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2024-11-23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通用12篇)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1

骨科无菌手术多为修复或重建手术, 往往需植入内固定物, 术后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轻则延长疗程、增加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 重则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相对漫长的过程, 良好的护理是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09年4月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573例, 其中植入内固定物429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14例, 髋膝关节置换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 59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56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伴有糖尿病3例。

1.2 临床表现

切口浅表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切口深部感染:上述表现不明显, 多为局部的深压痛;多伴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病原学检测

切口分泌物或深部穿刺物细菌培养可确诊, 本组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4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荧光假单胞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4 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本组切口感染病人感染均被控制, 1例病人肢体功能障碍行二期手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多处于焦虑、恐惧和悲观状态, 担心手术失败、预后不良。护理上应多安慰病人, 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对感染的恐惧及治疗效果的顾虑,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与病人多进行非医疗性活动的接触, 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温暖, 保持情绪稳定,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小儿、老人及女病人髋部关节等处手术, 要特别注意预防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对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病人,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利于细菌繁殖。给病人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以免引流液倒流进而逆行感染。此外, 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条件下,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 以利于引流。

2.3 营养支持与药物治疗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 尤其老年人, 多有骨质疏松, 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以利于骨质生长, 同时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了营养, 又预防了便秘,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 是治疗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针对切口疼痛, 遵医嘱予布桂嗪、哌替啶及肌肉松弛剂等药物镇痛, 并指导病人深呼吸, 可放松紧张情绪, 减轻疼痛程度。

2.4 手卫生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 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的手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身体及病人接触过的血压计、听诊器、便器等, 都有可能造成病菌的传播, 是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术后切口感染病人, 更应注意手卫生, 在接触该类病人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杜绝切口混合感染的发生, 同时防止感染细菌传播给其他病人, 特别是一些耐药性较强的细菌, 如耐假氧西林葡萄球菌等。

2.5 加强病房管理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病人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切口引起感染[1], 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把感染病人病房作为重点区域,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病人交叉感染。病人废弃物用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 送焚毁炉焚烧。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常规,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 讨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 使创伤性病人手术治疗后切口易感染[2]。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造成组织损伤, 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3]。此外, 若切口血肿形成或有坏死组织及缝线等异物残留, 均会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条件。老年人生理防御功能衰退,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也易发生术后感染。

3.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病人而言骨科创伤及手术已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术后切口如再发生感染, 无疑会给病人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最终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3.3 手卫生的重要性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众所周知认真洗手仍然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4]。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管理, 对于术后伤口感染病人的愈合极为关键。此外, 应创立手卫生文化, 并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病人痛苦, 护理上应给予心理关怀,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伤口局部以及病人整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及院感管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莫莉清, 施小明, 王美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64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0) :948.

[2]李淑花, 毋玉梅, 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8) :12.

[3]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4]姜保国, 李六亿, 英立平, 等.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2.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2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并制度定整改措施。

表1 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岁 月 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 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 全麻 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失血: ml.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若是: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 肿 热 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 外科引流: 是 否 瘘管: 是 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2 0

>2 1

切口清洁度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否 0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0

0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

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3

脑外科手术切口无菌保护膜我院已使用了四年,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如肠梗阻手术进行肠腔减压时收集肠腔渗出液、开颅手术时收集切口出血和大量的冲洗液等。近两年更广泛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皮肾镜碎石术、直肠癌Miles术以及其他会阴部手术,此类手术需要大量冲洗液冲洗手术术野,这些冲洗液顺着切口及无菌单下流,对手术人员、无菌区域及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手术患者切口出血量、渗出液及冲洗液量无法统计。现将使用体会报道如下:

1方法

在手术部位消毒铺巾后,待皮肤干燥将此膜的弧形端朝下,粘贴区对准手术区揭开防粘纸,将收集袋下端细长的出口打结,如果有大量的渗出液或冲洗液时将出口直接连接到收集桶内,这样大量的液体直接流入收集桶中,必要时随时更换收集桶,从而使手术在清洁、干燥、无菌的环境中进行。

2优点

2.1使用此膜减少了手术无菌单上的渗液,保护无菌区域的干燥、无菌,有效地避免弄脏手术者的手术衣,也避免液体流至手术患者身上、手术床上、地面上,减少血液污染,同时减少巡回护士的工作量。

2.2术中利用此膜能有效地收集和统计切口的渗液量和出血量,为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随时掌握病人一般情况提供了依据。

2.3在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可以利用此膜收集和大量冲洗液一起流出的小碎石。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4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对策

无菌手术术后一旦发生切口的感染, 不仅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 而且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延缓伤口愈合,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更有甚者可形成骨髓炎等危害病患的身体健康。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2437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选择我院骨科病室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2437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诊断标准。

1.2 调查及分析方法

每个骨科病室安排2名专业知识扎实, 工作能力强的专职控感人员, 同时选派1名监控护士协助。由医院骨科病室对控感员和监控护士统一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对2437份原始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到病区现场调查, 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对2009年和2010年在我院进行无菌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登记,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入院诊断日期、手术日期、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围手术期用药、是否切口感染等。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年龄及手术月份与切口感染率关系

骨科无菌手术病患年龄及手术月份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见表1。由表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85%和0.69%, 总的感染率为0.78%。利用SAS软件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与病患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 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切口感染率在气温的高的月份较高, 在温度低的月份感染率低。

2.2 骨科无菌手术暴露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关系

骨科无菌手术暴露时间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关系, 见表2。分析发现, 在19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病例中, 手术最长时间为6h, 最短为45min。利用SAS软件对感染率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 切口感染率与手术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3结语与讨论

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引起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很多, 但主要涉及患者及医院手术管理两方面的多种因素[2]。 (1) 病患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在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大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 (1.54) , 而年龄小感染率较低 (0.12) , 前者感染率是或者的13倍。因此, 在围手术期应加强对病患的健康教育, 给病患补充营养丰富的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 同时指导病患手术后加强身体功能锻炼, 提高机体抵抗力。 (2) 实施无菌手术的月份因素:本研究发现, 在一年的4个季节中, 在7~9月份实施骨科无菌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高, 而1~3月份实施手术时切口的感染率较低, 因此, 切口感染要考虑到不同月份的影响。因此, 骨病患者应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择期手术尽量避开夏季高温季节。 (3) 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从表2可以看出, 手术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机体创伤面积就越大, 从而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同时切口暴露时间长, 细菌容易在切口定植, 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4) 围手术期用药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要求手术医生重视围手术期用药, 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 既有患者因素又有医院手术管理方面的因素。要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必须在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 提高医务人员对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改善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器械、敷料的灭菌效果, 合理选择手术时间, 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这样才可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5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 手术切口;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92-01

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室对手术患者作术后随访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出现增高现象,为此从护理方面采取一系列的对策,经过3个月的跟踪随访,证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访时发现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在本季度中呈上升趋势。采取综合措施后,跟踪随访2006年10月~12月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了解改进后的实际效果。

1.2 诊断标准 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腔隙感染。

1.3 相关资料 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统计 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例数1037例,切口感染69例(占6.65%)。经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资料显示:2006年10月~12月我元手术1107例,切口感染45(占4.07%)经X2检验P<0.01。

2.2 不同类别手术感染情况统计2006年7月~9月I类手术216例(占3.24%),II类手术793例,切口感染49例(占6.18%),Ⅲ类手术感染28例,切口感染13例(占46.4%)经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不同类别手术感染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资料显示:2006年10月~12月I类手术206例,切口感染2例(占0.97%),II类手术883例切口感染4例(占4.64%),III类手术18例,切口感染2例(占11.11%)。

2.3 手术间人数不同时空气浮游菌数比较对4个手术间空气浮游菌数监测进行对比试验。实验分2组,手术间人数A组:4~6人,B组:10~12人,2组空气采样时间均为患者入手术间后60分钟。经统计发现,两组空气中细菌总数分别为163cfu/m3和287cfu/m3。 提示:在人员流动大的情况下,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2.4 接台手术时术中空气浮菌数比较 对我院4个手术术间进行不同时间空气浮菌监测,发现于第2台、第3台接台前采样的各20个平皿中,空气平均细菌总数分别为453cfu/m3和511cfu/m3。依据卫生部对重点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标准,二者空气菌落计数均100%不合格。提示:接台手术次数越多,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2.5 手术持续时间长短不同时空气中浮游菌数比较 分别于手术开始后60分、120分、180分进行空气浮游菌数监测。其平均细菌总数分别为117cfu/m3、192cfu/m3和281cfu/m3。提示:手术持续时间越长,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3 讨论

通过我院收治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跟踪随访,发现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是一个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与手术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在手术过程中无菌原则的正确使用手术持续时间长短等都有重要关系[1];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一系列综合护理后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如前面所示:I类手术感染率为0.97%(原为3.24%),II类手术感染率为4.64%(原为6.18%),III类手术感染率为11.11%(原为46.4%)。

3.1 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空气消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以预防由于空气媒介引起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减少医院内感染,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室内物体的污染。紫外线照射法,因其具有杀菌谱广,经济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是最广泛使用的消毒方法。鉴于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性能,有文献建议采用联合消毒的方法。朱文芬等报道[2]单项紫外线对于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为43.3%,紫外线加换气法杀灭率为64.3%,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杀灭菌率为100%。对手术室而言,本身对无菌要求就很高,且手术患者往往病情都较危重,疾病谱广,抢救频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难以达到预期的消毒质量。在我们的空气微生物监测中也曾发现有霉菌生长。为此我们采用术后及时通风,对物体表面、墙壁及地面以5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湿式清洁,并坚持每周1次过氧乙酸熏蒸的空气消毒。使手术间空气浮菌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

3.2 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除与空气净化设备和适宜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空气的静止状态密切相关,人员活动及人体不断排菌也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量,因而在手术时应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接台手术之间做好空气消毒,并努力培养和监督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幅度要小,以减少人为增加空气中浮游菌数的机会。

3.3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避免外源性感染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3.3.1 手术所用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将直接影响切口的愈合程度,为减少各种“人为污染”的机会,我们将以往集中消毒的纱布、盆等改为单一包装,从而减少无菌器材受到污染的机会。对于外来器械,无论消毒与否,我们都视为有菌物品,必须重新高压灭菌后才能使用。

3.3.2 医护人员工作服和口罩帽子的细菌污染不能忽视 其染菌量与穿着时间成正比。穿着时间越长,染菌量越多。

洗涤方法不同,细菌污染情况也不同,灭菌处理的工作服染菌数比3天以上洗1次的工作服细菌污染数要少的多。因此,采取工作服每天更换、高压消毒,并使用一次性口罩、帽子等方法,以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3 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及时改进洗手用具的卫生设施:水箱每周彻底刷洗,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使用壁挂式皂液装置和人手1次使用灭菌小毛巾的方法,以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4 对一次性卫材进行严格管理 无论何种物品,严把质量关,除详细查看卫生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外,必须做细菌培养,证实无菌生长后才能用于手术中。存放时也注意防潮防尘,疑有污染时坚决不予使用。用后按规定销毁。

3.4 加强器械管理 各类手术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术者的手术技术和手术时间,而手术暴露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检查,凡不符合要求者随时更换,并按标准做好器材的去污、清洁、保养、包装及操作,以确保手术器材的质量,从而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3.5 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

3.5.1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防御外界致病微生物入侵的屏障 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剂要求刺激性小、啥菌谱广、快速有效的特点。故我们将原来用于皮肤消毒的刺激性较强的消毒液换成0.5%碘伏液,碘伏具有对黏膜刺激性小,且杀菌效果可靠的特点。

3.5.2 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率有密切关系 患者身体状况越差,术后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手术后患者的全身状况将对手术后切口的愈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除在手术后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外,在术前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如输血、输液等,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增强肌体的抵抗能力,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

参考文献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7

l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骨科发生ASII 19例,约占同期骨科无菌手术的1.71%(19/1110),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22~79岁,平均(58.9±10.4)岁。

1.2方法:

调取ASII患者以及同期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ASII患者纳入感染组,将未发生ASII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55岁、超重或肥胖、营养不良、夏季手术、急诊、连台手术、切口长度≥10cm、住院时间≥10d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2.1所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无菌切口感染作为因变量,“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1%~4.2%[1,2,3,4],本研究为1.71%,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调查医院层级、切口感染纳入标准不同有关。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中患者年龄、体质量、营养状况等个体状况,手术时间、性质、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医源性因素均成为ASII影响因素,与方英英等[3]研究结果相类似,但未得出ASII与麻醉、手术入路、糖尿病、疾病类型、年龄有关的结论,可能与纳入患者例数不足有关。许晓秋等[4]调查显示,骨科ASII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但不同学者统计结果有较大差异,提示ASII发生受偶然性因素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骨科ASII发生与手术器械操作、导管引流等医源性因素有关,敷料、医疗器械不洁或手卫生执行不彻底等可能是偶发因素[5]。本研究中,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独立危险因素,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肥胖与超重增加体位管理、皮肤管理、温度管理难度,还可能延长手术操作时间,肥胖者肌肉、脂肪层相对较厚,器械与组织层接触面更广,出院后也更易发生渗液、切口水肿,增加细菌定植风险。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切口暴漏时间,还延长麻醉时间,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增加病原菌定植、感染风险。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均增加了手术室环境管理难度,护士可能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如敷料、消毒物品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主要护理干预对策:(1)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特别做好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管理,做好室内控制质量监测,时刻注意室内环境、密度、清洁度控制;(2)尽可能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水平,注重医护配合,护士需熟练地掌握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3)建立骨科手术室应急护理路径,准备应急护理用品专用制,提高术前准备质量;(4)若为择期手术,落实术前访视,注重提高访视质量,完善访视的内容,确保辅助检查、术前用药、压疮风险评估、管道评估、肠道准备、药物实验、备皮各项术前准备落实质量;(5)做好术中用品管理,物品摆放有序,做好物品隔离,避免无菌物品被污染;(6)落实手卫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2]穆芳杰,赵瑞婷,郭述财.医院感染及危险因子研究综述[J].中外医学研究,2010,27(8):171-172.

[3]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等.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的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87-3388.

[4]许晓秋,黄钊,刘建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5-1306.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912例患者进行研究。包括男性507例、女性405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1±13.49)岁。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①术后切口处有肿、红、痛、热症状,切口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在38℃以上[2]。②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现象。③切口自然开裂、肿胀开裂,经临床医生把切口打开后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对切口部位进行穿刺之后有脓液。④患者切口部位的分泌物经细菌培养后为阳性。以上①、③、④中患者有一项存在则属于切口感染,②不能作为单独诊断是否感染的标准。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等有可能对切口造成感染的有关因素。对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把感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χ2,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细菌培养分析

研究发现,912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9%。经细菌培养后17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菌株。具体菌株例数和比例见表1。

2.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患者性别与切口感染无关。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均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发生率、病原菌分析

研究发现,因骨科手术为创伤手术,大多数患者需要在体内植入固定物,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病原菌分布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本研究发现,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9%,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因此以后临床手术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病原菌分布特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病理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后按照结果对患者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3.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导致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急诊手术、四肢部位手术、年龄≥60岁、接台手术、手术时间≥150min。分析主要原因后我们认为因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病情危急,医生在抢救患者生命前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因素,导致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无法良好预防各大病原体,最终把手术感染机率增加;因患者四肢部位血液循环情况较差并且四肢手术愈合时间长,导致感染风险增加[4];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会不断降低,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研究发现,接台手术中物品、人员会有较大流动性,需更换物品、主治医生、医用器械等,从而导致手术室污染,增加感染机率;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手术切口在外暴露的时间越长,有关的细菌也就会越多,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3.3 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

3.3.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无论是急诊还是择期手术,术前均由护理人员和医生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选取合理手术方式后治疗,积极控制患者各种原发病,保证患者手术顺利的进行,从而减少感染现象[5]。

3.3.2 减少手术时间

术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积极配合,减少术中因患者不配合导致的手术时间长;医务人员要熟练的掌握骨科手术中的常规设备使用方法,如出现小故障后要及时把故障排除,减少因故障问题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

3.3.3 对手术室严格消毒

术前对手术室环境、器械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把接台手术尽量减少,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对患者进行手术。

3.3.4保证手术室内温度、湿度合理有学者指出,合理的手术室温度、湿度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减少切口感染的重要内容[6]。因此护理人员要把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术中按照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保温措施,预防因手术温度较低导致的切口感染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国祥.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相关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7-227,229.

[2]李剑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3,(3):203-203,169.

[3]韩杉,车昭,邵丹,等.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43):303-304,305.

[4]邝丽霞,钟雪芳,卢晴霞,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138-139.

[5]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91-92.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询项目 从病案数据库和HIS数据库中调出无菌切口手术患者资料,查询的项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要诊断、手术相关信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总费用、可替代的廉价抗菌药物、替代后抗菌药物单价费用、可纠正用药持续时间、纠正后抗菌药物总费用、纠正后住院药品费用、纠正后患者可节省的费用。

1.2 数据采集方法 在SPSS 11.0中,建立与病案数据库的ODBC接口,作SQL查询,得到无菌手术患者的基础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在HIS数据库中查询患者的用药情况。2份数据以患者ID号作关联,生成所需的数据集,经数据清洗后,查询结果导入SPSS 11.0。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方面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符合条件的无菌切口手术患者664例,其中男419例,女245例,年龄0~86岁。平均住院20.8d,平均费用12 179.7元。其中,药品费用1991.8元中,抗菌药物701.8元占药品费用的35.2%。按合理用药规则推算,平均每位患者可节省费用641.3元占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的91.4%,占总费用的5.3%,即有91.4%金额的抗菌药物是不需要使用的。

664例中,使用抗菌药物652例占98.2%,平均使用5.4d。其中使用一联抗菌药物277例占41.7%;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375例占56.5%;仅有1.8%的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见表1。

2.1 按年龄统计

随着年龄的增高,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也有增高趋势。对年龄和可节省费用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12579,P=0.0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年龄越大,病情越复杂,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见表2。

2.2 按病区

脑外科手术患者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而妇产科Ⅰ类手术切口用

药相对较合理,用药情况基本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见表3。

2.3 按医师职称统计

在三级职称中,中、高级职称医师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远高于初级职称医师。作单因素方差分析,F=11.2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均数两两比较,初级与高中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级与高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4 疾病分型[2]

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与病情复杂程度相关,病情越复杂,合理用药可节省的费用也越多。病种分型各组可节省费用作单因素方差分析,F=29.8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5 手术类别[3]

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平均住院时间最长,实际抗菌药物费用最高,是理想抗菌药物费用的近20倍,调整用药后可节省费用最多。见表6。

3 讨 论

Ⅰ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时间与持续时间。术前0.5~2h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1500ml者,术中可给于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24h,个别可延长至48h[4]。在药物的选择上,因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所以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应选用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的头孢1代或对革兰阴性菌兼有作用的头孢2代药物[5],大多数情况下以头孢唑林作为首选。调查发现,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都在洁净手术室内完成,手术患者术前均无感染迹象,亦无感染危险因素或疾病。本文研究的664例

无菌切口手术患者绝大多数(98.2%)都在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且联合用药率占98.2%,平均每位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天数为5.4d,均远远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除妇产科部分患者使用1代、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外,绝大多数患者均使用2线以上的抗菌药物,违背了《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能,导致抗生素失去效力,甚至产生二重感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也必定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4 小 结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导致患者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6],这又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而这些将导致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身体上的痛苦,这将导致医院矛盾激化,医院信誉降低的恶性循环状态。有鉴于此,认真解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问题,必须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和经济。

摘要:目的 了解无菌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探讨如何规范用药后可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对某医院2008年664例无菌手术切口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无菌手术切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2%。纠正不合理用药后,人均节省费用641元,占出院总费用的5.3%。随着年龄的增高,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也有增高趋势。脑外科手术患者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中、高级职称医师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远高于初级职称医师。病情越复杂,合理用药可节省的费用也就越多。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实际抗菌药物费用最高,费用调整用药后可节省费用最多。结论 该院无菌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给患者住院费用造成极大的浪费。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和经济。

关键词:无菌切口技术,抗菌药物,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22-125.

[2]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2版.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爱民.国际疾病分类[M].9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1-344.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5]裴保香,徐艳萍,冯洁,等.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1424-1426.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无菌手术操作中出现感染的患者, 男38例, 女27例, 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 (45.8±8.3) 岁。其中60岁以下45例, 60岁以上21例, 体重指数>30者16例, <30者49例。其中胆囊胆管手术18例, 结肠直肠手术15例, 骨科手术18例, 阑尾炎切除术14例。患者感染均符合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相关标准[1]。其中Ⅰ类切口11例, Ⅱ类切口29例, Ⅲ类切口25例。

1.2 方法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 通过翻阅医嘱单、病程记录、体温单、切口分泌物培养基各种辅助检查, 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统计记录。

1.3 统计方法

以切口感染为因变量, 以年龄、性别、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糖尿病史、麻醉方式、住院消耗费用为自变量, 作多元回归分析。同时各统计分析在PC机上应用STATA8.0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患者手术时间为35~410 min, 平均时间为 (143.3±28.8) min, 其中手术时间>180 min者46例, <180 min者19例;其中胆囊胆管手术18例, 结肠直肠手术15例, 骨科手术18例, 阑尾炎切除术14例;患者均在手术前30 min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手术时间>180 min者均加用1次抗生素药物, 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使用抗生素。其中感染发生在术后24 h者15例, 发生在1~3 d者36例, 发生在4~7 d者14例。

2.2 基础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采取A=0.05水平, 对患者手术时间、年龄、糖尿病史对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见表1。

2.3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

患者临床标本送检, 送检率为92.3% (60/65) , 阳性检出率为86.7%。共培养出7种35株, 其中G+需氧菌26株 (74.3%) , G-需氧菌6株 (17.1%) , 其他3株 (8.6%) 。

3 讨论

术中感染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手术操作及患者自身因素, 无菌手术操作中不与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道相通, 因此不会受到这些部位细菌的影响, 因此手术中细菌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室环境[2]。手术敷料、器械, 手术操作人员及患者皮肤, 因此可知, 手术时间越长, 患者受到细菌感染的几率越大, 同时一些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力较低, 因此切口愈合难度较大, 切口感染几率加大, 年龄较大患者易出现心脑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 患者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 因此周围血管对炎症的反应能力降低, 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趋化性及杀伤力明显降低, 同时手术作为侵入性治疗, 因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缩短手术暴露时间, 规范无菌操作流程, 保证缝合的准确性, 不留死腔、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治疗糖尿病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3]。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切口种类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关系, Ⅰ类切口作为非创伤性切口, 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手术, 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不会对组织产生破坏, 因此切口感染率比较低。Ⅱ类切口虽然为创伤性切口, 但不会产生炎症反应, 同时组织破坏较小, 因此切口感染率约为3%~6%。Ⅲ类切口感染是创伤性切口, 同时会伴随较为严重炎症反应, 对机体破坏较大切口感染率一般在4%~20%之间。Ⅳ类切口一般不计入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对术后感染的发生亦有着一定的联系, 抗生素使用时间的长短与切口感染无直接关系, 然而术后抗生素药物种类及使用量与术后感染的有着重要关系。

切口感染能够通过多种方法预防: (1) 术前对易感染人员给予抗生素药物, 能够保证组织及血液较高的浓度, 从而有效的预防感染发生。 (2) 术前医护人员严格消毒, 同时对患者手术部位的表皮进行彻底清洁处理, 同时要保证医疗器械及敷料进行彻底高温灭菌。手术操作中要严格规范手术流程, 减少术中人员走动, 同时手术室空气质量进行净化。手术后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严格观察, 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避免切口受到污染, 避免出现院内感染。同时术后要适当选用抗生素, 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手术操作作为侵入性治疗, 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避免的创伤, 因此多会出现术中感染, 外科手术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 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 因此, 对术中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在患者围术期内给予患者有效的措施, 对于减少术中感染发生率有着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提高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娟, 杨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 (6) :563-564.

[2]项大业, 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2, 22 (6) :1150-1152.

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篇11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71-0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9.65%~17.65%[1]。本文重在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6月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min~5h,平均2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1.2统计学分析: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计算感染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χ2检验,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结果

本组383例,切口感染25例,三类切口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4%,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7%,Ⅲ类感染率为11.1%。经对比分析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抗生素使用等高危因素有关[2]。

3讨论

本文分析发现年龄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83例手术患者中老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患者感染率较低,年龄增大与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术后恢复较慢,加之自身抵抗力降低比青年人更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肥胖者术后,切口部位易出现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坏死等原因引起感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越来越多,导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不断上升。行肥胖患者手术时,应用手术刀直切皮肤及皮下脂肪尽量一次切割完成,尽可能少钳夹、牵拉、降低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加强肥胖者的切口抗感染预防[4]。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术前合并糖尿病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可促进肉芽形成,降低纤维母细胞,进而影响了切口愈合程度。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如果能够及早诊断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保障切口安全,将使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5]。手术时间越长,切口长度越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的接触机会越大,切口污染造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因此手术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呈正比关系。对手术时间超过3h的患者,应在手术前2~3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维持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在有效浓度内以控制预防感染程度,使污染菌无法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三类切口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4%,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7%,Ⅲ类感染率为11.1%。Ⅲ类切口最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应规范手术程序,严格医务人員的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长度,适时使用抗生素,减少手术区污染。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而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可缩短切口长度、加强手术无菌操作、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仟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年~1999年监测资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

[2]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2):270.

[3]Saviteer SM.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elderly:increased riskper hospital day[J].Am J Med,1998,84(4):661.

[4]杨静波.普外科中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相关处理[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6):28.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5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64例患者出现了手术切口感染,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80%。64例患者临床资料中, 男性39例, 女性25例, 年龄在15~70岁。

1.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全部为手术切口感染[2]。

1.3 研究方法:

对64例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年龄段、性别、住院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 分析患者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0~2 h 10例 (15.63%) , 手术时间>2 h 54例 (84.37%) , 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概率越大 (P<0.01, χ2=85.251) 。

2.2 手术性质:

急诊6例 (9.37%) , 择期58例 (90.63%) 。

2.3 切口类型:

Ⅰ类 (无菌) 切口8例 (12.50%) , 手术过程没有进入炎症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Ⅱ类 (有菌) 切口42例 (65.63%) , 手术过程进入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或者泌尿生殖系统, 但是没有明显的污染;Ⅲ类 (污染) 切口14例 (21.87%) , 手术过程中进入了炎症区、消化道有污染物溢出。通过比较得出, Ⅱ类切口的患者感染概率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概率 (P<0.01, χ2=7.6) 。

2.4 年龄段:

64例感染患者中, 15~20岁11例 (17.2%) , 20~60岁19例 (29.7%) , >60岁34例 (53.1%) , 60岁以上患者明显多于60岁以下的患者 (P<0.05, χ2=5.3) 。

2.5 性别:

男性17例 (26.56%) , 女性47例 (73.44%) , 女性患者显著高于男性患者。

2.6 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6 d, 手术切口感染10例 (15.6 2%) , 6~1 6 d手术切口感染1 8例 (2 8.1 3%) , >1 6 d手术切口感染3 6例 (56.25%) , 住院时间较长则切口感染概率较高。

对各种因素进行统计见表1。

3 讨论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国内达到13%~18%, 约占到医院感染病例的25%[3]。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年龄段、还有住院时间对切口的感染都有显著影响, 而性别因素无统计学意义。

3.1 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

手术的时间长于2 h的患者切口感染概率为84.37%, 可能是由于手术切口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污染物导致手术后切口感染。

3.2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

Ⅱ类手术患者感染概率为65.63%, 主要是因为Ⅱ类手术过程处于有细菌的状态下, 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概率。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 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 来有效地控制手术后感染的发生[4]。

3.3 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

6 0岁以上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53.1%, 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相对于成年人较低, 所以手术过程中要避免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5]。

3.4 切口感染与住院时间长短:

患者住院的时间越长, 则发生感染的概率越高[6]。有效率的减短患者住院时间, 可以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7]。

总之,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师要提高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意识, 在手术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治疗过程中详细地分析各种引起手术感染的原因,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必要时结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从而降低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

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 研究感染的处理方法, 从而降低手术切口发生的感染的概率, 提高手术治疗的水平。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500例接受普外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切口感染的统计, 其中有64例发生感染, 所有的患者都符合普外伤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年龄段、性别、住院时间。结果 除了年龄因素之外, 其他的相关因素对普外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有密切关系, 治疗过程中应当系统分析相关的因素, 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万颖杰, 陈显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12 (23) :58-59.

[2]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23 (12) :13-14.

[3]高筠, 曹秀堂, 索继江, 等.11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7-398.

[4]赵红.切口感染研究[J].中华感染学杂志, 2010, 25 (26) :15-18.

[5]万文元, 贺遵菊, 张荣华, 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9 (22) :75-77.

[6]王全贵, 钱君红, 伍罕, 等.骨科无菌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6) :54-56.

上一篇:职业语言能力下一篇:汽车工艺师约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