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2024-08-12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共12篇)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1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是多门学科的综合,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中职的德育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 侧重培养中职学生的公民意识, 使其了解我国目前的法律常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常识及哲学常识。该课程并考虑中职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教育学生趁在读中职学校期间趁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有目标、有计划在中职学校学习, 为将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由此看来, 中职的德育课程虽然不像专业课程那样“务实”, 教给学生具体的实用知识技能——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但是德育课程从“务虚”的角度影响学生的思想, 影响学生对自然、对人、对己的态度, 影响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方法的使用, 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 研究和探讨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的德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并且在课堂学习中能领略到该课程确实对个人成长有帮助, 能够帮助学生解开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疑惑, 并且让学生逐渐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学习之中。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O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关于“有效教学”该如何定义有多种说法, 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其中教学效益是最高或者说是最终目标;另一种说法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 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

笔者认为, 当前中职学校的有效教学是指中职学校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 运用或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在精心设计、组织、安排和合理引导之下, 使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思想等方面得到应有进步的教学过程。它是一个师生高质量的教与学合作的过程。

衡量一个教学过程是否有效不应只简单地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教完授课内容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作为评价标准, 不能把“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作为有效教学的评定标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只有通过学生才可以体现, 其衡量标准应该看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生学会了什么, 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知识能力转化得好不好, 思想认识是否得到了提升等, 否则教师教得再辛苦, 学生不想学或者被动地学了却没收获, 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教学。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了解,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观点, 即教学是否有效是以学生个体最终能否得到成长为唯一标准的。反观现今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如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教师说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茫然不懂;教师兴趣盎然组织讨论, 学生参与者寥寥无几等等。以笔者的调查与多年的观察认为, 很多时候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过多采用“师讲——生听”的模式。据笔者的调查, 对“德育课乏味原因进行排序”, 有45%的学生把“教师过多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排在第一位。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低分学生, 他们对于小学、初中学校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基本已经丧失了兴趣, 他们不喜欢去记忆大量的文化知识, 不喜欢去抄写、去背诵知识, 更不喜欢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如果教师再采用单纯的讲授方式上课, 是再也提不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了。再加上中职学校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与动力, 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 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据笔者的调查, 对“德育课乏味原因进行排序”, 有30%的学生把“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排在第一位。首先,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切合实际。大多数学生对切合他们实际、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感兴趣, 如果教师只设计“高、大、上”的目标, 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觉得“可望不可及”的时候, 那离上课“倾倒一大片”也为时不远了。其次, 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有时, 教师对教材是熟悉的, 对需要传授的知识点了如指掌, 但在授课时由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 把课上得味如嚼蜡。要知道, 我们所教的德育课内容, 学生先入为主总以为是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的, 对教师讲的内容已经没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没有很好的耐性去接受, 如果教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听课, 他们很快失去听课的那点热情, 那课堂的教学很容易又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再次, 中职德育课的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已经提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认为中职德育是在“翻炒”以前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照本宣科, 不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扩展, 不增添一些跟学生实际密切关联的内容, 难以使学生认同德育课的重要性。

第三, 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有误区。学生往往以为德育课是政治思想教育, 不像专业课程, 让他们学到专门的知识技能, 对他们将来就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所以, 在课堂学习上表现出不重视德育课, 不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不少学生认为到中职学校来是学习专业课程的, 学习手艺的, 没有必要再学习德育这样的讲大道理的学科。这种对德育课程的误解多多少少会减低学生对德育课堂学习的热情。

第四, 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少。据笔者调查, “德育课乏味的原因有哪些?”85%的学生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理论多, 实践少”是原因之一。德育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环节。首先, 课堂练习不多, 学生学到的课本知识难于及时巩固。其次, 课堂上采用的讨论、辩论等带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方式, 本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好机会, 但基于种种原由, 如学生的参与度低, 仅限于少数的几位学生参与真正的讨论、教师难于掌控课堂等, 逐渐地, 学生在课堂上学德育以致用的机会越来越少, 学习积极性日渐下降。

第一, 以开放的心态悦纳学生, 乐于跟学生分享精神食粮。思想观念是实践行动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师生观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中职德育要实施有效的教学, 教师须以开放的心态悦纳自己的学生, 正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既然中职学校的生源在文化知识上有欠缺是不争的事实, 那作为教师, 就要正视这种事实, 首先要接纳这样的学生, 然后再在德育教学的生态圈中寻求师生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的途径。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变革单方面“一言堂”、“满堂灌”、“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乐于跟学生分享德育课这份“精神食粮”, 在课堂上形成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使学生觉得通过上德育课, 确实在知识上、思想上有了长进。

第二, 适度加工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我们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是灵活地“用教材教”, 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内容于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划等号,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 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哲学与人生》有个知识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其中提到“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 笔者在跟学生讲述这个道理时, 舍去了课本的事例, 而选择了与学生分享了本地一位残疾人参加残奥会比赛并获得金牌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课本中的大道理离我们并不遥远, 身边的同龄人的事例就是明证。在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教材处理适当, 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同时, 也只有联系了现实生活, 引起学生的共鸣, 易于被中职学生接受了, 才会实现德育的效果。

第三,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是提高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要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容, 更多地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学生才会变“厌学”为“爱学”,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 在讲“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和主要矛盾”这一课时, 笔者并非按教材内容的顺序先解释“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 而是引用生活中的一些俗语, 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等,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然后让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俗语包含的哲学原理,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目前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不愿动脑, 被动接受学习, 要改变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才会自由地思考问题。同时,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原则, 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及时的反馈, 目的就是要让老师讲得少些, 让学生讲得多些、做得多些。或许,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 学生才会产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只有产生了主人意识, 才会更自愿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第四, 发挥多媒体优势。随着创设现代化教育活动不断深入,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激发情趣, 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增加课堂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辩证地看待多媒体, 应适当地运用。如果过于注重教学课件的精美, 又是图片又是音乐又是视频, 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那时适得其反。在德育课堂, 应坚持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要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 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优势, 真正辅助德育教学, 提高其有效性。

第五, 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每到期末, 学生都很关注教师对他们的综合评价。笔者认为,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指标中, 应特别重视学生课堂的平时表现。学习在于日常的积累, 评价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在德育课堂中, 笔者随时准备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 并登记在册, 以便期末时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发言的态度, 是否主动发言;其次是看发言质量, 以优、良、中、及格分等级登记。以注重课堂表现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以期达到学生更多融入课堂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探讨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目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欠缺有效性, 寻找其原因为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少、教师过多采用“师讲——生听”的模式等。探索提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做法, 如以开放的心态悦纳学生, 乐于跟学生分享, 适度加工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加强课堂实践环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N].中国教育报, 2007—06—16 (3) .

[2]娄延果, 郑长龙.对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教育科学研究[J].2009 (10) .

[3]王美凤.贯彻“三贴近”, 走进德育新教改[J].考试周刊, 2009 (30) .

[4]李侃时.职业道德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J].视野, 2012 (6) .

[5]葛振娣.走出《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四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10 (6) .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2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及取得成就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是学生人格、修养提升的摇篮。无论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本文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学校原有的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当今时代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引导一个人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德育教育在专业课中是十分必要的。

2.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教学中,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提升人才质量的需要。学校的各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及价值观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融入德育内容,真正的起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通过德育训练、心理调整及咨询,可以将不同学科中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专业化的知识转化成动力,进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二、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一切是德育渗透的基础。教师将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热心的引导学生并身体力行,发挥其表率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言谈举止、工作作风及形象等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感情、道德素质、意志等来吸引、启迪学生。

2.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教育。德育教育是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要想将德育教育更好的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思想状况及学生自身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设计课堂将要讲授的内容并制定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以德服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热心的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3.转变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把教材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握好本专业的特点及性质,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在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能动性。将相关的史学资料及精彩的外部新发现引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自强不息、信心十足的向成功迈进。例如在讲无理数的时候,可先引入一段关于无理数的生动小故事。首先给学生介绍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索斯,他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大弟子,是发现无理数存在的第一人。他的发现触动了包括毕达哥拉斯在内的师兄弟们的利益,他们规定出一条纪律就是谁说出这个秘密就要以死作为代价。虽然如此严苛,但是希帕索斯还是将这个数学发现说了出来。他被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吞噬,但是他却给数学界带来重大发现,为数学界开辟一条新的大道。引用故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专业知识,能够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德育教育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潜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其兴趣的指引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技能得到提高,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优越感。

5.通过陶冶情操完善德育教育。情感陶冶是指通过自觉地利用或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陶冶也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德育在课堂中能否渗透,是离不开学生的情感的。情感陶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陶冶法与其他的德育方法相比,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景,情景交融,具有生动的形象、感染力等特点,因而,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也十分显著。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鼓励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激励,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查对照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明确得失确定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把个人的修养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品德的修养、人格提升、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结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与课堂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德育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馨琳.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08(46).

[2]宗亚萍.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变革趋向[J].基础教育研究,(08).

[3]程勇.德育――教育教学的灵魂[J].教育革新,2008(05).

[4]邓剑.学生道德心理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3

关健词:中职德育课 教学 有效课堂

作者简介:窦莉,女,无锡技师学院(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又是完成德育课教学任务最主要的场所。2008年12月10日,新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改革将原有的德育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教学内容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突出了职业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达成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针对中职学生实际,笔者就构建有效德育课课堂进行了以下探索与思考。

一、充分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有效德育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 要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中职德育课教学,每周每班只有2课时,德育课老师所带教学班级比较多,往往对所带班级的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这种现状必须加以改变: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来安排教学,把握学生的学习倾向,努力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

第二,要了解学生对德育学科的了解程度。使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第三,要了解学生对德育学科的期望值。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德育课的期望值,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如在设计教学《投资理财》时,在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能熟练地利用电脑和手机了解最新信息,他们很熟悉“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广告,但对储蓄、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了解不多时,笔者以近期我国股票热为背景,设计了一道探究题“小明的父母有10万元余钱,计划投资想早日实现换房梦。现在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是0.35%,1年期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3.39%,股票行情目前处于牛市,你建议怎样投资?说说你的理由并算一算一年后你建议投资的收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现在股票很涨,不如10万元全投资股票有利于小明家快速实现买房梦;很快有学生反对“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笔者因势利导:“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投资时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理财。家庭投资应根据家庭收入水平扣除日常消费支出的余额,选择一种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多元的投资方式……” 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生活进入到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有助于他们感悟生活,使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优化课堂施教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有效德育课堂的关键。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生对学科、对知识不感兴趣,不仅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作为中职德育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想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摸索和创新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现场教学等方法,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把德育教学与学生活动、职业活动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生活世界,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去感悟生活。让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接受教育。

在新课的导入、案例、视频等的选用中,努力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当下热点(焦点)、结合专业特色或与学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比如在讲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将公交车上遇到的真实案例告诉学生:公交车上挤得满满的,司机的坐位旁边也是站满了人,其中有两个女生长时间的用家乡话滔滔不绝的讲什么,这时站在她们旁边的一个男孩忍不住吼了一句:“你们能不能不说了,车上人这么多,有话回家说去!”这时两个女孩脸色一下子变了,被人指责的感觉肯定是不好受的,何况在众目睽睽之下,谁受得了这股气,于是一个女孩立即反驳道:“哪一部法律规定公交车上不准说话?”这位男孩马上回击说“这是道德,你去大街上……也没有人说你。”一句“这是道德”让许多人为之一震,这句话是多么的贴切,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纷纷从身边找出许多例子来参与讨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这两者的关系。

三、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是构建有效德育课堂的重要保障。

以生为本是中职德育课改革的根本理念。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他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教师既不是权威者,也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对于中职生而言,大多处在爱说爱闹的年纪,过于严肃呆板或空洞说教难得其青睐,创造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学效果倍增。

但是目前我们的中职德育课课堂有很多是:要么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教师不苟言笑、一脸严肃;要么一盘散沙,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甚至打闹。古人曰:“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向师力”,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良好纪律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保证。虽然我们强调“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但是他应该建立在有序之上。特别是中职学生,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中职德育课教师如果放任自流,那么连起码的教学秩序就无法维持,更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巧妙的措施化解课堂教学中不利于教学的现象,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如笔者在讲授 “刑法的作用”时,适逢院校全开架公开课,有男生不合作地、怪声怪气地嚷嚷:“刑法?那是坨狗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场景不在预设的教学效果之中。在制止学生与启发学生之间,笔者选择了让学生就“刑法是不是狗屎?如果没有刑法,世界将会怎样? ”问题进行了讨论,有效地化解了尴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总之,尽管教无定法,但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相同,那就是有效。我们中职德育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充分地了解学生,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真正建构起有效课堂,使我们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有所获,真正发挥德育课在中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09〕8号

[2]刘欣.课堂教学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廖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德育课教学——以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J]才智,2011(15)67-68+277.

[4]潘庆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1(27)113-114页

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篇4

一、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即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德”既是做人的根本, 又是成长的根基。如今, 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 而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 “德育为先”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合格的公民既应具有正义感和道德良知, 又要懂得礼义廉耻、明辨是非, 还要知道为人的底线。基于此, “德育为先”的意义在于, 既要继承, 又要创新。具体而言, 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有机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 不仅把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更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细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形式, 从而引导和教育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归根结底,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力求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 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实效。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德育工作始终是首要工作。特别是, 在实践层面上, 如何抓好德育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 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此, 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抓住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恰当时机进行教育, 力求取得德育实效。例如, 在一节初二英语课上, 其教学内容是“Could you please cleanyour room?”上课两分钟后, 有个学生进入教室, 他是因为感冒而迟到。这时英语教师立刻提醒全班学生, 换季期间, 注意增减衣物, 注意饮食健康, 以免生病, 影响学习。于是, 出现了“buy some drinks andsnacks”这一词组, 教师针对“snack”这一单词, 向学生提出问题 (大家如何对待零食) , 并要求他们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 不能吃零食, 因为零食中含有太多的添加剂, 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有的学生说, 吃零食有可能破坏学校的环境卫生;还有的学生说, 吃零食就是乱花钱, 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孩子应懂得父母的艰辛。于是, 又出现了“take out the rubbish”这一词组, 教师针对“rubbish”这一单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希望大家不要到处乱扔垃圾, 应相互监督、提醒, 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既严格要求自己, 又爱护校园环境。在教学的最后, 出现了“thankyou”这一词组, 教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 (同学们, 从记事起, 你对父母说过“谢谢”吗?说过的请举手) , 由于举手的学生不多, 教师马上说:“谢谢”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请”“您好”和“对不起”也是礼貌用语。一个人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这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希望每个同学都做有素养的人。特别是作为中国人, 我们在外国人面前使用礼貌用语, 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总之, 教师应善用各种有力的教育契机, 努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不断完善

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还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具体应做到三点。其一, 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应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 虽然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但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还须进一步完善, 因此, 教材编者应与一线教师携手并进, 编写适合的教材进行教学, 这样, 既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其二, 研究制定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 并努力把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细化到底, 解决“培养什么人, 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其三, 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既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又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还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德育工作新路。

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篇5

天津第八十二中学 郑琨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差异性;三维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所能出现的预期表现、所能取得的预期结果,它建立在分析学生和分析任务的基础之上。”其中课堂教学目标有人称为课时目标,也有人称为学习目标。本文结合中职教育实际情况,对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于课堂教学之前,应明确设计依据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在把握教学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单元目标的前提条件下,以学生发展需要、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指学生有关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中职生基础文化知识薄弱,多数学生在道德、法制、人文教育等方面很缺乏,直接导致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指学生的现状与现时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对中职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上。中职生自我职业道德和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是德育课的课堂教学。

有人认为中职德育课教学应为专业课服务,其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以专业知识学习需要为依据。职业学校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职业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作为社会主体的职责。中职德育课是一门普通文化课,“普通文化知识具有‘普通性质’,那么若所有普通文化知识都‘职业化’,必然使其丧失本身的特性,从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以专业知识学习需要为依据”的提法违背教育规律。

二、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于课堂教学之始,应探究目标的差异性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和原有学习基础实际情况提出的不同目标,可以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中职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有差异,对德育课的兴趣和知识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有差异的教学目标。为此,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化的分类大致可以这样进行:

1.学生差异化

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需要等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差异性:学困生(C)、中等生(B)、优秀生(A)。

2.课堂教学目标差异化

教师在根据C、B、A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相对应地制订出基础目标、中层目标、高层目标。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能了解基础知识,初步解决简单问题,能接受教师的要求但积极性不高;中层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知识,会解决一般问题,能主动地接受教师的要求且积极性较高;高层目标要求:学生能掌握知识,会解决较难的问题,不满足于教师的要求还会热衷于讨论和探究积极性强。

课堂教学目标差异化应注意:学生差异化应采用隐性的方法,避免A级的学生骄傲自满,C级的学生自尊心受挫;学生差异化是动态的,当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提高了,C级的学生可以上升到B级,B级的学生可以上升到A级。

三、课堂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应整合三维目标关系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一张网,网的经线是认知目标,网的纬线是运用目标,经纬线的连接点是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是基础。中职德育课是一门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的课程,它具有逻辑性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目标是认知目标的抽象和内化,学习应学以致用,如果学到的知识不能经过自己的思维整合在头脑中并形成一个知识的有机链接,就不能积累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质量肯定会下降。认知目标和运用目标是情感目标的依托,情感目标是认知目标和运用目标的积淀和升华。知识的习得和学以致用会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从而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好学、学好。

中职德育课有其学科特殊性的一面,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应凸显学科德育功能,这就必须优先设置和落实情感目标。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谈到课堂教学目标时指出:课堂教学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叶澜教授也提到,这样的情感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并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于课堂教学之终,应正视目标预设与

生成

充实、合理的预设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能有序展开,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预设课堂教学目標时,教师应“多维、灵活、开放”地把握教学内容。“多维”指从教材、学习大纲,报纸、网络、电视,其他科技书籍等多维度的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灵活”指对于以上各方面内容的运用要准确取舍,选取符合中职生实际情况的内容。“开放”指开拓思维,教师尽可能多地设置课堂上学生可能会生成的问题。当然,教师做了“最详尽”“最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也无法预测全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生成性教学目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所思所想的契机,以及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将教学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地推向理想境界。”为了鼓励中职生,给他们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他们的思维,正视生成、挖掘生成的深度。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目标设计依据、探究目标差异性、整合三维目标关系、正视目标预设与生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目标依据明确,给目标差异性探究提供设计理论基础,目标差异性的准确设计,有利于整合三维目标关系。三维目标关系清晰,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课堂气氛会浓郁融洽,学生学习会兴致高涨,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最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方.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载教育研究,1997(9).

[5]姚国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效果:预设与生成和谐.载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5(3).

[6]龙安邦.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载现代教育科学,2008(6).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析 篇7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简要谈谈关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加强对教材的钻研, 力求深入浅出。

中职德育教材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中职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普九教育后基础较扎实, 那德育课低效的现状问题在哪?主要是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 讲起课干巴巴, 不善举例和比喻, 不善联系和联想, 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 也难怪学生不买这种教师的账。德育教师要对教材深入进行钻研, 钻研教材时先从整体入手, 浏览整册教材, 明确教材的结构和地位, 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然后进行模块钻研, 先是单元看, 再以课时为单位看。课时钻研时, 要一篇一篇地看, 一个字一个字地想。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时的主要内容;对于课后练习, 要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课后练习。遇到无从下笔作答的问题、看不明白的问题, 用笔记下来。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 是任何参考书都无法提供的。

教师这样做后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了, 上起课就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就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

二、加强师生互动, 促进交流。

德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中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尽管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差距, 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学生差, 在农村中职学校中, 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 这就对中职德育教师优化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德育教师来说, 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并不在于德育课程本身, 而是注重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与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来说, 只有认为老师是他的朋友时, 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 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强, 因此, 德育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人格, 切忌不分场合训斥谩骂, 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 加强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要善于发现不良学生的优点, 适当地表扬, 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还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 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 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关心帮助, 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化挽救一些落后的学生。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 兴趣浓厚, 自然就会产生求知欲, 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 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关键在于老师怎样点燃。例如:在执教《法律、生活、职业》第十三单元“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时笔者播放了有关少年犯的视频:一群花季的孩子在迷惘、在沉沦、在犯罪。这段视频是少年犯血泪的结晶, 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的播放, 极大地震撼了学生, 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教学中。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 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 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有学者指出,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上课冷漠, 学生听课就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 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 没有激情, 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只有激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 甚至兴高采烈, 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案例分析法。

教育部对中职德育课的要求是:“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 采用真实、鲜活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疑法。

“学则须疑”,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 然后经过讨论分析, 明白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能力”这一内容时, 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我县著名企业家叶某的事迹, 然后问:你想知道他成功的原因吗?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通过设疑,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顺利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3. 竞争法。

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 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自我设疑”的教学环节中, 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设疑比赛, 比一比谁的问题多而有价值, 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课外活动法。

通过参观企业,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内容后, 我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是:对我县一些公司的经济效益进行调查 (列出具体调查项目) 。设计此项作业,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让学生去看一看工人工作的实际情况, 增强质量、创新的意识, 更好地落实能力目标, 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抄写式的书面作业无法达到的。

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大纲提出要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新的课程资源观认为课程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包括学校、课堂、教材, 还包括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和广阔的社会资源等。

中职学生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 接受教育的注意力已经不如小学初中学生容易集中,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与时俱进, 尽可能根据学校条件, 更多地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手段, 以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更多地集中精力吸收课堂知识。例如在德育课程中对于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教育, 教师完全可以先在课程中说明艰苦奋斗对于人的一生成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人的一生中, 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诱惑, 应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的, 能够在各种困境中明确方向, 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永远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努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通过“填鸭式”的讲授很难深入人心, 很难在课上课下启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深思。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电影视频现代教学手段, 通过以艰苦奋斗为主题的电影诠释整堂课程的主旨, 之后请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最后老师点评各位同学的分享, 下结论: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如何发扬, 坚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 因而中职德育教学离不开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例如《法律、生活、职业》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我们可以邀请一些法官和律师给学生作报告,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热点和疑难的法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 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录像片, 或举办模拟法庭,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地参观调查, 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等等。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结合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各种报刊等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丰满和乐趣, 始终凝聚在课程的中心上, 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总之,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每个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我只是谈了自己的认识, 希望所有的德育课教师群策群力, 提供好的教学方法, 共同完成教书育人事业。最后用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 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 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这就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上了议事日程。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8

一、生态体验理念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 研究者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的设定, 把体验与生态积极地引入德育课堂教学工作, 充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生态体验理念下强调体验教育、新环境教育、生态德育, 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意识, 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主体间性、自主性, 加强道德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上的创新工作。生态体验理念能够展示出和谐美善的教育价值观, 体现出的是知性论的教育观念, 把心灵观、自然观、人机观相互联系起来, 注重师生之间的纽带关系, 双方之间要实现相互的教导, 在接受道德知识与传授的过程中, 能够充分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

二、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遵循生态体验理念的必要性

(一) 社会需要

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们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把生态体验理念归入中职学生的教学工作才能够实现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生态体验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二) 学术支持

20世纪40年代, 我国学者陈鹤琴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自然中得到教育, 实行生态教育观念, 生态体验教学理念更加注重让体验者与导引者能够置身于生态情境中, 呈现出相互诱发和感化过程, 让学生能够经历内心的自觉,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 现实推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更加需要技能型的人才, 所以中职学生是国家重要的建设者, 中职生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所以加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能够让学生具备健康的生态素质,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成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中职生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三、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体验理念的方法

(一) 做到以人为本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想遵循生态体验理念, 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整个德育教育工作要围绕中职生而进行,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 这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习需求, 提高自身素养。

(二) 实行全方位的推进工作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把德育课程归入到常态化的轨道中去,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健全生态体验德育教学的机制, 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 促进研发、授课、管理、督导一体化发展, 要让德育教育工作具备制度化的特征。其次, 还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只有提高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素养, 这些德育教育工作者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各个中职学校要结合本校的特色,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抓准落实

中职学校要提高对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视性, 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加强政策方面的助推, 并且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 把生态体验理念德育教学工作纳入教学计划, 加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的设立。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加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多多应用一些优秀的生活素材,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优秀的学习环境。

总之,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态体验理念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生态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贴近实际生活内容, 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和探究, 成为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光辉.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 2012.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 学校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科学, 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 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全面实践德育教学政策, 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思路, 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理念, 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合与不断渗透,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 逐渐提升德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 学校、教师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深切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 但就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种问题, 极大限制了国家素质教育与推广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进程。

首先, 对美术课程渗透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但学校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发展, 相对忽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进步, 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机械讲授教学内容, 将灵活、丰富的美术教学课堂变成应试教育的“复制品”, 限制了学生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其次, 学校教育忽视专业美术教师队伍构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简单, 技巧性、概念化的东西少, 因此, 学校为节省开支, 减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工作, 而是由其他学科 ( 非专业) 教师承担美术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低, 教师创新意识差, 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具体分析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也无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式与策略。

最后, 小学美术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只将学生的“画作”优劣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割裂了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 阻碍了小学美术教学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天才”“美术神童”, 而是以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与挖掘美的眼睛,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感受世界的美好, 明辨是非, 传承文明, 以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的每一天, 努力培养爱国爱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今阶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 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 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为更好实践德育教学目标,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内在修养。

1. 丰富教学内容, 在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的“前奏”,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多样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发挥想象的翅膀, 构建自身独有的内心世界, 感悟世界的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 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画、脸谱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象征着中国千年文明的演变与发展,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美术鉴赏课, 将这些丰富的美术资源带入课堂教学, 以“中国古代文明鉴赏”为主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 精神文化, 发掘创作素材, 搜集创作灵感, 并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对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拜, 对传承中国精粹艺术形式的坚定决心, 实现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高尚积极道德素质的培养,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 注重启发教学,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小学美术教学应把握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 注重启发教学, 关注教学活动进展, 并选择合理的时机融入德育教育。比如, 教师可以“生态保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 通过PPT展示与照片欣赏的方式, 向学生展示诸如公园里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 大象被猎杀的瞬间, 大面积只看到树根的森林, 深受旱灾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 ( “大象可不可怜啊?”“我们在公园里该不该扔垃圾?”“如果你在现场, 你会怎么做”) 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 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 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3. 创新评价机制, 在美术作品评比中渗透德育教育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必须科学设计考核方式, 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导向, 以增强学生德育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及小学美术评价制度改革, 让美术评价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机遇。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主题画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协作, 让学生集合小组的力量分配任务, 协调意见, 搜集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 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服从意识, 奉献意识与协作意识。在最终的作品评比中, 教师可以将小组互评作为最终分数的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以公平、理性的眼光与态度去分析竞争者的作品, 以此方式促进学生严谨、谦虚、公正的人格品质的养成。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 接触社会很少, 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坏, 而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差, 需要进行品德教育以改良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要实现德育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美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灵活, 教学压力小, 教学方式多样等原因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与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式, 增强德育教学的意识, 提高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 推进小学美术课程素质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洪峰.让美术课堂洋溢德育的气息——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渗透德育的研究[J].江苏教育, 2011, (1) .

构建中职德育有效课堂 篇10

一、掌握中职生特有的心理状况

1. 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与偏差行为。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挫折感是个体需要不能满足, 其目标受到阻碍或推迟实现所引起的心理矛盾和情趣冲突,而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受挫折影响的因素相当严重。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主要是由学习上的挫折感而引起的。中考的失败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挫折。由于学习成绩差,又担心自己在新班无立足之地、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甚至没有受过一次表扬,因此,他们对一切活动毫无兴趣,整天处于焦虑苦恼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精神创伤或偏差行为,如拖延交作业时间、逃课、对自己放任自流等,这些既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个班级或学校的管理。

2. 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意志力。

中职生常常意气用事,对所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对反感的事物深恶痛绝,取得成绩时表现兴高采烈,遇到认为是不公平的事则愤而慨之;喜欢夸大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情感,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愤怒、悲观,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出现偏激行为。

以上特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表现出热情高涨,精力饱满,但在缺乏理智控制时,因过度的情绪反应产生不负责任的冲动行为。比如,两个班级的两名学生因为排队打饭时的先后顺序产生了矛盾,结果每个人纠集了班上的十多名同学打起了群架,受到了处分,正是由于这种过度冲动造成的。又如,在考试时,教师曾见过这样的一名学生,接过考卷,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趴在桌上要睡觉,教师问他为什么不好好看一看卷纸,学生回答:“反正都不会,看了也白看。”从这里也可看出这些学生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相反却采用逃避的手段,这正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二、针对中职生品德问题采取的辅导教育活动

1. 做学生的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心理教育的会谈技巧之一,有助于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学生的非言语信息和言语信息,根据上下文或其它线索理解未明确表达的信息。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所叙述的内容,而且要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搁置一边,从学生的角度去体察,达到“感同身受”的境地,使学生以你为知己,对教师有良好的接纳态度,愿意与老师分享自我,这样,教师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正视学生行为的反复,耐心开导教育。

学生品德行为的反复现象是德育中的常见现象,较容易出现在自制力差的学生身上。教师应该用正常的心态面对,没有必要用“屡教不改”的话去伤害他们,甚至对该生产生失望、视而不见的态度。教师对学生丧失信心,学生自己就更容易自暴自弃。面对品德行为反复的学生,教师应该有耐心和细心,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持监督和教育,正确运用消退、强化的心理教育法。例如:当学生出现好的行为时及时表扬和鼓励,强化正确的行为;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消退或抑制。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用正确的行为替代错误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德育。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并获得长效稳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单纯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相关的道德知识,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下我国职业学校在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措施,希望对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我国职业学校在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内容。职业学校通过德育课的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能够学到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社会的现象也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极大的帮助。而往往在日常的德育课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忽略了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其中,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德育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对德育课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知,而落后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专业课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德育课教学内容都是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只要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理论概念就可以,因而不注重德育课课堂知识学习。德育课教师也没有及时向学生疏导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因素都使得当下一些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堂出现了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

二、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德育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充分了解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将教学的主体从知识转向学生,要将“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课堂中,杜绝“填鸭式”教学模式,严禁照本宣科,不要一味地讲解知识而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同时德育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在德育学科方面知识掌握的具体程度,针对其欠缺的地方重点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分析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学生对德育学科的了解程度与课堂内容,设计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设计问题时应避免问题过于简单,造成学生对该知识内容不重视;也应避免问题过于复杂,而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应严格控制课堂提问的问题数量,避免问题过少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氛围,也避免问题过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针对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德育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并对学习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不要让个别学生觉得在课堂中被教师忽视,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德育课教学一周只有一节,教师带的班级也较多,因此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相对较少。德育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除此之外,德育課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知识的储备量以及个人综合素养,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走向。德育教育者要更加着重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个人修养方面。因此,提高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课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德育课学科内容更加抽象、复杂、不易理解。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对相关知识及社会现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课方面的知识。德育课教师也要对德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德育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同时,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不得将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态度要和蔼可亲,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如果教师在讲课中,态度过于严肃,会给学生压抑的感觉,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师者为人师表,作为学生的表率,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内外兼修,在注重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仪容仪表问题,既不要不修边幅,引发学生反感,也不要着装奢华艳丽,过多吸引学生注目,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我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要求教师多方面发展,并安排教师与其他学生教师做学术上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另外,也可以让教师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让学生在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知识。

3.丰富德育课堂内容

德育课作为一门艰涩难懂的偏理论学科,其本身有较多的理论概念,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内容过于烦琐而枯燥,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听课时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拥有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的互动,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德育课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始时,能否成功激起学生的兴趣决定了是否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作为课堂开篇,例如以案例、故事、音乐、笑话、设置悬念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关注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以适当的游戏竞赛等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单一的文字教学转化为融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简单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会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适当的游戏竞赛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竞争的意识,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涨的情绪、维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当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中,德育课教学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德育课教学可以为社会各界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但原本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德育课课堂教学,因此,德育课教师应采取更为开放的教学模式,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余红.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2]焦雄伟.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5).

[3]张勤聪.多措并举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效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9).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德育教育,有效性,渗透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隐性的灌输方式体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即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奇迹才有可能创造.

一、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其学习的楷模,道德的标杆,人生的导师,教师对于一名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期,与其相处交流时间最长的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影响着学生. 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多方面的素养.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原则

1. 潜移默化原则. 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德育因素多为隐性的. 因此,数学中的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口号式的说教.

2. 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标签.

3. 持之以恒原则. 俗话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数学中渗透德育也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暴十寒.

4. 合作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数学中的德育也不可能是单枪匹马. 数学中德育应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使德育无处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以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渗透

1. 榜样示范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众所周知: 品德教育是说理、导引的过程,需要情感陶冶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崇高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上课时,教师着装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

2. 借助学习方式进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加强当代小学生集体主义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可以很好地体现集体主义思想. 请看下面这个“圆周长的计算”案例:

教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 1) 四人一组,准备大小不同的圆片、直尺、细绳; ( 2)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 ( 3) 用计算器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师出示合作学习任务: ( 1) 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什么有关系? ( 2) 你能猜测圆周长计算公式吗? ( 3) 设计怎样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这个猜测?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实验: 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猜测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最终猜测出圆周长计算公式. 此时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 不过,在对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清醒地定位自身具备的能力素质,在集体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有事做,更重要的是能做好,这样才是真正的各得其所. 同时,笔者通过与当前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常会在团队合作中,过分注重他人的工作状况,用高标准对其加以评论,而对自身的职责则并未采用同等的谨慎态度. 这样就不能算是各安其分的工作态度. 应该教育小学生认识到,在集体的协同工作中,每个成员都应该保证自身的准确性.

3.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教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下面这个作业: 放学回家后,请大家调查一下自己家里每天、每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说说自己对垃圾袋及乱扔垃圾的看法.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

四、结 语

上一篇: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下一篇:电力项目投资风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