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内镜

2024-09-28

食管内镜(共10篇)

食管内镜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静脉曲张消除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早发再出血率为5.00%、迟发再出血率为5.00%、复发率为2.5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7.50、22.5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疗效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病症,属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并发症,病情十分凶险,发展较快,病死率高达25%~50%,只有及时控制出血情况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目前,临床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两种方法均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也有一定的缺点。本研究选择8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别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和单独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12±6.11)岁;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55±6.45)岁。两组患者均有反复便血、呕血、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出血后48 h内均接受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术前接受禁食、补液、止血等常规治疗,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等,对照组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进行治疗[2],选择6连发曲张静脉皮圈扎套器,从食管下段近贲门口齿状线开始依次对每一条曲张静脉进行密集套扎,每一条静脉套扎2~4点,每次套扎皮圈数量≤12个。两次套扎时间需间隔10~14 d。观察组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进行治疗[3],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方法同对照组,2个套扎点后保持5 cm,在间距内的静脉注射1~3 ml 3%鱼肝油酸钠,控制总量<10 ml,10~14 d后行内镜复查,重复治疗直到静脉完全消除。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曲张消除率、再出血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患者静脉曲张消除率、出血率、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静脉曲张消除率、出血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静脉曲张消除率、出血率、复发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以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药物止血等,但无法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也逐渐成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4]。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具有静脉曲张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因为通过多点静脉旁、内联合注射,很容易导致硬化剂相关炎症,容易出现食管溃疡、溃疡出血、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容易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所以临床已减少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的使用[5]。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再次出血率低等优点,但其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较高。近几年,临床将两种治疗方法联合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仅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广华,谭万岱,杜长夫,等.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山东医药,2013,53(5):60-62.

[2]张晖,文进军,左凡,等.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56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15,55(2):63-65.

[3]赵莉,许乐.老年肝硬化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效果及安全性.中华消化杂志,2015(6):361-366.

[4]齐爽,刘燕.右旋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老年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4012-4013.

[5]梁艳娉,巫织娥,周小香,等.无痛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安全性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4):516-519.

食管内镜 篇2

论文简述:该文分析了47292例患者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发现急性食管粘膜损伤126例,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2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为76.2%(96/126),损伤部位多发生于食管中上段,占90.5%(114/126)。与食管钡餐检查进行比较,内镜确诊率和食管钡检率分别为100%(126/126),34.9。

该文分析了47292例患者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发现急性食管粘膜损伤126例,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2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为76.2%(96/126),损伤部位多发生于食管中上段,占90.5%(114/126)。与食管钡餐检查进行比较,内镜确诊率和食管钡检率分别为100%(126/126),34.9%(15/4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内镜检查较食管钡检有明显优越性,应作为该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并就其内镜特征、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愈后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并非少见,但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研究报导不多。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在对47292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诊断急性食管粘膜损伤126例,现就其内镜诊断与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病例均由内镜检查证实,其中69例进行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男性87例,女性39例。男女之比为2.23∶1。年龄15~77岁,平均34.5岁,45岁以下92例,病程4h~7d,平均3.5d。诱因明确102例,其中进烫食48例,煎烤硬食35例,食鱼史8例,误吞入家禽骨5例,服氯化钾片3例,解热镇痛药2例,氯洁霉素1例。诱因不明24例。

1.2 临床症状:胸骨后疼痛93例(73.8%),上腹部疼痛60例(47.6%)、吞咽困难33例(26.2%),以出血为首发症状36例(28.6%),其中呕血27例(21.4%)、便血9例(7.14%),病程中伴呕吐48例(38.1%)、泛酸42例(33.3%)、咽痛42例(33.3%)。

1.3 内镜检查:126例中损伤位于食管上段27例(214%)、中段87例(69%)、下段12例(9.5%);损伤范围最长25cm,最短0.5cm,平均3.5cm;主要病变位于食管后壁66例(52.4%)、前壁30例(23.8%)、下壁21例(16.7%),上壁9例(7.1%);损伤粘膜形态改变为粘膜纵行条索状充血、表浅糜烂60例(47.6%),条索状隆起被覆黄白坏死物39例(31%),表层粘膜剥脱12例(9.5%),浅溃疡12例(9.5%),围管型损伤6例(4.8%),病变表面覆盖新鲜血迹及痂24例(19%),异物嵌顿粘膜5例(4.1%)。

1.4 食管钡餐检查:43例发病后曾作X线食管钡餐检查,其中发现食管上中段龛影7例(16.3%),中段管腔狭窄伴粘膜紊乱5例(11.6%),棉絮吞钡见异物3例(7%),未见异常28例(65.1%)。

1.5 病理检查:对69例患者病变部位作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粘膜呈急性炎性改变45例(65.2%),食管粘膜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15例(21.7%),鳞状上皮增生轻-中度异形增生9例(13%)。

1.6 治疗结果:97例经内科治疗及内镜下取异物,24例治疗经过不详。67例于2~4周后内镜复查病变部位已愈合,恢复后无食管狭窄症状发现。

2 讨论

急性食管粘膜损伤是指由物理、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急性创伤性炎症为主的食管粘膜损伤。由于食管管腔生理性狭窄因素存在以及食管中段主动脉弓水平处横纹肌向平滑肌移动,食管生理性蠕动幅度减小,故损伤好发于食管上中段[1]。本病发生率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本组资料提示该病发生率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23%,患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当患者急速进食、误食入高温、尖硬食物及异物时,极易产生上述部位粘膜损伤。我们观察到,食管烫伤易发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胃寒”症状,平素喜食烫食患者,尤其在寒冷季节进烫食不慎,即可发生食管粘膜损伤。而药物性食管粘膜损伤则多见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服药时饮水较少 ,药物滞留局部浓度高,易造成食管粘膜化学性损伤。

本组126例患者均为内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126/126),而食管钡餐虽然作为临床上检查食管病变的常规诊断手段,但在我们观察中发现,对于急性食管粘膜损伤价值远不如内镜,尤其是对食管粘膜浅表性病变诊断率不高,在43例食管钡检患者中发现食管病变15例,无异常发现28例,诊断率仅为34.9%。此外,对损伤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性质判断也不如内镜诊断准确。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内镜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后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以及呕血等消化道症状,内镜下表现为程度不同、形态不一粘膜病变,需要与食管癌、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鉴别。对于近期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粘膜呈纵行条索状充血糜烂以及表面炎性渗出覆盖隆起性病变,与周围粘膜境界清晰,局限于管壁一侧或粘膜呈剥脱样改变,首先应考虑急性食管粘膜损伤,结合病史及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服药史等,大都可以明确诊断。对于镜下可疑病例应作粘膜活检,避免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率。但对于内镜下粘膜损伤范围较大,病变较深或呈剥脱样改变,取材时应慎重以免加重病情,并在治疗后短期内复查。对于该病的予后,本组资料显示与国内报导一致:即急性食管粘膜损伤由于是表层粘膜损伤,病变发生在粘膜层一般不累及固有层,很少发生感染,通过粘膜上皮细胞再生迅速修复不易产生疤痕狭窄[2]。

参考文献

[1] 邵令方,张毓德主编.食管外科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3

[2] 宋国平.食管粘膜下血肿与表层剥脱性食管炎.江苏医学,1994;20(2):69

食管内镜 篇3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44~89岁, 平均60.2岁。全部病例均行食管钡剂与内窥镜检查并行病理检查证实为进展期食管癌,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吞咽困难, 4例并发食道气管瘘。所有患者在X线监视下置入国产被覆式网状自膨式食管支架。28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能进食流质, 进食通畅, 近期有效率100%。4例食管气管瘘患者均被成功封堵, 进食无呛咳。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胸骨后隐痛, 上腹部饱胀不适, 未做特殊处理, 自行缓解。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舒适是人的高层次需求, 是人对舒适的最大感受, 只有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安全、被尊重, 才能收到舒适的美[3]。为此, 我们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入院后责任护士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安慰患者, 给患者以亲切的感受, 使其产生信任感;认真、仔细、全面地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邀请同类患者讲述亲身感受, 讲明支架置入术能迅速缓解患者吞咽困难, 改善饮食状况, 是一种痛苦小、见效快, 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 让患者能从心理上接受, 思想上放松, 愉快地接受治疗。

2.1.2 一般护理

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安静的环境能使患者感到舒适。病房布置应具有宁静、温馨感, 让患者感到家一般的舒适。晚期肿瘤患者对噪声的耐受力差, 为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养生条件, 护理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 保障患者术前晚间睡眠良好, 提高手术耐受力[4]。

2.2 术中护理

2.2.1 术中监测 护理人员需要时时处处体贴病人, 尊重病人, 同时要用积极稳定的情绪感染病人, 增进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患者去胃镜室时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紧张情绪。护士应随时守护患者, 可握住患者的手, 给予心理安慰。术中患者取左侧卧位, 要帮其头部垫好敷料, 准备好卫生纸, 口旁放置一次性手术巾, 以免口腔分泌物流出。手术开始后, 不谈论与手术无关或对患者有不利影响的话题, 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术中护理人员除做好手术配合外, 主要是做好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在应激状态下保持最佳状态。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 观察和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结果。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并给予氧气吸入, 每30 min观察1次并记录, 直至平稳。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询问患者的感受, 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心理上得到满足, 并注意观察食管内有无出血或支架脱落。病人常因疼痛、营养不良而造成其自理、活动能力下降, 为维护病人的形象,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应尽力为其创造舒适的环境, 并帮助他们洗脸、漱口、修剪指甲等, 使病人调整到生理舒适, 从而进一步到达心理舒适。

2.3.2 饮食护理

术后6~12 h内禁食, 以稳定支架。进食应从流质到半流质, 逐渐增加饮食中固体成分, 因食管无蠕动, 食物通过重力进入胃内, 嘱病人进食时要小口, 细嚼慢咽至稍有梗咽感时为合适的饮食情况[5]。饭前饭后要饮温水100 ml以冲洗食管。嘱餐后不要平卧, 避免食物反流;禁食冰冷食物, 防止支架变形移位。

2.3.3 防治并发症

(1) 疼痛。患者置入支架后有不适感, 多数患者在1周内可自行缓解。疼痛剧烈时, 可给予止痛药并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多数情况能使疼痛缓解。 (2) 出血。因患者食管壁薄、脆, 支架置入后易出血,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 及时发现, 并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 (3) 支架移位。多发生在支架置入后初期, 一旦发现, 应立即通知医师取出, 重新放置。

3 健康宣教

针对病人情况进行宣教,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特别注意进食和休息时的体位;有异物或阻塞时应立即就诊;术后1、3、6个月定期门诊随访, 行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 以后半年或1年复查, 以了解支架的位置、膨胀情况及造影剂通过情况。

总之, 食道支架置入术操作简单、安全, 无严重并发症, 近期效果满意。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延长患者的生命, 是晚期食管癌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护理学认为, 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 心情愉快, 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 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原因都可造成不舒适, 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 找出不舒适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7,8]。我们将舒适作为高质量生活的基本要求之一, 将爱心渗透在舒适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使病人在视觉、听觉、内外感觉上都得到美的感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萧丰富.萧氏护理模式[J].6版.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5.

[2]郭长静.舒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7, 7 (6) :536.

[3]鞠晶.谈现代舒适护理与美学[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8, 183:53-54.

[4]邓芝禾.舒适护理在内镜下胃造瘘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6) :86-89.

[5]李晋灏, 刘丽萍.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的护理[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 6 (8) :574-576.

[6]罗华蓉.经胃镜行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6 (4) :121-122.

[7]余亚娟.镇静胃镜检查舒适效果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17) :2714-2715.

食管内镜 篇4

【关键词】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Barrett食管;诊断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6-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贲门及食管下端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外研究认为这种趋势与Barrett食管相关,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临床意义更显著[1]。目前通用的普通内镜下4象限法诊断BE阳性率较低,国外已经有研究证实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可以指导病理活检,有助于提高BE的检出率。本研究通过NBI与普通内镜对比,探讨NBI在BE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6月本院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E患者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21-75岁,中位数52岁。所有患者均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

1.2 器械 Olympus公司的NBI内镜系统。

1.3 操作方法 患者准备同普通内镜检查。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进行操作检查,进镜后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鳞状上皮交界处的病变轮廓、BE黏膜像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结果观测到疑似病灶后注意查看病灶轮廓、形状、以及病灶和周边相连部位的色泽差别,对病变轮廓进行计算清晰度评分。操作医师参考2003年Toyoda在增强放大内镜下的分型方法[2]对NBI下所观察到的BE黏膜的形态进行分型,并于改变最显著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1.4 对影像学的评价 分别对所观察到的鳞柱上皮交界处病变轮廓、BE黏膜像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图像按如下定义进行评分:看不清,1分;模糊可见,2分;较清晰,3分;非常清晰,4分。用NBI結合放大内镜观察BE黏膜,参照Toyoda分型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1.5 病理诊断 常规HE结合AB-PAS染色,发现有肠上皮化生细胞及AB阳性(提示存在肠化生)即诊断为病理BE。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ANOV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BI与普通内镜下图像清晰度比较 NBI与普通内镜相比,两者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病变轮廓、BE黏膜像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显示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表1 24例BE NBI与普通内镜图像清晰度的比较

观察项目方法1分/例2分/例3分/例4分/例总分P

鳞柱状上皮交界

NBI0132091

普通内镜21012058

0.000

黏膜像

NBI放大00141082

普通放大4200044

0.000

毛细血管形态

NBI放大0114980

普通放大1221046

0.000

2.2 NBI下黏膜像分型与病理检出SIM的关系 根据Toyoda等的BE的改良分型进行分型。结果I型13例,SIM0例;Ⅱ型8例,SIM2例;Ⅲ型3例,SIM3例。准确性94%,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92%,见表2。

表2 24例BE NBI下黏膜像分型与病理检出SIM的关系

黏膜像分型例数病理发现SIM例数

Ⅰ130

Ⅱ82

Ⅲ33

3 讨论

食管腺癌发病率的上升与BE密切相关。病理研究发现,BE癌变的过程为SIM-低度异性增生(Low grade dysplasis,LGD)-高度异性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s,HGD)-原位癌-浸润性腺癌。因此定期内镜下检测以及能否早期发现BE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诊断BE是否存在癌前病变的金标准是常规内镜下四象限活检法—即每隔1-2cm按四象限取活检,对有异常处加取活检[3]。因为BE的癌前病变是没办法在一般内镜下被观察到,因此四象限法就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取材位置不准确、先前因活检无法避免的出血而导致的视野所限以及活检分块过多无法统筹观察全局,大大影响了活检后观测的准确度。

NBI是一种新技术环境下研制的内镜滤光系统,能清晰显示病变轮廓,有助于靶向活检,提高病变检出率。优点是血红蛋白光特点对蓝光有特殊反应,吸收蓝光能力强,因此利用这一原理,NBI能准确观察到黏膜下微血管的形状分布。

本研究发现和过去内镜来比,NBI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发生病变的边界轮廓、BE黏膜像的显像更为清晰,图像清晰度评分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能明显提高BE的检出率;在NBI结合放大模式下,黏膜像显示清晰,指导靶向活检的作用明显。国外资料表明,NBI除能提高BE检出率外,尚可发现一些HGD及早癌病变。

在内镜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食道蠕动过快可影响图像的质量,如能在无痛胃镜下操作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如不能进行无痛胃镜,可提前应用适量解痉剂;同时粘液和泡沫亦是影响观察的重要影响因素,操作过程中注意对粘液的吸引及消泡剂的应用。

本研究显示,NBI做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与染色内镜相比,对操作者的要求相对不高,对BE的靶向活检指导可明显提高SIM的检出率,对BE的早期诊断及定期内镜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Canto MI.diagnosis of Barrett esophagus and esoplasia:east meet west.Dig Endosc,2006,18:36-4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11修订版,重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8):421-422.

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探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0例食管癌患者, 男性192例, 女性48例, 男女比为4:1;年龄23~86岁, 其中<50岁患者58例, ≥50岁患者182例;病程4~26个月, 临床上主要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

1.2 方法

采用PENTAX EPM-3500电子胃镜进行内镜检查, 镜下钳取患者病变组织4~6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2]。对240例经过病理诊断的食管癌患者的病例, 以发病特点、病变部位、病理组织类型和诊断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等为对比项, 进行对比研究。并按照上、中、下3段进行食管癌分类, 上段为食管入口至主动脉弓上缘, 中段为主动脉弓上缘至肺下静脉下缘, 下段为肺下静脉下缘至胃贲门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40例食管癌患者中, 上段癌32例 (13.3%) , 中段癌172例 (71.7%) , 下段癌32例 (15.0%) ;内镜下分型为早期与中晚期, 其中早期28例, 糜烂型13例, 斑块型15例, 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中晚期212例, 肿块型与肿块浸润型各26例, 溃疡型122例, 溃疡浸润型28例, 西周狭窄型10例;病理诊断证实, 鳞癌192例 (80.0%) , 腺癌36例 (15.0%) , 小细胞癌12例 (5.0%) 。

3 讨论

食管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对大众的生命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症不明显, 很容易造成误诊与漏诊, 而一旦发展至中晚期, 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本组调查中的240例食管癌患者, 是从这两年间前往我院进行内镜检查与就诊的5400例受检人群中筛选而出, 发病率为4.5%。

从这24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上分析, 男女比例为4:1, 与参考数据比较相差不大。而造成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的原因, 相关资料上显示为男性吸烟饮酒较多, 进而为食管癌的发病提供了一个契机, 同时男性饮食规律相对散漫, 对食管等器官刺激较大, 综合各方面因素造成了发病率较高的原因[4]。而比较患者的年龄又可以发现, 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更高, 占75.8%, 所以建议对该类人群加大内镜普查力度, 对食管癌患者尽早发现并尽早医治。

通过比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与实际病理诊断发现, 进行内镜检查, 诊断出218例, 实际病理诊断出240例,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8%。对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存在差异的患者, 多见于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检查, 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 (1) 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比如早期平坦型食管癌, 病变区域相对平坦, 没有向食管腔内蔓延生长, 病变表明没有明显糜烂, 范围也较小, 使用内镜检查时, 一般难以识别; (2) 进行活检的手法与经验也会影响检查效率, 比如说脏器运动情况与纤维内镜医师的临床经验等, 比如说活检取材需要保证即刻性, 而脏器的运动情况很可能会影响取材准确率, 再者进行取材行碘染色时, 需要医师能够在内镜下准确区分染色区与非染色区, 而染色区也会受到病灶大小的制约, 需要医师以足够的临床经验进行辨别, 以此减少漏诊问题[5]。一般来说, 食管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不适, 出现灼烧感、针刺样与牵拉样疼痛, 诊断时常常与反流病相互混淆, 采取治疗无好转后转行内镜检查, 食管癌已经发生恶化。

综上所述, 对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 能有效提高食管癌的检测效率, 且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树新.197例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分析[J].北京医学, 2007, 29 (1) :56.

[2]吴洋东, 郭遂成, 匡丽.396例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5, 9 (3) :264.

[3]思维, 陈万青, 孔灵芝, 等.中国部分市县2003年恶性肿瘤发病年度报告[J].中国肿瘤杂志, 2007, 16 (7) :494.

[4]绍红, 叶慧, 张青梅.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分型与其影像诊断的关系 (附11例报告)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35 (2) :259.

食管内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因食管黏膜病变行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糜烂、微隆起、颜色异常等可疑病变,然后行超声内镜及自体荧光内镜检查。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39~75岁,平均(60.82±4.75)岁。

1.2 主要设备

内镜主机为OLYMPUS-CV-260SL,自体荧光内镜为OLYMPUS-FQ260Z;超声内镜为PENTAX-EG3630UR超声内窥系统。

1.3 检查方法

对30例食管病变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注水待病灶部位食管腔完全充盈后进行旋转式扫描,探头频率10~20 Hz,观察病灶回声、形态、层次。此30例患者也采用自体荧光内镜复查:先调至白光模式,并对疑似病灶以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干净后调至自体荧光模式检查,观察病灶荧光强弱及色调变化,进行荧光图像采集并保存,在荧光与色调明显异常部位进行活检,最后结合两种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 超声内镜与自体荧光内镜下食管癌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超声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特征性表现为低回声的不规则性病灶,黏膜与黏膜下层结构紊乱、增厚、破坏,食管狭窄且不规则,但未出现黏膜下层的结构中断。自体荧光内镜下肿瘤组织呈现较弱荧光,表现为绛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淡绿色,深部血管表现为深绿色。

2 结果

30例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中经病理学确诊为食管癌9例;而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共诊断癌性病变9例,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为癌性病变,1例为非癌性病变;两者联合诊断非癌性病变21例,其中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癌性病变,20例为非癌性病变。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9)、88.89%(8/9)、95.24%(20/21)。

3 讨论

超声内镜既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内的形态改变,又可以进行实时超声扫描,获得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对判断肿瘤性质、侵润范围和深度具有重要作用[5]。Varas-Lorenzo等[6]对24例可疑有黏膜下损害的患者进行连续扫查,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显示,超声内镜对黏膜下癌分辨的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50%,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75%。程贵余等[7]报道,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61例食管癌,发现其对肿瘤的判断准确性为82.6%,尤其对黏膜及黏膜下的病变准确性更高,达100%。施宏等[8]报道,超声内镜评价食管癌T分期总准确率为85.1%,N分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4.9%和85%。

色素内镜对早期食管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利用碘染色(Lugol液)诊断早期食管鳞癌。但内镜下碘染色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禁用于碘过敏者,还有少数人可出现胸骨后疼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色素注入方式也会影响染色的效果。对染色图像的辨认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诊断结果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技巧等。

自体荧光内镜实现了内镜下“光染色”,无需辅助药物,无特殊禁忌证,在检查过程中无任何不适,与碘染色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代表了生物学内镜及分子内镜的发展趋势。活体组织的荧光物质被一定波长的激光激发后可发出荧光。在不使用外源性荧光物质的情况下,应用低功率激光(如蓝光、紫光或紫外光)照射组织,激发组织产生较激发光波长更长的荧光,即自体荧光,其来源为体内固有的内源性荧光团。不同组织所含荧光物质种类、数量各不相同。自体荧光特征代表了组织的生化结构,组织生化结构的改变是引起自体荧光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荧光光谱特征也不一样,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鉴别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9,10]。通过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荧光发射光谱特征来区分不同的组织类型是自体荧光法诊断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11]。在荧光与色调明显异常的部位进行活检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自体荧光内镜对食管早期黏膜病变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对病变进行靶向活检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超声内镜通过对食管进行超声扫描,能准确地判断病变侵润深度,并可以发现病变周围肿大的淋巴结,此外,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针吸活检可疑淋巴结,可以提高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本研究中30例患者均采用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经病理学检查确诊9例为早期食管癌,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联合确诊早期食管癌8例,结果说明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高,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确诊率,对早期食管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普通白光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后行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30例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9)、88.89%(8/9)、95.24%(20/21)。结论: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可提高食管病变诊断率,对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超声内镜,自体荧光内镜

参考文献

[1]RAMPADO S,BOCUS P,BATTAGLIA G,et al.Endoscopic ultrasound:accuracy in staging superficial 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us[J].Ann Thorac Surg,2008,85(1):251-256.

[2]GHEORGHE C,STANESCU C,GHEORGHE L,et al.Preoperative noninvasive EUS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considered for esophagectomy[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6,15(2):137-141.

[3]赵娜,田书信,尚国臣,等.窄带成像技术、染色法及超声内镜联合使用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4,54(28):59-60.

[4]彭贵勇.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1):23-25.

[5]黄晓莉,王国品,王平,等.链霉蛋白酶在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中的作用[J].现代医学,2014,42(11):1266-1268.

[6]VARAS-LORENZO M J,MALUENDAM D,POU J M,et al.The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the study of submucosal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tract[J].Gastroenterol Hepatol,1998,21(3):121-124.

[7]程贵余,苏凯,张汝刚,等.内镜超声检查术在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5):310-312.

[8]施宏,陈素玉,谢招飞,等.超声内镜及CT检查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5):233-235.

[9]YANG Y L,YE Y M,LI F M,et al.Characteristic autofluorescence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its origin[J].Lasers Surg Med,1987,7(6):528-532.

[10]彭燕,林三仁.组织自体荧光诊断肿瘤的研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6,23(3):153-157.

老年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篇7

1 内镜下诊断技术

普通胃镜可较为直观地显示食管病变,并可通过镜下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新型内镜技术诸如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窄带内镜、超声内镜、荧光内镜等可进一步观察,大大提高了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也增加了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可能性。

1.1色素内镜

早期食管癌镜下变化难以识别,只表现为黏膜上皮变色、粗糙及微血管改变,色素内镜利用染料,能够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并指导指示性活检,是早期诊断食管癌的理想途径[1]。其中卢戈氏碘液染色在我国最为常用。鳞状上皮细胞富含糖原,碘染色着深棕色,可明显区别于缺乏糖原的异常细胞,这些常表明重度异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的存在[2,3]。各种染料也可联合使用,其对早期食管鳞癌检出的准确率高于单一碘染色,且对病变浸润程度评估也有一定价值[4]。

1.2放大内镜

放大内镜能够将食管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可以观察黏膜结构和微血管形态的细微变化,对于那些微小和浅表的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与电子染色内镜相结合时,其对黏膜特征显示更为清楚,可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5]。

1.3窄带内镜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是利用光的传导和吸收特性,将传统宽光谱的红、绿、蓝三色滤色镜的光谱缩窄,仅留下窄带光谱。NBI大大提高了对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等疾病的检出率。NBI图像中血管和黏膜的颜色对比明显,易于观察食管病变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此外,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技术(I-Scan)等电子染色内镜也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筛查。

1.4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典型表现为局限于黏膜层且不超过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灶。超声内镜可清楚显示食管壁层次结构的改变、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及病变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对于术前病变层次的评估有重要帮助。

1.5其他内镜技术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可放大组织至1000倍,通过“光学活检”实时提供早期食管癌的组织学成像[6]。自发荧光内镜(AFI)可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自发荧光光谱的不同转换为成像颜色的差异从而加以区分[7]。

2 内镜下治疗技术

老年食管癌患者由于年龄偏大,生理功能减退,合并基础疾病多,传统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所以内镜下治疗老年人早期食管癌是相对安全快捷的一种方式。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 等内镜下治疗技术开始发展并日趋成熟[8,9,10],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治疗中。

2.1 EMR

EMR是指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其首先通过黏膜下注射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利用不同的方法包括透明帽法(EMRC)、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套扎法(EMRL)等将病灶切除[1]。

2. 2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 MBM)

MBM是指使用改良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器进行多块黏膜切除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标记、套扎、圈套切除、处理创面等步骤。与EMR相比,MBM具有成本低、治疗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高效等优点,但操作中应注意规范化,以避免病变的残留。

2.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ESD是指在进行黏膜下注射后使用特殊电刀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早期食管癌的ESD治疗在日本开展已有10年余,多用于治疗> 2 cm的病灶[12,13,14]。ESD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够留取足够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愈合快,且复发率低。

3 内镜下诊治流程

老年人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检查应以普通白光内镜检查为基础,综合上述特殊诊断技术,力求对病灶的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有一定了解。对可疑病变应行活检,可用色素内镜等技术进行指示性活检。活检取材时需注意标本应足够大,且深度尽可能达到黏膜肌层。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活检前应询问是否服用抗凝药物。

病理确诊后,需经超声内镜、CT等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灶范围、病变层次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进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病变局限在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或食管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是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内镜下切除的相对适应证为病变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浅层,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范围> 3 /4环周、切除后狭窄风险大的病变可视为内镜下切除的相对适应证,但应向患者充分告知术后狭窄等风险。明确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病变浸润至黏膜下深层者,原则上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内镜下切除术前应严格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全身情况,排除麻醉及内镜下治疗禁忌证。术前行凝血功能检查,如有异常,应予以纠正后再行治疗。对服用抗凝药患者,需根据患者原发病情况,酌情停药5 ~ 7 d,必要时请相关学科协助处理。术前15 min常规予肌注地西泮和解痉药。术后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头、颈、胸部有无皮下气肿,必要时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术后第1 天禁食,若无特殊,术后第2 天可进流质,然后经半流质、软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为保护创面并促进愈合,术后常规予抑酸治疗。对于术前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反复黏膜下注射、穿孔风险高者,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血风险较大者,可酌情使用止血药物。留取术中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若黏膜下浸润深度≥200 μm、淋巴管血管浸润阳性、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或垂直切缘阳性,则需追加外科手术或放、化疗。

内镜下切除食管早癌的护理配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内镜检查、内镜食管超声检查及病理诊断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病人35例, 男22例, 女13例;年龄47岁~88岁, 平均65岁;病人均进行食管超声检查, 确定病变深度为黏膜层病变者 (包括重度非典型增生) ;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术前行放疗或化疗;有明显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

1.2 器械物品

日本OLYMPUS圈套器、大鼠齿钳、黏膜下23G胃镜注射针、1.5%卢戈氏液20 mL、1︰20 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40mL、钛夹置入器、钛夹、APC管、ERBE带氩气的高频电、薄泡沫板、标本袋、大头针、尺子, 其余同胃镜检查准备。检查圈套器及鼠齿钳开合状况是否良好, 圈套器是否椭圆, 钢丝是否光滑, 有无毛刺, 来回推动把手, 检查圈套器丝是否可灵活随把手的滑动而伸出和回收, 把手的推动应没有任何阻力, 圈套丝的伸缩应顺滑, 如有任何不正常应更换新的圈套器;检查注射针的伸出和收回是否顺畅, 注射针尖端是否钝或者带钩, 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1︰20 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接到注射针接头上, 推注检查注射针是否通畅;检查钛夹置入器伸缩是否顺畅, 有无阻力;接通电源, 打开高频电, 设置各项参数, 调试电切及氩气并做电弧测试, 将高频电电切电缆线置于主机易取之处, 脚踏置于术者左脚处, 操作台器械摆放合理有序。

1.3 内镜准备

日本OLYMPUS双钳道电子胃镜, 按胃镜检查操作方法将双钳道电子胃镜连接于主机上, 连接注水瓶、吸引器, 调节主机气泵量为大气, 做给气给水实验, 检查镜面清洁度, 必要时用乙醇纱布擦拭镜面, 检查画面颜色, 必要时做白平衡。

1.4 病人准备

1.4.1 心理护理

检查前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 取得家属和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向病人解释切除病变是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进行, 消除其紧张心理。

1.4.2 常规检查

了解病人近期心电图是否正常, 凝血系列、血常规、血型、肝功能结果。如有异常需要纠正后才能实施电切手术, 如肝功能异常者, 术毕内镜及配件需要单独消毒。

1.4.3 了解病人用药情况

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凝剂、活血药物等, 术前1周应停用抗凝药物。

1.4.4 评估病人

了解病人病史, 有无安装心脏起搏器, 如有起搏器则无法进行单机电刀切除术。检查身上有无佩戴手表、金属首饰等, 有无活动性义齿, 如有应摘下交予家属保管。

1.4.5 签署手术同意书

让病人和家属对手术必要性的认同, 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创面大出血、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 有可能追加外科手术等, 签署手术同意书, 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1.4.6 术前用药

术日晨禁饮食, 治疗前10min给予二甲基硅油散2.5g, 加水约20 mL、利多卡因胶浆10 mL口服, 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注射解痉药物山莨菪碱10 mg或东莨菪碱20mg。病人取左侧卧位, 术前麻醉师评估后行静脉麻醉, 心电监护, 将高频电电极片贴于病人小腿肌肉丰富处。

1.5 内镜下手术配合

术者进镜后全面清洁食管, 对可疑病变进行窄带成像染色和卢戈氏液碘染色, 确定病变位置及范围, 此时一助将氩气递与术者送入活检孔道中, 二助同时将注满1︰20 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针递与术者放于另一活检孔道中待用, 术者用氩气在病灶边缘3mm~5mm标记拟切除范围, 标记完毕, 退出氩气, 术者用注射针进行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多点进行黏膜下注射, 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 直至将病灶全部托起, 一助与二助分别更换圈套器和大鼠齿钳递与术者, 内镜下术者将圈套器套住大异物钳, 二助遵医嘱张开大鼠齿钳并抓住病变部位, 一助遵医嘱张开圈套器, 术者将圈套器套住病变部位, 一助收紧圈套器, 松紧适宜, 不可过度用力圈套, 以防机械切割引起大出血, 电切时二助要紧抓病变部位不可放手, 一助缓慢收圈套器直至将病变部位切下, 此时二助仍不可放手, 直至术者将内镜连同标本一同推出, 收标本, 必要时注明口侧与肛侧。如病变范围较大可按照上述方法分次切除, 最后氩气止血, 必要时钛夹缝合, 正肾盐水巴曲酶喷洒伤口。

2 结果

30例病人采用EMR方法整体切除病变, 5例由于病变范围大和病变不集中采用EPMR分次切除病灶, 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4周复查胃镜均愈合良好, 半年复查胃镜, 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微创外科和内镜技术的发展, 食管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作为一种治疗消化道癌症早期和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手段, 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 为癌前病变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3,4]。作为术者的助手, 在切除食管早癌病变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助手的思路要和术者一致, 碘染色后先评估病变的大小, 大于2cm的病变要考虑黏膜下分次切除术, 分次切除时第一块切除的组织应从病灶口侧开始, 第2块切除目标必须贴紧第一块组织切缘处黏膜层以下, 否则每块切除组织之间可能会有残留组织, 每一刀的切除都卡着前一刀切口的黏膜层以下, 切除后创面就没有明显的切缘。第二, 治疗中黏膜下充分注射1︰20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 能起到有效的止血和防止穿孔的作用。第三, 适合的电凝电切指数及切割速度在减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中起着相当的作用, 收圈套器是要根据病人病变大小来控制切割速度, 太快会导致机械切割致出血, 太慢电流向下传导致穿孔, 选择适合的电凝电切指数及切割速度切除病灶。第四, EPMR术后要将多次切除的标本进行还原, 切下一块马上固定一块, 避免混淆导致标本拼接错误[4]。

参考文献

[1]郭庆凤, 马丽娟, 郭晓霞, 等.快速康复外科在食管癌手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11A) :2873-2874.

[2]杜萍.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2, 16 (1) :29.

[3]王金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4) :36-37.

食管内镜 篇9

【关键词】内镜;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食道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60-01

食管癌是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典型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癌肿堵塞食管,侵蚀邻近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病人因此不能进食甚至饮水,严重影响营养的摄入和生活质量。内镜下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可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我院于2011年6月至今对5例食道癌患者在内镜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方法、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5例食管癌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0岁~8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按如下标准进行分级,0级:完全不能进食2例;1级:仅能进流质2例;2级:能进半流质1例;3级:能正常进食0例。病变部位:食管中段2例,下段3例,长度平均5 cm。

1.2 方法

电子胃十二指肠镜 、选择食管球囊扩张导管、导丝、食管扩张导管、125I粒子支架、心电监护仪。

术前经胃镜了解狭窄的部位、长度、病变性质及程度,选择相应长度的球囊扩张导管和支架,采取防护措施后安装125I粒子支架入支架离子壳内。进镜观:距门齿34—38cm可见肿瘤环形腔内生长,狭窄段约4cm,进镜阻力较大,有接触性出血,于胃留置导丝退镜,沿导丝插入支架植入器,内镜直视下缓慢释放8.0cmx2.0cm支架一枚,上口完全开放,距门齿31cm,最上排粒子位于最狭窄处开放良好,退镜。

2 结果

本组5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均得到改善,,术后1周吞咽困难分别均达3级;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均无食道破裂穿孔、大出血、感染、支架移位等并发症。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术前患者食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禁食12小时,并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刷牙。向患者和家属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治疗的方法,手术的目的以及优越性:不开刀、痛苦小、改善效果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讲明手术步骤及术中配合方法,术后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治疗。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5mg,间苯三酚40 mg,咽喉部麻醉。

3.2 术中配合及护理

患者取左侧卧位,全身放松,双下肢屈曲,咬住牙垫,下颌部放置弯盘,用鼻呼吸,避免吞咽引起呛咳和导致吸入性肺炎。护士协助医生经胃镜插入导丝至狭窄部位以下,内镜退出时护士将导丝缓慢向里推送,保证导丝在狭窄以下,沿导丝插入带有支架的支架植入器。在操作中如患者恶心时,防止牙垫脱出。严密观察患者面色、意识、并心电检测血压、 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进行抢救。

3.3 术后护理

3.3.1 饮食指导

食管癌患者放置食管支架后,病人需禁食1-2天,如有唾液分泌尽量吐出不要咽下,一般第三天可给予营养丰富的豆浆、牛奶、肉汁、米汤等流质饮食,每次量宜少,约200-300ml,少食多餐,进食时最好取坐位或半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减少食物停留在食管腔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如无出现梗噎感或呛咳现象,一般4-5天后可进食半流食,但仍须少食多餐,每次进食后饮少许水,起到冲洗食管内食物残渣作用,防止食物在瘘口处淤积发炎。观察一段时间,逐步过渡到软饭和普通饮食,同时注意食物须少渣、少纤维,避免过多煎炸及腌制类食物。最后须提醒病人终生禁吃冷冻食物,否则会造成食管支架脱落的危险。

3.3.2 体位 食管下段支架置入后,为防止胃食管反流,睡眠时需抬高床头,餐后1~2小时不宜平卧。此外应避免弯腰、抬取重物等动作。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3.3 并发症的观察

(1)胸骨后疼痛不适及异物感:症状轻者无须特殊处理,一般能忍受,症状可在1周内缓解。 症状明显者可对症处理,可肌注镇痛药和解痉药,症状一般可在1周内缓解。护士要给予耐心解释。

(2)穿孔:术后病人发生高热,血象升高。颈部及锁骨上部发现皮下气肿。X线检查可发现纵隔内有游离气体,严重者可有脓气胸。表现一旦诊断穿孔,应及时进行处理,对小的穿孔可采取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 可采用经内镜下组织胶粘合治疗;对大的穿孔,患者情况允许时应积极手术治疗,亦可尝试重新放置支架。

(3)支架移位:术后当患者有剧烈的恶心、呕吐、食物的下坠推力、食管的自身蠕动、吞咽运动等。

(4)出血:扩张与输送器机械损伤食管粘膜,致局部组织撕裂;支架与粘膜摩擦;压迫食管及肿瘤组织使局部缺血坏死,溃疡形成;均可引起出血。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及黑便、血压不稳定等。术后常规给予抑酸、胃粘膜保护剂,如有出血给予止血类药物。

(5)感染:术后输入抗生素3天, 测量体温每日四次,如正常改为一天一次。

4 小结

内镜下食管癌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术是我院治疗食道癌致吞咽困难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短期内可迅速缓解症状。而网状支架在人体内保持良好的支撑弹力,使其内通道仍然通畅,具有随食管蠕动性,放射粒子起到杀灭残存癌细胞,抑制肿癌生长,防止食管再次阻塞的目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以及术后的护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内镜下放射粒子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吕富春,汪应章,吕娜,张万凯,许软成,内镜下置入支架治疗食道喷门狭窄疗效随访, 消化内科杂志 2001;18:241

[2] 朱素芬.内镜下运用食道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护理[J].上海护理学出版社,2003:235-236.

[3] 谢大业,刘忠,胡国平,肝 胆 胰肿瘤组织内放射治疗,中国肿瘤 2002; 11:646-647.

食管内镜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患者均来自大庆第一医院消化科2007—03~2008—06收治的患者。40例为肝炎后肝硬化, 3例为酒精性肝硬化。其中男39例, 女4例, 年龄19~62岁, 平均43.7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例, B级18例, C级7例。静脉曲张的形态和红色症按1979年日本第12界门脉高压症研讨会制定的标准。F316例, F29例, 红色症12例。

1.2 材料

套扎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MBL—6, MBL—10。胃镜为Olympus XQ—30。

1.3 选择标准

①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 (B超或CT) 证实为肝硬化者。②胃镜证实有食管静脉曲张者。③有一次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史。④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有胃镜检查禁忌证。②有严重的胃底静脉曲张。③有严重的心血管病史或慢性肾功能不全。④合并肝癌或其他肿瘤者。

1.5 操作方法

常规行胃镜检查, 记录食管静脉曲张的情况。并明确有无胃底静脉曲张, 自胃食管黏膜连接处 (齿状线) 开始行密集式结扎治疗, 每根曲张静脉的相临结扎点距离约3cm左右, 自下而上呈螺旋式上升, 直至所有曲张静脉均被结扎为止。结扎时均需将内镜顶端套扎上环正面抵住欲套扎的静脉, 连续负压吸引, 直至内镜下视野一片红色, 即表示曲张静脉已被吸引在套环内, 然后顺时针转动旋钮一周, 此时结扎器有突然松动感, 表明皮圈已经弹出, 并结扎在该静脉上, 停止负压吸引, 可见被结扎的曲张静脉呈深紫色息肉状。在急诊结扎时如视野不清可经手柄上的特殊通道向活检孔内注入8%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清洗创面。或自胃食管黏膜连接处 (齿状线) 开始行肓扎, 治疗术后两周复查胃镜, 根据曲张静脉情况决定是否再次结扎。

1.5 疗效判定标准

以静脉曲张程度F3~F0治愈, F3~F1为显效, 较结扎治疗前降低一级或一级以上视为有效。结扎后一个月内曲张静脉无变化或有再出血经胃镜证实确由曲张静脉破裂所致, 视为无效。

1.6 术后病人的管理

禁食、静脉液24h后由全流食过度到软食。并临测血压、脉搏和大便情况。

2 结果

结扎1次者30例, 2次者12例, 3次者1例, 平均1.4次。首次平均每例患者结扎8.0个点。F3~F0, RC症消失者10例, F3~F1显效者有12例, F3~F28例, F2~F07例, F2~F15例, 总有效率100%。急诊止血6例, 其中2例为盲扎, 均一次止血成功, 急诊止血率为100%。两周后复查结扎一次曲张静脉全部消除率为28% (12/43) 。结扎2次者全部消失的有8例, 结扎3次曲张静脉全部消除的有1例。静脉全部消失率为46% (20/43) 。术后有明显胸痛的4例, 轻微胸骨后有适的8例。本组病人均无寒战、发热、吞咽困难、穿孔、出血、纵隔炎症、狭窄、胸膜渗出等并发症。

3 讨论

以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多采用外科治疗, 未能明显改善预后。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内镜治疗包括硬化剂注射、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采用皮圈套扎治疗等。进入90年代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 作为硬化治疗的替代疗法, 其安全性和疗效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可。EVL的原理为采用皮圈结扎食管曲张静脉, 经机械作用使血管闭塞, 使局部产生缺血性坏死、急性无菌性炎症、浅溃疡以及疤痕所致的静脉才塞[1], 达到止血和预防出血的目的。套扎治疗的优点是结扎固有层的静脉, 留有深层静脉回流。环脱落后形成的溃疡浅, 无浸润性病变。Binmoeller等认为EV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道选方法[2]。使用连续套扎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而且操作简便, 效果较好, 操作迅速、患者痛苦小, 术间、术后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该法安全可靠有利于推广。采用密集结扎的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疗程短、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本组病人静脉曲张的根治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44%和100%。其根治率低于文献50%的报道[3], 这与观察时间短或套扎次数少有关。急诊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确切, 即时止血率高, 在术中要尽量显露视野, 必要时可用去甲上腺素盐水冲洗, 若视野显露不清, 可在胃食管连接处行盲扎, 本组2例即盲扎止血成功。套扎时吸引必须比较充分, 以完全套扎住靶静脉, 防止滑况及错位。患者对本治疗耐受性好, childC级患者也属安全, 但多数患者需反复套扎。EVL一般只能结扎F3~F2曲张程度的静脉, 而对F1静脉及侧枝循环静脉曲张边连同已结扎的一起分次注射, 这样可大大减少复发的机率[4],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

参考文献

[1]stegmann GV, sumj H, Hammond W.Resultsof experimental engo-scopic esopbageal varix ligation (abstract) [J].Am surg, 1987, 52:246

[2]Binmoeller KF, Sy P, soehendra N.Treatment of esophagogastricvarices[J].Endoscopy, 1996, 28:44-53

[3]张澍田, 于中麟, 于永征, 等.食管静脉密集结扎术和硬化及结扎联合术的疗效对照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 14:277-280

上一篇:水平井控水下一篇: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