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2024-06-02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精选8篇)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1

白内障是老年人群中最主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 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目前对于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主要以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为主, 该种术式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低, 且疗效显著, 价格方面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传统术式所作的大切口增加了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并对患者手术后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故随着手术治疗的不断发展, 小切口术式逐渐得到普及[2]。本次研究探讨分析了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白内障患者, 所有患者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泪道冲洗无脓性分泌物排出。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31例。试验组男18例, 女13例, 共43眼, 平均年龄 (67.2±4.6) 岁, 根据Emery标准, 核硬度Ⅲ级14眼, Ⅳ级23眼, Ⅴ级6眼;对照组男17例, 女14例, 共39眼, 平均年龄 (66.8±5.2) 岁, 核硬度Ⅲ级13眼, Ⅳ级21眼, Ⅴ级5眼。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局部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手术时行表面麻醉。对照组接受常规切口的囊外摘除晶体植入术, 试验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试验组的手术方法如下:固定上直肌, 制作结膜瓣, 在离角巩膜后界2 mm处做板状层巩膜切口, 长度约为5.0~6.0 mm, 厚度约为1/2巩膜。于巩膜层间做隧道式分离, 进入角膜透明区后穿刺进入前房。将粘弹剂注入前房, 做信袋式截囊, 进行水分离与水娩核, 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并对其位置进行调整, 使用球结膜将创口覆盖, 结膜下注射抗生素。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及术中、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虽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已在许多三级甲等医院等到了广泛的普及, 但在许多基层的医疗单位, 由于受设备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仍然是最常用的术式。而小切口术式时在传统大切口术式的改良后形成, 文献报道白内障患者术后医源性角膜散光度与手术切口的长度呈正相关, 且切口与角膜缘之间的距离越远, 术后的散光程度越低[3]。传统术式所做的切口由于靠近角膜缘而容易造成切口下唇的下垂, 而缝线所产生的拉力对切口的两唇造成了挤压的效果, 使得靠近切口的角膜发生褶皱。这就造成了与切口平行的角膜较为平坦而垂直于切口的角膜不平坦, 并导致了患者在术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不可逆的角膜散光[4]。小切口术式中所做的巩膜隧道增加了切口的闭合力, 使得切口更为稳定。术中所做的活瓣使得前房深度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而房水溢出的风险较低。患者于术后的愈合更佳, 角膜曲率所受到的影响也更少, 故视力恢复好, 散光与并发症也较少见。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良好, 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好, 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佳,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白内障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31例。试验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力、角膜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良好, 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好, 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佳, 值得推广。

关键词: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瑞, 李长生.台盼蓝辅助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过熟期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1 (5) :617-619.

[2]成仲夏, 段灵, 胡宁, 等.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过渡到超声乳化200余例临床体会[J].四川医学, 2012, 33 (1) :36-38.

[3]赵明涛, 史继娟.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5) :80-81.

[4]蔡金玲, 丁洁, 张士宏, 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9) :1493-1494.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2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超声乳化;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25-01

目前,老年性白内障已经成为了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日常生活照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手术治疗作为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疗效好、安全、时间短、创伤小已经成为了医患双方的共同目标[1]。为了对白内障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为对象,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眼患病,且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加入本研究,将其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中有19例女性,21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54—87歲,平均(57.4±2.3)岁,患者的病程为2—14年,平均(12.3±1.5)年;对照组中有17例女性,23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44—85岁,平均(50.6±1.9)岁,患者的病程为1—16年,平均(11.4±1.8)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基本一致,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本研究的超声乳化仪以及人工晶体均由美国storz公司所提供,人工晶体的材料主要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光学直径为5.5mm。对照组: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来进行散瞳处理,并对其进行表面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11点方位角膜缘后2mm处行隧道切口,其切口长度为7mm,然后对其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然后超声乳化来抽吸晶状体核,再将其皮质吸出,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观察组: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来进行散瞳处理,并对其进行球后麻醉或表面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11点方位角膜缘后2mm处行巩膜隧道切口,其切口长度为5.5mm,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采用粘弹剂针头来将晶体核拨入前房,并用注水圈匙将晶体核圈出,抽吸皮质,然后再置入硬质后房人工晶状体于囊袋。

1.3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纳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用%来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结果用卡方来进行检验。将P值大小作为判断统计学是否有意义的标准,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1天视力大于5.0的人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天、3个月视力大于5.0的人数差异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其首要任务就是让患者复明,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眼科治疗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小切口手术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所谓的小切口手术主要是指手术切口低于6mm,并在此切口内将白内障摘除。目前,小切口白内障切除术包含了超声乳化手术以及非超声乳化手术这两种方式,此种手术仅需在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麻醉过度而对患者的眼部组织造成损害。

有学者认为[3],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超声乳化治疗是一种安全、成熟、有效的治疗技术,但其对于硬核性白内障以及过成熟期白内障等特殊情况,该治疗方式的效果相对较差,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则是其首选方式。有研究资料显示[4]-[5],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角膜散光的主要原因为缝合对角膜屈光、切口大小等,切口越大,其在术后出现散光的可能性也变得越大。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1天后,两组视力大于5.0的患者人数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天,3个月后视力大于5.0的人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结果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仍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纳入研究的病例人数较少;二是病历的选择过于理想化,所有患者均为单眼患病。

通过对本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两种治疗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基本一致,且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基本一致。基于此,为了提高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效果,一定要根据其患眼的具体情况来对手术方式进行选择,且尽量行小切口,以便于在短时间内让患者的视力恢复,降低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此外,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还必须掌握好手术技巧以及相关适应证,以便于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白慧然,张辉,李卉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巩膜咬切术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2990-2991.

[2] 郑卫东,谢茂松,黄礼彬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5):516-519.

[3] 赵镇芳,段香星,宋亚玲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07-1408.

[4] 高云仙,银丽,赵勇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691-2692.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入住本院的白内障患者,共200例(226眼)。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5±6.18)岁。其中男104例(118眼),女96例(108眼),术前的最好视力0.1,最低视力光感-0.3。核硬度为Ⅱ~Ⅳ度。

1.2方法

根据SRKⅡ公式,计算手术中应植入人工晶体的屈光度的度数。术前进行血尿便检查、心电图、空腹血糖及眼科常规检查,术前3 d诺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常规内眼准备。术前30 min散瞳至8 mm。

以穹窿部为基底做膜结瓣,注意及时止血,角巩膜缘后2 mm处做长约5.5 mm直线切口,巩膜板层隧道式切开透明膜区,穿刺进入前房,板层进入透明角膜约2 mm,注入粘弹剂。切口呈梯形,外口小内口大。行环形式撕囊,勿间断,水分层及水分离应充分,扩大内切口宽度,将晶体核用碎核刀切成两半,并从囊袋中取出,抽吸出残留的皮质,然后将黏弹剂再次注入。先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再次抽吸出黏弹剂,观察切口是否完全自闭,依据切口自闭情况选择是否进行缝合。在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1,2]。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一切反应,注意是否会出现并发症。在手术1个月后,对患者的视力进行随访。

2 结果

患者视力≥1.0的有18眼,所占百分比为8.0%;患者视力≥0.5的有156眼,百分比为69.0%;≥0.1的患者有35眼,占15.5%;<0.1的有17眼,占7.5%。与患者术前最好视力0.1相比,明显改善。发生并发症9例(15眼),发生率6.6%,经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后均缓解。见表1。

3 讨论

白内障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中利用手术进行摘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3]。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两种常用的手段,疗效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需要的设备价格不菲,手术费用高,不易被基层患者接受,同时其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增加基层医院开展的难度。而小切口囊外摘除则价格低廉,技术准入水平低,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本组病例中,仅有7.5%的病例视力在术后1个月后仍在0.1以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该研究结果与石剑锋[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疗效得到充分证明。为保证手术治疗,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手术切口选取适当位置。

在实施手术的时候,所进行切口的位置不能太靠前面,巩膜隧道的位置也不能过短,否则不容易保证前房合适的深度的;一旦位置发生靠后的情况,一定会给手术操作上带来一定的操作难度,在巩膜瓣的厚度选择上,最好是以1/2巩膜厚度最佳。倘若厚度太薄,在实施中,分离巩膜隧道的时候就会相当的困难,在手术后还会发生渗漏的现象,倘若在厚度上太厚了,也会出现问题,如果稍微一用力,就会不小心刺破眼球部分或者伤害睫状体。

3.2 手术切口大小、切口位置和缝线与角膜散光方面之间的联系。

现在有很多临床资料中显示,白内障摘除加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手术中的切口和缝合的时候对眼睛的角膜屈光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将是造成术后患者出现角膜散光的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手术中的切口越大,切口越接近眼睛的近视轴的地方,越容易造成散光现象的出现。比如说,在角膜的边缘12 mm大切口时,出现散光的情况是在巩膜隧道式小切口处的2~4倍。切口越接近眼角膜部分,出现手术性散光的情形就会很大,此外在缝线的时候,如果缝线的力度不均匀,也会使得所产生的张力不均,这些因素都会对角膜曲率产生一定的干扰。

3.3 小切口手术的关键是对于晶体核的水分离和圈出。

在利用圈匙套核或切核时,必须在前房和核与后囊之间利用粘弹剂充满整个地方,目的是为了对角膜内皮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帮助形成器械进入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圈核的时候要多轻压后唇,尽量避免核与角膜内皮进行相互的触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利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临床中已经收到了很好的疗效,患者在手术后,眼睛恢复效果明显,视力也在短期内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发症少。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并不是很贵,适合在一些比较不发达的医院使用,能够有效地进行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是一项非常好的治疗手段,所以,应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可提高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例(22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手术后1个月患者视力进行调查和记录。结果 在手术治疗后的1周,对患者的视力和角膜曲率进行检测,患者视力≥1.0者18眼(8.0%),≥0.5者156眼(69.0%),≥0.1者35眼(15.5%),<0.1者17眼(7.5%);发生并发症15眼(6.6%)。结论 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散光小及费用低的特点,是一项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参考文献

[1]李爱琴,许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0):4731-4732.

[2]孙云玲,李福芝.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报告.临床眼科杂志,2009,7(2):152-153.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入住我院的96例 (102眼) 老年白内障患者 (2012年10月—2015年12月) 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将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96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对照组48例 (50眼) , 中男26例、女22例, 年龄60岁~84岁, 平均年龄 (69.57±1.35) 岁;疾病分型:25例为老年性白内障, 14例为代谢性白内障, 9例为并发性白内障。

试验组48例 (52眼) 男7例、女21例, 年龄61岁~83岁, 平均年龄 (69.66±1.45) 岁;疾病分型:26例为老年性白内障, 13例为代谢性白内障, 9例为并发性白内障。

2组一般资料 (年龄、疾病分型等)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48例 (50眼) 老年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术治疗, 具体手术方法为:对患者实施表面麻醉, 待麻醉效果满意后, 对患者实施开睑操作 (使用开睑器) , 从11点钟处开始手术入路, 做一手术切口 (长度约为3 mm) , 向患者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对其实施水分层以及水分离。使用超声乳化仪将晶状体吸除, 对皮质实施注吸, 然后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和囊袋, 将人工晶体植入患者囊袋内,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位置, 清除前房内的粘弹剂, 向手术切口内注入平衡盐溶液, 恢复前房深度, 对手术切口实施检查。手术结束后, 对术眼实施包封 (复方妥布霉素眼膏) 。试验组48例 (52眼) 老年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 具体手术方法为:在手术开始前, 使用500 m L平衡液冲洗术眼结膜囊, 然后对患者实施散瞳 (复方托吡卡胺眼液) , 对患者实施表面麻醉, 待麻醉效果满意后, 对患者实施开睑操作 (使用开睑器) , 剪开上方球结膜, 对其实施电凝止血, 于患者巩膜上方做一手术切口 (长度为5.5 mm) , 对透明角膜实施穿刺进入前房, 放出房水。向患者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进行撕囊操作, 对其实施水分层以及水分离, 将患者的晶状体核上部抬起, 松动晶状体核, 扩大手术切口, 向晶状体核下方注入粘弹剂, 取出晶状体核 (注水圈套器) , 抽吸晶状体残余皮质, 然后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和囊袋, 将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囊袋内。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位置, 吸出残留粘弹剂, 检查手术切口的水密状态, 手术结束后, 对术眼实施包封 (复方妥布霉素眼膏) 。

1.3评价指标

分析比较2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角膜散光度、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角膜散光度、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2组术后角膜散光度、视力恢复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4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中, 有1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9.58%;试验组4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中, 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2.92%;2组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 临床治疗白内障主要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2]。

本研究为了分析比较老年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的疗效, 对患者分别实施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研究中发现, 两种手术的疗效相当, 但各自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超声乳化术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创伤较小等优势, 但其手术费用较昂贵, 对医疗设备的要求较高, 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较难实施[3]。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自闭性好、散光小、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势, 相比于超声乳化术, 具有手术费用低、操作简单、对医疗设备的要求较低等优势, 可在基层医院开展。此外, 有研究证实, 对患者实施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能有效减轻患者角膜的损伤程度, 改善角膜散光情况,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视力, 且患者不易出现虹膜损伤、后囊破裂并玻璃体脱出、悬韧带断裂、角膜水肿等并发症, 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但为保证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 主管医生应认真检查患者泪膜功能, 了解患者结膜、角膜的情况, 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手术时间。 (2) 在手术过程中, 应尽量减少表麻药物的使用次数, 缩短手术时间。 (3) 术后, 告知患者尽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 少用激素类滴眼液。

本文试验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角膜散光度、视力分别为0.93±0.58、0.75±0.18, 而对照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角膜散光度、视力分别为0.92±0.61、0.76±0.16, 对其进行比较可知, 试验组和对照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角膜散光度、视力恢复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对患者使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的疗效相当, 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以及视力情况。对照组4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58%, 比试验组患者高出16.66%, 说明相比于超声乳化术, 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应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预后。周霞[4]等报道, 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的高龄白内障患者 (B组) 术后7 d的视力有效恢复率显著高于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的高龄患者 (A组) , 但2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视力有效恢复率无显著区别 (P>0.05) , 同时;其发现A组患者术后发生后囊破裂和术后角膜水肿的概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 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通过研究认为, 相比于超声乳化术, 对高龄白内障患者应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 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且疗效较显著。该结论和本研究的结论类似, 均认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切实可行。

综上所述, 应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 值得在各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九三, 金美华, 王勇懿, 等.硬核性白内障小切口摘抄除术与超声乳化术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36) :65、67.

[2]赵洁.不同术式在老年性白内障治疗中的综合疗效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8) :168.

[3]陈建辉.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5, 37 (1) :32-34.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8例 (122眼) 全部为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 男50眼, 女72眼。年龄60岁~91岁, 平均年龄74岁。视力在LP/30 cm~Fc/30 cm之间, 光定位及辨色力均正常, A B超及角膜曲率计检查了解玻璃体、视网膜情况及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 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检查眼压, 均在正常范围。

1.2 手术方法

托吡卡胺眼水充分散瞳, 做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及结膜下浸润麻醉, 开睑器开睑, 上直肌固定缝线, 沿上方角膜缘剪开球结膜, 巩膜表面烧灼止血, 上方角缘后1.5 m m做长约6.5 m m反眉状1/2厚度巩膜切口, 做隧道至透明角膜内1 m m, 平行虹膜面穿透入前房。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 直径约7 m m, 水分离后再次注入粘弹剂, 扩大切口使内切口大于外切口, 轻轻旋转晶状体核, 使之浮起, 尽量全部旋入前房内。在晶状体核上方及下方注入粘弹剂, 以便产生足够的操作空间, 右手持晶状体圈小心伸至晶状体核后方托住晶状体核, 使之与虹膜面平行, 不对后囊膜施加压力, 晶状体核未完全进入前房的, 轻轻上托使之进入前房。再次向晶状体核上方及下方注入粘弹剂, 左手持晶状体圈, 右手将人工晶状体定位钩小心伸入前房, 紧贴晶状体核至中心处, 轻轻下劈, 有落空感时停止, 将晶状体核旋转45°后按前述方法再劈1次, 如1/4晶状体核未完全游离, 可重复劈和侧向用力使之游离并托出。按同样的方法再劈开1/4晶状体核托出, 剩余1/2核即可顺利托出, 注吸针头清除残余皮质, 后囊浑浊者抛光或撕开后囊膜, 注入粘弹剂, 植入人工晶状体, 切口不缝合。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

包扎术眼4 d, 每日换药。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 m g, 每日1次, 4 d后隔日1次, 1周后停止注射。局部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用裂隙灯观察切口愈合、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验光、测眼压及检查眼底情况。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100眼, 占81.96%, 矫正视力≥0.9者80眼, 占65.57%.

2.2 并发症

2眼后囊膜破裂, 为劈核时用力掌握不当, 人工晶状体定位钩划破后囊, 剪除脱出玻璃体后, 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 术后瞳孔轻度散大上移。角膜轻度水肿6眼, 1周内恢复, 中度角膜水肿3眼, 4周内恢复。术后散光病例少, 且度数小, 均在50度以内。无眼压升高及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病例的发生。

3 讨论

3.1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和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的日益完

善, 其并发症已逐渐减少, 术后角膜散光已成为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而术后角膜散光的产生主要与手术切口大小、位置、形态和是否缝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手术切口越大, 术后散光越大, 两者成正比[1,2,3]。虽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其切口小、愈合快、术后散光小及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在眼科迅速发展, 但对缺乏设备的基层医院而言是无法开展的。我们采用劈核技术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减少或避免了散光的产生, 有效地提高了广大白内障患者的有效视力。

3.2 白内障手术切口向小切口、微切口方向发展, 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已完全替代了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在此基础上, 劈核技术联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具有恢复快、散光小的优势。我们采用晶状体圈与人工晶状体定位钩双向夹击的方法劈核, 劈核时不宜用力过大, 要求一次到位, 否则可能会伤及后囊膜, 带来一些麻烦;应多次劈, 并可轻轻侧向用力, 使楔状晶状体核游离, 由于晶状体核已完全进入前房, 只要掌握好晶状体圈的位置, 就不至于对后囊及晶状体悬韧带产生损伤。在粘弹剂使角膜内皮与晶状体核之间产生一定操作空间的情况下, 此时再进入人工晶状体定位钩, 只要小心一般不会触及内皮, 切忌紧贴晶状体核进入。本组角膜水肿病例可能由于托出晶状体核时触及内皮或前房注水损伤内皮所致。

总之, 劈核技术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减少了散光, 将核劈为多块分次取出, 避免了核大口小强行取出时对角膜的机械损伤, 尽快提高了有效视力,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对于基层医院尤其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琦, 盛耀华, 李增琦.小切口超乳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6) :454-455.

[2]Reading V M.Astiqmatism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J].Br J Ophthalmol 1984, 68 (2) :97-104.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6例90眼白内障患者, 其中, 男48例52眼, 女38例38眼;患者年龄为52~83岁, 平均年龄为 (67.47±1.32) 岁;分析患者病情, 其中, 30眼为老年性白内障, 24眼为并发性白内障, 28眼为代谢性白内障, 8眼为外伤性白内障;分析患者核硬度, 其中29眼为Ⅲ级核, 42眼为Ⅳ级核, 19眼为Ⅴ级核。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 均进行心电图、胸片、空腹血糖、肝肾功能以及血尿粪三常规进行检查, 通过A超、角膜曲率、眼压、裂隙灯、视力及彩超对患者眼部进行检查。手动及最佳矫正视力不超过0.2, 在手术前通过苏州医疗器械总厂生产的YT2A角膜屈率计测定患者角膜屈率;通过天津市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W-1000A超测定患者眼轴长度;通过SRK-Ⅱ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3d, 患者每日采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局部点用4次[1]。

1.2.2 手术方法

采用2m L混合液 (同等量的2%盐酸利多卡因和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 对患者实施球后阻滞麻醉, 通过上直肌缝线的方法对患者眼球进行固定, 选取患者上方穹隆部结膜瓣为基底, 止血后依据患者核状况, 在患者角膜缘前3mm处做一直线形巩膜隧道板层切口, 长度为4~6.5mm, 深度为巩膜厚度的1/2, 在板层巩膜下潜行向前分离, 至透明角膜缘内约1mm, 实施穿刺, 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后, 采用环形撕囊方式分离水分层及水, 之后通过旋转的方式从囊袋内取出核, 同时在核周围注入适量的黏弹剂, 使核保持悬浮, 在通过晶状体圈匙进入核同后囊中间时, 通过晶状体调位钩将核表面固定, 娩出核, 将剩余皮质冲吸干净, 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保持前房深度, 让角巩膜切口处于闭合状态, 并以水密状呈现, 不需实施缝合措施。实施手术治疗后, 患者选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局部点用。并持续3d使用全身抗生素, 避免出现感染现象[2,3]。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P<0.05, 证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治疗效果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d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 (81/90) ;治疗1周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5.40% (83/87) ;治疗1个月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4.05% (79/84) ;治疗3个月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3.90% (77/82) 。对比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 没有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值见表1。

2.2 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 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其中, 4眼出现后囊膜破裂现象 (4.4 4%) , 5眼出现悬韧带断裂现象 (5.56%) ;实施手术治疗后, 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11%, 其中, 1眼出血 (1.11%) , 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1%) , 1眼神经萎缩现象 (1.11%) , 5眼迟发性葡萄膜炎 (5.56%) , 11眼角膜水肿 (12.22%) 。

3讨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即通过同轴光照明, 实施的显微手术, 该种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刺破、撕去患者眼球前囊的中央部分, 娩出晶体核, 之后采用白内障同步注吸针头将囊袋内的皮质吸净, 使晶体后囊及周边的前囊保留完整[4,5,6]。该种手术具有保留晶体后囊, 便于植入及固定人工晶体的优点。通过本次研究表明,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 孙林.无缝线梯形巩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09, 17 (3) :240-242.

[2]李仁芳.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9, 29 (1) :49-50.

[3]Lee JS, Hou CH, Yang ML, et al.A different approach to assess resident phacoemulsification learning curve:analysis of both comple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s[J].Eye (London, England) , 2009, 23 (3) :683-687.

[4]刘平, 闫海, 王新.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2, 20 (8) :596-597.

[5]Amir F, Mohammad A, Javadi F, et al.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during phacoemulsifcation:bevel-up versus bevel-down phaco tip[J].J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 2011, 37 (11) :1971-1976.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我院共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90例,年龄48~96岁,平均65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60例,并发性白内障30例;合并高血压86例,糖尿病50例,慢性支气管炎26例,心律失常8例。白内障核硬度参照Emery分级标准[3],根据晶状体核的颜色將核分为5级:Ⅰ级:晶状体透明,无核,软性。Ⅱ级;晶状体核呈黄白色或黄色,核软。Ⅲ级:晶状体核呈深黄色,中等硬度核。Ⅳ级:晶状体核呈棕色或琥珀色,硬核。Ⅴ级:晶状体核成棕褐色或黑色,极硬核。本组病例中Ⅲ级核96只眼,占33.10%;Ⅳ级核只126眼,占43.45%;Ⅴ级核只68眼,占23.45%。术前视力光感-0.1的230例,0.1~0.2的60例。

1.2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常规做血细胞分析、凝血相检查、尿常规、血糖、心电图检查,摄胸片,必要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合并全身疾病者给予相应的治疗,高血压患者术前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00mmol/L以下。眼部情况:常规裂隙灯检查眼前节,散瞳后晶状体按Emery分级标准分级,眼底镜检查,冲洗泪道,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眼科AB型超声检查,并用SRK-II自动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的度数。

1.3 手术方法

术前1h美多丽眼液散瞳,使瞳孔充分散大。术中常规采用心电监护,部份患者吸氧。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后,2%利多卡因注射液与0.75%布比卡因注射液的1∶1混合液行球周麻醉,手法加压软化眼球及降低眶内压。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在正上方做一长约5~7mm的反眉形隧道切口(切口的大小根据核大小而定),用月形隧道刀板层分离巩膜隧道至角膜缘内1.0~1.5mm的透明角膜处,用角膜刀刺入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囊,直径约5~6mm,水分离,水分层,注水圈匙挽核,吸净皮质后,前房再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沟交换黏弹剂,恢复前房及眼压,检查切口水密程度,必要时切口中央用10-0缝线缝合1~2针。特别是对于不能按医嘱复诊、高龄或配合较差的患者,也应常规缝合1~2针。对合结膜切口,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包扎术眼。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术后1m,裸眼或最佳矫正视力0.5以上的166眼,0.3~0.5之间的99眼,0.1~0.3之间的15只眼,0.05~0.1的10眼。脱盲率100%,脱残率91.38%(裸眼或最佳矫正视力在0.3以上)。

2.2 术中并发症

术中悬韧带断离18眼,后囊膜破裂15眼。

2.3 术后并发症

角膜水肿36眼经治疗,5d后全部消退,未出现角膜失代偿;前房出血5眼,治疗后好转,未出现角膜血染、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迟发性葡萄膜炎16眼,治疗后好转,未造成视力损害;视神经萎缩3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20只眼AMD患者,虽然术后视力恢复较差,低于或等于0.2,但和手术前光感、数指的视力相比,也有一定改善,患者基本生活可以自理。无切口裂开发生。

3 讨论

白内障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可达100%,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攀枝花市属于西部地区,因经济和交通等原因致使很多老年白内障患者,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农民就医时间延迟,导致硬核白内障较多,所以本组白内障的晶状体核均为Ⅲ、Ⅳ、Ⅴ级,其中Ⅳ、Ⅴ级核194只眼,占66.90%。

非超乳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术中施行巩膜隧道自闭式小切口,其力学原理是反眉形切口两端牵引力类似斜拉桥拉力,维持切口不裂开;内切口在眼内压作用下成活瓣自闭,操作时前房不塌陷,术中前房稳定,术后反应轻[2,5]。

角膜内皮水肿及虹膜反应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机械性刺激是术后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6]。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手术方式,具有很多优点,但超乳手术更适合应用于Ⅱ级核、Ⅲ级核的白内障患者。因为对于Ⅳ级以上核的白内障,在操作过程中超声使用能量大、时间长、对角膜内皮造成损害大,引起术后近期内角膜水肿[7]。本组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核均为Ⅲ、Ⅳ、Ⅴ级,如果采用超声乳化术则所需能量较高,碎核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角膜内皮损伤及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影响视力恢复。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避免了较高的超声能量对角膜的影响,采用黏弹剂保护下手法娩出晶状体核,安全性较高。并且非超声乳化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不受硬核的限制,具有切口小、不需要缝合、散光小、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在本组病例中脱盲率达到100%,脱残率达到91.38%。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实为摘出硬核白内障的较好的术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8]。

参考文献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4.

[2]张效房,吕勇,马静,等.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5):501~502.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6.

[4]杨炜,赵新荣,邱明磊.高龄患者术后低视力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5):447~449.

[5]徐国兴,胡建章,王婷婷,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体超微结构的研究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13):94~96.

[6]赵勇洁.小切口和超声乳化术在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对比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7,27(5):369~371.

[7]叶计芬,梁锋,詹卫群.隧道切口硬核白内障摘出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5):350~351.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78例) 300眼, 男148例, 女130例。年龄47~85岁, 平均69.6岁。其中253例 (264眼) 为老年性白内障, 25例 (36眼) 为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 术前视力矫正视力<0.1者216眼, 0.1~0.25者73眼, 0.3者11眼。全部患者均住院做全身及眼部常规检查, 均由同一术者行该手术, 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23眼 (占7.67%) , 伴玻璃体脱出者16眼 (占5.33%) , 术中3眼因后囊破裂较大, 玻璃体丢失过多, 放弃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3个月。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及2%利多卡因球后阻滞麻醉, 于上方角膜缘作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 长约8 mm, 烧灼止血, 于上方角膜缘后2 mm作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 深达1/2巩膜厚, 长5.5~6 mm, 向前作巩膜隧道至角膜缘前界约1 mm, 于12点位穿刺进入前房, 注入粘弹剂, 行开罐式截囊或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水分层后转核, 使皮质与核完全分离, 暴露核的赤道部, 转核至前房, 核前后分别注入黏弹剂以保护角膜内皮及后囊, 扩大内切口成扇形, 借助心形圈套器娩核或劈核后娩核, 注吸残余皮质后, 向囊袋内注入黏弹剂,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吸出黏弹剂, 切口视水密情况缝合或不缝合, 术毕,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 mg, 涂抗生素眼膏, 包扎术眼。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矫正视力<0.1者1眼, 0.1~0.25者3眼, 0.3~0.4者8眼, 0.5~0.8者11眼。

2.2 术中后囊破例的时间及人工晶体植入方式:

发生在开罐式截囊或连续环形撕囊时4眼, 娩核或劈核时6眼, 注吸残留皮质时9眼, 植入人工晶体时4眼。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20眼, 二期悬吊型晶体植入3眼。

2.3并发症:

23眼中均有轻重不等角膜水肿及内皮皱褶, 基本于1~2周消退, 由于眼压控制稳定, 及时给予高渗糖点眼, 无大泡性角膜炎发生。术后瞳孔散大变形移位者3眼, 人工晶体轻度下移者5眼, 随访3个月均无明显变化及发生视网膜脱离。

3 讨论

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采取巩膜隧道自闭式切口, 前房及眼内压保持相对稳定, 使术中眼内操作更安全, 但后囊破裂是该术式最常见并发症, 据文献报道, 发生率为5%~8%[2]。因其可发生在术中不同步骤, 引起眼部多种并发症, 故术中处理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视力。我们对本组病例术中后囊破裂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3.1 麻醉不充分或麻醉部位不准, 眼压控制不良:

麻醉不充分或麻醉部位不准, 导致患者精神紧张, 眼球随意转动或自觉疼痛, 麻醉后眼压降低不充分或球后麻醉引起球后出血, 致使眶压升高, 眼压升高, 晶状体前移, 前房变浅, 玻璃体膨隆以致后囊破裂。

3.2 截囊或撕囊时后囊破裂:

截囊时插入囊膜过深, 撕囊时用力过猛导致前囊放射状撕裂延伸至后囊, 悬韧带断裂导致后囊破裂[4]。

3.3 晶体娩出过程中后囊破裂:

手术切口太小或撕囊过小[3], 造成娩核困难, 晶体悬韧带发育不良, 撕囊时造成晶状体轻度移位, 娩核时对晶状体核深浅掌握不好, 劈核时用力过大, 致核在前房内翻转, 或刀头劈空而刺破后囊。

3.4 注吸残余皮质及抛光过程中后囊破裂:

截囊不充分, 注吸残余皮质时误吸残留前囊膜, 后房压力高, 前房不稳, 注吸针头和管道阻塞, 瞳孔不够大盲目抽吸, 抛光时误吸后囊。

3.5 植入人工晶体时后囊破裂:

植入晶体时黏弹剂未能充分下压后囊, 推入下袢时晶状体光学部分超过瞳孔中线, 植入上袢时越过瞳孔上缘下压过低或突然放开上袢, 弹力过大, 调整晶体时上下袢夹住囊膜均可造成完整的后囊破裂。

3.6 后囊破裂的处理:

术中及时发现后囊破裂至关重要, 后囊破裂时最初表现为前房加深, 后囊反光消失, 玻璃体进入前房。一旦发生后囊破裂, 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术前术中控制好眼压, 对防止玻璃体脱出具有重要作用。当后囊破裂时, 要避免前房消失并减少不必要的灌注, 首先在破口处注入黏弹剂, 维持前房的稳定, 阻止玻璃体通过破裂的后囊进入前房, 手术操作应轻巧, 严密观察前房深度, 增加操作空间, 保持注吸平衡。 (2) 在处理玻璃体脱出时, 尽可能的保留更多的囊膜以便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如有玻璃体脱出, 可使囊膜剪快速反复剪切前房内瞳孔区的玻璃体, 处理好溢出的玻璃体, 可有效的防止瞳孔上移, , 然后再将嵌顿于切口处的玻璃体用棉签蘸出清理干净。由于该手术切口小, 隧道式切口有自闭作用, 玻璃体脱出量一般较少。尽可能地将周边部残留的晶状体皮质清除干净, 利用黏弹剂的假可塑性和软推压作用分隔玻璃体和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避开玻璃体, 用干吸法抽吸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保护晶状体后囊, 防止裂口扩大[6]。 (3) 根据后囊破口的大小、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后囊破口较小, 面积不超过1/2, 破口未延伸到赤道部又无玻璃体脱出者, 仍可将人工晶体植入到囊袋内, 植入时需仔细寻找人工晶状体支撑点, 使袢远离破口位置, 操作上一般直接植入人工晶体, 尽量不旋转人工晶体, 不挤压后囊, 以免后囊破口扩大, 对于破口大于1/2有部分残余囊膜者, 可将后房型人工晶体置于残留的前囊上睫状沟内。对于后囊缺失较大, 玻璃体脱出较多, 无后囊支持者, 需行前段玻璃体切除, 尽可能一期植入后房悬吊型人工晶体, 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痛苦, 避免因组织粘连对二次手术带来的困难,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后囊破裂是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常见并发症, 郭海科[5]等认为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主要为机械原因, 多是在娩核、皮质吸出、抛光、植入晶体时操作不当发生, 处理得当与否, 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将核从后方拖到前房, 并娩出巩膜隧道小切口, 是手术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如操作不当, 不但可使晶状体后囊破裂, 还可增加对角膜内皮的损伤[7]。因此, 预防和妥善处理后囊破裂, 防止玻璃体丢失是术中关键步骤, 必须引起术者的高度重视。只要正确及时的处理, 术后仍可以恢复满意的视力, 而且无需特殊手术设备, 所以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仍是适合我国国情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使患者获得长远的良好视力而且又最经济的手术。

参考文献

[1]张效房, 吕勇, 马静, 等.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0, 22 (5) :501-502.

[2]王琳, 王兴淼.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中后囊破裂[J].眼科新进展, 2003, 23 (2) :102.

[3]胡博杰, 李筱荣.白内障晶状体后囊破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 27 (11) :1305-1307.

[4]鄢秀菊, 杨莉.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的临床分析[J].美中国际眼科杂志, 2002, 2 (3) :49.

[5]郭海科, 李林, 杨瑞明, 等.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类型分析及处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96, 18 (2) :84-93.

[6]俞颂平.静态抽吸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是的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 2001, 9 (4) :209-210.

上一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下一篇: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