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共9篇)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1
虽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当今这个时代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但由于许多基层单位尚不具备开展超声乳化术的条件,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以其配套设备费用低、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愈合快、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且稳定、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等特点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的白内障手术治疗领域仍占有无以取代的地位,受到广大基层单位的青睐。笔者现将初期进行的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100例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就诊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04眼)。其中男56例(58眼),女44例(46眼);年龄58~84岁。术前术眼裸眼视力数指/1尺至0.15。排除既往有术眼手术或外伤史、葡萄膜炎、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部病变及糖尿病、严重心肺疾病等全身病史。晶体核硬度2~4级,以3级核居多。
1.2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除行手术患者常规术前检查外,专科检查包括视力、光定位、色觉、眼部A/B超、角膜曲率、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双眼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双眼泪道冲洗。术前3 d常规抗生素眼液滴双眼预防感染。
1.3 手术方法
球后麻醉。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结膜囊。采用上方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1]。切口弦长5 mm,180°圆弧,内切口位于透明角膜内约1.5 mm处进入前房,居中连续环形撕囊,常规水分离、水分层,双手法将核转至前房,二切法碎核[2],双腔管手动吸除皮质。囊袋内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激素、活动瞳孔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术后效果
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复诊。3个月复诊时,56例(58眼)矫正视力≥0.8,26例(27眼)矫正视力0.4~0.8,18例(19眼)矫正视力0.3~0.4。所有病例术后视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2.2 并发症
100例(104眼)中,68眼术后1周内发生角膜水肿,尤以术后前3 d水肿明显,给予糖皮质激素眼液频点,水肿均顺利消退,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发生。23眼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给予侧切口放液(15眼)或静脉滴注甘露醇(8例),眼压均控制至正常。6例术中发生后囊破裂,其中1例合并玻璃体溢出。后者一期未放置IOL,3个月后行悬吊IOL植入,术后矫正视力1.0,患者满意。
3 讨论
初期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良好的术后效果对于术者自信心的建立、进一步开展该手术至关重要。在围手术期的处理上,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3.1 合适的病例选择
首先,应选择沟通顺畅、通情达理的患者。其次,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以下类型的白内障比较理想:(1)核硬度2或3级。(2)后囊下白内障或锅底样白内障。(3)早期皮质性白内障或楔形白内障。此外,术眼尚需具备以下条件:角膜透明,内皮健康;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可充分扩大;悬韧带完整[3]。笔者初期开展的这100例(104眼)患者中,后囊下型白内障较多。该类患者术前视力下降明显,但因核较软、眼底红光反射佳、环形撕囊及皮质抽吸等操作较易完成,故术后视力改善明显。但并非核越软越好,将很软的核脱至前房对初学者而言也是比较困难的。掌握一定的水分离及其衍生技术,如水浮核、水劈核等手法白内障手术特有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4]。目前由糖尿病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患者日益增多,因该类患者大多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故术后视力改善可能欠佳,且术后虹膜反应往往较重,故初学者应慎重选择。此外,对于先天性白内障、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过熟期白内障等复杂类型白内障,初期也需在掌握其各自特点的前提下,慎重选择。
3.2 良好的解剖基础
只有在对眼球每一部分的解剖结构清晰明了的基础上,进行每一步手术操作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制作结膜瓣时,应该选择在角膜缘部结膜做切口,很容易一步到位的同时剪开结膜和筋膜。如需固定眼球,在角膜缘部球结膜范围内夹持更为有效。制作巩膜隧道切口时,熟悉巩膜外沟这一解剖结构,剖切时刀面的行进方向才能适应巩膜及角膜的曲率,否则因隧道过短,术中虹膜反复脱出,影响后续操作。手法小切口能做到弹性、自闭,内切口较外切口更为重要。初学者往往不易一步操作到位,术中器械反复进出前房,较易引起弹性较大的角膜后弹力层撕裂、脱离,影响内切口自闭。如撕囊口直径大于6 mm时,易造成囊膜放射状撕裂。后极处的后囊膜最薄,晶状体赤道部内侧1mm处的后囊膜最厚。如后囊膜中央破损,最厚的周边囊膜往往得以保存,这对于IOL的睫状沟固定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有wieger韧带的存在,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往往与玻璃体前界膜破裂、玻璃体溢出相伴发。熟悉以上解剖结构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前提。
3.3 谨慎的手术操作
要想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初学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也非常重要,这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锻炼、总结。在观摩熟练者手术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有意识地主动提取细节,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初学者因手术操作不熟练,手术时间较长,术前要详细讲解,指导患者做好术中配合,认真做好术前的宣教。术中贴膜不能贴太紧,以免对眼睑产生压力,造成后房压力升高,前房变浅,操作困难。暴露巩膜后如需电凝止血,由于初学者对电流强度把握不准,应先在远离切口的巩膜表面电凝,且电流强度由小渐大,合适后才在切口处电凝,切勿电凝过度。在判断巩膜切口的深度时,以透过巩膜可隐约看到隧道刀的轮廓为宜,且应以流畅的动作完成巩膜划切。做侧切口宜慢进快出。角膜穿刺刀进入前房时,应以来回捻搓的动作缓慢、平稳地进入前房。对于白内障医生而言,撕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新手而言,居中的连续环形撕囊是一个很难跨越的技术难点,从初学起就应力图达到居中的连续环形撕囊的要求。早期即使无法达到居中、正圆,也应做到连续。初学者因自信心不足,撕囊口往往偏小,造成出核、清除皮质、植入IOL的困难。但术中如发生后囊破裂,此时存留的较多的前囊膜可代替后囊,IOL仍可安全植入睫状沟。一般认为,合适的撕囊口直径应比拟植人IOL光学部直径小0.5~0.0 mm为宜。对手法白内障手术而言,充分的水分离非常重要。水分离时注意注水的部位要准确,“多点少量”注射。转核时器械要在无囊膜区操作。一定要待核完全转至前房后才能进行劈核,且核四周均需用黏弹剂包裹后再劈核。劈核大小不一,甚至核翻转是初学者较常见的术中并发症。除了准确选定切核的部位、垂直用力切核,双手的稳定和对等用力也十分重要。吸除皮质看似简单,但全组病例中的2例术中后囊破裂,均发生于该步骤,教训深刻。吸除皮质时,应在良好的眼底红光反射背景下,将显微镜放置于高倍下吸除,且注吸针头的吸孔永远都不要对着后囊。另外,当核刚取出、前房内尚有黏弹剂支撑时,可以先经主切口吸除较难清除的侧切口下的少量皮质,再经过侧切口吸除其余部位的皮质。初学者对周边部皮质的清除往往浅尝辄止,造成术后炎症反应明显、眼压升高、后发障发生的几率增高,所以术中应尽可能吸除干净。在IOL的选择方面,作为基层单位的初学者,以选择硬性单焦点IOL为宜,不应盲目跟风,选择可调节IOL[5,6,7]、多焦点IOL[8]或非球面IOL等[9,10]。因为该IOL在居中性、后囊的完整性及撕囊口张力的一致性等方面要求较高。如术中发生晶体脱位、悬韧带断裂、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时,不但体现不出它们的设计优势,反而会干扰术后的视功能。
应当指出,手法小切口技术操作有一定难度,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初学者千万不能为过分追求小切口而行之。应以循序渐进的态度去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以提高患者的视力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LI YZ,LIU AP,YAO CX,et al.Self-closing and flexible cut in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 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Ophthalmology,1997,33(5):384.Chinese
[2]LI YZ,LIU AP,CHEN H,et al.Chop technique with lensloop-pad and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J].Chinese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02,38(12):728-730.Chinese
[3]DR GNATCHIAR.Aravind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hang:Baijia Publishing Company,2005:8-9.Chinese
[4]DAI CX,LI YZ.Application of hydrochop technique in caseswith the soft nucleus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Trauma&Occupational Eye Disease,2008,30(10):793-794.Chinese
[5]ZHAO L,LI XR.Research advances on accommodative intraocu-lar lens[J].Rec Adv Ophthalmol,2008,28(3):231-233.Chinese
[6]LI JH,ZHANG YP,ZHAO XY,et al.Clinical analysis on ocu-lar accommodation of Tetraflex KH-3500 type accommodativeposterior chamber IOL[J].Rec Adv Ophthalmol,2010,30(2):155-157.Chinese
[7]KCHLE M,NGUYEN NX,LANGENBUCHER A.Two yearsexperience with the new accommodative 1cu intraocular lens[J].Ophthalmology,2002,99(11):820-824.
[8]DICK HB,KRUMMENAUER F,SCHWENN O,et al.Objective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Photic phenomena after monofocaland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J].Ophthalmology,1999,106:1878-1886.
[9]PANDITA D,RAJ SM,VASAVADA VA,et al.Contrast sensi-tivity and glare disability after implantation of Acry Sof IQNatural aspherical intraocular lens:prospective randomizedmasked clinical trial[J].J of Cataract and Refract Surg,2007,33(4):603-610.
[10]CHEN M,LI YZ,CHEN H.Contrast sensitivity and glare con-trast sensitivity of spherical and aspherical intraocular lens atdifferent pupil diameters[J].Rec Adv Ophthalmol,2007,27(12):922-925.Chinese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2
[关键词] 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
[中图分类号] R779.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84-02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因采用的是传统大切口摘除白内障,安装硬性人工晶体,术后散光重、并发症多而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虽然采用巩膜或角膜小切口,然而需要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易产生热损伤,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学习时间长。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施行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190例(202眼)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患者190例202眼,其中男102例(108眼),女88例(94眼);年龄38~78岁,平均(64±12)岁;老年性白内障155例(167眼),糖尿病性白内障24例(24眼),并发性白内障9例(9眼);外伤性白内障2例(2眼);术前视力光感~0.2;核硬度Ⅱ~Ⅴ级。光定位和色觉检查均正常。术前常规行角膜曲率及眼A/B超检查,并以电脑程序SRKⅡ公式计算所需人工晶体度,角膜穿通伤1例患者参照健眼数据。
1.2 手术方法
常规内眼手术消毒铺巾,球后及眼轮匝肌麻醉,压迫眼球以降眼压,容易配合的患者采用表面麻醉。作上方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在l2点钟位做3.5~4.0 mm直线巩膜板层切口[1],距角膜缘1.0~1.5 mm,制作巩膜隧道向前越过角膜缘血管弓进入透明角膜内1.0 mm,穿刺进入前房。注入染色剂,等待45 s后,用平衡盐液冲洗染色剂,前房注入黏弹剂,行成直径约5.5~6.0 mm的连续环形撕囊,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将晶体核脱入前房,在晶体核后、前面注入黏弹剂,开放内切口至4.5~5.0 mm,将长椭圆性注水圈套器伸入核后方,用晶体切核刀将晶体核分成两块或多块分别娩出,用直头和弯头双腔管抽吸晶体核周及周边皮质。前房及囊袋内注满黏弹剂,用推助器方式将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置换黏弹剂,平衡盐液充盈前房,巩膜外口不缝合。结膜瓣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和地塞米松2.5 mg,使球结膜自然复位并覆盖切口结膜。球结膜覆盖切口困难者,采用结膜切口电凝以覆盖巩膜切口。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0.5者136眼(67.32%),裸眼视力<0.5者66眼;术后1个月复查:裸眼视力≥0.5者172眼(85.15%),裸眼视力<0.5者30眼。
2.2 并发症
2.2.1 术中并发症 上方虹膜损伤5眼,为隧道过短,内切口进入前房过早,虹膜反复脱出造成;后囊破裂8眼,伴玻璃体脱出2眼,均发生于环形撕囊不完整患者的娩核过程中,玻璃体脱出者注入黏弹剂行干性抽吸,剪除前房玻璃体,人工晶体植于前囊膜上,植入睫状沟内,人工晶体位置正中。
2.2.2 术后并发症 角膜内皮轻度水肿10眼,均于1周内消退;人工晶体前膜形成1眼,给予活动瞳孔,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4 d后消退。
3 讨论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大多数患者,特别是广大农村患者不愿意佩戴眼镜,因此术后裸眼视力尤为重要。手术源性散光是影响术后裸眼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而角膜散光和切口的长度成正比。笔者采用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已使切口长度缩短至3.5~4.0 mm,较通常的非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5.5~7.0 mm切口明显减小,同时也减少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3],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超声乳化术结果相近,明显高于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4]。
在手术技巧上,笔者体会有以下操作要点:(1)巩膜切口、形成隧道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外切口要整齐,隧道长度应以3 mm为宜。要形成内长外短的梯形,有利于核的娩出。(2)连续环形撕囊直径要大,撕囊口要完整,完整的连续环形撕囊对预防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非常重要。(3)手法碎核前要做好充分的水分离和水分层,让晶体核与核周皮质充分分离,如果皮质遮挡晶体核,可用双腔管先行抽吸。(4)用黏弹剂充分形成核后的间隙,防止圈套划破后囊:用黏弹剂在角膜内皮与核前方形成核前的间隙,在碎核与娩核的操作过程中保护角膜内皮。(5)手法碎核:视核的大小碎为2~4块使核块横径不大于3 mm可顺利娩出。(6)娩出时用晶体转核器放在晶体核的前方,让晶体核与角膜内皮有一定的空间,以保护角膜内皮。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与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不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相比,其切口长度明显缩短,为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创造了条件,加之投资少,技术易掌握,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姚晓明.手法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1.
[2] 张效房,吕勇,马静,等.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5):501-502.
[3] 吴松一,徐国兴,吕凡,等,两种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2406-2408.
[4] 徐庆斋,刘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临床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2):168-169.
(收稿日期:2012-02-29)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 共收治白内障患者110例,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04例, 占94.5%,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4例, 外伤性白内障3例, 均为男性, 年龄10~40岁, 并发性白内障3例, 术前视力均低于0.1, 术后视力0.2~1.5不等, 均有明显提高, 全部脱盲。
1.2 手术方法
按白内障手术作术前准备, 复方托吡酰胺散瞳, 表面及球后麻醉, 开睑器开睑, 做上直肌固定缝线, 剪开上方球结膜, 距角巩缘后1.5mm作反眉弓巩膜隧道切口, 至透明角膜处穿刺入前房, 注入透明质酸钠, 于切口右侧做辅助切口, 作环形撕囊, 直径5mm, 扩大隧道切口使内切口稍大于外切口, 水分离, 将右上方核的边缘翘起, 逆时针旋转入前房, 于核和虹膜之间注入透明质酸钠, 左手将晶体核托伸入核的下方, 同时使晶体核离开角膜内皮紧贴核托, 右手持劈核刀于晶体核表面伸入至核下方边缘将晶体核一分为二, 注水式圈套器分次取出, 关闭切口, 双腔管抽吸皮质, 囊袋内注入透明质酸钠, 植入人工晶体, 定位, 注水置换前房, 于切口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庆大2万单位+地塞米松2mg。
2 结果
2.1 术中并发症
共出现3例后囊膜破裂 (2.7%) , 无前房出血, 无虹膜损伤, 后囊破裂均为吸皮质时出现, 改植入人工晶体于睫状沟,
2.2 术后角膜混浊情况
术后轻度角膜内皮混浊45例 (22.7%) , 第2天消失, 中度以上角膜。
2.3 术后视力
术后第1天视力≥0.3者78例 (70.9%) , 第3天视力≥0.5者102例 (92.7%) 。
3 术中注意事项
3.1 切口
由于采用手法劈核技术, 巩膜隧道切口不超过5.5mm, 内口应稍大于外口[1], 辅助切口1mm, 宜在9~10点位置。
3.2 撕囊
根据自己习惯和熟悉程度采用连续环形撕囊。直径不能过小, 过小的撕囊会造成浮核困难, 甚至出现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若撕囊口直径太小可在10点部位剪开囊膜向6点位置补充撕囊。
3.3 劈核
前房足够的空间是能否成功劈核的关键, 因此将晶状体核浮入前房后要用粘弹剂将前房充分加深, 达到正常的1.5~2倍, 对于Ⅴ级特硬核的患推荐采用二次劈核法, 分3次将晶状体核取出[2]。
3.4 术中并发症的预防
在角膜内皮与晶状体核、晶状体核与虹膜面以及后囊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对预防术后角膜水肿, 术中后囊破裂以及虹膜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3]。轻柔、熟练而准确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合理使用辅助切口也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4 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占白内障患者50%以上,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 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白内障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成为现代白内障手术的主流, 但在基层医院白内障大多为成熟期、过熟期, 晶状体核硬且多为高龄患者,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高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非手术眼高68倍[4]。超声乳化吸核术对Ⅳ~Ⅴ级硬核, 往往通过提高超声能量及延长乳化时间, 势必引起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的严重损伤[5], 增加了角膜失代偿的危险性。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白内障。手术效果确切、切口小、无缝线。前房与眼压保持正常状态。晶体皮质冲吸比较安全, 手术并发症少, 手术成本低, 本组我院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不需要昂贵的设备, 治疗费用低, 疗效可靠, 是一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学习曲线合适的白内障复明方法之一, 尤其符合我国国情,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劈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施行的110例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手术, 回顾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 术后视力。结果 110例手术均劈核成功, 术中后囊破裂3例, 术后角膜内皮中度以上混浊8例, 术后第3天视力≥0.5者102例。结论 手法劈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设备简单, 操作易于掌握, 切口小、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良好、角膜散光小、并发症少。效果好、安全可靠、经济实惠, 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手法劈核
参考文献
[1]何小松, 张旭.小切口手法劈核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J].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 2009, 31:363.
[2]卜继普, 邹玉平.小切口硬核白内障劈核技术-双刀平面劈核法[J].眼科新进展, 2002, 22:113.
[3]王林, 温跃春.双针法劈核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J].实用防盲杂志, 2006, 1:22.
[4]黄永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龄者角膜内皮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 2002, 20 (3) :194.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4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100)【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选择不同切口位置矫正术前散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角膜散光>1.00D的白内障病例60例共60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采用顺规或者逆规位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上方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平均眼压基本无变化,术后随访并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根据患者术前散光轴位的不同选择不同位置的切口方向, 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显著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白内障;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散光.【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89-01【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locations of clear corneal incision to correct the pre-existing astigmatism in non-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Methods select our corneal astigmatism > received 1.00 D cataract cases 60 cases were 60 eye, according to random principle will i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eoperative site of astigmatism axis, for g roup A of 20 patients,for observation group small incision non-phacoemulisification cataract ex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mi 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through corneal incision; for control group, the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routinely at thetop of the cornea,after operation the changes of corneal astigmatis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verage intraocular pressure basic no chang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did not appear complications. After one and four week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bare eye sigh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 mean of corneal scattered photometric obviou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 determine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scattered the different choices of optical axis a different location of the incision direction, can safely and effectively correct preoperative corneal astigmatism,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vision, it is worth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cataract; non-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astigmatism.目前在我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MSICS)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已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后其手术技术已日臻完善,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以及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1],且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很适合在基层批量防盲手术中应用。然而目前手术源性散光仍是影响患者术后视觉恢复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术后角膜散光,并尽可能地减少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是目前白内障医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为研究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散光的白内障摘除方法,我院根据患者术前散光轴位不同选择MSICS切口,术后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的白内障病例60例,共60眼,术前角膜散光均>1.00DC,其中男28例28眼,女32例32眼,年龄49-90岁,平均年龄72.8岁。所有患者入选本研究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视力、色觉、裂隙灯检查、角膜曲率检查和眼底检查,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并记录散光度和轴向。排除有眼手术病史以及患有角膜病变、不规则散光以及眼外疾病的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30眼,其中顺规散光14眼,逆规散光16眼;对照组30眼,其中顺规散光15眼,逆规散光15眼。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散光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的手术均由我科同一位眼科医生完成。术前1h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使术眼充分散瞳,并对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滴加爱尔凯因滴眼液对术眼进行表面麻醉,在手术前5min以及置入开睑器后各滴1次,并在手术开始前对双眼均进行表面麻醉。观察组根据病例散光轴位,对顺规性散光病例采用上方角膜缘切口,对逆规性散光病例采用颞侧角膜缘切口。而对照组病例采用在角膜最大散光轴方向进行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切口做好后,注入透明质酸纳于前房,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6.0mm;充分水分离以及水分层后,旋转分离晶状体核至前房,在黏弹剂保护下将晶状体用劈核刀二分法劈核,用圈套器将其分块取出,将残留皮质彻底清除后,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将前房及囊袋内的黏弹剂注吸干净。注水于切口基质层使之水密,检查切口无渗漏后,将结膜切口复位,完成手术。术后进行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抗炎对症治疗。
1.3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术后留院察1天,并于术后1周、4周以及8周分别进行随访,检查其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以及眼压的情况,并根据两垂直径线上角膜曲率的差值,计算术前和术后角膜散光度数值。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眼压: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前平均眼压为(14.9±4.7)mmHg, 术后平均眼压为(14.3±4.4)mmHg, 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裸眼视力:术后1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对比分析2.3 角膜散光度: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处角膜均出现轻度水肿使角膜散光发生变化。观察组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对比分析3 讨论3.1 手术性散光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由于白内障手术会造成切口處角膜出现轻度水肿,使角膜形态发生改变,使经过角膜的光线发生散光,所以手术切口及其闭合方式对于角膜发生散光具有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 治疗白内障切口大小、位置以及缝合技术等因素与手术性散光密切相关,其切口位置越靠近角膜,对角膜曲率和术后散光度影响越大,离角膜越远,影响越小,另外切口长度与术后角膜散光度大小成正相关。随着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少,目前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就是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以及手术诱发的角膜散光。国外文献[3]报道白内障手术后,切口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易变扁平导致手术性角膜散光,甚至可能使患者原有的散光加重,采用角膜颞侧无缝线切口易产生顺规散光,上方无缝线切口易产生逆规散光,斜轴切口易诱发斜轴散光。国内文献[4]报道等报道透明角膜切口应尽可能靠近角膜缘,而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选用角膜缘切口治疗白内障可降低手术源性散光。所以正确选择切口位置对于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度具有重要意义。3.2 总结: 通过对本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相比于常规上方角膜切口治疗白内障,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采用顺规或者逆规位的角膜切口病例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降低,且角膜散光的波动范围比较小,与文献[5]报道的基本一致,说明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避免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显著改善了患者视觉质量。所以对于白内障的治疗,医生应在术前仔细选择散光轴向以及手术切口,使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加完善,使同样的手术给患者带来更佳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王桂君.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20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0(13):132.[2]唐媚香.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1,7(21):18.[3]Long DA,MonicML.A prospective evaluationof corneal curvature changes with 3.02 to 3.52mm comeal tunnel phacoem ulsification. Ophthalmology 2005,103(2):226-232.[4]李娜,林晶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0,33(12):131.[5]NielsenPJ. Prosepective evaluation of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and astigmatic keratotomy effects of various self-sealing small incisions. J Cataract Surg,2003,21(1): 43-48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和基层防盲工作中诊断为高度硬核白内障的患者79例95眼, 依照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 均为V级硬核, 术前及术后均进行白内障手术相关的常规检查, 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随机分为2组: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组 (A组) 39例47眼, 常规超声乳化组 (B组) 40例48眼, 由同一医师完成。其中A组男20例22眼, 女19例25眼, 年龄55岁~83岁, 平均年龄74.6岁;B组男19例22眼, 女21例26眼, 年龄56岁~87岁, 平均年龄75.1岁。2组间年龄, 性别等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A组患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 经术前常规散瞳、表面麻醉后, 于11点半方位透明角膜缘后1 mm做反眉弓巩膜隧道切口, 弦长3.2 mm, 隧道内穿刺口至前房, 向两侧扩大隧道内口适量。3点钟方位透明角膜缘辅助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撕囊针完成5.5 mm~6 mm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核后, 旋转晶状体核至前房。劈核至3等份, 经隧道取出, 灌注和抽吸晶状体皮质后, 再注入粘弹剂于前房, 植入人工晶状体吸出粘弹剂。术毕, 用典必殊眼膏涂眼包扎。手术灌注液均为林格液。
B组患者全部手术在Zeiss显微镜下使用美国AMO超声乳化仪, 采用标准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 。经术前常规散瞳, 表面麻醉后, 于11:30方位透明角膜缘3.0 mm自闭切口, 3点钟方位透明角膜缘辅助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撕囊针完成5.5 mm连续环形撕囊。水分核后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 灌注和抽吸晶状体皮质后, 再注入粘弹剂于前房, 植入人工晶状体吸出粘弹剂。术毕, 用典必殊眼膏涂眼包扎。手术灌注液均为林格液。
1.3 术后处理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后24 h后开始滴眼, 典必殊滴眼液、托吡咔胺眼液使用4周。术后3 d、1个月及3个月记录各项数据。
1.4 角膜水肿的分类
0级为角膜透明无水肿;1级为角膜局限性薄雾状水肿, 角膜内皮面光滑, 虹膜纹理尚清晰可见;2级为角膜浅灰色水肿, 角膜内皮面粗糙, 虹膜纹理模糊;3级为角膜弥散性灰白色水肿, 角膜内皮面呈龟裂状, 虹膜纹理视不清;4级为角膜乳白色水肿, 眼内结构视不清。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患者矫正视力比较
对患者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进行比较, A组明显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7天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 以近视力≥0.66为标准, 对患者进行视力矫正, 术后3个月患者视力稳定, 2组矫正后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术后1周回访检测2组患者角膜细胞, 比较2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 A组明显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术后角膜水肿分级比较
术后第1, 7天A组角膜水肿程度明显轻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Z、P为2组术后1 d比较检验值, Z1、P1为2组术后7 d比较检验值。
2.4 术中、术后并发症
超乳术中后囊破裂伴玻璃体脱出4例,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伴玻璃体脱出0例。2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前房积血, 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逐年增加, 白内障亦成为我国居首位的致盲性疾病。药物方面对治疗白内障无明显疗效, 当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工作和日常生活时, 手术就成了惟一的选择。伴随白内障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状体的日趋完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白内障患者对术后视功能的期望值愈来愈高, 不仅要有良好的视力, 而且要有良好的视觉功能, 具有良好的融合和立体视[2]。
虽然超声乳化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对硬核的乳化仍然可能因为乳化硬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能量, 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伤口小, 愈合快, 无需缝合, 前房稳定性佳, 术后并发症少, 视力恢复快, 投资小, 患者花费少, 医生学习曲线短的特点。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 如何让患者以最低廉的费用获得尽早康复, 是医务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3]。在基层医院及农村扶贫工作中所见的白内障多为成熟期或过熟期, 晶状体核大而硬, 囊袋的弹性差, 悬韧带脆弱, 若使用超声乳化术, 势必增加超声能量, 延长超声时间, 后囊破裂比例增高, 对角膜内皮及眼内组织损伤加重。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发现,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较常规超声乳化术具有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及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等优点[4], 更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高度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高度硬核白内障患者79例95眼随机分为2组,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组 (A组) 39例47眼, 常规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组 (B组) 40例48眼。比较2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 7天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 第1, 7天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 A组术中后囊破裂情况、术后第1天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第7天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角膜水肿程度明显好于B组。结论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技术在高度硬核白内障摘除术中的应用, 对眼内组织损伤小, 破后囊率低, 并发症少, 可使眼部条件较差的高度硬核白内障患者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高度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超声乳化,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淑敏, 韩琪.白内障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9) :1388-1390.
[2]Eva Stiffer, Stefan Sacu, et al.Function vision with cataracts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Comparative study[J].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4, 30 (9) :1883-1891.
[3]马宝林.临床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11) :1598-1599.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共50例 (50眼) , 对其以Emery分类方法为依据, 所有患者患眼均为Ⅳ级核还有Ⅳ级核以上的硬核。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29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 年龄最小的为55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7岁。术前视力主要如下:光感15眼, 手动24眼, 眼前数指共有11眼。
1.2 手术方法
患者手术之前先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 使得散瞳充分。手术之前10 min对患眼进行表面麻醉。以穹隆为基底, 将结膜瓣做出, 在右上方10点和11之间的角膜缘后距离1 mm的巩膜面, 做出直线形的1/2厚度板层巩膜切口, 切口长度一般在6 mm。往前进行板层分离, 将巩膜隧道做出来, 隧道的底部需要相对较宽, 整体呈现出梯形的形状, 到透明角膜里面距离大约为1.5 mm, 通过斜行穿刺角膜的方式进入到前房。将大角膜切口的内口扩大并确定内口相对于外口要略大, 把截囊针从3点位置将晶状体核刺入, 在9点位置的核赤道部将活动核在囊袋里面翘起, 在4点位置患者虹膜之前将黏弹剂注入, 让这个地方的虹膜放置在晶状体核的后方, 通过黏弹剂把核以逆时针的方式转到前房位置, 在核的后面还有前房将黏弹剂注入。术者左手持起齿镊将切口的前唇夹持固定, 右手将水晶状体圈匙伸入到晶状体核的后方位置并把核往外拉出。这个时候因为核较大所以要娩出有一定难度, 会嵌顿在隧道里面, 这个时候术者右手将核以圈匙t托住而左手则沿着核的表面, 使用有齿镊的两叶合拢起来, 向着核的中心延伸, 晶状体核以闭合的显微有齿镊方式刺入然后向着下方的晶状体圈匙的正中位置用力, 确认成功刺入后向切口后用力, 使得和切口处距离最近的晶状体核大约1/4的位置, 将其劈裂然后取出 (体核, 并向下方的晶状体圈匙正中用力, 刺入后向切口外用力, 使靠近切口处的晶状体核的大约1/4的部分, 被劈裂破碎取出。注入黏弹剂将剩余有缺口的3/4) 。把晶状体核通过注入黏弹剂的方式推回前房位置, 旋转晶状体, 让其缺口的位置一个角和切口对准, 晶状体圈匙再次伸入到核的后方, 托出核其中一角之后让核旋转, 这种方式能够让其从切口顺利娩出。对切口密封情况进行检查,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切口不需要缝合, 仅有少数患者需要缝合, 但最多也是一针即可。对患者球结膜下应用庆大霉素还有地塞米松, 让患者的球结膜复位。手术完结之后单眼包扎。
1.3 术中并发症
在所有患者中有4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后囊破裂, 占据比例8.0%, 而其中有3例患者连续环形撕囊后囊破裂, 占据患者比例6.0%。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第1天, 有1例患者的裸眼视力超过0.3, 占所有患者比例2.0%;裸眼视力在0.3~0.5之间的患者有19例, 占所有患者比例38.0%;裸眼视力超过0.5的患者有30例, 占所有患者比例60.0%,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出现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葡萄膜炎, 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均在1周后消退。
3 讨论
手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也成为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该手术方式因为具有切口小、术后不良反应轻微、操作简单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 受到广大医师患者的青睐, 另外该手术过程中不需要特殊设备辅助, 医疗费用相对更低。以往对白内障患者主要应用硬核白内障超乳手术治疗, 但是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即使是进行常规的ECCE也有很大概率会出现后囊破裂或者角膜水肿等相关并发症[2]。
本次研究中对硬核白内障进行隧道内碎核法治疗, 该设计和应用方法仅需要镊子伸入到隧道当中就能够进行碎核工作, 部分仅需要伸入前房少许即可, 无需依靠特殊器械。本次研究中应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中隧道内内劈核法进行治疗, 患者术后视力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且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 该结果提示此类手术方法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眼睛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中隧道内劈核法的设计方法还有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共50例, 应用本院设计的隧道内劈核法进行手法小切口摘除手术, 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归纳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术后第1天, 有1例患者的裸眼视力超过0.3, 占所有患者比例2.0%;裸眼视力在0.3~0.5的患者有19例, 占所有患者比例38.0%;裸眼视力超过0.5的患者有30例, 占所有患者比例60.0%。出现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葡萄膜炎, 均在1周后消退。结论 对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本院设计的隧道内劈核法辅助之下应用手法小切口手术, 能够收到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患者术后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硬核白内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 王华.小切口手法劈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 14 (6) :169-170.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7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切口位置,角膜散光,视觉质量
随着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发展中国家和偏远落后地区广泛开展[1], 白内障手术得到不断改良, 白内障医师开始研究如何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术后散光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的降低的重要因素。除了术前已存在的散光, 医师们更关注手术切口导致的散光。手术切口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因素均影响术后散光[2]。临床上常用的两种不同位置的切口:巩膜上方隧道切口如Blumenthal式和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如Ruit式。作者2012年~2013年参加援助东非塞舌尔计划,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当地主要的手术方法。工作期间对当地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角膜散光进行观察, 采用视功能和生存质量调查问卷更全面评价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9月在东非塞舌尔共和国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39例, 年龄59~82岁, 平均70.4岁。当地居民面部特征是眉脊甚高的大洋洲人种。将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A组采用Blumenthal式巩膜上方隧道切口, B组采用Ruit式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1.2 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位超过5年白内障手术经验的眼科医师完成。术前使用1%环戊通和0.1%肾上腺素滴眼液充分散瞳, 常规消毒, 采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以1∶1比例5 m L进行球后麻醉。A组上直肌固定后, 以上方穹隆为基底球结膜瓣, 作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作颞侧巩膜隧道切口。切口长度均为6~6.5 mm的“一字型”巩膜隧道切口, 深达1/2巩膜厚度, 巩膜隧道刀作板层隧道, 至透明角膜内2 mm, 用3.0 mm角膜穿刺刀作内切口, 以15°穿刺刀作辅助切口 (A组于9:00方向, B组于6:00方向) ;前房内注入黏弹剂, 环形撕囊, 充分水分离、水分层, 旋转晶体核至前房, 用晶状体圈匙套出, 清除残留皮质, 植入PMMA一片式后房型人工晶体, 充分清除前房的黏弹剂, 形成前房, 观察切口使之水密, 结膜复位, 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混合地塞米松注射剂, 术毕纱块覆盖。
1.3 检查项目及统计学方法
手术前、后检查术眼视力, 使用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散光, 计算手术源性散光, 使用视功能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由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开发、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量表 (VF-QOL量表) [3], 专人提问, 保证内容的真实性。随访3个月。本研究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两组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 除了有15例视力低于6/18, 其余53例 (77.9%) 均达到6/18或以上, 有7例达到最好视力6/6, 总脱盲率达95.5%。
2.2 术后角膜散光
经过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得出两组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时间延长散光度逐渐减少。而时间和分组也有交互作用, F=5.626, P<0.05, 说明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术后2周时A组的散光大于B组, 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表1) 。
2.3 术后视功能生存质量调查问卷
A、B两组术前的视功能生存质量总得分为54.25±11.06和51.30±10.46, 术后3个月的得分均比术前明显提高, 两组总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在感觉适应的得分低于B组 (t=3.982, P=0.000) , 有统计学差异。
2.4 术中术后并发症
术中A组有前房出血2例, 玻璃体脱出1例, 无虹膜损伤。B组有后囊膜破裂, 玻璃体脱出1例, 破裂口小, 仍然放置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后A组角膜内皮水肿4例, B组1例, 经治疗, 水肿均在10~20 d后消失。术后随访期间无人工晶体移位, 眼内感染, 视网膜脱离。
3 讨论
塞舌尔共和国是位于非洲大陆的东部的群岛, 曾经是英国殖民地, 其人种是以眉脊高耸、眼眶深陷面部特征的大洋洲人种。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位于赤道附近, 常年高温, 紫外线强, 白内障的平均发病年龄比中国要早, 白内障多为成熟期或者过熟期, 晶状体核较大而硬, 而维多利亚医院是国家唯一的公立医院, 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当地医疗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是当地主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4]。
本文对非洲地区混合人种选用颞侧或者上方切口进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和视觉质量。在术后早期, 颞侧切口较上方切口差生更小的散光, 考虑颞侧切口不受眼眶和眼睑的影响, 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减少对角膜牵拉, 切口附近水肿较少。由于角膜横径较纵径约长, 颞侧切口距离角膜光学中心较上方切口远, 对角膜散光变化影响较小。随着角膜切口水肿和局部炎症减轻, 角膜的屈光状态在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 两种不同位置切口术后散光无明显差异。结果与Pipat报道的术后3个月散光值变化基本一致[5]。
近年来视功能生存质量调查问卷也结合到发展中国家的复明工程中[6,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患者主观感受评价两种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的效果。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的总得分, 研究发现术后明显获得良好的视功能生存质量。术后两组间在感觉适应方面, 颞侧切口组得分高于上方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推测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眼习惯、文化程度和心理状态有关。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使患者真正地对自己的视功能和生活状态作出准确地评价, 调整对手术的期望值, 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合理分配和整合资源。术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补充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效果, 还可以了解患者在手术后稳定期的视功能情况, 关注患者心理, 改善生活习惯等, 对白内障术后效果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非洲偏远落后地区,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目前安全、有效、低费用的复明手段。随着手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开展, 技术不断改良, 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影响视力下降的因素, 提高视觉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颞侧还是上方巩膜隧道切口, 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均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1]Venkatesh R, Das M, Prasanth S, et al.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in eyes with white cataracts[J].Indian J Ophthal mol, 2005, 53 (3) :173-176.
[2]刘伟, 何书喜.白内障术后散光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08:8 (2) :341-344.
[3]Fletcher AE, Ellwein LB, Selvaraj S, et al.Measurements of Vision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ataracts in Southern India[J].Arch Ophthalmol, 1997, 115 (6) :767-774.
[4]赵家良.我国白内障盲的防治任重道远[J].中华眼科杂志, 2003, 39 (5) :257-259.
[5]Visual outcome of manu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omparison of modified Blumenthal and Ruit techniques[J].Kongsap P Int J Ophthalmol, 2011, 4 (1) :62-65.
[6]陈雪艺, 谢婷玉, 穆塔里甫, 等.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农民白内障手术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5) :508-512.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分组
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16例, 共123眼。所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的相应诊断标准。根据Emery核硬度进行分类, Ⅱ-Ⅲ31眼, Ⅳ-Ⅴ92眼。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为58例。研究中男21 (23眼) 例, 女37例 (39眼) ;年龄47-81岁, 平均年龄 (64±7.21) 岁。对照组中男22例 (24眼) , 女36例 (37眼) ;年龄44-79岁, 平均年龄 (63±7.17)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眼部和全身检查, 并予以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共持续使用3天左右。手术之前予以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以达到散瞳的目的。
研究组患者予以小切口碎核无缝线白内障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超声乳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应采用盐酸丙美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将患者的眼睑打开之后, 在上结膜下方滴注1g/L的利多可因, 用量为0.3ml[1]。然后借助显微镜观察晶状体核, 若其较大且硬, 应扩大巩膜术区的暴露范围。将11-1点位结膜剪开并进行烧灼止血, 且做出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在进行前囊染色时, 将黏弹剂注入, 撕开6毫米左右的前囊膜, 对非液化晶体采用水分离。之后将切口的外口扩大至5毫米, 内口则扩大至7毫米, 切口完成。医生应右手拿截囊针, 左手则持黏弹剂, 使用截囊针把核推向一侧, 促使晶体核的边缘露出, 并在晶体核的前后滴注黏弹剂。使用1/2晶体碎核器完成劈核。若是核没有实现完全分离, 可使用冲洗针头将其完全分开。采用注水晶状体圈匙取出半核, 再次注入黏弹剂。将皮质清除之后, 扩充切口至5.5毫米, 将人工晶体植入。最后, 应将切口进行水化密闭, 且无需进行缝线操作, 于结膜的下方注入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 用量均为0.5ml, 将术眼包扎好, 完成手术。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 应在10-11点位之间选取切口, 切口长约为3毫米, 然后注入黏弹剂。并在2点位的位置做出辅助性的侧切口。之后选用超声乳化晶状体核进行皮质的注吸, 达到扩大切口的目的。为患者植入后房型的人工晶状体, 完成手术之后, 同样, 切口采用水化密闭, 若是必要则需缝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一周之后的裸眼视力进行观察, 并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包括后囊破裂、角膜水肿、红膜损伤和前房渗出等[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一般资料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裸眼视力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周之后的裸眼视力情况, 研究中视力>0.6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88.71%, 对照组为73.77%, 但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共发生12眼, 为总数的12.35%, 对照组发生17眼, 占总数的27.87%, 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采用白内障小切口碎核无缝线手术治疗时, 切口的控制较为关键。就目前的临床治疗而言, 较为常用的小切口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类, 一类为采用注水圈匙将整块的晶状体核托住, 进而将其完整的取出;一类为采用核碎器械将晶状体核分块取出[3]。该种治疗方法均能够促使切口自动闭合, 且愈合较快, 较少发生并发症, 相较于传统手术中的大切口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也由于小切口手术所具有的显著应用优势, 其在近20年来, 在我国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周之后的裸眼视力情况, 研究中视力>0.6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88.71%, 对照组为73.77%, 但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共发生12眼, 为总数的12.35%, 对照组发生17眼, 占总数的27.87%, 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表明, 小切口碎核无缝线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相比较, 其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的差异, 但前者的治疗成本较低, 故可将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作为扶贫扫盲活动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 小切口碎核无缝线白内障手术相较于超声乳化手术, 尽管其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前者使用设备的价格较为实惠, 操作简单, 并且并发症较少, 较少受到晶体核的硬度影响, 甚至能够完成超声乳化难以完成的硬核, 所以其适应性较广[4]。同时小切口碎核无缝线白内障手术对医生的操作要求相对较低, 而超声乳化手术的实施则要求医生具备多年的白内障治疗经验, 同时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极为困难。基于此分析, 从经济和操作的角度而言, 小切口碎核无缝线白内障手术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陶松丽.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黑核白内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8 (32) :364-365.
[2]徐鸿飞, 王泓涛, 冯旭, 王路.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9 (35) :251-252.
[3]王华, 徐长华.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7 (35) :347-348.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计458例, 其中男215例, 占46.9%, 女243例, 占53.1%;年龄最大91岁, 最小3岁;右眼269只, 左眼189只。术前视力光感者136例, 手动者104例, 数指者78例, 0.01~0.05者55例, 0.06~0.1者58例, 0.1以上27例;Ⅲ级核以上396例, 占86.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61例, 并发性白内障45例, 糖尿病性白内障25例, 创伤性白内障17例, 先天性白内障10例。
1.2 病例选择
除外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 所有各类白内障均采用此种手术方法。
1.3 人工晶状体及粘弹剂选择
由患者选择合适价位的非折叠或折叠人工晶状体;粘弹剂使用杭州海诺特透明质酸钠凝胶。
1.4 术前准备
做血常规、尿常规、胸透、心电图、血糖、血压;术眼测A B超、角膜曲率、眼压、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术前3 d点抗生素滴眼液;术前1 h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术前用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
1.5 麻醉
球周或球后阻滞麻醉。
1.6 手术方法
术区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 暴露手术野, 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5 m L球后或球周阻滞麻醉。开睑后缝线固定上直肌, 做以上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 烧灼止血。12点钟位角巩膜缘后2 m m做6 m m~8 m m宽角巩膜隧道切口, 隧道约3 m m~4 m m, 穿刺进前房后注入粘弹剂, 3点钟位或9点钟位做1 m m角膜穿刺口, 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 水冲式或圈套器娩核, 如遇晶状体核大时则旋转至前房, 碎核后圈套器圈出。注吸皮质, 植入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 调整位置居中, 关闭切口, 切口水密性好可不缝合或缝合1针。球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U加地塞米松2.5 m g后术眼包扎, 术毕。术眼包扎1 d.
1.7 术后治疗
术后常规用青霉素800万U+地塞米松5 m g静脉点滴3 d, 复方妥布霉素、双氯芬酸钠眼药水每日3次, 高眼压者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日2次或20%甘露醇250 m L静滴。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所有458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早期观察 (术后24 h~2周) , 角膜一般在术后24 h~72 h水肿消失, 前房深浅适中, 虹膜平整无出血, 隧道式切口术后反应轻, 切口愈合好, 角膜散光小。晚期观察 (3个月~1年) , 视力为0.3~0.6共232眼, >0.6者186眼, 角膜透明, 前房正常, 瞳孔圆, 人工晶状体位置端正。视力≥0.3者418例, 脱残率为91.27%.裸眼视力低于0.3者40例, 占8.73%, 主要原因有角膜云翳、屈光不正、合并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弱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2.2 术中并发症及处理
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 处理好玻璃体植入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虹膜虹膜根部断离, 行缝合手术;前房出血, 术后全部自行吸收;透明皮质残留, 少量残留自行吸收, 大量残留二次手术吸除;角膜内皮损伤。
2.3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术后反应性虹膜炎, 抗炎对症治疗;角膜水肿, 大部分2 d~3d后水肿消除, 少部分角膜水肿较重, 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滴眼液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点眼, 术后1周左右水肿渐消退;屈光不正, 佩戴度数合适眼镜;前房出血, 2 d~7 d后均全部吸收;一过性高眼压用药后均正常。
3 讨论
目前在国内已广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大中城市医院及条件好的基层医院眼科均已成熟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haco+IO L) , 但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或内陆欠发达地区, 由于特殊原因, 如: (1) 基层医院资金匮乏, 设备投入及资金不足, 人才欠缺; (2) 患者本身经济条件差, 不能承受相对高昂的超声乳化手术费用, 转诊较少; (3) 农村白内障患者大多成熟期才来就诊, 白内障硬核不宜超声乳化, 只能采用传统囊外摘除手术; (4) 虽熟练掌握了白内障ECCE, 但要顺利过渡到超声乳化手术, 有一个学习的曲线和过程。受上述条件的限制, 我们暂无法开展超声乳化手术, 只能开展传统的囊外摘除手术, 手术切口相对较大, 术后并发症多, 住院时间长, 已不适应患者的需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手术操作技巧及设备的要求高, 小切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术后散光少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其效果几乎可与超声乳化术相媲美。临床显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相对超声乳化较容易掌握, 学习时间短, 手术安全, 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恢复快, 成本低, 最适合基层医院开展[1]。
手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具有快速、安全、费用低廉、易学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手术所需设备简单, 无需昂贵设备, 器械简单, 只要能开展传统囊外摘除手术均能开展。切口小, 组织损伤轻, 隧道式切口密闭性好, 可不缝合, 能够降低术后散光的发生率。术中前房操作和创伤较少, 所以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极低, 术后反应轻, 视力恢复快。与超声乳化手术相比, 安全性好, 并发症少, 手术危险性低, 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