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切口(共9篇)
骨科切口 篇1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 其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对患者、家庭、医生和医院都会形成沉重的负担并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而骨科创伤内固定、关节置换及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又因其往往有内植物, 引起感染的细菌多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等, 而且此类感染的典型特征为形成生物被膜。该被膜可起到保护细菌和对抗机体及抗生素作用的效果[1], 处理不同于一般外科切口感染, 较为棘手。本文对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的定义及诊断标准[2]
SSI是指围手术期 (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 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其诊断标准如下。
1.1 切口浅部感染
术后30 d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a) 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b) 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c) 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 局部红、肿、热, 医师将切口开放;d)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1.2 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30 d内 (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 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 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a) 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b)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 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大于38℃, 局部疼痛或压痛;c)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d)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 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1.3 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 d内 (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 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 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a)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b)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c)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d)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2 切口浅部感染的处理
切口浅层感染一般位于筋膜层以外, 发现感染后应早期拆除切口感染范围的部分缝线, 撑开引流,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皮下空腔者笔者用50 mL注射器连接输液皮条自制冲洗器加压冲洗及回抽、干纱条擦拭感染创面至渗血、半片乳胶管引流 (充分引流、防止皮肤引流口假性早闭) 。换药1~3次/天, 待切口红肿消退、切口渗出消失、可予以蝶形胶布拉合切口或二期缝合;或换药1~2周无效, 则立即行扩创二期缝合, 直至切口愈合。
特殊感染、大面积浅部感染伴皮肤坏死, 可予以行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其由1992年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教授首创,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多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存活, 均取得良好效果[3]。具体步骤如下:a) 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 敞开所有死腔;b) 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态修剪敷料、充填和封闭创面、将带有引流管的敷料填入创面, 确保材料与创面充分接触, 不留死腔;c) 引流管从创面边缘正常组织截孔引出或直接从创口引出、半透膜黏贴封闭整个创面;d) 将引流管接负压, 维持负压在40~60kPa。5~7 d后开启创面, 如无炎症、肉芽新鲜可行二期缝合或植皮;对于污染较重创面, 可多次行VSD技术, 直到肉芽创面新鲜、表面平坦、毛细血管丰富、组织无水肿及渗出, 行植皮或皮瓣转移覆盖创面[3]。
临床实践中发现, 对于渗出较少的小创面, VSD技术和传统换药相比, 没有明显优势, 因此这一技术尚不能替代传统换药技术。结合国情及其性价比, 感染及创伤偏重的肢体创面是其最佳适应证[3]。
3 切口深部感染、腔隙感染的处理
切口深部感染指累及筋膜层及肌层的感染, 骨科切口深部感染累及内植物往往因细菌生物膜的存在而难以有效根治, 处理困难。细菌生物膜中处于生长静止期的固着细菌可通过多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与抗生素的攻击。细菌生物膜表面不断有浮游细菌脱落, 当后者增殖到一定程度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浮游细菌还可不断粘附于细菌生物膜, 形成浮游细菌-固着细菌-浮游细菌的循环往复, 能否做到彻底清创有效破坏细菌生物膜结并进一步杀灭浮游细菌是治疗成功的关键[4,5]。根据深部感染发生的时间, 将其分为早期感染和迟发感染。如何定义早期感染和迟发感染尚存在很多争论。Wimmer等[6]将术后20周以内发生的感染称为早期感染, 20周以后的称之为迟发感染。仉建国等[7]将3个月以后的感染定为迟发感染。本文将采用田耘等[8]将术后30 d以内的感染称早期感染, 30 d以后以后的感染称迟发感染。
3.1 早期感染
切口早期感染症状表现不一, 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 如发热、畏寒, 头痛等。对这类患者一旦出现体温升高, 应积极寻找原因, 特别是伤口情况[8]。尽早的对感染伤口做出诊断、尽早进行有效的外科处理, 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进一步加剧, 挽救手术效果[9]。
若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首先应按照切口浅部感染等处理方法, 即拆除部分缝线、撑开、刮勺适度搔刮感染创面、冲洗、充分引流等方法, 特别应用50 mL注射器及输液皮条自制冲洗器反复加压冲洗及回抽, 若切口渗出减少、红肿减轻则治疗有效。若经换药治疗无效、开始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或切口培养出高毒力致病菌, 应当尽快进入手术室, 对伤口局部实行无菌操作原则, 消毒铺巾,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取深层分泌物送培养, 逐层分离探查,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吸尽伤口内积液、清创达到感染最深部位[8], 特别是内固定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清创彻底、感染范围小, 空腔小者可缝合切口置管负压引流;特殊细菌感染、创面感染严重等情况可开放换药治疗, 清除坏死组织、待肉芽组织缓慢修复, 必要时可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若清创后空腔大的感染创面可行伤口对口置管引流, 可以在放置引流同时关闭切口, 创造了闭合环境, 减少伤口进一步感染机会[10,11] (应特别注意引流管最好放置双套管, 普通乳胶引流管易受压变形导致冲洗、引流效果不佳) 。
切口深部早期感染的内固定、假体等内植物的处理, 存在许多争议。对于内固定感染发现时间短、内固定周围的多糖蛋白膜包绕尚不成熟, 虽然感染深达内固定, 但我们采取彻底清创、特别是内固定周围炎性肉芽组织的清除, 加上冲洗、引流及合理的抗生素应用, 控制了细菌的繁殖生长, 达到切口Ⅱ期愈合[8], 但术中若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效则应取出内固定。对于关节置换切口深部感染, 保留假体清创术选择适应证应严格, 否则非但无益, 反而有害[12]。我们认为:a) 保留假体清创的时限应严格限制在感染症状出现后3周之内;b) 如一次保留假体清创后失败, 应毫不犹豫地取出假体;c) 保留假体清创必须彻底, 术中必须清除所有感染和坏死组织, 包括死骨和游离的骨水泥, 如果是组合假体, 应将假体拆开, 将接口部位的炎性肉芽组织彻底清除干净;d) 术中应该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进行脉冲冲洗, 并用双氧水和新洁尔灭浸泡伤口, 浸泡时间要足够, 如必要, 还可用碘伏浸泡伤口, 浸泡之后, 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脉冲冲洗伤口;e) 清创术后伤口内应放置负压灌注冲洗装置, 术后持续进行灌注冲洗[13]。
3.2 迟发感染
切口迟发感染的患者局部渗出为主, 全身表现中毒症状轻, 特别对于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病人, 诊断往往相当困难, 其常难与假体无菌性松动相鉴别。应根据病史、X线片、血沉及C反应蛋白增高等综合评判[14]。迟发感染者亦根据病情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15]。
对于创伤、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慢性感染患者, 一般均应行内固定物取出加清创术。清创时应尽量选择原手术切口进入, 切除窦道及所有异物与坏死组织, 应特别重视髓腔、螺钉钉道内的炎性组织, 彻底清除内固定周围炎性肉芽组织。清创后以消毒剂反复浸泡, 杀灭因细菌生物膜破坏而大量释放的浮游细菌, 增强治疗效果。放松止血带后再次检查清创效果, 有助于对失活组织的准确判断, 并使血液内敏感抗生素渗入局部组织[4]。术中可视创面情况予以行灌注引流、或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若发现骨折未愈合, 可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 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则需卧床休息, 待感染控制后根据情况再行处理。
对于慢性关节置换后感染, 如果不取出假体和骨水泥, 几乎不可能彻底消灭假体周围感染[1]。Ganin等[16]指出, 假体或生物材料可充当基体材料, 细菌在其表面黏附和增殖, 同时与宿主细胞竞争分泌蛋白或糖类, 与生物材料表面整合或结合, 导致感染难以治愈, 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材料表面聚集竞争”。如果细菌获胜, 就能黏附在假体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内的细胞外基质或多糖-蛋白质复合物进一步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或宿主的攻击, 导致感染迁延不愈Ⅰ期和Ⅱ期翻修是治疗关节术后迟发慢性感染的主要方法[16,17,18]。对于这两种方法的选择, 目前尚有争议。Ⅰ期翻修的优点是治疗周期短、节省费用、患者痛苦小, 但是风险较大。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点:a) 患者身体健康, 抵抗力强;b) 有明确的病原菌, 并有适当的敏感药物;c) 局部没有窦道;d) 有可掺入骨水泥的敏感抗生素;e) 手术中能够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彻底取出假体和骨水泥。否则应选择Ⅱ期翻修[12]。众多文献均表明Ⅱ期翻修更安全[19,20]。清创可按照创伤、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慢性感染患者进行, 术中应注意彻底清除骨水泥、特别是骨孔及髓腔内的残留物、关节腔的清理。
关节感染清创间隔体植入的间隔期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杀灭关节内残留的浮游细菌, 恢复伤口周围软组织的血运。因此对二期翻修时机的把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感染是否已经控制、局部软组织条件是否适合再次手术、间隔体是否具有继续释放有效浓度抗生素的能力[4]。间隔体具有洗脱特性其植入后抗菌药物释放高峰仅能持续1日至数日, 此后几个月内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1], 因此间隔期不宜过长[4]。术后间隔四周连续复查两次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正常、且髋关节周围疼痛消失、软组织无肿胀即可行二期关节置换术[22]。
综上所述,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及营养状况、细菌的毒力大小、感染时间长短、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感染部位及是否累及内植物、清创后创面的具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外科处理方法。只有恰当的外科处理方法, 配合合适的抗生素及内科支持治疗, 才有可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骨科切口 篇2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预读: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关键词】医院,骨科;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原因外,还有医院感染[1].骨科手术类型多样,护理方式亦不同.手术室为手术与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干预会影响到手术效果.骨科手术护理不到位会引发患者切口感染,增加切口感染率[2].寻找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为强化骨科手术治疗预防切口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当前研
图表 1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究的重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疾病带来的改变,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药物依从性,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满意度[3].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手术均为无菌操作,采用全麻;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开放性骨折手术、急诊手术;传染性疾病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1.2一般资料选取
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8±5.1)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9.0±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探视,嘱患者在术前1d用抗菌皂液洗漱,指导患者做好备皮准备.对不能沐浴的患者使用2%氯已定乙醇对手术部位消毒.积极与患者沟通,提前告知手术操作流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相关知识,多鼓励安慰患者.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0.5~2.0h使用抗生素,对留置导尿管和放置切口引流管的患者告知其意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手术室准备工作: 采用湿式清洁消毒方式对手术室各种仪器、地面、台面消毒灭菌.手术室内的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要减少走动、出入手术室的次数.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护理干预,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3)术中护理干预: 对患者切口皮肤消毒,做好手术器械与手术衣的准备.术前15min预热手术台,术中使用恒温毯为患者供热保暖,使用物品遮盖患者不需要手术的部位.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及药液提前加温,保持在37℃左右.(4)术后护理干预: 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严格遵循换药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完成换药后要进行手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换药时要以切口为中心向外周10cm范围进行切口,进行皮肤消毒.如果发现患者切口出现渗液,及时对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对症处理.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的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患者被送回病房后,嘱患者翻身.(5)出院指导、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进行回访.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3.6%(6/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3%(1/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5,P<0.05).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8,P<0.05.3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至今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0%~16.0%,预防和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骨科手术有其特殊性,骨科手术的种类很多,但一般是修复手术或者是重建手术,如脊柱的内固定手术、矫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这类手术一般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稍不注意患者在术后切口就容易感染,且骨科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易使致病菌通过切口感染.同时由于患者皮肤不洁未注意保护手术部位及切口而引发感染[6].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需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采用合理、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在术前、术中、术后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7-8],有效降低了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相关研究显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相关感染因素中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是影响手术室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切口感染重在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的预防.对各环节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李小霞等[8]研究显示,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感染.本研究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三个阶段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以准备为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环境.术中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和患者切口皮肤消毒,保证切口周围敷料干燥、清洁,做好常规的手术器械、手术衣准备.在操作中采取缩短手术时间的护理干预方式,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采用保温措施,避免低体温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术后护理干预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卫生,降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19(21):77-79.
[2]朱静.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57(35):238.
[3]韦远华,李水莲.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1):17-19.
[4]雷新华,贺云香.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3(1):50-52.
[5]白玉秋.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5(9):184.
[6]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29(21):70-73.
[7]王春燕,石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2(92):281-282.
骨科切口 篇3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4-01
骨科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手术,主要用于修复、重建患者肌肉、骨骼、神经缺损等,以恢复患者正常肢体功能为主要目的,确保手术效果。骨科手术多数耗时长且操作复杂,还需要植入各类固定器械,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者感染很容易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患者康复效果欠佳。手术切口感染作为骨科手术典型的并发症,探究潜在影响感染因素与预防举措对于最大限度的保障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骨科手术感染影响因素与有效预防对策,以本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以本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纳入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1000例患者中男性583例女性417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0.4±4.9)岁,手术耗时27min-5h,平均(1.5±0.7)h,其中Ⅰ类切口419例,Ⅱ类切口303例,Ⅲ类切口278例。
1.2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对患者个人基本信息、手术治疗资料等进行整理汇总,并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切口感染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举措。
1.3统计学
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0例患者中感染患者45例,感染率4.5%,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程度有所差异,实施针对性治疗后均好转。
通过分析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切口、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均为潜在影响因素,对于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影响因素分析见表1。
3.讨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诱发因素较多,比如患者伴有糖尿病、手术期间有外來参观人员、手术中消毒不到位等,都会导致病菌感染或者交叉感染,致使手术切口康复欠佳,发生感染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手术风险管理的应用,临床中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已经有所下降,这对于保证患者康复质量、降低感染率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中,根据100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资料来看,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切口、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均为潜在影响因素,针对这些潜在影响因素设计预防举措是临床工作重点。手术术前准备中,要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症,尤其是对年龄较大、免疫力较差与耐受欠佳的老年患者要予以重点管理,尤其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在血糖水平不理想的情况下慎重考虑手术治疗方案,若患者术前就伴有感染征象,要提前进行感染控制,还要注意减少手术参观人员,降低感染可能性,对于手术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类设备与器械等均提前进行消毒,需要备皮患者则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备皮,以降低提前过早备皮导致切口感染。
手术中要注意医务人员、手术器械、内固定物等均提前进行严格消毒,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与器械污染,对手术方案术前要进行全面论证,合理设计手术流程,术中操作谨慎、仔细,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为宜,以免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感染可能性越大。在缝合伤口时要注意避免破损深层组织,尽量减少切口深度,避免手术中探头、内固定物等碰触过多拥有潜在感染源的地方。术前应用抗生素对于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价值,尤其是静脉滴注抗生素效果优越,因此为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常规手术者要在术前规范科学用药,提升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减少并延缓细菌耐药性,控制抗菌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临床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对细菌性感染者进行治疗,及早明确感染源,并根据药敏试验确定抗菌药物,比如Ⅰ类切口时间较短者可尽量不用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尽量避免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注意药物首次用药时机与药物浓度。患者术后切口要做好感染护理,定期消毒换药,及时清除渗液,在换药时要坚持无菌操作,要对患者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一旦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发生异常时,要考虑感染风险,及时实施针对性治疗,减少感染危害。手术前后骨科患者要注意及时补充营养,做好皮肤清洁,提升患者手术耐受、减少体表细菌影响,从而促使创口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影响因素众多,要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管理,预防各类影响因素,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欧阳远武.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43-45.
[2]盛放.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13-4514.
[3]徐月仙,任豫黔.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1116-1117.
骨科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意义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骨科一类手术切口患者349例,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0例,年龄18~75岁,平均47.5岁。急诊24例,择期325例,NNIS0分205例,NNIS1分89例,NNIS2分55例。
1.2 监测方法
(1)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骨科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并对骨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医生、护士的职责,以正确诊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标本的方法。(2)监测过程中人员分工:骨科医护人员做了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渗出物送检,并记录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
1.3 监测内容
(1)患者资料:科别、入院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等为资料分析、比较提供信息。(2)手术情况:手术日期、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切口类型、手术者、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等。(3)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
1.4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2 结果
2.1 共监测手术患者34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1.15%。各手术种类感染率见表1。
2.2 病原体分布4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分离病原体4株,全部为革兰阴性菌,其中耐药菌检出情况: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25%,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25%,见表2。
2.3 抗生素使用情况与切口感染情况,见表3及表4。
从表3及表4中看出,术前用药例数115例,占32.95%,其中有3例使用抗生素依然发生感染,占2.6%,有112例使用抗生素未发生感染,占32.09%,未使用抗生素例数234例,占67.04%,其中1例发生感染,占0.42%,未用药未感染例数233例,占66.67%,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中,规范性使用抗生素占一定比例,但更应做好其他的预防措施来杜绝手术部位的感染。
3 讨论
349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资料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感染例数较多,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手术台次较多;(2)均有植入物;(3)其中1例有基础性疾病,2型糖尿病;(4)标准操作规程正在逐步完善阶段。
本组资料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率较高,其中感染的一例手术时间>3h,手术部位感染涉及到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各个环节,因此加强这3个环节的管理,尤其是:术前皮肤准备的时间和方式,术中抗生素正确的预防性使用及医生手术时的熟练程度,严格的无菌技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保暖,以及加强对外来器械的管理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措施。
本组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100%。其中多重耐药菌占50%,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制度,包括:单间隔离,用1000mgL/的含氯制剂对病区环境进行消毒一天2次,如遇污染随时消毒,对精密仪器如监护仪面板使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做好手卫生,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加强医垃的管理等,未发生交叉感染事件。
本组资料显示抗生素的使用已经逐步规范,使用抗生素比例占32.95%,均是为预防性使用,而未用抗生素比例占66.67%,其中切口感染占使用者的2.6%,未用药者的0.42%,虽然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一定比例,但更应该做好其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为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特结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中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制定了我院的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1 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待各部位感染控制后再手术。(2)充分控制糖尿病患者术前的血糖。(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4)若无禁忌证,术前使用洗必泰全身沐浴,无沐浴条件的病房用洗必泰彻底洗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医生认为确需备皮应术前半小时进行并避免损伤皮肤的方法。(6)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2 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尽量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检查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有预防用药指针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1500mL,术中追加一剂。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4)术中戴双层手套。(5)术中保持患者正常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6)术中应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7)冲洗手术部位时,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手术人员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9)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3 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篇5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骨科患者主要分布于年老体弱人群中或受到外伤的患者, 大部分需急诊手术, 其所导致的开放性伤口较多, 且伤口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 手术所需时间长, 在手术实施过程中通常需其他辅助设备配合检查, 且经骨科手术治疗后, 患者通常需花费很长时间来卧床休息, 使骨组织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 若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症状, 轻者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 严重时会发生肢体畸形[1]。手术切口感染会使患者遭受身体痛苦, 且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选取40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 统计其切口感染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00例骨科手术患者, 按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84例和未感染组3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手术临床指征。其中男234例, 女166例;年龄18~66 (38.6±2.5) 岁。
1.2 方法
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糖尿病、手术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病房环境、护理满意程度等的差异性。总结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年龄、体质量、糖尿病患病比例、平均手术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病房环境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因骨科手术通常会在患者体内植入固定物, 所有手术围术期给予有效护理, 显得尤为重要, 能有效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且患者自身体质状况具有一定差异性, 对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本文发现,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因年龄、体质量、糖尿病等所存在的不同, 导致其感染率存在差异性 (P<0.05) , 此类因素也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经统计发现手术平均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病房环境评分、护理满意程度等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此类因素也易导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所有, 实施手术时, 需考虑患者自身素质, 治疗过程和医院环境等进, 采取合理方法予以有效防治, 确保患者及时康复, 不易发生切口感染。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 *P<0.05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 首先要保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医疗护理素质。因此需对医护人员实施整体教育培训。首先, 使医护人员明确切口感染所存在的危害性, 致使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 使其能了解在实施手术操作时, 何种不利操作会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 此方法能使得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进行针对性预防控制。其次, 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 应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在日常工作中, 需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操作流程技术培训, 使其了解消毒隔离重要性, 严格执行手术管理措施等, 制定明确的骨科手术操作流程条例, 定期实施培训考试。且在对医护人员实施巩固培训时, 需注意扩展医护人员切口感染预防扩展前瞻性理念[2]。
手术室环境质量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造成一定的有效作用, 因此需加强其管理水平。手术室环境净化能确保其环境质量优良性, 使得手术过程达到无菌性, 灭菌对象主要有人体、器械、物体表面等。实施手术过程中, 器械物品等不可和其他手术混合应用, 手术区域内人员需严格控制进出, 所应用物品表明需进行严格清洗消毒。手术进行过程中, 需注意干预护理的有效性。护理人员应监督操作是否无菌, 保证手术整个过程中严格无菌化, 整个过程均需监督操作的无菌性及精细度等, 避免由于操作的不规范化, 导致创口周围组织受到损害[3]。
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属于较为常见现象, 大部分实施骨科手术操作患者均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轧伤等, 其伤口自身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 通过手术治疗, 伤口易发生感染, 一旦伤口出现感染, 会导致治疗时间延长, 使得患者身心受到伤害, 经济负担增加。由于术后伤口感染因素较多, 其操作环节的复杂性也导致其感染几率增加, 所有手术操作时, 需注意术前预防、术后护理, 以合理措施避免术后伤口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崔毅.基层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防控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0) :86-87.
[2] 李新竹.浅谈如何避免骨科手术后发生感染[J].求医问药, 2012, 10 (7) :51-52.
骨科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22例, 女98例, 年龄18~72岁, 平均 (38.6±1.4) 岁。手术类型:肱骨骨折23例, 桡骨骨折39例, 尺骨骨折26例, 尺桡骨双骨折21例, 腰椎骨折8例, 髌骨骨折41例, 胫骨骨折37例, 股骨颈骨折25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口植入内固定术。麻醉方式: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98例, 椎管麻醉78例, 局部浸润麻醉44例。观察组男120例, 女100例, 年龄21~75岁, 平均 (39.6±4.1) 岁。手术类型:肱骨骨折20例, 桡骨骨折42例, 尺骨骨折25例, 尺桡骨双骨折22例, 腰椎骨折10例, 髌骨骨折40例, 胫骨骨折37例, 股骨颈骨折24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口植入内固定术。麻醉方式: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98例, 椎管麻醉78例, 局部浸润麻醉4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记录两组切口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方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探视人员等, 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手术切口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0例, 其中男6例, 女4例, 切口感染率4.5%。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26例, 其中男12例, 女14例, 切口感染率11.8%。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两组手术感染相关因素比较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探访人员等因素密切相关。切口部位位于肩颈上肢比腰胯部以下的感染率低 (P<0.01) ;手术切口>6 cm的感染率大于切口≤6 cm的感染率 (P<0.01) ;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越长, 感染的几率越大 (P<0.01) ;感染率和麻醉的方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P>0.05)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P<0.01) ;严格的控制探访人员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P<0.01) 。除麻醉方式外, 观察组在各种因素下的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3.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探访人员等因素密切相关。切口部位位于肩颈上肢比腰胯部以下的感染率低, 这是由于腰胯部以下手术往往切口较深、手术难度较大致使切口长时间暴露,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手术切口越长, 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越高。这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切口长时间暴露, 增加了病原菌感染的概率。因此这就要求术者手术操作娴熟, 尽量使手术尽快完成;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率;严格的控制探访的人数也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这是由于太多的人员来往会带来许多病原微生物, 且增加了飞沫传播病原体的几率, 从而使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升高。
3.2 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予以全面的、合理的、有效的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2.1术前护理干预
术前对患者基本病史如年龄、临床诊断、身体状态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老年患者, 由于身体素质欠佳、免疫力低下, 应该尤其提高警惕[3]。对于术前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应该加强营养支持, 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增强防御能力。从而使患者对手术有较好的耐受性, 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同时仔细检查手术区域的皮肤, 做好备皮工作;此外术前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通过积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消除其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 鼓励患者使其建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这可避免由于应激造成的对术后愈合不利的因素[4]。
3.2.2术中护理干预
手术室中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与患者术中切口感染相关。因此应该保证手术室消毒彻底、完全清洁。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动造成空气流动加速, 同时应该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员的数目, 减少由空气媒介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使用的各种手术器械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处理, 达到灭菌的标准, 这是预防术中切口感染的关键之一[5,6]。对于操作比较复杂、预计耗时较长的手术, 应该尽量安排在第一台, 并使用层流手术间, 避免因接台增加感染几率;手术医师, 应该要求技术娴熟, 这保证术野合适的情况下, 尽量不要扩大切口长度。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加快手术速度;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手术医师应加强合作, 顺利的配合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切口暴露的时间;同时医护人员都应该有很强的无菌观念, 进行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这也是减少切口感染率的关键之一[7]。
3.2.3促进切口愈合的护理干预
围手术期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率[8,9];术后保持手术切口的引流管通畅并定期换药, 仔细观察切口的愈合情况。一旦发现切口红、肿、渗出等感染迹象。应该进行积极的处理, 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感染的发展;术后应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这对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促进切口的愈合非常重要;由于密集的探访人员可带来许多病原微生物, 增加患者切口感染率,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探访人员的数量[10,11]。
综上所述, 针对骨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予以全面的、合理的、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收治的22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予以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以及手术感染与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探访人员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合理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的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骨科切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35例,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相关诊断标准, 均通过切口炎性分泌物或深部感染穿刺液、引流液或坏死组织行细菌培养确诊。其中男21例, 女14例;年龄12~78岁, 中位年龄49岁;手术类型:植入内固定物22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3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5例。
1.2 临床特点
切口浅表感染22例 (62.9%) , 切口深部感染13例 (37.1%) 。所有患者均伴有体温升高、血象异常、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细菌培养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 (34.3%) ,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0例 (28.6%) , 大肠埃希菌感染6例 (17.1%)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例 (14.3%)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例 (2.9%) , 荧光假单胞菌感染1例 (2.9%) 。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由于对手术成功与否及预后情况的担心, 常处于焦虑、恐惧、紧张心理状态。发生切口感染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创伤。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对最终康复至关重要。护士应主动耐心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多鼓励、安慰患者, 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顾虑,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更好、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营养支持
骨科手术患者需卧床休息的时间较长, 尤其是老年人, 多伴有骨质疏松等合并症, 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因此, 应多进食含钙丰富、高营养等利于骨质生长的食物, 加强营养,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糖尿病患者应给予糖尿病饮食, 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嘱患者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3 药物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按时、按量、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骨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伤口疼痛剧烈的患者遵医嘱服用哌替啶等镇痛药物治疗;并指导患者放松紧张情绪, 深呼吸, 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体温过高时可采用乙醇擦浴、冷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2.4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对伤口留置负压吸引管的患者, 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患者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尽量避免发生逆行感染。根据病情适时拔除引流管。
2.5 围术期的无菌操作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被污染, 尽量减少探视人员, 感染患者要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患者院内交叉感染。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对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 更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同时注意医护人员接触此类患者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防止医源性细菌感染的传播。
3 讨论
3.1 切口感染的原因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涉及医院手术管理和患者两方面的因素。 (1) 手术室相关因素:与手术相关的侵袭性操作、护理工作不到位等医源性因素有关, 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造成切口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大大增加了创伤性患者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3]。 (2) 自身因素: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因素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术前住院时间等自身因素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 免疫力能力较低, 且自我管束能力较弱, 患儿的疼痛、哭闹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衰退, 免疫功能显著降低,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疾病, 加上术后卧床、营养状况不良等,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恢复时间较长, 较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4]。
3.2 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
由于骨科无菌切口感染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 且增加了治疗难度, 延长了治疗时间。因此, 做好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1) 减小手术创伤: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牵拉等损伤。 (2) 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管理:增加营养支持以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增加机体抵抗力, 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及营养状况,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补充营养丰富的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对老年患者、婴幼儿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必要时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预防感染[5]。 (3) 缩短手术时间: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 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手术医师, 及时应对手术发生的变化, 以熟练的手术配合技术, 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给予抗菌药物巩固治疗[6]。 (4) 合理选用抗生素:术前0.5~1h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时间超过4h时术中加用1次。术后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停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患者痛苦,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院内感染管理, 护理上应给予患者优质的心理关怀, 加强伤口局部及患者整体护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 惠子怡.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7) :629.
[2] 项群利, 施铁英.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 2013, 22 (3) :86.
[3] 吴杰, 曾范慧.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4) :69-70.
[4] 张霞.刍议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J].中外医疗, 2012, 31 (26) :143-144.
[5] 林娴, 詹永忠, 蔡秀銮.骨科无菌切口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东医学, 2008, 29 (9) :1598-1599.
骨科切口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3年6月四川绵阳四○四医院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共66例, 其中, 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 (60.45±15.30) 岁;包括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肱骨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颈椎病、骨质疏松症等, 切口感染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
1.2 方法
将66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132例骨科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病例选择的方法是将骨科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排位, 选择发生切口感染顺位的下两位作为对照病例,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季节、手术情况、实施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营养状态等相关因素的差异。
1.3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资料录入预先设计好的Excel表中, 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 对上述因素进行t及χ2检验, 检验水准α取0.05。
2 结果
两组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性因素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骨科患者合并切口感染原因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 引起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多、种类复杂:①年龄大。观察组年龄 (60.45±15.30) 岁高于对照组的 (53.69±16.21) 岁, 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功能衰退, 机体防御能力较差, 所患基础疾病较多, 加之部分患者较长时间卧床从而导致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3]。②实施侵入性操作。实施侵入性操作为细菌进入人体创造了条件。③预防应用抗生素。目前, 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普遍存在着高起点、长疗程、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不合理现象,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甚至抗生素的滥用不仅是一种浪费, 而且可以引起严重和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 使病原菌种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许多条件致病菌成了致病菌, 耐药菌株也不断地出现, 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4]。观察组预防应用抗生素比例达86.36%, 高于对照组的51.52% (P<0.05) 。④住院时间长。骨科病区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 故陪护和探视者多, 人群繁杂, 同时术后患者机能不能立即恢复到最佳状态, 若室内空气、环境消毒不及时, 极易造成病室内各种细菌、病毒增多, 增加感染机会[5]。观察组住院时间 (23.56±6.12) 天长于对照组的 (15.69±5.12) 天 (P<0.05) 。⑤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患者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容易发生感染[6]。⑥手术时间长。手术野中的细菌来源于储存处, 如来自手术组人员或来自远离切口的其他部位, 手术操作时间长, 细菌落入切口的几率和数量多, 造成手术及医疗器械遭受污染的几率也增大;同时长时间手术导致全身抵抗力降低, 切口感染率增加[7]。观察组手术时间 (185.32±28.24) min高于对照组 (110.56±20.57) min (P<0.05) 。⑦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对血糖的检测和控制不及时, 抑制手术切口部位的愈合, 影响患者切口的恢复[8], 观察组合并糖尿病1 2.1 2%高于对照组的4.5 5% (P<0.05) 。⑧夏季手术。观察组年龄夏季手术46.97%高于对照组的4.55% (P<0.05) , 与夏季出汗多等有关[9]。⑨急症手术。急症手术患者自身卫生差, 处置不彻底, 易污染手术室环境;急症开放性骨折由于伤口流血, 骨折畸形, 上面绑有夹板、绷带, 甚至衣服、布条等, 进入手术室后极易污染手术室环境;且病情急检查不够全面, 基础疾病的未进行正规治疗[10], 观察组急症手术22.73%高于对照组的10.61% (P<0.05) 。
3.2 预防骨科患者切口感染对策
术后切口感染可使手术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轻则延长疗程, 重则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11], 因此, 应实施相应的干预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①充分认识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性, 提高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切口感染的监控力度, 加强紫外线空气消毒的使用管理及强度检测[12]。②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 实施操作须遵守无菌标准, 认真执行操作过程, 防止感染发生[13]。③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病原体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未获得细菌学资料前, 可根据本院占优势的细菌及抗菌谱选用抗生素, 用药过程中注意剂量和疗程, 避免产生耐药性, 主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用抗生素,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效果, 不增加毒副反应, 防止对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严格禁止无根据联合用药[14]。④加强对病区综合治理和控制, 尽量减少外来污染源的侵入, 集中换药时间查房时间, 避免与探视时间相重叠, 创造清洁换药;对发病率高、治疗思路一致病种实施临床路径, 施予预先制定好医疗流程, 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15]。⑤提高临床医生的业务水平, 选用三证齐全的植入材料,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手术室工作人员除了术前的手术材料, 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应该是熟悉的外科手术和手术过程中, 严格的规范, 以达到熟练准确而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创伤, 以利于伤口愈合[16]。⑥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 加强营养指导合理饮食, 并支持疗法以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也是促进治愈的重要因素。⑦糖尿患者在手术前必须充分控制血糖水平, 严格避免手术时出现高血糖的情况[17]。⑧切口感染的考虑到不同月份的影响, 应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择期手术, 尽可能地避免夏季高温季节。⑨急诊患者给予做好卫生处置, 完善各种手术前准备[18]。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 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132例骨科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季节、手术情况、实施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营养状态等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 (60.45±15.30) 岁、侵袭性操作57.58%、预防应用抗生素86.36%、住院时间 (23.56±6.12) 天、营养不良33.33%、手术时间 (185.32±28.24) min、合并糖尿病12.12%、夏季手术46.97%、急症手术22.73%高于对照组的 (53.69±16.21) 岁、30.30%、51.52%、 (15.69±5.12) 天、14.39%、 (110.56±20.57) min、4.55%、26.52%、10.61% (P<0.05) , 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切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率, 影响因素复杂, 通过对护士进行切口感染相关知识教育, 提高高龄患者免疫力;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及手术时间、加强营养指导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骨科切口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对照组:2001年1月—2009年1月该院进行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共1 784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其中手术切口感染30例, 所有切口感染病例以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诊断标准, 且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可供分析探讨; (2) 观察组:2009年2月—2011年6月收治280例骨科手术患者。
1.2 调查及分析内容
观察3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 病原学检测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分析。分析切口感染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 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不同手术切口类型、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不同手术部位等。
1.3 预防性护理方案
根据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手术室和骨科病室安排专职控感人员、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性护理。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许多方面, 但最主要的是患者及医院手术管理两方面, 包括手术操作本身、患者低下的抵抗力及术后日常护理不到位等[2]。基于此, 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 同时加大临床医护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分析探讨,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尽早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护士给病人翻身、叩背及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可利于引流。营养支持可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合理选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病人身体及医疗器械前应彻底消毒,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3]。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 层流手术室可提高空气洁净度, 同时应该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并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护理人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与骨科手术医生的手术配合默契, 根据骨科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 增配特殊手术器械, 避免因手术台上器械准备不齐而延长手术时间。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查及预防用药
30例患者取切口浅表感染的炎性渗出物、深部感染穿刺液、引流液、坏死组织等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1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4例、大肠埃希菌感染4例、荧光假单胞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际通用 (联合用药) 原则》, 评价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用药时间不合理8例、术中应追加抗菌药物而未追加6例、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5例。
2.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患者、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3h、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术中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切口感染率分析
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8% (30/1 784) , 对照组为无切口感染病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7 967, P=0.028 826) 。
3 讨论
骨科手术多为外伤急诊手术, 一般为开放性伤口, 污染较严重, 极易发生感染[4]。手术切口感染为骨科无菌手术并不少见的并发症, 往往使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而临床护理工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骨科无菌手术大多数为修复性手术或重建手术, 且大部分需要置入内固定物, 术后切口感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 而且大大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严重者甚至造成肢体残疾[5]。
参观人员在室内的活动也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 人员的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6]。该次调查结果显示, 老年患者 (>60岁) 、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3 h、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术中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较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退化, 免疫机能大大下降, 且大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加上术后卧床、营养状况不佳等影响, 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科室护理人员术前充分准备好手术所需用品、术中密切配合外科手术医师, 对缩短实施手术的时间有关键作用。总之, 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需要严格掌握每一个护理环节, 预防性护理方案是科学的护理方法, 可用于指导临床骨科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巍.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外医疗, 2011 (4) :183.
[2]李妙芳,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7 (21) :22-24.
[3]姜保国, 李六亿, 英力平, 等.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2.
[4]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4) :457-458.
[5]惠子怡.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