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共8篇)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为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 除影响美观外, 它不仅可引起眼局部刺激症状, 还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视力。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但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也不尽人意, 复发率较高, 且反复多次单纯切除还可导致角膜缘屏障功能破坏, 并增加手术难度。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翼状胬肉与角膜缘干细胞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以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主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取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52例72眼, 术后随访6~24个月, 均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翼状胬肉患者94例127眼, 年龄28~75岁, 平均43.5岁, 其中男41例50眼, 女53例77眼, 其中初次手术98眼, 复发者29眼。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52例 (72眼) , 其中复发病例5例 (5眼) ;对照组42例 (57眼) , 其中复发病例3例 (3眼) 。两组患者的翼状胬肉均接近或侵及瞳孔区, 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 手术方法
手术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术前行表面及局部浸润麻醉。用0.4%盐酸奥布卡因行表面麻醉, 对眼部消毒并置无菌巾于眼部, 用2%盐酸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治疗组:首先采用显微剪刀将胬肉颈部与角膜缘分离, 并钝性分离胬肉头部, 然后切除胬肉体部结膜上皮纤维血管组织, 彻底剪除角膜巩膜面翼状胬肉组织和其他部位胬肉组织, 手术中应主要保护内直肌。手术充分暴露患者巩膜, 形成巩膜植床, 进行止血操作。根据植床大小及形状, 在术眼颞上方取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 并将移植片植于植床区, 种植时应注意方向。种植结束后用10-0尼龙缝线将角膜侧及巩膜侧缝合, 植片的前两角角巩膜缘干细胞端缝于角巩膜缘端, 植片后两角与植床结膜一起固定于巩膜面缝合, 其余结膜组织间断缝合。颞上方取材处伤口不给予缝合, 任其开放。对照组:常规切除翼状胬肉及其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 彻底清除角膜巩膜面翼状胬肉组织, 结膜间断缝合, 巩膜暴露不做处理。
1.3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在术眼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并行包扎, 术眼加压包扎时间应超过24h, 第2天局部换药, 以后每天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 每3h一次, 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 每天4次, 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术后14d术眼拆线, 局部眼液逐渐减量使用, 术后1个月后停止使用滴眼液, 所有病例随访观察6~24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翼状胬肉切除彻底, 手术区光滑平整, 结膜没有充血, 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完好, 术后异物感消失, 无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 门诊复诊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翼状胬肉切除干净, 手术区欠光滑, 异物感不明显, 但术后手术区出现反复充血, 且有向角膜方向生长的趋势, 局部使用抗生素症状可缓解。复发:术后异物感明显, 结膜严重充血, 同时局部增厚, 角膜创面有明显的新生血管产生及胬肉增生。治疗组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经过6~24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78%和97.22%,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19, P<0.01
3 讨论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之一, 是一种组织增生性疾病, 表现为上皮细胞高增殖状态[1]。目前研究表明, 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复发是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下降, 使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 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角膜[2]。目前研究显示角膜缘上皮及其浅层基质中具有的干细胞, 其不仅可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 而且具有阻止结膜细胞向角膜缘内生长的屏障功能[3], 这些干细胞对角膜缘创伤的愈合以及角膜透明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手术治疗是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传统的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切除法和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但术后复发率可达20%~40%, 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4]。近年来, 以羊膜移植和药物、放射线治疗相联合的方法应用于翼状胬肉治疗, 但是由于对医疗设备的特殊要求, 往往在基层医院无法开展[5]。而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角膜缘功能的重建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角膜缘干细胞的位置在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层[6], 角膜缘干细胞属于单能干细胞, 具有分化和增生的能力, 可以不断维持眼表面的平衡, 同时因干细胞的栅栏作用, 能有效阻止结膜上皮的结膜血管向角膜侵入, 从而有效防止胬肉再次复发, 且自体移植不存在排斥问题[7], 因此防止了翼状胬肉的复发。手术中值得注意的是:胬肉组织应尽可能地切除干净, 暴露区的角膜、角膜缘及巩膜床要光滑平整, 移植片大小要适当, 以免缝合牵拉过紧或过松导致脱线, 引起植片移位或脱落。应尽可能将植片平整地固定缝合于植床上, 缝合时移植片上皮面向上, 移植片角膜缘上皮与病变区角膜缘对齐, 缝合要牢固, 术后加压包扎。
综上所述,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取材方便、移植安全、不会发生排斥反应、易被患者接受、不需要特殊的保存设备和技术, 既重建了眼表, 又恢复了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 达到了治愈且防止复发的目的, 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 而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在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后, 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52例72眼, 与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42例57眼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 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P<0.01)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术后有效率高, 复发率低, 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疗效
参考文献
[1]郑卫东, 徐国兴, 林雯, 等.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眼科, 2003, 12 (3) :137-138.
[2]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 (眼科学分册) , 1994, 18 (3) :116-121.
[3]席兴华, 姜德咏, 唐罗生, 等.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对创面上皮修复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5) :353-355.
[4]余小青.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8, 8 (1) :51.
[5]董光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1) :43.
[6]齐虹, 刘卫华, 杜仪琴, 等.胚胎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远期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附眼科手术) , 2005, 27 (3) :180.
[7]吴敏, 赵秀琴, 王慧.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睑球粘连[J].国际眼科杂志, 2007, 7 (1) :240-242.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2
关键词 翼状胬肉 逆行切除 丝裂霉素C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13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病因不明确,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方法有多种,但手术治疗的复发率较高。如何降低复发率是眼科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课题。采取逆行切除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可以降低复发率,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09年收治翼状胬肉患者64例(72眼),其中男36例(40眼),女28例(32眼);单眼56例,双眼8例,年龄34~70岁,平均48岁。本组病例均为原发性,位于鼻侧的翼状胬肉患者,并翼状胬肉均已侵犯角膜内超过2.5mm。
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的混和液结膜下浸润麻醉,尽量使结膜与其下组织分离,麻醉后用角膜剪在胬肉颈部沿角膜缘弧形剪开球结膜,沿此切口向体部分离结膜与其下病变组织,直至半月皱襞。将角膜剪平伸入胬肉与巩膜间进行分离,在半月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提起胬肉体,于角膜缘处开始向瞳孔方向一边撕一边剥离至胬肉全部切除,刮除残余胬肉,忌用暴力,尽量不损伤角膜前弹力层及实质层,烧灼巩膜表面的小血管及出血点。将含有0.2mg/ml丝裂霉素C的湿润棉片浸敷在原胬肉生长的巩膜创面上,棉片湿度标准为:以用镊子夹着提起不滴水的程度为适宜,留置5分钟后用生理盐水溶液约100ml彻底冲洗残留的丝裂霉素C,用10-0的尼龙线进行缝合1~3针,固定在浅层巩膜上,使巩膜暴露宽约2~3mm。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后包扎术眼。
术后处理:术后第2天用氯霉素和双氯芬酸钠眼药水交替点眼,4次/日,贝复舒眼用凝胶点眼,2次/日,术后6天拆线,拆线后,若角膜上皮无染色可加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4次/日,1周后逐渐减量,持续20天停药,术后避免与刺激因素接触,同时复查角结膜恢复情况及眼压。
结 果
术后随访1~2年,70眼治愈,治愈率97.22%,2眼复发,复发率2.78%。1眼复发时间3个月,另1眼复发时间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1~2周内都有不同程度的眼充血、疼痛、畏光流泪,未进行特殊处理逐渐消失。本组病例未出现视力下降,角膜溃疡,眼球活动受限、复视、青光眼等并发症。
讨 论
翼状胬肉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一般认为本病与长期野外工作,受风沙、尘土、冷、热刺激及日光照射有关。同时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结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因素。近年来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与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过强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是翼状胬肉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单纯切除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一般30%~50%[1],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残存组织是形成胬肉术后复发的基础,而巩膜表层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胬肉复发的根本原因[2],采用逆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创面小,切除胬肉组织彻底,术后反应轻,散光小,恢复快[3],术中烧灼暴露的巩膜表层血管,可以有效地阻止巩膜表层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从而抑制了纤维组织的增生,降低复发率。丝裂霉素C是一种抗代谢药物,能抑制增殖期细胞DNA的复制,对增殖期各期细胞均有抑制及杀伤作用,同时也作用于静止期的细胞,因而可以用来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降低复发率。研究表明[4],术中一次性应用浓度0.2/ml的丝裂霉素C作用5分钟对成纤维细胞增生有长期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及血管组织增生。我们采用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局部浸敷的方法简便,复发率2.78%,与刘海俊所观察的相近[5],复发的2眼均为较大且充血的胬肉。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也会引起角膜点状浸润或结膜愈合延迟等不良反应,但均能在短期内自行消失,均未引起其他并发症。做此手术的体会是,对于较大且充血的胬肉,术前一定要点眼,减轻充血,去除角膜上胬肉组织时尽量用镊子进行撕,不用刀片刮,对撕去后残余的胬肉组织如能用镊子夹住的尽量用镊子夹住再撕,确实处理不干净的最后才考虑用刀片刮除,这种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手术不易损伤角膜实质层,撕去翼状胬肉后角膜上残留的胬肉组织少,且角膜表面光滑。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其不良反应是暂时的,它并没有破坏角膜缘干细胞,不会出现持续性的角膜糜烂或反复的上皮脱落,也未见造成眼内组织的损害。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减少术后复发率,手术也不需要羊膜及角膜缘干细胞等材料进行移植,手术时间短,对结膜及角膜损伤小,复发率低,因此,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方法简单、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2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21-1322.
3 郑新富,许素珍,郑新朋,洪秀英.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5):398-399.4 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367.
5 刘海俊,翁永德,余惠芳,李维义.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治疗不同类型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817-1818.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组 (观察组) , 39例 (42眼) , 男性23例, 女性16例, 年龄26~68岁, 平均43.6岁, 其中初发性17眼, 复发性25眼;胬肉单纯切除术组 (对照组) , 36例 (42眼) , 男性16例, 女性20例, 年龄26~68岁, 平均43.6岁, 其中初发性15眼, 复发性27眼。胬肉侵入角膜缘内2~5mm,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羊膜制备
生物羊膜取材于健康产妇的胎盘组织, 经由细胞保护液处理和冷冻干燥后灭菌密封保存, 常温下可保存1~2年。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胬肉切除术, 暴露巩膜。治疗组术中常规消毒, 采用1%丁卡因作表面麻醉, 开睑器开睑, 在显微镜下常规切除翼状胬肉, 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在胬肉颈部角膜缘后2mm处剪开结膜, 分离胬肉与眼球筋膜、巩膜至半月皱襞处, 然后剪断胬肉组织, 并保持巩膜创面平整、干净, 术中止血应彻底。切开角膜浅层, 将相应形状的羊膜移植到暴露的巩膜及角膜缘创面上, 上皮面朝上, 展开、铺平, 游离缘压到结膜下约 2mm, 用10-0号尼龙线在羊膜移植片四角间断缝合, 将羊膜固定于巩膜及角膜缘表面[1]。术后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绷带包扎患眼, 并每日换药, 防止感染。及时用裂隙灯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羊膜移植情况, 待上皮修复良好后滴用典必殊滴眼液4次/天, 1~2周可拆线出院。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结膜平整, 无充血、增生现象, 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情况良好, 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生长;复发:结膜充血肥厚, 角膜创面有翼状胬肉生长, 并侵及角膜缘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发现, 治疗组38眼治愈, 治愈率为90.5%, 高于对照组的52.4%, 对照组20眼术后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47.6%, 显著高于治疗组, 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为4~8天, 平均5.2天, 对照组愈合恢复时间为6~13天, 平均8.7天, 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结膜增生性病变, 其临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常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 据文献[2]报道:国内在20%~70%之间, 国外在24%~89%之间, 这与本次对复发率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对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治愈率高, 复发率小, 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这与戴雁[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认为单纯手术切除不仅复发率高, 且复发后再次手术更易复发, 还易引起睑球粘连等并发症。
羊膜移植物来源充足, 且不受供区结膜状况的限制, 尤其对于单眼双侧胬肉或移植区范围较大的胬肉, 羊膜移植更显优越性[4]。生物羊膜移植手术可阻止变性结膜组织向角膜创面移行和增生,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胬肉形成前的生理平衡, 从而降低了胬肉复发率[5]。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简便, 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恢复快, 降低了复发率, 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首选方法, 因此,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 (42眼) 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 并与同期行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的36例 (42眼) 作对照, 通过1~2年的随访,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发现, 治疗组38眼治愈, 治愈率为90.5%, 高于对照组的52.4%, 对照组20眼术后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47.6%, 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为4~8天, 平均5.2天, 对照组愈合恢复时间为6~13天, 平均8.7天, 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简便, 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恢复快, 降低了复发率, 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首选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生物羊膜移植,联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庞世名.手术切除并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医学信息, 2010, 23 (7) :2464-2465.
[2]邱璐璐, 任岩海, 赵保文.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2) :335-336.
[3]戴雁.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5 (3) :42-43.
[4]姜丽, 王维丽.逆向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 :69-70.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4
关键词:角膜散光,角膜曲率,屈光度,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称“胬肉攀睛”, 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到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单眼或双眼受犯, 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1]。主要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 呈三角形向角膜内发展, 可引起不同程度散光, 如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瞳孔区, 则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翼状胬肉目前治疗方法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但术后角膜创面可导致明显散光状态, 进而影响视力恢复情况[2]。本研究主要从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设计中最大限度使角膜散光减少方案, 从而提高视觉质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翼状胬肉切除患者, 其中男117例, 女83例。患者年龄23~85岁, 平均年龄 (63.5±3.4) 岁。200例患者中78例患者为双眼翼状胬肉患者, 122例为单眼翼状胬肉患者。排除患有弱视、斜视、曾做过眼部手术或有外伤史、角膜接触镜佩戴史, 患有结缔组织病、虹膜睫状体炎、眼底病变、青光眼家族病史等。术前经视力表、电脑验光仪、带状检影验光镜检查确定术眼裸眼视力及散光度, 并详细记录。
1.2 方法
进行胬肉切除手术前患者均进行局部麻醉,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临床医师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采用1 g/L肾上腺素和20 g/L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首先从翼状胬肉头部偏外0.5 mm的正常组织处, 进行角膜浅层剥离。大约剥离至角膜缘后巩膜区2 mm处停止。然后沿胬肉上下缘, 剪开球结膜, 分离胬肉组织与其下的巩膜, 分离至半月皱襞处。小心切除患者的胬肉头部和结膜下增殖组织, 暴露出患者的巩膜, 使用烧灼器对创面进行止血。15号刀片清刮角膜面残留胬肉组织, 10-0线间断缝合6针, 球结膜缝合于巩膜表面, 角膜缘与颞侧结膜之间暴露巩膜2 mm宽。根据角膜曲率、验光散光度数, 在相应位置上作切口调整:切口距角膜缘的距离, 结膜缝线距角膜缘的距离 (2 mm) , 角膜面切口的深度 (角膜浅层) 。以利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度数, 从而视力得到了恢复。术后处理:术毕结膜囊内涂典必殊眼膏, 单眼垫并加压包扎24 h后换药。以后每天滴碘必殊眼药水及贝复舒眼药水, 4次/d, 直到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手术结束后, 每日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 7~10 d拆线, 后可用非甾体类眼药水1个月, 并门诊随诊。
翼状胬肉手术均在日本产Topcon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且应用日本产Topcon型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对200例患者进行术前屈光度、角膜曲率检查, 术后3 d起复查裸眼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术后7 d对患者复查角膜曲率、裸眼视力、散光度。术后1个月复查散光度、角膜曲率及视力。术后1个月复查散光度、角膜曲率及视力。眼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均测3次, 取平均值, 进行记录、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200例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经过针对性优化治疗后, 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时裸眼视力略有提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垂直子午线屈光力有所减小、水平子午线屈光力有所增大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术后7 d时, 裸眼视力升高仍未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垂直子午线屈光力的减小、水平子午线屈光的增加及角膜散光度减小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线屈光力、水平子午线屈光力及角膜散光度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后7 d相比垂直子午线屈光力、水平子午线屈光力及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变化, 即P>0.05, 裸眼视力有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4。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 好发于多风及阳光充足的地区, 尤其是沿海地区、高原地区及室外工作者, 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 是由于患者长期暴露于烟尘、风沙、强烈日光照射等, 使得结膜结缔组织受冷、热刺激进而变性增生, 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由球结膜向角膜表面侵袭而造成的[3,4]。还有学者认为角膜缘干细胞的破坏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此条件下眼部正常的生理环境受到破坏, 角膜上皮与结膜上皮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部分角膜上皮发生结膜化并最终形成胬肉。胬肉侵入角膜可致患眼屈光状态发生改变, 引起散光及视力下降。散光眼中以远视散光最为多见, 散光轴向以顺规散光为主, 即较大曲率的轴向多与胬肉生长方向一致, 说明由于胬肉的生长、压迫及牵引受累角膜而使其变平, 曲率半径扩大, 从而产生相应方向的散光。LIN认为, 当胬肉侵入角膜达半径的45%以上将明显增加散光程度;黄芳观察胬肉侵入角膜2.5~3.0 mm左右是个关键点, 这时可引起明显的散光, 从而影响裸眼视力。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长度与角膜散光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 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经术前验光证实, 翼状胬肉患者90%以上有远视及远视散光的存在, 从而影响视力。
临床上对翼状胬肉治疗方法有很多, 但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目前翼状胬肉手术方法有多种, 但因不同方法术后患者角膜创面恢复时间不同, 最终角膜散光程度可能差异较大。本文研究对象为初发翼状胬肉患者, 均行翼状胬肉切除 (调整缝线方法) 术, 术中根据角膜曲率、验光散光度数, 在相应位置上作切口调整:切口距角膜缘的距离, 结膜缝线距角膜缘的距离 (2 mm) , 角膜面切口的深度 (角膜浅层) , 以利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度数。
翼状胬肉手术对角膜屈光的影响:一是改变角膜形态, 解除了胬肉对角膜的压迫和牵拉, 角膜弹性回复, 恢复至接近术前的状态。二是修复角膜上皮, 清除了胬肉周围聚集的泪液, 消除了泪液透镜的作用。手术过程中在切除组织时不彻底, 病灶有残留, 伴有慢性炎症刺激及充血不退等情况时均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翼状胬肉再次复发。因此, 对于翼状胬肉患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合理的手术方案以及在手术过程中细心的操作、彻底清除患者的病变组织, 合理、准确调整缝线, 避免术后患者产生肉芽组织增生, 减少瘢痕的形成以及防止患者眼部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 能够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5,6]。
本研究过程中, 临床医师通过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况针对性对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进行设计:根据角膜曲率、验光散光度数, 在相应位置上作切口调整, 减少散光度数:切口距角膜缘的距离, 结膜缝线距角膜缘的距离, 角膜面切口的深度等。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数, 提高裸眼视力进而使患者能够减少复发, 得到早日康复, 提高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兆琴, 杨付合, 张建民.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41 (9) :912-913.
[2]张艳红.翼状胬肉手术对患者眼屈光影响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 (1) :84-85.
[3]姚晓明, 严辉.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之间关系的研究[J].眼科, 2001, 10 (3) :160-162.
[4]LIN A, S TEM G.Correlation betw een pt ery pium size and induced corneal as tigm at ism[J].Cornea, 1998, 17 (1) :28-30.
[5]林国乔, 陈力迅, 刘蓉, 等.翼状胬肉切除术前与术后角膜变化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7) :1294-1296.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9月—2013年6月收治48例 (52眼)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 单眼44例, 双眼4例;其中男22例24眼, 女26例28眼;年龄33岁~76岁;病程3年~30年, 平均16.5年;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翼状胬肉手术, 既往无眼部手术史。诊断标准参照《同仁眼科手册》中翼状胬肉的诊断标准[3], 排除创伤史、眼部手术史以及其他眼表疾病患者。全部病变均位于角膜缘鼻侧, 胬肉大小范围为侵入角膜缘内2 mm~6 mm。以上患者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 无严重的心肺及肝脏疾病,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 全身情况良好。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3 d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双眼, 每日4次。
1.2.2 手术方法
采用奥布卡因表面麻醉3次, 眼科显微镜下2%利多卡因注射 (加入0.1%肾上腺注射液3滴) 行翼状胬肉体部及结膜下浸润麻醉。于颈部平行于角膜缘剪开球结膜, 超过颈部上下约1 mm, 再放射性向内眦剪开球结膜;小圆刀片自头部前0.5 mm沿浅层角膜切除头颈部, 向角巩膜缘及结膜下钝性分离胬肉组织至泪阜前2 mm, 完整切除胬肉 (切勿伤及内直肌) , 暴露光滑的巩膜面, 局部烧灼止血。于同眼颞上方取略大于植床的游离球结膜, 尽量不带筋膜组织, 修整结膜创缘, 植片按上皮面朝上, 基底面向下平铺覆盖于巩膜暴露区, 角膜缘侧与角巩膜缘相距约2 mm, 植片球结膜侧与原球结膜以8-0可吸收线连同浅层巩膜一并间断缝合, 植片平铺与巩膜紧贴, 下方无死腔及气泡, 充分止血。供区创面不需要处理, 涂红霉素眼膏, 加压包扎。所有病例均由同一术者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
1.2.3 术后治疗及随访
术后第2天换药, 典必殊眼液滴眼, 每日4次, 共4周, 羟糖甘滴眼液每日3次共8周。术后第2天、第3天、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半年、1年时复查, 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取材区球结膜修复, 球结膜植片愈合情况、眼表炎症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1.3 疗效标准
按Prabhasawat等提出的翼状胬肉术后疗效标准[4], 1级:术区外观同正常内眦结膜结构;2级:术区可见清晰巩膜表面血管扩张伸向角膜缘部, 但未见纤维组织增生;3级:在2级的基础上出现明显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但未超过角膜缘;4级:真性翼状胬肉复发。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2 d角膜上皮开始修复;结膜植片充血水肿, 其中4例球结膜植片水肿明显, 予典必殊眼液滴眼后1周左右植片水肿消退;所有病例植片无明显移位;2周左右所有病例角膜上皮及球结膜取材区完全修复;2个月后球结膜植片充血基本消退。所有病例术后无睑球粘连、眼球运动受限、高眼压等严重并发症, 2例复发, 1例1眼为术后3个月, 术前翼状胬肉达角膜缘内5 mm, 术后结膜植片水肿明显, 2个月后新生血管长入角膜缘;1例1眼为术后半年, 术前翼状胬肉达角膜缘内4 mm, 术后结膜植片水肿充血明显, 术后3个月新生血管长入角膜缘。按上述疗效标准评价本组病例的疗效, 1级:42眼 (80.7%) , 2级:7眼 (13.4%) , 3级:1眼 (1.9%) , 4级2眼 (3.8%) 。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部结膜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 为结膜组织纤维血管化增生并侵入透明角膜的病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及眼科工作者致力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 近年来发现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组织学检查在翼状胬肉基质中发现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5]。但目前尚没有一种公认的发病机制学说。胬肉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单纯切除术、头部转位术、自体结膜瓣移植术, 羊膜移植术, 术前联合低浓度曲安奈德, 术中丝裂霉素的应用等。手术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重建眼表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缓解患者眼部不适感, 从而获得良好的视力和美容效果[6]。但是术后复发是令眼科医生非常困扰的问题, 胬肉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创伤和术后炎症激活结膜下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积等共同促成[7]。
本组48例患者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 在显微镜下完全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 取自体结膜组织植片, 尽量取薄, 少带结膜下组织, 大小合适, 移植后不卷边, 有一定张力;植片平铺于植床, 术毕将植片下的血液或气泡压出, 使之紧贴巩膜, 加压包扎。自体结膜组织覆盖原病变部位, 为恢复眼表结构以及局部组织修复提供了健康的上皮来源, 阻断了纤维血管长入, 且不引起排斥反应, 以上均有利于局部组织愈合及更进一步降低复发。本组48例 (52眼) 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 疗效满意, 仅复发2眼, 复发率3.8%, 远低于单纯胬肉切除术;手术方式安全, 技巧易于掌握, 因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是值得基层临床推广的理想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 术后对疗效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睑球粘连、眼球运动受限、高眼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 仅2眼复发 (3.8%)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术,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5.
[2]Chen PP, Ariyasu RG, Kaza V, et al.A randomizedtrial comparing mitomyein C and conjunctival autograft after excision of primary pterygium[J].Am J Ophthalmol, 1995, 120 (2) :151-160.
[3]徐亮, 吴晓.同仁眼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21-l22.
[4]Jr WJD, Jeng BH, Meisler DM.Narrow-strip conjunctival autograft for treatment of pterygium[J].Ophthalmology, 2007, 114 (2) :227-231.
[5]葛坚, 赵家良, 黎晓欣.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6.
[6]刘祖国, 王华.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10) :865-867.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真性翼状胬肉且胬肉头部超过角膜缘3 mm以上的进展期或胬肉头部已进入瞳孔领的静止期患者, 共217例 (236眼) 。其中41例 (48眼) 胬肉进入瞳孔领。所有患者中男115例 (125眼) , 女102例 (111眼) 年龄最大的86岁, 最小的35岁, 平均61.3岁。有19例患者为双眼, 有3例患者为1眼鼻侧、颞侧均受累, 有1例患者为双眼鼻例、颞侧均受累。双眼患者均分两次手术。
1.2 手术方式
全部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表面麻醉及胬肉体部浸润麻醉, 用有齿镊夹住胬肉头部, 从其边缘外0.5 mm处作浅层角膜划切, 由此连同胬肉作角膜浅层板层剥离, 直到角膜缘部, 然后继续将胬肉与角膜分离, 直至胬肉体部[1]。角膜创面尽量刮干净、平整, 角膜缘部球结膜分别向上、下各松解2 mm, 将角、巩缘处及暴露巩膜表面的胬肉组织刮干净 (范围约上、下各比胬肉体部宽2 mm) , 长达4 mm, 注意不能暴露出内直肌, 以电凝器或烧灼器将巩膜暴露处之小血管逐一烧灼 (勿烧灼毛细血管) 直至巩膜面略显苍白。尤其要将角、巩缘处血管处理干净。提起胬肉头部, 从距角膜缘3mm处剪开并分离球结膜直至半月皱襞, 将结膜下组织连同胬肉组织一并剪除;彻底止血后将0.1 ml 5-氟尿嘧啶注入结膜残端处, 点典必殊眼膏, 单眼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第1天取眼垫, 点贝复舒眼液, 每2 h1次, 1周后改为3次/d, 共用2周;术后3 d开始点地塞米松眼液, 5次/d, 1周后改为3次/d, 共点4周;术后常规点抗生素眼液1周。个别肿胀反应特别重的患者口服消炎痛。
2 结果
除18例患者失访外, 其余病例随访6个月至5年, 共复发12例 (14眼) , 复发率为5.5%。其中1年内复发2例, 1~2年复发5例, 2~3年复发3例, 3年以上复发2例, 所有复发病例均不再采用此方式手术。
3 讨论
3.1 翼状胬肉是一种高复发率的疾病, 复发率各家报道不一致, 约为20~30%[2]。采用角膜板层移植后复发率有所下降, 最低为7.7%~15.4%[3]。本院采用改良的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5-氟尿嘧啶, 治疗初发翼状胬肉217例 (236眼) 复发率为5.5%, 较单纯胬肉切除的复发率大幅下降, 甚至较角膜板层移植的复发率还低。
3.2 单纯胬肉切除术多数学者主张将胬肉组组切除后, 结膜缝合于巩膜上, 本院则采取单纯胬肉切除, 不缝合结膜, 而改为向结膜残端内注射5-氟尿嘧啶;将暴露之巩膜血管烧灼, 使成一轻度“贫血”状态, 减缓了结膜向前移行的速度, 使角巩缘处在半月内保持2 mm左右的新月形缺损区, 使角膜有充分的时间修复。5-氟尿嘧啶为一种抗癌药, 其作用主要在于抑制术后新生血管、新生上皮及新生结缔组织, 对预防翼状胬肉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缺点在于个别患者局部反应重, 持续时间长。贝复舒是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对于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作用, 对角膜基质层和内皮层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 未见增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皮质类固醇可抑制炎症反应与角膜水肿, 同时它也会抑制角膜上皮的修复, 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24~48 h, 所以本院从术后第3天开始使用地塞米松眼液。
3.3 手术应在显微镜下进行, 以保证角膜切削面的光滑, 术中应注意角膜切削不能过深, 尽量在上皮及前弹力层内进行, 极少较深的部位可用显微刀轻轻刮除;切除胬肉体部时注意勿损伤内直肌, 以免术后眼位异常, 出现复视。烧灼巩膜创面要适度, 仅烧灼小血管即可, 不能将整个巩膜面烧灼, 以防术后巩膜缺血、坏死。
4 结论
近年来, 为了减少翼状胬肉手术的复发率, 人们探索了许多新的术式, 公认效果明确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这两种术式均较复杂, 手术时间长, 患者痛苦大, 所需费用高, 且可能出现术后移植物坏死、排异反应而使手术失败。本院采用的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 缩短了手术时间, 而且大幅降低了复发率, 患者痛苦小, 费用低, 仅在门诊半小时内即可完成, 是治疗真性初发翼状胬肉的一种好的手术方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美玉.现代眼科治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537.
[2]刘家琦.实用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70.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7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移植,护理,复发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角结膜病变, 一般认为可能是受外界刺激, 如长期风沙、日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改变, 病症轻者影响美容及引起角膜源性散光, 重者累及瞳孔区的翼状胬肉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1]。我科根据羊膜的生物学特性, 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36例 (38眼) ,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 (38眼) 患者中男16例 (16眼) , 女20例 (22眼) , 年龄36岁~67岁, 平均年龄53岁, 视力0.1~1.0.
1.2 方法
手术时刮除胬肉组织, 充分止血后, 将新鲜羊膜上皮面朝上, 紧贴角膜及暴露巩膜创面, 不留腔腺, 缝线固定。
2 结果
术后羊膜愈合良好,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随访6个月~20个月, 2例有复发趋势, 余均未见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对手术不甚了解, 担心手术的成败、麻醉是否安全、愈合情况等原因,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针对以上原因, 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根据患者的情况, 用患者所能理解的语言, 耐心细致地向其说明手术方法, 先进性、优越性与科学性, 告知患者需要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检查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讲解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解除顾虑, 以树立其手术治疗的信心, 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另外, 向其介绍手术成功的例子, 消除顾虑和恐惧,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控制手术适应证, 协助患者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如:测视力、测眼压、冲洗泪道、测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血糖测定, 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糖或血压在正常范围后才施行手术, 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2) 告诫患者忌烟酒,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术前、术中、术后咳嗽导致伤口裂开而影响手术治疗。术前保证充足睡眠, 以增进食欲, 提高机体抵抗力。 (3) 指导患者洗头、洗澡, 注意个人卫生。
3.1.3 眼部准备
锻炼术眼手术时的配合方法, 嘱患者练习眼球各方向转动, 以便术中更好配合手术。为减少术后眼部感染, 术前2 d~3 d给予抗生素滴眼液点术眼4次/d, 清洗结膜囊、冲洗泪道以消除感染病灶, 防止细菌感染。
3.1.4 重点讲解
因羊膜软化和眼的分泌物相似, 个别患者用力擦拭而致羊膜脱落, 应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对眼内不适感或视物模糊时, 不要轻易揉搓, 注意不要将羊膜当成分泌物擦掉。
3.2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3.2.1 一般护理
(1) 卧位。术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 尽量减少头部活动, 防止伤口渗血、出血, 护士应向患者讲明体位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2) 嘱不要用手揉眼及触摸术眼,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眼球活动, 勿大声谈笑, 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 以防移植片脱落, 并再次叮嘱患者勿将羊膜片当成眼部分泌物擦掉。 (3) 术后需绷带轻度包扎术眼2 d~3 d, 应向患者说明双眼绷带加压包扎的重要性, 告知家属协助患者起居、饮食, 减少双眼包扎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3.2.2 术眼部护理
术后用绷带轻度加压包扎2 d~3 d, 每天换药1次, 包扎松紧适宜, 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局部有无红肿, 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气味, 如分泌物或渗出液多, 持续性眼痛, 提示有感染或植片脱落、糜烂、溶解的可能, 要及时报告医生查明原因, 并协助正确处理。用无菌棉签分开上下睑, 擦拭结膜内黏性分泌物。在创面愈合过程中, 术眼会有痒痛感或摩擦等不适, 告知患者是正常反应, 嘱勿用手揉搓和挤压。
3.2.3 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由于手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伤口感染, 所以在为患者检查、换药、滴眼药水等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消毒工作如包扎术眼的眼垫、术眼检查用的荧光条必须无菌, 指导患者保持术眼敷料的清洁、干燥, 术后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控制炎症反应。典必舒和贝复舒眼药水交替点眼, 4次/d, 每晚睡前涂典必舒眼膏并包眼, 滴眼药水时要认真洗手, 滴眼时眼药水瓶不要接触眼球, 更不要接触角膜和植片, 动作要轻, 应向下轻轻拉下眼睑, 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 切勿直接涂在角膜上, 尽量鼓励患者自己睁眼, 勿强行开睑, 以防碰伤角膜。
3.2.4 疼痛护理
由于角膜上皮缺失及缝线刺激等原因,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术眼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睁眼困难等症状, 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和安慰工作, 告知其这是因为在角膜上皮愈合过程中缝线刺激引起的摩擦痛, 一般48 h后会缓解, 5 d~7 d后消失。保持病房安静, 减少对患者刺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教会患者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听音乐及与家属谈心等。
3.2.5 羊膜植片观察
每天用裂隙灯观察植片生长, 结膜血管爬行及角结膜创面愈合情况, 注意植片缝线有无脱落, 植片有无脱离、移位、溶解、感染等现象, 若植片成活, 术后5 d~12 d可见结膜血管向羊膜伸入, 但中央无血管区。新生上皮由角膜缘上皮片及周围健康结膜向羊膜植片增殖、移行、覆盖重建的眼表面, 移植片与创面贴覆平整。本组病例植片均生长良好, 未见溶解、脱落及明显血管翳生长。
3.3 出院指导
(1) 嘱患者不要过早停药、过早接触不利炎症恢复的因素 (包括熬夜、户外活动、抽烟、饮酒、忧伤落泪等) , 以防炎症延迟消退诱发胬肉复发[2]。 (2) 出院前1 d~2 d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嘱严格按医嘱滴眼药水, 注意保护术眼, 保持眼部清洁卫生, 勿揉眼和挤压眼部, 洗脸时不要用力洗眼, 有分泌物时, 以无菌棉签拭去, 防感染、防碰伤眼球。 (3) 注意生活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尽量减少用眼, 少看电视、电脑, 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保持乐观情绪。 (4) 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 翼状胬肉的诱发因素是环境刺激 (主要是紫外线) [3], 因此, 外出应戴防护眼镜避免刺激, 防灰尘免感染。 (5) 定期门诊复查:嘱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1次/周到门诊复查, 1个月后1次/月, 3个月后每3个月1次至1年, 以了解眼部恢复情况、术后效果及有无复发等。出现眼部摩擦感、分泌物多、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特殊情况, 随时就诊。
4 讨论
羊膜是一种透明、有一定韧性且无神经、无血管或淋巴管的组织, 抗原性甚微, 具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作用[3], 羊膜的基底膜能促使结膜组织迅速覆盖, 使创面迅速上皮化, 对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较好方式。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外, 护理过程也至关重要。通过我们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植片生长、创面愈合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用眼卫生, 加强眼部护理, 预防感染, 能有效预防植片感染、脱落, 保证植片生长愈合, 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同时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孙秉基, 徐锦堂.角膜病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435-436.
[2]齐翠萍, 李云峰, 张瑞芳.眼表重建术护理方法与复发率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 :39-40.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例32例 (32只眼) , 男15例, 女17例, 年龄为35~78岁。左眼10例, 右眼22例, 伴睑球粘连5例, 所有患者均为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或埋藏术后复发。复发性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约3~5mm, 手术距胬肉复发时间为6个月~2a。
1.2 羊膜制备
羊膜取自剖宫产健康胎盘, 产前接受血清学检查, 排除艾滋病毒、乙肝、丙肝、巨细胞病毒及梅毒等。在无菌条件下将胎膜用稀释妥布霉素和二性霉素B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并浸泡于含以上抗生素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约5min, 将上皮面缝线打结作标记, 钝性分离, 取下羊膜, 按标记将上皮面向上平铺在手术纸巾上, 放置于稀释妥布毒素和二性霉素B生理盐水中, 2h内应用。
1.3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丁卡因作表麻,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常规切除翼状胬肉, 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鼻侧平行角膜缘的结膜切口位于内眦部半月皱襞处, 上下两端深达穹隆底部, 胬肉体部纤维血管组织切除范围:鼻侧要求达泪阜根部, 两侧结膜扇形切口下1mm宽, 正常球筋膜连同体部纤维血管组织一并切除, 对伴有睑球粘连者, 切除范围扩展到上睑板上缘和/或下睑板下缘。术中仔细清除内直肌附着点处纤维组织粘连, 保护内直肌并同时暴露和切开内直肌两侧附着点后3mm范围内的肌间韧带。充分止血后将相应形状的羊膜移植到暴露的巩膜及角膜缘创面上, 基质面与植床相贴, 展开、铺平, 游离缘压到结膜下约2mm, 用10~0号尼龙线间断缝合, 将羊膜固定到巩膜及角膜缘表面。术后一周内每天换药 (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泰利必妥眼膏) , 加压绷带包扎。7d后, 碘必殊眼药水点眼, 每天5~6次, 晚上涂以上两种眼药膏, 2~3周后拆除缝线。
1.4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角膜创面愈合, 光滑或残留角膜云翳, 结膜不充血, 无异常增生。复发:自觉症状存在, 结膜充血, 局部增厚, 角膜面见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侵入。
2 结果
裂隙灯下显微镜观察。术后2d羊膜轻度水肿, 3~5d角膜上皮移行, 创面逐渐修复, 7d后水肿渐消退。植片周围结膜上皮开始覆盖羊膜表面, 2~4周羊膜植片血管化完成, 透明、光滑, 稍显苍白难与自身结膜区分开, 美容效果好。术后随访12~24个月, 羊膜植片无1例排斥反应, 无1例睑球粘连发生, 翼状胬肉有2例复发, 手术成功率为93.8%, 复发率为6.2%。
3 讨论
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界的一项难题, 手术治疗后复发性高, 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形成广泛的瘢痕增生, 睑球粘连使治疗更加困难。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有多种方法, 常规单纯切除术虽然简单易行, 但复发率高达30~70%[1], 术中、术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 但术后常出现感染, 巩膜感染, 溶解等并发症。自体结膜移植疗效确切得到公认, 但对缺乏健康球结膜的病例, 手术受到了限制, 而羊膜移植术用于治疗翼状胬肉, 疗效确切。羊膜薄而透明, 无免疫原性, 具有许多功能: (1) 提供基底膜作用, 可促进上皮增殖、分化、再生, 增强上皮细胞的黏附及连结, 而使创面易于愈合。 (2) 抑制炎症, 促进炎症细胞凋亡。 (3)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 抑制新生血管长入角膜, 从而减少瘢痕的新生血管形成[2]。 (4) 羊膜移植后可减轻炎症的刺激, 同时减少瞬目对角膜的机械干扰, 有利于角膜上皮修复, 此外, 羊膜还具有防止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可能原因是在巩膜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胶原层, 作为一层机械膜而阻止结膜下纤维组织的生成[3], 新鲜羊膜具有带活性的完整上皮细胞, 移植后能较快地重建眼表[4], 分泌更多的胶原酶抑制剂和细胞因子, 因此新鲜羊膜移植提高了翼状胬肉手术的成功率[5]。
提高手术成功率, 我们体会到在施行手术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 良好的显微手术设备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是保证成功的关键。 (2) 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保证移植床剖切相对正常, 是影响羊膜移植片存活的重要因素。 (3) 羊膜与周边结膜及移植床裸露创面的仔细、充分地缝合固定至关重要, 利于羊膜植片的黏附和生长以及受体正常表型的眼表上皮细胞增殖并移行至羊膜植片上。
新鲜羊膜比保存羊膜更具优点[6], 减少细菌数量, 减轻术后反应, 取材使用方便, 不需特殊设备和技术, 是一种良好的眼表重建生物材料。手术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且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了复发率, 有利于眼表的重建, 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经济、有效的理想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线, 何艳云, 陈剑.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 23 (8) :860-861.
[2]何志平, 黄一飞, 马志中.羊膜移植对眼表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J].眼科精粹 (中文版) , 2000, 28 (4) :41-48.
[3]Shimazaki J, Yang HY, Tsubota K.Amniotic membrane transp lantation for ocu-lar surface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emical and thermal burns[J].Oph-thalmology, 1997, 104 (11) :2068-2076.
[4]徐世勤, 杨云波, 丁文盛.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4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10) :831-832.
[5]陈家祺, 周世有, 黄挺, 等.新鲜羊膜移植治疗了严重的急性炎症及瘢痕期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1)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