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23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1篇)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

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

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加强师资投入,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这与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关。例如,大学语文本身学时较短,而大学语文的培养任务又非常繁重,再加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学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一味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向实用性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过于重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率较低。有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经常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进行授课,而这些任课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素养不高,实际经验不足,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肤浅不具备创新能力,难以堪此重任。

为了推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素养的教育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第二,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上,以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选择。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单纯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比较耗时耗力,良好的工具书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合适的教材在应用传统文化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的选择不能一味注重听、说、读、写能力,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教材有利于开始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有莫大助益,促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在大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育手段陈?f、教学方法老旧毫无新意,因此诱导学生厌烦、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不但要做好课程准备,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多多参加教育教学探讨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设置必要的情境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第四,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彰显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意味深长,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学习兴趣淡薄,不利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不足且不够牢固,这迫切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学,虚拟文化环境还原历史故事、事件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对于工艺类的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开展手工制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展开教育教学,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心、兴趣,在彰显文化特色与文化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文化实践,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真真切切地体验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感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为世世代代的民众薪火相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晓慧,刘慧敏.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融[J].赤峰学院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2015,(1);250-252.[2]朱明言.浅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精神[J].科教导刊一电子版(上旬),2016,(6):68-68.[3]姚俊平.注重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浅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7);123-124.(作者介绍:刘?h,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 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首要作用是形成认知。认知是学习的第一步, 没有认知这一环节, 教学就成为了无源之水, 认知是学习新知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去认知海南乡土文化, 但都少不了阅读, 因此阅读是学生学习海南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阅读资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及取材的特殊性、新颖性。那么, 海南的哪些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阅读对象?可以从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展开对海南乡土的阅读。语文教学并非只是一成不变的, 语文教学具有多种样式, 诸如语文训练、精神陶冶与文化欣赏。海南至今盛传不衰的五指山传说和鹿回头传说, 都是很好的阅读范本。其中“鹿回头传说”和“云南阿诗玛”、“广西刘三姐”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爱情传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鹿回头的传说”进而引出其他两个民族爱情传说, 使得三大民族爱情传说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阅读材料。

阅读具有宽泛性, 在于它的阅读量具有不确定性, 学生的阅读多少都是兴趣引导或者教师指导的作用影响的结果。海南的乡土文化不乏趣味性的资源, 所以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与之相适应得阅读教学与指导。

(二) 在口语交际、写作中的运用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口语交际中可引用海南乡土文化的相关主题, 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素材性资源为作文服务, 在作文中升华民族情感, 增强对宝岛海南的热爱之情。

黎族“三月三”作为课程资源来学习有着它特定的民族意义和教育意义。首先这个材料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查阅、搜集有关的“三月三”节日的信息, 然后在课堂上以资料分享、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与探讨。

海南少数民族以黎族“三月三”这个节日与其黎族舞蹈“竹竿舞”深受海南人们的喜爱。“三月三”这个节日现在不仅是黎族人的节日, 也是许多其他民族的节日。它不仅促进了各民族友好和谐相处, 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密切了民族间的关系, 加深了民族间的感情。“三月三”各项文艺活动与节目是生活中的艺术, 其中的竹竿舞则是黎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艺术结晶。

第二个了解该节日的内容。“三月三”在多个少数民族中也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节日, 但其赋予节日的意义与内容各有不同。同学们可以搜集扩充如下资料:瑶族又称为“三月三”为“干巴节”, 是集体渔猎的节日, 并将捕获的野物类按户分配共享和欢乐;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则是爱情节, 黎语为“孚念孚”。黎族同胞这天男女盛装打扮, 载歌载舞盛会, 有的像五指山地区专门设有“三月三”广场来庆祝美好的爱情节。这天男女对歌, 相邀美好爱情, 唱歌跳舞来欢度佳节。“三月三”的由来, 有许多种传说, 但流传盛广的是说为了纪念黎族远古祖先“黎母”诞生的, 后来逐渐成为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来感知该节日的美好与欢乐。

第三, 探讨后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把感知的对象内化成一种思想认识情感, 要求学生将探讨的内容进行整理, 在认识、了解、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把所学与所感写成作文, 这样的作文就有了认识的基础与情感的准备。

摘要: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地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 是一个文化精粹的载体。本文以海南乡土文化为例, 论述乡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海南乡土文化,语文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1.

[2]张世锷.整合乡土文化资源的语文教学[J].教育学刊, 2009年第3期.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国学文化;大学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国学文化再次兴起。国学文化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传承国学文化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在国学热的情况下,如何教好大学语文是当前大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国学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和意义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莘莘学子步入大学的校园,大学的课程设计主要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除了中国文学等专业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必修课程外,其余的专业都将大学语文作为辅助课程,对大学生学习的要求也不高,在高度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大学校园里,大学语文可有可无,不管是教师也好还是学生也好,都将大学语文视为非重点课程。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时过于肤浅,何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文化,自然也不会通过渗透国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而且,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迫使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增强自身的技能性,以求在就业中能够突出自己的特长,因而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学生选择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知识,教师对这种情况也是视而不见,根本无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国学文化。另外一方面,即使大学语文教师对大学语文课有足够的重视,教学方式也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内容缺乏新意,不能融合国学文化的优点,发挥国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受到冷落,对于其精髓更是不甚了解,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偏向西方文化,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让大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探索国学文化背后的深层意识和其精神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二、国学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国学文化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并非是要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渗透国学文化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大学语文乃至国学文化产生全新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以国学文化为契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传承中国民族优良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完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成功渗透国学文化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视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国学兴趣

大学语文不同于高中语文,重点强调的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需要因为要应付考试而采取程序化教学和学习,所以在大学语文课本的选择上更偏重于大学生的整体素养,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应向国学文化靠拢,选用对大学生具有启发作用的,可以提升大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经典教材,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在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对我们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日趋成熟,具备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通过国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根本,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国学文化渗透的方式方法,不能为了追求和强调国学文化的重要性,而将国学文化硬性的讲述给学生,要挖掘适合大学生心理的国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的适时的将国学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好奇和兴趣,进而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国学文化的奥妙之处。

(二)充实国学内容,多方面渗透国学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国学文化,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其中应该充实一些具有鉴赏意义的国学作品,教师在选择渗透国学文化内容时,着重考虑到国学内容是否情感丰富,足以满足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鉴赏能力的需求。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培养大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为主,很少涉及到可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作品,不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充实国学文化作品,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同时,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以国学文化为基准,向横向和纵向多方面发展,不拘泥于中国文学,适当的引入外国文学,要融通中外文学的精髓,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辅助的课堂内容编排方式,让学生对国学文化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国学文化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大学语文教学为载体,通过渗透国学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通过国学文化的渗透过程,让大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桂华.大学语文教学在文化传统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2]王国学.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9(3).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要: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人口数量较多,分布也相对较为广泛,在人文、历史以及的影响之下,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特殊的图腾符号,同时这些图腾符号体现了苗族所遵循的万物皆有灵气的理念,使图腾崇拜的民族传统对实现,作为苗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的图腾符号表现了苗族人们的期待和期望,并进一步影响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内涵。苗族图腾文化元素在高中语文的积极应用能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中国魅力。

关键词:苗族;图腾;文化元素;高中语文;应用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新课程在理念上更强调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人文思想的“深刻性”。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苗族图腾文化课程的开发及有效运用,在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这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1引言

苗族属于迁徙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时光当中,形成了独特且多彩的审美风格。苗族族群有着众多的支系,不同支系和地区也有丰富的个性特点,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图腾图案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图腾文化是一种半社会、半宗教的文化的现象,也是一种人们对自然体和自然物的崇拜形成的社会制度或者文化制度,而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宗教是分不开的,从而形成的图腾仪式、图腾圣物、图腾圣地等。一个支系氏族的神话图腾崇拜不得重复,在初期阶段的图腾崇拜仅限于停留在对自然物体木身的崇拜,慢慢形成图腾形象的崇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们发展所崇拜和氏族标志的图腾,有时候并没有主观想象的那么大神力,或图腾自然体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态的恶化和减少,因而认为图腾比图腾自然物更具有神力和物化,所掺杂了更多的神话和想象的色彩,在不停演化发展和文化积累、创造中,图腾艺术和图腾审美的愈加成为研究和分析的方面,包罗万象的文化因素成为图腾艺术依附的重要物质基础。

苗族图腾文化元素内容繁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苗族的心理、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在工艺品、室内软装肺、服装、工业产品外形与装肺等设计领域具有较大的价值。广大设计师们,应充分挖掘贵州苗族图腾文化元素内涵,遵循审美学基本原理,善用设计学基本技巧,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设计品艺术水平,与时俱选不断创新。

2苗族图腾类型与表现

图腾与民族、人群生活息息相关,苗族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其图腾并不固定,类型繁多,反映了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宗教、地理等环节因素,集中体现了苗族的心理、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贵州苗族图腾图案一动植物写实协议图案为主,动物图案包括牛、龙、象、狮、鹿、狗、兔、鼠、鸡、凤、锥、山雀、猫头鹰、鱼、龟、蟾蛤、蝙蝠、蝴蝶、蜜蜂、虾等,植物图案包括石榴、水槽、李、菊、竹、菊等。苗族这些图案进行大量的写实·写意构造,以龙为例,其芝化主要包括水牛龙、鱼龙、蚕龙、双头龙、飞龙、人头龙、鸡头龙等,鸟纹以刻烦普定一定鸟纹最为代表险,以子准形状为主,平面视角造型,刻珑技法完成鸟身,两翅对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苗族图腾相契合的教学策略

语文是文化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载体,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则要求语文课堂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文化的魅力。苗族图腾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有效运用,可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而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更易于被学生认同与接纳。苗族图腾文化的发掘,有助于营造语文课程的文化氛围,突出学校的特色,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风采,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人文熏陶。

3.1 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应该立足课本,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掌握,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整体的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的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与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够促进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比如试题为徽标类转换,我们可以结合苗族图腾和传统讲解,告诉学生动物图腾的寓意,更可以延伸到民族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3.2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因此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契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在进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灯光等辅助教学工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要有条理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比如试题看图环节,可以通过对语文的讲授告诉学生其成语意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便将苗族图腾和传统的文化进行了掌握。

3.3 开展苗族图腾教学

经典苗族图腾故事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生对苗族图腾故事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学生对苗族图腾故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苗族图腾故事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苗族图腾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苗族图腾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异彩纷呈,是语文课程的不竭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优化语文课程结构,打造独具特色的语文课程,必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图腾课程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健康人格,从而自觉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结束语

以善为美的苗族图腾的演变是随着苗族民族历史不断迁徙、发展中形成的,从现代的美学观念来春“常常把审美和伦理混淆起来,使美学问题难以理清的尴尬境界。”但是理想和愉悦与美的快适是对立统一的,苗族图腾所表现出来的质朴美、传统韵在现代设计中不断挖掘和应用,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与汉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构成独具苗族特色的造型特点,具有长久的影响和极高的价值。

总之,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今后的精神发展、价值观都有很强的辅助性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领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语文教学,更加理性的去判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学习,让学生从中形成更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记住过犹不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巧妙的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之处进行普及,并更好的与这个时代贴近,将两者充分契合,以达到学生素质与人格双重完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彦飞.从设计思维看广西民族产品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2] 韦文扬,曾丽.蝴蝶妈妈的丝绸[J].中华民族.2014(01)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古文和诗句的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怎能不爱她。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一)学校重视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积累200篇左右古诗文基础。

(二)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有一定的分辨意识。

(三)建立诗词诵读库(500篇),使学生出口成章,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讲述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的大量的传授密集的文史知识,既节省时间,又能系统的讲述。

2、背诵积累 积累古诗词最后的方法莫过于背诵。

3、实践法 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总踪迹并用语言表现出来。

4讨论法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结果,和他人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5比较法 和其他信息比较,总结各自优点。

五、课题研究对象

九年级三班

九年级二班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9月。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对象,申请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 2009年10月到2009年三月积累阶段。通过大量诵读积累,素材积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是文明结晶。

第三阶段 整合提升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整理,建立诗词诵读库,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 反思总结阶段将优秀作文结集完成课题研究,撰写学科论文,总结研究成果,申请课题评审。

七、课题实施过程

(一)注重积累,由感性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传统文化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思想意识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形式才能为外人所感知。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莫过于古诗文了,精神内涵包括有重视文化教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为,如仁孝诚信、公平正义、坚持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古诗文又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呢?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老师的经验进行筛选,要相信学生的审美眼光。

这些营养丰富的原料必须让学生熟读牢记,才会在脑海中扎根,长出那棵叫传统文化的苗来,所以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耳熟能详经典文学作品200篇左右。学生在背诵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涵咏其味,久之,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朦胧的审美意识,朦胧意识的表达必须借助一系列行为使之外化,逐步明晰。如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写鉴赏文章,为诗词配画,根据诗词编话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也使积累更具主动性,条理性。

(二)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的积淀,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下的人们,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其效果也更佳。比如北方人很重视婚丧大事,礼仪过程纷繁复杂,提示学生记录每道礼仪程序,进而通过采访、分析、猜想方式了解每道礼仪设臵原因及其代表意义,找出传统文化的影子。现代人重视休闲,大节小节都要过,在节日里引导学生观察有何代表食物,有那哪些风俗,有什么文化活动,在这些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饮食、绘画、建筑、舞蹈,书法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人的一颦一笑中,寻找传统文化必然要在生活中找。

(三)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信息。如比较日本服饰和唐朝服饰、分析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异同、欣赏园林建筑,书画、文物图片。。在这里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特别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进了一些糟粕,我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

(四)知识只有输入没有表达,不会进入人们心中,必须使学生将心中感悟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传统文化才会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我选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写文化小论文。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合作编辑了一部《初中生必备诗词曲文集》,收录学生喜闻乐见,有代表意义的诗词曲文约500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小论文集,还有同学自编的戏剧,自编的诗集等。

(二)学生养成了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习惯,很多同学出口成章,在作文中引用的十分恰切。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更礼貌了。对班级中不良现象往往群起而攻之,说明同学们已对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学以致用了。

(三)在传统节日里再也没有人喊“无聊”了,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表达对老师,家长,朋友的关切和问候之情。更有同学提议:端午节采芦苇叶做粽子,重阳节采香蒿做香包送人。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试验,我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方法总结为“四部渗透法”分别为兴趣导入,背诵积累,亲身体验,感悟提高。

(一)兴趣导入初中生活泼好问,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有刨根问底精神,紧抓机会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会使他们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二)背诵积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记忆阶段,背诵的东西可保持一生,诗文中的思想也会影响他们一生。

(三)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学生会因自己的发现而非常兴奋,学习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四)感悟提高,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条理化,理性化。他们就会将传统文化有意地放在自己头脑中,不自觉地按其要求自我完善。

十、研究反思

本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一)条件所限,九年级学生功课很紧,投入时间有限,影响研究效果。

(二)初中生感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文化小论文写得水平不高。另外诗画集中学生欠缺绘画基本功,无法达到图文并茂。

(三)教研力量不足,单靠几个人的力量完成本次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总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

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命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所有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题报告

王娜

吴村庙中学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题提出缘由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七、课题实施过程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一、影视文化对高中语文课堂的积极影响

1. 改变传统阅读方式, 丰富学生知识

影视文化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阅读方式, 使文字阅读、声音感知、影像解读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就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效率, 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使学生可以掌握海量的信息, 从而扩大其阅读面。

2. 以真实的场景, 打动学生情感

影视文化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 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 它以直观的形象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领悟。

3. 促使教学手段、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普及, 语文课堂不可避免地与影视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关联, 影视文化对语文课堂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的课文就是电影的剧本, 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网络上查找相应的资料, 并把这些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相关信息。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影视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影视文化对语文课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进而培育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 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的特点, 充分利用影视文化, 积极开发运用优秀的影视资源, 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动力。

1. 作为学习兴趣的激发点

影视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语文课堂中如能适当地运用, 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感知和理解, 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适当地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点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系统, 社会阅历不足,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会遇到阻碍。影视在声音、图像处理上有较强的直观性, 运用这一功能,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有效降低阅读的难度, 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3. 作为教学氛围的渲染点

电影和音乐具有感动人心的伟大力量。教师适当地运用可以很好地渲染出浓郁的课堂氛围, 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句。比如在《长亭送别》一文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欣赏《送别》这首曲子, 让学生在“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的浅吟低唱中, 进入文本的语境, 以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4. 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点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文本, 而应讲求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将影视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中,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拓展点, 有利于教师在各个环节进行拓展。比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 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胆量, 然后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段, 欣赏专业演员对文本的演绎, 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表达时与专业演员存在异同的原因, 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语言, 把握人物形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剧本进行改编,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影视文化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想要充分发挥影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就需要语文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以实效性、辅助性、开放性为原则, 恰到好处地运用影视文化, 真正实现影视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 从而实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摘要:影视以生动直观、声情并茂的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 积极开发、利用优秀的影视文化资源, 使影视为语文教学所用,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品德培养及情感熏陶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影视文化,高中语文,影响,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地隐藏在其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中,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一种教育必须需要相应文化特景的全面滋养,需要本土文化的悉心呵护,那才是全方位滋养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发育人生各种细微情感的沃土。”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建立在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教材,利用课内资源融合乡土文化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所涉及的活动案例是教学中最为基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部分,如教材中的“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语文与生活”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这些内容,渗透乡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感受身边生活中的文化,使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性,更有语文味。

如,可以定期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搜集尤溪镇地区流传的故事,让学生把听来的故事进行整理然后讲一讲,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对身边的乡土文化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从而达成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使命。

二、立足课堂,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与其生活环境相分离,这一弊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课程知识结构,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因地制宜地建立小学语文课堂,关注本地的乡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土文化。

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之一,笔者认为从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让学生想要说、愿意说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家乡解说员”主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关于家乡的风味特产、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所独有的乡土风情,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的,可以很快、很好地保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搜集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在交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乐意去说。但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觉有困难,可以先指导学生写出一段或是一篇解说词,然后让学生先进行朗读,如此既能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写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家乡乡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融乡土文化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学生最为熟悉的乡土文化是学生开始了解社会、动手实践、深入思考的绝好载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实践、探索、创造,而乡土文化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源泉。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必然会给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如尤溪山奇水秀,风光旖旎;五大动植物保护区,让人流连忘返;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都充满着山乡之美、之趣。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如果合理地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书本中走出来,让学生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或是组织学生做一些节日中的美食,如粽子,然后把制作的过程写下来进行展示;或是组织学生去感受一下自然风光;或是在节假日的时候让学生去走访老人、调查访问等,或是去本地的一些特色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更能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丰富写作素材,融乡土文化于写作中

民间乡土文化历来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活水之源,可以说乡土是文化的精神故乡,在乡土文化中有着学生最为熟悉、最亲切的气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乡土素材,是小学生进行生活写作的绝佳平台。在本土文化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自然风光中,在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中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走进本土生活,不断丰富自身的素材库。其次,还应带领学生体验本土生活,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让学生能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如此写出的文章也更灵动。

总之,语文学习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

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土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04.

[2]刘玉玲.教育人类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d,2006(2).

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篇8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众多小学语文教??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文章通过对情景教学含义的分析,说明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然后指出将情景教学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情景教学 小学语文 积极作用 方式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天性,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出现开小差、交头接耳的情况,干扰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会使用强制性的手段,管制学生的行为,而这种做法严重违背小学生的天性,导致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所以,运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已经刻不容缓。

一、情景教学的含义

情景是指人们利用语言、音乐或者各种物体等道具,创设出的一种模拟场景,而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目的低引入生动形象、具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以“情”为出发点,强调情感、意志、兴趣、品质和价值观的作用,以“景”为线索,来融合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知识。

二、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作用

2.1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高效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小学语文中不仅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景教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心投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而且,借助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了解到语文的实用性,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2.2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幼小,心智尚未成熟,很难理解语文知识中的一些道理和情感,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利用情景教学方式,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融合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学习抽象的语文知识,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2.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不能正确地分辨出真、善、美与假、恶、丑,而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可以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出适宜的课堂氛围,讲解、语文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中的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式

3.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场景,让学生热情饱满的学习语文知识,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哪吒闹海》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哪吒闹海时波澜壮阔的场景,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哪吒的心理,促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哪吒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等,以加深学生对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3.2通过模仿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很喜欢模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优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采用角色扮演法,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获得语文知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蒲公英》这篇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别扮演太阳公公、小降落伞,引导小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演示小降落伞寻找降落地点的场景,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太阳公公的劝告,让学生懂得要适当听取别人的合理意见的道理,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3.3利用声音、图片设置教学情境

视觉、听觉、触觉等可以给小学生的记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声音、图片等工具,设置合适的课堂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荷花》这篇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荷花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荷花这一事物,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用音乐感染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小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来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3.4通过实践活动创设情景

素质教育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实用性,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在布置以风景为题目的作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组织春游、秋游活动,带学生去当地的公园或者郊外,让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进行创作,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总结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民间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直面现实,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逐渐为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懂得电脑、英文,能熟记广告,喜欢迪斯尼之类的卡通漫画、洋文具、爱吃洋快餐,却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知之甚少,远离了曾影响了代代优秀人物的经典文学、国粹艺术,现代的家长也认为古典文学古老无用,无视甚至丢弃了我们民族最基本的文化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将逐渐出现断层现象。据此,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我们选择了适宜我园实际的民间传统文化。

一、将传统民俗文化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闲散环节中

这些环节我们主要安排传统民间游戏。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在组织游戏时,我们注意在活动内容上要动静交替,在环节上过渡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时间,主要是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晨间活动及离园活动等,幼儿在室内玩起了“拾子” “找东南西北”“拍大麦”等游戏,户外活动时,让幼儿玩“城门几丈高”“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荷花荷花几月开”、“打宝”、“石榴花儿遍地开”等活动性强的游戏;餐前饭后幼儿玩了“翻绳”、“手影游戏”、剪纸等活动量较小、较安静的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很重要的是锻炼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得到充分地自由和发展。

二、传统民俗文化和各领域教学的有机衔接

传统民俗文化可以融合到幼儿园的各学科中,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向幼儿传授民间童谣、民间传说,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的教育,通过制作、分享传统食品,让幼儿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等,让幼儿领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健康活动中,我们结合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这样,通过民间游戏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民间游戏和各领域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向各领域渗透中,我们的策略是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该主题的综合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教育的内涵,又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1单独将传统民俗文化用于集体教学活动:探索和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我们以年段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逐一分析研究,整理出一部分适合进行集体教学的内容,并按年龄特点和领域进行分类,分析其任务、目的、玩法、规则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集体备课,设计出适合大中小班幼儿园主题教育的活动方案,由骨干教师多次尝试教学并研讨,形成园本特色的幼儿民间文化教育内容。

2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主题开展活动。部分目标、任务一致的游戏可将其作为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扩充主题教学内容。如上述的大班主题活动《正月里》,我们选择了看戏、中国节、舞龙、舞狮等,整个主题选择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年”开展,这都是过大年时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幼儿对它们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又和民间的风俗习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不同游戏的任务、目的、玩法、规则来赋予其新的价值,给传统游戏注入新的活力,与集体活动相结合,以此为载体来完成课程目标。如童谣《拉大锯》,拉大锯这个活动其实是小班的一个户外游戏,幼儿一直都比较喜欢,经过多次尝试教学,我们抓住“看大戏”这一着眼点,用“台上演的是什么戏”将拉大锯的游戏成功地过渡到地方戏的演绎,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将民间游戏和地方戏成功融合在一起。

三、区域活动中有机地融合民间传统文化

如我们在大班开设了剪纸区,先是让幼儿跟着老师学,等有了一定基础后,我们投放了一些图谱,让幼儿自己边探索边学习,最后让幼儿自己设计图样,这样由浅入深,既考虑到了幼儿发展的循序渐进,也照顾到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在益智区我们投放“翻绳”“七巧板”“找东西南北”各类棋盘。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各种民间小乐器、各种脸谱、民间表演头饰等。

四、利用幼儿技能过关活动为载体,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开展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 大学语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35-01

随着各个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也逐渐稳定,被定义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在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进入大学语文课堂,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应该从他是一把双刃剑的角度分析,他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无利的一面,应该合理应用,这样才能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及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领悟人生哲理。大学语文教学应不同于“高四”语文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创设学习情境,直观的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几种媒介集中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欲望不断增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2)有利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总会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因为如果这堂课讲得不够生动鲜活,学生很易产生厌烦情绪,觉得学习起来没意思,时间长了也可能会产生讨厌学习枯燥的大学语文情绪。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展现的情景,同时加上影音素材,这是最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的方法,最能主观能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意味深长,而通过其他感官共同作用,重现作品表达的感情和所描述的场景,使真实的现场感会使学生排除对作品的距离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

(3)有利于扩大知识来源,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可以说是学生知识唯一的来源。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老师具有诱导性的讲授来获得的知识,学习无主动性而言,被动的接收知识。以至于现在都在搞教学改革,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其实可以起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推动着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单个化教育,也是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原则,也尊重了学生的特征区别,在课堂上能根据不一样情况进行选择性、个性化学习,大大加强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了解到了获得知识的信息化途径,进入社会后更能快速习惯将来信息社会的需求。

2 多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多媒体教学手法确实能给我们老师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的帮助,能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传授要讲解的知识。但多媒体教学手法确实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使很多问题直观化、简单化,不用太多的思考就能解决问题,甚至导致老师缺失课堂的主导地位,可能使课堂变得头重脚轻,也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

(2)追赶教学进度,忽视教学质量。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里都被定义为公共基础课,但他的地位可不是那么稳固的,甚至要被压缩课时和学分,为英语等课程让道,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不仅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大学语文的授课内容很丰富精彩,原来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可为了完成工作,许多老师不得不忽视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多老师为了省事,其实比较青睐多媒体教学技术,把要讲授的知识都放在课件当中,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一目十行的阅读,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连课都不讲,直接把课件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这种赶教学进度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和高中语文教学没什么两样,又把学生带回来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完全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长期以往,大学语文课堂又可能变回枯燥无味的恶性循环。

(3)禁锢了学生自己的思想。多媒体教学技术需要提前制作课件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脱离课堂教学。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力求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思想、教学重难点都固定下来,尽可能的提前设置很多问题。可是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课堂过程也是,但老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现今,对课件好像都有一种依赖感觉,只要是自己提前准备的东西,都是轻车熟路的。整个课堂中,老师都会只字不差的讲授,就像跟着导航仪一样。试想,老师自身都不能创新,又怎能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呢。

3 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教师主动性要双管齐下。多媒体技术再好,也不能完全取代语文老师的地位,师生之间不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所以在课堂上,师生不能完全依靠显示屏来进行沟通交流。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师更要注重肢体语言与表情的使用,注重情感交流的过程,从试听方面入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观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多媒体的使用精确胜于量多。使用不等于滥用,而在于是否使用精当。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能不分时候、不分场合的使用,应适时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除了知识的交流之外,还要有感情的互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是让课堂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教师是要负责与学生进行最纯粹的情感沟通,并通过自己的修养品格感染熏陶学生,教师的这些功能是任何多媒体和技术手段都无法取代的。

参考文献

[1]孙新生.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平原大学学报,2003,20(2).

[2]杨春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J].高教论坛,2009(6):193-194.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1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胡文仲指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胡文仲,1994)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主要采用课堂文化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课堂文化教学主要由教师对与课文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为主。这也是目前英语教师普遍使用并易于操作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讲解课文的作者介绍和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子等相关的文化现象。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创设相关的文化教学情境,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的微妙。课外活动相对来说与课本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例如,借助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化教学。学生与外籍教师、留学生或其他本族语为英语的人士加强交流,邀请对相关文化专题专家给学生就某一个文化专题做讲座;充分利用现有大众传媒的力量,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通过学习英美人士讲话方式,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感受真实的英语世界,然而教学中还反映出很多问题,例如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本身语言基本功就不好,如何充分地吸收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双重成果。另外,文化现象包罗万象,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零碎而没有体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

2 英文影视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的优势

兴趣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对班上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述提到的文化教学方法中,学生对英文影视的兴趣远远高于其他的教学方式,教师如能充分科学地利用这种兴趣,定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英文影视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气变化多种多样,具有共享性、跨时空性等优点,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与记忆效率,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为直观的语言交流,同时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学生的情绪极易受到调动,模仿发音自然也事半功倍(张麟、罗胜杰,2010)。英文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生动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情况,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扩大知识面,同时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英文影视有成千上万部,教师应选择哪些影视作为文化教学的对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每一次理解都需要一个人已有知识的参与”(Anderson,1997),因此电影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的英语水平,尽量使得语言习得者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3)。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文化导入应选择的首要原则便是相关性,具体来说,所选影视与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性,即“以英语教材为轴心,以教材单元主题为内容,以教学进度为时间轴,精选与单元主题内容和文化紧密相关的电影。”(魏朝夕,2010)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都是按照每一单元侧重一个主题进行编写的,这就为文化主题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笔者认为,以英语单元主题为导向,借助影视素材,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学生很容易就会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促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

3 英文影视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的具体操作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册》为例,笔者精心挑选出十部与本册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相匹配的影片。挑选的标准为:影片主题深刻,思想健康,片中人物语言清晰、标准、流畅、可模仿性较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上映年代多为最近十年,主要是考虑到影片的时代感,更能击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为独特的是,几乎每部影片都能启发学生深刻的思考现实,感悟生活,从而在思想感情上获得熏陶,因此影片的教育意义较强。同时,这十部影片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坚决回避血腥色情、粗话脏话连篇的影片,有些影片部分情节不适宜学生观看,也已经作了相应处理。该文以第一单元为例子,具体地介绍如何结合电影素材进行文化主题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音乐,笔者选取电影Mr.Holland’s Opus《霍兰先生的乐章》。本单元电影教学设计大体分为下面三个步骤:

3.1 观看电影前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导入阶段

该影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每个时代都配有当时流行的音乐插曲。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倾听音乐,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把握美国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音乐特点。教师可以借此对美国的音乐文化作简介,例如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美国的兴起与发展历程,该历史时间段的美国中学的音乐教育情况、音乐多元化、甲壳虫乐队等。该片还提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总统,例如肯尼迪、约翰逊、麦卡锡、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关于这些总统的竞选演讲、主要成就、奇闻异事等,教师可在课前逐一讲解,这样学生对当时的政治背景就了然于心。片中也提到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越南战争、水门事件、阿姆斯特朗登月、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第一架协和超音速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另外,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留给学生当作业,分小组来完成,或者事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更具目的性。

3.2 观看影片中微观的文化现象的讲解。

观看电影至少应该达到三遍,课上时间不够,可以通过课下的英语角等活动补充完整。第一次观看应该注重影片的整体性,要求学生对电影的大体内容用英语作简单介绍,同时对一些感兴趣的或者不明白的文化现象及时记下来;第二次观看,教师应注意在一些细节的文化现象做讲解,例如肯尼迪中学的副校长Wolters对霍兰在上课时教授摇滚乐表示强烈不满,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作暂停,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学的音乐教育的主流做讲解。又如Wolters在见到该校的两名女生之后,让她们下跪,很让人费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猜测原因,然后给予相应提示,最后说出原因。通过这样具体的现象,学生可以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严格的中学管理制度略见一斑。第二次观看还要注重一些常见的、新颖的英语表达,并加以识记,例如肯尼迪学校的女校长在看到霍兰教学方面一头雾水之后,说道,“做一名教师有两项工作,为年轻的大脑传授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给这些年轻人一个指南针”。把老师比作指南针新颖奇特,这个地方可以结合汉语中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或者汉语中对教师的职责的比喻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遍留给学生当作业,自己完整地把整部电影再看一遍,加深对里面文化知识的理解。

3.3 观看影片后文化精髓的感悟

该步骤的设计主要有两大任务,即学生将接受的语言进一步地内化、吸收、应用的同时,加深对相应文化精髓的感悟,使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形式可以采取精彩片段模仿训练,使学生切身体会影片中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霍兰在讲解音乐家贝多芬学习音乐的感人事迹时,语速非常慢,语音非常清晰,经过反复播放,使学生反复操练,教师此时也要抓住机会对贝多芬的生平及相关的其他一些或感人或振奋人心的事迹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在模仿学习语音、语调等语言因素的同时,更能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另外,对感兴趣的影片,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论坛交流或撰写读后感的方式,鼓励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互通有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写出影片的故事情节来锻炼写作能力,或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例如,Lots of people say that fortune and fame determineswhether a person is successful or not.After watching this movie,doyou have any different views on success?

4 结束语

英文影视蕴含了一个英语国家和民族的鲜明的文化特色,能给学生带来经久不忘的语言与文化体验,增强对异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教师作为英文影视欣赏的引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如何有效地使各个教学环节围绕某一文化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做到一气呵成,并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nderson,Richard C.In Schoo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 edge[M].N.J.:Erlbaum,1977.

[2]Krashen S,Terrell T.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 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83.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4]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医院竞聘演讲下一篇:年度教研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