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发音训练

2024-08-12

食管发音训练(共4篇)

食管发音训练 篇1

晚期喉癌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全喉切除术后病人无法发音, 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 食管发音是语言重建方法的一种, 进行食管发音训练, 对病人的语言康复及生存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因此, 本研究采用循证方法系统评价喉癌全喉切除术后食管发音训练的方法, 为临床病人语言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CNKI数据库, 检索范围从建库到2013年5月, 辅以手工检索。采用主题+关键词方式, 中文检索词:食管语、食道语、食管发音、食道发音、食道发声、食管发声。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喉癌全喉切除术后食管发音训练相关文献, 排除无关文献、会议摘要、综述及无具体研究数据文献。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①数据提取:参照PICO原则 (P:研究对象, I:干预措施, C:实验对照, O:研究结果) 设计资料提取表格, 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资料。②质量评价:2名研究员根据Newcastle-Ottawa Scale评分量表评价文献的研究人群选择、可比性、暴露、结果几方面, 满分为9分[1]。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

初检出文献312篇 (万方79篇, 维普52篇、CNKI181篇) , 排除重复文献98篇;排除无关文献、会议摘要、书籍、综述、经验体会、报纸共182篇, 进一步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4篇, 最终纳入文献18篇[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纳入文献18篇, 时间为1978年~2013年;地区为辽宁、广东、北京等12省市的18所三级医院;研究对象为接受食管发音训练的喉癌全喉切除术后病人共1 319人, 其中成功发音1 056人。文献质量为3分~8分。表明目前该研究多位于发达省市三级医院, 且近年逐渐增多, 纳入文献质量不高。

2.3 食管发音训练过程

包括基音形成、巩固及基音转变为语言3个阶段, 具体步骤见表1。

2.4 食管发音训练人员

13篇文献报道训练人员:训练人员为无喉教师有8篇文献;医务人员 (3篇) ;食管发音专职老师 (2篇) ;语言专家 (1篇) 。表明指导发音训练人员多样。

2.5 食管发音训练开始时间及训练周期

14篇文献报道训练开始时间:术后2个月 (7篇)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 (均2篇) 、术后6个月 (1篇) 。15篇文献报道训练周期:3周~4周 (9篇) ;1个月~3个月 (4篇) ;10d、2周 (均2篇) 。表明训练开始时间、训练周期不统一。

3 讨论

3.1 食管发音训练研究范围及对象

本研究显示, 目前国内喉癌全喉切除术后病人食管发音训练研究多位于发达省市三级医院, 且近年逐渐增多, 病人训练后发音成功比例较高。提示近年来喉癌全喉切除术后病人的语言康复关注度越来越高, 食管发音训练可作为其有效手段, 但有待进一步推广。

3.2 食管发音训练过程

本研究显示, 基音形成阶段方法多样;基音转变为语言阶段, 未描述清楚基音与构音器官具体的配合步骤, 提示需进一步完善。

3.3 食管发音训练人员、开始时间及训练周期

本研究显示, 目前国内发音训练人员多样, 教学水平不一, 提示培养专业的食管发音训练人员有很大必要性。研究显示开始训练时间以术后2个月居多, 训练周期以3周~4周居多, 有研究认为应在术后2个月~3个月开始训练[6,8], 此时病人知觉开始恢复, 颈部伤口及身体基本恢复, 提示何时开始训练可根据病人自身恢复情况而定, 本研究对象多为中老年病人, 身体恢复存在个体差异, 也是造成开始训练时间及周期不同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食管发音训练研究逐年增多, 病人接受训练后发音有显著效果, 但还有待推广开展;训练过程方法多样、训练人员有待规范;训练开始时间、周期可根据病人自身恢复情况而定。据此, 本研究提示喉癌全喉切除术后食管发音训练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需进一步研究。

食管发音训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09年6月耳鼻喉科收治的9例中晚期喉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0岁-65岁,平均年龄50.5岁,所有患者术前、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9例患者声门上型2例,声门型3例,声门下型1例,混合型3例。TNM分期:T2N 0M 0(1例),T3N 0M 0(5例),T4N 1M 0(3例)。均适合全喉切除,且心肺功能良好,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

全身麻醉(气管切开插管全麻)。采用"U"型颈部切口,先行颈淋巴结清扫,常规进行全喉切除术。在环状软骨与第一气管环之间切断气管,自断端沿中线纵行切开气管前壁约2cm,继向两侧横向切开至气管后壁,在气管后壁作一基底朝向的鸭舌形组织瓣[3],基底宽和高各1.5cm,气管膜部食管全层切透,将组织瓣断缘相互缝合,并插入食管腔,在其两上脚各作一贯穿缝合,将组织瓣根部予以固定,闭锁食管前壁缺损全长的2/3,以同法及同长度缝合气管后壁缺损闭合全部断缘创面,形成气管食管瘘,瘘口直径约0.5cm。修整已切开的气管前壁及部分侧壁,上端相互缝合闭锁,形成帽状气室,食管瘘口固定。修复咽、食管粘膜,气管外置口与皮肤固定,造口内放进气管套管,术毕。

术后进行简单的发音练习,在术后2-3周以后开始,发音时阻塞气管造口,嘱患者在呼气的同时发出"啊"及"咿"等元音,吸气时将气管造口开放,注意训练过程中合理利用呼气气流,做好长音练习。术后随访1-3a。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听距法分级标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曾宗渊教授提出的评定标准)评价发音效果:I级:讲话清晰流利,音量大,音质好,相距5m能够准确对话交流;II级:讲话清晰流利,音量较I级略小,音质基本满意,距离3m能够准确对话;III级:讲话声音嘶哑,音量小,音质差,距离0.5m能够对话。IV级:不能发音。

2 结果

本组9例中晚期喉癌患者手术均一期顺利进行,一期愈合7例;创口部分感染2例,经积极抗感染、换药后治愈。发音效果:I级3例;II级4例;III级2例。其中2例于2月时饮水偶呛,经头低位咽下均可避免。1例(创口感染者)术后8月饮水呛咳,组织瓣挛缩,故闭锁瘘口,改练食管发音。

3 讨论

喉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晚期喉癌较多采用全喉切除术。全喉切除术后患者丧失言语、经鼻呼吸和一些相关的功能,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2],因此全喉切除术后发音重建是目前临床上越来越来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全喉切除术后语音重建术主要有手术语音重建、术后食管发音重建和人工喉等办法。气管食管瘘语言比食管音接近健康人语言,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4]。气管食管瘘发音的音质较为理想[5]。气管食管瘘发音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发音术式[6]。利用气管食管瘘发音术,自1931年Guthmam对全喉切除术后利用电烙针穿透气管和下咽,造成气管和下咽瘘而获得发音功能以来,气管食管发音重建术方法逐渐改进,有Asai手术,Kmaorn手术,Kmatz手术等。还有手术合并发音装置法,至今临床常采用的气管食管瘘发音重建术,最早是由汪志山等[7],在全喉切除术术后处理过程中,将气管食管壁组织瓣尖端保留2-3mm,利用其牵拉组织瓣,遮盖瘘口,预防误吸开始,后又经过多人改进,形成的功能性气管食管瘘发音重建术。以李树玲于1981年设计的功能性气管食管瘘发音重建术并施术成功[1],为此后中晚期喉癌患者进行全喉切除后发音重建带来福音,它的应用已大大地扩展该术式利用自身的组织制作V形瓣膜,后再经伍国号等[3]制作的鸭舌形组织瓣膜,掩盖效果好,能有效地防止唾液瘘,且避免异物反应,避免了硅胶声钮或发音管脱落造成的危险,组织瓣跨越瘘口,可防止瘘道变窄,使发音持久。手术一期完成,本术式操作较简单容易掌握,术后发音不仅保留着原来语言的特点,而且音质优美,语言流畅自如,本组9例均采用此术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方法采用功能性气管瘘发音重建术,其主要机理是在气管与食管中间建立其一个通道,使肺内气流经此通道进入食管或下咽腔,冲击粘膜而发音。发音过程中震动咽部,联合口腔变化发生形成语言[8]。本研究通过功能性气管食管瘘发音重建术对9例全喉切除患者进行治疗后,并对其发音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例患者手术均一期顺利进行,I级3例,II级4例,III级2例,共7例(77.8%)发音效果基本理想。但是功能性气管瘘发音重建术也有其相应的并发症,本组术后2例(22.2%)于2月时饮水偶呛,经头低位咽下均可避免。此为瘘口有所扩大所致。1例(11.1%)(创口感染者)术后8月饮水呛咳,组织瓣挛缩,故闭锁瘘口,改练食管发音。也能发出食管音,但其发音效果明显较气管食管瘘发音为差。提示气管食管瘘发音的声音质量、语言连贯性及可懂度均优于食管发音。误咽机会较少,仅1例(11.1%),经闭锁瘘口后症状消失。本组2例出现创口部分感染,但经积极加强抗感染、换药后治愈。另外有研究表明[9],瘢痕和局部感染是引起发音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个别患者因颈部创伤口瘢痕较粗糙,常引起气管食道瘘闭锁或者过分狭窄,进而导致下咽部和颈部食管僵硬,提示术后对瘘管内炎性分泌物的及时清理,预防感染和肉芽组织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病例要恰当,本组9例中晚期喉癌患者,40~65岁,体质好,能耐受手术,喉部CT提示病变范围均未及环状软骨上缘,无手术禁忌症,完全适合此术。

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之处[1],首先,组织瓣形成:设计鸭舌型瓣其上方基底及两侧边必须在15mm以上,且必须经由气管膜及气管前壁共同构成,使其宽大,保留厚度,不至于术后瓣膜收缩变形,也不致于丧失掩盖功能。再就是不能分离气管断端处气管膜部与食管响术后发音等。处理造瘘口时,最好使新形成的人造瘘口在5mm为宜,过小,在发音是气流微弱不足以冲击下咽粘膜而发音,瘘口过大发音虽较满意,但组织瓣易脱入气管,且食管内容物易流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呛咳等。本组病例均按照设计好的手术方案进行,轻巧操作,准确仔细缝合,确保组织瓣成活,语音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但仍出现创口部分感染2例,有2例于2月时饮水偶呛。1例(创口感染者)术后8月饮水呛咳,组织瓣挛缩,需要闭锁瘘口,改练食管发音。这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实施全喉切除-功能性气管食管瘘发音重建术,手术一期完成,术后发音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既能达到根治喉癌的目的,又能恢复发音功能,且能保留原来的语音特点,音质优美,语言流畅自如,效果持久,发音容易,不需特殊训练,方便患者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术式并不复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所选例数较少,随诊时间尚短,较长时间的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树玲,主编.新编头颈肿瘤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799~802.

[2]肖红俊,孔维佳,汪广平,等.喉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J].中国康复,2006,21(1):37~38.

[3]伍国号,主编.头颈肿瘤外科学术式与技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112~114.

[4]金国威,杨采虹,徐开旭,等.气管食管裂隙状瘘发音重建术的声学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24.

[5]王丽妍.李慧军.姚宪义.喉全切除术后一期发音重建术患者发音康复训练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8,23(1):34~35.

[6]李连明.喉全切除气管食管黏膜瓣发音重建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12(4):254.

[7]汪志山,曲淑敏,张少华.应用气管食管壁组织瓣的发音重建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30:296.

[8]姚娇利,刘涛.喉癌不同治疗方式下发音机制[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5):300~302.

食管发音训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63例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实施喉切除术的喉癌患者,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26例;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3.9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声门上型癌27例, 声门型癌13例, 声门下型癌12例, 跨声门型癌1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喉癌部分切除术及候功能整复术。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喉部切除手术, 所以患者可能会因担心以后无法说话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 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所以护理人员应首先教会患者使用手势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然后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热情的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

*通讯作者气, 从而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提高治疗质量[2]。

1.2.2 发音功能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一般在术后7~10 d护理人员需开始鼓励患者练习堵管讲话, 以食管语言代替正常语言。首先应教患者使用发音装置, 主要教加压呼气, 并同时用手堵住气管, 使气流通过发音装置后进入下咽部从而发音。堵气管时一定要注意严密而不漏气, 同时又不能过于用力而使食管段变形。然后练习发音, 患者深吸气后, 用手按住颈部气管的造瘘口, 使咽肌收缩后气体挤向咽腔, 以嗳气的方式挤送气体, 造成喉咽皱襞的振动而使咽食管音发出, 然后在咽腔、舌齿、口腔、唇、鼻腔等的参与下呈现语音声[3]。患者要进行反复练习, 一般练习2周后即可学会气管发音。发音练习时应先从“啊”开始, 然后数数, 再进行简单的词语练习, 最后讲话。练习时一般在白天, 开始时要注意时间不能过长, 防止过度练习而损害气管, 最后是在晨间护理后与午睡起床后进行, 当患者适应一段时间后, 可逐渐增加练习的次数, 但最多一天不能超过6次。

1.2.3 吞咽功能训练指导

术后4 d左右, 患者的咽喉黏膜基本恢复正常, 此时护理人员要多鼓励患者每隔4 h做5 min左右的吞咽活动, 患者吞咽时可尝试将少量的唾液缓缓地下咽, 该活动可以帮助吞咽喉肌群提前恢复直辖动作。术后10 d左右当患者的切口完全愈合后, 鼓励患者开始经口进食,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经口进食的优势, 使患者消除恐惧, 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取端坐位, 开始进食时可带鼻饲管, 食物应为糊状, 如面包、香蕉等, 禁止食用流质食物;进食量应从少到多, 并进行充分咀嚼后才能下咽, 下咽时患者可适当的低头或寻找较舒服的吞咽体位, 避免因进食不当导致伤口裂开, 吞下一口应清理口腔1次, 并咳嗽一下使肺内的气体排出。患者进食正常后可适当饮水, 若饮水情况无明显不当, 则证明患者的吞咽功能基本恢复。

2 结果

本组63例经喉癌切除术的患者, 术后15 d左右均可进行发音, 没有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 患者术后2个月左右即可进行正常的经口进食, 没有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咳嗽、颈部淋巴结转移等。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如吸烟、饮酒、病毒感染、空气污染及职业因素等。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再辅以化疗或放射进行治疗。但是手术切除喉癌病灶后, 会造成发音功能的暂时丧失, 往往会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障碍, 但是通过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 对患者进行术后的发音和吞咽功能训练指导, 即可在术后一段时间语言以及吞咽功能恢复正常, 并可避免肺部感染、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为了探讨喉癌喉切除术后的发音及吞咽功能训练指导, 特选取了63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喉癌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康复训练后, 发音和吞咽功能均恢复正常[4]。综上所述, 对喉癌喉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发音及吞咽功能训练指导,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萍, 陈巧英, 韩金玉, 等.喉癌喉切除术后发声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的体会[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9 (10) :68.

[2]戴嵩, 孙兴和, 贾建平.喉癌切除术后吞咽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J].中国康复, 2009, 21 (4) :249-250.

[3]蔡歆.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吞咽功能训练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11, 2 (1) :34-35.

食管发音训练 篇4

一直以来, 许多人都对中提琴的演奏存在误解, 将中提琴的演奏技术与小提琴的演奏技术相混合, 面对这一现象, 《中提琴音阶练习》一书中谈道:运弓能够产生发音的效果, 二者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演奏者通过右手的动作完成运弓, 因此, 弓子与演奏者左右手的相互协调是中提琴学习者需要攻克的一大难点, 这就要求演奏者放松肩膀, 将肩膀作为运弓的最高部位, 只有如此, 才能使中提琴震动的力量顺利地传导到弓子之上, 肩关节的放松是这一动作完成的关键, 只有演奏者真正放松自己的肩关节, 才能使摇柄随自身重力而旋转, 无论是肩关节的积极感缺乏还是过分加强关节作用所导致的大臂肌肉紧张, 都会削弱中提琴的演奏效果, 严重时还会对肘关节造成消极影响。同时, 作者还强调, 运弓时做到手臂动作协调平衡大有益处, 但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关节的自主活动不可过分使用, 否则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当然, 书中不仅给出了此问题的合理解释, 同时, 该书还收录了卡尔·弗莱什的小提琴音阶体系, 这是小提琴音阶的最优秀音阶体系之一, 作者认为, 卡尔提出的这一优秀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应用于中提琴的音阶练习中去, 同时, 书中还增加了瓦格斯曼的中提琴音阶练习与中提琴指法和换把练习,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参考此书并进行针对性练习。这一点也是这本参考书籍的突出优势。

《中提琴音阶练习》一书对中提琴的音阶练习描写十分到位, 这也使得这本书对中提琴的科学发声与系统训练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如书中所述, 中提琴的物理性决定了琴的自然震动需要一定的力度, 而这一力度必须大于小提琴的力度, 许多学习者由小提琴转而学习中提琴常常演奏出不堪入耳的音乐, 这就是力度缺乏所造成的。该书还提到, 许多人认为中提琴的演奏不需要耗费过多的力量, 这种说法事实上非常片面, 作者为我们举出了一个实例, 他表示:水往低处流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 同样, 牛顿的苹果让人们懂得了重力的作用, 而中提琴的演奏与此大同小异, 只有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 造成地势差距以及重力作用, 才能保证演奏的力量传送到琴弦之上。对于现代音乐界而言, 只有不断提升演奏者的技术技巧, 才能演奏出真正受人喜爱的中提琴音乐作品。

上一篇:戊聚糖酶下一篇:目标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