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2024-07-07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精选7篇)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篇1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疾病, 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 临床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 但关于何种术式疗效及安全性最佳, 目前尚无定论[1]。本研究对比分析微创食管切除术与放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旨在为临床食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0例, 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均经CT检查显示无肿瘤侵袭以及远处转移, 均无胸部以及上腹部淋巴结肿大症状, 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均能够耐受手术。患者自主选择手术方式, 其中85例行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微创组, 男59例, 女26例, 年龄在53~72岁, 平均为 (59.3±6.6) 岁, 肿瘤部位:18例为胸上段肿瘤, 39例为胸中段肿瘤, 25例为下段肿瘤, 3例为多发肿瘤。75例行开放食管切除术作为开放组, 男52例, 女23例, 年龄在55~74岁, 平均为 (60.1±6.6) 岁, 肿瘤部位:16例为胸上段肿瘤, 34例为胸中段肿瘤, 23例为下段肿瘤, 2例为多发肿瘤。两组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各项术前检查以及准备工作, 均于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开放组应用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进行治疗, 据肿瘤位置选择手术方式:位于食管中上段者行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 (Mc Keown术) , 位于食管下段者行左开胸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体内吻合均选择一次性吻合器进行吻合。微创组实施微创食管切除术, 胸部操作时体位采用左侧俯卧位, 在胸腔镜引导下进行食管游离并清扫纵隔淋巴结, 重点清扫左右喉返神经链及隆突下淋巴结。腹部操作改平卧位, 头部稍向右偏, 在腹腔镜引导下游离胃并清扫腹腔淋巴结, 重点清扫胃第7、8及9组淋巴结。颈部操作时于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行5 cm切口游离颈段食管。作上腹部正中5 cm切口, 直视下制作管状胃。常规进行胃食管吻合器吻合术, 并将颈部及腹部切口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送至ICU监护1 d, 并予以禁食和常规胃肠道减压, 术后2 d予以肠内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及术后随访: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除标本盲法由病理科医师检测。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心律失常、乳糜胸、术后胸腔渗血、声音嘶哑、支气管损伤、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以及吻合口狭窄。患者出院后1周以及第1个月各进行门诊回访1次, 并于术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电话回访, 主要回访内容为患者的身体指标、病情、肿瘤侵袭转移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比较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微创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组, 但无明显差异 (P>0.05) ;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状态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微创组术后有例8例 (9.4%) 发生并发症, 其中, 1例肺部感染, 1例乳糜胸, 2例吻合口狭窄, 1例喉返神经损伤, 1例吻合口瘘, 2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开放组9例 (12.0%) 发生并发症, 其中, 1例肺部感染, 1例乳糜胸, 1例吻合口瘘, 2例喉返神经损伤, 1例心律失常, 2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 1例胃排空障碍。两组均无二次手术病例、气胸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 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手术切除食管是目前临床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 1994年Mc Anena等首次报道了胸腔镜应用于胸段食管的游离。1995年, Depaula等报道了腹腔镜应用于胃游离术, 并讲解了管状胃的手术操作步骤。1998年, Lukitech等将全腔镜用于食管癌切除, 开辟了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全新途径[2]。但到目前为止, 对于采用微创食管切除术还是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 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资料显示, 微创食管切除术利用胸腹腔镜进行手术, 利用腔镜的放大效应, 可使解剖层次更加清晰, 相比于开胸手术中难以保全血管及神经, 该术式能够更加清楚地辨认血管及神经, 并加以保全, 从而减少了血管及神经损伤, 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神经损伤性并发症。其次, 术中无需撑开肋间和腹壁, 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还可改善患者的术后咳嗽能力, 有利于术后康复。此外, 腔镜下, 术野几乎无死角, 从而确保手术质量。该术式对于患者的创伤显著减少, 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2]。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食管切除组, 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本研究发现, 微创组的淋巴清扫数与开放切除术组无明显差异, 充分证实微创食管切除术符合食管癌的根治原则, 证明微创食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虽然微创食管切除术具有上述优点, 但在本研究中发现, 微创组仍存在肺部感染、乳糜胸、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以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这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本组结果显示, 微创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胃炎的发生率较开放组显著降低, 可能与管状胃胃酸分泌减少以及胃充分排空等因素有关。

注:与微创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微创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相比于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点。目前, 微创食管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虽然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证实其对于食管癌长期有效, 但该术式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临床公认, 其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也已经获得了大量临床基础研究及实践研究的证实。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 应不断提高和完善临床医师的操作技术以及临床经验, 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开放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 选取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0例, 85例行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微创组, 75例行开放食管切除术作为开放组,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状态、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率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组 (P<0.05) 。结论 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开放食管切除术对食管癌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微创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恢复快, 更为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胸腔镜,食管癌

参考文献

[1]陈亮, 王武军, 蔡瑞君, 等.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6) :603-607.

[2]Tachibana M, Kinugasa S, Shibakita M.Surgical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J].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06, 391 (2) :304-321.

[3]冯明祥, 王群, 谭黎杰, 等.管状胃在微创食管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0, 17 (2) :92-95.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90例食管癌患者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44例, 男女比例23:21, 年龄46~68岁, 平均 (55.2±2.5) 岁;研究组46例, 男女比例24:22, 年龄45~67岁, 平均 (55.4±2.4) 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放食管癌根治术, 研究组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两组均予以相同快速康复外科类方案, (1) 术前:告知手术相关知识, 对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并予以适应性的训练;术前5 d起除予半流质食之外, 对体质指数<18.5 kg/m予营养支持, 每日予肠内的营养乳剂;术前1 d的早中餐需正常进食, 而晚餐予流质食, 术前6 h需禁食;术前下午予灌肠, 并留置胃管、尿管。 (2) 术中:取全麻, 依据术中血压及心率等进行补液及予以药物;输血输液需用加温器进行预热, 并予压缩性空气热类交换毯对下肢进行包裹等;手术结束之前, 予罗哌卡因对切口上下、肠造瘘管、腹腔及胸腔类引流管的周围进行局麻。 (3) 术后:予以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 依据椎旁、硬膜外及静脉置管等给药方式不同对镇痛药物进行调整;待生命体征较平稳后将气管插管拔除, 活动四肢及进行床上训练, 术后第1天起予以静脉营养;术后第2天带引流管进行下床活动;予以肠内营养, 减少静脉营养, 直至恢复胃肠动力, 并予以泛影葡胺进行透视;如果造影剂顺利通过, 没有吻合口瘘, 则拔除胃管予以流食, 停止静脉营养。如果予流食顺利, 则次日予半流食;患者具尿意时将导尿管拔除;胸腔的引流量需少于每天100 m L, 复查X线胸片, 当肺完全进行复张时则将胸腔类引流管拔除;当术后腹腔的引流量较少且腹腔B超没有明显的腹腔积液, 则拔除引流管;予以鼻肠类营养管者在住院期间的进食顺利后, 拔除鼻肠营养管;予以空肠的造瘘管者在出院时需保留, 并于院外进行适量的肠内营养补充, 如果进食顺利, 则2个月后将造瘘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时间指标:首次排气、输液治疗、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 以及并发症情况, 包括:静脉血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压疮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 以±s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行t检验, 采用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时间指标对比

研究组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并发症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aP<0.05。

3 讨论

食管癌的发病因素复杂, 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 微创切除术以其创伤小且愈合快等优势已成为临床首选。快速康复外科指予多种方法, 如术后镇痛、微创外科及术中麻醉等, 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促进康复等[2,3]。为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予快速康复外科疗效, 本院针对9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的目的为减少围术期及手术对患者生理干扰, 减少应激反应, 加快康复。而手术方式不同对生理干扰的程度亦不同, 引发的炎性反应及脏器功能性障碍及并发症等均相差较大[4]。本研究中, 对照组行开放食管癌根治术, 研究组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两组均予以相同快速康复外科类方案, 观察两组时间指标, 结果显示:研究组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知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效果较开放食管癌根治术更显著。分析原因可能为:两组虽予以同样的快速康复外科类方案, 但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因切口小, 而背部的肌肉通常离断较少, 可避免应用肋骨类牵开器而引发肋骨断裂;且操作过程对周围脏器挤压及牵拉少, 为此手术创面较小, 出血量少, 可避免组织血液的灌注不足及炎症反应发生等, 利于术后康复, 进而缩短住院及减少输液治疗等[5]。微创组因予以空肠类造瘘管的定位确切, 可确保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 减少肠外营养时间, 加快胃肠蠕动, 利于早期经口进食。而开放组予以鼻肠类营养管多, 因不是于直视之下放置, 为此营养管的位置放置不佳, 且滴入不畅, 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较长[6]。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究其原因, 与快速康复外科应用效果好, 可迅速改善症状, 促进康复, 从而减少压疮等密切相关。同时, 微创组胃肠功能恢复快, 利于肠内营养, 提高免疫力, 减少感染等。关于两组首次排便的时间,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 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赵兵, 金永, 李再芹, 等.不同放疗靶区对食管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4) :480-483.

[2]汪灏, 李京沛, 谭黎杰.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临床疗效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 (7) :390-391.

[3]马磊, 王立凤, 丁克快, 等.快速康复外科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 17 (12) :1223-1226.

[4]张奕, 沈国义, 黄镇, 等.微创食管癌切除术150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 (11) :998-1001.

[5]尤振兵, 徐达夫, 嵇建, 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6) :561-563.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和华西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诊断均符合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1],均经术前食管镜取活检确诊。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手辅助VATS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组(胸腔镜组)60例和常规开胸手术作食管癌切除治疗组(开胸组)60例。两组纳入标准:术前按国际抗癌联盟食管癌TNM分期标准分为T1N0M0~T3N1M0期,无手术禁忌证。胸腔镜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1岁,平均(60.2±7.2)岁;体重40~69 kg,平均(49.7±6.8)kg;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食管癌51例,胸下段食管癌8例。开胸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4~73岁,平均60.9岁;体重42~67 kg,平均50.4 kg;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食管癌49例,胸下段食管癌10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胸腔镜组:用stryker(史赛克)1188型胸腔镜,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患者右侧躯体抬高45°,术中不需要翻身,颈、胸、腹部均消毒。从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路处理胃,用超声刀游离胃,术中结扎胃左动脉,在贲门部切断并缝扎食管,将胃体塑形成“胃管”状。观察孔置于右侧第7腋后线处,操作孔两个,分别在第4肋间腋前线及第6肋间腋前线处。第一助手的左手经腹腔进入胸腔,将食管断端结扎线经食管裂孔推入右胸腔,然后将结扎线牵出体外。内操作手(伸进胸腔内协助操作的手)向前扒压不张的右肺,超声刀和内操作手配合游离食管及肿瘤。可予结扎切断影响食管或肿瘤的奇静脉弓。器械操作和手法操作相结合进行淋巴结清扫。行左颈部切口,从颈部将食管和胃牵出,以吻合器完成颈部胃食管吻合器吻合或手法吻合,根据术中情况可以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胃食管胸内吻合术。后路手术时扩大的食管裂孔无需修补,中路手术者时需要缝合切开的膈肌,前路手术时可以直接缝合腹膜[2]。开胸组行常规开胸手术行食管癌根治术。两组术后均按照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的方法放化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胸部手术时间、胸部术中出血量(吸引器内的量加渗透到纱布里的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淋巴结阳性率(病检为阳性的淋巴结总数与手术清扫出的淋巴结总数的比率)、3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胸腔镜组胸部手术时间、胸部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淋巴结阳性率和3年生存率比较

胸腔镜组淋巴结阳性率为12.1%,3年生存率为53.3%,开胸组则分别为12.5%和51.7%,两组淋巴结阳性率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胸腔镜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开胸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炎3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性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经积极治疗后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病例都进行了随访,没有失访的。

3 讨论

如何安全地行VATS食管癌局部及区域淋巴结根治性切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3]。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符合癌症的治疗原则,能够完成肿瘤根治性切除,但该手术方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VATS食管癌切除术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4,5]。目前,VATS食管癌切除术在国内外进展得较为缓慢,因该手术过程烦琐、技术难度大、术中翻身麻烦[6]。鉴于单纯VATS食管切除术的上述缺点,手辅助VATS手术就应运而生,该手术的核心是术者的一只手经腹腔进入胸腔辅助VATS手术。

目前手辅助VATS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有手的帮助,术中解剖更清晰,探查和游离肿瘤快捷、安全,手术安全性和根治性得到提高。由于有手的辅助,使食管周围解剖间隙增大,VATS视野所见与常规直视手术几乎相同,食管及肿瘤钝性分离和淋巴结清扫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邻近组织的损伤,这是单纯VATS手术达不到的。用超声刀游离组织,减少了术中出血。此外,手辅助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另一个优点是胸腔镜辅助经膈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与颈部吻合不同的是,胸内吻合可达到常规开胸手术时选择吻合位置的要求。手辅助VATS有以下优点[7]:(1)手术创伤小、时间短;(2)扩大了VATS治疗食管癌的手术范围,对于肿瘤向外侵犯但尚未固定的T3期患者,也可采用该手术方式;(3)提高手术根治性,VATS有良好的术野,淋巴结显露清晰程度超过常规开胸手术,从而为手术清扫提供了条件[8,9];(4)提高手术安全性。

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微创的效果并且能达到淋巴结清扫的要求[11,12],本文结果也显示,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阳性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手辅助VATS手术不但能达到微创效果,而且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能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相似的根治性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微创效果及淋巴结清扫效果。方法 T3N1M0期以下的食管癌患者120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组(胸腔镜组)60例和常规开胸手术作食管癌切除治疗组(开胸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胸部手术时间、胸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阳性率、3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胸腔镜组胸部手术时间为(35.2±4.1)min,胸部术中出血量为(101.3±17.4)mL,淋巴结清扫数量为(13.4±2.1)个,淋巴结阳性率为12.1%,3年生存率为53.3%;开胸组胸部手术时间为(60.7±7.3)min,胸部术中出血量为(156.1±34.5)mL,淋巴结清扫数量为(12.8±3.1)个,淋巴结阳性率为12.5%,3年生存率为51.7%。胸腔镜组胸部手术时间、胸部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阳性率、3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能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相似的根治性效果。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 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均被确诊为食管癌, 且对本项研究有知情权、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2) 排除左胸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患者; (3) 排除有手术禁忌证、不主动配合研究患者。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1例;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 (75.8±6.3) 岁;其中食管上段癌4例, 食管中段癌26例, 食管下段癌25例;食管癌分期:Ⅰ期14例, Ⅱ期23例, Ⅲ期18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23例;年龄66~81岁, 平均年龄 (76.2±5.9) 岁;中食管上段癌6例, 食管中段癌28例, 食管下段癌21例;食管癌分期:Ⅰ期15例, Ⅱ期25例, Ⅲ期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癌症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给予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使患者处以仰卧位, 进行灌肠、肠内减压等术前准备, 给患者全身麻醉后施以气管插管。以患者左胸第5~6肋间入路做一切口, 长度为15 cm左右, 将前锯肌以其肌纤维生长方向切开, 暴露出肋间肌, 切开肋间肌及其壁层胸膜, 进入胸腔, 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开肋间动脉。使用肋骨撑开器缓慢将肋间撑开至合适宽度, 在胸腔中探查到肿瘤的具体位置并观察其直径大小, 游离出肿瘤后清除肿瘤周围的淋巴及脂肪组织, 在胃和食管的吻合操作完成后缝合切口。

1.2.2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术前给予患者灌肠、肠内减压等处理, 并给患者施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以左胸后外侧第5~6肋间作一切口, 长约30~35cm, 切断前锯肌和背阔肌, 切口延伸至肩胛下角, 准确找到肿瘤位置, 其他步骤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对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病变、食管反流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152.9±37.6) min、术中出血量 (114.2±20.9) ml、引流管置管时间 (85.2±7.8) h、住院时间 (9.7±1.5) d少于对照组患者的 (196.2±45.3) min、 (40.3±17.8) ml、 (98.3±9.6) h、 (12.8±4.0)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 (9.3±1.4) 、 (9.7±1.2) 枚,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中发生切口感染9例 (16.4%) 、吻合口瘘5例 (9.1%) 、肺部病变12例 (21.8%) 、食管反流15例 (27.3%) 、喉返神经损伤4例 (7.3%) ;观察组中发生切口感染2例 (3.6%) 、肺部病变3例 (5.5%) 、食管反流2例 (3.6%) , 无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传统的治疗中多采用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 但此种方法手术创伤较大, 手术愈合时间长且容易留下瘢痕而影响美观, 常伴有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病变、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3]。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微创切口手术开始逐步流行, 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微创切口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胸手术,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创切口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少并发症, 使用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疗效更优, 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11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152.9±37.6) min、术中出血量 (114.2±20.9) ml、引流管置管时间 (85.2±7.8) h、住院时间 (9.7±1.5) d少于对照组患者的 (196.2±45.3) min、 (40.3±17.8) ml、 (98.3±9.6) h、 (12.8±4.0)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左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疗效更优, 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食管癌,左胸,微创手术,老年

参考文献

[1]杨金云, 张晓雨, 平洪.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开胸手术疗效比较.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2) :168-169.

[2]罗晖, 杨颖, 汪华, 等.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微创及淋巴结清扫效果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0) :33-35.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食管癌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42~78岁,平均(61.3±2.5)岁;肿瘤位置为食管癌上段25例,中段42例,下段24例,胃食管交界处1例。其中腺癌2例,鳞癌86例,腺鳞癌4例;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情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行微创手术:其中85例行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术(TLE),4例行腹腔镜辅助Ivor-Lewi术,2例行腹腔镜纵膈镜联合食管切除术(TME),1例行胸腔镜腹腔镜联合Ivor-Lewis术。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自控镇痛处理、抗感染治疗、抑酸剂及祛痰等对症处理,给予合理饮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展开为期1年随访,统计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286.5±12.3)min,术中出血量(225.9±11.5)m L,术后住院时间(9.2±1.6)d;对照组手术时间(332.6±13.7)min,术中出血量(316.±10.6)m L,术后住院时间(17.3±2.2)d;观察组手术用时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1年生存率对比:

对照组术后1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瘘2例,胸腔积液3例,肺部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例,消化道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6%;观察组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瘘1例,胸腔积液1例,吻合口狭窄2例,切口感染例,消化道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1%;对比可知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1年随访,对照组生存3例(73.3%),观察组生存36例(76.6%),两组1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食管癌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患者通常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相关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有30万人因食管癌而死,且在不同国家与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较大差异[3]。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食管癌而死的人数高达15万左右,且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4]。

在传统治疗中,食管癌患者多采用开腹、开胸手术将食管部分切除,之后行食管胃重建术。诸多临床研究[5]显示,开胸开腹手术虽然可对食管癌发挥显著治疗效果,然而术中常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易引起诸多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术式为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微创手术操作过程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可有效降低切口疼痛、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小,且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国内有研究显示,在食管癌治疗中,微创手术在降低心肺功能损伤、减少开胸手术创伤、保护患者肺功能等方面均具有明显效果。现阶段食管癌常用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术、腹腔镜纵膈镜联合食管切除术、腹腔镜辅助Ivor-Lewis术与胸腔镜腹腔镜联合Ivor-Lewis术。在手术过程中,采用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术治疗时,患者需取半俯卧位,这一体位有机结合俯卧位及左侧卧位两种体位的优点,在紧急中转为开胸手术时比较容易。同时,手术采用腹部小切口展开治疗,有利于腹腔外胃管的制作、胃管及十二指肠营养管的安装。

目前,微创手术肿瘤治疗根治性上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仍质疑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通过对比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采用开胸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微创手术可将肿瘤予以规范、完整切除,治疗效果与开胸手术相当。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286.5±12.3)min,术中出血量(225.9±11.5)mL,对照组手术时间(332.6±13.7)min,术中出血量(316.8±10.6)mL,对比可知观察组手术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微创手术操作时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7.3±2.2)d,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2±1.6)d,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说明微创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速度更快。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治疗安全性更高。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一步展开分析,对照组术后有3例出现肺部并发症,而观察组术后均无肺部并发症发生,揭示微创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手术中取半俯卧位的体位,可促使后纵隔充分暴露,使右肺朝前纵隔移位,可有效避免肺组织受到过度牵拉,减少术中造成肺组织损伤的概率。(2)大部分患者采用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术治疗,可避免传统开胸开腹手术对患者呼吸系统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张建华,王成,等.微创手术与普通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循证医学,2013,13(5):300-301.

[2]汤挺摇,于在诚.食管癌微创手术进展[J].临床医学,2012,32(4):112-113.

[3]赵锐瑾.微创手术下的食管癌快速康复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4):93-95.

[4]孙翔翔,徐美青.食管癌微创手术的现状与展望[J].安徽医药,2013,17(7):1238-1239.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 篇6

关键词:左胸微创小切口,效果,胸中下段食管癌

食管癌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 近年来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1]。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与微创小切口在临床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中较为常见, 前者应用较为广泛, 但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 发现微创小切口术更具优势, 不仅恢复快, 而且并发症少[2]。为进一步验证该术式临床应用有效性, 该研究针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已选定的104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行不同术式治疗的效果予以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4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设计手术方案时设为对照组 (46例) 与研究组 (58例) ;前者男女比例28:18, 年龄60-75岁, 平均 (72.05±4.68) 岁, 根据国际TNM分期:5例Ⅰ期, 8例ⅡA期, 10例ⅡB期, 23例Ⅲ期;后者男女比例34:24, 年龄60~76岁, 平均 (73.98±5.87) 岁, 根据国际TNM分期:8例Ⅰ期, 12例ⅡA期, 14例ⅡB期, 24例Ⅲ期;均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均衡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左胸外侧切口治疗, 依次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 向后上绕通过肩胛骨的下角下方, 于第四胸椎棘突和肩胛骨的内缘停止, 接着将深筋膜、背阔肌、前锯肌、斜方肌、菱形肌切开;采用骨膜剥离器自后至前肋骨的上缘骨膜剥离, 然后予以肋骨剥离器将骨膜深面剥离, 同时将肋骨两端的肋骨剪断, 肋骨牵开器撑开肋间, 充分显露胸腔;待淋巴结彻底清扫, 术毕将肋床切口缝。

研究组行左胸微创小切口术治疗, 均取右侧卧位, 于左后外侧做一15 cm左右小切口, 经第5、6肋间至胸腔, 自下向上游离食管癌的病灶, 接着依次结扎淋巴管与食管血管, 一并切除食管癌及其旁侧纵膈淋巴结, 然后沿着脾脏和肝脏间沟切开膈肌, 游离后保留胃网膜、胃部右侧血管弓与动脉, 双重结扎胃左侧动脉, 并对十二指肠外侧壁进行游离, 清扫完胃左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后将胃管缩缝为管状, 并予以吻合器吻合食管与胃。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情况, 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时间。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具体表现在心律失常、胸腔积液、肺不张、肺炎及胃排空障碍等方面。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予以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 正太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两组正太计量数据的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 (P>0.05)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淋巴结清扫数比对照组高 (P<0.05) ,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显著低于对照组29.31% (P<0.05, χ2=3.9411) ,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食管癌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但因术后患者于2年后复发率比较高, 且80%因肿瘤复发而死亡, 故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亦未取得良好疗效[3,4]。胸腹腔镜的联合应用近年来于食管癌外科治疗中获得广泛关注, 其可有效避免传统术式对膈肌与胸腹壁完整性造成破坏的缺点, 进而很大程度上减轻对患者的创伤[5]。为此,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46例行传统左胸外侧切口治疗与58例行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效果, 以期为日后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 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 (98.46±39.64) m L、住院时间 (9.22±2.36) d, 均比对照组 (377.59±72.45) m L、 (15.47±5.02) d低, 且淋巴结清扫数 (23.07±6.34) 比对照组 (16.62±4.53) 高, 提示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微创左胸治疗此类患者, 符合微创手术原则, 创伤小、安全性较高, 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且清除淋巴结更多, 促进患者恢复, 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分析原因可能为:传统经左胸径路予以食管癌切除术时, 因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受到气管与主动脉弓等影响, 从而加大了清扫的难度, 加之其切口比较大, 虽然微创左胸切口术式相较于传统左左胸径路切口术式的耗时更长,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并未显示高度差异, 进一步验证微创左胸切口术式在不延长患者的手术时间基础上, 可显著减少患者手术创伤[6]。

黄建、李仙娥等人[7,8]文献研究结果显示:行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 (6/45) 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 (15/45)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比对照组29.31%低, 提示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这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类似。究其原因可能为:经右胸径路术式使得纵隔胸膜完整性受到破坏, 导致胸胃, 加之胸腔负压作用, 容易引发胃潴留、胸胃扩张等排空障碍能够得以进一步心脏、挤压肺及邻近大血管, 加大心律失常与吻合口瘘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9,10]。该研究受时间、环境及样本等因素制约, 未就两组远期生存率情况予以分析, 尚存在不足之处, 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补充。

综上所述, 胸中下段食管癌行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具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其不仅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 而且有效提高淋巴清除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宋和平.高龄胸中下段食管癌经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4) :46-47.

[2]朱剑锋.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66例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 (12) :1719-1720.

[3]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4]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邬艺忠, 张广云, 周衍彬.器械吻合技术对于提高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4) :2356-2357.

[6]严建明.Ivo r-lewis与左胸后外侧手术切口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6) :70-72.

[7]宋和平.高龄胸中下段食管癌经左胸微创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4) :46-47.

[8]黄建, 李仙娥, 匡裕康, 等.经左、右胸两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食管中下段癌疗效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 (11) :1423-1424.

[9]杨建国, 陈绪发, 陶凉, 等.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3例临床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 18 (5) :358-360.

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相关临床诊断, 符合WHO关于食管癌的诊断标准。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其中观察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 年龄38~80岁, 平均年龄 (63.25±2.44) 岁;参考组42例,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40~79岁, 平均年龄 (64.01±2.56) 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参考组:术前给予相应的检查, 同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 术后给予抗感染等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术前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详细评估, 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清洁皮肤;术后加强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给予饮食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优质护理干预。期间对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拔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吻合口瘘、1例术后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7.1%, 参考组患者术后出现6例吻合口瘘、3例术后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胸引流管拔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在对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进行护理时, 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从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干预, 从而实现手术的顺利安全进行。

本次研究采用护理措施具体如下。术前护理: (1) 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血型及生化等检查, 同时通过胸部CT、胸片、肺功能、心电等检查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 (2) 手术前1周给予患者8万U庆大霉素联合生理盐水口服治疗;术前3 d改为流质饮食, 术前1 d禁食, 患者洗澡并更换衣物;手术当天早晨留置胃管及导尿管, 术前1 h静脉滴注抗菌药物, 术前半小时输注阿托品0.5 mg联合鲁米那0.1 g。 (3) 手术前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 对于紧张情绪过于强烈患者, 可对其进行安抚及解释, 同时将本院及主治医师的优势告知患者, 保证期情绪的稳定, 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对免疫力产生影响, 保证机体处于良好的状态[2]。术后护理: (1) 术后患者至少保持6 h的去枕平卧, 给予充分的吸氧, 加强心电监护, 同时严密监测其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在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 立即改为半卧体位, 鼓励患者进行咳嗽排痰及深呼吸等活动。手术后患者若出现突发性呼吸急促、胸痛加重、氧分压下降, 则需要警惕是否为吻合口瘘的出现[3], 告知主治医师后进行积极治疗。 (2) 术后为促进吻合口的痊愈, 常需要进行胃肠减压,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鼻肠管及胃管等护理, 保证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及通畅, 加强对引流管内引流物的性状及量的观察;可每天常规采用低压对鼻肠管及胃管进行冲洗, 从而有效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经常性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 从而对引流液的数量、颜色及性状等进行观察, 加强对脉搏、血压等基本体征的观察。 (3) 加强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监测及护理。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及引流液的观察, 避免术后出血现象的发生;当患者出现发热、胸闷、血压下降等情况时, 需要考虑是否为吻合口瘘, 立即停止饮食, 并充分引流、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术后疼痛、紧张、手术创伤等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因此可适当延长吸氧时间, 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有效方法镇痛,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手术后分泌物可能对胸膜造成污染, 而长期进食不良、肿瘤消耗等可导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体质差, 因此患者可出现脓胸现象, 此时医护人员要将胸腔积液抽出, 必要情况下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采用抗生素等, 部分患者进行输血,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深呼吸训练, 加强其呼吸功能的训练, 通过叩背、翻身等方法帮助患者排痰, 排痰难度较大患者可通过雾化吸入对痰液进行稀释, 从而预防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患者胸引流管拔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相较参考组较短, 由此可知, 在食管癌切除术围手术期, 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4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2例, 围手术期给予观察优质护理干预, 参考组患者仅采用外科常规临床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引流管拔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引流管拔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 (P<0.05) 。结论 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有助于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减少。

关键词:食管癌切除术,临床护理,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

参考文献

[1]余鑫.联合胸腹腔镜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对高龄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9) :1023.

[2]张林.不同术式对老年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0) :5017.

上一篇:地理标志产品下一篇:中文报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