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小切口手术

2024-10-20

腹部小切口手术(共12篇)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1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应用及技术的提高, 大多数良性子宫附件手术可在腹腔镜下完成, 体现了良好的微创效果。由于输卵管、卵巢的特殊解剖位置和便于牵动的特性, 传统的外科手术方式也能达到微创效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下腹部超小切口及超小切口下腹腔镜辅助 (简称腹腔镜辅助) 进行附件手术, 并与腹腔镜附件手术进行对照, 分析3种术式的微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7年1~4月术前诊断为卵巢囊肿、异位妊娠、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56例,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3种微创附件手术的术式及方法、优缺点, 微创程度, 并发症及严重程度、费用情况, 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21例选择下腹部超小切口, 10例选择下腹部超小切口腹腔镜辅助, 25例选择腹腔镜。3组患者年龄均20~40岁。

1.2 方法

1.2.1 下腹部超小切口术式

选用硬膜外麻醉, 头低位抬高臀部, 取耻骨联合上正中4 cm, 超小纵切口或横切口2.5~3.5 cm左右, 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5~6 cm, 切开前鞘6~7 cm, 钝性分离腹直肌6~7 cm。检查无误打开腹膜, 并扩大腹膜切口6~7 cm。探查子宫附件, 发现病灶, 分离粘连, 直视下抽出较大囊肿之囊液或粉碎瘤体, 使囊肿缩小后提出腹腔或在皮下组织切口内行囊肿剥出, 可吸收线缝合, 卵巢成形或附件切除;异位妊娠或不孕症患者提出输卵管进行病灶切除、输卵管伞成形或造口、输卵管吻合或植入术等。直视下提出输卵管卵巢困难者, 可用组织钳钳夹宫底或钳夹圆韧带后依次提起输卵管或卵巢。皮肤切口皮内缝合, 术后5天拆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24小时后拔出尿管。

1.2.2 腹腔镜辅助术式

选用硬膜外麻醉, 头低位抬高臀部, 取耻骨联合上正中4 cm, 超小纵超口或横切口1.5~2.5 cm左右, 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4~5 cm, 切开前鞘4~5 cm, 钝性分离腹直肌4~5 cm。检查无误打开腹膜, 并扩大腹切口4~5 cm, 甲状腺拉钩将腹壁提起, 腹腔镜镜头进入腹腔。探查子宫附件, 发现病灶, 并照相留记录, 镜下抽出较大囊肿之囊液, 使囊肿缩小后提出腹腔, 行囊肿剥出, 可吸收线缝合, 卵巢成形或附件切除;异位妊娠或不孕症患者提出输卵管进行病灶切除, 必要者行输卵管吻合或植入术, 皮肤切口皮内缝合, 术后5天拆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24小时后拔出尿管。

1.2.3 腹腔镜术式

全身麻醉下, 采用德国Wolf公司生产的电视腹腔镜及器械, 气腹压力维持在13 mmHg, 行三穿刺点 (脐下、右下腹1 cm两个, 左下腹0.5 cm一个)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种、肿物类型, 分别行粘连分离、囊肿剔除或附件切除术, 特殊情况下改开腹行止血、输卵管吻合术等, 术中照相留记录。术后5天拆线,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12小时后拔出尿管。

1.3 统计学方法

t检验。

2 结 果

2.1 下腹部超小切口术式21例中, 输卵管妊娠8例, 卵巢囊肿7例, 输卵管性不孕症6例。输卵管妊娠8例中, 行病灶切除、输卵管吻合6例 (75.0%) , 其中1例为双侧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切除1例 (12.5%) , 切除伞部行壶腹部造口1例 (12.5%) 。卵巢囊肿7例中, 畸胎瘤3例 (42.9%) 、巧克力囊肿3例 (42.9%) , 卵巢冠囊肿1例 (14.3%) , 均行囊肿剔除术, 其中1例因畸胎瘤实性成分过大, 延长切口至5 cm后粉碎瘤体后提出腹腔再行剔除术。输卵管性不孕6例中, 分离粘连, 行输卵管伞成形术7条、输卵管阻塞部位切除及吻合3条、输卵管宫角植入2条。手术时间平均71.3±21.7分钟, 术中出血少, 术后排气时间18.3±9.5小时, 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5.8±0.6天, 无切口感染, 术后病率1例, 无并发症发生。

2.2 腹腔镜辅助术式10例中, 输卵管妊娠3例, 其中2例病灶切除输卵管吻合, 1例输卵管切除;畸胎瘤3例, 巧克力囊肿2例, 卵巢冠囊肿1例, 均行囊肿剔除术;双侧输卵管脓肿1例, 行一侧输卵管切除, 一侧输卵管伞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59.8±18.3分钟, 术中出血少, 术后排气时间16.3±8.9小时, 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5.3±0.5天, 无切口感染, 无术后病率。

2.3 腹腔镜术式25例中, 输卵管妊娠8例, 其中6例行输卵管开窗术、2例行输卵管切除术;巧克力囊肿6例, 畸胎瘤5例, 卵巢冠囊肿2例, 均行剔除或巧克力囊肿壁烧灼术;输卵管性不孕4例, 行分离粘连、造口术3例, 改开腹行输卵管吻合1例。手术时间平均69.4±23.5分钟, 术中出血少, 术后排气时间12.8±7.9小时, 术后12~24小时内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4.5±0.7天。无切口感染, 无术后病率。

3组手术情况见表1。

超小切口与腹腔镜术式比较:①P<0.05;②P<0.001

3 讨 论

传统的妇科卵巢肿瘤切除术于1809年由Ephraim Mc Dowell首次成功进行[1], 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形成了较为完整及安全的手术器械及手术方法, 作为传统手术的止血、剥离、缝合、打结等基本操作更是安全可靠。近20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作为微创外科, 腹腔镜手术受到医生及患者的广泛认同。但腹腔镜手术所采用的全身麻醉、气腹、电凝、电灼操作及不可预测的出血、损伤等并发症, 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输卵管卵巢的特殊解剖位置和便于牵动的特性, 有别于其他外科手术部位, 决定了传统的附件手术方式也能达到微创效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下腹部超小切口 (2.5~3.5 cm左右) , 皮下、前鞘及腹膜切口扩大至6~7 cm, 能够迅速开腹进入腹腔, 能在直视下分离粘连, 抽出囊肿内液体或粉碎瘤体, 将输卵管或卵巢牵出腹腔外或皮下组织切口内, 直视下进行传统的手术操作, 如囊肿壁完整剔除、卵巢成形、输卵管伞成形或造口、输卵管吻合、输卵管植入及附件切除等手术操作, 能充分发挥传统外科手术的止血及缝合优点,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若手术困难时, 能立即扩大切口安全地完成手术。下腹部超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进行附件手术,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的优点是:在硬膜外麻醉下, 不需要气腹, 抽出囊肿内液体或粉碎瘤体、牵拉出卵巢或输卵管, 体外进行传统的手术操作。与超小切口术式相比的优点是:切口更小, 腹腔镜下探查并能照相记录病灶。腹腔镜附件手术除全身麻醉及气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外, 尚需一定的仪器设备及术者具备一定的手术经验。输卵管性不孕症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 但到目前仍是主要用于诊断, 简单地分离粘连、输卵管伞成形及造口, 虽有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的报道[2], 但绝大多数医院尚不具备镜下输卵管吻合或输卵管植入的水平。

本文资料可以看出3种附件术式的术中术后情况差异不大, 手术时间长短主要与手术复杂程度及操作技巧有关, 而与术式关系不大, 各术式术中均未刺激肠道, 术后排气时间的长短主要与所采用麻醉方法不同有关, 住院时间的长短主要决定医生或患者是否愿意提前出院, 而非取决于切口的不愈合;费用的高低3种术式差异较大, 腹腔镜手术的费用最高, 与传统手术费用相比, 最少多收费2000元。总之, 针对病情、病种给予最适宜的手术, 安全第一, 且能更多的考虑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来春, 段涛, 朱关珍, 主译.铁林迪妇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

[2]Larue L, SedbonE, Crequat J, et al.Per-celioscopic surgery of the distal fallopiantube in infertility[J].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1990, 19 (3) :343.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观察与护理的办法与规律。方法:通过回顾在我院妇产科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情况,探索其护理规律。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妇产科护理论文时间为2.7h,手术均成功,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1例。这些患者在术后5―10d,经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干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关键词】 腹部切口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345-01

手术治疗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手术既是治疗的过程也是创伤的过程,对术后感染、伤口裂开、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使患者在术后及早康复,做好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妇产科实施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187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实施剖宫产手术的161例,异位妊娠的15例,实施附件手术的11例,手术平均时间为2.7小时,患者住院时间为5―10d,所有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

护理

心理护理。当确定要做手术时,基本上所有的病人都会担心手术会引起疼痛,或恐惧手术有夺取生命的危险。还有病人会担心身体的过度暴露,更顾虑手术可能会让自己丧失某些重要的功能,以致改变自己的生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护理人员要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耐心的解答病人的提问。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地进行入院指导,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控制好病房的温湿度,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沟通,礼貌用语,微笑服务。由于患者在文化素质以及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关怀和鼓励,耐心听取和回答患者的倾诉和提出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麻醉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护士对患者还要做好术前的宣教工作,讲清手术注意事项,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也要及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联合其亲友对其进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程度,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应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保持通风良好,控制好温湿度。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对术前有合并症的患者应积极给予对症治疗,贫血患者一般将其血色素控制在110g/l以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采用调整饮食和药物的办法来控制血糖,一般应将其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后再进行手术。同时认真进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宣教指导工作,包括床上使用便器,术后深呼吸、咳嗽、翻身、收缩和放松四肢肌肉的运动等。对免疫力低、体弱的患者应积极地改善其状况,让其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身体状况改善后再行手术。做好饮食护理,术前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过程,患者的饮食应以能量适宜、低膳食纤维、低脂肪、少量多餐为原则,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其机体的抵抗力和愈合力。对年岁大进食困难以及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护理人员与营养师应共同为其制定食谱,主要目的是为其增加能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提高其抵抗力;患者还要做好肠道准备,术前8h要禁食,术前4h要禁水。为减轻病人的焦虑程度,保证病人的充足睡眠,完成手术前准备后,按医嘱可给病人适量的镇静剂,如异戊巴比妥、地西泮等。

术中护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横切口减少缝合张力,关腹时在保证麻醉满意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止血彻底。缝合时动作要轻柔,保护好切口,避免腹壁组织的撕裂,防止发生感染。

术后护理。术后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切口的恢复情况,注意切口是否有渗液渗血,切口张力是否增加。肥胖、患有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后应及时进行物理治疗,加快其局部血液的循环、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患者术后可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稍垫高一侧肩胸,这有利于口腔分泌物引流,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防止窒息。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小时。术后次晨可略抬高床头,取半卧位,使患者放松腹部肌肉,这有利于腹腔引流,减少脏器刺激,降低切口的张力,减轻疼痛;也利于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同时,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减少渗出液对膈肌和脏器的刺激。应合理使用腹带,及时查看腹带松紧度,及时固定腹带。患者在咳嗽、翻身时要保护好切口,告知患者术后咳嗽的作用和方法,避免发生切口开裂,在咳嗽时取平卧位,护理人员可用双手轻压其腹部两侧,降低切口张力。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衣服、床单整洁干净,鼓励病人活动肢体,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血压、呼吸并记录,直到平稳后改为每4小时一次。妇产科手术病人通常于术后24小时拔出尿管,注意观察尿量,术后病人每小时尿量不得少于50ml。术后可适当补充维生素、水和电解质、血浆和蛋白(血浆和蛋白可行胃肠外补充)。肥胖的患者应保持切口干燥避免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术后可根据患者疼痛的情况给予止痛处理,以保证病人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护理活动。及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避免发生褥疮。给予患者适当的按摩,这样能缩短术后排气的时间,有利于胃肠的蠕动。告知患者术后应在早期进行活动,但是不能过早进行剧烈运动,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增强体力,防止肠粘连。可热敷穴位促进患者尽早排气、排便。观察并记录患者大小便情况,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产气少、易消化的食物。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7h,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5-10d经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为5-10d,平均6.5d。

结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方法,出现术后感染以及切口脂肪液化是常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有重要意义。我院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干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3

【关键词】 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2-01

近年来,肥胖人群增加,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及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趋势,严重影响了切口愈合的质量。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年发生的79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做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年发生的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例79例,其中男41例,女38例;年龄26-86岁,行上腹部手术36例,其中胆囊切除15例,胃大部切除术10例,胃癌根治术2例,肠梗阻手术7例,脾脏切除2例。下腹部手术43例,直肠癌根治术6例,腹股沟疝手术13例,阑尾切除术20例,前列腺摘除术4例,均为肥胖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4-7天切口出现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和大量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切口渗液少,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且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将渗液尽可能排出后,外敷碘伏纱条,多数患者经2-3次换药后可按期拆线;②切口渗液较多,根据情况拆除1-2针缝线,高渗盐水冲洗创面,用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无渗液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对合创口,消灭死腔。经3-5天换药,一般可愈合;③对切口皮下分离,全层裂开者,予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清创,放置高渗盐水纱条,刺激肉芽生长,湿透后及时更换,使肉芽新鲜,水肿消退后二期全层缝合;④微波理疗,促进伤口干燥;⑤高渗糖加胰岛素或中药去腐生肌散伤口置入,敞开引流;⑥前鞘前面放置引流管,并负压吸引。

2 结 果

全部患者切口均于术后8-21天愈合,随访2-6个月无发生切口裂开或感染。

3 讨 论

3.1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原因有:

3.1.1 肥胖患者较厚的腹壁脂肪本身血运较差,皮下组织切开后脂肪的血流遭到进一步破坏。

3.1.2 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下降。

3.1.3 各种机械刺激 ①高频电刀的高温使脂肪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②粗暴操作,拉钩压榨,止血不彻底,结扎大块组织;③切口长时间暴露,使组织脱水,均加重脂肪组织血运障碍和氧化分解反应。

3.2 诊断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可诊断切口脂肪液化。

3.2.1 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有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

3.2.2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脂肪粒。

3.2.3 切口无红肿、挤压痛,切口皮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3.2.4 渗液涂片无细菌生长。

3.3 治疗 切口脂肪液化使局部积液,容积效应使切口不愈合,所以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但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愈合时间,可根据液化范围和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排出积液,纱条引流,使用高渗盐水纱条湿敷和红外线或微波理疗,可促进创面干燥,刺激肉芽生长。虽然脂肪液化非细菌感染但液化的脂肪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极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充分引流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菌药物时可考虑应用抗菌溶液纱条湿敷。对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还应加强支持治疗以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3.4 预防 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

3.4.1 术前积极控制感染、高血糖、高血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术前30分钟和术后抗菌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微波照射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3.4.2 合理使用高频电刀,避免损伤真皮层,对肥胖患者应慎用电刀,必须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以恰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而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变性坏死。不应用电刀切开皮肤,切开脂肪层时应分层切开,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电刀反复切割组织。活动性出血点不用电刀直接止血,而应该仅钳夹出血点,间接电凝止血。

3.4.3 注意保护手术切口,使用切口保护膜或湿纱条保护以免长时间暴露。

3.4.4 缝合腹膜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将坏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量,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

3.4.5 对肥胖患者的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应采用减张并仔细分层缝合,同时避免大块缝合,打结时动作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

3.4.6 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渗液可能时应置橡皮条引流,24-48h拔除,或置橡皮管负压引流,3-5天拔除。

3.4.7 切口术后沙袋加压减少死腔促进愈合。

3.4.8 术后行红外线或微波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防止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永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外基礎与临床杂志,2007(06).

[2] 许元禄,徐乐泉.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1(12).

[3] 王新居,崔吉勇.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7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0).

[4] 谢昭太,林兴悦,林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04).

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妇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共计68例,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0.0±20.12) 岁, 患者中共计有1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 8例行次子宫切除术, 10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 6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年龄21~66岁, 平均年龄 (40.19±0.03) 岁。观察组患者中共计有8例行子宫全切除术, 10例行次子宫切除术, 9例行卵巢囊肿切除术, 7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上无显著差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护理方案, 观察组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的整体护理方法。观察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前, 患者往往会担心手术带来的危害, 也会恐惧手术的成功率, 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心理疏导, 给他们普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正规操作方法和手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同时, 医护人员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病情的相关健康知识教育, 叮嘱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起做好手术的准备。此外,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术前的饮食进行合理安排, 切忌饮食过冷过热、过辛辣、不喝酒、不吸烟, 要多摄入低脂肪、高蛋白和维生素含量多的食物, 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和修复力, 加快伤口愈合。术前患者要保持皮肤干净清洁, 术前半小时进行备皮, 以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

1.2.2 术中护理

手术中, 医师要熟悉患者用药情况, 例如有无药物过敏情况。医师护士要操作专业又熟练, 医师与护士紧密配合,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缝合前注意对切口进行清洗, 逐层缝合, 注意动作轻柔, 以防伤口裂开。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后, 患者居住的病房内要定期进行消毒, 床单要保持清洁干净, 以防患者出现咳嗽引起伤口感染等。护士要每天观察患者的切口部位, 每天换药时动作要轻柔, 同时要特别留心伤口是否有发炎、肿胀、渗血情况, 严格做好各项记录, 有紧急或者反常现象要立即报告医师, 做对症处理。手术刚结束, 患者腹部应该进行绑腹带, 易半卧为主, 同时护士要叮嘱患者不要轻易挪动身体, 以防伤口裂开。护士或者家属要协助患者翻身, 卧躺。饮食方面, 手术当天要严格禁食, 手术后1~2 d内要进流食, 切忌不能吃易腹胀的食物, 如有胃胀情况也要及时向医师反映, 同时可采用上腹部按摩以减轻腹胀情况。手术后1周, 患者可改为软食为主, 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可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多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以增强营养, 提高免疫力, 早日促进康复[3]。此外, 手术后2周, 要鼓励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早日下床活动, 起先可以沿着床行走, 简单做些手脚活动, 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强度。心理方面,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沟通安慰, 尽量让患者保持轻松、不畏惧的心态, 树立好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 两组数字比较使用 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护理, 对照组34例病患者, 有29例痊愈, 其余5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切口肿胀、疼痛等不良反应, 总有效率是85.29%, 无效率为14.71%;观察组34例患者中, 护理治疗有效人数为32人, 无效人数是2人, 总有效率是94.12%, 无效率为5.88%。观察组有效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进行整体护理治疗比单纯进行常规护理治疗更能有效提高腹部切口患者的治愈率。

3 讨论

妇科疾病是妇女中常见的疾病, 患有妇科疾病的妇女往往生活受到困扰, 疾病对患者本身的身体有较大影响, 更严重的是有些疾病会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 对患者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4]。有些患者对妇科疾病没有引起明显的重视, 例如月经不调, 长期的月经不调往往是子宫或者卵巢发生病变, 所以应当引起患者的广泛重视[5]。腹部切口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手段。因此, 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一直为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关注。

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类,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采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整体护理, 对于对照组则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护理方法主要是从心理、饮食等方面护理, 例如手术前对患者的恐惧紧张进行及时的心理安慰, 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安排以及切口部位皮肤的备皮;手术中医师和护士要密切配合, 操作专业又熟练, 实行无菌操作;手术后患者居住的房间要定期消毒, 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 做好记录, 患者自己要注意饮食, 注重锻炼, 保持心情愉悦。医护、患者及其家属携手, 进行良好沟通与配合, 切口手术就能成功率更高。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整体的护理操作能降低伤口感染发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实验结果良好, 因此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广为使用整体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 选择我院妇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共计68例,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划分,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体的护理干预, 主要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方面着手护理。结果 经过对比护理治疗, 观察组中总有效率是94.12%, 对照组中总有效率是85.29%, 观察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加强妇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的整体护理,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妇科手术,腹部切口,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建萍.大黄芒硝药袋外敷治疗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35) :177-178.

[2]董秀华.妇科腹部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放置引流管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 (32) :7842.

[3]冯秀丽.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 (3) :386-387.

[4]张婷, 汪希鹏.妇科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 28 (6) :406-408.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5

摘要:目的 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选取年2009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与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并总结处理措施。结果 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表现为脂肪液化(30例,60%)、切口感染(15例,30%)、腹内压升高(5例,10%),原因比例从高到底分别为肥胖、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及线结反应等。结论 影响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临床要谨慎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积极处理,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愈合不良;原因;处理措施

妇产科临床治疗中手术频率较高,因术中患者需要开放腹腔,且操作过程中伴有麻醉、牵拉等刺激,会致使患者术后热量散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胃肠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肠胃蠕动消失、脂肪液化、腹胀腹痛等问题,引发肠胃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承受痛苦,影响切口愈合质量和术后康复,造成患者预后下降,这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非常不利[1]。因此,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处理办法,对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为我院妇产科患者并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术后伴有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签署同意书,手术方式主要以子宫切除术、剖宫产术和卵巢囊肿剥除术为主,并均在术后1w左右发生切口红肿且有血性分泌物或脓液流出。50例患者年龄23~47岁,平均(27.8±5.6)岁,切口长5~13?M,平均长度(7.2±2.4)?M。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伤口红肿疼痛现象,手术切口可见脓性分泌物者血象居高不下。

1.2方法 选取临床同类研究文献,大量查阅资料,根据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整理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补充验证,逐一对照患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与原因,做好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1.3统计分析 临床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原因见表1。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表现为脂肪液化(30例,60%)、切口感染(15例,30%)、腹内压升高(5例,10%)。讨论

妇产科治疗经常需要应用手术方式,手术无论大小对于机体来说都会有一定损伤,尤其是腹部手术,患者出血量多,范围大,因手术暴露腹部切口时间较长更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及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针对较长出现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现象,分析影响愈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是确保患者得以早日康复,恢复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2]。结合本次研究来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最典型的几大表现是脂肪液化、切口感染、腹内压升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肥胖、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及线结反应等,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处理措施如下。

切口愈合不良主要分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主要是细菌污染伤口造成抵抗力下降,一般常见的感染细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等为主,由于女性常见手术部位子宫、阴道等存在大量菌群,因而感染几率高,所以术前加强检查、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无菌护理是关键,通过加强器械消毒、环境消毒等措施减低感染率,适当应用抗生素,尤其是针对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引发切口愈合不良要做好防范措施[3]。对于术后血象较高者要积极查找原因。术前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非感染性因素诸如营养不良和肥胖引起的切口愈合不良,前者要加强营养,及时营养补充,做好忌口与饮食指导,积极纠正贫血,后者较容易引起脂肪液化现象引发感染,皮下脂肪层肥厚患者更易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切口缝合时要彻底止血,皮下脂肪层有出血或渗血也是切口愈合不良常见的原因。对于有过手术史的患者,术前要询问有否切口愈合不良及其原因,若为线结反应,缝合腹壁皮下脂肪层及皮肤要用丝线全层间断缝合,术后7d拆线。除了要做好切口缝合,避免影响血运,选用合适疗法(微波疗法等)改善液化症状也是有效措施[4]。

临床工作中,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比如肥胖患者,除术中要仔细缝合,更彻底止血,其术后切口状况更要严密观察,对有无渗液情况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更换敷料,选择合适抗生素[5]。如营养不良患者,术前术后做好营养评估,积极纠正贫血,设计合理的饮食计划,并根据患者营养状况选择输注血浆、红细胞、人体蛋白等,提升手术耐受,降低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多使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食物。无论是术前术后,无菌操作和定期消毒都是降低患者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在专业技能磨练方面要下功夫,更好的缝合伤口,仔细操作,认真总结,仔细分析促使患者伤口更好的愈合,让患者能平顺预期出院,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影响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临床要谨慎查找原因,实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让患者能如期出院。

参考文献: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6

近年来随着妇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明显增加,分析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过程,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5月收治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30例,其标准按文献报道[1],符合以下表现:①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患者拆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30例病例中妇科手术12例,其中子宫全切除术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卵巢囊肿5,卵管妊娠切除手术2例。合并肥胖5例,糖尿病4例(均合并肥胖),中度或重度贫血2例,术后咳嗽1例,无合并症4例。使用电刀6例。剖宫产手术18例,纵切口6例,其余均为横切口。合并肥胖7例,中度或重度贫血1例,滞产4例,妊娠水肿4例,术后咳嗽2例。30例中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延长30分钟左右15例。术中出血>400ml 3例,其余术中出血量平均150ml。30例患者中8例术后体温升高,38.5℃以下。19例于术后3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8例术后5天,3例术后7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

治疗方法:术后3天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液时,应仔细查看渗液部位及范围,如渗液较少、范围小,可挤出渗液,切口覆盖碘伏纱布,辅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30分钟,2次/日。如渗出液较多、范围较大,则拆除液化部位缝线,充分清除渗出物,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加压包扎,消灭死腔,并放置敷有美宝湿润烧伤膏引流条,辅以微波理疗,补充营养,防感染等。

结 果

30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愈合时间7~15天。

讨 论

从病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肥胖合并糖尿病、妊娠水肿、滞产、术后咳嗽、高频电刀应用不当、切开与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营养不良等。

在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了美宝湿润烧伤膏,其成分有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作用。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抗炎作用。故认为湿润烧伤膏减轻了术后脂肪液化切口的疼痛,加速了其愈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体会预防非常重要,很大程度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包括:①积极治疗合并症:糖尿病患者控制空腹血糖在3.3~5.6mmol/L,餐后1小时血糖8mmol/L以下[2]。对贫血,Hb 90g/L以上。对于营养不良患者可给予输注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来改善人体机能。对咳嗽者要止咳化痰治疗。对妊娠水肿患者使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②要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合理应用电刀,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对肥胖患者最好不要使用电刀,对滞产者要及时处理。③术后48小时后给予微波理疗(尤其是对肥胖患者),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总之,认为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术后和对病员体质等各方面的注意,要特别注意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原因,预防要早、诊断要早,一旦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发现越早,治疗恢复越快,且治疗后痊愈以较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 篇7

1 心理护理

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 给予细致的解答,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努力为患者创造心理安定的住院环境, 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施, 以热情和蔼、关心、同情的态度, 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 熟练清湛的操作技术, 取得了患者的信任, 以信赖的良好医患关系, 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 防止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等问题出现。

2 术前护理

饮食调节, 按照适宜能量、低脂肪、低膳食纤维、少量多餐的原则, 加强术前营养及支持治疗。对营养不良消瘦的患者, 应增加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 以提高血浆蛋白水平, 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 促进伤口愈合, 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对于患糖尿病的患者, 需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调整来控制血糖, 待血糖稳定后再行手术;对于贫血的患者, 应给予药物补充铁剂, 积极纠正贫血;对消化道吸收功能较差、体质消瘦的患者, 应注意通过营养补充改善一般状况后再行手术。

3 术中护理

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视具体情况可选用横切口及减张缝合, 关腹时应保证满意的麻醉、动作轻柔避免腹壁组织的撕裂, 选择适当的缝合材料, 彻底止血, 逐层确切缝合, 做好切口的保护, 预防感染。

4 术后切口的护理

每日观察患者的腹部切口情况, 根据药敏试验,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慎用广谱抗生素减少切口感染;同时注意切口处有无渗液渗血, 切口张力是否增加, 特别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的患者更要细致观察;平时卧位床头抬高15~30°, 双膝下垫小软枕, 放松腹部肌肉;而咳嗽时应采用平卧, 陪护双手轻压腹部两侧, 减轻切口张力适当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必要时补充血浆、蛋白行胃肠外营养。对于肥胖患者, 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 保持切口干燥, 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一旦发现切口脂肪液化, 切口裂开等情况, 及时通知医生, 对症处理。

5 疼痛护理

术后腹部切口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通常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阈值低。性格外向者同等程度的疼痛比性格内向者反应更强烈, 主诉更多。

6 康复教育

术后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 讲解床上大小便、科学起坐的重要意义, 以免引起腹部切口张力增强, 有碍切口愈合,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腹带, 及时查看腹带松紧度, 及时固定腹带。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早期活动, 促进胃肠功能与体力恢复, 防止肠粘连, 还可以采用热敷穴位等措施, 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排气、排便;观察并记录大小便情况, 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 术后避免过早剧烈活动, 执行护理操作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患者合作, 防止因操作时患者体位变动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切口裂开。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8

1 数据与方法

1.1 统计表

统计开腹手术151例, 随机分为A、B 2组, A组 (术后放置皮下流管作为观察组) 76例, 年龄17-83岁, 平均 (52 5.62) 岁, 男34例, 女42例, B组 (术后未旋转皮下引流管作为对照组) 75例, 年龄20-79岁, 平均 (49 4.98) 岁, 男43例, 女32例, 比较2组之间术后伤口感染发生卒, 2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 操作步骤与方法

(1) 术后缝合为常规PDS可吸收线不间断缝合, 封闭腹膜, 生理盐水彻底冲创面。

(2) 埋放0号硅胶无菌引流管。A组:在管壁两侧每隔1.5厘米对称剪侧孔, 制成皮下引流管。埋放于皮下后, 皮下组织与皮肤一层缝合, 缝线位于引流管前方, 避免缝到引流管。皮下引流管从伤口下段约2 cm戳孔低位引出, 固定后接无菌引流袋。B组:常规规范缝合切口。

注:A、B组之间比较, 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 两组在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术后处理:24 h定时更换皮下引流管外接的无菌引流袋并对连接的器械各接口处做彻底消毒处理, 24 h需多次观察并随时挤压皮下引流管, 迫使皮下渗出物通过人工挤压排除渗出液。当引流液量甚少或者没有时, 5~7 d拆除皮下引流管, 7~12 d拆掉缝线;没有埋放引流管的患者, 术后按常规方法治疗。

(4) 抗生素药物治疗手段:按着腹部外科切口类型分, Ⅰ类外科切口使用一代头孢抗生素;Ⅱ类外科切口使用头孢二代或者三代抗生素;Ⅲ类手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并合并使用抗厌氧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 适当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均以静脉注射给药, 手术麻醉开始时使用, 术后视患者情况适时停药。

1.3

手术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拟定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2 术后观察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A组76例患者中74例Ⅰ期完全愈合, 没有发生感染, 占统计数据97.37%, 术后7~12 d伤口拆线;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占统计数据2.63%。B组75例患者中67例Ⅰ期完全愈合, 占统计数据89.33%;8例出现术后感染, 占统计数据10.67%。

2.2 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经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手术后切口感染多以内源性病毒感染为主, 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2.3 疗效统计分析

按着规范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参加统计的患者全部痊愈, 治愈率为100%。没有发生全身性感染患者以及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各种问题的发生。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高龄、有基础性疾病、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以及自身健康状况较差等因素都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婴幼儿因免疫功能低也在易发感染的主要对象中。老年以及因机体免疫功能差, 手术耐受性较低, 也是发生感染的主要人群。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 切口感染发生率相应增多也是难免的因素;

3.2 手术时间及手术室温度对感染的影响因素

手术时间短、手术室温度略低都会降低和减少空气中细菌吸附在手术切口处, 手术室和病房温度略低也会减少汗腺排出物, 并减少汗腺及切口渗出物营养物滋生细菌生长的机会。另外, 腹部手术切口若暴露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 会出现出血和血肿等后果的发生, 这些手术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使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增加;

3.3 患者体重对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高脂肪体重指数的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均较正常体重患者低;其脂肪组织会影响到手术切口正常愈合, 因为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愈合效果截然不同。

3.4 术前正常剂量抗生素的影响

术前正常剂量使用抗生素, 能够使患者体内续积一定浓度的抗生素, 从源头上及时提供杀灭和抑制细菌复制和增加, 减少切口感染病菌总数;

4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处理

真对局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治疗对策:每日彻底灭菌切口患部, 减少局部细菌总菌落数, 抑制菌落总数, 减少细菌代谢毒性物对创面破坏, 防止局部感染蔓延到全身。其中, 切口患部引流管及器械, 处置工具及器械必须无菌, 周边环境也必须清洁, 医生必须带口罩及无菌手套。为达到正常愈合, 对已形成的脓肿必须及时做充分的引流, 同时勿伤及正常组织, 止血必须彻底, 及时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选择适当的引流器械放置在引流通畅的部位, 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有机体性症状必须作脓液细菌培养分析。出现寒战高热, 必须立即做血培养。在长期住院病人中, 绿脓杆菌、肠球菌均是危险菌种。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 在没有查明感染菌种前首先联合使用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属均有效的抗生素。明确感染菌种后,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 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及剂量。

5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外科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感染经过正常的换药、引流及抗生素治疗, 营养加强都可以在一定治疗周期内痊愈。但必须重视的是, 严重的手术切口感染, 能够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也可能造成肺、肝或肾功能障碍以及应激性溃疡等。这其中, 任何一种非正常感染, 后果都是及其严重的, 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就目前, 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是: (1) 按不同患者自身体质状态制定周密的术前淮备; (2) 给病人提供良好的手术卫生环境和治疗过程的卫生环境; (3) 严控手术室净化指标, 提高治疗和病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 (4) 做好皮肤准备; (5) 术中注意保护手术切口, 保持器官和组织微循环正常; (6) 避免发生手术后的死腔, 杜绝异物, 清除坏死组织, 充分引流; (7) 规范技术操作, 减少细菌污染, 杜绝技术失误现象; (8) 按患者自身特性提出加强营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9) 适当降低病房及治疗区环境温度; (10) 适当控制探视患者人员数量, 较少外来污染物总量。

6 结语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治疗过程中常见问题, 也是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产生原因。不同类别的腹部外科手术切口, 可有不同的相应平均感染率发生:清洁腹部外科手术切口为1%~3%;有污染的清洁切口为5%~8%;污染切口为20%~25%;感染切口为30%~40%。腹部外科手术多数患者为Ⅱ、Ⅲ类切口,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高。非正常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周期, 延长治疗期, 增加非正常医疗费用, 扩大医患矛盾。比如:腹部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较长, 术中或术后切口污染, 创口渗液、渗血脂肪组织坏死, 形成皮下血肿、血清肿, 最终导致切口感染以及不能愈合等。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除了严格遵照规范无菌操作原则外, 彻底止血, 以及手术期正确规范使用抗菌, 术后实施充分的外科引流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腹部外科手术感染及其防治[J].人民军医, 1984 (10) :79-80.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44-45.

[3]刘春芙, 刘玉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102-103.

[4]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7) :21-22.

[5]崔健, 彭健, 张阳德, 等.皮下引流管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88-89.

[6]丁杰, 张忠民, 潘扬, 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2009, 19 (16) :109-110.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最小25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49.2岁;本组60例患者均于术后3~14 d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现象, 其中切口未裂开28例, 切口裂开32例;且60例患者中35例患者为肥胖患者, 25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于渗出液较少, 且切口未裂开的患者无需拆线, 只需将渗液基础, 并利用浓度为0.5%的碘伏对切口消毒, 同时还应定时更换敷料, 确保切口干燥, 待无渗出液流出即可。对于渗出液较多, 且切口裂开较小的患者无需将切口拆开, 可适当拆开缝线, 并利用浓度为0.5%的碘伏对切口消毒, 并在切口内放入盐水纱条, 并进行引流, 同时应定时更换敷料, 确保切口干燥, 待无渗出液流出即可。对于渗出液较多, 且切口裂开较大的患者应及时将缝线拆除, 并敞开切口, 将盐水纱条置入其中, 并进行充分引流, 且应定时换药, 待无渗出液流出即可。

1.2.2护理方法

1.2.2.1心理护理患者一旦有切口渗出液渗出现象发生极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心理。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合理的重视, 积极主动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并且要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好转情况, 逐渐增加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及勇气。

1.2.2.2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切口情况, 尤其要加强对切口皮肤颜色、渗出液量及性质等的观察的重视, 并且要及时对敷料进行更换, 确保切口部位干燥、清洁;且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以防感染现象发生。对于糖尿病及肥胖患者应加强对其切口张力情况观察的重视, 并且要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咳嗽及大便时应加强对切口保护的重视, 可取半卧位, 以减轻腹壁张力, 促进切口愈合。

1.2.2.3其他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房环境护理的重视, 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 保证病房干净、清洁,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同时对于伴有严重腹胀症状的患者应给予其肛管排气或胃肠减压处理。同时对于卧床患者应加强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视, 且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确保营养均衡, 且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此外, 对于伴有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等症状的患者若切口脂肪液化现象发生则应在给予患者上述护理的基础上以患儿切口液化程度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 并且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局部处理, 从而有效的避免并发症发生。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其切口渗出液均消失, 术后3~7 d患者切口处长出新鲜肉芽组织;且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中无一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现象发生, 术后7~15 d患者切口愈合出院。

3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常见的一种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 该现象的发生极易导致患者切口感染几率增加, 且会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 不仅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 而且还极易增加患者的经济心理压力[2,3]。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现象发生已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因素有很多, 而常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肥胖。肥胖患者在行腹部手术治疗时对其脂肪组织造成损伤, 使得其出现脂肪组织缺血现象, 术后极易导致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现象发生, 从而在切口部位形成渗出液, 进而对伤口的正常愈合造成影响。2手术器械的使用。多数患者在行腹部手术治疗时都需多次采用高频电刀进行操作, 而过多的使用高频电刀极易因高温而损伤患者脂肪组织,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脂肪组织变形现象。3止血及缝合操作不当。在给予患者腹部手术治疗上操作人员止血及缝合不当极易导致渗血及血肿等现象发生, 从而导致死腔形成, 进而造成脂肪组织液化现象发生[4,5]。

综上所述, 以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具体特点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切口愈合, 其临床价值较高,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思会, 关梦琦, 李丰.葡萄糖胰岛素在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价值.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8) :1294-1295.

[2]方国英, 闫木菊, 杨海敏.49例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治疗效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2) :1919-1920.

[3]周素维.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8例临床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7) :554-555.

[4]吴晓梅, 赵新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重庆医学, 2011, 40 (19) :1942-1944.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22例探析 篇10

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共行腹部手术243例, 类型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胆囊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肠梗阻粘连松解术、直肠癌根治术、剖腹探查术等,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插管全麻。所有患者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22例, 现分析如下。

2 结果

切口感染共22例, 感染率9.05%, 男10例, 女12例;年龄分布:55岁以上9例, 14~55岁7例, 14岁以下6例;肥胖14例, 低蛋白血症10例, 恶性肿瘤5例, 手术时间>3h 9例, 引流管自原切口引出3例, 术中使用电刀20例, 合并糖尿病5例。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 结合22例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就以下相关因素进行讨论。

3.1 抗生素使用及术前消毒

依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清洁手术一般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 但对于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的手术, 通常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手术感染, 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1], 可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因为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在切开腹壁时, 组织中已保持了较高的抗生素浓度, 可明显减少血液中的细菌浓度及生长速度;相反术后使用抗生素, 含有细菌的血液已渗入腹壁切口及手术创野中, 抗生素对这部分细菌就没有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此外术前规范消毒、严格无菌操作, 使手术野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状态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对术后的切口愈合有影响, 营养差的患者术后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使其不能或不愿摄入食物, 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以满足机体能量代谢需要, 再加上术中、术后出血, 使营养状况更加恶化, 机体抵抗力降低, 切口愈合时间延长, 容易感染[2]。相反肥胖患者由于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 切口处血管被切断, 术后血供差, 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腔等, 使其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3.3 缝合技术

缝合切口时, 如果残留无效腔, 易导致腔内积血, 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同一部位反复进出针, 极易导致皮下脂肪液化, 术后切口感染率高;切口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 易发生线结反应致局部炎症, 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缝合切口时对合不良、打结过紧可影响切口的血液循环, 使切口延迟愈合, 增加感染机会[3]。

3.4 手术时间

手术操作时间长短能明显影响切口感染率, 时间越长, 侵入性操作越多, 切口感染率越高。手术时间越长, 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的机会增加, 加之长时间的牵拉, 使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加重组织的损伤, 降低组织的防御能力;手术时间过长, 脂肪组织会氧化分解、液化坏死, 增加切口感染率。因此手术切口应大小适宜, 操作熟练, 密切配合,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才能降低切口感染率。

3.5 电刀使用

电刀使用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上发挥很大作用。但是不正确的使用易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伤, 引起切口延迟愈合、脂肪液化、局部感染的发生[4]。故使用电切、电凝时功率不可随意加大及反复电凝。严格按电刀调节程序进行操作, 输出功率调至达到术中止血为目的, 功率过大、电凝时间过长时产生的高温向周围传导, 将造成邻近组织烧伤、坏死, 引起切口感染。

3.6 放置引流管

腹部手术后多数要放置引流管, 应放置对组织刺激性小的硅胶引流管。引流管一定要放置在利于引流出渗出液及残余脓液的位置[5]。避免从原切口引出, 且不要与原切口过近, 以减少腹腔残留液体污染切口的机会, 引起切口感染。

3.7 其他原因

此外, 老人、小儿、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 这也是术后切口容易感染的原因[6]。因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控制血糖至理想范围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 合理使用抗生素、改善营养状况、注重术中细节、规范操作等是预防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霞, 曹晋桂, 何小峰, 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9) :1302-1303.

[2]覃忠卫.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200-3201.

[3]廖泽飞, 陈一杰, 吴淼, 等.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5 (2) :219-221.

[4]张波, 张翔, 宋璇, 等.高频电刀切割、止血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4) :333.

[5]伍晓汀, 周勇.腹腔引流管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 :35-36.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11

关键词:肿瘤;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0-701-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0.003

我院于2007年3月~2010年2月对前来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10年2月来本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来本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共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恶性肿瘤的诊断以术前或术后的病理诊断为准。其中男性患者为220例,女性14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60.8±4.6岁。

1.2 调查方法

由医院感控科专职人员和监控护理人员,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跟踪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术前情况(术前合并症、术前住院天数、术前日手术室环境消毒、术前肠道准备情况、术前有无放疗、化疗)、术中情况(术中用药名称、剂量、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情况、术中是否进行肢端保暖等)、术后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感染日期、病原学送检情况、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不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腹部切口感染42例,感染率为11.7%。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见表1。由表可见,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年龄偏大、术前有并发症、术前放化疗、术前日病室无消毒、手术时间较长、围手术期未用药或未严格用药(P均<0.05)。

3讨论

手术是多种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已成为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第二位因素[1]。而肿瘤患者中以腹部肿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临床医生一直关注的难题,本组切口感染率为11.7%,低于学者[3]所报道的感染率,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等有关,但这些较高的感染率都说明术后切口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问题。恶性肿瘤常与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免疫功能低下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恶性肿瘤患者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肿瘤细胞自身可产生并释放一系列抑制性因子直接参与宿主的免疫抑制,是其影响机体免疫的重要因素,另外,除了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因素影响外,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还有多种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更高,一方面这与老年患者外周血管对炎症细胞的反应性低,吞噬细胞活性下降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且营养状况较差,大大增加了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性。为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应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地完善各项检查后再入院可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积极改善基础疾病,术前口服抗生素可使结肠中病原菌显著减少,有利于防止术后感染,本研究也证实了围手术严格预防用药能大大降低切口感染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恶性肿瘤患者术

后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4,14(5): 520-521.

[2]郭志晨,叶竹梅,黄樟生,等.外科腹部手术

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6,16(7): 761-762.

[3]王惠,苏义刚.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

监测与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8,

腹部小切口手术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16例, 女22例, 年龄18~60岁不等, 平均39岁。属普外科各种腹部手术及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品脂肪液化、且符合肥胖标准 (体重指数BMI>23~26) 的病例,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10 cm, 平均7.5 cm。中上腹部手术18例 (包括胆囊切除术9例, 胃手术4例, 结肠手术5例) , 下腹部手术20例 (包括剖宫产10例, 子宫全切4例, 异位妊娠4例, 阑尾炎切除术2例) 。所有病例均于术后3~7 d切口出现黄色渗液, 量不等, 混有脂肪滴, 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边缘无明显红肿热痛, 渗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

根据切口渗液多少, 愈合情况、有无坏死组织等, 将患者分成3组。A组:换药组15例, 切口渗液较少, 部分愈合不良。不拆除缝线, 外敷酒精沙块, 加压包扎, 隔天换药1次, 直至切口愈合;B组:引流组10例, 切口渗出液较多, 部分皮下组织游离, 愈合不良。不拆除缝线, 于切口外最低处别外戳孔, 置吸管引流, 切口外敷酒精纱块, 加压包扎, 每天换药1次, 不轻易敞开全部切口。C组:缝合组13例, 切口渗出液较多, 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 则及时拆除全部缝线, 敞开切口, 充分引流, 以洒精或康复新沙布湿敷, 每天1~2次, 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后两组患者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A组患者均术后9~12 d愈合, 无需Ⅱ期缝合, B组均于术后10~15 d愈合, 平均13 d, 无需Ⅱ期缝合;C组中5例换药6~8 d后行Ⅱ期缝合, 5例换药10~13 d后行Ⅱ期缝合, 平均愈合时间18 d。3组患者切口均未发生感染。

3 讨论

文献报道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和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关系。本组20例普外手术、18例妇产科手术均未使用高频电刀,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分析与术者的手术技术不佳、脂肪反复切割、切口暴露时间较长等有关。一些医师切开时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细胞破坏, 术后脂肪组织坏死液化;缝合过密过紧,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更差, 脂肪细胞发生无菌性坏死;皮下缝合不严密, 留有死腔;组织渗液集聚, 引流不畅;压力增高, 影响血供, 导致炎症反应, 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措施应掌握:①术中慎用电刀, 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并避免脂肪层的反复切割, 减轻脂肪组织破坏;②缝合腹膜后以生理盐水洗净切口, 清除坏死脱落组织;③皮下组织止血彻底, 宜全层缝合, 不留死腔;减少盐水清洗切口, 清除坏死脱落组织;减少切口暴露时间, 避免反复钳夹脂肪组织及缩短压迫组织时间;打结时力度适宜以免切割破坏脂肪组织形成死腔;置引流管于切口脂肪深层可引流渗液, 利于切口愈合;④术后3~3 d常规检查切口, 换药时可轻轻将皮下的坏死物、渗液挤出, 洗净切口;⑤有条件术后常规以红外线、微波照射切口, 保持切口干燥, 减少渗液形成, 促进渗液的吸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手术患者的增多, 腹部切品脂肪液化在临床上也超来越多见, 其发主要原因与脂肪厚、血供差、组织受损坏死、渗液引流不畅等有关。提高手术技能、通畅引流可以有效预防脂肪液化。脂肪液化发生后, 应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上一篇:稳定作用下一篇:理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