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2024-06-23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精选2篇)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在笔者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汉语知识,比如你吃了么,你喝了么,你最近好么,这样的交际用语,而不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传统古籍的传授,这样的不但使得外国人从一种肤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而且不利于他们感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越,这种更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动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知识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所创造的并整理、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大学》一书在开篇中就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美的德性,在于完善人,在于人们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以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段典籍的阐述,留学生就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高尚的目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能够赚钱的人才,能够培养人完善的人格。

2.教材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以古代经典作为教材,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学生学习经典既掌握了语言又能够吸收到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经典也有着严格的使用顺序。先是学习朱熹的《小学》,学会识字和基本的洒扫应对,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再来学《孝经》,为百善孝为先;接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于》是举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把理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示范给我们看。最后再来读史书,占为今用。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必要将这些著作当中的经典部分拿来引用,通过经典的语句的教授来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建议可以将这些书籍浓缩为一本教材。在教材方面直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经典,并按照恰当顺序编排,让学生既通过学习经典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接接触到中国文化中最精妙的部分。

3.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主要是机械式的记忆和背诵,这种方法当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大量的背诵和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理解思维,这样能够让他们独立理解,独立思想,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引经据典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可以适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予以采用,在教学中强调经典语句的背诵,特别是那些具有经典价值的语句,以加强学生的语言熟练度和学习的定力。在教师和课程方面贵精不贵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比较偏蜇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得到明确的凸显;而国外的汉语教学相对比较重视中国文化的教学,但对于语言方面的训练还是略显不足,文化课花样繁多,但课程设置还是显得比较凌乱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在课程上,应该以经典文化课程为核心,选择中英文加注拼音版本作为课本,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以及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主次课程,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pbl教学方法运用在经典文化教学当中。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典籍使用的一些认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当中,认识到单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汉语的教学,每一种语言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采用机械记忆法来背诵单词学不好英语一样,留学生要学好汉语,也必须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修身明德正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价值,很大士大夫阶层坚守信仰,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人所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是其具备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经典古籍的经典语句为教材,进行对外汉语的教授。

要学习汉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对外汉语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进行背诵,背诵不是机械性的背诵,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念你喜欢吃什么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难度没什么差别。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经典的句子,不求他们认识理解句子里所(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7页)有的字词,但求熟练地朗读直至背诵。这一过程就是逐渐帮助他们培养汉语语感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情境需要表达的时候,背熟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那些经典的典籍,典籍的选用也是一个问题,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那些和西方文化价值相同的典籍,比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要对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是对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我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样产生文化上的共识,也会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言如歌般的魅力。

三、发展和展望

中国传统经典作为文本是代表中国最核心、最精粹的文化都保存在历朝历代的经典中。它们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至今仍显示出夺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修养、性格和智慧的宝贵结晶。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研读中国传统经典。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文化教学作为核心,要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比如,应该向学生讲解儒家的个人抱负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他们中国文化追求个人品格的完善,注重个人的修养,追求一个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这个境界是中国的士人一直追求的圣贤境界,还可以举例说明,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他以儒家文化不断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是让逐利的人们内心得以休憩的重要元素。

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不断增设,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开始逐渐改变教学方法,立足于传统文化教学,也经典著作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大势所趋,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的语言推广机构也是把传播本国文化,促进与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作为主要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去解决。比如说教师培训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我们选的古籍不能体现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观,还有学生总会产生误解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本着中国传统文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篇2

21世纪的世界, 是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协调的世界, 人类历史上,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和平时期像今天的世界如此纷繁、如此复杂,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组织, 都在全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力量, 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热闹,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 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呢?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了30年, 无疑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就像一个人, 如果只是有钱有势力, 还不能赢得尊敬和热爱, 只是有钱而没有文化, 会被视为暴发户, 同样, 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经济的硬实力, 而没有精神文化的软实力, 也绝不可能具有长久的魅力和力量, 所以中国在向世界展现我们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同时, 切莫忘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 当看到许多来自于遥远国度的外国学生痴迷于中国的书法、绘画、饮食, 感动于中华文化孝老爱亲的美德, 听到他们发自内心地说出“你们的文化真精彩!”时, 那种喜悦真正是由衷而深刻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开宗明义, 第一句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 各族人民自强不息,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 文化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一个对外教育工作者, 尊重并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并积极向留学生展现和传扬, 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

二、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30年的留学生教育, 已由早期的简单单纯的汉语语言教学, 发展到现今学科众多 (文、理、经、法、医等) 、学位层次多 (本科生、硕士、博士、硕博连读) 、体系完备的学历学位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留学生主体看, 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 已由当初单纯的日本、韩国学生为主, 发展到现今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蒙古、朝鲜、阿尔及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刚果以及广大的东欧国家和广大的非洲地区学生为主要生源, 国别数已达到87个, 在这么多国家的青年中立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根, 用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引住他们的魂, 做好这件事情,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树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传扬中华文化

笔者教过许多俄罗斯学生, 他们无一不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吃苦精神由衷敬佩。曾经有一位俄罗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 刚开始学习时很不努力, 敷衍了事, 大二暑假, 他应邀给一位来自俄远东地区的厂长当翻译, 随同那位厂长去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参观并洽谈生意, 回学校后他对老师说“中国的工人太厉害了, 什么都能做, 而且做得非常好”, 从那以后, 他在学习态度上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有了飞速的进步, 我马上抓住这样一个机会, 向留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多么宝贵, 表现在中国的俗语中, 自古以来就有“不怕贫, 就怕勤”, “锄头响, 庄稼长”, “土地无偏心, 专爱勤快人”, “阳春三月不做工, 十冬腊月喝北风”等等勉励人们勤劳耕作的话语。我们还有流传千年关于勤学苦读的典故:晋代车胤少时家贫, 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的孙康, 因家境贫寒, 冬天常映雪读书;还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 这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典故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 其中必有其繁衍壮大的生命密码, 我认为勤劳刻苦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基本的优良传统。我教过一位美国学生, 2008年金融危机后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他向别国学生夸耀自己家里以前同时使用五台冰箱, 生活极尽享受。我们知道, 今日的美国和昔日生活优裕的欧洲国家, 许多家庭因金融危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 有的家庭一贫如洗, 还有很多的负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俭朴的民族, 我们世世代代信奉和遵行勤俭持家、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到无时想有时”, “丰年莫忘歉年苦, 饱时莫忘饥时难”, 都是在教育人们要计划着生活, 这和西方国家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次金融海啸, 在美国的许多华人家庭都没有遭受重创, 两种消费观念, 孰优孰劣, 自不待言。从另一个角度说,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们的过度消费会给地球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灾难, 现在大自然已经开始向我们报复了。2012年世界各地洪水肆虐, 极端天气频发, 这些都在警示世人, 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21世纪, 人类必须抛弃以前所追求的奢华无度的生活, 奉行俭朴节约、细水长流式的生活理念,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 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具有科学精神, 我们有责任向全世界传扬这一宝贵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学生

笔者在讲解“岁寒知松柏, 日久见人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等这样富有生活哲理或有做人的道德规范俗语时, 留学生常难掩对它们的喜爱, 提出希望老师再多介绍一些这样的好语句, 可见优秀的思想、观念, 其魅力是可以穿越国度和人种, 其价值为全人类所认同。

但在另一面, 一些国人一看就理解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等, 留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不容易, 像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的学生读完这样的小故事时, 他们完全理解不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每次都是在老师一点点地解释引导下才能理解到这些成语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和启示, 这就是不同文化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并最终逾越这样的困难。

五、辩证地看待中外传统文化

我们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这并不是说, 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奉行一国独大、唯我独尊的姿态。世界各国文化中, 都可能有它各自优秀的部分, 对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兼收并蓄,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多次阐述的那样——国人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他提出世界各国应“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意指我们既要充分地认同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 也要肯定和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

无庸讳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糟粕, 例如表现在俗语当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砂锅捣蒜, 一槌子买卖;无利不起早, 有奶便是娘”等等, 这些与现代社会、现代公民道德格格不入的腐朽落后元素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我们应该把它扫到历史的垃圾堆去。所以, 辩证理性地看待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20世纪90年代, 西方文化思潮强势入侵, 现在时光已运行到21世纪, 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时候了, 我们深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深信这棵千年古树强大的生命力, 它一定会在世界各国学子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的。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马叔骏《俗语》2000年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孙文鹏《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一期

[3].陈戌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4].于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史亚非徐亲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大庆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上一篇:絮用纤维制品分析下一篇:约旦电信市场分析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