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

2024-08-03

骨科术后(精选11篇)

骨科术后 篇1

关键词:骨科,谵妄,手术

谵妄是以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意识水平下降、精神活动力下降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术后谵妄是指以手术为主要诱因并发生在麻醉苏醒后的谵妄状态。

1资料与方法

选择本科2014年12月-2015年8月行骨科手术后出现谵妄患者共10例, 其中男8例, 女2例;年龄为65~90岁, 中位年龄75岁。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髓内固定4例, 髋关节置换5例, 股骨干骨折1例。3例既往有明确的脑血管病史, 2例既往有长期饮酒病史。所有患者皆采用全身麻醉。采用精神错乱评估法 (CAM) 进行诊断:患者出现意识状态的急性改变或反复波动和注意缺损, 并思维紊乱或意识清晰度改变其中之一或同时存在, 可诊断为谵妄。

2结果

1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现谵妄, 6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出现谵妄, 3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谵妄。出现谵妄后立即给予吸氧、监护、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镇静止痛, 给药期间全程监护并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给予心理护理、抗谵妄药物治疗, 48~72h后谵妄症状均缓解。治疗期间家属及医务人员给子患者心理安慰。2例ICU内应用丙泊酚, 3例ICU内给予右美托咪啶, 2例应用奥氮平, 2例应用奥氮平联合氯丙嗪, 48~72h后谵妄症状均缓解。

3讨论

谵妄是一种急性的器质性脑综合征, 是一种广泛的非特异性的大脑功能改变, 以意识混乱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烦躁失眠、幻视幻听、活动过度等, 可合并有震颤和惊厥, 可能与脑代谢减少导致的某些神经递质, 尤其是乙酰胆碱的减少有关。谵妄发生的常见原因:

(1) 术后谵妄的发生多出现在老年男性患者[1], 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的脑功能广泛性低下、并且多伴有视觉听觉障碍以及慢性或严重的内科疾病。尤其是脑血管意外病史者, 发病率更高[2]。戒酒也可能是促发术后谵妄的原因之一。 (2) 谵妄的发生可能与麻醉用药、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在神经递质与谵妄关系的研究中, 最重要的学说代表是胆碱能假说。许多研究都证实乙酰胆碱及其前体胆碱量的改变可能是谵妄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原因。目前的观点:多数学者认为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对老年患者中枢系统的影响大;大剂量长时间应用丙泊酚会增加术后谵妄的风险;研究发现镇痛时, 阿片类药物静脉注射较阿片类药物口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手术等应激因素使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多巴胺浓度升高。老年人机体应激能力下降, 调节系统可靠稳定性下降, 应激反应相对更敏感, 幅度更大, 出现异常兴奋传导, 导致术后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谵妄[3]。 (3) 手术中手术后低血压[4]、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贫血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 脑血流量减少、脑氧代谢水平降低易造成缺血缺氧性脑病。血清钙可以通过抑制ATP酶影响脑乙酰胆碱的释放, 低钙血症时, 脑内乙酰胆碱失衡, 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K+异常可导致细胞内外K+和H+交换, 影响酸碱平衡紊乱, 从而导致大脑细胞内环境紊乱。这些都是引起谵妄的重要原因。 (4) 心理因素患者对手术、麻醉等认识不足, 具有过分的恐惧心理, 或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 对疾病结果过于担心, 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的变化, 这也是谵妄的诱因之一。 (5) 睡眠障碍或紊乱是谵妄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疼痛、噪音、监测、频繁唤醒等刺激性因素。 (6) 脂肪栓塞引起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等病理生理变化, 在股骨扩髓时扩髓器的插入可使髓腔压力明显升高, 髓腔的脂肪组织成分可被挤入撕裂的静脉而进入体循环, 脂栓停滞于肺内为肺脂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致PE亦可引起低氧血症[5]。 (7) 剧烈疼痛引起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恐惧, 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4预防与治疗

4.1基础治疗对出现谵妄症状的患者, 要尽快行血常规生化、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颅脑CT等检查, 寻找病因, 并给予吸氧监护。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 纠正低血压、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贫血,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保证患者机体的营养及水分。对于需要扩张骨髓腔的手术, 减少增加脂肪栓塞的操作因素, 应用药物物理手段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

4.2加强护理并通过各阶段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消除抑郁、焦虑、孤独、依赖的不良情绪, 愉快地康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认知、判断、思维、逻辑、语言方面的训练。稳定患者家属情绪, 加强健康教育, 消除其恐惧心理。保持病房安静, 维持患者充足的睡眠。鼓励患者部分生活自理, 保持患者的活动水平。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刺激如尿管等, 使制动减到最少。

4.3药物治疗谵妄患者需要镇静、控制精神状态、改善睡眠。主要观点有:地西泮和巴比妥类药物可能加重谵妄, 须慎用[6]。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出现急性谵妄可用丙泊酚静脉泵注, 再配以面罩吸氧, 多可迅速控制;微量右美托咪啶泵注, 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镇静效果明显;低剂量氟哌啶醇是治疗谵妄的一线药物[7];氟哌啶醇静脉注射治疗, 使用剂量为0.5~2.0mg, 对老年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非典型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8]改善患者症状快, 且不良反应更少;氯丙嗪作为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有一定的疗效, 肌内注射或静脉泵入。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 医疗技术的进步, 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 术后谵妄的发生将会更常见。因此, 我们应该提高对谵妄的重视度, 增加对谵妄的了解, 积极预防, 尽量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一旦发现患者谵妄, 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以利于患者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孙听.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3) :24.

[2]何准, 张鹏.胸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7 (3) :398-400.

[3]Vickrey P.Acute delirium[J].Nursing, 2005, 35 (6) :88.

[4]谭刚, 郭向阳, 罗爱伦, 等.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流行病学调查[J].协和医学杂志, 2011, 2 (4) :319-325.

[5]闵红巍, 王岩.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肺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1) :76.

[6]廖冠群, 邰升.腹部外科术后谵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2) :170-172.

[7]Campbell N, Boustani MA, Ayub A, et al.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dselirium in hospitalized adults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J].J Gen Intern Med, 2009, 24 (7) :848.

[8]靳士立, 韩道国, 吴英铎, 等.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J].精神医学杂志, 2008, 15 (5) :119-120.

骨科术后 篇2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从而能引起一些骨科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一般骨科术后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骨科术后护理注意事项之一,骨折一般需要静养三个月以上,勤按摩,力量不要太大,捏,揉,按压,点按就可以了。只要每天进行了必要的按摩和护理工作,基本就可预防静脉血栓和褥疮形成。

骨科术后护理注意事项之二,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和加快身体的康复。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血糖监测,控糖化学物质药一定要吃,少吃含糖高的东西,家属要照顾好患者的饮食起居,注意加强营养,常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常喝些骨头汤,以补钙质,爱吃什么吃什么,注意补补钙,喝点牛奶,剩下就是加强营养 多休息,多晒太阳,可以吃吃盖尔奇D一类的,鲑鱼降钙素鼻喷剂,阿仑磷酸钠什么的,听专家医护人员的,尤其是在手术后恢复期进行的功能锻炼,如果锻炼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关节功能,要尽早离床活动,一般两周为宜;

骨科术后护理注意事项之三,术后高蛋白和高能量的食物,对于骨折手术后注意食物应以高钙为主,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粗纤维含量高的蔬菜等等。大便可能排泄不畅。可以口服些小剂量的缓泻药,但是量不要太大,以免过量引起腹泻,骨折后病人心里比较烦燥,焦虑,要做好心理护理,要多给一些关心和爱护,对疾病恢复非常有益。

“青松康护,筑爱空巢”——中国老龄化公益大行动,由青松康护与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主办,活动将于9月16日正式开始,持续至2014年12月31日。关注“青松康复护理”微信公众账号或访问青松康护官方网站“青松康护,筑爱空巢”主题页了解活动进展,也可以通过《健康时报》“青松康护,筑爱空巢”专栏了解活动详情。

骨科患者术后夜间疼痛的护理 篇3

临床上骨科患者术后夜间痛较难控制,特别是择期手术者,由于夜间麻醉药物作用消失,而组织的损伤仍在持续地产生释放致痛物质,大大降低了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痛的护理非常重要。现通过对190例骨科患者术后夜间疼痛的护理发现,减轻疼痛的方法除在必要时给与适当镇痛药物外,给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加强心理护理,掌握一些技术性镇痛方法,可使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其有效率达96%。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 2012年2月,骨科术后转入我科术后患者190例,男150例,女40例;年龄2 ~ 89岁,平均44.5岁,上肢骨折80例,下肢骨折95 例,骨髓炎4例,皮肤撕脱伤5例,骨肿瘤2例,其他4例。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护理措施后,96%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2 术后夜间疼痛加重的原因

2.1 心理护理由于知识缺乏,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恐惧,焦虑而感到疼痛加剧。

2.2 环境改变如噪音,患者之间的互相干扰,可导致患者睡眠不足疲倦而降低痛阈。

2.3 体位改变由于骨科患者术后多采取被动体位,使活动量减少,不能有效地对抗疼痛。

2.4 自身素质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教养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3 护理措施

3.1 术后评估记录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患者达到应付方法,给予有效的帮助。

3.2 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病室环境保持清洁,安静,床铺平整舒适,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护理人员护理患者时态度要热情,友好,操作认真熟练,给患者增加安全感。

3.3 心理护理术后给患者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向其介绍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如伤口痛。截肢患者的幻肢痛,使其能对手术后恢复树立良好的信念,手术后注意观察疼痛的程度,因势利导,使患者产生情绪变化,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痛阈,从而减轻或消除痛苦。

3.4 自我放松帮助患者找出减轻疼痛的方法,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如听广播,讲故事,听音乐等,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作放松动作,如叹气,呵欠,腹式呼吸等。这些方法多数患者易于接受,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伤口松弛下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帮助患者入睡,还可行局部按摩,增加被动活动量,对减轻骨科手术后被动体位患者的疼痛尤为重要,应尽量避免夜间做过多的护理操作,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舒适护理研究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18岁~55岁, 平均38岁;胫腓骨骨折18例, 手外伤12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8例, 股骨干骨折3例, 骨髓炎1例, 其他8例。

2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 (comfort care) 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 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995年Kolcaba提出舒适护理概念 (thoery of comfort care) , 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技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 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舒适护理理论大致包括4个方面: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

2.1 生理舒适护理

2.1.1 舒适环境的管理

创造一个整体、舒适、安静的环境, 让病人安心养病,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进行空气消毒时选用了带水果气味的空气消毒剂, 以去除异味。根据气温、病情来调节病人的冷暖, 必要时加盖毛毯或凉被。病房与病房之间增加蓝颜色的帘子 (因蓝颜色有利于镇静) 以保护病人的隐私。

2.1.2 舒适基础护理

包括舒适晨间护理:早晨起床时播放一些节奏舒缓、令人心情舒畅的轻音乐, 让病人感觉美好的一天即将开始。为术后疼痛病人护理查房时, 可介绍一下当天的治疗及护理项目, 听取病人对治疗及护理的意见。舒适晚间护理:晚上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及护理。夜间尽可能关灯或开地灯, 巡视病人时如用手电筒, 不能直接照射病人的头部, 应用墙壁反射光观察。舒适的体位:做到勤观察, 去除因体位因素引起疼痛的诱因, 如检查绷带、石膏等是否过紧、受压而引起疼痛, 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防止压痛的发生。

2.1.3 止痛措施的运用

药物止痛仍是目前解除术后病人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除了要正确运用镇痛药物以外, 为了使疼痛病人取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应摒弃传统的“按需给药”改为根据药物半衰期的“按时给药”, 使药物浓度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在镇痛效果的同时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物理止痛, 即给予病人冷敷 (注意在不影响患肢血运情况下使用) 、热敷、按摩等。冷敷可以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减轻炎性水肿;热敷可减轻肌肉痉挛, 增加局部血供;按摩主要通过物理刺激增加血液循环, 舒筋活血来减轻疼痛, 使病人舒适。

3.2 心理、社会舒适护理

3.2.1 建立信赖护患关系

护士与病人、家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层。我们关心、体贴病人, 热情、和蔼, 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

3.2.2 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紧张、忧虑、焦虑、恐惧或对康复失去信心等均可加重骨科术后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 而疼痛的加剧又反过来影响情绪, 形成不良循环。可以请性格开朗、乐观的病人在病房中与其他病人交流, 谈彼此的手术感受和经验, 相互鼓励、相互照顾。

3.2.3 分散注意力

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可减少其对疼痛的忍受程度。可根据病人的兴趣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参加活动, 如下棋、看电视等;音乐疗法;有节奏的按摩;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 用鼻深吸气, 然后用口慢慢呼出, 反复进行;想象和放松。

4 结果

通过对本组50例骨科手术后疼痛病人运用舒适护理方式, 本组病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改善, 病人满意度为99.9%, 护患纠纷下降为0。实践证明, 把舒适护理运用于骨科术后疼痛病人的护理中是一种整体的、积极的选择。舒适护理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 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把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效果贯穿于整体护理中, 使护理目标更加浅显易懂, 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疼痛,骨科病人,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宏, 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6) :409410.

[2]洪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583.

[3]博爱凤, 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8) :603604.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5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0-02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继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症,常发生于小腿深静脉处,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此并发症轻则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重则引起肺脑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近年来骨科手术患者的增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高。如何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成为了骨科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选自我院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2例,术后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9月-2014年1月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6岁。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中股骨头置换术8例,骨盆骨折术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胫腓骨骨折外固定2例。血栓发生在左下肢19例,发生在右下肢13例。患者臨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绀、温度升高、腓肠肌压痛等。所有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

32例患者经综合护理治疗后,肿胀消退,疼痛减轻,皮肤温度正常,效果良好,无1例脑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较为满意。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术后经常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和末梢循环色泽变化等,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或通知医师,及时进行治疗。保持病房内的干净整洁,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并注意通风,使室温维持在22-25℃,湿度在50-60%,话语动作轻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于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可在病房里播放轻音乐或帮助患者读书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病人的疼痛。另外,还要保持病人的皮肤整洁,做到床单被褥平整干净无褶皱,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防止感染。

2.2 心理护理

骨科患者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觉得自己又多了一项疾病,常常表现出烦躁、恐惧、不安、紧张等悲观心理,担心自己会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给家人带来生活和经济负担而不愿意治疗。身体上的疼痛加上心理上的压力很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为患者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疗流程,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多给患者讲述该病的成功案例,操作过程中动作轻、快、准、稳,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体贴病人,并鼓励其家属及朋友前来陪伴,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感到温暖。

2.3 体位护理

血栓形成的1-2周之内要使患者严格卧床休息,使患肢高度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避免腘窝处受压,避免患者膝下垫枕,以促进患者的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患肢处淤血,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可以增加静脉回流量并防止下肢水肿的继续发展。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热敷、剧烈的动作或突然改变患者的体位,防止拴子脱落引起肺脑栓塞,同时促进血液的回流,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可在患肢局部敷湿浓度为50%,温度为30-50℃的硫酸镁溶液,进一步促进肿胀的消退和疼痛的减轻。

2.4 饮食护理

饮食也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要求多食用清淡、低脂、高纤维、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粗粮、水果和蔬菜等,禁忌生冷辛辣食物,避免血液粘稠而淤滞。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患者的咳嗽、打喷嚏次数,防止因腹压过大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禁止患者及其家属吸烟饮酒,避免尼古丁和乙醇等引起静脉血管收缩而引起血液粘稠。

2.5 并发症预防

出血和肺脑栓塞是主要并发症。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伤口有无渗血现象、有无血尿和便血现象,并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尿常规等,防止出血的发生,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及时处理。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减少患者的搬动,避免剧烈咳嗽防止肺脑栓塞的形成,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等现象,应立即报告医师。

2.6 康复锻炼和出院指导

尽早对患者作康复锻炼,并告知患者锻炼是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不能下床时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锻炼,以便于能够早日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由少到多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出院前嘱咐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禁止康复活动量过大,并要求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3 讨论

骨科患者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和静脉淤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医护人员可通过减少手术时间、增加患者术后活动量等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术后已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正确安置患者的体位,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和身体状态应对疾病的挑战,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谈晓芳,徐群.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 8.[2] 邱贵兴,戴克戎等. 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 16-17

[3]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06(12): 819-822.

[4] 王永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现代护理,,2009,,24(1): 148.

骨科术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骨科手术患者, 其中男55例, 女33例;年龄22岁~75岁, 平均年龄43.9岁;体质量40~75 kg;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室后均常规开放静脉通路, 麻醉方式均选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并采用力月西5 mg、芬太尼3~4μg/kg、丙泊酚2 m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进行诱导, 术中给予患者恩氟烷或异氟烷吸入麻醉维持, 手术结束后患者均经静脉通路接镇痛泵进行镇痛。观察组患者镇痛配方:氟比洛芬酯2 mg/k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8 mg, 并利用生理盐水将其稀释至100 m L;对照组患者镇痛配方为芬太尼20μg/kg+昂丹司琼8 mg, 同样利用生理盐水将其稀释至100 m L。2组患者均持续给药2 m L/h, PCA量为0.5 m L, 时间控制为20 min。对2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的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1.3 评分标准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无痛记为0分, 剧痛记为10分, 小于3分为轻度疼痛, 4~7分为中度疼痛, 8~9分为重度疼痛。镇静评分则以Ramsay镇静评分标准为依据进行评定:1分为焦虑、烦躁不安, 6分为嗜睡、无反应, 分值越高, 镇静效果越好[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PCIA) 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PCIA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PCIA期间各时间段Ramsay评分对比

术后2 h、6 h及12 h 2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h 2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44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对照组44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 3例患者发生呼吸抑制,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5.96, P<0.05) 。

3 讨论

骨科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类型, 其具有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大、术后疼痛重等特点, 因此通常需给予患者术后镇痛治疗。单纯的芬太尼静脉镇痛为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常用方式, 芬太尼属于强效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一种, 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由于阿片类药物通常作用于极后区化学感受器, 极易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2], 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氟比洛芬酯属于非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其具有良好的镇痛及抗炎效果, 其药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靶向性, 药物向手术切口炎症及肿瘤部位靶向聚集, 可显著增强药物疗效。 (2) 对包裹药物的释放进行控制, 从而有效增加药效持续时间。 (3) 可有效跨越细胞膜, 有利于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 缩短起效时间。氟比洛芬酯是以脂质微球为载体支撑的脂质乳剂, 其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蓄积, 因而有助于药物靶向聚集于手术切口炎症部位, 从而发挥其镇痛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然而由于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其镇痛效果有封顶效应[3], 因此, 单纯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将其与阿片类药物联用不仅可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增强镇痛效果。因此, 临床上逐渐将二者联合应用于骨科手术的术后镇痛中。

本文结果显示, 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中, 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术后镇痛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骨科手术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芬太尼进行镇痛, 给予观察组患者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进行镇痛, 并对静脉自控镇痛 (PCIA) 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及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PCIA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且术后6 h及12 h 2组VAS评分及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中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术后镇痛,芬太尼,氟比洛芬酯

参考文献

[1]马欣.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对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3) :176.

[2]陈爽, 苏毅, 刘沂.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对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 (1) :37-41.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09年4月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573例, 其中植入内固定物429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14例, 髋膝关节置换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 59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56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伴有糖尿病3例。

1.2 临床表现

切口浅表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切口深部感染:上述表现不明显, 多为局部的深压痛;多伴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病原学检测

切口分泌物或深部穿刺物细菌培养可确诊, 本组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4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荧光假单胞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4 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本组切口感染病人感染均被控制, 1例病人肢体功能障碍行二期手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多处于焦虑、恐惧和悲观状态, 担心手术失败、预后不良。护理上应多安慰病人, 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对感染的恐惧及治疗效果的顾虑,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与病人多进行非医疗性活动的接触, 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温暖, 保持情绪稳定,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小儿、老人及女病人髋部关节等处手术, 要特别注意预防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对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病人,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利于细菌繁殖。给病人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以免引流液倒流进而逆行感染。此外, 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条件下,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 以利于引流。

2.3 营养支持与药物治疗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 尤其老年人, 多有骨质疏松, 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以利于骨质生长, 同时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了营养, 又预防了便秘,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 是治疗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针对切口疼痛, 遵医嘱予布桂嗪、哌替啶及肌肉松弛剂等药物镇痛, 并指导病人深呼吸, 可放松紧张情绪, 减轻疼痛程度。

2.4 手卫生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 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的手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身体及病人接触过的血压计、听诊器、便器等, 都有可能造成病菌的传播, 是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术后切口感染病人, 更应注意手卫生, 在接触该类病人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杜绝切口混合感染的发生, 同时防止感染细菌传播给其他病人, 特别是一些耐药性较强的细菌, 如耐假氧西林葡萄球菌等。

2.5 加强病房管理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病人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切口引起感染[1], 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把感染病人病房作为重点区域,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病人交叉感染。病人废弃物用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 送焚毁炉焚烧。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常规,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 讨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 使创伤性病人手术治疗后切口易感染[2]。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造成组织损伤, 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3]。此外, 若切口血肿形成或有坏死组织及缝线等异物残留, 均会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条件。老年人生理防御功能衰退,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也易发生术后感染。

3.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病人而言骨科创伤及手术已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术后切口如再发生感染, 无疑会给病人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最终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3.3 手卫生的重要性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众所周知认真洗手仍然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4]。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管理, 对于术后伤口感染病人的愈合极为关键。此外, 应创立手卫生文化, 并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病人痛苦, 护理上应给予心理关怀,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伤口局部以及病人整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及院感管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莫莉清, 施小明, 王美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64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0) :948.

[2]李淑花, 毋玉梅, 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8) :12.

[3]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篇8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骨科患者主要分布于年老体弱人群中或受到外伤的患者, 大部分需急诊手术, 其所导致的开放性伤口较多, 且伤口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 手术所需时间长, 在手术实施过程中通常需其他辅助设备配合检查, 且经骨科手术治疗后, 患者通常需花费很长时间来卧床休息, 使骨组织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 若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症状, 轻者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 严重时会发生肢体畸形[1]。手术切口感染会使患者遭受身体痛苦, 且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选取40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 统计其切口感染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00例骨科手术患者, 按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84例和未感染组3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手术临床指征。其中男234例, 女166例;年龄18~66 (38.6±2.5) 岁。

1.2 方法

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糖尿病、手术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病房环境、护理满意程度等的差异性。总结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年龄、体质量、糖尿病患病比例、平均手术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病房环境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因骨科手术通常会在患者体内植入固定物, 所有手术围术期给予有效护理, 显得尤为重要, 能有效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且患者自身体质状况具有一定差异性, 对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本文发现,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因年龄、体质量、糖尿病等所存在的不同, 导致其感染率存在差异性 (P<0.05) , 此类因素也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经统计发现手术平均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病房环境评分、护理满意程度等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此类因素也易导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所有, 实施手术时, 需考虑患者自身素质, 治疗过程和医院环境等进, 采取合理方法予以有效防治, 确保患者及时康复, 不易发生切口感染。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 *P<0.05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 首先要保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医疗护理素质。因此需对医护人员实施整体教育培训。首先, 使医护人员明确切口感染所存在的危害性, 致使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 使其能了解在实施手术操作时, 何种不利操作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 此方法能使得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进行针对性预防控制。其次, 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 应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在日常工作中, 需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操作流程技术培训, 使其了解消毒隔离重要性, 严格执行手术管理措施等, 制定明确的骨科手术操作流程条例, 定期实施培训考试。且在对医护人员实施巩固培训时, 需注意扩展医护人员切口感染预防扩展前瞻性理念[2]。

手术室环境质量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造成一定的有效作用, 因此需加强其管理水平。手术室环境净化能确保其环境质量优良性, 使得手术过程达到无菌性, 灭菌对象主要有人体、器械、物体表面等。实施手术过程中, 器械物品等不可和其他手术混合应用, 手术区域内人员需严格控制进出, 所应用物品表明需进行严格清洗消毒。手术进行过程中, 需注意干预护理的有效性。护理人员应监督操作是否无菌, 保证手术整个过程中严格无菌化, 整个过程均需监督操作的无菌性及精细度等, 避免由于操作的不规范化, 导致创口周围组织受到损害[3]。

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属于较为常见现象, 大部分实施骨科手术操作患者均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轧伤等, 其伤口自身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 通过手术治疗, 伤口易发生感染, 一旦伤口出现感染, 会导致治疗时间延长, 使得患者身心受到伤害, 经济负担增加。由于术后伤口感染因素较多, 其操作环节的复杂性也导致其感染几率增加, 所有手术操作时, 需注意术前预防、术后护理, 以合理措施避免术后伤口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崔毅.基层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防控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0) :86-87.

[2] 李新竹.浅谈如何避免骨科手术后发生感染[J].求医问药, 2012, 10 (7) :51-52.

骨科研究生术后随访能力培养 篇9

1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术后随访能验证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手术只是住院期间的主要治疗之一,术后的效果往往在随访过程中才能获知。进行随访能及时取得这些信息,探索或验证某种术式、疗法的有效性及优劣比较。举例来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其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在术后半年左右可能获得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个体差异很大,需要随访者及时掌握情况,从而指导手术指征、术式的选择。

术后随访能及时指导患者术后康复。我国许多三甲医院骨科的病床十分紧张,住院时间很短,平均住院日为7~10天左右。出院时治疗并未结束,患者出院后一般在家或康复医院进行功能康复治疗,术后随访能及时发现恢复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康复,提高预后和疗效。另外,术后随访也体现了医疗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素质,起到缓和医患矛盾、倡导和谐社会的作用。

术后随访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需要某一疾病整个转归期间的资料,骨科的术后随访尤其有自己的特征。其中一项有别于其他学科,即术后各个恢复阶段影像学资料的获取。比如,脊柱骨折术后2个月、半年、1年应当拍摄X线片,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指导内固定取出的时机。随访者需要及时收集这些珍贵资料,进行各个恢复期的对比研究。

2如何指导研究生做好随访工作

对研究生术后随访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我们采取了观察、问卷、座谈等形式的调查,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1随访形式单一。在既往的观念里,研究生们认为随访就是单纯的对患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2随访不能长期坚持。随访工作十分枯燥、琐碎,需要极大的耐心。部分研究生会因为临床工作繁忙、毕业压力等原因不能坚持做完随访工作。3随访准备工作欠周详。随访准备工作包括随访表的设计、患者联系方式、经费预算等,是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考察。4随访资料利用率低下。有部分研究生对辛苦获得的随访资料未能有效利用,录入粗心、统计粗糙、下结论盲目,导致临床研究的预期结果不能被科学验证。这些问题要在教学中进行逐一强调、解决。

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术后随访看似简单,实际存在一定的技巧。有条件的医院已经聘用专职的术后随访医学助理进行此项活动,效果十分显著,分担了临床医师的很多工作,但大部分医院仍由研究生或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对随访方式的教学不能像本科教学一样进行灌输,要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比如,颈椎骨折伴瘫痪患者术后常常高发腹胀症状[2]。 对颈髓损伤导致的腹胀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要按照分析腹胀的原因、腹胀的程度、发作频率、缓解的时段、干预的方式以及最终的痊愈等步骤进行详细记录,这样才能让研究生掌握重点,更具备操作性。

科学设计随访表。随访表是对术后资料进行标准化数据管理的基础环节,随访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日后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3]。在教学中应当告诉学生,随访表的科学制定离不开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充分阅读某一随访疾病的文献,了解基本的概念、 诊治原则、临床转归、术后评价指标等,提出设计纲要。 第二,咨询高年资医师、教授,掌握该疾病在随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以免遗漏重要信息。第三,在随访前咨询统计学教师进行指导,防止辛苦搜集到的资料因为统计学方法不适用而作废。第四,根据随访的阶段性结果适当调整表格,在季度、年度的总结后, 以及患者的反馈中进行随访内容的增删。

随访方式灵活变通。随访的方式很多,单一的方式可能带来临床试验结果的偏差,比如单一用问卷的方法,可能出现回收率低、问卷收回时间长、信度效度低等问题[4];用门诊随访的方法,路费、影像学费用、患者误工成本较高;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则出现欠缺影像学资料、缺乏查体资料、患者主观描述影响判断等问题。所以,导师要善于指导研究生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临床研究、不同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随访。

随访资料要进行有效利用。首先,对随访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统计方法选取不合适、统计误差大,都会影响随访资料的后续利用,必要时可以咨询统计学专业人员。其次,对随访资料进行及时汇总。随访工作时间战线长,经手人员多,需要按阶段及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免资料凌乱、丢失等。再次, 对随访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随访获得的资料,尤其是影像学资料、各种指标的测量等,来之不易。经过数十例甚至上百例的积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阐释,以获得资料的充分利用。

3术后随访能力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告诉学生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术后随访是一件十分繁琐的系统工作,如果没有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随访工作很难顺利完成[5]。在带教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研究生因为难以坚持而中断随访工作,放弃临床课题转而进行基础实验,或者随访后期的质量严重下降,数据造假、胡编乱造等问题时有发生,导师要做好定期辅导工作,建立研究生的信心。

注意医患沟通技巧的指导。很多年轻的研究生沟通技巧十分欠缺,打电话随访时支支吾吾不敢发问,导致遗漏重要的信息,或者被患者拒绝一次后,不敢再进行随访。这些能力不可能通过几次教学就能得到较好地强化,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显著提高。但必要的教学指导能解除研究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其在沟通时减轻恐惧感。本教学组的经验是,经常带研究生出门诊, 言传身教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骨科术后 篇10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骨科术后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5-01

手术被认为是静脉血栓的最大风险,而实施择期骨科大手术(例如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由于血管损伤和活动减少之类的因素,导致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增高。未接受预防性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比例为40%~60%,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009年1月的骨折病例110例,其中男71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方法。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护理

2.1适当的体位。经常采取直立体位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对于可以自主坐和站的患者,要鼓励患者每天有多次采取坐和站立的体位。如果患者因为病情的因素不能独立坐和站,例如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患者,也可以采取摇高床头,靠坐在床上的方式。即使是脊柱骨折的患者,摇高床头和靠坐的方式,不会引起骨折移位。况且大部分脊柱不稳的患者,都已经接受了内固定手术,采取靠坐的姿势不会引起脊柱骨折的不稳定,相反由于局部承受重力,而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对于心肺疾病的患者,采取坐位不仅可以预防DVT,也有利于降低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功能。因为直立姿式可以减少静脉回流,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责,而心脏后负荷不增加,反而有可能降低。直立姿式有利于横膈的下移、降低吸气阻力、维持合理的通气/灌流比例、有助于咳嗽动作等。心衰患者和慢支肺气肿患者都自发地采取坐位或者靠坐位的姿势,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坐位是这类患者合理的功能代偿措施。

2.2适当饮水和补充液体。由于患者的血容量降低,给与患者足够的水分摄入是必要的预防DVT的措施。在补充体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尿量,而且要考虑非显性水分丢失,其原因是呼气的水汽排出和皮肤出汗。非显性水分丢失大约800ml/天。在剧烈运动、炎热和出汗的情况下,水分丢失更加严重。

3注意事项

3.1不做血栓预防。称静脉血栓为杀手是因为,它是继心脏病和脑卒中后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静脉血栓导致的住院死亡人数是所有因医院获得性感染而死亡人数的5倍。每8名住院患者中就有1个是死于静脉血栓。而更为可怕的是:所有致死性PE病例在死亡前得到诊断的不足一半;约80%DVT病例无临床表现。首次潜在致死性的症状通常出现在出院之后。研究发现,在亚洲几乎每2人中就有1人(41%)存在DVT风险,与全球风险相似。

3.2仅采用物理方法。20多年来,常规预防性抗凝治疗一直是骨科大手术的标准治疗。很多医生尽管已认识到住院患者存在静脉血栓的风险,仍很少给予恰当的预防措施。最近一项包括32个国家的多国横断面调查显示,不足60%存在风险的手术患者接受了标准的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

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方法有:抗凝药物和物理方法,两者联合使用预防效果好。有研究表明,对适当的手术患者使用药物来预防静脉血栓有效,且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低。采取预防措施的风险/效益比优于治疗。

3.3选择抗凝药物不当。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潜在的致死性血栓已经应用了近70年。从最早的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发展到低分子量肝素,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去年9月,欧委会批准Xa因子直接抑制剂拜瑞妥(利伐沙班)用于预防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成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每天一片,被认为是口服抗凝剂的下一代创新产品。由于并不抑制凝血酶本身,而是调节凝血酶产生,因此该药具有更安全方便的特点。

4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体位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點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骨科术后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 349例骨科术后接受静脉镇痛治疗的病例的病历资料, 其中男性768例, 女性581例, 年龄19~91岁, 住院时间4~78天。

1.2 方法

我院骨科患者手术后镇痛主要采用静脉注射给药镇痛方式, 一种为麻醉科在术后给予舒芬太尼150~220μg+托烷司琼 (5mg) 稀释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通过使用输注泵48h匀速给予。另一种为医师处方给予, 方案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00mg+盐酸曲马多注射液100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50mL, 通过使用推注泵24h匀速给予。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年龄、入院和出院日期等) ;记录手术情况 (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等) ;记录患者使用的镇痛方式、使用镇痛药物的剂量、给药时间、不良反应等。

2 结果

1 349例患者中使用舒芬太尼 (150~220μg) 、托烷司琼 (5mg) 镇痛的病例609例, 发生头晕、消化道不良反应274例, 发生率为45.0%, 年龄21~89岁;发生谵妄、狂躁并心率加快138例, 发生率为22.7%, 年龄43~91岁, 其中60岁以上123例;发生瘙痒38例。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100mg)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 (100mg) 镇痛的病例740例, 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的56例, 发生率为7.6%, 年龄21~87岁;发生烦躁不安23例, 发生率为3.1%, 年龄67~88岁。发生瘙痒14例。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镇痛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采用A方案镇痛时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B方案高。在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方面, A方案也较B方案显著增高, 年龄集中在60岁以上。A方案中, 60岁以下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有15例, B方案没有。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镇痛方案有效性相当, 但B方案较A方案具有明显的安全性。

3 讨论

术后疼痛的管理是关系手术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骨科手术患者, 尤其是髋部及下肢手术, 术后疼痛导致患者制动, 常常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肺部感染等手术后并发症, 增加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等治疗风险和治疗支出。目前成人手术后疼痛治疗的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局部给药、病人自控给药及多模式镇痛。全身给药包括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给药及静脉注射给药。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 同时也是一种特异性μ受体激动剂, 对μ受体的亲和力比芬太尼强7~10倍, 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数倍, 而且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舒芬太尼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及喉痉挛) , 精神神经系统 (可引起眩晕、嗜睡、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 不良反应, 皮肤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偶有瘙痒和疼痛) 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因此在手术后镇痛的应用中常配伍止吐药 (如托烷司琼) 以减轻恶心、呕吐反应。托烷司琼是一种外周神经元及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3受体的强效、高选择性的竞争拮抗剂, 用于外科手术后恶心和呕吐的治疗。盐酸托烷司琼通常耐受性良好, 推荐剂量下的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头痛、头昏、便秘、眩晕、疲劳, 胃肠功能紊乱如腹痛和腹泻等, 也可能发生面部潮红和 (或) 全身风疹、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急性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因此, 舒芬太尼与托烷司琼联合应用时应对患者进行足够时间的监测, 根据个体反应以及临床情况的不同来调整使用剂量。调整剂量应当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一般情况和同时使用的药物等因素。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为非吗啡类强效镇痛药,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相关的特异受体, 镇痛作用可维持4~6h。不良反应偶见出汗、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纳差等, 也可能发生皮疹、血压降低等过敏反应。盐酸哌替啶又名度冷丁, 是人工合成镇痛药, 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 为目前常用镇痛药之一, 临床用于各种剧痛的止痛, 如创伤、烧伤、烫伤、术后疼痛等。度冷丁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有恶心、呕吐、便秘等轻微症状, 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 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本资料调查的740例病例中, 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6%, 烦躁不安发生率为3.1%, 瘙痒发生率为1.9%。度冷丁配伍曲马多在病房中由静脉推注泵24h持续给药, 病房医师在开具处方后由护士实施。因此,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应由护士执行完善的监护, 进行剂量 (给药速度) 的调整、停药等其他相应的处理。医师和护士还应详细了解患者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为术后镇痛积累经验。

舒芬太尼与托烷司琼配伍用于手术后疼痛治疗均由麻醉师在手术室给药, 给药剂量和时间由麻醉师决定。而患者在术后返回病房的用药监护则由病房医师和护士来完成。在某种程度上讲, 用药与监护是脱节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 病房医师给予药物处理, 如肌注胃复安、口服赛庚啶、静脉推注安定等, 但一般不会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 而真正实施给药的麻醉师不能了解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从我院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资料中统计, 麻醉科1年只报告了2例不良反应, 2例均为预防用抗菌药物引起, 没有镇痛药不良反应的报告。值得提出的是, 不论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实施用药监护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还应加强医疗技术和执业规范的教育和培训, 医师开具处方后, 护士的执行用药和操作监护不容忽视。

摘要:目的:评价某医院骨科采用的两种镇痛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经骨科术后接受静脉镇痛方式的病例共1349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使用舒芬太尼、托烷司琼 (A方案) 镇痛的病例609例, 其中发生头晕、消化道不良反应274例, 发生谵妄、狂躁、幻觉并心率加快138例, 发生瘙痒38例。使用盐酸哌替啶、盐酸曲马多 (B方案) 镇痛的病例740例, 其中发生头晕、消化道不良反应56例, 发生烦躁不安23例, 发生瘙痒14例。结论:两种镇痛方式的有效性无差异, 使用哌替啶、曲马多镇痛的安全性较舒芬太尼、托烷司琼镇痛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于骨科术后镇痛。

关键词:骨科,药物,两种镇痛方式,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建国, 吴新民, 罗爱伦, 等.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3) :190-196.

上一篇:保护通道配置下一篇:商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