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2024-06-22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共12篇)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靠粗暴的批评、简单的说教,而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疏导方法,在充分挖掘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责任感教育、爱心教育等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净化思想、学习做人。

一、教师个人必须树立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过程和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诸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心灵上精心施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立足文本,使课文开口说话

我们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热情洋溢的赞美,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人体会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落花生》一文让学生明白做人应该有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

三、在结课和拓展延伸中渗透德育

一个有创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习完课文《搭石》后,我作了这样一段总结:“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阳光,它给人以温暖;真情是盛开的鲜花,它给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美文《搭石》让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现在,你认为什么是美的?在我们身边还可以找到哪些美的事物?”学生从“搭石”这个不起眼的事物上,读懂了更加丰盈的美,从而更加立体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要具有感染力,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四、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结合点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情感性都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须坚持文道统一,准确把握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在指导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使语言训练扎扎实实,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等等不同就有不同的结合点,根据本课教学列举几种结合点。

1.在词中寻找结合点。

抓住有关看似平淡、却能揭示思想内容的词,引导学生探究,品读体味,深究思想义蕴,理解语言内涵,以使思想教育随机渗透而不留痕迹。如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妈妈,您别说我小。”然后在“您”字下加点,问:这里为什么用“您”,而不用“你”?通过区别“您”和“你”的用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丁丁不但爱劳动,而且还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呢。自然和谐,一点也不牵强附会地渗透了德育。

2.在句中寻找结合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学科知识都是现实的反映,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学习课文《您别说我小》时,在学生知道“丁丁会穿衣。”“丁丁会洗脚。”以后,进行句式训练“我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大面积的说话训练。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做德育工作的有心人,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渗透点,恰如其分地把握思想教育的契机;寻找最佳结合点,探索“一举多得”的策略,点燃学生的发展激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2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的渗透

泗阳县穿城中心小学 刘红阳 学科:语文

摘要:诚信是公民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转型期不诚信,不道德的现象对当下的农村小学学生有不同程度地影响。笔者通过对诚信的解读,通过对农村小学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得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诚信教育亟待加强,并须有效渗透的结论。笔者也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总结出一些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以供同行参考,批评指正。

关键词:诚信

诚信教育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渗透

一、“解读”诚信。

诚信,诚信,何为诚?何为信?“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1],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说文解字》云:“诚,信也[2]。”“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道德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有些价值观念仍然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管子》中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可见诚信具有元道德地位,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重要道德范畴,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了它很高的价值。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诚信也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可见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而诚信在公民的道德素养中又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2004年9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诚信的条款,要求中小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可见加强孩子的诚信教育已是燃眉之急,不可小视。

二、新课程中的诚信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

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4]可见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5]的肯定,当然对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就更毋庸质疑了。当今的语文教学可谓是“教无定法”。热热闹闹,花样繁多的语文课堂令外人眼花缭乱。但语文课程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6]。不能重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是诚信美德)。

三、农村小学生中的诚信现状。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财富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利益大潮下,一些人的道德观扭曲,一些丑恶的,不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地沟油,激素水果,明胶胶囊„„。一时间“食品安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成为新闻媒体中的时髦词汇。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耳闻目睹时下的农村小学校园中屡屡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尤其以孩子的撒谎成性,不讲诚信为甚。在这种形势下,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培养人,塑造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舞台———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渗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也是新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育者的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条件,方式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城里的语文教学条件,教学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吧!语文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偏小,四五十岁的老教师占了约七成。借着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学校虽然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等硬件设施,但年纪大的语文教师多半不善于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应试倾向明显,语文的教学形式刻板老化„„不少孩子对语文学习存在厌倦,畏惧心理,这都影响到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开展。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渗透诚信教育的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没有起到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诚信教育渗透的督促和指导作用。尽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贯彻了很长时间,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德育(重点是诚信教育)要求,诚信教育没有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渗透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诚信教育的渗透途径。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把教学和诚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诚信美德。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有效渗透呢?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找到其与诚信教育的契合点呢?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若干点心得,以供参考。

(一)、语文课堂上结合以“诚信” 为主题的课文进行诚信教育的拓展深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落实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渗透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很

多教师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选择偏少,而且随意性很大。其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得天独厚,有其优越性。因为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和文本,许多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诚信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相关课文的诚信因子,确定课堂的诚信教育点,即一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诚信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传授知识又育人。具体做到:1,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诚信教育。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是由“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文章组成。笔者在讲述《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结合文章实际先紧扣题眼发问“诚实与信任的关系如何?课题为什么不用《信任与诚实》,在课题中进行诚信渗透,让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学习课文,让诚信在学生的脑海中先入为主。

2、紧扣重难点语句,深挖诚信内涵。如人教版四年级 《练习六》里“读读,想想,抄抄”:“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教者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身边,历史等具体诚信事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在语文知识训练中渗透诚信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常常会对学生进行句子、字词,口语交际等训练,教者可搜集一些有关诚信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渗透式训练。

4、结合课文教学、典型事例,辨析讨论。语文老师结合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二)语文课堂上诚信教育形式多样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的方法生硬简单,流于形式,说教色彩浓重。在把握教材中诚信教育内容的同时,还要选好渗透诚信教育的方法,这是能否有效渗透诚信教育的关键。诚信教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①小组合作多样化。

在教授神话故事《九色鹿》时,同学们对该篇课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积极的利用同学们的这种热情,让他们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各小组的同学饶有趣味地进行了小组内彩排。当他们一组一组先后上来表演时,其他同学还进行表演的评比。小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得班级其他同学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同学们在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中加深了对“知恩图报与诚实守信”的理解。

《诚实与信任》的课堂上,小组中的同学们对“作者为什么要讲诚信?”,“双方互讲诚信会如何,不讲又如何?”的讨论,使他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②专题班会,研究探讨。

在遇到特定的诚信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专题班会课,讨论中深化诚信思想。语文教师可以就诚信话题,专门组织学生进行班级讨论,当然以辩论赛的形式更好。我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就“小学生要不要讲诚信”这个话题组织了一场班级辩论赛。正方的观点定为“小学生要讲诚信”,反方的观点定为“小学生可以不讲诚信”。辩论赛中,小选手们唇枪舌剑,言辞交锋激烈,全班同学从辩论赛中明白了“诚信”对于小学生的重要。

③课堂开诚信小讲座。小讲座中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

聆听中不断深化对诚信的理解与认识。当然小讲座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诚信再讨论,写听后感等,这样效果会更好。

④善用多媒体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进行情境教育。如笔者在教授《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再在音乐声中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让生在情境中深刻领悟“诚实与信任”对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促进性。语文课堂上即兴表演的一些节目如相声,小品,改编的课本剧,编写、演唱《诚信之歌》等,让生在笑声中体到诚信的可贵与重要。

(三)教者语文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内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做好学生的好模范。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做的小承诺要及时兑现,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不及时兑现,孩子在嘴上虽然不说什么,但他们的心里已经投上了“老师都说话不算数,不诚信”的烙印,那他们今后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诚信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农村小学中,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的限制,语文教师往往还兼带其它的科目如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一般都兼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的诚信教学素材,课堂渗透力度就更大了,诚信教育所起的效果肯定比单纯在语文课堂上是大得多的。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与诚信在一起》这课,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能把其与诚信教育联系起来。在进行诚信教育时,语文教师还应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在诚信教育内容上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如低年级以“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借东西、捡东西要还”为主,通过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做一件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才能让人更美丽。中高年级以“诚信做事,诚心为人,诚心交友”为主题,培养好生的诚信行为习惯。

当下,教育改革的大潮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新时期农村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已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农村小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之过去复杂而多变。因而身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语文教学实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提高诚信德育水平,结合身边的点滴事例,不失时机、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信渗透教育。如此方能使学生能够更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汉)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04(02)

[3]杨伯峻注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语文课堂中的责任教育 篇3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而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借助教学中阅读识字等活动,充分进行道德品质的熏陶,促进小学生形成独立、自信、乐担当、富有责任心的健全人格。责任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读懂生动有趣的情节,想象栩栩如生的形象,更要体味其中体现的勇敢、真诚、正直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完成人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形成良好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潤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粗心的小画家》时是这样进行的:

丁丁是个小画家,红蓝铅笔一大把,

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

画只螃蟹四条腿,画只鸭子尖嘴巴,

画只小兔圆耳朵,画匹大马没尾巴。

哈哈哈,哈哈哈,真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说丁丁是“粗心”的小画家了吗?

生:因为他画只螃蟹四条腿,画只鸭子尖嘴巴,画只小兔圆耳朵,画匹大马没尾巴。

师:是啊,他多么粗心啊!你知道“粗心”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不认真。

生:马马虎虎。

生:总是出错!

… …

师:对!不认真,马马虎虎就会出现错误。丁丁画画粗心遭到了大家的笑话。那如果是设计大楼的工程师出现错误会怎么样?

生:大楼倾塌!

师:那如果是医生粗心给病人开错了药会怎样?

生:出人命!

… …

师:那么,你们此时想对丁丁说点什么?

生:丁丁,你的粗心是很坏的习惯,快点改正吧!

生:丁丁,你以后要细心做事,不能再马马虎虎了。

… …

师:让我们一起和丁丁来纠正这些错误百出的画,可以吗?

这是一首富于幽默情趣的儿童诗,主要写一个名字叫丁丁的小男孩特别喜欢画画,可是他总是马马虎虎的,画出的动物错误百出,又爱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作品,成为大家的笑料。诗歌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朗朗上口,是进行责任教育很好的文本。教师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的基础上帮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以丁丁粗心这件小事引申到社会生活大事,让学生从中知道粗心的危害,领悟到做事要细心的道理。尤其是知道由于工作时的粗心使人受到危害时,学生们都笑不出来了,心情略显沉重。有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说:“做事粗心真可怕。我以后都要认认真真的。”有的同学说:“粗心会给别人带来危险。”学生们在改画时,小脸都十分严肃。无需枯燥的说教,学生已经明白做事认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表现。

同样,在识字中这位教师也可以巧妙地进行责任教育。在学生理解,识记“夸”字时,可以这样引导:

师:根据丁丁的表现你能扩词帮大家理解这个字吗?

生:夸口。

生:夸耀。

生:虚夸、浮夸。

师:丁丁夸耀自己的画遭到了大家的笑话。你还能举例子讲讲夸海口的下场吗?

… …

师:对!说大话就会吃亏。这就是夸字。

生:“大”字底下一个“亏”字。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夸的意义,知道了说话要实事求是,还根据意义记住了字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4

1.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也属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方式。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适度、适时、适宜地为学生传递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做卡片、故事表演、表演话剧,做游戏等等。教师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知识,清楚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地统一智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和有规划地启发学生,如此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2.有效地统一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

环境和情绪是统一的,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跟相应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每一篇的课文都有着相应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背景等,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务必根据相应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情景都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是在下雪的时候,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对雪进行观察,且将观察之后的感想写下来。如此不但跟小学生好玩的特点相适应,将情感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出来,并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际生活是语文的来源,且又在实际生活中回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务必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知识与深刻的哲理。不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当中,人和人间的情感都是互相影响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借助实际生活中美好的言行和情感影响学生,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给学生生活俗语“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的时候,能够教育学生对今天的美好生活要好好地珍惜,这是由于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历经磨难、牺牲换来的,要告诫学生好好学习、以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开创将来的美好生活。教师以这种方式感染与影响学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

4.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的,并非借助灌输式的教学实现的。学生借助情感体验能够使自身的情感认识形成,然而,学生情感认识的形成并不都是积极的。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评价学生。倘若教师在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情感认识后批评和责骂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情感体验当中,难以积极地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是非常错误的。与此同时,小学有着活跃的思维和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十分关注自身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也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这是由于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教师来讲,即使是一句短暂的激励性语言、一个惬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使小学生体会到满足与快乐。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幽默性、激励性、模糊性、欣赏性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识与发表的观点,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尽量地创设机会和条件,以使学生的才能和智慧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5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一、将德育摆在语文课堂人文性的重要位置

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天,也是他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开始,因此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段入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这样的文章。从低年级的《锄禾》《蜗牛的奖杯》……到高年级的《师恩难忘》《我们爱你啊,中国》……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极强的人文性,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或教育学生热爱老师,或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或教育学生自强不息……

重视语文课上的德育,才能使课堂更有深度和活力,才能使学生通过文本中活生生的例子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准确挖掘文章的德育因素

1.准确挖掘作者思想。每篇文章,都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在进行德育前,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课文最后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话表面是教育学生面对外界压力时如果不能正面抗争,可以适当屈服和退让。对此,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不是面对所有压力时都要屈服呢?并非如此,只有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在不危害他人利益、不触及底线的时候,才可以适当屈服。

2.教材中人文性的侧重点要抓准。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德育的重点都不一样。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师恩难忘》,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滴水穿石的启示》,教育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课一德,一课一育,学生更容易接受。

3.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展开,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接受德育。例如学习《船长》一文时,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不和其他船员和乘客一起坐救生筏逃离呢?”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着重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忠于职守和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从而受到再教育,切不可模棱两可,让学生心中产生疑团或排斥。

三、要紧紧抓住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阶段,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阶段,孩子更能够接受有趣的童话故事,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年龄逐渐增大,他们更能接受从事实中感悟道理的方式,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来实施德育。如:我在教《骆驼和羊》一课时,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学生扮演骆驼、羊和老牛,让学生从中明白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还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在讲解课文《最后的姿势》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了“5·12”地震时的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那场灾难给汶川带来的灾难,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在灾难面前,一心想着学生的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谭千秋老师,培养学生在困难时帮助他人,热爱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祖国的道德情操。

四、德育要联系生活,生活更要贯穿德育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德育还应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如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后,我让学生每天也给自己提提问题,看看一天有没有收获;学习了《爱如茉莉》,让学生养成了爱父母、关心父母的习惯;学习了《负荆请罪》后,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错就改,在和同学、伙伴的相处中宽容大度……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人文性强大的一面。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思想,认真用好教材、不唯教材,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只有真正认清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和真正的“才”。■

职校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见缝插针, 在课堂上注入德育教育

记得是我的一堂幼儿文学课, 学到一篇诗歌《妈妈》, 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勤劳、乐观的伟大母亲。我便问学生:你们的妈妈是不是这样的呢?静静说:“我爸妈离婚了有好多年了。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她了, 但以前妈妈来看我的时候, 总是给我买这个那个, 还问我缺什么好下次带过来。现在她不常来了, 但我还是很想她。”

在这个班级里, 有近十个的孩子父母都早已离异, 她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平时嘻嘻哈哈, 但提起自己的父母, 很多活跃的学生都沉默了。这时, 我便适时地进行引导:“平时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感受着妈妈对我们的每一份关爱, 直到某一天当我们失去的时候, 才感觉到它的弥足珍贵。请同学们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的妈妈, 可以写她的某个神态, 或者她的某个部位, 然后运用你学到的关于幼儿诗的知识写一首诗送给妈妈, 好吗?”

过了一个礼拜, 作业收上来了。很多同学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母亲的诚挚谢意, 笔法还不够成熟, 表达还不够老到, 但只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写, 能仔细感受并能试着去回报这份母爱, 便已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了。

二.自然延伸, 拓展学生思路

对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来说, 对他们更有说服力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有时, 合理使用课外材料能更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经常在讲课堂内容时“悄悄地”把文章的思路引向生活中的实事, 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 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古代许多名人大家的作品都饱含哲理, 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极重要的教育意义。记得在学到《鱼我所欲也》时, 孟子主张人生而具有“羞耻之心”。我问学生:“人要有羞耻之心, 所以即使饿死, 也不能接受‘嗟来之食’。那作为一名现代人, 这份‘羞耻之心’的必要性在生活中如何体现?”

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经常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些年轻人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 见到老人也不让座, 面对大家的指责, 有人竟然义正词严地说:‘大家都付两块钱, 凭什么让给他坐’。我觉得这种人毫无羞耻之心。”这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经历, 一下子底下就讨论开了。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前阵子班级里老是少这个那个小东西, 虽然不值钱, 但这种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的行为也是毫无羞耻之心的体现。”这番话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列举了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 发言十分热烈。最后, 我不忘适时进行教育:“的确,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 毫不懂得自尊、自爱, 毫无羞耻之心, 这些人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既不利于别人, 也最终贬低了自己的人格。作为未来建设的接班人, 我们更应以此为戒, 要学会尊重自己, 怀着一颗羞耻之心, 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适当地拓展一些课外的内容, 只要用得及时, 用得恰当, 用得合理, 精心设计, 即使是抽象难懂的教学, 在德育教育上一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顺理成章, 充分利用作文材料

作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材料作文、情景作文、话题作文, 其给出的材料常常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 给学生以丰富的启迪。在进行材料作文教学前, 我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筛选、补充, 既保证与教材同步, 又能使学生从材料本身或写作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当代中学生面对着太多的诱惑, 对于学习任务不太繁重的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最近, 我选择了一则以“诱惑”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让同学们完成, 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对“诱惑”的体会。在写作指导时, 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是否受过诱惑而做了有背自己良心的事, 很多同学都回答有过。有的是因为嫉妒成绩好的同学而偷偷藏起了他的作业本;有的是受不了漂亮衣服的诱惑而偷拿了父亲口袋里的钱……在讨论了一段时间后, 我适时进行归纳:“看来每位同学都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诱惑, 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而被上帝贬到人间。现在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可能还是小事, 但谁也不敢保证以后在面对重要抉择时这些同学能够抵住这些诱惑而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些诱惑呢?请你们在作文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次作文练习中, 很多同学都写出了颇有见地的文章。有的主张要多听听老师和家长们的意见, 因为他们毕竟懂得比我们多;有的主张遇事要多多思考, 不要被一些蝇头小利冲昏头脑;等等。在总结评讲时, 通过范文朗读、课外补充, 师生达成了几点共识:首先要明辨是非, 对不良诱惑要敢于说“不”;其次, 时时要提醒自己, 给自己敲警钟;另外, 看到身边的同学走进诱惑要及时给予阻止。这样, 通过一次作文练习, 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把握了话题作文这种文体形式的写作手法, 也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教育, 让他们面对这花花世界多了一份清醒与理智。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一、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学知识的同时, 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心态的健康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去教学,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 去年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 听了其中一位老师的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示范课后, 感触颇多。《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 而学生对于古诗文总是有着天然的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主旨与情感意蕴, 这位老师以网络上年轻人常用的热词“男神”“女神”, 来了一番开场白。她先是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男神或女神, 再引出自己的“男神”苏轼。老师竟然也有自己崇拜的男神?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通过这一番导入, 瞬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陌生感顿减, 学生像被打开了话匣子, 立即兴奋起来。学生在分组讨论时, 气氛欢畅, 思维活跃, 整堂课教学非常顺利。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激发出了兴趣, 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为接下来顺利完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 教师的亲和力会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态。

二、情感教育还要求课堂要有激情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堂不能满足于课堂上教学中规中距地讲, 学生鸦雀无声的听,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情运用与否,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曾这样介绍, 我国近代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不仅名扬天下, 而且讲课令人称绝, 他讲到要紧处, 便成为表演, 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 有时叹息, 讲到悲伤处竟痛哭流涕。这样的讲课出神入化,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 而同是大师级的著名散文家周作人, 在讲台上的表现却不敢让人恭维, 显得呆板, 缺乏风神, 经常在讲台上低头伏案, 细声细气, 照本宣科, 即使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听不太清楚。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 失望而去, 究其原因, 不是梁先生的学问比周先生高, 而是梁先生的激情, 让他的课堂魅力四射。

由此可见, 一个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洋溢着平等, 民主, 和谐愉悦的轻松氛围, 是“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的陶醉, 在充满激情的语文学习中, 学生自然会积极性高涨, 精神饱满, 兴趣浓厚, 听得过瘾, 学得起劲, 学习目标也就会落到实处,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教育一定要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

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因此, 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在一个班级中, 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问题就比较积极主动,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习基础差, 知识面窄, 耐挫折能力相对差, 缺乏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压力大, 心态较脆弱, 学习意志力和自控自理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应该具有可控性和均衡性。在组织引导大部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让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情感。

总而言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在课堂上把握时机, 注重感情投入, 加强对学生的心态调控, 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认真思考问题, 积极探究问题, 保证课堂气氛的和谐;以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积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9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 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在鲜活的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 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 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 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二、语文课堂要走入情感生活中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 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 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 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 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 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 (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 , 才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 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他才会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心理健康学习的新内容, 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 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 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 不能打动学生的心, 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中职语文课堂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篇10

除了以上社会因素,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大误区。中职教育在高举新课改的大旗时,大搞应试教育,很少去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命感受,形成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方法技能轻生命意识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因此,承担生命教育的重任首推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命意识的好文章,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有关于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理解的,有对弱小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的。所以可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

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中,由生命意识衍生出来的生存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不喜不惧,或寄情山水,或吟啸林泉,一切随缘自适,听任自然。如曹操的《短歌行》,豪放飘逸如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才华横溢如苏轼的《赤壁赋》,忧国忧民如杜甫的《阁夜》,都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人只不过是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一个瞬时的有限的存在物。实际上,这种人生易逝的叹息,虽有时悲凉却不失旷达,空灵却不虚幻,表现的恰是植根于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观。这种生命观特别强调“惜时”,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夜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强调用世,“太上有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左传》),追求人文生命的不朽。不少诗人把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焦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隐忧和建功立业的憧憬渗融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屈原的焦虑、曹操的抱负;一方面是感叹“东隅已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另一方面却又相信“桑榆非晚”,执着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的自信。屈原、曹操、王勃……一颗又一颗星星汇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星空,中国古代文人们坚韧的生命枝干绽放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现代文中,热爱生命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我与地坛》中,“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要敬重困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生命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还有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那大胆的设想、对光明的渴望,罗素《我为什么而活》中活着的三大理由,四肢健全的中学生,当阅读这些富有深沉生命意识的文章时,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悟生命的美好而热爱生命呢?因此,不要放弃你的幻想。

二、通过阅读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房龙的《( 宽容) 序言》中,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回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人们,但无知山谷的村民们竟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他,并抛尸山脚。虽然后来村民们非常感激这位先驱者,为他树立起了丰碑,但为时已晚,先驱的生命再也不能复活,甚至连他的骨头都找不到。这个惨痛的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尊重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主张,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珍惜每个人的生命,宽容地对待每个人!

三、学会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

从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开始。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以致体悟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宇宙的苍茫浩渺;我们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以致无论碰到何种情况,都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力量。

欣赏伟人生命的阳光,学会乐观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生命。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苦难顽强的生命,欣赏罗素为人类的饥饿、贫穷、孤独、痛苦而奔走呼号的博爱生命,欣赏贝多芬由于灾患而伟大的生命,欣赏米开朗琪罗挫折苦难的生命,欣赏爱迪生一生进行无数次发明的生命,欣赏托尔斯泰留给后人一座巨大艺术宝库的生命;欣赏身处乱世的王羲之和陶渊明等人,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辞官归隐,从而为中国士大夫构筑了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更为士大夫构筑了精神世界的一座坚实堡垒的生命。他们虽死犹荣,虽死犹生!他们的一生都是燃烧的一生!

总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站在教改最前沿,需要把语文课上成“立人之课”,彰显语文学科的生命意识,为国家社会培养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接班人!

摘要:有些中职生身心还不够健康,生命意识淡薄。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生命意识渗透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情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探析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教学七年级下册课本中宋学孟的《柳叶儿》时,我把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

1.抓住情感教育整体感知课文

可以提问:作者在成年之后对小小的柳叶儿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这样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呢?他是不忘那艰苦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啊。我们大家是不是也应该珍惜你拥有的美好生活呢?这时让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抓住情感教育精读具体语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柳叶儿特殊感情的句子。如:“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寄托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虽然艰苦但他对生活还是积极乐观的,他苦中作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习,还有对柳叶儿能救人的歌颂。他具有感恩之心啊,那我们何不学会感恩呢?当读到“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时,我让学生仿佛读柳叶儿救过我的命这句话,仔细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利用拓展训练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学课文时我出了这样的一些拓展题。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结合自身来讲。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怎样?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的思想感情。请你用一、二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发挥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合作。学生都积极思考,好的句子有:把你的脸迎向太阳。美好生活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感恩现在,积极地面对未来。

二、珍惜时间类的情感教育

教学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初次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

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齐读:三颗红色枸杞豆,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〇”,但“〇”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于是,我从这三个“〇”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这时我就及时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文中的三颗枸杞豆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抓紧学习,知难而进,勤奋好学。我们全体同学都要吸取三叔一生失败的教训,知道时间如白驹过隙,所有人都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有意义的事情,一定不要像文中的三叔那样,现在就要确立好目标,不怕吃苦,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2.再次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

用投影出示以下问题: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解答这些问题时正好也是进行珍惜时间情感教育的最佳机会,把太阳说成是红色的车轮含有时光过得很快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珍惜时间,不会荒费大好时光。“捉住太阳”就是掌握了时间,变成了时间的主人。我希望每位同学都做时间的主人。文中的三叔为虚度的年华而悔恨,他却相信,时间能捉得住。因为抓住了时光,就会勤奋地去学习,可以创造出无限的财富和价值。三叔把我的脸蛋比作太阳,是他对我寄予希望,因为我此时年经,朝气蓬勃,能把握住时光,并且能朝着一个理想坚定不移地前进,此时的我就像太阳一样能放出光和热。三叔后悔莫及,他把教训留给了我,也留给了我们所有人,希望所有同学把握时光,做出伟大的业绩。

3.深入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

选取“太迟了”这三个字,让全班学生连续齐读三遍,反复揣摩、咀嚼、体味,结合文中三叔的一生,联系我们自己,要求每位学生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送给自己作为座右铭,也是送给全班同学。

三、感受美与爱的情感教育

1.品析本色语言进行情感教育

《甜甜的泥土》素材来源于生活,本色语言中有人性美,如: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赏析以上句子,正是爱的情感教育的有利时机。老师对小亮处境的同情,这更是真情,应该细读、多读、精读,来感悟人物身上的爱与美。课文感觉酸楚,但是王小亮的坚强、可爱,过去妈妈的慈爱。都是通过语言本色来体现的,此时学生心灵深处也许会播撒一枚爱的种子,感受到爱的光泽。

2.品味离奇结尾进行情感教育

《黄纱巾》的结尾:许多天过去了,那条黄纱巾仍旧挂在那里,它为什么一直挂在那儿没人买?中年人挂了个标签在旁边。标签上写着:永不出售。这个结尾别出心裁,更有一种厚重感。它的精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情感教育的切入点。这时的黄纱巾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爱的桥梁,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深入情感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懂得感恩爱你的人、更要学会如何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结尾进行情感教育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境,带着角色的情感去感受爱的力量。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切身体会到“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树德”的重要性。“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考试机制的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而进行单纯的学科教学,从而弱化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在整个教学行为中,我认为教书、育人、树德是三位一体的过程,而树德先于育人,更先于教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所以,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密不可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紧密联系语文教材,发挥语文学科这一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精辟的爱国主义理论论述,初一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但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围绕小弗朗士情感变化过程:弗朗士由不爱学法语到爱学法语、由幼稚贪玩逃课到不能为再上法语课而懊悔,再到为失去母语而悲愤,从而产生对敌人的痛恨这一情感变化,把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浓缩在了一节具体的法语课教学中,面对国家的沦陷,弗朗士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爱国主义变得具体可感了。由此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让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进而产生共鸣,达到热爱汉语文字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绝不是大人物和英雄的专利,爱国也绝不是一定要做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爱国就是从写好汉字,学好母语、向国旗敬礼、唱国歌这样的小事开始,教育学生爱国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这样把爱国主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这些具体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充分利用作文课,在作文活动中进行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初中学生是理想开始形成的时期,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所学知识不多,接触事物少,很多学生还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此,利用流沙河诗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概念及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写作中,我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学生通过阅读、查阅资料,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民族,拯救祖国,我让学生联系自己,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把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理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并及时利用课堂让学生谈心得、谈理想,以此为契机,水到渠成地进行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不但进行了作文训练,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铸就美好灵魂,向着远大的理想,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茁壮成长。青少年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人生观,就有了追求的人生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能勤奋刻苦。因此,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对学生的前途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沃土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况人乎!

人生重在修心。“百善孝为先。”“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农村有不少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产生疏远、埋怨、厌学等心理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体贴关心父母。在教学中,我通过语文教材,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教学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我启发学生探究孩子为什么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引导学生感理解孩子之所以嬉笑,是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在幸福、快乐中成长,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之所以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孩子总想为妈妈做事:看妈妈工作,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为妈妈遮阳挡光,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父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父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我们不图父母夸奖,但求父母生活的更加温馨。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回想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絮絮不止的唠叨、体会母亲的不近人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教学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教育学生感恩再造的恩师,推而广之,感恩一切给予我们滴水之恩的人,让学生懂得回馈社会的道理。

上一篇:深圳证券交易所下一篇:110kV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