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手术切口(精选8篇)
无菌手术切口 篇1
骨科无菌手术多为修复或重建手术, 往往需植入内固定物, 术后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轻则延长疗程、增加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 重则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相对漫长的过程, 良好的护理是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09年4月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573例, 其中植入内固定物429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14例, 髋膝关节置换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 59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56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伴有糖尿病3例。
1.2 临床表现
切口浅表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切口深部感染:上述表现不明显, 多为局部的深压痛;多伴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病原学检测
切口分泌物或深部穿刺物细菌培养可确诊, 本组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4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荧光假单胞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4 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本组切口感染病人感染均被控制, 1例病人肢体功能障碍行二期手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多处于焦虑、恐惧和悲观状态, 担心手术失败、预后不良。护理上应多安慰病人, 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对感染的恐惧及治疗效果的顾虑,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与病人多进行非医疗性活动的接触, 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温暖, 保持情绪稳定,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小儿、老人及女病人髋部关节等处手术, 要特别注意预防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对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病人,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利于细菌繁殖。给病人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以免引流液倒流进而逆行感染。此外, 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条件下,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 以利于引流。
2.3 营养支持与药物治疗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 尤其老年人, 多有骨质疏松, 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以利于骨质生长, 同时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了营养, 又预防了便秘,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 是治疗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针对切口疼痛, 遵医嘱予布桂嗪、哌替啶及肌肉松弛剂等药物镇痛, 并指导病人深呼吸, 可放松紧张情绪, 减轻疼痛程度。
2.4 手卫生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 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的手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身体及病人接触过的血压计、听诊器、便器等, 都有可能造成病菌的传播, 是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术后切口感染病人, 更应注意手卫生, 在接触该类病人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杜绝切口混合感染的发生, 同时防止感染细菌传播给其他病人, 特别是一些耐药性较强的细菌, 如耐假氧西林葡萄球菌等。
2.5 加强病房管理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病人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切口引起感染[1], 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把感染病人病房作为重点区域,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病人交叉感染。病人废弃物用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 送焚毁炉焚烧。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常规,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 讨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 使创伤性病人手术治疗后切口易感染[2]。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造成组织损伤, 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3]。此外, 若切口血肿形成或有坏死组织及缝线等异物残留, 均会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条件。老年人生理防御功能衰退,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也易发生术后感染。
3.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病人而言骨科创伤及手术已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术后切口如再发生感染, 无疑会给病人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最终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3.3 手卫生的重要性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众所周知认真洗手仍然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4]。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管理, 对于术后伤口感染病人的愈合极为关键。此外, 应创立手卫生文化, 并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病人痛苦, 护理上应给予心理关怀,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伤口局部以及病人整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及院感管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莫莉清, 施小明, 王美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64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0) :948.
[2]李淑花, 毋玉梅, 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8) :12.
[3]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4]姜保国, 李六亿, 英立平, 等.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2.
无菌手术切口 篇2
1、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2、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3、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不得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4、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5、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限制进入手术部工作。
6、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区域。
7、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8、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9、获准进入手术部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10、进入手术部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无菌手术切口 篇3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探讨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手术切口感染患者30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手术的类型、地点、部位、时间及是否进行接台手术等。结论: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中,为了使骨科无菌术患者切口的感染减少,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策。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4-02
通常情况下,骨科无菌手术均是重建手术或者是修复手术,一般要有内固定物植入,如果术后切口受到感染,则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使手术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会威胁到生命[1]。为了对我院的骨科无菌术患者切口感染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对策,以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本院回顾性分析了骨科收治30例切口感染的患者,現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5月~2013年3月进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900例,其中确诊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
1.2 方法
调查所选择的30例患者的切口感染病案。查阅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资料,如手术的类型、地点、部位等,对其进行分析与分类汇总。
2 结果
所抽取的900例骨科无菌术患者中,30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占3.3%。其主要的因素见下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引起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手术类型、地点、部位、参观人员等,且它们间的关系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3.1 分析主要因素
3.1.1 手术部位
由于患者受到手术本身侵袭性操作的影响,降低了其抵抗能力,这是骨科无菌术切口感染产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腰髋部及以下部位的切口感染为达66.22%,与文献的报道一致,其主的原因就是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比较多、手术比较难、切口比较深及切口在外暴露时间过长等[2]。
3.1.2 手术时间
手术室中有很多细菌是直接落入的,且30%的切口细菌感染均是由此引起[3]。手术时间越长,则就会有更多数量的细菌落入切口,从而也使手术与其各器械受到污染。此外,手术时间比较长,且患者的创伤面积比较大,并伴有出血等症状,使患者的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从而增大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3.1.3 接台手术
相关的研究表明,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随接台次数的增多而增加。在进行撤换布类、物品或接送患者时,由于人员、物品的流动,致使纤维、微粒产生,这些都会使手术的室内环境受到污染。
3.2 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策
3.2.1 手术间与物品的准备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之一就是各手术物品的灭菌[4]。为了使灭菌的效果良好,要将正确的灭菌方法与科学的监测手段结合起来。针对一些耐热、耐高温及耐湿的医疗器械等,均可通过压力蒸汽进行灭菌,对于其他的物品,应坚持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则,灭菌时要尽可能地采用低温等离子或者是环氧乙烷等。第一台要尽量安排一些手术预计比较复杂、时间在3h以上的,在层流手术间进行,接台次数减少。对于非层流手术间,每天都要进行3次常规的消毒,且在每台手术过后,再进行30min的消毒。如果必须要接台,要控制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接台手术间最少有10min的自然通风,以便室内的空气细菌向外扩散。接台手术只有在先无菌后有菌的原则下才能进行。对于器械的外包装袋等的外带物品要严格限制,避免手术室内受到污染。
3.2.3 人员流动的控制
在手术开始前,手术护士必须把所有有用的物品全部带到室内,且操作要轻,患者的翻动也要减少。参观的人员也要限制,以避免在室内有过多的人来回走动,而对于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的情况是决不允许发生的,参观的人员要距离手术医生30cm以上。
3.2.3 手术时间的缩短
在进行手术前,有关的护士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使患者的恐惧感消除。手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向患者说明,以得到患者的配合,以避免由于患者的不配合,使手术时间受到拖延;医护人员间也需要配合好,对于外科医生,要将其的手术习惯进行建档,使手术室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对此,还可以增置一些比较特殊的医疗器械,以便手术顺利进行。对于由于手术台上的物品不全或者医护没有配合好而延长了手术时间的情况,要尽量避免;骨科中一些常用设备的流程、保养等,要熟练掌握,对于那些非技能、非方法的小故障,能够快速处理。对于手术设备,要有相应的检查登记制度,且要有专人管理并按时检查登记,使医疗仪器完好无损,从而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引起骨科无菌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部位等,在进行患者的骨科无菌手术时,医护人员要默契配合,掌握好手术时间,对于术后的切口护理工作也要做好,减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何耀琴,吴红丽,陈谷霖,于建武.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1):152-153.
[2] 刘文英,刘媛,张楠楠,闫桂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3):178-180.
[3] 茅国峰,孙桂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04):163-165.
无菌手术切口 篇4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对策
无菌手术术后一旦发生切口的感染, 不仅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 而且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延缓伤口愈合,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更有甚者可形成骨髓炎等危害病患的身体健康。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2437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选择我院骨科病室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2437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诊断标准。
1.2 调查及分析方法
每个骨科病室安排2名专业知识扎实, 工作能力强的专职控感人员, 同时选派1名监控护士协助。由医院骨科病室对控感员和监控护士统一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对2437份原始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到病区现场调查, 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对2009年和2010年在我院进行无菌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登记,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入院诊断日期、手术日期、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围手术期用药、是否切口感染等。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年龄及手术月份与切口感染率关系
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年龄及手术月份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见表1。由表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85%和0.69%, 总的感染率为0.78%。利用SAS软件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与病患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 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切口感染率在气温的高的月份较高, 在温度低的月份感染率低。
2.2 骨科无菌手术暴露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关系
骨科无菌手术暴露时间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关系, 见表2。分析发现, 在19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病例中, 手术最长时间为6h, 最短为45min。利用SAS软件对感染率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 切口感染率与手术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3结语与讨论
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引起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很多, 但主要涉及患者及医院手术管理两方面的多种因素[2]。 (1) 病患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在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大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 (1.54) , 而年龄小感染率较低 (0.12) , 前者感染率是或者的13倍。因此, 在围手术期应加强对病患的健康教育, 给病患补充营养丰富的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 同时指导病患手术后加强身体功能锻炼, 提高机体抵抗力。 (2) 实施无菌手术的月份因素:本研究发现, 在一年的4个季节中, 在7~9月份实施骨科无菌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高, 而1~3月份实施手术时切口的感染率较低, 因此, 切口感染要考虑到不同月份的影响。因此, 骨病患者应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择期手术尽量避开夏季高温季节。 (3) 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从表2可以看出, 手术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机体创伤面积就越大, 从而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同时切口暴露时间长, 细菌容易在切口定植, 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4) 围手术期用药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要求手术医生重视围手术期用药, 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 既有患者因素又有医院手术管理方面的因素。要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必须在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 提高医务人员对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改善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器械、敷料的灭菌效果, 合理选择手术时间, 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这样才可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无菌手术切口 篇5
l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骨科发生ASII 19例,约占同期骨科无菌手术的1.71%(19/1110),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22~79岁,平均(58.9±10.4)岁。
1.2方法:
调取ASII患者以及同期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ASII患者纳入感染组,将未发生ASII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55岁、超重或肥胖、营养不良、夏季手术、急诊、连台手术、切口长度≥10cm、住院时间≥10d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2.1所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无菌切口感染作为因变量,“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1%~4.2%[1,2,3,4],本研究为1.71%,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调查医院层级、切口感染纳入标准不同有关。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中患者年龄、体质量、营养状况等个体状况,手术时间、性质、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医源性因素均成为ASII影响因素,与方英英等[3]研究结果相类似,但未得出ASII与麻醉、手术入路、糖尿病、疾病类型、年龄有关的结论,可能与纳入患者例数不足有关。许晓秋等[4]调查显示,骨科ASII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但不同学者统计结果有较大差异,提示ASII发生受偶然性因素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骨科ASII发生与手术器械操作、导管引流等医源性因素有关,敷料、医疗器械不洁或手卫生执行不彻底等可能是偶发因素[5]。本研究中,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独立危险因素,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肥胖与超重增加体位管理、皮肤管理、温度管理难度,还可能延长手术操作时间,肥胖者肌肉、脂肪层相对较厚,器械与组织层接触面更广,出院后也更易发生渗液、切口水肿,增加细菌定植风险。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切口暴漏时间,还延长麻醉时间,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增加病原菌定植、感染风险。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均增加了手术室环境管理难度,护士可能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如敷料、消毒物品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主要护理干预对策:(1)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特别做好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管理,做好室内控制质量监测,时刻注意室内环境、密度、清洁度控制;(2)尽可能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水平,注重医护配合,护士需熟练地掌握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3)建立骨科手术室应急护理路径,准备应急护理用品专用制,提高术前准备质量;(4)若为择期手术,落实术前访视,注重提高访视质量,完善访视的内容,确保辅助检查、术前用药、压疮风险评估、管道评估、肠道准备、药物实验、备皮各项术前准备落实质量;(5)做好术中用品管理,物品摆放有序,做好物品隔离,避免无菌物品被污染;(6)落实手卫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2]穆芳杰,赵瑞婷,郭述财.医院感染及危险因子研究综述[J].中外医学研究,2010,27(8):171-172.
[3]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等.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的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87-3388.
[4]许晓秋,黄钊,刘建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5-1306.
无菌手术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912例患者进行研究。包括男性507例、女性405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1±13.49)岁。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①术后切口处有肿、红、痛、热症状,切口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在38℃以上[2]。②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现象。③切口自然开裂、肿胀开裂,经临床医生把切口打开后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对切口部位进行穿刺之后有脓液。④患者切口部位的分泌物经细菌培养后为阳性。以上①、③、④中患者有一项存在则属于切口感染,②不能作为单独诊断是否感染的标准。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等有可能对切口造成感染的有关因素。对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把感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χ2,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细菌培养分析
研究发现,912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9%。经细菌培养后17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菌株。具体菌株例数和比例见表1。
2.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患者性别与切口感染无关。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均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发生率、病原菌分析
研究发现,因骨科手术为创伤手术,大多数患者需要在体内植入固定物,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病原菌分布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本研究发现,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9%,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因此以后临床手术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病原菌分布特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病理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后按照结果对患者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3.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导致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急诊手术、四肢部位手术、年龄≥60岁、接台手术、手术时间≥150min。分析主要原因后我们认为因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病情危急,医生在抢救患者生命前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因素,导致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无法良好预防各大病原体,最终把手术感染机率增加;因患者四肢部位血液循环情况较差并且四肢手术愈合时间长,导致感染风险增加[4];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会不断降低,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研究发现,接台手术中物品、人员会有较大流动性,需更换物品、主治医生、医用器械等,从而导致手术室污染,增加感染机率;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手术切口在外暴露的时间越长,有关的细菌也就会越多,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3.3 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
3.3.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无论是急诊还是择期手术,术前均由护理人员和医生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选取合理手术方式后治疗,积极控制患者各种原发病,保证患者手术顺利的进行,从而减少感染现象[5]。
3.3.2 减少手术时间
术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积极配合,减少术中因患者不配合导致的手术时间长;医务人员要熟练的掌握骨科手术中的常规设备使用方法,如出现小故障后要及时把故障排除,减少因故障问题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
3.3.3 对手术室严格消毒
术前对手术室环境、器械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把接台手术尽量减少,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对患者进行手术。
3.3.4保证手术室内温度、湿度合理有学者指出,合理的手术室温度、湿度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减少切口感染的重要内容[6]。因此护理人员要把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术中按照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保温措施,预防因手术温度较低导致的切口感染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国祥.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相关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7-227,229.
[2]李剑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3,(3):203-203,169.
[3]韩杉,车昭,邵丹,等.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43):303-304,305.
[4]邝丽霞,钟雪芳,卢晴霞,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138-139.
[5]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91-92.
无菌手术切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询项目 从病案数据库和HIS数据库中调出无菌切口手术患者资料,查询的项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要诊断、手术相关信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总费用、可替代的廉价抗菌药物、替代后抗菌药物单价费用、可纠正用药持续时间、纠正后抗菌药物总费用、纠正后住院药品费用、纠正后患者可节省的费用。
1.2 数据采集方法 在SPSS 11.0中,建立与病案数据库的ODBC接口,作SQL查询,得到无菌手术患者的基础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在HIS数据库中查询患者的用药情况。2份数据以患者ID号作关联,生成所需的数据集,经数据清洗后,查询结果导入SPSS 11.0。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符合条件的无菌切口手术患者664例,其中男419例,女245例,年龄0~86岁。平均住院20.8d,平均费用12 179.7元。其中,药品费用1991.8元中,抗菌药物701.8元占药品费用的35.2%。按合理用药规则推算,平均每位患者可节省费用641.3元占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的91.4%,占总费用的5.3%,即有91.4%金额的抗菌药物是不需要使用的。
664例中,使用抗菌药物652例占98.2%,平均使用5.4d。其中使用一联抗菌药物277例占41.7%;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375例占56.5%;仅有1.8%的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见表1。
2.1 按年龄统计
随着年龄的增高,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也有增高趋势。对年龄和可节省费用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12579,P=0.0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年龄越大,病情越复杂,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见表2。
2.2 按病区
脑外科手术患者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而妇产科Ⅰ类手术切口用
药相对较合理,用药情况基本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见表3。
2.3 按医师职称统计
在三级职称中,中、高级职称医师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远高于初级职称医师。作单因素方差分析,F=11.2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均数两两比较,初级与高中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级与高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4 疾病分型[2]
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与病情复杂程度相关,病情越复杂,合理用药可节省的费用也越多。病种分型各组可节省费用作单因素方差分析,F=29.8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5 手术类别[3]
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平均住院时间最长,实际抗菌药物费用最高,是理想抗菌药物费用的近20倍,调整用药后可节省费用最多。见表6。
3 讨 论
Ⅰ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时间与持续时间。术前0.5~2h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1500ml者,术中可给于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24h,个别可延长至48h[4]。在药物的选择上,因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所以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应选用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的头孢1代或对革兰阴性菌兼有作用的头孢2代药物[5],大多数情况下以头孢唑林作为首选。调查发现,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都在洁净手术室内完成,手术患者术前均无感染迹象,亦无感染危险因素或疾病。本文研究的664例
无菌切口手术患者绝大多数(98.2%)都在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且联合用药率占98.2%,平均每位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天数为5.4d,均远远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除妇产科部分患者使用1代、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外,绝大多数患者均使用2线以上的抗菌药物,违背了《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能,导致抗生素失去效力,甚至产生二重感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也必定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4 小 结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导致患者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6],这又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而这些将导致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身体上的痛苦,这将导致医院矛盾激化,医院信誉降低的恶性循环状态。有鉴于此,认真解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问题,必须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和经济。
摘要:目的 了解无菌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探讨如何规范用药后可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对某医院2008年664例无菌手术切口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无菌手术切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2%。纠正不合理用药后,人均节省费用641元,占出院总费用的5.3%。随着年龄的增高,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也有增高趋势。脑外科手术患者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中、高级职称医师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远高于初级职称医师。病情越复杂,合理用药可节省的费用也就越多。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实际抗菌药物费用最高,费用调整用药后可节省费用最多。结论 该院无菌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给患者住院费用造成极大的浪费。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和经济。
关键词:无菌切口技术,抗菌药物,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22-125.
[2]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2版.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爱民.国际疾病分类[M].9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1-344.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5]裴保香,徐艳萍,冯洁,等.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1424-1426.
无菌手术切口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在2个手术室实施596台择期手术的手术人员120名, 其中医师46名, 护士74名。医师男38名, 女8名;年龄:28~56岁, 平均年龄 (43.2±4.8) 岁;学历:硕士及以上24名, 本科22名;职称:高级18名, 中级22名, 初级6名。护士男11名, 女63名;年龄:23~48岁, 平均年龄 (36.1±3.1) 岁;学历:本科及以上26名, 大专及以下48名;职称:高级6名, 中级15名, 初级53名。将所有手术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61名和对照组59名。两组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所有护士采用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 手术医师仍采用传统开放式方法戴无菌手套。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3]:护士穿无菌手术衣后双手不伸出袖口;一只手隔着衣袖取另一只手的手套, 将手套指端朝向手臂, 五指相对, 置于另一只的衣袖上, 用两手的大拇指隔衣袖扣住手套的反折部并将手套整个翻转包裹于袖口, 五指顺势伸入指套内。再用已戴好手套的手, 同法戴另一只手的手套。
1.2.2 对照组
所有护士和以上均采用开放式方法戴无菌手套。开放式方法戴无菌手套:手术人员穿好无菌手术衣后, 用消毒的裸手直接捏住无菌手套的反折部, 五指对准手套五指插入手套并戴好手套并将手套的反折部翻回以盖住手术衣的袖口。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记录同台手术人员的违规操作: (1) 徒手接触无菌区; (2) 徒手拿取无菌巾; (3) 徒手拿取纱布; (4) 徒手拿取台上的物品; (5) 徒手接触手术器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观察组护士的操作违规现象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观察组所有手术人员的无菌意识提高, 护士在手术台上的操作变得更主动, 更会把握时机, 且使手术医师的无菌操作变得更确切到位。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全程无菌的观念的误解
无菌技术要求在手术的全过程保持无菌操作。但是据资料显示, 在临床实际中均大多数手术人员误认为只是在术前消毒、洗手, 就可以徒手接触手术台上的无菌器械物品, 从而导致在手术进程中, 手术室医师徒手接触无菌区或徒手拿取本应让护士传递器械和纱布等物品。手术室医师不严格的无菌操作行为同时也会对新毕业生、临床实习生或轮科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 手术室手术人员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应当明晰只完成外科手术前消毒而未穿无菌手套的手是不能接触无菌区或拿取手术台上的器械、纱布等无菌物品。
3.2 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的应用价值
戴无菌手套是手术室最基本的无菌技术操作, 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传统开放式戴手套由于手套外面容易卷边而造成无菌手套污染。研究表明。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可减少术中袖口的暴露率和手套的卷边率, 保证袖口的无菌性, 降低切口感染机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
3.3 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实操对他人的影响
手术室护士采用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可以让同台手术的医师知道与开放式方法戴无菌手套明显区别后, 意识到外科手即使在术前已消毒也不能徒手接触无菌区或拿取台上无菌物品, 下意识地将伸出去的手回缩, 减少徒手接触无菌区或拿取台上无菌物品等违规操作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 手术室医师伸手取物却又回缩的现象明显增加, 护士在观察到医师外科手回缩后, 立即把握时机提前洗手, 以闭合式方法戴手套后传递无菌物品, 主导手术团队无间隙全程无菌操作确切到位。
综上, 采用闭合式方法戴无菌手套不仅可提高手术人员的无菌意识, 而且能使护士在手术台上的操作变得更加主动, 积极把握时机, 同时也对同台医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可有效减少医师违规操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安堂, 张盈帆, 沈宏亮, 等.外科手术学无菌术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4) :461.
[2]周萍.护士无菌技术操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现代护理, 2003, 9 (2) :110-111.
[3]钮敏红, 谢小华, 闫晓霏, 等.自助密闭式戴无菌手套法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2:56-57.
[4]俞风华.试述无菌技术操作中无菌手套的配戴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3)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