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切除术(共8篇)
食管切除术 篇1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疾病, 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 临床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 但关于何种术式疗效及安全性最佳, 目前尚无定论[1]。本研究对比分析微创食管切除术与放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旨在为临床食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0例, 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均经CT检查显示无肿瘤侵袭以及远处转移, 均无胸部以及上腹部淋巴结肿大症状, 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均能够耐受手术。患者自主选择手术方式, 其中85例行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微创组, 男59例, 女26例, 年龄在53~72岁, 平均为 (59.3±6.6) 岁, 肿瘤部位:18例为胸上段肿瘤, 39例为胸中段肿瘤, 25例为下段肿瘤, 3例为多发肿瘤。75例行开放食管切除术作为开放组, 男52例, 女23例, 年龄在55~74岁, 平均为 (60.1±6.6) 岁, 肿瘤部位:16例为胸上段肿瘤, 34例为胸中段肿瘤, 23例为下段肿瘤, 2例为多发肿瘤。两组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各项术前检查以及准备工作, 均于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开放组应用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进行治疗, 据肿瘤位置选择手术方式:位于食管中上段者行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 (Mc Keown术) , 位于食管下段者行左开胸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体内吻合均选择一次性吻合器进行吻合。微创组实施微创食管切除术, 胸部操作时体位采用左侧俯卧位, 在胸腔镜引导下进行食管游离并清扫纵隔淋巴结, 重点清扫左右喉返神经链及隆突下淋巴结。腹部操作改平卧位, 头部稍向右偏, 在腹腔镜引导下游离胃并清扫腹腔淋巴结, 重点清扫胃第7、8及9组淋巴结。颈部操作时于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行5 cm切口游离颈段食管。作上腹部正中5 cm切口, 直视下制作管状胃。常规进行胃食管吻合器吻合术, 并将颈部及腹部切口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送至ICU监护1 d, 并予以禁食和常规胃肠道减压, 术后2 d予以肠内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及术后随访: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除标本盲法由病理科医师检测。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心律失常、乳糜胸、术后胸腔渗血、声音嘶哑、支气管损伤、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以及吻合口狭窄。患者出院后1周以及第1个月各进行门诊回访1次, 并于术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电话回访, 主要回访内容为患者的身体指标、病情、肿瘤侵袭转移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比较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微创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组, 但无明显差异 (P>0.05) ;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状态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微创组术后有例8例 (9.4%) 发生并发症, 其中, 1例肺部感染, 1例乳糜胸, 2例吻合口狭窄, 1例喉返神经损伤, 1例吻合口瘘, 2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开放组9例 (12.0%) 发生并发症, 其中, 1例肺部感染, 1例乳糜胸, 1例吻合口瘘, 2例喉返神经损伤, 1例心律失常, 2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 1例胃排空障碍。两组均无二次手术病例、气胸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 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手术切除食管是目前临床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 1994年Mc Anena等首次报道了胸腔镜应用于胸段食管的游离。1995年, Depaula等报道了腹腔镜应用于胃游离术, 并讲解了管状胃的手术操作步骤。1998年, Lukitech等将全腔镜用于食管癌切除, 开辟了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全新途径[2]。但到目前为止, 对于采用微创食管切除术还是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 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资料显示, 微创食管切除术利用胸腹腔镜进行手术, 利用腔镜的放大效应, 可使解剖层次更加清晰, 相比于开胸手术中难以保全血管及神经, 该术式能够更加清楚地辨认血管及神经, 并加以保全, 从而减少了血管及神经损伤, 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神经损伤性并发症。其次, 术中无需撑开肋间和腹壁, 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还可改善患者的术后咳嗽能力, 有利于术后康复。此外, 腔镜下, 术野几乎无死角, 从而确保手术质量。该术式对于患者的创伤显著减少, 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2]。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食管切除组, 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本研究发现, 微创组的淋巴清扫数与开放切除术组无明显差异, 充分证实微创食管切除术符合食管癌的根治原则, 证明微创食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虽然微创食管切除术具有上述优点, 但在本研究中发现, 微创组仍存在肺部感染、乳糜胸、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以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这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本组结果显示, 微创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胃炎的发生率较开放组显著降低, 可能与管状胃胃酸分泌减少以及胃充分排空等因素有关。
注:与微创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微创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相比于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点。目前, 微创食管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虽然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证实其对于食管癌长期有效, 但该术式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临床公认, 其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也已经获得了大量临床基础研究及实践研究的证实。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 应不断提高和完善临床医师的操作技术以及临床经验, 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开放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 选取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0例, 85例行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微创组, 75例行开放食管切除术作为开放组,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状态、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率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组 (P<0.05) 。结论 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开放食管切除术对食管癌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微创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恢复快, 更为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胸腔镜,食管癌
参考文献
[1]陈亮, 王武军, 蔡瑞君, 等.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6) :603-607.
[2]Tachibana M, Kinugasa S, Shibakita M.Surgical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J].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06, 391 (2) :304-321.
[3]冯明祥, 王群, 谭黎杰, 等.管状胃在微创食管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0, 17 (2) :92-95.
食管切除术 篇2
【关键词】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手术配合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7岁,高血压病史,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始感进食时哽噎,食干饭时明显,加服温水后可缓解,未予重视。近10天来感吞咽不畅较前加重,伴有进食后胸骨疼痛。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约25~30cm处见后壁增殖样新生物,表面糜烂,出血伴少量坏死组织。诊断为食管癌。患者及其家属来我院要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食管中段癌”收住我院。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访视:术前一天访视病人,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告知病人手术时的体位。告知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增强病人的信心,减少各种术后心理并发症[1]。
2.2 仪器准备:30°摄像系统、冷光源、显示器、全自动气腹机、电刀、超声刀,并于术前一日检查各类仪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2.3 器械准备 无损伤抓钳、分离钳、腹镜用针持、钛夹钳、腹镜用肠钳、闭合器及吻合器、电凝钩、超声刀手柄、腹镜用剪刀、traco等、Homlock。
3 术中配合
麻醉成功后,取左侧卧位,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先取右腋中线第七肋间置入12mmtraco后,放入腹镜镜头,给予6~8mmhgCO2气胸,镜下观察及腋后线第九肋间再置入12mmtraco及腋后线第六肋间、腋前线第四、五肋间分别置入5mmtraco,经traco置入胸腔镜器械,助手给予先将肺组织向下及肺门处压肺及牵纵膈胸膜等暴露上纵膈视野,以电凝钩及超声刀逐步游离奇静脉、上腔静脉、右锁骨下动脉、右喉返神经、迷走神经旁结缔组织及淋巴结,右锁骨下动脉、右喉返神经、迷走神经旁均彻底清扫,游离出奇静脉周缘,近远心端分别两次L号Homlock夹闭后剪断,于其内侧方、主动脉弓前方、气管食管间隙处将食管游离出直至右胸顶。再调整操作方向,先将下肺韧带游离,注意勿损伤下肺静脉、下腔静脉、降主动脉、肺门气管及心房等,部分游离出下段食管后,给予套带,牵起,继续游离至主动脉弓,该处肿瘤生长,约4×3cm大小,质韧,手术将主动脉侧肿瘤基本完整切除后,并检查无血管、胸导管等损伤,给予最后切除与右主支气管膜部处食管肿瘤。将病人重新取平卧位,将手术台调至30°坡位,消毒铺巾,于脐上方置入12mmtraco,予气腹,进镜后,再分别于剑突下、腹右侧肋下缘、腹左右侧脐上 5cm处分别置入5mmtraco,以超声刀分别游离出胃大小弯侧网膜及脾胃韧带、肝胃韧带、胃胰被膜间隙,以超声刀烧凝并闭断胃短血管。显露胃左血管并剥离使血管骨骼化,以近心端分别两次及远心端一次以L号Homlock夹闭后剪断。游离出膈肌脚、打开膈肌裂孔。取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长约4cm,将食管勾出,切断,下端以7#丝线结扎并固定,上端置入24#吻合器抵订座。剑突下腹正中切口,长约4cm,进腹将已游离出胃组织及食管和肿瘤组织一并提出腹外,连续三次以90闭合器将胃小弯侧至贲门部闭断,并使形成管状,切下食管及肿瘤组织。将管状胃经牵引上提至颈部,经小弯侧置入吻合器身,于胃底行食管胃24#吻合器端侧吻合,并吻合口全层浆肌层包埋。吻合顺利。置半管引流,缝闭颈部切口。经腹妥善放置空肠营养管及胃管并固定。检查无出血及清点器械纱布无误,置腹腔引流管一根,逐层缝闭切口。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2-3],能够减轻对病人机体的物理性损伤,特别是减轻了病人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使其更容易接受手术治疗[4-5]。由于胸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可大大降低病人心肺并发症,对病人心肺功能的要求有所下降,腹部手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术中出血较少,术后病人带管时间缩短,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减少[6-7]。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强的实用性,为广大食管癌病人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伍硕允,陈志锦.胸腔镜微创手术在胸部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2,8.
[2]叶中瑞,朱成楚.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8.
[3]耿磊,段世英.新乡市中心医院微创技术造福胸部肿瘤患者[J].[4]陈海泉,周建华,微创食管切除术[J].中国癌症杂志,2006,5.
[5]祝鑫海,毛伟敏,陈国平,舒跃.食管癌外科手术方式的进展[A].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6]杨瑞森,刘曙光.胸腔镜食管切除术[A].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食管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评价
1.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食道癌食管切除患者,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10例, 年龄50~70岁, 平均57岁, 无严重心肺疾患, 无恶病质, 无胸部手术史, 病变属于早中期。19例主动脉弓上食管与胃吻合, 15例主动脉弓下食管与胃吻合, 手术均顺利。33例通过术后有效的胃肠减压、胸腔闭式引流, 详细的饮食计划制订与实施, 均2周顺利出院, 1例患者因擅自进食过肥腻食物诱发吻合口瘘而死亡。
1.2 评价
评价时间手术后48小时~术后2周。评价标准: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剧烈胸痛、脉搏加快、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吸氧后呼吸困难也不能缓解, 引流液变混浊或混有唾液、胃液, 患侧呼吸音降低、叩诊浊音, 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应高度怀疑吻合口瘘, 经口服美蓝, 见有淡蓝色液体自引流管流出, 证实并发吻合口瘘。反之无并发吻合口瘘。
2 防护措施
作为护理人员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其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胃肠减压管的监护
术后胃肠减压管引流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吻合口的发生。若引流不充分、引流不畅时, 胃内气体、液体潴留使吻合口张力增加, 影响吻合口血运。胃肠减压期间应注意: (1) 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术后24~48h引流出少量血性液体视为正常, 在第1个24h引流液约为200~300mL, 第2个24h引流液约为100~200mL。若引出大量血液, 应降低吸引力并报告医师处理。 (2) 保持引流通畅:经常挤压胃肠减压管, 发现引流管堵塞, 应设法以少量生理盐水 (30~50mL) 低压冲洗胃管并回抽, 若抽吸不通畅, 可轻轻转动并提拔胃管, 提拔胃管不超过5cm, 以防止胃管拔出或加重吻合口的损伤。 (3) 妥善固定, 防止胃肠减压管脱出:食管手术后胃的位置提高, 胃管插入相对较浅, 如固定不牢, 很容易自行滑出, 因此, 应牢固固定。一旦胃管脱出不可盲目插入, 以防戳穿吻合口诱发瘘。 (4) 拔管不可过早:胃肠减压管应保留4~5d, 待肛门排气后再考虑拔出, 因食管组织较脆, 无浆膜层, 且吻合口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张力使吻合口愈合速度较慢。
2.2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食管手术后多需胸腔闭式引流, 临床上一旦胸膜腔感染很容易导致吻合口感染而发生瘘。 (1) 术后血压稳定应尽早取半卧位,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等以促进引流。 (2) 引流管长度适宜, 防止折叠、扭曲、受压而影响引流。 (3) 每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 以免管腔被凝血块堵塞影响引流。 (4) 更换引流瓶内液体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并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 (5) 引流装置始终低于胸膜腔, 以防引流液逆流诱发感染。 (6)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如发现引流液呈棕褐色、引流液中出现絮状物或白色沉淀物, 且在更换引流瓶时嗅到异味, 应提醒医师进一步检查, 及时判断瘘是否发生及其大小, 以便尽早处理。
2.3 饮食护理
(1) 首先制订详细的饮食计划,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禁食、禁饮的重要性, 使其主动配合。 (2) 胃肠蠕动恢复之前不但严格禁食、禁饮, 而且不可咽下唾液, 以防胃胀气使吻合口压力增加, 禁食期间由静脉补充营养。 (3) 手术后第5~6天, 胃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胃管拔除后24h确无吻合口瘘症状出现可少量饮水, 每次30~50mL, 每2~3h一次, 若患者无不适又能耐受可逐渐加量增至200~300mL/次, 约在术后第9~10天可给全量清淡流质, 第10~15天给全量半流质, 术后3周左右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 且在1~2个月内建议患者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避免进食速度过快。 (4) 避免进食生、冷、硬、粗糙、刺激、油腻、产气的食物, 质硬的药片研碎后服用。 (5) 进食后取半坐卧位或坐位, 餐后30min以上再平卧位, 以防食物返流。
2.4 口腔护理
食管癌术后, 口腔与吻合口距离较短, 通过吞咽可将口、咽部细菌带至吻合口致感染。据报道:0.01mL咽部分泌物中含有106~108个细菌[3], 故术后应协助患者刷牙、漱口, 体质虚弱者予以口腔护理, 观察口腔内感染情况, 选用合适的漱口液, 并指导患者每次咳痰、漱口后不宜将漱口水咽下。
3 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吻合口瘘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术后正确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医疗成本, 减轻患者经济上的负担及身体上的痛苦。有效的胃肠减压, 可引出胃肠道内的血液、消化液等, 以减轻对吻合口的刺激, 降低吻合口周围的张力, 促进吻合口早日愈合。胸腔闭式引流, 可有效引出血液、渗出液, 不但可预防胸膜腔感染、促使吻合口愈合, 且可促使肺复张及防止纵隔移位。饮食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不但可降低胃肠道负担与压力, 又可使患者得到一定的营养使机体抵抗力提高, 从而促使吻合口愈合达到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摘要:目的 预防食管癌食管切除术患者发生吻合口瘘。方法 术后进行有效的胃肠减压、胸腔闭式引流及指导患者正确饮食等。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有33例于术后2周未并发吻合口瘘顺利出院, 1例患者因擅自进食过肥腻食物诱发吻合口瘘而死亡。结论 术后正确的护理可有效预防食管切除术患者发生吻合口瘘。
关键词:吻合口瘘,食管切除术,临床防护
参考文献
[1]高居中.外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07.
[2]宣立成, 李铁.近端胃和全胃切除预防食管吻合口瘘的手术经验[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2) :36-36.
食管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行胃次全切除术后的30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其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64~79岁, 平均年龄 (68.47±4.49) 岁;所有患者均为胃次全切除 (BillrothⅡ式[1]) 术后, 术后时间25~33年, 平均 (28.31±3.42) 年;原发疾病: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癌7例;食管中段癌17例、食管上段癌4例、食管下段癌9例;行主动脉弓上吻合14例、行主动脉弓下吻合13例、颈部吻合3例。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麻醉效果满意后对于食管中、上段癌21例患者选择两切口 (左胸、上腹部) 或三切口 (右胸、上腹部、左颈部) 入路, 在上腹部正中做切口, 行食管切除术[2], 将残胃用直线型切割闭合器做成管状胃以延长胃的长度, 将管状胃放置于食管床符合生理解剖, 不减少胸腔容积, 对呼吸影响小。因胃移植路径短且直, 可充分利用食管及胃的长度, 在充分切除肿瘤同时, 吻合口张力也小。残胃与食管在颈部或主动脉弓上吻合, 吻合口位于左颈部或左胸顶。对于本组9例食管下段癌患者在胸腹联合处做切口入路, 将胃游离, 行主动脉弓下吻合。
此类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诸如切口感染、吻合口瘘, 肺部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建消化道后小肠扭转等并发症, 而远期生存情况更是关注的重点。对本组30例患者术后分别在并发症情况和远期生存情况方面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
本组研究中, 30例患者在术后无死亡病例, 出现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 肺部感染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重建消化道小肠扭转1例,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病例, 均明显低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水平[3]。见表1。
2.2 远期生存情况
本组患者的1年存活率为90.00%, 3年存活率为73.33%, 5年存活率为43.33%, 平均水平为68.89%, 均明显高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水平[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食管癌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 其中85%好发于胸段, 以中段食管癌最多, 而且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 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食管癌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有直接关系, 但是其他临床症状缺乏特异发现, 因此临床中确诊的食管癌患者多为中、晚期患者, 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相关文献报道称[5], 胃次全切除 (BillrothⅡ式) 术后贲门癌或食管癌的发病率约为0.86%~0.98%, 目前, 临床中对于胃癌及胃部溃疡穿孔患者主要采取胃次全切除术 (BillrothⅡ式) 进行治疗, 并在术后使用患者的胃进行消化道的重建, 但是食管癌的发病部位以食管中段为主, 因此由于胃长度不足, 造成吻合口张力过大, 在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或其他一系列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但是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再根治的, 食管的重建以残胃最接近生理及解剖学, 术式简单, 安全, 易行。
通过本组研究发现, 通过一个切口能够同时完成肿瘤切除与淋巴结清扫, 而且重建消化道操作简单, 有效避免对脾、胃、胰腺的损伤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手术效果确切。30例患者在术后无死亡病例, 出现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 肺部感染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重建消化道小肠扭转1例,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病例, 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同期类似文献的报道水平, 而且患者的1年存活率为90.00%、3年存活率为73.33%、5年存活率为43.33%;也明显优于其他文献水平。
综上所述, 胃次全切除术 (BillrothⅡ式) 术后食管癌患者, 采取将残胃代食管与食管在主动脉弓上或主动脉弓下吻合,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 更符合生理, 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患者远期存活率。
摘要:目的 探讨残胃代食管在胃次全切除术 (BillrothⅡ式) 后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30例行胃次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 对本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从并发症情况和远期生存情况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比较,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研究中, 30例患者在术后无死亡病例, 出现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 肺部感染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重建消化道小肠扭转1例,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病例, 均明显低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水平。2本组患者的1年存活率为90.00%、3年存活率为73.33%、5年存活率为43.33%, 平均水平为68.89%, 均明显高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水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BillrothⅡ式术后食管癌患者, 将残胃与食管在主动脉弓上或主动脉弓下吻合,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 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患者远期存活率。
关键词:残胃代食管,吻合口瘘,食管癌
参考文献
[1]张亚军, 张霖.胃次全切除术后食管癌及残胃贲门癌再手术.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7, 13 (4) :234-235.
[2]张志锋, 洪祎纯, 韦武芝, 等.食管癌三切口手术中管状胃两种不同上提径路的临床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1 (6) :224-226.
[3]欧松柏.贲门癌左进胸食管残胃吻合术40例体会.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26 (6) :513.
[4]马冬春, 魏大中, 范军, 等.右胸腹两切口在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2 (5) :584-585.
食管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初诊病例;经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符合手术适应证;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或器质性疾病者;合并严重感染者;有全身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男28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为42~79 (60.22±8.57) 岁, 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14例、Ⅲ期22例, 病理类型:鳞癌26例、腺癌19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为42~78 (60.85±8.46) 岁, 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5例、Ⅲ期20例, 病理类型:鳞癌24例、腺癌21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性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试验组患者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术:将胃和胃网膜左动脉离断, 将胃短动脉和右动脉近端的分支切除并保留胃右动脉其他分支, 然后将大网膜切断, 在与胃大弯相距5cm部位作一条由胃角开始并与胃大弯平行的曲线, 使用闭合器将胃壁闭合, 在贲门和胃小弯将胃壁离断, 并使用丝线将浆肌层间断缝合。之后将胃小弯进行包埋, 制成管状胃, 并将其与食管近端进行全层吻合。
对照组患者术中实施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将胃和食管近端进行全层吻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使用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OES24进行评分, 包括5个方面共25个条目, 总分为0~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所有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 所得数值均采用 (±s) 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表示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胃肠平均减压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内感染、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同组术后3个月,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低于同组术后3个月,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3。
注:与同组术后3个月对比, △:P<0.05, 与对照组对比,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食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 但因食管是连接消化道的重要管道, 切除后需要以其他组织进行重建和代替, 以保证消化道功能的正常[4]。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在胃部取材不仅方便, 而且血供良好, 因此, 临床常采用全胃代食管吻合术[5]。但临床实践表明, 术后因胃留置于胸膜腔, 受到胸腔负压环境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容易发生膨胀, 不仅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也会对心肺功能产生影响, 患者生活质量不高[6]。大量学者指出, 通过切除胃小管的管状胃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更符合机体的生理解剖要求[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试验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证实了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显著临床优势。
总体来看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术中管状胃被纳入食管床且被包埋在后纵隔, 因此不会出现扩张或侵占心肺活动空间的情况;管状胃的直径与人体食管相似, 食物通过管状胃蠕动速度较快, 发生胃潴留或者胸胃综合征的风险更低[8];胃壁组织的弹性和厚度十分理想, 重建为管状后移植于食管床吻合操作时张力也比较小, 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风险也较低[9];胃动脉的血运十分丰富, 黏膜下层的血管网络发达, 因此切除胃小弯后并不会对胃血运功能产生明显影响[10]。
另外, 通过比较两种食管替代手术发现,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胃肠平均减压时间相似, 表明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并不会明显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创伤。而两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内感染、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也表明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不会增加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 安全性较高。
总之, 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能够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远期生存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术, 对照组患者术中实施全胃代食管吻合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胃肠平均减压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内感染、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能够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远期生存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癌,疗效
参考文献
[1]钟钏, 谭家驹, 徐致祥.食管癌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2 (1) :1-10, 17.
[2]潘开云, 张文山, 黄荣智, 等.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与全胃重建食管的对比研究[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2, 4 (4) :236-237.
[3]Chen X, Zhang B, Chen Z, et al.Modified operation to treat types II and III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 59 (114) :422-425.
[4]孙健, 徐正安, 刘国锋.胸腔镜下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2) :5254-5256.
[5]许冰.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9) :82-83.
[6]黄耀龙.食管癌术后并发症21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7) :1046-1047.
[7]张建新, 罗平, 包铮.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 (2) :202-203.
[8]陈保富, 朱成楚, 张波, 等.管状胃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1) :1997-1999.
[9]郭明发, 田界勇, 魏大中.管状胃成形术在胸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药, 2010, 14 (12) :1456-1457.
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相关临床诊断, 符合WHO关于食管癌的诊断标准。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其中观察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 年龄38~80岁, 平均年龄 (63.25±2.44) 岁;参考组42例,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40~79岁, 平均年龄 (64.01±2.56) 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参考组:术前给予相应的检查, 同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 术后给予抗感染等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术前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详细评估, 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清洁皮肤;术后加强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给予饮食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优质护理干预。期间对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拔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吻合口瘘、1例术后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7.1%, 参考组患者术后出现6例吻合口瘘、3例术后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胸引流管拔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在对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进行护理时, 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从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干预, 从而实现手术的顺利安全进行。
本次研究采用护理措施具体如下。术前护理: (1) 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血型及生化等检查, 同时通过胸部CT、胸片、肺功能、心电等检查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 (2) 手术前1周给予患者8万U庆大霉素联合生理盐水口服治疗;术前3 d改为流质饮食, 术前1 d禁食, 患者洗澡并更换衣物;手术当天早晨留置胃管及导尿管, 术前1 h静脉滴注抗菌药物, 术前半小时输注阿托品0.5 mg联合鲁米那0.1 g。 (3) 手术前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 对于紧张情绪过于强烈患者, 可对其进行安抚及解释, 同时将本院及主治医师的优势告知患者, 保证期情绪的稳定, 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对免疫力产生影响, 保证机体处于良好的状态[2]。术后护理: (1) 术后患者至少保持6 h的去枕平卧, 给予充分的吸氧, 加强心电监护, 同时严密监测其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在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 立即改为半卧体位, 鼓励患者进行咳嗽排痰及深呼吸等活动。手术后患者若出现突发性呼吸急促、胸痛加重、氧分压下降, 则需要警惕是否为吻合口瘘的出现[3], 告知主治医师后进行积极治疗。 (2) 术后为促进吻合口的痊愈, 常需要进行胃肠减压,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鼻肠管及胃管等护理, 保证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及通畅, 加强对引流管内引流物的性状及量的观察;可每天常规采用低压对鼻肠管及胃管进行冲洗, 从而有效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经常性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 从而对引流液的数量、颜色及性状等进行观察, 加强对脉搏、血压等基本体征的观察。 (3) 加强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监测及护理。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及引流液的观察, 避免术后出血现象的发生;当患者出现发热、胸闷、血压下降等情况时, 需要考虑是否为吻合口瘘, 立即停止饮食, 并充分引流、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术后疼痛、紧张、手术创伤等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因此可适当延长吸氧时间, 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有效方法镇痛,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手术后分泌物可能对胸膜造成污染, 而长期进食不良、肿瘤消耗等可导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体质差, 因此患者可出现脓胸现象, 此时医护人员要将胸腔积液抽出, 必要情况下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采用抗生素等, 部分患者进行输血,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深呼吸训练, 加强其呼吸功能的训练, 通过叩背、翻身等方法帮助患者排痰, 排痰难度较大患者可通过雾化吸入对痰液进行稀释, 从而预防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患者胸引流管拔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相较参考组较短, 由此可知, 在食管癌切除术围手术期, 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4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2例, 围手术期给予观察优质护理干预, 参考组患者仅采用外科常规临床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引流管拔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引流管拔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 (P<0.05) 。结论 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有助于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减少。
关键词:食管癌切除术,临床护理,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
参考文献
[1]余鑫.联合胸腹腔镜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对高龄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9) :1023.
[2]张林.不同术式对老年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0) :5017.
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围术期护理 篇7
关键词: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营养支持,引流管,护理
同时性食管、肺重复癌的发病率非常低。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对机体多系统功能影响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 故需要术前积极准备及术后精心护理。我院2001年—2009年共行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共10例。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病人中, 男6例, 女4例;年龄42岁~68岁, 平均55岁;均以食管癌收入院, 术前胸部CT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肺上叶肿块4例, 左肺下叶2例, 右肺上叶4例。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之后, 均实施了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手术, 术后1例死亡, 肺部感染4例, 心律失常3例, 吻合口瘘1例。9例病人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完善术前检查
指导并帮助病人尽快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如血液检查、心肺功能检查、胸部及脑部CT、骨扫描、腹部B超等。
2.1.2 呼吸道准备
为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嘱病人术前1周必须严格戒烟酒;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 每日4次或5次, 每次15 min~30 min;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 排痰前嘱病人深吸气后, 憋气后用力咳嗽, 使气流快速从呼吸道冲出, 将痰液排出体外;控制病人肺部炎症, 改善肺功能。行雾化吸入, 每天3次, 必要时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
2.1.3 营养支持
病人由于进食困难, 机体营养状况差, 对于手术的耐受能力差, 术前应静脉输入卡文营养液, 行肠外营养支持, 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2.1.4 心理护理
加强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 仔细了解病人的感受, 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 经常鼓励和支持病人, 向病人强调治疗的希望, 尽可能减少其不良的心理反应。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争取亲属在心理上、经济上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认真倾听病人的陈述, 了解其心理状态,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使其树立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1.5 术前常规准备
介绍手术经过, 术前需做哪些准备, 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需如何配合等, 如术前8 h禁食, 6 h禁水, 以预防术中并发症。开胸手术的术前常规准备, 如备皮、皮试、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术前用药等。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病人未清醒时, 设专人护理, 给病人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由于该类病人禁食时间较长, 其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影响心功能, 加上手术损伤大, 再经麻醉、手术、疼痛等刺激, 极易发生心律失常、肺水肿、急性呼衰等严重并发症。故病人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3 d~5 d, 较一般术后病人监护时间要长。严密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变化, 观察心电图各波形态、节律等, 听诊双肺呼吸音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2.2.2 呼吸道护理
病人术后易发生呼吸困难、缺氧, 并发肺不张、肺炎, 甚至呼吸衰竭, 所以要重视并加强呼吸道护理。术后予以持续吸氧3 L/min~5 L/min。行开顺雾化吸入, 每天3次。每隔1 h~2 h协助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 咳嗽前先帮助病人叩背, 使痰液松动, 有利于咳出。咳嗽时用手前后扶住病人腹部, 以减轻疼痛, 嘱病人深吸气后用力爆发性的咳嗽, 也可以吸气后先轻咳几声, 再用力咳嗽。必要时行鼻导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嘱病人多做深呼吸、吹气球等, 促进肺复张, 以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
2.2.3 管道护理
2.2.3.1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 管道要连接紧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定时倾倒引流液, 更换引流瓶。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 2 h~3 h挤压引流管1次, 观察水柱波动。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 准确记录。
2.2.3.2 胃肠减压护理
妥善固定, 防止引流管脱出。保持引流通畅, 4 h冲洗胃管1次。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 准确记录。
2.2.4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保证病人术后营养需要以及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实验研究表明, 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 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加速组织修复, 促进病人康复[1]。可经中心静脉置管和放置空腔营养管分别进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
2.2.4.1 肠外营养支持
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营养液输注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防止管道阻塞。严格无菌操作, 常采用卡文在24 h内恒定输入, 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血糖变化, 防止代谢并发症的发生。
2.2.4.2 肠内营养的护理
术中都会放置空肠营养管。营养管妥善固定, 需和胃管分开固定, 防止脱落。术后24 h经空肠营养管匀速滴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 mL或0.9%氯化钠溶液500 mL, 48 h后开始滴入营养液。可选用力全平、力衡高、瑞素、瑞能等, 也可以自己配制各类肉汤、米汤、菜汤、果汁、牛奶等, 营养液应新鲜配制, 注意清洁卫生。营养液输注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 (38 ℃~40 ℃) , 遵循量由少到多, 浓度由稀到稠, 匀速缓慢滴入的原则, 以利吸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管喂时, 至少抬高床头30°, 防止营养液反流引起误吸。在每次喂养前后均要用30 mL~50 mL的温水或盐水冲洗管道, 持续输注时应每隔4 h 冲洗1次[2], 以防管道堵塞。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减慢管喂, 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2.5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2.2.5.1 出血
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一般术后24 h胸液量<500 mL, 色为淡红色。如果胸液量每小时>100 mL, 持续3 h~5 h, 色鲜红, 病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表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一般术后1 d或2 d胃液颜色为暗红色, 以后逐渐变为咖啡色、黄绿色。如果胃液颜色鲜红, 且量在逐渐增加, 应及时报告医生, 再结合病人临床表现, 给予及时处理。
2.2.5.2 心律失常
由于病人手术损伤大, 再经麻醉、手术、疼痛等刺激, 加上电解质紊乱, 极易导致心律失常, 因此要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 发现异常心电图, 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本组3例病人发生心律失常, 经过对症处理后均转为了正常心律。
2.2.5.3 乳糜胸
观察胸液颜色、性质及量。如果发现胸液淡黄、红色、浑浊且分层, 量多, 且警惕发生乳糜胸, 胸水乳糜试验可证实。
2.2.5.4 吻合口瘘
观测病人体温、胸液颜色、性质。若持续高热, 胸液浑浊、异味, 甚至有食物残渣, 应提高警惕, 口服美兰或胃镜检查可证实。本组胸内吻合口瘘1例。
2.2.5.5 肺部感染
观察病人呼吸, 有无胸闷、气紧, 听诊肺部呼吸音是否正常, 必要时行胸部透视检查, 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本组肺部感染4例, 3例治愈, 1例因并发吻合口瘘治疗无效死亡。
2.2.5.6 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
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切口有无红、肿、热、痛, 有无裂开。
2.2.6 加强基础护理
2.2.6.1 口腔护理
病人禁食时间长, 每天早晚协助病人刷牙漱口, 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使病人口腔清洁、舒适, 防止口腔细菌滋生, 引发感染。
2.2.6.2 皮肤护理
病人术后恢复慢, 卧床时间长, 容易发生压疮。要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碎屑。制订翻身计划, 按时为病人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
2.2.6.3 功能锻炼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并定时做术肢上举、外展、内收、后伸等运动, 这样能促进胸腔积液的排出、吸收, 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6 h即可逐步抬高体位, 在床上进行早期活动, 如四肢活动, 以防止静脉栓形成。病人术后第2天或第3天, 据病情许可, 可下床活动, 活动时要有专人陪护, 防止发生意外。运动量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2.2.7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手术创伤大, 术后疼痛明显, 加上各种管道给病人带来的不适, 常常使病人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加之病程长, 恢复慢, 病人及家属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加重, 因此做好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用诚恳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给病人以信赖感和安全感。关心病人病情, 重视病人的主诉, 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及时报告处理不适及病情变化, 减轻病人忧虑[3,4,5]。家属的言行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 应指导他们与医护人员共同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安慰, 给予病人亲切的关怀和照顾, 给病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 从而使病人配合治疗。
3 小结
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对机体多系统功能影响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 护理难度大。通过对10例行食管肺叶联合切除术病人术前的积极准备, 以及术后的精心护理, 病人安全的度过了围术期。1例病人因术后并发症死亡, 9例病人顺利出院。因此, 认为强调和重视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 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也是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和降低临床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黎介寿.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0, 7 (1) :1.
[2]伍素华.胃肠道营养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5, 14 (5) :198.
[3]陈燕茹, 郑利珍, 吴悦娜.老年食管癌病人围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 2) :8-9.
[4]梁继娟, 诸蕊玉, 梁玉连, 等.食管癌病人围术期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6B) :1550-1551.
食管切除术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0例, 其中, 男146例, 女104例, 年龄38~85岁, 食管胸中段癌33例, 食管下段癌117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9例, 吻合口狭窄5例。吻合口瘘应用填塞法短时间内愈合, 均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
1.2 手术方法
一般以第七肋间切口为宜, 便于游离胃, 切口长度以腋前线至腋后线为左右长约15cm。顺肌纤维分离肌层, 切断部分肌层, 肋间肌切口长于皮肤切口, 进胸后切开弓下纵隔胸膜, 游离食管, 以长柄器械及电刀操作为主, 清理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如肿瘤与胸导管关系密切, 结扎胸导管, 游离食管上至弓上, 下到贲门。常规方法游离胃, 颈部切口长约2~3cm, 钝性分离肌层, 将食管弓上部分拔脱, 胃经原食管床同时拉出颈部切口, 食管起始部2cm切断之, 与胃底单层吻合。胸部切口常规关闭。
2 讨论
2.1 食管癌在我国为常见病, 本组胸部及颈部小切口具有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减少并发症, 病人恢复快等许多优点。切口小要求以电刀长柄器械操作为主。本法以胸中段以下病变为宜。
2.2 关于食管癌切除长度的问题。近年来许多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肿瘤的根治性切除, 应注意长度和广度。原则上应切除食管大部分, 更宜做全食管切除术。因此切除足够的长度是防止食管癌复发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颈部单层吻合暴露好, 省时, 简单。如下段食管病变较长, 切除部分胃组织, 胃成形后行颈部吻合。
2.3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其中常见原因有吻合技术缺陷, 局部血运不佳, 感染, 全身营养不良, 吻合口张力过大等。文献报导其发生率在3.4%~5%之间。本组发生率低于0.5%。单层吻合不必游离过多的食管。食管血运不受影响。食管胃在食管床与其周围创面短期内粘连形成血管网。血运丰富, 吻合口便于粘连愈合。胃管胃在食管床内为一直线, 对吻合口起到了减张作用。本法促进了吻合口的愈合, 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即使发生瘘, 应用填塞法很快愈合, 不影响病人的住院天数及经济负担。
2.4 吻合口狭窄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发生于早期主要有局部感染形成瘢痕。吻合口过小, 包埋过多, 过紧, 粘膜对拢不齐, 缝合边距过宽等。据报道发生率为0.5%~5.9%。颈部单层吻合显露好, 等边距等圆周吻合使吻合口直径较大, 粘膜对合整齐, 愈合好, 内翻少, 游离食管少, 缝针少创伤小, 血供丰富, 感染机会小, 纤维瘢痕形成少。
2.5 食管床内的食管胃, 为一直线, 食物垂直入胃肠, 更好起到了胃代食管的作用, 基本上保证了胸腔原有脏器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对心肺影响较小, 有利于肺通气功能的恢复。对小胃来说, 颈部食管床吻合至少可多延长2~3cm, 对于食管下段病变较长者, 切除部分胃组织, 只需稍加成行即可吻合。对食管床有压迫止血的作用, 术后胸腔引流量少。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小切口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单层吻合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250例食管胸中段, 食管胸下段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结果:食管胸中段癌33例, 姑息切除3例, 食管胸下段癌117例, 姑息切除7例, 其他均根治性切除, 切除率100%。其中术后并发吻合口瘘9例, 吻合口狭窄5例, 并发肺炎4例, 脓胸2例, 吻合口炎及残胃炎共2例。并发症发生率5.2%。无吻合口出血, 乳糜胸及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h20 min左右, 平均住院时间10.5d。结论:手术方法简单易学, 易推广, 手术时间短, 病人创伤小, 出血少, 恢复快, 切除癌肿组织彻底, 减少复发, 符合原生理结构, 保证吻合部位血运,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食管癌,小切口,食管床,单层吻合术
参考文献
[1]王敬华, 刘增坤, 辛绍平.食管贲门癌切除吻合方式与吻合口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J) .肿瘤防治杂志, 2002, 9 (1) :74-75.
[2]何宗战, 杨运启, 王东升.左侧开胸食管癌切除及颈部吻合126例分析 (J) .中华医药杂志, 2003, 3 (6) :43.
[3]李凤勤.胃食管单层吻合术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 (J) .肿瘤防治杂志, 2003, 10 (4) :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