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

2024-06-05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共4篇)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 篇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 给予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治疗, 并取得显著性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56~82 (65.3±4.8) 岁;发病眼睛共53只, 术前患者视力分别为:0.02~0.05 12只眼, 0.06~0.08 16只眼, 0.1~0.3 25只眼;晶体硬度:9只眼为Ⅱ级, 15只眼为Ⅲ级, 22只眼为Ⅳ级, 7只眼为Ⅳ级。

1.2 方法

麻醉后, 做个结膜瓣, 并将穹窿部作为结膜瓣的基底, 在和角膜缘相隔2.5mm处, 形成7mm的宽度, 使一半的巩膜瓣层隧道进入到透明状的角膜中, 进入大约1.5mm, 然后在第二点透明缘中进行穿刺, 并形成手术辅助切口, 进入到前房位置, 将其作为巩膜瓣层隧道12点位置, 然后将高黏弹性物注入前房中。利用破囊针, 进行环形撕囊, 长度为5.5mm, 然后用水将前囊有效分离, 将内部切口延长到3.2mm, 将超声乳化头置入到前房内, 通过劈核法将晶体核打碎之后再取出。将残留皮质有效吸出, 然后将高黏弹性物注入到前房和囊袋中, 把内部切口延长至6.5mm, 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其中。超声乳化消耗能量46%~60%, 平均52%, 超声时间约为75~250 (平均98) s, 灌注压在75mm Hg左右。若手术切口为出现渗漏现象, 即可结束手术;若切口出现渗漏现象, 则需对巩膜瓣进行有效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情况

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经过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后, 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性改善, 与术前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2.2 眼压情况

术前患者眼压在23~50 (25.1±4.2) mm Hg, 经过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后, 患者眼压在10~23 (15.8±3.6) mm Hg, 术前、术后眼压对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3并发症情况手术后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症状, 发生率为12.5%, 其中2只眼睛眼压升高, 1只眼睛白内障, 1只眼睛前房出血, 1只眼睛后囊破裂, 经过后期治疗, 均得到治愈。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严重性疾病, 常见于老年群体,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眼压升高, 眼前段病变, 瞳孔分散、角膜血肿、眼睑肿胀、前囊混浊, 前房浅薄及房角闭合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眼部瞳孔出现阻滞症状, 而瞳孔阻滞与前房浅薄、房角过窄等有关。同时患者并发有白内障, 将增强晶体皮质吸水能力, 使晶体由于过度膨胀而发生位移, 导致前房浅薄、房角过窄, 在前方压力过低时, 将导致虹膜向前移动, 使房角闭合, 从而引发房角阻塞现象。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 给予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治疗,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能够使眼部前段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将眼部瞳孔的阻滞症状有效解除, 同时能够开放房角, 避免房角闭合, 对眼压升高现象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房角粘连严重化, 且术后前房明显加深, 而房角也明显加宽。本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性改善, 眼压均有所降低, 与术前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患者出现白内障、前房出血、后囊破裂、眼压升高等并发症, 但经过后期治疗, 均得到治愈。

总之,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急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0例老年急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给予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治疗, 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性改善, 术后眼压均有所降低, 与手术前相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急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参考文献

[1]孙亚男.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2) :643.

[2]张建成.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13) :49-50.

[3]何宇梅.白内障摘除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3, 32 (13) :46-47.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白内障患者, 所有患者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泪道冲洗无脓性分泌物排出。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31例。试验组男18例, 女13例, 共43眼, 平均年龄 (67.2±4.6) 岁, 根据Emery标准, 核硬度Ⅲ级14眼, Ⅳ级23眼, Ⅴ级6眼;对照组男17例, 女14例, 共39眼, 平均年龄 (66.8±5.2) 岁, 核硬度Ⅲ级13眼, Ⅳ级21眼, Ⅴ级5眼。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局部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手术时行表面麻醉。对照组接受常规切口的囊外摘除晶体植入术, 试验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试验组的手术方法如下:固定上直肌, 制作结膜瓣, 在离角巩膜后界2 mm处做板状层巩膜切口, 长度约为5.0~6.0 mm, 厚度约为1/2巩膜。于巩膜层间做隧道式分离, 进入角膜透明区后穿刺进入前房。将粘弹剂注入前房, 做信袋式截囊, 进行水分离与水娩核, 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并对其位置进行调整, 使用球结膜将创口覆盖, 结膜下注射抗生素。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及术中、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虽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已在许多三级甲等医院等到了广泛的普及, 但在许多基层的医疗单位, 由于受设备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仍然是最常用的术式。而小切口术式时在传统大切口术式的改良后形成, 文献报道白内障患者术后医源性角膜散光度与手术切口的长度呈正相关, 且切口与角膜缘之间的距离越远, 术后的散光程度越低[3]。传统术式所做的切口由于靠近角膜缘而容易造成切口下唇的下垂, 而缝线所产生的拉力对切口的两唇造成了挤压的效果, 使得靠近切口的角膜发生褶皱。这就造成了与切口平行的角膜较为平坦而垂直于切口的角膜不平坦, 并导致了患者在术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不可逆的角膜散光[4]。小切口术式中所做的巩膜隧道增加了切口的闭合力, 使得切口更为稳定。术中所做的活瓣使得前房深度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而房水溢出的风险较低。患者于术后的愈合更佳, 角膜曲率所受到的影响也更少, 故视力恢复好, 散光与并发症也较少见。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良好, 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好, 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佳,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白内障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31例。试验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力、角膜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良好, 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好, 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佳, 值得推广。

关键词: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瑞, 李长生.台盼蓝辅助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过熟期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1 (5) :617-619.

[2]成仲夏, 段灵, 胡宁, 等.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过渡到超声乳化200余例临床体会[J].四川医学, 2012, 33 (1) :36-38.

[3]赵明涛, 史继娟.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5) :80-81.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86例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6~66岁, 病程3个月~3年;囊肿直径最小为4.1 mm, 最大为34.0 mm, 平均直径23.2 mm;囊肿部位:26例患者为单侧, 17例患者为双侧;24例为单纯上颌窦囊肿, 19例合并慢性鼻窦炎;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18~68岁, 病程4个月~4年;囊肿直径最小为4.0 mm, 最大为33.0 mm, 平均直径22.9 mm;囊肿部位:27例为单侧, 16例为双侧;22例为单纯上颌窦囊肿, 21例合并慢性鼻窦炎;两组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颊部压迫感、眩晕、牙痛、反复鼻腔淡黄色溢液、偏头痛等症状;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利用20 ml浓度为1%的地卡因与肾上腺素进行局部麻醉, 麻醉后对患者行鼻内镜检查, 从而明确患者上颌窦内囊肿的部位, 然后利用上颌窦双匙钳将囊壁钳夹取出, 并利用吸引器对上颌窦内的囊液进行吸除, 然后将鼻内镜取出, 将纤维喉镜置入鼻腔中, 置入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将纤维喉镜自头端通过上颌窦开口进入上颌窦, 认真观察是否有囊壁残留现象发生, 若发现残留囊壁应及时将其取出;同时还要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点发生, 若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则要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处理。手术完成后经鼻内镜对鼻腔进行填塞, 手术结束后48 h将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

1.2.2 对照组

给予单纯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利用20 ml浓度为1%的地卡因与肾上腺素进行局部麻醉, 麻醉后利用鼻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 从而明确患者上颌窦内囊肿的部位, 然后在鼻内镜数字显像系统直视下利用上颌窦双匙钳将囊壁钳夹取出, 并利用吸引器对上颌窦内的囊液进行吸除, 手术完成后经鼻内镜对鼻腔进行填塞, 手术结束后48 h将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定[1]

治愈:患者囊肿完全切除, 且患者流涕、头疼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好转:患者囊肿组织残留率<50%, 且患者流涕、头疼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囊肿组织残留率≥50%, 且患者流涕、头疼等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复发:患者窦腔内囊肿形成。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65%, 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1.63%,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上颌窦肿瘤, 该病具有发生较为缓慢, 早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然而随着囊肿的增加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面颊部胀满感、头痛、压痛等症状。传统的鼻内镜下术式及唇龈沟术式虽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等优点, 然而该治疗方式需要凿开上颌窦, 且需切开唇龈沟, 往往会对患者的面部造成较大的伤害,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面部麻木、鼻腔感染、肿胀等并发症[2]。

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可准确的对患者的上颌窦囊肿进行定位, 且具有手术创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等多种优点, 同时该手术方式还有效的对患者的鼻窦骨质及粘膜组织进行保留, 从而有效的保留了患者正常的鼻窦功能[3]。因此该手术方式逐渐得到医生及患者的认可。然而该手术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填塞物取出后出血、牙龈瘘管、鼻面部麻木、鼻泪管损伤、鼻窦腔骨质增生、上颌窦脓肿等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的上颌窦正常功能产生影响。为了防止损伤鼻泪管而经尖牙窝或鼻道开窗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创伤,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上牙麻木、面颊部麻木等现象。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可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

参考文献

[1]张波.鼻内镜下两种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80例临床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 8 (9) :189.

[2]陈爱平.鼻内镜下鼻道双钻孔上颌窦囊肿吸切术36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1, 8 (14) :198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86例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就诊的上颌窦囊肿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41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3.2岁,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3年, 平均病程1.3年;囊肿直径4.1~34.0 mm, 平均直径23.1 mm;囊肿部位单侧53例, 双侧33例;单纯上颌窦囊肿46例, 合并慢性鼻窦炎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鼻内镜系统是由德国生产的STORZ鼻内镜与动力系统, 使用的纤维喉镜是由日本生产的OLYMPUS系统。

1.2.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手术治疗, 对患者展开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选用20 ml 1%的地卡因和肾上腺素, 局部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检查, 确定患者上颌内囊肿的具体位置, 确定位置后采用上颌窦双匙钳钳取囊壁, 同时用吸引器彻底吸除上颌窦内的囊液, 吸除干净后取出鼻内镜, 然后在患者鼻腔内置入纤维喉镜, 置入纤维喉镜时应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 以防对其造成损伤;然后利用纤维喉镜观察患者囊壁情况, 明确是否有囊壁残留, 若有囊壁残留则应及时取出残留囊壁;另外应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现象发生, 若有出血现象发生应及时展开止血治疗。术后通过鼻内镜填塞鼻腔, 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对照组患者仅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 本组患者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局部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检查, 确定患者上颌内囊肿的具体位置, 明确病灶部位后于鼻内镜数字显像系统下采用上颌窦双匙钳钳取囊壁, 同时用吸引器彻底吸除上颌窦内的囊液, 术后通过鼻内镜填塞鼻腔, 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不同方式对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展开治疗, 并对不同治疗方式在该病中的临床总有效率、患者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展开比较。

1.4 判定标准[1]

治愈:治疗后囊肿无残留, 彻底被切除,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囊肿大部分被切除, 残留部分不到1/2,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囊肿有大量残留, 切除部分不超过1/2, 且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复发:治疗后再次形成窦腔内囊肿。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为临床常见病, 病情发展缓慢, 病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但随着病情发展及囊肿增多, 患者可产生面颊部胀满感、压痛、头痛等不适现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2]。因此, 必须要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以往多采用鼻内镜下术式及唇龈沟术式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因具有操作简单、术野清晰等优势而得到认可, 但其也存在有些许不足之处, 比如术中需将患者上颌窦打开, 并要切开患者唇龈沟, 创伤性较大, 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 易引起面部麻醉、肿胀、鼻腔感染等症状, 而且还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感及恐惧感[3]。所以, 为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仍需探寻更安全的操作方式。

目前, 临床上逐渐在上颌窦囊肿中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 该手术方式在确定病灶部位方面的价值较高, 且该术式相对于以往手术方式而言还具有多种优势, 比如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患者恢复时间短等;而且对上颌窦囊肿患者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还可在最大范围内保留患者鼻窦骨质及黏膜组织, 进而可对患者的鼻窦功能进行保留[4]。基于上述优点, 该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该术式也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其在治疗过程中也有不甚完美的地方, 比如其在治疗期间极易导致牙龈瘘管、出血、鼻面部麻木等现象发生, 甚至会损伤患者正常的上颌窦功能[5]。另外, 虽然在鼻内镜作用下可有效的对上颌窦后外侧壁上的囊肿进行切除, 然而由于受到主治医生视角、设备弯曲角度等因素的限制, 鼻内镜往往难以有效的对上颌窦内下壁的囊肿进行切除。此外, 在鼻内镜作用下若上颌窦口开放不当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鼻泪管损伤现象[6]。因此, 为避免对患者鼻泪管造成损伤, 临床上通常采用经尖牙窝或鼻道开窗方式治疗, 使得手术创伤增加, 进而可使患者发生上牙麻木、面颊部麻木的几率增大。

目前, 临床上逐渐在应用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同时联合使用纤维喉镜。纤维喉镜属于光纤设备的一种, 临床上通常将其应用于喉部良性肿瘤、声带息肉、囊肿、小结等咽喉疾病的检查与治疗中。在显微镜显象技术的作用下可有效地对病灶部位进行放大[7]。同时因为纤维喉镜较为柔软, 管腔较小、直径相对较小, 且能够弯曲, 可有效的对视角进行调节, 因此, 其通常不会对解剖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 该设备具有较高的光亮度, 可准确的对囊肿进行定位, 并且可有效的对隐蔽部位的细微病变进行观察和处理[8]。因此, 合理的对鼻内镜及纤维喉镜进行联合使用可有效的对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从而可彻底将囊肿摘除。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展开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后其总有效率、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表明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鼻内镜手术与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在上颌窦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7%、4.65%、6.98%,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5%、11.63%、16.2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鼻内镜,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

参考文献

[1]张波, 许昱.鼻内镜下两种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80例临床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 8 (9) :189-190.

[2]陈爱平, 王彬, 宋桂珍.鼻内镜下鼻道双钻孔上颌窦囊肿吸切术36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1, 8 (14) :198-199.

[3]杨光东, 凌丹, 庹红莲.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单纯上颌窦囊肿27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 5 (2) :223-224.

[4]郭光良, 叶星, 王晓宇, 等.鼻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上颌窦囊肿1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9) :430.

[5]李萍, 王海涛, 程金章, 等.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27 (20) :1156-1157.

[6]周健, 张磊, 邹嘉平.鼻内镜下电凝吸引器治疗上颌窦囊肿.江苏医药, 2013, 39 (9) :1102.

[7]沈敏, 万俐佳, 姜义道.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 43 (22) :2929-2931.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抓班级管理下一篇:茄子嫁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