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共7篇)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161例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1.50%,胸中段癌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性,胸上段癌向上转移和胸下段癌向下转移及部分跳跃性转移(P<0.05);低分化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P<0.05);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肿瘤浸润至深肌层和外膜后,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不同部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区域性,部分呈现跳跃性转移。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
关键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也是复发、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对161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各种临床病理改变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其转移特点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行根治淋巴结清除治疗145例胸段食管鳞癌和16例小细胞癌,其中男95例,女66例,年龄38~77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位于胸上、中、下段分别为32例、89例和40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54例,中分化49例,低分化42例,小细胞癌16例。肿瘤浸润深度为:Tis-T116例,T234例T362例,T449例。
1.2 手术方法
经左胸后外、颈部切口行全胸段食管切除术、胃经食管床上提颈部食管吻合术132例, 经左胸后外胸内为胃与食管吻合29例。清扫胸腔内上、中、下纵隔和腹腔及颈部的各组淋巴结群。
1.3 淋巴结分组
颈部淋巴结包括颈深、锁骨上;胸部淋巴结包括食管旁、肺门、隆凸下、下肺静脉旁、上纵隔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包括贲门周、胃大小弯、胃左动脉旁。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本组资料显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8.62%(85/145),高、中、低分化食管癌和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2%(20/42)、55.10%(27/49)、70.37%(38/54)、87.5%(14/16)。低分化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χ2=4.90,P=0.027),小细胞癌高于鳞癌(χ2= 5.07,P=0.024) (表1)。T3 T4期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Tis T1 T2期(χ2=13.23,P=0.000) (表2) 淋巴结的转移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2.2 不同部位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可以看出胸上段肿瘤向上转移较多见,胸中段除纵隔淋巴结转移为主外,可向上,也可向下,亦可双向。向胸下段主要以纵隔食管旁、贲门旁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主。各段食管癌转移的方向不同(P<0.05)另外还发现各部位肿瘤淋巴结转移时均存在跳跃性转移(表3)。
3 讨论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长度无明显关系。有文献报道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提示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1]。因此,对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是手术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具体清扫范围目前争论较大,我们认为对于中、上段的食管癌尽可能切除可疑转移的颈、胸、腹部淋巴结,对于下段食管癌切除胸、腹部的淋巴结即可。本组材料显示食管鳞癌浸润的不同深度和不同分化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这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肿瘤浸润得越深,即T分期越高,发生转移的机会就越多,也提示肿瘤浸润性生长的速度也就越快。同样组织学分级越高的肿瘤,其恶性程度也就越高,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肿瘤浸润的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密切相关已被广泛公认,Hagen等报道肿瘤对食管壁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的转移度之间关系密切[2]。文献报道,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五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3,4]。
食管癌具有局部浸润累及淋巴结及由血源性播散引起广泛转移的生物学行为。食管浆膜层的缺乏往往有利于局部肿瘤扩散。由于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是沿纵行方向的引流,纵行淋巴管是横行淋巴管的6倍,所以淋巴结的转移主要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胸上段食管癌大部分沿食管旁向颈部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癌既有向上到胸上段食管旁淋巴结、肺门、隆突下淋巴结,又有到颈部各组淋巴结的转移,也有向下至贲门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等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转移为多;胸下段癌主要是下行转移至贲门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和食管旁淋巴结,但也有向胸部甚至颈部跳跃转移的。这可能与食管壁淋巴管的分布和引流相关[5]本组资料显示:58.6%的胸段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各段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是区域性, 少数呈跳跃性转移,但中段食管癌有明显的双向性,如:下段癌有的病例出现颈部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因此,我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疑淋巴结均应清扫。
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血行播散,确诊时常常已有转移,手术时淋巴结转移率为81.8%~100%[6,7]。与本研究相一致Ibrahim 等[8]认为 食管小细胞癌 与肺小细胞未分化癌一样来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即所谓的 APUD 细胞, 而且目前已经证实食管组织中存在 APUD 细胞, 所以食管小细胞癌和肺小细胞未分化癌一样为全身性疾病, 具有恶性程度高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血行、淋巴转移出现早, 原发病灶外侵明显。本组资料显示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低分化鳞癌。因此,对于食管小细胞癌,除手术治疗外,还要辅以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本组资料显示影响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增高的主要病理相关因素有: T2-深肌层以上浸润深度、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与肿瘤部位有关。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
参考文献
[1]Katsunobu K,Takahumi M,KanO,et al.The number of lymphnode metastases influences survival in esophageal cancer.J Surg Oncol,1998,67∶160-163.
[2]Hagen JA,DeMeester SR,Peters JH,et al.Curative resection for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analysis of100en bloc esophagecto mies.AnnSurg,2001,234(4):520-530.
[3]谢映涛,王树钦,黄金球,等.影响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预后的因素.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6):453-455.
[4]张逊.食管癌TNM分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1):641-644.
[5]安丰山,黄金球,陈少湖.217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分析.癌症,2003,22(9):974-977.
[6]刘阳,徐启明,石怀银.36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病理及外科疗效分析.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9):1106.
[7]刘四清,师小天.食管小细胞癌11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2005,45(6):8.
[8]Ibrahim NB,Briggs JC,Corbishley CM.Extrapulmonary oat cell carcinoma.Cancer,1984,54(8):1645-1661.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2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w于2013年1月13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腹软,肝脾肋下及,未扪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叩为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4次/min,不亢进,未闻及气过水声,双肾区无叩痛。CEA为18.2 ng/ml(正常参考值0~4 ng/ml),心肝肺肾功能均正常。胃镜检查于食管胸部距门齿30 cm处见一新生物沿食管壁生长,表面凹凸不平充血、糜烂,组织质脆触之易出血,考虑食管中下段恶性肿瘤伴出血。临床以“食管中下段恶性肿瘤”于2013年1月17日行“食管部分切除术、胸内胃食管机械吻合术”。术中见病变位于主动脉弓下3cm处的食管,长约4 cm,突入食管腔内,表面不光滑伴出血。
病理检查:(1)巨检:食管、胃组织一段,长6.5cm,于食管近切端1.5cm处见一个直径3cm的肿块,占据管腔2/3周,侵及食管壁肌层,呈息肉状凸入食管腔内,表面有数个细小溃疡,切面灰白色,边界欠清,鱼肉状,质细嫩。食管旁查见数枚肿大淋巴结,其余组织未见异常。(2)苏木精 ̄伊红(HE)染色如图1所示,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见散在的肿瘤细胞,由癌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组成:癌区域见鳞状上皮细胞呈巢状,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少数癌细胞内见角化及癌珠形成,部分癌细胞间见细胞间桥,血管、淋巴管中见癌栓;肉瘤区域见大小不等的梭形细胞,其中少数梭形细胞有核分裂像,并有少数怪异巨细胞。食管旁淋巴结中见肿瘤细胞转移。(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如图2所示:(1)肿瘤组织:①癌区域:CK5/6(2+),CEA(+),Vimentin(-),Desmin(-),S ̄100(-),Ki ̄67(+);②肉瘤区域:Vimentin(2+),CEA(-),S ̄100(-),Desmin(-),CK5/6(灶性区域散在的+),Ki ̄67(+)。(2)淋巴结组织:Vimentin(+),S ̄100(-),Ki ̄67(灶性区域散在的+),CEA(-),Desmin(-),CK5/6(-);病理诊断:食管癌肉瘤(高 ̄中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纤维肉瘤)伴淋巴结纤维肉瘤转移。
2 讨论
食管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食管恶性肿瘤[1],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又被称为梭形细胞癌、息肉样癌。该肿瘤一般呈息肉型或浸润型生长,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恶性成分组成,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极为少见[2]。食管癌肉瘤自从Seliger G[3]首次发现后,之后有不少的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在食管癌肉瘤的组织起源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后来Meyer提出3种假说:(1)碰触瘤:癌和肉瘤两个独立的原发肿瘤相互浸润交错生长在一起;(2)结合瘤:癌和肉瘤共同起源于同一个具有多潜能原始干细胞;(3)合成瘤:上皮和间质成分先后或同时发生恶变。
食管癌肉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是肿瘤由两种不同的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和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同时存在,但多以梭形细胞成分占主要。研究发现:(1)上皮成分常常表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仅分布于肿瘤的表面,即肿瘤的基底部或肿瘤表面的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或息肉状病变接近正常黏膜区,只有极少数肿瘤浸及肌层,其分化程度一般较好,多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但也有极少部分癌为未分化癌、基底细胞癌或囊腺癌;(2)肉瘤成分主要分布在瘤体内,占肿瘤的绝大部分,多为纤维肉瘤或未分化性肉瘤,也可有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及软骨肉瘤等;(3)肉瘤和癌往往是接近,而不相互混杂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细胞过渡现象。
食管癌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较为罕见,一般常见于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且以男性为主要发病人群。食管癌肉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其典型的肉眼特征是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呈息肉状,突向腔内且有短蒂与食管壁相连,病程发展缓慢,出现临床症状较晚,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2],本例食管癌肉瘤的临床症状也符合这一特点。肿瘤多向腔内生长,浸润食管壁发生较晚较浅或者不明显,因此胸背部放射疼痛不明显,食管梗阻程度也比其他类型的食管癌轻。该病的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极为少见,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淋巴结转移成分问题:是上皮成分,还是间叶成分;或者两种成分都发生转移。为了解食管癌肉瘤淋巴结转移成分,我们通过对转移的淋巴结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发现转移肿瘤细胞为纤维肉瘤,而癌组织没有发生转移。因此,我们支持食管癌肉瘤的间叶成分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极大,而上皮成分或者两种成分都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极小。
参考文献
[1]张百华,杨文静,王永刚,等.食管癌肉瘤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3):256-259.
[2]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2.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1995年3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CT检查的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病例213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术前临床和影像资料,及术后CT资料,213例中,男130例,女83例,年龄29~76岁,平均52.6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10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例。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
设备为MARCONI ULTRAZ及SHIMADZU SCT-4500T,所有病例行直接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下颈至上腹部,上腹部扫描前口服1%安其格纳芬水溶液500 m L,扫描层距和层厚10 mm,由右侧肘静脉快速推注Ultravist 100 m L,注射速度为2~3 m L/s。
1.3 淋巴结转移判断标准
淋巴结短径大于15 mm[1,2]或二个以上淋巴结短径大于10 mm判断为转移。下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经活检病理证实,而其他部位经临床治疗追踪复查证实。
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1~83个月,中位数13个月。淋巴结转移CT除表现为增大外,形态多为圆形或浅分叶状251个(见图1)、强化不均或坏死193个(见图1~3)、融合成块97个(见图2~4)。213例淋巴结转移分布见表1。
2 结果
多部位转移77例,胸上段19例,胸中段42例,胸下段16例,其中,2个部位转移49例,3个部位以上26例。胸上、中段食管癌术后转移分布以上纵隔(见图1,5)、中纵隔(见图6)和下颈部(见图3,4)多见(P<0.01);胸下段者转移多见于下纵隔(见图2)、胃周及腹膜后(见图7,8)(P<0.01)。
3 讨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淋巴结转移更常见,找到食管癌复发转移的规律,进行术前可控制的操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1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判断标准
国内文献多以大于15 mm为标准[1,2],但笔者认为,二个以上淋巴结短径大于10 mm也宜作为判断转移的标准。
3.2 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
胸上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以原位转移和上行转移为主,胸中段食管癌也以原位转移为主,其次为上行转移多于下行转移,而胸下段食管癌主要转移至胃周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其次为上行转移至上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本组术式均为二野淋巴结清除术,未行下颈部淋巴结清除,杨力宝等报道[3],食管癌远期疗效欠佳,其重要原因为颈部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复发。下颈淋巴结术后转移率高是否可通过三野清除术有效地干预,从而提高5 a生存率呢?对于三野淋巴结清除回报的研究,日本学者多认为能够减少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提高5 a存活率[4,5],而欧洲学者多认为三野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创伤的程度,但不能明显提高5 a生存率[6,7]。笔者认为,对于胸下段食管癌,下颈淋巴结术后转移机会低,三野清除似乎意义不大,但对于胸上、中段,尤其是胸上段食管癌,术后下颈部淋巴结转移机会较高,行三野清除术可能是降低术后下颈淋巴转移的一种有意义的手段。因此提倡有条件的单位,对于胸上、中段食管癌,宜行三野清除术。
3.3 CT随访的意义
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有40%以上仍可发生淋巴结转移[8]。而且转移时间大多数在1~2 a间[9],因此,术后1~2 a行CT复查可及早发现转移或复发灶的存在,及时采取正确的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董鹏,余建群,杨志刚,等.食管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40-142.
[2]郭岗,蔡爱群,周修国.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CT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2003,14(3):161-163.
[3]杨力宝,徐书楷,谢召平,等.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扩大根治术[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8-9.
[4]Tabira Y,Kitamura N,Yoshioka M,et al.Significance of 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 for carcinoma of the thoracic esophagus based on depth of tumor infiltration,lymph nodal involvement and survival rate[J].J Cardiovasc Surg(Torino),1999,40(3):737-740.
[5]Tabira Y,Okuma T,Kondo K,et al.Indications for three-field dis-section followed by esophagectomy for advanced carcinoma of the thoracic esophagu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9,117(2):239-245.
[6]Zacherl J,Jakesz R.Status of surgical studies in oncology[J].Chirurg,2000,71(3):646-657.
[7]Ellis FH Jr.standard resection for cancer of the esophagus and cardia[J].Surg Oncol Clin N Am,1999,8(2):279-294.
[8]Roth JA,Pulnam JB,Rich T,et al.Esophageal cancer[M].In:De-vita VT,Hellman Jr S,Rosenberg SA,eds.Canc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lolgy(5th edition)Philadelphia.Lippincoll Raven,2001:1013.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4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 60岁, 于2010年6月1日于漳州市医院胃镜活检病理 (病理号:漳州市医院S151333) 检查示:“食管中段 (距门齿26 cm) 鳞癌”。于2010年6月13日于本院行“食管癌三野根治术”, 手术过程简介:于全麻下取平卧位, 取上腹正中切口进腹, 游离腹段食管, 清除1、2、3、4、7、8组淋巴结, 保留胃血管弓, 游离出全胃, 残端闭合器闭合形成大弯侧胃管, 行幽门成形术, 调整体位为左侧卧位45°, 取右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进胸切开后纵膈胸膜, 游离胸段食管, 清除胸内区域各组淋巴结缔组织, 取颈部领口样U形切口逐层切开并游离皮瓣, 清除101、104组淋巴结, 游离颈段食管, 将颈段食管与从后纵膈食管床牵引上的胃管顶后壁于左颈行手工端-侧吻合[1,2,3]。术后恢复过程顺利, 术后病理 (病理号27036) 报告 (图1) :食管胸中段中分化鳞癌浸润达外膜层;上下切端未见癌;淋巴结:3+7组LN (1/5) 、左101组LN (1/1) 、110组LN (1/2) 、胸内左喉返神经旁LN (1/1) 见癌转移, 8组LN (0/1) 、105组LN (0/1) 、106组LN (0/3) 、左109组LN (0/1) 、右107+109组LN (0/2) 、左肺4组LN (0/1) 均未见癌转移。术后于本院于2010年7月9日、7月31日、8月23日、9月14日、10月8日、11月6日予TP (紫杉醇27 mg ivgtt d1, DDP120 mg ivgtt水化d1, q21 d) 方案行辅助性全身化疗共6个疗程, 积累剂量:紫杉醇1620 mg ivgtt d1, DDP720 mg。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1次, 1年后半年1次, 包括钡餐透视、胸部CT和上腹部B超, 未发现吻合口及纵隔淋巴结复发转移, 2012年6月始发现右颞部一肿物约“1.0 cm×1.0 cm”大小, 局部无肿痛及触痛, 肿物逐渐增大, 2012年10月22日于本院在局部麻醉下行右颞部肿物切除术, 术中见:右耳颞区颞肌浅面可见一椭圆形淋巴结样肿物, 大小约3.0 cm×2.0 cm, 质硬, 与颞肌浅层筋膜粘连紧密, 界限清楚, 术后切口Ⅰ/甲级愈合, 术后病理 (病理号31566) 报告 (图2) : (右颞部淋巴结) 癌结节 (鳞癌) , 上切缘、下切缘、内切缘、前切缘、后切缘均未见癌。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1次, 1年后半年1次, 包括钡餐透视、头颈部及胸部CT和上腹部B超, 2012年11月2日于漳州市解放军175医院行PET-CT检查未发现吻合口复发及纵隔、腹膜后、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 随访至今未发现吻合口等局部复发以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至今无病生存[4]。
2 讨论
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 南京胸科医院张伯生等曾报道102例患者术后共计有13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下颈区5 9个 (4 4.7 0%) , 上纵隔区5 1个 (3 8.6 4%) , 主动脉肺窗区1个 (0.76%) , 前纵隔区1个 (0.76%) , 隆突下区5个 (3.79%) , 中下段食管旁区3个 (2.27%) , 肺门区3个 (2.27%) , 腹部区9个 (6.82%) , 结论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下颈区及上纵隔区。食管癌LNM途径有区域性、连续性、双向性和跳跃性四大特点。随着病情的发展, 先在癌肿局部发生LNM[5]。癌分期的递进, 癌细胞开始出现以瘤体为中心, 向上、向下连续双向转移, LNM转移率由高至低的大致方向可以看出各段食管癌LNM的途径:上段癌: (1) 气管旁LN→主动脉窗LN→肺门LN→隆突下LN; (2) 气管旁LN→颈深LN→锁骨下LN。中段癌: (1) 肺门LN→主动脉窗LN→气管旁LN→颈深LN; (2) 肺门LN→隆突下LN→食管旁LN→贲门旁LN→胃左动脉旁LN。下段癌: (1) 食管旁LN→贲门旁LN→胃左动脉旁LN→脾门或网膜LN; (2) 食管旁LN→肺门LN→隆突下LN→主动脉窗LN→气管旁LN[6,7]。而查阅如上述所述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尚无耳颞区淋巴结转移的报道, 本例耳颞区淋巴结转移经局部切除后, 未经局部补充放疗, 至今仍未发现复发, 疗效佳, 但本例耳颞区淋巴结转移的转移方式、转移机制以及转移规律均值得探讨, 现报道给大家, 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Noguchi T, Wada S, Takeno S, et al.Two-step three-field lymph node dissec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oracic esophageal carcinoma[J].Dis Esophagus, 2004, 17 (1) :27.
[2]Lerut T, Nafteux P, Moons J, et al.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 for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in 174R0 esections:impact on staging,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outcome:a plea for adaptation of TNM classification in upper-half esophageal carcinoma[J].Ann urg, 2004, 240 (6) :962.
[3]Kato H, Kuwano H, Nakajima M, et al.Comparison between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use of the assessment of esophageal carcinoma[J].Cancer, 2002, 94 (4) :921.
[4]汪义纯, 王凡.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1, 8 (10) :39.
[5]林若柏, 林培裘.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附200例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 2004, 64 (2) :192.
[6]Igaki H, Tachimori Y, Kato H.Improved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upper and or middl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lower thoracic esophagus treated with 3-field disseetion[J].Ann Surg, 2004, 239 (4) :483.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5
气管食管沟淋巴结(tracheoesophageal groove lymph node,TGLN)为食管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容易压迫气管或食管导致气道或食管狭窄,是引起患者呼吸或吞咽困难的常见原因。目前,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以往多采用常规放疗,肿瘤局控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率不高。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采用立体定向伽马射线体部治疗系统治疗了56例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并进行完整随访,现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确诊为食管鳞癌或腺癌;(2)已行食管癌根治术;(3)食管气管沟处淋巴结转移瘤均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
1.2 一般资料
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科住院的56例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患者,且无法或拒绝再次手术,其中,食管鳞癌术后转移48例,食管腺癌术后转移8例。56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61岁。患者Karnofsky评分标准在60~80分之间,肿块直径2.1~4.3 cm,平均直径(3.2±1.1)cm。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胸闷憋喘、胸背部疼痛等。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1.3 治疗方法
全组采用深圳奥沃公司生产的OUR-QGD型立体定向伽马射线体部治疗系统,根据病灶具体部位采用适当仰卧体位,螺旋CT 3~5 mm层厚连续扫描病变区域,将定位扫描所获得的定位图像通过扫描仪或网络传输系统输入到伽马刀治疗计划系统,在Sgi工作站上,用wbg-Tps99规划系统,对患者体表、预选靶点、敏感组织等结构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显示,用50%~60%等剂量曲线覆盖整个靶区,单次周边剂量给予4~5 Gy,周边总剂量控制在40~50 Gy,分割8~10次,每周3~5次。
1.4 复查、随访方式及疗效判定
分别于治疗后2、4、6、12、24及36个月进行复查,复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胸部CT、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按照肿瘤疗效评定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RECIST)进行评价: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缓解、进展。通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Karnofsky评分的变化。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随访截止时间为2013年6月,随访时间最长者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56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收到明显效果,48.21%(27/56)的患者在第3次治疗后开始出现症状改善,17.86%(10/56)的患者在第5次治疗后起效,12.5%(7/56)的患者在第8次治疗后症状开始得到缓解。治疗结束时,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5.71%。57.14%(32/56)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部分患者声音嘶哑未能得到完全恢复。12.5%(7/56)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原部位复发,但均出现在治疗结束11个月后。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56例中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9例、无缓解9例,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83.93%。1、2、3 a生存率分别为87.50%(49/56)、51.78%(29/56)和17.85%(10/56)。治疗后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增高10~30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2 不良反应
1~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19.64%(11/56)、3~4级发生率3.57%(2/56),1~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6.07%(9/56),无3~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经过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2.3 死亡原因
36例死亡,其中19例死于全身多发转移,4例死于局部复发,3例死于大量呕血和咯血,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例死亡原因不明。
3 讨论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导致死亡的第六大原因,但我国食管癌的发病人数却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危害十分严重[1]。有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纵隔其他部位[2]。因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的特殊解剖位置,患者可不同程度地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胸背部疼痛、憋气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食管癌患者出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已属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且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血管及神经,是外科治疗的难点,故姑息性化疗或放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3]。但全身化疗疗效较差,全身不良反应重。常规放疗中心点和周边无明显的剂量梯度变化,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大,且常规放疗易导致肿瘤中心产生乏氧细胞,从而导致治疗后的二次复发和转移,因此常规放疗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应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可以明显提高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其可以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同时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刘德干等[5]用3DCRT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瘤46例,总有效率87.0%,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2、3 a生存率分别为63.0%、30.4%和2.2%,放射性食管炎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2级。邵倩等[6]用3DCRT治疗胸中段食管癌术后放疗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复发二程放疗26例,临床症状缓解率为77.3%,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57.7%,中位生存期为15.8个月,1、2 a生存率分别为51.2%、23.3%。无论是初次放疗还是再程放疗,3DCRT均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单次处方剂量低,故与常规放疗相比,3DCRT并不能缩短治疗时间。众多研究结果虽表明3DCRT在食管癌术后放疗后纵隔淋巴结复发再程放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7],但放射性损伤及与初次放疗相比高级别放射损伤病例数的明显增加,提示再程放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伽马射线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技术(体部伽马刀或全身伽马刀)目前已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重要设备。体部伽马刀属于3DCRT的一种。许锡元等[8]用3DCRT治疗复发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癌42例,临床症状缓解率100%,总有效率87.0%,但位于食管气管沟的病灶全部出现3~4级的放射性气管炎。而本研究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与其相近,周边等剂量曲线也覆盖部分气管,仅发生2例3~4级的放射性食管炎,未发生3~4级的放射性气管炎,可能与本组采用小枪点和多枪点适形,气管受照体积不大有关。由于伽马刀治疗在靶区的界定上尚无明确规范,可能是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部分原因。夏廷毅等[9]认为在剂量分布方面,全身伽马刀剂量分布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有明显的区别。全身伽马刀有靶区高剂量、靶区外低剂量的特点,聚焦剂量在靶区内的层层递增可显著提升要素,靶区外剂量的快速下降可保护靶区周围正常器官。而三维适形靶区外剂量衰减梯度变化平坦,多数只能采用90%以上等剂量线为处方剂量线。因此3DCRT单次剂量不宜过大,如若处方剂量与伽马刀类似,极易出现周围器官的高级别放射损伤。文献资料表明,大多数研究在3DCRT治疗中处方剂量与常规放疗相差无几,这样在缩短肿瘤治疗时间上就无法突出伽马刀的优势。
伽马刀在肿瘤治疗方面虽然存在很多优点,但仍有一定的不足,没有对病灶所在的脏器运动制订门控技术。因此伽马刀治疗过程中,肿瘤靶区的确定不仅要充分考虑体位的摆位重复误差,设备的机械误差,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边缘情况和肿瘤周围组织的敏感程度等因素,而且还要考虑肿瘤所在脏器的自主或不自主运动误差[10]。目前,伽马刀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照射总剂量、分次方法、分次剂量尚无明确标准,主要依据肿瘤大小、部位以及治疗目的而定。因此最佳分割方式、分割剂量和总剂量等问题仍有待今后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综上所述,采用立体定向体部伽马刀治疗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临床疗效满意,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可控,为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评价伽马刀治疗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某院采用体部伽马刀治疗的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并进行完整随访。结果:56例中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9例、无缓解9例,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83.93%。1、2、3 a生存率分别为87.50%(49/56)、51.78%(29/56)和17.85%(10/56)。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放射性食管炎(13/56)和放射性肺炎(9/56),多为1~2级,且经过临床对症治疗后可有效缓解。结论:伽马刀治疗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安全有效,可作为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伽马刀,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瘤
参考文献
[1]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2,62(1):10-29.
[2]陈海燕,马秀梅,白永瑞,等.复发食管癌52例放疗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6):614-616.
[3]YANO M,TAKACHI K,DOKI Y,et al.Prognosis of patients who develop cervical lymph node recurrence following curative resection for thoracic esophageal cancer[J].Dis Esophagus,2006,19(2):73-77.
[4]OKINES A F,REYNOLDS A R,CUNNINGHAM D.Targeting angiogenesis in esophagogastric adenocarcinoma[J].Oncologist,2011,16(6):844.
[5]刘德干,徐文静,翟晨彤,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疗效[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3,26(6):530-533.
[6]邵倩,孙涛,梁超前,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胸中段食管癌术后放疗后纵隔淋巴结复发二程放疗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0,30(3):278-279.
[7]祝淑钗,沈文斌,李任,等.三维适形放疗食管癌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61-163.
[8]许锡元,汤华,王峰,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复发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11(3):193-194.
[9]夏廷毅,李宏奇,王颖杰,等.全身伽马刀治疗不能手术Ⅰ和Ⅱ期非小细胞癌的临床效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16(2):91-97.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手术食管癌患者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44~68岁,平均54.8岁。术前均行巧-FDG PET/CT检查和胸部CT增强扫描。
1.2 显像剂、仪器和显像方法:
18F-FDG(放化纯度大于95%)由福建省立医院提供。检查前禁食6h以上,测血糖在正常范围,注射18F-FDG(0.1mCi/kg)平卧休息40~60min后行体部显像。显像仪器:Siemens Biograph mCTs(64)型PET/CT。仰卧位,双手上举置于头部。CT扫描:140kV,200mA,层厚5mm;PET扫描:3D采集5~7个床位,2min/床位。显像结果均经2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统一时,由多位医师协商讨论确定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根据病变及淋巴结位置选择感兴趣区(ROI)并测标准摄取值(SUV),SUVmax>2.5视为恶性。CT增强扫描以淋巴结短径>1.5cm视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3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共切取并分离淋巴结108枚,经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69枚,良性39枚。
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63个,假阳性2个;良性淋巴结45个,假阴性8个。CT增强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55个,假阳性5个;良性淋巴结53个,假阴性19个。两种检查对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的比较见表1。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41%、94.87%、90.74%,胸部增强CT分别为72.46%、87.18%、77.78%。
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的范围是提高食管癌手术切除率及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证[1,2]。
目前临床上常用CT增强扫描来明确食管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累及的范围,但文献报道其准确性并不理想[2,3]。本研究结果也表表,增强CT扫描在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并不高,其原因可能为一些转移的淋巴结较小,未达CT的诊断标准,或是部分转移淋巴结内存在少量钙化,影响了结果判读的准确性。在本研究CT增强扫描诊断的19个假阴性淋巴结中,有16枚短径小于1.5cm,另有3枚存在少许钙化。PET/CT是在PE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综合解剖与功能影像优点的新型诊断设备,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既保留了PET的所有优势,又可对病变精确定位。PET/CT的诊断依据并不仅限于淋巴结大小和形态,结合SUV值的分析可使临床诊断更客观[4]。本研究结果表明,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但PET/CT对肿瘤旁淋巴结的诊断容易出现假阴性(本组8个),其原因可能为:癌旁受累淋巴结易被示踪剂高度浓聚的原发灶掩盖;直径较小未达到设备的系统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局部病灶的肿瘤负荷低等。而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为肺部或纵隔内淋巴结因肺部炎性病变、结核、老年吸烟患者等所导致的异常放射性浓聚。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和胸部CT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23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经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69枚,良性39枚。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41%、94.87%、90.74%,胸部增强CT分别为72.46%、87.18%、77.78%。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食管肿瘤,淋巴结转移,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张合林,平育敏,白世祥,等.应用COX模型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6):346-349.
[2]Choi JY,Lee KH,Shim YM,et al.Improved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nodal involvement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by FDG PET[J].J Nucl Med,2000,41(5):808-815.
[3]Reed CE.Surgical management of esophageal carcinoma[J].Oncologist,1999,4(2):95-105.
食管癌纵膈转移淋巴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1 年11 月至2013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AEG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及病理结果。入组标准:1术前2 周内行胸腹部增强MSCT扫描;2行根治性手术;3术前均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其他治疗史。
符合上述入组标准的AEG患者共计54 例,其中男性44 例,女性10 例,年龄46~78 岁,平均(65±8)岁。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47 例,无淋巴结转移7 例。病理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4 例,中分化腺癌16 例,低分化腺癌26 例,印戒细胞癌1 例,黏液腺癌7 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8 h,若无禁忌证(青光眼、心脏病、过敏体质等),扫描前10~15 min肌肉注射654~210 mg,并口服温开水或5%碘海醇稀释液700 ml,临床检查前再次口服300~500 ml。增强CT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80~100 ml,由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2.0~3.0 ml/s,注射后分别于25 s、60 s、3 min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采用Somatom Emotion 16 螺旋CT机,仰卧位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脐水平。采用一次屏气法螺旋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80~100 m As,准直16×1.2,螺距1.0,层厚6 mm,层间距6 mm,机架旋转时间1 s。将扫描后原始数据进行窄间距重建,重建层厚1.5 mm,层间距0.8 mm,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图像层厚均为1.5 mm。
1.3 图像分析
将重建后的图像传输至蓝韵7.0 C放射诊断工作站,采用图像阅读功能,结合电影回放技术,规范调节窗宽窗位,感兴趣区局部缩放,在排除血管断面及部分容积效应基础上,孤立的软组织结节判定为淋巴结(见图1~4)。记录MSCT检出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平扫及强化CT值、强化方式,计算淋巴结CT净增值。由2 名多年从事胸腹部影像诊断的医师共同阅片,取得一致性意见作为最终结果。
1.4 评价指标
1.4.1 淋巴结强化程度:随机选取MSCT检出淋巴结内实性区域3 个点,测量平扫、静脉期同一个层面病灶的CT值,计算CT净增值(强化值-平扫值),并分为≥20 且<40 Hu、≥40 且<60 Hu及≥60 Hu 3 组。
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各项影像学指标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4.2 淋巴结强化方式:按增强后淋巴结密度是否均匀分为均匀强化和不均匀或环形强化2 组。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摘除与MSCT检出淋巴结情况:54 例AEG患者术中共摘除淋巴结773 枚,平均每例14.31 枚,术后病理证实转移247 枚,淋巴结转移度为39.4%。MSCT共检出淋巴结533 枚,占手术摘除淋巴结的69.0%。
2.2 淋巴结强化程度判定转移与病理比较:本组病例依据淋巴结CT净增值不同将MSCT检出淋巴结分为3 组,CT净增值≥20 且<40 Hu组137 枚,转移35 枚;CT净增值≥40 且<60 Hu组175 枚,转移15枚;CT净增值≥60 Hu组45 枚,转移36 枚。CT净增值<20 Hu共176 枚,转移22 枚,转移率较低,未计入分组(图1~4)。转移组中MSCT检出40~60 H淋巴结较为集中,占检出转移总数的62.4%。CT净增值≥40 Hu淋巴结的转移率为86.4%,<40 Hu淋巴结转移率为1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32,P<0.05)。以CT净增值≥40 Hu作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与病理比较二者一致性较强,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适中(见表1)。
2.3 淋巴结强化方式判定转移与病理比较:本组病例,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4.0%(134/181),高于均匀强化者32.1%(113/3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2,P>0.05)。
3 讨论
3.1 AEG的概述:AEG是来自食管胃交界部(EGJ)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家其发病率出现显著上升趋势,我国的发病率也有上升倾向,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1]。1998年,国际胃癌协会(IGCA)与国际食管疾病协会(ISDE)协作会议接受德州医生Siewert和Stein的建议,将解剖学上EGJ远端和近端5 cm范围内,食管和胃发生的腺癌定义为AEG,称为Siewert分型[2]。AEG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原因,淋巴结的侵犯程度与整体存活率密切相关[3]。因此,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准确评估预后,意义重大。目前,MSCT检查是术前评价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增强扫描是其常用的方法之一。
3.2淋巴结强化程度与转移的关系:淋巴结大多沿血管分布,增强扫描是观察淋巴结的重要条件。正常淋巴结含有较多脂肪,血液供应稀少,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发生肿瘤细胞浸润时,受累淋巴结血液供应增加,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提高,呈显著或明显强化[4]。林家威等[5]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增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扫期阳性淋巴结的CT值为(32±10)Hu,阴性淋巴结为(28±11)Hu,增强扫描时阳性淋巴结以静脉期强化明显,CT值为(79±15)Hu,而阴性淋巴结为(59±21)Hu。笔者采用测量3处淋巴结实性部分的CT值,计算同一层面静脉期与平扫期平均CT净增值,并依据此值不同分为≥20 Hu、≥40 Hu、≥60 Hu 3组进行研究。本组病例中,转移组CT净增值≥40 Hu的淋巴结占76.9%,以40~60 Hu的淋巴结较为集中,占62.4%;无转移组CT净增值小于40 Hu的淋巴结占无转移组检出总数的59.5%,20 Hu以下的淋巴结占53.9%,表明无转移组淋巴结以轻度强化为主。以CT净增值≥40 Hu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与病理对照一致性较好(Kappa=0.669),高于其他2组,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89.5%、83.7%、86.4%、81.8%。随着CT净增值阈值的升高,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增高(96.9%),但敏感性下降(仅14.6%),漏诊率增高,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能力增高;随着CT净增值阈值的降低,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增高(91.1%),但特异性下降(53.8%),误诊率增高,预测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能力增高。以CT净增值40 Hu作为AEG淋巴结转移的判定阈值,可以获得合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a:冠状位重建示肿块位于贲门下;b:胃左动脉区转移性淋巴结,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实性区CT净增值35 Hu)
a:下纵隔两个结节状肿大淋巴结;b:静脉期呈明显强化,CT净增值52Hu,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
3.3 淋巴结强化方式与转移的关系:随着肿瘤细胞对淋巴结侵犯程度的加深,淋巴结肿大并相互融合,内部发生液化、坏死,其增强方式也发生明显变化。中等大小淋巴结增强后多呈均匀性强化;随着淋巴结体积的增大,淋巴结血供减少,肿瘤细胞的死亡速率并不相同,导致肿大淋巴结出现不规则坏死或囊变,但是其外围血供较充裕,强化后坏死及囊变区域无强化,外围毛细血管增生活跃,出现明显强化,MSCT图像显示为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6]。王成龙等[7]根据149 例AEG转移性淋巴结的强化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 种类型:1环形强化:增强后淋巴结内部无增强或仅轻度增强,多见于囊状淋巴结;2均匀强化:增强后均匀增强,多见于实性较小淋巴结;3不均匀强化:增强后淋巴结增强呈不均匀改变,多见于较大或融合型淋巴结。本组病例不均匀或环形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均匀强化者,所以笔者认为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应高度提示转移。
综上所述,MSCT检出AEG淋巴结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可以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状况,结合淋巴结强化程度及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腺癌(AEG)多层螺旋CT(MSCT)检出转移性淋巴结的强化特点。方法 对54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AEG淋巴结MSCT强化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阅读,记录MSCT检出淋巴结的平扫、静脉期CT值及强化方式,计算淋巴结强化CT净增值并分组,与病理对照研究。结果1以淋巴结强化CT净增值≥40 Hu作为判断转移的阈值,与病理比较一致性较强(Kappa=0.669),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76.9%、89.5%、83.7%、86.4%、81.8%。2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4.03%,高于均匀强化者(32.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检出AEG淋巴结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可以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状况,结合淋巴结强化程度及方式可进一步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食管,胃,腺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淋巴结转移
参考文献
[1]Ajani JA,Barthel JS,Bentrem DJ,et al.Esophageal and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ncers[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1,9(8):830-887.
[2]陈志峰,侯浚,贺宇彤.食管胃交界腺癌——肿瘤登记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4):1381-1382.
[3]陈凛,张士武.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4):277-280.
[4]孙婷,弓静,田建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的显示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09-1112.
[5]林家威,徐胜,黄顺荣,等.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4):1584-1587.
[6]乔英,李健丁,张瑞平,等.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21(5):5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