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2024-09-12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共10篇)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1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是一种较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 发病率20%~40%, 而30~50岁妇女的发病率则达约70%~80%[1]。随着生育年龄延迟、二胎政策的适当放开及保健意识的提高, 愈来愈多的妇女患者要求保留子宫。近年来腹腔镜器材及技术的迅猛发展, 子宫肌瘤的微创治疗成为关注的热点, 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成为首选方案。本研究对55例子宫肌瘤患者施行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溧水区人民医院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纳入标准:子宫肌壁间肌瘤的直径≤10 cm;子宫浆膜下肌瘤的直径≤10 cm;多发肌瘤的数目≤5个。排除标准:子宫肌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大部分突入宫腔;肌瘤的直径>10 cm;子宫腺肌瘤;子宫内膜和/或宫颈恶变者;子宫明显脱垂或附近组织恶变者;既往有盆腔炎、盆腔粘连、盆腔手术史者;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或手术禁忌证者[2]。观察组患者年龄 (37.5±3.2) 岁, 子宫肌瘤直径 (5.6±0.8) cm;对照组患者年龄 (37.9±3.7) 岁, 子宫肌瘤直径 (5.8±0.9) cm。两组患者年龄、子宫肌瘤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放置举宫器, 建立CO2人工气腹, 维持腹腔压力在11~13 mm Hg;腹部取4个穿刺点, 分别为脐孔上缘、左侧腹部、右侧腹部及耻骨联合左上约2 cm处, 置入腹腔镜及相关器械;予垂体后叶素6 U注射在宫体近肌瘤处, 同时予缩宫素10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采用单极电凝电钩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 暴露肌瘤, 完整剥除肌瘤;然后予创面电凝止血;缝合腹部切口[2]。

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下腹正中纵切口, 开腹后在肌瘤突出位置切开肌层, 切除肌瘤, 缝合残端肌层。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术前准备;术中全身麻醉,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及促宫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行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手术情况: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 无中转开腹手术者。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感染、肠梗阻、尿潴留等并发症4例, 而对照组则有12例。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7.3%) 明显低于对照组 (21.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可引发不孕、流产、贫血等并发症, 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3]。子宫不但是生殖器官, 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骨盆底支持、内分泌、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功能[4,5]。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常用的临床标准术式, 其优点为不受子宫肌瘤大小、位置、数目的影响, 而其缺点为创口大、手术瘢痕大、术后恢复慢等[6]。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子宫肌瘤微创手术已成为一个大趋势。腹腔镜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脏器干扰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优点, 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微创手术方法[7]。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日益改进和临床医师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术术的适应证在逐渐扩大, 而其禁忌证在不断减少。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技术娴熟者能切除任何位置、大小和数量的子宫肌瘤[8]。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中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 无中转开腹手术者。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提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可行、有效、安全。

综上所述,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少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春红, 岳瑛.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0) :1685-1687.

[2]曹凤如, 朱剑飞.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减少出血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7) :544-546.

[3]Parker W H.Etiology, symptomatology, and diagnosis of uterine myomas[J].Fertil Steril, 2007, 87 (4) :725-736.

[4]Koo Y J, Song H S, Im K S, et al.Muhimedia article:Highly effective method for myoma excision and suturing i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Surg Endosc, 2011, 25 (7) :2362.

[5]Mattei A, Cioni R, Bargelli G, et al.Techniques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Reprod Biomed Online, 2011, 23 (1) :34-39.

[6]吴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55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1) :2954-2955.

[7]姜丽, 祝亚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优势及争议[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0, 19 (3) :221-226.

[8]Simha R, Hegde A, Mahajan C, et al.Laparoscopic myomectomy:do size, mumber, and location of the myomas form limiting factots for laparoscopic muomectomy[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08, 15 (3) :292-300.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2

[关键词] 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37-02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过去最常用治疗方法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但创伤大,腹壁瘢痕大[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2]。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3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 66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前均行妇科检查、B超、宫颈细胞学检查或分段诊刮,排除宫颈及宫体恶性病变。 年龄最大51岁,最小27岁,其中32例行腹腔镜手术,既往具有剖宫产史者18例,有盆腔手术史者 2例;34例行开腹手术。既往具有剖宫产史者15例,有盆腔手术史者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组 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建立CO2气腹,腹腔镜下行双下腹第2点、第3点操作孔穿刺,单极电钩于肌瘤部位切开浆肌层至肌瘤包膜,钳夹肌瘤组织,钝形分离;双极电凝刀电凝肌瘤基底部止血。剔除的肌瘤用粉碎器切割成条状,经左下腹穿刺孔取出。

1.2.2 开腹组 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或者耻骨联合上弧形切口直视下切开肌瘤,牵引剥离肌瘤后用Ⅰ号Dexon线兜底连续锁边缝扎肌壁。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②两组术后镇痛率、切口甲级愈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均为100%,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均无脏器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但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术后镇痛率、切口甲级愈合率、复发率比较

见表2。腹腔镜组术后镇痛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略高于开腹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1~2年,腹腔镜组复发2例,开腹组复发5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女性婚育年龄的推迟,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手术为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但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恢复慢。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能改善子宫肌瘤所致的症状,有利于改善不孕和妊娠结局[3]。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是在密闭的腹盆腔内操作,不需切开腹壁,故患者损伤小,且能较大范围看清楚器官,对腹腔干扰少,机体内环境不易失衡,术后恢复快[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的成功率100%,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尹国武等[5]报道的观点相符。腹腔镜组32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8.2±11.3)mL,明显少于开腹组(109.3±22.6)mL。腹腔镜手术出血量少,其原因可能与气腹的压力、腹腔镜下界限清晰和较准确使用电凝等因素有关,但如果肌瘤过大、过深,数量过多,后壁肌瘤伴腺肌症,LM中暴露和剔除困难,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转开腹的机会增加[6,7]。苏学锋等[8]研究也证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娴熟的腹腔镜下缝合技术是保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综上,腹腔镜手术具有盆腔干扰小、创伤少、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与开腹手术相比,开腹术的适应证更为广泛,不受肌瘤位置、大小和数量的限制,因此,临床医生应选择好适应证。

[参考文献]

[1] 赵灵芝.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比较[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4):97-98.

[2] 邹明英.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1):21-22.

[3] 程艳秋,韩秀玲,于桂云.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临床对照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96-4897.

[4] 杨琳娜,徐琳,敬晓涛.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7):549-550.

[5] 尹国武,李怡,杨华光,等.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75-476.

[6] 唐晖,王莉莉,彭丽芳.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J].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33-2334.

[7] 李美丽.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9例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6A):89-90.

[8] 苏学锋.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剔除术临床比较[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25-3326.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24例, 均为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62例和对照组 (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62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34~58岁, 平均年龄 (42.3±4.8) 岁, 对照组年龄35~60岁, 平均年龄 (44.2±5.0) 岁。其中单发性肌瘤36例, 多发性肌瘤41例, 浆膜下肌瘤12例, 肌壁间肌瘤35例。子宫肌瘤直径3~10 cm, 平均6 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为对照组进行全麻与消毒, 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相关操作, 即切开子宫肌瘤突出部分, 切除肌瘤后依次缝各层关服。观察组的消毒与全麻方式与对照组相同。选头低臀高位置, 于肚脐孔做10 mm的穿刺孔, 将套管穿入并充CO2, 使腹腔压力达到11~13 k Pa。放置腹腔镜, 做5 mm的穿刺于麦氏点及左下腹和麦氏点对称部, 将套管穿入, 放入手术器械。在腹腔镜下对腹腔与盆腔做出全面的探查, 如有粘连可采用剪刀或是电凝的方式进行分离。在子宫肌层注射10 m L垂体后叶素6~12 U+生理盐水, 根据子宫肌瘤的数量、位置及类型等参数, 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腹腔镜下连续缝合止血或是双极电凝止血。将已切除的病变组织取出, 详细检查创缘, 若没有出血的情况即可放置常规引流管, 将手术结束[3]。按序关闭盆腔腹膜并缝合, 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 关气, 取出所以器械, 将腹腔镜穿刺口关闭。

1.3 观察指标:

同时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的长短, 术后镇痛剂使用量, 复发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 (±s) 表示, 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发现,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96.3±7.26) , 明显高于对照组 (75.9±5.79) , 其他指标如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现, 观察组在呕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复发、切口及盆腔感染无明显差异, 见表2。

3 讨论

在女性的生殖器官中, 子宫肌瘤属于比较常见的良性实性肿瘤。目前对其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是外科手术。对于想要保留子宫的功能或是对生育有一定要求的患者, 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比较传统的方式。但是该种手术对患者的伤害较大, 肌瘤剔除时出血量较大。此外, 若肌瘤大且数目多时, 较易发生盆腔广泛粘连,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怀孕造成影响[4]。另外, 术后腹部会有瘢痕。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逐渐得到了完善, 成为新一代可以逐渐替代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的手术。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的相关手术技巧。在术前, 必须对子宫的大小、肌瘤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并对手术的成功性做出分析。术者的腹腔操作技术与缝合技术必须熟练, 同时术中要依据肌瘤的情况随机应变, 采用合理的方案完成手术[5]。此外, 该术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残腔的处理。关键之处能够起到止血、关闭局部子宫切口的作用, 从而恢复到正常的解剖形态。目前, 切除肌瘤的工具有电刀、剪刀以及电动粉碎器[6]。在本组实验中, 大多采用的是电动粉碎器, 在粉碎之后从15 mm套管中取出, 减少了切口的数目, 避免了新创伤面的增加。

本组资料显示,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在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在呕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复发、切口及盆腔感染无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62例和对照组 (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6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在呕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复发、切口及盆腔感染无明显差异。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克佳, 杨凯乐.绝经前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2) :236-237.

[2]蔡杰.腹腔镜与开腹在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2) :46-48.

[3]高然, 李洁, 张燕萍, 等.垂体后叶素与子宫动脉暂时阻断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比较[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5) :171-172.

[4]蒋丽, 白华, 韦妙成, 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 2011, 6 (3) :218-220.

[5]尹国武, 李怡, 杨华光, 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4) :475-476.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4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胆囊炎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59-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患者需要施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LC组和OC组。LC组53例,男性18例,女性35例,年龄22~72岁,平均47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42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8例,胆囊息肉3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3例,冠心病2例。OC组52例,男性16例,女性36例,年龄24~80岁,平均52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7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2例,肺气肿2例。

1.2 方法

LC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三孔法穿刺进腹,气腹控制在12~14 mmHg,置入腔镜及器械,常规探查腹腔脏器,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提起胆囊壶腹部,紧靠胆囊颈部解剖出胆囊管,距胆总管约0.5 cm处胆囊管近端上钛夹2枚,远端上钛夹1枚,从中间剪断胆囊管,在胆囊三角内紧靠胆囊处钝性分离出胆囊动脉,在其近端上钛夹2枚,胆囊动脉远端电凝切断,顺行将胆囊从电囊床上电凝剥离后从剑突下孔取出,胆囊床电凝止血,一般不放腹腔引流管。OC组多选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经右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进腹,常规探查腹腔脏器,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提起胆囊壶腹部,紧靠胆囊颈部解剖出胆囊管,在胆囊管近端带线虚扎一道,胆囊三角内紧靠胆囊处钝性分离出胆囊动脉,在其近端结扎2道,胆囊动脉远端切断,然后从胆囊底部逆行将胆囊从胆囊床上锐性剥离至胆囊三角处,在准确辨明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3者关系后,在距胆总管约0.5 cm处胆囊管近端结扎两道,剪断胆囊管,移除胆囊,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比较2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

2 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均较OC组患者减少或降低,见表1。表1 LC与OC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LC与OC适应证的比较

LC由于受到器械、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手术组人员配合等因素的局限,其手术适应证范围较OC窄。我们多选择60岁以下,病程较短,症状较轻,B超显示胆囊清楚,考虑胆囊周围无粘连或粘连少、无明显充血水肿、无胆囊积液或有积液但张力不大、胆囊三角解剖清楚,基础疾病不多,能耐受全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的患者,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4]。而OC则不受明显限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胆囊疾病,特别是胆囊结石嵌顿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需要探查胆总管的患者。

3.2 LC与OC手术操作的比较

LC术式切口小,创伤轻,由于腔镜具有放大功能,使胆囊管、胆总管、胆囊三角和手术野显露十分清晰,在解剖、分离、切割、止血等方面十分方便,故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5,6];而OC术式采用经右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切口,切口一般长约6~12 cm,同时拉钩对切口的牵拉,故对腹壁肌肉损伤较大,由于胆囊位置较深,在术野显露、手术操作、术中止血等方面均有一定困难,手术时间相比较长。

3.3 LC与OC 术后治疗及恢复的比较

由于LC是戳孔进腹,腹壁肌肉损伤小,术后疼痛较轻[7],本组LC患者术后6 h进流质,第1天可下床活动,这样可使肛门尽早排气,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较短;OC由于腹壁创口大,术后疼痛较重,患者不愿过早下床活动,肛门排气时间及禁食时间相对较长,为防止切口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也较长。

3.4 LC与OC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LC的并发症除了OC的主要并发症如肝外胆管损伤、胆漏、门静脉和肝动脉损伤、胆囊动脉出血等外,还可能引起以下几种常见并发症:如穿刺不当引起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血管等损伤,穿刺或电凝操作失误损伤肝脏、胃肠道等脏器,但腔镜手术的这些并发症随着手术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会逐渐减少。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间在我科就诊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瘤) 和子宫脱垂符合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指征, 拟行手术的患者。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45岁, 其中子宫肌瘤20例, 子宫肌腺病13例, 子宫脱垂3例, 两组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涂片除外宫颈恶性病变, 均讲明微创与开腹手术的优缺点, 患者自愿接受。根据其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 (16例) 和对照组 (20例) 。其中实验组采用的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 (LAVH) , 对照组采用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TAH) 。两组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及术前准备。

STORZ公司生产的电视摄像监视系统, 30°腹腔镜器械和设备, 部分手术器械及子宫粉碎器, 强生公司的超声刀系统, 美国泰科公司的Ligsure血管闭合系统。术前两组均由术者进行双合诊或三合诊, 确认子宫大小、活动度, 了解瘤体的大小, 与宫旁、盆腔及附件等情况。

1.2.2 实验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 头低臀高 (注意避免压迫下肢神经及血管) , 常规消毒铺巾, 留置导尿管, 经阴道放置举宫器。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 注入CO2 (压力12~14mmHg) , 在脐孔上缘1cm处做皮肤切开, 并置入10mmtrocar。在两下腹分别置入10mm、5mmtrocar, 并置入操作钳。Ligasure或双极电凝卵巢固有韧带与输卵管峡部而后切断;用双极电凝、剪刀或单极切断阔韧带及圆韧带;打开膀胱腹膜反折, 并贴近宫颈下推膀胱;用双极紧贴子宫峡部电凝子宫血管, 单极或切断;亦可先缝合子宫血管, 再切断;紧靠子宫双极电凝子宫骶韧带以及主韧带, 单极或剪刀切断;在宫颈上方切开阴道穹窿黏膜一圈, 钳夹、切断、缝扎残留的主韧带或宫骶韧带, 取出子宫 (若子宫较大直接取出困难之时, 可以釆用粉碎术缩减子宫体积, 再取出) ;连续缝合阴道残端, 视情况留置阴道引流管;腹腔镜下检査阴道残端有无出血, 如有出血应电凝止血;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1.2.3 对照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常规开腹, 探查子宫大小、活动度及双侧附件情况, 切断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及卵巢固有韧带, 将阔韧带前叶打开, 并打开膀胱反折腹膜, 下推膀胱至宫颈外口处1.0cm, 依次处理子宫动脉及骶主韧带, 切开阴道前壁, 沿穹窿环形剪开, 切下全子宫, 阴道残端常规消毒, 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对活动性出血点电凝或缝扎止血。

1.2.4 注意事项。

子宫体积大或盆腔粘连严重是腹腔镜手术的重要限制因素。但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器械的改进, 适应证也逐渐扩大。文献报道, 子宫>16周者根据子宫大小将置镜孔及操作孔相应上移, 扩大了镜下视野及操作空间, 为大子宫切除创造了条件。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素使用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自2010年以来共开展16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手术过程顺利, 术中失血量LAVH组较开腹组有统计学差异, 术后恢复快, 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实验组较开腹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吸收热时间 (1.42±1.08) d, 最高体温 (37.735±0.24) ℃], 疼痛轻, 切口美观, 尚无1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膀胱功能障碍、肠粘连及梗阻、下肢静脉栓塞等传统子宫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住院日、抗菌素使用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具有损伤小、住院时间短等微创手术的优点, 但实验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后能够进一步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 具有社会经济效益。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主要手术之一, 自1988年ReichLi成功行首例腹腔镜子宫切除以来, 其术式不断丰富发展, 腹腔镜切除子宫已逐渐成为妇科常规手术方式[3]。此种手术在密闭的盆腹腔内进行, 盆腔内环境受到的干扰很小[4], 特别是肠管, 术中反复的冲洗可去除凝血块, 稀释炎症物质, 改变盆腔内环境, 从而减少粘连, 同时术后早期进食和活动, 可增加肠蠕动, 预防术后肠粘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另Kluivers[5]的研究发现,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在术后尿路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开腹手术。

腹腔镜下手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实物感, 易损伤周围脏器或病灶清除不彻底, 盆腔粘连严重致操作困难, 需中转开腹等。若子宫过大特别是>孕16周, 手术视野和手术操作空间都受到限制, 导致手术困难、手术时间延长, 甚至出现手术并发症。所以, 术前进行正确评估, 选择恰当的病例, 熟练掌握手术技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发症[6]。我院腹腔镜手术在选择病例方面严格把握适应证, 本研究对36例患者分组行LAVH及TAH,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缩短, 术后切口疼痛减少, 肛门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 多项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虽不能完全代替开腹子宫切除术, 但也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合理选择术式及术者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技巧,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切除与开腹方式进行子宫切除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间入院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6例, 根据其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 (16例) 和对照组 (20例) , 其中实验组采用的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LAVH) , 对照组采用的是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TAH) 。结果:两组在年龄、肌瘤直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对两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素使用日、术后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 腹腔镜手术组显著减少 (P<0.05或0.01)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对器械要求较高, 术者应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技巧, 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 合理选择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手术,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Di Gregorio A, Maccario S, Raspollini M.The role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J].Reprod Biomed Online, 2002, 4 (3) :55-58.

[2]黄晓燕.不同途径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0) :75-77.

[3]刘丽霞.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 (10) :779-780.

[4]郎景和.妇科腹腔镜的手术现状、争议和发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 31 (6) :323-325.

[5]Kluivers KB, Mol BW, Bremer GL, et al.Pelvic organ function in randomized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or abdominal hysterectomy[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07, 14 (4) :442-448.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6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常见良性肿瘤, 多发于生育期妇女, 会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据资料统计, 我国子宫肌瘤发生率达到20%~40%, 而且逐年上升。子宫肌瘤在临床上一般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微创手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各领域中, 对子宫肌瘤治疗也倾向于微创方式[1]。我国的各级医院都广泛应用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经过大量应用临床效果良好。本文选择我院妇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由于子宫肌瘤, 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 接受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 将两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不同术式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90例, 作为观察组, 年龄35~60岁, 平均 (38.5±6.7) 岁;多发子宫肌瘤15例, 单发子宫肌瘤38例, 肌壁间肌瘤18例, 浆膜下肌瘤19例;子宫肌瘤的直径1.2~5.8 cm, 平均 (3.4±1.2) cm。接受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90例, 作为对照组, 年龄36~60岁, 平均 (39.8±6.8) 岁;多发子宫肌瘤17例, 单发子宫肌瘤35例, 肌壁间肌瘤17例, 浆膜下肌瘤21例;子宫肌瘤的直径1.3~5.9 cm, 平均 (3.5±1.1) cm。两组患者年龄、病因及瘤体大小等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经气管插管全麻, 进行常规消毒。观察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使患者保持头低足高位, 置举宫器, 在腹部进行3~4点的穿刺, 控制气腹压力12~13 k Pa[2]。患者的浆膜在切开之前要在子宫肌层进行垂体后叶素的注射, 注射量为6 U再加上10 m L的生理盐水, 使用单极电凝把肌瘤表面的假包膜切开, 而切口长度要控制在肌瘤3/4, 达到肌瘤核心, 使用齿抓钳对肌瘤进行夹持, 一边牵拉, 一边分离, 直到完全剥离出来。肌瘤腔的基底要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 使用0/1号的可吸收线进行连续的缝合, 直至将瘤腔彻底关闭[3]。瘤腔如果过深就要进行分层缝合, 而剔除出来的肌瘤要使用子宫粉碎器进行粉碎, 再由患者左下腹的穿刺孔取出来。对照组使用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 按照肌瘤的大小和位置、数目来确定手术的方式和切口大小、方向。两组患者手术后均使用短时间的抗生素, 来预防术后感染和相应的治疗。经过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方面的检查, 排除了糖尿病、冠心病特殊病例。

观察指标: (1) 手术操作时间:患者从切开直到切口缝合需要的时间。 (2) 住院时间:患者从手术开始直到最终出院的时间。 (3) 术后下床时间:患者从手术开始直到第1次可以下床活动时间。 (4) 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患者使用吸引器对 (上接第25页) 液体进行吸取与冲洗, 对照组要计算浸透的纱布数量, 根据血液比重进行换算。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以 (±s) 来表示计量资料, 以χ2来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来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而且观察组在术中出血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可以保留患者子宫功能, 但是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的损伤, 进行肌瘤剔出时导致出血过多, 肌瘤过大、过多时, 会使剥离的创面过大, 很容易造成盆腔粘连, 影响受孕。患者腹部还会留下瘢痕, 极其影响美观[4]。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 减少了治疗中存在的风险, 采用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造成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 对患者子宫的功能影响小, 不会影响患者正常受孕[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而且观察组在术中出血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通过腹腔镜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可以有效减少治疗的时间, 提高治疗的效果, 安全有效,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庆霞, 朱兰, 刘珠凤, 等.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4 (4) :278-281.

[2]边爱平, 赵倩, 周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4 (1) :65-66.

[3]徐明英.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状态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9) :18-19.

[4]陈丽娜.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5) :181-182.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00例,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 每组各150例。腹腔镜组中, 年龄35~52岁, 平均 (42.5±5.6) 岁;孕次1~3次, 平均 (2.1±0.3) 次;原发病:子宫肌瘤68例, 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4例, 子宫腺肌症38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 宫颈上皮内瘤变10例, 其他5例。开腹组中, 年龄32~56岁, 平均 (45.2±4.5) 岁;孕次1~3次, 平均 (2.3±0.2) 次;原发病:子宫肌瘤65例, 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3例, 子宫腺肌症40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 宫颈上皮内瘤变9例, 其他8例。所有患者均为经产妇、无再生育要求, 无腹腔镜、开腹手术禁忌证, 均有手术切除子宫的指征。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 腹腔镜组:患者采取截石位, 给予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 于脐部穿刺制造气腹, 再于左右下侧腹部作3~4个穿刺点, 分别置入腹腔镜及手术器械, 于腹腔镜下处理子宫周围韧带以及血管等, 结扎切断子宫、输卵管韧带, 分离子宫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根据子宫的大小选择子宫旋切器, 将宫体旋切, 单级电钩沿举宫杯边缘切除子宫, 随后取出子宫, 处理宫颈以及阴道残端[4]。 (2) 开腹组:麻醉后逐层切开腹壁组织, 暴露子宫, 分离结扎周围韧带、双侧输卵管以及血管组织等, 切除子宫后进行止血缝合, 检查无异常后逐层关闭腹腔[5]。两组均于术后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48 h, 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

1.3 手术切除子宫指征

子宫良性病变:子宫肌瘤导致子宫增大已如妊娠3个月为宜, 或瘤体直径小于8 cm, 子宫活动度良好;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成严重痛经或严重盆腔粘连;子宫腺肌症;无再生育要求者;子宫癌症或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等;其他:如子宫重度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6]。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中和术后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的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发热、排尿排便异常及盆腔粘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 主要适用于子宫本身病变或因附件病变导致不能保守治疗者[7]。传统多采取经腹子宫全切术, 由于手术过程简单, 手术设备要求不高, 且术中视野开阔, 此种术式广泛使用[8]。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及微创手术的发展, 对手术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腹腔镜下手术逐步代替开腹手术, 成为了主要发展术式[9]。

笔者所在医院对实施子宫全切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的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发热、排尿排便异常及盆腔粘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传统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优缺点在于开腹子宫切除术手术方法简单, 术中视野开阔, 但临床应用中手术切口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恢复较慢等缺点[10]。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符合高科技微创理念, 切口较小, 能够减少切口感染率, 从而降低术后发热率, 且手术视野能够通过腹腔镜体系充分暴露, 且具有先进的电凝和切割技术,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此外, 由于术野未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故对各内脏器官功能影响较小, 可降低盆腔粘连发生率, 同时, 由于手术时间短、伤口小, 故对膀胱、肠道等脏器的损伤也比开腹手术小,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11,12]。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8

关键词: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开腹子宫切除术

传统的子宫切除术途径有开腹和经阴道两种。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在妇产科领域中的深入开展,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重新获得妇科医生的重视,而且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指征越来越宽,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开展阴式或开腹子宫切除术共152例,现将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阴式或开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52例,患者术前均行妇科检查及彩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活动度和附件有无病变,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恶性病变,有月经改变行诊刮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有子宫切除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证。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选择手术途径:阴式或开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79例(阴式组),其中子宫肌瘤55例,子宫腺肌病1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有盆腔手术史12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3例(开腹组),其中子宫肌瘤51例,子宫腺肌病1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有盆腔手术史14例。两组年龄、子宫大小、盆腔手术史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阴式组

采用硬腰联合麻醉,膀胱截石位,环切宫颈阴道交界处黏膜,锐性和钝性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和子宫直肠间隙,钳夹切断子宫骶主韧带,丝线贯穿缝合残端,剪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切开阴道后穹窿黏膜入宫颈直肠间隙,推开直肠,剪开直肠反折腹膜,用4-0丝线作牵引缝合。钳夹切断子宫动静脉和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丝线贯穿缝合各残端。取出子宫,如子宫过大取出困难时,则对半剖开、抽心、肌瘤剜出、分块切碎等方法减小体积后取出。关闭盆腔腹膜,缝合阴道残端。

1.2.2 开腹组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手术过程按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方法进行[1]。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1)手术时间:两组病例均自麻醉成功、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计时。(2)术中出血量:两组均以吸出总量+浸透纱布块数量×纱布浸透前后重量差(g),按血液比重1.05 g换算为1 ml。(3)术后病率:术后病率指术后24 h连续2次相隔4 h体温超过38℃,但无感染证据。(4)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结束到出院的时间。(5)术后镇痛率:术后6 h之内及6~24 h两时段应用镇痛剂。

1.4 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阴式组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3 讨论

在提倡微创手术的今天,开腹子宫切除术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比例显著上升。国外报道阴式子宫切除术占子宫切除术的60%~90%,国内少数医院高达90%左右[2]。有研究证实[3],阴式子宫切除术是最微创、最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术式。阴式子宫切除术利用女性阴道这一生理特点进行手术,盆腹腔干扰小,恢复快,尤其对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并发症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是一种理想的术式,对于担心切除子宫后影响性功能的患者,可加行不损伤黏膜的阴道紧缩术。本资料显示,阴式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开腹组。阴式子宫切除术已有上百年历史,以往仅用于子宫脱垂患者,近年来随着本术式不断改进及手术者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子宫及盆腹腔手术史不再是绝对禁忌证,国内外大子宫阴式切除的报道日益增多,最大子宫体积>孕24周,重1685 g[4],但目前阴式手术尚不能替代开腹子宫切除术,仍需要改进或加用腹腔镜辅助手术,其适应证不能无限扩大。术前双合诊子宫大于孕16周,B超提示单个肌瘤直径大于10 cm,及盆腔广泛粘连者,应列为禁忌证,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损伤[5]。经阴道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体表不留瘢痕及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医疗费用低等优点,顺应了世界微创手术的潮流,适宜在各级医院开展,因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7-89.

[2]罗新.阴式子宫手术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地位.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23(1):1-3.

[3]冷金花,郎景和,李华军,等.三种不同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卫生经济学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39(5):315-318.

[4]谢庆煌,柳晓春,郑玉华,等.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7):441-444.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9

【關键词】传统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90-01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蛋白以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也越来越多,因此胆囊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常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及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为主[1]。本研究将对比以上两种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需要做胆囊切除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胆囊结石的患者为40例,患胆囊炎的患者为20例,患胆囊息肉的患者为10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8±1.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进行胆囊切除,具体操作:让患者平卧,并给予硬膜外麻醉,取患者上腹肋缘下为切口,切口长度为8cm左右,切开腹壁之后,采用纱布将胆囊下方以及患者左侧的脏器进行隔离,同时将其显露出来,对胆囊管游离之后,将胆囊切除。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具体操作:让患者仰卧,并给予气管插管以及静脉复合麻醉,之后采用Veress针将患者腹部穿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患者腹部的穿刺孔置入腹腔内,同时腹内压控制在1.5KPa~2.0KPa之间,并置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的监视作2孔以及3孔,之后置入手术器械,采用钛夹将患者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进行钳夹与切断,之后再进行游离,使得胆囊三角处显露出来,再采用电钩以及超声刀做腔囊分离,最后进行胆囊切断。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两组患者手术的相关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16.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3讨论

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可引起患者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以及弥漫性胆囊炎,病情加重时甚至可能转变为胆囊癌,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保守治疗胆囊疾病其疗效并不明显。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以胆囊切除术为主,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胆囊切除术分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关资料显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以及完善,且具备了较多的适应证与安全性,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2]。但随着我国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医学上对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作了新的阐明,认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任具有较多的缺陷,例如带给患者的创伤较大,愈合较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较大等[3]。据相关者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有效的避免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缺点,该手术方法是通过特制的导管置入患者腹腔内,在将二氧化碳注入,当压力适当时再取患者腹部做3个0.5~1.5cm左右的小孔,同时将手术器械置入体内,对胆囊三角区进行解剖,并将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进行离断与钳夹,采用腹腔镜检测进行胆囊切除[4]。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疼痛感、术中出血量减少以及住院时间段等优点。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也低于对照组。因此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带给患者的创伤较小,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刁国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护理配合回顾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6):694-695.

[2]胡荣生,于伟,李秋波等.不同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2003-2005.

[3]江弢,孙晶,岑刚等.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体会(附80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6):388-390.

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年龄30~55(42.2±3.4)岁,病程7个月~8(3.1±1.3)年,其中单发肌瘤与多发肌瘤患者分别是14例、10例,肿瘤直径2.3~8.3(4.4±0.2)cm;观察组年龄32~53(42.5±3.5)岁,病程5个月~7(3.4±1.4)年,其中单发肌瘤与多发肌瘤患者分别是12例、12例,肿瘤直径是2.5~8.4(4.3±0.5)cm。两组一般资料(涵盖平均年龄、病程以及肿瘤直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2]:(1)年龄处于30~55岁;(2)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得以确诊,并且患者的肌瘤数目不超过3个,与此同时其最大肌瘤直径不超过9cm;(3)经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且经阴道镜检查可知患者未合并有宫颈恶性病变或者子宫内膜恶性病变;(4)血红蛋白含量超过80g/L。病例排除标准[3]:(1)既往存在盆腔手术史、慢性盆腔炎史的患者;(2)合并有子宫明显脱垂或者盆腔粘连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3)存在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等疾病的患者;(4)妊娠期患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

对患者行全麻,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按照常规行消毒以及铺巾等操作;术中取患者的仰卧位,同时需要适当地垫高患者的臀部;选取肚脐正下方部位行切口,长度为10.0mm左右,并需要及时地建立有效的人工气腹,且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腹内压不可以超过14.0mm Hg;将腹腔镜置入后需要全面地探查患者的病变情况,并结合探查结构选取其左右下腹作为穿刺点;术者使用6U的垂体后叶素在患者的子宫肌瘤周围注射,然后将肌瘤所在的假包膜小心切开,然后术者借助于大抓钳钳将肌瘤夹住并同时缓缓地向外旋转以及牵拉,然后将其由蒂部完全切断,随着需要及时地给予双极止血处理;手术后,借助于可吸收线,结合患者的剥离面给予常规“8”字缝合操作;与此同时,患者的创面需要给予防止粘连剂。

1.2.2 对照组应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本组麻醉方法及手术体位与观察组一致;选取患者的下腹部行一长度为8.0cm左右的纵切口,以使患者的子宫充分显露,在找到患者的肌瘤后,及时地做一梭形或纵形切口,然后将肌瘤取出;及时地逐层缝合切口,并给予防止粘连剂;手术后需要按照常规为患者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切口感染、子宫壁血肿、发热)的发生率;术后对两组各随访5个月,观察其残留率和复发率[4]。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残留率和复发率对比两组残留率和复发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子宫肌瘤这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子宫肌瘤剥除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子宫生理功能,进而可以保留其生育能力,并且也有助于确保患者的盆底结构的完整性[5]。在以往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时,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属于一种常用的传统术式,能够有效地剥除患者的肌瘤,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预后。但是有研究人员指出,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会严重干扰腹腔脏器,导致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并会引发术后疼痛,所以会延长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并且往往也会带来较大的腹部切口瘢痕,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明显影响[6]。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的今天,微创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普及使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其临床优势包括视野清、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切口美观等。具体来说,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优点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腹腔镜手术中,术者不需要执行开腹、关腹等操作,所以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创伤和患者的出血量;(2)手术操作均在腹腔镜的监视下进行,所以手术视野更清晰,在这一情况下,术者的操作也更准确,因此能够减少对周围脏器组织的损伤,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3)腹腔镜手术中可以联合使用单极、双极电凝及电切,所以能够有效地止血,这就进一步减少了术者的出血量;(4)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腹腔内压力始终保持为14mm Hg,可以有效地压迫小血管,减少出血。本研究中,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8.4%,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留率是8.4%,复发率是12.5%,对照组残留率是4.2%,复发率是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均有着确切的疗效,但是后者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术及预后指标,减少并发症,可普及。

尽管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显著,但是也要明确其禁忌症,一般而言,肌瘤靠近黏膜下、肌瘤数量大于4个、肌瘤直径超过10cm等类型的患者均为禁忌症对象,由于此类患者的肌瘤过大或者所处的部位过深,会显著地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同时也会延长手术时间,并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的并发症,多数情况下也需要中转开腹,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痛苦[7]。因此,针对存在上述手术禁忌证以及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要结合其实际情况优先对其行开腹手术治疗,以确保疗效,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8]。

参考文献

[1]甘淑君,王海玲.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56-57.

[2]姜燕.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3,39(10):1221-1222.

[3]张彩红.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6):98-99.

[4]章文,姚红,倪观太,等.子宫肌瘤剥除三种术式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2013,17(8):1362-1364.

[5]沈莉.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76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84-85.

[6]孔芸芬,刘桃柳.28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119-120.

[7]周彦.腹腔镜剥除与开腹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配对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7):859-861.

上一篇:整体性教师教育哲学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