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2024-10-24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精选7篇)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1

肠道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到一定程度,肠道内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及毒素,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外周组织,向肝脏、淋巴和血液发生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进而发生肠源性感染(gut origin infection),乃至诱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1],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1 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及损伤

1.1 肠道黏膜屏障的组成

由生物、机械、化学、免疫屏障等4部分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免疫屏障,对维持肠道免疫作用是很重要的。

1.2 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三大原因

1.2.1 肠黏膜的支持能力不够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良好的免疫功能以及充足的营养支持是保证肠黏膜支持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中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一个地方出现不足,都会影响到整个肠道黏膜的支持能力。

1.2.1. 1 生物屏障损伤

最常见到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这种现象会造成肠道菌群的紊乱。正常的肠道菌群是肠道的生物屏障,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会减少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使得肠道的生物屏障受损。当屏障功能被削弱,一些致病菌在肠壁定植、繁殖,它们通过产生一些抑制肠道上皮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功能的物质[2],比如蛋白酶和内毒素,使肠壁绒毛受损,从而损伤肠黏膜屏障,使得一些致病菌侵袭的机会大增,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增加BT的几率。

1.2.1. 2 机械、化学屏障破坏

许多消化道肿瘤或中枢系统疾病的患者因无法进食,需要肠外营养,这将会引起肠道休眠,肠黏膜细胞中的DNA含量减少,提示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增生下降与长期营养摄入过少密切相关[3]。胃肠道长期得不到营养导致肠绒毛萎缩,肠黏膜变薄,黏膜更新修复能力下降,肠黏膜免疫功能受损。

1.2.1.3免疫屏障的减弱

(1)细胞免疫功能损伤。有实验证明当小鼠的肝脏在被切除70%后,细胞免疫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产生的内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细胞免疫功能,也可以激活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使得免疫细胞对内毒素的作用产生耐受[4]。(2)体液免疫功能受损。肠道出现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功能遭到抑制,肠道抗定植能力降低,促进了肠内细菌移位[5]。

1.2.2 肠黏膜组织结构的损伤

在外伤等应激及长期肠外营养状态下,人体血量将得到重新分配。研究显示,全身血量减少10%,可导致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40%[6]。在所有系统中,消化道发生早期缺血,又最后恢复,容易受损甚至衰竭。缺血状态下,机体产生大量活性氧代谢产物的毒性,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1.2.3 肝脏功能损伤

在阻止细菌移位过程中,肝脏起着重要作用。在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肝吞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占其中的80%~90%,内毒素可以激活吞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肿瘤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如果肝功能受损,肝脏的吞噬功能受到抑制,内毒素灭活减少,致使内毒素进入体循环,激活上述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损伤肠道黏膜,使得细菌移位,细菌移位后发生的肠源性感染会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MODS,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肠黏膜屏障损伤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联系

2.1 肠黏膜屏障损伤与急性胰腺炎(SAP)

研究证明肠系膜淋巴结是SAP时细菌移位时的重要路径[7]。较细菌自身而言,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能更早地穿透肠上皮进入到血循环中。内毒素又称为脂多糖(LPS),是细菌死亡溶解的产物,其可以激活吞噬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8],损害肠黏膜屏障。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又会增加致病菌的侵袭能力,导致内毒素含量增多,超过了机体的清除能力,逐渐形成内毒素血症,从而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急性胰腺炎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向发展,患者的死亡率升高[9]。

2.2 肠黏膜屏障损害与急性肝功能衰竭

在爆发性肝炎、肝癌晚期或是肝硬化终末期,肝细胞大量的坏死,肝脏的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衰竭,一些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其对体内有细胞毒性的物质的降解能力减弱,如大量的炎症介质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异常凝血、微小血栓的形成、激活白细胞等。肠壁黏膜血管丰富,大量的炎症介质将影响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功能,肠壁黏膜充血、水肿,因肠壁缺血、缺氧,肠壁会进一步糜烂、坏死,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将被破坏,血管通透性及肠道通透性都会增加,使得大量内毒素通过肠系膜血管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参与体内循环[10],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肠源性感染中起到主要作用。

3 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治疗

临床上,相比于对肠源性感染的治疗,对肠黏膜屏障损害和衰竭应注意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更为重要,如果一旦进展到大量细菌移位,肠黏膜功能衰竭、肠源性感染,病情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3.1 一般措施

包括:(1)补充血容量、抗休克、纠正酸中毒,迅速有效地复苏,使胃肠道尽早摆脱缺血状态;(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菌群紊乱,不滥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3)选择性肠道去污,增加氧输送量,主要选择性抑制革兰阴性杆菌,增强机体抵抗病原菌的定殖能力,从而降低少致病菌的生长[11],减少BT的发病率。

3.2 应用抗氧化剂

因为肠壁内的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含量较高,XOD产生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OFR),于是肠道容易受到氧自由基的破坏[12],抗氧化剂的使用可以防止或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例如别嘌呤醇、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防止氧自由基对肠道黏膜的损伤作用。

3.3 营养支持,加强免疫屏障

3.3.1 纠正营养不良

人的营养状况对胃肠道免疫功能有着很大的影响,纠正营养不良可明显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

3.3.2 早期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

在肠道功能允许条件下,应初期给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例如鼻肠管、胃造瘘管的放置,减少长期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引发的肠黏膜屏障损害,减少发生细菌移位的发生率[13]。

3.3.3 使用特殊营养物质

包括谷氨酰胺(Gln)、微生态营养物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等,其中:(1)谷氨酰胺是肠黏膜细胞的主要能源之一,增加Gln可明显增加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14],减少细菌移位的几率;(2)生长激素对于腹腔感染的患者而言,可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肠细胞对GLn的利用,增加蛋白质合成,有所提高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加用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随着治疗进程,其肠道通透性也随之下降[15]。

3.4 调整肠道菌群

除了对抗生素使用的节制,还须另外补充肠道有益菌。当前研究较多的益生菌有两大类,即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补充益生菌对恢复肠道微生态均衡,提高肠道的抗定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增进肠黏膜修复,抑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促进小肠Paneth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对全身的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16]。

3.5 抗组蛋白抗体

近期有研究[17]证明,循环组蛋白作为一种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参与体内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异常凝血,激活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在机体释放大量组蛋白或者清除组蛋白的能力明显下降时,其产生的毒性作用将损伤机体各个器官,损伤肠道细胞,破坏其机械、免疫屏障功能,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18,19]。目前对于组蛋白的毒性作用的治疗仍在研究中,考虑使用具有特异性抗组蛋白抗体拮抗其毒性作用[20,21,22],减少对肠道细胞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肠黏膜的功能。

3.6 中药治疗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祛瘀、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它可以清除肠道和血浆中的氧自由基。文献[23]报道,从出血性休克大鼠内脏含菌量、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病理形态学改变3个方面评估,使用大黄的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及使用安慰剂治疗组,大黄可以起到保护肠上皮细胞,维持肠道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保证肠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这可能是大黄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的基础。

4 结语

人体的肠道总长度为8~10 m,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的多层次防御系统和调控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由众多功能的细胞和生物分子成分构成。临床上对危重病人的诊治中,既要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支持,也要加强对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特别是下消化道,包括小肠、大肠黏膜屏障的支持,这也是肠源性感染潜在的风险,且风险极大。通过使用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功能的药物,加用益生菌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等多种治疗方式来保护患者的肠黏膜屏障,提高肠道的抵抗致病菌的能力,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对一些危重患者的生存及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对组蛋白的毒性作用与机体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也有助于寻找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办法。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老年重症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患者52例, 其中男23例, 女29例, 年龄55~82岁, 平均 (67.97±5.08) 岁。其中包括胆源性胰腺炎者35例, 合并高脂血症者8例, 存在暴饮暴食病史6例, 无明显诱因者3例。腹内高压分级Ⅰ级20例, Ⅱ级13例, Ⅲ级10例, Ⅳ级9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 每组26例, 且两组患者在性别比率、平均年龄、临床表现及腹内高压分级等方面比较, 其差别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3]。腹腔内高压均符合2004年试剂腹腔间隔综合征 (ACS) 大会对腹腔内高压的诊断及分级标准[4]。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案, 即常规行禁食, 胃肠减压, 早期液体复苏, 保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抑制胰腺分泌, 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并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机械通气和血液净化等治疗。乌司他丁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 (由江苏常州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476) , 10万u溶于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使用1周。

1.4 评价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腹腔内高压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评价[5]: (1) 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按程度分为四级:0级表现为无明显临床症状, 1级表现为轻度临床症状, 2级表现为中度临床症状, 3级表现为重度临床症状; (2)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显效为7 d内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步2个或2个以上等级, 或实验室相关指标75.00%以上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为7 d内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步至少1个等级, 或实验相关指标50.00%以上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效为7 d内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无改变或加重、死亡。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肠黏膜屏障功能以二胺氧化酶 (diamine oxidase, DAO) 、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并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乌司他丁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分别为65.38%和96.15%, 而无效率明显降低, 仅为3.85%, 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显著性 (P<0.05) ,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腔内高压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腹腔内高压情况均明显改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 乌司他丁组患者治疗后, 腹腔内高压情况改善更为显著, 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显著性 (P<0.05) , 结果见表2。

注:1)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P<0.05;2)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DAO与D-乳糖水平均明显降低,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 乌司他丁组患者治疗后, DAO与D-乳糖水平均明显降低, 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显著性 (P<0.05) , 结果见表3。

注:1)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P<0.05;2)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3 讨论

胰腺炎 (pancreatitis) 往往是指机体的胰腺组织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疾病。胰腺作为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体, 同时也被誉为人体消化作用最强的器官, 其所分泌出来的胰液则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在一般情况下, 含有无活性胰酶原的胰液会沿胰腺管道不断的经胆总管奥狄氏括约肌流入机体的十二指肠内, 并且在十二指肠内原有胆汁以及肠壁黏膜所分泌肠激酶的共同作用下, 其胰酶原开始逐步转变成活性较强的消化酶, 进而产生自身消化作用, 导致胰腺炎的发生[6]。老年患者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其机体各脏器功能均已处于较为低下状态, 故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更容易伴发多种器官功能性障碍, 甚至导致患者因腹内高压而发生死亡。由于胰腺炎患者往往会伴发脓毒血症, 进而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也大幅度下降, 而对于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 其此种症状也更容易发生[7]。因此, 如何筛选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已成为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治愈的关键和重中之重。

乌司他丁属于糖蛋白水解酶抑制类药物, 其能够广泛抑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蛋白水解酶, 以及透明质酸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糖类和脂类水解酶, 从而有效减轻自身消化, 并最大限度降低内毒素的吸收, 同时进一步稳定细胞膜, 并全面保护血管功能, 有效改善组织微循环灌注及减轻组织损伤。二胺氧化酶作为小肠的标志性酶, 其主要是指机体小肠黏膜上层绒毛中具有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 在组胺和多种多胺代谢中起作用, 其活性与黏膜细胞的核酸和蛋白合成密切相关, 能够反映肠道机械屏障的完整性和损伤程度, 当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 其机体会表现出二胺氧化酶的逐步升高。D-乳酸作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的一种乳酸, 其主要是由肠道黏膜所分泌, 而在肠外组织则几乎不分泌, 当肠道黏膜功能受损时, 其机体会表现出血液中D-乳酸的大幅度上升[8]。

本研究特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了乌司他丁的临床药物治疗, 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乌司他丁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分别为65.38%和96.15%。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腹腔内高压情况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均明显改善 (P<0.05)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 乌司他丁组患者治疗后, 腹腔内高压情况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P<0.05) 。由此可见, 乌司他丁能够在显著提高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 对患者的腹内高压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也起到了积极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MA J, GU PY, YU Z.Effect of Ulinastation on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 barrier in older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011, 16 (1) :93-97.Chinese

[2]YANG QG, LUO XM, ZHANG Q.Clinical efficiency of ulinastatin treatment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1, 15 (9) :1147-1148.Chinese

[3]Pancreas Study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4, 43 (3) :236-238.Chinese

[4]HU ZM, ZHAO DJ, YE ZY, 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intra-abdominal pressure[J].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2011, 23 (1) :53-55.Chinese

[5]WU PX, LI TH.Efficacy Ulinastatin combined matrin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2011, 29 (2) :162-164.Chinese

[6]MO JX, PENG J, PENG Y, et al.Efficacy of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rutecarpine and ulinastatin in ra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2, 22 (19) :32-36.Chinese

[7]HALONEN KI, PETTILA V, LEPPANIEMI HC, et al.Mutiple organdi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ute pancreatitis[J].Crit Care Med, 2002, 30 (6) :1274-1279.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市一院儿科的160例行PN支持治疗的早产儿为病例,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分为两组, 每组80例。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给予PN支持治疗, 研究组在静脉营养液中添加Gln。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抢救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表1) 。排除标准: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出现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因各种原因导致PN时间<2周等。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1.2 仪器与试剂

D-乳酸水平检测试剂盒购于美国Sigma公司;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生化仪;Gln为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力肽。

1.3 肠外营养支持方案

两组患儿的非营养治疗条件相同。两组均于生后第2~3d开始PN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至少2周。起始剂量氨基酸0.5~1.0g/ (kg·d) , 脂肪乳剂0.5g/ (kg·d) , 每日增加0.5g/kg, 增至2.5~3.0g/ (kg·d) 。总热卡为60~80kcal/ (kg·d) , 糖脂比为6∶4, 热氮比为 (150~250) ∶1。氮源采用小儿氨基酸制剂, 脂肪乳剂选用中/长链脂肪乳剂, 同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脂肪乳剂和微量元素。上述各种营养物质在超净工作台内按顺序一次性装入1L静脉营养袋混匀, 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 经外周静脉24h均匀输注。两组出生后24~48h即开始肠内喂养, 每日液体总量为静脉补液量与口服奶量的总和, 随喂养量的增加逐渐减少PN液量, 直至完全肠内营养。研究组在静脉营养液中添加Gln, Gln的剂量为当日氨基酸总量的20%, 治疗时间亦为2周。

1.4 检测及观察指标

(1) 生长发育及代谢:每日测体质量;监测患儿的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 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及代谢情况。 (2) 免疫功能:分别于治疗后1、2周抽取空腹静脉血, 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总T细胞) 、CD4+的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值。 (3) 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于治疗后1、2周抽取空腹静脉血, 采用酶耦联紫外分光光度法[3]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 (4) 血氨浓度:分别于治疗后1、2周抽取空腹静脉血, 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氨浓度。

1.5 院内感染的诊断依据[4]

(1) 血培养阳性; (2) 胸片明确的肺炎; (3) WBC<6.0×109/L, Plt<100×109/L, I/T>0.2, CRP>8mg/L; (4) 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暂停、体温波动、皮肤发花、残余奶增加、反应差、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等。符合 (1) 、 (2) 中任何一项或同时符合 (3) 中的两项可诊断为感染;符合 (3) 中的任一项并伴有 (4) 中的任两项可诊断为感染。

1.6 NEC的诊断依据[5,6]

根据呕吐、腹胀、粘液血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临床表现, 粪便隐血试验和腹部X线检查等确定患儿有无发生NEC。

1.7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SD) 的形式表示, 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χ2检验,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生长发育及代谢情况

参与本研究的患儿均存活, 无特殊的病情变化。两组患儿的体质量、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治疗期间反映患儿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免疫功能

治疗1周和2周后Gln组患儿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 以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3) 。

注:与对照组的同期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的同期相比, △P<0.05

2.3 血浆D-乳酸和血氨水平

给予Gln治疗一周和两周后Gln组患儿的血浆D-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表4、表5) ;治疗一周和两周后两组患儿的血氨浓度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表4、表5) 。

注:与对照组的同期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的同期相比, *P<0.05

2.4 院内感染及NEC的发生情况

在2周的治疗期间, G l n组患儿院内感染及N E C的发生率 (17.5%、10%) 均低于对照组 (27.5%、20%) , 见表6。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3 讨论

Gln是人体内最丰富的氨基酸, 占骨骼肌中氨基酸的60%、血浆氨基酸总量的20%。传统观点认为Gln是非必需氨基酸, 全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配方中未添加Gln, 而早产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接受TPN治疗。在婴儿出生后2~3周的时候因为胃肠道结构及功能不成熟, 喂养不耐受以及易发生NEC等原因而使经胃肠道喂养受到限制, 进而使Gln的来源受到限制。早产儿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谷氨酰胺酶的活性较低, 不能及时有效地合成内源性Gln, 而且体内蛋白质分解及更新率均较高, 对Gln的需求量更大[7], 因此, Gln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

最初人们认为高代谢活性细胞 (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等) 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的氧化, 然而实验证明其对Gln的利用率要等于或高于对葡萄糖的利用率。Gln不仅是高代谢活性细胞的氧化燃料, 还是嘌呤和嘧啶生物合成的原料, 为淋巴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等合成新的DNA、RNA及DNA修复提供氮源。

近年来动物和临床实验均表明[8,9]:Gln能增加淋巴细胞数、增强免疫功能, 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亦显示:Gln组患儿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 以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7.5%) 明显低于对照组 (27.5%) 。

D-乳酸是肠道细菌代谢、裂解的产物。在通常情况下, 血浆D-乳酸水平很低, 而哺乳动物组织不但不产生D-乳酸, 而且对D-乳酸的代谢利用率很低。当肠黏膜生物屏障被破坏时, 肠道细菌产生的大量D-乳酸透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 故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可及时反映肠黏膜损伤及修复的情况。

目前TPN被广泛用于临床, 普通的TPN营养液不含Gln, 长期应用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感染。早产儿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且胃肠道及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易发生NEC, 并且胃肠道喂养受到限制, 更易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补充Gln可防止肠黏膜萎缩, 维护其屏障作用[10]。本研究亦显示:Gln组患儿的血浆D-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中添加Gln能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 保护肠屏障功能, 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从而减少感染及NEC等发生。

Poindexter等[11]对141例早产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实验组血液中Gln浓度明显升高, 而谷氨酸盐及血氨水平没有明显差别。有报道小儿的最高静脉用量是0.6g/ (kg·d) , 连续使用17d未见副作用发生[12]。Gln一般用量为0.4g/ (kg·d) , 在氨基酸液中的含量以20%为宜。本研究中亦发现两组患儿的血氨浓度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因此, 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中添加Gln是安全可靠的, 副作用少, 血中谷氨酸盐及氨的浓度不会导致神经毒性。

综上所述, 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中添加Gln能够增加淋巴细胞数、增强患儿免疫功能、保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从而减少感染及NEC等发生, 而且安全可靠, 副作用少, 应在早产儿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 (Gln) 对进行肠外营养 (PN) 的早产儿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儿科进行PN的早产儿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将16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 (PN) 和Gln组 (PN+Gln) , 每组80例。检测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D-乳酸、血氨浓度、院内感染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临床资料、治疗后生长发育及代谢情况均无明显差异。Gln组于治疗后1、2周CD3+和CD4+的T淋巴细胞、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 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 2周内院内感染和NEC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的血氨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谷氨酰胺能够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从而降低院内感染和NEC的发生率。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SD大鼠90只,雌雄不限,10~12周龄,体质量250~300g,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前标准颗粒混和饲料喂养1周。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假手术(F)1、3、5天组(F1d、F3d、F5d组);胰腺炎(AP)对照1、3、5天组(AP1d、AP3d、AP5d组);丹参治疗(SM)1、3、5天组(SM1d、SM3d、SM5d组),每组10只。

1.2 试剂

牛磺胆酸钠购自美国Sigma公司。二胺氧化酶(DAO)试剂盒:北京304医院创伤研究所提供。丹参注射液:由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批号:Z10970093。

1.3 模型制备

参照Aho等[1]的方法并加以改进,采用胆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备AP模型。丹参治疗组关腹后立即尾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射量为10ml/kg,每12h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天。假手术组、胰腺炎组均在相应的时间段用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各组均在相应时间点取材。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F1d、AP1d、SM1d组在术后第1d;F3d、AP3d、SM3d组在术后第3d,F5d、AP5d、SM5d组在术后第5d分批抽静脉血处死大鼠,用改良的酶学分光光度法[2]测定D-乳酸、二胺氧化酶,在空肠上段截取3cm长肠组织标本,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s Ig A含量。每组每个时间点10只。

1.5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均以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试验指标

2.1.1 血清二胺氧化酶(DAO)

假手术组术后5天DAO值无明显变化(P>0.05),AP1d组较F1d组升高(q=6.7844,P<0.01),AP3d与AP5d无差异(q=0.0214,P>0.05),但均较AP1d进一步升高(P<0.05),与F3d、F5d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说明胰腺炎模型大鼠造模后1天DAO开始升高,随着时间延长DAO值升高并保持在一定水平;经丹参治疗1天后DAO值较F组升高(q=6.7844,P<0.01),与AP1d无差异(P>0.05),丹参治疗3天后DAO较SM1d组下降(q=4.3001,P<0.01),较AP3d明显下降(q=11.2495,P<0.01),但仍高于F3d组(q=3.709,P<0.05),丹参治疗5天后DAO较SM3d组进一步下降(q=4.3748,P<0.01),明显低于AP5d(q=15.0318,P<0.01),与F5d组无明显差异(q=1.0226,P>0.05),说明丹参治疗1天DAO值无变化,随着治疗时间延长DAO逐步下降,到第5天DAO值下降至正常水平(表1)。

2.1.2 循环D-乳酸(D-Lac)

术后各时间点检测F各组D-Lac值无明显变化(P>0.05),造模后1天D-Lac值就较F1d组升高(q=6.7603,P<0.01),第3天、第5天较第1天进一步升高,差异显著(P<0.01),与F3d、F5d比较升高更为明显(P<0.01),AP3d与AP5d无明显差异(q=2.0843,P>0.05),说明胰腺炎大鼠循环D-Lac随时间逐渐升高,并保持在一定水平;经丹参治疗后第1天较F1d组升高(q=6.1688,P<0.01),与AP1d无差异(q=0.5915,P>0.05),SM3d组较SM1d组下降(q=3.,4216,P<0.05),较AP3d明显下降(q=12.7719,P<0.01),与F3d组无差异(q=0.1888,P>0.05),SM5d组与SM3d组无差异(q=0.3575,P>0.05),明显低于AP5d(q=10.9156,P<0.01),与F5d组无明显差异(q=0.1299,P>0.05),说明丹参治疗1天循环D-Lac无变化,治疗3天后D-Lac已降至正常组水平,并保持在这一水平至第5天(表2)。

2.1.3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

术后各时间点检测F各组s Ig A值无明显变化(P>0.05),造模后1天肠组织中s Ig A值就较F1d组下降(q=4.0477,P<0.05),第3天、第5天较第1天逐步下降,差异显著(P<0.05),与F3d、F5d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说明胰腺炎大鼠肠组织中s Ig A含量随病程延长逐渐下降;经丹参治疗后第1天、3天、5天s Ig A值均与AP1d无差异(P>0.05),SM3d组较AP3d升高(q=3.0380,P<0.05),但仍低于F3d组(q=3.4311,P<0.05),SM5d组较AP5d组显著升高(q=5.1177,P<0.01),但仍低于F5d组(q=5.7055,P<0.01),说明丹参治疗后肠组织中s Ig A含量虽较正常组下降,但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并未出现s Ig A含量随病程延长逐渐下降情况(表3)。

3 讨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AP时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大量细菌、毒素通过受损肠黏膜进入循环系统,引起继发感染,导致全身炎性反应。因此认为控制好炎性反应及维护好肠道屏障是治疗AP的关键[3]。同时李云[4]及Curley[5]等大量研究表明AP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感染更加难以控制。两者的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导致AP的治疗复杂、预后差。

本实验是通过检测血清DAO和D-Lac的变化,反应出肠黏膜损害程度及其通透性的变化,了解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胰腺炎大鼠DAO及D-Lac均升高,并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升高,说明胰腺炎可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为肠道细菌移位、毒素吸收入血提供条件。经丹参治疗后第1天DAO和D-Lac变化不明显,经过持续丹参治疗3天后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至第5天已降至正常水平,DAO和D-Lac两项指标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丹参能修复胰腺炎大鼠受损肠黏膜,改善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s Ig A是肠黏膜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研究表明[6],其分泌减少,一方面降低肠道抵御细菌和毒素入侵的能力,易致肠源性感染;另一方面易激活细胞炎性因子,产生过度炎性反应,进一步损害肠黏膜,而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因此,s Ig A是观察和评估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关键指标。

本实验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时肠组织中s Ig A含量下降,肠道免疫功能随病程延长下降趋势明显,经丹参治疗后,虽s Ig A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明显抑制了s Ig A含量随病程延长而下降的趋势,说明丹参能够促进胰腺炎大鼠肠黏膜s Ig A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

总之,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已广泛用于AP的治疗,有效降低AP的死亡率,减少AP的并发症,其疗效显著[7]。本实验研究认为丹参能够明显改善胰腺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同时能促进肠黏膜s Ig A的合成与分泌,增强肠道免疫功能,由此推断丹参能通过这两方面作用进而有效控制胰腺炎继发感染,避免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这可能就是丹参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F)F1d、F3d、F5d组各10只,AP1d、AP3d、AP5d组各10只,制备大鼠AP模型,丹参治疗(SM)SM1d、SM3d、SM5d组各10只,制备AP模型后,给予丹参治疗。按1d、3d、5d三个时间点取相应组别大鼠,动态测定外周血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和肠组织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变化。结果AP组比F组各时间点DAO和D-Lac均明显升高(P<0.01);经丹参治疗后3d、5d组DAO和D-Lac比AP组均明显下降(P<0.01),第5d恢复至正常水平;AP组随病程延长sIgA呈逐步减少,与F组各个时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治疗组sIgA在各时间点均低于F组(P<0.05),均与AP1d组无差异(P>0.05),比AP3d、AP5d两组均有升高(P<0.05)无随病程延长而逐步减少趋势。结论 丹参能够明显改善胰腺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同时能促进肠黏膜sIgA的合成与分泌,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实现对AP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丹参,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Aho HJ,Koskensalo SM,Nevalainen TJ.Experimental pancreatitis in the rat.Sodium taurocholate induced acute haemorrhagic pancreatitis[J].Scand J Gastroenterol,1980,15(4):411-416.

[2]黎君友,于燕.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活性[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6,18(4):28-30.

[3]吕农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治疗[J].胃肠病学,2005,10(2):125.

[4]李云,钱家勤,秦仁义,等.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8):923-925.

[5]Curley P,Nestor M,Collins K,et al.Decreased interleukin-2produc-tion in murine acute pancreatitis:potential for immunomodulation[J].Gastroenterology,1996,110(5):583-588.

[6]Ikeda S,Zaizaur BL,Johnson CD,et al.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lem entation with glutamine improves survival after gut isc-hemia reperfusion[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2,26(3):169-174.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5

1 材料

1.1 虫体

亚洲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 采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的近期有排绦虫节片史病人, 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 虫体用自来水、0.85%氯化钠溶液漂洗后, 保存于灭菌的25%甘油水溶液中运送至实验室, 经形态学和带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1基因 (cox1) 片段的PCR和测序分别鉴定为亚洲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1]。

1.2 试验动物

健康三元杂交乳猪9头 (30日龄, 试验前经粪检确定无绦虫感染) , 由贵州省贵阳市东新良种猪养殖场提供。

1.3 主要试剂

2%戊二醛及1%四氧化锇、血液增菌培养基 (有氧培养用, 批号1022899) , 法国梅里埃公司产品;血液-D乳酸比色法定量检测试剂盒, 购自上海杰美基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哥伦比亚琼脂, 购自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无菌绵羊血, 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显色基质鲎试剂盒, 购自厦门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虫卵的处理

按照参考文献[2]介绍的方法收集和处理虫卵。

2.2 乳猪感染前外周血的采集和细菌学检查

感染前以无菌操作经前腔静脉采集乳猪清晨空腹静脉血10 mL, 将5 mL血液接种至血液增菌培养基, 置CO2培养箱内于37 ℃培养, 逐日观察生长现象至第4天, 取0.1 mL增菌培养液接种至含8%绵羊血的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 继续置CO2箱内于37 ℃培养24 d;若有细菌生长, 则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鉴定;若培养3 d仍无细菌生长, 则判为细菌培养阴性。其余5 mL血液置于4 ℃冰箱内过夜, 再以 2 000×g离心15 min分离血清, 贮存于-80 ℃超低温冰箱内, 备用。

2.3 乳猪的感染

将处理的亚洲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虫卵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5×105/mL, 分别将10 mL虫卵混合于0.1 kg乳猪饲料后饲喂乳猪, 亚洲带绦虫虫卵感染3头, 链状带绦虫虫卵也感染3头, 另用3头作为对照。

2.4 外周血的细菌培养

感染第4天清晨, 以无菌操作经前腔静脉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乳猪空腹静脉血10 mL, 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血清, 备用。

2.5 血清D-乳酸的检测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各份血清样本D-乳酸的酶标板测定, 以酶标仪检测各样本孔和对照孔 340 nm处的吸光度值, 并按说明书提供的公式计算血清D-乳酸的含量。

2.6 血清内毒素的检测

内毒素含量采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定量法检测, 以分光光度仪检测545 nm处的吸光度值, 以Excel表绘制标准曲线法,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各样品中的内毒素含量。

2.7 小肠组织的组织学检查

处死感染组和对照组乳猪, 立即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2 cm, 经PBS洗净后纵切剖成两份:其中一份置10%中性甲醛固定并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镜检, 并参照Chiu法对小肠黏膜损伤进行分级[3];另一份对应的小肠组织样本置2%戊二醛内, 于4 ℃冰箱贮存, 备用。选择经H.E.染色、镜检观察到明显病变的对应的经戊二醛固定的小肠组织, 以预冷的PBS洗3次后, 置于1%四氧化二锇内固定1 h, 然后进行常规脱水、包埋、超薄切片、铀铅染色, 透射电镜观察。

3 结果

3.1 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

对照组乳猪的双份外周血及6头感染组乳猪感染前的外周血培养至第4天仍为阴性。6头感染组乳猪感染后的外周血有4份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2份为阳性, 采自1头亚洲带绦虫感染组乳猪和1头链状带绦虫感染组乳猪, 分别检出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

3.2 感染前后血清D-乳酸含量的检测结果

感染前后的乳猪和对照组乳猪血清D-乳酸含量见表1。

注:与感染前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与亚洲带绦虫组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1可见, 亚洲带绦虫感染组和链状带绦虫感染组的乳猪感染后血清D-乳酸含量较感染前和对照组高 (两样本平均数比较的t检验) ,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感染后血清D-乳酸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3 感染前后血清内毒素含量检测结果

感染前后的乳猪血清和对照组乳猪血清内毒素含量见表1。亚洲带绦虫感染组和链状带绦虫感染组的乳猪感染后血清内毒素含量较感染前和对照组高 (两样本平均数比较的t检验) ,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感染后血清内毒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4 小肠组织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见182页彩图1, 2)

对照组小肠组织为正常黏膜绒毛结构 (见182页彩图1A) 。感染后两组乳猪的肠黏膜绒毛顶端上皮破损, 局部上皮坏死、脱落, 绒毛上皮下间隙明显增大并与固有膜剥离 (见182页彩图1B) , 黏膜下层出血明显 (见182页彩图1C) 。Chiu法的分级标准:Ⅰ级, 肠黏膜绒毛顶端上皮下间隙增高;Ⅱ级, 肠绒毛上皮下间隙进一步扩大, 绒毛尖端上皮抬高与固有膜剥离;Ⅲ级, 绒毛两边上皮成块脱落;Ⅳ级, 上皮完全脱落, 仅有固有膜结构;Ⅴ级, 黏膜固有膜崩解, 出现出血和溃疡。本试验中感染组乳猪肠黏膜损伤判为Ⅱ~Ⅳ级[3]。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呈嵴状突起条索, 表面光滑, 粗细均匀, 并横向相连形成网状结构, 线粒体结构正常, 微绒毛排列整齐 (见182页彩图2A) 。对照组小肠上皮细胞间条索断裂, 细胞间隙增宽, 线粒体肿胀、破裂, 微绒毛排列紊乱甚至缺失 (见182页彩图2B) 。

4 讨论

已知3种人体带绦虫六钩蚴均是通过肠黏膜侵入中间宿主的, 然而其入侵的机制尚不清楚。M.Verastegui等[4]通过体外黏附试验观察到链状带绦虫六钩蚴可通过布满体表的微毛黏附至体外培养的猪小肠组织、人结肠癌上皮细胞和苍鼠卵巢细胞, 认为与其他病原生物相同, 六钩蚴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感染的首要步骤。黏附至肠黏膜的病原体还必须突破宿主的肠黏膜屏障, 才能侵入血液循环和/或淋巴循环而移行至特定的组织器官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因此破坏宿主肠黏膜屏障功能是六钩蚴入侵的关键步骤和对宿主产生的首次损伤。关于人体带绦虫六钩蚴入侵中间宿主是否造成肠黏膜的损伤和屏障功能的降低, 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正常的肠黏膜屏障可阻止肠道内的各种细菌以及细菌的代谢产物内毒素和D-乳酸进入血液循环, 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时, 肠道细菌可穿过上皮细胞或其间隙进入固有层, 发生细菌移位, 并且由于肠黏膜通透性增高, 细菌的代谢产物内毒素和D-乳酸等可大量进入血液循环。本试验在检测亚洲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六钩蚴对乳猪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时发现, 两种带绦虫六钩蚴感染的乳猪均可发生细菌移位, 血液中检出的细菌为肠道常驻菌;感染后乳猪血清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均较感染前和对照组高 (P<0.05) , 而亚洲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感染组之间, 血清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说明亚洲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六钩蚴均可导致乳猪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也证实, 2种带绦虫六钩蚴均对肠黏膜造成了损伤。

综上所述, 在宿主消化道内受消化液作用孵化出的两种带绦虫六钩蚴均可损伤宿主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侵入血液或淋巴循环。而六钩蚴如何导致肠黏膜的损伤, 除了机械刺激外, 可能还与六钩蚴分泌的酶或代谢产物有关。体外培养试验结果证实, 牛带绦虫六钩蚴能够合成并分泌肽酶, 包括丝氨酸和半胱氨酸肽酶、氨基肽酶[5];M.Verastegui等[4]发现, 黏附至组织或细胞的链状带绦虫六钩蚴表面出现分泌泡, 这些酶或结构在人体带绦虫六钩蚴入侵中间宿主肠黏膜时所发挥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这将是进一步研究六钩蚴入侵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峥宏, 包怀恩, 牟荣, 等.云南、贵州两省38条人体带绦虫的分子鉴别[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 5 (4) :263-265.

[2]陈峥宏, 吴晓娟, 包怀恩, 等.人工感染的亚洲带绦虫六钩蚴在幼猪体内分布和致病的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2010 (5) :17-19.

[3]朱玉华, 杨广林, 蒋波健.胃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检测方法[J].海南医学, 2004, 15 (6) :107-108.

[4]VERASTEGUI M, GILMAN R H, ARANA Y, et al.Taenia soliumoncosphere adhesion to intestinal epithelial and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in vitro[J].Infect Immun, 2007, 75 (11) :5158-5166.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食管癌患者76例, 男42例, 女34例;年龄32~84岁, 平均 (59.3±8.7) 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食管钡透以及胃镜明确诊断, 术中给予食管癌根治术、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

纳入标准:用主观全面分析 (SGA) 法进行术前评估, 无重度营养不良、无腹泻、无肠梗阻。

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有慢性肠道疾病史;未能行食管癌根治术;不能够顺利给予EN或EN后存在明显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术前2周存在呼吸道感染患者。按数字表法, 随机将选取的患者分为两组, 各38例,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EN组术后24 h内经十二指肠营养管泵给予糖盐水、能全力、鸡汤、肉汤、奶粉等, 第1天给予20 m L/h, 此后每天肠内营养增加20 m L/h, 直至每日量达到100~120 m L/h, 逐步过渡至经口进食;PN组于48 h内采用静脉给予的方式, 给予20%脂肪乳、微量元素、葡萄糖、维生素、凡命等, 术后48 h后均采用经十二指肠营养泵给予能全力, 逐步过渡至经口进食。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二胺氧化酶 (DAO) 、血浆内毒素 (ET) 、以及D-乳酸 (D-Lac) 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处理:观察指标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 (x±s) 对符合计量资料进行表示, 并采用t检验;用频数 (n) 或率 (%) 表示, 并采用χ2进行检验, 所有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的I-FABP、DAO、ET以及D-Lac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第4天、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讨论

I-FABP存在于组织细胞胞质中, 一旦肠缺血早期仅表现为黏膜受累时, 即可能由于细胞通透性升高而造成I-FABP早期释放进入血液, 其具有表现早、特异性强的特点, 因此是对小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进行早期诊断的特异、敏感生化指标。DAO的改变是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及肠上皮释放因素的动态变化的结果, 是对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以及完整性进行反应的可靠指标。肠道是体内的最大ET库, 若肠屏障功能完整, 则ET不会进入血循环, 但一旦肠屏障功能受损, 则会导致ET穿过肠黏膜进入血循环, 由此导致ET血症。机体遭受手术、休克、急性肠缺血、严重创伤、肠梗阻等时, 肠道因受到缺血性损伤, 细菌大量繁殖, 会使D-Lac大量产生, 同时由于肠黏膜细胞损伤导致肠通透性增加, 此时大量D-Lac进入血液循环, 因此, 通过对D-Lac的测定也能够对肠黏膜损伤情况及通透性进行翻译[2,3,4]。本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第4天、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 食管癌术后采用EP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的损伤更小。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8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 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的I-FABP、DAO、ET以及D-Lac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第4天和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 同时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完整性,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食管癌,早期肠内营养,肠黏膜屏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平兰, 王青, 刘颖.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0) :28-30.

[2]付慧, 付中伟, 高清华.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241-242.

[3]徐锦红, 李敏, 魏琳.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6) :3917-3918, 3921.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断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组 (观察组) 100例与正常剂量肠内营养组 (对照组) 100例。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 临床症状、体征及颅脑CT证实为严重颅脑损伤; (2) 格拉斯哥评分<8分; (3) 未合并腹腔、胸部及四肢严重创伤。剔除标准为: (1) 颅脑损伤格拉斯哥评分≥8分。 (2) 既往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3) 其他影响或干预炎性反应和免疫调节的药物或治疗, 如胸腺肽等; (4) 同时合并其他系统严重损伤患者。观察组男56例, 女44例;对照组男53例, 女47例。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治疗方案获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组患者均在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神经、防治其他脏器损伤基础上, 给予甘露醇脱水、止血、清除自由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水和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稳定等治疗。采用留置胃管, 鼻饲流质, 营养泵泵入营养液方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2组患者均在起病后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方法:2组患者每天供给肠内营养液选用整蛋白型肠内全营养乳剂 (能全力, 荷兰Nutricia公司) 含多种膳食纤维, 蛋白质16%, 脂肪35%, 碳水化合物49%, 能量密度1.5kal/ml, 热氮比131kal∶1g。其中, 对照组患者每天热量供给30~35kcal/kg, 蛋白质1.5~1.8g/kg·d-1。观察组每天热量供给16~20kcal/kg, 蛋白质1.2~1.6g/kg·d-1。2组患者支持热量按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患者每日的基础需要量 (BEE) , 其中50%由脂肪供给热量, 氮入量0.17 g·kg-1·d-1, 热氮比120k J∶1g, 添加常规剂量的电解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成分。营养方式均采用鼻饲营养胃管注食方式, 鼻饲前后床头抬高30~45℃。

1.3 观察指标

(1) 血清炎性反应指标。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 检测二胺氧化酶 (DAO) 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尿乳果糖/甘露醇 (L/M) 水平的变化。DAO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FABP,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M比值。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 (2) 临床指标。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发生率, 气管插管率, 胃食管反流率, 腹胀时间, 呕吐、胃潴留和腹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结果

2.1 炎性反应指标

治疗前2组DAO水平、IFABP、L/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7天2组DAO水平高于治疗前, IFABP、L/M水平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指标

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呕吐次数少于对照组, 胃潴留、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腹胀时间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多伴有严重的创伤应激反应。巨大的创伤应激可导致继发性脏器功能损伤, 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是其中重要的一环[4]。IFABP是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的胞质蛋白, 在肠上皮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 其水平高低代表肠黏膜上皮损伤程度[5]。L/M水平高低与肠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DAO是重要的肠黏膜抗氧化酶, 损伤后其水平高低与肠黏膜修复能力密切相关[6]。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低氮、低热量、适度负氮平衡的理念在重型创伤患者正初步展开研究[7~9]。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低剂量的肠内营养支持是否会有利于肠内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 尚缺乏研究[10~12]。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7d后, DAO水平提高, IF-ABP与I/M降低, 说明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 减轻肠壁血管通透性。

既往研究表明[13]胃肠道在创伤应激时, 其黏膜对全身血压变化及缺氧变化极为敏感。研究表明进食不足, 可导致肠壁黏膜血流低灌注,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腔内异常寄生菌群增加, 细菌移位加重脏器感染发生[14]。然而早期过度给予肠内营养摄入也可加重肠道功能负荷, 加重肠道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因此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方式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目标。

研究结果说明早期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严重应激状态, 细胞因子的释放及炎性介质的爆发反应可以导致明显肠道功能障碍。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能力, 提高肠黏膜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减轻肠壁黏膜血管通透性, 减轻应激状态下肠道功能障碍, 降低颅脑损伤并发症发生,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组 (观察组) 100例与正常剂量肠内营养组 (对照组) 100例, 起病后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 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 (DAO) 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尿乳果糖/甘露醇 (L/M) 水平的变化。对比2组治疗后7天内VAP发生率, 气管插管率, 胃食管反流率, 腹胀、呕吐、胃潴留发生率, 腹泻率。结果 治疗前2组DAO水平、IFABP、L/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7天2组DAO水平高于治疗前, IFABP、L/M水平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VAP发生率、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呕吐次数、胃潴留、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腹胀时间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严重应激状态, 肠道功能障碍明显。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能力, 提高肠黏膜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减轻肠壁黏膜血管通透性, 减轻应激状态下肠道功能障碍, 降低颅脑损伤并发症发生,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上一篇:缺乏政治生活的政治论文下一篇:2型单纯疱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