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小切口

2024-10-19

腹部小切口(精选10篇)

腹部小切口 篇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发病率约1%, 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90%~95%, 一直是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妊娠早期并发症[1], 而探讨其手术方式也受到临床医师重视, 目前妇产科手术领域, 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医师的重视及患者的认可。

我院近1年采取下腹微小切口行此手术38例, 达到了微创效果, 手术简单、安全, 患者易接受。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异位妊娠需要手术的患者56例, 剔除腹腔内粘连、腹壁脂肪厚及腹腔内大出血的患者18例, 对其余的38例患者进行下腹超小切口手术, 年龄16~40岁, 中位年龄31.5岁。输卵管妊娠流产型22例, 输卵管破裂14例,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2例。19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取保守手术治疗, 17例行输卵管切除, 2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行病灶切除。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取下腹耻骨联合上2~3指处横切口2.5~4cm, 逐层切开皮下及筋膜层, 纵行分离肌层, 腹膜可采取横行钝性撕开 (类似新式剖宫产开腹方式) , 吸出腹腔内积血, 术者食、中两指入腹清除血凝块。食、中两指轻松探查子宫附件, 也可一指探入作指引, 无齿卵圆钳入腹钳夹双附件, 寻找病灶处后, 如可提拉, 则提拉出暴露于切口外, 如无法提拉, 可借助小拉钩暴露术野, 借鼠齿钳暴露病灶, 根据病灶情况采取手术, 可清除病灶, 保留输卵管, 也可切除输卵管;2例间质部妊娠行病灶切除, 术毕, 可再次探查子宫附件, 后关腹。关腹采取腹膜连续缝合筋膜层连续缝合, 皮下可缝合1~2针, 皮下行皮内缝合。

1.3 结果

36例成功行保守手术或根治手术, 未发生术后出血及持续性异位妊娠, 术后患者下床早, 第2天就可下床活动, 切口疼痛轻, 切口愈合佳, 外形美观, 患者容易接受。

2讨论

关于微创手术, 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 现在妇产科领域有采取腹腔镜的, 有采取经阴道的, 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腹腔内的损伤都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就是就是腹壁切口的大小。人们所说的微创手术是指腹腔镜手术, 而腹腔镜手术4个切口加起来并不比小切口手术开腹的腹壁创伤小, 因而小切口手术称为微创化手术已经被大家认可[2]。

我院采取的小切口手术运用于输卵管妊娠手术, 手术方式简单, 术中并未因切口小, 而无法操作, 腹腔内积血多位于子宫直肠陷凹位于下腹部, 均能吸出, 而盆腔只要粘连不明显, 均能用手指顺利分离, 开腹膜时采取类新式剖宫产的钝性撕开, 也可有效防止损伤膀胱, 关腹时皮肤缝合采取皮内缝合切口外形美观, 日后无“蜈蚣腿”样的缝线痕迹。

谢杏美等[3]报道, 将微创开腹运用于妇产科良性手术, 取得满意效果。黄玉玲等[4]也将此微创术式与腹腔镜手术作了比较, 同样肯定了此术式, 而关铮[2]将经腹小切口用于子宫切除。所以下腹部小切口用于异位妊娠的手术, 可用于临床推广, 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微创术式。临床如遇到此类病种, 排除腹壁脂肪厚的、腹腔内粘连重的、腹腔内大出血的, 均可采用。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7-68.

[2]关铮.微创妇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46-248.

[3]谢杏美, 梁荣辉.妇科开腹微创手术2059例临床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1, 22 (4) :104-106.

[4]黄玉玲, 关涛.下腹部超小切口治疗输卵管妊娠微创治疗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09, 4 (2) :39-40.

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护理 篇2

关键词:腹部 切口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51-02

腹部手术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方式,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癥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以及心理负担等,影响治疗结果[1]。因此,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对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十分重要。本文对我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腹部小切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子宫肌瘤良性病变患者42例为研究组, 年龄36~61岁, 实施下腹部横行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与既往行传统开腹子宫切除40例, 阴式子宫切除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3组的年龄、病种、手术适应证、子宫大小及盆腔检查情况等方面无差异。

1.2 方法

使用普通外科手术器械, 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切口下缘于耻骨联合上2cm, 取腹正中线上横切4~6cm皮肤切口, 开腹, 用小S拉钩牵开腹腔, 暴露子宫, 探查清楚肌瘤位置及数目、大小。沿肌瘤表面血管较少部位, 纵行或梭形切开肌瘤包膜达瘤体, 用布巾钳交替牵拉瘤核, 逐渐旋转提拉翻转取出瘤核, 钳夹供血血管。宫颈肌瘤及阔韧带肌瘤剔除时注意膀胱直肠及输尿管损伤。用可吸收连续缝合关闭瘤腔, 注意不要留死腔。再褥式缝合浆肌层。依次剔除其它肌瘤。查无活动性出血, 术毕常规关腹。腹部切口用3-0dexon皮内缝合, 无需拆线。对照组选择传统子宫切除及阴式子宫手术病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体温正常时间研究组与开腹手术组及阴式手术组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数据,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 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体温正常时间研究组均早于开腹手术组, 见表1。

2.2 研究组与阴式手术组比较

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体温正常时间相似, 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妇科手术中的一种基本手术, 可为众多的妇科疾病患者解除痛苦。手术方式可经腹、经阴道、经腹腔镜、经宫腔镜等4种途径完成[1]。腹部小横切口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外科微创手术的延伸, 虽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为微创的方法, 其优点毋庸质疑, 但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我国基层医院的广泛使用受到限制。腹部切口长度<6cm定义为小切口[2], 而小切口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研究作为微创外科的一种替代方法是可行的。相对常规开腹手术切口均需10cm左右而言, 可以尽可能减少切口对腹壁的创伤;相对阴式手术而言, 防止子宫韧带过度牵拉造成的出血。在直视下的手术操作, 不存在手术野暴露不清。且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 创伤小, 腹腔内脏暴露少, 整个手术过程几乎无肠管的损伤和刺激, 因而术后疼痛程度轻, 肠功能恢复快。手术时间短, 切口小则关腹时间短, 切口美观, 切口皮肤不做外缝, 日后没有“蜈蚣腿样的缝线瘢痕”[3]。既符合生理解剖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 又安全可靠易于掌握, 得到推广。同时, 小切口手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 特别适合基层医院操作, 值得推广。

我院又在此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 (1) 皮下脂肪、筋膜采用撕开的方法, 使组织损伤及出血尽可能减少, 既安全可靠又缩短了手术时间且利于术后伤口愈合。 (2) 术中将瘤体直接暴露, 无须排垫肠管。既充分暴露了术野又避免了对肠管的干扰。对于怀疑肌瘤恶变, 肌瘤过大或盆腔广泛粘连时, 或患者肥胖术野暴露不清者, 均不宜用此切口施行子宫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下腹部横行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2例患者实施经腹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0例进行对比, 观察临床指标。结果 经腹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均少于开腹手术组。与阴式手术组相似。结论 下腹部横行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手术优点, 所需器械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并发症少,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横行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文献

[1]王世阆.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18.

[2]Mitchel S, Catherine M.Minilaparotomy hysterectomy[J].Am Jobste Gy-necol, 2007:217~218.

腹部小切口 篇4

【摘要】探讨基层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对4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经抗感染、清理切口不新鲜组织充分引流后,给予蝶形胶布固定后愈合及常规换药及二期缝合在治愈率、住院天数。平均花费的对比。结论,蝶形胶布固定腹部切口对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比常规换药及二期缝合具有很多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蝶形胶布固定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12-01

我院是基层医院,在国家开展降消项目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一系列惠民政策下,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率及住院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高危孕产妇的死亡率也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同时由于我地区少数民族较多,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及保健意识低,故巨大儿的发生率较高,作为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及高危孕产妇分娩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剖宫产率也相应提高了,同时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随之而来也增多,其中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诱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较多,主要原因有肥胖、糖尿病、腹壁水肿、滞产、产前有感染征象等,剖宫产本身作为一种手术方式,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术后切口感染会更加重了患者的心身负担及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增加临床医护人员的压力。我院以往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通常采用清创换药或在手术室行再次缝合,在近两年采用蝶形胶布固定,较以往清创换药或在手术室行再次缝合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我院妇产科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剖宫产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先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发生手术切口愈合不良43例,其中切口因感染愈合不良的4例,非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的39例。43例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中,合并肥胖17例、中度或重度贫血10例、妊高症腹壁水肿3例、滞产7例、产前有感染征象2例、羊水三度污染2例、术后咳嗽2例。1·2临床表现①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症状和体征,术后3天,患者体温在37·5℃~39℃,有时高达41℃,切口疼痛持续加重、体温上升、脉搏加速、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即有切口感染的可能,或者挤压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渗液,无红肿热痛等症状,皮下切口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考虑为脂肪液化,切口换药并进行探查后可見皮下有空腔隙,扩开皮肤可见皮下脂肪不新鲜,有液化组织,甚至可达腹直肌前鞘层,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及局部切口处理后,所有患者诊断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施行)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

2.治疗方法:术后3-5天发现切口有红肿、硬结、有异常渗出即可认为切口愈合不良,对于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等患者给予对症输血、输入白蛋白、加强营养等治疗外,有红肿热痛及切口有渗液,可拆除缝线,给予切口处理,对于有坏死组织及缝线过多的,给予清理坏死组织,并拆除切口处缝线,并用50%的高渗盐水反复冲洗切口直至无坏死组织并给予切口放置高渗盐水纱条引流换药两天后,至切口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时,实验组:根据切口大小制作不同的蝶形胶布闭合切口后以蝶形胶布固定,并给予较宽、弹性较好的腹带拉紧腹部,2-3天后换药,对照组:切口给予常规换药,给予放置引流条,2-3天一次换药,或在手术室麻醉下行再次缝合切口术

3.疗效标准:切口完全闭合,对合良好,

4.治疗结果:结果蝶形胶布组伤口愈合率97.3%,2例(2.7%)未愈合,清创缝合组伤口愈合率91.3%,2例(8.7%)未愈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蝶形胶布组平均住院(8.4±1.2)d,清创缝合组平均住院(15.4±2.2)d,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蝶形胶布组处理伤口的费用平均(85.3±27.1)元,清创缝合组平均(512.9±57.4)元,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体会:蝶形胶布固定腹部切口对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有良好的效果,且方法简单易行,蝶形胶布通过拉拢伤口创缘,使创口边缘靠拢紧密连接,减轻切口张力,使得切口愈合所必须的胶原纤维量减少,而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切口所需要时间更短,且不需要缝线,可消除缝线对组织的损伤,比缝合能更好保证切口部位的血运,也更有利于切口的美容。术后五天后体温正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随访条件较好的患者,交代注意事项,蝶形胶布固定好腹部切口后可出院,定期回医院进行腹部切口换药,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消除患者再次入手术室带来的麻醉风险及缝合术后的疼痛及心理恐惧,缩短治疗时间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已被患者接受,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葛自银,杨树清.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2,3(3):170-171.

[2]?史常旭.现代妇产科手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3.

[3]黄筳庭.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0.

腹部小切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7年1~4月术前诊断为卵巢囊肿、异位妊娠、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56例,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3种微创附件手术的术式及方法、优缺点, 微创程度, 并发症及严重程度、费用情况, 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21例选择下腹部超小切口, 10例选择下腹部超小切口腹腔镜辅助, 25例选择腹腔镜。3组患者年龄均20~40岁。

1.2 方法

1.2.1 下腹部超小切口术式

选用硬膜外麻醉, 头低位抬高臀部, 取耻骨联合上正中4 cm, 超小纵切口或横切口2.5~3.5 cm左右, 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5~6 cm, 切开前鞘6~7 cm, 钝性分离腹直肌6~7 cm。检查无误打开腹膜, 并扩大腹膜切口6~7 cm。探查子宫附件, 发现病灶, 分离粘连, 直视下抽出较大囊肿之囊液或粉碎瘤体, 使囊肿缩小后提出腹腔或在皮下组织切口内行囊肿剥出, 可吸收线缝合, 卵巢成形或附件切除;异位妊娠或不孕症患者提出输卵管进行病灶切除、输卵管伞成形或造口、输卵管吻合或植入术等。直视下提出输卵管卵巢困难者, 可用组织钳钳夹宫底或钳夹圆韧带后依次提起输卵管或卵巢。皮肤切口皮内缝合, 术后5天拆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24小时后拔出尿管。

1.2.2 腹腔镜辅助术式

选用硬膜外麻醉, 头低位抬高臀部, 取耻骨联合上正中4 cm, 超小纵超口或横切口1.5~2.5 cm左右, 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4~5 cm, 切开前鞘4~5 cm, 钝性分离腹直肌4~5 cm。检查无误打开腹膜, 并扩大腹切口4~5 cm, 甲状腺拉钩将腹壁提起, 腹腔镜镜头进入腹腔。探查子宫附件, 发现病灶, 并照相留记录, 镜下抽出较大囊肿之囊液, 使囊肿缩小后提出腹腔, 行囊肿剥出, 可吸收线缝合, 卵巢成形或附件切除;异位妊娠或不孕症患者提出输卵管进行病灶切除, 必要者行输卵管吻合或植入术, 皮肤切口皮内缝合, 术后5天拆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24小时后拔出尿管。

1.2.3 腹腔镜术式

全身麻醉下, 采用德国Wolf公司生产的电视腹腔镜及器械, 气腹压力维持在13 mmHg, 行三穿刺点 (脐下、右下腹1 cm两个, 左下腹0.5 cm一个)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种、肿物类型, 分别行粘连分离、囊肿剔除或附件切除术, 特殊情况下改开腹行止血、输卵管吻合术等, 术中照相留记录。术后5天拆线,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12小时后拔出尿管。

1.3 统计学方法

t检验。

2 结 果

2.1 下腹部超小切口术式21例中, 输卵管妊娠8例, 卵巢囊肿7例, 输卵管性不孕症6例。输卵管妊娠8例中, 行病灶切除、输卵管吻合6例 (75.0%) , 其中1例为双侧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切除1例 (12.5%) , 切除伞部行壶腹部造口1例 (12.5%) 。卵巢囊肿7例中, 畸胎瘤3例 (42.9%) 、巧克力囊肿3例 (42.9%) , 卵巢冠囊肿1例 (14.3%) , 均行囊肿剔除术, 其中1例因畸胎瘤实性成分过大, 延长切口至5 cm后粉碎瘤体后提出腹腔再行剔除术。输卵管性不孕6例中, 分离粘连, 行输卵管伞成形术7条、输卵管阻塞部位切除及吻合3条、输卵管宫角植入2条。手术时间平均71.3±21.7分钟, 术中出血少, 术后排气时间18.3±9.5小时, 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5.8±0.6天, 无切口感染, 术后病率1例, 无并发症发生。

2.2 腹腔镜辅助术式10例中, 输卵管妊娠3例, 其中2例病灶切除输卵管吻合, 1例输卵管切除;畸胎瘤3例, 巧克力囊肿2例, 卵巢冠囊肿1例, 均行囊肿剔除术;双侧输卵管脓肿1例, 行一侧输卵管切除, 一侧输卵管伞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59.8±18.3分钟, 术中出血少, 术后排气时间16.3±8.9小时, 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5.3±0.5天, 无切口感染, 无术后病率。

2.3 腹腔镜术式25例中, 输卵管妊娠8例, 其中6例行输卵管开窗术、2例行输卵管切除术;巧克力囊肿6例, 畸胎瘤5例, 卵巢冠囊肿2例, 均行剔除或巧克力囊肿壁烧灼术;输卵管性不孕4例, 行分离粘连、造口术3例, 改开腹行输卵管吻合1例。手术时间平均69.4±23.5分钟, 术中出血少, 术后排气时间12.8±7.9小时, 术后12~24小时内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4.5±0.7天。无切口感染, 无术后病率。

3组手术情况见表1。

超小切口与腹腔镜术式比较:①P<0.05;②P<0.001

3 讨 论

传统的妇科卵巢肿瘤切除术于1809年由Ephraim Mc Dowell首次成功进行[1], 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形成了较为完整及安全的手术器械及手术方法, 作为传统手术的止血、剥离、缝合、打结等基本操作更是安全可靠。近20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作为微创外科, 腹腔镜手术受到医生及患者的广泛认同。但腹腔镜手术所采用的全身麻醉、气腹、电凝、电灼操作及不可预测的出血、损伤等并发症, 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输卵管卵巢的特殊解剖位置和便于牵动的特性, 有别于其他外科手术部位, 决定了传统的附件手术方式也能达到微创效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下腹部超小切口 (2.5~3.5 cm左右) , 皮下、前鞘及腹膜切口扩大至6~7 cm, 能够迅速开腹进入腹腔, 能在直视下分离粘连, 抽出囊肿内液体或粉碎瘤体, 将输卵管或卵巢牵出腹腔外或皮下组织切口内, 直视下进行传统的手术操作, 如囊肿壁完整剔除、卵巢成形、输卵管伞成形或造口、输卵管吻合、输卵管植入及附件切除等手术操作, 能充分发挥传统外科手术的止血及缝合优点,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若手术困难时, 能立即扩大切口安全地完成手术。下腹部超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进行附件手术,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的优点是:在硬膜外麻醉下, 不需要气腹, 抽出囊肿内液体或粉碎瘤体、牵拉出卵巢或输卵管, 体外进行传统的手术操作。与超小切口术式相比的优点是:切口更小, 腹腔镜下探查并能照相记录病灶。腹腔镜附件手术除全身麻醉及气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外, 尚需一定的仪器设备及术者具备一定的手术经验。输卵管性不孕症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 但到目前仍是主要用于诊断, 简单地分离粘连、输卵管伞成形及造口, 虽有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的报道[2], 但绝大多数医院尚不具备镜下输卵管吻合或输卵管植入的水平。

本文资料可以看出3种附件术式的术中术后情况差异不大, 手术时间长短主要与手术复杂程度及操作技巧有关, 而与术式关系不大, 各术式术中均未刺激肠道, 术后排气时间的长短主要与所采用麻醉方法不同有关, 住院时间的长短主要决定医生或患者是否愿意提前出院, 而非取决于切口的不愈合;费用的高低3种术式差异较大, 腹腔镜手术的费用最高, 与传统手术费用相比, 最少多收费2000元。总之, 针对病情、病种给予最适宜的手术, 安全第一, 且能更多的考虑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来春, 段涛, 朱关珍, 主译.铁林迪妇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

腹部小切口 篇6

关键词:输尿管癌,腹腔镜,围术期护理

原发性输尿管癌在临床上较少见, 大约占上尿路肿瘤的1.0%[1], 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输尿管癌的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 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腰痛和肾积水等。输尿管癌属于尿路上皮肿瘤, 具有自上向下种植的倾向, 目前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是治疗输尿管癌的金标准[3]。传统的开放手术采用腰部及下腹部双切口, 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及下腹部小切口膀胱袖状切除术已逐渐代替传统的开放手术。2007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2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 均采用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根治的手术方式治疗,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人22例, 男13例, 女9例;年龄43岁~78岁, 平均65.7岁;上段输尿管癌2例, 中段输尿管癌7例, 下段输尿管癌13例;左侧12例, 右侧10例, 均为单侧发病;病程0.3个月~30.0个月, 平均13.2个月;入院后分别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水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健侧卧位, 升高腰桥。于腋后线肋缘下、腋前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2cm处分别置入10mm, 5mm, 5mm的Trocar各1个。手术时用尖刀在腋后线肋缘处做一小切口, 沿腰大肌前缘钝性分离, 用手指推开肾周脂肪囊, 放入自制的扩张气囊, 注气约600mL, 保持2min~3min, 以达到扩张后腹腔的目的。拿出扩张气囊后建立人工气腹, 于Trocar放入镜头和操作器械, 沿肾周脂肪囊与腰大肌间隙处进行分离。找到肾门后充分游离肾动静脉血管和输尿管, 用Hem-o-Lock夹分别夹闭肾动脉和肾静脉, 离断动静脉后尽量沿输尿管向下游离, 避免切断输尿管, 尽可能游离接近膀胱, 并将游离的肾脏装入标本袋中向下推至盆腔。改平卧位, 于患侧下腹部做长5cm斜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 在腹膜外游离, 将腹膜推向内侧, 切勿损伤腹膜。向上探及找到装有肾脏的标本袋, 并将其提出切口外, 沿输尿管继续向下游离, 达到膀胱后壁后在输尿管进入膀胱处袖状切除输尿管周围约2cm环形膀胱壁, 取出标本。缝线缝合关闭膀胱壁, 放置腹膜后和盆腔引流管后关闭切口。

2 结果

22例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中转开放, 术后3d~5d拔除引流管。术后发生切口血性渗液、切口二期愈合和肺部感染各1例,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治愈。术后16例病人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7年, 膀胱肿瘤复发5例, 4例在我院行膀胱肿瘤电切术, 并规律行膀胱灌注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2例死于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6例高危高级别输尿管癌病人均已死亡, 其余病例获得长期存活。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因病人确诊为输尿管肿瘤, 病人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 同时对手术的恐惧、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担心手术安全效果等顾虑, 病人精神、心理压力大。针对这些不良心理状态, 在护理中首先应取得病人信任, 让病人倾诉心中的顾虑和担心, 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减压, 向病人讲解腹腔镜手术的基本知识和优点, 如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同时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对症宣教, 增加病人对术式及术者的信心,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手术。

3.1.2 术前准备

全面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 详细了解病史,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血生化及呼吸功能等;指导病人戒烟、戒酒, 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 防止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慢性疾病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应继续降压、降糖治疗, 定时监测血压、血糖变化, 避免出现较大波动, 对手术造成影响;术前1d常规皮试、备血、洗澡、剪指 (趾) 甲、备皮, 彻底清洗脐部;做好肠道准备, 术前禁食12h, 禁水8h, 手术当天晨清洁灌肠。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腹腔镜手术麻醉为全身麻醉, 术后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分泌物, 防止误吸, 6h后协助病人半坐卧位;检查病人伤口敷料是否完好, 有无渗血, 若渗湿应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避免细菌滋生;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持续低流量吸氧, 注意腰腹部有无皮下气肿, 因腹腔镜术中维持气腹时二氧化碳 (CO2) 可向周围软组织扩散而引起皮下气肿, 少量皮下气肿可自行吸收消失, 但应警惕高碳酸血症的发生;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术后3d体温大多偏高, 考虑术后吸收热, 一般不超过39℃, 若体温持续升高, 应积极查找原因, 如伤口感染、泌尿系或肺部感染等, 积极进行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2 引流管护理

本组病人均留置腹膜后引流管和盆腔引流管, 应分开标记, 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管道受压、扭曲、脱落, 做到每天更换引流袋, 密切观察腹膜后及盆腔引流液的量、色、性状, 术中若止血不充分, 创面仍有可能出血, 应密切观察记录。术后2d~3d常规应先拔除腹膜后引流管后再考虑拔除盆腔引流管, 如发现腹膜后和盆腔引流液增多, 应及时报告医生, 查明原因, 给予相应处理, 以免耽误诊疗时间。

3.2.3 尿路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术中因对输尿管膀胱入口处进行袖状切除, 故术后尿袋内尿液颜色呈淡红色, 可伴少量血块。鼓励病人多饮水, 保持每天饮水量在2 000mL~2 500mL, 观察尿量是否增多及尿液颜色是否变淡。尿量的多少, 反映术后病人肾功能代偿的情况, 准确记录每日尿液的量、性状等, 同时做好尿道口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如有分泌物, 随时给予清洗, 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 一般病人能下床活动时即可拔除导尿管。

3.2.4 切口护理

后腹腔联合下腹部切口是两个部位的切口, 术后应仔细观察伤口有无红肿, 敷料有无渗湿。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下腹部切口靠近腹股沟处, 伤口较深, 伤口换药后可用沙袋加压, 压迫止血。

3.2.5 呼吸道护理

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 主动咳嗽, 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如病人术前有长期吸烟史, 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时, 可给予雾化吸入降低分泌物的黏稠度, 易于咳出, 争取早日下地活动, 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3.2.6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长时间压力作用于皮肤是造成压疮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 如果70mmHg (1mmHg=0.133kPa) 的压力持续2h作用于同一处皮肤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坏死, 因此间歇性压力解除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4]。术前应垫海绵垫, 定期翻身及按摩皮肤, 翻身时注意皮肤是否完整, 评估受压皮肤有无触痛, 按摩皮肤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做好压疮预防。

3.2.7 饮食和活动指导

本组腹腔镜手术均在腹膜后间隙操作, 虽未进入腹腔, 但术中操作和CO2气腹可能影响肠功能恢复, 术后需禁食至肠功能恢复[5]。术后指导病人禁食12h~24h, 待肛门排气后再进食, 6h后可少量饮水, 指导病人先进食流质食物后再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 增加摄入粗纤维食物和水果, 如出现便秘, 可进行环形按摩增加肠道活动, 肛塞开塞露, 促进排便。

3.2.8 出院指导

由于输尿管癌病理类型众多, 又以尿路上皮肿瘤居多, 术后一般均需预防性膀胱灌注治疗, 巩固手术效果, 预防肿瘤复发, 特别是高级别肿瘤类型, 应严格遵守灌注时间和定期复查时间, 详细给病人及家属讲解膀胱灌注的重要性、注意事项、灌注周期。同时应交代病人定期返院复查B超和膀胱镜, 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 注意保护监测肾功能, 若出现腰区疼痛、血尿、少尿等异常应及时就诊。

4 小结

原发性输尿管癌在泌尿系肿瘤中较少见, 临床症状较隐匿, 病人常以发现肉眼血尿、腰区疼痛就诊,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警惕输尿管癌。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的手术选择, 可明显减轻伤口疼痛, 术后恢复较快[6]。注重围术期的护理,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加强术后护理, 预防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文香.输尿管肿瘤[M]//吴阶平.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442-444.

[2]顾方六, 刘玉立.50年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发病和构成情况的变迁[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1) :88-90.

[3]Johnson DE, Babaian RJ.Conservative management for noninvasive distal ureteral carcinoma[J].Urology, 1979, 13:365-368.

[4]张淑杰, 王明智.绝对卧床病人52例压疮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5) :8669-8670.

[5]刘平, 黄燕波, 刘霞.18例高龄肾癌病人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7, 13 (36) :3521-3522.

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妇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共计68例,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0.0±20.12) 岁, 患者中共计有1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 8例行次子宫切除术, 10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 6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年龄21~66岁, 平均年龄 (40.19±0.03) 岁。观察组患者中共计有8例行子宫全切除术, 10例行次子宫切除术, 9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 7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上无显著差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护理方案, 观察组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的整体护理方法。观察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前, 患者往往会担心手术带来的危害, 也会恐惧手术的成功率, 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心理疏导, 给他们普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正规操作方法和手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同时, 医护人员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病情的相关健康知识教育, 叮嘱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起做好手术的准备。此外,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术前的饮食进行合理安排, 切忌饮食过冷过热、过辛辣、不喝酒、不吸烟, 要多摄入低脂肪、高蛋白和维生素含量多的食物, 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和修复力, 加快伤口愈合。术前患者要保持皮肤干净清洁, 术前半小时进行备皮, 以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

1.2.2 术中护理

手术中, 医师要熟悉患者用药情况, 例如有无药物过敏情况。医师护士要操作专业又熟练, 医师与护士紧密配合,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缝合前注意对切口进行清洗, 逐层缝合, 注意动作轻柔, 以防伤口裂开。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后, 患者居住的病房内要定期进行消毒, 床单要保持清洁干净, 以防患者出现咳嗽引起伤口感染等。护士要每天观察患者的切口部位, 每天换药时动作要轻柔, 同时要特别留心伤口是否有发炎、肿胀、渗血情况, 严格做好各项记录, 有紧急或者反常现象要立即报告医师, 做对症处理。手术刚结束, 患者腹部应该进行绑腹带, 易半卧为主, 同时护士要叮嘱患者不要轻易挪动身体, 以防伤口裂开。护士或者家属要协助患者翻身, 卧躺。饮食方面, 手术当天要严格禁食, 手术后1~2 d内要进流食, 切忌不能吃易腹胀的食物, 如有胃胀情况也要及时向医师反映, 同时可采用上腹部按摩以减轻腹胀情况。手术后1周, 患者可改为软食为主, 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可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多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以增强营养, 提高免疫力, 早日促进康复[3]。此外, 手术后2周, 要鼓励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早日下床活动, 起先可以沿着床行走, 简单做些手脚活动, 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强度。心理方面,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沟通安慰, 尽量让患者保持轻松、不畏惧的心态, 树立好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 两组数字比较使用 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护理, 对照组34例病患者, 有29例痊愈, 其余5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切口肿胀、疼痛等不良反应, 总有效率是85.29%, 无效率为14.71%;观察组34例患者中, 护理治疗有效人数为32人, 无效人数是2人, 总有效率是94.12%, 无效率为5.88%。观察组有效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进行整体护理治疗比单纯进行常规护理治疗更能有效提高腹部切口患者的治愈率。

3 讨论

妇科疾病是妇女中常见的疾病, 患有妇科疾病的妇女往往生活受到困扰, 疾病对患者本身的身体有较大影响, 更严重的是有些疾病会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 对患者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4]。有些患者对妇科疾病没有引起明显的重视, 例如月经不调, 长期的月经不调往往是子宫或者卵巢发生病变, 所以应当引起患者的广泛重视[5]。腹部切口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手段。因此, 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一直为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关注。

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类,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采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整体护理, 对于对照组则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护理方法主要是从心理、饮食等方面护理, 例如手术前对患者的恐惧紧张进行及时的心理安慰, 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安排以及切口部位皮肤的备皮;手术中医师和护士要密切配合, 操作专业又熟练, 实行无菌操作;手术后患者居住的房间要定期消毒, 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 做好记录, 患者自己要注意饮食, 注重锻炼, 保持心情愉悦。医护、患者及其家属携手, 进行良好沟通与配合, 切口手术就能成功率更高。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整体的护理操作能降低伤口感染发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实验结果良好, 因此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广为使用整体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 选择我院妇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共计68例,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划分,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体的护理干预, 主要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方面着手护理。结果 经过对比护理治疗, 观察组中总有效率是94.12%, 对照组中总有效率是85.29%, 观察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加强妇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的整体护理,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妇科手术,腹部切口,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建萍.大黄芒硝药袋外敷治疗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35) :177-178.

[2]董秀华.妇科腹部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放置引流管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 (32) :7842.

[3]冯秀丽.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 (3) :386-387.

[4]张婷, 汪希鹏.妇科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 28 (6) :406-408.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诊治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6例, 为我院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病例, 均为女性, 年龄26~68岁, 其中子宫全切除术18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42例, 卵巢囊肿剔除术12例, 子宫内膜癌根治术5例, 卵巢癌根治术6例, 宫外孕行输卵管切除术3例。86例患者中贫血16例, 肥胖57例, 术后咳嗽18例, 合并糖尿病11例, 术中应用高频电刀的有62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组病例经过临床观察、体检、体温测定及实验室检查化验后证实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多在术后5~7d内发生。患者无明显痛感或其它自觉症状, 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均无坏死。切口部分出现较多渗液, 且部分患者在切口辅料部位发现黄色渗液, 重压下切口无痛感且皮部有较多渗液。因切口部分的脂肪较多, 皮下组织游离, 因此在渗液中常见漂浮的脂肪滴, 且经渗出液涂片镜检后可见大量脂肪滴, 细菌培养呈阴性。86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增高。

1.3 治疗方法

患者行腹部术后, 医护人员在查房时, 应仔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液溢出, 并观察渗液部位及范围, 如渗液范围小、渗液少, 应及时换药并将渗液排尽[2];如渗液范围较大、渗液多, 则应该拆除缝线, 充分暴露切口, 将渗液充分引流, 引流完全后再次用辅料填补切口, 并根据渗出量多少来决定每天换药的次数。如果整个手术切口发生液化, 则拆除整个切口皮肤缝线, 尽量不要去刮深层缝线, 待切口换药可见新鲜肉芽组织后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Ⅱ期缝合, 术中用手术刀切除去掉切口两面的一层脂肪, 切除厚度0.5~1.0cm, 止血后重新缝合, 必要时进行减张缝合, 辅以抗生素及微波理疗。

1.4 指标观察及统计学分析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WHO生活质量量表, 针对总体健康、疼痛与不适、日常生活能力、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对患者进行评价, 分数范围为0~100分, 除了“疼痛与不适”与“依赖性”方面, 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3]。数据均应用SPSS 16.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均应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经上述对症治疗后, 均痊愈出院。经WHO生活质量量表可见,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 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 详见表1。

3 讨论

高频电刀是通过有效电机尖端产生的高频电流与肌体组织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 从而分离和凝固肌体组织达到切割和止血的作用。高频电刀在应用中局部高温可达200℃~1000℃, 造成大量组织细胞的破坏, 切口积液和愈合不良。电流和热能会导致切缘两侧组织的坏死、变性和血管闭塞, 造成血液供应障碍, 易发生感染。高温造成大量的脂肪细胞破坏, 使脂肪外溢, 加上出现凝固性坏死组织, 这些均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脂肪细胞破坏后形成小分子物质, 使切口处于高渗状态, 促进皮下积液的形成, 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文献多次报道, 术后咳嗽以及高频电刀的应用都会引起脂肪液化。研究发现, 皮下脂肪在3cm以上的患者较皮下脂肪3cm以下的患者的并发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明显增高[4]。切口暴露时间较长, 缝合不当易形成死腔, 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渗液等刺激下, 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引起无菌性炎症, 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脂肪液化与脂肪缝合过密, 缝合脂肪时留有死腔, 脂肪锐性损伤以及酒精接触脂肪有关系。手术中使用酒精消毒不当酒精流入造成了皮下脂肪液化。皮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 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慢, 肠道积气腹压增高, 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腹部切口缝合后切口张力过大组织挤压也是导致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的一个原因。

预防规范高频电刀的应用对组织的切割和止血有较好的作用, 但对肥胖患者应慎用。加强手术前后处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手术操作轻柔精细;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血肿;皮下脂肪缝线不宜过密, 亦不可留有死腔;肥胖皮下脂肪厚者不用美容缝合, 术后可适量使用白蛋白。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主要原因是脂肪坏死, 防止脂肪液化应注意手术中尽量锐性切开脂肪, 少使用电刀的电凝功能;操作尽量轻柔, 避免脂肪挫伤。肥胖患者使用橡皮引流条置于脂肪层, 2天后拔除能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脂肪层不要缝合太密, 避免血液循环差, 脂肪坏死、液化在手术中不能完全避免, 一旦发生应尽早引流, 保持引流通畅, 一般1周左右可以痊愈, 腹部手术脂肪液化处理, 首先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一般脂肪液化治疗方法可用高渗盐水纱布条擦洗刀口, 干纱布条置于液化区引流。以早发现、早治疗为原则。可适当去掉1~2根缝线, 尽量不要完全敞开切口[5]。每日检查切口, 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 观察有无渗液, 如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 应注意有无红肿、压痛、硬结, 结合体温、血象, 并常规做渗出液细菌培养, 排除切口感染后, 每日挤压切口1~2次, 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 然后于切口表面覆盖聚维酮碘 (PVP-Ⅰ) 纱布, 并予切口频谱仪照射30min, 一日2次, 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 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一般手术后8~9天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 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2~3d后拆除。

综上, 导致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厚、脂肪含量多, 应用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切口术中暴露时间过长, 切口止血不彻底导致皮下积液, 以及合并贫血、糖尿病、咳嗽等疾病, 早期诊断及充分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摘要:目的 研究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进行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患者86例。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根据渗液量多少进行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86例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经上述对症治疗后, 均痊愈出院。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生了一定的改善。结论 导致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厚、脂肪含量多, 应用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切口术中暴露时间过长, 切口止血不彻底导致皮下积液, 以及合并贫血、糖尿病、咳嗽等疾病, 早期诊断及充分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诊治

参考文献

[1]申彦杰, 杨奕梅, 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9) :72-90.

[2]吕一燕, 陈端.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9, 20 (3) :186-187.

[3]朱建萍.大黄芒硝药袋外敷治疗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09 (35) :177-178.

[4]何春妮, 何晓宇.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早期防治 (附20例报告) [J].福建医药杂志, 2003, 25 (2) :79-80.

腹部小切口 篇9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63-01

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存在的形式,且其占医院总感染病例的10%以上,而腹部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42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82岁,其中阑尾切除术74例,肠道手术77例,胃部手术59例,胆道手术48例,妇科手术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其中本组1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5.3%,所有患者的切口感染标准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即凡切口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物渗出或拆线后有脓液渗出者均属于切口感染。其中Ⅰ类切口感染7例,Ⅱ类切口感染5例,Ⅲ类切口感染4例。

1.2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2.1手术操作 手术操作不规范,尤其是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如各种医用器械未严格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均会招致细菌定植。其次术中切口缝合技术不严密,如残留无效腔、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合不良,均会为感染的发生提供条件。

1.2.2基础疾病 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感染的药物,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感染情况的发生。

1.2.3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也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在本组的资料中,在术中使用抗生素比在术前和术后使用抗生素,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要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4耐药菌的出现 对本组感染患者的细菌学调查发现,手术切口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导致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1.2.5其它 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还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大于60岁,体重指数偏高,手术时间大于3h等都是诱发术后切口的感染的高危因素【1】。

2防治措施

2.1加强卫生管理,规范操作技术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如清洁皮肤和严格备皮等,降低皮肤表皮携带细菌的数量;其次,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来进行,且由于腹部手术大多为污染手术和可能污染手术,会有较多的脓液和消化道内容物,吸引不净会直接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因此要加大对腹腔的冲洗力度,并在冲洗后用吸引器快速吸出冲洗液,避免死腔。再次,还应努力提高术者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水平,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术者操作,保证手术的有效进行,缩短手术时间。最后,患者的住院期间,对病房的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努力给患者营造一个“清洁”的环境。

2.2加强基础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基础疾病的存在会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如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差、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都易导致感染;慢性高血压患者易导致外周血管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影响切口的愈合。术前尽可能的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如进行新鲜血液、血浆、人血白蛋白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物质的输入,保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且围术期期间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多进行高营养、高维生素、优质蛋白物质的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患者以良好的身体调节进行手术,且利于切口的愈合。

2.3合理使用抗生素 临床上传统的抗生素用药观点认为,应该在术前的1~2d开始使用抗生素以增强患者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并且术后继续给药以预防切口感染,但是目前临床研究发现【2】,术前过早的使用抗生素容易使患者机体内菌群失调,而术后使用抗生素,细菌已经对组织造成侵犯,因而也不利于抗感染。因此作者,用药时机的把握宜于在切开皮肤的前30min~60min给药,即在麻醉诱导期间给药,此时给予抗生素的药物可以保证在发生污染之前血清和组织中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浓度,利于药性的发挥。

2.4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临床有资料报道【3】,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真菌的感染大多发生于长期切口不愈合的患者中,这与切口感染常其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有直接关系。对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昏迷、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预防性的服用抗真菌药物和行真菌培养【4】。目前大多数的抗菌药物已产生了多重耐药性,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合适的使用抗菌药物,注意菌群失调,并重视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以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3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有许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切口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加治愈率。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防治主要包括加强基础疾病的控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等,从多角度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并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宝波,程科萍,何琅,等.外科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IogisticN归分析[J].现代医学,2009,33(2):98-1O0.

[2]李小毅,杨志英,等.预防性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16(7):445-446.

[3]姚正国,范秋莲,姚月球,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5):593-594.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篇10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分析研究资料, 并将这些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例, 这些进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患者中, 女性患者有65例, 女性患者有35例。其中包括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有45例, 行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有55例, 这些患者的切口液化的病程在3~9d不等,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质量方法和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治疗方法

首先, 将选取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后, 再根据患者切口的损伤程度将观察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分别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等级, 根据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程度给与患者配置有效的临床治疗办法。

其中, 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症状时, 临床中主要就是给与患者止血, 制作细菌培养基, 抗感染处理 (对于重度患者可采取辅助措施) , 放置引流管, 除菌处理, 缝合切口, 拆除缝线, 再次除菌。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则是在患者进行腹部切口手术后, 每日观察患者的切口处有无渗液以及渗液的颜色和切口周围有无红肿、淤青或者是其他症状等, 当患者切口处出现渗液时, 即可采集渗液制作培养基, 并分析观察培养基的属阴性还是阳性, 另外, 还要对伤口处采取抗感染措施, 对切口部位可以适当挤压, 让脂肪滴滴尽, 在腹部切口表面敷上聚维酮碘纱布, 于切口频谱仪下照射45min左右, 早晚各一次, 缝合切口。另外, 对于切口渗液过多, 出现重度表征时, 可以给与患者口服抗感染的抗生素。缝合后的5~7d, 即可拆除缝线, 然后及时将切口周围的坏死组织以及杂物清除, 并采取有效的预后措施。

1.3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切口愈合的程度, 可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 有效、无效三个层次。显效:患者的切口愈合状况良好, 无感染症状;有效:患者的切口愈合明显, 感染出现后, 有效处理后恢复良好;无效:患者切口引流不成功, 感染症状显著, 切口周围有小面积红肿。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P<0.05) ,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患者中, 有77例的患者临床表征主要表现为切口出现泛黄色的渗液, 在深夜中含有脂肪滴, 切口外侧无显著红肿症状, 另外, 通过对患者的渗液进行检测, 渗液中含有脂肪滴, 细菌培养菌呈现出阴性。通过对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取分组进行临床治疗以及观察护理后, 对照组的5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后, 表现为显效的患者有32例, 表现为有效的患者有9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的5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后, 表现为显效的患者有41例, 表现为有效地患者有7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3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 重点是要将患者的体内的液体引流出来, 保证患者伤口的对合紧密, 增强伤口恢复的效果。另外,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在临床治疗中, 注意切口清洁卫生、防止患者身体组织的坏死以及渗液较多, 也能够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其中, 在临床治疗中, 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严格控制临床治疗中使用电刀的频率, 禁忌以高强度的电流切割组织;第二, 注意临床中切口渗出的血液颜色、剂量等; 第三, 在缝合切口前以及拆除缝线后都要进行切口抗菌处理;第四, 尽量缩短患者切口暴露的时间;第五,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总体看来, 临床治疗中, 引流对患者伤口愈合影响较大, 但是, 抗感染处理也是极其关键的。当患者切口感染严重时, 可以配合使用抗生素处理;缝合切口前, 清理细菌要彻底, 避免细菌扩散, 在缝线拆除后也需进行上述处理。

参考文献

[1]余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体会 (附21例分析) [J].中外医疗, 2010, (20) :17.

[2]吴晓梅, 赵新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重庆医学, 2011, (19) :1942-1944.

[3]钱长明, 赵锐.负压引流管在治疗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7) :93-94.

[4]赵五煜.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9) :2520-2521.

[5]李蓉.37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 :396-397.

[6]梁艳.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25) :75-76.

[7]赵雪征, 王宝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8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生, 2009, (6) :49-50.

[8]丁振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9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09, (18) :439-440.

上一篇:时代意义下一篇:门诊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