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黏膜下肌瘤

2024-07-09

子宫黏膜下肌瘤(共10篇)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1

子宫黏膜下腺肌瘤实质是子宫腺肌病, 本病是妇科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该病术前误诊率较高, 现就我院4例子宫黏膜下腺肌瘤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为32~57岁, 平均42.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经量增多;4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贫血, 有痛经病史2例, 本组患者术前均误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上述患者均经宫腔镜行子宫黏膜下肿物电切术,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

2 结果

术中发现带蒂肿物或附着于子宫内膜表面肿物, 质地较硬, 1例其蒂附着于子宫宫底前壁 (图1、图2) , 3例附着于子宫后壁下部, 体积大小分别为3.0cm×3.0cm×4.0cm;3.0cm×3.0cm×2.0cm;5.0cm×2.0cm×2.0cm;3.5cm×3.0cm×1.0cm;术后标本剖开其中1例可见紫蓝色结节, 3例未见。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 镜下可见肌层内有呈岛状分布的异位内膜腺体和间质 (图3、图4) 。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腺肌瘤实质为子宫腺肌病的一种,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 称为子宫腺肌病[1], 少数的腺肌病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 有的结节向宫腔方向生长, 突出宫腔, 颇似黏膜下子宫肌瘤[2], 即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它是一种良性病变, 发病多为30~50岁妇女, 临床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渐进性痛经, 其与子宫黏膜下肌瘤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因此, 此病术前诊断率较低, 易将子宫黏膜下腺肌瘤误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3.1 误诊原因分析

(1) 两者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上述4个病例临床症状均表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经量增多、且伴有不同程度贫血, 其中2例有痛经病史。而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间期不规则阴道流血、不孕, 甚至造成贫血, 如肌瘤脱出时可有阵发性腹痛, 可伴有或不伴有痛经, 与子宫黏膜下腺肌瘤临床症状极为相似, 仅以临床症状很难将二者区别开来。 (2) 上述4例病例行宫腔镜检查时发现所见肿物均带蒂, 质地较硬, 向宫腔内突出性生长, 色泽呈黄白色或红色, 这与子宫黏膜下肌瘤形态极为相似, 不易区分。

3.2 误诊的预防

(1) 注意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痛经病史。患者多以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伴贫血来院就诊, 根据症状医生只考虑到患病率高的子宫黏膜下肌瘤, 有痛经病史者而忽视追问痛经的特点, 造成误诊。因此我们应对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达到降低误诊率的目的。 (2) 注意宫腔镜检查作为诊断手段时应与病史、临床表现结合, 从而来降低误诊率。

综上所述, 宫腔镜检查可以直视肿物大体形态, 也可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子宫黏膜下腺肌瘤确诊取决于组织病理学检查[1], 但依据典型症状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今后我们应详细询问病史, 结合临床对病例进行认真分析, 从而提高对子宫黏膜下腺肌瘤的认识, 降低本病的误诊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31-332

[2]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749-750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2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 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18

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探寻安全高效的手术治疗方案。为此,本研究分别给予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36例,年龄30~65岁,平均45.38±11.54岁;肌瘤大小:肌瘤直径10~15cm,平均年龄8.66±5.25cm;肌瘤类型:45例患者肌壁间肌瘤,37例患者浆膜下肌瘤,33例患者多发性肌瘤,21例患者阔韧带肌瘤。随机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年龄、肌瘤大小和肌瘤类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手术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阴道内置举宫器。分别于患者脐周处行10mm切口和脐与左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各做一长5mm的切口放置腹腔镜和放置手术操作器械。带蒂浆膜下肌瘤则采用电凝后切断,蒂细的子宫肌瘤可直接用双极电凝止血,蒂粗的子宫肌瘤则用2-0薇荞线“8”字缝合止血,无蒂的浆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则在切除前用穿刺针在肌瘤旁注入0.9%氯化钠溶液2ml的6U注射垂体后叶素。用单极电钩在患者宫体收缩后于肌瘤突出处作纵形切口并深达瘤体组织。手术操作者使用肌瘤锥固定肌瘤向外牵拉并上提后用剥棒分离假包膜至基底部,将瘤体向一个方向旋转后电凝基底部后切断。子宫肌瘤剥离面用电凝止血,并间断“8”字缝合或连续褥式内翻缝合子宫全层。如为多个且相距较远则逐个剔除缝合。而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讨 论

子宫肌瘤患者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既往患者多因月经过多、盆腔包塊、继发性贫血、压迫症状、不孕和流产等而就诊而被确诊并给予手术治疗[1]。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妇科普查的广泛开展,患者多因体检时无意发现。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和术后手术疤痕大等特点[2]。因此,探寻安全高效且创伤性小的手术方式是广大妇产科医师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为此,本研究分别给予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36例,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低于对照组的(P<0.05)。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可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辛亚兰,王卡娜,何荣霞,刘俊杰.4396例已婚妇女妇科病患病情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630-632.

2 梁志.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J].吉林医学,2012,33(7):1464-1465.

黏膜下子宫肌瘤致产后出血1例 篇3

患者,34岁,因宫内孕38周,羊水偏少1天于2016年2月5日入院。孕妇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无痛经,末次月经:2015年5月15日。于2015年7月12日阴道B超检查示:早孕,子宫肌瘤(右侧壁肌壁间探及5.6 cm×4.9 cm低回声,边界清,周边及内部探及五彩血流)。孕17周因阴道流血伴阵发性下腹痛,诊断为“先兆流产”,给予保胎治疗8天出院,当时产科B超检查示:(1)宫内孕单活胎;(2)孕妇子宫肌瘤(子宫峡后壁突向宫腔探及5.5 cm×6.0 cm×3.9 cm低回声,边界清)。孕18周查唐氏筛查低风险,孕24周行75 g糖耐量试验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但未定期监测血糖。孕期顺利,定期产前检查9次(未固定医院)。1天前,我院产科B超检查:宫内孕单活胎,头位,羊水偏少,孕妇子宫肌瘤(双顶径9.1 cm,头围31.7 cm,腹围30.7 cm,股骨长6.6 cm;胎盘右后壁;子宫右后壁探及6.5 cm×4.0 cm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清,周边探及丰富血流;羊水指数7.8 cm)。自妊娠以来体质量增加15 kg。有子宫肌瘤病史7年,未正规检查及治疗。G2P1,2008年11月阴道分娩1足月女活婴,体质量3100 g,无产后出血,孕期多次B超检查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008年5月16日:右后壁肌壁间探及3.0 cm×2.9 cm低回声,突向宫腔;2008年7月4日:右后壁胎盘下方探及2.8 cm×2.1 cm低回声),产后未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查体:T 36.1℃,P 76/min,R 19/min,BP 112/76 mmH g。产科检查:宫高32 cm,腹围100 cm,胎位头位,胎心140/min,子宫张力正常,外形规则,未触及明显宫缩。估计胎儿体质量3200 g,骨盆外测量:髂棘间径24 cm,髂嵴间径28 cm,骶耻外径20 cm,坐骨结节间径8.0 cm,耻骨弓90°。肛门指检:宫颈质中,居后,宫颈管消失70%,宫口未开,先露头,S-2,胎膜未破。入院诊断:(1)宫内孕38周G2P1头位;(2)羊水偏少;(3)妊娠期糖尿病;(4)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入院后给予控制饮食,监测空腹血糖4.5~6.7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6.6~7.7 mmol/L,因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羊水偏少给予0.5%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于2016年2月10日11时开始规律宫缩,13时40分自然破水,羊水清,量约20 ml,13时43分以ROA阴道分娩1男活婴,体质量3450 g,Apgar评分10分-10分-10分。17分钟后胎盘局部不剥离,助产士手取胎盘,未触及有明显肌性结节。胎盘胎膜完整,阴道流血不多,子宫收缩好。补充诊断:胎盘粘连。产后2小时,按压宫底后阴道流血多伴血块,色暗红,给予缩宫素及卡前列氨丁三醇肌内注射,同时查体:呼吸28/min,脉搏120/min,血压96/58 mmH 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部略膨隆,宫底脐下2指,子宫轮廓清楚,按压子宫,有暗红色血排出,伴血块,子宫腔内进行性出血,血红蛋白由产前129.0 g/L降至82.6 g/L。因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且直径约6 cm,凸向宫腔,考虑可能是子宫肌瘤影响子宫收缩。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详细探查子宫腔:宫体后壁有肌性结节,质中等,直径大小约6 cm,有蒂与宫体中段后壁相连,蒂宽5.0 cm,厚3.0 cm,长1.5 cm,考虑为黏膜下肌瘤;因瘤蒂位置较高,钳夹瘤蒂困难,故左手指引,右手大弯钳协助分离瘤蒂表面组织,右手向宫腔方向挤压瘤蒂,促肌瘤排出,徒手操作10分钟,完整取出肌瘤。立即给予缩宫素10 U静脉滴注及缩宫素10 U宫颈注射,双合诊按摩子宫,观察30分钟宫腔内无活动性出血,术毕。手术顺利,术中查血气分析提示:血红蛋白最低53 g/L,术中出血200 ml(估计产时、产后总失血量约2000 ml),输入去白悬浮红细胞8 U,血浆800ml,冷沉淀10人份,输入顺利,无发热等输血反应。尿管通畅,色清,量100 ml,补液3000 ml。患者安返病房,回房血压121/87 mmH g,脉搏90/min。大体标本肉眼所见:大小如上所述,呈球形,直径约6 cm,剖开瘤体可见其内成漩涡状,无明显坏死及出血。术后给予缩宫素10 U肌内注射,6小时1次,48小时停药。术后监测血糖,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病理回报:黏膜下平滑肌瘤,表面附有部分胎盘组织。产后第3天复查妇科腔内及腹部彩超示:产后子宫(宫腔内探及厚0.5 cm带状强回声,无明显血流分布)。产后恢复好,于产后第3天出院。出院前查血红蛋白83 g/L。出院诊断:(1)宫内孕38+5周,G2P2ROA已娩;(2)产后出血;(3)妊娠合并子宫黏膜下肌瘤;(3)妊娠期糖尿病;(5)足月新生儿。

2 讨论

2.1 子宫肌瘤对妊娠及分娩的影响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肌瘤患者的0.5%~1.0%,占妊娠的0.3%~1.2%,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3%~2.5%[1],在不孕患者中由于子宫肌瘤所致不孕的比率可达到0.5%[2]。子宫肌瘤患者中流产及早产风险较高。因此,许多人认为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妇女,直径大于5 cm的肌瘤应当被手术切除,尤其对于使宫腔变形的子宫肌瘤、患者及流产和不明原因的不孕患者[3]。本例患者第1次妊娠时,后壁肌壁间探及3.0 cm×2.9 cm低回声,突向宫腔;考虑为肌壁间肌瘤,且肌瘤较小,未对肌瘤处理,胚胎生长顺利,最后阴道自然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因为该患者产后未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在第2次妊娠时,子宫右后壁探及6.5 cm×4.0 cm肌瘤,最大径线大于5 cm,虽然未在妊娠期造成明显影响,但是仍发生了产后出血。所以对于妊娠前有较大的或可能影响到妊娠结局的子宫肌瘤建议在妊娠前手术摘除。

子宫肌瘤对分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肌瘤的大小、数量和生长部位。黏膜下肌瘤合并妊娠,容易发生流产及早产;肌壁间肌瘤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若子宫肌瘤小于6 cm,位于腹腔内不阻碍产道者,绝大多数孕妇可试产,并经阴道分娩[4],子宫肌瘤待产后再行处理。剖宫产术中如何处理子宫肌瘤始终存在争议,尤其是较大的子宫肌瘤。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可避免90%的单发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切除术,但临床上亦有手术时严重失血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报道。

本病例患者根据平素无月经的改变,及B超结果提示,在孕前及妊娠早期考虑为肌壁间肌瘤。因突向宫腔,瘤体较大,故在孕中期时出现了先兆流产的症状。从超声影像来看,该肌瘤位于近子宫峡部右后壁,并无明显的瘤蒂,先露为头,综合分析病情,在分娩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梗阻性难产,故给予阴道分娩。

2.2 产后出血的处理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可使子宫平滑肌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有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多发肌瘤与严重产后出血相关。故在妊娠晚期发现合并有子宫肌瘤的,应综合评估后决定分娩方式,及早启动预防产后出血的预案。此患者在第三产程,由于子宫肌瘤的影响,且胎盘附着于子宫肌瘤表面,影响了子宫收缩及胎盘剥离。随着附着在肌瘤表面上的胎盘的剥离,又使用了缩宫素及卡前列氨丁三醇,促进子宫肌瘤更加突向宫腔,成为黏膜下肌瘤。由于肌瘤的位置,致子宫下段收缩不良和局部子宫表面黏膜的损伤。子宫下段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阴道分娩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妇,如无特殊情况,可产后处理。本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导致产后出血,应立即去除病因,有效止血。因此时宫口尚未闭合,有利于阴式操作,而且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是最直接、快速、创伤小的术式。但因为瘤蒂位置较高,按常规摘除黏膜下肌瘤方法操作困难。分析病情虽瘤蒂位置高致操作困难,但该部位肌层较厚,使用缩宫素后,可以借助子宫收缩来止血,也不会穿透子宫浆膜致医源性子宫破裂,故我们采用弯钳及徒手分离瘤蒂,结合开腹子宫肌瘤的剥出方法,向宫腔方向挤压瘤蒂,完整取出肌瘤后即刻使用有效的大量促子宫收缩药物促进子宫收缩,促进瘤腔快速闭合,操作方便,短时间结束手术,效果显著。此操作同时存在着继发性大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在行黏膜下肌瘤摘除术时,准备了无菌纱布及Bakri球囊[5],如出血不止可行宫腔内填塞纱布或Bakri球囊子宫填塞术压迫止血,Bakri球囊可有效压迫宫腔,由于水囊的重力作用,对子宫中下段的压迫作用尤其明显,尤其对本手术创面出血可起到很好的压迫止血效果,但因此时宫颈口是开大的,使用Bakri球囊时要考虑到有可能致球囊脱落,所以必要时行开腹缝合出血部位或子宫动脉栓塞术,尽可能保留子宫及子宫的完整性。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易导致流产、早产、难产、前置胎盘及肌瘤变性、坏死、蒂扭转等,所以我们要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产妇做好保健工作,孕前、产前详细检查,分析利弊,充分评估病情及分娩方式,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后出血感染及做好手术准备。

参考文献

[1]艾永生,高岩,周羽.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0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2):941-942.

[2]Laughlin SK,Baird DD,Savitz DA,et al.Prevalence of uterine leiomyomas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an ultrasound-screening study[J].Obstet Gynecol,2009,113(3):630-635.

[3]Saravelos SH,Yan J,Rehmani H,et al.The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fibroids and their treatment on the outcome of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J].2011,26(12):3274-3279.

[4]李力,韩建.妊娠与子宫肌瘤[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3):168-169.

节育器异位于粘膜下子宫肌瘤一例 篇4

1 病例报告

患者,62岁,节育器放置术30年,绝经10年,当地节育器取出失败,就诊于我院。当地彩超检查提示“宫内节育器(IUD)”。于我科门诊行阴道B超检查:宫内可见节育器强回声。遂于门诊行无菌操作下节育器取出术。手术过程:常规消毒会阴、阴道,窥器暴露宫颈,探宫腔7cm,以取环钩钩取失败,取环钳亦未能取出,且进入宫腔无金属质感,结束手术。予患者行腹部X光片检查,盆腔偏左侧可见圆形节育器影像,不除外节育器异位可能。门诊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腔内圆形实性占位(考虑粘膜下子宫肌瘤可能性大),由于宫腔占位遮挡,双侧输卵管开口未见,宫腔镜检查未见节育环,考虑宫腔肿瘤遮挡节育器,亦不能完全除外节育器异位,将患者收住院治疗。于2013-6-8日入院行宫腔镜粘膜下肌瘤电切术+节育器取出术+备腹腔镜探查术。宫腔镜检查见:宫腔镜下可见宫底后壁有一直径3cm大小实性肿物,左侧输卵管开口未见,右侧输卵管开口肿物遮挡未见。以奥林巴斯电切环分次切除宫腔肿物,电切过程中电切环突然熔断,术中考虑金属短路,再次进镜探查见宫腔肿物切面可见部分金属圆环裸露,大部分深埋于肿物内部,小心电切肿物,用取环钳钳夹节育环,因嵌顿致使变形明显,卵圆钳逐渐拉完整出节育环,分次切除宫腔肿物。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好。切除标本送术病理回报为:子宫粘膜下肌瘤。

2 讨论分析

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普遍采用的一种长效避孕工具,它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取出后不影响生育的优点[1]。但放置宫内节育器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4‰~1.3‰[2],IUD离开子宫腔的正常位置、全部或部分嵌顿入子宫肌层或穿破子宫壁进入盆腹腔成为宫内节育器异位。这也是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3]。异位的节育器可以通过超声、X线检查评估节育器的大致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妇科内镜的发展,通过宫、腹腔镜可明确诊断和治疗,代替了以往的盲目宫腔内取环及开腹节育器取出术,宫、腹腔镜下节育器取出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节育器异位是妇科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节育器异位可导致子宫穿孔、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肠较窄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需及时确诊。本例为一罕见的节育器异位类型,节育器“长入”子宫粘膜下肌瘤,实属罕见。本案例提示:①绝经后女性应及时取出节育器,一般建议绝经6~12月及时取出,此时雌激素下降尚不明显,生殖器官也未明显萎缩,取器较易成功[4]。 ②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术前准备充分,使手术顺利进行,给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③医务人员应加强对使用IUD避孕的女性的宣教,注意IUD的使用年限,正确使用IUD。

參考文献:

[1] 潘卫平.腔镜诊治宫内节育器异位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853-2854.

[2] GRUBER A,RABINERSON D,KAPLAN B,etal .The missing forgotten intrauterinecon trceptive device [J].Con traception,1996,54(2) :117-119.

[3] 黄安安,董敏,高丽.宫腔镜、腹腔镜在宫内节育器异位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3):306-308.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5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黏膜,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疾病, 严重危害了女性的健康与生育, 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影响。宫腔镜手术是采用宫腔镜来进行的微创手术,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子宫黏膜下肌瘤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越来越多[1]。作者选取近年来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83 例其中43 例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本院收治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83 例。经患者同意, 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3 例) 与对照组 (40 例) 。观察组中, 40 例已生育, 3 例未生育;年龄23~56 岁;41 例患者月经过多, 2 例患者绝经后出血。对照组中, 34 例已生育, 6 例未生育;年龄24~58 岁;35 例患者月经过多, 5 例患者绝经后出血。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实施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开腹手术。两组患者所接受的手术过程及使用的药物等均符合相关程序。

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评定 ( 术后月经黏膜无粘连、规律且无复发为满意, 月经黏膜有粘连、有出血、不规则且增多为不满意) 。记录手术过程中患者手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的各项指标 (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 2 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 年内, 对照组共随访患者32 例, 对照组患者有1 例无月经, 6 例时有腹痛, 黏膜有粘连, 25 例完全恢复。观察组共随访患者38 例, 其中3例经量较少, 黏膜无粘连, 无复发, 35例完全恢复, 经量正常。观察组的满意度92.11% (35/38) 高于对照组78.13% (25/3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也称子宫平滑肌瘤, 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官良性肿瘤, 基本无临床症状, 少有阴道出血。近年来, 由于女性的生活压力以及精神压力等负面影响, 导致了子宫肌瘤发病率较高,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 是子宫腔内所生长的肌瘤, 属于良性, 根据相关分类法, 分为0、Ⅰ、Ⅱ型, 是根据有无蒂、有无向子宫基层扩展来分的。目前黏膜下肌瘤的发病率约为15%[2]。由于其占据了子宫腔的位置, 从而导致了患者出现痛经、出血量异常等症状, 严重危害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能够极早地检查和发现, 予以正确的治疗,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3]。

目前, 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方法很多, 宫腔镜下电切术就是其中一种。宫腔镜包括灌流系统、光源系统等结构, 属一种新型的微创妇科诊疗技术。目前研究发现其适用于妊娠失败的宫颈管和宫内因素等病症和绝经前后异常的习惯性流产、不孕症及子宫出血的诊断及治疗[4]。其作用原理是将镜体的前部分放到宫腔内部, 把所要观察的部位放大, 以便能够更直观、有效地看到宫内病变等。但其也具有相对和绝对的禁忌证, 如患有严重的心、肝、肺等内科疾病以及亚急性与急性生殖器官严重感染、大量子宫出血等。

有研究表明[5], 在宫腔镜下用电切刀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相对于一般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对本院近年来接收的83 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相关的研究具有一致性。随访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说明了宫腔镜下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 宫腔镜下电切刀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开腹手术相比较,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鉴于其适应证有区别, 故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 且对疾病能够有正确的诊断, 才能够将宫腔镜应用得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9.

[2]陈丽娟.宫腔镜双极电切除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2) :1917-1918.

[3]苏德影, 王亮.宫腔镜电切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0 (18) :230-231.

[4]黄玉葵.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术前宫颈预处理在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宫腔镜电切术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 2014, 21 (1) :46-49.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经B超检查后确诊为子宫粘膜下肌瘤, 年龄22~58岁。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 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9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子宫开腹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手术, 在术前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准备和检查常规指标, 并指导取患者膀胱截石位, 并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 按照传统阴部手术给予消毒处理。手术期间全程采用B超监护, 并将阴道窥器置入并扩张宫颈, 放置电切镜后, 通过B超根据肌瘤情况确定电切的深度范围等。在切除时, 注意平衡手术切面以及宫腔肌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子宫粘膜下肌瘤是临床妇科发病率高的常见疾病,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对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或者开腹切除子宫内肌瘤。部分妇女仍然有生育需求, 因此往往需要保留子宫, 传统子宫开腹切除术对女性身体具有极大的伤害, 子宫出血多, 术后子宫粘连或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 最终在女性生育时也容易出现子宫妊娠后期破裂的现象。随着医学领域的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 宫腔镜技术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 宫腔镜技术不直接开腹, 术后治疗恢复快, 在我国具有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的潜力。

宫腔镜电切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医生的主要关注的问题, 笔者就其安全性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并给出以下建议: (1) 严格把控术前、中、后期的手术指征。 (2) 子宫有瘢痕、子宫曲度大、心肝肾功能衰竭期避免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操作。 (3) 在术前, 充分使用B超监护检查, 根据所检查的肌瘤存在部位、大小、深度等特征, 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并估计手术的风险及难度, 同时给出相应应对方案。当患者肌瘤较大、肌壁较薄时, 应先采用术前口服米非司酮, 先使肌瘤变小, 再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操作。 (4) 进行麻醉治疗时, 要充分注意到患者的体征以及患者的阴道和宫颈的状态。在硬膜外麻醉时, 观察患者的意识, 并注意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发现后及时处理。 (5)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 相应手术医生要熟练操作电切技术, 严格把握电切的力度和深度, 否则切割深度过大易导致子宫穿孔。 (6)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 时刻注意易引起子宫穿孔的肌瘤, 在进行电切操作时, 更加需要严谨的态度。若肌壁过薄, 可斟酌后放弃宫腔镜电切, 而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法。 (7) 虽然宫腔镜手术极大的减少了手术时间, 但是在手术中, 子宫液体的出入量较大, 应适当提高手术速度以缩短手术时间, 或者在有需要时进行利尿处理。 (8) 在术中应用B超进行监护, 并注意观察手术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手术期间出现的问题并根据相应方案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 在手术期间, 如果子宫浆膜表面出现水泡的现象, 应及时暂停手术, 以避免子宫穿孔。

综上所述, 宫腔镜电切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肛门排气量并能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纪颖, 贺晓, 周明华.超声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20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2) :2203-2204.

[2]莫春梅, 黄月红, 李彩莲, 等.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17) :2562-2564.

[3]赵维楠, 陈淑霞.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07 (33) :110-111.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 对收入院的15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经宫腔镜及B 超检查诊断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后行阴道途径黏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5 例患者年龄37 ~ 45岁, 其中14例为已经阴道分娩者, 1例未生育但无生育要求者。B 超测量瘤体径线4例5 cm, 4例6 cm, 2例7 cm, 2例8 cm, 3例9 cm。根据国际宫腔镜中心荷兰分中心分类标准:0 型12例, 均在宫腔内;Ⅰ型3例:其中由子宫前壁凸入宫腔2例, 由子宫后壁突入宫腔1例。15例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宫。

1.2 手术方法

器械为常规阴式子宫手术器械, 麻醉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或持续骶管麻醉。术中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手术步骤:取膀胱截石位 , 以鼠齿钳夹持子宫颈前唇, 向下牵引, 暴露宫颈, 肾上腺素+0.9%氯化钠溶液配成1∶1200浓度注入子宫膀胱间隙。于宫颈上膀胱下0.5 cm横行切开阴道前壁, 分离子宫膀胱间隙并上推膀胱。于宫颈前唇正中纵行切开宫颈至宫颈内口上方, 暴露部分宫腔及瘤体, 巾钳或阴式子宫切除所用抓钳抓持肌瘤旋转取出, 较大者直视下用组织剪将瘤体剪小逐一取出。取出瘤体后刮匙搔刮宫腔, 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颈纵切口 (对于宫颈体较小者, 宫颈管可置一扩宫棒后再行缝合) 及阴道壁横切口。术毕阴道置碘纱压迫局部, 24~48小时取出。术后常规使用缩宫素, 同时预防使用抗生素48小时。

1.3 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30~50分钟, 术中出血20~50 ml, 术后未置保留尿管, 未用镇痛药, 麻醉过后, 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病理诊断为黏膜下子宫平滑肌瘤。术后随访3~12月, 月经量均在术后1~3月恢复正常。

2 讨 论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率占整个子宫肌瘤的10% ~ 15%[1]。由于子宫黏膜下肌瘤常引起月经过多及不同程度的贫血,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近年临床上无生育需求但坚决要求保留子宫的女性越来越多。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者在行疾病治疗时, 对患者心理需求考虑得越来越多。再者, 研究显示子宫切除后可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尤其对40岁以后的患者[2,3]。目前, 大于5 cm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要求保留子宫时多行开腹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由于此类黏膜下子宫肌瘤未脱出宫颈口, 其瘤蒂多靠近子宫底部, 如果经阴道直接剔除, 卵圆钳进子宫腔后钳铗瘤体旋转易致夹持不稳而滑脱, 使用抓钳进子宫腔盲夹又惧怕损伤子宫, 而且由于宫颈管的限制, 钳子不宜打开。我们采用纵行切开子宫颈管, 暴露部分瘤体, 用巾钳或阴式子宫切除所用抓钳夹持瘤体并旋转剔除。这种术式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保留了患者子宫, 而且术后住院日及费用较开腹和腹腔镜低。

由于无需宫腔镜及腹腔镜等特殊设备, 经阴道途径黏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更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对于Ⅰ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 手术者最好具备一定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经验, 如剔除部位出血, 暴露剔出部位浆膜面行全层缝合。后壁凸入的Ⅰ型黏膜下子宫肌瘤于后穹隆开一孔, 在食指指引下缝合以免损伤肠管。

15例阴道途径黏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均为无生育要求者, 由于这种手术纵行切开了整个宫颈, 破坏了其解剖结构完整性, 故对于有生育要求者不宜选择这种术式。

总之, 对于宫腔镜无法切除的较大黏膜下子宫肌瘤, 如患者无生育需求而要求保留子宫者, 我们认为选择阴道途径黏膜下子宫肌瘤剔除也是适宜的手术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3.

[2]龙凤宜, 徐文生, 欧奇志, 等.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功能的改变[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1) :31.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 均符合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22~60 (46.3±3.56) 岁;发病时间3个月~2年, 平均 (7.65±0.82) 个月。其中多发肌瘤25例, 单发肌瘤35例;痛经26例, 子宫出血12例, 贫血22例。患者临床表现以月经量过多, 异常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 瘤体直径1.0~6.1cm, 全部患者均行宫腔镜诊断及B超检查。

1.2 诊断方法

育龄妇女经后3~5d进行检查, 其他视具体情况而定。宫腔镜诊断前, 先行常规妇科检查, 包括输血前9项、血尿常规、B超及心电图等。采用电子宫腔镜检查, 术前在阴道后穹隆部放置米索前列醇, 软化宫颈。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窥镜暴露宫颈后, 使用探针明确宫腔深度, 并缓慢置入宫腔镜, 同时将光源开启。待宫腔充盈、视野清晰后进行检查。首先对宫底、输卵管及左右宫角进行观察, 再对宫颈管、宫腔前后及左右壁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子宫疾病, 发现宫内异物后将其取出, 占位性病变或子宫内膜异常需做定位活检, 并送病理检诊。检查完毕后, 再次观察宫腔、宫颈管等部位, 并缓慢退出宫腔镜镜体, 以免发生漏诊。

1.3 治疗方法

采用奥林巴斯电视宫腔镜设备进行治疗, 电凝功率为80W, 电切电刀功率为280w, 膨宫压力110mm Hg。术前做宫颈预处理, 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 对宫颈进行软化, 并排空膀胱, 麻醉后对外阴和阴道做消毒处理。患者采取持续性硬膜外麻醉, 取截石位, 宫腔放入手术镜, 对子宫腔病变进行观察, 同时依据子宫肌瘤的形态、部位、类型及大小对电切方案进行制定。蒂黏膜下肌瘤直径<2cm者用电极切断瘤蒂, 钳夹取出;直径>2cm者表面切割成数块后钳夹取出;无蒂黏膜下肌瘤者先将肌瘤包膜切开, 采用环状电极将肌瘤切成碎条, 深埋于肌壁内部分一边进行电切, 一边静注宫缩素, 收缩子宫并挤出肌瘤, 以便将病变部位彻底切除。整个手术在B超监视下进行, 避免子宫穿孔和漏切。手术期间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预防宫腔黏连的发生;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及促缩宫素治疗。

1.4 指标观察

根据宫腔镜诊断结果对子宫肌瘤进行分型, 区别在于:I型黏膜子宫壁呈锐角向肌瘤移动, II型黏膜子宫壁呈钝角向肌瘤移动。观察手术预后效果, 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彻底, 术后无严重出血事件及并发症发生, 说明手术效果良好。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对宫腔镜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4]。显效:黏膜下肌瘤经宫腔镜治疗全部切除, 术后B超及宫腔镜复查宫腔内无黏膜下肌瘤;有效:宫腔镜切除治疗后子宫肌壁间仍少量残有剩余瘤体, 术后B超及宫腔镜复查显示宫腔内无肿瘤凸出, 患者症状缓解, 月经量减少;无效:部分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后, 患者月经血量无明显变化, 术后B超及宫腔镜复查显示宫腔内肿瘤凸出。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 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 百分数 (%)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和χ2检验, P<0.05说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宫腔镜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疗效全部满意, 其中显效38例, 占63.3%;有效22例, 占36.7%。病理分型结果显示, I型45例 (75%) , II型15例 (25%) 。I型与II型比较,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住院天数与术后满意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I型患者术后满意度为97.8% (44/45) , 明显高于II型患者的73.3% (11/15) 。见附表。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 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腹部包块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很多, 如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其中手术依然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传统方法。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 其容易引起出血事件, 一般采用内分泌进行治疗, 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子宫全切手术可以对子宫肌瘤进行根治, 同时对子宫出血及月经过多有着明显疗效[5]。但手术切除机体器官会对卵巢的血液供应系统产生影响, 不利于女性患者生育功能的保留。因此, 临床上需要更为安全可靠地方法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

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其在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上产生显著效果。宫腔镜借助先进的摄像系统, 可以将宫腔内病变情况清楚地呈现在监视器上, 通过宫腔镜技术的使用, 术者可明显观察到宫腔内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同时病灶表明的组织结构通过宫腔镜进行观察, 更有利于疾病的有效诊断[6]。本组60例患者经宫腔镜进行分型诊断, 结果显示I型和II型患者分别为45例和15例, 整个诊断过程方便而快捷, 突出了宫腔镜对黏膜下子宫肌瘤进行分型诊断的优越性。与此同时, 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宫腔镜手术的效果更加明显。宫腔镜治疗黏膜下肌瘤, 主要应用高频电通过宫腔电切镜的单极对内突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法, 避免了传统手术剔除黏膜下肌瘤对女性身心造成的创伤。其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 具有更多优势, 且不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任何影响, 有利于女性生殖功能的保留, 因而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另外, 宫腔镜下切除肌瘤及其阴部, 可避免开腹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其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7], 宫腔镜能够准确的对子宫肌瘤进行定位和诊断, 使病灶部位的范围界限更加明晰, 避免了手术治疗造成对其它组织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 宫腔镜治疗疗效全部满意, 其中显效38例 (63.3%) , 有效22例 (36.7%) ;I型与II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住院天数与术后满意度方面, I型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宫腔镜技术既是明确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同时又是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最佳措施。

综上所述, 宫腔镜不但可以有效的对黏膜下子宫肌瘤进行分型诊断, 同时也能通过宫腔镜电切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 其对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 能够有效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具有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明显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兵, 张崇移, 李铭芬, 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3, 19 (3) :247-250.

[2]欧阳远成, 薛明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2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3) :412-413.

[3]李英, 刘芯凤.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5) :3894-3895.

[4]郭兆荣, 王忠叶.缩宫素预处理在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9 (5) :632-635.

[5]王娇, 吴玉梅.窄带成像技术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6) :474-475.

[6]李健.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在绝经期阴道流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0) :2243-2244.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9

【关键词】子宫肌瘤;肌瘤变性;罕见;误诊

1 病例概述

患者女,59岁,孕2产2,因“绝经11年,下腹胀3年,发现下腹包块4天”于2013年8月2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色暗红,偶有血块,无痛经,于11年前出现月经不规律,曾到当地乡镇医院行B超检查示:子宫肌瘤(具体不详),后未行任何诊治,并于当年自然闭经。3年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地出现下腹胀,无腹痛、便秘,无大便性状改变,无尿频、尿急、尿痛,因不影响正常生活而未行治疗。后自感下腹部逐渐增大,如6+个月妊娠大小,伴下腹胀加重,因个人原因未诊治。4天前感肿胀进一步加重,到市立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下腹部囊实性占位,考虑畸胎瘤。今为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门诊以“卵巢囊肿?”收住入院。查体:T:36.4℃ P:76次/分 R:20次/分 BP:130/90mmHg,一般情况可,神智清醒,精神可,主动体位,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不大,心率76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隆起,如孕7+个月妊娠大小,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肛门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充血,分泌物多,色黄,有异味,宫颈萎缩,光滑,有一0.5×0.5cm大小息肉,宫体触诊不满意,活动可,无压痛,前方有一约7+个月妊娠大小囊肿,张力较大,轻压痛,活动可,双侧附件触诊不满意。查各项辅助检查无异常,于入院后4天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一巨大囊状肿物约30×20×16cm大小,刺破后见囊内有分隔,共吸出淡黄色液体约2000ml,提出剩余囊状物见有一2×2cm的蒂与宫体前壁相连,子宫前位,约50天妊娠大小,于子宫前后壁分别突出一2×2cm大小的肌核,双侧附件无异常。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回示:子宫平滑肌瘤伴囊性变。

2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1 ]。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按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3类(1)肌壁间肌瘤:占60%~70%;(2)浆膜下肌瘤:约占20%;(3)黏膜下肌瘤:占10%~15%。其中浆膜下肌瘤若瘤体继续向浆膜面生长,仅有一蒂与子宫相连,称为带蒂浆膜下肌瘤,营养由蒂部血管供应。若血供不足肌瘤可变性坏死。肌瘤变性有:①玻璃样变;②囊性变;③红色样变;④肉瘤样变;⑤钙化[2]。其中囊性变由玻璃样变继续发展,肌细胞坏死液化即可发生囊性变,此时子宫肌瘤变软,很难与妊娠子宫或卵巢囊肿区别。肌瘤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腔,其间有结缔组织相隔,数个囊腔也可融合成大囊腔,腔内含有清亮无色液体,也可凝固成胶冻状。

绝经后子宫肌瘤多萎缩或消退[3],肌瘤发生囊性变已属少见,而如此巨大的浆膜下子宫肌瘤囊性变实为罕见,以至于我们误诊为卵巢囊肿,这提醒我们要时刻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面,同时要考虑到少见病及罕见病的发生,同时我们的B超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乐杰,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子宫黏膜下肌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38岁~44岁, 均为已婚妇女, 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宫腔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子宫肌瘤, 所有病例均排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手术时间:月经干净2 d~7 d;如月经紊乱, 确诊后即可选择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一致。

1.2 方法

1.2.1 手术所需器械

宫腔镜为日本奥林巴斯直管宫腔镜及配套的膨宫机、光源系统、成像系统。膨宫液为5%葡萄糖、甘露醇、0.9%氯化钠, 将膨宫压力调至100 mm Hg, 流速为260 m L/min, 单极或双极环形电极, 针状电极, 电切功率为60~80 W。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阴道3 d (碘伏棉球擦洗, 如患者患有阴道炎, 给予阴道上药积极治疗。术前晚流质饮食, 术日晨禁饮食;术前晚宫颈口放置“海藻棒”1根或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以软化宫颈, 术前晚及术日晨各灌肠1次, 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3 方法

静脉全麻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双下肢屈曲外展, 消毒后铺无菌手术巾, 上窥阴器, 钳夹宫颈前唇, 用探针探宫腔深度, 扩宫棒扩张宫颈至10.5号;置入宫腔镜, 全面探查宫颈管、宫腔、双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 明确肌瘤数目、大小、根蒂部位情况。0型肌瘤可用环状电极直接切除, Ⅰ型及Ⅱ型可先用环状电极切除, 再用针状电极切割, 术中给予静点缩宫素 (浓度1%~2%, 50~60滴/min) 以促进切碎肌瘤排出, 同时减少出血;术后可连续静点1%缩宫素 (20~30滴/min) 3 d以减少出血。同时宫腔内放置气囊尿管压迫止血, 球囊内注入0.9%氯化钠20 m L, 每8 h放液1/3, 术后24 h拔除气囊尿管。另有1例因位置原因无法切除干净, 术后嘱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10 mg, 连用3个月, 术后随访无复发。

2 结果

30例手术均成功, 成功率100%, 膨宫液用量500~3 000 m L, 术中术后出血20~80 m L, 手术时间25 min~60 min, 手术无脏器损伤、大出血、宫腔粘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在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治过程中, 传统的诊疗方法较为单一, 准确率不高, 有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 有可能导致生育功能的丧失。宫腔镜是妇科诊疗技术中一项全新的高科技技术, 可直视子宫腔内病变部位, 识别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状, 诊断准确、及时、全面、直观, 良恶性质的判断, 可早期发现癌症, 提高了对宫腔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更新、发展和弥补了传统诊疗方法的不足。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已日趋成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疗效好等优点。据权威报道, 宫腔镜手术治疗宫内异常病变的生殖预后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可保全子宫, 不改变局部解剖关系及卵巢血供, 具有不开腹, 定位准确, 手术范围小, 创伤小, 恢复快, 保留生育能力, 缩短了住院时间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 术前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宫腔镜检查, 均诊断为黏膜下子宫肌瘤, 均采取宫腔镜电切治疗。结果 30例手术均成功, 时间25 min60 min, 膨宫液用量5003 000 m L, 术中术后出血2080 m L, 手术无脏器损伤、大出血、宫腔粘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 辅以术中术后酌情使用缩宫素, 手术成功率高。与传统手术相比, 对患者损伤小, 恢复快, 且能保留生育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缩宫素,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10.

上一篇:防渗规划论文下一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