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累

2024-09-1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累(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累 篇1

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规律, 但是,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许多语文教师本末倒置, 把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规律的灌输上, 结果教师越教越虚, 学生越学越空。没有人只是掌握了一些语文规律、记住了几条写作方法就成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一个人如果语言贫乏, 思想肤浅, 知识薄弱, 那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谈不上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语文, 得有充分的语言材料的储备和思想积淀, 才能逐步形成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积累。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丰富语言

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只有掌握丰富的词汇, 才能把内容传达得准确生动。干瘪的词汇, 刻板的句法, 令人感觉面目可憎。而纯熟的语言来自于平时不断的积累。积累语言包括优美的词语和各种熟语, 如成语、谚语、歇后语, 还有名言、警句、对联、歌词、诗句, 等等。语言的积累, 需要在平时读书时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首先, 我们应该注意从教材中吸收营养。教材所选的佳作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名篇, 内容深邃, 用语精当, 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最好材料来源。

其次, 注意在课外加强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 浏览报纸杂志, 处处留心, 随时摘录那些用得精当或自己觉得有用的词语, 语言的积累, 尤其要注意那些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代文学精品语言。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语言大师, 他们留下来许多精粹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遗产, 这些语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只有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 通过长期反复的酝酿和领悟, 才能使学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 奠定语言和文化功底。

最后, 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来自于生活, 那些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活泼泼的、富有生活气息或富有表现力和时代感的语言, 都是要积累的对象。语言大师老舍、赵树理那些亲切的、生动的乡俗俚语, 都给我们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积累语言不是孤立的词语积累, “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 只有在语境中积累的词语才富有生命力。不仅积累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 而且经过反复的揣摩, 积累语感, 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有人这样设计了一节语言积累课: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等, 然后拿到课堂上展示、集锦。同学们收集到的有“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有“请君看取东流水, 方识人间别意长”, 有“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等等, 古今中外, 非常丰富。最后, 让同学们选取一些灵活运用, 写一段或一篇文章。不少同学写得文采斐然, 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淀生活

学习语文, 必须具备深广的生活基础, 真正地熟悉生活, 获得丰厚的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素材的积累。生活体验单薄的人是肤浅的, 不可能具有深邃的思想, 也就不可能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表达。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 奉万物为宗师, 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 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要把语文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要表现生活就要先认识生活, 体察生活, 只有对作为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观察, 熟悉它、理解它, 才能写得具体、真实生动。老舍说:“我生在北京, 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 和卖酸梅汤、杏儿的声音, 我都熟悉……我敢放胆去描写它。它是条清溪, 我每一探手, 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对学生来说, 教师可引导开展社会调查、访问等活动, 还可以经常把一些时事或社会上发生的典型事件讲给学生听, 让他们发表评论, 从而挖掘出其中的深意, 间接丰富自己的阅历, 增加对生活的理解。要让他们学会自觉地留意周围的生活, 包括人、事、物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时, 要指导学生理解生活, 没有理解, 就是熟视无睹, 只有真正理解了, 才会有创作的冲动。只有做到视有所见, 听有所闻, 心有所思, 思有所感, 方可握笔, 发而为文, 才能从一丝清风中嗅出春天的气息, 从一声轻唤中听出人间至爱, 从一个背影中读出世间沧桑。生活是一座开发不尽的资源宝库, 只有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 才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在内容上不断获得“源头活水”, 而不致流于空泛。

三、积累素材

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毕竟是有限的, 语文学习, 还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博览群书、分类归纳的习惯, 让他们通过博见多闻、兼收并蓄、思考吸收来获得积累, 掌握广博而专深的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扩大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促进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选择一定数量资料, 分类整理, 使学生掌握信息, 开拓视野, 积累素材, 以便于应用。作为语文课的辅助材料, 这些素材和文章可涉及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 可以是最新动态, 如“金融危机”“嫦娥探月”“舟曲泥石流”, 也可以是古代的“苏武牧羊”“唇亡齿寒”“管鲍之交”。这些素材和文章, 可通过板报、剪贴和印刷交给学生, 人手一份, 学生写起文章来, 积累得多, 思想更新得快, 视野不断开阔, 运用起来便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发现、收集、归纳素材的能力。吴晗说过: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一定要坚持这样作卡片、摘记。再者, 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筛选, 锻炼学生独立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并逐步摆脱依赖教师命题作文的习惯, 自己选题, 只有视野开阔, 写起文章来, 才能力透纸背。近年来, 作文试题在内容上呈现综合性, 大大增加了命题的难度, 同时, 也给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更能全面、准确地考查考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储备。

四、掌握技巧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授之于“渔”, 这种能力包括平时阅读圈、点、批划、注、评等能力, 包括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归纳主题、把握特点、评价鉴赏的能力, 以及写作时选材、定体、布局谋篇、修改的能力。这些技巧, 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 能够灵活运用, 而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例如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小技巧, 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领悟, 同一个意思, 有人这样表达:“世界上有许多事情, 其实我们是能做好的。”而有人写成:“花儿对自己说, 我能, 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色彩;柳条对自己说, 我能, 世界上便有了绿意撩人的脉脉含情;云儿对自己说, 我能, 世界上便有了缥缈梦幻的天涯海角。”学生马上领悟到运用博喻, 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文章富有文采。

积累对于学生来说, 正如一株禾苗, 从阳光、空气、土壤里吸收各种营养, 从而根牢、茎壮、叶茂, 最终结出丰硕的的果实, 不但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激励和开发的作用, 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 语文教育切不可忽视积累。

参考文献

[1]巢宗褀.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累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06-01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3

【关键词】语言材料;语言图式;内化语言;积累习惯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这些现象的存在:有些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有些学生句子写不通;有些学生看图说话语无伦次……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正所谓: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如今“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积累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近几年来研究和探讨本课题的学校和老师也很多,也从中找到了一些方法和途径。纵观这些方法和途径,我坚定地认为课堂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并内化为自身语言的主要阵地。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也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读背结合,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学习要积累的材料很多,但最基本的莫过于词语的积累。冰心奶奶在谈及语言积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而有的孩子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可见,词语积累越多,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文本中散落着精美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依据某种线索组合起来,帮助学生积累。如《剪枝的学问》这一课,就散落着一连串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随课文内容将其相继出世,帮助学生归类诵读,积累这方面的词语。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但死记硬背不可取,背诵应该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要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如《乌鸦喝水》这一课,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反哺”一词。首先,老师组织孩子们玩“听句游戏”,每讲一个句子,让孩子重复一次: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叼回虫子,喂给妈妈吃。然后,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最后,告诉孩子们,乌鸦的这种行为叫“反哺”。于是,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积累进了自己的词库。当然,积累词语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二、比较发现,积累语言图式

积累是手段,表达是目的。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需要用“线”串起来才能真正为表达服务。这根线,就是语言图式。口头语言有两种形式——“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心理学一般将“聊天、座谈、讨论等情况下言语活动使用的语言叫“对话语言”,也叫“会话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多意思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在共同的语境中彼此意会出来的,在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不严谨。“独白语言”一般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也叫“独自语言”。这种语言有一定的内容,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发言的前后顺序,需要有专门的言语训练。可以说,“独白语言”更接近“书面语言”,是用口说的“书面语言”。学生在入小学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会话言语”水平,但是“独白语言”还处在起始阶段。小学阶段是独白语言的训练黄金期,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关获得“独白语言”材料的机会不多,“独白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的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的“独白语言(书面语言)”的材料,对于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每一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还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个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然而一让他们说,许多学生都会说成“它们正迎着风开放”。有一个同学,老师反复指导了五遍,他还是说“它们正迎着风开放”。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就是该学生在前语言结构中没有这个句子图式,在“风”前面加上了“深秋的、寒”这些定语修饰,就变成了新的句子图式,学生就不会说了。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新的语言图式,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独白语言”图式及其构建习惯,并逐步形成语感,有效提高表达能力。

三、尝试运用,内化积累语言

课文中学过的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仅仅是储存在记忆里的“消极语言”,难以自觉地转化为“积极语言”。不少学生已经上高年级了,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依旧词语贫乏,所用的句子还是一些大白话式的最简单的句子,并且不连贯、有语病。可见,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词语和语言图式,只有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运用,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得心应手地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尝试运用,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揭示《鹬蚌相争》一则寓言的寓意前,引导学生在角色的朗读中体验鹬蚌相争的情境,又巧妙地运用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结构,设计了填空式的句式训练,并问学生:“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段话,立即让鹬蚌停止相斗?”再出示句式:你这只傻____啊!今天不_____,明天______,你(们)就会____。记住:____________。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掌握了课文中的新的语言图式,积极使用语库里的积累语言,促进了积累语言的内化。尝试运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新学语言搭建了一级台阶,架设了一座桥梁。

四、激励评价,养成积累习惯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目前形势下我们所追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需要激励性口头评价。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和维持,进而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军神》,课文中出现“沃克医生”这个人物。“沃”是个生字,需要学生掌握它的音、形、义。学生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但记忆并不深刻,更别说运用了。课堂教学中,初读之后,我问:课文中是说医生的名字叫——沃克,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生们开始思考,答案纷纷呈现:沃尔玛、沃尔沃……我适时评价: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地方啊!同学们真会学习!于是学生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产生了,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了,积累语言的途径孩子们也不知不觉中知晓了。

事实证明,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否则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小的但又经常的表扬,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具价值。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一定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课堂上教师善意、用情、适量、适度、适时的激励性评价,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的火花,使他们品味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激发学生积累语言兴趣、养成语言积累习惯有着重大作用。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隐藏着的语言特色、表达特色,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模仿文本的语言进行交流、运用,达到新语言结构的同化。同时,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习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本文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微型课题《关于小学生“语言积累”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14—0604213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4

一、读背结合, 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学习要积累的材料很多, 但最基本的莫过于词语的积累。冰心奶奶在谈及语言积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 笔下却形容不出来, 而有的孩子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 轻轻带过就算了”。可见, 词语积累越多, 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 文本中散落着精美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依据某种线索组合起来, 帮助学生积累。如《剪枝的学问》这一课, 就散落着一连串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随课文内容将其相继出世, 帮助学生归类诵读, 积累这方面的词语。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但死记硬背不可取, 背诵应该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所以,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要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如《乌鸦喝水》这一课, 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反哺”一词。首先, 老师组织孩子们玩“听句游戏”, 每讲一个句子, 让孩子重复一次:乌鸦妈妈老了, 飞不动了。小乌鸦叼回虫子, 喂给妈妈吃。然后, 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最后, 告诉孩子们, 乌鸦的这种行为叫“反哺”。于是, 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 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 积累进了自己的词库。当然, 积累词语不能靠一朝一夕, 要持之以恒, 积少成多。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通过朗读和背诵, 学生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二、比较发现, 积累语言图式

积累是手段, 表达是目的。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 需要用“线”串起来才能真正为表达服务。这根线, 就是语言图式。口头语言有两种形式———“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心理学一般将“聊天、座谈、讨论等情况下言语活动使用的语言叫“对话语言”, 也叫“会话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多意思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是在共同的语境中彼此意会出来的, 在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不严谨。“独白语言”一般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 也叫“独自语言”。这种语言有一定的内容, 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发言的前后顺序, 需要有专门的言语训练。可以说“, 独白语言”更接近“书面语言”, 是用口说的“书面语言”。学生在入小学前, 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会话言语”水平, 但是“独白语言”还处在起始阶段。小学阶段是独白语言的训练黄金期, 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关获得“独白语言”材料的机会不多, “独白语言”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的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的“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的材料, 对于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每一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 还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中, 有这样一个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个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 然而一让他们说, 许多学生都会说成“它们正迎着风开放”。有一个同学, 老师反复指导了五遍, 他还是说“它们正迎着风开放”。用“图式理论”来分析, 就是该学生在前语言结构中没有这个句子图式, 在“风”前面加上了“深秋的、寒”这些定语修饰, 就变成了新的句子图式, 学生就不会说了。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发现新的语言图式, 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独白语言”图式及其构建习惯, 并逐步形成语感,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

三、尝试运用, 内化积累语言

课文中学过的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仅仅是储存在记忆里的“消极语言”, 难以自觉地转化为“积极语言”。不少学生已经上高年级了, 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 依旧词语贫乏, 所用的句子还是一些大白话式的最简单的句子, 并且不连贯、有语病。可见, 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词语和语言图式, 只有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运用, 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得心应手地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语言, 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 设计灵活形式, 让学生尝试运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沉淀积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揭示《鹬蚌相争》一则寓言的寓意前, 引导学生在角色的朗读中体验鹬蚌相争的情境, 又巧妙地运用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结构, 设计了填空式的句式训练, 并问学生:“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段话, 立即让鹬蚌停止相斗?”再出示句式:你这只傻____ 啊!今天不_____, 明天______, 你 (们) 就会____。记住:____________。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掌握了课文中的新的语言图式, 积极使用语库里的积累语言, 促进了积累语言的内化。尝试运用, 为学生在今后的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新学语言搭建了一级台阶, 架设了一座桥梁。

四、激励评价, 养成积累习惯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是目前形势下我们所追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需要激励性口头评价。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和维持, 进而形成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 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军神》, 课文中出现“沃克医生”这个人物。“沃”是个生字, 需要学生掌握它的音、形、义。学生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 但记忆并不深刻, 更别说运用了。课堂教学中, 初读之后, 我问:课文中是说医生的名字叫———沃克, 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生们开始思考, 答案纷纷呈现:沃尔玛、沃尔沃……我适时评价: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地方啊!同学们真会学习!于是学生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产生了, 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了, 积累语言的途径孩子们也不知不觉中知晓了。

事实证明, 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否则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 小的但又经常的表扬, 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具价值。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 一定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课堂上教师善意、用情、适量、适度、适时的激励性评价, 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的火花, 使他们品味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快乐, 这对激发学生积累语言兴趣、养成语言积累习惯有着重大作用。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隐藏着的语言特色、表达特色, 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引导学生利用、模仿文本的语言进行交流、运用, 达到新语言结构的同化。同时, 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这样,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习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篇5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例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①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②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总是听一些学生说他最害怕背诵课文,特别是古文。说什么拗口了,又说什么没有时间背诵了。我想讲我的背诵经验。大凡上古文课,我总是在上正课前就把全文在学生面前背诵,因此,我得要求自己在上课前甚至开学前就把古文都背诵下来。

背诵我觉得有几点要把握的:

一、要培养兴趣,背诵就象唱歌一样,歌唱多了听多了,即使你只是把某首歌曲听上几遍也会无师自通的哼上几句。因此背诵多了,你就会越背越容易,有时候在背诵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古文语言的魅力,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琅琅上口了,这是积累的问题。

二、不要专门用大段的时间集中背诵,每天有那么多功课,很多同学都在做功课前或后的大段时间拿来背诵,因为有功课的压力影响,不是老惦记着功课没做完就是做完功课已经很困了,背诵又是很沉闷的事情,于是记忆处在压抑状态。因此,我特有的背诵方法是化整为零,在干轻松的家务活时,在悠闲的走路时,手边都有一本书本,边干活边背诵,这样背诵速度很快,一个小时能背上几百字甚至一千多字。

三、背诵不强求从头到尾地背诵。真的有爱先生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把课文记下七七八八不难,难的是剩下一些由于旧有的记忆影响而产生的错漏字句总是不能准确记忆,这样,有的时候我就把特别难记的部分抽出来重点背诵,有的时候是自己老是记漏的记不牢的部分拿出来加强,甚至某个字都可以这样突出记忆。

四、有的同学说他今天背了的课文明天就忘记。我的经验是要反复,不要只是死抠某一课,背诵过的课文过几天要拿出来炒冷饭,反复如此,十年都可以不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 背诵 朗读 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重视语言积累,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不应该局限于语文课上,还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树立时时、事事积累语言的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的:

一、强调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离不开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熟读、背诵。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叵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二、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地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强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广泛阅读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充实生活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篇7

此外, 积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自己查资料, 感知自己未知的世界, 带着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甚至批判精神, 去独立思考, 独立探究。长期下来, 不仅在积累中调节了身心, 还收获了乐趣。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累的形式应多样化

教师应把积累当做语文课余为学生准备的一桌大餐, 要经常调味, 变着花样, 不能让学生感到积累是一种单一、枯燥的作业负担。教师每学期初就要为学生制订积累计划, 积累的内容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年龄特征来安排。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和语文相关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 积累情感。在人教社编写的课改教材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各地教学条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偏差较大。其实, 教师如果能理解教材的精神———教材只是一块砖, 它起着引玉的作用———那么教师和学生施展的空间就大了。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除了教材中的要求以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 自己设计一些综合性学习项目。如, 让学生到大街小巷去寻找精彩的标语、广告、对联、交通警示语;在生活中发现书写不规范的字;看电视晚会、新闻报告时, 留心主持人是如何表达的, 记下一些感染力很强的语言;让学生回去问问父母当初给自己取名字时的心情, 名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如今自己又是怎样理解的等。

二、在积累中精思、提高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流传至大众耳熟能详的话语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它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强调读书积累的重要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又因为它承袭了古人传统的机械呆板的学习方式, 学生死读死记, 缺少对诗文内容、意境、情感的思考和理解, 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学生身心负担过重,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遭到封杀, 所以这句话也有着它消极的一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 每周都要完成一定的积累量, 但不能有口无心, 不能徒有形式, 而应该对所积累的内容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所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经历“熟读”、“精思”的过程, 读书才能真正有所得, 且二者缺一不可。比如, 当学生读完一部名著的时候, 他们往往只把名著的书名、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作者等情况积累下来, 似乎已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其实, 这才是积累的开始。学生在读名著过程中, 他们总会被某一个情节所吸引, 或被其中某一个人物的精神、品质所感染,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或对某一现象有所触动、有所思考等。学生应及时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哪怕只有几句话。也就是说, 学生在积累中要有所思考, 并要用语言把自己的“所思”表述出来, 而学生“所思”的内容、“所思”的过程才是学生的创新, 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理解, 创造性的表达。这样一来, 通过积累, 学生不仅练了笔, 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 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是最好的积累

学生积累的内容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也才能为学生留下创新思维的空间, 有利于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运用中体现积累呢?

1. 练习仿写句子。

例如:“春天的湖水是碧绿的, 像一块温润的古玉;春天的湖水是光滑的, 像一匹轻柔的碧绸。”学生在仿写的时候, 要考虑抓住事物的特点, 调用恰当且生动的形容词、名词, 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句式和修辞。学生要想仿写得精彩, 必须从平时的积累中去采集、加工、创造。

2. 进行写景、状物、外貌、心理、动物等片段写作练习。

如,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视野去写春天, 也可以学习课文的笔法写一写秋天;学习《皇帝的新装》, 可让学生揣摩大臣的心理活动, 用文字描述出来。

3. 为课文补充结尾。

如在学习《变色龙》时, 可让学生想象故事的结局继续下去会是怎样。

4. 为课文补充新的论据。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材料积累 篇8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为写作准备充足的材料

写作好比是做饭, 需要丰富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即使再好的厨师, 没有材料和调味品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可见, 写文章必须拥有充足的材料, 如果没有丰富素材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素材不会自己钻进学生的脑子中, 主动提供给学生去写作, 它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积累, 从而把生活经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章。那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积累素材的方法呢?

(一) 素材积累的最佳渠道———走进生活生活即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

导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带来的丰富情感。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每一个学生都身处写作的源泉之中, 且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每天都能体验到五味俱全的情感, 只不过没有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纳, 没有把自己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和情积累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因此就会在写文章时出现“无米下锅”或是“心中有情, 笔下无字”的尴尬情况。

这让我想起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但是学生却没有发现, 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中, 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去多角度观察生活, 多层次体验生活中的经历和丰富情感, 使学生自觉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为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地整理并记录下来。这样, 学生才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活泼、健康。

其实, 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知识, 像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和记忆, 并且把它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便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体验人生的种种, 并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以便及时准确地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记录下来。

(二) 重视第二课堂———传媒中素材的积累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这一种形式。新课程标准就强调:“学生一定要会运用多种形式来获取信息, 如图书、报刊、文件、网络和传媒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为了弥补生活中自己没有体验和感受到的写作素材, 我们要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被学生所熟悉并利用, 这就为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素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也能够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眼界的便是“电视”这个第二教学课堂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 使学生通过这些节目来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 关注身边的生活动态。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的公益广告中提升自己的良好品质。同时, 每一个优秀的节目都有一个简练、好记的口号。对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这些语言, 并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新颖别致。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

写作有了素材之后, 就需要靠学生的语言功底来表达。为此, 学生语言功底将直接影响文章在表达层次上的效果。为此, 学生在重视写作素材积累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功底, 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量的积累。学生拥有了强大、广泛的词汇量, 才能确保自己在写作时用语准确、生动。因此, 丰富的词汇量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丰富词汇量呢?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注重教材中的语言, 让学生把那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和段落积累下来。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文章, 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而且, 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名人轶事、天文地理等知识, 只要学生有心将其进行整理和归纳, 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时的良好素材。其次, 文章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精确提炼的字词以及文中简练、干脆的语言表达都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汇, 使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累 篇9

一、分类式积累法

分类式积累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是指针对积累的内容, 按照不同类别进行整理, 该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在积累过程中, 学生应单独准备一个积累归纳本, 在学习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好词好句, 学生应随时将其记录下来, 并按照相关内容进行分类, 包括字音、成语以及课外名句等, 并形成一系列专题,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经常复习归纳文本中的相关知识, 并加强对所积累知识的记忆, 并学会如何应用所积累的知识, 从而避免在做题过程中再出现错误。

(一) 字音积累

在积累字音过程中, 学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A-Z进行分类, 可以参考字典的编排方法, 这样编排更加的科学、合理。对于字音的积累, 主要是积累记忆难度较大、易错的字音, 这种字音的归纳整理, 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归纳整理方法: (1) 根据字的意思, 判断字音, 如“降”, 念“jiàng” 时, 意思为下落, 念“xiáng”时, 意思为归顺;“数”, 念“shǔ”, 意思为数落, 念“shù”, 意思为数据。 (2) 记住字音的特例, 如“稽”, 念“qǐ”时, 只有一种情况, 为“稽首”, 其他情况念“jī”;“稍”, 念“shào”时, 只有一种情况“稍息”, 其余情况下念“shāo”。 (3) 容易被误读的字音。如“刹那”中的“刹”应读成“chà”, “挨饿受冻”中的“挨”应读成“ái”。

(二) 成语积累

在成语积累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字母顺序的编排, 对成语进行积累, 同时也可以根据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般情况成语主要包括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两种, 所以学生可以按照这一特点, 将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分别归纳到一起, 同时也可以根据使用对象, 进行分类整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成语的记忆, 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记忆字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这些字音。

(三) 课外名句积累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的文章, 都需要进行背诵, 这也是一种积累的方式, 所以学生应加强对课内古代诗文名篇的背诵, 除此之外, 还需要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阅读, 并且加强对所积累知识的复习, 如果学生通常不注重知识积累, 没有形成积累的习惯, 这样即使学习过的知识, 如果不经常进行复习, 就会非常容易的忘记, 在做题过程中经常出错, 所以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 应结合学习目标, 采取正确的积累方法, 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情景启发式阅读

情景启发式阅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走入作者世界, 与作者进行愉快的交流, 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至关重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增强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帮助学生充分掌握阅读的方法,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实现高中阅读教学水平的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课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秋天的画, 同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了《天净沙·秋思》这首诗, 同时教师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首诗, 而且让学生结合画面, 感受《天净沙 · 秋思》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以此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促使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也会更加的认真, 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又如《雷雨》一课学习过程中, 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这样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

总之, 积累和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学习高中阅读具有作用,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主要应采用两种方式, 即分类式积累法和情景启发式阅读, 并充分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作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海英.浅析积累与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4 (2) .

[2]崔忠萍.勤于积累易于作文——时文阅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7)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累 篇10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做法。

一、整体把握, 感受语言

1. 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表现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 而这些特点,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

2. 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春》一文文质兼美, 十分适合朗读。教学中笔者采用范读、集体读、小组读、学生个体读等方式, 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比较, 想象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蕴。

3.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句的妙用。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儿化音运用, 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所构成的轻松明快、亲切柔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品主要包括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品修辞诗意的美感。

1. 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春》一文的语言清隽简约, 充满诗意。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让学生听配乐范读, 这种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语句所带来的音乐美中。

2.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春》一文, 作者以看似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卷春的图画, 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去朗读品味, 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开篇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从“盼望着, 盼望着”反复的语句中就可品味到。还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的”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钻”字活化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雨密密的斜织着”, “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形, 似乎还有声, 让人仿佛看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

3. 品修辞的诗意美。

《春》一文中对比喻、拟人、排比的大量运用, 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层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品读这些修辞句, 学生会获得诗意的美感。

三、拓宽视野, 积累语言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课前搜集资料, 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春》之前, 笔者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春字的不同写法, 春天的节气, 春天的物候, 含“春”字的词语, 含“春”字的古诗词及文学作品, 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 等等。学生对资料搜集、介绍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2. 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朱自清的《春》是名家名篇。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笔者还通过播放视频、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情感升华, 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应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篇11

初中语文教学本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或手段,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为素质教育提供基础。

一、读写中积累字词

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课后训练题一方面是字词积累,一方面是课后练习题。这些都是针对语言材料的有效积累,是语言的基石。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是无法顺利地迎接以后的學习和发展的。将最基础的字词积累掌握好的话,可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更加顺畅。而且通过字词积累,学生运用的更加熟练,也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词不达意或者词汇量匮乏的现象。另外,在字词积累中,关于成语的积累是最常见的,也是积累中最为难的一部分内容。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成语的搭配问题,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忆读书》时,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成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理解,并且体会成语运用的感情色彩。只要教师在字词积累的教学引导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监督和引导,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定会感受到字词积累的好处,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出口成章,准确地表达写作意义。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

如果单凭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积累可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阅读课外读物进行有效的积累。在新课改实施标准中,对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关注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这一规定确实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基础的平台,为此很多学生也积极投向课外阅读中。但是,长时间地开展课外阅读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更谈不上积累。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定期选择一本书上的精彩片段阅读给学生听,待学生到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时候结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下一次阅读积累埋下深深的伏笔。

综上所述,语言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形成自己的语言仓库,做到用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重视初中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篇12

一.在生活中积累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 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 (课内外阅读) 与生活实际。生活中天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很多, 可以积累下来。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有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二.在运用中积累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熟悉3500个汉字, 能熟练运用300个常用汉字。”有了一定量的字的积累之后, 学生就能自如地阅读课内课外的文章。其后是词的积累, 要做到理解文章的大意或中心, 就必须学习积累一些常用的成语。有了一定量的词语的积累, 但要写出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某一生活片段来, 还是不容易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 善于观察, 多写一些观察的短文或片段,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 形式比较灵活, 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另外, 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 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 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 难度较大, 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四.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 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 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等形式。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作为初三的学生, 积累和梳理显得格外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 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中考总复习时, 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重要知识点,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等方法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上一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下一篇:师生人格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