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甲状腺腺瘤(共4篇)
单纯甲状腺腺瘤 篇1
胸腺瘤是前纵隔的最常见肿瘤之一, 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却很少见, 多见于个案报道。本文就作者经历的该病2例, 诊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倒1
患者女性, 65岁。4年前体检胸片发现右前下纵隔6.0cm×6.0cm类圆形高密度影, 现复查, 同老片对比未有明显变化。4个月前因贫血乏力就诊, 血红蛋白44g/L, 行骨髓穿刺明确为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 而入院。2009年6月8日行手术切除肿块, 术后病理示:A型胸腺瘤 (髓质型, 为良性胸腺瘤) 。术后1、2个月复查网织红细胞>1%, 提示红细胞增生活跃。
1.2 病例2
患者女性, 71岁。4年前因胸腺瘤行胸腺瘤切除及周围脂肪清扫术, 术后病理示:B2型胸腺瘤 (浸润型, 为恶性胸腺瘤) 。术后予放射性治疗。术后2年, 发现右侧胸膜转移, 予化疗。效果不佳。随后2年, 右侧胸膜转移进展。目前因贫血乏力行骨穿证实PRCA。予反复多次输血、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及激素治疗。治疗效果均较差。
2 讨论
人体免疫主要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两大免疫发生的任何障碍均将引起各种免疫缺陷综合征。PRCA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发生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报导称与先天性母子血型不合、胶原性病、变态反应、中毒、肾衰竭、胸腺瘤及恶性肿瘤有关。胸腺与T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关系密切。患者血液中可发现IgG抗体。该抗体可抑制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产生了对幼红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据临床资料统计, 35%~50%的PRCA患者伴胸腺瘤, 而仅有5%左右的胸腺瘤患者伴PRCA[1]。PRCA患者的就诊年龄在6~82岁, 平均46岁。胸腺瘤伴PRCA的平均年龄为59岁。男女发病相似, 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为6周到10年。患者多因胸痛、胸闷、咳嗽、前胸部不适或乏力就诊, 多数患者先因贫血乏力而就诊。贫血可出现于胸腺瘤之后, 也可发生胸腺瘤之前, 本2例均发生在胸腺瘤后。很可能首诊医师是血液科的医师, 需行骨髓穿刺来证实PRCA的诊断, 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胸腺占位性病变。PRCA的内科治疗以免疫抑制剂比较有效。但疗效不持久, 完全治愈者较少。伴胸腺瘤者应尽早安排手术, 切除肿瘤。术前予少量多次输血纠正贫血。一般情况下予胸骨正中切口, 尽量完整地切除胸腺肿瘤。对于浸润性生长的病例, 还应行周围脂肪的清扫。有作者认为, 为防术后复发, 术后常规行胸腺区放射性治疗。病例1中为异位胸腺瘤, 行右胸前外侧切口, 术中发现肿瘤有一蒂连接于心包外, 予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病理为良性, 未予放化疗。病例2中虽行放疗, 但术后2年仍发生转移。胸腺瘤切除是治疗PRCA较好的方法。25%~33%的PRCA患者完全缓解, 20%患者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但大部分的患者术后贫血症状仍继续。如何判断术后PRCA的恢复状况呢?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是一个方便的指标。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后经24~48h, 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才完全消失, 成为成熟红细胞。它的增减可间接地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2]。一般于胸腺肿瘤切除术后1及2个月复查, 若红细胞增生活跃, 则网织红细胞>1% (病例1) 。若于术后2个月复查仍未升高, PRCA基本无自愈希望。侧需进一步医学干预 (病例2) 。对于胸腺瘤术后, PRCA不能完全恢复的患者, 需要内科来干预。反复多次少量输血, 可迅速有效地纠正贫血症状, 但有其弊端, 由于输血量多, 造成含铁血黄素在脏器沉积, 致心脏、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故应从根本上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 应请血液专科继续治疗。一般予环孢素、激素等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关键词: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胸腺瘤
参考文献
[1]李泽坚.实用临床胸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479.
[2]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7.
甲状腺腺瘤200例手术分析 篇2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腺瘤手术的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甲状腺腺瘤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其中28例一侧腺叶全切除术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为3.6%;96例甲状腺摘除术患者复发9例,复发率为9.4%;76例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6.6%。结论:单纯甲状腺摘除术复发率较高,而患侧腺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复发率较低,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甲状腺腺瘤的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切除术;外科手术
Thyroid gland gland lump 200 surgical operation analysis
Chen Bateer
【Abstract】Purpose:Relapse a circumstance after method and Shu of the analysis thyroid gland gland lump surgical operation.Method:Review analysis 200 thyroid gland gland the general data of the lump, surgical operation method, Shu empress relapse a rate etc. circumstance.Result:The empress of the Shu with visit for 12~36 months, 28 among those examples one side gland the whole resection sufferer of leaf relapse 1 and relapse the rate as 3.6%;96 thyroid gland take off in addition to the Shu sufferer relapse 9 and relapse the rate as 9.4%;76 all of the thyroid gland times slice Shu a sufferer to relapse 5 and relapse a rate 6.6%.Conclusion:The pure thyroid gland take off in addition to the Shu relapse a rate higher, but suffer from the whole resection of the side gland leaf's whole resection and time to relapse a rate lower, reasonable of choice surgical operation way can decrease the thyroid gland gland Shu of the lump empress relapse a rate.
【Key words】Thyroid gland gland lump;Thyroid gland resection;Surgical operation
甲状腺腺瘤为外科常见的甲状腺部位的良性的肿瘤,其癌变几率较大,常会伴发甲状腺功能的亢进,占位性压迫气管,临床以手术切除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1]。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0例甲状腺腺瘤手术的一般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例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131例,年龄22~71岁,平均38.3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2.2年。术前均经B超、CT、MRI、ECT等检查确诊,其中左腺叶68例,右腺叶98例,峡部8例,双腺叶26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有颈部肿大或肿块,生长缓慢,少数包块可见生长迅速。可出现情绪变化,吞咽困难,食欲变化,声嘶,多汗,消瘦,心悸等情况出现。
1.3 手术方法:沿颈前低位的顺皮纹行弧形切口,避免横行切断肌层。充分切开上下颈白线,良好显露术野。以肿瘤做为中心行甲状腺的次全切除,切除范围依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切除范围超过周围正常腺体1cm。
(1)25例患者腺瘤位于上极,切除上部腺体,以保留下极腺体的正常。
(2)22例患者腺瘤处于下极,切除下部腺体,以保留上极腺体正常。
(3)29例患者腺瘤处于腺体的中部,切除中部和下极腺体,以保留上极腺体的正常。
(4)96例患者腺体过大,行甲状腺摘除术。
(5)28例一侧腺叶多发腺瘤,行一侧腺叶全切除术。
所有手术时间1~2小时,出血量<250mL,术后行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术后留置引流管24小时,并给予相应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6小时患者可进食流质饮食,并可下床活动。
2.结果
所有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后患者住院12~21天出院。术后随访12~36个月,其中28例一侧腺叶全切除术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为3.6%;96例甲状腺摘除术患者复发9例,复发率为9.4%;76例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6.6%。
3.讨论
甲状腺腺瘤为甲状腺部位肿瘤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甲状腺腺瘤发病较为缓慢,多在数年以上病史,大部分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其表面触摸光滑,可有明显的边界,且质地较为韧实,无周围组织粘连,按压无明显疼痛,可随着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一般直径为3~5cm,也有少量的巨大肿瘤发生[2]。当瘤体体积增大会压迫邻近器官,而不会侵犯邻近器官。有报道成少数患者的肿瘤内部由于出血刺激会使瘤体增大速度迅速增加而出现胀痛,之后会由于出血减少而体积减少。部分腺瘤可发生囊变。大部分病史较长的流体会犹豫钙化而坚硬;部分腺瘤也会进展成为功能性腺瘤,从而引起功能亢进,严重的可发诱发癌变,癌变率有报道称达到10%~20%。甲状腺癌多表现为质地坚硬的结节,表面可触及凹凸不平,而且边界无法触摸清楚,并可扪及淋巴结的肿大,伴有声嘶或霍纳氏综合症[3]。
甲状腺瘤确诊后应于早期进行手术切除。而由于甲状腺所处颈部位置较特殊,无法长时间耐受手术创伤,周围神经及血管分布丰富而密集,麻醉多采用颈丛麻醉或高位的硬膜外麻醉,保持术中患者清醒,以配合手术的操作,以避免术中的神经血管损伤,电刀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减少术中的出血,手术结束时为保持切口美观可采取皮下缝合的方法。目前甲状腺腺瘤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手术,依据肿瘤的大小,多主张行患侧的叶切除及次全切除术,腺瘤摘除术的复发几率较大而不被推荐使用,而由于甲状腺腺瘤约25%左右为多发性[4],所以临床上术中常只能找到比较大的瘤体,因此单纯的腺瘤摘除常会遗留一些小腺瘤,也造成了日后的复发。另外由于甲状腺保密和临近正常组织能帮助患者术后的恢复[5],所以术中操作应尽量保留,减小手术对身体的损害。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200例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情况,得出术后一侧腺叶全切除术,复发率为3.6%;甲状腺摘除术复发率为9.4%;甲状腺次全切术复发率6.6%。由此可见单纯甲状腺摘除术复发率较高,而患侧腺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复发率较低,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甲状腺腺瘤的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李正江,唐平章.甲状腺肿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0):3-6.
[2] 高力,谢磊,叶学红,等.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180例甲状腺癌的手术体会[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300-303.
[3] Castro MR,Gharib H.Continuing controvers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ryorid nodules[J].Ann Intern Med,2005,142:926.
[4] 屠规益.甲状腺外科的国际动向及评价[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4):310-313.
[5] 许金星,王建群,陈世权.甲状腺腺瘤156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2006,28(3):89.
单纯甲状腺腺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瘤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B超、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激素检查,明确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瘤。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的颈部或甲状腺疾病;(2)患者不同意进行随机分组,拟选定特定手术方法者;(3)细胞学检查发现恶变或其他病变;(4)患者不具备术后随访条件。最终入组100例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采用SAS 12.0生产随机数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7.13.8)岁;肿瘤数目:单发:40例,多发10例;部位:左侧14例,右侧29例,峡部7例;肿瘤直径1.0~5.8 cm,平均(2.81.9)cm;病理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21例,甲状腺腺瘤29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6.93.1)岁;肿瘤数目:单发:38例,多发12例;部位:左侧16例,右侧29例,峡部5例;肿瘤直径1.5~6.0 cm,平均(3.81.9)cm;病理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腺瘤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数目、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同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行全麻插管麻醉,于胸骨柄正中上方1.5~2.0 cm处沿皮纹横切一长度约5.0 cm大小的手术切口,双侧甲状腺瘤者适当扩大切口,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的氯化钠溶液15 mL预防皮下出血,常规分离皮肤、游离皮瓣、皮下、颈阔肌,尽可能保留纵向肌群完整性,沿颈白线切开暴露甲状腺,对疑似恶变者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采用7~0线大圆针缝合良性肿瘤,切下甲状腺腺瘤,充分止血后关闭手术切口,采用无创缝合线缝合手术切口,稍加压包扎即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切除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术后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疼痛,手术切口美容评分[2]、术后不良反应。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手术切口美容评分采用10分制,10分表示于术前一致,0分表示极度丑陋,由患者本人及医师分别做出评分,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WILCOX检验。检验水准定位α=0.05,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术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切口美容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血肿,1例声音嘶哑,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1,P=0.04)。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目前,医学界认为该病为单克隆性肿瘤,通常情况下,该病表现为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质地柔软、生长缓慢、无脉管浸润的实体瘤[3]。该病的恶病发生率约为10%,但如果及时有效处理可有效避免疾病恶化或癌变,因此早期发现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
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采取大切口的手术治疗,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瘤患者对于手术美容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如何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手术切口长度,保护颈前肌群,降低因为手术对颈部美容学的改变程度。
我院采取小切口手术,该手术在不切断颈前肌群的前提下,通过颈部白线暴露甲状腺,避免了对颈前浅静脉群的缝合与结扎,有效地降低手术的创伤程度,有效地避免了创口浅静脉与淋巴回流系统的损伤,从而显著缓解创口的水肿程度,减少了刀口的隆起高度,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4,5]。
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行甲状腺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同时,由于研究条件有限,本研究尚缺乏对手术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因此,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价值,尚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肖刚,刘立新,李丹.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50例甲状腺瘤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3):1086-1089.
[2]屈军,段宇.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58-60.
[3]王震宇.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58-159.
[4]严景辉,韦文,邹凤,等.改进的甲状腺肿瘤微创腺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2):272-273.
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7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2011年住院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60例, 年龄20岁~63岁, 平均年龄41.5岁。所用仪器为PHILIPS HD11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L12-3 45 HZ, 应用仪器特定设置的甲状腺条件。检查时,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颈肩部, 充分暴露颈前区, 进行颈部横切、纵切检查, 常规检查甲状腺大小、形状及内部回声。发现甲状腺实质内有结节时, 检测并记录结节的数目、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包膜、周围有无声晕、后方回声有无增强或衰减、周围组织情况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结节的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本组7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中, 单发结节56例, 约占80%,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5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多发结节16例, 约占20%,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1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3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2例。结节内部回声囊实混合型54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5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实质型16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13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囊性型2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结节周边:声晕明显63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6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2例;声晕不明显9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2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节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结节内部可见短棒状或斑片状血流信号65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6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结节周边及内部少血流信号7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为滤泡上皮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以单发结节多见, 两侧叶及峡部均可发生, 向外膨胀性生长, 它对甲状腺的影响是局部的, 好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 临床分滤泡状和乳头状实性腺瘤两种。病理上可分为:滤泡型腺瘤、乳头状腺瘤和非典型腺瘤, 其中以滤泡型腺瘤最多见。甲状腺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青年女性多见, 多数无自觉症状, 往往在无意中发现颈前区肿大, 甲状腺局部可触及结节, 结节大多数为单个、无痛、包膜感明显, 并随吞咽与甲状腺一致上下运动。腺瘤增长缓慢, 较大腺瘤易合并瘤体内出血或囊性变, 体积可突然增大, 伴有疼痛和压痛, 少数增大的腺瘤可引起气管、食管或神经受压症状。少数腺瘤功能亢进, 自主发展, 可以引起甲状腺毒症。
甲状腺有腺瘤时, 甲状腺不大或局限性增大, 瘤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可单发或多发, 以单发多见。腺瘤内部回声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混合性, 以囊实混合性多见。腺瘤边缘光整, 轮廓清晰, 周围常伴有厚而光滑的低回声晕圈。这是由于甲状腺腺瘤是一种增殖性结节, 其周围腺体组织受压萎缩, 原有结缔组织残留, 周围组织对腺瘤膨胀性生长发生刺激反应, 有新的结缔组织形成, 将腺瘤包绕, 共同构成包膜。因此腺瘤的包膜较厚、完整、分布均匀, 绝大多数腺瘤存在周边晕环, 环外腺体组织回声正常。CDFI:腺瘤周边的声晕处可见较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 呈环状分布, 最窄处可见花色高速血流, 内部乳头上可见少量血流分布。甲状腺腺瘤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 超声较易确诊, 但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声像图表现与甲状腺腺瘤相似时, 超声容易误诊。本组72例患者中, 1例单发囊实混合性结节, 1例单发囊性结节, 结节形态规则, 边界清, 结节周边有声晕, 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 CDFI:结节周边血流信号丰富, 故误诊为甲状腺腺瘤, 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多发囊实混合性结节, 1例多发实性结节, 结节大小不等, 形态规则, 边界清, 结节周边声晕不明显, 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 CDFI:结节周边血流信号丰富, 结节内部可见短棒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误诊为甲状腺腺瘤。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多发囊实混合性结节, 1例多发实性结节, 结节大小不等, 形态规则, 边界清, 结节周边声晕不明显, 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 CDFI:部分结节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部分结节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 误诊为甲状腺腺瘤。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病程长, 因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增生, 反复交替, 导致纤维间隔及结节形成, 结节是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期, 其结节是在小叶或一群充满胶质的滤泡组织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间隔而形成, 结节可单发或多发, 以多发结节最为常见, 但单发结节术前易被误诊为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也可发生囊性变, 囊性变的结节大小不一, 多伴有粗纤维分隔形成多房, 部分囊肿内有粗大、环状或弧形的钙化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一种增生性疾病, 其结节一般无包膜, 病程长者才形成包膜, 且不完整或各处厚薄不等, 结节周围较少出现晕环, 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CDFI结节周边血流不丰富或无血流显示。但在以实性为主的混合性结节周边常有声晕, 声晕的形成, 除血管外, 与结节包膜部组织受压萎缩, 周围组织炎性渗出以及周围甲状腺组织的粘连等多种因素有关。故结节周边有声晕时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难以鉴别。
甲状腺癌多呈蟹足样浸润, 内部可见粗糙不规则钙化灶及沙砾样钙化, 伴有实性部分后方回声衰减, 并伴有液化坏死区, CDFI瘤体内部血流丰富, 当合并甲状腺腺瘤时超声难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