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2024-06-28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精选7篇)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篇1

食管胃交界癌 (cancers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EGJ) 又称为贲门胃底癌, 是以解剖学贲门上下5cm以内为中心发生的癌[1]。近年来, 食管胃交界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位置, 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尚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该病病变初期不易被发现, 以致造成门诊漏诊, 手术切除率不高, 且术后5年生存率低[2]。基于此, 本研究对107例食管胃交界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该病的临床内镜诊断特点及病理分析, 旨在提高食管胃交界癌内镜下诊断水平,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107例食管胃交界癌患者, 其中男72例, 占67.3%;女35例, 占32.7%;患者年龄32~87岁, 30~34岁3例, 35~39岁7例, 40~49岁14例, 50~59岁17例, 60~69岁48例, 70~79岁16例, 80~89岁2例, 平均年龄为 (63.3±4.8) 岁;病程3个月至6年, 平均病程 (3.1±1.5) 年;有吸烟史者46例, 占43.0%;有家族史者22人, 占20.6%。患者入院接受检查前一段时间内, 无临床症状者20例, 占19.0%;上腹部有饱胀感、隐痛、吞咽不顺者37例, 占34.6%;吞咽或进食后有哽噎感31例, 占29.0%;胃肠道出血者8例, 占7.5%;明显消瘦者15例, 占14.0%。

1.2 临床检查

107例患者均行Olympus GIF 240电子胃镜检查, 行电子胃镜检查前, 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胃镜胶, 麻醉咽部及清除胃内唾液。将胃镜缓慢由口咽插入食管, 边推进边观察食管、贲门、胃的黏膜、管腔、血管等的变化, 发现黏膜有凹陷、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病变时, 要更加仔细检查, 并详细记录发生病变的部位、形态结构及胃壁伸展性, 以确定进行活检检查中如遇管腔狭窄, 不可强行通过。病变组织发现以后, 在其周围多点咬取3~6块活组织, 行病理活检;与此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也可进行胃肠造影检查观察患者病灶大小和浸润深度;CT或B超检查是否有肿瘤转移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活检与病理诊断的病理类型

检查结果示, 电子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胃交界癌17例, 活检病理学诊断:腺癌90例, 占84.1%, 印戒细胞癌11例, 占10.3%, 鳞癌6例, 占5.6%。局部淋巴转移64例, 腺癌发生率与其他三种发生率比较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内镜活检配合术后病理诊断的不同分化程度

通过CT、B超检查, 发现15例有转移, 107例患者中, 88例行外科切除手术, 其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为: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早期癌17例, 其中原位癌7例, 黏膜内癌10例;黏膜下浸润癌56, 浸润至浆膜层15例。病理分型以手术大体标本病理分型为准, 未做手术者参考内镜活检病理结果, 结果如下:低分化腺癌41例, 中分化腺癌45例, 高分化腺癌4例, 高分化鳞癌4例, 低分化鳞癌2例, 印戒细胞癌癌11例。

3 讨论

本研究总结得出:对于食管胃交界癌的临床诊断中, 需要综合患者临床症状、电子胃镜、胃肠造影、B超或CT检查, 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综合诊断后, 可加大临床正确诊断率。由于食管胃交界癌发生位置的特殊性, 在临床操作中宜采取正位观察食管与胃交界处和胃内高位反转法相结合, 边推进胃镜边进行观察, 若发现黏膜下出血、色泽改变、黏膜不平或管腔狭窄进镜困难者, 应怀疑为肿瘤并引起高度重视。

3.1 食管胃交界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在本次收集的107例食管胃交界癌临床病例中, 男女比例为2.1:1, 年龄30~39岁患者10例, 40~49岁患者14例, 50~59岁患者17例, 60~69岁患者48例, 70~79岁患者16例, 80~89岁患者2例平均年龄为 (63.3±4.8) 岁, 可以看出该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 主要集中在40~80岁中老年人, 且男性多于女性。在检查中我们发现, 晚期食管胃交界癌患者均出现吞咽或进食后有哽噎感, 提示吞咽或进食后有哽噎感可能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3.2 食管胃交界癌的病因学分析

近年来食管胃交界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国内外研究发现,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与食管胃交界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 其次食管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也被认为是食管胃交界癌高危因素。陈平湖等[4]对120例CEGJ患者的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 HP感染可能是CEGJ发生的协同因素之一。亦有研究发现, CEGJ的发生和吸烟有关。在本组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43%。在本次统计中原位癌7例, 黏膜内癌10, 黏膜下浸润56例, 浸润至浆膜层15例。有研究[5]把早期食管胃交界癌早晚期的鉴定主要是看病变是否浸润到黏膜下, 可见107例病例中71例是中晚期食管胃交界癌, 这可能与食管胃交界癌组织起源有关, 对于早期食管胃交界癌, 主张进行手术治疗, 这样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根治率。

3.3 内镜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电子内镜检查对于进展期肿瘤及部分早期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内镜检查和拉网细胞学检查已成为主要的贲门癌普查手段, 但早期诊断率比较低, 这可能与患者早起症状不明显, 患者入院检查晚, 加之食管胃交界癌高发位置特殊, 造成电子内镜下对良性、恶性较难鉴别, 所以在临床检查诊断中, 要格外重视活检组织学诊断, 本研究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病变的发现率是100%, 且活检组织学诊断学阳性率也为100%, 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解剖部位, 活检取材时要尤其注意病灶隆起和边缘部位, 且尽量去3~6块病变组织。同时在插入电子胃镜时, 为了提高CEGJ的诊断率, 最好采用前视式内镜, 靠近食管胃交界部位时, 适当地注气注水, 尽量使观察部位处于扩张状态, 这样便于检查中保证视野清楚, 其次为了避免漏诊, 可以两次进镜进行检查。最后为了定性诊断, 人们将各种技术与内镜相结合, 产生了色素内镜、内镜超声等技术。这对于提高早期病变的临床诊断、活检准确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3.4 食管胃交界癌的治疗

食管胃交界癌单独采用手术治疗的预后疗效有限, 由于早期食管胃交界癌症状的非特异性和病变部位的隐蔽性, 感到身体不适, 来院检查的患者多是中晚期患者,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术前化疗加手术切除, 这样可以提高手术根除率, 同时早期的预后明显优于中晚期的预后,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被应用于食管胃交界癌的治疗上, 必将会大大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及远期疗效。

目前电子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食管胃交界癌的主要方法, 如何提高早期食管胃交界癌的诊断和远期治疗的疗效, 一直是研究重点, 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总结食管胃交界癌在电子胃镜下的临床诊断形态特点及病理分析结果, 以期提高今后临床对食管胃交界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电子胃镜诊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胃交界癌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 腺癌90例, 印戒细胞癌11例, 鳞癌6例。结论 应用电子胃镜和其他辅助检查技术, 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及远期治疗效果。

关键词:食管胃交界癌,电子胃镜,临床诊断,病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施贵冬.UICC/AJCC第6、7版食管癌及胃癌TNM分期系统在中国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应用比较[D].川北医学院, 2013.

[2]何宏涛, 杨杰, 王占东.食管胃交界部癌527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 21 (12) :71-76.

[3]杨琳, 朱玥璐, 王斌, 等.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临床病理分析319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 (9) :784-789.

[4]蒋宗惠, 何广思, 秦涛.食管-胃交界性癌的临床特点分析[J].安徽医药, 2010, 14 (11) :1307-1308.

[5]Pem M.Epide IIliology of esophageal cancer, especially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J].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 2000, 155 (1) :l-14.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篇2

【关键词】胎儿;肺脏肿块;产前超声;诊断;病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27-03

活产婴儿中肺脏肿块的发生率大约在1/1.5万,具体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肺隔离症、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支气管闭锁、支气管囊肿等[1]。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临床胎儿肺脏肿块的诊出率更高。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胎儿肺脏肿块的产前超声诊断及病理结果,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在下文进行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接收的134例肺脏肿块的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本院产检113例,外院转入21例。

1.2方法

采用GE Kretz Voluson E8经腹部三维容积探头和二维凸阵对进行超声检查,将超声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5MHz,产前超声检查采用Ⅱ级系统,对妊娠附属物情况以及胎儿各个系统的发育情况进行扫查,如果发现有肿块存在于胎儿的胸腔,则要对肿块的边界、回声、形态以及位置等进行认真观察,并且对肿块的血供来源进行寻找,了解主动脉是否为肿块的供血来源;要以CVR方法对肿块的大小进行测量;了解胎儿是否存在有皮肤水肿、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以及心包积液等现象;如果胎儿存在有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腔隙积液,则可以将其诊断为胎儿水肿;要了解患儿是否并发了羊水过多、心脏受压移位以及纵膈等疾病;要了解胎儿是否合并了畸形,如果存在,就要对其进行详细记录;每隔两到三周,要采用超声对其进行一次复查,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重复观察;对手术以及引产之后的病理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且将其对照产前超声检查,主要的内容包括肿块的性质、大小以及位置。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34例胎儿中有123例成功获得病理结果,其中引产后得到的有18例,剩下105例都是出生通过手术得到。123例孕妇平均年龄(28.1±1.8)岁,平均孕周(24.1±2.9)周,平均肿块最大直径(32.4±2.8)mm,平均CVR值为(0.9±0.2)。

2.2产前超声情况与病理结果对照

(1)具备病理结果的123例病例中有46例通过产前超声检查怀疑为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其声像特征主要是囊实混合性肿块或实性高回声肿块,供血没有主动脉来源,主要来源于肺动脉,肿块偏大,会造成纵隔和心脏移位,对食管形成压迫,造成羊水过剩,对胸内静脉血管和心脏造成压迫,造成胎儿水肿。根据Stocker法对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进行分型,结果见表1。

(2)64例患者产前超声诊断怀疑为肺隔离症,声像特征主要是实性为主内有囊性部分的混合性肿块或者实性高回声肿块,供血来源都是主动脉,肿块会出现心脏纵隔移位,胎儿水肿或者羊水过多,具体超声及病理对照见表2。

(3)产前超声诊断为纵隔内气管旁的单发囊性肿块有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型支气管囊肿;产前超声诊断不能对血供来源进行确定的囊实性或者实性肿块有10例,肿块类别不能鉴别,平均肿块最大径14mm,病理证实肺隔离症有5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有5例。

2.3胎儿肺部肿块的病理特点

依据组织学形态将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例分成三型,Ⅰ型占65%,病变组成主要为单个或者复杂的大囊腔,直径一般超过2cm,囊腔内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衬覆,一些上皮中有黏液细胞,囊壁较厚,包括弹力组织以及薄层平滑肌;Ⅱ型占25%,病变组成为小囊腔,一般不足1cm;Ⅲ型占10%,病变为巨大非囊性实性病变。病理诊断肺隔离症具备类似于正常肺脏的临床表现,供血为体循环,产前超声诊断的囊实性肿块20例患者中出现淋巴管、肺泡、肺泡管以及支气管弥漫性扩张的有12例。肺隔离症伴有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8例病理表现不仅存在肺隔离症的表现,也存在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表现。病理诊断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的病理表现为肺泡充气过度出现膨胀,病例中病理诊断的4例,有1例能够发现支气管闭锁,1例能够发现支气管肌肉组织以及软骨缺乏、相关支气管管壁发育不良。病理诊断囊肿影响呼吸道上皮是主要支气管囊肿表现,其中囊肿含平滑肌的有1例。

3.讨论

肺隔离症和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属于最为常见的胎儿肺部肿块,后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胎儿的末端支气管出现了过长生长的现象,进而在肺实质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界限的病变,该病变会对整个肺叶或者一侧肺炎进行累及[2]。肺隔离症则是在胚胎期肺脏发育的过程中,支气管树和部分肺芽之间出现了相互分离的现象,进而生成了一种处于异常发育状态的肺组织,该组织和正常的支气管以及气管之间处于不通畅的状态,由自体对其进行血供,采用产前超声对其进行检查,其检查结果通常表现为高回声实性肿块[3]。通常情况下,肺隔离症和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单纯根据肿块的囊性是无法进行有效区分的,其判断的标准应该为肿块是否从体循环主动脉供血[4]。但是在对肺隔离症和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进行区分的过程中,要对肺隔离症和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混合型进行高度重视。其次两者通常可以伴有心脏以及膈疝等畸形现象出现,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还可能会导致胎儿水肿现象的出现[5-6]。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属于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肺脏异常,主要的表现为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多肺叶或者一侧肺叶充气为该异常症状的主要特征[7]。支气管囊肿在临床上也可以称之为支气管源性囊肿,指的是在胚胎进行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气管支气管和呼吸道上皮出现了相互分离的现象,从支气管进行发育的部位慢慢的向其它部位进行移动,并且会出现慢慢增大的现象,内部会有黏液出现,纵膈型和肺内型为两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的超声特征为气管旁出现单发囊肿的现象[8]。除了要将其与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进行区分之外,还要将其和肠源性囊肿以及食管囊肿等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产前超声能够有效检出胎儿肺部肿块,为了提高检测准确性,必须不断增加对胎儿肺脏肿块的超声表现以及临床病理特点的了解,更有效指导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1]何冠南,罗红,杨家翔等.孕11~13周+6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8):634-637.

[2]邓凤莲,郭燕丽,段灵敏等.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前脑无裂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4):256-259.

[3]邓凤莲,郭燕丽,李锐等.产前超声对11~14孕周胎儿体蒂异常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3):249-253.

[4]殷林亮,邓学东,潘琦等.产前超声在胎儿巨膀胱病因鉴别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5):422-427.

[5]陈琳,周柳英,阳立文等.胎儿冠状静脉窦扩张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1):1003-1005.

[6]陈琳,周柳英,金梅等.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1):54-56.

[7]郭艳霞,肖祎炜,肖珍等.胎儿主动脉缩窄产前超声误诊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9):1355-1357.

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探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0例食管癌患者, 男性192例, 女性48例, 男女比为4:1;年龄23~86岁, 其中<50岁患者58例, ≥50岁患者182例;病程4~26个月, 临床上主要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

1.2 方法

采用PENTAX EPM-3500电子胃镜进行内镜检查, 镜下钳取患者病变组织4~6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2]。对240例经过病理诊断的食管癌患者的病例, 以发病特点、病变部位、病理组织类型和诊断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等为对比项, 进行对比研究。并按照上、中、下3段进行食管癌分类, 上段为食管入口至主动脉弓上缘, 中段为主动脉弓上缘至肺下静脉下缘, 下段为肺下静脉下缘至胃贲门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40例食管癌患者中, 上段癌32例 (13.3%) , 中段癌172例 (71.7%) , 下段癌32例 (15.0%) ;内镜下分型为早期与中晚期, 其中早期28例, 糜烂型13例, 斑块型15例, 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中晚期212例, 肿块型与肿块浸润型各26例, 溃疡型122例, 溃疡浸润型28例, 西周狭窄型10例;病理诊断证实, 鳞癌192例 (80.0%) , 腺癌36例 (15.0%) , 小细胞癌12例 (5.0%) 。

3 讨论

食管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对大众的生命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症不明显, 很容易造成误诊与漏诊, 而一旦发展至中晚期, 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本组调查中的240例食管癌患者, 是从这两年间前往我院进行内镜检查与就诊的5400例受检人群中筛选而出, 发病率为4.5%。

从这24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上分析, 男女比例为4:1, 与参考数据比较相差不大。而造成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的原因, 相关资料上显示为男性吸烟饮酒较多, 进而为食管癌的发病提供了一个契机, 同时男性饮食规律相对散漫, 对食管等器官刺激较大, 综合各方面因素造成了发病率较高的原因[4]。而比较患者的年龄又可以发现, 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更高, 占75.8%, 所以建议对该类人群加大内镜普查力度, 对食管癌患者尽早发现并尽早医治。

通过比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与实际病理诊断发现, 进行内镜检查, 诊断出218例, 实际病理诊断出240例,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8%。对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存在差异的患者, 多见于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检查, 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 (1) 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比如早期平坦型食管癌, 病变区域相对平坦, 没有向食管腔内蔓延生长, 病变表明没有明显糜烂, 范围也较小, 使用内镜检查时, 一般难以识别; (2) 进行活检的手法与经验也会影响检查效率, 比如说脏器运动情况与纤维内镜医师的临床经验等, 比如说活检取材需要保证即刻性, 而脏器的运动情况很可能会影响取材准确率, 再者进行取材行碘染色时, 需要医师能够在内镜下准确区分染色区与非染色区, 而染色区也会受到病灶大小的制约, 需要医师以足够的临床经验进行辨别, 以此减少漏诊问题[5]。一般来说, 食管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不适, 出现灼烧感、针刺样与牵拉样疼痛, 诊断时常常与反流病相互混淆, 采取治疗无好转后转行内镜检查, 食管癌已经发生恶化。

综上所述, 对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 能有效提高食管癌的检测效率, 且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树新.197例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分析[J].北京医学, 2007, 29 (1) :56.

[2]吴洋东, 郭遂成, 匡丽.396例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5, 9 (3) :264.

[3]思维, 陈万青, 孔灵芝, 等.中国部分市县2003年恶性肿瘤发病年度报告[J].中国肿瘤杂志, 2007, 16 (7) :494.

[4]绍红, 叶慧, 张青梅.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分型与其影像诊断的关系 (附11例报告)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35 (2) :259.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篇4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胃镜诊断为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男87例,女45例;年龄25~68岁,平均53.7岁;病程0.5~1.5年。患者均因上腹部不适,纳差,消瘦,呕血或黑便等入院,胃镜检查呈三种形式:①溃疡型,边缘不齐,质硬,有坏死或污秽物覆盖,活检常致出血。②隆起型,表面不平,突出胃黏膜呈息肉状、结节状或菜花状等,有出血或溃损。③平坦型,无明显凹陷或隆起。患者中病变发生于胃体部76例,贲门部30例,胃角部18例,胃底部8例。

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胃镜诊断为胃癌患者132例临床诊治资料,比较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临床结果差异,包括阳性例数符合率及分化程度符合率。胃镜活检及外科手术病理均规范取材,对于直径<1cm病变全部取材,对于直径>1cm病变部分取材[7,8];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由专业病理医生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判断病变组织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侵袭浸润程度等。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阳性例数符合率分析:本组132例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癌患者经外科病理诊断确诊阳性例数为120例,诊断符合率为90.9%。

胃镜活检分型结果分析:本组患者中胃镜活检溃疡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隆起型与平坦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符合率分析:本组患者中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为分化型胃癌分别为85例、90例,诊断符合率为94.4%;而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为分化不良型胃癌分别为23例、42例,诊断符合率仅为54.8%。

讨论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多发于>50岁人群,但近年来中青年患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9];胃癌患者中90%~95%为腺癌,多来源于上皮;临床研究表明[10,11],其发病与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及遗传因素有关,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黏膜息肉等被认为属于癌前病变[12]。胃癌临床分型包括溃疡型、平坦型及隆起型,但是應当注意的是临床形态学分型无法判断病变良恶性[13],故对于胃癌诊断无较高价值。胃镜活检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诊断肿瘤病变,但是有其局限性;取材组织少以及病变周围的炎症等均会影响胃镜诊断[14,15],同时只能根据活检取材组织观察,难以确定组织全貌,无法做出客观判断;特别是在肿瘤分化程度方面,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将中、高分化胃癌归为分化型胃癌,低分化、未分化或印戒细胞癌等归为分化不良型胃癌,分析结果表明,胃镜活检对于分化型胃癌诊断与外科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但是在未分化胃癌诊断方面,胃镜活检误诊率较高,这可能与:①胃镜检查所取组织分化良好,未取到分化不佳组织。②故对于胃癌分化程度判断胃镜活检仅能作为参考。对于胃镜活检未能确定,但是观察到明显病变者应当做细胞学检查;对于怀疑为癌变者应当尽量多取组织,一般取5~6块,而对于弥漫浸润型胃癌,至少应当取8块[16];同时对于溃疡型病变者应当选取溃疡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以防止取到坏死组织或穿孔[17]。胃癌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

性,临床诊断容易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混淆,通过胃镜活检初步定性,再行外科病理诊断最终确诊组织类型,对于早期诊断、治疗胃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阳性例数符合率为90.9%;患者中胃镜活检溃疡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隆起型与平坦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为分化型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4.4%;而低分化型胃癌诊断符合率仅为54.8%。综上所述,胃镜活检用于胃癌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对于低分化型胃癌诊断误差仍然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 董素珍.消化道内镜活检病理诊断食管癌胃癌临床病理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2004,17(1):25-27.

2 林艳梅.胃癌螺旋C T 与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530-531.

3 孙杰,张红.胃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活检结果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3675-3676.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2-3961.

5 刘鹤梁.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胃癌诊断上的差异[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32(7):138-139.

6 Cadman B,Dixon MF,Wyatt JI.Value of routine,non-targeted biopsies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neoplasia[J].J Clin Patho,1997,50:832-834.

7 韦强.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胃癌诊断上的差异[J].2008,39(12):796-797.

8 赖英荣,梁英杰,徐大志.胃癌病理大切片制片及作用[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S):28.

9 Sipponen P,Stolte M.Clinical impact of routine biopsies of the gastric antrumandbody[J].Endoscopy,2007,29:671-678.

10Rossi M,Broglia L,Graziano P,et al.Local invasion of gastric cancer:CT finding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using 5mm incremental scanning,hypotonia and water filling[J].AJR,1999,172(2):383-388.

11Plummer M,Buiatti E.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the stomach:a reliability study [J].Int J Epidemio,2006,26:716-720.

12黎清成,郑丰平.清醒镇静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附560例报告)[J].新医学,2007,38(4):236-237.

13易智君.胃镜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3):642-643.

14黄柏鑫,褚星霞,631例青老年人胃癌临床内镜病理对比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4):240-241.

15陈静,杜贞芳,唐进先.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82-1783.

16Guo W,Zhang YL.Effect of the number of biopsy t issue and cytological smears on lesion d- iagnostic rate[J].Xiandai Xiaohuabing JiNeijing Zazhi,1996,1(3):80-81.

17刘俊良.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30-32.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篇5

关键词:胃镜检查,卢戈氏液染色,Barret食管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龄20~66岁, 平均43岁。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 表现为食管黏膜弥漫性或局部粗糙不平, 颗粒样改变, 局灶性充血, 浅表糜烂、红斑、小隆起等。

1.2 临床表现

有18例表现为烧心及吞咽不适感为主, 9例表现为餐后及做某些动作引起反流, 如弯腰, 腹内压升高或夜间睡眠时出现胸骨后烧灼样不适以及胸痛。胸痛可表现在剑突下或胸骨后, 疼痛性质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类似心绞痛, 疼痛可通过饮食或服用抗酸药物缓解。3例患者没有因食管症状而就诊。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富士能88电子胃镜, 蒸馏水, 卢戈氏染液, 胃镜染色专用喷雾管。空腹6h以上, 术前常规咽喉局麻。

1.3.2 检查过程

常规胃镜检查, 发现有可疑病变用50~100m L蒸馏水冲洗食管, 用胃镜染色专用喷雾管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至贲门, 由下至上喷洒染液5~10m L, 观察1~2min内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卢戈氏染液能将正常黏膜均匀地染成棕褐色, 有病变的黏膜呈现不染色区, 在黏膜不染色区内多点取病理活检3~5块黏膜组织送检。

1.4 结果

30例患者中, 呈不规则片状不染区或浅染色者23例, 散在小点状、条纹状着色不良者5例, 正常着色2例。病理结果:片状不染色区及浅染色区23例中, 食管鳞癌1例、非典型增生14例 (其中重度3例, 中度5例, 轻度6例) 、慢性炎症8例。在正常着色及散在小点状条纹着色不良者7例中, 病理结果报告炎症5例, 未见异常2例。

2 讨论

卢戈氏液可将正常食管粘膜染成棕褐色, 食管炎及溃疡处浅染色, 癌区不染色, 柱状上皮细胞不染色, 有助于Barret食管诊断。其染色机理是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内含大量糖原, 遇磺后呈棕褐色, 当食管炎症或癌变时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 因此碘染色后呈浅染或不染色。

胃镜检查对诊断上消化道中晚期癌较容易, 而早期癌、微小癌及癌前期病变较易漏诊、误诊。利用卢戈液使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染色后呈现不着色或严重着色不良, 与正常黏膜形成鲜明对比, 可更清楚显示较微小病变, 肉眼下容易识别, 对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有很重要价值[2]。

本组30例中, 食管卢戈液染色前, 食管局部黏膜局灶性充血或糜烂, 粗糙不平, 肉眼难以鉴别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癌肿。染色后病变处出现1~3处染色不良或不着色区域, 与正常黏膜形成对比, 清晰显示了小病变及微小病变23例, 避免了不染色直接取活检的随意性, 指导了准确活检, 提高活检阳性率。检查早期癌1例, 非典型增生14例 (轻、中、重度分别为6、5、3例) , 尤其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密切随访中可发现早期癌, 而能及时根治。故认为卢戈液染色对食管早期癌及非典型增生具有诊断价值。

食管卢戈液染色技术简便易行, 在常规内镜检查中实施、安全、价格低廉, 值得内镜医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90例早期癌标本, 男54例, 女36例, 患者年龄51岁~60岁60例, 41岁~50岁24例, 40岁以下4例, 61岁以上2例;年龄最大76岁1例, 年龄最小28岁1例, 平均年龄52.5岁。病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段, 各为18, 42, 30例。患者均可进普通食品, 进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梗阻感, 大多数患者存在胸骨后刺痛感或咽部异物感。病史1个月~3个月占59.84%, 4个月~6个月占22.63%, 7个月~12个月占11.42%, 13个月~24个月占4.33%, ≥25个月占1.77%。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式, 其中有45例患者为胸内吻合, 15例患者为颈部吻合。手术结束后, 立即对标本进行新鲜处理, 并由癌变处的对侧纵向切开, 随后将其置于一块木板上, 固定后冲洗积血, 最后使用10%甲醛水溶液对标本进行浸泡。浸泡48 h后, 观察粗糙程度、黏膜色泽、形态、病变范围等。对于手术治疗4年以上的患者主要采用电话、书信等方式进行随访。

2 结果及病理分析

2.1 主要的病理表现

除乳头型癌之外, 其余类型都没有形成明显的肿块, 本组90例早期癌标本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1 隐伏型

癌变部位、黏膜的变化程度最轻, 在粗糙程度上, 与周围正常黏膜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主要表现为正常的淡红色泽缺失, 转变为灰白色, 质地变脆, 病变范围大小不一。固定后, 病变处黏膜纵形皱折消失, 且出现横形皱折。有9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 X线黏膜造影无法对病变进行显示[1]。

2.1.2 糜烂型

病变处黏膜较为粗糙, 显示为糜烂, 偶见小颗粒存在。呈地图样, 与周围黏膜存在差异, 色泽灰暗, 质地较脆。有42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 若对其进行细分, 则包括轻度与重度糜烂两个亚型。X线黏膜造影后, 轻度糜烂难以显示, 重度糜烂则可显示出黏膜粗糙[2]。

2.1.3 斑块型

癌变处黏膜隆起、肿胀, 为苔藓状, 表面粗糙, 色泽灰白, 质地较脆。有15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 多数患者X线黏膜造影能够显示出小缺损。

2.1.4 乳头型

癌变处黏膜呈乳头状或有小突起, 腔内形成占位性病变。有12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 多数患者X线黏膜造影可显示占位性瘤, 通过硫酸钡溶液时, 可见分流现象。

2.1.5 混合型

若存在上述4种类型中超过2种的特征, 则将其划入混合型。有12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 X线黏膜造影可见黏膜小缺损及粗糙的表面, 同时也可显示出向腔内占位性病变或黏膜中断。

2.2 术后的病理学诊断

2.2.1 浸润深度与病变范围

在浸润深度方面, 有39例患者为黏膜下, 有27例患者为黏膜内, 有24例患者为上皮内。在病变范围方面, 有6例患者≤1 cm, 27例患者>1 cm且≤2 cm, 30例患者在2.1 cm~3 cm之间, 9例患者在3.1 cm~4 cm之间, 18例患者>4 cm。

2.2.2 显微镜观察结果

60例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胰导管癌6例, 癌肉瘤和贲门异位腺癌均为3例。镜下可见的早期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原位癌, 有15例患者基底膜完整。 (2) 黏膜内癌, 基底部癌细胞在原位癌的基础上呈现出不规则的条索状, 共计18例患者。 (3) 黏膜下癌, 有84例患者癌细胞穿过黏膜肌层直达黏膜下层。

2.2.3 临床症状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患者中的隐伏型多无明显症状, 糜烂型多出现前后胸刺痛感, 其余类型多表现为梗噎感。浸润深度、病理分型和生存时间的关系:有54例患者生存超过5年, 9例手术切缘有癌残留以及6例淋巴结癌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均<5年。

3 讨论

按照国际抗癌联盟所公布的临床分期中所涉及的淋巴结转移与癌组织浸润深度的标准, 早期食管癌属于浸润至固有层的黏膜内癌与原位癌, 不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现象, 即TNM分期Tis以及部分T1。固有层及以外, 浸润黏膜下层等则可划入进展期的食管癌, 也就是中晚期食管癌。国内的部分研究人员将早期食管癌划分为隐伏、糜烂、斑块、乳头四种类型, 本次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 并对糜烂型进行了细分。其中, 最早的一型就是隐伏型, 此类型均属原位癌, 可随着病程的增加发展成为其他类型的早期癌, 大多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为髓质型。在病变范围方面, 斑块型最小, 病变部位黏膜下的结缔组织有机化, 随着病程的延长, 可发展成为窄缩性癌。糜烂型中的轻度患者多属于上皮内癌, 重度患者的癌细胞则会向上下两个方向浸润, 最终可能发展成为髓质型癌。在本组糜烂型占总数的59.84%, 与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相符。

通过镜下观察, 早期癌标本中超过90%都存在着相互无关联的癌变, 未相连的非典型增生灶也较为普遍,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切缘残留;另外, 早期癌也存在着淋巴结转移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 才导致食管癌患者在手术和放疗后仍会复发。

总的来说, 通过观察早期食管癌的分型与演变特点, 可以对疾病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结合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 能够为患者尽可能得到效果好、创伤小的治疗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宋伟, 寇志伟, 周永松.X线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12) :369-370.

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篇7

关键词:鉴别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体表电生理

【中图分类号】R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2-01

宽QRS波心动过速(WCT),指的是以心室率、QRS波时限分别>100次/分、≥120ms为主要特点,但心电图、电生理机制、类型表现各异的一类快速心律失常疾病[1]。WCT患者患者多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猝死风险较高,所以正确识别、及时处理尤为关键[2]。临床采用常规的体表心电图检查,对WCT的误诊率较高。食管电生理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心电图辅助诊断方法,其在WCT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旨在明确食管电生理检查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25例,年龄16~64岁,平均(35.9±10.3)岁。所有患者在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RS时限均≥120ms,并排除心室起搏心律、室颤、室扑。41例存在基础心脏病史,51例存在心悸、心慌病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体表心电图检查和食管心电图检查。仪器选用DF-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系统(苏州电子仪器厂生产),电极一端经口腔插入33~40cm,记录食管导联的正负双向心房波。电极尾端连接监视屏好心电刺激仪,以25mm/s的速度记录12导联食管及体表心电图。本组患者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相同形态的WCT予以确诊。

1.3 诊断标准

食管电生理检查诊断标准:观察、记录WCT发作时,心室、心房激动顺序,以及QRS波与P波的固定关系,以判定是否存在房室分离,针对存在房室分离、室性融合、心室夺获波者,即可判定为VT(实性心动过速)。若WCT发作时,QRS波与P′波传表现为1:1,且RP′70ms,则可判定为AV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P′<70ms,则可判定为A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注意根据P′形态变化、QRS联律间期变化,将其与房性心动过速加以区分。

体表心电图诊断:根据Vereckei新法进行诊断,QRS波起始为R波,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若起始q波或r波时限>40ms,则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若主波为负相波,起始有顿挫,则判定为室性心动过速;若QRS波Vi/Vt≤1,则为室性心动过速,若>1则为SVT(室上速)。

1.4 评价指标

评价体表心电图检查和食管电生理检查对WC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误诊率、漏诊率。计算公式: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准确性=(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0例WCT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37例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23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4例伴原有束支传导阻滞,19例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1例诊断为房颤伴预激,3例诊断为显性旁道逆穿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0例诊断为隐匿性房室旁道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8例诊断为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3 讨 论

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将WCT分为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WCT的心电图表现都主要为QRS波增宽,心率过快或心房电压过低使P波与T波或QRS波相互重叠,所以较难辨认,故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3]。现阶段,虽然临床诊断WCT的方法、标准较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难以获得理想的诊断结果。

Vereckei法是Vereckei提出的aVR单导联四部流程诊断法,该诊断流程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同[4]。然而,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1)aVR起始为R波,表明心室除极矢量电轴为无人区心电轴,可见心室除极方向完全背离了正常方向,呈右下向右上指向,其可作为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可靠依据。(2)前壁心肌梗死者,因其前间隔除极向量缺失,所以aVR导联的r波会缺失,表现为传导缓慢的宽QS形态,在合并SVT的情况下常被误判定为VT。(3)SVT伴原有束支阻滞及旁路逆向传导型SVT容易被误判定为VT。(4)快速宽QRS波心动过速,容易因难以分清aVR波起止点而无法测定Vi/Vt,故而容易发生漏诊。

临床诊断室性心动过速,需要明确是否有房室交界区和心房的参与,由于食管前壁与左心房后壁紧贴,所以食管电生理检查获得的心房波电压更高,也更易识别,其与体表心电图联合应用,可有效克服体表心电图P波不清晰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电生理检查对WC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4%、93.8%、95.3%,均显著高于体表心电图检查(85.0%、75.2%、80.7%),且误诊率、漏诊率明显低于体表心电图检查(P<0.05)。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对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实施食管电生理检查,能有效提高鉴别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漏诊率,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嬿,杨海泉,彭伟华等.宽QRS波心动过速l2例食管电生理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z1):34-36.

[2] 王嬿.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食管电生理检查误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1):14-16.

[3] 赵祥海,杨松,吴宜鸣等.食管心电图在鉴别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2):197-198.

上一篇:“技术轨道”理论下一篇:奥运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