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汉语(通用9篇)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 篇1
大连微笑汉语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微笑汉语学校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系列分享(四)
中国传统节日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大连微笑汉语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作品出自:微笑汉语中国十大优秀汉语培训学校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 篇2
21世纪的世界, 是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协调的世界, 人类历史上,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和平时期像今天的世界如此纷繁、如此复杂,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组织, 都在全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力量, 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热闹,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 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呢?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了30年, 无疑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就像一个人, 如果只是有钱有势力, 还不能赢得尊敬和热爱, 只是有钱而没有文化, 会被视为暴发户, 同样, 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经济的硬实力, 而没有精神文化的软实力, 也绝不可能具有长久的魅力和力量, 所以中国在向世界展现我们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同时, 切莫忘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 当看到许多来自于遥远国度的外国学生痴迷于中国的书法、绘画、饮食, 感动于中华文化孝老爱亲的美德, 听到他们发自内心地说出“你们的文化真精彩!”时, 那种喜悦真正是由衷而深刻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开宗明义, 第一句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 各族人民自强不息,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 文化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一个对外教育工作者, 尊重并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并积极向留学生展现和传扬, 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
二、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30年的留学生教育, 已由早期的简单单纯的汉语语言教学, 发展到现今学科众多 (文、理、经、法、医等) 、学位层次多 (本科生、硕士、博士、硕博连读) 、体系完备的学历学位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留学生主体看, 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 已由当初单纯的日本、韩国学生为主, 发展到现今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蒙古、朝鲜、阿尔及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刚果以及广大的东欧国家和广大的非洲地区学生为主要生源, 国别数已达到87个, 在这么多国家的青年中立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根, 用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引住他们的魂, 做好这件事情,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树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传扬中华文化
笔者教过许多俄罗斯学生, 他们无一不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吃苦精神由衷敬佩。曾经有一位俄罗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 刚开始学习时很不努力, 敷衍了事, 大二暑假, 他应邀给一位来自俄远东地区的厂长当翻译, 随同那位厂长去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参观并洽谈生意, 回学校后他对老师说“中国的工人太厉害了, 什么都能做, 而且做得非常好”, 从那以后, 他在学习态度上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有了飞速的进步, 我马上抓住这样一个机会, 向留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多么宝贵, 表现在中国的俗语中, 自古以来就有“不怕贫, 就怕勤”, “锄头响, 庄稼长”, “土地无偏心, 专爱勤快人”, “阳春三月不做工, 十冬腊月喝北风”等等勉励人们勤劳耕作的话语。我们还有流传千年关于勤学苦读的典故:晋代车胤少时家贫, 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的孙康, 因家境贫寒, 冬天常映雪读书;还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 这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典故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 其中必有其繁衍壮大的生命密码, 我认为勤劳刻苦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基本的优良传统。我教过一位美国学生, 2008年金融危机后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他向别国学生夸耀自己家里以前同时使用五台冰箱, 生活极尽享受。我们知道, 今日的美国和昔日生活优裕的欧洲国家, 许多家庭因金融危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 有的家庭一贫如洗, 还有很多的负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俭朴的民族, 我们世世代代信奉和遵行勤俭持家、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到无时想有时”, “丰年莫忘歉年苦, 饱时莫忘饥时难”, 都是在教育人们要计划着生活, 这和西方国家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次金融海啸, 在美国的许多华人家庭都没有遭受重创, 两种消费观念, 孰优孰劣, 自不待言。从另一个角度说,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们的过度消费会给地球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灾难, 现在大自然已经开始向我们报复了。2012年世界各地洪水肆虐, 极端天气频发, 这些都在警示世人, 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21世纪, 人类必须抛弃以前所追求的奢华无度的生活, 奉行俭朴节约、细水长流式的生活理念,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 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具有科学精神, 我们有责任向全世界传扬这一宝贵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学生
笔者在讲解“岁寒知松柏, 日久见人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等这样富有生活哲理或有做人的道德规范俗语时, 留学生常难掩对它们的喜爱, 提出希望老师再多介绍一些这样的好语句, 可见优秀的思想、观念, 其魅力是可以穿越国度和人种, 其价值为全人类所认同。
但在另一面, 一些国人一看就理解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等, 留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不容易, 像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的学生读完这样的小故事时, 他们完全理解不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每次都是在老师一点点地解释引导下才能理解到这些成语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和启示, 这就是不同文化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并最终逾越这样的困难。
五、辩证地看待中外传统文化
我们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这并不是说, 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奉行一国独大、唯我独尊的姿态。世界各国文化中, 都可能有它各自优秀的部分, 对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兼收并蓄,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多次阐述的那样——国人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他提出世界各国应“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意指我们既要充分地认同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 也要肯定和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
无庸讳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糟粕, 例如表现在俗语当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砂锅捣蒜, 一槌子买卖;无利不起早, 有奶便是娘”等等, 这些与现代社会、现代公民道德格格不入的腐朽落后元素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我们应该把它扫到历史的垃圾堆去。所以, 辩证理性地看待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20世纪90年代, 西方文化思潮强势入侵, 现在时光已运行到21世纪, 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时候了, 我们深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深信这棵千年古树强大的生命力, 它一定会在世界各国学子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的。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马叔骏《俗语》2000年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孙文鹏《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一期
[3].陈戌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4].于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史亚非徐亲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大庆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 篇3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因而,语言的教学不能孤立开文化教学单独进行,相反,好的对外汉语教师一定会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以下是我对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在中国,早在《易经》、《尚书》中,就出现了“文”字,《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尚书.舜典》在解释“文明”一词时注疏说:“经纬天地曰文”。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文化的起源》中说:“文化,从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说,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在泰勒之后,中外学者仍旧在试图为文化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截止1952年国际上认可的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0种。总之,文化一词历经长期的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定义,但是总的来说,古代和当代的学者都要么倾向于说广义上的文化,要么倾向于说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又称为“大文化”,它包括了众多领域,如认知领域,包括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规范化的文化,如道德、法律、信仰等;艺术领域,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社会领域,如组织、制度、风俗习惯等;器用科学领域,如生产工具、日用器皿等。总之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和广义的文化相对的就是狭义的文化,它不包括物质创造及其成果,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因而又称作“小文化”。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里面的文化就是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不仅指汉文化,还包括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文化,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嵌入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将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与汉语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这是一个早已达成的共识。所以,对留学生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或教学的问题就是一种第二文化的教学问题。到目前为止,对外汉语学者公认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先后经历了“混合期”、“淡化期”、和“化合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有也必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把两者分开,那语言就成了一个外壳。语音、词汇、语法只能提供语言理论和课题信息,没有语言内部的文化含义,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内在的信息就很难形成,哪怕语言的使用很准确,也不一定能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甚至闹出很多笑话。
三、中国传统文化嵌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把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都统统教授给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想把中国的旅游景点、典型人物、重要城市、人文艺术、各地美食、节日代表等都想介绍给留学生,那么,个人修为不说,但是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很难做到。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旅游景点成千上万,典型人物又有政治家,思想家,作家,演员,运动员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城市可以从其经济发展程度或地理方位等方面来划分,人文艺术又有刺绣,京剧,陶瓷,丝绸,书法,美术,杂技等不同种类,代表性强的节日繁多,美食的种类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明确哪些文化内容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而且是外国人首先得了解和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应是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介绍的重点。就文化嵌入方法而言,留学生的语言水平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作不同的设计。就通常情况而言,在留学生汉语语言较低,汉文化比较欠缺的阶段教师应该先注重排除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障碍,不要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嵌入;在学生有了较好的语言基础之后,对外汉语教师就应该注重加强留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设计的是专门的一堂文化课,教师则应该注意深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之后,具体内容就看教师的安排了。比如说,如果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准备教学的内容有中医、灯笼、京剧、四大名著、中国服饰、风筝、筷子、剪纸、中国结、舞狮,中国象棋,中国功夫,太极拳等。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从难度进行区分,再看看学生的汉语言基础更适合学习哪一个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弥足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尽管“教无定法”,但是只要对外汉语教师熟知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义涛. 中国文化英语80主题.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0.2
[2]陆扬,王毅. 文化研究导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3]周思源.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
对外汉语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探讨 篇4
转载
随着近年来华学习、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急剧增加,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其主要体现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上。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一种可能与自己母语完全不同的汉语言,但是无论语言如何多样性,都是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习俗、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体现,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就必然会联系到文化的教授。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语言学家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作此研究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在教学第一线的汉语教师也关注和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教授汉语言知识和讲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
一、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底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
虽然“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aylor)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合体;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既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是汉民族的主流文化,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则是指外国人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因素教学(周思源)。正因为汉语言知识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授语言知识时就不可能孤立其中一项,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汉语言知识或文化,否则要么留学生感觉到语言学习枯燥无味,要么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在交际时难以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引起更多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丁迪蒙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把语言知识所蕴涵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或潜移默化或直接教授给学生,帮助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起源和精髓,使他们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灵活运用言语技巧,顺利渡过“文化休克期”。
周思源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包含两部分: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前者为汉语教学内容,后者为文化教学内容。丁迪蒙也认为文化教学主要是对于目的语理解和运用密切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和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教授时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那么,先要了解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哪些体现。
1.语音
从语音上看,喜欢讲究两音间的对称、和谐、节奏、连贯和响亮明快的乐感,如“桃之夭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成语、诗词、对联等的对称和押韵,“此起彼伏”,“三心二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蹄鸟”,“红日当头,春风扑面;福星照户,喜气盈门”
2.汉字构字
从汉字构字和意义上看,的方块汉字是对称的,让人有一种四平八稳、平衡和协调的感觉但不失呆板,平中见动。楷书、篆书和隶书的写法是这样,就连线条优美,风格飘逸洒脱行书和草书也一样遵循了对称平稳,强调重心的原则;中国书画作品在篇章布局上亦然。中国是表意汉字,它们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变迁。如农业和畜牧业在中国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如“牛”字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45个,“马”字旁有94个;古时“钱”是用金属做的,所以有金字旁,如果留学生学习繁体字那就更清楚了。
3.词汇
从词汇上看,有反映过去男尊女卑观念的,比如“妻子”的别称“内人”、“贱内”、“女客”等;很多外来词汇反映中国人文化包容性强的特点,“沙发”、“马杀鸡”(massage)等。
4.审美标准
从中国的房屋设计、园林公园的建筑格局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喜好和谐、天人合一大融合的集中表现,同时反映出中国人的友善热情处事态度和内敛的秉性。这些是留学生在明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才可能掌握有规律性的语言知识。
5.背景文化
从背景文化上看,背景文化是受说话人或作者所处的时代、教育、年龄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体现,还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技、哲学等,如中国名著里的语料的成语、谚语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等文化背景的体现,“它们是独立完整、系统的构成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庞大群落。(周思源)”对外汉语的教学只教授语言知识,留学生死记硬背,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在学习和使用那些成语、谚语时不但不能理解其深层涵义甚至会引起误会。如电影《刮痧》里美国人心目中“孙悟空”的形象就好斗,好管闲事,以至于歪曲到暴力和邪恶的人物代表。生活里中国人常使用谚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香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在中国人与中国人只需要说上半句就明白了,外国人则是云里雾里的。教师只有把成语、俗语或谚语出处来历或典故简单描述一遍,再把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的母语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他们才可能恍然大悟。
6.语用知识
从文化在语用知识上看,留学生只有先理解语料中背景或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根据功能和语境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因此留学生要掌握中国常用的、特有的语用文化。1)称谓用语。虽然家族家谱里的关系很复杂,但是光从字面上就能掌握很多信息。如女性都有“女”字旁:妈、姐、妹、嫂、媳妇、姑、姨,“夫”是某某的丈夫:姐夫、妹夫。与英语不同,中国人的姓置于名前,妇女结婚了也
不随夫姓。另外尊称和敬称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你”和“您”的区别,“你多少岁了?”和“您高寿了?”的区别,“你姓什么?”和“您贵姓”的区别。2)打招呼用语。中国人与熟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热情关心他人的表现,虽然留学生觉得隐私被侵犯了,但了解中国古时候的房屋结构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他们就能理解了。中国喜欢送客,一边送一边聊,不知不觉就送了很远,这也是中国热情好客的表现。3)禁忌语用。中国人在喜庆的时候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做不吉利的事;不在老人面前说“死”“病”之类的话;数字“4”和其他与不吉利相关谐音字词的使用;不送“伞”做礼物,不分“梨”等。4)谦词语用。中国人对他人的赞美总是不正面承认,喜欢偏低自己抬高别人,如“您的到来真是让鄙人的寒舍蓬荜生辉啊”,“哪里哪里,你的字比我的好”等。5)非语言信息。这里主要指常用的肢体语言和各种面部表情。中国人握手可能被视为“政客式”的握手方式,即一手握着他人的手,一手搭着他人的肩并且握很长时间以示亲密友好。还有各种手势和头部动作的使用都是很有讲究的,它们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同样传递了不同的、丰富的信息。
二、留学生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它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到某一段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它既离不开物质基础,也离不开政治大环境。现在各种文艺作品里都在反映稳定的、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和一些社会问题,这和某些留学生所了解到的仅限于“文化大革命时代”、“中山装时代”有极大的偏差。这需要教师对留学生讲解中国的历史、国情和国策。教师必须让留学生知道语料中所表述的内容可能是历史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历史阶段来说,它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不能代表整体,所以需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发展和变化及其规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语料或作专题讲座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与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及正面形象的事物,如住房建筑的变化所引起邻里间的社会关系变化,人们对服饰审美变化,城市建设和人们的观念等。还要注意有的文化现象与世界文化接轨,形成文化趋同,比如词汇系统开放,交际的表达变化,可以在正式场合上听到初次见面时打招呼使用“你好”或“认识你很高兴”等;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婚姻观等也渐渐产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地域广阔,留学生不仅选择中国大城市,也在小城市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衣着、节日、地方语言也不同,如“方言岛——成片方言区域中存在着一个讲不同方言的人口居住地”(苏新春)。虽然这些语言文化属于地方性的,但也形成了强势影响,尤其是香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影视歌作品大量流行开来,如“的士”、“巴士”、“埋单”、“冲凉”等,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只有教师要把主流文化和本地区的文化特点结合起来,才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不会脱节。另外,网络语言的出现,尽管不是规范的官方语言但其影响也不能忽视。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和交际用语,使教材内容得到丰富,与时代接轨。
2.注重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留学生来华的学习的目的不一,国籍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能划统一对待留学生。有的属于亚洲或汉语文化圈,很容易接受教授的内容,而其他文化圈就不一定能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如遇到节假日要换休息日;中国人拒绝主人送行时常用手往外扇表示“不用送了”或翘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希腊人则都认为叫他“滚蛋”;中国人用“点头”表“同意”,尼泊尔人则用摇头表示。如果在和留学生教学或交际前不了解留学生本国的文化,不做“一对一的文化差异比较”(周思源),就很难得到留学生的文化理解或认同。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出与母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差异,让留学生有概括性的认识,再今后学习时逐步加深印象并在交际时准确运用。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教态、用词和情绪的表达,这些无声的语言可能会影响教师人格魅力。
3.注意文化依附性矛盾问题
文化的依附性矛盾是在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时而进行文化选择时和留学生因学习内容为汉语言文化而进行选择是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周思源)。实际与留学生交往时教师处于这种矛盾之中,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冒犯留学生,迁就留学生的文化和习惯,就学习他们的习俗,教师自身行为和习惯已经没有中国式的特点了,这样留学生不但没法从老师那儿学习到地道的中国文化,还导致他们同别的中国人交际时闹笑话。教师需要在了解留学生的本国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入乡随俗,融入中国文化而不要强制他们接受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比如印度教的人不吃猪肉,就不要总是介绍与猪肉的菜肴;留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是他们母语国社会的表现,教师不能以一个留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建议教师鼓励留学生间“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吸取学习方式和文化(科泰齐和金Cortazzi,&Jin,1996)。
4.注意教授课程的内容设置
首先教授中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和历史发展,然后分类介绍;教授语言知识时还要把各类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再则国内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也日渐多起来,教师选用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取长补短,搜集一些适合本校留学生特点的内容作专题讲座,在视听说课里把大容量的文化知识直观的、动态的表现出来,让留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教师还要利用汉语母语国环境,让留学生多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练习语言技巧。初级阶段文化课留学生需要知道语言知识、语料基本的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到了高级阶段,留学生需要有各种文化知识和背景的储备,对语言材料有更深的理解。刚刚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开设书写课,然后过渡到中国书画课;学习了中国京剧的理论知识后再学习实践课。教师根据留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可开设多种文化课供留学生选择。开设必修或正式的文化课注意要有助于其他汉语课程学习,也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想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知识,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实际,有条件的还要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 篇5
报名参加2013对外汉语资格证考试出国做老师!横跨亚欧的世界古国也需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热 埃及学者称阿拉伯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孙子文化
开罗5月29日 电 开罗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希夏姆·马里基对记者介绍说,阿拉伯语《孙子兵法》已有三种版本,分别从法文、英文和中文翻译过来的,对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研究传播和应用孙子智慧与谋略很有意义。
希夏姆透露,非洲国家对《孙子兵法》最关心的是军人,埃及军队许多军官研读过《孙子兵法》,认为孙子的军事谋略思想对埃及军队很有帮助,对现代化战争仍有指导作用。但他们读的不是阿拉伯母语,大都是英语,他们非常需要母语《孙子兵法》。埃及最高军队领导学院曾两次邀请希夏姆讲授《孙子兵法》,他们最欢迎的也是用母语讲授《孙子兵法》。
这所军事院校不仅面向埃及,而且面向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军队,有1000多名中高级军官。有一位企业家买了希夏姆翻译的100本阿拉伯语《孙子兵法》,赠送给这所军事院校,学员们争相阅读,爱不释手。希夏姆说。
汉语热 埃及尼罗河电视台开播汉语教学节目
新华网开罗 电 埃及尼罗河电视台汉语教学节目首播仪式近日晚在开罗举行。埃及首套中国汉语教育节目开始通过尼罗河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向中东地区播送。
埃及新闻部长萨拉赫·阿卜杜勒·马克苏德在汉语教学节目首播仪式上致辞说,埃及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也是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扩大文化交流是两国重要的合作内容之一,汉语教学节目的开播就是双边文化交流的最新成果。他说,语言是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希望埃及同中国在新闻、文化和经贸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也希望更多的中国游客到埃及旅游。
据介绍,这套汉语教学节目时长半个小时,其中20分钟为汉语教学,10分钟介绍中国文化。埃及目前约有5万至10万户家庭能够收看这套通过卫星电视频道播送的汉语教学节目。在中东地区国家收看的家庭预计将高达100万至200万个。
汉语热 报名参加2013对外汉语资格证考试出国做老师前景好!
面对埃及政府对学习中文如此的支持,我们是否应该有所行动了呢!而儒森汉语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权威机构,推出的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帮助了很多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行业的人跨过了语言和文化的门槛,成功实现了出国教汉语的梦想!
儒森汉语的培养模式主要结合其多年的在中文培训及对外汉语教师培训领域累积的教学经验及众多的外国学生数据资源,为准备出国、移民或者留学的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行业的人提供一个国际化氛围的交流平台,使学员系统的学习与老外沟通的交际技巧!让学员能尽善尽美向老外展示中国的璀璨文化!
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探析 篇6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8)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 篇7
中国从实施对外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 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来中国发展, 而汉语作为中国的语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独具魅力, 中国文化也像汉语一样深深吸引着外国朋友。因此, 利用对外汉语教学来融入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开阔外国留学生的视野, 而且能够增强其汉语语感, 提高其言语运用的层次。
但是,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国留学生普遍表示很难理解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一知半解又导致他们汉语学习的低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效率, 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了一种文化, 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同时, 文化又包含有语言, 依赖于语言,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由此看来, 语言和文化是互为促进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 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所以说, 我们学习语言, 就要相应的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 我们研究对外汉语, 就不能不提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 要研究对外汉语, 教授对外汉语, 就必须要提到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何影响呢?
首先, 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了解中国人的心理, 在学习汉语时通过对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的认知可以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学习中的用词习惯、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更利于他们深层学习汉语。
其次,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可以使得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学习对外汉语的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对汉语不熟知, 对中国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如果我们在汉语的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便可以使得这些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的传统,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扬光大, 这样反过来又会刺激对外汉语教学, 使对外汉语教学更好的发展。
三、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呢?
1、教学过程中随机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语言体系, 培养他们使用汉语的能力,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进行语言的教学, 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寻找机会在讲解语言的同时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让他们通过文化背景来了解所学语言知识, 通过文化加深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说汉字“信”的教学。“信”最常用的意思就是信用, 信誉, 诚信, 这是个会意字, 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个言, 意思是一个人说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在我们中国, 言必信, 行必果, 人只要说出来, 就要遵守, 就要做到。所以人言为信, 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就是信用, 就是诚信。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记住了“信”的含义, 还了解了中国文化:说到就要做到, 要言而有信。
2、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文化素质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渗透, 因为我们的对外汉语课是通过对外汉语教师来进行的,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上中国文化的渗透程度。所以我们要想将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 就必须建设具有较高中国文化素养的汉语教师队伍, 培养“学贯中西”的优秀教师, 使教师学习更多的语言、文学、历史知识, 有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对于我们汉语教师而言, 除了要大量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 还应该阅读优秀的各国著作, 这样才能具备广博的双语文化知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和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 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熟练地掌握语言技能。汉语教师在传授中国文化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保持甚至提升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修养。这样一来, 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才会有传统的中国文化, 才能将中国文化更好的消化、吸收。
四、结语
各国的语言是不同的, 文化也是不同的, 要想锻炼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内容, 才能使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 使他们更懂得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行为心理, 才能弘扬和宣传中国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宋玉霞.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赵贤州.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刍议──关于教学导向与教学原则[J].汉语学习.1994年01期.
浅谈汉语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篇8
关键词:汉字;语言;传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7-01
一、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汉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下面先来谈谈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文字创造之前,人们主要使用有声语言,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声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焦急交际的需要,因此便产生了记录语言的字。世界上几个古老的国家使用原始图画进行交际,在古埃及的前王朝时代,人们通常使用图画文字。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常用鸟兽花草等图案绘制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而这为后来汉字的起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图画文字逐渐退出人们的交际舞台,于是大量的象形文字产生了。
汉字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交流,人们开始进行思考,这使得最初的形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人们的观察不到位, 描写技术也粗糙, 但经过长期的训练也能把物体画得很逼真。所以保存在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中的比较古老的象形字, 它们的形体与原始图画没有多大的区别。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历史悠久绵长,也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国的汉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虽不是最初的汉字但已经相当成熟了。至今还未发现早于甲骨文的汉字,但从距今六千多年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汉字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系统。我们能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对古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二、思维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含义。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二)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中国人的思维有较强的我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视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准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混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和整体性来把握事物。
三、汉字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关系
(一)中国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体现。
1.整体思维和汉字的造字方法。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根本的特征。中国人的思维变迁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展示。第一是象形字阶段,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观物取象”,但观物取象决非一味地机械模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综合概括了。从图画式的文字过渡到象形字的产生,概括性的象征取代了图画式的描绘,简洁的线条取代了投影式的块面结构。象形字是人类思维进化的接结晶产物,也代表着真正文字的出现。第二是象意字阶段,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综合取象”,主要是以获得对抽象事物表达的能力抽象事物,即“意”之物,它无形可象,必须综合与之相关的事物,才能近似地或朦胧地造字表现。第三是形声字阶段,有了形声字中国人的思维便突破了取象的单一性,进入到一个更高层的境界。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既“取象”又“取声”形声字和语言中的词有两种联系,分别是语音联系和语义联系,而形声字的特点和整体功能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特点正相符合,所以形声字的发展逐渐壮大,并在汉字体系中占了绝大部分。
2.直观思维和汉字构字形态。
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方式是直观。这一思维特征在汉字的构形形态上也有明显体现。
直观思维既体现在表静态事物的字形上,又表现在表动作行为的字形上。古代的人们思维仍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直观是他们认识事物最直接的方法。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字的象形性逐渐弱化,但是构形依然采用感性直观的模式。这种汉字构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意象思维。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与中国人的直观思维是相互关联的。中国人在自己思维习惯的影响下选择了汉字,同时,汉字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学习。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汉语汉字就是中国的典型代表。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关系密切 ,通过汉语汉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学习西方国家发达社会的位置,现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最后,作为翻译人员,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光荣使命,我们只有自己真正了解了本国的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 篇9
文章提交者:rawkohu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古代,一直是日本向中国学东西。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几乎一直都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学习、引进日本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经济制度上长处;比如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中国人的赴日留学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成为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来源、成为中国反封建反民族压迫事业(即反清革命)的中流砥柱。客观上日本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进行现代化事业的人才(在历史学上从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属于中国的“现代”时期、解放后的历史时期称作“当代”),当然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人在解放后的建设事业中也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象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即青年时期)都在日本读中专、大专和本科。第一篇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就是李大钊把日本人翻译得到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再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鲁迅所翻译的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鲁迅把东南欧文学作品的日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而且鲁迅有众多的日本友人、日本同志(比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内山完造)。
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下面我列出一些来
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 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 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 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E:、二重奏
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
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 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J:、机关、机关枪、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督、基督教、基质、基准、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加农炮、假定、假分数、假名假想敌、尖兵、尖端、坚持、检波器、简单见习、间接、间歇泉、间歇热、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交感神经、交换、交通、交响乐、脚本、脚光、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酵素、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巨星、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觉书、军部、军国主义、军籍、军需品
K:、看护妇、看守、科目、科学、可决、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坑木、会计、扩散
L:、浪人、劳动、劳动者、劳动组合、劳作、累减、类型、冷藏、冷藏车、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量子、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海、、领空、领土、流感、流体、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理学、论坛、论战、落选
M:、码、麦酒、脉动、漫笔、漫画、漫谈、盲从、媒质、美感、美化、美术、免许、民法、民主、敏感、明确、明细表、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N:、内服、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动、能力、能率、农作物、暖流
O:、偶然、P:、派遣、派出所,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电盘、配给、批评、平假名、平面、评价、坪
Q:、旗手、骑士、企业、气分、气密、气体、气质、气船、气笛、牵引车、铅笔、前提、前卫、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教徒、清算、情报、驱逐舰、取缔、取消、权威、权限、权益、权利
R:、人格 人力车、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溶体、肉弹、入场券、入超、入口
S:、商法、商业、上水道、少将、少尉、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命线、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时计、时间、时事、时效、实感、实绩、实权、实业、使徒、世纪、世界观、市场、市长、事变、事态、事务员、手工业、手榴弹、手续、受难、输出、输入、水成岩、水密、水素、水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税、所有权、索引
T:、他律、塌塌米、台、台车、太阳灯、探海灯、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誊写版、体操、体育、天鹅绒、天主、条件、铁血、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退化、退役
W: 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味之素、胃溃疡、尉官、温床、温度、温室、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阶级、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
X:喜剧、系列、系数、系统、细胞、下水道、纤维、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拴、消极、小夜曲、小型、校训、效果、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猩红热、刑法、形而上学、性能、序幕、宣传、宣战、选举、旋盘、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虫、训话、训令、讯问
Y:压延、雅乐、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燕尾服、羊羹、阴极、业务、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决、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匠、意识、意义、意译、阴极、音程、银行、银幕、引渡、印鉴、印象营养、影象、优生学、游离、游弋、右翼、语源学、预备役、预后、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愿意、原则、原子、原罪、原作、远足、运动、运动场、运转手
Z:杂志、展览会、战线、哲学、真空管、阵容、政策、政党、支部、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止扬、纸型、指标、指导、指数、制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株式会社、烛光、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转炉、资本、资本家、资料、紫外线、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领、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坐药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07-04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06-17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05-17
中国传统文化05-09
中国传统孝文化07-21
中国传统法文化05-1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05-12
中国传统戏剧文化07-02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08-19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