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

2024-09-28

手术切口分类(精选5篇)

手术切口分类 篇1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通常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多发生于生活伤、交通事故和运动伤,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儿童,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四肢骨折[1,2]。临床上虽然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有着直接影响[3]。研究将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5~52岁,平均年龄(26.73±5.62)岁;骨折发生时间1~19 h,平均骨折时间(6.6±1.6)h。对照组患者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27.84±6.35)岁;骨折发生时间1~20 h,平均骨折时间(6.7±1.5)h。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骨折发生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常规切口)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微创的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于患者肘外侧入路,行一皮肤皮肤小切口,切开皮下组织,于肱三头肌和肱桡肌的肌间隙进入,剥离显露骨折端,然后进行牵引、撬拨复位,保证骨折复位良好,避免骨折端旋转移位,自骨折近端外侧及肱骨外髁行交叉克氏针固定。冲洗后缝合切口,进行石膏外固定。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定按照参考文献[4]中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执行,治疗优良率%=(评定为优的人数+评定为良的人数)/该组患者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统计发现试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为优的有17例,良的有16例,优良率为73.33%;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的有9例,良的有8例,优良率为39.53%;经比较,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患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占该组人数的2.22%。对照组患者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占该组人数的23.2%。经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对于一些经手法复位治疗失败、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移位程度严重、骨不连、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症状的骨折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例如常规切口手术、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入路小切口手术等[4,5]。怎样的手术方法可以尽可能降低术中损伤又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内容[6,7]。本院将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8]。

研究发现: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切口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为73.33%,显著高于常规切口组患者的39.53%;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切口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之前李平报道相似[9],从结果可以看出,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及治愈效果更佳等优势,可以非常巧妙地避开挠神经,给患者带去的创伤小,复位操作简单易行,固定效果非常可靠,更加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切口手术。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9.53%(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关节外侧小切口,常规切口

参考文献

[1]杨波,李太霞.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径路疗效分析[D].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1):72-74.

[2]黄明辉.小切口治疗小儿肪骨裸上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97-98.

[3]杨勇,王建华,韵兵,等.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9,22:138-139.

[4]苗世昌,庞尊平.三种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比较分析[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930.

[5]李顺国,郝大帅,郭强,等.肘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11-612.

[6]薛伟.浅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9):104-104.

[7]符松,王苏明.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西部医学,2012,24(12):2393-2394.

[8]陈情忠,龚炎培,顾剑辉,等.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复杂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2):124-126.

[9]李平.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脓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414-415.

手术切口分类 篇2

l

在1882年,当问到在手术中什么是创新时,恩斯特·贝格曼说:“现在我们在手术前洗手”。直到20世纪的早期,外科医生戴手套才成为常规。

l

自从霍尔斯特德将乳胶手套引入手术小组,特别是自从19世纪80年代约瑟夫·李斯特抗菌法的发现,外科手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斯特用苯酚冲洗开放的伤口并且用此溶液浸泡手和手术器械的方法使与手术操作后伤口感染相关的死亡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虽然有他的努力和其他许多医生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发现,感染仍然会发生,其中许多是在清洁手术操作后发生的。这说明我们对切口化脓的认识还不全面。

l

本次课程将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微生物学和危险因素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l

流行病学

l

在美国,外科医生每月要进行大约200万次的操作,而且几乎其中是在门诊完成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估计2.7%的手术操作会并发感染,美国每年至少有486000次医院内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占所有医院内感染的15%,使其成为排在第三位的医院内感染。大约经历过手术的所有患者的2%~5%和经历过结直肠手术患者的10%~20%发生了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延长住院时间约1~3天,每个伤口感染的花费在3089美元之间。

l

仅在美国,1992年手术部位感染一年的全部费用约达到几亿到几十亿美元,出院后治疗的费用和患者在处方上的花费、收入的损失和生活质量的降低很少计算在内。l

定义

l

在1992年,由美国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美国医院流行病学学会(SHEA)和外科感染协会组成的联合小组修正了这一定义。并且选择“手术部位感染”这一术语来描述可能包括在感染过程中的不同组织层的感染。根据这一定义,手术部位感染被分为①切口感染和②器官/腔隙感染。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被进一步分为表面切口感染(包括皮肤和皮下感染)或深部切口感染(包括深部软组织)。在手术过程中,2/3手术部位感染被限制在切口,1/3包含有达到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l

表面感染的定义要求在手术操作30天内至少发生下列情况之一: l

1、来自于表面切口的脓性渗出物;

l

2、从表面切口的液体或组织无菌培养中分离出微生物;

l

3、至少下列感染体征或症状之一:(a)疼痛或触痛,(b)局部的红、肿或发热,(c)外科医生有意地打开表面切口,除非培养是阴性的;

l

4、外科医生或随访医生诊断的表面切口部位感染。

l 在放入植入物的手术操作一年内发生的感染也被认为是手术部位感染。深部切口和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被进行了相似的定义。l

病因学 l

手术伤口污染物可源于不同的来源:

l

1、内源性原因,根据进行的操作类型不同,来源于患者周围的皮肤或粘膜(胃肠道、口咽或泌尿生殖器粘膜)或空腔脏器。多数手术部位感染来源于内源性原因,由患者自身菌群构成大多数手术部位污染物。l

2、外源性原因来源于与患者接触的环境、手术室人员、手术室空气和手术器械等。l

3、血源性原因

l

由于外科医生的职业性质,他们不可避免地损伤缩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或粘膜屏障。一旦这些屏障被破坏,微生物进入手术部位的人口就毫无阻挡,而且在伤口开放的操作过程中微生物也会进入。然后一个复杂的防御机制体系被激活杀伤这些微生物。当伤口内一个或更多的微生物表达的毒因子压倒了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时,感染就发生了。

l

手术内的污染水平也依赖于操作的类型。在几年中,传统的伤口分类根据手术内污染的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

l

表1

传统的伤口分类

l

分类(感染%)

标准

l

清洁(<2%)

l

选择性的(不是急症或意外);主要是闭和性的;无急性炎症或胃肠道、口咽、泌尿生殖器、胆道或支气管道的横断;没有操作的中断 l

清洁沾染(<10%)l

急症或意外的不同于“清洁”的病例;选择性的,胃肠道、口咽、胆道或支气管道的控制性打开;细少的溢出和/或小的操作中断;在7天内通过清洁的切口再次手术;皮肤完整,检测阴性 l

沾染(20%)l

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无化脓);全要的操作中断或从空腔脏器大量的溢出;小于4小时的穿透性创伤;被移植或覆盖的慢性开放性伤口 l

感染(30%-40%)l

化脓或脓肿;术前胃肠道、口咽、胆道或支气管道穿孔;大于4小时的穿透性创伤

l

外源性原因

l

在清洁的手术操作中,由于外科医生没有切开粘膜或空腔脏器,外源性污染源是重要的。因此,手术室环境和手术小组成为污染的重要媒介物。

l

血源性和淋巴性来源

l

内源和外源的污染来源都是在手术时获得的。在手术操作24小时内,大多数手术伤口被充分地缝合以使它们可以抵抗术后护理或后来操作所致的接种。然而,在操作后的数天、数周或数月血源性和淋巴源性途径能接种在手术部位。来自远隔感染灶的手术部位的接种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另一个来源,但不是一个常见的致病机制。l

微生物学

l

细菌会导致大多数的手术部位感染,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两种从感染手术伤口分离出来的最常见的微生物,并且分别占感染伤口的14% 和 20%,这些细菌可能是正常皮肤菌群的一部分,因此当伤口开放时可以造成污染。在心脏手术中,葡萄球菌占导致胸骨感染的细茵的94%。

l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反映出手术的部位和外科医生是否进入粘膜或空腔脏器。例如,由于每克粪便中存在大约1010~1011细菌,结肠直肠操作可能将伤口暴露于大最的需氧和厌氧细菌之中。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需要进入口咽或阴道的手术操作中,这些部位存在需氧和厌氧细菌在内的大量细菌,可以污染手术部位。l

厌氧菌本身几乎从不引发感染,但是经常与任意的肠革兰阴性菌一起,仅作为混合菌群一部分引发感染。l

少见的微生物能引发手术部位感染,而且它们伤口培养中的重新获得指出了操作中断或无菌原则或手术小组成员中的携带者。

l

危险因素

l

像危险因素一样,预防措施也可被分为三类 : l

1、手术前措施(且的在于减少宿主危险因素);l

2、手术中措施(目的在于减少手术危险因素);l

3、手术后措施。

l

极少的流行可以追溯到污染的粘性敷料、胶带和污染的自来水。罕见病原体引发的流行导致了正式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手术后护理引发流行的原因。由于这些感染极少见,所以将不对本后措施做进一步讨论。

l

表2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建议

l

IA类建议a l

①在择期手术前确定和治疗所有远隔部位的感染,并且对远隔部位感染的患者推迟择期手术直到感染被消除。

l

②除非毛发在切口或其周围,可能影响手术操作,否则手术前不必剔除毛发。l

③如果要剔除毛发,应在手术前迅速剔除,最好使用电推剪。

l

④只有在有指征时才结予预防性抗菌剂,而且根据特异手术中对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大多数病原体的有效性和已发表的建议选择抗菌剂。

l

⑤通过静脉结予起始剂量的抗菌剂,并计时从而保证手术时在血清和组织中达到药物的炎菌浓度。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抗菌剂的治疗水平,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一直维持到手术中关闭切口后数小时。

l

⑥在结肠手术前,除了静脉抗菌剂的预防外,还需通过使用灌肠剂和泻药物理准备结肠。在手术前一天结予均分剂量的非吸收性口服抗菌剂 l

⑦对高危剖腹产手术,在脐带被钳夹后迅速给予预防抗菌剂。

l

IB类建议b l

①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充分控制血糖水平,并特别避免于术前高糖血症。

l

②鼓励戒烟。指导患者至少在择期手术前30天中停止香烟、雪茄或烟斗及其他形式的烟草消费品(例如,咀嚼品、浸泡品)。l

③不要将停止手术患者必要的血制品作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l

④至少在手术前一天晚上要求患者用消毒剂淋浴或洗澡。在进行消毒皮肤准备前,彻底冲洗和清洁切口及其周围部位以去除污染。

l

⑤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皮肤准备。l

对手术小组成员:

l

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至少2~5分钟的术前消毒。洗刷手和前臂直到肘部。

l

手术洗刷后,保持手上举远离身体从而使水自指尖流向肘部,用无菌毛巾擦干手,并穿上手术衣,戴手套。

l

一台手术将要开始或已在进行中时进人手术室或无菌器械暴露时,应该减口罩,将口鼻完全盖住。l

当进入手术室时,戴帽子或防护罩,将头面部毛发完全罩住。l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不可穿鞋套。l

II类建议c l

进行术前消毒皮肤准备,要从中心向外周做圆周形消毒。如果必要的话,准备区域必须大到可以扩展切口或建立新的切口或引流管的部位。

l

在保证患者能做充分的术前准备的情况下,使术前住院时间尽可能短。

l

对手术小组成员:

l

在当天进行第一次刷手前,清洁每个指甲的下面。不在手或臂上戴珠宝等饰品。l

新观念

l

1、氧作为一种抗生素

l 动物模型中显示与正常氧含量相比,较高的组织氧含量导致较低的感染率,而且降低氧含量可导致更高的感染率和更严重的感染发生。此外,就像抗菌素预防的效应一样,这一效应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和术后短暂的时间内是最大的。

l

2、使患者温暖

l 轻度的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氧运输到伤口间隙并伴有随后的中性粒细胞的损害。在人类实验研究中显示用电能的绷带控制的切口局部加热可以提高组织的氧合作用。l

现在,在手术室中对患者积极加温已很常见。l

3、围手术期输液

l 研究显示围手术期输入含白细胞的同种异体血液成分是手术后细菌感染的显著危险因素。

l

3/5研究由于癌症而接受择期结肠切除术患者的随机临床实验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在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至少增加一倍。

l

4、手术技术

l

由于没有开放性伤口,理论上,像微创手术等新的手术技术应该与减低于术部位感染率相关。但是,由于任何新技术涉及一个学习曲线,这些数字可能会发生变化。外科医生特有的手术数量和手术部位感染或死亡之间的关系被描述如下:进行更多手术操作的外科医生会获得经验并有更低的手术感染率。

l

降低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率 篇3

【关键词】阑尾;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52-01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既增添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的时间。因此积极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外科1988~2007年共行阑尾切除手术986例,其中27例并发了切口感染,占2.7%,见表1。

1.2治疗及结果阑尾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它与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机体的免疫力、阑尾的病理改变及手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直接有关,但是只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无菌操作、改进手术方式。术中做好切口保护,估计脓液较多时,先做小切口吸引脓液,然后切开腹膜,并常规将腹膜外翻固定于皮肤保护巾上,使“切口腹膜化”,手术常规切除病变阑尾,吸尽腹腔脓液及炎性渗出物,对脓液局限于中下腹腔或盆腔,吸尽脓液后,用纱布块吸洗,对腹腔脓液吸尽后,再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并根据术中情况并酌情放置腹腔引流管。阑尾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术后切口感染27例,经切口换药治愈。

2讨论

2.1切口选择问题正确选择切口直接关系着手术野的良好显露,而良好的手术野显露又是方便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的前提。理想的手术切口应是易于接近病灶、组织损伤最小、延长切口方便、愈合牢固、并发症少。目前所常用的几种阑尾手术切口虽各有其利弊,我们认为仍以McBurney's切口为佳,不过应根据压痛点的不同,对切口的位置向上下作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千篇一律做标准的McBurney's切口。手术倘若需要延长切口,只要在腹直肌旁切断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即可获得满意的显露。

2.2切口保护问题对于污染性手术,妥善保护切口是防止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我们体会到抓好这一环,即使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切口也可望一期愈合。我们的措施是:切开腹膜(切口要小),如腹腔有渗液,则立即吸净之,再扩大腹膜切口,并常规将腹膜切缘外翻固定于切口保护巾,使“切口腹膜化”,这样将腹腔与切口完全隔离开来,可防止切口被直接污染。对于阑尾炎症明显并粘连于腹腔深部者,应尽可能不逆行切除阑尾,以免增加污染的机会。阑尾切除后其残端尽量在腹腔内处理,作荷包缝合时应注意缝针仅透入盲肠浆肌层,避免过深经过肠腔而被污染。凡接触过阑尾残端的器械、敷料均应摒弃之。对于穿孔性阑尾炎,关腹前应重新更换器械与手套,切口应以甲硝唑、络合碘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我们认为,严格无菌操作,妥善保护切口是避免切口感染的关键,必须加以重视。

2.3阑尾残端的处理问题关于阑尾残端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残端结扎加荷包埋入法,残端单纯结扎法,残端单纯埋入法。其中以第一种方式使用普遍。Sinha[1]1977年对723例阑尾手术分两组(阑尾残端结扎加荷包埋入法与残端单纯结扎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前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后组为6%,说明单纯结扎法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感染,游离于腹腔内单纯结扎的残端并没有增加肠瘘与腹腔粘连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三种残端处理方式各有利弊。因此作荷包埋入法时应注意荷包大小要适当,缝针不能透入肠腔、以穿过肠壁浆肌层为宜,残端烧灼消毒要彻底,埋入残端时应避免触碰切口,否则易引起切口感染及荷包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单纯结扎法固然操作简便,减少手术污染的机会与荷包脓肿的发生,但若阑尾残端烧灼消毒不彻底,或者残端过短、结扎线扎的不紧而滑脱,也易导致感染与盲肠瘘的发生。近年来我们采用以4号丝线穿过浆肌层缝扎残端,并以阑尾系膜残端或盲肠脂肪垂将阑尾残端加以覆盖固定的措施,既可防止结扎线的脱落,又达到了阑尾残端再腹膜化的目的。

2.4切口的缝合问题阑尾切口感染、腹壁窦道形成,往往作为异物存留的线头是切口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即使采用肠线也屡见未被吸收,故肠线也并不是污染性手术切口缝合的理想材料。为此我们体会到阑尾手术切口的缝合方法应根据阑尾本身的病理改变及腹腔与切口的污染程度,区别情况灵活采用一期逐层缝合、延期缝合或改良一期全层缝合法。对于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腹腔有严重污染、估计切口有可能感染者,我们采用改良一期全层缝合法。即以4号丝线连续褥式缝合腹膜,将缝线的两端均分别穿出腹壁至皮外固定于纱球上,腹壁的其余各层以丝线作全层间断U形缝合,可于术后7~9天抽除缝线。倘若切口发生感染,待腹膜愈合后抽除缝线可避免线头异物的残存,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2.5引流问题正确合理地使用腹腔引流是一项重要的外科治疗措施。它不但可促使炎症消退、防止感染扩散,且有助于切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滥用引流或引流方法不妥又可增加并发症的机会。我们认为腹腔内污染不甚严重、渗液能清除干净者,不必放置引流物,只是在腹腔内有大量带有粪臭味的脓肿并有腹膜炎时;阑尾无法切除时;阑尾脓肿形成、脓液有扩散时;回盲部炎症明显、组织脆弱、阑尾残端处理不够牢靠或有出血可能时,于病灶附近及盆腔放置腹腔引流,以利于腹腔感染的控制。但应注意引流物不能压迫肠管,烟卷引流的腹壁戳孔应足够大,以利通畅引流。我们体会到腹腔引流经切口引出,往往易招致切口感染,而以另戳创孔引出腹外为宜。腹膜缝合后,应以甲硝唑、络合碘或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再视具体情况考虑是否放置切口的橡皮片引流。

2.6抗菌素的使用问题我们认为,合理地使用抗菌素对于降低阑尾手术的感染率无疑是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内多数学者报道,对于手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有不可低估作用,而且研究证明这种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给药时间可在术前60min,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40min,可在术中追加用药一次[2]。研究表明,无预防抗生素应用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感染率约5%~10%或更多,对坏疽穿孔伴或不伴腹膜炎者,应予抗生素治疗。化脓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多来自于肠道的厌氧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脆弱拟杆菌混合性感染,术后针对性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厌氧菌感染我们一般首选甲硝唑。对于感染症状较重,或全身情况较差,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我们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本着合理、对症的原则。但是抗菌素并不能代替基本的外科处理原则与严格的无菌手术操作。当已有严重的腹腔感染时或术后出现感染症状与体征时,尤其是在有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的结果时,有的放矢地选用足量敏感的抗菌素,无疑是合理的。这样既可有效地预防或控制感染(包括二重感染)的发生,又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抗菌素的其它副作用。本组术后切口感染率2.7%,无其它并发症,较文献报道的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为低。

参考文献

[1]1Sinha A.P.:Appendicectomy: An assessment of the advisability of stump invagination[J]. Br.J.Surg.64(7):499—500,1977.

[2]张永信.重视抗生素在外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0(18):582-583.

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切口护理 篇4

【关键词】腋臭;微创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54-01

腋臭是局部臭汗症的一种,俗称狐臭,为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甚,常见于青壮年。腋臭是由于腋下顶泌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在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产生挥发性短链脂肪酸等难闻的恶臭味物质。腋臭通常于青春时期开始发病,虽然不会妨碍健康,但由于气味難闻。不少年轻人常常为此而烦恼并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及工作。近年来本院美容外科门诊通过微创手术治疗腋臭取得满意疗效。合理的切口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一2013年8月,我科共收治了25例腋臭患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22岁。

1.2病例选择:年龄在18周岁以上者,无明显禁忌证(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腋部皮肤炎症、结节或其他皮肤病),女性在月经期也不宜手术。

1.3效果评估:本组25例患者其中2例为非手术治疗后复发者,全部

病例术后伤口美观,无痕疤挛缩及皮肤牵拉等不适,术后随访3—12月全部无复发。其中1例因无按要求回门诊复查。术后出现皮下血肿,经伤口清创缝合换药后1个月痊愈。。l例患者拆线后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其余23例患者术后愈合好,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害怕心理。术前日刮除双侧腋毛,嘱患者淋浴清洁双侧腋窝。术前可进食避免术中出现低血糖及麻药反应。

2.2术后护理

2.2.1加压包扎:微创手术治疗腋臭。术中需将腋毛区皮肤分离修剪成超薄皮瓣,影响皮瓣与创面的附着,妨碍分离皮瓣的再血管化,因此,术后腋毛区要用棉垫加压包扎,使皮瓣紧贴组织。避免死腔和血肿形成。外面再以透气弹力绷带行肩关节包扎,使加压包扎牢靠相贴,促进皮瓣成活,避免术后皮肤坏死。但弹力绷带松紧要适宜.以患者手部不出现肿胀、麻木为度以免影响上肢远端血供。而采用透气胶布封贴可使加压效果更好,避免透气不好而造成创口愈合不良,避免患者疼痛。嘱患者切勿自行松解绷带.并避免绷带移位,如发现绷带松脱移动以及手部出现肿胀、麻木等,应及时回医院重新包扎。

2.2.2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告知患者如有出血或局部肿胀明显应立即随诊。一般情况下术后第一天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术后3~5天左右解除加压包扎,拆除弹力绷带和棉垫,用无菌敷料换药。

2.2.3制动:术后嘱患者双肩关节制动1周,肘、腕关节可适当活动。术后上臂保持轻度外展,2周内避免上臂上举、外展和前后摆动。术后1个月内避免肩关节的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

2.2.4伤口护理:(1)调节好环境温度以减少出汗。(2)嘱患者若术区渗血较多,敷料湿透,或术区明显疼痛,应及时来医院检查换药。(3)术后伤口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淋浴,以免浸湿敷料,嘱患者减少体力活动,特别是夏天应避免大量出汗,防止伤口感染。(4)术后24h第一次换药后如伤口情况良好,可间隔2—3天换药1次,术后7~10天视伤口愈合情况拆线。

2.2.5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纤维素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保持大便通畅。并且饭以温热为度,不要太烫,少吃辛辣食物,避免进餐时发热出汗,影响伤口愈合。

2.3一般护理:术后口服抗生素7天,以预防感染,必要时可口服止血及止痛药物,以预防出血和减轻患者疼痛。同时要预防感冒,避免因咳嗽而间接引起皮瓣的移位和伤口的裂开。

3讨论

与传统的切除法、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相比,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疗效确切,切口小且位置隐蔽,术后腋窝外观得到最大程度保护,无明显瘢痕,虽然术后可能出现死腔和血肿形成,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但只要术中做好细致止血和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达到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赵辨.I临床皮肤病学[M].第三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41.

[2]田方兴,王圣早,董洁,等./J、切口修剪治疗腋臭[J]_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4):259.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的护理 篇5

缝合方法

常规缝合腹膜、腹直肌前鞘,用1-0可吸收线间断或连续缝合皮下脂肪数针,达到彻底止血、关闭死腔以及缩小切口两侧距离的目的,也有部分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但要注意止血彻底。然后采用4-0消毒可吸收性皮针缝线,不论纵切口还是横切口均进行皮内连续缝合。个人觉得连续皮内缝合进针的平面在真皮的深层更好一些,不能太浅,有的产妇太胖,一用力就撕破了,其次太浅容易产生皱折,影响美观,太深影响切口对合导致愈合困难。缝线两端打结均在皮下,术后无需拆线。

术后护理

不管横切口还是竖切口,施术者在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对齐伤口,术后伤口要压置沙袋6小时。术后第2天,伤口换敷料,检查有无渗血及红肿。一般情况下术后伤口隔天换药,可适当予以理疗促进切口愈合。

预防感染

一般来说,剖宫产术按产妇临产情况通常分为选择性剖宫产、急诊剖宫产。急诊剖宫产包含很多高危易感因素,其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目前一般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手术切口与宫颈和阴道接近,由于阴道和宫颈内寄生着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因此即使实行选择性剖宫产术,术中或术后扩张宫口也有可能造成细菌上行性感染。临产后行急症剖宫产术,其感染可能性更大,尤其是胎膜早破、宫口开大、产程中多次肛门或阴道检查等,均易导致上行性感染。在护理与预防中,预防围手术期感染选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常见致病菌、抗生素的抗菌谱及抗生素组织浓度分布特点等,选择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组织渗透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耐药菌株少并且具有适当的价格效益比的药物。同时做好孕妇产前检查保健,加强营养,但是防止过重,及时治疗合并疾病,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对于阴道分娩有闲难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避免产程过长。总之,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术前预防性用药其效果好,安全可行,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特殊情况

如果产妇合并以下情况,须特别注意切口恢复情况:①产程或破水时间过长;②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较多;③产妇本身抵抗力差,如患有糖尿病或营养不良;④剖宫产之前已有羊膜绒毛膜炎;⑤其他因素如腹水、贫血、长期使用类固醇或以前接受过放射治疗等。术后若产妇体温高,而且伤口痛,要及时检查伤口,发现红肿可用95%的酒精纱布湿敷,2次/日。若敷后无好转,伤口红肿处有波动感,就确认有感染,要及时拆线引流。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切口脂肪液化多见于肥胖患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孕妇腹壁脂肪层厚且柔软,弹性差筋膜层脂肪厚,血供差;②机械性损伤,如用力钳夹、临床上电刀的不正确使用等,从而使脂肪组织受损、缺血坏死;③切口缝合技术欠佳,如缝合过紧过密影响血供引起缺血坏死或缝合不严密、遗留死腔;④妊娠期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可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的血运循环进一步发生障碍。上述所述原因均可使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第3~5天,切口局部有淡黄色渗出液,挤压切口可见有淡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主诉,但体温和局部皮温正常,切口外观无炎症反应,切口边缘和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但皮下组织愈合不良且血象正常。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及早处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早期少量的液化脂肪引流排出后,留下腔隙较小,经加压包扎后可以Ⅰ期愈合,如果渗液较多,应果断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并加强引流。经中药外敷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可以通过促进渗出排出,改善微循环加快了切口的愈合。方法:将大黄研磨成细粉状,与芒硝按1:3比例,即大黄粉100g,芒硝300g,均匀混合后装入干净棉布袋内(布袋宽度2.5cm,长度与切口长度适当)备用,切口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覆盖6层的无菌纱布,再将上述布袋覆盖于纱布上;根据渗出量多少每天更换敷料1~2次,直至切口愈合。该方法安全可靠,且操作方便。

上一篇:培养型工作机制下一篇:最佳雇主评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