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单纯疱疹病毒

2024-10-24

2型单纯疱疹病毒(精选4篇)

2型单纯疱疹病毒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 (12眼) 确诊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 经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1周以上, 角膜溃疡迁延不愈, 溃疡有扩大、加深趋势, 予多层羊膜移植覆盖手术, 术后联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术后1周左右炎症控制, 症状缓解, 术后2周~1个月溃疡愈合, 上皮修复, 但留下不同程度瘢痕, 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随诊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 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羊膜移植,基质坏死型角膜溃疡,疱疹性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率高, 易反复发作, 是我国主要致盲的角膜病, 其临床分型中基质坏死型角膜溃疡的发生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病毒抗原在角膜组织内诱发的局部免疫反应有关, 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进展导致溃疡扩大甚至角膜穿孔, 临床治疗相当棘手。我院采用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应用,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12例12眼, 其中男7例女5例, 年龄27~65岁, 均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史。术前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临床表现为眼红、磨痛、畏光及流泪、视力下降。眼部检查视力为手动-0.2, 球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溃疡伴基质水肿、浸润, 溃疡最小为3mm×4mm, 最大达7mm×8mm。入院后予系统的局部及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 病情无好转, 且溃疡有继续扩大、加深趋势, 经角膜刮片、细菌培养、真菌培养排除细菌或真菌感染。

1.2 羊膜制备

无菌条件下自健康剖宫产胎盘剥取羊膜 (术前检查HBV、HCV、HIV及梅毒均阴性) , 钝性剥离绒毛膜并尽量去除海绵层组织, 用浓度为200mg/L妥布霉素盐水浸泡20min, 剪成2cm×2cm大小, 至于无菌甘油瓶中, 放-20℃冰箱保存备用。

1.3 手术方法

倍诺喜表面麻醉, 彻底刮除角膜溃疡周围及基底部的坏死组织, 取保存羊膜经复水、妥布霉素盐水浸泡, 剪成与溃疡相应大小的羊膜植片, 上皮面朝上平铺于溃疡表面, 若溃疡较深, 剪3-4层和植床内径等大的羊膜组织, 上皮面朝上填于溃疡灶, 最外一层略大于溃疡灶, 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溃疡周围正常角膜或基质层, 使溃疡面完全被羊膜覆盖。另取羊膜, 上皮面朝上平铺于角结膜表面, 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角巩膜缘处, 典必殊眼膏涂眼, 绷带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术后继续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病毒药物, 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促角膜上皮愈合药物。具体用药:全身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注射液, 共7~10d, 然后改用口服阿昔洛韦片, 眼局部点阿昔洛韦滴眼液及更昔洛韦眼膏, 加用典必殊眼水 (每2h一次, 1周后逐渐减量) , 同时予贝复舒眼水点眼 (4次/日) 。术后7d拆除外层羊膜缝线, 内层羊膜植片视植片与角膜溃疡愈合情况, 于术后2~3周拆除。

2 结果

术后随诊6个月, 定期复查视力,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溃疡愈合情况、角膜基质水肿变化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术后2~4周, 12例患者角膜溃疡表面完全被上皮细胞覆盖, 溃疡愈合, 荧光素钠染色阴性。6例溃疡灶较浅者修复较快, 2周左右溃疡愈合, 角膜基质水肿消退, 角膜遗留薄翳。6例溃疡灶较深患者于术后4周左右溃疡愈合, 上皮修复, 基质层水肿消退, 但留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斑翳或白斑。所有患者在溃疡愈合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达0.1-0.8, 所有病例在随诊期间均未见复发。

术后1周左右表层羊膜均发生自溶或脱落, 内层羊膜植片随溃疡面的愈合而逐渐变薄吸收。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I) 感染所致的具有极高致盲性的感染性角膜炎, 人类是HSV-I的唯一天然宿主,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染, 它通常反复发作, 易引起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其临床分型中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表现为角膜基质浸润并伴有角膜溃疡形成, 主要与HSV感染和病毒抗原在角膜组织内诱发的局部免疫反应有关[1]。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虽然能阻断病毒复制过程, 但不能抑制病毒抗原诱发的角膜局部免疫反应;若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病毒抗原诱发的免疫反应, 但皮质激素可使溃疡进一步恶化, 甚至穿孔。我们对患者行多层羊膜移植, 联合抗病毒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治疗, 解决了无法同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难题。

羊膜在眼科应用以来, 人们发现其具有很多特点。羊膜组织抗原性极低, 移植术后几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羊膜具有促进上皮移殖、抑制炎症、抑制新生血管、抑制纤维增生等生物学特性, 是理想的移植材料。羊膜可以作为角膜基质细胞及上皮细胞移行生长的载体, 健康的角膜细胞以羊膜为支架, 在体内形成新的角膜基质填充病灶区[2]。多层羊膜移植较单层羊膜移植更具优点, 它可根据溃疡深度填充溃疡面。多层羊膜移植外层羊膜覆盖在全角膜表面, 发挥屏障作用, 同时促进内层羊膜与角膜溃疡表面紧密贴敷粘合;以内层羊膜作为角膜上皮基底膜的替代物, 提供健康的上皮下基质环境, 促进角膜溃疡愈合[3]。

手术中应彻底清除角膜溃疡周围和基底的坏死组织, 去除大量炎症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体, 减轻角膜局部的炎症反应。并且手术时应尽量使羊膜组织与溃疡面贴敷紧密, 不留层间空隙, 以防层间积液发生。

总之, 由于羊膜组织具有抗炎、促进溃疡愈合功能, 在治疗中起着重要辅助作用。通过羊膜移植手术联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性角膜溃疡, 有利于控制角膜炎症、促进溃疡愈合, 为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史伟云, 陈敏, 王富华, 等.多层羊膜移植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J].中华眼科杂志, 2005, 41 (12) :1107-1110.

[2]张进, 王石祥.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7) :788-789.

[3]Fukuda K, Chkama T, Nakamura M, et al.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of subchains of the basement membrane components type IVcollagen and laminin among the amniotic membrane, cornea, conjunctiva[J].Cornea, 1999, 18 (1) :73-79.

2型单纯疱疹病毒 篇2

关键词: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在角膜病变中致盲率排在第一位, 本病的特点是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角膜病反复发作, 多次发作后角膜混浊并逐渐加重, 最终导致失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 每一类型的发病机理并不相同。一般认为, 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破坏细胞功能引起的, 因而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活力, 控制病情[1]。我院眼科门诊自2007年8月-2008年8月, 对79例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 并与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作对照, 以进一步考察其疗效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树枝状、地图状) 患者79例, 均为出现症状5d之内来就诊的患者, 未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眼药水进行治疗。临床表现:有感冒、发热或特定的发病诱因, 且有反复发作史;症状有眼痛、畏光、流泪, 睫状充血, 角膜有树枝状、地图状溃疡,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等。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2~57岁, 平均年龄32.6岁, 树枝状角膜炎26例, 地图状角膜炎14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11~54岁, 平均年龄31.9岁, 树枝状角膜炎25例, 地图状角膜炎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湖北科益药业股份公司生产, 商品名丽科明) 滴眼4次/d, 每次1滴。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 (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 滴眼6次/d, 每次1滴。并同时使用0.3%氧氟沙星滴眼液 (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 点眼4次/d, 每次1滴。以3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 并进行观察。

1.3 疗效标准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睫状充血消失, 溃疡愈合, 水肿消失, 荧光素染色阴性。好转: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溃疡基本愈合, 角膜荧光素染色少许弱阳性, 病灶缩小, 浸润水肿明显减轻。无效:眼部刺激症状明显, 炎症未控制, 病变继续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治疗结果

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 (χ2=5.9636;P<0.05) ;有效率 (χ2=4.2636;P<0.05) , 表1所示。

2.2 两组病例治愈所需疗程比较

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t=4.2951;P<0.05) 。另外治疗组在平均3.7d时患者症状开始改善, 对照组平均5.6d症状才改善。表2所示。

2.3 两组病例用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视力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视力提高更明显,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t=5.2653;P<0.05) 。表3所示。

3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SK) 是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多见的一种, 近年还有增多的趋势, 常发生于感冒、急性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疟疾等热性疾病后,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是HSV直接感染角膜上皮细胞, 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脱落形成上皮缺损, 形成典型的树枝状、地图状角膜炎。

更昔洛韦是新的抗病毒药, 它与阿昔洛韦同属2-脱氧嘌呤核苷的衍生物, 抗HSV作用在体外与阿昔洛韦相当, 但由于具有很好的眼内穿透性, 在体内作用则比后者高60倍[2]。由于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含有卡波姆基质, 卡波姆具有非牛顿流体学特性, 可改善眼表的稳定性, 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使用中有以下优点:①能有效稳定泪膜, 可减轻因病毒感染导致的各种干眼症;②无需频繁点眼, 4次/d, 即达有效药物浓度, 还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特别适合儿童使用;③日夜均可使用。它是无色、透明、水溶性的凝胶剂型, 拥有良好的舒适性;④具有保护角膜结膜上皮的功能。本研究中的结果显示, 在治疗上皮型单纯疤疹性角膜炎时, 更昔洛韦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治疗组疗程却较对照组短,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0.01) ;而且患者症状开始改善时间, 也是治疗组比对照组时间短, 也就是说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能够尽快地减少或者解除患者的痛苦;患者用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视力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 但治疗组视力提高更显著,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抗病毒作用更强, 并且其凝胶状剂型刺激小, 舒适性好, 能有效增加局部药物浓度[3], 延长作用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并且具有保护眼表上皮细胞, 减小药物毒性的作用, 提高视力, 为上皮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确切、安全, 治疗时间缩短,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坚, 赵家良, 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4.

[2]赵林, 刘新, 王树纲, 等.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6, 26 (11) :809.

2型单纯疱疹病毒 篇3

1 资 料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单纯疱疹毒性脑炎25例, 男16例, 女9例, 年龄15岁~77岁, 平均45.23岁。发病时间无季节性, 起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9例, 4例有口唇疱疹, 12例有癫痫发作, 5例有意识障碍, 7例有精神症状, 2例有偏瘫, 12例有脑膜刺激征, 复发者2例。

1.2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2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腰椎穿刺检查, 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者15例, 正常者10例, 细胞数增高者16例, 蛋白增高者13例, 10例行单纯疱疹病毒学检查, 有2例I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 脑电图检查:15例患者入院后1周行24 h动态脑电图检查, 5例正常, 轻度异常5例, 中、重度异常5例。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颞叶、额区周期性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影像学检查:25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 正常者4例, 异常者21例, 主要表现为T1低信号, T2高信号改变, 其中14例为单侧颞叶、岛叶和扣带回, 3例为双侧颞叶, 一侧为重, 病灶多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 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

1.3 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抗病毒、改善脑代谢及其他对症治疗, 有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治疗, 抗病毒治疗主要给予无环鸟苷或者更昔洛韦, 疗程3周。

1.4 随访及预后

出院时15例临床症状恢复满意, 生活能够自理, 脑电图复查回复至正常;7例有记忆力减退;3例影像学检查均为双侧颞叶病变的患者恢复差, 记忆力明显减退, 高级认知功能减退, 生活需人照顾;其中有部分患者3个月随访, 5例有摄食异常;4例留有癫痫发作;5例有精神症状, 表现为兴奋、自言自语、幻想等。

2 讨 论

单纯疱疹病毒是双排扭曲的DNA病毒, 具有嗜神经性。75%的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引起的[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多为急性起病, 早期症状常为头痛及发热、口周疱疹, 体温可高达40 ℃以上, 在无充分进行病原治疗时病死率可高达70%, 且预后严重[2], 临床上很快可出现头痛、呕吐等一般颅内感染症状, 多不被引起注意, 至出现癫痫、记忆力减退时才引起注意;也有亚急性甚至慢性起病者, 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治疗, 影响预后。在本研究病例中, 有17例急性起病, 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2例亚急性起病, 主要为逐渐出现的记忆力减退、言语内容混乱被家人发现而就诊;1例为慢性起病, 患者为老年女性, 出现反应迟钝、认知功能减退以脑血管病对症治疗, 效果不佳, 经脑脊液病毒学检查而确诊。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并不少见, 约占全部脑炎的10%~20%[3], 与所有的感染性疾病类似,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起病形式缓急、临床症状轻重, 取决于病毒感染的数量、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I型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口、鼻黏膜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激活后沿颅中窝脑膜上三叉神经分支向额叶、颞叶、边缘结构播散, 故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以侵及颞叶、岛叶皮质、额下区和扣带回为特征。本组有7例表现为记忆力减退、遗忘, 经头颅MRI检查病变在颞叶及海马, 3例双侧颞叶、岛叶受累后出现视觉失认, 不能区别家人及陌生人, 食欲明显增加、善饥、情绪易于改变, 表现为激动、烦躁;12例起病后表现为癫痫发作或持续状态, 1例表现为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及精神症状。

15例行脑电图检查, 有2例表现为在高波幅的慢波背景上出现颞区周期性棘波, 其余为轻、中度异常, 脑电图异常在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中出现较早, 一般见于中枢系统受累后2 d~12 d。99%的患者在疾病早期有脑电图异常,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脑电图常表现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明显, 甚至可以出现颞区的尖波及棘波。临床研究证实, 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病情进展平行, 随着病情好转, 脑电图表现好转, 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但是, 如果脑电图恢复慢, 4周复查仍存在慢波, 恢复不满意, 表明脑电图好转情况可作为衡量疗效及病情预后恢复的指标之一[4], 若慢波或病理波持续存在, 则预后不良[5]。

影像学表现的病变部位及范围也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本观察中发现, 有3例患者为双侧颞叶受累, 表现为记忆力及高级认知功能明显减退, 经正规治疗4周, 3个月后随访, 患者记忆力改善不明显, 存在食欲异常, 表现为食欲旺盛、善饥, 情绪不稳;一侧颞叶受累同时累及海马, 经过3个月随访, 患者记忆力存在明显异常;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6]:①病变多先累及单侧或双侧颞叶, 部分病例可向额叶或枕叶发展, 单独发生于额叶、枕叶及顶叶者少见。②病变均与豆状核之间界限清楚, 凸面向外。③MRI多发性T1WI呈等、低信号, T2WI高信号改变, 信号不均质, 边缘欠规则, 临近脑回肿胀, 脑沟变平, 病变与豆状核之间常可见清晰边界, 似“刀削”征, 当岛叶受累时尤为明显。④不增强或线样脑回状增强, 主要位于病变的边缘部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缺乏特征性, 但临床上脑脊液疱疹病毒抗体阳性, 脑电图的改变、影像学综合分析后可作出诊断, 如果脑脊液中能分离出病毒则可明确诊断, 但临床检测方法的限制, 使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 临床上主要应用无环鸟苷及阿糖胞苷, 疗程要足充。也有报道, 在有效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 根据脑组织的病理环境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激素应用一般限于伴发明显脑水肿的患者, 可调控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免疫炎性反应, 从而改善脑炎预后[7]。

参考文献

[1]吴军, 张海鸥, 张玉丙, 等.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扩增子载体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10) :1126-1128.

[2]Buursma AR, de Vries EF, Garssen J, et al.[18F]FHPG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in experimental HSV encephalitis[J].J Virol 2005, 79 (12) :7721-7727.

[3]王新德.神经病毒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77.

[4]汪芳, 丁莉, 邵良, 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前后血清NSE含量及脑电图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2) :29-30.

[5]Herrman M, Curio N, Joct S, et al.Release of biochemical markersof damage to neuronal and glial brain tissueis associated with shortand long term neuropsycholigical out after traumatie brain injur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 70 (1) :95.

2型单纯疱疹病毒 篇4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无环鸟苷,聚肌胞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tromal keratiais, HSK) 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组织所表现的角膜炎性病变, 其病情顽固, 易于复发, 对视力损害比较严重。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 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病人常常由于气候变化、感冒或疟疾等发热后发病。现将我院收治的39例HSK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8-2009年期间, 共收治HSK患者39例, 其中男23例, 女16例;年龄12~60岁, 平均38.2岁;病程6d~8个月。均为单眼发病, 多数有使用抗生素史。入院治疗前均有典型的角膜刺激征及树枝状、地图状、盘状角膜浸润或溃病, 角膜染色阳性。其中浅层型16例 (合并角膜溃疡3例) , 深层型23例 (合并角膜溃疡12例) 。

1.2 治疗

1%无环鸟苷眼水和抗生素眼水交替使用, 聚肌胞注射液0.5 mg球周注射, 每周2次。以抗病毒为主, 口服无环鸟苷、维生素C。对并发虹膜炎者根据轻重程度使用托比咔胺滴眼液或阿托品眼膏散瞳。待角膜病灶变清晰、局限, 荧光素染色阴性可试用地塞米松点眼, 在愈合期可配合贝复舒眼水、聚肌胞、维生素C长期使用, 以避免复发。另外抗病毒药同胸腺肽肠溶片、干扰素联合应用, 效果较好。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角膜染色阴性, 角膜基质浸润水肿消退, 前房清, 仅残留部分角膜薄翳, 视力恢复至患病前水平;有效:充血减轻, 角膜病变基本修复, 溃疡大部分愈合, 视力明显提高,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角膜炎症未能控制、反复发作, 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39例中, 治愈30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4.9%

3 讨论

HSK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棘手的问题之一, 药物治疗选择有抗病毒作用的无环鸟苷是目前治疗HSK的首选药物, 无环鸟苷, 高效低毒, 对深层浅层溃疡均有良好疗效。然而单独使用抗单疱病毒药物也很难控制由于对病毒抗原引起的免疫性炎症反应, 结膜下注射弊多利少, 应禁用。聚肌胞由多分子核苷酸组成,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 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 能干扰病毒复制, 无毒副作用, 与无环鸟苷制剂联合应用有协同功效。其次环胞苷、干扰素诱导剂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上皮型和浅基质型的HSK, 并可延缓HSV耐药的产生。贝复舒有促进细胞线粒体呼吸作用, 在二期治疗中, 可加速新毛细血管形成, 促进伤口愈合[1]。在治疗过程中, 严格控制皮质内固醇治疗的适应证, 是减少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该类药物虽可减轻症状, 但对病毒感染有恶化作用。角膜上皮是描写角膜溃疡的一个指标, 完整性与否对应用激素有指导价值, 掌握用药的时机、浓度、次数尤为重要。否则易导致病情恶化, 甚至穿孔致盲。

临床上多有患者因症状减轻而中途放弃治疗, 应引起注意。HSV初级感染后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在机体免疫情况低下时, 恢复活性反复感染角膜, 引起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新生血管形成和角膜混浊[2]。所以, HSK的治疗要有整体观念, 在充分利用临床检验资料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免疫增强治疗对控制病情和防止复发亦非常重要。

对于反复发作, 角膜溃疡穿孔的HSK患者, 手术治疗亦是最有效的办法。以上病例中, 有2例患者经治疗, 病情稳定后, 转往上级医院行增视性角膜移植术,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 对HSK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 要树立整体观念, 合理衡量、联合用药, 综合应用上述措施, 方能提高治愈率, 使HSK的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朱秀萍, 杨华, 王养政, 等.病毒新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疗效.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9, 17 (3) :147.

上一篇: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一篇:现代企业项目融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