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精选12篇)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1
摘要: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至今,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由于国内受教育人数众多、教育制度不完善、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教育渠道缺乏、继续教育资金不足以及教学质量不好等问题。建议从转变思想观念、多渠道办学、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教学质量等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继续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0 引言
继续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 称为CEE, 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目前常采用的形式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几种形式。继续教育具有学费低廉、国家承认学历、国家认可、宽进严出和自由选择专业的优势, 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提升学历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的情况, 笔者对扬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目前, 扬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三所, 共有2013级新生10684人, 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涉及所学专业、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等各项内容。在1000名学生中, 有80%以上的学生有想继续教育的打算, 其中23%左右的学生打算专转本, 77%左右的学生打算专升本。对于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暂未做调查。
2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 现在的社会不能一次学习管终身了, 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 很快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等行业,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以后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那种不去终身学习的观点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行不通了。
2.2 继续教育的渠道缺乏。
目前, 我国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高等院校, 且多为有偿服务, 高额的续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学习内容比较单一, 多为学术性的学习, 实用性不够, 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 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继续教育需求重视度不够。
2.3 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到位。
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 但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仅是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 真正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 而应该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又比较多, 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 很多的经费投入都是继续教育的本人去投入的, 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 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想去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被迫放弃, 这也是限制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2.4 继续教育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 法规政策不健全, 没有形成制度化。
我国对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 尽管有一些政策法规, 但是还不够完善, 不够明确。当前, 虽然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 如江苏省也制定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但全国并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外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条例,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教育工作滞后, 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 同时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 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 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 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5 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
由于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 导致继续教育的相关专业在做培养方案时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 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学对象, 没有真正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 并没有想真正的学点知识, 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不注意教学方法, 或是放任自流, 或是照本宣科, 忽视了教学对象, 不能因材施教, 不是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 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 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 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纠正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
发展是硬道理,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当前, 要组织广大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 明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人才是第一资源, 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 社会要想前进、要想发展, 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 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 要认识到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 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作用是不一样的, 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更大。无论是继续教育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单位都有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 树立继续教育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的观念, 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 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 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广开学路, 多渠道办学。
在针对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广开学路, 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办学, 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3.3 加大经济投入, 确保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
对于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不能只依靠继续教育者本人来投入, 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切实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到教育经费的预算当中, 做到专款专用, 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样继续教育者的经济压力就会减小, 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捐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继续教育经费, 确保资金到位。
3.4 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4.1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
继续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培养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须根据其特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 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 应在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关系上有所侧重, 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实践环节, 面向实际应用,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2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
对于继续教育而言, 不管何种继续教育, 这些人员均已经经过严格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的基础很好, 就一定能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 因此要注重课程的改革, 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 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可以学的轻松, 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
3.4.3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 他们大部分人都已经走向社会, 参加了工作, 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 家庭、工作负担较重, 加之年龄较大, 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时间和精力均严重不足, 但是这些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直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 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 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校也应该根据这些特点, 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 确保继续教育学生的毕业质量。
总之, 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不但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低的问题, 而且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兼顾了国家、高校和个人的需求, 但要想继续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 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培, 陈小庆.改革和发展成人“专升本”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8:4-5.
[2]张建奎, 聂凌燕.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职大学报, 2012, 5:118-120.
[3]李丽珊, 蒋志湘.简述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J].成人教育, 2011, 288 (1) :41-43.
[4]李光, 季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5 (3) :34-37, 53.
[5]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6-7.
[6]柳琼华.中外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40-43.
[7]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5:92-93.
[8]杨建芳, 林志淼.终身教育观下成人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及发展走向[J].成人教育, 2013, 321 (10) :7-9.
[9]夏建.专升本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2:30-31.
[10]靳浩.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升本供需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10:5-10.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2
摘 要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如今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成为高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党组织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力求在提高高校学生思想觉悟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在管理实践中探讨工作新方法,努力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生 党建工作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教育面临着来自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确保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个人信仰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考验。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以严肃的态度和创新的思路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学生党建工作。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1高校党建工作教育方式滞后
本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受较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影响,学生思想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党组织活动缺乏活力和特色,仅停留于解决新党员的发展问题,或“三会一课”单纯地进行读报写书念文件,师生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深刻交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
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心理学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在校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就足以应付各种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只要认真学好专业课程就可以有好的前途。因此,加强在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亟待推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弘扬崇高的爱国热情极其重要。
1.3学生入党动机应给予引导和端正
随着社会的对外开放以及不同制度、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交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得复杂。他们更多的是把入党当成自己在评优和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标签,大部分学生存在从众心理,随波逐流。看到别的同学写了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学着申请入党,对于自己为什么入党缺乏深度思考。
1.4专职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最近几年在校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的快速增长,导致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量的急剧增加,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比较,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力量及管理学生的政治辅导员教师数量和能力相对薄弱。
2今后党建工作方向
高职院校学生是掌握特殊技能的人才资源。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在队伍上、在教育理论体系上以及在党建内容和管理上都有待加强和改善,尤其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2.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富有感染力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思想研究和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当前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适当开设以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为内容的教学课程和专题讲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对抽象理论、原理的阐述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尽可能地深入浅出、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分析通,让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2弘扬民族精神,唤醒服务热情
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象,较其它的知识教育而言,一方面更应将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千方百计地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大学生的尊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展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到助人为快乐之本,实现自我价值。
2.3丰富党建工作载体,注重党建活动实效
党建工作必须挖掘资源,创设载体,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设网上党课培训、网上党员论坛,及时传播党的知识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互动宣传教育,并建立学生党员网上交流平台,党务工作者主动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党员创业成才、自主择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2.4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党务工作者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培养、发展和教育党员的具体操作者,党务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责任意识的大小,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引导、教育和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拔政治思想觉悟高、组织纪律严、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党务工作者队伍中来,造就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务工作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社会形势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德才兼备、人格高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3小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要具备科学发展的长远目光,把青年学生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作为一名高校党务工作者就要认真思考,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做好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使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党建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科 人文素质
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欠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种失落和欠缺的实质就是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它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又表现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成为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十分迫切而紧要的任务。
一、人文素质教育及其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和谐社会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整体素质要求,我们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几个方面。其中人文素质是基础,它作用于人才整体素质的各个方面。
首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所包括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中外文化精华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一个人价值取向形成的依据,是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养成优秀的人文品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打好人文素质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从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如果一个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掌握专业的本领,对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直接的兴趣,并产生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反之,如果一个人人文知识缺乏,即使他掌握了某种科学技能,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其三,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爱惜生命,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真正好的身心素质,必须要有人文素质教育作支撑。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同其他素质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为基础的人文素质,促进了其他素质的发展;同样,其他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使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互相配合,全面推进。
总之,提高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加强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担负培养高素质一线劳动者的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就必须确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切实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之中去。
二、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一)高职高专院校(工科)人文素质的现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新生质量大都不很理想,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不扎实,拥有的人文科学知识相当贫乏,有的根本谈不上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而与文科学校相比,工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拥有的人文知识更加贫乏,情况更加突出。因此,在工科高职高专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肩负的任务更重,实施的难度也更大。当前,在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欠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淡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很多学生保留了中学时的学习习惯,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和指挥棒行事,一旦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就不会走路了,在学习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缺少挫折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许多学生看似成熟,实则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不敢面对困难和生活的挑战,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甚至有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缺乏文化修养。不少学生文、史、哲、美、伦、艺术等知识浅薄,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学了十几年语文,只知道“郭鲁茅巴曹”,再提丰子恺、张爱玲、萧红不知何许人也;文字表达能力差,作文水平达不到一个高职生应有的程度。
(二)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
当然造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的足够的重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许多人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只要学生在毕业时每个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就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在设置课程时就把与学生人文素质有关的人文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要么把这些课程全部砍掉,要么象征性地开设一点。结果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质欠缺。
2.学校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缺陷。如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的图书馆存书功利性、实用性较强,而能使学生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人文类“闲书”却严重不足;有些学校没有像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也做了一些美化环境的工作,制定了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但大多没有落到实处;开设的第二课堂与课外讲座等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基本上都流于形式。
3. 社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看技能、重实用的短视做法和非理性行为也把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引入误区。为了在毕业时能有一个较好的去处,许多学生眼睛紧盯着各种对自己有用的所谓证书,而放松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了解人文素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造成了自己人文素质的低下。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因此,我们必须从提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度,来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工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切实转变高职高专院校(工科)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务必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人文工程”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全校教职工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全面顺利展开而努力。
(二)深化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适当加大人文科学的课程比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开设的专业课程越开越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却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同时增加选修课的设置。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它是第一课堂作用的延伸、充实、巩固和发展,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检验。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设人文校园。建设人文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人的一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多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五)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篇4
一、总结经验, 转变观念
专科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班主任一味严厉管制, 会使他们和教师形成对立的局面。班主任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建立个性化管理模式,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加强交流与沟通, 适时鼓励与引导, 让学生在心悦诚服的前提下, 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使教育和培养成为良性循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 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层次。人的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是激励作用的基本激励因素。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 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需要3年时间, 班主任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各个层次的需求。
首先, 要在热情帮助、亲切关怀和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一是要尽快熟悉新生的情况。在新生入学之前, 详细调阅学生的档案资料, 了解其生源、志愿、特长、评语鉴定及家庭背景等, 做到心中有数。当初步接触到新生时, 就能与他们很快熟悉起来, 学生便会很佩服老师对他们的了解与重视。二是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刚入学的新生, 往往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特点缺乏了解, 感到茫然, 同时也充满好奇。这就需要及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状况、发展前景。
其次,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现身说法, 使新生对本专业有了初步认识, 有利于稳定情绪、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激发他们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此外, 利用军训对新生进行严格的队列训练、宿舍内务管理教育,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每周日晚的班务活动时间, 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与总结, 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平时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宿舍, 与学生谈心, 了解并掌握班级的真实情况,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端正班风, 促进学风
大学与中学不同。大学教育给大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 更强调独立、自律、自主, 而班主任则主要起辅导的作用, 班级的日常管理更需要班干部和团干部来主持, 更需要班级的正气和同学们的自律。因此, 班风、学风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的关键, 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
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 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 不同层次的人, 具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 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来激励, 尤其应设法提高学生的成就需要。
首先, 培养一支健全的班、团干部队伍, 是建设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大学班主任要改变中学保姆式的育人方法, 认真制定班团干部培养计划, 考察、选拔一些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 既对他们严格要求, 又放手让他们干好工作, 指导他们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新生入学后不久, 笔者遴选出了第一届班委和团支部,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 发现个别班干部在工作中往往热情有余, 方法不足, 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经过与年级主任协商, 在第二学期重新选举班团干, 这次选出了一批在同学中有威信、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团干部, 使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笔者要求班委、团支部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明确目标任务, 分工协作。平时主动、及时向老师反映班级情况, 每月还不定期召开班团干会议, 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体会, 班主任们适当调整工作方法。另外, 要求班干部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习上、纪律上、生活上以身作则, 做同学的表率, 在班级树立起威信。在班委、团支部的带领下, 整个班集体变得团结友爱, 充满活力, 多次成功组织了各种主题班会、文艺晚会、郊游活动等。在学校各项比赛中, 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 积极参与,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本班在参加学校专业技能操作大赛时, 获得中医组一等奖;在参加学校春季运动会时, 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上述活动的成功举办和竞赛荣誉的获得,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 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求是精神和整体素养,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改进学习方法, 求真务实, 追求真理, 争当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沟通理解, 赏识激励
笔者发现, 学生中存在两种不良的思想倾向, 一是觉得考上大学以后, 学习就不再是第一位了, 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方面。二是觉得学中医大专, 没什么出路, 成不了大器, 个别学生甚至上课迟到、早退, 旷课。笔者针对这些情况, 从思想深处找原因, 从学生自身具有“成绩需求”找突破口, 召开班、团干部会议, 制订教育和帮助计划, 找到个别同学谈话, 做到一对一做思想工作;利用班会时间, 邀请同专业、高年级、成绩好的同学来班上开展专题讲座, 介绍学习方法;笔者积极收集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例, 介绍给全体学生, 激励他们的上进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讨论和引导,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我们班上, 有4个学生, 平时纪律比较散漫。有一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 管理员发现他们的课桌有乱画的痕迹, 就批评他们并罚他们打扫卫生1个月, 他们不服, 和管理员吵起来。笔者把他们找来时, 没有批评, 让他们倾诉原委, 然后和他们一起心平气和地分析了事情的经过, 并告诉他们:“我相信也许真的不是你们做的, 但现在找不到更有可能的人, 只好先委屈你们打扫卫生, 你们要学会承受误解, 因为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时候被人误解, 而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他们认可了这种说法, 笔者报以赞赏的微笑。后来, 其中有3个学生把笔者当朋友, 当长辈, 经常谈心。笔者从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信任, 也感受到了当今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期待真诚, 期待关爱, 期待平等, 期待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大多数教师对差生有一种厌恶感, 认为差生本质也是坏的。经常采取批评的方式, 当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取得效果时, 学校甚至会开除学生的学籍。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 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我们应充分认识到, 学校应本着教育人的目的, 给差生更多帮助, 应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自暴自弃。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 我们应引导和鼓励他们, 让学生知道:教师是喜欢他们的, 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一定会进步。要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和中期目标, 同时和任课教师沟通, 在课堂上给一些简单问题回答, 并及时表扬, 使学生能及时体会这种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要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成为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笔者的学生中就有一位文静、秀气的女孩, 平时很少和其他学生来往, 也从不干违反纪律的事情, 但考试成绩却很差。经向其他学生了解, 才知这个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笔者再见到她时, 微笑着说:“长得这么漂亮, 身材又这么好, 学习上再加把劲, 一定会成才。”她激动地点点头。从此以后, 这个学生和其他学生的交往多了, 性格变得开朗了, 大家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 学习成绩也明显有了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扩招等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做着单调的、程序化的工作,被动地接受工作,不主动思考并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对他人缺乏关心。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助人行业,对于他们所需要服务的对象的关心较少,服务理念较薄,且用傲慢的、淡漠的行为去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对自己缺乏信心。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现在大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对自身产生一种否定心理,渐渐缺乏自信,使自己对工作不认真。
二、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1、职业态度差。对于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他们的行政管理工作只是循章办事,缺乏技术含量,不用主动思考,只用被动接受,以此,造成了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逐渐拥有消极的工作心态,不认真对待工作。而这种公众认识倾向和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定位模糊,工作积极性消磨。在学校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较轻松,较之于教师,没有教学的压力,但工作较重复琐碎,导致在行政管理的工作中与他人易发生误会冲突,或有部分教师不配合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易使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2、职业荣誉低。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都在从事单调琐碎、程序化的、循章办事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使专职行政人员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也背离他们所学的专业,逐渐的会使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厌倦心理,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会感到迷茫不安。上传下达、循章办事的工作使他们觉得无所作为,缺乏相应的成就感,难以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管理因素。1、工资待遇低。高职院校重视教学科研,在分配制度上,天平就会慢慢向教师方面倾斜,而反之,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会降低,较低于教师职业,工资待遇逐年拉大,即使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做得再出色,也难以使工资待遇提高。久而久之,行政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与他们所得到的实际报酬不相符,会让他们心里感觉不平衡,心生厌倦,工作不认真做,产生职业倦怠。2、发展空间小。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晋升较困难,学校行政机构人员的限制,年龄学历的高要求,都为他们的晋升之路建起高高的门槛。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工作在这个岗位上,难以晋升,机会渺小,前途渺茫;学历深造难,评职评教难,都使他们感觉希望渺茫,难以向更高的地方发展,长此以往,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3、层次差异大。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但迫于社会的就业压力,他们不得不选择行政管理工作,心理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且繁琐的工作使他们毫无成就感,而且他们的工作协调力与能力经验的不足,易受到领导的批评与不认可。因种种原因的限制,不能使他们拥有较多的晋升机会,为了自己的发展,会将工作放在一边,埋头做认为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更容易降低对工作的积极性,且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压力倍增,也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要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减轻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通过社会、学校和自身三个角度,帮助专制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明确目标,建立自信,实现价值。
(一)科学管理。1、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是人们认识了解高职院校专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并尊重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支持他们的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举行一些活动,以此来缓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2、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与晋升机会,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要一视同仁,评优评先,运用积极的激励制度,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为学校多多献策。3、加强并改善机制。对于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与学习培训,学校都应引起重视。公平的对待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并开展培训,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应适当的进行奖励措施和津贴,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会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在工作领域的成就感。通过锻炼,使他们有更高的水平来适应工作。
(二)自我调适。面对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与消极心态,行政管理人员应该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1、正确认识。对于自己的职业应该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社会对学校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产生职业认同感,产生积极心态,积极的参加工作,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2、明确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与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明确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做出努力,勇敢的面对挫折,不用空想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向自己的目标前进。3、提高素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等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为。在工作管理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文化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心理素质,面对困难,面对压力,勇敢去面对并解决。
四、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都反复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指出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医学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举足轻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大力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一、医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医生职业道德即医德就是在医疗卫生这一行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医务工作者只有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在情操、举止等方面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并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才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自觉性等特点。医德的时代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打上时代的烙印;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继承性。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医德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自觉性。它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保证其实施,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信念就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它能促使医务人员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由此协调与病人、同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受制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医德也受到冲击,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医德失范、医德失调等不良现象。这对医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阻碍。
(一)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1.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
在对本校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笔者发现大约有2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学医。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受父母之命,并非自己真正喜欢;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学医对于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更容易些,工作也稳定、有保障;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表示受高考录取分数限制,更好的学校进不去,也便误打误撞进了医药学校。诸如此类想法,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方向不明、动力不够。
2.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在对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0%的学生对处理医患关系有畏难思想。有的学生害怕面对那些苛刻的患者,担心会被患者故意叼难,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不屑于和患者倾心交流,也不愿意过多的安慰和照顾患者,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于患者的要求不予理睬,甚至还会说些冷言冷语。这些表现都会加剧医患矛盾,为医患关系的处理设置障碍。
3.部分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目前,在读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主要是90后,在家里很多都是一根独苗,父母百般疼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部分同学在校做人做事,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对自己有利的做,没有利的便不闻不问,对于热心集体的同学,有时还冷嘲热讽,缺乏为他人、集体的奉献精神。
4.部分医学生对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反感。
在医疗卫生行业,有的医务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以权谋私、应患者或患者亲属之邀大吃大喝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过分强调医学技术,依赖先进医用仪器,缺乏对患者耐心而细致的心理诊疗,造成职业冷漠。这些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很正常,觉得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习以为常,也便麻木了。
5.部分医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由于医学生们很多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稍微有点不如意,便怨天尤人,内心极度脆弱,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差。部分同学是受父母之命前来求学,因此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要去做什么,一片茫然,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二)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指导》课程,《医学伦理》课程仅在某些系部有开设,而且在教材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渗透其中。由此可见,对广大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全面、不丰富,力度不够。
2.医学生自律、自控能力差。
据调查,高职高专医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23岁之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思维跳跃、讲个性、自律、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学生当中蔓延着一种散漫的态度,有的同学以逃课为乐趣,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正式工作后的态度和作风,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3.社会不良风气对医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逐渐深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学生们的内心。金钱、权力至上,享乐之风等曾一度盛行,极大地破坏着社会风气。在某些医疗单位,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日渐增多,很多同学看得多了,也便见怪不惊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要办事,就得请客送礼,这些想法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生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
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路径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教育实践的过程。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医学生的课堂职业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学中,让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并引导他们明道德、知荣辱,讲法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在《职业指导》教学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的讲授,引导他们自觉追寻学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人生价值感悟,激发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并结合有关医学案例,加深医学生们对医德的正确认知,没有良好医德、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不会是一位好医生。
(二)抓好医学生课外职业道德实践环节。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更为注重的是校外学生们的课外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开展的进社区的义诊服务活动、到基层农村的三下乡活动、大三到医院的实习等,都充分地让学生们得到锻炼。通过这些,历练学生们的意志品质,熟练掌握医学技能,为今后正式进入工作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适时开展法制讲座,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
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学生注重职业道德的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的权利,也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高专院校可由学校或系部牵头,适时开展法制讲座,让同学们从中学习与医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劳动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另外,也可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给学生们以警示,通过法制教育推动他们良好职业品格的形成。
(四)严把医学生毕业关,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应加强学生良好医德的审核。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旷课,不遵守校纪班规,在实习中行为表现不端的学生,在当年应不准予毕业,严格把握医学生获取毕业证的考核标准。以此告诫广大医学生,人的良好品德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医药院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主站场,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对这份职业内含的“救死扶伤”有更多深刻的认识,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中充满正能量,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的顺利良性发展。对于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以医谋私、小病开大处方等不良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杜绝和控制。患者会因此得到更多人文关怀,有利于病患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安心养病,缓解医患矛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助一臂之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家华,黄天贵.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秋玲.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7
一、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概述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接受知识,通过实践、观察、研究、探索等途径使外在知识转为内在消化的过程中,进而实现情感和自我价值的有效升华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僵硬、机械、死板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探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自我解决和问题反思的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信息搜集、探究等方式所表现出自我提高的综合能力。换言之,也就是说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对学习内容、材料的选择具有清晰的认识,并对自我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性的评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传统教育体制之下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存有部分忽视,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的有效形成,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
2.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知识和科技的更新换代,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应以此为己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大院校除了要重视学生在校素质的培养,还应重视其进入社会之后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添光异彩。
3.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深层次吸收,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其次,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奠定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控制性,因而,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最后,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在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
第一,学校精神建设力度不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缺乏上进精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经历中学学习之后身心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没有实现本质变化,还停留在中学学习阶段,所以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之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部分学生存有畏惧、逃避的负面情绪,难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第二,学生综合基础相对薄弱,认识水平良莠不齐。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于普通高效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进行专业性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存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同时,部分学生难以正确对待和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极易出现厌烦、逃避的心理状态,消极的学习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了机械、死板的学习模式,对于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缺乏独立能力与自主能力,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长远性的学习规划,同时,学生主观上尚未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第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与帮助。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一片迷茫,甚至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能力不足,对自己日后发展的专业知识不甚明确。
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
1.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引导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中共十八大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入的贯彻与落实,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乐观的学习态度。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对其心理的科学化教育,让学生明确在校进行专业学习对其未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面对困难要有迎面而上的信心和决心,对自己加以肯定。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要穿行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教师要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合理化和科学化并存的教学计划,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主动性和差异性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实效性,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教学一般以大班授课为主,要是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实现灵活教学,对于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对内容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认知感。
3.构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知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教师要侧重于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加深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理解,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发展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环境之中,形成强有力的综合竞争实力。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为其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环境基础。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课堂效果评价机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课堂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处理等;其次,构建课后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将教材中的实践环节交由学生于课后完成,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以学生的活跃度作为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最后,构建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机制,加强学生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自主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教学理念、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月会.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13,(07):72-74.
[2]侯春雨.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02):38-4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8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灌输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多种途径, 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 自主获取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2]。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学习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和总结。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强调能动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学校和自己信心不足。
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整体办学实力不强, 社会认可度不能和重点大学、本科院校相比, 大学生刚进学校, 难免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有些看法, 那些因为高考失利的学生失望情绪尤为严重。带着这样的不自信, 学生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影响自习的能动性。他们会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学校的安排, 以及会和以前同学所在的其他高校的做法作对比, 这些都是学生对学校和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
2. 自学能力欠佳, 依赖性较强。
到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一部分学生是高考失利, 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某学科成绩不佳、总分不够重点线或是志愿填报出现失误, 这种现象反映他们对于学习中的困难缺乏毅力和决心去克服[3]。在大学里, 面对新的、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时难以培养, 因此, 大部分学生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去自我学习充实知识, 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这种自学能力,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毅力不够。而且, 很多学生的学习都非常有目的性, 眼盯着期末考试,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 学习心态比较浮躁, 实用主义倾向严重。
当今社会, 就业形势严峻, 现在的大学生一进校就担心自己的前途问题。学校也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提升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 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谐, 也事关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高职高专院校更是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中大幅度增加实践实训课时。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往往倾向于学习实用型知识, 忽视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思考和学习。这样浮躁的学习心态是很难培养其自学能力的。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1. 强化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它是推动学习的原因, 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为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 例如情境教学、讨论等。教师在教学工程中注意设置适当难度和深度的提问, 这些问题应该是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无法完全解决的, 必须查阅相关资料, 并且学生通过适当讨论、查找收集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后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 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2. 锻炼学生使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渠道
获取信息的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等特点, 能起到“指引读书门径, 解决疑难问题, 提供参考资料, 节省时间精力”的作用[4]。任何学科的学习, 都离不开工具书的使用, 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工具书。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介绍各种工具书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并具备熟练使用的本领, 提高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保障、技术明显、环境优雅舒适的优势, 它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学能力的核心体现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预习教材———提出问题———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教师解答”的形式教学, 理论与实际并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知识从被灌输变为被吸收。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并独立分析思考, 这样,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3.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具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学生, 在自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抓不住所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 搞不清该掌握什么, 掌握到什么深度等现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多、时间紧, 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方法, 例如每次课结束前概括总结、课后进行讨论等。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结束时, 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能体现重点教学内容的典型应用实例, 讨论式分析讲解,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归结总结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
4.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训练和指导。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方面要靠学生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大学课堂教学通常是提纲式的, 在课堂上往往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 其余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掌握[5]。因此, 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是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如阅读技巧的指导, 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 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 总结归纳各专业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和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解决学生自学遇到的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 在自学的基础上调控整个学习过程的气氛,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合理有效的知识构建。
总之, 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 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摘要: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以期对于提升教学改革、改变教学观念和转换学生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艳.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6 (6) :83-84.
[2]王健, 郭本禹.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9, (3) :12-13.
[3]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4]陈晓娟.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9
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已做出重大改革,招进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四种渠道,“高考普招生”、“五年一贯制”、“三校学生”、“3+2”等生源。其水平明显存在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消极被动学习,效果欠佳。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发展,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学,有利于个体发展与个体经验的整合。目前,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还没有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传统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这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于他们的学习特点进行研究应该是有利于提高其教学效率。对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积极的作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关系到职业教育是否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是高职高专院校是否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是否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加强产学研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拓宽学生就业与创业渠道,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研究从课程设置、教学水平、教材建设、教学环境到教师队伍已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就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而言却研究比较少。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明显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差异,不能与其他生源一概而论,本文意旨如何摸索出一套适宜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国外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职业教育动向刘玉峰《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9月),但是,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对学习的界定以及对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和实验结果进行阐述和分析。国内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讨论开始于本世纪初,多数为对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介绍和研究(“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姜大源2004年8月《职教论坛》,)通过调查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种高等职业技术学生学习差异与对策: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强调无歧视、无放弃的教学。每个学生平等地获得学业成功和充分发展的机会以及平等享用教育资源。
(2)提高英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调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动机。
(3)分层施教,注重个性发展,适应个别需求——提出1+2的办学方式,第一年学基础,打破班级界限采用分层教学;第二年学专业分专业教学。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实践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讲授,实操,与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造。
在研究了各种形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后我们发现,我们高职高专院校技术教育建设在借鉴西方和继承传统中,但目前没有现成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还是采用普通高校作法。
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调查与分析
2.1 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传统教学产生的结果
我国目前没有现成的高职高专院校技术教育模式,很多院校将高职高专院校技术教育的专业定位,如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使之符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办学思想。如果我们还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去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结果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没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不能够重视素质的培养,学习态度、动机比较模糊。特别是,他们有鄙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实践环节锻炼,不能够把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学习和实践上,到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学生要与本科生去竞争,抢饭碗。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甚至与农民工争岗位。同时,我们也看到,有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方法不对,不大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生活,成绩较差。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觉得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差距较大,因而不安心在校学习,有的想退学,有的混文凭,他们生活茫然,不能合理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时间,结果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上网消遣、电话聊天、在宿舍睡觉、打扑克等无聊的事情上。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背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来研究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如何使学生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2.2 高职高专院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该培养成适应企业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这一总目标,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能力本位”的教学观点,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化,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3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智力发展阶段性和特征的理论综述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一贯强调要突出学生的技能的培养。所以国际高职院校教育专家特别注重职业学校学生智能发展与教育。这里所提出的智能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所表现出来的智力与能力的总称。美国心理学家葛敦纳(Gardner1985)认为够成智力的是7项能力(语文、数学、空间、音乐、运动、社交、自知)等。
另外,实践活动中智力的开发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遗传素质和环境,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音乐能力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实践活动也有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而动机、勤奋、谦虚和毅力等个性品质都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不大,非智力因素主要是通过对其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习成绩产生间接影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都有直接影响,其中智力因素的影响小于非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也不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仅要注意智力的培养,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坚韧性等,这些因素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发展。
4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4.1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能力本位”的教学实践
改革以往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能力本位”的教学实践研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A.根据不同生源,学生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案。例如“五年一贯制”与“3+2“以及普高生虽然他们同时进学校,又是同一专业都已分别制定教学大纲。
B.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生源但是同一年级的公共课程进行期末考试采用不同的考试试题来进行。打破了以前只要是同一年级基本上都考同一份试题。实践证明了学生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发挥最大的潜力,特别是3+2类型的学生因开展了因材施教的这一举措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了实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
C.根据我们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新的课程中增加新的特色课。同一课程开设的量也不一概而论了,普高生的某些课程与“3+2”的学生的课根据水平层次课时不一。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继续开设了针对性的选修课。
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有何差别,也是我们很重视的方面。例如有的学生知识基础中等、但交际能力强,沟通能力好。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进行了一周一次个别辅导,专门提高其语言交际公关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如食博会、消博会、浙洽会、服装节、旅游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个性学生特长的比赛活动。另外,我们今年对毕业生的论文要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制定具体的学院毕业生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规范。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论文题目必须结合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必须是探讨研究其职业岗位产生出来的实践环节的问题;还必须是学生亲自经历的体会。使全体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实习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4.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实践
教材的合理使用,教学内容上作了有效的改革。高职高专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校学习一般是三年,还包括半年的实习。“3+2”生源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一年半,最后一学期为实习期间。而学生工作在企业中占95%。所以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作以下尝试:
A.在教材选用上,尽量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要采用实际操作性强的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各种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技能的运用能力的跟踪调查,并对两类调查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技能的运用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可以看出知识水平能力较强的学生技能的运用能力不一定强。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教材不仅应该注重语言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它需要着重解决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应用,从而培养以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是真实性的需求。应用能力教学的目标,也是当成教材的目标,应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里“应用能力”其实就是要加强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把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教材的核心,并将其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用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应做到:贴近真实;讲究层次。
B.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因材施教,紧贴学生工作岗位的任务与能力。一边对教学内容作一些必要的取舍。此课题着重解决如何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成岗位应用型人才。在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出版实训的教材。同时我们制定的实训的教学大纲要反映出应用能力评估的要求。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课程的专业建设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因此在宏观上,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将不断完善;在微观上不断调整丰富课程的内容。
4.3 校企合作方面的尝试
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实习面临的困境以及外贸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要找出问题,做出归纳。再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公司等专家对学生的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请他们提出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教师也要与企业家一起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办学的新的教学模式中。
在研究总体目标指导下,我们一直按计划、行动、来观察问题并进行反复的实践。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为如何使实习基地发挥真正的效果提供有效方法。按照就业导向课程改革的内容框架,再来制定和修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课程标准、能力测评大纲),使企业在合作教育的过程发挥最佳效果。
总之,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改某些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各个阶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适应各种工作需要和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同时,它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院校教育能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和充分发挥教师的各种潜力,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如何根据其学生的特点来对学生个性进行合理的培养和发展,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职业院校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多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高职学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的这些问题,采用调查法来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其诱因及影响,并提出了一套绩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2]周一志,何新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3]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遍: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高专,培养提高
创新能力指的是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 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 以全新的视角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 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 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 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的。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因此, 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
综观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 仍旧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平时作业应付了事, 缺乏创造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 很多学生对待作业或者课堂任务的态度都比较被动, 仅仅是模仿案例“完成”而已, 或者干脆消极怠工, 不做作业。毕业论文东拼西凑, 抄袭借鉴成了家常便饭。打开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 鲜有原创作品, 大多都是东一言西一句摘抄而来的, 任意找上一句话放到搜索引擎中便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表达。更有甚者, 把网页文字原封不动地就复制粘贴过来, 网页痕迹以及网页格式都没有清除干净。这是对于老师的极度不尊敬和对自己的极度不负责任, 就更不要提创造加工了。
面对上述诸多严峻的事实, 作为高职高专一线教师, 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在中高考的重压下, 能够将其善始善终的学校并不多。学生逐渐习惯于标准化的解题思路, 同时也丧失了可贵的创造能力。当他们踏入大学校园后, 一时也无法适应其中的转变。加上很多教师自己就墨守成规, 喜欢按照规矩和惯例办事。因此讲课也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和突破。所以相应地, 学生缺乏创新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传统的评价模式。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时, 大多数学校和老师还是会遵循根深蒂固的传统评价模式, 更加强调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等等, 学生自然会按照老师的衡量标准去做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锻炼。
三、枯燥的课外活动。一些院校的课外活动流于形式, 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难以点燃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学生课上课下都是应付了事, 没有动力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 却没有机会将其付诸于实践, 也就无法亲身体会这些知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问题, 就更无从提及更高层次的创新突破了。
由此可见, 创新能力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否认, 但是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想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本上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教学当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也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给学生多一点空间。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首先要做创新型的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握和处理教材, 将教材内容合理内化、组合, 提炼出有效知识。改变之前依葫芦画瓢式的教育方法, 提倡答案的多样化和解决方案的多样化。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以此为基础, 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与时俱进, 走在学术的前沿, 为学生灌输新的知识和视角,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 燃起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兴趣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源泉和动力。相关研究表明, 如果对一项活动感兴趣, 在完成的过程中便更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萌生新鲜的想法, 从而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要在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上多花些心思,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充分利用团队合作,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俗言道, 独木难成林。研究表明, 团队合作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团队成员可以将自己的智慧点滴集中在一起进行加工和创造, 实现自我的提高和突破。因此,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 教师都可以布置以团队为基础的专业活动。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四、改进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创新赋予一定的分值, 计入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当中。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 教师忽视了对于较为抽象的创新能力的衡量。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放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当中, 并且细化说明它的衡量标准。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布置某个任务, 如果学生仅仅是背诵了书上的对话, 那么最多只能拿到一个及格分数;但是如果能够基于书上内容有所创新, 就能够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那么学生就会为了得高分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地展开创造。对待学生创新活动的评价, 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成败,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一种宽容、理解的气氛, 鼓励学生分析判断, 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向着下次成功前进。
五、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和实践时, 就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他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则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 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 如果没有实践机会或者缺乏实践能力, 那么长此以往, 其创造性就会慢慢退化甚至泯灭。通过实践,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联系企业, 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 让学生在深入企业参观或者实践的同时能够有机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在实际操作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断思考, 不断突破。
六、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平等、信任、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 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良好的教学环境、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温馨的宿舍布置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摈弃刻板守旧的思维, 多接纳新鲜事物, 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展现, 往往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充分利用校企交流和校间交流, 开发多途径挖掘创新点。通过与企业交流, 可以了解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从而更加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通过与国内外学校的互访和座谈, 也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 看到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总之, 创新能力不仅是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 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 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 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一线企业及所有师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我们相信, 只要从现在开始,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身份做上一点点, 就能够汇聚所有人的力量产生质变, 那么高职高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刘丽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世纪桥, 2011 (21) .
[2]周嫄.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09) .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原因 路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教育裂变、失误和偏差等原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高职院校得不到有效推进,因此亟须寻找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一)教育裂變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多国文化的互相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弱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为各种意识形态提供了交流平台,而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不同的意识形态对青年群体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日渐激烈,金钱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一些崇高的理想逐渐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取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迫切。
(二)教育失误
高职院校等各类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学校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方向都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学校在办学上还是存在问题的,特别是有些学校深陷于市场经济漩涡中,无法自拔,将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根本目标。这类学校在对道德、理想高谈阔论的同时,又在狂热地追求高收费、高就业率,说和做存在极大矛盾,德育工作往往背离初衷,最终导致教育失败。学校教育本应当是高尚的和美好的,充满功利的教育对学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教育偏差
过去,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大多数家庭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更加重视。为了使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大多数家庭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外,在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初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价上涨、人才竞争激烈等使得家长对子女的受教育期望不再是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而是找到一个好工作,充斥着功利和浮躁,有些家长甚至在子女面前显露出拜金主义倾向。家长的这种落后思想将直接影响到子女,这种做法会导致子女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化”路径
(一)师生关系和谐化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需要将一些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理论教育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呆板的,而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可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堆砌一些晦涩的政治术语,而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讲授思想政治课。同时,教师更应该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不能用单纯的教师身份定位自己,而是要走进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为他们排忧解难,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课程安排合理化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本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三本书编写全面、科学,适合高职学生学习。但是这三本教材中有些内容和中学教材有交叉,而且三本书之间也有交叉。此外,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根本无法完成整本书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课时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可以简单介绍或省略,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观点、精神等不能省略,而且要细致讲解。
(三)教学理实一体化
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只有深入到实践当中,学生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自然也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化。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四)课堂教学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本身较为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甚至有些学生非常讨厌这门课程,思想政治课堂往往死气沉沉。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要调整好心态,通过与学生谈话,建立交流群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需求,从而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也可以拓展知识传播渠道,用通俗的语言宣扬思想政治理论。
(五)考评方式全面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应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适应,应结合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社会实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且将以上各方面进行量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就高职院校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化”措施。“五化”措施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利于早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篇12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的需要引发, 有了需要学习者开始寻求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工具。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 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打破以往学生毕业再找工作的情况,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校门即可进厂门, 这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变更有较大的影响。数据表明,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 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紧接着是专科生, 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 为78.1%。石化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对石化类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掌握石油化工类生产技能转变到掌握生产、安全、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石化类院校的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 部分经贸类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 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
二、调查情况
1.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课堂上, 学生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师讲课、学生不听课的局面。如何破解传统课堂带来的这种难题?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把学生的低头扭转为抬头, 并且认真学习、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需要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解决现有教学的难题, 首先要对课堂的现状找出病因。
教师的必要性——教学是相长的, 教师一言堂, 学生却沉迷在游戏中, 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提供给学生会做、能做、愿意做的学习氛围, 才会实现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 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精细化策略实施, 能够增进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 形成朋友式新型教学关系。
学习者的必要性——学习的认知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接受、转码、整合、记录、分享、应用, 对于知识的学习用新鲜的方法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学习者出发, 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设计基点, 教师在不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不清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没有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最初目的, 导致学无用处。
2.需求分析的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习现状、营销常识、喜欢的教师类型、课堂情况、对教学的期许、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方面, 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194份, 有效问卷180份, 随机访谈80人。课题组成员运用统计学知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整理出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行的有利数据。
3.调查对象
包括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70%、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15%、教学主任占总调查人数5%、就业处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10%。
三、结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发现接受调查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 愿意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 占比85%;由此, 需要增加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分配, 加大技能训练课程比例。
愿意实际动手做任务, 老师辅助, 占比90%;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实战演练营销过程可以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的意识, 提升技能。
喜欢线上线下互动, 占比92%;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交友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运用多元的媒体交互实时与学生互动。
学习后可以自主创业, 占比81%;开展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 调动在校学习期间的主动性, 强化读书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侧重向精化和细化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 创造可持续变革的适应高职院校, 创造出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营销》精细化教学策略, 为高职精细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同军.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的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 2015, 35 (5) :51-55.
[2]喻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院校07-23
高职高专类院校10-29
高职高专农业院校05-14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06-06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11-15
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审计12-09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论文07-16
高职高专院校乒乓球课05-23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10-03
高职高专大学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