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微创(共11篇)
小切口微创 篇1
胆囊切除手术在临床较为常见, 主要用于胆结石、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胆囊疾病的治疗[1]。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自首例成功以来, 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 仅为3cm左右的小切口, 既满足了患者对微创的需求, 又满足了对美观的需求。而正是因为术野小, 对医生的操作水平和麻醉要求更高。为探讨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最佳的麻醉方式, 特对全麻和持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比较, 为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ASAⅠ~Ⅲ级, 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组, 各42例。全麻组中男26例, 女16例, 年龄25~81岁, 胆结石28例, 结石性胆囊炎12例, 胆囊息肉2例;硬膜外组中男25例, 女17例, 年龄22~83岁, 胆结石29例, 结石性胆囊炎11例, 胆囊息肉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 心电图, 肝肾功能, 排除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且无手术禁忌证。进入手术室后对血压、心率、SPO2进行测定并记录好基础值, 同时建立好静脉通路。
全麻组:采用依托咪酯0.3mg/kg+琥珀胆碱1.5mg/kg+芬太尼4μg做麻醉诱导, 并进行气管插管, 以依托咪酯10μg/kg.min+瑞芬太尼0.3μg/kg.min+适量浓度的安氟醚维持。观察麻醉后和术中患者血压、心率、SPO2等。
持续硬膜外麻醉组:以T9-10间隙为穿刺点, 对于年龄稍大或者肥胖的患者可选T10-11, 采用直入法进行硬膜外穿刺, 通过落空感、空气阻力和气泡压缩来判断是否进入空隙。向头置导管3cm左右, 并用胶布固定, 注入2%的利多卡因小剂量进行试验, 无全脊麻但出现麻醉平面后, 再给药1.5%的利多卡因10mL, 注意高龄的患者应以少量多次给药, 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上。
1.3 观察项目
观察2组麻醉后、切皮和探查胆囊时心率、MAP、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等。
1.4 麻醉效果评定
以VAS评分进行评定[2], 将麻醉效果分为优:0分, 麻醉效果好, 术中无疼痛感, 患者配合好, 无任何异常肢体动作;良:1~3分, 术中患者自感轻微疼痛, 但能忍受, 手术能进行;可:4~6分, 术中患者疼痛明显, 影响睡眠, 但能够忍受手术的进行;差7~10分, 疼痛强烈, 无法忍受, 中断手术, 需重新麻醉方可进行。
1.5 统计数据处理
注:与全麻组比较, *P>0.05
注:与麻醉前比较, *P<0.05;与全麻组比较, #P<0.05
所有统计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χ2与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2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硬膜外组1例麻醉效果差改为全麻, 如表1。
2.2 2组麻醉前后、切皮和探查胆囊时心率、MAP比较
2组麻醉后心率、MAP均有所下降, 切皮和探查胆囊时全麻组心率、MAP高于硬膜外组,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如表2。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不仅希望手术高效, 同时也希望其无痛性和微创性[3]。1982年Dubois首先报告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开创了胆囊切除微创术的先烈, 随后得到临床广泛推广。
3.1 微创胆囊切除术对麻醉的要求
虽然微创手术为患者减轻了创伤, 降低了对生理的干扰, 使患者在轻微的痛苦中进行手术, 促进更快康复和降低治疗费用, 但微创手术对医生技术的要求更高, 而且麻醉也是手术成功的保护伞。微创胆囊切除术要求麻醉能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无痛、肌松条件, 手术才方可进行, 因此, 手术成功的关键取决于麻醉。
3.2 微创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分析
对于微创胆囊切除术的主要麻醉方式为全麻和硬膜外麻醉, 但那种麻醉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一直是麻醉界讨论的焦点。多数学者支持并使用全麻, 通过阻断痛觉向大脑的传导, 抑制患者痛觉意识, 让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意识和感觉完全消失, 在接受手术治疗时毫无痛苦, 尤其适合老人和小孩。但此种麻醉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 无法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的传导, 而且可控性差, 一旦进入血液不易排除, 其麻醉效果依赖于肝肾功能, 麻醉深度控制难度大, 且对呼吸循环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另外有学者提倡采用硬膜外麻醉, 原因在于其阻滞完全, 肌松效果好, 患者配合度高, 而且便于管理, 术后麻醉清醒快, 同时残余的麻醉药仍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此外, 它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微循环, 对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 避免全麻插管和拔管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降低治疗费用, 患者更易接受。从表1中可以看出, 2种麻醉方法效果和麻醉起效时间无差异, 与以往研究一致。
3.3 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种麻醉方式麻醉后心率、MAP均有所下降, 全麻组在术中心率增加, 而硬膜外麻醉组心率增加慢于全麻组, 主要因为全麻器官插管、拔管和手术的牵拉导致肌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使交感神经兴奋, 从而致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增加, 继而表现为血压、心率加快。而硬膜外麻醉阻滞可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发生传出的冲动, 降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而且能够缓解应激反应, 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小。切皮时全面组MAP高于硬膜外组, 原因在于硬膜外组麻醉水平维持在T4以上, 能够阻滞大部分交感神经, 因此, MAP变化不明显。
综上所述, 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均可作为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的麻醉方法, 使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对麻醉效果的需求进行选择, 一般身体状况好的年轻患者可选择硬膜外麻醉, 而心肺功能不佳, 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全麻。但近年来两者联合使用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也不断, 因此, 临床不排除选择两者联合。
参考文献
[1]翟洪涛, 阚永丰.复杂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 2007, 29 (3) :458~460.
[2]茅尚清.腹腔镜胆囊切除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3 (4) :598~599.
[3]但伶.胆道手术麻醉方法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14 (3) :171.
[4]吴莉.直视下微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处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38 (12) :1189~1190.
小切口微创 篇2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微创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治疗采用经由下腹横纹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小切口微创治疗的疗效。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平均住院时间4.5d,经过3~6个月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临床中应用小切口微创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无瘢痕,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复发率低等优点,且手术疗效安全可靠,手术治疗后很少出现并发症,在临床上很值得进行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切口;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婴幼儿因腹股沟管很短,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不切开腹股沟管,只在皮下环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目的。基于婴幼儿病程短,疝囊粘连轻,容易剥离,且疝囊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根据本组经验,我们认为婴幼儿斜疝在6个月~3岁时为择期手术最佳年龄。但有下列情况者不宜采用本手术方式:①疝囊位置较高,底部没有达到皮下环者;②嵌顿疝;③滑疝;④疝囊巨大有腹壁缺损者,本组复发1例即此原因;⑤斜疝合并隐睾者。由于本手术方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术后可不用抗菌素和止血剂,局部刀口处冷敷8h即可。且切口缝1针,遗留切口瘢痕小,患儿恢复快,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患儿,其中1~2岁24例,2~3岁46例,3~8岁38例,均无疝嵌顿病史,合并睾丸鞘膜积液5例。
1.2方法 氯胺酮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术区碘伏消毒铺单,垂直于外环口的方向沿着皮纹横形作切一个长约1.0~1.5cm的横向切口,沿着皮肤、皮下组织的顺序进行依次切开后,使用止血钳来交替的撑开患者的皮下组织达腹外斜肌部位,再用蚊式血管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露出外环口,但不打开外环口,找到精索的位置,在精索的内侧找到疝束,如果疝囊较大且通向阴囊则需将横断疝囊,游离疝囊至颈部,如疝囊较小则不用横断直接将疝囊游离至颈部,将疝囊展开以4号线高位结扎疝囊,再用小圆针、4号线在疝囊颈部作贯穿缝扎,剪去多余的疝囊。如内环口过大者,可修补1~2针。外环口较大者,也应缝合1~2针,使之能容纳食指尖即可。彻底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此时应检查睾丸是否在阴囊内,如果不在应将睾丸放回到阴囊。将腹外斜肌筋膜缝合1针,在皮下层缝1~2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根据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疝(0~18岁)和成年疝(18岁以上)。儿童疝又可分为小儿疝(0~6岁)和少年疝(7~18岁)。儿童腹股沟疝大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的牵引下随之下降,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若此过程发生障碍,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则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故右侧多于左侧,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闭也可以发生腹股沟疝,但明显少于男孩,发病率性别之比约为15∶1。疝内容物最常见为小肠及回盲部,大龄儿不少为大网膜,女孩则以生殖系统附件疝入最多。儿童腹股沟疝发生是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切口及损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甚至有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在腹部打3个孔,且术者尚需具备熟练技术,并有较完善的器械作保证。因此,在多数医院里,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仍是首选方案,尤其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下腹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术中不需切开外环口,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切口选在下腹部与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皮肤切开处无需缝合,愈合后几乎不显手术瘢痕,不仅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利影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目的,腹股沟管壁修补术很少用于婴幼儿,因为小儿腹股沟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生原因不同,小儿斜疝发生除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外,腹股沟区多无肌肉薄弱因素,即使有暂时的腹壁薄弱区,通过以后的发育多能自行得到加强,故手术治疗时仅需作高位结扎即可,无须修补。因此,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时,不必像成人那样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周围组织结构,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约1~2cm),不切开外环口就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由于手术步骤较经典的经腹股沟管途径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可控制在25min以内,配合熟练者仅需15min。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这种术式成功的关键。该手术方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患儿,尤其是2岁以下患儿,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已不适应这种手术方式,仍应采用暴露腹股沟管的方式,根据患儿机体发育的情况,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左右;疝囊太小(位置较高)者,需打开腹股沟管才有可能找到疝囊;复发性疝局部解剖可能已经改变,腹壁局部也可能存在缺陷,有时尚需行局部加强或修补手术,经腹股沟管途径手术仍有其优越性;内环口缺损较大的斜疝,也应该解剖腹股沟管,有利于术中缩小内环口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小切口微创 篇3
【关键词】 阑尾炎;腹膜炎;腹腔灌洗;外科手术,微创性
【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11-02
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时,因术中一般需行腹腔冲洗或拭擦,有时还需用手置入腹腔内搅拌冲洗,所以切口一般较长,达7~8cm[1]。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强有力抗生素治疗,小切口治疗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成为可能。笔者总结2年来我科80例小切口阑尾切除加腹腔冲洗术治疗阑尾炎并腹膜炎的手术操作技巧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共施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80例,其中男26例,女54例;年龄(32.4±6.2)岁。并发局限性腹膜炎53例,弥漫性腹膜炎2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h内42例,24-72h以上38例;术前B超证实有积液22例;手术时间20~180min,平均50min;切口选择:常规麦氏斜切口43例,经麦氏点横切口30例,经右下腹腹直肌或旁切口7例;切口长度1.8~5cm,平均3.2cm。
1.2 手术方法
1.2.1 术野皮肤常规1%聚维酮碘消毒,诊断明确者选择长2~4cm麦氏皮纹横切口或斜切口,诊断尚有疑问者取长约3~4cm的右下腹腹直肌或旁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全层,小指或刀柄沿线筋膜深层潜行分离切缘两侧少许使横切口易牵拉变为斜切口,沿纤维走向切剪开腹外斜肌腱膜稍大于皮肤切口,常规钝性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再用指尖或刀柄潜行钝性分离腹横筋膜与腹横肌间隙,使腹横筋膜和腹膜局限性膨出切口。切口出血点只钳夹不结扎,入腹前松开钳子。保护切口,提起剪开腹膜处围以吸水棉垫,从切开腹膜小口处用吸引器迅速吸出脓液以防溢出,再将吸引器多孔头套伸入腹腔内尽可能吸除脓液,小S拉钩将小肠和网膜牵向内上方,或用纱布向左侧垫压隔开肠管,暴露回盲部,或将手术床向左倾斜15-45°以协助显露右髂窝。最好将阑尾根部提出置于切口处,围以纱布后处理残端,尽可能用荷包法包埋。闌尾或回盲部粘连固定者可逆行切除阑尾(抽芯法)。腹腔有脓液行腹腔冲洗术,我们的做法是:预先剪开大纱垫一小口,将长约25cm的吸引器多孔头套自该开口处插入纱垫夹层之间,然后将被盐水纱垫夹裹的头套置入隔下、结肠旁沟和盆腔内吸出所有积液,及时更换粘有脓苔或絮状分泌物的纱垫,再用50ml的大注射器抽吸灭菌生理盐水从露于切口外的头套近端套口加压冲洗腹盆腔的每一个角落。注入冲洗液后还可通过摆动头套起进一步的搅拌作用,还可以同时在腹壁上按压震荡来协助冲洗。不断冲洗直至吸出液由混浊转为清亮为止。更换干净头套,抽取0.5%甲硝唑注射液200ml经头套注入腹腔内保留灌注让其持续发挥抗菌作用。关腹用4-0慕丝线间断缝合肌层1~2针,1-0慕丝线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1~2针,1-0慕丝线间断一层缝合皮肤和皮下全层2针,缝合时带上少许腹外斜肌腱膜使不留死腔,缝好后2针要一齐打结,使切缘对齐后再稍微收紧打结,结不能打得太紧以防患者疼痛和切口感染。
1.2.2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三代头孢菌素加甲硝唑或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加甲硝唑)5~7天,大部分患者术后12~24h即下床活动,术后12~48h胃肠功能恢复并可进食。
2 结果
术后5~7天拆线,平均住院时间6.5天。全部治愈出院,除斜切口组1例切口脂肪液化,另1例出现延期性线头反应外,其余术后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及腹腔感染。
3 讨论
经小切口切除阑尾腹腔冲洗,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疼痛轻,下床活动早、胃肠功能恢复快,可有效防治肠粘连;切口张力不高,局部抵抗力强,愈合快又牢固,住院时间缩短,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虽然是Ⅱ类伤口和化脓性腹膜炎手术,但只要做到了轻柔操作、切口腹膜化和恰当的冲洗[2],以及术中相对隔法等严格的无菌操作,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切口污染,再加上可吸收线缝合腹膜、出血点不结扎、皮肤与皮下只做一层缝合以尽量减少切口内残留的线结异物,以及不使用电刀等操作,均大大减少了切口感染的概率。 以往有许多学者对局限性腹膜炎病人,因害怕污染扩散而不敢冲洗腹腔,只采取局部湿纱布拭净的方法。笔者认为冲洗能够机械性地减少病菌和失活组织,将病菌稀释到在腹膜处能致病的浓度以下,再加上甲硝唑灌注液的持续杀菌,更能起到防治污染扩散的作用。长约25cm的吸引器头套从切口入腹可达到腹、盆腔的任一角落,因此可以很理想地完成冲洗任务。关腹前用0.5%甲硝唑液200ml腹内保留灌注可持续发挥杀灭残留病菌的作用[3,4]。所有病例均未采用聚维酮碘冲洗,笔者认为它有较大的刺激性。
参考文献
[1]马建明,嘎瓦.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11.
[2]贾忠.小切口切除阑尾治疗体会[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69-71.
[3]周炳昆,吴学东.小切口阑尾切除术204例报告[J].微创医学,2006,1(5):367.
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1例患者中,男63例,女58例;年龄35~71岁,平均50.3岁;患肢153例;病程0.5~30年,平均10.6年。患者均有典型的大隐静脉迂曲扩张表现,伴有患肢不同程度的酸胀沉重感;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20例;皮肤足靴区溃疡10例。全部患者经Trendelanburg试验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erthes试验示深静脉通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多谱勒超声检查证实深静脉通畅。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术前1 d患者取站立位,用记号笔描记曲张静脉走行。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先做股动脉搏动点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方1 cm斜切口长1~2 cm,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脂肪,显露大隐静脉至隐-股静脉交界处,切断结扎大隐静脉所有属支,距隐-股静脉交界处约0.5 cm处切断大隐静脉主干,近端双道结扎,远端插入剥脱器,沿静脉向下推进剥脱器在受阻处做小切口显露该处静脉,远端双重结扎,自切口牵拉剥脱器,抽出大隐静脉主干。如寻找大隐静脉主干有困难或剥脱器推进有困难者可采用顺逆行结合法抽剥大隐静脉主干[1]。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后,立即按压剥脱路径,同时抬高患肢自脚踝处向大腿方向上驱血带进行驱血至大腿中下1/3(收肌管位置)处上止血带,并开始记时。撤除驱血带﹑放平患肢,开始按标记沿小腿曲张静脉表面稍侧方用尖刀片沿皮纹方向刺破皮肤做0.3 cm长的小切口,用蚊氏血管钳经此小切口钳夹并抽剥浅静脉。切口间隔为3 cm。因为在手术时患肢是经过驱血并上止血带的,所以整个手术过程患肢无出血,抽剥过程中静脉断裂,一般不需要结扎。曲张静脉再多,手术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1 h,0.3 cm切口无需缝合,余小切口可做皮内缝合或用生物胶黏合。术后患肢棉垫包裹,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松止血带。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患者自行适当活动患肢脚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3天患肢换药后就可出院。2 周以后解除纱布绷带。
2 结果
术后患肢出现皮下血肿1例,随访113例,随访率为93.4%。平均随访时间2.5年,随访的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患肢酸胀沉重感消失,皮肤色素沉着程度减轻,皮肤足靴区溃疡愈合,术后瘢痕不明显。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静脉壁强度薄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压增高等,被认为是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理因素[2]。传统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是采用20世纪初Babock高位结扎剥脱大隐静脉[3],该方法抽剥曲张静脉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创伤大。笔者采用的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以下优点:(1)小腿曲张静脉采用0.3 cm切口抽剥曲张静脉疗效确切,创伤小,切口无需缝合,瘢痕小;(2)传统手术大隐静脉主干根部切口长6 cm,本手术方法大隐静脉主干根部切口长1~2 cm创伤小,手术切口采用生物胶粘合或用可吸收线缝合,无需拆线;(3)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本手术出血极少;(4)本手术方法患者术后3 d即可出院,大大节省医疗资源。而对于下肢浅静脉曲张伴水肿,即怀疑有下肢深静脉病变的患者均应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超声检查;若无下肢深静脉病变者有手术指征,若合并有下肢深静脉病变,即为继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者不能手术[4]。手术以往多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及小腿交通支结扎术。因其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现已被微创手术取代[5]。笔者认为:术后复发可能与术前曲张静脉描记不全或大隐静脉主干5个属支遗留有关,也可能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关。故术前应仔细描记曲张静脉,术中按标记逐一做0.3 cm小切口剥扎。对怀疑伴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肢应行深静脉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一侧行相应的附加手术[6],如下肢深静脉瓣腔内或腔外成形术,可使静脉曲张的复发率进一步降低。另外,对伴有小隐静脉曲张的患者应一并剥脱之,对伴有足靴区溃疡合并感染的患者应先抗感染、局部换药,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7]。
总之,此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的方法创伤小,小腿皮肤瘢痕微小,大多数患者乐于接受。而且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器材,一般手术室均可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总结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经验。方法: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小切口剥脱术治疗121例(153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结果:在121例患者中,随访113例,随访率为93.4%。平均随访时间2.5年,疗效满意。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操作简单、合理、易于掌握,且疗效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微创小切口,驱血带
参考文献
[1]孙伟,金小果,王勋.顺逆行结合法抽剥大隐静脉3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48-149.
[2]李运辉,褚海波.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因病理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7):856-858.
[3]曾庆黎,周凯,劳学军,等.下肢浅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5):3155-316.
[4]Sarin S,Scurr JH,Coleridge-Smith PD.Stripping of thelong saphenous ve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varicoseveins[J].Br J Surg,1994,81:1455-1458.
[5]郎德海.大隐静脉的微创外科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2):154-155.
[6]王默,金星,种振岳,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6):611-613.
小切口微创 篇5
关键词 微创 面部 改良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70
随着人们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关注,除皱手术受到了爱美的女性朋友们的普遍欢迎,提眉术可以矫正眉下垂和上眼睑松弛,协调额、眉眼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是整形外科关注的热点问题[1]。近年我们采用眉上缘微创提眉切口并离断降眉肌及皱眉肌进行矫正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2011年收治因眉下垂自愿行除皱术60例,女48例,男12例,年龄35~55岁,2009年前30例患者均采用的传统切口提眉术,令30例为2009年以来均采用了改良切口术。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没有区别。
传统的手术:首先根据眉毛下垂的程度,在眉毛上方,紧贴眉毛的眉峰上缘画出眉上方需切出的皮肤范围(约长1cm,宽0.3~0.8cm)。设计时应用圆规画线,两侧切除皮肤的高低、长短必须一致(也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切除合适的皮肤。总之使2侧眼部皮肤对称)。面部碘伏消毒后,在画好的需切除皮肤及下方用2%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进行麻醉,然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手术:①按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到额肌为止,祛除此条皮肤及皮下组织;②用电凝器进行彻底止血;③用6/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用7/0的无损伤线缝合创缘或用免缝胶布粘贴创缘,6天后拆线。
改良手术:①设计:切口以尽量保留部分眉毛为原则,内侧起点不宜超过眉头,内眦与同侧鼻翼外缘的垂直连线,终点不能超过眉梢与外眦角及鼻翼的连线眉下垂及上睑皮肤松弛者,下线应紧贴眉上缘或眉内2~3mm,将眉提至正常位置,测量需要切除的宽度并标出切口上线,标出眉间剥离区域和眶上神经出眶上孔处的体表投影,以免误伤神经血管束,亚甲蓝标出切口设计线并用碘酊固定。②操作:a.眉部处理:均选择眉上缘切口以0.5%利多卡因注射液加适量肾上腺素(1/20万)和5%碳酸氢钠注射液行局部浸润麻醉,按照设计线顺皮纹走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额肌浅层,彻底止血,切除上下两线之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b.眉间肌肉处理:用蚊式止血钳于眉间皮下组织行钝性剥离,暴露皱眉肌并提起,用眼科剪剪断部分肌肉,嘱患者做皱眉动作,果仍可见肌纤维收缩,则彻底离断并切除该肌束,并用骨膜剥离器在额骨鼻部尽量剥离皱眉肌起点附着处,若有必要也可适当离断降眉肌,由此可改善鼻根部的横行皱纹。c.微创缝合:观察两侧是否对称,达到基本一致后,如切口创缘两侧厚薄不一,需按照“厚浅薄深”的缝合原则,在切口无张力情况下用可吸收线做连续皮内缝合,皮肤用尼龙美容缝合线间断缝合。d.术后处理:局部加压包扎2~3天,常规抗生素治疗4天,术后1周拆线,外用瘢痕增生抑制药物3~6个月。
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手术后的效果比较:改良术后的切口痕迹与除皱效果都有较大的改善,满意度较高。见表1。
讨 论
通过手术将皱眉肌离断可大大改善眉间部较深的沟状皱纹手术入路改进。目前国内外关于眉间皱纹的手术入路有经前额冠状切口入路,内镜经前额切口入路和上睑成形切口入路,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2,3]。
因此,我们采取的微创改良小切口通过眉部切口进行眉间除皱,无需添加辅助切口,手术视野暴露清楚,两侧眉头游離可以达到相互贯通,从而使眉间术区剥离范围更加充分,止血彻底,皱眉肌的处理更加到位,简单易行[4]。本组术后无1例神经血管受损,无血肿形成,矫正效果均满意。
由此,本文眉上缘微创提眉切口并离断降眉肌及皱眉肌进行矫正治疗术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玲,鲍继荣,刘文阁,等.微创切眉整形术并同时行眉间除皱46例体会[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5):306-307.
2 刘学源,赵宏伟,张雪松.眉部切口眼周除皱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1):78-80.
3 杜银燕,赵海刚,杨鹏,等.改良提眉术在眶周年轻化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2):1074-1076.
微创小切口截骨术治疗拇外翻 篇6
关键词:拇外翻,微创,截骨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一种足部畸形, 是前足最常见的病变之一。一般认为拇趾向外偏斜超过15°就是拇外翻畸形。一部分拇外翻患者, 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形成和鞋面摩擦形成滑囊炎, 称为拇囊炎。拇外翻形成后还可以伴有前足部病变, 足内侧柱的负重减少, 外侧足趾负重增加, 引起外侧足趾的畸形和疼痛[1], 如锤状趾、跖骨疼、小趾滑囊炎、扁平足等;因此治疗拇外翻畸形显得非常重要, 手术是治疗拇外翻的主要方法[2]。自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我科应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拇外翻畸形40例72足, 经手术后随访, 疗效显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中, 男6例, 女34例。双足32例, 单足8例;合并锤状趾畸形8例;合并拇囊炎15例;合并皮肤磨烂破溃者3例;40例均有严重的疼痛;2例在外院已做过矫正治疗手术。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均用清水和温盐水洗脚和泡脚, 对皮肤溃破者应予治疗。待愈合后方可手术治疗。并且准备前宽舒适的沙滩鞋或矫形鞋, 以备术后下床行走。
1.2.2 体位和麻醉
仰卧位, 双足置于手术床外缘, 以便术中冲洗。常规消毒铺巾, 并妥善安装微创切割钻。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 在拇趾第一跖骨的远端、近节;趾骨近端、骨赘突起处、及跖骨关节外侧用1%利多卡因作浸润麻醉, 麻醉要充分完善。
1.2.3 切口、骨赘切除、截骨
①切口在近节趾骨近端内侧[3]做2mm切口, 应达骨膜, 此切口称I切口, 用特别的骨膜剥离器作骨膜上剥离, 以剥离出空间, 以备微型切割钻头切除骨赘用。②在第1跖骨远端, 跖骨头下1~1.5cm[4]处作一2~3mm的微型切口, 此切口称II切口, 进行剥离, 此切口可以用作滑囊切除、冲洗骨屑碎片用, 也可跖骨近端截骨用。③切除骨赘:通过“I”切口用微型切割钻, 对骨赘切除, 可整块切除后用小蚊式钳夹出, 也可用该钻头进行打磨骨赘, 直至平整为止, 之后用微型骨锉锉平, 在此过程中用盐水冲洗, 目的是清除骨屑碎片, 还可以对钻头降温, 以防灼烧皮肤和损坏钻头。④截骨矫形:在“II”切口处, 对第一跖骨锦缎作截骨。截骨的位置在跖骨头下方1~1.5cm处, 方向是由内向外, 根据外翻的角度选择截骨角度的大小, 截骨完成后把远端向外推移, 推移的距离大约在1骨皮质或1~2mm。同时用手法矫正。如果此时拇外翻矫正的不彻底, 还可以在跖趾关节外侧切一小口, 松解外侧关节囊及软组织, 以帮助矫正拇外翻。用盐水反复冲洗切口, 并压迫止血, 小微型切口不用缝合。⑤包扎固定:在1~2趾间放一纱布垫, 帮助矫正拇外翻, 然后用“8”字绷带通过踝部在1~2趾间固定, 后用胶布粘牢。⑥术后处理:术后可以下床行走, 并拍照X线片, 观看拇外翻矫正的情况, 当少数患者矫正不彻底时, 再使用手法复位矫正。术后3d更换无菌敷料, 以后每隔一周对外固定进行调整一次, 直至术后6周去固定, 术后可以行走, 维持正常的生活功能。
2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的畸形矫正, 疼痛改变, X线检查进行临床疗效判定:优:外观畸形完全改变;术后行走无疼痛, X线照片畸形完全矫正;良:外观畸形部分矫正, 行走长距离后轻微疼痛;X线照片有轻微畸形。差:外观畸形无改变, 行走疼痛和术前一样;X线照片畸形和术前一样。本组优36例, 良4例。
3 讨论
手术治疗拇外翻, 适用与拇外翻严重的患者。手术是将增生的滑囊骨赘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跖趾关节内侧的关节囊过于宽松, 医生会通过重叠缝合部分关节囊使其紧缩。现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微创矫正治疗[5,6,7]。
拇外翻一旦形成, 不治疗是无法恢复的。即使只穿平底鞋宽松鞋, 也只能缓解它的速度。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根本不是病, 只等出现胼胝、并趾、拇囊炎、畸形足部疼痛时才想起治疗,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种病没法治疗, 其实这种病是完全可以治愈。以前传统的手术切口大、痛苦大、恢复慢, 所以患者很难接受。但现在微创手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张建中.拇外翻手术治疗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 5 (4) :302.
[2]张建中.拇外翻畸形的发生、发展与外科矫正[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7, 27 (5) :16-18.
[3]魏宝富, 裴国献, 王丹, 等.第1跖骨近端内侧截骨楔形植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重度拇外翻[J].山东医药, 2010, 50 (14) :55.
[4]孙建峰.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9) :800.
[5]张英泽, 宋朝晖, 韩久卉, 等.拇长伸、屈肌腱移位治疗拇外翻的系列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5 (5) :296-296.
[6]牒军, 王坤正, 胡翔, 等.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134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9) :844.
小切口微创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7例, 男36例, 女11例;年龄4~9岁, 平均6.8岁, 均为闭合性骨折。伸直型41例, 屈曲型6例;尺偏型26例, 桡偏型21例, 合并尺神经损伤3例, 正中神经损伤2例。伤后距住院时间4 h~3 d。
1.2 方法
手术在静脉全麻下进行。消毒铺单, 将患肢置于专用木质方桌, 于肱骨外髁上方两横指处做3 cm长小切口, 允一食指进入即可, 自肱三头肌与肱桡肌间隙分离显露骨折端, 分离肱桡肌于肱骨附着处, 手指触感骨折断端, 两助手牵引复位, 术者用巾钳钳夹骨折远端协助复位, 先矫正侧方移位, 再矫正前后移位, 手感外侧及前侧对位良好, 由助手维持复位, 术者将1枚2 mm克氏针自肱骨外髁与肱骨干纵轴呈40°角向对侧钻入, 穿透对侧骨皮质有突破感即停止进针。再于外髁呈60°角钻入第2颗针。C型臂透视, 正位、侧位示骨折线对位良好, 继续从肱骨內髁钻入克氏针, 同时注意避免损伤尺神经 (对于已有尺神经损伤的病例, 可于内髁处做2 cm小切口, 对尺神经予以探察) , 对于肘关节肿胀明显的病例, 用拇指于內髁处予以反复挤压, 于內上髁与纵轴呈40°角进针钻入。C型臂再次透视见正位及侧位骨折位置良好, 克氏针均在骨皮质内, 将针尾折弯留于皮外。活动肘关节, 确定骨折端稳定, 下引流条并缝合小切口。屈肘70°~80°位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2周后拆除石膏进行肘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1个月后拍片复查拔出克氏针。
2 结果
本组47患者均进行了6~18个月随访, 平均 (12±2.3) 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8周左右, 无1例发生感染, 有2例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疗效评定以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进行评定。疗效:优30例 (63.9%) , 肘关节无疼痛, 携带角和肘伸屈功能丢失0°~5°;良13例 (27.7%) , 携带角和肘伸屈功能丢失6°~10°;可2例 (4.3%) , 肘 (伸屈受限15°以内, 携带角丢失15°以内。差2例 (4.3%) , 肘伸屈受限>15°, 携带角减少>15°以上。优良率91.5%。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的肘部损伤, 由于伤后可能出现Volkman肌挛缩、肘内翻畸形、复位不良致骨畸形愈合影响肘关节功能等, 其治疗一直为临床骨科所关注。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首诊主要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 但对于手法复位失败以及3~4 d后复查发现又错位的骨折患儿, 下一步采用哪一种方法治疗, 目前骨科界并没有统一定论。传统的治疗方法常采用尺骨鹰嘴牵引治疗[3], 尺骨鹰嘴牵引治疗避免了患肘由于手术或反复整复造成二次损伤, 在屈肘位持续牵引下, 可迅速减轻肘部的肿胀和疼痛。持续的牵引使肘部肌肉、腱膜、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处于张力状态, 这种张力对骨折部形成一种持续挤压力, 使重叠的骨折端对合。但牵引复位很难达到解剖复位, 牵引3~4 d后往往还需予以手法再复位, 患儿多哭闹不配合, 影响医者及家长的心理, 一般多为功能复位。还有一部分牵引加手法复位位置不理想仍需手术切开内固定。手术使骨折容易达到近解剖复位, 并有相对牢固的内固定, 可使患儿早期下床活动, 家长紧张的心理得到解脱。但对于儿童, 尤其是4~6岁的小儿, 于肘部的手术切开、广泛的组织解剖与剥离, 使肘部在骨折创伤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局部损伤, 易致关节囊挛缩, 瘢痕粘连, 形成肘关节伸屈障碍。近些年, 报道比较多的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 其优点是无手术切口, 无切口瘢痕, 对骨折周围组织损伤小, 对骨折周围的血运无破坏, 有利于骨折愈合。但闭合复位透视复位满意, 往往在屈肘位闭合穿针过程中, 骨折断端又产生错位, 常常需要反复透视, 拔针、穿针, 造成针道松弛, 固定不牢。另外医患双方常常接受过多的X线, 损坏身心健康。我们综合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小切口, 从肱骨外髁两横指处、偏后方做切口, 能允许一食指进入即可, 助手牵引复位, 术者用食指手感复位, 必要时可从小切口进入一帕巾钳, 钳夹骨折远端协助复位。当感觉复位满意后, 术者及时用钻于外髁钻入克氏针两枚, 使骨折端在接近解剖复位时获得相对稳定的内固定, 避免了闭合复位穿针过程中的骨折再移位。
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具有复位准确, 骨膜下操作, 不打开关节囊, 对骨折周围组织损伤小, 及时清除骨折周围血肿, 减少组织及关节粘连。穿针是在维持复位情况下进行, 一次性穿针成功率高, 固定牢固。小切口的引流条和克氏针的引流作用, 避免了闭合复位骨折出血有可能出现的Volkman挛缩。本术式也有局限性, 一般只适用于单纯性肱骨髁上骨折,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严重的病例, 以及粉碎性肱骨髁上骨折为其禁忌证。
关键词:小切口,微创,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75-584.
[2]Pirone AM, Graham HK, 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ens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hjmerus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Am, 1988, 70 (5) :641-650.
[3]罗磊, 成杰, 鲜明, 等.改良尺骨鹰嘴牵引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骨骼开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0, 22 (1) :49-50.
小切口微创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肛瘘患者60例,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28例, 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2~65岁, 平均 (37.5±3.7) 岁;研究组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3~67岁, 平均 (38.3±2.5) 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方法:研究组行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局麻后, 取膀胱截石位, 用碘伏棉球进行消毒, 再铺以消毒洞巾, 双手扩肛之后, 取探针经外口探入, 探查内口与主管颈部深度及高度。在找到内口之后, 经内口切开, 大小1.5~3.0 cm, 取丝线对两边进行贯穿结扎, 使切开的瘘管尽可能敞开, 再取刮匙搔扒篓道处瘢痕组织与坏死组织, 并对切口增生组织进行修剪。于探针引导下, 把橡皮条经未切开瘘管由外口拉出, 把外露橡皮的两端予以悬浮结扎, 对口引流, 检查没有出血后。取凡士林的纱条对切口充填, 敷料包扎, 于术后24 h控制排便, 再予以缓泻剂, 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肠, 且便后予以中药进行洗剂坐浴。7~10 d后将悬浮结扎橡皮拆除, 取凡士林类沙条每天对切口换药, 直至愈合。对照组行传统切开挂线治疗: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与治疗组一致, 不同在于其为全层将瘘管切开或者整剥瘘管, 或者用探针找到通向内口主要瘘管, 于探针引导下, 把橡皮条经未切开瘘管由内口拉出, 将肛口皮肤切开, 用橡皮条于肛口皮肤处予以适度的拉紧结扎。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依据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疗效: (1)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切口可完全愈合; (2) 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 切口可愈合良好; (3) 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甚至加重。观察手术指标及肛门功能评分:其中疼痛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 肛门功能采用便秘评分 (wexner) , 得分高低与疗效成反比[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指标情况:研究组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 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疗效情况:对照组显效、有效及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2例、9例、7例, 总有效率75.0%;研究组20例、10例及2例, 总有效率93.8%。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肛门功能评分: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肛门功能评分为 (2.6±0.5) 分、 (1.7±0.6) 分;研究组为 (1.7±0.8) 分、 (1.1±0.5) 分。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肛瘘无法自愈, 若不及时治疗, 极易加重肛管周围的脓肿。目前, 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 以降低肛门处括约肌受损、避免肛门失禁及预防复发为治疗的关键[3]。为探讨小切口微创挂线对肛瘘应用效果, 本院针对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注:组间比较, aP<0.05。
本研究中, 对照组行传统切开挂线治疗, 研究组行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 观察两组手术指标。结果显示, 研究组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肛瘘依据瘘管位置的高低主要分为高位肛瘘及低位肛瘘, 且高位肛瘘可据瘘管及瘘口多少, 再分为高位的复杂性及单一性的肛瘘, 临床多用肛瘘的切除术治疗。但因高位肛瘘位置较深入, 且牵涉的周围组织多, 在治疗过程中难免损伤机体, 影响术后康复[4]。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方式主要指利用挂线对瘘管进行持续性的收缩, 致使瘘管可有效地打开及通畅地引流, 进而达到治疗效果[5]。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可借助橡皮筋产生紧缩力, 进而机械性地对周围组织处正常供血进行阻断及堵塞, 造成病变组织出现缺血性的凋亡, 高效抑制断端与周围组织间发生粘连, 进而间接避免肛管处直肠环进行回缩引起肛门失禁;同时, 挂线可提高对内口处以上病变性组织处理能力, 进而增加疗效[6]。此外, 于清除病灶时, 有效切开及分离沿括约肌的间隙及向上引流, 避免手术操作对肛门的括约肌处组织造成损伤, 缩短术后创面的瘢痕长度, 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7]。
同时结果显示, 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研究组, 由此进一步证明应用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 促进切口愈合。此外, 对照组术后的肛门功能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原因分析:传统高位的橡皮筋类挂线, 虽可避免肛门发生完全性失禁, 但易由于在治疗时使肛肠环得以勒断, 造成肛肠环发生部分缺损, 对括约功能造成影响, 引起术后排气和控便能力降低, 发生稀便而不易控制肛失禁。而虚挂线是借助橡皮筋的双股引流产生刺激效果, 加快肉芽组织的生长, 更利于腔隙引流及创面生长;同时, 早期引流及异物刺激可使组织处炎症消退, 促使其从基底生长, 进而保护肛门括约功能[8]。关于两组并发症,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肛瘘应用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的效果, 可有效改善症状, 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分析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肛瘘的效果。方法:收治肛瘘患者60例,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28例, 给予传统切开挂线治疗, 研究组32例, 给予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疗效及肛门功能。结果:对照组疼痛指数、创面瘢痕的长度、住院时间、创面的愈合时间均显著多于研究组, 总有效率低于研究组, 术后肛门功能评分均高于研究组,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切口微创挂线治疗肛瘘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肛瘘,微创,小切口
参考文献
[1]孙彦辉, 曹永清, 黄鸿翔, 等.温和灸促进肛瘘术后组织修复作用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4) :321-323.
[2]张志勇, 张亚杰, 李阿健.腹腔镜联合经肛门内镜手术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 17 (12) :1179-1182.
[3]曾宪东, 张勇.肛瘘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 17 (12) :1164-1166.
[4]黄忠明, 王辉, 李文辉, 等.微创切口高位虚挂线治疗高位肛瘘9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 2013, 48 (9) :68-69.
[5]黄忠明, 王辉, 李文辉, 等.低位微创切口高位虚挂线术在高位肛瘘的临床应用[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4) :234-237.
[6]宋世荣, 程新豹.70例微创小切口挂线旷置术治疗高位肛瘘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16) :114-163.
[7]孙志勇, 白莉.小切口微创治疗肛瘘63例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 (9) :41-46.
小切口微创法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 篇9
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腋臭患者均无腋部手术史。中男17例, 女31例, 年龄13岁~42岁, 平均年龄24岁, 均为双侧, 有家族史41例, 术前采用过药物治疗8例。
1.1诊断标准
轻度:活动后腋部出汗较多, 脱下衣服能闻到明显异昧, 夏季明显;中度:安静状态下脱下衣服就能闻到异味; 重度:靠近患者在0.5m范围内就能闻到明显异味。
1.2治愈标准
随访4~12个月, 患者主观感到满意, 活动后出汗明显减少, 脱下衣服抬起双手在0.5m范围内无异味, 切口隐蔽, 上肢活动度正常。
2手术方法
2.1术前准备及切口设计
患者术前沐浴, 避开月经期, 患者平仰卧位, 双手抱于其自身枕后, 双上臂充分外展, 腋毛区充分显露, 亚甲蓝先标出腋毛分布范围后行双侧腋下备皮, 再用亚甲蓝超先前标记范围缘lcm标记手术范围。术区形状一般呈菱形。在菱形长轴上下缘分别标记2个V形切口, 长2cm, 高1cm, 近臂端上缘切口呈倒置V形。
2.2麻醉
用已稀释好的利多卡因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120ml+2%利多卡因20ml+0.1%肾上腺素0.5ml) 分别于每侧术区注入60ml, 注射部位位于腋筋膜浅层与皮肤之间疏松间隙, 范围为龙胆紫标记区域, 使该区腋筋膜浅层与腋区皮肤被注射稀释利多卡因液彻底分离。
2.3手术步骤
浸润肿胀麻醉满意后, 备好电刀电凝, 沿设计线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直达腋筋膜浅层, 用解剖剪锐钝性相结合分离至术前标记的范围, (注意:皮肤底侧保留薄层脂肪, 让腋筋膜浅层大汗腺脂肪样颗粒保留于游离皮瓣上) , 充分游离皮瓣后, 使腋毛区皮下完全通透。从切口两侧分别翻转皮瓣剪除皮瓣上所带脂肪、和真皮深层的顶泌汗腺 (从皮肤真皮侧观察顶泌汗腺表现为粟粒大向皮下方向突出的皮色突起) 。待修剪完毕后用纱布擦拭修剪区域冲洗, 确保无明显出血后缝合切口。凡士林纱布覆盖术区, 打包堆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固定。术后第三天换药一次, 7d后拆线。
2.4注意事项
一个月内上肢不做剧烈运动, 提重物。患者可选择分2次手术治疗双侧腋窝, 手术间隔最好7d以上。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
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评判方法, 一般由患者自己, 医生护士及旁人对异味改善情况的判断。10cm内闻不到气味为优, 10cm内闻到气味为良, 10~30cm内闻到气味为中, 30cm以上闻到气味为差。
3.2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共手术91侧, 其中81侧创口均一期愈合, 1侧发生皮瓣坏死, 2侧发生皮下血肿, 2侧发生切口部分裂开, 5侧发生部分表皮糜烂, 创面经换药后均愈合。 术后随访8~20个月, 平均14个月, 共随访到43例共85侧, 术区瘢痕均不明显, 双上肢活动无受限。疗效评价为优63侧, 良18侧, 中7侧, 差3侧, 总有效率为96.7%。
4讨论
腋臭又称腋部臭汗症, 俗称狐臭。产生特殊臭味系细菌与大汗腺分泌物中的有机物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及氨所致。由于腋臭产生令人不悦的气味, 常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社交, 从而使患者自信心受到打击, 进而出现相关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疾患。在众多腋臭治疗方法如局部敷药, 香水掩盖, 局部注射药物, 激光, 冷冻……中手术方法仍是目前最彻底的去除方法。传统手术方法因为损伤大, 留有明显瘢痕, 甚至影响上臂活动, 现已逐渐被微创手术取代, 但盲目追求微创常不能较彻底去除大汗腺, 有时需二次手术, 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文中介绍术式的优点: (1) 小V切口位于腋毛区上下缘,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2) 膨胀麻醉避免损伤局部组织结构。 (3) 手术在可视条件下进行, 手术彻底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 切口位于腋毛区上下缘, 且位于手术区域最低端, 有利于排出积液, 术后不需要放置引流条。 (5) 打包堆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固定压迫止血和固定伤口效果明显。总之, 笔者认为采用此种术式治疗腋臭, 切口设计合理, 操作方便, 瘢痕隐蔽。只要修剪时仔细操作, 大汗腺去除彻底, 术后打包固定牢固, 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Mekee PH, 朱学骏, 孙建方 (译) .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2-28.
小切口微创 篇10
【关键词】切口妊娠;开腹手术;经阴道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71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64-01
切口妊娠是剖宫产后最常见的妊娠,也称作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妊娠,目前还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但临床上认为该病与手术所导致的内膜损伤有关[1-2]。切口妊娠可能会导致孕妇子宫破裂,最终行子宫切除术切除。笔者对切口妊娠采用腹式手术和经阴道微创手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探讨其效果差异。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均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60例切口妊娠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经腹部手术治疗,治疗组经阴道微创术治疗,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30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549±341)岁;距离上次剖宫产后1~9年,平均(715±134)年;阴道流血时间1~7d,平均(342±046)d;停经36~90d,平均停经(5349±1046)d。治疗组3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614±328)岁;距离上次剖宫产1~8年,平均(689±124)年;阴道流血时间2~7d,平均(355±043)d;停经38~89d,平均停经(5363±104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传统腹部手术治疗,术前禁食8h。麻醉方式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之后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沿着原切口将皮肤瘢痕组织切除,腹壁逐层切开;将子宫颈阴道上部充分暴露,确定孕囊着床部位;将子宫浆膜层和肌层切开,直到显露病灶,将其清除;对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组织进行修剪,在切口处周围采用刮宫手术清除宫腔内的蜕膜组织;经阴道留置宫腔气囊管,将5~15ml生理盐水注入,缝合切口,宫腔气囊管留置24h。
治疗组经阴道微创术治疗,术前准备与对照组相同,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外阴和阴道进行消毒之后将宫颈阴道部暴露;用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后唇,沿着阴道口的方向向下对宫颈进行牵拉,使阴道前壁和子宫颈交界处暴露;将生理盐水注入宫颈前壁筋膜层,形成水垫,将膀胱子宫间隙分离;于膀胱沟下05cm处将宫颈阴道黏膜切开,将膀胱子宫间隙分离,向上钝性分离推开膀胱,使宫颈内口、原疤痕切口与其上2cm宫体暴露;将病灶处子宫肌层横向切开,显露病灶;分别于切口上下用组织钳钳夹宫颈肌层组织,将病灶清除。之后的手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见表1。
3讨论
切口妊娠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异位妊娠,随着临床剖宫产术的应用增多,该类妊娠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长。切口妊娠随着妊娠的进展,极容易导致子宫破裂,造成腹腔出血,给孕妇带来极大的伤害,严重者还会出现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治疗切口妊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传统的开腹手术、药物保守治疗、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等。但开腹手术和药物治疗价格便宜,但是恢复时间长,出血也较多;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虽然效果好,恢复快,但费用较为昂贵,且手术会受到血β-HCG水平和病灶包块直径的影响;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又存在栓塞综合征、穿刺部位血肿等风险[3-4]。本研究显示,与开腹组相比,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也较少,还缩短了恢复时间,这对于发生切口妊娠后存在较大心理压力的孕妇来说是十分可靠的方法。且经阴道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满足患者再次生育的要求,也可弥补开腹手术、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宗儒.64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08):30-31.
[2]严祖芳,金群俏,倪美娣.宫腔镜电切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76例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02):305-306.
[3]魏华,杨静平,易村犍.阴式与腹式手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2015,12(24):1-3.
[4]李军霞.子宫下段切口妊娠23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86-87.
小切口微创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男30例, 女26例, 年龄最大89岁, 最小65岁, 平均71.7岁, 均为跌伤所致骨折。8例患者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 48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患者为陈旧骨折, 46例患者为新鲜骨折。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局部和全身情况进行常规全面评价, 其中9例患者采用全麻, 47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1.2.1 手术过程
全部患者行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 取平卧位, 患侧下肢内收10º, 臀大肌自然下垂, 小部分臀大肌纤维和筋膜沿阔筋膜肌纤维方向切开, 钝性剥离关节囊内下方、外侧, 显露前部;将患肢外旋, 切除前部关节囊组织, 将3只Hohmann拉钩分别放至关节囊外髋臼前柱、关节囊内股骨颈上方和下方, 测量股骨颈截骨线, 彻底切除关节囊和髋臼盂唇。用7号丝线缝合固定被剥离的臀中肌部分止点, 放置负压引流, 缝合伤口[4]。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对患者的伤口负压引流24~48 h, 同时还要坚持应用5~7 d低分子肝素钠和抗生素, 患肢穿1~2周直角防旋鞋。手术之后第一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曲、股四头肌舒张、股四头肌收缩活动, 每日练习100次以上。在手术后2~3周, 患者可扶拐下地进行适当的负重行走, 弃拐行走的时间大致在术后8~12周后进行。
1.3 疗效评价
对患者手术前后结果基于Harris标准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70分以下为差;70~79分为中;80~89分为良;90~100分为优。
2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随访3年, 最长49个月, 最短6个月, 未出现1例神经损伤、脱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基于Harris标准来评价结果, 优良率达98.2%, 其中优52例, 良3例, 中1例;评分为中的1例为85岁高龄患者。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往往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如深静脉栓塞、泌尿系统感染、肺炎、压疮等, 目前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已比较成熟, 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及疼痛现象, 也能避免因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与传统置换术相比, 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较多, 第一, 不用输血、出血量少, 可有效防止出现输血并发症;第二, 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不会干扰人体的重要脏器、手术创伤小。总之, 应用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为适宜, 其并发症少、费用低、损伤小、愈合率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时间短、易于取出内固定物, 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术前对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局部和全身情况进行常规全面评价, 其中9例患者采用全麻, 47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全部患者行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随访3年, 最长49个月, 最短6个月, 未出现1例神经损伤、脱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基于Harris标准来评价结果, 优良率达98.2%。结论 应用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为适宜, 其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损伤小、愈合率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时间短、易于取出内固定物, 值得临床大量应用。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髋关节,股骨颈骨折,置换
参考文献
[1]Woolson ST, Mow CS, Syquia JF, et al.Comparison of pri mary total hip replacements performed with a standard incision or a miniincision[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04.
[2]李永奖, 蔡春元, 杨国敬, 等.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42例[J].中医正骨, 2010, 22 (6) :42-43.
[3]钟小兵, 鲍智颖, 李文锐, 等.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3) :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