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共10篇)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1
子宫肌瘤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其治疗方法仍主要以手术为主,常见的术式主要有经阴道、经腹及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等多种术式[1]。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阴式肌瘤剔除术与经腹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80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34.3±7.5)岁,已婚67例,未婚13例,肌瘤分布:肌壁间肌瘤39例,浆膜下肌瘤21例,粘膜下肌瘤12例,混合型肌瘤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对照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组各40例,2组患者的年龄、婚史、肌瘤分布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膀胱结石位。术中若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则先将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切开,然后用手指探及肌瘤后钳夹该部位的子宫壁,切开并将肌瘤剔除;若肌瘤位于子宫后壁,则先将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切开,再用手指探及肌瘤后钳夹该部位的子宫壁,切开并将肌瘤剔除。子宫肌瘤体积较大(子宫体积>3个月孕周)者,同时将子宫前、后穹窿切开,显露肌瘤后,纵向切开肌壁后将肌瘤剔除,缝合并闭合瘤腔,将子宫还纳入腹腔[2]。
1.2.2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按腹横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及复发情况。
1.3 疗效标准[1]
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显效:肌瘤缩小1/2以上,症状轻重积分较治疗前下降2/3;有效:肌瘤缩小l/3,症状轻重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2/3;无效:肌瘤未见明显缩小,症状轻重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观察组应用经阴道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排气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随访4~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的良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目前主要有经阴道、经腹及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等多种术式。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部瘢痕大,影响美观且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而腹腔镜手术费用高,设备昂贵,镜下缝合技术难度大,限制了手术的开展。而近年来经阴道行肌瘤剔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子宫肌瘤的治疗更加符合微创概念。
本研究中我院对经腹肌瘤剔除术和经阴道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观察组应用经阴道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排气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随访4~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经阴道肌瘤剔除术手术操作对腹腔影响小,术中可以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具体选择切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或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创伤小,出血少,进而有效减少了出血量,减少了住院天数[3,4]。
综上,与经腹肌瘤剔除术相比,阴式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2.
[2]刘红秀.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43.
[3]张玉琴.阴式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90~91.
[4]高文旃,赵树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7,6(1):43~44.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2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43-01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将2009年7月——2012年6月之间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和随机选择正常剖宫产各34例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肌瘤组和对照组,肌瘤组有18例术前超声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16例不知有子宫肌瘤,患者无其他合并症。对照组初产妇24例,经产妇10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腹产术;对照组按常规手术。肌瘤组待胎儿和胎盘娩出后先缝合子宫(切口旁的肌瘤可从子宫切口处剜除肌瘤),再探查肌瘤具体情况确定方案;静脉滴注缩宫素20U,在肌瘤突起的表面纵行切开,较小的浆膜下和壁间肌瘤直接分离用鼠齿钳剜除;较大的肌瘤先在其周围肌层局部注射10-30U,可用布巾钳或用粗丝线缝合牵引,直至剥离、剜除出整个瘤体;用可吸收线在残腔的基底部“8”字形严密缝合,连续锁边缝合子宫肌层,内翻缝合子宫浆膜层;术后均常规给抗生素和缩宫素。
1.3 观察随访 观察两组产妇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复旧、住院时间以及出院后42d随访的恶露净和产褥经过等方面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 ±s)表示,组间用t检验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单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时间平均40分钟,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0分钟。术中出血量肌瘤组平均250毫升,对照组200毫升。全组68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行子宫切除和腹腔内出血及宫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产妇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疾病基础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病因不十分明了,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肌瘤中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活动,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妊娠期孕妇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均明显升高,促进肌瘤发生和生长。据报道育龄妇女的发病率达20%以上,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偶尔发现[1]。近年来子宫肌瘤逐渐年轻化,且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分娩、体检频繁、超声普及、剖宫产率上升等因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
3.2 手术探讨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产科常见的高危因素之一,其处理意见仍不一致,有学者建议妊娠期内必要时需手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尽可能保守治疗,避免在妊娠期行肌瘤剜术,无需太多顾虑。①子宫肌瘤体积较小、数目不多、生长缓慢,对胎儿生长和娩出几无影响时,可密切动态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待需要剖宫产时一并处理;既可以减轻孕产妇的痛苦和创伤,又经济实惠;从本组资料来看,肌瘤组与普通剖宫产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当肌瘤体积较大(直径>8cm)、疑为红色变性、影响胎儿生长和娩出、导致前置胎盘,会使胎儿发育不良或宫腔被挤压而变形,随着孕期增长,宫腔压力大,会促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2];在分娩期肌瘤可发生产道阻塞,胎先露下降困难,造成难产,可引起宫缩乏力而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故应提高警惕,适时处理。
3.3 注意要点 ①手术时可用止血带围绕子宫峡部,钳夹收紧暂时压迫阻断子宫血供,连续阻断子宫供血时间不要超过30min;②尽量在子宫前壁作切口,减少术后粘连的几率;③不要随意修剪肌瘤周围的肌层组织,以避免在肌瘤剜除后,因组织回缩而增加子宫伤口的张力,影响伤口愈合;④残腔应严密缝合,不能留有死腔;浆膜层应内翻缝合,以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尽可能将所有的肌瘤全部剜除,减少日后复发;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以防恶变。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和操作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樂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5.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检查, 所有患者均无既往手术史, 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将其随机分为阴式组和腹腔镜组, 各45例。阴式组平均年龄 (41.4±4.6) 岁, 平均病程 (2.2±1.1) 年;腹腔镜组平均年龄 (41.1±4.9) 岁, 平均病程 (2.7±1.2) 年。两组患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阴式组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腰椎麻醉,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头低、臀高, 采用阴道拉钩暴露宫颈, 观察子宫肌瘤的具体位置并选取合适阴道穹窿切口 (子宫肌瘤处于子宫前壁, 阴道前穹窿取横切口;子宫肌瘤处于子宫后壁, 阴道后穹窿取横切口) 。钝性分离子宫膀胱间隙, 游离膀胱达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并将其剪开, 观察子宫肌瘤的位置、数量及大小。于子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 纵行切开肌瘤包膜直至瘤核, 用肌瘤剥离器沿四周进行钝性分离、剔除。如为多发子宫肌瘤, 可将子宫翻出, 仔细观察、触摸, 进行逐个剥离剔除。使用0号可吸收线缝合创面, 缝合子宫浆肌层切口, 确认止血后将宫体送回盆腔, 采用2-0号可吸收线缝合阴道粘膜及腹膜切口, 并留置腹腔内引流管48 h。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全身麻醉, 取头低臀高位, 于脐轮下取长约1 cm的切口, 接入二氧化碳气腹后置入内窥镜, 于左右下腹麦氏点穿刺, 置入操作器械。于子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后, 用电凝刀切开子宫肌瘤包膜直至瘤核, 使用抓钳夹持瘤体, 钝性剥离瘤体与包膜、取出肌瘤, 并将创面电凝止血, 依据创面大小, 以0号可吸收线进行单层或双层缝合, 并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中、术后和复发率三部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并在术后随访阴式组和腹腔镜组2年, 记录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阴式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年, 阴式组复发3例, 复发率为6.66%;腹腔镜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4.4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发于30~50岁的女性, 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但该手术方式存在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难、易出现盆腔粘连的缺点。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子宫肌瘤切除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开腹手术逐渐被腔镜手术取代, 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子宫肌瘤应用最广泛的术式。目前,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临床普遍认可的子宫肌瘤剔除微创手术[3], 两种子宫肌瘤剔除术能使患者保留生育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女性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子宫完整性的需求[4]。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通过天然的生理穴道完成手术操作的术式, 其手术过程中无需开腹、术中创伤小、术后易康复, 且在术中能直接触摸子宫, 可切除一些B超检查未发现的肌瘤。但该术式因手术视野小, 操作较困难, 易损伤临近器官, 因此操作者需具有一定的阴式手术技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在完全封闭的腹腔内完成操作的术式, 其具有创伤小、术后盆腔粘连少、恢复快等优点, 且该术式是在放大镜及气腹下操作, 视野清晰, 特别适合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子宫体部或底部及盆腔粘连患者。但该术式因缝合难度高, 故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为比较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微创术式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本文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复发率为指标, 对子宫肌瘤患者90例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阴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 这可能是因为阴式组手术缝合过程较腹腔镜组容易, 因此阴式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 且术中出血量较少。由于阴式组在手术中可直接触摸子宫, 因此阴式组术中剔除肌瘤数也明显高于腹腔镜组。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可能是因为两组术式的创伤程度接近, 恢复时间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 由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缝合过程较易, 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因此该术式为一种具有推广意义的子宫肌瘤切除方案。
摘要:目的 评估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 随机分为阴式组和腹腔镜组, 各45例。阴式组患者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 、术后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指标及术后复发率情况。结果 阴式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及术后复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上均显著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元万芹.子宫腺肌病1 8 8例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2) :1793-1795.
[2]韦育红.阴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 :5-7.
[3]葛小红, 孙静.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35) :4083-4085.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分析 篇4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 手术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科手术领域。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妇科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腹腔镜下子宫手术倍受关注。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应用腹腔镜对30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要求进行腹腔镜手术并保留子宫的患者30例,年龄23—41岁,平均32.4±5.3岁;未婚2例;已婚未生育5例;有盆腔手术史6例;月经量明显增多的11例,术前行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病变。肌瘤类型为:浆膜下、肌壁间型。单发肌瘤18例,多个肌瘤12例,最多的为5个肌瘤。30例患者共剔除肌瘤51个,其中,浆膜下肌瘤19个,带蒂3例,肌壁间肌瘤31个,阔韧带肌瘤1个。肌瘤直径4—8cm。
1.1.2对照组: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要求进行开腹手术并保留子宫的患者40例,年龄28—41岁,平均35.4±4.3岁;未婚1例;已婚未生育6例;有盆腔手术史7例;月经量明显增多的9例,其余条件同观察组。两组病例年龄、婚姻、孕产次、体重、肌瘤的大小及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腹腔镜手术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进行手术。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平卧位(未婚者)或膀胱截石位,使用Stryke电视腹腔镜手术系统,CO2气腹压力设置为13mmHg。脐孔为第一穿刺点,向腹腔内穿入1.0cm套管针并置电视腹腔镜,第二、三穿刺点分别在左、右下腹部,置入1.0cm和0.5cm套管针及器械进行操作。根据肌瘤生长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术式。带蒂浆膜下肌瘤:单级电凝、电切蒂部,蒂细者直接电凝止血,蒂粗者或创面出血者,1/0可吸收针线8字缝合创面。肌壁间肌瘤或无蒂的浆膜下肌瘤:于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U,单级电凝钩纵行切开肌核表面的肌肉层达其假包膜,长度为肌核直径的1/2—3/4。有齿抓钳钳夹肌核,牵拉并旋转,同时沿假包膜钝性分离,凝切血管,剥除肌瘤。创面用1/0可吸收针线间断8字缝合或连续痰边缝合。扩大左下腹切口,电动粉碎器旋切取出肌瘤。检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大量的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盆腔。退出手术器械,排尽腹腔内气体。
1.2.2 对照组:开腹组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进行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2.1术中情况: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情况: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相比,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使用抗生素时间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
3 讨论
3.1腹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价值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育期妇女的发生率为20-50%,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而保留生育功能的常用的手术之一。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使用抗生素时间均比开腹组短,差异有显著意义。这说明了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胃肠干扰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1]。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也较多,这可能与手术的技巧和熟练程度有关。随着手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医生的配合进一步默契,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将明显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
3.2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症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点:患者要求保留子宫;肌瘤引起月经过多、疼痛或出现压迫症状;子宫增大超过2个半月大小或肌瘤增长速度快;肌瘤变性;肌瘤引起不孕、不育等。对于开腹手术来说,肌瘤的大小、位置不会成为手术的相对禁忌症,而对于腹腔镜手术来说,过大的肌瘤、位置靠近子宫腔的肌瘤或操作难度较大的阔韧带肌瘤,如果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手术的话,则没有必要应用腹腔镜手术。肌瘤变性使肌瘤变软,分离时界限不清,也尽量避免腹腔镜手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成功与否,应视肌瘤的类型、位置、大小、数目而定[2]。本研究观察组病例选择直径小于8cm的浆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肌瘤的数目小于5个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全部手术成功,无一例因病例选择问题而中转开腹。我们认为,只要病例选择严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Colub R,Siddiqui F, pohl D.Laparaoscopic versus open appendectomy:a metaanalysis.J.Am Sury,1998,186:545-553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式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科子宫肌瘤患者50例, 均已婚, 所有病例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 年龄25~45岁, 平均为 (34.45±5.65) 岁。生育次数0~3次, 平均1o34次。有剖宫产史18例, 阑尾炎手术史17例, 曾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5例, 慢性盆腔炎史6例, 合并高血压者4例。均为子宫体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患者, 肌瘤直径3-8cm, 单发43例, 多发7例。主动要求保留子宫者。子宫大小体积小于16孕周, 活动度较好, 均非脱垂子宫, 并已排除外生殖器恶性肿瘤。对具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症的50例患者实施此术。
1.2 临床症状
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 子宫肌瘤常引起月经不调、腹部肿块、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不育、循环系统症状等等。下腹部或腰骶部坠胀不适, 当肌瘤发展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可产生临近脏器压迫症状。压迫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难:压迫直肠时, 则有直肠憋坠、排便困难、便条变细等症状出现。不孕25~35%的患者可因肌瘤阻碍受精卵着床, 或肌瘤阻碍精子进进输卵管而引起不孕[1]。
1.3 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
1.3.1 观察月经 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或非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 下腹疼痛有压迫症状。
1.3.2 子宫增大, 质硬, 宫腔增长或变形。
1.3.3 刮宫手术时宫腔内触及凸起面。
1.3.4 子宫镜检查、B超检查等可协助诊断[2]。
1.4 方法
1.4.1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手术采用双管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 根据肌瘤位置选择阴道穹隆部切口, 在子宫峡部的左右侧阔韧带无血管区各作一小口, 贯穿置胶管止血带, 束扎子宫动、静脉, 暂时阻断其供血。切开穹窿部阴道粘膜, 分离膀胱宫颈间隙或宫颈直肠间隙, 打开前腹膜或后腹膜, 进入腹腔。用手触摸、探查阴道切口附近子宫肌瘤位置、大小和数目。在肌瘤表面血管较少的部位, 视肌瘤大小行纵形、梭形或弧形切口, 深至肌瘤包膜, 沿包膜表面钝性分离。至基底部血管较多时, 可钳夹后切出肿瘤。10号丝线缝拉子宫, 逐针向上, 直至离切口最近的肌瘤暴露于切口。缝拉子宫线要尽量多缝子宫, 以免缝拉线拉裂子宫缝线部。 对宫颈巨大肌瘤, 可先打开阔韧带后叶, 找到输尿管, 必要时切开输尿管隧道, 游离输尿管, 再作肌瘤剔除。较大肌瘤剔除后, 多数子宫可翻出于阴道内, 直视下在触摸下发现B超没有发现的、潜在的深层肌瘤并剜除, 克服了腹腔镜下手术难以发现B超未发现的、较小肌间肌瘤的缺点, 减少复发的几率[3]。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创面, 关闭瘤腔, 检查双附件。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 盆腔置血浆引流管一根, 缝合腹膜和阴道切口粘膜, 阴道内置碘伏纱布, 置气囊导尿管保留导尿。
1.4.2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按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传统的常规操作方法进行。
2 结果
阴式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腹式组 (P<0.05) , 详见 (附表) 。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 所有患者恢复良好, 月经正常, 无痛经;子宫正常大小、可活动, 无压痛;B超未发现残余肌瘤。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管中最常见的实体性良性肿瘤。可单个或多个生长, 大小不一。子宫肌瘤的剔除首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利用妇女的天然自然腔道--阴道, 经过阴道切除生殖系统的肿瘤, 阴式手术对腹腔干扰少, 相对肠管刺激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减少肠粘连、腹膜炎、肠梗阻等并发症, 能达到采用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 是一种无需开腹也无需打孔、无腹部创伤和疤痕、能保持皮肤的完整性的手术, 有术后恢复快、肠功能影响小、排气后即可进食和并发症少, 手术时间短, 不依赖特殊器械和设备, 成本低, 具备一定阴道手术技巧者容易掌握。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 更安全、更有效, 是一种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手术方式[4]。
总之,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不损伤腹壁、无需复杂设备等优点, 安全可行,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新华, 郭宝枝, 宋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临床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 6 (04) :63-64.
[2]曾群英, 王金辉, 杨卫香.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5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5 (24) :40.
[3]张敏.阴式子宫切除的手术室配合[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7 (04) :124-125.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患者均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妇科住院患者, 年龄28~52岁, 平均年龄 (34.4±4.3) 岁。按照相关诊断标准, 术前经常规检查、彩超及宫颈细胞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肌瘤, 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者, 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及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禁忌证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及其他严重器官损伤者。64例患者中12例为浆膜下肌瘤, 16例为黏膜下肌瘤, 33例为肌壁间肌瘤, 3例为混合型肌瘤, 所有患者均自愿服从治疗方案安排。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 年龄、病情等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前行持续性腰硬联合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根据肌瘤部位选择手术切口, 若肌瘤位于子宫后壁, 则以电刀于阴道后穹窿作切口, 分离直肠宫颈间隙, 暴露子宫肌瘤, 垂体后叶素稀释后注射于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后, 逐个剔除子宫肌瘤, 若肌瘤较大, 可边剥离边将肌瘤楔形切除分块经阴道取出, 确定肌瘤全部剔除完后, 缝合创面, 以碘伏纱布压迫止血;若肌瘤位于子宫前壁, 于宫颈前方膀胱横沟上切开阴道黏膜, 达宫颈两侧, 钝性分离子宫膀胱间隙, 达膀胱腹膜折返并剪开, 暴露子宫肌瘤以同样方法处理肌瘤。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前常规备皮、肠道准备、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 钝性分离患者肌层, 打开腹膜提出子宫, 切开子宫肌壁至瘤体, 钝性剥离, 确定肌瘤完全剔除后, 逐层缝合, 压迫止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3.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更短 (P<0.05) , 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统计结果可见下表1。
注: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 仅1例出现切口感染, 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痊愈,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对照组3例出现切口感染, 1例出现术后出血, 1例出现盆腔血肿, 及时给予治疗后均痊愈,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较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 多发于30~50岁女性[1], 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与患者机体雌激素高水平有关, 子宫肌瘤虽为良性肿瘤, 但生长速度快[2], 恶变率虽较低, 仅为0.5%左右, 但仍有恶变的风险, 临床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
子宫肌瘤切除术可完整地保存子宫, 维持子宫的生理能力, 对术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十分有利。传统的子宫肌瘤切除术为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此种术式的适应证广, 不受肌瘤体积、数量等的影响, 疗效较为确切, 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患者恢复较慢。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微创的特点, 切口小、创伤面积窄, 对子宫的影响小, 能够保留子宫的完整性, 患者恢复快。本文中, 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经腹术子宫肌瘤剔除术 (P<0.05) , 且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P<0.05) , 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上升, 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3~5], 表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靠, 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 并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观察组患者实施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显著, 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子宫肌瘤治疗中, 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疗效
参考文献
[1]余晓梅.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6) :87.
[2]于晓红, 盛修贵, 冯羽.腹腔镜辅助阴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0) :524-525.
[3]陈彤华, 周玉华, 黄永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76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6) :162-163.
[4]袁艳芳.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5) :24-25.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分析 篇7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腹式,腹腔镜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见于 30~50岁妇女, 35岁以上妇女发病率为20%以上。许多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大小等情况决定。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用于临床, 其比腹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比腹腔镜手术器械简单且费用低, 术中能触及子宫肌壁间小肌瘤等优点, 很快得到患者和妇产科同行们的认可。作者对阴式、腹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比较分析, 以探讨阴式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我们共收治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年龄28~55岁, 平均年龄39.20±5.45岁;生育次数0~3次, 平均1.34次。临床表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伴贫血78例; 20例无症状, 其中绝经1例, 均为体检时发现。肌瘤直径3.5~10 cm, 子宫增大如妊娠50 天至12孕周;单发82例, 多发l6例。术前均仔细检查子宫活动度、大小及肿瘤突出部位, 并经B超检查进一步确诊。98例患者均宫颈涂片正常, 术前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1.2.1分组
98例患者根据自愿选择手术方式, 其中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38例 (阴式组)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31例 (腹式组 ) 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29例 (腹腔镜组) 。3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肌瘤数目及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2手术方法
3组患者术中均用垂体后叶素6 U稀释后注射肌瘤壁, 电刀切开肌瘤包膜, 用肌瘤剥离器将肌瘤剔除。
1.2.2.1阴式组手术方法
前壁肌瘤, 选择于膀胱沟上方0.5 cm处横行切开阴道黏膜深达宫颈筋膜, 锐性和钝性分离膀胱宫颈间隙, 直达膀胱子宫腹膜反折。打开反折腹膜, 用手探查子宫肌瘤位置、大小、数目以及了解与周围有无黏连, 用子宫单抓钳钳夹住瘤壁下端, 将子宫翻出直至将肌瘤暴露于视野内, 电刀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 剔除肌瘤。较大的肌瘤子宫无法翻出阴道外, 即先将肌瘤楔形切开, 分块自阴道取出, 子宫体积缩小后子宫翻出阴道口详细探查有无小肌瘤, 若有, 一同剔除, 适当修剪瘤壁, 以2-0号可吸收线关闭瘤腔, 分1~2层缝合。检查无出血后将子宫回纳盆腔, 放置盆腔引流管, 1-0号可吸收线缝合反折腹膜及阴道黏膜。若为子宫后壁肌瘤则电刀切开阴道后穹隆, 分离直肠宫颈间隙, 打开直肠反折腹膜入腹腔, 同法剔除肌瘤, 引流管置于子宫直肠窝。术毕放置碘伏纱布1块, 并留置导尿管, 保留24小时后取出, 视引流量的情况, 盆腔引流管保留1~2天。
1.2.2.2腹式组手术方法
按传统的常规操作方法。
1.2.2.3腹腔镜组手术方法
常规置举宫器, 腹部作三点穿刺, 气腹压力 12~14 mmHg, 剔除肌瘤, 瘤腔用 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 肌瘤用子宫粉碎器粉碎后从左下腹穿刺点取出。所有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天。
1.2.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手术费用。
1.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数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3组患者围手术期比较
阴式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腹式组 (P<0.05) , 与腹腔镜组相当 (P>0.05) ;手术时间长于腹式组 (P<0.05) 而短于腹腔镜组;住院费用和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腹腔镜组 (P<0.01) , 与腹式组相当 (P>0.05) , 见表2。
①与腹式组比较, P<0.05;②与腹腔镜组比较, P>0.05;③与腹腔镜组比较, P<0.01;④与腹式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
3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率阴式组0、腹式组6.45%、腹腔镜组6.90%, 3组术后病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49, P=0.266) 。
3 讨 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重要的是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 保持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心健康。随着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对女性内分泌调节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患者甚至是绝经后妇女, 均要求保留子宫。
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多采用开腹或腹腔镜下手术,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开展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式[1] , 手术器械简单, 把握好适应证操作简便。由表2可见, 阴式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腹式组, 与腹腔镜组相当;手术时间长于腹式组而短于腹腔镜组;住院费用和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腹腔镜组, 与腹式组相当;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手术时间长短考虑与不同术式手术熟练程度有关, 腹腔镜下缝合技巧对手术时间有较大影响。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术后体表美观不留瘢痕、对腹腔干扰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3]、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短等优点, 住院费用与腹式手术相仿。与腹腔镜相比, 弥补了腹腔镜下剔除体积较大、部位较深、数目较多肌瘤操作时的困难及缝合不牢固等不足, 对于肌壁间的小肌瘤腹腔镜手术不能触摸探查, 从而复发率高, 而且腹腔镜设备昂贵, 手术医师和护士专门培训周期长, 住院费用高, 大多数基层医院难以开展。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仅次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视野, 手术器械简单, 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腹腔镜手术, 是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良术式, 是腹腔镜所不能替代的[4]。肖青等[5]对腹式、阴式、腹腔镜3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论是阴式术后并发症少。本组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满意疗效,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我们认为, 在提倡微创手术的今天, 只要阴道无狭窄, 子宫体积小于l2孕周、活动好、无明显盆腔黏连征象, 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为浆膜下和肌壁间肌瘤, 瘤体直径小于10 cm, 均可从阴道完成手术。手术成功与否与术者的熟练程度、手术指征把握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术前详尽的妇科检查及 B超检查, 正确地把握好手术指征, 开展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术式。
参考文献
[1]柳晓春, 谢庆煌, 陈龙, 等.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9) :565-566.
[2]李江红, 吴宜勇, 申桂华.阴式子宫手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 9 (2) :85-87.
[3]赵丽萍, 季新梅.经阴道子宫肌瘤剜除术65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7) :1003-1004.
[4]高文旃, 赵树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1) :43-44.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8
1.1临床资料:2008年5月至2013年9月对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20例。患者年龄30~45岁,均已婚,生产0~3次,临床症状主要:月经量明显增多,白带量增多的有6例,偶有腰骶部疼痛及下腹坠胀经期加重的有3例,尿频等膀胱压迫症状有1例,贫血5例,有剖宫产1例,经B超发现而症状不明显的4例。妇科体检:阴道松弛,宫颈细胞学检查除外宫颈病变,子宫体积<16孕周,子宫活动好,盆腔无明显粘连征象。瘤体最大直径均<12 cm。对月经异常的患者行宫内膜分段诊刮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阴式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随机选取我院妇科2008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0例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按传统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结果:①术后情况:体温恢复时间、肠道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阴式组分别为0~3 d、16~32 h、6~8 d;术中失血量(120~280 m L)。腹式组分别为2~4 d、24~48 h、7~15 d,术中失血量(200~600 m L)两组各个观测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手术效果好。见表1~3。
注:与腹式组对比P<0.05
注:与腹式组对比P<0.05
1.2手术方法: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两大腿充分分开,取头低臀膏,臀部尽量突出于手术台变缘以外,常规外阴、阴道、宫颈消毒后铺无菌巾,尿管导尿,固定两侧小阴唇于大阴唇外侧皮肤上,以暴露前庭。阴道前后壁拉钩暴露阴道,双爪钳夹持宫颈向下方牵引,于宫颈阴道交界处阴道前后壁及宫颈两侧黏膜下注射0.5 mg/250 m L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溶液,合并高血压者用含缩宫素10 U的生理盐水30~40 m L至30~40 m L至黏膜鼓起,以减少术中出血、如肌瘤位于子宫前壁,于子宫颈前方膀胱横沟上0.5 cm以内横切开阴道黏膜全层,深达宫颈筋膜并向两侧延长切口至3点、9点处。提起阴道前壁黏膜切缘,紧贴宫颈黏膜向上分离子宫膀胱间隙达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将宫颈向下方牵引,显露前腹膜返折,剪开并向两侧扩大切口,于腹膜切缘中点缝线7号线作为标记。将拉钩置入腹膜切口内,探查子宫肌瘤位置、大小及数目,以单爪钳钳夹瘤体表面肌层向外牵拉,纵行切开子宫肌层至瘤体组织,使肌瘤于肌壁界限清楚,钝性剥离直至剔除肌瘤。对于瘤体较大,不易剥除的可边剥边将肌瘤切成小块,分块取出。较大的肌瘤剔除后可将子宫全部翻出至阴道,仔细用手触摸检查子宫肌瘤是否还有小肌瘤,可逐个剔除直至全部切净,大肌瘤剔除后应修剪肌瘤包膜,用1-0可吸收线自基部进行缝扎止血,闭合瘤腔,再连续缝合子宫浆肌层切口,检查无出血后将集中还纳盆腔。如后壁肌瘤,则于宫颈后方距宫颈外口大约2.5 cm处切开阴道黏膜全层,向两侧延伸,分离子宫直肠间隙,间隙达切开子宫直肠腹膜返折,进入腹腔,处理肌瘤方法同前壁。若前后壁均有应同时切开前后腹膜返折。以便子宫外翻,肌瘤暴露。若为浆膜下肌瘤则从基底部切除肌瘤,修剪包膜后用可吸收线包埋缝合子宫创面。确保无残留后,探查双侧附件无异常,将子宫,宫颈复位。可吸收线从两侧开始向中间全层连续缝合子宫腹膜返折及阴道壁切口同时留置引流管,阴道内留置碘伏纱条一块,保留24 h取出。留置导尿管24 h。
注:与腹式组对比P<0.05
2结果
对于我科顺利完成的20例阴式子宫剔除患者中。有16例单发肌瘤,4例多发肌瘤,12例为前壁,8例为后壁,手术时间30~90 min,术中失血量120~280 m L,其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与子宫大小、数目有关。肿瘤大、数目多、位置靠上相对手术时间较长,出血较多。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0~3 d,肠道通气时间为16~32 h,使用抗生素时间3~5 d,总住院时间6~8 d,20例患者中无1例出血及感染病例。术后病检结果均为平滑肌瘤。出院后的3个月内复查,所有患者恢复均良好,B超检查亦未发现任何残余肌瘤。
3讨论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不需要开腹,腹部无瘢痕,利用了阴道这一天然孔穴进行手术,不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且对盆腔干扰小,保持了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引起术后盆腔粘连机会少,术后生育机会明显增大,对患者术后的身心健康有了明显改善。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在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术式,符合微创技术的要求。由于不需要开腹,对腹盆腔干扰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使用抗生素时间短且费用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等优点已得到了许多患者和医师的肯定。我们认为:子宫活动好,无明显盆腔粘连征象,子宫体积小于16孕周,最大肌瘤直径<12 cm,均可从阴道完成。手术的成功率与术者阴式手术成熟程度,手术指征的把握及器械的配置均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术前应完善详细的B超检查及妇科检查,正确的把握手术指征,及选择适合的患者,开展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且临床效果满意的术式。
参考文献
[1]柳晓春,郭晓玲,谢庆煌.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3):186-187.
[2]郁茵华.子宫肌瘤剔除术154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19(2):78-82.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9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R7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10-01
2010年01月~2014年01月我科应用腹腔镜技术对65例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01月~2014年01月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5例,年龄26~49岁,平均35.5±2.5岁。单发肌瘤31例,多发肌瘤34例。其中壁间肌瘤34例,浆膜下肌瘤26例,阔韧带肌瘤5例,最大肌瘤直径13cm,最小肌瘤直径2cm,最多5枚。其中有上腹部手术史6例,下腹部手术史11例,合并贫血20例,合并高血压4例。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月经紊乱者行宫腔镜检查术及子宫内膜采取术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手术方法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或插管全麻。常规气腹穿刺,气腹压力为14mmHg。腹部做3点穿刺,第1穿刺孔为脐上缘置镜(10mm),第2穿刺孔为右下腹麦氏点置助手钳(10mm),第3穿刺孔为左下腹对称于右麦氏点位置(5mm)放入操作钳。从宫颈置入子宫摇摆器,摆动子宫以利手术操作。
探查子宫位置、肌瘤形态,大小、色泽和生长部位,根据生长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剔除肌瘤。①壁间肌瘤:于肌瘤突出点用电凝钳电凝一条纵行的电凝带,(长度一般比瘤体小1cm),电凝钩沿电凝带电切至瘤体,分离瘤体假包膜,用抓钳钳夹瘤体形成张力,用电凝钳或剪将肌瘤向下分离至基底部,电凝离断,冲洗残腔,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②浆膜下肌瘤:对于蒂较细的浆膜下肌瘤可直接将蒂部电凝变白后用电凝钩切断。对于蒂较宽的浆膜下肌瘤则可先用线套扎后用紧靠瘤体切割蒂部,创面电凝止血或用2-0可吸收线8字缝扎。③阔韧带肌瘤:先辩清输卵管走向后,紧靠子宫体部浆肌层作一纵切口,首先单极电钩切开瘤体浆膜,分离阔韧带后叶,剥离肌瘤。抓钳提起肌瘤分离瘤体包膜及周围组织达基底部套扎后离断,或剥除的肌瘤以肌瘤粉碎器旋切取出,然后冲洗盆腔,放置引流,仔细检查有无出血及输卵管损伤后,用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残腔。排气拔镜,关闭穿刺孔。
2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肌瘤剔除术,无1例中转开腹。术中失血量15~300mL,平均(80.5±55.6)ml;手术时间(100.5±35.5)min;术后肛门排气(1.65±0.5)d;无子宫肌层血肿形成;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瘤体组织送检均为平滑肌瘤。术后住院3~5天,平均3.5天。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最长6个月子宫恢复正常大小。无子宫穿孔及术后感染病例。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20%~30%[1,2]。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子宫切除术。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创面大,出血多,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高,瘢痕体质或爱美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宫肌瘤患者要求保留子宫的愿望越来越高。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3],尤其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腹腔干扰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盆腔粘连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般认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为[4,5]:中等大小的浆膜下子宫肌瘤(直径<9cm);中等大小的肌壁间子宫肌瘤(直径<9cm),肌瘤数量最好不要超过3个;子宫后壁肌瘤和嵌入肌层过深的肌壁间肌瘤,亦可考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术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腹腔镜下缝合技术。有报道[4]当子宫肌瘤直径≥6cm,由于子宫创口大,且在腹腔镜下缝合较开腹手术困难,建议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以肌瘤直径<6cm为宜。笔者体会到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在于病例的选择,本组病例选择:(1)排除子宫.宫颈恶性病变患者;(2)需生育或保留子宫妇女;(3)年龄在50岁以下者;(4)单发壁间肌瘤或≤5个的多发壁间肌瘤;(5)阔韧带肌瘤瘤体直径<6cm;(6)无腹腔镜手术禁忌症。
笔者术中对于大肌瘤在分离瘤体与包膜一侧的瘤体上用电凝钩作2条平行于包膜缘的槽深入瘤体组织以利于抓钳的抓取并与子宫形成反向作用力,利于瘤体的剔除。槽间距约1-1.5cm。对于瘤体残腔可采用深浅交替连续缝合方式,即创面切口用2-0可吸收线采用深(深达残腔底部,利于残腔闭合,避免残腔出血、血肿形成)浅(仅深至子宫肌层约0.5-1cm,利于浆肌层的对合及止血)交替连续缝合。
肌瘤部位子宫血供丰富,对于肌瘤过大或多发肌瘤剔除后创面较大,故出血较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止血及关闭子宫切口和残腔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剔除子宫肌瘤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出血。较好的缝合技术可达到此目的,同时可恢复子宫及盆腔的正常解剖[6]。最为关键的是正确的层次分离,笔者采用的方法有:①剔除肌瘤前在瘤体部位肌注缩宫素20u,使子宮肌层收缩,减少出血。②正确分离瘤体层次,紧贴瘤体,采用边凝.边剥.边切割的分离方法。③在瘤体基底部及蒂部先电凝或套扎阻断血流后再切割基底部或蒂部。④提高缝合的速度及技巧。⑤缝合后的切口可用纱布或生物蛋白胶覆盖,有利于止血及防止术后粘连。用电凝钩在肌瘤的浆肌层根据肌瘤的大小,电凝切开子宫浆肌层直达肌瘤组织,由于肌肉的收缩,肌瘤会自然裸露。此时,大抓钳钳夹肌瘤后,贴近肌瘤进行分离,可大大减少出血量。同时,笔者的体会是腹腔镜下最有效、最牢靠的止血方法就是缝扎止血。镜下缝合的方法有多种,笔者采用镜下单针缝合,体外打结,由腹腔镜推结器推结入体内,此方法的优点是闭合创面紧密,有效的关闭死腔,防止血肿形成。本组研究无1例血肿发生,也显示了此方法的优越性。笔者也体会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除了要掌握剔除、分离、止血、缝合等腹腔镜技术外,如遇瘤体过大,过多或疑有恶变时,切忌强行腹腔镜手术,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汪洋.5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探讨[J].吉林医学,2014,35(15):3329-3330
[2]卢秀玲,覃丽华.76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总结[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2):100-101.
[3]李桂兰,谭毅,陈风兰,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与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198.
[4]潘彩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9):1376-1377.
[5]范凌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41-42.
[6]王伟娟,冯力民,刘小春,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8例临床分析[J/CD].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1(2):103-105.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共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77例 (腹式组) , 均已婚, 平均年龄39岁, 其中单发肌瘤22例、多发肌瘤57例;肌瘤直径<5cm, 41例、肌瘤直径≥5cm, 36例;浆膜下肌瘤51例、肌壁间肌瘤26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 (阴式组) , 均已婚, 平均年龄34岁, 其中单发肌瘤15例、多发肌瘤30例;肌瘤直径<5cm, 45例, 肌瘤直径≥5cm为0例;浆膜下肌瘤30例、肌壁间肌瘤15例。122例患者均行CT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1.2.1 麻醉方式
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2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根据肌瘤部位选择阴道穹窿切口, 前壁肌瘤取阴道前穹窿横切口, 分离宫颈阴道间隙, 上推膀胱, 前达子宫反折膜。后壁肌瘤取阴道后穹窿横切口, 后达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剪开腹膜, 进入腹腔, 若子宫体积>12孕周, 则可同时切开前后穹窿, 纵形切开子宫肌壁至瘤体组织, 用止血钳沿分界处进行纯性剥离, 直至剔除肌瘤, 如肌瘤较大不能完整经阴道剔除, 可一边剥离, 一边将肌瘤行楔开切口, 分块经阴道取出, 用2-0可吸收线闭合瘤腔, 缝合切口, 不留死腔, 检查切口无渗血, 还纳子宫入腹腔, 并放置软胶管引流。
1.2.3 经腹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
按腹横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常规手术方法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肌瘤剔除手术期情况比较见表1, 两组比较, 阴式组手术时间短, 术中失血量明显少,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 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腹式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阴道残端感染:腹式组77例中, 残端感染3例, 感染率3.9%, 此3例肌瘤较大, 剔除时进入子宫腔;阴式组45例中, 残端感染9例, 感染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阴式组感染病例中, 术后阴道分泌物培养3例阳性, 其中真菌2例, 滴虫1例;残端息肉1例, 予以激光治疗后痊愈。腹式组感染病例中, 术后阴道分泌物培养, 1例真菌感染。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至少有20%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1], 子宫肌瘤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
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重要的是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 保持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心健康。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方面虽不及阴式手术优越, 但其手术适应证更为广泛, 该术式不受肌瘤大小、数目、部位的限制。尤其特殊部位的子宫肌瘤, 如阔韧带肌瘤、宫颈肌瘤, 或肌瘤数目>4个, 直径≥5cm, 或近黏膜面的肌壁间肌瘤, 均以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为首选[2]。
3.2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特点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术后体表美观、不留瘢痕、微创等特点, 并对腹腔干扰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由于阴道范围所限制, 其适应症受限, 阴式剔除的子宫肌瘤直径<5cm, 位置靠近浆膜面数目≤3个, 容易缝合, 故手术失血少, 手术时间较短。
3.3 术后病率与残端感染的预防
研究发现, 无论阴道还是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都有可能被阴道细菌感染, 但术后病率腹式组高于阴式组, 其主要原因为阴道与腹腔相通, 术前擦洗阴道可使阴道细菌大量减少, 阴式组手术操作环境为阴道, 手术野易被阴道内致病菌所污染, 诱发术后病率。腹式组手术肌瘤较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有关。但临床发现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残端感染率阴式组较腹式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术前阴道冲洗消毒不理想, 阴道消毒、清洁不彻底, 术中创伤, 麻醉等应激性刺激,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 液体排出不畅, 残断的渗出, 阴道p H值改变, 机体抵抗力降低, 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繁殖环境。因此, 对术前有异常菌群的病例, 要延长阴道消毒准备的时间, 术后残端感染并发症的预防在于: (1) 术前应常规做白带化验, 如为白带化验阳性者尽量在治愈后再进行手术, 术前至少要做好3d的阴道准备, 术前用15%肤阴洁液冲洗阴道3d以上, 能有效防止阴道残端感染和肉芽肿的发生。 (2) 术中常规宫壁注射缩宫素或垂体后叶素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 缝合肌瘤残腔时不留死腔, 缩短手术暴露时间, 杜绝术中异物残留。 (3) 术毕用温0.9%氯化钠充分冲洗盆腔, 必要时适量的甲硝唑液灌洗盆腔。 (4) 术后应常规每天抹洗外阴2次, 术后7d常规窥器检查阴道残端, 发现有感染情况及时治疗。 (5) 术后盆腔放引流管, 引流术后盆腔内积液积血。 (6) 术后常规阴道切口做细菌培养, 指导用药。 (7) 术后1个月如出现残端肉芽肿, 予以激光治疗, 故术后的观察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观察阴式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病率和阴道残端感染差异, 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鹤壁市中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阴式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122例的临床资料, 进行两种手术途径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阴道残端感染率的观察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除阴道残端感染率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高外, 其余皆腹式组较高。结论 两种术式各自所长, 主要在于适合病例的选择;术前必须重视阴道消毒、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盆腔放置引流管, 可预防或减轻残端或盆腔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阴道残端感染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9-272.
[2]王藤隆.阴道手术的基础和操作[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