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宫肌瘤的鉴别(通用10篇)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1
子宫肌瘤囊变并不罕见, 是肌瘤的一种继发性改变, 但由于肌瘤大小、位置及囊变程度的不同, 亦常常造成诊断困难。为此, 我们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子宫肌瘤囊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均系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囊变者。年龄31~58岁, 平均42.1岁。
1.2 仪器及方法ATL
H D I 3 0 0 0彩色超声诊断仪, 分别采用经阴探头 (频率9~11MHz) 、经腹凸探头 (频率5~12MHz) 进行检查。
2 结果
2.1 33例子宫肌瘤囊性变患者中16例患者以腹部包块就诊, 15例以阴道不规则就诊, 2例以腹痛就诊。
2.2 二维超声检查肌瘤最大径18.6cm, 最小径3.8cm, 平均最大径6.4cm。局部囊变 (囊变范围小于或等于肌瘤体积1/2) 14例, 大部囊变 (囊变范围大于肌瘤体积1/2) 19例。余二维超声所见见表1, 2。2.3囊变处经阴道多普勒检查27例探及血流信号, 5例呈稀疏点状分布, 19例呈少许细条状分布, 3例呈绳索状。频谱多普勒检查, 22例捕捉到血流频谱:显示动脉血流7例, 静脉血流5例, 动静脉血流10例, 11例未捕捉到满意频谱。PSV18.5~41.9cm/s, 平均31.6cm/s。RI0.57~0.78, 平均0.63。囊变处经腹彩色多普勒检查仅3例探及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频谱多普勒未捕捉到满意频谱。
3 讨论
3.1 肌瘤囊变的临床及病理表现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较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子宫肌瘤本身的血液供应并不丰富。因此, 子宫肌瘤发展中如遇血液供应障碍则易发生退行性变, 囊性改变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退行性变。本组33例囊性改变中, 24例肌瘤直径大于5.0cm, 占73%, 其肌瘤囊性改变的原因可能与瘤体增大血液供应不足有关。笔者研究证实囊变肌瘤的临床表现与肌瘤的大小及囊变程度关系不大, 多与肌瘤的位置关系密切。靠近黏膜的囊变肌瘤多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浆膜下及阔韧带的囊变肌瘤多可触及盆腔或腹部包块。
3.2 肌瘤囊变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可发现肌瘤内有大小不等的囊样无回声。囊变处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不能显示血流信号,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变处虽能显示血流信号, 但多以稀疏点线状分布的血流信号为主。其主动脉血流频谱为高阻型。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囊变一般不困难。但囊变范围过大, 以至超声检查不能清楚显示肌瘤的边界、形态, 甚至连子宫与病变的关系都模糊不清时就需要很好地进行鉴别。 (1) 黏膜下肌瘤囊变应与葡萄胎及内膜息肉囊变鉴别。突向宫腔的黏膜下肌瘤 (包括近黏膜的壁间肌瘤) , 常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发生囊变时, 可在子宫中心部形成葡萄胎样大小不等的囊样无回声, 并极易与葡萄胎混淆。但仔细观察, 二者有明显区别。首先, 肌瘤囊变属缺血性改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病变处血流信号很少, 其动脉频谱为高阻力血流, 而葡萄胎为血流丰富的病变, 动脉频谱为低阻力血流;其次, 葡萄胎声像图中看不到正常内膜回声。子宫内膜息肉囊变, 病变发生在内膜上, 声像图可清楚显示子宫中心内膜部位的囊样无回声, 而黏膜下肌瘤囊变与内膜有清楚的界限, 较大的肌瘤囊变可挤压内膜使其移位, 声像图显示内膜为边界清晰的稍强回声, 并有周期性的变化。只不过由于黏膜下肌瘤囊变常合并阴道不规则出血, 使内膜回声显示不满意。因此, 可待阴道出血停止1~2周后复查, 即可清楚显示内膜与囊变处的位置关系了, 依此可明确地将三者鉴别开。 (2) 向子宫外突出的肌瘤囊变与其他腹盆脏器的肿瘤鉴别。巨大的浆膜下肌瘤可以腹部包块为就诊原因, 超声检查常可在盆腔或腹腔发现肿物, 若病变巨大不仅推挤了周围肠管甚至可挤压肝脏, 给判断病变来源带来困难。鉴别要点在于设法显示病变与子宫的位置关系。腹腔脏器肿物一般不会造成子宫明显的移位, 而多表现为脏器本身的变形和与病变邻近的腹腔脏器受挤压、移位或变形。而巨大的浆膜下肌瘤与阔韧带肌瘤多先引起子宫的变形与移位, 向子宫外突出的肌瘤囊变还需与卵巢肿物鉴别, 特别是与卵巢囊腺瘤鉴别。较小的病变检查时可通过轻轻推挤子宫, 观察病变是否随子宫活动而移动, 同时观察其与卵巢是否有界限。肌瘤应随子宫活动而移动并与卵巢有清楚界限。但如遇较大的向子宫外突出的肌瘤囊变者, 超声检查的确难与卵巢囊腺瘤鉴别, 此时, 可借腹腔镜检查协助鉴别。
超声检查不但能够明确子宫肌瘤囊变的位置及程度, 还能将囊变肌瘤与葡萄胎、子宫内膜息肉及其他腹盆腔肿瘤相鉴别, 从而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2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从教材结构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归纳为“真实”、“有用”,为此,教材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价值判断,即“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和“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强调的是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中确定权威、可信的信息源;“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只有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强调的是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时效性,这是信息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教学目标
1、能鉴别与评价信息,并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2、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能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五、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演示]《刘德华之死》——《法制明星》报第一版头条赫赫写着《刘德华被枪杀》!文中写道,“昨天夜里,刘德华在香港九龙外环玉桥下遭到蒙面杀手的枪击,刘德华及众保镖不幸身亡。
师:这条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你通过什么得出这是一个虚假信息?
生: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得知刘德华现在依然健在。案例学习,问题驱动
六、多媒体教室七、一、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信息)进来了;灰尘和苍蝇(虚假信息)也进来了
二、新课 案例分析与交流分享
[课件演示]』(1)课本P31面李明上网中奖实例。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仔细阅读课本实例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1.李明从哪里获得中奖信息?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为什么? 李明收到航空邮件获得中奖信息。信息的要素是否齐全?(有公章吗?有地址吗?打电话有人接吗?可以找到该公司吗?)2.该中奖信息本身有没有可疑之处?
逻辑推理(免费上网?中奖?两者的关系?150元可以从奖金里面扣?)3.李明问银行,银行提供的信息(可能是国际诈骗)是否可靠?
可靠。多渠道、从侧面了解(不失偏颇,旁观者清)4.为什么公安机关下的结论(这是一起国际诈骗事件)可信?
信息来自权威部门(通过权威部门考证)
5.除了公安机关跟踪调查,还有什么可以辨别该中奖信息的真伪吗?
与同类信息比较(等看别人寄钱后看有没有奖金寄来,或看朋友里面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6.李明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等资料,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不要这样做,原因:怕别有居心的人利用,冒名诽谤„„
案例一:虚假短信。从来源上分析信息的真伪
短信“庆国庆,贺中秋,中国移动推出:“我眼中的中秋”短信征集活动。凡是把此短信发给10个不同的号码,既获得50元话费,详情咨询10086。”同学们根据短信中所提示的信息鉴定上述短信是否可信。案例二: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课件展示』:盗版猖獗(不同社会角色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市民—公民义务;个人用户—省钱;单位用户—公司形象和保障;软件销售商—利益和名誉受损。
天气预报。进行分析,加深对信息的价值取向性的理解。案例三:(1)接到通知(2)手机卡活动。关于信息的时效性
『课件展示』:(1)关于组织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的通知 ——参赛选手的报名截至日期为9月15日,各市要严格按要求填写报名表。
(2)昨天小李听小文说国庆期间神州行、神州大众卡有充值赠送,小李赶紧去买了一张,谁知却没有。他埋怨小文骗他,小文却说没骗他。到底怎么回事? 总结:分析和判断信息的真伪可通过信息来源、价值取向、时效性 1.信息的要素是否齐全;2.信息的来源是否来自权威部门; 3.逻辑推理;4.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5.实地考证。
1)在网络上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2)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3)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4)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练习(20分):结合前一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完成活动计划表,并制作一个简单的PPT,首尾各一张,中间内容至少两张(3人一组)
演示制作PPT简单操作
巡视,指导,学生说明,点评(10)
活动册作业(5、6分钟)
板书设计: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3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086-02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二者在临床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合并存在,但其发病机制不同,因此,治疗原则也不同,故术前明确诊断至关重要。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超声诊断仪分辨率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1],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已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收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均经病理证实。3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5~53岁,平均(42.2±5.3)岁;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8~53岁,平均(43.2±5.3)岁。全部研究对象均有孕产史,均出现痛经进行性加重,且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IU22及开立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 MHZ及3~5 MHZ。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后(阴超则排尿后),取仰卧位,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二维超声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内部结构等;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变化情况,并计算阻力指数RI。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子宫肌瘤组RI与子宫腺肌病组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声像图表现
子宫肌瘤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子宫呈局限性隆起,其中6例多发性肌瘤子宫呈弥漫性增大,1例超过孕3个月大小,形态不规则,切面内见圆形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团块可在浆膜下、肌壁间、黏膜下、宫颈内,以肌壁间最多见,后部回声多有衰减现象。24例(80%)子宫肌瘤界限清晰,周边为假包膜形成的暗带光环;子宫腺肌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子宫多为轻度弥漫均匀性增大,以前后径增大为著,不超过孕3个月大小。病变部位局限于子宫后壁及角部,亦可弥漫整个肌层。后方回声多以增强为主,共21例,占70%。子宫腺肌病仅在有时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分布较局限时,显示出与肌壁界限较清楚,但其周边无暗带光环。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
22例子宫肌瘤其边缘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封三图3),血流较丰富,肌瘤较大,边界清晰。肌瘤内部血流较周边明显减少,呈星点状或无血流显示。RI=0.61±0.06。21例子宫腺肌病仅内部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者(封三图4),且血流较子宫肌壁明显稀少。RI=0.73±0.04。子宫肌瘤组RI与子宫腺肌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32,P < 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是两种发病机制不同的疾病,二者超声声像图有重叠现象,随着超声诊断仪器及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以上两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2]。
3.1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声像图表现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成。子宫肌瘤的子宫呈局限性隆起,多发性肌瘤可弥漫性增大;边界清,周边有明显的假包膜、暗带光环,少数边界不甚清楚,多见于小肌瘤;子宫肌瘤可出现在肌壁间、黏膜下、浆膜下、宫颈部及阔韧带内,以肌壁间多见;子宫肌瘤可呈等回声、低回声、强回声或混合不均质回声,以低回声为多见;子宫腺肌病属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弥散于子宫肌壁,引起肌纤维反应性增生,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多为轻度弥漫性均匀性增大,以前后径增大明显,子宫形态尚规则,表现为饱满、圆钝。病变部位多局限于子宫肌壁,以后壁多见,亦可弥漫整个肌层。子宫腺肌病与正常肌壁间界限不清,无包膜。子宫腺肌病周边无暗带光环。子宫腺肌病可见肌壁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大多见局限性不均质低回声、内部见高回声和低回声交织状改变,宫后壁明显增厚,无栅栏样图像[3,4]。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子宫肌瘤团块周围血流呈环状或半环状,内部呈条状和短棒状,血流较丰富,考虑是由于包绕包块周边的假包膜内分布有放射状血管所致[5],肌瘤内部可记录到低阻力的动脉频谱RI<0.7。而子宫腺肌病病灶内血流稀少,见少许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局限性病灶周围未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环绕,频谱多普勒探测到低速高阻血流频谱RI>0.7。
综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最有价值的鉴别依据是假包膜、界限是否清楚,但单凭声像图表现仍很难作出准确的诊断,仍需密切联系临床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子宫腺肌病漏诊误诊,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4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193-1194.
[2] 许发珍.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分析[J]. 医学信息,2010,9:2640-2641.
[3] 余小红,范光明.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8):1428-1429.
[4] 杜典国,阿孜古丽.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超声特征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2):163-164.
[5] 李兰弟.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89-90.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住院患者165例, 子宫肌瘤85例, 年龄25~54岁, 平均41岁, 子宫腺肌病80例, 年龄21~53岁, 平均36岁, 其中肌瘤合并腺肌症16例, 年龄25~48岁, 平均35岁。均有孕产史或人工流产史, 子宫腺肌病组的患者中80例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如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进行性
膜下腔出血。本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胎龄<32周、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宫内窘迫、羊水吸入、胎盘早剥、多胎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其中胎龄小于32周及宫内窘迫患儿发病率高可能与发育不成熟, 肺表面活性物质水平低下有关[8];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糖浓度异常, 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拮抗作用, 可阻碍胎肺发育;剖宫产产妇未有产程启动, 激素特别是肾上腺素分泌减少[9], 进而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水平无法满足正常需要。临床医师应当尽量避免行剖宫产分娩, 特别是对于孕周小于39周产妇;对于高危产妇及胎儿应当做好围产期护理, 及时预防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0], 加强产前监护及分娩后呼吸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给予完善营养支持, 以降低感染及营养不良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 胎龄小于32周、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宫内窘迫、羊水吸入、胎盘早剥、多胎及感染等均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应当针对高危因素及时干预, 并早期严密观察高危产妇及新生儿, 及时给予治疗以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美记, 牛健民, 温济英, 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期管理对妊娠结局
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09, 50 (6) :900-901.
痛经30例, 月经量增多25例, 经期延长18例, 其余7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 质地较硬, 有时有压痛, 一般不超过孕周3个月大小;子宫肌瘤组进行性痛经32例, 月经量增多29例, 下腹坠胀感13例, 其余11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可超过孕周3个月大小, 部分有压痛。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病例都在术前做超声检查, LOGIQ E9、ALOk A-a5彩色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平卧位或仰卧位, 适度充盈膀胱, 经腹壁作子宫及双附件区检查, 常规采用多切面扫查, 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均匀, 宫壁回声、有无团块、团块边界是否清楚及有无包膜、内膜有无移位;双侧附件区有无异常回声等。观察病变区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情况及阻力指数, 并作详细记录。同时复查手术病理结果, 与超声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80例子宫腺肌病中, 73例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增大, 子宫腺肌病中
[3]陈安, 施丽萍, 郑季彦, 等.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临床特点[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9) :654.
[4]陈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J].当代
医学, 2010, 16 (16) :32-33.
[5]饶红萍, 周玉祥, 陈秋如, 等.盐酸氰澳索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在
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
[6]喻文亮, 钱素云, 朱友荣.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相关因素
前瞻性多中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 (46) :3295-3297.
[7]王瑛, 丁雪晶.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
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27 (8) :757-760.
[8]詹毓彦, 王金栋, 张东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
因素分析和应用低潮气量+PEE P机械通气治疗的研究[J].河北
医药, 2007, 29 (11) :1180-1183.
[10]王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
当代医药, 2011, 18 (25) :180-181.弥漫性65例, 其中有团块状回声者56例, 团块平均向前偏移;局限性15例, 有9例合并子宫肌瘤。B超诊断符合52例 (65.00%) , 误诊16例 (20.00%, 均误诊为肌瘤) , 漏诊12例 (15.00%) ;误诊病例中4例为局限性子宫腺肌病。病变在后壁者58例 (72.50%) , 前壁12例 (15.00%) , 前壁和后壁10例 (12.50%) 。85例子宫肌瘤中, 68例子宫不规则增大, 85例均有团块回声, 其中78例团块边界清楚, 团块平均直径4.5cm。宫腔线偏移46例 (52%) , 23例向前偏移, 16例向后偏移。B超诊断符合72例 (84.71%) , 误诊8例 (9.41%) , 漏诊5例 (5.88%) ;诊断为肌壁间肌瘤50例, 其中11例合并囊性变, 8例合并钙化。浆膜下肌瘤24例, 黏膜下肌瘤11例。
3 讨论
3.1 病理特点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及围绝经期妇女。临床上根据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瘤的关系不同而分为[3]: (1) 肌壁间肌瘤, 最为多见, 约占60%~70%; (7) 浆膜下肌瘤, 约占20%; (3) 黏膜下肌瘤, 约占10%。子宫肌瘤是实质性球形肿块, 大小不等, 边界较光滑, 表面无包膜, 但有肌瘤压迫周围肌纤维所形成的假包膜, 假包膜与肌瘤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而子宫腺肌病由于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和扩散到肌层所形成的病症, 可弥漫性分布于整个宫体或局限性分布, 引起平滑肌反应性增生, 使子宫前后壁不对称弥漫增厚, 常以后壁居多, 局限性增厚似结节状外观, 很象肌瘤但无肌瘤所具有的假包膜。腺肌症的表现有时酷似肌瘤, 尤其合并肌瘤或卵巢病变, 内膜异位症等, 更容易误诊漏诊。较多报道认为团块边界是否清晰是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最有价值的鉴别点[4,5,6]。同时我们还注意到, 在子宫腺肌病, 宫腔线大多是均匀一致地向前或向后偏移, 而子宫肌瘤的宫腔线多为肿块挤压造成的局部变形移位。
3.2 子宫腺肌病声像图特征
(1) 子宫均匀增大呈球状, 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 大多数不突出子宫表面, 仅少数子宫呈局限性隆起。有的患者则增大不明显, 多见于后壁及宫角处肌病[7]; (2) 子宫大小可出现周期性改变。病灶内有小的低回声、无回声区, 并在月经期前后有变化; (3) 病变区形态及边缘:多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区.与周围肌层无明显界限, 部分病例偶可见到周边不完整的无回声晕, 但无包膜回声; (4) 子宫腺肌病多数以单发为主, 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可弥漫整个肌层, 亦可局限于子宫后壁和角部, (5) 部分病变区后方回声轻度增强;部分后方回声无衰减。 (6) 子宫内膜线不变形且居中。 (7)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 呈星点状或放射状分布, RI常大于0.50。
3.3 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点
子宫肌瘤声像图典型表现瘤体可见边界清晰的假包膜, 以低回声为主, 内部回声可不均匀, 大多数为多发, 但也可为单个。子宫增大或出现局限性窿起致子宫切面形态失常, 轮廓线不规则。肌瘤结节部一般呈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以及分布不均的高回声区。一般肌瘤声衰减不明显, 肌壁间肌瘤结节可压迫和推挤宫腔, 使宫腔内膜回声移位或变形;粘膜下肌瘤则表现为子宫内膜回声增强, 增宽, 可显示瘤体结构。病变与子宫肌层境界清, 内膜线中断呈断续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肌瘤周围有较丰富的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瘤体内血流信号较子宫肌壁丰富, 呈条状、短棒状血流, 这是由于包绕包块周边的假包膜内分布有放射状血管所致[8], 浆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可显示与子宫相连通的供血血管。瘤体内部及周边可探及动脉和静脉血流频谱, 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在0.50左右。当肌瘤较大或合并感染时, 瘤体血供丰富, RI值可小于0.40。肌瘤发生囊性变、脂肪样变及钙化时, 血流减少, 血流频谱呈高阻型;肉瘤样变时, 血流异常丰富, RI值低于0.40。
3.4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要点
(1) 子宫肌瘤多呈局限性增大;子宫腺肌病多呈弥漫性增大; (2) 子宫肌瘤以低回声、等回声多见, 有假包膜包绕, 边界较清晰, 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而子宫腺肌病以稍强回声多见, 无包膜, 边界多不清晰, 无明显占位效应; (3) 子宫肌瘤可多发、数目不等, 以子宫体前后壁多见, 而子宫腺肌病单发, 以子宫后壁多见; (4)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肌瘤周围有较丰富的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瘤体内血流信号较子宫肌壁丰富, 呈条状、短棒状血流, 子宫腺肌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 呈星点状或放射状分布; (5) 子宫内膜腺移位:腺肌症因病变多发于子宫后壁, 且病变范围较广, 故子宫内膜腺前移多见, 子宫肌瘤较大并生长于内膜附近时, 迫使内膜腺移位, 子宫前后壁多发性肌瘤时, 子宫内膜线变形移位[9]; (6) 对育龄妇女、有进行性痛经、病灶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明显不均或见小囊者应首先考虑子宫腺肌病。
3.5 误漏诊的主要原因
(1) 由于采用经腹超声检查, 加上肠腔气体、肥胖等因素干扰, 致使观察不清晰, 导致误漏诊; (2) 对子宫腺肌病超声特征认识不足, 子宫腺肌病因病灶多发生子宫体后壁而不易发现或误诊为子宫肌瘤;另外对局灶性腺肌病没能仔细辨认其边界是否低回声晕区而发生误诊; (3)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不育等。有8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因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就诊, 而无痛经史; (4) 对局灶性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观察不充分, 未能仔细辨认其边界及内部回声;应进行全面、仔细、多方位的扫查, 并结合其他临床综合判断以减少误漏诊; (5) 受检者若非月经期检查显示不典型, 主要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所造成的微型囊腔内陈旧性积血引起[10]。
总之,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超声图像有不同特征性改变, 超声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且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超声设备的不断改进、更新, 可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11]。同时应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以减少误漏诊, 提高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超声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 以提高超声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将对80例子宫腺肌病及8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做回顾性分析, 术前均经腹超声检查,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子宫腺肌病组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5.00%, 误漏诊率35.00%;子宫肌瘤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4.71%, 误漏诊率15.29%。结论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声像图有不同特点, 与临床诊断相互结合, 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设计产品的鉴别与选择教案 篇5
学习领域:设计 应用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产品的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设计理念: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好的设计作品,并对其进行鉴别与选择,且说出自己的理由,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趣味性、应用性。
学习难点、重点:
如何对设计产品的鉴别与选择。
教学准备:
(1) 教具: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产品图片,或实物可进行图片或实物各部分的组合演示工具,如电脑等。
(2) 学具:自己可从生活的周围找一件喜欢的设计产品或图片、产品设计材料,如:水粉颜料、铅笔、画笔、粉笔、尺规等。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①首先分6组,选代表把自己喜欢的设计产品图片或实物对其进行造型特点和功能进行讲述。
②结合学生的评述,老师进行补充或总结:
一件设计产品不但要了解设计的艺术形式、造型特点、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功能性。
(2)发展阶段:
利用多媒体出示若干图片:首先看一下这组椅子(图)(1—5)从各小组中找学生对这五把形式结构完全不同的椅子的用途及其造型特点进行讲解。
老师最后进行补充,总结:
图(1)用直线构成的沙发式靠椅,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追求造型的一致,用黑、红、蓝、黄、白五色构成整体,别具一格。
图(2)升降式滑轮转椅,根据使用人的高度和环境进行变化,椅子的高度可以调节,移动位置方便,转动方向容易。
图(3)公共场所大量使用的坐椅,要便于存放,节省空间,因而形成了适于摞叠的式样。
图(4)用金属与塑料制造的单扶手靠椅,两种材料的特点都很突出,向外伸展的椅子腿更增加了稳定感。
图(5)压塑成型靠背椅,符合加工材料和工艺技术特点,造型简洁,给人以轻巧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再出示一组学生桌子的图片(图1—6),让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去讲述哪些学生桌的造型特点、优点及缺点,如何进行改造。为适应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这个身体生长迅猛的中学时期,什么样的桌椅更有利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呢?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进行讨论并研究一下。然后设计或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套适合中学生的坐椅或课桌。(每小组可分开设计,4位同学设计椅子,4位同学设计桌子)。
(3)展示阶段
将六个小组的作品分别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并评述,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比一比,看一看,哪一小组是最棒的。
(4)课后拓展
在适当的机会应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些设计产品展销会,提高审美能力。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66例患者中, 子宫肌瘤572例, 其中多发子宫肌瘤22例 (占3.85%) , 共检出肌瘤637个, 发病年龄25~56岁, 平均42.5岁;子宫肌瘤合并其他疾病:输卵管、异位妊娠21例, 子宫颈癌19例, 卵巢畸胎瘤13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11例, 卵巢单纯囊肿10例, 卵巢良性肿瘤9例, 流产或先兆流产9例, 子宫脱垂8例, 盆腔炎5例, 共计105例 (占18.36%) 。子宫腺肌病294例, 均为单一病灶, 发病年龄23~57岁, 平均40.6岁;子宫腺肌病合并其他疾病:输卵管、异位妊娠10例, 卵巢畸胎瘤8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 流产或先兆流产5例, 子宫颈癌3例, 共计31例 (占10.54%) 。其中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71例 (占二者病例数8.20%) 。
1.2 检查方法
使用仪器为美国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在患者膀胱充盈状态下经腹部多切面扫描子宫及盆腔, 二维超声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内膜厚度、内部回声、双侧附件及盆腔情况, 彩色多普勒仔细观察病变周边及内部的血流情况, 并记录。
1.3 统计方法
本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本组病例声像图表现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二维声像图特点如表1。
结果显示, 子宫肌瘤同子宫腺肌病在病变边界、形态、回声类型、内部液性暗区的有无及假包膜的有无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
子宫肌瘤同子宫腺肌病声像图改变相似, 表现为病灶内回声增粗、光点欠均匀。本组子宫肌瘤低回声多见, 肌瘤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周围有假包膜回声环绕, 变性时内部常有液性暗区。子宫腺肌病以等回声为主, 边界较模糊, 形态欠规整, 内部可见小的液性暗区, 周围无假包膜环绕。
2.2 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
根据病灶周边与内部血流特点, 统计结果如表2。
结果显示, 子宫肌瘤Vmax (cm/s) 较子宫腺肌病明显快, 而RI、PI较子宫腺肌病明显慢。
3 讨论
子宫肌瘤同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多处相似, 但又各有特点。二者都有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的症状, 体格检查能够发现子宫增大、质硬、可触及结节等。典型子宫肌瘤的病例经量过多, 常合并贫血症状;典型子宫腺肌病的病例常继发进行性痛经、周期性发作等特点。但也有部分病例无典型症状及体征, 给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 以后壁多见, 病理切面无明显的漩涡状结构, 其间夹杂着粗厚的肌纤维带和小的囊腔, 腺隙间有时可见陈旧血液, 声像图表现为小的无回声区。子宫肌瘤是实质性球形肿块, 大小不一, 瘤体病理切面可见漩涡状排列的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相交叉, 周围有被压缩的肌纤维形成的假包膜。因为病理特点的不同,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有着不同的声像图表现, 两者鉴别的超声依据是病灶周围是否有假包膜回声。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声像图鉴别要点是: (1) 假包膜回声:多见子宫肌瘤周围假包膜声晕, 边界规整较清晰;子宫腺肌病无包膜, 病变与周围宫体组织无明显界限, 这是两者二维声像图的主要鉴别点; (2) 内部回声:子宫肌瘤超声上以低回声、等回声多见, 漩涡样改变为主, 易发生变性坏死而呈低回声暗区或钙化强回声区;腺肌病以弱强回声多见, 以粗颗粒状、网格状回声为主, 后方常伴放射状浅淡声影; (3) 子宫周边回声:子宫肌瘤因部位及数目不同, 导致宫体表面凹凸不平;子宫腺肌病多数位于子宫内, 宫体呈球形增大, 表面光滑; (4) 彩色血流: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均是子宫肌层内病变, 有时声像图区分困难,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有助于鉴别。子宫肌瘤瘤体周围假包膜血流呈环状或半环状分布, 瘤体周边血供较内部丰富, 周边RI也高于瘤体内部, 瘤体内部RI>0.50;子宫腺肌病病变周边血供较少, 病变内部血供较为丰富, 病变内部血流信号提示有粗糙杂乱的动脉, 多呈星点闪烁状, RI>0.70; (5) 血流频谱:子宫肌瘤病灶周边及内部动脉血流频谱舒张期切迹模糊或消失, 瘤体内阻力指数RI低于瘤体周边及正常肌壁内;子宫腺肌病频谱形态与子宫动脉相一致, RI值较高, 病灶周围与内部无明显差异, 易记录到低速静脉频谱, 二者差异较明显, 是鉴别诊断的有力证据。据报道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45.7%[1]。本组患者中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71例 (8.20%) , 与文献报道不一致, 可能与病理取材不全面, 单一检查病变标本有关。其中有35例子宫体积增大不明显, 同时有不等数量的小肌瘤存在, 而诊断只考虑单纯子宫肌瘤, 漏诊了同时合并的子宫腺肌病、多发子宫肌瘤的情况, 故检查时不要只追求单一诊断, 应多注意观察子宫肌层回声, 同时询问与子宫腺肌病相关病史, 如诊刮、人流史等, 均有助于发现不典型子宫腺肌病。当二者难以区分时, 应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加以鉴别, 如有进行性痛经史应行经期、经后CDFI超声对比, 观察瘤体有无增大及液性暗区, 如经期瘤体增大, 瘤体内出现液性暗区, 可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还需与其它合并疾病, 如:输卵管、异位妊娠, 子宫颈癌, 卵巢畸胎瘤, 功能性子宫出血, 卵巢单纯囊肿, 卵巢良性肿瘤, 流产或先兆流产, 子宫脱垂, 等相鉴别。本组患者中1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超声检查漏诊合并疾病。因此不典型子宫肌瘤, 应多方位超声扫查, 尽量充分显示具有鉴别意义的声像图, 对子宫肌瘤内部回声, 包膜特点应仔细辨认, 对子宫肌瘤图像的认识, 不能仅表现在“看图认图”上, 应分清子宫的位置, 在二维声像图难以鉴别时, 加以彩色多普勒的应用, 可提高鉴别准确性。据报道经阴道超声与手术病理符合率高于经腹部超声与手术病理符合率, 两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只有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CDFI才能提高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准确率。因此, 必要时结合应用阴道超声鉴别诊断, 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腺肌病最好的选择[3], 但是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要慎重选择手术治疗, 最好让患者入院观察一段时间再进行诊治。同时手术治疗还有一些缺点, 多数患者手术后无法再次受孕, 且不可以从事高强度的工作[4], 因此, CDFI对子宫腺肌病选择手术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鉴别有一定困难, 但根据其回声类型, 肿瘤边界、形态、内部液性暗区的有无、假包膜的有无、有无宫体肌层的局限性增厚、宫体前后壁比例变化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等方面认真检查, 根据不同声像图特点进行区分, 必要时结合阴道超声检查, 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从而有助于临床确诊及治疗方法的选择。CDFI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基兰, 唐盈, 缪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诊断应用[J].四川医学, 2011, 2 (32) :264-265.
[2]郑洪川, 宋朝芳.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诊断中经阴道和腹部超声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4 (32) :2427.
[3]彭建铁.子宫腺肌病诊治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3) :1881-1882.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孕妇年龄21~38 (平均25) 岁, 妊娠12~38周。38例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 其中发生于子宫下段的子宫收缩28例, 发生于子宫上段的10例。20例对照组均经剖腹产证实有子宫肌壁间肌瘤, 肌瘤大小20~80mm。
1.2 仪器与方法
西门子G5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3.5MHz。孕妇平仰卧位, 按常规检查。
2 结果
2.1 妊娠期子宫局限性收缩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子宫收缩处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等回声, 与肌壁间分界不清, 无包膜, 发于胎盘附着处的子宫收缩可见胎盘边沿呈唇样改变。内部回声光点增粗呈均匀等回声, CDFI:内部可见呈树支状或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 (RI) 0.74~1.04。
2.2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20例中17例病灶周边可见低回声假包膜声, 3例未见假包膜, 但仍可见与子宫肌层有明显分界, 病灶内部多呈低回声, 部分内部可见螺旋状低回声改变, CDFI:肌瘤周边可见环彩或半环彩血流, 血流阻力指数 (RI) 0.40~0.61。动态观察1~2min, 病灶不消失。
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超声声像图特点见附表。
3 讨论
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是正常的生理表现, 是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随孕龄的延长而增加。早孕出现少, 有利于妊娠的维系, 中晚期出现频繁致分娩。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是孕妇高危因素之一, 在妊娠早期, 使宫腔变形或机械性障碍易发生流产;妊娠晚期, 肌瘤妨碍胎儿与胎盘的发育, 易发生胎位异常、难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等;分娩期:肌瘤嵌顿盆腔阻碍产道与影响子宫收缩, 可发生产力性难产或产后出血。肌瘤还可发生红色变性。
超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在声像图非常相似, 均可见子宫肌壁见局限性包块回声, 但两者的组织来源不同, 故其内部回声和血流信号、阻力指数不尽相同, 这是超声诊断的基础。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两者的超声鉴别诊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子宫局限性收缩系子宫肌壁局限性增厚, 无包膜。如为胎盘附着处, 胎盘边缘呈唇样改变。肌壁间肌瘤有假包膜, 呈低回声晕。 (2) 子宫局限性收缩内部回声光点增粗, 呈均匀等回声, 子宫肌壁间肌瘤多呈低回声或螺旋状回声。 (3) 子宫局限性收缩内呈树支状或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频谱表明, 其血管供应来自于正常子宫动脉终末支, 故RI>0.7。子宫肌壁间肌瘤可见环彩或半环彩血流信号, 系因假包膜的新生血管, 故RI<0.7。 (4) 实时动态观察子宫局限性收缩增厚的子宫肌壁改变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 而子宫肌瘤不消失[1]。
此外, 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还应与胎盘静脉窦、胎盘早剥形成胎盘后出血相鉴别。前者系胎盘后厚度均匀的管状暗区, 应用多普勒可测得血流差频;后者可在胎盘与子宫间见一近圆形低或等回声团, 边缘欠整齐, 界限清晰, 通常较小, 直径1~2cm, 当急性出血时, 与胎盘回声近似, 仅可见一增厚不均质的厚胎盘[2]。
摘要:总结了38例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的超声诊断资料, 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超声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妊娠期子宫收缩处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等回声团, 无包膜, 分界不清, 内部回声光点增粗均匀, 血流阻力指数 (RI) 0.74~1.04。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者肌壁间包块大多有包膜, 分界清, 内低回声或螺旋状低回声, 血流阻力指数 (RI) 0.40~0.61, 动态观察时图像不消失。超声图像可在形态、包膜、回声、血流、动态变化方面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妊娠期子宫收缩,妊娠期子宫肌壁间肌瘤
参考文献
[1]陈常佩, 陆兆龄.妇产科彩色多谱勒诊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20-124.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8
关键词:子宫肿瘤,类型,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病理学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 (PEComa) 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上皮样间叶肿瘤, 由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明确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1]。PEComa约占妇产科病例的40%[2], 大部分发生在子宫, 少数发生在子宫颈、阴道、盆腔软组织。目前, 大多数临床和病理医师缺乏对子宫PEComa认识, 加之PEComa具有多种组织病理学亚型, 给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提高对其认识, 笔者结合文献对子宫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作一分析。
1 概述
有关PEComa的认识最初源于肾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ML) 、肺透明细胞“糖”瘤 (CCST) 和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LAM) 。1992年Bonetti等[3]提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 (PECs) 的概念, 改变了人们对这3种肿瘤的认识。血管周上皮样细胞 (PEC) 是一种出现在PEComas肿瘤家族中的细胞类型, PEC表达肌细胞和黑色素细胞标记物, 如HMB45、HMSA-1、Melan A/Mart1、微小眼转录因子 (Mitf) 、actin, 而很少表达desmin, 不表达vimentin。超微结构分析, PEC含有微丝束, 致密小体, 无数线粒体和膜结合致密小体。目前认为, PEC可以调节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 能显示梭形肌细胞的特征或者上皮样细胞特征。也可以呈空泡状, 类似脂肪细胞的特征。具有梭形细胞形态的PEC呈PR阳性表达, 提示在形态学变化方面PR的可能作用。
PEComas肿瘤家族包括:AML、CCST、LAM、镰状韧带/肝圆韧带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肿瘤以及其他部位罕见的透明细胞肿瘤。其形态学、免疫组化、超微结构和遗传具有显著特征, 例如, 细胞呈上皮样, 圆形至卵圆形, 胞质透亮至颗粒状, 核位于中央, 核仁不明显。PEC具有轻至任何程度的非典型性, 典型的围血管分布。至今尚未发现与PEC相对应的正常组织。1996年Zamboni等首次报道了胰腺PEComa, 并提出几乎所有部位都可以发生相似肿瘤的观点。
PEComa与结节性硬化 (TSC) 有关, 或者更确切的是与TSC遗传性改变有关, 一定数量PEComa显示TSC基因的相似改变, 既可发生于TSC也可发生于散发病例。近年来, TSC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淋巴管肌瘤病与结节性硬化症有关系, 但是很少出现在妇科生殖道肿瘤中[2]。
2 临床与病理特征
累及子宫的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常无症状, 有些患者偶然发现伴有TSC。子宫PEComa常表现为良性行为, 但是, 伴有TSC的肿瘤具有侵袭性。Folpe等[2]描述6例子宫PEComa有2例患者已经转移, 其中1例死于PEComa。Fadare等描述了1例伴TSC的子宫PEComa患者腹腔内“血管周细胞瘤病”:外科发现小肠固有膜内、子宫肌层和卵巢门内上皮细胞小灶。
临床特征:发生在子宫的肿瘤大约0.5~13cm (平均3.5cm) , 通常是单个发生, 但也有例外。较小的PEComa偶尔在子宫切除时发现。患者年龄范围19~79岁, 大部分发生在更年期 (平均51岁) 。有些子宫PEComa, 临近卵巢、盆腔组织和淋巴结的病例可以看到血管周围HMB-45阳性的上皮细胞聚集。
组织学特征:PEComa既不同于梭形细胞形态为主, 呈短束状和巢状排列的结构, 也不同于上皮样细胞形态为主, 呈巢状和片状排列的结构[2]。突出的特征是血管改变, 从广泛分布的分支状毛细血管网至透明变性的厚壁大口径血管, 临近间叶组织的透明变性总能看到。肿瘤细胞胞质透明至弱嗜酸性颗粒状, 围血管呈放射状排列。核异型, 大部分核呈椭圆形, 有小核仁。多核巨细胞和所谓的“蜘蛛细胞”分别在69%和35%的病例中看到, “蜘蛛细胞”是中央为嗜酸性区域周围有亮区的巨细胞[2]。核分裂象变化相当大, 0~50个/50 HPF, 大部分病例是0个/50HPF[2]。
免疫组化:所有的PEComas至少表达 (1) 个黑色素细胞标记, 最常表达HMB-45 (92%) ;其次是Melan-A (72%) , Mi TF (50%) [2]。几乎1/3的病例细胞核和细胞质S-100阳性;而大部分desmin阳性报道的病例没有典型的平滑肌组织。普遍的是SMA和黑色素细胞标记共同表达。80%以上的PEComa SMA阳性, 而desmin和caldesmon却很少表达, 尤其是子宫PEComa。罕见PEComa CD117和CK阳性, 通常局部表达[2]。还没有CD34阳性的报道。
3 良、恶性标准
Folpe等[2]将PEComas分为良性, 恶性潜能未定, 恶性[基于肿瘤大小 (肿瘤>5cm) ;浸润性边缘;高级别核及细胞的不典型性;核分裂象数 (>1MF/50HPF) ;坏死;血管浸润]。恶性潜能未定的PEComas:具有多形性核和/或者多核巨细胞之一或者肿瘤直径>5cm, 当PEComas具有两个或更多令人担忧的特征时要考虑恶性的或者高风险侵袭行为。典型的临床侵袭性肿瘤播散到肺, 尽管局部复发, 骨转移罕见报道, 但是罕见的淋巴结转移也有报道。
4 鉴别诊断
女性生殖道上皮样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包括:上皮样平滑肌肿瘤,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黑色素瘤/透明细胞肿瘤, 癌, 胎盘部位滋养层细胞肿瘤, 子宫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
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肿瘤是女性生殖道PEComa最常见的鉴别诊断。上皮样平滑肌肿瘤以嗜酸性和透明胞质的圆形细胞为主;实际上无法和PEComa区分, 常仅靠组织学上比较典型的梭形区域来辨认 (例如:两端钝圆的雪茄烟状的细胞核, 广泛嗜酸性和纤维状的细胞质, 伸长的梭形细胞) 。虽然子宫PEComas和平滑肌肿瘤都含厚壁血管, 但是PEComa中的丰富毛细血管网不是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特征。多核巨细胞和所谓的“蜘蛛细胞”同时出现比较典型的PEComa的其他特征通常就不是上皮样子宫平滑肌肿瘤了[2]。在大多数病例中, 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传统的良恶性平滑肌肿瘤很少表达HMB-45, PEComa也很少表达desmin和caldesmon, 肿瘤的两种类型很可能代表了子宫间质分化的连续形态学谱。然而, 因为肿瘤与结节性硬化症潜在的联系和PEComa更多的不确定的临床行为, 所以直到有关这些罕见肿瘤的更多信息被搞清楚才可能将肿瘤区分开。一般而言, 任何伴有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子宫上皮样间质肿瘤都应当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评价, 包括HMB-45, Melan-A, desmin, caldesmon和SMA。怀疑有间质分化的病例评价指标应也包括CD10。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具有丰富毛细血管网和舌状生长结构的PEComas非常像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尤其是后者表现为更多的上皮样和黄体化组织形态时。厚壁血管和偶见的裂隙不是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特征, 可做为与PEComa的区别点。鉴别之一依靠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CD10弥散强阳性, 另一鉴别点依靠PEComa HMB-45和Melan-A阳性。PEComa CD10可以阳性, 但通常局部表达。此外, 几乎所有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表达ER和PR。
可以表现为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或者上皮样混合梭形细胞。然而PEComa的血管模式通常比典型的GIST更显著。因为一些PEComa可以表达CD117, HMB45, Melan-A (PEComa两者可以都阳性) 和CD34 (GIST时常阳性) , 在鉴别诊断中这些都是最常用的标志物。
5 结语
子宫PEComa是一组普遍存在的肿瘤, 具有显著的形态学、免疫组化、超微结构和基因特征。子宫上皮样肿瘤鉴别诊断比较多, 包括间叶的, 上皮的, 黑色素细胞肿瘤。普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HMB-45阳性表达的意义尚不确定, 但是子宫上皮样间质肿瘤应当评价HMB-45是否表达, 至少部分这些肿瘤应归入PEComa之列。有关PEComa的组织发生、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定义和恶性组织学鉴别标准尚未解决。
黑色素瘤和透明细胞肉瘤:黑色素瘤和透明细胞肉瘤比较容易和软组织PEComa混淆, 尤其是混合有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形态特征。多数情况下, 通过S-100弥散强阳性可将黑色素瘤和透明细胞肉瘤与PEComa区分开。偶尔, 透明细胞肉瘤仅表达HMB-45, 这些病例通过识别t (12:22) (q13:q13) (EWS;ATF1) 基因融合来确定诊断[2]。在鉴别诊断中, 上皮样PEComa SMA表达也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 因为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可以明显表达actin, 所以actin用来鉴别具有梭形细胞结构的PEComa与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就不难解释了。
各种类型的上皮样肿瘤:上皮样PEComa可以和各种类型的上皮样肿瘤 (如未分化癌、透明细胞癌, 转移性乳腺小叶癌) 混淆。尤其是小活检标本。尽管罕见的PEComa可以表达CK, 但是还没有观察到CK弥散表达, EMA是典型的不表达。
胎盘部位滋养层细胞肿瘤也是CK强阳性, 而HMB-45和Melan-A阴性。这种肿瘤常发生在生育期, 并且在高度可疑稽留流产的刮宫标本诊断比较典型。其他标记物如HPL, Mel-CAM, inhibin能帮助诊断胎盘部位滋养层细胞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累及女性生殖道占第2位。与PEComa一样, GIST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参考文献
[1]Fletcher C, Unni K, Mertens F, et al.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Soft Tissue and Bone[J].Lyon, France:IARC Press, 2002.
[2]Folpe AL, Mentzel T, Lehr HA, et al.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neoplasms of soft tissue and gynecologic origin: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26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Surg Pathol, 2005, 29 (12) :1558~1575.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剖宫产术后瘢痕与子宫前壁下段肌瘤患者,均为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32.5岁,部分患者经期延长,经期不规则,月经量增多,阴道出血淋漓不尽,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经体检发现。
1.2 仪器与设备
使用Philips与MINDRAYDC-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4-7MHz。
1.3 检查方法
经阴道超声探头是微型晶片位于探头顶端的长型探头,其扫描角度因换能器头端声窗大小60°~240°不等。经阴道超声探头比腹部探头频率高,分辨力比腹部探头强,且探头距靶器官近,不受腹壁厚度、膀胱充盈度及肠道内气体等因素影响,能更好地显示子宫、卵巢及盆腔肿块的细微结构,在其显示范围内可获得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从而可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1]。患者无需充盈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套避孕套表面涂耦合剂的阴道探头缓慢置于阴道内,首先定位子宫颈,到达宫颈后采用纵、横、斜多切面扫查,探头左右缓缓移动,了解宫颈、宫体、宫底肌层结构,观察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情况。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可疑术后瘢痕与子宫肌瘤者,先用经阴道超声观察其大小、边界、内在回声情况,并做好记录,再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异常回声边缘及内部血流特征,对初次诊断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前壁下段瘢痕与肌瘤者,定期经阴道超声观察,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观察有无包膜、是否完整及边缘回声情况,后方有无回声增强或衰减,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证实是剖宫产术后瘢痕或是子宫前壁下段肌瘤[2]。
2 结果
50例患者均于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见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椭圆形异常低回声。18例考虑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大小1.5~2.0 cm 11例,2.0~3.0 cm7例,典型声像图特征为: (1) 于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可见大小多在1.5~3.0 cm的异常低回声; (2) 异常低回声形态规则,多呈椭圆形,少数呈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分布尚均匀; (3) 无包膜,后方回声无衰减; (4) 子宫内膜线无明显偏移; (5) CDFI未显示明显血流信号; (6) 定期复查其异常区的大小无明显变化,见图1。
32例考虑为剖宫产术后患者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大小1.5~2.0 cm 21例,2.0~3.0 cm 11例,其声像图特征为: (1) 于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区域可见大小多在1.5~3.0 cm的异常低回声; (2) 异常低回声形态规则,多呈圆形,少数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分布尚均匀; (3) 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有包膜,后方回声多有衰减; (4) 子宫内膜线无明显偏移; (5) CDFI其内见血流信号; (6) 定期复查其异常区的大小会有所变化,见图2。
通过以上声像图特征表现再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内部出现环状血流信号,不难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3 讨论
在妇科超声检查工作中,发现上述回声特点再结合患者有剖宫产的病史,可以做出子宫前壁下段切口瘢痕与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经阴道超声检查,填补了经腹部检查的不足,由于探头频率高,接近子宫,又不受膀胱充盈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显示瘤体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所以对术后瘢痕及子宫前壁下段肌瘤比较敏感,从而能较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剖宫产术后子宫前壁下段瘢痕与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内部血流情况对其能够进行明确诊断,并通过定期复查,动态观察,掌握其生长变化情况,能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经阴道超声具有无创、价廉、可重复进行等优点,并且能够进一步证实首次诊断,是临床早期发现剖宫产术后子宫前壁下段瘢痕与肌瘤重要的鉴别诊断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前壁瘢痕与子宫前壁下段肌瘤的声像图特征, 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瘢痕与子宫前壁下段肌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经剖宫产术后的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二维声像图特征与彩色血流显像及血流频谱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剖宫产术后瘢痕与子宫肌瘤的声像图变化特征。结果:定期随访后, 18例剖宫产术后瘢痕患者彩超图示前壁近宫颈处异常回声区均无明显变化, 3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前壁下段肌瘤患者的彩超图示异常回声均有所增大, CDFI血流信号增多。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瘢痕及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鉴别诊断剖宫产术后患者子宫瘢痕和肌瘤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参考文献
[1]吴钟瑜.实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2008:5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5年来, 在我院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135例患者, 年龄为24~58岁, 平均41.2岁, 全部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方法
采用仪器为ASU-OIC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腹部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 阴道探头频率为5~9MHz, 所有病例均分别先后作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经腹部超声检查 (TAS) 的患者: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 常规于耻骨联合上方对子宫行纵、横、斜多方面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 内部回声、内膜或者有无移位等。
2 结果与分析
肌瘤90例, B超诊断符合85例 (诊断率94.4%) , 误诊6例 (6.7%) , 分别为:4例误诊为子宫腺肌症, 漏诊2例 (2.2%) ;子宫腺肌症25例, B超诊断符合14例 (诊断率56%) , 误诊9例 (36%) , 均误诊为肌瘤, 漏诊2例 (8%) ;肌瘤合并腺肌症20例, B超诊断符合3例 (15%) , 诊断为肌瘤11例 (55%) 、腺肌症5例 (25%) , 漏诊1例 (5%) 。
3 讨论
3.1 如果具备典型的超声图像特点,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都是容易诊断的, 要注意不典型图像二者之间的鉴别。
弥漫性子宫腺肌症易鉴别, 而局限性子宫腺肌症不易与子宫肌瘤鉴别, 易误诊。子宫肌瘤超声图像:子宫增大或局限性隆起, 肿块内回声均质或不均质, 呈旋涡状低回声, 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圈。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子宫体饱满或增大, 大多子宫后壁增厚明显, 增厚区回声不均, 不均区域与子宫肌壁分界不清, 如出现积血小囊时, 不均质区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部分局灶性子宫腺肌症, 图像可呈瘤样结节, 边界可清晰, 但周边无假包膜回声。但二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等方面易混淆, 因此, 要特别重视二者的鉴别。
肌瘤和腺肌症最有价值的鉴别是假包膜, 假包膜是肌瘤周边暗淡光环, 多数肌瘤患者可显示假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1]。积血小囊、宫壁增厚、内部结构较疏松, 散在强光点、强光斑是腺肌症特征性图像。积血小囊, 虽是腺肌症的特征性图像, 但显示率较低。文献报道[2]为13.3%。
3.2 误诊漏诊原因
(1) 对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认识不足, 诊断时忽略了异常回声区与子宫肌壁间界限的关系, 90例子宫肌瘤中有9例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症, 图像上酷似子宫肌瘤, 但异常回声区无球体感, 周边无假包膜, 界限不清。 (2) 操作者满足单一诊断, 25例子宫腺肌症中有8例伴子宫肌瘤病例漏诊, 多数操作者图像上显示子宫肌瘤, 就忽略了其他子宫肌壁有子宫腺肌症的图像改变, 或确定子宫腺肌症后, 就不再仔细查找还有子宫肌瘤的同时存在, 这也是误诊漏诊的原因。文献记载[3]约有10%的肌瘤可合并子宫腺肌症, 15%患者合并有附件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就增加了鉴别上的困难。 (3) 没有很好地询问病史和结合临床症状, 也没有注意观察月经前后子宫肌层回声的变化, 没注意随访。
综上所述, 我们要加深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特点的认识, 工作中仔细扫查, 注意询问病史, (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多有痛经及月经过多) , 注意随访, (月经前后子宫肌层不均质区内夹杂不规则无回声区的变化) , 以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 降低误诊率, 也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摘要: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这两种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正确诊断本病以便早期治疗,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日益引起临床上的重视。由于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性, 可重复性, 并可动态观察等优点, 已被大家公认为是检查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的较好方法。因此, 探讨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是极为重要的, 二者在临床上和B超图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常发生相互误诊及漏诊现象, 本文就我院近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135例B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不断提高诊断率, 减少误漏诊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
参考文献
[1]郭莉萍.彩色多普勒影像鉴别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J].中国基层医药, 2002, 9 (1) :60.
[2]谢汉波.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征象与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1, 7 (1)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