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共12篇)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1
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推进,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发展和完善高职药学教育体系, 调整药学专业课程设置, 引入紧贴社会需求的课程, 正确妥善处理专业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药学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为社会输送拥有牢固的知识基础, 掌握娴熟药学技能的人才, 成为药学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开设《医院药学》课程的意义
医院药学是以药学为基础, 以病人为中心, 以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目的, 研究并实施以优质药品用于患者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科, 是医院医疗工作四个技术支持系统———医、药、护、技之一, 药学工作人员提供的药学服务水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质量。
高职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基层医药卫生单位工作,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医院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 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我国的高职药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药物生产、检验、销售等知识技能的累积, 而对药物的使用知识、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与临床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能力有所忽视, 成为制约医院药师为病人提供良好药学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药学专业课程中, 引入和加强《医院药学》的学习, 全面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对学生、学校、专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院药学》课程开发
(一) 课程内容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 应将药师在医疗体系的角色定位为照顾者、决策者、沟通者、领导者、经理者、终身学习者及教育者, 据此可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体系、四个层次。两个体系为理论学习体系和实践体系。四个层次为: (1) 传统药学服务知识。包括医院药学部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各部门 (采购库存管理、制剂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调剂部门等) 的任务职责、人员岗位设置、日常药学查房、处方调配、药历书写、用药咨询等。 (2) 深层次的临床药学服务。包括药物经济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的监测与评价、临床专业知识、合理用药指导及个体化用药设计、疑难病历讨论、不良反应监测等。 (3) 药物信息收集。包括进行药物情报收集、评价及整理, 及时掌握最新的药物信息及不良反应, 做好新药的临床评价与反馈工作等。 (4) 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药学伦理学、药学道德基本规范、医院各药学工作岗位的道德责任等内容。通过开展药学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为病人健康负责的意识与责任感。
以上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 紧紧围绕医院药学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 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药学教育实践标准及标准化项目包括药学教学实习医院资格认定与评鉴、基本实习项目 (门急诊调剂、住院调剂、临床药事服务、药品管理、药品咨询) 与选修项目 (全静脉营养调配、化学治疗药品、中药门诊) 、药学专业学生医院实习评估标准、实习合约书等。
建立完善的医院药学实践体系, 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整合理论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院校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 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 充分开发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强化实训, 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沟通能力。
(二)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工作情境, 从工作任务着手, 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 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 完成知识的正迁移,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会学习和工作。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工作, 加强考证实操项目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药品调配的必备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情境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 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课程内容, 譬如对于药房的工作内容, 可通过视频短片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让学生对药房的日常工作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将知识从感性认识转换为理性认识, 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最后通过实践课程深入医院药房实地, 继续深化课本知识。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将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医学、药学领域运用较多,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女患者53岁, 头颈部受撞, 症状为头痛、眩晕, 收治入院。第三天下午药学查房时, 患者家属反映患者比入院前头部感觉更眩晕, 甚至不能轻微移动。经审阅医嘱, 发现开有参附、头孢吡肟等药物。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症状为皮疹、头晕、过敏性昏迷等, 据此认为可能是头孢吡肟引起的与病症相似、难于辨认的药源性不良反应, 再考虑该患者感染症状不明显, 因此向医师提出调整治疗用药建议, 停止头孢吡肟输液, 改口服甲钴胺 (弥可保) 500ug, tid。第五天查房时, 患者述说症状已减轻了很多, 能起身坐在床上。
探究式教学法即在讲授新课时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先设置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新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基于问题发现探索知识, 掌握技能, 使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重视探究、重视交流、重视过程”的新天地。
专业选修课及讲座的开设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可邀请来自临床一线的富有经验的药师、医生到学校开设专题选修课或讲座, 讲授最新、最实用的临床药学知识, 如《临床合理用药》、《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药物治疗学》、《药学英语》、《药事管理与法规》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多方面地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药品监管的必要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课程资源开发
要注重教学仪器、视听光盘、多媒体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结合, 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应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 建立跨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 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 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要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 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综合功能, 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 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应用性较强, 单纯的闭卷考试无法检验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因此, 应结合课程特点, 采取实践考核及论文撰写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考核时间可选择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以后, 主要内容包括在模拟药房进行处方调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医院常用制剂的配制、血药浓度的监测等。
论文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习经验及专业兴趣自主选题, 经教师认可后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并撰写。论文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比, 通过交流评比, 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团队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由于本课程的实用性较强, 配备的教师应有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因此, 必须选择在各大医院长期从事药品调配、制剂、临床药学服务、药房管理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师要求由各实习医院具备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还要通过评教评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以保证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医院药学》是一门内容较广, 实用性非常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其开发与建设还需要各方面加强重视并不断更新完善,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临床适用的合格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永佩, 颜青.医院药学与药学人才定位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08, 19 (22) :1687-1689.
[2]陈刚, 于兆海.优良药房工作规范是医院药学服务的基础[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206-207.
[3]聂继红, 张海英.现代医院药房工作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新疆医学, 2009, (39) :135-137.
[4]张健, 张海英.浅谈新医改对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带来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 2009, 6 (87) :27-29.
[5]林远凤.浅谈医院药学人才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1) :166-167.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2
摘要:阐述了我院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在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考核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不断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断端正学生实验态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药学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及其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我院药学类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实训与资格证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对于药学类专业而言,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等学科构成的基础化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是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与药学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在药学中应用即理论方面;二是规范化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及其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应用即实验方面。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对于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的原则,而基础化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众多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基本源泉和出发点都源于化学实验,同时任何理论的检验、评价乃至应用,又都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它以其直观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是学习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今后从事药物研究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基础化学实验在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关键的环节,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分析我院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我院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基础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掌握实验方法,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技巧以及正确使用基本实验仪器,并将这些知识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应用。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有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理想。由于实验课程是依照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在具体安排上需要尽量保证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致性,因此实验课程变得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而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没有被关注,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化学实验自身的教学作用。②实验内容不够合理,课时不足,不能很好的与药学类专业联系。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经典实验,而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性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另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药学类专业联系不够紧密。③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的教学方法,实验讲义和实验用品讲解得越来越详尽,学生“照方抓药”进行操作,造成学习主动性被抹煞,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得不到培养。④ 考核形式和评价方式不够全面。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思维导致老师们不注重实验考核,有的不考核,有的虽然有安排考核,但也只是简单的考核。这种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⑤ 实验室仪器和条件相对落后。学院正处于刚起步发展阶段,实验室仪器和条件都相对落后。⑥学生的实验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思想松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表现为实验预习不够认真。不够充分;实验过程经常以应付和完成任务为主,观察和思考较少;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
我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课程体系改革根据2008年教育部的预评估专家给我院的建议,我院把药学类专业原有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化学整合成一门基础化学,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基础化学实验课在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性,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提高基础化学实验课的地位,将实验课时从原来占该课程总课时的1/3提高到1/2甚至更多。对原有四大化学实验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到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改变了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结合药学类专业的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简和重组,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单列,同时又渗透在各个具体实验项目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纵观全貌,又利于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又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药学专业中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基础化学的目的,学为专业所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C33。实验内容的改革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立基础化学的目的是为药学类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化学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需要。实验教学也不例外,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将化学与药学、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保留基本操作实验。第一.把实验课的要求定位在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及常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和掌握上。涉及到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物质的加热与冷却,化学试剂的取用,物质的溶解,试纸的使用,药物制备、产物分离和提纯过程中的过滤、重结晶、萃取、蒸馏与分馏、干燥等基本操作技能,定量分析中的天平称量,滴定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和滴定基本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这些操作都是药品检验工作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第二,将化学基本操作和技能应用于药品生产和检验之中。以中国药典为基础,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为实例进行分析和测定。这些实验令学生将所学的分析方法有效地应用到药物检验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种药物的制备和检测,涉及加热回流、合成操作、分离操作以及药物含量测定的基本方法以及标准曲线制作、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等内容。从而进一步巩固药品检验常用操作技能,并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
第三,实验内容尽量结合药学知识进行综合实验技能的全面应用。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实验室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选择综合实验,或者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设计方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
举例1:以前实验教学中乙酰苯胺(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防腐剂和染料中间体)的制备、乙酰苯胺的重结晶捉纯、乙酰苯胺的熔点测定是四个单独的实验,而改革后把这四个实验综合成一个实验,使学生对乙酰苯胺的制备和测定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
举例2:我们还选择了“对氨基苯甲酸乙酯(通用名:苯佐卡因)的合成和鉴定”实验,这也是一个综合性实验,先通过氧化、酯化和还原步骤合成制备得到对粗产物,在进一步通过分离提纯得到较精制产物,最后将产物用KBr压片法测定红外光谱与标准图对照。通过综合实验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学习知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举例3:课程中还安排了设计性实验如“蔬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实验,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蔬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拟定出实验方案,第二步根据所拟定的提取方案,在实验室内南自己准备所需的仪器和实际等,经教师同意即可进行实验,第三步是根据所拟定的分离方法对所提取的样品进行分离得到叶绿素,第四步是应用一定的测定方法测定提取的叶绿素含量。通过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实验,既动脑又动手,更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实验方式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在有限课时数里,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分小班教学:过去整个班50多个同学同时实验,实验环境拥挤嘈杂,老师也没办法同时顾及所有学生,个别学生甚至整个实验根本就没有动手做过实验,实验结束后更加不知所云。为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改整班教学为分班教学,每次实验人数一般在25~3O人,每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
每个学生都必需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由于人数较少,老师能够观察到每位学生做实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多应用多媒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较复杂的基本操作,且仪器数量也比较少,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在课前浏览,观看,模仿,比如酸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等仪器的操作,这样能化抽象为具体,减少了演示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抓好预习,强调实验过程,重视实验报告和课后总结: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和牢记注意事项,并要写好实验预习报告,使学生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随机检查预习的情况,为了避免有些同学纯粹为了完成预习报告而抄袭教材内容,我们将采取实验讲解过程中随机提问并将提问回答结果记录他们的成绩中,提问让每个同学都更加认真预习和注意听讲,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演示,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严格把关,反复训练,使学生尽快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指导、督促学生认真观察,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所有的实验现象和数据都必须记录在预习报告本上,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断水断电,清洗自己所用的实验玻璃仪器,清理台面,实验室卫生打扫,做到干净爽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后对本实验进行总结,要肯定好的方面,应指出实验过程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要求每位同学下课后及时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得出结论,对实验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其合理性和误差分析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教学模式: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是不一样的,理论课上是重点教学生理解某些内容,解决某个问题,掌握某些知识;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先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实验了,然而在这个讲解过程中大有学问,并不是把实验步骤讲解的越详细越好,这种“被动式”、“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会“照方抓药”进行操作了,虽然实验会做的很顺利,但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逐渐地改变实验教学模式现更多地采取启发或探究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原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理清实验中的思路,并处处都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实验并能学而有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模式的改革通过考核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结合我院对考核方式要求多样化的规定,我们将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方式也做了调整,实验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30%)和期末实验笔试成绩(30%)3部分组成l6j。①平时成绩:平时考核主要从实验预习的认真到位程度;课堂提问回答完整程度;平时实验过程中操作正确程度和规范程度;实验现象数据的记录清晰程度、完整程度、规范程度、实事求是;实验结果合理程度;实验报告中是否有对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讨论等;实验过程中主动性、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些态度和实验过程的习惯、整洁、卫生、安全等几个方面来量化考核。② 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操作考试题目主要从一些已做过的实验和基本操作中抽取,制定评分标准.由学生来抽签决定在一定时问内完成某个实验,这种考核方式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很有帮助。③实验理论成绩:书面考核主要考查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分析讨沦等。检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改善实验室环境与条件 学院把实验教学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汇编了实验室规章制度。为了满足了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条件的改善。先后投入资金,添置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用于改善实验条件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
另外,实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技术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能够把一些较为复杂繁琐的仪器部件及其使用方法交待得清晰、简练,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自然会提高实验的效率,调动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 这门实验课程属于实验启蒙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实验态度,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以及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树立信心至关重要。通过老师对学生不断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课程体系改革后实验课时增加了,分小班教学手把手教的时问更多了,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总结实验报告都抓得更紧,考核评价方式比以前多样,使学生思想上更加重视,认真充分地预习实验;实验过程注意观察和认真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实验失败不要紧,关键足要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一份实验失败的分析报告,万万不可杜撰、篡改实验数据。
结语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我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地位;将化学与药学、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保留基本操作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而在实验教学方式中的改革,坚持改小班实验,多应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好预习环节、强调实验过程、重视实验报告和课后总结,变“抱着走”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考核方式上,以“平时成绩(40%基本操作考核成绩(30%)+实验笔试成绩(30%)”的考核模式综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更公平、合理、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另外,不断地完善学院的实验室环境与条件,不断地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析 篇3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高职药学 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50-01
1 高职药学专业就业特点
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高职毕业生。因高校扩招,人才市场饱和及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形式也随之改变。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使企业更青睐于高校人才,高职毕业生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尽管高职毕业生的技术运用广泛,动手能力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并且更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精神。但高职在校生知识面相对本科专业较窄,而且科研、动手能力也不太强,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市场的全面需求。
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药学,更加需要对专业知识的全方位渗透,因而如今的医疗事业单位招聘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式,毕业生也变改了相应的就业倾向,从哥姐辈崇尚的铁饭碗到转变为人事聘用制度的择业形式。当然,也有很多高职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走上了专升本道路,以此来提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未来竞争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2 高职药学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就业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观念和客观方面的问题,导致直接影响了就业质量和结果。
2.1 认识方面
一方面,药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对就业形式改革欣然接受,还是很看重工作的稳定性。首选工作仍偏向于牢固的事业单位,如去医院,医疗事业单位或国有大型企业等。对较苦的长期外出的工作或销售性质的工作,仍然不能乐观接受,并认为这样的工作福利待遇差,没发展前途。
另一方面,药学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式没有全面认识,也没有清晰的择业定位。在实习生活结束时,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依旧在考虑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 专升本。选择前者怕自己的学历不高,学识不深,竞争力不强,没有机会进入好单位;选择后者,虽然对于学历和学识会有所提高,但专升本的压力太大,考上好学校的几率不高,即使考上了,两年后的就业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到时的自己是否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还茫然不知。
2.2 观念方面
一是受地域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会偏向选择去医疗卫生强的省份。如江苏省的常州市,但近几年来随着药学高才生不断的涌入,三甲等大的医疗单位基本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其余的学生由于父母或其他原由,基本上都选择回生源地发展。而对于那些乡村小镇或药店药厂基本无人问津。
二是受心理影响。一部分学生存在很大的反差心理。与本科高等院校的对比,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大学有区别,使之对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偏见。认为自己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心里便有不满、抱怨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最终使原有的才智和创造力不能正常发挥,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就更加拉大,就业机会也就相应的缩小了。
2.3 客观原因方面
(1)因国家政策的改革,药学专业人才规模逐渐扩大,生源不断增加,使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2)就业单位招聘条件苛刻,门槛不断提高。不少单位招聘人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有些用人单位招聘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导致一些女毕业生就业遇到壁垒。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课后学生实践条件艰苦,校企合作还是初级阶段,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拓展和提高。
3 提升高职药学专业就业率的对策措施
面对就业形式的变化,该如何来加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成了如今我们思政人员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点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培养。
3.1 从学生的自身素质着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并在实践中得以灵活运用,达到理论联系于实践的密切结合。
(2)继续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已有的素质和道德的基础上,继续对他们的诚信、职业操守、艰苦奋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等加以指导,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
(3)帮助学生调整择业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摆正心理,认清就业形式,结合自身特点准确来定位。
3.2 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加强学生对就业知识的了解
(1)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性质,将授课、讲座、咨询、联系、调研和走访结合起来。如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去向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同时邀请一些相关企业负责人、优秀校友前来讲座,介绍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或者自身求职经历,为学生提供更多感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讲解求职面试的技巧。教导学生正确获取、筛选、处理就业信息的方法,训练学生谈吐、表达和行为语言,并举例讲解面试过程可能的突发事件。
(3)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树立多参加社会锻炼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勤工俭学、社会调研等工作实践活动中去。使之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3.3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指导建设、完善就业援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1)构建校级就业指导中心,随时在线指导学生就业。
(2)设置配套的就业指导体系,认真对药学就业市场作需求分析,长期与相关用人单位保持联系,输送实习学生,开辟新的就业信息渠道以及做好毕业生推荐和选送工作。
(3)大力拓展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设。制订特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工作方案,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援助行动。
3.4 定位药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1)在课程设置及技能培养方面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使教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人文方面的修改,使学生能随机应变的应付职场变化。
(2)以实用型药学人才标准培养学生。明确药学专业的科学创新的设置,并定位药学专业培养标准。
(3)专家预测药学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药学专业授课和模拟实践。进一步提高和扩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药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鹿艳存.医药高职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5):152-153.
[2] 吴娴娴.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107.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病进医院、小兵进药店”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统一观念。同时,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 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中明确提出:加快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促进社区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实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 常见病到乡镇卫生院 (社区) ”的目标[1]。这一方针政策的提出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药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把握这一机遇,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培养满足当今新形势所需的药学服务专业人才。本文以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为例, 探讨基于当前新形势下,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一、调研结果
为充分了解苏南地区基层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 项目组成员在苏南各市分别针对当地常驻居民、药学服务一线人员以及同类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另外, 为全面了解目前苏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 (含医院、医药零售与生产企业) 对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还选取了5家地方医院及4家医药企业进行调研。各类调研结果如下:
1. 针对苏南地区常驻居民的有效调查问卷1279份 (共发放1410份) , 结果表明:48.6%的居民对当地现有的药学服务不满意, 他们最希望获得的药学服务是:用药指导、免费健康测试、建立个人用药档案、药品送货上门及药学相关问题的电话咨询。另外还有54.7%的居民希望药店或医院能够开设网络在线的药学服务。
2. 针对苏南地区药学服务一线人员的有效调查问卷142份 (共发放150份) , 结果表明:为了适应当前药学服务需求,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公众进行用药教育的能力。并且有88.7%的从业人员认为, 学校应增加人文社会课程的比重, 以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的综合能力。
3. 针对同类高职药学专业在校生的有效调查问卷491份 (共发放500份) , 结果表明:69.2%的学生认为, 目前学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药学专业知识教育,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学校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最重要的就是从业者的职业能力, 除了必需的药学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流技能。另外有75.2%的学生认为, 学校应增开药学服务方面的实训课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 另外见习课程的比重也应增加。
4. 结果表明: (1) 医药零售、生成企业。医药零售及生成企业目前录用的高职药学专业人员岗位通常为一线操作工、质检人员以及销售人员。他们开展的药学服务主要有:药物的售后咨询、药品知识宣传以及协助医生进行用药方案跟踪。 (2) 地方医院。地方医院目前录取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岗位主要有制剂配置、药品调剂、静脉药物配置以及库房管理。他们开展的药学服务主要有: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和处方分析, 对居民进行药品知识宣传及开展药品常识讲座等。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都更为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修养,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我院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院及其他同类院校的药学专业都延续“化学—药学”教育模式, 课程设计重在药品本身, 课程中《化学》、《有机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与医学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小, 课程内容上缺乏与临床知识的联系。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仅仅适合从事药品生产领域的工作, 无法适应当前药学人员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需求。另外, 当前高职医学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大多长期脱离一线实践工作, 因此教学观念陈旧, 且不会根据当前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具备了应有的药学专业知识, 但缺乏足够的生物医学知识, 并且与药学服务密切相关的用药指导、疾病诊断、药物治疗结果预判、分析与解决问题、人际沟通交流等知识与能力不足。如此很难适应基层药学服务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对当前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三、我院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向
1. 强化医学类相关课程。
充分利用我院是医学类院校的优势来建设药学专业, 适当增加《临床医学概要》、《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时量, 另外增开《临床药物治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为今后开展药学服务奠定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整合、优化专业课程。
在保留《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 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删减、整合, 特别是化学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的课时量可适当缩减或进行进一步整合。
3. 增加人文科学课程比重。
药学服务是药学工作者与患者之间面对面的服务, 其中人文关怀、情感交流的成分对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 人文科学课程在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 并需适当增加。如《心理学基础与医学心理学》和《人际 (医患) 沟通》的课时比例可适当增加, 另外还可增开《医药伦理学》、《职业道德修养》、《临床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
4. 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
目前我院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技能, 对学生从业后工作能力的提升实际意义不大。见习课程的开设往往也是流于形式, 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难以给学生形成深刻概念, 这种方式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难以承担药学服务任务。因此要着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2]。实践课程不仅要增加课时量, 另外要增开《实用药学服务》、《职业角色体验》、《人际 (医患) 沟通》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3], 也可通过情景教学视频等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要充分利用学院模拟药房开设“药学服务窗口”进行用药咨询服务, 让学生充分融入药学工作者与患者面对面进行药学服务的真实情境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还可提高学生药学服务能力。
5. 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的革新。
目前我院与用人单位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用作学生毕业前的专业实习, 大多数实习实训基地不会对学生药学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行系统的指导与培养, 学生的实习也仅停留在某个岗位具体事务的执行当中, 极大地影响学生实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需逐步转变。实习实训基地仍要重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 只是教学形式区别于课堂讲授。在实训基地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带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这种即学即用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6. 改革学生成绩考核体系。
传统考核方式主要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不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 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新的考核方式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这种考核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 既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实践技能, 并且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优化师资队伍, 革新教学观念。
高职药学专业教师必须跳脱学科型教学的思维模式[4], 转变教学观念, 增强自身的职业教育意识和职业教育能力, 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专业教师要积极增加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 在高职药学专业建设中还应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 提倡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校企双向兼职, 双线评聘职称[5]。只有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才能根据学生从业岗位的需求变化来灵活调整教学活动, 将真实、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服务型药学人才。
结语:
我们课题组目前只对苏南地区药学服务人才需求状况做了调研分析, 并对我院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做出了初步建议, 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更加细致地调研、探索和分析。但我们必将抓住当前政策机遇, 紧紧围绕基层药学服务新需求, 尽快重新定位我院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革新课程体系, 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药学人才。
摘要:顺应当前基层药学服务需求增加的新形势, 对苏南地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调研, 找出目前我院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并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实训基地建设、考核体系及师资队伍几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药学服务,课程体系,革新
参考文献
[1]张文玉.高等药学教育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思考[J].医药教育, 2009, 13 (16) :128-129.
[2]周振华, 王文渊, 等.试论基层药学服务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药事, 2014, 28 (8) :914-916.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5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本文针对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下不去、用着难、留不住等不稳定现象,提出解决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稳定.
作 者:许响 李红芳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22 刊 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年,卷(期): 8(8) 分类号:G71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 顶岗实习 不稳定因素
高职药学专业青霉素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青霉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1-02
一、设计思路
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把握好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角度描述的谜语设疑导入;启发思维的问题导学;平面立体的结构讲解;形象的机制图讲解;围绕抗菌特点的问题讨论;结合微生物免疫学知识的抗菌谱;根据抗菌谱内在关联的临床应用推导;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等。以上教学环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浅显化、逻辑化、临床化。宽松活泼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在体现“探究性思维,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特点、抗菌谱、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
能力目标:学会为病人提供用药指导,熟悉青霉素不良反应症状,并能做出正确的预防和处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临床、联系生活,树立对相关疾病临床用药指导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作用特点、抗菌谱、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教学难点: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
难点攻克:根据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本节课具有内在联系的特征,采用逻辑推进,教师适时点拨,加入学生讨论、自主探索,将难点攻克。
四、课前谜语
谜语描述:有一个抗生素–—它是抗生素的鼻祖;它的发现充满了戏剧性;它是40年代的灵丹妙药,治愈了当时感染引起的不治之症如肺炎和败血症;它是二战期间的瑰宝,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伤员;它是一个不朽的明星,直到今天,它还活跃在治病救人的舞台。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抗生素多角度描述,不仅使学生易于猜测,而且点出这一抗生素的历史地位及意义。激起学生猜测兴趣,调动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出本节课课题。
五、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
简述青霉素发现史;以发现史中“青霉菌杀死葡萄球菌”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抗生素的概念,界定青霉素就是抗生素;提出问题:青霉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审视青霉素,导出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2.结构介绍
图片展示青霉素平面、立体结构引导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分析青霉素结构;指出青霉素关键结构部位—β-内酰胺环,强调其是抗菌活性中心;引导学生联想本章大标题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就是以其关键结构部位命名。
采用图片展示平面、立体结构图,动画标记等动作,直观展现青霉素结构,抽象变具体。与本章节大标题结合,强调关键结构部位,同时加深学生理解。
3.抗菌机制
根据细菌细胞壁机制图,对比讲解细胞壁正常合成途径、青霉素干扰正常合成途径,总结青霉素抗菌机制。
通过机制图演示、对比解析可使学生易于理解、深化记忆。
4.抗菌特点
课堂讨论:根据抗菌机制,围绕抗菌特点,提出3个问题:①青霉素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有杀灭作用吗?②青霉素是繁殖期杀菌剂还是静止期杀菌剂?③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结果总结抗菌特点。如,根据“青霉素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杀灭作用”这一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青霉素对人和哺乳动物“低毒”的特点。
问题讨论需要学生从抗菌机制推导,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上将抗菌机制、抗菌特点相联系,通过课堂讨论顺利过渡,攻克抗菌特点这一重、难点。
5.抗菌谱
①展示细菌形态图,让学生根据微生物学知识辨别抗菌谱中的细菌。②青霉素抗菌谱口诀:“链葡螺放白肺炭”,联想记忆青霉素的抗菌谱包括溶血性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和炭疽杆菌等[1][2]。
此环节将新知识与微生物学知识联系,形成新旧知识的迁移;青霉素抗菌谱口诀将知识归纳,便于学生归纳记忆。
6.临床应用
引导学生从抗菌谱推导临床用途。如,抗菌谱中,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中的肺炎球菌具有高效杀灭作用,肺炎球菌易引起临床疾病——大叶性肺炎,故青霉素在临床用途上可以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
此环节强化了抗菌谱与临床用途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自推导可加深记忆,同时将理论与临床相联系。
7.不良反应
临床案例:男,25岁,5天前局部曾有蚊虫叮咬史,在外院肌注青霉素未坚持治疗(量不详)。给予局部外用消毒杀菌药处理,并给予做青霉素皮试(-)后,给予青霉素800万U加5%G-S250ml中静滴,液体滴入50ml后病人突感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四肢发凉,继之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考虑青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滴入青霉素,给予0.1%肾上腺素1mg,同时配合吸氧、人工呼吸、输液、应用升压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分析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案例,强调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和治疗措施。以歌诀形式总结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一问、二试、三避免、四专用、五现配、六观察、七抢救)。
8.重点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重点、巩固知识。以口诀形式将知识点高度凝练、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口诀:青霉β内酰胺环,阻碍胞壁合成完,低毒高效又廉价,细菌谱窄却怕它。链葡螺放白肺炭,对应疾病首选它,不良反应须预防,过敏休克急救忙。
9.布置作业
①课后习题;②实践:走进街上的药店,记录药店里都有哪些青霉素类药物及其适应症;③预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头孢菌素类药物
从不同角度进行作业布置:习题作业可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实践作业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知识的理解。预习作业可使抗菌作用机制相同的两种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内在联系及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1]朱世敏.药理学教学中运用记忆法教学及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9,17(3):302-303.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7
1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教材建设现状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主要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全面药品质量控制的观念, 能胜任药品生产、经营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控制工作。近年来, 许多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都十分重视药学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 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高职高专层次的《药物分析》教材, 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分析》教材为“本科压缩型”, 高职高专特色不足。随着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与之相对的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底子薄、所需资源短缺, 这致使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教材的编写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所用的《药物分析》教材, 基本上是将本科教材和中职教材内容筛选后形成的“混编版”, 且这种“混编版”往往更偏重于基础理论, 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 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 极大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1]。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组织教师自编的《药物分析》讲义, 存在转抄内容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 影响了教学质量。
(2) 《药物分析》教材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 缺乏职业特点。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 药物质量控制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在不断变化, 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岗位群, 对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药品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在不断产生、更新, 但现行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 有些教材一用就是多年, 与医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多数教材的编写者不具备“双师”素质, 缺少药物研究、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 不了解最新的药物质量控制技术、质量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
(3) 《药物分析》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紧。随着国家医改新政的出台, “职业证书”教育成为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但目前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医药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 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4) 利益驱动导致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 相应的对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需求也随之猛增, 许多出版社“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 争相加入到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药学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职高专药学系列教材”的组织建设中[2]。但编写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将原来的本科、专科或者中专教材进行整理或者改头换面, 成为拼凑的低水平之作。这种短期行为损害了一些出版、发行单位的名声, 影响了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工作。当然,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确实出版了一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 但这些教材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 根据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特点和药物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 高度重视对药物分析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药学专业在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时, 是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药物质量观念, 掌握药物分析中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及操作技能。课程要充分体现“实用为本, 够用为度”的特点, 以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需要及社会对从业人员药学职业能力的需求。
(2) 充分把握好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脉络。在《药物分析》教材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围绕药物质量问题, 通过对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全面控制药物的真伪优劣;同时也应对药物的原料、中间体、成品和制剂以及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使用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中心问题是如何运用必要的技术与方法来进行药物质量分析, 研究探讨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全书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药典概况、药物分析各论、各种制剂分析、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其中药物分析各论主要介绍药物的结构与性质、鉴别实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在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熟悉药物结构、性质、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国药典》中常用药物分析的原理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方法以及操作技能, 具备独立完成药品全检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 加强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鼓励、支持具有丰富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经验的教师, 特别是有一线药品检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编写。编写教材的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实际工作提供的最新信息确立教材内容, 然后结合课程要求拟定编写方案。教材成稿后不是直接交给出版社责任编辑审稿, 而是交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服务行业的资深人士审阅, 按照他们的审阅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调整、增删后再交出版社出版, 这样才能使教材的质量得到保证。
(4) 联系实际、科学设计, 体现《药物分析》教材的高职高专特色。根据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大纲要求, 教材在编写时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 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满足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的需求。要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 及时增加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等的内容, 删除陈旧内容, 做到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保证质量, 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1) 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应具备现代教材的特征, 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编排形式多样, 可读性强, 图片和文字的排版都要独具匠心,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2) 系统性和职业性同行。《药物分析》教材在编排时要按照注重对药品质量控制方法规律性知识传授的原则对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调整, 如将涉及酸性药物的章节 (巴比妥类药物和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和碱性药物的章节 (生物碱类药物、杂环类药物和胺类药物的分析) 编排在一起, 以便于教与学[3]。同时重点系统讲授规律性知识, 如可将药物分析的基本内容分为3个部分, 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而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共性和个性, 在讲授时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通过分析、归纳、推理, 形成系统知识。
自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以来, 执业药师队伍不断壮大, 执业药师不仅应是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者、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的监测者, 还应是面向大众的药学服务的提供者。药物分析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主要科目, 因此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材除要求形成系统知识外, 还应结合执业药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来编写, 如在每章内容后增加一定量的执业药师考试训练题来提高学生的执业药师考试应试能力。
总之, 《药物分析》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 既是联系教与学的有效途径, 也是学科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全面系统地规划好《药物分析》教材建设工作, 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材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使教材体系具有内容新、质量高、适用性强、系统化、多样化的特色, 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孟梅.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高专教材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8, 15:28~30.
[2]曾蓉, 冉启阳, 向贤兵.浅议高职特色系列教材的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4 (3) :78~79.
[3]梁李广.药物分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8
1.1 整合的目的
我院药剂专业始建于1982年。先后设立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和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四年制药剂专业、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 2005年起设立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
目前在我国, 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开办时间不长, 尚属起步阶段, 因此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现均无章可循, 符合高职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大部分教材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1], 实验教学内容多数雷同, 只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略做增删取舍而已。为此我院在2005年升格并成立药学系后, 着力从课程改革入手, 以课程整合为目的, 专门成立课题小组, 分别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旨在把国内方兴未艾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办出特色, 使之有别于学院型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和实用型的五年制高职教育。
1.2 整合的内涵
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是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 征求不同用人单位和我院毕业生的建议及我系诸多教师的意见后修订而成的试行稿。加之笔者从教28年, 先后承担中职及高职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及药物合成反应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对现行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弊端较为熟悉。为此, 在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我们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3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化学实验Ⅰ, 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整合为药学实验Ⅱ, 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学实验Ⅲ[2]。
1.3 整合的作用
1.3.1 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
实验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所开实验涉及的试药、操作技能及实验室要求相近, 同时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 如药学实验Ⅱ的原3门学科实验中试药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的有机化合物, 几乎都涉及提取、分离、纯化、鉴别及合成等基本技能操作, 都要求在具有良好排风效果的实验室进行以排除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都要求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的实验操作台及排水系统, 整合实验室采用统一调度管理后能减少重复建设和实验器材试药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进而达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1.3.2 避免实验重复或脱节现象
现行供高职使用的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缺乏统揽全局的观念, 不知所开实验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毕业后工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因此, 在实验安排上不少学科教材出现诸如“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实验仪器的认识”等低级的实验内容, 出现有机化合物及有机药物鉴别过多, 熔点、旋光度和折光率测定在多学科重复编排及“阿司匹林的制备”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也相继出现等现象。此外, 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 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 因而未遵循前期课为后续课服务这一教学规则, 学生实验操作出现“前学后忘”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而实验整合是在相关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 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对上述学科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高密度强化训练,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实验重复或脱节的弊端。
1.4 整合的原则
一是基础学科内容为专业学科服务的原则。通过有机整合药学实验Ⅱ, 既可确保学生通过原3门学科连续多次集中练习和不断强化操作技能最终达到稳步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又可使学生从基础学科的基本操作训练向专业学科应用操作技能循序渐进的转换和提高。如药学实验Ⅱ原3门学科实验中, 有机化学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单元反应操作为后续药物化学的药物合成多步反应操作奠定基础, 有机化学中萃取和重结晶等操作为后续天然药物化学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保证。二是专业学科内容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原则。要充分进行市场论证和调研, 一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 筛选和编排社会需要的、与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体现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
2 药学实验Ⅱ整合的实施
2.1 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首先, 我院药学系专门成立了实验整合改革小组, 反复召开本系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及以上职称教师会议, 群策群力反复商讨实验内容, 积极立项申报了院级教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目前此项工作进入结题阶段。其次, 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多方征求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及我系毕业的众多校友建议等基础上, 根据市场需求的原则采用“倒推法”遴选实验内容, 即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 选择实验内容并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目前校本教材的编写已经脱稿。再者, 教材编写紧紧把握从易到难、过渡自然和选择典型代表的指导思想, 如:药学实验Ⅱ中分别安排了“阿司匹林的制备”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 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以上述2种药物为原料进一步合成操作相对复杂的贝诺酯, 即用学生自己制成的阿司匹林制成酰氯, 对乙酰氨基酚制成钠盐, 然后通过Schotten-Baumann酯化反应将酰氯和钠盐酰化后制成贝诺酯。这样, 一是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3个药物的合成都必须操作规范, 不能失败, 否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二是学生从易到难, 一气呵成, 当得到最终目标产物———贝诺酯时, 颇有成就感。再如:药物实验Ⅱ在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中分别安排了“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和“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 前者为液体药物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然后进行盐析、萃取、冷冻、含量测定及检识, 后者为固体药物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并利用芸香苷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进行精制, 这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学到的萃取、分离、重结晶等操作技能得到了巩固、提高。
2.2 夯实实验技能基础
一本适宜校本教材的编写固然重要, 但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校本教材实验内容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的关键是如何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为此, 我们一是选派富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实验带教工作, 如具有一定科研动手能力的硕士学位的教师、从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引进的长期从事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工作的副研究员及曾在中国药科大学进修时参与国家Ⅱ类型药物研制的教师。二是实验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大多数实验应做到2人一组, 实验中教师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悉心指导。三是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加强对药物实验Ⅱ中有机化学熔点及沸点测定、重结晶、萃取、回流、薄层层析、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等基础操作的训练。
2.3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目前我院药学专业已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因此, 我院党委在我系现有6 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价值600万元实验设备的基础上, 还将重点加大对药学专业实验经费的投入,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再投入300~500万元拟将该专业建成同类院校领先的具有仿真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并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力度, 为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得到系统训练奠定基础。二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着力加强与企业合作, 试行工学交替模式[3],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目前我系已先后与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南通苏中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及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大中型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联合, 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上述基地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一方面实行“走出去”原则, 已先后6次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和组织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实行工学交替、产学结合, 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如进行药物实验Ⅱ中药物合成实验时让学生到制药企业见习和现场教学, 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的反应瓶、搅拌棒、冷凝器与企业的反应釜、搅拌耙、冷凝塔等的差别, 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缩短了实验室实验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 为将来学生顶岗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实行“请进来”原则, 从上述合作企业聘请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个人心理素质等未来工作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汪博兴, 汪明群.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30~31.
[2]杨友田.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药学教育, 2007, 6:22~24.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9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河北省医药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1) 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 (2) 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 (3) 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具体要求; (4) 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75份, 其中社会药店26个, 医疗机构38个, 药品生产企业2个, 药品经营企业9个。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64个 (社会药店21个, 医疗机构33个, 药品生产企业2个, 药品经营企业8个) 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
根据调查认为当前及未来适应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 (群) 有:①在医疗机构内:需要制剂配制岗位的占20%;质量检验的岗位占28%;库房管理的岗位占38%;药品调剂的岗位占59%;临床用药咨询的岗位占23%;静脉药物配置的岗位占13%。②在医药企业内:需要生产操作工岗位的占3%;需要质量检验岗位的占36%;需要医药代表岗位的占28%;需要市场专员岗位的占13%;需要药品采购员岗位的占45%;需要销售内勤19%。③在社会药店内:需要药房营业员岗位的占41%;需要质量管理岗位的占17%;需要库房管理岗位的占9%;需要用药咨询岗位的占39%;需要市场调研员岗位的占13%。
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
(1) 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人才学历是:
高中或中专占6%;大专占50%;本科占61%;硕士占6%;博士占6%。
(2) 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是:
专业型占41%;通用型占22%;创新型占36%;技能型占42%;综合型占61%。
(3) 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是:
党员占11%;预备党员占2%;学生干部占14%;社团干部占6%;职业能力占91%;社会实践经历占69%。
(4) 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是:
毕业学校占13%;所学专业占61%;学习成绩占3%;社会实践与项目经验占66%;知识与专业技能占77%。
3.当前医药产业转型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
(1) 省市级医院:基本不再需要专科生, 个别医院表示还将招收少量编制外合同工; (2) 县级及以下医院:都还将招收专科生, 但需求都很小; (3) 医药企业:除个别医药企业表示因不可知因素未考虑过5年内的用工计划外, 都表示将招收一定数量的药学专科生, 这也将是药学专业专科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
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1) 根据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 不论是医疗单位还是企业, 均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 这是进行药学专业工作的前提。相对而言医疗单位对药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 而企业更注重技能性操作。 (2) 所有受调查单位都认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明礼貌等素质是必须具备的, 同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不可少。 (3) 80%以上的受调查单位认为计算机、英语、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药事法规等课程是药学专业人员必须学习的, 而根据受调查单位性质的不同, 对天然药物学、疾病论、药学英语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四、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 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药学专业人员需求较大
根据近三年的需求情况调查, 药学专业人员还有很大的缺口, 特别是企业,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药学人才。
2.药学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还需完善
根据调查结果, 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医药行业缺乏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药学专业工作人员, 学历普遍偏低, 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职业素质要求有了明显变化, 更注重个人能力
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 医药行业更注重药学专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具有一定的特长, 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做相应调整
调查结果表明, 专业相关的知识受到了各医药行业的重视, 而与所从事行业无直接联系的知识则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不必要。在这样的结果下, 应该多增加专业性课程的课时, 增加实训项目, 让学生有多一点的动手机会, 而基础性课程的课时则可以适当压缩。根据调研分析, 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设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这一目标, 对实用性不强的有关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 (主要是内容) , 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药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 让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密切;形成三梯次的实验实训体系, 完成药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药学综合实验, 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实行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分段实习模式, 使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专业方向, 包括医院药学方向, 药物制剂方向, 药品营销方向, 药品检验方向等, 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 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 开设不同职业方向的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10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 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 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 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1]文科与理科的生源比接近1∶1 (近三年我校药学专业的统计结果) , 学文科的学生化学基础薄弱, 无实验操作基础, 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学习中, 很多基本技能操作也是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基础上, 对实验结果的把握能力差。在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时, 试剂的取用、实验器材的选用等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很难理解到位, 操作不能按要求进行, 上下步骤不能连贯起来, 对整个实验的操作头脑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
2.教学内容的现状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课占的比重大 (理论和实验的课时比一般为6∶5或1∶1) , 单位课时内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步骤多, 操作容量大。根据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无论从理论编排还是实验课的设置, 都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2]。
3.教学时间的局限
高校一般是以2学时 (100分钟) 为一次课实施教学的, 原则是一次课安排一个实验, 课内带教老师先讲解与演示, 学生再动手操作, 操作完成后整理实验器材并交报告。在2学时内要学生按要求很好地完成各个步骤, 对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实在有点为难, 尤其是实验课后排有其他的课, 学生只能草草收场, 来不及多想细做, 匆忙去赶下一次课, 这样的实验课学生上得很被动, 精神压力大, 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
1.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 学生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 针对文科学生约占50%的教学对象, 教师应将实验课安排在实验课后无课的时间段上, 这样便于基础差的学生将没有掌握好的操作反复练习, 心理上没有压力。基础好的学生有时间思考实验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或尝试自己的新设想,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定期开放实验室
分析实验室的开放宜在两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在“分析天平称量练习”和“滴定操作基本练习”两实验开出后安排一周, 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两个基本操作;二是在分析技能操作考核前安排一周,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分析技能操作, 迎接技能操作考核, 这样既能较好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又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 为设计实验或综合实验奠定基础。
3.合理分组
传统的实验分组是按学号或自由分组, 基于分析化学教学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文理搭配分组。一般来说, 学理科学生的化学基础要好, 操作能力要强, 基础好的可带动基础差的进行实验。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带教老师可将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做成课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观看和模仿课件中的操作, 对照自己的操作查找存在的问题, 及时更正, 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验教学流程的设计
1.确定实验目标
通过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 兼顾课程特点, 确定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为:a.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 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b.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 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c.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d.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上第一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熟悉实验课程目标, 在后续的每次实验课中分解出具体的课间目标,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操作练习。
2.强化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始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提高实验主动性, 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前教师要布置好预习内容和习题,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带教老师应将预习的情况及时记录在学生的实验档案中, 作为技能操作考核记分的项目之一。
3.保证实验带教质量
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来源于带教老师, 一要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纠错, 时刻关注每一细小操作;二要保证让每个学生均在带教老师的视线内以保证带教质量, 所以每位老师带教的学生数宜在15人左右。
4.实验结果的评价
每次学生实验完成后, 带教老师均应给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具体的评定中, 应以教师的预试结果作为参照, 在电脑中设计一个学生实验档案, 将每次学生得到的基本数椐输入电脑, 由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学生实验的结果, 作为本次实验基本分数, 再结合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几个方面评定最后的成绩。每次成绩要及时公布, 对成绩好的及时予以鼓励, 成绩欠佳的应予以指正, 便于学生认真对待实验。
四、完善技能操作考核办法
1.公开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
在化学分析教学结束后, 公开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考核的要求是在限定时间内, 随机抽取考核内容, 完成技能操作, 考核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期末的理论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天平的作用、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指示剂的作用等基本技能操作。
2.做好考前辅导
化学分析教学结束后, 在仪器分析教学的同时, 开放实验室安排一带教老师跟踪辅导, 让学生对操作考核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让每个学生顺利通过技能考核关。
3.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的方式是学生在进考场前随机抽取试签。一个老师只观看2~3个学生的操作, 并当场给出考核的成绩, 对个别不合格的学生只给一次重考的机会。
4.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
采取累积计分的方法, 即每次实验得分的总和占60%, 课程结束技能考核占40%, 累计得学期实验成绩。如参与了设计实验、综合实验及有价值的创新实验的, 可视情况在总成绩中另加1~5分。
五、成效与展望
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地设计实验教学的流程和完善技能操作考核办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施,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一是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正确, 积极性较高, 能按要求做好预习, 写出实验提纲, 实验时的操作基本标准规范;二是能围绕实验教学目标完成每一次实验, 发现问题, 能主动自觉纠错;三是实验报告完成及时, 结果真实, 基本符合要求, 再没有“复制”的实验报告出现;四是参加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学生人数多了, 有关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多了。总之, 昔日那种“要学生做实验”已成了今天的“学生要做实验”。当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学校的发展, 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必将进一步深入, 在设计实验、综合实验的渠道上多下工夫,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多花精力。
摘要:本文通过从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实验教学流程、完善技能操作考核办法等方面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以期促进学生实验习惯的改善, 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流程,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靳丹虹, 梁芳慧, 董丽丹.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
[2]刘梯楼, 孙双姣.加强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教师, 2010 (12) :111—112.
[3]靳丹虹, 梁芳慧, 董丽丹.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药理学; 说课; 职业技能
中国分类号:R96
1 说课程设置
1. 1 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能让学生具有根据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和防治不良反应的能力,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并能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1. 2 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
药理学是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等基础医学知识来理解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通过《药理学》的学习,为以后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及药学岗位知识和执业药师考试以及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1. 3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了解一般药物的作用特点、用途、主要不良反应。
(2)能力目标:具备对个人、家庭、社区的药学服务对象开展用药咨询的药理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药店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具備“问病卖药”和分析处方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药品营销、药房调剂配发、药学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3)素质目标:具有药学岗位应有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2 说课程设计
2.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建议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实训课48学时,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课程内容分为八个模块,即总论模块、外周神经系统药物模块、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模块、心血管系统药物模块、血液系统与内脏器官系统药物模块、内分泌系统药物模块、化学治疗药物模块、其他药物模块。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技能性实训三个模块。
2. 2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药学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把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作为教学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作为教学难点。解决办法是(1)对重点、难点内容要精讲、多练。(2)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处方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职业体验教学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3)通过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等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2. 3 课程设计思路
2. 3. 1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照零售药店规范,我院建立了一个具有800多种药店常用药物的模拟药店,设计模拟药店现场,制定对话式“问病卖药”的实训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指导病人用药的能力。收集医院药房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列出l00张医院常用处方,其中包括50张错误处方,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将错误处方分类汇总,修订出正确处方,设计模拟药房现场,制定处方分析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分析审查医院常用处方的能力o
2. 3. 2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医院、医药公司、药店合作,将本课程中的部分实践课程融入到行业企业中实施,组织学生深入医药公司、药房、药店,并聘请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现场执教。学习临床合理用药、处方调配等知识时,组织学生进入医院、药房,聘请行业专家现场讲解,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和实践性。
3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 1 职业体验教学法
在药理学开课之后,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和医院药房参观,观察药品实物,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货架分类等,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感性认识。
3. 2 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模拟药店现场上课,教师制定对话式“问病卖药”的教学方案,由一名学生扮演药店药剂师,一名学生扮演买药的顾客,教师全程点评指导,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 3 多媒体教学法
该课程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料、教学视频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象生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3. 4 案例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使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提高学生兴趣,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3. 5 处方分析教学法
教师设计处方分析的教学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所选处方的合理性,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处方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审查医院常用处方的能力。
3. 6 网络学习教学法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完每一类药物后,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临床新药、老药新用途、用药指导、不良反应事件等,使学生及时了解书本之外的药理学知识和信息,缩短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 7 走出课堂教学法
药品超市是药理学教学最佳的第二课堂,经常到药品超市有目的的逛逛,哪些药教材上有,哪些药教材上没有,了解药物新剂型、新品种、药物的通用名、商品名及一药多名的现象等,并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做某类药的市场调查,如抗感冒药的市场调查分析。也可以利用假日参与社会实践,一些医药公司、产商常在假日进行药品促销工作并招收促销人员,可鼓励学生参与药品促销工作,以增加实践经验,并与药品营销人员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市场营销知识。endprint
4 说考核与评价
4. 1 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查、随堂考试、提问等方式进行结合。
4. 2 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从药品的分类与管理、用药指导、处方审核、用药咨询、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4. 3 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闭卷笔试,占50%)+实验、实训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10%)
5 说教学资源
5. 1 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主要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开贞主编的《药理学》(第七版),主要参考书目有:杨宝峰主编的《药理学》(第七版),李端主编的《药理学》(第六版),秦红兵主编的《药理学实验及学习指导》。
5. 2 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拥有供实验、实训教学使用的实验室2间,准备室1间,模拟药店1间,校外拥有能满足药学专业学生见习、实习的临床医疗单位和医药经营企业等实训基地。
5. 3 教师队伍
本课程组现有6名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3名;副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1名。课程组是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的队伍, 知识结构合理, 专业素质高, 具有可持续性。
6说课程特色
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实训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通过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丰富多樣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综合培养。
7 说教改思路
7. 1 筛选课程内容
目前大部分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是药品零售工作,而一般零售企业销售的主要是非处方药,如:维生素类药、消化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抗感冒药和微量元素等。这部分内容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常常作为非重点内容进行简单讲解或自学,由于所学知识有限,难以满足指导顾客购药和用药的需求,尤其是如康泰克、健胃消食片、止咳糖浆等复方制剂,在药理学教学中多不集中讲解,缺乏连贯性、针对性。然而在今后工作中很少接触的一些处方药,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心力衰竭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却成为理论教学的重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故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淡化学科意识,根据职业岗位按“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筛选药理学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与学生就业接轨。另外,在药理学教学中应融入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介绍给学生,药品的用法、用量、复方制剂、临床合理用药应加强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把用药的新进展、新成果、新信息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7.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专业教师多到企业锻炼,不仅为专业教育积累实践经验,也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2]。同时,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指导校外见习、校内实训,开展专题讲座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 3 教学资源网站建设
建立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内容可涵盖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和实训指导、习题库、模拟考试卷、“问病卖药”案例、处方分析案例、虚拟实验、即时事件跟踪、新药展示、日
常用药指导、在线测试、资料库、教学录像等,并对其中内容经常保持更新。同时,设立药理学公共邮箱和QQ群,缩短师生的距离,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朱新波.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60-162.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12
1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高职药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医药生产、管理、营销、流通第一线技术人才的摇篮。因此, 大力发展药学高职教育对推进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思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相适应。因此, 高等教育的设置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技术结构是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并存, 即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多层次结构。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制剂室, 需要大量制剂工艺、检验、营销等职业技术人才。针对这些情况, 必须加快发展高职药学教育, 推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对医疗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目前的药学职业教育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职药学教育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知识更新缓慢, 跟不上现代药学发展和社会对药学的要求, 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高职药学教育要针对以上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目前我国医药卫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 改革专业设置方向, 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以技术型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 其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成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生产实用型人才。因此,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具有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营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备一般药物制剂等工作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医药专业人才。
3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与高校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是培养技术性、应用性和基层性人才, 并能使毕业生很快适应现代社会中新职业、新技术的变化。因此,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一定要紧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适应就业市场, 使其不断完善。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 各类药学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培养高职药学专业人才不能采用通才培养模式, 应对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作出较大的改革, 以避免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医药技术领域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实践教学、选修课这四大课程模块入手,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医药专业人才。 (1) 公共课设置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各种辅助技能, 如计算机软件应用、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2) 专业基础课设置以适度、够用为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药学实践操作技能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 以服从实践需要, 突出应用性、关联性原则, 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适当增加临床药学、药事管理法规、药品市场营销等实用性课程的时数。 (3) 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以便于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正确选择。 (4) 选修课设置应使学生具有美学知识, 懂得公关礼仪, 能较好地与人沟通,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 高职药学专业教学设计
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设计中除重视理论教学外, 还应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岗前培训、实习实训这四大部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未来药学专业建设的重点。 (1) 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着重强调通过基本操作的规范化训练、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应具备的实验技能。可通过实用性和综合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可通过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 展现、模拟实践过程, 既可以在实验教学中使用, 也可供学生业余时间学习。这些手段虽不能完全代替实际实践过程, 但能通过文字、声像、动画等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2) 现场教学是让学生对就业后的工作岗位有一定了解, 可缩短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因此, 可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工作现场讲授。现场教学可以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岗前培训是使学生能在毕业实习阶段更快上手, 突出岗位针对性。 (1) 在目前的制剂和药检2个岗位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医院调剂人员、药店员工、医药代表等岗位的技能培训和药品经营企业各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 (2) 大幅度增加岗前培训课时数, 邀请制药企业技术人员、药品经营企业管理人员、医院药剂科主任、外企高级医药代表到校讲课, 为学生提供医药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职业技能要求, 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接受药品生产、质量检测、医院调剂、药品经营、药品销售等行业技能的完整训练。 (3) 加大岗前培训考核力度。学生可以抽签的形式参加其中任意2项岗位技能的考核, 并将考核成绩合格作为参加实习的准入标准。与此同时, 应将仪表、礼貌用语、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工作责任等纳入岗前培训考核标准, 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就业做好准备。 (4) 实习、实训相当于一个预就业过程, 因此,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应在深入调查、严格筛选的基础上, 选择省内管理规范的各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的制药企业、业务范围广泛的医药公司、信誉良好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并注重与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 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5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人才培养途径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标准和运行方式。结合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采取以下3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培养药学人才。 (1) “制药工程师—技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让学生在掌握制药理论的基础上, 突出对其制药工程与工艺开发、技术改造与革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通过训练使其具备一个工业技师所应具有的生产操作能力, 着重强调熟练程度与多岗位、多工种适应能力的培养。 (2) “药师—营销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可以在药学类专业开设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服务市场营销、产业市场营销、广告学、物流学、公共关系、管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课程, 使学生除具有一定的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知识外, 还了解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要求、药品营销知识及技巧、药事法规、营销策划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药品性能、特征鉴别能力, 依法营销能力, 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并增强其在医药经营活动中分析、运营、交涉、谈判的能力。 (3) 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我国教育部确定的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基本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其他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及新药大量涌现, 医务人员和病人用药知识不足与新药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另外, 各国都在积极建立临床选药和用药干预、制约机制, 药学部门的工作正从以保障供应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 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具有极大的社会需求。
6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998年, 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强药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下3方面进行: (1) 制定“双师型”药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双师型”药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并将其列入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2) 培养一批“双师型”药学专业带头人。药学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 应负责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任务, 为院校培养急需的优秀的“双师型”药学教师。 (3) 专、兼职相结合, 优化“双师型”药学教师队伍结构。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面向社会、行业、企业聘用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专业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药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综上所述, 高职药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找准位置, 将自己定位于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突出实践教学, 采取适当培养途径,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把握医药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发挥集体智慧, 为我国医药行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
摘要:阐述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并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及教学团队5方面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05-11
药学类高职高专11-08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07-26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12-13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5-17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06-25
高职高专韩国语专业08-28
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09-14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介绍12-06
高职药学专业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