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治疗

2024-08-14

术后治疗(共11篇)

术后治疗 篇1

子宫肉瘤较为少见, 仅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1%~3%。子宫肉瘤起源于子宫间质、结缔组织或平滑肌组织, 具有多种组织学形态, 恶性程度高, 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但因其具有局部复发率高和早期即发生远处转移的特征, 预后较差, 5年生存率仅为20%~30%。因此, 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等, 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期。子宫肉瘤组织学类型较多, 每种组织类型对于辅助治疗的敏感性不同, 给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 对目前常用的子宫肉瘤术后辅助治疗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1 术后辅助放疗

子宫肉瘤的重要临床生物学特征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盆腔复发。有研究表明, 即便是临床Ⅰ、Ⅱ期的子宫肉瘤, 仍然有超过一半的病例复发, 其中70%发生于初次手术后2年内, 约50%的复发首先发生于盆腔。能否通过术后辅助放疗来提高局部控制率、甚至提高生存率, 目前仍存有争议。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ORTC) 的妇科肿瘤组 (GCG) 进行了一项对224例FIGO分期Ⅰ~Ⅱ期子宫肉瘤患者, 长达13年的随机前瞻性临床Ⅲ期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术后辅助放疗组和期待治疗组。结果表明, 放疗不能降低早期子宫平滑肌肉瘤 (lyomyosarcoma, LMS) 的局部复发风险, 但可能有助于控制癌肉瘤 (carcinosarcoma, CS) 患者的局部复发[1]。GOG 150号研究将206例接受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的CS患者分为放疗组 (盆腹腔外照射30.6 Gy+加强盆腔外照射19.8 Gy, 未予腔内照射) 和化疗组[采用顺铂 (DDP) +异环磷酰胺 (辅助美司钠解毒) 方案, 共3个疗程], 结果表明放疗可以降低CS阴道断端局部复发率, 但对降低盆腔复发率无显著疗效[2]。Major等对301例CS患者进行的研究也提示, 放疗可能降低了CS的盆腔局部复发率。但上述研究均发现, 术后辅助放疗在控制局部复发的同时, 却可能造成远处复发转移率升高。

一项对2677例子宫肉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和期待治疗相比, 放疗无法显著改善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 但可显著改善Ⅱ、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 (分别为55% vs. 31%, P<0.01, 以及33% vs. 25%, P<0.05) [3]。该研究未针对子宫肉瘤的不同亚型进行分析。另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美国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 (SEER) 数据库中1396例LMS患者的资料后认为, 无论LMS期别早晚, 辅助放疗并未能改善患者的5年生存率[4]。而一项基于美国国家肿瘤 (NOD) 数据库920例LM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则表明, 术后辅助放疗提高了患者的5年局部无瘤生存率, 但不能提高Ⅰ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5]。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 术后辅助放疗可能有助于控制子宫肉瘤患者的局部复发, 可以降低存在远处转移的LMS患者的局部复发率, 但放疗无法提高LMS患者的5年生存率。

2 辅助化疗

子宫肉瘤早期经血行和淋巴播散, 即便是临床Ⅰ、Ⅱ期其术后远处转移率仍高达40%。因此, 术后辅助化疗为主的全身治疗, 延缓肿瘤复发, 日益得到重视。

根据NCCN 2009年妇科肿瘤诊治指南和2010年有关部分的修订, 一般主张对晚期LMS、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 (UES) 、CS及复发性肉瘤患者辅以术后化疗。常用且有效的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 (ADM) 、异环磷酰胺 (IFO) 、DDP等。近年来, 以紫杉醇类、吉西他滨、多柔比星脂质体和托泊替康等为代表的新型化疗药物亦见报道。其中以ADM的疗效最佳, 文献报道单药有效率为25%。

目前尚无理想的联合化疗方案, 尤其对于各种不同组织学亚型, 选择何种化疗药物及剂量仍不甚明了。一般认为, ADM对LMS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SS) 疗效较好, 而IFO、DDP则对CS较其他药物疗效更好。目前临床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主要有:①IAP方案:IFO (需美司钠进行解毒) +ADM+DDP;②APD方案:ADM+DDP+氮烯米胺 (DTIC ) ;③VAC方案:长春新碱 (VCR) +放线菌素D (KSM) +环磷酰胺 (CTX ) ;④HDE方案:羟基脲 (Hu) +DTIC+依托泊苷 (Vp16) 。

有研究认为, 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并实现了手术彻底减瘤的CS患者, 可采用IFO+DDP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另有回顾性研究表明, 紫杉醇+卡铂方案可能也对这类患者具有一定疗效。最近GOG正在进行一项Ⅲ期试验, 以比较紫杉醇+卡铂方案与紫杉醇+IFO方案的疗效差异。对于晚期或是复发CS患者, 有一些研究表明紫杉醇联合IFO或卡铂的化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 有研究者建议将这两种方案作为晚期或复发CS的一线化疗方案。

对LMS患者而言, 若病变局限于子宫并实现了手术彻底减瘤, ADM单药方案、ADM+DDP和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方案均有一定疗效。对晚期或是复发的LMS患者, 多建议采用ADM单药 (60 mg/m2) 、ADM+IFO、吉西他滨 (单药或联合多西紫杉醇) 的化疗方案。但囿于样本量等因素限制, 这些方案疗效暂无科学的统计学结论。除此之外, 在前面提到的EORTC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 无论术后辅以ADM或IFO, 子宫肉瘤患者都未能从中明显获益[1]。故晚期或复发LMS患者接受ADM和IFO化疗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尚需Ⅲ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加以论证。化疗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反应, 因此, 对子宫肉瘤患者是否选择术后辅助化疗, 临床医生要慎重考虑。

3 激素治疗

众所周知, 子宫肉瘤组织可表达雌、孕激素受体。Lantta等检测了360例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表达雌激素受体的情况, 该组病例中ESS、CS、LMS雌激素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8%、60% 和42%;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60%、22%和19%。理论上, 应用孕激素治疗子宫肉瘤应有一定疗效。同时, 较之化疗药物, 激素类药物具有低毒性的优点。因此, 孕激素治疗应该是子宫肉瘤辅助治疗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临床观察结果, 孕激素对ESS、CS有一定疗效, 其中ESS的有效率高达50%。有报道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复发低度恶性ESS有效率大于50%。最近有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nRH analog) 治疗ESS的报道。因此, 许多学者建议激素治疗应作为ESS术后基本的辅助治疗之一。但仍有数项研究报道中, 子宫肉瘤患者术后辅助激素治疗的疗效各异。所以对于激素治疗是否能够降低肿瘤复发率或是提高生存率, 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 孕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ESS及部分孕激素受体阳性的UES。常用孕激素药物有:醋酸甲羟孕酮 (MPA) , 甲地孕酮 (MA) 和己酸孕酮。一般主张剂量不小于200 mg/d, 应用时间不短于1年。

4 靶向治疗

在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领域, 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进入临床, 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证明对于胃肠道间质肿瘤具有确切疗效。于是, 研究者开始深入至分子水平来探究子宫肉瘤发病机制, 继而提出了一些靶向治疗的方案, 以期能找到开启子宫肉瘤术后辅助治疗这一领域大门的钥匙。关于LMS, 可能的靶向制剂包括:①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 、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AKT) 抑制剂;②环氧合酶 (COX) 抑制剂;③针对WT1、acrogranin的靶向制剂。在ESS的靶向治疗领域, 新型孕激素制剂、融合基因JAZF1/JJAZ1和JAZF1/PHF1相关的靶向制剂以及针对WT1的靶向制剂是目前的研究方向[6]。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 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子宫肉瘤恶性程度高, 易远处转移及复发, 但对放疗、化疗等均不甚敏感,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由于子宫肉瘤发生率低, 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故不易获得循证医学证据, 尚需进行更长时间、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而一些新型的化疗药物或靶向制剂, 可能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Reed NS, Mangioni C, Matrom H, et al.PhaseⅢrandomiz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adjuvant pelvic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sarcomas stageⅠandⅡ:an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gynecological cancer group study (pro-tocol55874) [J], Eur J Cancer, 2008, 44 (6) :808-818.

[2]Wolfson AH, Brady MF, Rocereto T, et al.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randomized phaseⅢtrial of whole abdominal irradiation (WAI) vs.cisplatin-ifosfamide and mensa (CIM) as post-surgical therapy in stageⅠ~Ⅳcarcinosarcoma (CS) of the uterus[J].Gy-necol Oncol, 2007, 107 (2) :177-185.

[3] Brooks SE, Zhan M, Cote T, et al. Survei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analysis of 2677 cases of uterine sarcoma 1989~1999[J]. Gynecol Oncol, 2004, 93 (1) :204-208.

[4]Kapp DS, Shin JY, Chan JK.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 in1396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sarcomas:emphasis on impact of lymph-adenectomy and oophorectomy[J].Cancer, 2008, 112 (4) :820-830.

[5]Sampath S, Schultheiss TC, Ryu JK, et al.The role of adjuvant ra-diation in uterine sarcoma[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0, 76 (3) :728-734.

[6]Frederic A, Cooosemans An, Maria DR, 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uterine sarcomas[J].Lancet Oncol, 2009, 10 (12) :1188-1198.

术后治疗 篇2

【摘要】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手术结束之后的病人实施护理与观察,同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此次研究所选取的160例病人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以及有针对性的预防之后,只有6例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情况,其他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之后,同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率。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并发症预防

冠心病又被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冠心病严重者会发生心肌梗死,继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对象,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取的16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96例,女性病人64例,患者年龄各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年龄最小的患者44岁,平均年龄67.3±2.5岁。所选取的病人全部接受冠状动脉的造影检查,病人在完善手术之前的检查之后实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2 护理方法

病人在接受治疗之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病人加强拔管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相关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都相对较大,其内心对于疾病比较敏感,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解,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治疗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纠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知。通过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措施。(2)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一旦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并伴随恶心、头晕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调整患者为平卧体位,建立静脉通道以及急救药物和设备,并给予吸氧、降压、利尿等治疗药物,改善患者的突发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①遵医嘱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措施,并在固定条件下进行血压测量,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患者在血液测量前需要保持坐姿或卧姿30min。此外,可以给予患者心电图以及心电监测,避免患者出现突发症状。②当患者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195mmHg时,需要立即联系医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患者适量药物后,需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解,叮嘱患者用药后禁止进行大幅度动作,且不能随意停药、换药。部分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直立性低血压,因此,患者用药后需要卧床休息2~3h,待药物代谢后可以改为坐姿休息片刻后,在进行下床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各项指标变化。部分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水肿,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有无水肿现象,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告诉患者待冠心病病情稳定后需要继续用药,预防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4)饮食控制:为患者提供科学、健康的饮食,日常三餐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并严格控制患者动物胆固醇的摄入量,嘱咐患者多食用蔬菜、鲜果等多维生素、有营养的食物。肥胖患者需要严格控制体质量,并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禁止抽烟、喝酒、食用刺激性以及咖啡、茶等食物。

结果

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之后,160例病人只有6例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情况,其他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

讨论

着患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5-6]。如何有效治疗以及预防冠心病已经成为研究重点,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患者用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等有密切关系。多数患者在初期用药阶段依从性较差,继而加剧疾病的进展,加大了治疗难度。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在不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家人提醒用药。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老年人群为主,因此在自理方面能力较差,因此在服药之后很容易忘记继续服药,或者出现已经服用药物却认为未服用药物情况;由于部分患者不能够单独去复诊,所以在家属陪同时很容易出现疏漏情况;家属有时候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因素等忘记提醒患者服药;

其次,缺乏用药知识。部分患者认为需要服用的药物过多,因此认为服用的方法不够简单,部分患者认为其他药物更具有效果,担心药品书上的不良反应而不愿意继续服药;

最后,药品费用过高。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每天需要花费10元~20元,以降血脂药物为代表,其价格非常昂贵,因此成为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医师需要提高患者以及陪同家属宣传基础药物知识,详细解释用药基本目的和不良反应情况,继而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知识的了解,及时纠正错误观念,消除患者疑虑;另外,通过建立冠心病患者社区俱乐部,让相关药师及时提供药物咨询,不仅仅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用药知识,还能够督促患者坚持长期用药。在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下,医师在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针对老年患者,能够在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长期坚持用药。

参考文献

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的治疗 篇3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翼状胬肉术后发生巩膜溶解患者17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58~72岁,右眼12例,左眼5例,翼状胬肉术后至患者来院时间6~16d。

1.2原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10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巩膜面放置0.5mg/ml丝裂霉素,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及贝复舒滴眼液点眼治疗,7例行翼状胬肉切除并巩膜暴露,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

1.3患眼情况:15例出现局部巩膜缺血,溶解,组织变薄可透见深层的色素组织,同时伴随结膜溶解。2例形成巩膜葡萄肿,同时伴随结膜溶解。

1.4入院后检查:入院后行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免疫球蛋白、结核菌素试验、性病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肝功、肾功、胸片等全身检查。并于巩膜溶解边缘刮片行细菌、真菌病原学检查,均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病原菌。

1.5治疗经过及预后:5例未形成巩膜葡萄肿患者给予贝复舒凝胶+无菌贴膜帖敷形成湿房,2例形成巩膜葡萄肿患者行巩膜溶解区多层羊膜移植后行贝复舒凝胶+无菌贴膜帖敷湿房治疗。

2.结果

15例仅行贝复舒凝前胶+无菌贴膜帖敷湿房患者第二天将贴膜打开,可见巩膜面有少许白色粘液,(如将粘液拭去可见其下色素组织颜色变淡)无需将粘液擦去,继续贴无菌贴膜包扎,每日将贴膜打开,观察巩膜及结膜生长情况,3日后可见新生巩膜纤维组织长入缺损区,同时可见结膜生长,于7~11d可见球结膜上皮覆盖巩膜面。巩膜溶解区多层羊膜移植后行无菌贴膜帖敷,每日将贴膜打开观察,羊膜于8~12d溶解,球结膜爬行至巩膜面直至完全覆盖巩膜面,所有患者于术后随访4~10mo,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原病变区域再次巩膜溶解等并发症。

3.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国内报道复发率20%~70%[1],为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不断改进了手术方式,但术后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翼状胬肉术后出现巩膜溶解是翼状胬肉手术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是巩膜基质胶原纤维溶解破坏的病理过程,多数出现在翼状胬肉切除并巩膜暴露及术中使用丝裂霉素的情况下。有研究指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严重的可出现干眼症。作为一种抗代谢的药物,丝裂霉素C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但术后干眼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同时可抑制球结膜的修复。而且翼状胬肉手术可改变角膜上皮与泪膜之间的界面张力,破坏了泪膜表面张力与角膜上皮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3]。手术中损伤巩膜面及烧灼止血时形成巩膜面凹凸不平致泪膜不稳定,泪液无法均匀涂布凹凸不平的巩膜面,均可造成泪膜的不稳定,泪膜的不稳定可引起眼表上皮干燥脱落,鳞状上皮化再生延迟从而发生基质溃烂变薄甚至穿破。

我科考虑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与术后干眼症有关,治疗方案采用留置针贴膜贴敷湿房或羊膜移植联合留置针贴膜帖敷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留置针贴膜帖敷可形成湿房,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住蒸发出去的水分,可以使睑板腺周围温度升高,更加顺畅分泌更多的油脂层来锁住水液层,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翼状胬肉手术时应注意:丝裂霉素浓度及放置时间,巩膜面烧灼止血需适度,勿暴露过多巩膜。

参考文献:

[1]刘祖国 王华.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865-867.

[2]黄江,徐国旭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后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对比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0):1878-1881.

子宫肉瘤术后的辅助治疗 篇4

1 化学治疗

1.1 子宫平滑肌肉瘤 (LMS) LMS

目前单药化疗最有效的是多柔比星60 mg/m2, 间隔3周, 有效率10%~25%。异环磷酰胺有效率17%。联合化疗方案很多, 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顺铂和达卡巴嗪等为常用药物。其中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的有效率为30%~40%。2008年妇科肿瘤学组报道2个实验结果, 方案为:吉西他滨900 mg/m2, 第1天和8天用, 多西他赛100 mg/m2第1天用, 21天为1个周期。一个以此方案作为一线药物, 实验组有效率为36%, 与多柔比星 (反应率20%~30%) 及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 (反应率约30%) 相比是有优势的;另一个以此方案作为二线药物, 实验组有效率为27%。同一方案用于评估Ⅰ~Ⅳ期LMS手术后患者应用能否提高无进展生存率, 结果显示采用此方案Ⅰ、Ⅱ期LMS的术后患者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为59%, 因此认为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联合化疗应当用于早期LMS手术后患者[1]。

其他多药联合虽然有效率有提高, 但是不良反应明显加重。近年来一种海洋源性抗肿瘤生物药物Trabectedin应用于LMS的患者。Trabectedin是用于进展型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药物, 其机制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中DNA短支的缺口, 影响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细胞毒性药物。现在已经成为对蒽环类和异环磷酰胺耐药的进展型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有效药物。Sanfilippo等[2]报道Trabectedin用于66例转移性LMS的回顾性研究, 11例患者 (17%) 达到部分缓解, 23例 (35%) 稳定, 总的无进展生存3.3个月, 3个月和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和33%, 认为Trabectedin可以作为转移性LMS患者姑息治疗的一个选择。现有的临床观察结果提示, Trabectedin作为LMS的二线治疗效果并不逊色于多柔比星, 异环磷酰胺和吉西他滨的单药化疗。目前将进行多柔比星与Trabectedin联合用药的研究。

1.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SS)

对于ESS的报道较少。辅助化疗可用于晚期或复发性ESS的治疗, 异环磷酰胺单药化疗的有效率为33.3%。有学者报道用顺铂+表柔比星方案治疗子宫肉瘤15例, 显效的7例中5例为ESS, 其中4例获得完全缓解。而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1.3 癌肉瘤 (CS)

术后辅助性化疗对于CS提高生存率有效。Sutton等[3]报道96例Ⅰ~Ⅱ期CS患者手术后用异环磷酰胺+顺铂连用5天方案, 结果65例可评估的患者中50例为Ⅰ期, 15例为Ⅱ期, 5年总生存率为62%, 而单纯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29%。而Ⅰ~Ⅳ期术后采用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化疗232例, 结果207例可评估, 化疗组较放疗组复发率低, 死亡率也较放疗组低。异环磷酰胺与紫杉醇联合的化疗方案也有较好的疗效, 有效率可达45%。

2 放射治疗

由于子宫肉瘤病例较少, 辅助放疗应用于子宫肉瘤的治疗相关报道缺少足够的随机研究而多为单独的回顾性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认为, 辅助放疗可以提高局部病变的控制, 减少子宫肉瘤的局部复发, 但是对生存率没有影响。Wright 等[4]则发现, 辅助放疗对LMS患者的作用十分有限。对于LMS手术有残留的患者可以辅助放疗加或不加化疗。200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推荐ESSⅠ、Ⅱ期患者术后仅需随访, 不推荐辅助放疗。对于Ⅲ、ⅣA期患者行激素治疗±盆腔放疗, ⅣB期患者行激素治疗±辅助放疗。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 (UES) Ⅰ、Ⅱ期患者术后常规辅助放疗, Ⅲ期患者放疗或化疗, ⅣA期患者化疗和 (或) 放疗, ⅣB期患者化疗联合姑息性放疗。CS术后推荐辅助盆腔放疗, 放疗患者盆腔复发率低于仅行手术者, 远处转移的中位时间较仅行手术者长, 但5年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无明显差别, Ⅰ~Ⅲ期放疗患者总生存期延长, Ⅳ期总生存期和疾病特异生存期均延长;放疗提高术中未行淋巴结切除的早期患者的生存率。2011年一项关于子宫肉瘤术后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111例子宫肉瘤患者术后接受放疗, 外照射的中位剂量为45Gy, 43%的患者接受了阴道后装治疗, 21%的患者接受了化疗。5年生存率为74.6%, 局部的孤立行复发率为12.6%, 远处转移率为29.7%, 80%发生在肺部。认为术后放疗对于局部控制良好, 后装治疗有效, 但没有提高局部控制率。对于复发或转移的晚期患者, 可行姑息性放疗或化疗。复发肉瘤的放疗根据复发部位和既往辅助治疗的情况来制定放疗方案。

3 激素治疗

子宫肉瘤患者中30%~50%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目前临床观察的结果证实, 子宫肉瘤患者雌激素受体阳性者, 与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比较, 他们的总体生存率更高, 而无论在原发或复发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肉瘤患者中都可以考虑辅助激素治疗。也有临床证据显示, 残留或复发的低级别ESS患者对激素疗法的总反应率高达82%, 这提示对于不易行手术切除的复发病例可以考虑激素治疗。另外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也可缓解LMS进展。通过应用激素治疗激素依赖性的肿瘤, 也证实了ESS对芳香化酶的反应性[5]。芳香化酶抑制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nRHa) 已成为一、二线肿瘤治疗药物效果不佳时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 且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比孕激素的不良反应更小, 耐受性更好。O′Cearbhaill 等[6]报道40例进展期或复发的LMS患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情况, 结果34例有可以测量的肿瘤, 22例雌激素受体阳性, 9例雌激素受体阴性, 3例不明确, 10例孕激素受体阳性, 10例孕激素受体阴性, 14例不明确;患者中74%采用来曲唑, 21%用阿那曲唑, 6%用依西美坦;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 为2.9个月 (95%CI: 1.8~5.1) , 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阳性者1年PFS率为28% (95%CI: 11%~48%) , 所有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有较好的部分缓解率。UES由于雌孕激素受体均阴性, 因此对激素无反应。CS约有30%表达雌孕激素受体, 在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化疗前可以试行激素治疗。

4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对于子宫肉瘤的疗效仍在探索之中, 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临床试验在评价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复发性或持续性LMS的研究中认为, 作为二线、三线药物舒尼替尼的疗效并不理想[7]。而烟曲霉醇 (TNP- 470) 是一种烟曲霉素合成类似物, 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从而抑制肿瘤的生成与扩散。Miura 等[8]则将TNP- 470联合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 (jun N-terminal kinase inhibitor, JNK-Ⅰ) 用于CS细胞。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两者联用可有效降低各种不良反应, 阻止肿瘤血管的生成。

5 小 结

子宫肉瘤罕见, 各组织学类型的标准治疗方式尚未建立。目前子宫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 仍未发现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可以显著减少复发、延长术后生存期。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ensley ML, Blessing JA, Mannel R, et al.Fixed-dose rate gemcit-abin-eplus docetaxel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uterine leio-myosarco-ma: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phase trial[J].Gynecol Oncol, 2008, 109 (3) :329-334.

[2]Sanfilippo R, Grosso F, Jones RL, et al.Trabectedin in advanced u-terine leiomyosarcomas: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analysis from two reference centers[J].Gynecol Oncol, 2011, 123 (3) :553-556.

[3]Sutton G, Kauderer J, Carson LF, et al.Adjuvant ifosfamide and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ly resected stageⅠorⅡcarcinosar-comas (mixed mesodermal tumors) of the uterus: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Gynecol Oncol, 2005, 96 (3) :630-634.

[4]Wright JD, Seshan VE, Shah M, et al.The role of radiation in im-proving survival for early-stage carcinosarcoma and leiomyosarcoma[J].Am J Obstet Gynecol, 2008, 199 (5) :536-540.

[5]Reich O, Reqauer S.Hormonal therapy of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J].Curr Opin Oncol, 2007, 19 (4) :347-352.

[6]O'Cearbhaill R, Zhou Q, Iasonos A, et al.Treatment of advanced u-terine leiomyosarcoma with aromatase inhibitors[J].Gynecol Oncol, 2010, 116 (3) :424-429.

[7]Hensley ML, Sill MW, Scribner DRJr, et al.Sunitinib ma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or persistent uterine leiomyosarcoma: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phaseⅡstudy[J].Gynecol Oncol, 2009, 115 (3) :460-465.

复苏术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38—02

心肺呼吸骤停的复苏,关键在于迅速果断,分秒必争,如果稍有延误,既增加了复苏的困难,更影响病人的预后。所以清醒病人一旦出现神志消失,同时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或腹股沟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确立诊断并进行抢救。千万不能谋求所谓的摸脉搏,做心电图检查,听心音等所谓的“明确诊断”而延誤了抢救时间,否则会导致由于心肺脑组织长时间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大量脑细胞死亡,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在35—75岁,均属继发性心肺骤停,其中2-3分钟复苏者12例,4-6分钟复苏者1例,1例出现脑水肿,2例出现循环不足。本组病例均采用疏通呼吸道,人工呼吸(气管切开),胸外按摩,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措施。

2 治疗

2.1 积极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本组病例中一男性患者,35岁,心肺复苏后出现呕吐,头痛,血压增高,嗜睡,呼吸脉搏减慢,确诊为脑水肿。

临床中一旦出现脑水肿症状应首选脱水治疗,积极预防脑疝的发生。

在心肺复苏后应迅速进行脱水治疗,脱水剂首选20%的甘露醇,在低血溶量时血清、白蛋白或浓缩血浆也是最好的脱水剂。必须强调的是,首要在解除病因的基础上应用脱水剂,才能使脑水肿得到满意的控制。

2.2 积极预防脑疝的发生 如果脑水肿没有有效的控制,脑缺氧后使局部二氧化碳集聚造成脑内酸中毒。复苏过程中尽管应用碳酸氢钠治疗全身中毒,但是碳酸氢钠通过血脑屏障很慢,脑内酸中毒不易纠正,从而使脑循环自动调节功能失调,造成脑血液灌流过剩状态,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更使脑血流和脑脊髓液受阻,脑组织受压形成脑细胞缺氧—水肿的恶性循环。脑细胞承受第二次打击,加重脑损伤甚至发生脑疝。此时可再次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控制脑缺氧预防脑疝的发生,在脱水治疗的同时还必须采取降温治疗,降低体温,可降低组织代谢,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降温只要以头部降温为主,同时辅以全身降温。降温要及时持续有效。一般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就进行降温。持续时间看脑缺氧的时间长短,不少于5-7天,以听觉恢复为准。

2.3 循环不足的处理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压偏低,脉压差小,主要原因是(1)血流量相对或绝对的不足;(2)急性缺氧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调;(3)心肌收缩无力;(4)心律失常和抢救过程中用药不当因此患者一旦出现循环不足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强心药,升压药,碱性药物的应用。心律不齐者可用利多卡因,心率过缓者可以用异丙基肾上腺素。

3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

心肺复苏后的病人极易发生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很多并发症能加重脑缺氧,导致脑损害,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3.1 将病人安置于重症监护室,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填好特别护理记录单。

3.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紫外线照射30分钟以上,室内保持温度20—22度,湿度65-75%,84消毒液拖地。

3.3 持续中流量吸氧,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以便及时用药。

3.4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分钟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作好记录。

3.5 积极配合检验科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3.6 积极做好脑部降温,使用冰帽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使病人头部的温度在27—29度,直肠温度在33度左右,一直到病人的意识清醒,听觉恢复。

3.7 做好基础护理。

冲洗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37岁~71岁, 平均52.3岁。脑外伤7例, 脑出血3例, 颅内肿瘤1例, 脑积水1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是全部患者共有的首发临床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表现及程度不一。术后7d内发热3例, 7d~14d出现发热者6例, 大于14d出现发热者3例,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达到 (0.1~1) ×109/L6例, (1~10) ×109/L4例, >10×109/2例, 血糖<2.25mmol/L者12例, 氯化物<120mmol/L者10例, 蛋白>0.45g/L者11例, Csf细菌培养阳性6例,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3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中白细胞>0.01×109/L, 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 血糖<2.25mmol/L, 氯化物<120mmol/L, 蛋白>0.45g/L。细菌培养呈阳性。凡具备以上3条者可确定诊断, 如脑脊液培养阴性需综合其余各条。

1.4 治疗

药敏结果回报前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 (以3代头孢为主) 分次静脉给药。药敏结果回报后, 根据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在静脉给药的同时3例患者每日行腰椎穿刺术, 每次置换脑脊液 (30~60) mL, 用含抗生素生理盐水通过穿刺针缓慢注入5mL, 然后持续释放脑脊液, 量出为入原则, 冲洗 (2~3) 次后再注入含抗生素生理盐水 (5~10) mL, 拔除穿刺针。病情轻者一日一次, 重者可一日2次;3例患者放置腰大池引流管, 6例患者留置脑室外引流管, 并从管中注入含抗生素盐水 (5~10) mL, 注入后闭管2h开放引流, 每日引流量控制在 (250~300) mL。

1.5 治愈标准

体温正常,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 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白细胞检查正常。

2 结果

患者体温最快于注入敏感抗生素1d后降至37℃左右, 平均6.5d体温降至正常。脑脊液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引流脑脊液颜色清亮,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3次正常时拔管。12例患者中11例5d~12d内感染得到控制, 1例好转后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 本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颅内感染发病急, 进展快, 病死率高[1]。以往多通过药物降颅压静脉点滴抗生素, 反复腰穿及内注射等方法治疗, 效果较差。颅内感染发生后, 炎性脑脊液刺激导致脑水肿从而出现颅内压增高, 颅内感染合并颅内高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有效保证颅内压, 迅速控制颅内感染成为颅内感染治疗的重要环节。

3.1 颅内感染的诊断

发热往往是颅内感染最早出现的症状, 但颅内感染的初期多表现为低热, 容易被忽视, 丧失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术后发热的患者应当早期做腰穿检查,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值是监测颅内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成为颅内感染诊断及开始治疗的重要依据, 争取做到早诊断, 早治疗。

3.2 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抗生素的使用

感染早期细菌培养和药试验结果出来以前以及细菌培养结果阴性者, 依据发病经过, 脑脊液和穿刺脓液的情况选择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3], 结果出来后, 根据药敏结果全身及冲洗用敏感抗生素。细菌培养应定期复查, 临床上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3d后体温仍控制不满意者, 应行细菌培养复查。一例患者首次培养为大肠埃希菌对美洛培南敏感, 应用3d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不平稳, 复查培养为阴沟肠杆菌, 对阿莫西林棒酸敏感, 经更换抗生素并行脑室内注药后当天体温降到正常。

3.3 冲洗治疗

通过腰穿, 腰大池及脑室外引流对感染液进行引流, 符合外科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 是一种对感染灶的积极性清除, 通过引流能及时排除颅内的细菌、毒素及炎性物质, 促进脑脊液的代谢, 生成新的脑脊液, 降低脑脊液中细菌浓度, 减轻感染, 保证颅内压达到洗的目的。而冲洗则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在静脉应用无不适的情况下, 用生理盐水配制成较高浓度液缓慢注入脑室系统内, 闭管2h开放引流。抗生素浓度达到有效杀菌浓度 (MBC) 的10倍时, 其抗菌效果更好[4]。绝大多数抗生素经静脉用药鞘内难以达到上述有效药物浓度, 因而鞘内给药时可按此计算直接注入[5]。这样, 短时间内提高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既快速、又经济, 并且减少全身大剂量用药的副作用, 缩短疗程。

3.4 重视全身支持治疗

治疗颅内感染, 在加强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还应当适当应用白蛋白、丙种球蛋百、新鲜血浆行全身支持治疗, 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促进机体恢复, 有时支持治疗在抗感染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存在诸多易感因素, 一旦发生严重颅内感染则病情加重, 治疗棘手、预后差、病死率高, 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及早诊断, 选用敏感抗生素, 应用得力有效的冲洗治疗措施, 能够提高治愈率, 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柳国良, 罗世祺, 王涛.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死亡原因及教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11 (5) :228-229.

[2]陈锷, 康建建, 张俊卿.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2004, 3 (3) 143-145.

[3]许彦钢, 杨军, 缪星宇, 等.神经外科开颅术后严重颅内感染的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3) :40-42.

[4]戴百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02-304.

术后治疗 篇7

1 一般资料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412例,其中伴有鼻中隔偏曲26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2例,男163例,女69例。年龄9~86岁,平均年龄47.5岁,对照组180例,男125例,女55例,年龄8~80岁,平均年龄49岁。所有患者均有鼻塞、脓涕,部分伴有头昏、头痛,少数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病程1~30年不等,按海口FESS诊断标准[1]:治疗组Ⅰ型Ⅰ期10例,Ⅰ型Ⅱ期14例,Ⅰ型Ⅲ期22例;Ⅱ型Ⅰ期30例,Ⅱ型Ⅱ期66例,Ⅱ型Ⅲ期50例;Ⅲ型40例。对照组Ⅰ型Ⅰ期6例,Ⅰ型Ⅱ期9例,Ⅰ型Ⅲ期17例;Ⅱ型Ⅰ期20例,Ⅱ型Ⅱ期58例,Ⅱ型Ⅲ期42例;Ⅲ型2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抗炎、止血、内固醇药物喷鼻治疗3~7天。行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部分加轴位扫描,常规行鼻内镜检查,详细了解鼻腔病变情况,以确定手术范围。

1.1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Messerkinger方式FESS手术。术后用红霉素、地塞米松纱条填塞中鼻道及凡士林纱条填塞总鼻道,24~48小时取出填塞物,给布地奈德鼻气雾剂喷鼻,治疗组术后1周第一次换药,换药前1%地卡因、麻黄素棉片行术腔内表面麻醉一次,在内镜直视下吸出鼻腔内陈旧性淤血,清理术腔血痂纤维包裹性伪膜,即可出院,术后半月内每周1次换药,以后根据术腔恢复情况渐延至2周1次、3周1次、1月1次、2月1次、3月至6月1次,换药同时观察术腔黏膜水肿、囊泡、有无粘连、息肉复发、各窦口开放情况,给予相应处理直至术腔上皮化。同时自出院之日起自行用洗鼻器(成都善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每日冲洗鼻腔,并喷用雷诺考特或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服鼻炎药;对照组术后住院期间治疗同治疗组,但出院以后患者未能遵医嘱系统用药,如擅自停用口服药或停用鼻喷剂,不认真冲洗鼻腔或忘记冲洗,不能按时复诊行鼻腔换药甚至不来复诊换药。

1.2 治疗结果

见下表,按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1],治疗组232例中Ⅰ型46例:治愈40例,好转6例,无效0;Ⅱ型146例:治愈110例,好转28例,无效8例;Ⅲ型40例:治愈2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对照组180例中Ⅰ型32例:治愈18例,好转9例,无效5例;Ⅱ型120例:治愈68例,好转32例,无效20例;Ⅲ型28例:治愈6例,好转11例,无效11例。将治愈和好转定义为有效[2],治疗组I型有效率为100.00%,Ⅱ型有效率为94.52%,Ⅲ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I型有效率为84.83%,Ⅱ型有效率为83.33%,III型有效率为60.71%,两组比较,经χ2检验(校正式),I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型、Ⅲ型P<0.01,差异有显著性。

2 讨论

随着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术后术腔能否上皮化及黏膜功能的恢复,这也使得术后的规范的治疗措施日显重要,成为自手术治疗本病后的与手术同等重要的下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术后综合治疗和长期随访对于清除术后鼻窦分泌物、增生的肉芽或水中黏膜、控制感染、解除鼻腔粘连以及及时调整治疗,与手术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3],术后处理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镜手术的效果[4]。要提高疗效,术后处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自行用洗鼻器洗鼻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术后一周第一次换药后开始鼻腔冲洗,选用成都善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鼻腔冲洗器及鼻腔冲洗剂,每日1次,至冲洗液干净,约1~2月,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条件者可加入配好的鼻腔冲洗剂配成鼻腔冲洗液冲洗鼻腔,可减少术腔结痂,清除坏死炎性分泌物,保持术腔清洁,促进黏膜修复,提高鼻腔喷药效果。

2.2 定期换药尤为重要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人们愈发认识到术后换药的重要性,手术是治疗的前部分,而术后换药是治疗的后部分,也是手术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术后换药对于清除术腔分泌物、增生的囊泡,控制感染,解除鼻腔粘连,及时调整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防止复发,同手术本身比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换药时须注意:术后1周第1次换药,过早则易出血,损伤创面,此时干痂及分泌物较多,以加强术腔清洁及抗感染为治疗原则,早期干痂与骨质紧密相贴,强行去除,可能伤及周围结构并破坏痂下愈合的进程,所以可逐渐去除(待其与骨质分离后再去除)。同时应轻巧地吸出开放的各组窦腔内的分泌物及积血。以后每周1次,1月以后2周1次,2月以后3周1次,再后根据病人术腔的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次换药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Ⅰ型及Ⅱ型Ⅰ、Ⅱ期患者1~2月术腔上皮化完成,症状明显消退,通气改善,Ⅱ型Ⅲ期和Ⅲ型2~3月上皮化。一定要反复向病人强调换药的重要性,要求其定期复诊,以利恢复和防止复发。

2.3 根据病情、术腔情况选择术后用药

病人复诊换药时一定要询问其近期的症状改善情况,结合换药时对术腔的观察,综合评判,调整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用药。一般Ⅱ型Ⅲ期和Ⅲ型患者术后用药时间稍长。全身用药:口服抗生素不超过2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常规剂量);抗过敏药不超过1月(开瑞坦、克敏能等常规剂量);类固醇激素药强的松片,20mg清晨顿服,每日1次,3日后递减5mg,以此类推直至停药,根据患者情况可做调整;黏液促排剂如吉诺通,常规剂量,促进黏膜功能恢复;同时可加服中陈药如辛芩颗粒、鼻渊舒口服液等,常规剂量。局部用药:常规术后鼻腔喷用布地奈德鼻喷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等,每日1~2次,每次1~2喷,至术腔上皮化后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甚至可停药,因人而异,许庚等[5]认为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阻止激活的T细胞增殖和Th2细胞因子的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移行、趋化、活化;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促进黏膜愈合和上皮化;局部抗炎抗水肿,可缓解鼻阻塞,抑制息肉形成和再生。对于术腔水肿较明显者换药时可给布地奈德混悬液浸湿明胶海绵局部贴敷术腔创缘,效果甚好。

总之,规范的术后治疗措施对预后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对于提高内镜手术的整体疗效和防止病变复发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术后治疗措施对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messerkinger方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1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给鼻腔冲洗,定期换药,全身及鼻腔局部用药,对照组未能遵医嘱规范系统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治疗组Ⅰ型有效率为100.00%,Ⅱ型有效率为94.52%,Ⅲ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Ⅰ型有效率为84.83%,Ⅱ型有效率为83.33%,Ⅲ型有效率为60.71%,两组比较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Ⅲ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规范的术后治疗措施是提高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规范的术后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44-46

[2]上官诚芳,王士礼,蔡昌枰,等.慢性鼻-鼻窦炎内镜术后主客观疗效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09;15(5):451-455

[3]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08

[4]阎萍,周春林,马伊静,等.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随访及雷诺考特喷鼻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477-478

肝胆管结石的术后中医治疗 篇8

1 结石成因

从生理上讲胆石症主要: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1.1 胆色素结石形成

肝脏分泌胆红素为水溶性结合性 (即葡萄糖醛酸苷胆红素) , 胆汁中存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 能将结合性胆红素分解成游离性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 游离性胆红素极易与钙离子结合沉积形成胆红素结石, 当然胆汁中也存在此酶的抑制物使之趋于平衡, 因此当胆汁的理化状态发生改变使这种平衡破坏时就易形成胆色素结石。

1.2 胆固醇结石形成

胆汁中固体成分主要是胆汁酸盐约占固体成分一半, 在人体形成肠肝循环, 这种循环保持人体内总胆汁酸池的平衡, 而胆固醇占3%~6%不溶于水, 其在胆汁中溶解度取决于它与胆汁酸盐与卵磷脂的比例, 因此当这种平衡比例破坏时即胆汁的理化状态发生改变时, 胆固醇即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综上分析:无论是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都是各种原因致胆汁理化状态改变即胆汁的各种平衡破坏, 而形成是其主要内因。

2 治疗

了解生理原因, 进而从中医角度上分析:胆石症大多是因情志因素, 肝气不舒、气血淤滞, 淤而化热致肝胆湿热, 胆汁不循脉道排泄异常而发生胆汁的理化状态改变, 从而降低了溶质 (胆固醇、胆色素、Ca) 在溶剂中 (即胆汁) 的溶解度而形成胆红素Ca结石和胆固醇结石。

因此针对这一原因, 中医采用舒肝理气, 清利肝胆湿热调节阴阳从而改变胆汁理化状态, 使之恢复正常, 提高了溶质 (胆固醇、胆红素、Ca) 在溶剂中 (胆汁) 的溶解度而达溶石化石之目的。

六药组成:柴胡、白芍、茵陈、金钱草、香附、青皮、红花、山栀、五加皮、甘草。

湿热重者加:双花、白寇仁。

气虚湿中者加:白术、佩兰。

本人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来随访观察了肝胆管结石症160余例:

A组手术治疗后口服中药3个月者60例。

B组手术治疗后未服用任何药物者80例。

C组肝胆管结石未有梗阻, 未有明显急腹症, 单纯口服中药者20例。

结果:A组手术后再复发结石者仅1例占:1.66%。

B组手术后再复发结石而再手术者12例占:15%。

C组最后口服药物无效出现梗阻、急腹症而再手术者12例占60%。

3 分析

中药在肝胆管结石术后防复发与再生结石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改变胆汁的理化状态, 提高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从而达到防止结石发生而不是融化掉结石。而对于已形成结石使之重新融化效果较差。

抗癌汤治疗胃癌术后临床观察 篇9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病例 (1) 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或鳞癌并已行胃癌根治术或姑息性胃大切手术者; (2) 肿瘤分期:Ⅱ期~Ⅳ期; (3) 全面检查肿瘤无复发, 卡氏计分标准[1]≥60分, 生存预计在6个月以上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为柳州市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 男46例, 女30例, 年龄23~73岁, 平均48.6岁;病程1~24个月, 已完成化疗43例, 化疗间隙期者33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7例, 中分化腺癌22例, 低分化腺癌24例, 未分化腺癌7, 鳞癌6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扶正祛邪大法自拟抗癌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制半夏、薏苡仁、淮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 厚朴、莪术、霍香各10g, 黄连、甘草各6g。并辨证[2]加减, 气虚症状明显则重用黄芪至30g, 加太子参15g;如白细胞少则再加上鸡血藤、黄精、补骨脂各15g。出现化疗后恶心呕吐证, 则加佛手、竹茹、神曲、莱菔子各15g, 方药1剂/d, 加水复煎取汁分3次于饭后服,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卡氏标准[1]判定生存质量, 显效: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20分者;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增加但<20分者;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减少。

3.2 治疗结果

76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显效22例 (占28.95%) 有效46例 (占60.53%) , 总有效率89.47%, 无效8例 (占10.53%) 。

4 讨论

胃癌是生长于人体内的肿瘤, 不易于早期发现, 治疗上首选对病灶局限切除, 并配合放、化疗, 但机体易受到损伤, 常有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机体衰弱三组证候群出现, 其毒副反应甚至使部份患者不能完成常规放、化疗,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中医在调补气血, 抗肿瘤方面有所专长, 能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 提高放化疗作用, 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具有较大的优势, 尤其对胃癌术后治疗已成为一种较好的特色治疗。

中医学认为肿瘤患者本虚标实, 《灵枢》云:“壮人无积, 虚则有之”, 而手术耗气伤血, 易有瘀, 且经放、化疗后热毒过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肝脾失调和肝肾阴虚,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胃癌为本虚标实之症, 行手术治疗后虽形之“积”已去, 但余毒仍在且更伤正气, 且术后胃气大伤, 元气亏虚, 更不利于康复, 因此, 治疗必须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着手, 扶正培本、祛邪解毒之法应贯穿于中医治疗之始终, 其中前者尤为重要。故在治疗上治宜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和滋补肝肾, 而扶正祛邪是治疗总则[3]。中药在抗肿瘤方面虽不及放、化疗, 但具有两大优势:一能整体调治, 既考虑局部, 又采取扶正固本的治法, 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二是个体化治疗, 因人因病辨证施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扶正固本中药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祛邪中药能抑制或杀灭癌细胞[4]。本组用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调补气血扶正气, 薏苡仁、淮山健脾益气化湿, 配合制半夏降逆化痰散结, 莪术活血散结,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连、霍香清热解毒化浊, 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有抗癌作用, 再配合中医的辨证治疗原则, 故能产生较好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绪堂.实用内科诊疗手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3-167.

[3]李家庚, 傅延龄.肿瘤病证治精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05.

白内障的治疗和术后保养 篇10

目前还无特效药,严重患者只有手术才能复明

目前,治疗白内障常用的眼药水有白内停、谷胱苷肽、利明、法可林、卡他林、治障宁、麝珠明目液、卡林-U、百达克眼液等,口服药有维生素C、维生素B2、磁珠丸、治障丹、复明片、障眼明、杞菊地黄丸等。一些早期的白内障患者,用药后病情发展减慢,视力也有所提高。对中期老年性白内障,用药后视力基本没有什么进步,晶体浑浊程度也无改善。所以,药物治疗白内障主要是针对早期的白内障而言。

对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摘除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生活中有人轻信靠吃药能治好白内障,吃了很多药也不见好,最后还是靠手术把眼睛治好了。

手术摘除方法有多种。经济实惠是选择的原则

激光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优点是切口最小,可以经过两个约1毫米长的切口去摘除白内障,并能植入可卷式人工晶体,术后散光少,手术损伤最小。缺点是所需设备昂贵,手术费用高;手术操作复杂,仪器性能没有超声乳化稳定,对硬核及大核,所需手术时间比超声乳化时间长。目前可卷式人工晶体未能广泛应用,植入其他类型的人工晶体时需要扩大切口,所以切口最小的优势并不能充分体现。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优点是切口较小,并能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散光较少,手术损伤较小。缺点是所需要的设备较昂贵,手术费用较高:手术操作较复杂,可能会发生角膜烧灼伤、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对特别硬的核超声乳化困难。因为在我国边远和贫困地区,折叠式人工晶体尚未能广泛应用,植入硬性的人工晶体时还需要扩大切口至5.5毫米,所以切口小的优势也不能充分体现。

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手术优点是所需要的设备便宜,手术费用低,手术操作简单,技术培训时间短。缺点是手术切口大,长约12毫米,手术损伤大,术后发生散光较多。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切口较小,手术损伤较小,术后散光较少,所需要设备便宜,手术费用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兼有超声乳化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手术的优点。很多眼科医生认为大规模白内障复明工程中,此术应为主要复明方法。

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少患者认为白内障手术是眼科简单手术,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一些患者因为术后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和家庭护理,出现切口裂开、人工晶体移位等并发症。因此,应重视术后护理。

术后当天尽量闭眼休息,减少眼球转动。除吃饭、上厕所外,一般都要卧床静养,特别要注意别碰撞手术眼,以免造成切口裂开、前房出血、眼压升高和人工晶体移位等并发症。

术后第二天可以生活自理,但仍以卧床休息为主。有的患者感到术眼轻微疼痛、流泪等,均属正常现象,应避免揉眼和过度用眼。

术后应给予抗生素药水点眼,一日3~4次。若术中用缝线缝合切口,一般术后5天拆线,拆线后晚上睡前局部可涂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膏等,以预防感染。患者年龄较大,点药时要注意卫生,将手洗干净,最好让家人帮助点眼。一周内术眼避免进水,以免造成感染。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术后需要注意吃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术前术后可用缓泻药,如开塞露等,以防排便时用力过猛,使眼睛局部伤口出血和伤口开裂。

应保持心情开朗,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保证睡眠,预防感冒、咳嗽,咳嗽厉害时要服镇咳药,以免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药物治疗 篇11

关键词:开颅手术,颅内感染,抗生素,药物治疗

开颅手术后经常发生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已成为较为严重的医院感染, 感染后将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感染严重者将导致死亡。以往研究表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在1.8 %~8.9 %之间, 其死亡率在3.8%~30%之间[1,2,3,4]。我院自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实施开颅手术495 例, 其中有18 例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现对这些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物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实施开颅手术495 例, 其中有18 例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8 例感染者包括男12 例, 女6例。年龄5~73岁, 平均37岁。18 例感染者包括颅内肿瘤者12例, 脑外伤者2例, 脑血管畸形者2 例, 高血压脑出血者1例, 蛛网膜囊肿者1例。颅内感染在手术后约2~14 d 发生, 平均为6.5 d。

1.2 临床症状

发热是颅内感染最常见的症状, 18例患者全部都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37.8℃~40.2℃。按照患者发热开始的先后将18 例患者分为2 型:A 型共有7例, 手术后即出现发热, 每天体温>38.5 ℃, 在术后平均7.2 d 诊断为颅内感染; B 型共有11例, 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后又开始上升, 术后平均6.1 d 诊断为颅内感染。

1.3 脑脊液检查

18例颅内感染患者全部产生脑脊液混浊现象。经过脑脊液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为37×106~5 900×106/L, 白细胞分类多核细胞约在55%~95%之间。通过潘氏试验阳性者有18例, 葡萄糖定量监测显示小于4.4 mmol/L者8 例。18例患者全部进行脑脊液/脑室液培养, 发现1例为阳性, 为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4 治疗方法

经过确诊, 18例患者均为颅内感染, 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之前, 先行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 等待试验结果出来以后要按照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采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18例中有4例患者采用一种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14例患者采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抗生素给药方法包括静脉注射抗生素、脑室抗生素冲洗、腰穿鞘内注射抗生素等。

2结果

全部495 例开颅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性质与发生颅内感染的关系见表1。全部18例颅内感染者中, 有17例治愈, 1 例患者最终死亡, 死亡率为5.8 %。17例患者颅内感染在4~57 d 内完全治愈, 平均时间为12.4 d。A 型发热患者平均在 (11.3±2.8) d完全治愈, B 型发热患者平均在 (13.1±2.4) d完全治愈,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734) 。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4例, 疗效均理想, 有效率达100 %。采用头孢他啶治疗12例, 疗效理想者10例, 有效率为83 %。服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治疗8例, 均是和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 效果较好。应用哌拉西林治疗4 例, 疗效良好者3 例, 有效率为75%。

注:*另有1 例患者手术为幕上、幕下联合手术, 未出现颅内感染, 未单独列出

3讨论

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比较危险, 因此颅内感染早期诊断意义重大。体温监测是发现早期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5]。对于A 型发热患者, 其发热常常误认为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或者是中枢性高热, 易被忽视;对于B 型发热患者, 其颅内感染易于被发现。本组结果显示全部18例颅内感染者中, 有17例治愈, 1 例患者最终死亡, 死亡率为5.8 %。17例患者颅内感染在4~57 d 内完全治愈, 平均时间为12.4 d。我们在多年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是:在开颅手术后3 d 患者体温未开始下降或体温下降后又突然上升者, 都有颅内感染的可能性。大部分的开颅手术均为清洁手术, 目前对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争议较大, 但在临床上预防性抗生素仍旧被普遍采用。抗生素对颅内感染的治疗疗效较理想, 但需要考虑本单位的抗生素的耐药状况合理地选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韩昆, 孟庆海, 姚维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8) :744-746.

[2]舒航, 李昭杰, 林志俊, 等.脑室冲洗治疗颅脑术后继发颅内感染.实用医学杂志, 2000, 16 (5) :386-387.

[3]石娜, 徐卫, 舒雪芹, 等.颅脑创伤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6) :525-527.

[4]夏德发, 程艳丽.抗菌药物与颅脑外科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6) :413-415.

上一篇:研讨交流课程的组织下一篇:高职院校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