期, 旨在帮助新生更快地过渡到学习生活中, 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由1至2周的入学适应教育扩展至一个学期的新生入学成长辅导, 采取分阶段循序推进、校院班三级开展的形式。澳大利亚的阿德来德大学、昆士兰大学, 花两周时间教学生“如何上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则安排了整整四周, 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无论是国内的院校, 还是国外的大学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周期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在校园安定下来后茁壮成长, 将来适应社会成为市场下的职业者。

5. 引导式的自学教育。

进入大学以后, 学生学习已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由高中老师手把手的传输内容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意识、观念、技能和技巧, 新生要适应大学教育的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向导, 入学教育则承担了这个角色。高职高专教育已不再是内容教育, 而是侧重方法教育的引导,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是新生们入校后学习中首先要明确的任务之一。在不久的未来他们进入到企业后会面临同样的自己学习工作经验方法问题, 入学教育则是为他们职业生涯的打好自学基础而已, 同时也是自我管理的开始。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 变“要我学”到“我要学”, 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6. 职业性质的军事训练。

军训在新生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军事训练, 是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也是增强国防观念、竞争与合作意识, 培养军事技能、意志品质, 积累与人相处, 学会集体生活方面的经验,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极为重要的途径和形式。军事训练最首要的任务使帮助同学们通过接受包括言行举止、作风纪律、国防观念等内容的训练, 促进大学生政治成熟、增强大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同学们良好的作风。为达到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目的, 军训中应着重注意作风纪律、团队意识的培训和引导, 强调按时参加训练、整体动作协调等内容。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 是他们认识新学校、了解新环境、展开新生活、确立新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新生入学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些建议有效的拓宽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 将有助于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更好的开展。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对新生在后续专业教育中的影响巨大。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高专入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是必须紧扣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主题来开展, 之后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 提出了入学教育的若干建议, 有效的拓宽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贾咏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4.

[2]洪昀, 吕晓清.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10.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基本规律探讨 篇9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在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实践的基础上, 把握它的独特性, 并进行科学地归纳、分析, 深入揭示它的规律, 才能利用其规律, 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1 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处于成熟而未真正成熟的转型期, 在思维方面,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独立性、批判性、求异性、求新性和具体形象性并存;在自我意识方面, 自我意识、渴望独立和认可与幼稚、依赖性并存;在价值选择上, 易接受新事物与价值取向功利化、短期化并存;在生理上, 生命力旺盛, 精力充沛。因此, 以他们为对象的德育必须讲究艺术, 切勿让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要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要求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职高专院校德育中,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而非机械地、被动接受教育, 具有选择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自主内化、外化的主体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确立学生主人翁地位。首先, 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经过教育和实践, 认识会越来越全面, 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行为会越来越正确;要充分依靠学生, 不要满堂灌,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有思考、质疑、评价、创新的空间;要充分尊重学生, 从各方面关心、爱护、支持学生, 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成才。其次, 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对他们进行“自强、自信、自力、自尊、自律”教育, 引导他们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能力, 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心理要素, 任何一个学生树立一种思想, 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都要经历知、情、意、行这4个阶段。“知”是指道德认识 (观念) , 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情”是指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是认识与行动的纽带和桥梁。“意”是指道德意志, 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过程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决心与毅力, 表现为实际行动中的一种坚持精神。“行”是指道德行动, 是人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所以, 德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个规律, 设计德育活动,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2 合力规律

合力规律就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德育过程中, 诸要素在空间上要保持一致性, 在时间上要保持连续性, 实现诸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以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德育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合力规律, 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由许多要素和各自的层次构建而成的系统结构, 只有协调整合诸要素、诸层次的总体结构作用, 才能形成这一项工作的最佳功能和效益合力, 从而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

遵循合力规律必须把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统一起来。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在解决是非判断的同时要求解决价值判断, 既要使他们“知”, 形成科学的认识, 也要使他们“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培养一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 自觉践行无私奉献;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研究, 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解释, 使他们把价值观念与是非判断有机统一起来, 把内化和外化统一起来。

遵循合力规律必须把利益激励与心灵启迪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真正发挥理论和情感的启迪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的利益, 保证学生的正当权利, 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制定合理合法的奖惩制度。二者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遵循合力规律必须把各种育人环境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优化环境, 把教学环境、校园环境、文化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环境的育人合力。既要优化教学环境, 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又要搞好校园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园美化建设, 形成一个高雅、幽静、整洁的“物”的校园和文化气息浓厚、学术底蕴深厚的“人文”校园, 也要加强和改善管理, 以管理育人, 以人为本, 净化校园周围环境, 防止一切丑恶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东西流进校园。

遵循合力规律还必须把社会、家庭、政府以及其他单位、组织、团体统一起来,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形成专兼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政府增加支持学校德育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 党政、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处、妇联要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学校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德育, 将德育有意识地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之中;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要积极配合这项工作。

遵循合力规律更要把目标和内容、方法、原则、机制统一起来, 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统一起来, 形成整体合力。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标, 确定不同的内容、方法、原则、机制, 同时, 既要循序渐进, 总体规划, 又要重点突出, 在入学阶段注重其转变适应教育, 在中间阶段的成才关键期要注意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自律能力、健全人格、职业道德等的培养, 在毕业实习的职业准备期要注重职业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心理素质、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就业指导。

3 层次规律

层次规律就是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德育过程中, 既要注意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又要注意把一元性的价值导向和多元性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必须遵循层次规律, 因为, 现阶段高校生源渠道多, 素质也具有不整齐性, 再加之社会的分配方式、经济成分、组织形成、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呈多元化趋势, 必然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所以, 用单一的内容和整齐划一的要求进行德育, 效果显然不好。同时, 我们又不能因为有差异而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导向, 让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意识放任自流。

遵循层次规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必须使所有学生都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总目标靠近;对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进行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中弘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德育的主旋律,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遵循层次规律还要区别对象, 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进行有效的德育。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调查研究, 科学区分学生的思想类别与层次, 确定德育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既严格又适合其特点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德育目标, 促其不断前进;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层次科学选择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对那些暂时处于落后的学生, 要进行诚心诚意的、民主平等的教育, 既要以理服人, 又要以情感人, 适时适地适度地进行教育, 使其乐于转化, 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其缺点, 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他, 用解决其实际困难感化他, 用人格魅力感染他, 千方百计使其赶超先进。

4 实践规律

实践的社会性表明, 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其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为基础, 其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越大, 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其越具特色越有社会价值。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要创新德育实践机制。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采取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具体事做起, 体现“小中见大”。按照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和改进学校常规管理, 注重养成, 注重体验,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 各种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 (队) 会、升降旗仪式、专题讲座等活动, 广泛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 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积极鼓励、科学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 并将其作为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探索建立切合实际、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职高专院校 篇10

一、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

近年来,在社会需求及国家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就规模而言,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内涵逐渐充实,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高职教育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起点较低、起步较晚,一经面世就兼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既具高等性又具职业性,既是学校教育又是岗位教育,既是知识传授又是技能培养。在文化建设层面上由于缺少历史底蕴,同时又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使得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同时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此,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复杂和艰巨。

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审视,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吸引力还不强[2],其定位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过于强调“职业”与“就业”,从教学模式、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过于突出其职业性,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忽视。在社会上,高职教育几乎成了技术教育、岗位培训的代名词[3]。二是存在盲目“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的倾向,“拿来主义”至上,没有注重消化吸收。从历史渊源看,职业教育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理念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性。近些年,我们虚心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经验,采取大规模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西方职业教育的“真经”,尤其是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源源不断地“移植”到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简单地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西方化和将西方职业教育中国化,都容易使我国高职教育误入歧途。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说过“高等教育的模式取决于国家的文化内涵”,一语道破高等教育的实质。

作为广受关注和尚存争议的高职教育,应在规模大发展的基础上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阶段性反思,保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转换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重视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觉。

对于文化自觉,费孝通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4]从实质上讲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文化自觉,要积极主动地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对“崇尚技能,忽视人文”的现状要有足够的警醒。

办好大学,必须要办好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还是使人成其为“人”?笔者认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而文化传承创新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化育人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使命,这一人才规格的设定体现在技能型和高素质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完成这一使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考虑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主动担当文化育人的使命。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要传承创新文化,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使命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

1.院校文化建设要融入工业文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高职教育的规律,融入工业文化元素。所谓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进步的水平和状态,体现在大气、开放,表现在重团结、重创新,讲服务、讲诚信。高职院校要研究工业文化的特点,在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作风和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努力培育融入工业文化的院校文化。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切身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其次,要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开辟适当空间,将知名企业的生产线、试验场或检测站等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引进学校,形成“校中厂”式的工业文化;再次,要在企业建立紧密型实验实训基地,延伸和扩大教育教学空间,借企业真实的工业环境为教育教学服务,形成“厂中校”的工业文化;有条件的院校,可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引导,把高职院校建立在工业园区,或者围绕学校建立工业园区,形成院校文化与工业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2.教学组织要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二者都具有“育人”的文化。“学校人”成为“企业人”是学校的使命和企业的期待,彼此之间具有对接、耦合的可能和需要。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传承创新行业企业文化,实现文化育人。首先,高职院校要克服工具理性至上的倾向,重视加强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结合并突出行业企业文化特色,普及和提升职业文化素质。其次,要通过校企合作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通过双师互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形式,理解、消化、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按照真实的优秀企业生产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准企业文化环境,形成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吸引优秀企业家、管理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课或讲座,让学生尽早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通过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工程案例融进教材和课堂,使学生在高起点上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学生到优秀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直面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再次,要通过科技服务,展现学校专家、学者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科学有序、敬业奉献精神,传播现代知名企业的优质服务理念;通过毕业生走进企业,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广播广种和创新发展。

3.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价值理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表现为坚定的追求目标、强烈的群体意识、正确的竞争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和可靠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第一线”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高职学生应该树立优秀企业精神。强化职业训练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是培育优秀企业精神的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通过严格的职业训练环节,持续不断地熏陶学生感悟和接受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学生优秀企业精神。首先,职业训练计划设计要体现“真刀真枪”。提高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一般要经过随岗、跟岗、顶岗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其次,组织实施职业训练要体现“真实企业”。职业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未来“真实职业”感受的过程,所以,必须按照“真实企业”的制度规定来要求学生,从职业环境营造、职业着装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程教育、职业惩戒教育等方面都要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组织实践教学,即使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组织训练也同样不能打折扣,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认真从业、诚实劳动、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优秀文化品质。第三,职业训练结果考核要体现“奖惩兑现”。职业训练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其考核应像企业验收产品一样有要求、有标准、有验收过程、有奖惩措施。

三、高职院校必须关注文化间性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这同样也是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实现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道路”[5],关注文化间性。

1.坚持改革开放,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本质上就是按照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实施高职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国际视野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要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思维的高职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不断拓展交流方式和渠道,要扭转向职教发达国家单向性学生流动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规模、成建制地吸引国外教育对象向国内流动,甚至在国外建立分校,要努力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大的职教话语权,不断扩大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力。

2.增强民族自信,营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是以较少的投入办成了全球最大的教育,高等教育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然是尚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高职教育历史虽然较短,但近些年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态势却令人瞩目。所以,高职院校要增强自信,只要坚持“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质,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与区域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培养不可替代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一定能彰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文化的魅力。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对社会的切实贡献来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活动来昭示高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不断增强高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中外高职教育文化间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高职文化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他国高职文化同样也有其传统文化渊源。虽然渊源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独立的“间性”特点。对中外高职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洞察、发展中国高职教育文化,这既是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也是在多样性文化环境中思考、认识和发展自身文化的能力。不长的历史和快速发展的现实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快速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还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通过特有的组织力量实施文化强力影响,这是其他体制难以做到的,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治和组织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都不可能游离于这一环境之外。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根据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对他种文化的选择、取舍,其次要通过开放交流,理解所接触的他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自觉自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和谐发展的共同准则。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给予很高期待的特殊时期,高职院校更要关注文化间性,以使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更高的起点,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发展力。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途径是以“文”化人,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其本质是全面履行高职教育职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应针对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通过校园文化、教学组织、职业训练等软硬件建设积极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重视文化育人,在国际化进程中关注文化间性,以自身特色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07-19].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07-16].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罗忆.探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02).

[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高职高专院校 篇11

高职高专;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对策

随着通讯科技的逐渐发展,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基本的日常通话功能到手机上网服务功能,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必需品。随着社会发展规律变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使用手机也越来越普遍,但随之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很多同学甚至患上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mobilephone addiction)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为此,本文根据现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使用手机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汇总进行综述。

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手机使用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会带着手机入课堂。上课时经常拿出手机看时间、与朋友互发短信息,聊天、玩手机游戏、上网等等,这样容易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完全不听课。另一方面在上课时学生的手机通常不会调成静音或震动模式,所以手机铃声响起经常打断课堂秩序,扰乱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

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长时间打电话造成手机费用居高不下,现在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还是依赖父母养育,长时间使用手机必然会加重经济负担,因此有些学生为了省手机费不惜不吃饭,甚至产生不良的思想比如偷窃、抢劫等等。不同的手机品牌和型号也成为学生间相互攀比的信号,助长了不良风气。有时手机还会收到一些不良信息,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传播,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异性同学之间利用手机联系,易出现早恋现象;利用手机聊天工具比如QQ、微信、米聊等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易误入歧途。

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手机,将手机作为考试作弊工具,相互传递答案,严重扰乱考试秩序。目前考试大部分采用的是选择题,所以学生之间通过手机传递答案十分便利。通过作弊取得成绩的同学沾沾自喜,而其他通过自己努力地同学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在学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学生在就寝时使用手机严重影响睡眠,有些学生常常打电话、发短信息、玩手机游戏到深夜,严重影响了休息和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在课堂上精神不振,学习效率下降。尤其在宿舍打电话还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同时很多同学在长期使用手机可引起恶心、瞌睡等不良反应;手机每日使用时间增多可引起使用者精力欠佳及更差、头疼头晕、恶心、心慌等不良反应;使用移动电话每日次数增加可引起头疼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2]。

学生手机充电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学生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进行手机充电,几乎有插座的地方都会有学生进行充电。同时有的班级学生买了很多多用插座进行充电,教室的前面及座位之间穿插了很多电线,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安全危害。

3.根据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把对学生手机的管理提升为校规校纪,对维护校园学习氛围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具有十分现实而积极的意义[3]。

学校的教室、图书馆等主要学习场所在显著位置贴上“请关闭手机”等提示性标语,让进入这些学习场所的学生多留个心眼。如有学生违规,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应按校规处理。

对于由手机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学校应加强引导,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给学生讲解手机的使用、适用原则,长期使用手机的危害,手机上网不良信息的应对等等。其次可以通过个别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可以通过与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尽量远离手机,不要沉溺其中。

在考试中利用手机作弊的学生应按照校纪校规进行严肃处理,同时禁止学生在考场中携带手机。

关于手机的充电隐患,首先禁止学生在公共学习场所随意充电,其次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固定的场所进行充电。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目前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系统,该群体目前学生的自觉性较差,自控能力较弱,知识水平欠缺,所以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去积极地面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引导。使他们真正成为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2009.19

[2]戴伏英,邢玉梅,吉秀亮.手机对神经衰弱症状影响的研究[J].2007.21

高职高专院校 篇12

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 公办高校的发展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 除了借助有限国家投入外, 更重要的需要依赖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提高核心竞争力, 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纽带。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民办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将以闽南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探析教师激励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一、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需求现状及激励制度的不足

(一) 教师队伍需求现状

1.物质需求。据调查了解,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每月的工资水平大致如下:初级职称2200~3200, 中级职称3200~4500, 高级职称6500~7500, 以上薪资待遇包含了未被扣除掉的五险一金。随着物价水平的提升, 人们的生活成本更加昂贵, 同其他民办高校相类似,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 大部分的青年教师职称处于初级阶段, 少部分中级职称, 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 与日俱增的房价和CPI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故导致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老师有着强烈的物质需求。

2.精神需求。据调查了解, 在初入职场的1~3年, 是决定一名新进教师去留的关键时间, 而在这个时间段内, 年轻教师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例如:教学工作的压力、职称评聘的压力、科研工作的压力、自身素质提高的压力等, 这些工作上的压力将直接影响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工作热情, 进而影响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按照目前情况来看, 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忽略掉对教师队伍的心理疏导。

3.自我提升的需求。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兴起, 国家提倡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即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 还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 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且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本科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年轻教师由于经验较少, 在工作上容易产生迷茫情绪。而闽南民办高职院中较有经验的群体大多是来自于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个人阅历和教学经验, 但是很多的退休教师抱着“安度晚年”的心态来到闽南民办高职院校, 直接阻碍闽南民办高校发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 相关的师资培训机会偏少。以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下达的关于师资培训的文件为例, 2015年, 福建省教育厅共下发12份与教师培训竞赛相关的文件, 其中部分文件培训的对象必须是学校管理层面的领导, 可见, 普通教师可以接受到的培训机会是十分稀少的。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年轻, 他们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段, 对物质上、精神上以及自我提升的需求更加强烈。在物质上, 从基本的薪资待遇到福利保障, 在精神上, 对工作环境的归属感到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都是目前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不足

1.激励制度尚未形成或不完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企业形式的管理模式, 对教师的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大同小异。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除了完成教学工作量以外并无其他收入。在原有的工资体系难以满足现有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还未形成比较清晰的激励制度, 或者有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虽然有相关的激励制度, 但是在执行上和制度内容的制定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导致很多的激励制度如“空壳”一般“形同虚设”。

2.相关专业培训投入不足。随着现代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师队伍也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知识体系。据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的新进教师在入职前有接受2~4周的学校自行组织的岗前培训, 但是培训的效果不佳, 部分教师认为对个人的提高“无明显帮助”。另外, 一些涉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 很多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选择放弃, 一方面, 对于投入这种高费用的但却又不能保障有即时效应的培训充满怀疑, 另一方面, 对青年教师的不安全感, 惧怕在青年教师身上投入过多的资源后仍然有教师最后选择跳槽。

3.对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民办性, 学校的决策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还是由企业管理人员主导, 他们多数无教学管理的经验, 无法全面意识到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近3年, 国家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 各类民办高校为增强自身内涵建设, 也在不断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促进学校科研氛围的提升, 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对取得项目成果的相关教师进行奖励, 直接导致教师们对科研缺乏热情, 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年轻化, 并无充足的科研经验, 又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带领, 故闽南民办高职院校内, 承担一些重点科研项目的仍然集中在小部分的老教师身上。学校虽大力倡导“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教师培养模式, 但是无明确文件及奖励措施出台, 从而影响整体青年教师培养的滞后性。

二、完善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激励制度的对策

(一) 完善教师薪酬激励制度, 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

公办高校教师待遇不断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在薪资待遇当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一方面, 结合地域发展情况, 适当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 做到在保证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略有结余, 可以将物价的涨幅为参。另一方面, 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 对不同教师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贡献进行适当的薪资奖励, 以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的同时, 应该对申请到相关课题以及科研经费的教师进行奖励。据了解, 正常情况下, 教师申请到一项省级以及省级以上的项目 (科技厅项目) , 省厅拨款金额至少在10万元以上, 国家级的金额至少在50万元以上, 在经费相对宽裕的情况下, 可适当对项目的参与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 以提高教师申请科研、投入科研的积极性。

(二)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多维度的评聘机制

目前,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主要与绩效考核有关, 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显得尤其重要。据了解, 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的工资体系主要以学历、职务、课时、岗位津贴这四个部分组成, 这些指标不能全面考核一个教师的发展情况, 使得大部分的青年教师每年的工资待遇无明显增幅。闽南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流动较大, 建议可以增加多方面的绩效补贴, 例如, 加大对校龄的补贴金额、对住房交通等的后勤补贴。闽南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归属感弱, 原因不仅来源于繁重的工作压力, 也来源于对自身定位的不明确和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学校应利用校内外的有用资源, 积极引进人才, 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 通过出台专门的培养政策, 定期对“传帮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将考核结果记入新老教师的评聘考核结果中, 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 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基金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贯彻执行的中坚力量。闽南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每年固定拨款、建立专项基金, 整合校内外资源,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青年教师队伍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培训。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搞科研, 真正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 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知识体系, 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人才。鼓励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 参加学术交流, 以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同时聘请行业大师, 为在校青年教师进行讲解示范, 增长见识。

(四)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事务, 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明, 当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 对于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变得比较强烈。闽南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私立性, 在决策部门仍然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把控, 容易造成管理层面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的局面。为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建议可以适当增设教师代表共同参加学校管理与决策的相关讨论会议, 代表一线教师发表意见, 从而实现教师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树立中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提高。其中,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决定一个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完善激励制度, 更新管理观念,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屹立不倒。

摘要: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流动大, 归属感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本文通过对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现状和激励制度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应对问题的决策, 力求能为闽南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制度的改善尽绵薄之力。

上一篇:产科护士职业压力下一篇:现代企业信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