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外科手术

2024-12-02

小切口外科手术(精选11篇)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1

常规手术方法虽然视野开阔、操作方便, 但其创伤大、切口长、出血多, 从而增加了对心肺功能的负担, 严重者会造成术后胸壁畸形。而胸腔镜手术需要特殊器械, 费用昂贵, 对患者的选择较为严格, 使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微创外科的迅速发展, 心胸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 胸廓小切口微创手术已被广泛应用。我院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8例患者采用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8例患者行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8~62岁, 平均年龄38周岁;动脉导管未闭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5例;肺癌9例, 其中行肺叶切除7例, 全肺切除2例。

1.2 手术方法

大多数患者采取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取健侧卧位, 健侧躯体垫高30°, 术侧上肢上举, 肘关节弯曲悬固定于麻醉支架上。腋下小切口的切口长度约10~15 cm, 平均12.5 cm, 术前根据CT所提供的资料, 决定进胸的部位, 一般选第4、5肋间为上肺叶及中肺叶, 选第5、6肋间为下肺叶及中下肺叶, 使解剖术野范围在最直接的肺血管内进行。切开皮肤, 然后用电刀顺切口切开皮下脂肪层, 显露背阔肌前缘及前锯肌, 或用开胸器将前后肌群牵开, 使操作更感方便。为使胸内手术器官处于最佳视野和最佳操作部位可适当调整手术床的倾斜角度或摇高手术床腰桥[1]。

2结果

采用腋下小切口进行心胸外科手术的48例患者, 本组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动脉导管未闭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5例;肺癌9例, 其中行肺叶切除7例, 全肺切除2例。经治疗后无其他并发症, 切口均一期愈合, 临床治愈出院, 患者较为满意。一般开胸时间为6~15 min, 平均9 min;关胸时间为15~35 min, 平均25 min。开胸整个过程中失血量少于30 ml。术后胸腔引流量200~500 ml。术后患者切口轻微疼痛, 术后未采用任何镇痛剂。日常生活均无明显影响。

3讨论

常规心胸外科手术方法虽然视野开阔、操作方便, 适应性广, 术中能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能进行各种类型心胸外科手术。但该切口长, 创伤大, 出血多, 术后痕迹明显, 且开胸关胸繁琐费时, 增加了对心肺功能的负担, 术中牵拉肩胛骨会造成术后切口疼痛及肩胛活动受限等缺点, 严重者会导致肩部肌肉萎缩及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障碍[2]。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患者对手术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要达到现代胸外科技术所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外, 还要求尽可能减轻手术给患者所造成的不同创伤, 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以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生存质量。而腋下小切口手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常规切口手术大多数的患者已被该小切口完全替代。腋下小切口是保留肌肉剖胸切口的一种, 保留肌肉剖胸切口最早由Bethencourt和Holmes[3]提出, 相标准剖胸切口相比, 具有术后疼痛轻、胸壁肌肉保留完整、对肩部运动影响小、有利于手术后肺功能的改善等优点。经临床结果表明腋下小切口具有以下优点:①切口小、创伤小, 且手术部位位于腋下, 较为隐蔽不影响美观, 并且术后患者能下床活动较早, 利于肺不张。②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住院时间短, 费用低, 减少了机体创伤, 深受广大患者所喜用。③术后切口疼痛较轻, 利于咳嗽及肺不张。④切口愈合快, 切口短利于愈合[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不仅要求对手术的安全性, 而且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对各种疾病生活、生存质量逐渐被人们重视, 能否改善患者的情绪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救治过程。常规剖胸切口, 由于切口长、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 增加了对心肺功能的负担, 甚至产生肌肉萎缩, 从而使患者生活的质量明显下降。而腋下小切口, 因其切口小、创伤小、隐蔽又美观、术后疼痛轻,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几乎无影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贺榜福.腋下小切口在原发性肺癌手术中的应用.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4, 9 (4) :388-390.

[2]黄林生, 许哲仪, 肖大伟.腋下小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临床外科杂志, 2002, (21) :72-73.

[3]Bethencourt DM, Holmes EC.Muscle-sparing posterolateral thoracotomy.Ann Thorac Surg, 1988, 45:337-339.

[4]田振伟.腋下小切口在心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附26例报告) 现代肿瘤学, 2004, 4 (12) :190-191.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3

【关键词】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 3+ 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45-01

最近几年,我国人身意外上海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在这些意外伤害中,骨折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针对这种外伤,通常都会选择西医的治疗方式,骨外科患者通常都示损伤比较严重的患者,同时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手术,在手术中还会损失一定的血液,在手术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静养和恢复,所以患者在手术之后的运血机能相对较差,很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还会给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的情况,所以采取有关措施对其予以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作为中华创伤学会下属的“创伤研究所”,每年收治骨外伤手术病人5000余例,根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选取本院骨外科在2013年7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入院的经行手术治疗后出现切口感染患者59例,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21~68岁之间,平均年龄42.3±5.6岁,住院时间14~31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20.2±3.3天,手术持续操作时间在1~5h之间,平均手术持续操作时间2.2±1.1h。根据住院科室分类:脊柱骨科12例,关节骨科14例,创伤骨科33例;根据感染类型分类:表浅切口感染36例,深部切口感染19例,深隙感染4例;根据切口类型分类:Ⅰ类切口13例,Ⅱ类切口17例,Ⅲ类切口28例,Ⅳ类切口1例。

1.2感染因素分析

1.2.1患者因素

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骨外科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和患者自身的情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制以及有无其他疾病的病史等都会对骨外科临床手术切口感染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个个体的生理代谢技能都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在免疫力和抵抗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和儿童的体质要比青壮年的体质差,女性患者身体机能也处在相对较弱的状态,抵御病毒的能力也比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自身的机能就无法很好的抵御手术感染病毒的侵蚀,另外在患者手术之前或者是患者手术之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营养不良的现象就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出现,整个机体的抵抗能力会进一步降低。

1.2.2医院因素

1.2.2.1术前问题

很多患者在送到医院的时候都是通过急诊的方式送进来的,所以时间紧,任务重,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患者的骨折和其他合并症的救治工作,所以不能及时的给患者进行相关常规检查,此外,在手术之前患者皮肤的清洁工作也不是十分的到位,常规的消毒工作不够规范和科学等都会成为手术之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1.2.2.2术中问题

(1)手术室监管不严:手术室消毒不严格、器械灭菌效果差、监管机制不全等均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其中手术器械以及C臂X线机灭菌效果差可直接导致感染,监管不力,以致手术室内无关人员超出其承载额度,以及走动过于频繁,可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

(2)操作不当:手术人员操作粗暴,手术时间过长,暴露太久,对骨折部邻近软组织损伤较大,影响其血运;对开放性伤口清创不及时、不彻底,对污染、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清洗引流不充分,术后留有死腔以及异物;对已有感染者或开放性损伤者,未足够重视,术中未足量使用抗菌类药物。

1.2.2.3術后因素

患者在转入到病房之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同时也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程序给患者进行换药操作,抗生素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关节切口位置还没有完全的愈合就开始对患者进行康复性的功能训练,这样也会造成伤口的感染和开裂。从而使得患者康复的时间更加的漫长。

1.2.3环境因素

切口的感染和患者所处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夏季的时候,气候相对比较闷热潮湿,同时这也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使得切口更容易发生感染的现象,所以在手术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高温的天气。

1.3感染后处理

当切口发生感染后,用双氧水、等渗的生理盐水等进行清创处理,去除感染异物,防止炎症扩散,影响切口愈合;根据抗菌类药物应用原则,针对致病菌,合理联合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消灭感染;对切口处有大量渗透液者,可制作引流条进行充分引流;对出现皮肤等软组织坏死者,应及早清除坏死组织,并使用足够抗生素抗感染。

2、结果

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50到68岁的患者干仍然熟明显要比其他年龄段患者的感染书要多,开放性损伤占到了所有损伤类型的一大半,从季节的角度来说,夏季术后感染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春秋季节,从手术持续操作的时间上来说,持续手术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的几率也就越高。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与手术器械的显著发展,选择手术治疗骨折的患者显著增加,而切口感染作为衡量手术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具有很重要意义。手术切口感染是骨外科术后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等体质较差人群。根据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可确定致病菌,一般以表皮样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若不及时控制感染,后果严重者,将会伤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及致残,所以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伤口感染问题予以重视,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何耀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6)

[2]宋昭君,张为华,倪卫东.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2011(35)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4

1 数据与方法

1.1 统计表

统计开腹手术151例, 随机分为A、B 2组, A组 (术后放置皮下流管作为观察组) 76例, 年龄17-83岁, 平均 (52 5.62) 岁, 男34例, 女42例, B组 (术后未旋转皮下引流管作为对照组) 75例, 年龄20-79岁, 平均 (49 4.98) 岁, 男43例, 女32例, 比较2组之间术后伤口感染发生卒, 2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 操作步骤与方法

(1) 术后缝合为常规PDS可吸收线不间断缝合, 封闭腹膜, 生理盐水彻底冲创面。

(2) 埋放0号硅胶无菌引流管。A组:在管壁两侧每隔1.5厘米对称剪侧孔, 制成皮下引流管。埋放于皮下后, 皮下组织与皮肤一层缝合, 缝线位于引流管前方, 避免缝到引流管。皮下引流管从伤口下段约2 cm戳孔低位引出, 固定后接无菌引流袋。B组:常规规范缝合切口。

注:A、B组之间比较, 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 两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术后处理:24 h定时更换皮下引流管外接的无菌引流袋并对连接的器械各接口处做彻底消毒处理, 24 h需多次观察并随时挤压皮下引流管, 迫使皮下渗出物通过人工挤压排除渗出液。当引流液量甚少或者没有时, 5~7 d拆除皮下引流管, 7~12 d拆掉缝线;没有埋放引流管的患者, 术后按常规方法治疗。

(4) 抗生素药物治疗手段:按着腹部外科切口类型分, Ⅰ类外科切口使用一代头孢抗生素;Ⅱ类外科切口使用头孢二代或者三代抗生素;Ⅲ类手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并合并使用抗厌氧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 适当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均以静脉注射给药, 手术麻醉开始时使用, 术后视患者情况适时停药。

1.3

手术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拟定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2 术后观察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A组76例患者中74例Ⅰ期完全愈合, 没有发生感染, 占统计数据97.37%, 术后7~12 d伤口拆线;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占统计数据2.63%。B组75例患者中67例Ⅰ期完全愈合, 占统计数据89.33%;8例出现术后感染, 占统计数据10.67%。

2.2 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经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手术后切口感染多以内源性病毒感染为主, 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2.3 疗效统计分析

按着规范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参加统计的患者全部痊愈, 治愈率为100%。没有发生全身性感染患者以及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各种问题的发生。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高龄、有基础性疾病、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以及自身健康状况较差等因素都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婴幼儿因免疫功能低也在易发感染的主要对象中。老年以及因机体免疫功能差, 手术耐受性较低, 也是发生感染的主要人群。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 切口感染发生率相应增多也是难免的因素;

3.2 手术时间及手术室温度对感染的影响因素

手术时间短、手术室温度略低都会降低和减少空气中细菌吸附在手术切口处, 手术室和病房温度略低也会减少汗腺排出物, 并减少汗腺及切口渗出物营养物滋生细菌生长的机会。另外, 腹部手术切口若暴露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 会出现出血和血肿等后果的发生, 这些手术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使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增加;

3.3 患者体重对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高脂肪体重指数的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均较正常体重患者低;其脂肪组织会影响到手术切口正常愈合, 因为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愈合效果截然不同。

3.4 术前正常剂量抗生素的影响

术前正常剂量使用抗生素, 能够使患者体内续积一定浓度的抗生素, 从源头上及时提供杀灭和抑制细菌复制和增加, 减少切口感染病菌总数;

4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处理

真对局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治疗对策:每日彻底灭菌切口患部, 减少局部细菌总菌落数, 抑制菌落总数, 减少细菌代谢毒性物对创面破坏, 防止局部感染蔓延到全身。其中, 切口患部引流管及器械, 处置工具及器械必须无菌, 周边环境也必须清洁, 医生必须带口罩及无菌手套。为达到正常愈合, 对已形成的脓肿必须及时做充分的引流, 同时勿伤及正常组织, 止血必须彻底, 及时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选择适当的引流器械放置在引流通畅的部位, 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有机体性症状必须作脓液细菌培养分析。出现寒战高热, 必须立即做血培养。在长期住院病人中, 绿脓杆菌、肠球菌均是危险菌种。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 在没有查明感染菌种前首先联合使用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属均有效的抗生素。明确感染菌种后,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 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及剂量。

5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外科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感染经过正常的换药、引流及抗生素治疗, 营养加强都可以在一定治疗周期内痊愈。但必须重视的是, 严重的手术切口感染, 能够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也可能造成肺、肝或肾功能障碍以及应激性溃疡等。这其中, 任何一种非正常感染, 后果都是及其严重的, 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就目前, 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是: (1) 按不同患者自身体质状态制定周密的术前淮备; (2) 给病人提供良好的手术卫生环境和治疗过程的卫生环境; (3) 严控手术室净化指标, 提高治疗和病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 (4) 做好皮肤准备; (5) 术中注意保护手术切口, 保持器官和组织微循环正常; (6) 避免发生手术后的死腔, 杜绝异物, 清除坏死组织, 充分引流; (7) 规范技术操作, 减少细菌污染, 杜绝技术失误现象; (8) 按患者自身特性提出加强营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9) 适当降低病房及治疗区环境温度; (10) 适当控制探视患者人员数量, 较少外来污染物总量。

6 结语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治疗过程中常见问题, 也是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产生原因。不同类别的腹部外科手术切口, 可有不同的相应平均感染率发生:清洁腹部外科手术切口为1%~3%;有污染的清洁切口为5%~8%;污染切口为20%~25%;感染切口为30%~40%。腹部外科手术多数患者为Ⅱ、Ⅲ类切口,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高。非正常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周期, 延长治疗期, 增加非正常医疗费用, 扩大医患矛盾。比如:腹部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较长, 术中或术后切口污染, 创口渗液、渗血脂肪组织坏死, 形成皮下血肿、血清肿, 最终导致切口感染以及不能愈合等。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除了严格遵照规范无菌操作原则外, 彻底止血, 以及手术期正确规范使用抗菌, 术后实施充分的外科引流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腹部外科手术感染及其防治[J].人民军医, 1984 (10) :79-80.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44-45.

[3]刘春芙, 刘玉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102-103.

[4]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21-22.

[5]崔健, 彭健, 张阳德, 等.皮下引流管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88-89.

[6]丁杰, 张忠民, 潘扬, 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2009, 19 (16) :109-110.

微创外科:小切口,治大病 篇5

郑民华教授

亚洲内镜与腹腔镜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副主任。

擅长胃肠肿瘤、胆道、疝、甲状腺肿瘤、食管反流等微创外科手术,在大肠癌的微创治疗方面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1时30分~4时30分

你知道吗?有一种外科手术可以让患者免受“大切口、大创伤”的折磨,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一套精巧的手术器械,两三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花很短的时间,就能把原本需要开胸、开腹的病给治好--它就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并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的微创外科。

“微创”,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创伤的意思,用最小的创伤治好病自然是人人期待的。为了让广大读者对微创外科有更正确、更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受益于微创外科技术,本刊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郑民华。

Q:"微创"这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A:“微创”概念是一位英国的泌尿外科医生于1983年提出的,它包括两层含意,一是生理上的微创,即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二是心理上的微创,即手术带来的心理创伤小。应该说,“微创”概念的提出是现代医疗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微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微创”主要指微创外科,即借助腹腔镜与内镜技术,把先进的摄像探头从体表的微小切口放入体内,医生对着电视屏幕进行细微的组织切除、缝合等操作,达到与传统开放性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广义的“微创”则指所有的小切口、小创伤的手术技术。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微创”。

Q:微创外科和普外科有什么区别?

A:微创外科与普外科是一脉相承的,微创外科是普外科的改良。外科发展史可分三个阶段--普外科、外科微创化和微创外科。上世纪70年代,随着麻醉、消毒、营养、复苏等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外科迅速崛起,一些过去曾被视作“禁区”的大手术相继开展起来,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然而,“大切口”带来的疼痛、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于是,人们把视线转到了“小切口”,即外科微创化上。然而不久,人们又发现,小切口在带来小创伤的同时,也存在着显露差、视野不清、操作困难等问题。直到1989年,借助内窥镜技术,在放大的视野下进行操作,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微创外科的出现,才解决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堪称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Q:既然微创外科有那么多优势,那么它是否能完全取代普外科?

A: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普外科手术,微创外科都能做。但是,由于设备投入、技术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微创外科目前只是普外科的一个补充,还不能完全取代它。以瑞金医院为例,超过50%的普外科手术,下到最普通的阑尾、疝气、胆囊手术,上到高难度的胃癌、结肠癌手术,都能用微创完成。但在某些微创技术还不成熟的医院,微创手术占外科手术的比例就非常小了。

应该说,微创外科是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微创手术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手术,为人类造福。

Q:目前哪些疾病可以用微创治疗?

A:一般地说,在一些技术过得硬的大医院,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甚至胃癌、肠癌根治术都可以用微创来做。在美国,微创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抗反流手术(NISSEN手术)已成为金标准术。

Q:微创是否代表着低风险?

A:微创并不代表低风险,如果手术医生的技术不过关,微创手术的风险往往要比普通手术大得多。以胆囊手术为例,一个技术娴熟的医生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而一个技术生疏的医生常常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若操作时不慎损伤胆管或造成出血,问题就更严重,因为腹腔镜下胆管损伤的位置比传统开腹手术要高,补救非常困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都在开展微创手术,但是各级医疗单位的水平差距较大。在某些水平较高的医院,高难度的胃癌、大肠癌根治术都可以用微创做;而某些水平低的医院,则连一些最基本的胆囊、疝气手术,都常会发生因误操作而被迫中途转开腹等问题。

Q:微创外科除了做手术以外,还有什么优势?

A:微创外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兼具诊断的作用。以不明原因的急腹症为例,微创外科可以选择用腹腔镜进腹探查,医生通过电视屏幕,能清晰地看到全腹情况,约50%的疾病可以确诊,其创伤仅是腹部几个小孔;而传统外科通常会选择继续观察或剖腹探查,但前者可能会延误治疗,后者创伤大,且不易发现病灶。

此外,微创手术还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患者的美容需求。以甲状腺手术为例,传统手术会在患者的脖子上留下一道瘢痕,有碍美观;而选择从乳晕或腋下进入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则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Q::微创手术是否要比传统手术昂贵?

A:由于住院天数短的缘故,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费用相差无几,有时甚至还会低于传统手术。以上海瑞金医院的胆囊手术为例:微创胆囊切除术的费用约7900元,而传统胆囊切除术的费用约8800元。

Q:患者如何判断自己的病是否可以用微创来治疗?

A:由于目前国内从事微创外科专业的医生比普外科医生少得多,建议想通过微创手术治病的患者可以去当地大医院的微创外科门诊就诊,如果没有微创外科专病门诊,也可以选择普外科门诊,找专门从事微创外科专业的医生看病,由微创外科医生来决定是否可以做微创手术。

Q:微创手术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好医生呢?

A: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微创外科医生准入制度,一些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医院也打着“微创”的旗号招揽患者。因此,说目前国内微创外科市场鱼龙混杂,一点都不为过。

一般地说,找到好医生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着手:其一,看医院的品牌,三级甲等医院或教学医院的整体实力强,管理较完善,质量控制较好,值得信赖;其二,看科室和手术医生在业内的地位如何,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上网查到;其三,可以留意电台、电视台的健康类节目(注意:不是广告节目),这些节目里推荐的医生一般都比较著名;其四,朋友推荐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背景资料:世界上第一例微创手术的诞生

虽然腹腔镜技术发明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但在微创外科诞生之前,它只被妇产科、消化科用于诊断,没有一个人想到可以用它来做手术。第一例微创手术的诞生纯属偶然:1987年,一位法国的私人医生为一名女患者做腹腔镜附件切除的同时,又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切除了她有病变的胆囊。由于手术时间太长、操作太累,那位医生当时发誓再也不做这种傻事了。然而第二天查房的时候,他却惊讶地看到这名女患者已能起床,并坐在梳妆台前打扮了。那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走错了房间,因为按以往的经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至少要卧床数天,绝不可能恢复得那么快!面对如此惊人的现实,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微创外科的序幕就此被揭开。

“微创”手术展示区

除了人们熟知的胆囊、疝、阑尾等微创手术外,近年来,一些新的微创手

术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解除了病痛。

微创胃旁路减肥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教授王存川

对体重指数大于40,通过调理饮食,坚持运动及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态肥胖者而言,手术减肥是一种较好的减肥方法。胃旁路减肥手术在西方国家已经有40多年历史,大量资料显示,该手术减肥效果很好,术后体重不反弹。但传统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且腹壁还会留下一条长瘢痕。微创胃旁路减肥手术诞生以后,很快取代了传统手术,成为目前西方国家最标准的减肥手术。

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首先将胃横断,制造一个约10~30毫升容量的小胃以减少食物摄入,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胃肠道重建,使一段小肠被旷置,以减少肠道对脂肪和淀粉的吸收。术后患者减肥效果满意,半年内体重减轻30~50千克,腹壁上仅留下几个小小的“钥匙孔瘢痕”。

根据美国肥胖症外科学会的标准,下列患者可以选择手术减肥:①体重指数大于40或体重指数介于30到40之间,有肥胖引起的并发症;②年龄18~70岁;③肥胖症持续稳定5年以上;④饮食或药物治疗超过1年无效;⑤无内分泌系统病理改变;⑥患者对手术危险和并发症能充分理解和接受;⑦无药物成瘾或嗜酒等。

微创甲状腺切除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 许 朋 王存川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在颈部留下6~10厘米长的手术瘢痕,不少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常因惧怕手术留下的瘢痕而不愿手术,以致延误病情。如今,随着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切除甲状腺不留痕已成为可能。

手术时,医生先在患者的腋窝或胸部乳晕处做3个0.5~1厘米的小孔,通过内窥镜和特殊的手术器械完成甲状腺手术的全部操作过程,在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治疗效果的同时,保持了颈部皮肤的完整性。同时,由于内窥镜有5倍左右的放大作用,腔镜手术可以比传统手术更精细、更准确,最大限度地避免手术副损伤,如喉返神经损伤等。另外,由于腔镜手术主要通过超声刀操作,术中出血少,体内无残留线头,患者在术后一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微创治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世亭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病。痉挛发作时,眼睑反复抖动、口角抽动、面部变形,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工作、阅读及行走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治疗,还会导致面瘫、眩晕和听力下降,患者极其痛苦。目前,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微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该手术只需在耳后做一个四厘米长的皮肤切口和直径两厘米大小的骨窗,在显微镜下,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从神经上移开,并固定在远离神经的部位即可。整个手术耗时两小时,有效率达95%以上。因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两三天即可起床活动,一周即可出院。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临床处理 篇6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临床处理

普外科手术后, 最易发生的潜在并发症之一就是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生理上会给患者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 还会给患者增加一定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 也使得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影响愈后效果, 更严重的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入住本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患者600例, 年龄12~70岁, 平均 (35.5±20.4) 岁;其中男415例, 女185例。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88例。

2 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2.1 患者自身因素

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年龄是诱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 机体免疫力降低, 使得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速度缓慢。并且, 老年人很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血液循环, 降低周围血管的反应能力, 进而影响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抵抗能力。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血糖浓度的升高, 会加重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再者, 肥胖是诱发切口感染的另一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操作复杂, 会有多种侵入性操作, 如切割、牵拉等, 而肥胖者因为皮下脂肪层较厚, 会在电切及牵拉中加大力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组织, 从而诱发感染。患者本身伴有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时会造成免疫力低下, 导致机体对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下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 也会增加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1]。

2.2 人为因素

2.2.1 操作不当患者在进行手术时, 需要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完全无菌操作。普外科手术患者更是如此。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难免会有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缺乏, 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或操作过程中疏忽大意不够严谨, 致使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或者由于术中清点不仔细, 导致纱布或器械纳在患者体内, 造成进一步的创伤, 取出异物, 从而使得患者的局部组织受到重创, 免疫力降低, 给细菌一个突破口, 增加感染的机会。

2.2.2 抗生素的滥用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也可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人们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或滥用抗生素, 使得细菌在与抗生素的频繁接触中, 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 使有的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成为了超级细菌, 能够抵抗抗生素的药性, 从而增加了患者抗感染负担, 会引起二度感染。2.2.3客观因素影响患者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手术室及病房环境。手术室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 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携带的细菌造成污染的机会较大[2]。此外, 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和细胞生长, 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均会对切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3 临床处理措施

3.1 手术室环境卫生控制

手术室要严格进行卫生清洁消毒, 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空气消毒1~2次, 每周进行大消毒。分区功能标识明显,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手术室物品要进行真空消毒和生物实验。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入手术区, 限制实习医生的观习人数。

3.2 医护人员的清洁

参加手术的人员要穿好手术衣。严格进行手的消毒, 在传递手术器械及交谈中要保护好无菌区。3.3手术物品的控制患者进行手术大部分是侵入性操作, 细菌很容易进入皮肤组织进行干扰, 因此, 手术过程中, 所有手术器械都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医护人员在传递手术器械的过程中, 一旦手术器械超出了无菌区, 即属器械已被污染, 需立即更换才能使用。任何与手术有关的器械和衣物, 一旦污染立即更换, 不得再次使用。手术切口切开前贴无菌薄膜, 切开皮肤后更换手术刀片, 凡术中用于空腔脏器的敷料, 不可再用于其它。在手术过程中, 用力应适中, 避免过分牵拉组织细胞和粘膜, 增加组织的损伤[3]。

3.4 对症处理

对于手术切口感染中感染尚浅的组织, 若仅在缝合线处有分泌物, 可以进行热敷理疗, 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 若感染发生在脂肪较厚处, 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挤出脓液;对于切口感染有化脓现象出现时, 处理前首先用纱布防护周围正常组织。然后用注射器等用具清除过多的脓液和分泌物, 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必要时加用甲硝唑注射液彻底冲洗。对于手术后有引流管的患者, 要注意重视引流管的清洁, 及时冲洗和更换, 在更换引流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避免因引流管而引起伤口感染[4]。

4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切口一旦感染, 会减缓愈后的效果, 还会加重切口的负担, 有的会导致缝合的伤口再次裂开, 导致细菌的侵入, 严重者会弥漫全身, 其后果是全身性感染, 最终威胁患者生命。对于普外科手术切口的感染, 重点在于预防措施的实施。术前要求患者注重自身营养,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但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口部位是否感染, 则往往与进入切口的细菌数量、细菌的致病力和患者的抵抗力有关[5]。其中, 手术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呈正相关, 手术时间越长, 发生感染明显增高。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手术过程中尽量不可用力过度尽量减少组织损伤, 尽可能争取缩短侵入性操作的时间。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对于手术切口的护理要全面、规范、无菌。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切口有无红肿等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现, 要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2]褚惠敏, 刘金燕.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10) :37.

[3]韩得玉, 卢素文.手术伤口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2) :177-175.

[4]吴小蔚, 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9) :149-151.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7

关键词:胃肠外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手术切口感染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对象, 也是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关统计显示[1],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约为10%, 其中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占普外科首位, 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于本院的54例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有54例出现切口感染, 男31例, 女23例, 年龄42.3±7.3岁, 全部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中的诊断标准, 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11例, 结直肠肿瘤根治术10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2例, 阑尾切除术16例 (其中阑尾穿孔10例) , 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和 (或) 部分肠切除5例, 54例患者在术后24h全部予以早期肠内营养, 均经鼻置胃管置入肠内营养管。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及手术情况等方面, 比较不同因素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全部进行细菌感染检测, 对感染部位进行采样, 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 菌种鉴定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器及相关配套试剂盒, 细菌培养阳性的标准为G+菌菌落数不低于104CFU/ml, G-菌菌落数不低于105CFU/m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4例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分离培养出合格菌株共40株, 阳性率为74.1%, 其中G+菌27株, G-菌13株, 分别占67.5%和32.5%, 见表1。除性别与病变性质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外 (P>0.05) , 年龄、手术时间及有无输注输血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中外科手术占有重要位置, 人体消化道内有较多的致病菌, 特别是肛肠部位, 由于其独特生理解剖学特点, 均导致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报道显示[3], 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占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5.5%左右, 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 54例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4.1%, 其中G+菌和G-菌分别占67.5%和32.5%, 其中又以大肠杆菌与肠球菌为主。与相关报道结果相符[4]。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5], 在手术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预防管理措施, 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如在术前经充分的备皮及对周围正常组织进行良好的防护等。一旦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则应早期予以具有较强杀菌力、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少及对G-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中, 不同性别和病变性质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手术时间超过2h、年龄超过60岁、肿瘤、术中有输血及存在腹腔感染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较高 (P<0.05) , 分析认为其与高龄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减退, 对病原微生物防御力下降及伤口愈合速度慢等具有相关性, 此外, 高龄患者通常合并多个部位的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与肺部疾病等, 其均导致患者局部抵抗力减弱, 增加感染几率。此外, 腹腔感染为胃肠外科手术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 其与患者病情危重, 疾病控制不良, 抗生素使用不恰当等因素均密切相关, 因此, 需对其进行早期评估以利于采取积极治疗方案, 减少切口感染。综上所述, 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是否肿瘤、有无腹腔污染及术中有无输血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 应及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李宁.论“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1) :12-15.

[2]卢门永, 黄秀容, 叶燕婷, 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19 (15) :89-90.

[3]Brown, James A.Ventral midline celiotomy incision infections in the horse[J].Equ Veter Edu, 2012, 24 (3) :116-118.

[4]Owens SM, Brozanski BS, Meyn LA, et al.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for cesarean delivery before skin incision[J].Obst Gyn, 2009, 114 (3) :573-579.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8

1 选材

选用经过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2具, 男女不限, 要求腹部皮肤完好, 无破损。

2 设计和制作

2.1 正中切口标本

在脐与剑突之间做一纵形切口, 切口右侧直接切去15cm×2.5cm的腹壁至腹膜腔, 左侧选择15cm×2.5cm的长方形区域, 自上而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在操作时, 每层结构保留长度2.5cm, 层与层之间可稍做剥离, 以便观察。

2.2 旁正中切口标本

自前正中线外侧1cm处做一纵形切口, 深达腹膜腔, 在切口外侧选择15cm×3cm的长方形区域, 自上而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内侧缘 (外拉时显示) 、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在操作时, 每层结构同样保留长度2.5cm, 层与层之间稍做剥离, 以便观察。

2.3 腹直肌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旁正中切口标本相同。寻找腹直肌, 并根据腹直肌选择15cm×5cm的长方形区域, 在腹直肌正中做一条与前正中线平行的纵行切口, 切口一侧直接切去15cm×2.5cm的腹壁至腹膜腔, 另一侧自上而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在操作时, 每层结构同样保留长度2.5cm, 层与层之间稍做剥离, 以便观察。

2.4 麦氏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正中切口标本相同。将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 并3等分, 取其中、外1/3交点, 做一条与连线垂直的、由外上斜向内下的斜切口, 长度12cm, 深达腹膜腔。在切口内侧选择12cm×5cm的长方形区域, 在该区域内, 由外上斜向内下, 并根据由浅而深的层次关系, 呈阶梯状解剖出各层结构, 充分显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结构。操作中, 每层结构仔细剥离, 并保留长度1.5cm, 以便观察。

2.5 下腹部横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旁正中切口标本和腹直肌切口标本相同。寻找双侧髂前上棘, 将二者连成一条略向下垂的弧线, 弧线中点距离耻骨联合上方5cm。沿弧线做一弧形切口, 深度达腹膜腔。切口上方选择16cm×14cm的近似长方形区域。以前正中线为界, 左侧部分腹壁全层切除, 右侧部分自上而下、由浅而深, 呈阶梯状解剖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及壁腹膜等, 并逐层切除。操作中, 每层结构保留长度2cm, 以便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正中切口标本

该标本显示了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 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解剖中所见该切口下血管、神经分布少, 损伤也少, 操作方便, 能快速到达腹膜腔。但此处供血较差, 可能会给将来伤口的愈合带来一定影响, 而且术后还容易出现切口疝。

3.2 旁正中切口标本

该标本显示了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解剖所见该切口下血管、神经分布也较少, 腹直肌由于外拉不受损伤, 切口层次较多, 故术后伤口愈合较好, 而且能承受一定的腹内压力, 术后不易引发切口疝。

3.3 腹直肌切口标本

此标本选材与旁正中切口标本相同, 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相似, 但有不同之处。该标本需要分离腹直肌并切开1~2个腱划。解剖所见切口经过腹直肌, 血管、神经损伤较多, 故术后切口周围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感觉异常 (如麻木感) 。

3.4 麦氏切口标本

该标本也能清晰显示外科手术入路所经过的各层结构, 而且取材与正中切口标本相同。普通麦氏切口长度为5~7cm, 标本制作时考虑到每层结构的显露长度, 特将切口延长到12cm, 以便标本层次的观察。

3.5 下腹部横切口标本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接收的6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80例患者出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3.33%。80例患者临床资料, 男56例, 女24例, 年龄13~67岁, 平均 (35.7±2.3) 岁。

1.2 诊断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依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1], 均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

1.3 研究方法

对80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常规检查结果, 对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切口类型、住院时间、体温变化详细记录进行分析, 统计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感染率=感染病例数/病例总数×100%,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80例感染患者中, 13~19岁12例 (15.0%) , 20~60岁22例 (27.5%) , >60岁46例 (57.5%) , 60岁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60岁以下的患者 (P<0.05, χ2=4.5) 。

2.2 切口类型

对患者切口类型进行统计, 其中Ⅰ类 (无菌) 切口12例 (15.00%) ,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道;Ⅱ类 (相对有菌) 切口49例 (61.25%) ,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 但无明显污染, 如胆囊切除与阑尾切除;Ⅲ类 (污染) 切口19例 (23.75%) ,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域、胃肠道溢出污染物等, 如开胸心脏按压[3]。不同切口患者感染率比较显示, Ⅱ类切口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Ⅰ类、Ⅲ类切口 (P<0.01, χ2=8.1) 。

2.3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为0~2h 13例 (16.25%) , 手术时间>2h 67例 (83.75%) , 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大 (P<0.01, χ2=91.125) 。

2.4 住院时间

当患者的住院时间<7d, 感染28例 (35.00%) , 7~15d感染15例 (18.75%) , >15d感染率37例 (46.25%) , 住院时间长感染率较高。见表1。

3 结论

普外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切口感染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普外科患者600例发现80例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感染, 占13.33%。通过对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对切口感染有显著影响, 其中手术时间长于2h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83.75%, 这可能是手术导致切口长时间暴露, 经手术污染物等影响造成术后切口感染。手术类型中Ⅱ类手术患者感染率为61.25%, 这主要是因为Ⅱ类手术患者较多且手术处于相对有菌状态, 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此外, 年龄>60岁的患者感染率为57.5%, 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 普外科手术存在较高的风险, 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及术前各种并发症密切相关, 临床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 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切口感染并结合抗生素治疗, 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探讨感染处理措施, 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2013年3月接收的6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80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 所有患者均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及术前各种并发症。结果 研究证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及术前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手术切口感染有较大影响。结论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及术前各种并发症密切相关, 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缩短手术时间, 应用抗生素对切口进行抗感染处理, 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抗生素,探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顾红波.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7 (32) :19.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10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General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Methods:The 100 patients that had chroni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4 to Ianuary 2015 had been chosen. Based on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ether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 the extraction incision secretions culture. Results: Class I typ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ut III, but th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ection rate in men than women, the sam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age, older than 61 years of surgical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ld to be big, but not obvious; the operation time not less than two hours of the patient 's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with less than two hours of infection to be high, but the same high obvious.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creasing time increased ,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he infection bacteria culture statistics, it found that most of Escheriahia coli, the constituent ratio reached 31.11%,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18.89%.結论:The key points of prevention of incision infection are sterile operation, to strengthen ward management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standard operative technique can lower the infec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flushing the wound and proper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Genera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 Factors; Interventions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0-02

手术切口是普外科医生为了进行手术和去除病灶部位病变,在患者身体上用刀、剪、针等器械切开的口,最终目的是要一直或诊断疾病,包括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结构功能的形态等[1]。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者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症[2]。手术切口感染是在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发生往往会直接导致手术的成败。为了了解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情况,找出导致感染的原因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提出相关对策,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患者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4.7±5.3)岁。

1.2方法

選择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同时分析切口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Ⅰ、Ⅱ、Ⅲ类)等方面,并且培养切口的分泌物,以便分析切口分泌物的成分。

1.3切口感染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对手术部位的诊断标准。

① 表浅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 深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有脓液流出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 深隙感染:自然裂开或者有外科手术医生打开的切口中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患者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摄氏度),局部有压痛。

在组织病理学发现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的时候,应排除液体清亮、脂肪液化以及调查资料不全的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均可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在共计100例的患者当中,Ⅰ类切口的感染率要低于Ⅲ类切口,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感染率要高于女性,结果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组成方面,年龄大于61岁的患者手术感染率要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要大,但不明显;手术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的患者的感染率比小于两小时的患者感染率要高,但是同样高的不明显。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给人提醒的作用,参考的因素比较多。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切口分泌物培养

通过对切口感染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共得到8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构成比达到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为18.89%。详细情况参见表2。

3 讨论

3.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讨论分析

手术是在身体上用刀、剪、针等一系列工具进行的一种修复工作,也是一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和组织复原的操作。这对医护人员就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比如知识和手法操作方面。按手术目的可以分为修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按污染情况可以分为无菌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4]。无菌手术的切口因为手术环境和条件,往往都能愈合良好,但是由于人体自身和空气中存在大量细菌,要防止细菌通过切口进入到伤口内部引发感染,所以要施以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另外,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感染几率,比如患者的肥胖程度、病情的严重性、鼻腔内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手术后生活的环境等等。

通常,术者操作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如果进行合理的清洁伤口和有效的杀毒杀菌,患者伤口的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调查发现,有的手术医师因为一味追求速度,手法粗糙,没有保护好伤口,导致患者的伤口污染,加之本身处于高危环境,容易被已经受到细菌感染的体液所污染,局部创面可能渗出较多,容易为病原体创造滋生条件。

3.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干预措施讨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感染率。要想很好的防止患者的切口感染,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地方,这里必须做好相应的杀毒杀菌的措施,否则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影响。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服和鞋帽,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的走动。手术过程中不要抖动布类,注意给患者保暖,而且患有呼吸道等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而且不允许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携带手机。

另外需要加强病区和患者的管理工作。由于患者的身体条件不一,所以自身的抵抗力就不同。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少患者周围的人员流动,并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通过结果可知,在患者感染的细菌当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所以医护人员应该特别为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使肠道中细菌数量相对减少,并且使用正确的脱毛方法,避免不避绕的备皮。同时应该注意引流管的清洁并及时的冲洗和更换,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回收和管理,避免污染。

综上所述,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因素是有不同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细菌进入到了患者的切口部位。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快速手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床使用率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均能够控制患者的感染率。再加上医护人员的正确操作和熟练手法,患者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屠松菊.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43-44.

[2] 陈锦福,景士宏,杨柳等.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3):33-34.

[3] 向黎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6852-6852.

小切口外科手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普外科手术后患者620例,其中男性患者345例,女性患者275例,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35.5±10.5)岁,所有患者经本人知情同意均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急性阑尾切除手术220例,疝气修补术120例,甲状腺切除术78例,胆囊及肠道手术患者89例,剖腹探查术40例,乳腺癌切除术73例。随即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排除患有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慢性疾病。

1.2 方法

甲组患者300例,于手术前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术前抗生素的预防感染治疗,主要选用抗生素为: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克林霉素磷酸酯、青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及甲硝唑等。依据患者手术时间术前1~2d,每天2次进行抗生素治疗,在手术中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手术后1~2h内进行抗生素治疗。

乙组患者320例,在手术后0.5~1h内进行抗生素的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同甲组患者,在手术中不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测指标: (1) 切口感染:接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液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证据,均属切口感染; (2) 术前住院天数:自入院治疗至进行手术治疗的时间[3,4,5]。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 () 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

甲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发生率为2.00%;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23例,感染发生率7.18%,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均采用清理创口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2.2 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因素

2.2.1 手术切口感染同术前住院时间相关性(表1)。

2.2.2 手术切口感染同年龄的相关性(表2)。

2.2.3 手术类型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表3)。

2.2.4 手术切口大小同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表4)。

3 讨论

3.1 术前给药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

在本文统计结果显示手术前进行抗生素看感染治理,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甲组6例,发生感染的情况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12例,差异性显著,结果显示进行术前的抗生素预防术后手术切口感染。

3.2 年龄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

在本文表2中统计结果显示,年龄相对较大的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相对越高。原因可能为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细胞自我修复及机体代谢和再生能力的下降,手术后切口愈合的时间相对延长,导致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因此术后切口感染率相对较高。所以对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预防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

3.3 手术类型同手术切口相关

在本文表3中,对620例普外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依据手术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术后切口感染率发生最高的手术类型是胆囊及肠道手术,主要原因是胆囊及肠道的手术为带菌手术。虽然在手术前应进行灌肠及禁食、禁水等措施进行肠道的清理,但肠道及胆囊内的细菌及病原体依然会部分存在,在进行手术切开治疗时如没有进行良好的保护,则会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所以对胆囊及肠道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3.4 手术切口大小同切口感染相关

在本文表4中,对手术患者切口大小及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越大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相对应增加,所以较大的手术切口也为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发因素之一,因此对大切口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应进行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如发生感染应积极抗感染,促进切口愈合。

3.5 术前抗生素治疗切口感染的相关

随机进行分组,对甲组患者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乙组患者不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情况,甲组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00%,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7.18%,差异性显著,结果说明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和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是:术前抗生素治疗、年龄因素、手术切口大小、手术类型因素等[6,7,8,9,10]。针对患者术的情况,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具有高发因素患者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能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对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普外科手术后患者620例, 随机分为两组患者, 甲组患者300例, 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乙组患者320例, 不进行术前抗生素治疗, 对对比分析, 其术后手术感染发生率及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甲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情况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 差异性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手术前住院治疗的时间、手术类型、患者年龄、手术切口大小。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有效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元平, 秦晋陵.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处理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11) :1111-1112.

[2]杨成虎, 范秀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探讨[J].西部医学, 2009, 21 (5) :808-809.

[3]喜平, 李宗芳, 程琪辉, 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2 (2) :182-183.

[4]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5) :519.

[5]赵春华.普外科切口感染临床分析科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2006, 22 (15) :2286-2287.

[6]刘丽华, 魏全珍, 张惠珍, 等.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091-1092.

[7]Khan S, Teotia SS, Mullis WF, et al.Do progressive tension suturesreally decrease complications in abdominoplasty?[J].Ann PlastSurg, 2006, 56 (1) :14-20.

[8]王灵, 张曲娣.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5) :521-523.

[9]吕晓春.50例小儿惊厥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8) :145-146.

上一篇:有效互动机制下一篇:生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