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2024-10-08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精选7篇)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1

食管癌主要的病理部位是在食管的腺上皮以及鳞状上皮所产生的恶性肿瘤病变, 它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 原因也是多种的, 包括遗传以及后天的病变, 其中饮食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对食管不断地进行不良的刺激, 包括吸烟、喝酒以及常吃烫的东西, 这都是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如果从治疗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 首先是在对患处进行必要的处理, 包括肿瘤的区分治疗, 以及恶性肿瘤的切除处理。那么在进行切除处理的时候, 由于自然机体的缺失, 就需要用相应的替代物进行替取;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胃或肠管进行替代, 而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胃部组织进行替代[2]。因为相比较其他替代物, 胃部是可以移动的, 具有相当好的柔韧性, 对术后的恢复以及手术的操作都是非常有效的, 而其也是手术的理想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研究的样本主要是近10年来本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 分别采用颈部吻合手术以及胸部吻合手术。分别选取400例分为颈部吻合手术组和胸部吻合手术组。前者的分组中, 其中男246例, 女性154例, 年龄跨度50岁, 最年轻的28岁, 最年长的79岁;手术部位分析, 食管上部120例, 食管中部280例。后者400例, 其中男性232例, 女性168例。年龄跨度50岁, 最年轻的32岁, 最年长的81岁;手术部位探析, 食管上部138例, 食管中部262例。在进行手术中, 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概率的形式进行操作,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比对

二者在手术进行中的操作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在进行颈部吻合手术操作时, 需要从胸部的第6根肋骨处进行操作, 在手术进程中对骨头没有损伤, 而是进入到食道后直达患处进行相应的治疗[3]。而在进行胸内吻合手术的操作, 是需要打开胸腔, 这对于患者本身而言是一个考验。其他的操作是按照手术的正常流程进行[4]。

1.3 结果对比

对手术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从手术的进程时间上、手术患处的伤口吻合、检查剩余癌细胞残留物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 并且对其患者自身的机体其他功能是否产生了一些影响等[5]。

1.4 科学分析

将手术的资料进行系统化分析, 同时进行数据仿真以及统计学归纳[6]。

2 结果

将颈部吻合手术400例和胸部吻合手术400例手术案例进行核对, 然后将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7], 并且把考核的项目分别列出表来, 进而可以全面的分析出手术的结果。

3 进行手术效果分析

癌症本身是疑难杂症, 而且伴随着症状的加深, 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良性肿瘤变成恶性肿瘤还有癌细胞扩散。在对癌症进行治疗时主要是三方面措施, 首先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8], 其次是如果在癌症发生的初期以及癌细胞没有扩散时, 可进行癌症患处的切除, 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并且是在扩散初期, 可进行相应的化疗。同时在整个进程中, 一直可以进行保守的物理疗法以及疏导心情的心理疗法[9]。同样, 食道癌的治疗也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展开相应的治疗, 目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对手术患处进行治疗。因为要进行患处的切除治疗, 而患处又在身体的内部, 所以如果手术治疗不当, 会发生很严重的问题。假如手术正常进行, 可能会因为手术的创伤很大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后遗症。而这样的创伤对患者而言是非常严重的, 可能会引起并发症, 严重的会导致生存困难, 有生命危险。在手术中如果发生吻合口瘘的症状时也是手术的一大障碍, 采用胸部吻合手术进行治疗, 会产生非常大的创口, 对口瘘的形成是一个前决条件, 会造成创口受到一般形式的打击, 进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这种损伤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进行解决, 那么长期的发展就会引起胸肺部并发症发生或伴有感染的症状, 对于术后的康复将会是很大的障碍。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10], 采用颈部吻合手术的方式无论从操作的可能性或是术后的康复结果来分析, 都是有进步的, 也是在手术过程中首选的方式。这样对于手术的安全性是更有保障的, 手术的时间也会缩短, 使得对胸肺部的损伤也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11]。而在手术中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也能够控制在有限的程度上, 同时患者的患处部分活动区间也是能够相应的进行调节。在进行手术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手术对胸部的影响, 同样也要考虑对胃部的影响[13], 因为食道本身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 而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 并且在进行颈部吻合手术时, 替代被切除喉管的部分是来自于胃部。所以在进行手术时要选取合适的部位, 同时要考虑手术过程中怎样能够进行更好的操作, 因为胃是游离的空间, 进行喉管替代时, 要充分的考虑它的牵引张力, 这个对于术后是很有帮助的。在进行相应的处理, 需要考虑的是, 胃部是有溶液存在的, 所以在进行手术时要考虑到避免胃液倒流的情况出现, 可通过生理的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14], 包括组织以及相关联的肌肉和动脉弓进行调节。而在实际的临床观察中, 会发现, 使用颈部吻合手术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究其病理原因的时候, 医学界普遍认为它有着非常多的诱因, 有的时候是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表现是以癌细胞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手术一定要将癌细胞尽量的切除, 但是创面过大对身体还是会有损害的[12],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的进行手术, 相比较手术效果而言, 颈部吻合手术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多的切除食管,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 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 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而食管癌的位置是处于神经网丰富的位置, 而颈椎是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 食道又是消化系统重要的部位, 同时胸腔又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空间, 而胸肺部的血液也是非常丰富的, 连接着主动脉。所以相对而言, 这一块的神经网络以及各个循环系统都有所体现。所以在进行手术的时候, 一方面要考虑到食道癌具体的病情, 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出它存在的内在规律性, 以及要考虑到患者的可接受度, 同时也要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 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手术进程中有很多方面也是要分析。比方说手术的进程中如果出现一些意外障碍怎样处理, 血袋供应的怎么样, 以及做手术时患处和理论上的预判值比较;同时不同的病例其实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在进行手术操作时, 注意处理口瘘的问题以及不伤及相应的神经组织, 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也是当前需要攻克的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颈部吻合手术的最大障碍其实就是口瘘现象的发生, 因为这样的现象, 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发生, 包括一些并发症以及炎症的出现等问题, 而且食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需要动态进行的, 所以也要充分的考虑术后恢复和调理[15]。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采用颈部吻合手术, 相比较其他的手术方式而言, 无论是手术的术后效果, 以及手术中的具体各项指标的观察[16], 还有对其他状况的考虑, 它都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食管癌的方式。

摘要:研究分析食道癌手术的治疗方法, 并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以两种方法进行对比, 分别是颈部吻合手术和胸部吻合手术。采样的病例共400例, 并且进行各个指标上的分别对比, 试探索更好的治疗方式。经过研究表明, 二者的手术时间并无分别, 有细微的差距但是不能够明确判断哪种方式的时间更快。对手术后的患处癌细胞进行了相应的检测, 查看术后患处癌细胞残存状况, 并分析手术后对胸部的影响以及手术后胸部的恢复情况及术后胃酸上反的现象, 同时考察了创口口瘘的恢复情况。把分析的相应解决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 考虑实际的手术和恢复的情况, 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即选用前种方式进行手术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后者, 进而也就论证了理论研究结果, 所以, 在以后进行相应的食管癌手术时, 首选的方式是采用颈部吻合手术。

关键词: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胸部吻合手术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组采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42例, 其中男31例, 女11例。中位年龄52 (36~68) 岁。对照组51例患者接受传统的三切口手术, 切口分别位于左颈、右胸和上腹正中, 其中男39例, 女12例, 中位年龄55 (38~72) 岁。病例选择:食管病变≤5 cm, 病理诊断:均为鳞癌。

1.2方法:观察组胸腹部操作在腔镜下进行。胸腔镜手术:患者左侧卧位前倾15°~30°。观察孔腋后线第七肋间, 辅助操作孔在肩胛下角线外第七肋间, 主要操作孔在腋前线第5肋间, 先分离下段食管, 横断奇静脉, 以超声刀及电凝钩游离, 将食管游离上至胸膜顶, 下至膈肌水平, 并切开食管裂孔周围的膈肌组织。操作中同时完成纵隔区域的淋巴结清扫。然后患者改为截石位, 观察孔在脐上方, 4个操作孔在左右中上腹。以超声刀离断大网膜, 注意保护胃网膜血管, 切断胃网膜左动脉, 离断胃脾、胃膈韧带至贲门, 向右游离至幽门。切开小网膜, 在胰腺上缘游离、切断胃左血管, 紧靠肝脏侧游离肝胃韧带, 上至贲门, 下至幽门处, 保留胃右血管。显露两侧膈肌脚, 游离食管下段, 与右胸腔相通, 操作过程中同时清扫腹区淋巴结, 以ENDO GIA制作管状胃, 把胃底缝合固定至食管。左侧颈部切口, 游离颈段食管, 通过食管把胃提至颈部, 以吻合器行颈段食管与管型胃吻合[3,4]。

注:VAS,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对照组患者先取左侧卧位, 由右侧第5肋间前外侧开胸切口入路, 胸部切口长15 cm, 游离胸段食管。然后患者改为平卧位, 上腹正中切口, 游离胃及制作管型胃。颈部由左侧胸锁乳突肌内缘作斜切口, 将食管及胃由食管床拉至颈部, 行颈段食管与管型胃吻合, 淋巴结清扫范围同上。

1.3统计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2结果

依照常规肿瘤手术切除的要求, 研究组42例患者的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效果均为良好。并发症方面, 术中输血4例, 术后颈部吻合口瘘2例, 肺炎1例, 除此无其他并发症, 术后1年无死亡病例, 术后2年死亡6例。对照组51例患者, 9例需术中输血,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颈部吻合口瘘3例, 肺炎7例, 乳糜胸2例, 管状胃瘘1例, 术后1年死亡2例, 术后两年死亡共7例。研究组与对照组统计对比研究见表1。

3讨论

自曲家骐等在国内率先报道腔镜下完成食管癌切除术后[5], 近年来腔镜手术越来越得到普及, 不少医院陆续开展多种方式的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 其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胸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欢迎。

本实验研究组手术时间接近对照组, 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伤口疼痛、肺部并发症、右上肢活动障碍者等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6]。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开胸组平均住院时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淋巴结清扫效果相当, 和对照组在淋巴结清扫枚数和阳性率方面[7]、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胸引流管保留时间较短、胸液量较少、疼痛较轻、术后恢复快,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 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疼痛和呼吸困难症状均较传统手术组轻, 主要是由于传统开放手术胸部切口较大, 需切断胸壁肌肉, 尤其是撑开肋骨时容易导致骨折, 同时压迫肋间神经, 导致神经支配区域术后长时间疼痛, 其腹部切口也比较大。观察组其胸、腹部手术切口小, 无需进行创伤性较大的胸壁肌肉切断及肋骨撑开, 同时腹部也只有5个0.5~1.2 cm的孔, 这样对呼吸功能相关的胸部与腹部肌肉神经的创伤均较小, 疼痛较轻, 有助于减少手术对患者术后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的影响, 避免了传统手术组患者因术后疼痛较重而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如国内外的研究经验证实, 接受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8,9], 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 腔镜手术对胸壁完整性的破坏较小, 有利于改善术后患者的通气功能, 进而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10], 同时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 从而促进肠蠕动, 减少胃、十二指肠管的置管时间, 对缩短术后的恢复时间有重要作用。腔镜下行食管癌切除术是早期食管癌患者, 特别是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较理想的手术方式[11]。另外, 两组病例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如肺部并发症、乳糜胸等明显减少。

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且住院费用、治疗效果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当, 我们一般选择食管病变在5 cm以内、对于食管肿瘤病灶无明显外侵、区域淋巴结较小, 不与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粘连的患者[12], 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器械的完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腔镜术式逐步取代传统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切除术较三切口手术具有优越性。方法 施行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切除术42例 (研究组) , 同期施行常规三切口手术51例 (对照组) , 两组患者均为I、Ⅱ期食管癌。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近期情况。结果 观察研究组及对照组总失血量[分别为 (155.24±18.56) m L, (265.32±38.42) m L];术后首日胸液量[ (214±130) m L, (492±174) m L];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 (6.12±2.15) d, (10.25±2.69) d];术后36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AS) [ (5.08±4.52) 分, (15.36±9.74) 分];术后住院天数[ (9.3±5.1) d, (15.8±5.5) d],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而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 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均被确诊为食管癌, 且对本项研究有知情权、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2) 排除左胸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患者; (3) 排除有手术禁忌证、不主动配合研究患者。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1例;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 (75.8±6.3) 岁;其中食管上段癌4例, 食管中段癌26例, 食管下段癌25例;食管癌分期:Ⅰ期14例, Ⅱ期23例, Ⅲ期18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23例;年龄66~81岁, 平均年龄 (76.2±5.9) 岁;中食管上段癌6例, 食管中段癌28例, 食管下段癌21例;食管癌分期:Ⅰ期15例, Ⅱ期25例, Ⅲ期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癌症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给予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使患者处以仰卧位, 进行灌肠、肠内减压等术前准备, 给患者全身麻醉后施以气管插管。以患者左胸第5~6肋间入路做一切口, 长度为15 cm左右, 将前锯肌以其肌纤维生长方向切开, 暴露出肋间肌, 切开肋间肌及其壁层胸膜, 进入胸腔, 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开肋间动脉。使用肋骨撑开器缓慢将肋间撑开至合适宽度, 在胸腔中探查到肿瘤的具体位置并观察其直径大小, 游离出肿瘤后清除肿瘤周围的淋巴及脂肪组织, 在胃和食管的吻合操作完成后缝合切口。

1.2.2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术前给予患者灌肠、肠内减压等处理, 并给患者施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以左胸后外侧第5~6肋间作一切口, 长约30~35cm, 切断前锯肌和背阔肌, 切口延伸至肩胛下角, 准确找到肿瘤位置, 其他步骤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对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病变、食管反流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152.9±37.6) min、术中出血量 (114.2±20.9) ml、引流管置管时间 (85.2±7.8) h、住院时间 (9.7±1.5) d少于对照组患者的 (196.2±45.3) min、 (40.3±17.8) ml、 (98.3±9.6) h、 (12.8±4.0)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 (9.3±1.4) 、 (9.7±1.2) 枚,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中发生切口感染9例 (16.4%) 、吻合口瘘5例 (9.1%) 、肺部病变12例 (21.8%) 、食管反流15例 (27.3%) 、喉返神经损伤4例 (7.3%) ;观察组中发生切口感染2例 (3.6%) 、肺部病变3例 (5.5%) 、食管反流2例 (3.6%) , 无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传统的治疗中多采用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 但此种方法手术创伤较大, 手术愈合时间长且容易留下瘢痕而影响美观, 常伴有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病变、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3]。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微创切口手术开始逐步流行, 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微创切口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胸手术,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创切口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少并发症, 使用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疗效更优, 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11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152.9±37.6) min、术中出血量 (114.2±20.9) ml、引流管置管时间 (85.2±7.8) h、住院时间 (9.7±1.5) d少于对照组患者的 (196.2±45.3) min、 (40.3±17.8) ml、 (98.3±9.6) h、 (12.8±4.0)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疗效更优, 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食管癌,左胸,微创手术,老年

参考文献

[1]杨金云, 张晓雨, 平洪.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开胸手术疗效比较.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2) :168-169.

[2]罗晖, 杨颖, 汪华, 等.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微创及淋巴结清扫效果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0) :33-35.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20例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43岁~68岁;病人术前均完成常规检查, 胸部CT显示肿瘤无明显外侵, 病变长度在3 cm以内。

1.2 手术方法

采用复合全身麻醉, 单肺双通气。①左侧卧位:经右胸三个小切口胸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和淋巴结清扫。②仰卧位:腹部切口做胃游离术, 切断食管, 制管状胃。颈部切口游离颈段食管, 切除标本;胃上提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访视

术前1 d巡回护士访视病人,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讲解手术室环境, 麻醉方法及需要配合注意事项等, 做好心理护理, 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2 物品准备

常规器械剖胸包和腹包各1套、腹部全方位拉钩、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及钉仓、高频电刀、超声刀、STORZ腔镜系统、腔镜器械 (30°镜头) 、可吸收生物夹。

3 术中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①协助麻醉师做好颈内静脉穿刺, 连接液体, 保证术中输液通畅及麻醉药应用。②体位管理:该手术时间长, 床单和体位垫要保持平整、干燥, 避免压疮。病人先摆左侧卧位, 右上肢手臂常规消毒无菌袖套包好, 术中医生根据需要做好固定。左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胸垫位置距腋窝5 cm~10 cm, 保持腋下之张力, 避免臂丛神经损伤[2]。胸、背部两侧各垫一个大沙袋, 中单固定。女性病人注意勿压伤乳房。上腿屈曲, 下腿伸直, 两腿之间垫一大软垫, 约束带固定髋部。固定好病人后将手术床尾端向下折30°, 以利于手术操作。胸腔手术完成后, 病人转平卧位, 肩背部垫一圆枕。充分暴露左颈部, 双手用中单包好, 固定于身体两侧。③与洗手护士清点物品。由于有胸、腹、颈三个切口, 器械较多, 认真清点核对胸腔器械、腹腔器械及敷料等物品, 并分别记录、签名。④连接超声刀、吸引器、胸腔镜仪器电源, 测试其性能。术中使用仪器较多, 注意合理放置, 整理并连接各种导线, 按要求调至最佳状态。⑤术中注意观察, 随时调整灯光。密切注意手术进度, 预见性准备手术用物, 及时提供。

3.2 器械护士配合

术中器械与特殊用物较多, 器械护士应提前洗手, 将常规器械和腔镜器械依次摆放在无菌器械台上。仔细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物品。①胸腔镜游离食管、淋巴结清扫:常规消毒后, 递刀片于右腋后线与右肩胛线第6肋间做一个1 cm切口, 置入11 mm穿刺套管, 经穿刺套管内置30镜头, 探查胸腔情况。探查后在内镜监视下分别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中点第7肋间和右腋前线与腋中线第6肋间做两个操作切口。准备五爪形肺叶牵开器, 向前方牵开肺叶暴露后纵隔。递电凝钩沿脊柱前沿纵行切开纵隔胸膜, 游离奇静脉, 用施夹器上生物夹双重夹闭奇静脉, 递剪刀剪断。分离松解右下肺韧带, 并游离下段食管。准备一条30 cm带子用水湿润, 在气管隆突下将带子穿过食管后牵拉食管, 自下而上游离食管。用超声刀夹闭切断供应食管血管。游离食管范围的条索组织, 上至胸膜顶, 下至食管膈肌裂孔。清扫食管周围及二、三野淋巴结, 提前备好消毒纸盒收集淋巴结, 并准确做好登记。游离完成后, 将食管放回食管床。准备温生理盐水清洗并检测肺漏气情况及气管、胸膜腔有无损伤。吸尽胸腔内液体, 彻底止血, 放置胸腔引流管。及时回收胸腔镜器械, 撤除各种导线连接。认真清点手术物品数量。缝合完毕用3M切口贴覆盖伤口, 器械护士应快速清点并收齐所有物品, 将其带至手术室外, 避免遗留与腹部包相混。②开腹游离胃体和颈段食管, 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消毒腹部和颈部皮肤。经上腹正中线切口, 全方位拉钩暴露切口。递超声刀游离胃底、胃体至幽门;结扎胃左静脉并游离膈肌食管裂孔, 将食管下段拖入腹腔;两把直有齿钳离断贲门、胃小弯侧;食管下段用灭菌安全套套住, 10#线扎紧, 防止食管内容物溢出。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纵行切除胃小弯侧制管状胃;胃底大弯缝两针做牵引, 扎上带子与食管下段连接, 并用液状石蜡涂抹管状胃。准备湿纱布覆盖腹部切口行颈部手术。游离颈段食管后, 将胃从腹部经食管床拉至颈部;递小圆针1号线于胃体与食管裂孔处缝合固定3针, 以防胃缩至胸腔。递支气管钳于食管上段切断食管, 收集标本。0/1丝线吻合胃食管;放置鼻饲管。吻合完毕用1∶2 000氯己定消毒颈部伤口, 放置胶片引流。清点器械, 关闭腹部和颈部切口, 纱布覆盖。

4 结果

20例病例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出血50 mL~100 mL, 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5 d~7 d, 无胸腔感染、气胸、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能够达到常规三切口开胸手术相同的切除效果[3]。因术中充分做好体位安置工作, 所有病例均无出现皮肤和肢体受压情况。

5 体会

5.1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了解手术的特殊物品准备。熟练掌握手术步骤;熟悉手术医生操作习惯, 这些都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调试, 检查其性能。手术当日进一步检查物品的准备情况, 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意外, 做好随时中转开胸手术的准备, 做到有备无患。

5.2 娴熟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本手术中途需要变换体位、重新开器械包, 巡回护士应动作敏捷, 有条不紊配合。器械护士对台上的手术器械、物品要心中有数, 熟练掌握;观察手术进程, 集中精力, 以便准确迅速传递所需器械。严格无菌无瘤操作, 防止感染和肿瘤细胞种植。

5.3 熟练使用仪器和设备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本手术所需物品、设备较多, 仪器精密, 这就需要手术护士能熟练掌握胸腔镜器械安装;了解各仪器性能、作用及正确使用方法, 并能及时有效解决各种仪器、器械的常见故障,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做好各种仪器、器械的清洗保养及管理, 以备下一次手术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标, 左传田.电视胸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临床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 2007, 2 (1) :45-47.

[2]王雅琴, 牟月燕.胸腔镜治疗胸科疾病的手术配合[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3) :432-433.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的125例胸下段食管癌的患者为一直在肿瘤专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运用Ivor-lewis法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65例, 其中男30例, 女35例。年龄跨度45~66岁, 平均 (58±5.6) 岁, 人均住院日, (56.4±1.2) d。运用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法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患者60例, 男30例, 女30例。年龄跨度50-68岁, 平均 (57±4.8) 岁, 人均住院日, (53.8±3.2) d。

1.2 手术方法

1.2.1 Ivor-lewis法

患者于手术台上取平卧位, 在上腹的正中部位进行开腹, 切除部分游离胃组织, 离断胃脾韧带并切断结扎胃短血管、离断食管膈韧带。将胃向上方掀起, 沿胰包膜上缘找到胃左动脉, 切断后给予双重结扎, 沿胃小弯上缘游离小网膜至食管裂孔, 注意保护网膜右及胃右血管。清扫贲门、胃左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胸部右后外侧小切口, 有利胸腔食管, 彻底清扫上纵隔、食管旁、肺门区、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

1.2.2 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法

即运用较为传统的手术方法, 与自助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开始, 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向后上绕经肩胛骨下角下方, 在第4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缘的地方停止。再于听诊三角处, 小心的切开深筋膜。用电刀向前切开背阔肌及前锯肌, 向后绕肩胛骨下角切开斜方肌和菱形肌。确定欲切除之肋骨后, 切开肋骨膜。以骨膜剥离器由后向前剥离肋骨上缘骨膜, 由前向后剥离肋骨下缘骨膜, 再用肋骨剥离器剥离骨膜之深面。用肋骨剪剪肋骨两端, 先在肋床切一小口, 再剪开肋床进胸。肋骨牵开器衬以纱垫, 逐步撑开肋间, 显露胸腔。彻底清扫淋巴结, 手术完成后粗丝线缝合肋床切口, 置肋骨合拢器合拢肋骨后打结[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该院运用Ivor-lewis法治疗的6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率92.31% (60/65) , 运用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法治疗的60例患者根治性切除率76.67% (46/60) 。且运用Ivor-lewis法治疗的65例患者与运用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法治疗的60例患者相比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笔者对食管癌治疗方法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评价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方法的普遍标准即是否能够彻底清扫相关部位的淋巴结[4]。该院运用Ivor-lewis法治疗的6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率92.31% (60/65) , 运用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法治疗的60例患者根治性切除率76.67% (46/60) 。且运用Ivor-lewis法治疗的65例患者与运用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法治疗的60例患者相比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左胸后外侧切口对于腹腔淋巴结的清扫会比较困难, 特别是上纵隔是无法做到真正的清扫的, 这可以从左胸术后较高的上纵隔淋巴结复发可以得到证明。从笔者的经验看, 右胸手术的切除率亦较左胸高。而Ivor-lewis法是应用右侧开胸的方法, 可以很好的暴露所需要的视野, 尤其是对整个食管床的暴露为我们的清扫提供极大的方便, 将此区域清扫干净, 可以极好的控制转移率。通过打开腹腔还能更好的游离胃组织, 减少胃网膜右血管和胃右血管被伤害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清扫腹腔淋巴结变得非常方便, 可以彻底地清扫贲门、胃小弯侧、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干周围淋巴结。综上, 运用Ivor-lewis法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具有明显优势, 具有淋巴结清扫彻底, 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恢复快等特点。是我们目前较为推鉴的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海泉, 相加庆, 缪珑升, 等.胸、腹腔镜联合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8) :709-711.

[2]杨奎忠, 孙雪飞, 杜庆聪, 等.Ivor-Lewis术联合消化道重建治疗食管癌64例[J].人民军医, 2011 (4) :329-330.

[3]陈涛, 骆金华, 张憬.Ivor Lewis与左胸后外侧手术径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524-527.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经胃镜确诊和病理证实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c TNM分期为T1-3N0-1M0,病变范围不超过5 cm,病灶上缘位置距门齿距离超过25 cm;排除标准:虽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T分期>T3或病变范围广泛估计切除困难或不能根治性切除者。2013年12月—2015年8月将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中下段癌85例患者随机分为:T形切口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42岁~76岁,平均(58±3.2)岁;纵行切口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39岁~78岁,平均(60±2.3)岁。两组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患者行全身麻醉后取右侧卧位,经左胸第六肋间切口,入胸后打开纵隔胸膜,游离食管,探查肿瘤和周围组织粘连不严重,可以行手术切除,充分游离食管下段及食管膈肌胸膜返折达食管裂孔处。(2)在膈肌中心腱部位打开膈肌,取平行于膈神经方向的切口,沿右后向左前方向切开长约8~10 cm的切口,再在中心腱偏左侧,取垂直于此切口向食管裂孔方向的切口3~4 cm,远端到达膈肌脚附近的肌性部分即可,使得整个切口形状似T字形状,做垂直切口时注意保护膈神经的分支和膈肌动静脉。(3)探查腹腔,无特殊情况后,行食管和膈肌周围组织的充分游离,保留完整的食管裂孔结构,以食管裂孔内伸入2指为宜,在膈肌上方约3 cm处切断食管,断端消毒后,上、下端分别给予双7# 丝线结扎,自裂孔将食管下端送入腹腔。(4)用7# 丝线将膈肌开口悬吊于胸壁切口处,用超声刀依次游离大弯侧及胃短和胃后血管、小弯侧及肝胃韧带、清扫胃大小弯侧及贲门区各组淋巴结,将胃游离至幽门下,注意保护好胃右及胃网膜右血管,最后游离胃左及清扫7 组淋巴结。(5)胃充分游离后,从膈肌切口提至胸部切口外,用切割闭合器将胃制成直径5 cm左右的管形状胃,残端给予间断浆肌层缝合。(6)自胸腔内游离食管至颈部,清扫食管旁、隆突下及下肺静脉处淋巴结,将胃自保留的食管裂孔处上提,上提前查看裂孔大小和上提的胃大小要适宜,不宜过大或过小。(7)颈部切口取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逐层打开,解剖出颈段食管,钝性分离胸廓入口处食管周围组织,将食管从颈部切口牵出,切除标本。将胃体送至颈部,在胃底处行食管胃端侧吻合,置入胃管和营养管后,用残端闭合器将胃底切口闭合并行浆肌层包埋,并行胃底与两侧带状肌间断固定两针,关闭颈部切口。(8)将胸胃和膈肌裂孔用4# 丝线间断全周固定[2],使得胸腔管状胃尽量保持无张力状态,最后行膈肌中心腱间断缝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关胸。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情况。手术时间为开始切皮至关腹结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为出院时间减手术时间之差;术后停氧指征为患者在静息不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术后1周内胸片改变)和肺部感染(术后1周内痰培养病原学阳性;咳出黄脓痰;胸片提示有片状阴影;排除其它因素的白细胞升高或发热);胸胃排空障碍为术后2周左右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胸腔胃扩张并有气液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形切口组术后住院时间、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显著低于纵行切口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最大限度根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或者减少对各个脏器功能的影响和破坏。膈肌对于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对呼吸功能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实。膈肌的运动功能是由膈神经支配,术中对膈神经及其分支破坏越少,对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就越小。本组所采用的膈肌T形切口方式,即在膈肌中心腱部位打开膈肌,取平行于膈神经方向的切口,长约8~10 cm的切口,再在中心腱偏左侧,取垂直于此切口方向的切口3~4 cm,使得整个切口形状似T字形状。此术式的优点:首先,选择T形切口几乎对膈神经及其分支没有损伤,减少对膈肌功能的影响和破坏,且术中暴露满意,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延长,清扫胃周淋巴结的范围及数目与常规手术(即纵行切开膈肌,不保留膈肌裂孔)的清扫没有区别。其次,此术式切口位置多在膈肌的腱性部分,对膈肌的肌性部分不做过多切开,不改变膈肌的位置,缝合后对膈肌的收缩力量影响较小,从而使左侧肺组织早期膨胀,减小对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明显缩短了术后吸氧时间,有利于患者尽快安全地渡过围手术期。第三,膈肌创面小,多为腱性部分,微小血管分布少,术中切开创面几乎不出血,术后胸液量较传统术式明显减少,胸管留置时间短,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不但减少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明显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第四,完整的保留了膈肌裂孔,较好的保留了膈肌脚的牵夹功能[3]和“弹簧夹”作用[4],避免了人工食管裂孔的重建,无需行过多的胃体和膈肌间的缝合固定,避免了对胃组织的过多牵拉和损伤,使胃蠕动的顺应性更好,明显减少了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虽然本组实验数据在此方面没有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估计与样本量偏少有关,但从发生率方面已看出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如果食管肿瘤位置偏下,距离膈肌较近,有可能侵犯到膈肌脚者,不适合采用此种术式,以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另外,经此切口的术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会受到一定限制,加之膈肌裂孔的解剖结构较特殊,诸多操作要靠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对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本次研究样本数量少,由于受到随访时间的限制,对于远期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影响未做进一步研究,但对于食管癌开放手术在围手术期预防并发症方面提供了参考。

摘要:目的 研究采用膈肌T形切口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期随机分组,对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45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采用膈肌T形切口手术后与40例同病种患者采用传统膈肌纵形切口手术治疗后(2013年12月—2015年8月)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T形切口组(185±19.38)min,纵行切口组(179±17.15)min;清扫淋巴结数目:T形切口组(11.8±2.2)个,纵行切口组(14.1±2.3)个;术后住院时间:T形切口组(15±3.1)d,纵行切口组(16±2.6)d;胸液量:T形切口组(452±36.8)ml,纵行切口组(706±41.5)ml;术后吸氧时间:T形切口组(26±2.38)h,纵行切口组(49±4.38)h;肺部并发症:T形切口组4.4%,纵行切口组22.5%;胸胃排空障碍:T形切口组2.2%,纵行切口组10.0%。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胸胃排空障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形切口组术后住院时间、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等显著低于纵行切口组(P<0.05)。结论 膈肌T形切口术式保留了完整的食管裂孔结构,避免切断膈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几乎保留了膈肌的完整性,降低了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食管癌,膈肌,T形切口,手术

参考文献

[1]邵令方,王其彰.新编食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孙玉鄂.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3]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食管癌手术切口的比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胸外科收治的心脏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27例, 年龄2~20岁, 平均年龄 (13.5±6.0) 岁, 手术原发病:室间隔缺损23例, 房间隔缺损27例, 房室管畸形7例, 法洛四联症3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I组 (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组) 30例和治疗II组 (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组) 30例, 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手术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 进行比较观察, 均无明显差异, P>0.0 5, 提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全麻插管, 浅低温体外循环进行手术治疗, 给予微流量的连续顺行灌注。治疗I组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 字右腋窝沿着腋中线做一个垂直的切口, 将胸大肌和背阔肌边缘充分的暴露, 将前锯肌进行分离, 从第四肋间隙进入胸腔。将右侧肺压向后外侧, 在膈神经前2cm剪开心包, 显露心脏进行相应的修复术。治疗II组采用胸部正中切口, 患者仰卧位, 在胸部正中做一个20~25cm的切口, 对胸骨纵向劈开, 纵向切开心包并且悬吊, 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做插管, 建立浅低温的CPB, 阻断升主动脉, 顺灌心脏停跳液, 对心脏缺损进行相应的修补, 2组患者术后做好缝合和相应的抗生素消炎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表1)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于术后美观的关注, 心脏手术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其创伤程度、术后美观问题及疼痛等均引起医患的共同重视[3]。选择何种手术切口, 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继发性损伤成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胸部正中切口需要将胸骨完全劈开, 对于胸廓完整性和胸骨后组织器官有一定的继发性损伤, 胸骨需要钢丝做内固定, 损伤较大、出血多, 患者术后恢复较慢, 同时容易形成胸骨过于凸出、鸡胸等畸形。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一般仅为6~10cm, 其手术视野正对心脏和大血管, 此切口是顺着胸大肌、前锯肌的间隙进行分离, 一般不需要横断胸壁肌肉和肋骨, 同时由于患者年龄较小, 肋骨弹性好, 能够充分的暴露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其切口原理乳腺和前胸肌组织, 减少了胸部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美容效果更好, 易于患者及家属的接受。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心脏手术患者进行观察, 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I组 (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组) 和治疗II组 (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组) , 结果表明, 治疗I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II组, 提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时间短, 心脏在空气暴露时间短, 减少了术后感染和引流, 利于伤口更快的愈合。综上所述, 右腋下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勇军, 黎明, 谢冰峰, 等, 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4) :137~138.

[2]李树斌, 李俊杰.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1, 33 (10) :1490~1491.

上一篇:企业跨界并购风险研究下一篇:企业人才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