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型精神分裂症(通用7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1
精神分裂症案例变得邋邋遢遢的“校花”
刘小莹(化名),现年24岁,某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某外贸部门搞财务。其身材苗条、面容姣好,虽未身着名牌服装,因会搭配穿着和修饰,故穿着打扮非常得体,显得贤淑且端庄秀丽,在读专科学校时被同学誉为“校花”,整天被充满爱慕之心的男同学捧着、追着。20岁大专毕业参加工作后,开始颇受单位的男士们(尤其是未婚者0的“关注”。但近2年来,同事们渐渐发现刘小莹不再像以前那样那样梳妆打扮,穿着也不再得体,常常是邋邋遢遢的,身上也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汗臭味,上班迟到早退,工作效率明显下降且总是出差错,对领导、同事与家人、朋友的关心、询问不理不睬,对年老多病的父母漠不关心,不论谁问她问题均回答极为简单。刘小莹的姑姑(一位医务工作者)来广州出差,发现其种种异常并详细询问了其父母以后,怀疑其可能有“心理问题”而带到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精神科就诊,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精神检查,精神科的专家诊断刘小莹患有“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点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对人们心身健康影响甚大,致残率甚高,但病因迄今仍未明了的严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及精神(心理)活动的不协调。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意思往往是清晰的,智能不受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迁延,且反复加重和恶化。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将精神分裂症分为:①单纯型;②青春型;③紧张型;④偏执型;⑤未定型或未分化型;⑥缓解型;⑦残留型等临床类型。
刘小莹是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的病人。单纯型常在青少年期发病,起病潜隐,发展缓慢,临床表现以思维贫乏(概念减少,病人自觉脑中空空如也,回答问题虽然切题,但极为简单)、情感淡漠(对外界的刺激,甚至是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也无动于衷,反应平淡或缺乏要求)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整个精神活动趋向衰退。刘病人缓慢发病,应答问题简单,情绪反应平淡,对家人,对自己漠不关心,缺乏生活的动力,社会功能(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受到影响,因此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口腔正畸科1999-01~2011-01就诊的先天性缺牙患者, 共51例。其中2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毛发和汗腺分泌异常, 诊断为外胚叶发育不良。其中1例伴有智力异常 (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诊断标准[1]和纳入标准, 纳入本次分析的单纯型先天性缺牙 (不包括第三磨牙, 下同) 病例共48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31例。
1.2 纳入标准
(1) 确有恒牙先天缺失, 缺失的恒牙牙位可以确定, 不包括第三磨牙; (2) 同时有明显的牙颌面畸形; (3) 不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和明显生理形态异常。
1.3 评估与治疗
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 留取记存模型, 拍曲面断层X线片及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 询问系统病史及家族史;通过以上检查明确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缺牙牙位并做记录, 同时记录错的分类。根据Angle错分类法分别确定AngleⅠ、AngleⅡ和AngleⅢ类, 并根据上下颌错的主要症状分类。根据缺牙数目和位置、牙列形态和错分类, 结合患者的实际要求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48例患者均经过18~30个月的直丝弓矫治技术, 后给予Hawley保持器保持, 随访1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 以χ2检验比较缺失牙的上下颌、左右侧分布。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 男女比例
病例48例中, 年龄10~36岁, 中位年龄15.3岁。男女比约1∶2 (17∶31) 。
2.1.2 个体缺牙数
48例患者共缺牙122颗, 平均每例患者缺牙2.54颗。少数牙缺失 (缺牙数目在1~5颗) 39例, 多数牙缺失 (6颗牙以上) 9例, 无全牙列缺失患者。
2.1.3 缺牙牙位
本组患者中最常见缺失的恒牙是下颌第二前磨牙, 共缺失30颗, 其次为下颌侧切牙, 缺失24颗, 最少缺失的是上颌第一磨牙 (共缺失1颗) 。上颌共缺牙39颗 (31.97%) , 下颌83颗 (68.03%) , 下颌缺牙发病率明显多于上颌 (χ2=15.869, P=0.000) ;左侧共缺牙60颗 (49.18%) , 右侧62颗 (50.82%) , 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2, P=0.856) , 双侧均有缺失者有33例, 占总数的68.75% (33/48) , 缺失牙位多呈对称分布。
2.1.4 Angle错分类
根据Angle错分类法, 本组48例患者中, AngleⅠ类有18例 (37.5%) , AngleⅡ类有20例 (41.67%) , AngleⅢ类有10例 (20.83%) 。
2.1.5错的主要症状
48例患者中, 牙列拥挤20例, 深覆、深覆盖15例, 牙列间隙7例, 反6例。
2.2 治疗方法和效果
本组48例患者中, 有15例采用减数包括拔除滞留的乳牙, 后经直丝弓矫治技术;11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集中间隙后, Hawley保持器保持半年, 然后义齿修复;4例保留了乳牙E后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10例患者先一期矫治6~10个月, 主要的功能性矫治器为Twin-block、矫形力矫治器 (前牵引器和上颌腭中缝扩展器) , 待一期稳定后再进行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其他病例则直接直丝弓矫治:排齐、整平、调整咬合。48例患者完成后, 其中有36例磨牙达Ⅰ类关系, 前牙基本为正常的覆覆盖;5例磨牙达Ⅰ类, 前牙为偏深的覆覆盖;4例磨牙为Ⅱ类偏尖对尖, 前牙为正常的覆覆盖;3例磨牙达Ⅲ类, 前牙为正常的覆覆盖。48例患者完成直丝弓矫治后均给予Hawley保持器保持, 随访1年, 随访期间每3月复诊1次。其中有2例失访, 3例因不按医嘱佩戴保持器而有一定的复发:重新出现前牙间隙和前牙不齐。其余43例均表现为稳定的矫治效果。其中在11例需要进一步修复的病例中, 有2例成人患者保持半年后采用种植修复, 另9例则给予可摘义齿修复, 待其成年后再考虑固定修复。
3 讨论
先天性牙齿缺失是指临床检查牙部分或全部缺失, 既往没有牙脱落或拔牙史, X线检查未见颌骨内该缺失牙的牙胚。根据缺牙数目可分为少数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和无牙症。缺牙数目在1~5颗的为少数牙缺失, 6颗以上为多数牙缺失, 全口缺失的定义为无牙症[3]。对于先天缺牙患者性别间有无差异的报道各有不同, 吴华[4]与李军等[5]的报道显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王以玲等[6]的研究报道女性较男性更易罹患, 男女之比为2∶3。本组48例病例中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 (31∶17) 。但是, 究竟是患病率较高还是就诊率较高,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从本组病例中先天性缺牙的部位分析, 与梅预峰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显示恒牙先天缺失在下颌明显多于上颌, 而左右侧的缺失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Muller等[8]的研究曾指出, 当1或2个牙齿先天缺失时, 侧切牙是最容易缺失的牙位;而当先天缺牙数目大于2个时, 第二前磨牙成为最多缺失的牙位。本组病例中发现最常缺失的是下颌第二前磨牙, 且大部分为2个以上缺失, 与Muller等的结果一致;当缺牙数目超过2个时, 第二前磨牙缺失超过上颌侧切牙, 成为缺失频率最高的牙位。单纯磨牙缺失很少见, 本组中缺失磨牙的患者均伴有其它牙齿的缺失。
先天性缺牙大多数并不仅仅表现为牙齿的缺失, 往往同时伴有牙列异常, 包括牙齿大小形态异常、牙错位和牙槽骨发育异常等[9,10], 因本组病例均为正畸病例,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错畸形, 主要表现为牙列拥挤, 其次为深覆、深覆盖。临床表现往往是多种表现的综合, 牙列拥挤者往往有相应的乳牙滞留, 一颌为牙列拥挤、深覆、深覆盖, 而对颌却表现为牙列间隙, 这往往与缺失牙的位置及乳牙是否滞留有关。
中切牙和侧切牙的缺失对于患者的面部美容的影响较大, 所以也成为患者就诊和治疗的主要诉求。设计治疗方案时, 不仅要考虑到缺失牙的牙位, 如前牙缺失者多以恢复美观为主, 后牙缺失者则以恢复咀嚼功能为主要目的, 还要考虑到同时伴发的牙列异常情况。对于前牙先天性缺失者, 由于前牙Bolton指数不调, 上下关系很难达到Ⅰ类, 因此治疗目标应以个体正常或功能为标准。对于4~5个后牙缺失者, 往往正畸后需修复治疗, 以期恢复良好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对于乳牙滞留者, 乳牙无龋, 无松动, 牙根无吸收, 牙周良好, 考虑拔除后间隙不能关闭者, 应尽量保留乳牙。尽管通常将种植义齿作为最终的修复方式[11], 但是由于患者年龄、缺牙数目、余留牙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而受限。
关于先天性缺牙的病因最多的解释是多基因多因素的病因模式。多个基因参与牙的发育, 一个或几个基因突变都会引起牙发育异常, 甚至停滞于某期, 停止发育的牙胚凋亡, 最终导致相应的牙缺失[12,13]。对于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先天性缺牙者, 需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和全面分析, 合理的设计治疗方案, 多科室的协同治疗, 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单纯型先天恒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8例单纯型先天恒牙缺失患者采集一般资料, 根据Angle错分类法分类, 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女性31例, 男性17例;平均每例患者缺牙2.54颗;最常见缺失的恒牙是下颌第二前磨牙, 缺失牙位多呈对称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牙列拥挤、深覆及深覆盖、牙列间隙等。根据Angle错分类法分类, Ⅰ、Ⅱ和Ⅲ类分别为18、20和10例。根据缺牙数目、位置和牙列形态, 结合患者要求确定相应的正畸治疗或/和修复治疗方案, 疗效满意:治疗后达Ⅰ类咬合关系41例, Ⅱ类4例, Ⅲ类3例。结论:对单纯型先天性恒牙缺失患者根据其缺牙特征和分类, 及时采取合理正畸及修复治疗, 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3
资料与方法
患者350例均为2005~2006年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确诊为糖尿病。分为:①IFH40例:空腹血糖(FPG)≥7.0mmol/L及糖负核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②IPH72例:FPG<7.0mmol/L及2hpG≥11.1mmol/L,③空腹合并餐后高血糖型糖尿病(FPH)238例:FPG(FPG)≥7.0mmol/L及2hpG≥11.1mmol/L。
研究方法:①血浆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②血清胰岛素采用RIA法。③评价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用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指数[2]:30分钟净增胰岛素(I,Pmol/L)/净增血糖(G,mmol/L)的比值(ΔI30/ΔG30)。
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3]:该指数用葡萄糖摄取率和0~120分钟平均胰岛素的关系来表示。ISI= [0+(GO-G120)×1.15×180×0.19×体重]/[120×Gmean×10g(Imean)],其中体重单位是㎏,G单位是mmol/L,下角数字为OGTT时采血样时间,mean为该参数OGTT时的平均值,此公式中I单位为mIv/L
统计学处理: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ANOVA,以X±S表示。所有数据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完成。
结 果
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3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N)及血压等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中P>0.05)。
三组患者OGTT血糖胰岛素的变化(表2):0、30、60、120、180分钟糖值,0分钟胰岛素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0 分钟胰岛素FPH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120分钟胰岛素IPH>IFH>FPH(均P<0.05)。
三组患者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比较。:FPH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指数(1.3±0.1)低于其他两组,(IFH2.5±0.4,IPH2.4±0.2,均P<0.05),IFH胰岛素敏感性指数(38.5±1.0)高于其他两组(IPH27.7±0.6,FPH26.3±2.1,均P<0.05)。
讨 论
大量临床资料证明,糖尿病在确诊时,其β细胞功能已降至正常人的一半,以后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都无法避免进行性的β细胞功能下降。随着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后,仍会有进行性的血糖升高和β细胞功能减退。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治疗,3年后HbAIC由7.2%增加为7.6%,6年后可增加到8.0%。一般认为,减退的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在其中共同发挥了作用。但也有报道认为存在种族差异。
糖代谢在糖调节受损阶段(IFG与IGT)有不同的代谢特征,而这些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不同,可能预示糖尿病进展的快慢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同。糖代谢在糖尿病阶段与糖调节受损阶段一样,都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4],IFH和IPH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因而临床上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本文发现:IFH、IPH和FPH3组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30、60分钟胰岛素分泌OFH和IPH组相近,而FPH组显著降低;120分钟胰岛素IPH>IFH>FPH(均P<0.05)。IFH的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间出现在餐后60分钟,与糖耐量正常者的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间一致。这与IPH的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有显著的不同,IPH的餐后30 分钟胰岛素分泌亦降低,但与FPH一样,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间均出现在餐后120分钟。这些临床上的不同代谢特征预示IFH与IPH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通过比较3组患者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发现早期相胰岛素分泌FPH低于IFH和IPH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FH高于IPH和F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因此,β细胞分泌缺陷胰岛素敏感抵抗均是从IFH向FPH进展的重要因素。而在IPH向FPH的进展过程中,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代谢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自然病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杨兆军,杨文英,李光伟.中国成人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分布特点.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28~2131
2 贾伟平,项坤山.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从基础到临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2):199~201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4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快乐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自己最美丽的地方”“你最欣赏的一个人的美丽瞬间”“你对自己的哪些地方不满意”……让学生通过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真正体味到参与的快乐,收获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从体验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另外,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和分享,不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
(3)达到情感体验、做最好的自己。
通过课前搜集的一些名人资料,让学生真正体味自己的不足与他们这些身残志不残的名人相比,显得多么不堪一击,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心灵碰撞思维的火花,要想做最好的自己,不仅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争当做最好的自己。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5
关键词: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管功能损害,单纯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
高血压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饮食模式和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 这一疾病的患者数量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 而2 型糖尿病作为另一个常见的疾病经常与高血压同时发生, 对患者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增加了患者死亡的概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威胁[1,2]。 临床上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均表明, 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害更为严重, 因此早期诊断动脉亚临床病变是非常重要的, 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3,4]。 该文选取2013 年11 月—2015 年11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患者243 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对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在血管功能损害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2013 年11 月—2015 年11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患者243 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其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有102 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有54 例, 女性有48 例, 年龄最大的有78 岁, 年龄最小的有46 岁, 平均年龄为 (59.3±3.8) 岁;单纯高血压患者有141 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其中男性有76 例, 女性有65 例, 年龄最大的有79 岁, 年龄最小的有48 岁, 平均年龄为 (60.8±4.3) 岁, 排除标准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在3 个月内有脑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心功能III级以上、慢性心率衰竭发生的患者;伴有严重肝肾疾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患者以及不愿意接受实验研究的患者, 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以及排除标准等基本情况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检测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检测均有同一个经过严格技术培训和考核的操作者进行和完成, 接受检测的患者需要空腹, 或者是在患者餐后2 h进行检测, 检查前应该禁酒24 h、禁止饮用咖啡、浓茶、禁食吸烟2 h, 患者在接受检查前需要在安静和室温保持在20~24 ℃左右的病房内休息15 min以上, 并调整好心态, 准备检查的开始。
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采用法国Com-Plior SPIV仪参照标准的方法进行测定; 突入管腔的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内膜中层厚度: 采用多普勒仪器进行测定;肱动脉脉压: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测定;肱动脉脉压和中心动脉增强压: 采用中心动脉压监测仪进行测定;BMI、FBG、TG、HDL-C、LDL-C、CHOL、 心率等常规指标: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测量, 上述所有测量指标均测定多次, 并取多次测定的均值作为最终表示出来的测定值。
1.3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中对出现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的工具为SPSS 19.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运用独立样本t对组间构成比进行分析, 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观察组有患者102 例, 其BMI、FBG、TG、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分别为 (25.6±3.2) kg/m2、 (6.9±2.0) mmol/L、 (2.5±1.4) mmol/L、 (1.2±0.5) mmol/L、 (3.0±0.9) mmol/L、 (4.8±1.0) mmol/L、 (70.2±11.3) 次/min;对照组有患者141 例, 其BMI、FBG、TG、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分别为 (24.2±3.3) kg/m2、 (5.1 ±0.9) mmol/L、 (1.8 ±1.4) mmol/L、 (1.1 ±0.2) mmol/L、 (2.9±0.8) mmol/L、 (4.9±1.0) mmol/L、 (69.8±11.0) 次/min, 观察组患者在BMI、FBG、TG等基本临床特征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HDL-C、LDL-C、CHOL、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有患者102 例, 对照组有患者141 例, 观察组患者在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等情况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是目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约占高血压发生总人数的40%, 而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均不理想, 两种疾病共同发病会因为两者的协同作用累及患者的动脉结构, 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严重地损害了患者的血管功能,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5,6]。
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重于单纯高血压患者, 从实验研究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血压合并2 性糖尿病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 而这些指标的上升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患者的血管能力, 提高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7,8]。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测定方法对不同的动脉硬化指标进行测定的结果和临床意义是不一致的, 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相互取代, 而该次实验研究依然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属于横断面研究, 实验的结果需要在前瞻性研究中不断地证实, 因此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还应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发现, 完善实验的统计和分析[9,10]。
在该次试验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BMI、FBG、TG基本临床特征以及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等情况上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HDLC、LDL-C、CHOL、 心率等基本临床特征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来说更为危急, 前者血管功能损害的程度与后者相比更为严重, 而CAP、BPP、CPP、IMT、cf PWV等动脉功能和结构检验指标可以作为高血压临床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左君丽, 常桂丽, 葛茜, 等.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重于单纯高血压患者[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2 (3) :252-253.
[2]邓超蓝.单纯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的差异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10 (3) :26-27.
[3]佀社花.老年人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5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8) :59.
[4]裴丽峰, 韩英, 向东贤,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 (2) :166-168.
[5]俞家贤, 舒艳红, 黄友良.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8 (16) :435-436.
[6]徐笑洋, 杨纯玉, 骆瑜.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2, 2 (6) :18-19.
[7]张添甜, 孙光, 张潇怡, 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 (4) :308-312.
[8]浦剑虹, 刘健, 李建中, 等.老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AGT基因多态性和颈动脉超声变化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 (5) :681-683, 752.
[9]范学明, 胡华青, 陆琨, 等.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与CAVI及ABI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4 (1) :52-55.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6
关键词: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在角膜病变中致盲率排在第一位, 本病的特点是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角膜病反复发作, 多次发作后角膜混浊并逐渐加重, 最终导致失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 每一类型的发病机理并不相同。一般认为, 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破坏细胞功能引起的, 因而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活力, 控制病情[1]。我院眼科门诊自2007年8月-2008年8月, 对79例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 并与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作对照, 以进一步考察其疗效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树枝状、地图状) 患者79例, 均为出现症状5d之内来就诊的患者, 未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眼药水进行治疗。临床表现:有感冒、发热或特定的发病诱因, 且有反复发作史;症状有眼痛、畏光、流泪, 睫状充血, 角膜有树枝状、地图状溃疡,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等。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2~57岁, 平均年龄32.6岁, 树枝状角膜炎26例, 地图状角膜炎14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11~54岁, 平均年龄31.9岁, 树枝状角膜炎25例, 地图状角膜炎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湖北科益药业股份公司生产, 商品名丽科明) 滴眼4次/d, 每次1滴。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 (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 滴眼6次/d, 每次1滴。并同时使用0.3%氧氟沙星滴眼液 (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 点眼4次/d, 每次1滴。以3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 并进行观察。
1.3 疗效标准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睫状充血消失, 溃疡愈合, 水肿消失, 荧光素染色阴性。好转: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溃疡基本愈合, 角膜荧光素染色少许弱阳性, 病灶缩小, 浸润水肿明显减轻。无效:眼部刺激症状明显, 炎症未控制, 病变继续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治疗结果
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 (χ2=5.9636;P<0.05) ;有效率 (χ2=4.2636;P<0.05) , 表1所示。
2.2 两组病例治愈所需疗程比较
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t=4.2951;P<0.05) 。另外治疗组在平均3.7d时患者症状开始改善, 对照组平均5.6d症状才改善。表2所示。
2.3 两组病例用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视力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视力提高更明显,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t=5.2653;P<0.05) 。表3所示。
3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SK) 是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多见的一种, 近年还有增多的趋势, 常发生于感冒、急性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疟疾等热性疾病后,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是HSV直接感染角膜上皮细胞, 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脱落形成上皮缺损, 形成典型的树枝状、地图状角膜炎。
更昔洛韦是新的抗病毒药, 它与阿昔洛韦同属2-脱氧嘌呤核苷的衍生物, 抗HSV作用在体外与阿昔洛韦相当, 但由于具有很好的眼内穿透性, 在体内作用则比后者高60倍[2]。由于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含有卡波姆基质, 卡波姆具有非牛顿流体学特性, 可改善眼表的稳定性, 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使用中有以下优点:①能有效稳定泪膜, 可减轻因病毒感染导致的各种干眼症;②无需频繁点眼, 4次/d, 即达有效药物浓度, 还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特别适合儿童使用;③日夜均可使用。它是无色、透明、水溶性的凝胶剂型, 拥有良好的舒适性;④具有保护角膜结膜上皮的功能。本研究中的结果显示, 在治疗上皮型单纯疤疹性角膜炎时, 更昔洛韦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治疗组疗程却较对照组短,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0.01) ;而且患者症状开始改善时间, 也是治疗组比对照组时间短, 也就是说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能够尽快地减少或者解除患者的痛苦;患者用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视力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 但治疗组视力提高更显著,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抗病毒作用更强, 并且其凝胶状剂型刺激小, 舒适性好, 能有效增加局部药物浓度[3], 延长作用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并且具有保护眼表上皮细胞, 减小药物毒性的作用, 提高视力, 为上皮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确切、安全, 治疗时间缩短,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坚, 赵家良, 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4.
[2]赵林, 刘新, 王树纲, 等.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6, 26 (11) :809.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56~82 (65.3±4.8) 岁;发病眼睛共53只, 术前患者视力分别为:0.02~0.05 12只眼, 0.06~0.08 16只眼, 0.1~0.3 25只眼;晶体硬度:9只眼为Ⅱ级, 15只眼为Ⅲ级, 22只眼为Ⅳ级, 7只眼为Ⅳ级。
1.2 方法
麻醉后, 做个结膜瓣, 并将穹窿部作为结膜瓣的基底, 在和角膜缘相隔2.5mm处, 形成7mm的宽度, 使一半的巩膜瓣层隧道进入到透明状的角膜中, 进入大约1.5mm, 然后在第二点透明缘中进行穿刺, 并形成手术辅助切口, 进入到前房位置, 将其作为巩膜瓣层隧道12点位置, 然后将高黏弹性物注入前房中。利用破囊针, 进行环形撕囊, 长度为5.5mm, 然后用水将前囊有效分离, 将内部切口延长到3.2mm, 将超声乳化头置入到前房内, 通过劈核法将晶体核打碎之后再取出。将残留皮质有效吸出, 然后将高黏弹性物注入到前房和囊袋中, 把内部切口延长至6.5mm, 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其中。超声乳化消耗能量46%~60%, 平均52%, 超声时间约为75~250 (平均98) s, 灌注压在75mm Hg左右。若手术切口为出现渗漏现象, 即可结束手术;若切口出现渗漏现象, 则需对巩膜瓣进行有效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情况
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经过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后, 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性改善, 与术前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2.2 眼压情况
术前患者眼压在23~50 (25.1±4.2) mm Hg, 经过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后, 患者眼压在10~23 (15.8±3.6) mm Hg, 术前、术后眼压对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3并发症情况手术后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症状, 发生率为12.5%, 其中2只眼睛眼压升高, 1只眼睛白内障, 1只眼睛前房出血, 1只眼睛后囊破裂, 经过后期治疗, 均得到治愈。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严重性疾病, 常见于老年群体,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眼压升高, 眼前段病变, 瞳孔分散、角膜血肿、眼睑肿胀、前囊混浊, 前房浅薄及房角闭合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眼部瞳孔出现阻滞症状, 而瞳孔阻滞与前房浅薄、房角过窄等有关。同时患者并发有白内障, 将增强晶体皮质吸水能力, 使晶体由于过度膨胀而发生位移, 导致前房浅薄、房角过窄, 在前方压力过低时, 将导致虹膜向前移动, 使房角闭合, 从而引发房角阻塞现象。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 给予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治疗,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能够使眼部前段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将眼部瞳孔的阻滞症状有效解除, 同时能够开放房角, 避免房角闭合, 对眼压升高现象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房角粘连严重化, 且术后前房明显加深, 而房角也明显加宽。本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性改善, 眼压均有所降低, 与术前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患者出现白内障、前房出血、后囊破裂、眼压升高等并发症, 但经过后期治疗, 均得到治愈。
总之, 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急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0例老年急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给予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治疗, 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性改善, 术后眼压均有所降低, 与手术前相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急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参考文献
[1]孙亚男.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2) :643.
[2]张建成.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13)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