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共12篇)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1
案例:2013年10月24日下午3点, 我正在办公室里修改自己的教案, 听到了敲门声, 我赶紧开门, 发现一个个子高高的女生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外, 一脸无措的样子, 我请她进了我的办公室, 给她倒了一杯水, 并没有急着询问她, 给她足够的平复自己心情和思考表达思路的时间。她是我所教的会计班二年级的学生王×, 她来自甘肃的一个贫困家庭。“真的,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清楚地表达我此刻的心情。”王×说:“老师, 我太不顺心了, 学习上成绩不理想, 没有拿到奖学金, 尽管我非常需要这笔钱。前段时间, 我竞选班长职务, 结果以几票之差败北。竞选的失败对我打击很大, 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心里越来越感到自卑。我真无能, 我太笨了。从小学到中学, 我学习一直很优秀, 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为了供我上学, 也都来河北打工了, 我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方便父母就近照顾我, 就转来了河北上学,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 我便就读了职业类院校, 想着在这里锻炼自己, 学些技能, 早点工作挣钱, 可现在, 我在学校的表现却不像自己想象得好, 我有些后悔来读书了……”她一边说一边哭, 我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 示意她慢慢地讲, 不要太激动。一会儿, 她不哭了, 继续说:“前几天母亲来电话, 说父亲又旧病复发住院了, 这病一发作就不能干活, 这已是第三次住院了, 我恨不得马上回家, 恨不得自己会赚钱, 治好父亲的病。现在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对得起父母, 我整天想着这些事情, 已经没有办法再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了, 本来我还担任着经济法课的课代表, 现因为在经济法课上总走神, 被老师批评了好几次……”讲到这里, 王×明显地说不下去了, 双手捂着脸, 头垂得很低。我走过去, 轻轻地把她的头搂过来, 靠在我的身上, 她像找到依靠一样, 搂着我的腰开始放声大哭。她哭了一阵子后, 又开始述说她心里的烦恼, 讲到伤心处就停下来哭一会儿, 每次我都耐心地倾听和安慰她, 我知道现在的她需要的不是说教, 而是倾诉。这样说一会儿哭一会儿, 一个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之后, 王×的情绪平复了很多, 最后, 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您不会笑话我吧?”我笑着说:“怎么会笑话你呢, 你来找我, 说明你信任我啊, 我很感动, 以后只要有想不通的时候就来找我, 我们一起解决问题!”之后, 王×有些愉快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很明显, 王×的问题属于“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什么是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呢?就是指当人遇到了自己难以处理的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 产生的着急和焦虑甚至造成心情低落, 进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对自己彻底地失望, 进而轻生。要想帮助她走出抑郁自卑的阴影, 首要的是要找到造成这一阴影的原因。首先, 学校的生源90%都来自本省, 在班级里, 只有她是外省的学生, 生活习惯与口音都与大家不同。其次, 她父母是外地打工者, 收入有限, 她的生活很节俭, 但是当她看到室友的父亲开着轿车接送, 还送孩子手提电脑, 她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家庭的贫苦, 进而带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差距, 她开始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由于自卑, 她不喜欢和同学们交往, 总怕招来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并拒绝参加很多集体活动, 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家境几乎决定了她的前程。再次, 王×从小学到中学, 学习一直很优秀, 学习成绩的优异带给了她很强的成就感, 但进入职院之后, 除了学习好以外, 还要有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 (包括社会能力) , 这是她以往的生活里所欠缺的锻炼的内容, 这让她产生了对自我认识前后之间的落差。最后, 父亲重病复发急需帮助与自己无能为力的矛盾冲突, 让她心力交瘁, 越着急越使情况恶劣, 抑郁和自卑就越严重。
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 使我能够更好地对王×进行帮助。首先, 我定期对她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 及时地、高频率地关注她的心理状态, 并对心理测试结果加以分析, 要求班级同学给予她关心与关注, 与我一起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其次, 我密切关注王×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 经常与她进行沟通与交流, 真正深入贫困学生群体, 与同学进行座谈交流,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友谊。最后, 从她自己的心里认知入手, 帮助她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用一篇《迎着风与自己赛跑》的小寓言, 引导她要注重自身的提高,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通过与班级同学的交流, 我了解到王×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 在课间我找她帮忙写通知, 后来推荐她加入了学生会组织, 并经常找她谈心, 请她对学校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对于她提出的好建议和好想法, 我鼓励她做成策划书, 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中, 并要求她出现问题及时与我和同学沟通。在这种方法的鼓励下, 王×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接下来, 我进一步从具体行为上帮助她, 与她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注意劳逸结合;为她联系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她补习功课;让她多回家看看, 积极关注她父亲的病情, 组织同学们私下进行了捐款, 用学生们的微薄之力帮助她。就这样, 王×成功地参与到后来学校的许多活动中, 并因此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终于大家又可以看到她那久违的笑容了。
通过这位女生的事例, 我充分认识到贫困学生是在校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困难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承受着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身心压力, 并逐渐形成一些心理问题。这些负面心态使贫困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我认为,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不能及时地让他们摆脱家庭条件对他们的影响, 不能正视贫困、摆正心态, 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一帆风顺。因此, 贫困生的教育工作不只是要在经济上对他们进行帮助, 还要在心理上进行辅导, 在思想上进行引导, 在行动上给予支持, 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介绍了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的现状,探索了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途径及对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作 者:黄克强 张迎春 田晓玲 HUANG Ke-qiang ZHANG Ying-chun TIAN Xiao-ling 作者单位:黄克强,HUANG Ke-qiang(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张迎春,ZHANG Ying-chun(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田晓玲,TIAN Xiao-ling(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3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4
1.1 贫困学生数量增多,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扩招政策的推出,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到高职院校当中, 接受就业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国家并没有关注到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困难, 没有在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上给予高职院校一些优惠与倾斜, 这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进展十分困难。
1.2 贫困学生资助经费来源少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来看, 一大部分的资助经费来自国家的资助资金和学校的奖学金, 也有一些来自银行的商业性贷款以及学生自己勤工俭学而得到了酬劳。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学校内部开展助学贷款是不符合教育现实条件的。即便可以在学校内部开展助学贷款, 其范围与额度都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提高的贷款范围与额度。并且, 学校内部开展的助学贷款是不能全面开放的。一些高职院校与商业性银行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这就使得一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在商业银行那里得到贫困学生的资助贷款奖金。与其它的高等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的奖学金名额较少, 其奖励的重点是那些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学生。这就使得那些成绩不尽优秀的贫困学生不能得到学校提供的奖学金, 一部分奖学金就丧失了贫困资助的作用。贫困学生进行勤工俭学也不是全面的, 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不能靠学生的勤工俭学而得到全面解决。所以说, 国家的助学生金与奖学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日益增长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1.3 贫困学生缺少人文关怀
贫困学生不仅需要学校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资助, 更需要的是学生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但是,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讲, 许多高职院校不能做到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与人文双重关照。许多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具有自强精神, 可以积极地进行勤工俭学, 解决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费用。这些贫困学生可以在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导之下实现个人发展。而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贫困生不能正视家庭贫困的现实, 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而生, 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使得家庭的贫困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学校生活。这些心理压力也会使得贫困生产生一些不平等的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发展到极端, 其后果不堪设想。而学校对于贫困学生心理成长不尽关注, 造成其人文素养的不足。
1.4 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机制不足
学校要组织学生管理委员会与后勤管理部门、财务机构以及宣传部门共同致力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但是, 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讲, 这一工作机制是很难建立与执行的。全校不同机构的结合与合作执行起来会遇到很多问题, 各部门的职现不明确等等。另外, 在进行贫困学生的资助之时, 资助工作的不认真、贫困学生的隐私保护不足也会不断出现, 这使得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2 加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学校对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重视
加强思想上的转变, 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促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从高职院校的校长来讲, 校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服务观,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校长应当重视起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 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作为重要的教育服务内容。其次, 从直接的学生管理者来讲, 应当对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了解学生最需要哪一方面的帮助, 在经济帮助的基础之上, 为学生提供便利。只有学校对于贫困学生资助的重视力度提高了, 才能使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 以此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要求。
2.2 重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的校内宣传
要提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宣传的质量, 就要重视起高职院校内部的宣传力度。学校的宣传部门要重视起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宣传部门要根据学生的宣传条件实际, 利用丰富的形式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开放与透明。宣传部门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 对国家下达的贫困学生资助资格与资助方法进行宣传, 使有需要的贫困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的大政方针, 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提出贫困资助申请。另外, 宣传部门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板来进行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进程的宣传。这样, 贫困学生就可以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之上了解学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动态, 向学校的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2.3 重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的校外宣传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校外宣传, 可以使更多的人与更多的机构了解到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需求, 使愿意提供资金的帮助的人或者机构可以找到联系相关负责人的方式, 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困难。加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的校外宣传, 不仅是一种宣传工作, 更是扩展贫困学生资助费用来源的重要方法。利用校外宣传, 使一些金融机构了解到高职院校的需求, 寻求有效的合作。也可以使社会慈善人士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困难, 适时伸出援手。学校可以利用传单的发放与社会宣传的方式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配合校内宣传,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当中存在许多困难, 要解决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困难, 需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力度。笔者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出发, 对贫困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开展对策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与学校对于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 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与人文发展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7 (7) .
[2]袁晓东, 戚凤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励志工作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
[3]张存库, 刘晓琳.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3 (1) .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5
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其内容是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人员依照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而采取计划、组织以及指导与管控的手段,对于德育中不同要素加以充分的利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备优良品德的一项综合管理行为。德育管理的主要内涵是:1.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其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2.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属于较为特别的教育活动,其将所设定的德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3.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不仅仅包含有德育管理的相关承受者,例如,学生、财务事件以及信息等,同时也包含有德育管理活动相关对象,例如,对人的组织以及管理人员所存在的关系等。
二、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通过开展德育管理活动,可以让德育工作人员拥有更为良好的状态,可以进一步的协调好德育管理工作中组织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工作人员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使高职院校的德育组织能够一直处于较好的机能状态之下,以进一步的改善德育管理的效果。
1.要充分调动德育工作人员的能动性
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依靠德育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同时德育工作人员也是改善德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所设定的德育目标也要由德育工作人员来达成。所以,在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最为重要的是怎样充分的发挥德育工作人员能动性,让德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使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化,应当让德育工作人员及时、全面的了解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让德育工作人员可以认识到自身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方法,要确保德育工作人员学习以及工作的欲望得以激发。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主动的去关心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要对德育工作人员定期的审查,增强不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的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2.要充分的利用德育组织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德育组织指的是为了可以达到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而通过特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人员集体。例如,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会、社团等各种的组织形式。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组织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时,正因为借助了不同的德育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德育计划的执行阶段,德育组织是最为基础的保障。如果想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要求要做好相关的德育组织工作,以充分的发挥出德育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处于各个层次的德育组织间存在的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的制约。若要想更好的利用德育组织所具有的作用,第一,应当对高职院校中的不同德育组织所存在的关联性加以梳理,让不同的德育组织可以更加的一致,确保组织可以维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例如,要对校级德育组织和下级的德育组织所存在的一些差距进行改进,确保不同层次的德育组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推行不同组织间的横向合作,以对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共同管理。另外,也应当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和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加以调适,让社会以及家庭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让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外部可以产生出更大的德育合力。第二,应当构建科学、适宜的德育组织,让不同的组织可以更加的明确自身职责,同时也更有利于德育组织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使德育组织成员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要建立优良的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是高职院校的所有人员在思想上、学习上以及工作上体现出的一种个人态度以及个人行为的总和,其涉及到领导的作风问题、教师教学的作风问题以及学生学习的风气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校的风气其实是无形的校规,学校有良好的校园风气,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感召力以及约束力,使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上的一些违背学校风气情况加以改进。所以,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是达到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风气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同时又是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一种结果,是学校难得的一种精神力量。
4.要发挥出德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管理工作属于系统性的一项管理工作。首先,应当确定德育管理的具体目标、相关对象以及涉及的内容,并形成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德育管理方案。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人员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学校的内部人员,也包括学校的外部人员,不同的人员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与配合,才组成了完整的德育管理体系。在德育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员具有的特定工作内容与职责,不过,不同的人员也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若使管理工作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则可以使不同人员的自主性被激发出来,才更易使系统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得以高效发挥。
我们不仅要对德育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了解,同时还应当掌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要求,通过采用高效的德育管理手段,对德育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提升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志达.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22-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就业难、难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较为突出的是贫困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社会资源少、个人条件有限等各种因素制约着他们实现就业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家逐步完善各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使贫困生在入学、在校期间的部分问题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关注贫困生就业已经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新课题。
一、贫困学生的就业现状
伴随着各类学校的扩招,2013年毕业生突破700万,比2008年增加了150万,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历、技能、专业知识等各方面要比本科生稍显逊色,作为贫困学生更要面临就业难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双重压力,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才能获取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权利。
1、社会因素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偏低。高校毕业生成为新成长劳动力的主力军,未就业大学生数目过百万,这给贫困生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和更多困难。随着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政府鼓励创业的新的就业方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标准更加苛刻,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时,会有意无意的将应聘毕业生分为三六九等,主要寻求班干部、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党员等各种优秀条件的毕业生,同时在性别、身高、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而贫困生很少具备这些硬件条件,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加不公平,失去了一些宝贵的就业条件,造成了贫困学生就业率普遍偏低。
2、家庭环境因素
综合能力差,竞争获胜难。贫困学生大多数来自西部地区、偏远地区,他们父母或无劳动能力、或体弱多病、家中兄弟姊妹偏多等各种因素造成家庭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在学期间的各种费用都是借来的,或者靠自己打工所得,希望较快的收回成本出人头地减轻家庭负担,造成部分贫困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缺乏自信,畏手畏脚,缺乏竞争力难以获胜。
3、自身及素质因素
就业门路窄,心仪岗位少。多数贫困生家庭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城乡教育差异化,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社交和动手综合能力较差,甚至有些学生思想上出现了惰性,过分依赖国家有关援助措施,过起了“等、靠、要”的生活。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不能靠父母也不能等关系,没有捷径,社会资源少,就业面窄,只能依靠自己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要想顺利就业,要比非贫困学生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
二、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实现贫困生就业是各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点工作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贫困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社会方面
贫困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首先应加大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贫困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得到多方支持。如: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就业基金,吸引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贫困生资助活动;吸引有成就的优秀毕业生在学业、就业等多方面帮助贫困学生。其次,积极动员相关企业为贫困学生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提供就业指导、岗前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具体指导。
2、政府方面
贫困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经济条件、生活方面、专业基础上都无法同非贫困学生相比。首先,政府在经济上对贫困学生给予大力资助,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让他们不再由于生活贫困而影响学业。其次,在就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第三,建立贫困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鼓励他们依据自身和专业优势进行创业,积极就业。第四,国家积极鼓励企业聘用贫困学生,按照聘用贫困生数量给予一定的减免税费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为贫困学生发放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和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不但保障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也为学校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保障。
3、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在解决贫困学生就业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加强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帮助贫困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贫困生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努力提高个人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其次,多渠道为贫困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提供招聘信息, 建立贫困生就业档案和台账,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例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时刻关注贫困生就业动态和提供各种咨询帮助。第三,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以优秀贫困毕业生为志愿者,正确引导贫困生积极面对就业问题,引导贫困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第四,积极联系企业到校做专场招聘宣讲会,向企业优先推荐品学兼优的同学,为其今后就业积极搭建有利平台,提供有效就业信息。
4、自身方面
贫困学生大多数来自我国西部地区及偏远山村,受父辈传统影响,他们希望通过上学跳出农门,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为家人争光。他们对未来就业期望很高,期盼留在城市就业。这种传统守旧的就业观念,使贫困生就业难上加难。积极鼓励贫困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如参加学生会、班委会竞选、勤工助学等活动,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社交、沟通协调和社会经验等各方面综合能力。贫困学生应在充分分析自己和了解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专业及爱好,转变择业观念,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重视贫困生创业教育,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
贫困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协调解决。在校期间应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了解自己,筹划未来。在遇到就业问题时应及时调整心态,从容面对,做好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即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理哲,邹超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就业问题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1,(35):133-135.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
[4] 夏建军,陈新亮,郭飞,王学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民生,2012,(10):140-14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7
一、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6年将高校贫困大学生界定为:“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 由于家庭贫困, 无力支付教育费用, 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贫困生有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之分, 其划分标准主要依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维持基本学习和生活的最低费用以及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确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同, 因此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的。通常以家庭收入较少、根本无力或不足以帮助其完成大学学业, 其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为标准来划分。本文所讨论的贫困大学生是指来自偏远农村、山村、城市低收入家庭或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二、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典型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尽管与其他大学生比较,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就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但由于其面临的物质境地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本身存在着诸多典型就业心理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面对就业压力的焦虑心理
一方面, 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就业压力。一项针对2012年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有57.8%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 28.64%的学生认为就业不容乐观, 其中贫困生范围的77.1%的学生认为压力特别大;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受家庭背景、生活和经济条件等限制, 自身的全面发展获得的保障和机会较少, 特别是与其他全日制大学生以及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 在特长、阅历、知识面和胆量等方面都存有差距。他们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 改变贫困现状, 这使得其在择业过程中心理负担过重, 会存在一定恐惧、不安、忧愁等焦虑心理, 害怕竞争和失败, 难以面对困难和挫折, 一旦失败就会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甚至感到前途无望。
(二) 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其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心理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3, 如果本科四年每位贫困大学生每年的支出平均为9 000元, 则读大学最少将花费3.6万元, 这是贫困县一农民十几年的收入。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业问题, 不仅面临“白学”境地, 还将极大影响其家庭。因此,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更迫切。此外, 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日制大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就业获得较高收入, 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心理较迫切。这使得他们毕业后很多都不愿意再回到边远的农村或地区以及私营单位, 而更希望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和大国企中。然而这些领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往往加大了其就业难度, 心理上压力重, 就业心态极不稳定, 导致其就业盲目, 就业的地区、工资报酬、职务、工作条件和发展前途等都是其就业考虑范围, 喜欢“先择业, 后就业”, 甚至会“有业不就”, 就业过程中“要面子”的虚荣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一些个人主观偏执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面对就业中与自己期望不符的职位不能做出一点让步, 就业极其困难。
(三) 就业遇到挫折后的孤独无助、嫉妒心理
面对压力, 一旦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几经挫折还是无法找到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 他们就会陷入逃避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为了不再次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 他们就会胆怯于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甚至会发展到不敢走进招聘会现场的程度, 过多依靠间接信息了解就业市场信息, 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 而将困难的解决寄希望于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优惠照顾政策。特别是当其他同学顺利找到工作, 就会怀疑其是通过家庭关系找到的, 如果自己生在那样的家庭也一定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渐渐地他们就会消极认识社会, 抱怨竞争环境, 觉得自己获得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 认为择业竞争是关系的竞争, 把自己的就业失败归咎于社会和政府, 产生无谓的嫉妒心理。
三、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上述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也并非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客观原因
首先, 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高校扩招, 应届毕业生数量年均为600万左右, 加上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失业人员, 我国的就业大军可谓浩浩荡荡。再加上用人单位随着商业竞争的激烈, 对劳动力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包括学历专业、沟通组织管理能力、性格气质等, 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这让包括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内的很多大学生感到了就业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在精简机构, 有的甚至裁员, 这都给高职院校贫困大学毕业生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其次,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还有来自其家庭方面的就业压力, 由于受“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传统地域荣耀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家庭觉得他们供孩子上大学不容易, 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如果他们毕业后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就会让人瞧不起, 让人说闲话。迫于这种舆论压力, 很多高职院校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会产生一定的从众心理, 他们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就业目标, 到大城市、大单位, 而不愿深入就业竞争较少的基层。家庭带给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盲目的、虚荣的、过高的期望值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旦他们无法实现背负的家庭的重望, 就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加上社会上确实存在某些毕业生依靠关系进入好单位, 更加重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
第三, 当社会和家庭都在给贫困毕业生施加压力的时候, 高职院校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就业心理, 就会使其产生很大的心理问题。而现实是, 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尽人意, 仅注重就业形势宣讲和就业技巧培训, 心理健康诊疗室也较少开放以解决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心理问题, 让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堵无疏”。特别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开展的效果不好, 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辅导, 更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即使注意到也未探索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鼓励学生尽快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 而不能针对面对就业心存困惑和胆怯心态的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疏通, 最终导致贫困大学生的上述就业心理问题。
(二) 主观原因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 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多少有一些敏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 心理波动较大。特别是他们自身知识和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足, 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或教师相处时, 害怕被瞧不起而不愿与他们主动交往, 采取回避态度, 不够开朗, 自我表达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也受到心理的影响而欠缺, 一旦遇到挫折, 就会悲观失望、抑郁苦闷。
四、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针对客观原因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就业市场,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应该完善就业市场,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促使其就业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而言, 一方面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 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 并通过法律、规章等规范就业市场的就业招聘、就业信息的发布等就业服务。另一方面, 社会应当建立贫困大学生人才中介组织,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交流大会审批制度, 明确举办条件和审批标准、程序, 提高毕业生交流会的实质成效。
2. 鼓励贫困家庭与贫困大学生进行双向情感沟通
高职院校贫困生父母应该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 随时掌握和了解就业的最新动态和贫困生的就业真实情况, 特别要加强对子女的心灵关怀和沟通, 让高职院校贫困生有渠道去和父母的情感沟通中疏散自己的不良情绪。此外, 高职院校贫困生家庭不要给孩子制定过高的就业期望, 要纠正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这种不现实的择业期望。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在贫困子女读书过程中就要引导子女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 充分挖掘其潜能, 而不应当在贫困生找工作时才给予期望和意见。
3. 高职院校要重视整体的职业生涯辅导
整体的职业生涯辅导要求高职院校针对贫困大学生个体独特的心理问题和表现,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 而不是与其他非贫困大学生一起笼统地进行辅导。一方面, 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除常规的提供就业信息等手段外, 应该开拓更为新颖的、实质性的就业指导手段, 如可以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素质测评等形式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自觉性。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还应特别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就业心理问题, 提供团体或个体的系统性心理辅导, 辅导目标要定为不仅帮助其找到工作, 更重要地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帮助其将就业和人生追求、生命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形式上, 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心理诊疗室, 为每位贫困大学生设置一个账号和密码, 当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 通过该账号可以到诊疗室去咨询、去询问, 将自己的心理问题、疑惑和困难讲出来, 以及时获得疏通和缓解。
(二) 针对主观原因的对策建议
1. 贫困大学生应该正确评价自我、定位自我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应通过社会、他人和自我等多途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性格、兴趣和人际关系, 要认识到这就是真正的自我, 尽管自己读的是高职院校, 但是只要自己够勤奋、够努力, 一样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够正确定位自我, 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 要遵循科学、可行、有效原则设定发展目标, 先就业再择业, 避免因期望过高而受到挫折。在就业择业过程中, 取长避短, 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地接触各种工作, 体验各种职业角色, 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 以实现灵活就业。
2. 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贫困大学生除认真学习高职院校要求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外, 要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 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掌握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另一方面要重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的锻炼和积累。要特别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小事做起, 逐步积累成功经验, 不断积累成就感, 要明白失败有时是可控的, 有时是不可控的, 要学习其他贫困大学生成功的榜样。通过这些措施, 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 培养自信心。此外, 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环境适应、自主创业能力和协作精神, 以适应未来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刘韧, 朱雄.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8
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是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主, 为社会供应大量的职业型和技能型的人才, 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还是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条件, 但是在心理辅导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还是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 费用较低, 而且年限较短, 所以很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 而一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家庭环境要差一些, 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身处偏远的山区或者是郊区, 属于贫困地区, 为了求学而不远千里, 这类人群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 在当今物欲横流, 金钱至上的社会里, 资本主义的思想已经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判断能力, 嫌贫爱富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心里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健康心理辅导和健康人格指导的教学活动, 开展心理辅导教学或者是心理咨询服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树立高职学生的健康人格魅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发展与意识, 提高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缺乏建立一些心理健康资讯室和设立心理健康的学习课程,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投入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目前所做的还不够彻底, 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没有改变贫困学生心理闭塞的特点。
二、贫困地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贫困地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而城市学生生活条件较好, 对农村或者是偏远地区的大学生会存在歧视心理, 而贫困地区大学生对于自我的心理封闭问题也一直没有给予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所以造成了一些交流的问题。贫困地区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开展方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为: (1) 总体表现出贫穷与富有的直接对立, 用金钱衡量一切的怪异想法, 完全抛开了价值观和道德观, 直接理解为能力就是金钱的意识。 (2) 高职院校中的偏远地区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僻静, 人少的地方作为自己经常去的地方, 他们存在封闭心理的明显特点,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而越是偏远越是贫穷的地方来的学生, 这种表现越为明显。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是贫困。因为贫困, 贫困大学生生活辛苦、拮据, 学习没有经济保障, 缺乏安全感, 生存压力大;因为贫困, 贫困大学生尊严受损, 外交退缩, 整天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中, 进而出现“由贫致弱”的恶性循环。“由贫致弱”现象是指:经济状况不好导致贫困生大学生生活窘迫, 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和尊严。于是, 他们便常常希望通过搞好学习来证明自己, 赢得别人的尊重。当他们的努力无法使自己出类拔萃时, 他们就会丧失自信、意志消沉、自我封闭, 影响发展, 从而进一步使他们变得弱小。深入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其自身主观因素存在很大关系。其中, 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在现今社会中金钱至上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攀比富有的恶习和不良风气已经深入人心, 各种世俗观念和一些人群对贫困地区同学的歧视眼光和歧视心态已经彻底改变了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情绪, 在高校中难免会存在这类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问题, 要积极寻找出路, 解决好这类问题。
三、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1.经济压力带来的极度自卑与盲目自尊。
在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长久生活的环境对学生内心的发展影响很大, 许多学生进入城市后发现社会发展节奏与社会发展的情感全然不同, 对高职院校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贫困学生面对城市中的诱惑和欲望, 产生了自卑心理。而且, 高职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自尊心最强的年龄段, 其内心中自尊心与自卑的矛盾心理再互相抵触, 更凸显出自身的心理问题特点。自卑是一种对自我消极评价和自我意识模糊的混乱心理状态, 处在这种思想意识环境下就算是别人看的起自己, 自己也会认为不如别人, 疲困学生上学的资金大多是家人四处借款筹集来的, 巨大的经济压力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主题下, 家庭的贫穷就代表着无能和软弱, 学生树立的思想全然抛开了精神价值和道德情操, 完全是以金钱作为衡量, 在同学中间出手大方的同学自然会伤害到这些偏远地区同学的自尊心, 让他们产生自卑和抑郁。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显得自强, 实际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2.高职学生复杂的心理疾病。
偏远地区贫困高职学生的内心会对生活的困难羞于启齿, 不能坦然面对贫困, 宁愿借钱和出卖身体赚钱, 也不愿意借别人的力量获得生活的救助, 这为偏远地区贫困高职学生带来了生存的压力, 也带来了生存的负担。偏远地区贫困高职学生往往都是沉默寡言, 性格孤僻, 他们不愿意与人接触, 也不愿意让别人了解到自我的难处, 这些学生自我封闭, 不愿意与人交流, 很少像别人敞开心扉, 不合群, 人际关系紧张化, 而且在于同学发展关系时不能掌握好分寸因而总是学习和生活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偏远地区贫困高职学生还存在缺乏自信的特点, 这些学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比别人低一等, 否定了自我价值, 没有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四、解决偏远地区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与健全经济资助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困难。
经济水平因素是贫困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 健全“奖贷助补减免”制度等。首先, 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 如提供办公室助理、公寓管理员、班主任助理等岗位, 鼓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 减轻经济压力, 学会自立自强;其次, 就是助学贷款, 因为贷款是必须偿还的, 这可以给贫困生压力,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奋力拼搏;最后, 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和助学金, 不但可以缓解经济危机, 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达到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2.高职院校开展健康心理辅导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入健康人格教学计划, 该计划主要包括几个部分: (1)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铲除心理自卑, 帮助心理自卑者打开心扉, 做到健康心理的正确辅导。 (2) 建立健全贫困生的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机制, 学校要拿出投资扩大学生的奖励内容和奖励项目, 在贫困生的物质奖励上提高奖励内容, 在精神奖励上提高等级。 (3)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妥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4)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道德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消除歧视和冷漠, 倡导关爱和互助, 努力营造一种健康、阳光、和谐的氛围, 使贫困生融入学校大家庭当中。 (5)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从这些偏远学生的家庭入手, 引导贫困生父母调整好自我心态, 提高学生自我的抗压能力, 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心态, 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完善健康的人格。
摘要:我国高校教学日趋国际化, 教学方式逐步创新, 教学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事业发展节奏的加快,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产生了一些学生心理发展障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内心自卑、缺乏自信、抑郁、心理疾病和阴影等问题展开, 这些问题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障碍, 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
关键词:偏远地区,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文献综述.职教论坛, 2011, (10) :20-22.
[2]钱金华.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1) :12-14.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9
关键词:贫困生,正确,就业观
近年来, 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学生总量大幅增加, 贫困生数量也相应快速上升。在贫困生面临的众多问题中, 处于弱势的就业状况是亟待改善和加强的。在经济和就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 如何科学构建贫困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不同的就业观导致就业情况两极分化严重。
积极的就业观让贫困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王军 (化名)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 家境贫寒, 入校后勤奋好学, 积极进取, 成绩优异, 多次获得奖学金, 学费和生活费都可以自给自足。同时, 他还积极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和学生管理实务, 从一个学生会部门的基层干事做到所在系部的学生会主席, 并在大二学期被优先选为发展对象, 顺利入党。在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由于出色的表现, 他很早就被特大型建筑企业录用, 但在临毕业前, 他放弃了去企业的机会, 而是响应国家号召, 参加了西部计划, 选择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 从基层干起,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在高职院校中, 像王军的例子很多。他们在家庭中经历了贫苦的磨炼, 在校期间又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 在受到良好教育和社会的正面影响下, 造就了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表现出积极的就业取向和心态, 在毕业前就精心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可以顺利地、较好地就业。
消极的就业观导致就业失败, 或无业可就:王强 (化名) , 建筑材料专业的学生, 回族, 来自贫瘠的青海地区, 为了节省费用, 新生报到的时候他一人从青海来到江苏的学校, 500元是他家里给他准备的所有费用。入校后, 他虽然得到了学校及老师的关注和救助, 但是由于东西地域的差别和教育基础的差异, 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和不自信。大学三年中, 他碌碌无为, 成绩差, 能力弱, 在一次次的找工作中受挫。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找到心仪的工作, 他更加焦虑, 自卑自闭, 甚至破罐子破摔, 课也不上, 天天在宿舍里睡觉, 对老师介绍的工作也挑三拣四, 最后由于学分没有修满, 只得拿了结业证回了老家。这类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贫寒的出身, 在就业取向上处于消极的状态。
2. 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功利思想导致贫困生盲目就业。
有的贫困生有着强烈的金钱崇拜观念和功利思想, 致使在实际的就业中变得盲目和急功近利:李伟 (化名) , 钢结构技术工程专业的学生, 父母早逝, 他和弟弟是大伯抚养长大的, 在校期间他心无旁骛, 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 每学期均获得院奖学金。在大三找工作期间, 由于过硬的专业知识, 他被很多用人单位相中, 但他却一次次地放弃了去国企或者特大型企业的工作机会。后来了解到, 这些企业对于员工的工资待遇都有一整套晋升制度, 大专生进去刚开始的工资待遇都不高。就是这一点让他放弃了那么好的机会, 在就业中只单纯以工资待遇作为衡量标准, 不综合考虑以后长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不是一种科学的就业观。
3. 传统观念、精英情结影响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 特别是一些艰苦专业, 必须要求到一些偏远地区、最基层的地区工作。由于受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一些贫困生的择业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 要求工资高、福利待遇高、社会地位高。不愿意下基层, 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是择业观上的这些误区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人为地造成了就业困难。孙磊 (化名) , 建筑材料检测/建筑项目管理专业 (双专科) , 盐城阜宁人, 由于自然灾害, 家里的经济水平较低。他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南通的一家民营企业相中, 该公司在福利待遇各方面给出的条件都不错, 唯一的要求是要到山西的分公司工作两年。该同学在与该公司签订协议仅两个月就毁约了, 原因是他只想到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不能接受到偏远地区工作。他的行为不仅为他的就业带来曲折, 也给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综上,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弱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科学的就业观所导致的。因此要帮助贫困大学生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构建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迫在眉睫。
二、如何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构建正确的就业观
1. 深入扎实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 各高校要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要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 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由于人力、资源以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都趋向于一般化, 针对性不强。教育方法上多采用课堂和会议灌输的形式, 没有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贫困生进行就业观的教育要分阶段、不同主题来进行。大一的时候要着重对贫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教育观教育,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逐渐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二要突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并在分阶段的实习实训中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竞争。大三则要结合国情教育和就业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就业形势, 了解社会需求, 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转变就业观念。
2. 要帮助贫困学生改变传统地择业观念, 树立新的择业观。
择业是就业的基础, 是就业前的准备。只有具有了正确的择业观, 才可能实现较好的就业。对于贫困生择业观的教育要从三个方面来引导。第一, 要正确自我认知。只有自我认知, 才可以避免求职中的盲目性, 有的放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避免因个人自负清高而遭到就业失败, 才能避免心理冲突, 减缓择业受挫和焦虑带来的痛苦。第二,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要对职业条件要求太高。不能过于讲工作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 应在职业理想的引导下, 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就业, 在实践中开拓事业, 增长才干。第三, 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 不图虚荣, 在择业受挫后, 能正视现实, 找出差距, 主动提高和完善自我, 都是很值得提倡的积极心态。
3. 切实提高贫困生的各项能力, 为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坚实后盾。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 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一定差距。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时, 既要从经济上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问题, 又要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能力入手。首先, 加大贫困生基本技能的培训。例如可以为贫困生免费提供计算机上机场所, 并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辅导。在英语、普通话等方面对贫困生开展一些基本的培训, 为贫困生个人技能、沟通交往等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和自信心。其次, 注重对贫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现在用人单位最需要和看重的能力, 而它往往也是贫困学生所欠缺的。通过开展一系列针对贫困生的创新、创业类的活动, 锻炼他们这方面能力。最后, 帮助贫困生树立合作观念,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贫困生普遍的自卑、自闭心理造成了他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喜欢单干的特点, 这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因此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同等重要。
4. 加强贫困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 把正确的就业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10
1.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思想问题被忽视
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往往在其思想深处会有自卑或自弃的倾向, 总感觉有自卑心理, 总是怕与同学对比, 使他们的心灵创伤, 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社会环境的变化, 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 对学生思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而言, 一些学生散失了中学时代的淳朴, 被大城市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在学习上失去了兴趣, 沉迷于网吧, 失去了学习动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失去了崇高的理想和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抱负。而针对这些问题, 一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仔细研究和区分, 对学生的这种形象听之任之。
1.2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 经济援助是解决了他们生活困难,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根本手段,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即使通过这个方法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 但事实上, 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使这部分学生除了面对经济压力之外, 还面对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精神压力。由于经济困难, 一些贫穷的学生, 总是为他们的学习费用, 生活费用而担心, 特别是出现的攀比心理更是为这些贫困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有些同学为了不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困境, 根本不与同学, 老师交流, 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不关心他人, 也不接受贫困补助;而更多的同学是担心找不到一个称心工作而愧对含辛茹苦的父母。各种各样的压力使他们感到紧张, 焦虑, 不安和恐惧, 甚至有些易怒和抑郁悲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他们的帮助, 除了经济方面之外, 还应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营造贫困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1.3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结合自身教育特点,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结合贫困学生实际需要, 忽略了这个特殊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浅层次上, 甚至流于形式。一些老师不注意个别贫困学生的思想变化, 缺乏关心, 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出现, 而更多的问题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 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缺乏课堂互动, 心与心的沟通不足, 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育效果不理想。
2. 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接触和受各种文化的影响显著增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既是发展的机遇期, 也是矛盾凸显期, 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的巨大要求, 重庆市具有我国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 重庆市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众多, 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 意识到挑战, 不断增强紧迫感。我们必须结合高校贫困学生的特点,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援助, 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部署, 建立相关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保障资金, 人员到位, 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形成, 同时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心理咨询中心也应承担起重要职责, 制定明确的目标, 保证教育实践落到实处。
3. 满足贫困学生的心理、精神需求
贫困生心理困扰比其他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开导, 如果我们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有更多的心理呵护, 这对帮助他们更快的解决心理困惑,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更好。帮助贫困学生消除焦虑, 困惑, 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建立贫困学生的团体辅导, 如贫困学生辅导组, 自信心训练组, 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组, 这样能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另外, 应结合贫困学生实际, 建立预警机制, 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旦发现异常现象, 立即组织访谈和咨询, 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 解决他们的困惑,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给他们关怀和温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信息优势, 因势利导地开展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解决这部分学生的精神需求, 学校应从各个途径了解、研究学校每个穷学生, 了解他们物质上需要什么, 精神上缺少什么, 充分利用报刊, 互联网等, 在政治, 经济, 文化领域扩充其思想境界,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 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网络聊天工具, 加强网络信息交换, 了解学生的思想, 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知识,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相互尊重, 相互关爱, 轻松的氛围, 让贫困学生更多的感激, 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责任之间的关系,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 引导他们面对贫困。
结语
总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探索, 充分认识到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探寻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改进工作方法, 特别是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 另一方面, 应加强高职院校经济援助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 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 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创高职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 贫困生群体迅速增加, 使原本存在的贫困学生问题更加突出。如何研究贫困学生的新特点, 新问题,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提高其实效性, 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研究的新问题。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人格教育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不段完善,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贫困生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已经由重要问题转变成基础问题。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育人”成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育人”从何着手成了我们考虑的重点。
1 把人格教育作为育人的切入点
查阅文献研究发现,对贫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者公认的思路,笔者对此也持赞同态度,但是心理健康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给教育者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而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作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理由如下:
1.1 大学生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决定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青春期的核心问题是获得社会自我同一性,从而避免人格发展异常的同一性危机。成年早期的核心问题则是寻求情感归属和建立友谊,从而避免孤独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是要顺利跨越这两个阶段。社会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孤独感的避免取决于个体的外倾性和宜人性,皆属于人格特质。
1.2 劣势决定优势的法则 管理学中著名的短板理论指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反思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上,便忽视了人格培养这样一个影响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短板。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和心理负担更重,也更容易产生人格扭曲,而这种不良的影响一旦形成对其健康成长便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个群体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1.3 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贫困生群体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成长环境、教育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在人格品質、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位置,所以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人格培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贫困生人格特质现状
从人格教育着手,开展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
2.1 贫困生的人格分类 吉林大学的孔德生在2004年博士论文《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将贫困大学生分为自励奋进型、自信上进型、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自轻自弃型五种类型。戴晶晶则将其分为积极人格(包括自励奋进型和自信上进型)和消极人格(包括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和自轻自弃型)。
2.2 贫困生的核心特质 贫困生人格核心特质是勤奋性、忍耐性和卑忧性。勤奋性特质揭示了贫困生积极进取和勤奋自勉的人格品质;忍耐性核心特质揭示了贫困生坚忍不拔和自信顽强的人格品质;但卑忧性核心特质则揭示了贫困生自卑忧虑和担忧生活的人格弱点。郑林科的UPI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具有积极进取、自信顽强的人格品质;同时具有自卑忧虑、担忧生活的人格弱点。
2.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人格存在差异 有学者利用16Pf人格问卷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人格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上差异显著,在敏感性上差异非常显著。贫困生更加保守、孤僻、拘谨。和非特困生相比,特困生情绪更加稳定、成熟、能够面对现实;比较真诚、重良心、有毅力、稳重、执着、社会责任感强;更加细心、敏感、遇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
2.4 贫困生人格特质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贫困女大学生在紧张性这一特质上的得分基本一致;在乐群性、聪慧性上区别不大;在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上显著高于全国女大学生常模;在怀疑性、恃强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女大学生常模。贫困男大学生在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独立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全国男大学生常模;在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自律性方面则优于男大学生常模;在紧张性上则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态势;在恃强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上二者得分接近;在聪慧性上贫困大学生则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3 了解了贫困生的人格特质,顺势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3.1 重视贫困生的人格教育 贫困生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资助工作的开展。目前很多学校开展助学成才活动,意在对困难生的成才经历进行宣传,激励学生的励志精神。但因不了解贫困生的人格状况而有所顾虑,不能恰当的把握宣传的力度。很多学校干脆不进行宣传,或者以其他主题将其树立典型,让国家助学育人的目的大打折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了解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并加强对其的人格教育。学校在传授贫困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开设相关课程或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唤起他们的感恩意识,健全自我人格,积极引导并培养开朗随和直面现实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提高挫折的耐受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帮助贫困生发掘积极心理 在研究中发现很多贫困生存在自卑的人格特征,而自我效能的缺乏是产生自卑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发掘其积极心理。学校可以为学生设置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生活费,实现自立自强。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校园活动中,试着让他们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感受自我的价值。
3.3 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虽然很多贫困生因其生活经历导致其人格中存在自卑心理,但也不排除有些贫困生对国家的资助存在冷漠的人格表现,对国家资助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认为国家对自己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甚至是行为反应,缺乏感恩心。因此对贫困生的这种心态应该积极予以引导,可以通过志愿活动,或者献爱心活动让贫困生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感恩社会,奉献社会。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贫困生人格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在群体的内部下功夫,还要在校园文化这个大环境上做文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大集体,成为朝气蓬勃的青年。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表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促进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克服自卑、内向孤僻、敢为性和恃强性较低等人格缺陷。
3.5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资助体系 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是导致其人格欠缺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解决其经济困难有利于其人格的再完善。所以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助体系下进一步探索新的资助途径、资助形式,特别是探索有利于建立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和自立自强意识的资助方式。同时应该完善对贫困生的资助考核办法,让受到资助的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加强义务的履行,比如要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尽量让学生摆脱“应该”给我的意识,培养有情有义、懂得奉献的大学生,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和舆论的关注,能不能做好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内因决定其发展,人格状况极易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因,忽視其人格教育不仅会对其个人,还会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弥补在贫困大学生人格教育上的缺位,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引导贫困生建立积极的人格特质,实现对贫困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2]郑林科.贫困生PUI人格特征预测与核心人格特质探索[J].心理研究,2009(10).
[3]邱天龙.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6(12).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刍议 篇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 即树立德业, 是为文明社会创建做人的准则。从个人层面说, 就是做好事, 行道德之法。面对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凸显的问题, 笔者认为, 培养技术与素养合一的、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 而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感恩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1]。感恩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感恩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标志;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解,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对策, 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法, 共发放问卷7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96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45%。来自城市的1430人, 农村的5123人;其中贫困生2283人 (以是否建档为评判标准) , 非贫困生4270人;在贫困生中, 受到过资助的学生有2095人。问卷从对父母、社会、他人、自然等的感恩意识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 共设计客观题28道, 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63.4%的贫困生都能心怀感激之情, 刻苦学习, 勇于实践, 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回馈社会、回馈他人。36.6%的贫困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资助缺乏感激之情, 主要表现为:认为造成自己贫困的原因是家庭背景差, 对父母的无私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不懂得感恩父母;对自己获取的资助金额感觉太少, 抱怨学校, 抱怨老师;为获取资助而提供虚假证明, 不惜以谎报亲人的健康状况获得资助名额;获得资助后, 没有计划性地使用资助金, 出现浪费现象;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拈轻怕重, 对勤工助学报酬表示不满;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更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等。个别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只想通过学校和国家解决自己的困难, 不懂得“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甚至有的学生连对国家、社会、学校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都难以做到。因此, 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已经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原因。家庭是记忆开始的地方, 是命运的摇篮, 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和选择的人生道路, 都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在家庭教育中, 许多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 甚至是无原则溺爱, 父母对儿女一味无私奉献, 而子女却养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倾向。据调查显示:9.4%的贫困生表示当向父母索取自己向往已久的钱财或物品被打折扣时, 会向父母发脾气。当被问及你是否记得父母生日时。大约14%的贫困生只知道父亲的生日, 16%的贫困生只记得母亲生日, 但是父母生日都不记得的学生仍然占15%的比例。当被问及假期时间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时, 34%的贫困生表示只有父母要求才会做, 没有要求不会主动做。这说明部分贫困生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付出, 对父母的感恩认识和感激之情不能上升为实际的报恩行动。
(二)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在心理学理论中有知、情、意、行的说法,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指的是行为。一个人有怎样的行为是由其认知、情绪体验及意志决定的。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一部分表现为敏感、自尊;一部分表现为自卑、怯懦;还有一部分表现为活跃、积极。表现为敏感、自尊的学生在行为中体现为独立行事, 只愿意努力学习和约束好自己的日常行为, 对外界基本不关注;表现为自卑、怯懦的学生往往对事物发生的原因分析显得片面和绝对化, 认为自己处在社会的底层, 不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 抑或感觉他人会看不上自己的帮助, 所以不会有感恩的行为表现;表现活跃、积极的贫困生尽管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深, 对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感到困惑, 缺乏利用辩证的、科学的观点认识社会的能力, 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 从而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忘恩风气的影响。
(三)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学校原因。目前, 感恩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中处于缺失状态。在一些高职院校涉及评先评优或发展党员时, 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等作为衡量尺度, 在这种做法的影响下, 高职贫困生为了获得最高级别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争取为数不多的评优评先和入党名额, 不得不把考高分摆在首位。而是否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 是否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参与宿舍阵地建设、参与诸多校园活动、参加大量社会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确不曾考虑。贫困生忽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自我教育。另外, 这些年来, 高职院校对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努力落实到位, 但忽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对受资助高职贫困生在资助的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一方面, 对受资助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态度疏于把握。导致一些高职贫困生在接受资助以后, 却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另一方面, 尽管按照上级要求对受资助的贫困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但大多是应付了事, 没有形成常态化、系统化。因此无法达到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四)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化浪潮的驱动下, 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受到市场经济中崇尚物质利益的原则影响, 这种社会经济氛围不仅影响了普通大众, 对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其中对高职贫困生影响最大的两方面:一是崇尚物质享受;在问卷调查“当您拿到助学金后会用它来购买?”有将近一半的高职贫困生选择购买高档手机、请客吃饭和购买名牌, 这无疑是深受当今物质社会的影响。二是个人主义严重[2]。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做事前考虑它的成本和收益, 当收益大于成本才会采取行动, 这与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报恩行为背道而驰, 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 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贪利自私行为;这样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影响高职贫困生的价值观, 出现大量违约、逾期还款的现象, 这正是现代社会环境对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带来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 在课堂教学中纳入感恩教育读本。目前, 在高职院校, 对学生开展的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 被称为“两课”。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为空白。这会影响高职学生淡忘感恩文化、内容和意义;笔者认为, 在高职院校三年的课程安排中, 可以增设一至两门感恩教育必修课。分别安排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最具有可塑性, 更容易接受感恩教育的文化和倡导, 同时可弥补他们初高中阶段感恩教育的缺失。在第三学期开设的目的是, 部分学生已经或者正在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的各种“奖、贷、勤、助、补、减”资助。感恩课程的开设可以让高职贫困生加强对感恩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及对感恩的理解和感悟, 做有良心、懂感恩、肯报恩的学生。
(二) 制定感恩制度、规范感恩教育。建立两项制度, 规范高职贫困生管理。建立高职贫困生家庭走访制度及贫困生奖助学金评定后的跟踪制度。走访制度是为了全面了解贫困生家庭实际情况, 确保资助金额能够完美对位。而贫困生奖助学金评定后的跟踪制度是通过建立发放类资助学金后的约束制度确保高职贫困生能在高校、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下, 拥有感恩的心回报他人、社会和国家。
(三) 实施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建立感恩行动记录档案。为使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平常化、具体化。可专门针对贫困生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考核, 细化为是否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是否爱国、爱校、爱班。是否勇于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献计献策, 等等。通过量化考核规范贫困生的日常行为。同时可以给每一位受资助贫困生建立感恩行动记录档案, 督促提醒他们主动发现身边需要帮助和回报的人, 把做好事、行善举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项长期工作落实。感恩行动记录作为下一步资助、评先评优、党员发展工作、推荐就业等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贫困生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可使贫困生资助工作更科学化, 有助于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开展。
(四) 构建学校与家庭相促互利的协调模式, 加强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目前, 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存在误区, 把学习好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 忽略对孩子心系他人、帮扶济困的感恩教育, 而这种感恩教育的忽视对孩子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将不利。试想一个自私自利、利欲熏心的知识分子即便有才高八斗的学识, 但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只能停留在才智这一方面。这样的社会是冷漠和严寒的。因此, 笔者呼吁在高职贫困生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 营造充满爱心的感恩家庭氛围[3]。父母应该尽可能的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抓住一切机会, 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教育贫困生懂得感恩, 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也要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交流, 将孩子在家庭中的感恩行为表现向学校汇报, 学校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这样感恩意识才能够在高职贫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强化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 使高职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和高尚的感恩情结, 并积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付出感恩行动, 必将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 2007 (4) .
[2]李秋芸.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05-15
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08-1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09-12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09-20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08-10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09-13
高职院校优秀学生事迹材料10-21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07-15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05-29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