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2024-07-26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共12篇)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1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每年还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而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各个层次的旅游教育也得以迅速发展。而旅游职业教育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在解决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旅游职业教育还不够完善,如存在高职高专教育“本科化”、“普教化”等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服务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优良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技术与技能性强,而且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要很强。所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基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在适当的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要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现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注意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会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但在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效执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一般都安排了实践教学的计划,大概都是从认知实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三个方面去进行组织、安排。但因多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如在酒店模块实践教学上,仍有很多院校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例如资金和空间等,只能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而难以在校内进行仿真实践学习。而安排到酒店后,又因酒店用人的需求限制,学生几乎只能呆在一个岗位上进行实习,不能满足学生在其他岗位上的技能锻炼。

校内实训设施缺乏,或是没有很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或是因为经费短缺、实操型师资不足等,所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原本安排的实践教学计划难以取得很好效果,甚至最终又回归到了课堂的理论化讲解。

2. 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偏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计划中,实际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30%左右。这个比例不能适应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和北美的CBE及澳大利亚的TAFE,它们的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都超过了50%。而就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更不同于其他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操性更强,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无论是旅行社方向还是酒店方向的专业课程,其实践课时都应比理论课时多。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存在高职高专“本科化”、“普教化”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课时居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准,所以,在高职高专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强求学生进行深度的理论探究。

2.2 实践教学执行效果差。

虽然安排了实践教学课时,但很多院校没有制订具体的实践教学制度和实施大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导游模块的校外实践教学,因为实践内容涉及用车、门票等费用支出项目,这些经费问题,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更是难以审批,而实践教学中的经费也直接地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策划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在导游业务校外教学中,没有前期详实的计划及学生的充分准备,只是纯粹地把学生带到一个景区让学生自由参观,后期也缺乏总结与讲评引导,以致实践教学效果低下。

2.3 实践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旅游管理专业涉及旅行社和酒店等旅游企业的不同岗位工作,每个岗位的特点相差甚大,在实践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

一般院校都采取了“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由于设施设备因素影响,校内实训难以取到较好效果,而校外实习,一般都是顶岗实习或者毕业实习,因旅游相关企业考虑到经营管理效益,只能长时间地安排学生在某个岗位上,影响到学生全面专业技能的掌握。

2.4 校外实践教学前缺乏动员与教育。

在校外实践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几个不同的利益体。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乐意使用实习生,而学校也正需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以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对于学生来说,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校外实践机会都是在基层———一线服务工作,且工作量大,工作岗位低。而在校外实践教学前,大多数院校都是用一两个课时来动员、教育,主要宣讲的是集中在实习注意事项等方面,以致很多学生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旅游专业“90后”的学生更不愿意去实践。

3. 提高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提高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大纲。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优良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大多数院校意识到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按照德国模式,以1∶1的比例来划分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根据我们国家教育现状和体系要求,我们更需要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如高职高专的第一学年,英语、计算机和“两课”等基础课程比较多,而在后两年中,校外实习又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必须增加在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时,才能让学生在校学到更多技能以为后面的校外实习打下基础。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等专业课程,更应侧重实践教学,必须充分提高其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如4∶6模式也并不为过。另外,无论是课程实践教学还是校外专业实习,首先都必须有一个实施大纲。制订合理的实践教学实施大纲,是实践教学有效执行的保障。

3.2 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或场所。

实践教学一般被划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两种类型。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必须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以确保实践教学能取得成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必须综合应用各种方式或选择适当场所进行,不能全部课程一刀切。例如针对《导游业务》,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有校内导游实训室,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景点模拟讲解,还是其他的实操内容,几乎都选择了校内的实训,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如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效资源,如博物馆、烈士陵园、公园和品牌企业等,让学生全程参与线路设计、景点讲解等,通过这样的校外实训更能取得好效果。

3.3 强化学生对专业实践重要性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认识。

学生积极性不高和缺乏对专业实践的正确认识,也是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教学前,特别是校外顶岗实践前,都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动员与教育,让学生明确充分、积极准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旅游服务行业工作特点与现状,认识到只有经过基层锻炼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

3.4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重要的行为主体,都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考核,更要侧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执行效果的评估。在对学生考核方面,可以以小论文、实践报告或教师现场督查等方式进行,最终成绩纳入学生个人期末总评成绩。而对教师,可以根据教师实践教学大纲践行、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和学生评价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欣, 郑海涛.论高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职教论坛, 2003/16.

[2]洪艳.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2.

[3]孙悦.关于加强现代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 2008.06.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和见习。

二、“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宄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

根据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与实践经验的探索,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三个实训室。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1)导游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导游技能训练进行模拟导游,同时进行导游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2)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通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评价,并进行开发设计,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方法。(3)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5)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目前我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几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每年暑期,学生自己也联系一些旅游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同学甚至已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

3.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经过探索我们认为野外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让学生参加旅行团,以一个游客的身分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风景名胜进行认识实习,同时也观察旅行团中全陪、导游的工作,并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将他们领进旅游工作的门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比较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由各专业课程老师分别下到实习地,各自就所讲授的内容制作出整套的实习项目,如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模拟规划实习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项目参与实习。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此,新生入学教育时,我们通常请来各大旅行社的总经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而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旅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信息了解非常及时。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旅游专业学科的应用型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为保障上述四个实践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2.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比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要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主讲旅游信息管理课程的老师曾参加过相应的工作,这样,既精简了机构,又提高了效率,符合高职高专的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3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 专业建设 岗位分析

一、引言

201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1150万人,2015年达到1525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7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而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2009年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为430904人,毕业生人数为335948人, 可见全国对于旅游类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好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关键作用。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职业人才培养要契合职业及职业所突出的社会性;目标是培养在特定的对应发展形态的社会中,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作用,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出有效社会劳动,得到社会现实认可的人才。职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职业化。因此高职人才应当“精技术,会组织,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职业人才应具备的社会性,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英语导游讲解水平、熟练的导游服务技能和较强的旅游经营管理能力;担任涉外旅游团体的接待、英语导游、翻译、涉外宾馆的管理工作以及其他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涉外接待服务工作。

(一)专业岗位分析与能力分析

据调研,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具有较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包括职业道德水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及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根据高职的特点及高职职业教育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包括中文导游、英语导游、涉外酒店的服务工作及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升岗位群包括处境旅游领队、旅游业务骨干以及初中级管理人员。

1.岗位分析。根据企业调研我们可以把旅游英语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分为初级导游或涉外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其拓展(迁移)岗位为国际领队及旅游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可分为:1)旅行社导游工作和旅游景区的(涉外)讲解和(涉外)接待工作;2)星级酒店的基层涉外服务工作。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和酒店职业英语等级证书。

2.能力分析。通过对旅游英语专业职业岗位及相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可把其专业工作能力分解为:1)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2)导游服务技能;3)沟通协调能力;4)旅游审美能力。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旅行者参观、游览;能用英语作为服务工具负责向旅游者向导、讲解、传播文化;能迅速、准确理解外宾意图;能用英语与宾客沟通推销酒店的各项产品和各项服务;能用英语与宾客沟通,提供酒店前台接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酒吧服务、康体娱乐服务等;能在为宾客服务时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能在使用英语的同时得体地运用规范的礼仪礼节;能用得体的英语正确处理旅客或宾客的投诉和突发事件。

(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旅游英语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主干课程的时候,我们依据的是“英语”+“专业”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加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

“英语”主要是强化基础,训练技能,主要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口语、旅游英语、导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语言主导课程,此外还设置了“专业”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等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理论,以便更好更快地理解就业的行业与所对应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及职业素养。

(三)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主要以实践为特色,旅游英语专业将以课堂实践教学、课内模拟实训、校外参观调研、校外定岗实习等形式相结合。

要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除了建设好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外,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质量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培训好稳定、真实了解实际岗位需求及掌握岗位技能的实训指导教师。

(四)双师型教师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必要环节,是专业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主要以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为核心,积极实行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运作模式,不断深入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职业人才,走专业内涵发展的发展道路。要顺利实施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执行者主要是专业教师,而要达到专业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必然要求一个了解企业、具备企业工作技能及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因此专业建设的另一重点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到企业实践,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

三、小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高专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载体,要切实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专业建设必然要走内涵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方文.旅游英语专业建设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

[2]黄湖滨.“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性”[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4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 正好迎合了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并且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针对性、目标性强, 具有“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的特点。因此, 如何使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成为旅游行业“美丽形象代言人”, 加强在校学生素质培养, 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素质培养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素质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 这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根本宗旨和总原则, 也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旅游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旅游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具有一定旅游服务管理理论基础知识, 懂得国内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及其经营管理, 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和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2. 专业性原则

专业性原则是指素质培养应遵循旅游行业的特点进行。

导游以及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将走向旅游工作的第一线, 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 用热情的态度、细致的观察力和缜密灵活的思维了解客人的心理和行为。导游和酒店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代表着国家、公司和个人的形象, 所以需要不断充电, 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知识层次, 做好旅游行业的“美丽形象代言人”。

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素质培养内容

1. 思想素质要求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应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服务工作中, 应严格遵守外事纪律, 讲原则, 讲团结, 识大体, 顾大局, 不卑不亢, 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热爱本职工作,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遵纪守法;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2. 身体素质要求

首先, 旅游从业者必须身体健康。《食品卫生法规定》:“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 (包括病原携带者) 、活动性肺结核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 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凡是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士, 不予颁发导游证。”没有导游证, 就无法从事导游工作。

其次,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强壮的体格, 因为餐饮服务工作以及导游工作劳动强度都非常大。比如:餐饮服务“日行百里不出门”, 站立、行走、托盘等都要一定的腿力、臂力和腰力;导游工作更是每天奔波劳累, 睡得晚, 起得早, 没有健康的体魄是不能完成此项工作的。

3. 相关能力素质要求

(1) 语言能力。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 是旅游从业人员最根本的服务工具。《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对饭店服务人员的语言要求为:“语言要文明、礼貌、简明、清晰;提倡讲普通话;对客人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时, 应予以耐心解释, 不推诿和应付。”《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要求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导游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 应变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灵魂、有需求的人, 人与人的需求以及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是不相同的。这就增加了对客人服务的难度。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该锻炼应变能力, 遇事冷静, 及时应变, 妥善处理, 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充分体现旅游企业“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 尽量满足客人的合理需求。

(3)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显现的技巧和能力, 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服务的规格、标准, 更能给客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因此, 要想做好服务工作, 就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 并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

(4) 服从与协作能力。服从是下属对上级的应尽责任。旅游专业学生应培养具有服从上司命令为天职的组织纪律观念, 对直接上司的指令应无条件服从并切实执行;还应服从客人, 对客人提出的要求应给予满足, 但应服从有度, 即满足客人符合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合理要求。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方案

1. 优化课程设置

以素质技能为核心, 优化课程设计。所谓素质技能课程系列主要是为适应旅游行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要求而设计, 突出了旅游行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规范性、操作性、层次性要求, 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 本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公共课中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和体育课;旅游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大学基本素质技能培养课程, 包括外语、计算机应用、普通话与口才训练 (口语课) 、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旅游行业性素质技能培养课程, 包括公共关系学、礼仪与形体训练、饭店服务、导游业务、推销技巧及所有旅游行业的实践性课程等。

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旅游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应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分别进行安排: (1) 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如演讲比赛、模拟导游大赛、体操表演、歌咏比赛、客房与餐厅实际操作比赛等, 将专业学习融入文化活动之中, 既可发挥旅游专业学生的优势, 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带领学生去三星以上饭店、旅行社以及景区进行考察实习, 有助于学生对当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全面了解。 (3) 配备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 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 改进教学手段

(1) 强化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 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 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互动式学习,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 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2)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理念, 诸如“客人是上帝”“客人是皇帝”“客人是衣食父母”等。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例如正方“客人是上帝”、反方“客人不是上帝, 是皇帝”, 这样, 有助于学生对该服务理念提出的原因、背景、目的以及需要服务人员具备的素质能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 加强旅游管理实习

旅游专业实践操作性比较强, 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因此对学生实习工作应加强管理。学校须与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 每一届学生应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与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习成绩, 从而提高学生实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凡是实习不合格或不实习的学生应给予严肃处理。

总之,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是促进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6) .

英语演讲与高职旅游英语专业 篇5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在高职教学中必须做到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高职类外语专业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就英语教学而言,不仅需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且必须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目前,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高薪聘请外教担任口语教师,但学生反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常常听到学生自暴自弃的怨言,不少教师也抱怨学生“张不了口”。为了进一步摸清高职学生口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措施,笔者在我院旅游系作了抽样问卷调查。

一、学生口语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笔者于2009年4月在我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三个年级及酒店管理两个年级中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年级抽样30%的学生,样本总数达150人,调查内容涉及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口语水平自我评估、公共英语课堂口语参与积极性、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口语表达的障碍、口语练习时间及口语练习模式等。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从以上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口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多数学生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口语状况,学生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低,虽然配备了外教,也只是一时的新鲜和好奇而已,有57%的学生从不参与课堂口语活动,经常发言的集中在10%的学生中。68%的学生明显缺乏自信,不敢开口,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课下练习口语的动力小,即使每周两个小时(每天17分钟)的练习量也远远不够,更何况投入此项活动的学生比例只有8%。第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高职学生已经认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并有58%的学生在课堂外有过自我口语训练的经历。其中83%的学生是通过朗读课文、听英文歌曲等粗糙的英语口语训练方法。这种模糊的听力训练手段导致学生养成了“凭感觉学英语”的习惯。学生对听力细节缺乏重视,导致英语交流失败。第三,8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在阅读、词汇和语法,而口语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整日背单词和语法规则,使得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长期得不到训练。因此,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语塞。有趣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此重视词汇语法,而学生在练习口语的时候,1/3的学生仍感到词汇量少,严重影响了口语表达。调查显示,20%、33%、40%的学生对讨论、演讲、辩论的方式比较感兴趣。可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当之处。大多数教师认为口语课就是教学生如何进行情境练习,注重浅层次的机械模仿、操练,而轻视在模仿基础上的创造。练习形式上替代型、复述型的浅层次对话居多,而对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长此以往,学生思辨能力差,口语表达逻辑混乱、内容空洞、肤浅,不会组织语言及表述观点。笔者认为,以上症结部分源于英语口语教学长期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操练,语境教学的导入流于表面化。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给予的信息词汇,缺少自我思辨的语言转换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英语演讲环节。

二、口语课程中增设英语演讲教学环节的必要性演讲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交际活动。开设演讲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英语演讲环节有助于训练学生交际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培养,如语料素材收集、分析、整理能力;语言表达的反应能力及自信水平;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英文语篇的鉴赏能力等。演讲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应当具备至少八种素质:(1)自信;(2)能清楚地交流思想;(3)能很好地使用语言;

(4)广博的知识;(5)较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6)能抓住听众;(7)能够激励信念;(8)有幽默感。这八种素质正是市场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就是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旅游行业国际化人才,即思维周密、善于英语表达、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英语演讲对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对促进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重视程

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提出见解的能力、敦促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勇气和信心及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设英语演讲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传统的英语口语课程多是以听一段录音,让学生重述听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陈述内容进行修正。增加英语演讲教学环节后,教师将演讲题目范畴在课前做提示,在陈述时间上给予限制。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将整理的语料,通过合适的英语口语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增添了英语口语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将口语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整合语料-输出语言的过程。通过观摩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现场,越来越多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已经意识到开口说英文比拿四级英语过级证书更有价值。在口语教学活动中,大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参与英语类演讲比赛积极。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明显的体会学生相关语料库词汇匮乏的现象。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何时进行专题讨论、何时进行语音纠错、何时进行演讲展示都需要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出发。

四、英语口语课程演讲环节教学的组织形式考虑英语演讲教学环节的作用,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可以采取:观摩—设立演讲主题—学生分组准备演讲稿件-小组以PPT方式呈现演讲主题核心词汇并纠正重难词汇发音-各小组代表进行演讲,教师进行录像―教师辅助整合小组间语料库词汇并以PPT形式呈现-小组间互评及自评-教师综合评价-各组同学写出一份主题报告。观摩教学环节是为学生设置演讲教学前提。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以感性认知为主,吸取各类名人、竞赛演讲者演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设立演讲主题是以本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相关主题为语料基础,展开演讲教学环节。该环节的确立是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英语口语交际服务,同时,增强学生岗位英语语料库意识。学生分组备稿过程是提高学生对相关信息整合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小组课程呈现语料素材教学活动是增强学生多媒体运用意识,小组分享同类主题语料库资源等作用。小组代表进行演讲,教师录像环节是锻炼学生在真实情景下整合信息呈现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小组代表在英文语言表达方式、主题信息量的取舍、演讲时间的控制、演讲过程中的仪表仪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训练。教师整合语料信息并做呈现教学活动是将各组同主题信息,包括词汇、句法、专业知识体系等做梳理,并以文字形式呈现。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需求的行业英语各类信息。

五、结语笔者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教学,英语演讲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学生的连贯叙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同时语音、语调得到了一定改善,怯场现象基本得以消除,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高涨。由此可见,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课程中增加英语演讲教学环节意义较大,值得推广实践.参考文献:

[1]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J].外语界,2001.3.[2]王银屏,孙昂.英语演讲教学刍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1.[3]GriceGL,SkinnerJF.MasteringPublicSpeaking[M].Massachusetts:Allyn&Bacon,1998.从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谈大学

一、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背景与现状日本语能力测试(TheJapanese-LanguageProficiencyTest简称“JLPT”)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自1984年起在日本国内及海外举行的目前世界最具权威性的日语能力考试。截至2009年,全世界的报名人数以最初的7000人上升到77万人,可以说是目前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日语考试。近年来,报名日本语能力测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对考试的要求和建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此考试的实用性已越来越被考生们所质疑。因此,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运用25年来根据日语教育学和测试理论的研究成果及迄今

为止积累起来的考试成绩数据,对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内容进行了全新改版,决定自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前的JLPT分为四个级别,即一级到四级。一级最高,四级最低。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对日语文字、词语和语法的掌握度。改革后的新JLPT则被分为N1、N2、N3、N4、N5共5个级别,在原有基础上新增设了N3级。目的是为了解决原来的三级到二级跨度过大问题。考试内容也从原来的重视语言基础过渡到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同时,考试时间也将原来的每年一次改成每年两次,即7月和12月。2010年7月4日已实施了改革后的第一次考试。可以说,通过日本语能力测试已成为当今考生出国留学,择业与就业的通行证。

二、日语听力在新日本语能力测试中的地位外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译这五个基本要素。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最为基础的一项技能。它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第一步,是吸收和理解口头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全球一体化交流国际化的今天,在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已成为日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中,听力部分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它主要体现在评定标准上面。原有的评定标准是文字词汇部分100分,听力部分100分,阅读理解和语法部分200分,满分为400分,及格分为280分。新JLPT的评定标准除了将满分改为180分,合格分变成100分之外,还增加了每项最低分的标准。也就是说考试中的的各单项得分至少要达到19分才视为及格。否则,无论综合得分多高都不能视为及格。其中,听力部分的改动对考生的影响最为明显。改革前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听力部分占总分的25%,改革后的听力部分(60分)占总分(180分)的30%。虽然提高的幅度仅有5%,但在各单项得分至少要达到19分才被视为及格的前提下,听力部分提高的5%对考生来说就相当困难了。在以往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不少考生虽然过了及格线,但成绩是不平衡的,往往是靠词汇和文法阅读两部分把分拉上去的,听力部分根本达不到及格率。可以说,日语听力始终是制约日本语能力测试合格与否的主要因素,在新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占有首要地位并起到关键性作用。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转变。但根据调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不相称。根据湖南女子大学近几年来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希望我们的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要求:(1)要爱岗敬业,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2)要求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3)熟悉导游服务和酒店服务的技能技巧,适岗应岗能力强;(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1按岗位群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其中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饭店服务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旅游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会话和翻译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课程的设置,应打破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设置的做法,以培养基本素质和上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按照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删、组、增、选,对原设35门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对培养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用不大的课程,如其主要内容已包含在其他必开课程内,或学生已基本具备这方面知识,或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予以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其次,将课程性质基本相同、内容过多、自成系统的两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第三,根据旅游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增设日语、韩语、插花与茶道、调酒、会展与会务、电子商务等课程。课程设置确定后,我们又按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2强化外语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好地增长才干,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于必修的外语课程,我们除安排了“大学英语”、“旅游英语口语”课程外,增加了“旅游日语口语”、“旅游韩语口语”两个语种的课程,错开排课,课时相同,考核的要求也基本相同,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种外语。其二,我们还设立摄影与摄像、书法与绘画、湘绣等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促进个性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处理旅游意外事故的能力,我们还开设了旅游保险知识、旅游意外事故处理方法讲座。

3加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使实践教学时间(含集中实践教学时间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旅游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四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我们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4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克服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改变完全按“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过程的做法,将教学内容分成能力模块,分年级采用以下循环式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围绕旅游市场营销技能训练、导游词创作练习、导游口才训练这一模块安排相应课程,并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周末或假期集中安排一次社会调查或旅游市场调查。通过这一循环,使学生一入学就对整个专业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一个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旅游营销技能等。

第二循环:围绕公关礼仪技能训练、导游服务技能技巧训练、宾馆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训练这一模块开设相应课程,除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训练外,还利用周末或假期分批组织学生到校外景区景点现场模拟导游实习、到旅行社进行外联、计调岗位见习、到星级酒店进行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和客房服务岗位见习。通过这一循环强化训练,增强学生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技巧、人际交往及公关与营销能力等。

第三循环:第一学期主要围绕综合能力的系统训练与提升开设相应课程,为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作准备:第二学期安排10周在校外实习基地旅行社、景区景点、星级酒店顶岗实习。在第三循环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与管理的技能技巧方面得到较系统的训练和提高。实践证明,由于三个循环的环环相扣,学生能力得到加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大部分旅游企业上门成批挑选实习生,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有的实习二至三个月就被正式录用,实习与就业一步到位,真正实现了校企业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

以上三个循环的能力培养模块式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环节相互衔接与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真正达到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我们还改革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废除“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有关专业课的部分内容,利用学生导游实习、宾馆实习期间,放在现场讲授,可使学生印象深刻,牢固掌握知识。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投影仪、多媒体等,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抓好业务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除开设“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及系列入文素质教育课程外,还要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抓好课外科技、文体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等。

6改革成绩考核办法

严格各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核,全面实行“一书多证制”,要求学生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大学英语水平考试三级证书或日语或韩语水平考试证书、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一级证书、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证书、钢笔字合格证书、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证书等。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7

高职教育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 “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是基础, 这就要求所有的课程必须具有实用性, 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以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规划教材的使用, 充分体现课程中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 学生在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技能, 也正是这一特点的要求。就我院旅游专业来说, 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旅游英语、英语听说、英语写作和英语泛读等。如此繁杂的英语课程, 只有旅游英语与旅游专业挂钩, 其他的课程与非旅游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甚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相同的。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 教材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培养。

一、旅游专业英语教材的使用现状

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我国无论什么专业的英语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南针的。尽管都知道英语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 可是实际上很少有人把它当做工具来掌握和使用。就拿我国高职高专A、B级能力测试来说吧。本来是一种能力测试, 其本意是作为检测英语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但由于它是全国范围一年两度的统一考试, 而且统一颁发证书, 有的学校还把它与毕业证挂钩, 其意义就超过了一般性的常规检测, 自然而然就成为一种目标或指挥棒了。于是学生趋之若鹜, 各个院校的通过率和优秀率也成为了评估院校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 不由自主地皆为考试这一目标而选择了。在这种大趋势下, 所有高职高专命运皆为此, 旅游专业当然也不例外了。本来高职专用的课程教材就缺乏, 很多院校不得不采用为过级服务的应试课本, 听的是A、B级听力测试材料。这样学习的口语是不会流利的, 外国游客的问话是难以听懂的。在工作岗位上必要的沟通都成问题, 我们培养的学生怎么能成为实用性人才呢?这样的英语教育显然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同时违反了高职教育的初衷。

目前, 旅游专业的英语课程安排是处于一种互不联系、各自为政的状态, 根本没有达到知识的整合。比如我院旅游专业开设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的授课目的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作准备, 这门课可以不与旅游专业扯上关系。旅游英语是专业英语, 与旅游联系最为紧密, 没有可说的。但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等采用的教材, 都是采用的从考试角度编写的课本, 与旅游没有任何关系, 结果学生在学校期间上了几百个学时的英语课, 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听不懂、表达不出来。况且学生所学习的各门英语知识, 全是孤立存在的, 比如旅游口语课上学过的单词和短语collect call (受话人付款的电话) ;在大学英语课中遇到了, 没有一人能够说出它的意思, 甚至说没有学过;在写作课中需要说明电话的付款方式, 找不出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不足为奇。因为学习的内容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没有系统性, 更没有灵活性而言了。这样既没有达到开设旅游英语的目的, 更没有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 高职旅游专业的现用英语教材存在极其不合理的因素, 进行合乎实际的教材规划势在必行。

二、旅游专业实施英语教材规划的可行性

2004年上海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上, 该指导委员会主席许芳梅女士就强调“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英语基本功和交际能力, 同时也要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转变教学理念, 把英语教学同基础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说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确实到了必须深化改革的时候。这些年来, 每个英语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理念已深入到心中, 但如何去改、如何更有效地去改, 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但是, 对于拿着应试教材课本的教师来说, 怎能够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理念呢?对着本本都是孤立之舟的教材课本怎能够培养出专业英语纯熟的学生呢?所以, 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只能当做纸上谈兵的空话了。

现在, 国家一些权威出版社已经从不同层次出版了旅游专业英语系列的教材。比如:《实用旅游口语教程》《实用旅游听力教程》《实用旅游英语应用文教程》《实用旅游泛读教程》等等。这些教材都为我们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同时也为我们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材的规划开了一条先河。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使用这样的系列英语教材, 可以将各门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所有专业知识整合起来的目的。

其次, 我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的优势和特点, 立足自己学校硬软件环境, 从本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 编写出适合本学校本专业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这样, 我们的教材规划会做到有的放矢。

三、旅游专业实施英语教材规划的优势

旅游专业实施英语教材规划后, 学生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了。比如原来所使用的听力教材, 都是从简到难, 大多数内容与旅游毫无关系。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高职学生来说, 到了难的章节听到的都是些陌生的词汇、句子和短文篇章。这些内容尽管在老师的帮助下当时听懂了理解了, 但他们是很难牢固地记住的, 更别说举一反三地使用了。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由于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内容感到陌生听不懂, 所以无法很好地服务于客人。实行教材规划后, 听力课上学到的单纯数字也可以成为房间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等;各自为政的词汇和句子也会变成客人口中的日常术语和问话。

旅游专业实施英语教材规划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众所周知,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不过要想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实行有效的教材规划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实行有效的教材规划符合教学法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重复发生的行为有利于记忆。就拿下面举的例子来说吧。在旅游口语课本中, 预定房间时学生学到客人与服务员对话表达:

A:Hello, I want to book a single room which faces the sea.

B:Hold the line, please.I’ll find out.

在旅游听力课本中, 学生可以先听到表达预定房间的内容, 然后判断谈话人之间的关系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在旅游英语写作课本中, 学生可以把预定房间的对话内容改写为信函形式。相同的内容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 经过如此反复的强化学习, 恐怕没有几个学生记不住此内容了。这样就可以把所学习的内容统一起来了, 形成一条有机的链条, 随用随取。

总之,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教材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无论是商业谈判、文化交流, 还是旅游服务等等, 用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与外国人交谈成为旅游行业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旅游专业英语教材规划成为了首要任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一线的实用性人才, 更应该把教材规划当做首要任务来完成。

摘要: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 如何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是高职高专院校和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专业英语教材的使用现状出发, 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旅游专业实施英语教材规划的可行性, 并分析了旅游专业实施英语教材规划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英语教材,规划

参考文献

[1]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0) .

[2]李玉娟.高职教育旅游专业英语教材一体化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10) .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8

旅游业是直接对人服务的行业, 旅游人才作为直接或间接对客服务的人员, 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 又要充分照顾客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 各高职高专院校把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却常常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在旅游业中, 隶属于管理与服务“软件”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恰恰成了旅游业的软肋, 使得我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滞后。所以, 旅游专业人才人文素养的修为往往成为旅游管理与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 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旅游职业的特点, 要求旅游专业人才能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先做“杂家”, 后做“专家”, 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 构建比较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所以, 人文素养是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作为高职高专院校, 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重任, 理应把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 真正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端正关于人文素养的认识

(一)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

知识是基础, 素养是对所掌握知识的内化。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这方面有独到且入木三分的见解, 她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 是材料, 是工具, 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等知识之后, 通过学习本体的体验、领悟和内化, 而进一步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 “这些学科到了最后, 都有一个终极关怀, 即是对人的关怀”。

(二)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及人文精神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 一切美好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人文, 首先是“人”, 其次是“文”。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人文素养,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作为直接对人服务的旅游业, 重视被服务者的价值观、个人感受和尊严, 是优质管理与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一切教育行为皆围绕高考或者升学的指挥棒转, 一切教育成果皆以升学率论英雄, 虽然表面上开口必谈素质教育, 但实质上往往流于形式, 其效果无异于隔靴搔痒。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素养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所以高职高专阶段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就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重“文”轻“人”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方面, 而学校教育教学, 却表现出重前者轻后者的现象。教师及管理者一味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表现为课堂上仅就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强输猛灌, 课堂外对学生人文修养不加引导放任自流。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 鲜有纳入人文精神因素, 或者比例太小, 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拼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后果, 必然牵制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二) 重理性灌输, 轻感性体验

人文素养是在对文化知识内化吸收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内在修为, 学生接收的知识信息需要加以自身的感性体验和处理, 才能得以内化, 所以注入自身思考、领悟的情感体验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过程, 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必要的感性体验, 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 说到底只能是舍本逐末, 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这也是国外教育相当重视学生主观体验的原因所在。目前,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未能做到双管齐下, 所以收效甚微。

(三) 重课内, 轻课外

在奥地利维也纳modul旅游学校进修期间, 笔者深度体会了发达国家的旅游职业教育。学生经常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参观体验, 经典景区景点、高星级酒店、咖啡工厂、机场、特色餐厅、纪念馆、博物馆、乡村古城堡、葡萄酒庄园等等都是学生专业课要亲历的现场。在开课设计上, 做到了每一门专业课都有校外授课内容, 每一周都有校外授课计划。学生的专业课是非同一般的, 吸引眼球的, 这种课内打基础, 课外重体验的授课模式, 自然而然达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效果。而国内, 学生们基本上被动变成“钉子”,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 他们徒有羡慕的份儿, 很少有亲历体验的福气。

换句话说, 国内职业教育的课堂是固定且单一的, 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课堂是灵动又多维度的。国内“重课内、轻课外”的结果, 禁锢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这种培养模式, 不能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针对专业特征, 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

旅游服务与消费的同步性, 以及它的不可储存性, 致使服务中发生的不足无可弥补, 直接影响客人的评价, 甚至直接决定回头客和潜在客源的生成。这一点, 旅游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直接和明显, 从而导致旅游业的脆弱与不稳定。

所以, 在服务的始终, 服务者既要拼专业知识, 又要拼服务技能, 但更重要的是于无声处予以客人独特并且温情的人文关怀。比如在带团旅游期间, 默默掌握每位游客的生日, 给旅游期间过生日的游客策划一个经济实惠、意义特殊的生日PARTY, 会令其收获惊喜、毕生难忘。再比如, 在餐厅用餐的时候, 将身患残疾的游客安排在适当的地方, 不让人发现其身体的残疾。这些都是满含人性关怀的人性化服务, 它实施起来的关键是要时时、事事、处处心里有客人, 以客人的人性需求为服务之本。这种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是长期以人为本专业理念作用的结果。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 旅游专业教师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实施者, 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特性, 帮助其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 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二) 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软实力

学校要通过彰显学校特色, 营造以校训为灵魂, 以校纪校风为核心, 以校园文化长廊为媒介的校园文化, 突出学校人文历史和学术追求。

学校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注重专业宣传, 充分展示专业成果和魅力,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专业定位, 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职业人生规划, 坚定其专业理想。

(三)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建立全新的人文素养培养观

教师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高度。作为教师, 理所当然应该加强自身人文素养, 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个性张扬、精神追求上不断提高自己, 成为学生的楷模, 在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旅游专业教师, 应该促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人才, 既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 走出校门步入社会, 还要成为业内的专家、行内的精英。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先导。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最直接实施者, 其观念的破旧立新, 直接影响学生的素养的养成。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以人为本, 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 仅仅把自己当成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者, 片面理解和实施“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四) 合理规划课程建设, 明确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课程设计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主要体现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而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仅围绕专业和实践, 形成了“专业基础课加技能操作课”的开课格局, 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平均不超过总课时的10%, 远远低于欧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所以, 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比例, 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引进介绍国外先进思想意识和文化, 促进和帮助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正确定位。

(五) 立足课堂教学, 让旅游专业课堂富含人文精神

课堂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 要求改变传统课堂面貌, 要做到三少三多:少灌输多体验, 少代劳多引导, 少讲授多吸收。

比如讲到沈从文是凤凰古城的宣传者, 教师大可以只给出这个结论, 至于佐证材料, 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 然后自己组织语言, 最后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这样的处理, 首先避免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 在教师主导性地位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 学生逐步认识了沈从文其人其文, 了解了他乡土文学背后对故乡浓浓的情感, 知道了他如何将故乡的山水人情、民风民俗诉诸笔端, 告知天下人, 从而水到渠成达到了宣传家乡的目的。之后的讲解, 同时练习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讲解能力。这样, 一个内容兼顾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 可谓一气呵成、滴水不漏。

(六) 跳出传统课堂,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和行路都是提升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 且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行路的方式多种多样,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像欧美学生那样潇洒背包出门旅行, 但在课余, 参加校内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 如礼仪表演、茶艺展示、导游讲解比赛、才艺表演等等专业和综艺活动, 都能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 能促使学生锻炼技能、提高活动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学校需要践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 是要把专家或企业精英“请进来”。以专题讲座或者现场沟通见面会的形式, 让他们跟学生互动交流, 通过他们传播企业文化, 展示行业最新气象, 达到让学生了解行业、熟知行业、热爱行业的目的。旅游行业的“白骨精”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是专业教师远远不能达到的。学生对他们的艰苦创业、职场打拼充满好奇, 他们强大的气场、令人起敬的职业操守、传奇般的职场轨迹在无形中影响并指导着学生的成长与成熟。这样的讲座和见面会, 其效果是任何专业课堂所不能企及的。

其次, 是要把学生“带出去”。学校应主动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组织学生观摩或参加由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点、酒店等组织的“十佳导游”比赛、服务技能大赛,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零距离接触行业, 端正专业认识, 增进专业情感。这对于学生提前规划职业人生、提前职业岗位定位是相当具有实际意义的。

然而当前因为种种原因, 国内学生安全事故频发, 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 不敢轻易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学生有如“笼中鸟”、“井底蛙”。学校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科学的。对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国际旅游业来说, 学生一旦失去与外界和行业接触的机会, 最终失去的就可能是未来职场的广阔天空。

总之, 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旅游人才的竞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乎国家旅游业的竞争力, 关乎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大计。学生人文素养的修为, 直接决定人才的质量。高职高专旅游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从转变观念入手, 在各方面创造条件,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出高素质、有担当的旅游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峰.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 2009 (7) .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是指采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目的语, 目前我国主要指英语) 作为教学媒介, 帮助学习者学会语言的使用技巧、掌握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旅游高职高专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逐字对译和信息转换, 而是对传统的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创新, 通过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的模式, 充分整合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逻辑思维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构建旅游理论知识结构, 掌握专业技能, 增强在旅游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一、双语教学: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根据未来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对旅游人才需求类型的调查和分析, ‘十一五’期间, 中国旅游业十分缺乏应用型与理论型相结合的中级管理人才, 如旅游企事业单位中的行政、人力资源、营销、工程、规划、公关、宣传、会展、策划、网络、娱乐等许多部门都需要管理人员 (部门经理) 。”这种发展趋势势必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 不但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更多的向通才、全才的综合能力发展, 比如必要的计算机软件的运用, 基本的公关关系经营, 以及一至两门的外语。为此, 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必须要提升毕业生的素质优势和自身的竞争力, 以适应社会各用人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

因此, 如何根据上述行业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并通过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对各门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人才, 是旅游行业发展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所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现状

1. 时间选择

根据双语教学的惯例, 双语教学的要求是5 0%的外语5 0%的中文。但是目前情形对于完成该目标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以分阶段进行。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为例, 大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从大一开始就坚持实施双语教学。大一学生因为刚刚经过高考, 英语知识仍然熟悉, 只是缺少旅游、管理、社会方面的认识。因此, 双语教学更多时候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和阅读材料上, 让学生一开始形成对英文的熟悉程度, 解除他们对英语的心理恐惧感, 真实体会到英语的应用不仅仅存在于考试的形式, 还在于作为一种专业知识学习工具的实际运用。经过大一阶段对双语教学形式习惯后, 从大二开始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同级学生相比均有了更为明显的提高和进步。

2. 教材建设

高职高专旅游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旅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客源国 (地区) 概况》、《导游实务》、《饭店客房管理》、《实用旅游英语》、《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饭店前厅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旅游礼仪》、《旅行社经营管理》等。目前国内的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 (1) 教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2) 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 操作性较差。 (3) 教材缺乏案例, 综合性和灵活性不够。目前高校教材明显不足是普遍缺少案例教学, 内容比较死板, 导致大多数学生很难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面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指导。与上述国内教材对应的英语教材和配套使用的其他双语教学材料也因此更加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3. 问题与挑战

外语作为获取国内外管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必备工具, 是未来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专业英语毕竟不同于普通日常用语, 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构成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 由于各高职高专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养成不好, 导致各项英语语言技能较差。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双语教学, 无疑对他们专业知识的理解造成较大的障碍。怎样平衡这种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和英语学习的难度, 以及怎样平衡这种双语教学中汉语和英文的使用量, 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所面临和思考的难题。

此外,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素质、班级规模与学生人数的控制等方面的较高要求均构成了对其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培养自学能力、教辅工具与媒体的运用、双师型与双语型师资整合、双语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转变、旅游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资源整合、按照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模式进行教学等方面均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改革策略探索

1. 加强相关学科的教材建设, 高度整合课程内容

教材建设是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与前述国内同类教材相比, 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教材无论从内容、体系还是理念方面均更为成熟和完善, 尤其在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创新之处。

笔者在教学中对国内外同类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教材使用状况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比较, 包括教材的大纲体系和教学内容。国内的学科专业名称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和差距。针对这种现状, 在教材选用时可收集相近学科的原版教材, 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整合, 自己编写教材。以管理学为例, 国内高等院校较多选用周三多的管理学为主要教材, 而高职高专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在采用同类专业通用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当代管理学 (双语教学版) (第3版) , 该教材信息量大, 案例丰富生动, 以易学易用易懂为指导思想, 比较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本书学到丰富的管理学知识, 而且还能从作者简洁流畅、生动有趣的文字中掌握地道的专业英语, 同时也能了解美国文化。这一创新的“双语教学版”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广大旅游高职高专双语教学的需要。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要注重吸取课程结构化整合的思想, 对新信息、新动态、新进展进行结构化的处理, 注重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 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开放态度。介绍与旅游管理和行业发展相关的新学科、新方向及其前沿领域, 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双语教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当代特色,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安排若干主题, 由学生分组查找相关资料, 讨论分析总结知识点, 各组派代表用英语演讲获得的知识和看法, 再由教师纠正和点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加强师生互动, 用外语进行专业与情感上的交流, 营造学生用外语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用外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应该积极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误区, 多以演讲, 表演等形式鼓励学生“用”英文, 而不是单纯的“说”英语, 能帮助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

以管理学课程为例, 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控制、领导、组织等。这些管理职能存在于个人、班级、整个学校, 而不是仅仅是存在企业当中。因此可以配合情景假设的形式, 具体到建立班级文化, 班干部的管理, 鼓励创新, 使得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不局限在纸上, 而是在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运用到管理理论。例如, 利用上课前3分钟时间进行学科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 培养学生对时事状况的关注, 同时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中利用影像资料和网络资源穿插介绍国外相关知识与管理实践现状,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案例教学做好必要的背景铺垫。除课堂小组任务式讨论与学习外, 让学生分组进行管理实践调查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除了原理、理论的学习, 还要注重应用和运用。在教学实践这一环节上,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强化自身优势, 加强实践环节。比如: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 一方面可以将管理专业的老师进行交换实践, 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这些知名企业的管理层来校进行演讲, 与企业名人面对面, 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认识。同时, 可以开展模拟竞聘、商业计划的比赛,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3. 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双语教学是中文和英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 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 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 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两者不能脱节。比如在讲解某些名词、术语、定义、概念、案例时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 中间穿插用汉语讲解。另外, 必须注意管理学中英文对于同一概念、名词、术语、史实、事件、案例等内容的不同表述及由于翻译环节所导致的语意偏差和流失以及由此引起的诸多误解, 都要通过与源语相关内容的展示、对照、讲解来达到准确理解和更好运用的目的。

四、结语

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及旅游业的发展,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面临的难题。因此, 只有根据本校师生的具体情况, 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师生的素质, 为教育教学注入更为灵活的元素, 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和基础工作, 同时在授课中通过多样化形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琳:旅游高职中英双语教学刍议[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64~66

[2]陶玉霞、陶玉彩:大旅游教育格局构建设想[J].商业现代化, 2008, (3) :391~392

[3]刘妍:管理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B/OL].http://www.studa.net/guanliqita/090227/14512942.html

[4 (]美) 琼斯 (Jones, G.R.) 乔治 (George, J.M.) 著郑风田等译注:当代管理学 (双语教学版) (第3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5]唐玲萍:双语教学在旅游专业管理学基础学科中的运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75~76

[6]石玲玲:关于管理学基础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探索, 2007, (6) :115~117

[7]文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51~53

[8]谢雨萍李肇荣: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及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5, (10) :79~80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 篇10

1 定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百度百科中指出旅游人才是指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具有某种工作特长的人员, 尤其是指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的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服务人员。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的竞争成为现代旅游业竞争的高级形式, 建设旅游强市首先要有一支德才兼具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这样才能为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打下基础。因此, 人才要抓好, 队伍更要建好成为旅游行业素质提升的决定因素, 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游行业贯彻执行的本质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如培养目标不明确, 也就决定了不可能有明确质量指标与更好的教学模式。因此, 旅游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1) 旅游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的目标。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成立由旅游专业主干教师、旅游行业相关专家、政府主管旅游部门领导等组成的“旅游研究所”,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根据“旅游研究所”的意见, 指导旅游专业建设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国内外旅游需求、供应市场的调查研究, 真正了解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要求的前沿动态, 还要加强学校与市场、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间的联系互动,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 参考国家最新政策的调整, 结合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 以符合市场所需、政府政策、企业所求的“三符合”为导向来指导专业课程的建设, 正确定位办学, 明晰办学方向。 (2) 旅游人才梯度培养的定位。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企业培训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 完善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各教育体系之间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及优势,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培养重点。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不断发挥着基础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 着重培养创新性和德才兼备的高级管理人才。要始终紧抓教学质量, 紧突出自己特色办学, 校企办班力度要加大, 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中要把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 进而培养出适合市场、企业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3) 就业岗位的定位。目前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均是一线的从业人员。其中旅游策划、旅游职业经理人、景区管理、旅游外联营销、会展旅游、电子旅游商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运动休闲、医药保健、旅行社计调人员等初中级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专门人才, 高素质的导游人才, 经过专业训练的旅游及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 韩语、日语、蒙语等小语种导游人才, 一批专业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职旅游教育人才。 (4) 准确定位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以旅游专业的人才层次和就业岗位的定位为基础, 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目标只能有一个明晰的衡量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质量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必须以这个标准为基础。

2 加强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

2.1 抓好课程体系建设, 突出办学特色, 增加竞争优势

(1) 定位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梯度, 专业课程设置适当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以旅游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原则, 以旅游人才岗位专业素质要求为依据, 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出发,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充分体现了旅游人才梯度培养的目标定位。 (2) 在教材选用方面要充分体现其灵活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采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教材, 但是由于多种版本教材, 且内容深浅不一, 这本身就体现着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旅游专业的需求, 各院校还可组织教师主编, 企业参与合作共同编写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3) 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突出旅游专业的学科及课程特点、从实用操作等方面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教具;可以通过开展实际案例教学、实验实训室场景模拟教学、视频网络技术、旅行社业务操作流程相关软件等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来快速的传播和更新旅游专业知识。 (4) 高职高专院校在本校教材编写方面, 通过组织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教学小组, 严谨、科学完成编写教学大纲工作, 依据教学大纲在形成本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上, 编写校本教材。 (5) 减少书本理论课的教授时间, 多增加学生模拟现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时间, 把空洞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具体化、可操作化, 使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进一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充分体现其“双师”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达到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必要条件, 也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学特点及内在要求相呼应。第一,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 通过聘请旅游企业实战经验较丰富的资深人才担任本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 与本校固定专业教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布局合理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努力做到校内校外人才资源优势互补, 校内教师积极参加旅游企业实践, 加强自身“双师型”资历。第二, 每年组织本校教师前往国际、国内办学条件优秀、相关专业发展良好的学校进行学习、进修、参观学习相关的教学、办学经验, 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使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研究水平得以提高。第三, 积极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闲时间前往当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了解旅游专业最前沿信息, 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第四, 鼓励高职高专专业教师做相关课题研究, 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本地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五, 建立高职高专教师轮岗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专业办学具有一定特色的兄弟院校学习, 参加相关行政部门的专业培训班, 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扩大对本专业的认识、学习。第六, 在工资待遇方面做到“以高学历人才要吸引住, 有能力人才要留住”, 进而吸引一批有专业实战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

2.3 注重实训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

(1) 要增加校内实训课培训力度和时间。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要单设实训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40%, 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技能及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量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一是在校内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条件, 邀请当地相关行业精英人士定期、定时,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进一步深化校企结合。二是建立并细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制度, 根据旅游专业特色特点, 建立一批可用、可靠、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三是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形成“学习一考证一实习一再学习”的循环提高的教学模式。

(2) 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大力开展交互式、开放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很好完成课堂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实习完善课堂教学, 通过实训基地实习丰富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2.4 以就业为导向, 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 抓好入学教育, 让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强化学生择业信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主动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2) 帮助鼓励学生到旅游企业实习。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 增加学生与旅游企业的接触, 由实习自然过渡到毕业就业。 (3) 建立高职高专和企业合作模式。学校“按需、按量、按质”向旅游企业第一线输送高技能操作型人才, 以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 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服务, 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心态辅导工作, 树立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5) 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与专业相关的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 如:全国导游证、省市导游证、领队证、讲解员等, 从而为学生在以后的人才资源市场竞争中的增加就业资本。

摘要:现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已越来越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努力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是旅游专业教学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6, (12) .

[2]甄尽忠.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旅游专业 服务意识 培养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而高质量的服务是旅游业强有力的竞争武器。而目前在旅游行业,无论是饭店服务还是导游服务中,频频出现因服务质量发生纠纷的事件,这无疑将暴露了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对于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对于本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成了我们当今人才培养中一大关键问题,因为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也是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培养服务意识便成为旅游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

一、何谓服务意识及重要性

服务意识是指员工在对客服务中所体现的,以满足顾客需求,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对服务的认识,即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把“服务”具体化,使服务人员清楚什么是优质的服务。第二:要制定出服务的标准。标准是服务质量的保证,服务标准的制定,可使服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员工即使具备了业务知识和技巧,熟悉了程序标准,并不能保证服务质量一定会提高,还存在着员工愿不愿做,能不能发自内心、主动去做的问题。旅游企业员工必须站在顾客立场上,为顾客着想的一种意识,哪怕是为酒店喜欢用高枕头的客人在他没有提出要求时,一个举手之劳提供一个枕头,这也是一种服务意识的体现。

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旅游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使之具有更强的“职业性”,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必须把服务意识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加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训练,从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是旅游教育重要的方面,我们应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全方位策划和有效实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保障。旅游业要求从业者一定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这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强有力的保障。实践表明,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思想障碍,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在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90后的学生,他们活泼,个性张扬,具有独立的思维。而且当今的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父母百般宠爱,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害怕吃苦,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平时很少服务于人,倒是常常受人服务、被人侍候。所以服务意识极其淡薄,不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对方到底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2、社会环境因素

因为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旅游业属于服务业,长期以来,由于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很多人认为,学这个专业,未来的工作就只能是吃青春饭、端盘子,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在对客服务中,有些客人因素质问题,在语言、行为方面,对服务人员体现出不尊重人格的表现。虽说在这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上有一定的改变。但是,要彻底的改变这些观念,打消这样的疑虑,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服务行业就业。

3、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多的院校目前大都愿意接收有行业经验的人,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对于整个职业教育来说,势必起到质的飞跃。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直接从学校毕业就直接登上讲台的教师而言,缺乏行业经验,因此对于服务意识往往缺乏感性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目前教师收入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教师对旅游产品的消费(主要是高档次旅游产品的消费)较少甚至没有,因此缺乏作为“上帝”对服务的基本要求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教师谈服务意识无异于纸上谈兵,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同时,因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高,旅游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心理及态度等因素的培养,职业素养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

1、通过各方努力,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改变观念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服务行业的现象。因此,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努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自豪感,热爱自己的职业,改变传统的观念。

2、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服务意识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是旅游工作者的从业前提,也是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德育氛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酒店技能比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为提升服务意识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3、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培养服务意识

旅游专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在前厅、客房、餐饮、景区导游等学科教学中都有大量的实训内容。在这些实训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程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服务意识”内涵,因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室就是酒店,校园就是景区,当见到客人往电梯走时,服务员应上前一步,主动为客人按电梯开关,并微笑致意;当客人在餐厅用餐,拿出香烟准备点烟时,从侧后方及时帮客人点火……这些细小的服务都将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服务员是否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所以,实践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伴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每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人生品质、道德素质的需要。同时,这也是当今旅游业提升竞争力,树立旅游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小辉.旅游中职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24期

[2]俞燕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J],新昌县大市聚职业中学

[3]马乔林.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6.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 篇12

关键词:高职,旅游,实习

1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现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大部分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 便于对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时间大多为6~12个月, 一般都是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最后两个学期。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全面的旅游专业知识后, 进行实习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 高职统一安排的实习基地多为四星级以上酒店, 少数在旅行社、景区等。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岗位大多为礼宾、餐饮、客房、商务中心等部门, 旅游社的岗位以前台接待、导游为主, 而景区岗位则以讲解员为主。

2 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角色转换问题。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由于实习单位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和人文氛围完全不同, 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角色转换。在校期间, 师生的交往比较单纯, 学校以生为本,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也是以教育为主;再者同学之间年龄接近, 观点看法趋于一致, 相处起来比较融洽。然而在实习中, 饭店、旅行社是盈利单位, 对实习生的管理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 既有说服教育又有经济处罚, 由于后者效果更为明显, 所以所占比重较大;部分老员工有欺生心理, 对学生也起到消极作用。

(2) 岗位分配问题。旅游企业的每个部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在分配岗位前, 会根据实习生的身高、外形、口才等条件将其分到不同的岗位。这种分岗会突出实习生之间的差距, 实习生对各种岗位喜恶不同, 觉得不公平, 部分学生会因为偏离期望值而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正常工作。当工作流程逐步熟悉以后, 实习生们会发现酒店服务工作或者景点讲解工作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枯燥无味的体力劳动, 与当初的期望有出入, 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3) 指导教师问题。学校指定实习指导教师, 让其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 时间有保障, 精力也集中, 可以及时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进行必要的指导, 也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 通过指导学生实习, 教师自身也有了一线的实践经验, 积累了资讯, 为日后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但由于实习企业分散于全国各地, 学校无法在企业安排固定的实习教师进行专门指导, 学生与老师分隔两地, 沟通容易出问题, 信息反馈不及时,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 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极为不利。

(4) 考核体系问题。学生毕业实习, 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学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用科学的考核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传统的实习考核体系只关注结果, 甚至有些院校只需要学生在实习完毕后, 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单位的公章即可。这就忽视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尤其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因此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学生实习顺利进行的对策

3.1 校方

(1) 加深校企融合。经过多年发展, 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出现了很多合作形态。这些研究与实践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这种合作, 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目标相去甚远, 应从课程设置、文化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着手, 寻求真正意义的融合。

(2) 细化合作协议。现在学校与企业间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大多是一份指导性的文件, 但每次实习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 所以每次实习前还应有一份具体的实习协议, 从工作内容、宿舍条件、饮食情况、实习制度、实习评价等方面做详细的规定, 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进行沟通, 最后达成共识, 共同遵守, 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克服遇到困难便逃避或放弃的心理。只有实习单位和学校积极地开展客观科学的共同评价, 才能推动毕业实习健康地发展。

(3) 进行心理建设。部分教师在授课时, 为加强学生的兴趣, 往往喜欢将专业的优势强化, 劣势弱化, 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过于理想化, 一旦进入实习环境, 容易出现落差, 导致情绪低落, 不安于工作, 甚至转行。所以, 教师授课时, 应多介绍行业现实, 并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大一、大二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特别是专业实践,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在学生即将顶岗实习前做好教育和动员,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预测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树立敢面对现实的思想观念;另外, 还要帮助学生调整实习期望值, 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正确对待毕业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

(4) 配备实习教师。学校应该完善实习管理机构, 指定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期间, 指导老师应每周与实习单位、实习学生联系, 了解学生的具体表现, 提出指导意见。具体而言, 一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跟踪, 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基本情况;二是对专业技能的考察, 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总结, 要求学生写出每月心得体会, 到实习结束后, 再进行回顾, 写出完整的书面报告, 强化实习效果

3.2 企业方

(1) 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实习生作为旅游企业员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实习企业有重要影响。但现实情况是, 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实习生不仅仅是低成本的短暂雇员, 更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 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筹码。实习后, 学生有没有意向继续在实习单位发展事业, 与他们在企业的工作满意感有显著性的关联。实习单位应着重考虑如何提高他们的实习满意感, 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给他们一个行业发展的远景规划, 各企业应该为解决整个行业人力资源危机共同努力。

(2) 制定方案给予机会。学生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 他们具有自己的特点, 所以管理方法应该因人而异。单位可针对实习生的特点, 制定一套具体合适的管理方案, 包括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工作量安排循序渐进;奖惩适宜, 情感激励, 人性化管理;在实习期内, 为实习生创造轮岗的机会, 使其能有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整个行业;给予实习生更多的培训机会, 选拔优秀的实习生到管理岗位实习, 使其看到个人发展的前景;最后选择优秀的员工成为实习生“导师”, 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总之, 无论是对学校、实习单位还是学生, 毕业实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理论教学, 强化实习管理, 密切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联系, 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 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 2012 (5) .

[2]刘春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高教前沿, 2012 (7) .

[3]韩余, 崔永红.关于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职教论坛, 2013 (5) .

上一篇:数据库案例教学下一篇:投资健康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