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精选12篇)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1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文化”一词, 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周易》中:“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的“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也提到了“文化”一词。此后, 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文化”这个词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使用频率逐渐增多, 大致沿用着“以文教化”的意思。当今, “文化”已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即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淀, 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有赖于文化的支撑。
文化传播也即文化扩散, 是将一个社会的思想理念、技能经验和文明创造传播到另一个社会, 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的过程。
人类的发展, 历史的沿袭, 文明的传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间相互不断地吸收、借鉴。不同民族为了自身的延续和发展, 一定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去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史, 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正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
笔者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传播。
1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在贸易、投资、金融、教育、体育等方面与国际的“接轨”不断增加, 因之, 学习汉语的风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留学中国也成为许多外国学生的选择。除了语言的训练, 文化的传播亦是对外教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张德鑫先生所言:“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结合文化的渗透, 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 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途径。
1.1 以汉字为本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世界上曾有四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圣体字、玛雅文字, 后三种文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唯有汉字虽历尽五千年沧桑, 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的音、形、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 小小的方块字折射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积淀了古代的文化现象和不同时代的文化内容。
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 多数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易辨认、不易记忆、不易书写, 汉语之难, 难在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如将汉字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授课, 使汉字知识与文化内涵自然、有机地融合, 即可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如:结合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面貌来讲授“男”、“女”两字字形, “女”字字形, 甲骨文是一跪坐的人形, 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安然、闲适;“男”字字形, 甲骨文则是上“田”下”“力”, 在农业社会中, 男子多“用力于田”, 而女子主要是以室内劳动为主。而“妇”字从“女”、从“帚”, 封建社会的劳动分工, 在字形上表现得多么清晰。
1.2 以词汇为依托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有庞大的词汇系统, 词汇语义丰富、深刻, 融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理念,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 汉语词汇能够直接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沿革和文化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指出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 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因此, 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就不仅要了解词汇的具体指称意义, 更应着重理解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留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 对词汇望文生义而发生误会的现象比比皆是, 造成这一结果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该词的文化涵义, 没有真正懂得其意思, 也就影响了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进行交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那些文化涵义较为深刻的词汇的讲解。而汉语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常与中国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关, 如“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望梅止渴”等等, 这些词汇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如果结合历史典故讲解其文化含义, 即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便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词汇。
在汉语中还有大量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 如中国人常用“红眼病”来表达某人强烈的嫉妒心, “羊肠小道”则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狭窄曲折又险峻的山间小路, 又如“拦路虎”比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因“虎”在汉语文化中占据着百兽之王的地位, 故用其来比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的“龙”、“凤”在汉语中都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2 对外汉语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传播, 不仅要贯彻在课堂教学上, 还应该融汇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 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 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生硬, 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 碰到中国各种节日时,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 都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还可通过与留学生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的比较, 了解其文化差异, 从而加深印象。
旅游活动也是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 旅游活动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旅游不仅使留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 更使其体验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 学生在北京游览了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壮丽的天坛、雄伟的天安门等等, 当留学生看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读到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的汉字, 都在潜移默化地体会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 实际上就是活生生地读到了一段中国的历史, 他们在这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营养, 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情感, 可谓是一种“文化之旅”。
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举办的联欢会等文化体验活动, 以及与留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 还可以通过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美食节”、“运动会”、“中国文化技能比赛”等等, 这对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使他们的汉语学习由书本进入到实际, 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开阔其视野, 增长其见识的同时, 更使其直观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3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能力, 而此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留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通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的传播和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可以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正确地运用汉语,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淀, 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结合文化的渗透, 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 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金成.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分类[J].汉语学习, 2006 (1) :58-61.
[3]张军香.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因素的渗透[J].唐山学院学报, 2004 (4) :24-29.
[4]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哈军华.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61) 65.
[6]阎军, 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 1995 (4) :95-99.
[7]李世之.对外汉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J].语言教育与研究, 2001 (6) .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2
拎着重重的行李登机的那一刻,我还是忍不住回头再望了望这个我生活了十个月的地方。2008年的9月,我带着几多好奇几多忐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来到这里,以一名汉语助教的身份开始为期十个月的中外文化交流。而今天已经是2009年7月1日,我坐上飞机,把手表调成北京时间,想到国内的同仁们估计此刻也要作学期结束总结了。作为一个中国教师,我本能的也想对自己这十个月与众不同的教学经历作个总结。
在这一年不到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从一开始仅仅是摸索尝试,到后来慢慢有所积累和提高,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想必会成为我人生中难能可贵的一页。这次到英国,主要是要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进行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也是我一直以来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结合自己十个月的教学实际,我主要想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一,以生活为载体,重在实用。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习俗、饮食、音乐、建筑„„光列举题纲我都觉得有点数不过来了。要让一群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英国孩子在十个月里对中华文化有面面俱到的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与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倒不如选择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再选择几个重点,让学生学过并要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活,任何经典均来自生活。考虑再三,我给自己十个月的文化交流课定了一个标准——以生活为载体,重在实用。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每天都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穿梭忙碌,所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在生活中能找到典型的,应该就是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是最容易理解接受的。至于实用,我就是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不管是求学还是旅游,当他们来到东方这个美丽古老的国度,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能记起我所讲的点点滴滴,或者说我所告诉过他们的点滴能够派到用场,那么我就会很有成就感了。在信息如此发达交通这般便利的地球村,我的这个希望应该不是奢望吧。按照这个标准,我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在中国概况、中国书法、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饮食、中国功夫等几个方面多安排了一些内容。
第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我们在国内上课也强调不要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那么,给外国学生讲课就更是如此。1 很多内容,靠我嘴巴讲,他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或者无法想象,就算听懂了估计印象也不深刻。但是如果有直接的实物、道具、图片或者多媒体音像资料,那么就可以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气氛也会非常好。所以,在出发飞往英伦之前,我在国内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准备我到英国来上课可能会用到的一切东西。实物道具有中国地图拼图、中国国旗、中国多个版本的钱币、文房四宝、筷子、灯笼、春联、中国结、传统服装小样等;音像资料有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苏园六纪》,介绍56个民族服饰舞蹈的DVD,简化太极拳课程DVD,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介绍片等等。为了带这满满的一箱子东西我在机场不惜扔掉了自己很多生活用品来避免超重,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非常值得。事实证明,这些实物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帮助我在英国学生中积累了非常火的人气。举个小小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提到家长在年初一都有给小孩子发红包的习俗。我给班级里每个英国孩子也准备了一个中国的红包,里面包了一个硬币。当我把红包发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的高兴劲真的就像过年一样,拿到红包迫不及待的打开,尽管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但是它来自异国他乡,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老师亲手赠送的。对于这些英国孩子来说,这是一份天大的惊喜。在高兴之余,他们对中国春节中国红包的概念也就根深蒂固了。
第三,动手实践,寓教于乐。在国内时总听说国外教学风格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特别强。到英国的第一个礼拜我主要以听课为主,感觉下来果然如此,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少,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问、交流、活动。和中国学生相比,英国学生显得更加积极活跃,也更好动些。所以,我在给英国学生上课的时候,尽可能的每次都给他们一个可以亲自动手实践的的机会,或者安排一个活动或比赛。既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课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活动游戏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运用,从而加深印象。当然,在这十个月中,我本身就要担任烹饪、太极拳等需要手把手教授一对一训练的课程,此外文化课内容中的活动设计我也是动足了脑筋。比如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中国概况,在对中国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了最基本的介绍后,我给他们露了一手绝活,就是只用一刀就剪出一个五角星。学生们见了大为惊叹,并且都跃跃 欲试。于是我就手把手把这一绝活教给了他们。尽管有的学生最终剪出的根本不是五角星而更像一朵花,有的则像一颗是超级肥胖型五角星,但大家都非常高兴,觉得很新颖也很有挑战性。而我也深信,通过这个学习“一刀剪五角星”的活动,英国孩子们肯定也都记住了中国的国旗上是有五颗五角星的。再比如,在给学生们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不得不提到中国人吃饭的工具——筷子。这是一件所有英国孩子都知道(因为英文单词里有筷子chopsticks这个单词)但是可能都不会使用的东西。因此,我在这节课上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了一个“筷子夹弹珠”的比赛。这是一个所有中国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游艺活动,但是对于英国孩子来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碰到的最具挑战性的比赛了。当然,获胜者的奖品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把精致的中国礼品筷。看着这群金发碧眼的孩子们拿着筷子艰难的夹起一粒粒七彩的玻璃弹珠,真有点忍俊不禁。过后,居然有好几个学生都告诉我他们回家还专门找了两根细竹棍练习使用筷子,盼望着能再进行一次这样的比赛呢。还有一次我介绍中国的地理概况,风景名胜,正当英国学生们在对中国的地大物博惊叹不已的时候,我拿出了又一样法宝——中国地图拼图。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在同等时间里比完成的拼图片数,或者同等拼图片数看哪个小组使用的时间最少,而这特别的地图拼图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孩子们又动手又动脑,课堂气氛既活跃又有序,我的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美达到了。而且学生们还给了我一个“魔术师”的美名,因为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变出各种他们意想不到的神秘礼物。他们不知道,我可都是有备而来的呢。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传播。五千年的文化要浓缩在十个月的课程里让英国学生有所知晓,这就意味着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可能又太高的要求。所以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我时刻提醒一点,这些英国学生在我这门课上是毫无基础可言的,所以我没有必要靠教他们一些高深繁琐的知识来显示中国文化的深厚神秘,因为如果他们听不懂无法接受的话,那么一切等于零。因此,我尽可能的将高深的内容浅显化,将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因为我们此次英国之行的目的重在传播。我将课堂内容化成一个个简单可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接受,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多让学生享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这样的教学也许和国内所推崇的“有效性教学”思路是吻合的吧。这里最典型的可谓是 中国书法和太极拳这两部分内容的教授了。其中中国书法是文化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中大部分从来都没有握过毛笔,所以我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让他们拿着毛笔写中国字。我给学生们发了纸墨笔砚,教会他们磨墨握笔,然后就让他们拿着毛笔自己随便写随便画,先熟悉握着毛笔写字的感觉和所使用的力度。孩子们拿着全新的书写工具随意涂鸦,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就是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握毛笔姿势。一段时间之后,不去管他们写得怎样画的怎样,光看他们那像模像样的姿势我作为老师还真有“孺子可教也”的欣慰感呢。接下来就要正儿八经学写中国字了,脱手写,可能吗?那是脱离实际的。我给学生们准备了初级书法的描红本,让他们从横竖撇捺点钩开始,熟悉中国文字的简单笔画。再往后就是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写了,当然也是描红。看着学生们从一开始拿着毛笔字不写字手都会抖,到后来可以顺顺利利的完成一页描红,我的感觉就如同在国内完完整整的送了一届毕业班一样。太极拳是我所在的英国学校专门要我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甚至老师前来“报名学艺”。看来我们中国功夫在国外的地位真是无与伦比。不过要想在十个月里把这么多英国学生教成太极好手,真有难度。首先我本人不是太极宗师,只会基本招数而已,更主要得是学生毫无基础,连站马步都站不标准,再加上太极拳术在基本功柔韧度方面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内容——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定的标准也是最低的,动作基本能到位就可以了,哪怕只是花拳绣腿。因为对中国功夫有着无比的崇拜和兴趣,所以学生们还是非常愿意学的,从最简单的推掌云手,到经典招数白鹤晾翅、野马分鬃,一直到最后可以不需要我提醒连续完成四五个式,这一过程是很艰难但也是很让人振奋的。不管是我还是学生自己,都为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喜。而我也从不吝啬鼓励和表扬,我没有奢望自己能教出一个书法能人或者太极高手,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并喜欢中国书法和中国功夫,这样我就不虚此行了。
第五,热情耐心,宽容理解。作为一个中国老师,我自认为有着无限的热情和耐心。但是到了英国来教英国学生,我就发现必须要将这份热情和耐心发挥到极致。因为我所教的内容目前他们很多是走出我的教室就用不上的,而学了不用很快就会遗忘,比如我教了“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最简单的日常用语,明明课堂上都会说了,但是到下个礼拜过来也许一个班级就 没有几个人能记得全了。再比如太极拳课上,任何一个小小的动作姿势我都要一个个手把手纠正摆位,而且往往一个人要重复很多次。碰到这种情况,我能表示出的除了耐心还是耐心,再教再练再巩固。当然还要有一份理解和宽容之心。不能因为我教下去的东西英国学生学不会就觉得他们很差很笨,毕竟他们是没有基础的,也是没有这个语言环境的。想想我们中国的孩子有多少人在学英语,而英国的孩子又有多少人在学中文呢?所以,我能做的不是埋怨泄气,而是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个文化交流课上好,让我们的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喜欢,让更多的外国人愿意来学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和横平竖直的中国字。
其实,如何进行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具有专业理路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我并非这方面专家,也自认为没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素养,所以只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获所感来总结一下自己在这十个月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在与英国学生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教学灵感。当然,在这十个月的对外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艰辛,不过,更多的是收获。所谓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我觉得其实自己也有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在把握课堂能力方面,还是安排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活动方面,甚至是自己的语言方面。同时,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作为一个中国教师,我赢得了我所教过的所有英国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回国前夕,有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张贺卡,称我为“Best teacher”(最好的老师),让我着实觉得感动和欣慰。确实,在英国的十个月,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国教师,我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群体。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我所在的英国学校的师生在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教师的热情和友好,了解中国教师的认真负责和聪明才智。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 教材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开始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文化教学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1]。每个教学机构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将中国文化这门课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学界也编写了很多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材。纵观数量繁多的中国文化教材,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想把浩瀚的五千年中国文化全景式地介绍给外国留学生。这种编写思路的初衷固然很好,因为中国五千年的传承包罗万象,这种全景式的铺陈才能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璀璨和魅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学人员却面临巨大的挑战:学生看不懂教材,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
如果对学习者进行调查细分就会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对于中国文化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各不相同。对于汉语言专业学习者(包括汉语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来说,他们将汉语言作为专业,中国文化就是必修的一部分,当他们的汉语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文化也就成了研究的一部分。然而相对于汉语进修生、来华工作经商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在于如何尽快克服语言障碍,适应中国的生活,目标明确简单,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并没有像专业学生那么高。在文化方面的学习,他们更侧重了解交际文化,如日常交际中的礼仪,请客送礼等。因此,对汉语进修生进行中国文化授课时,全景式铺陈的中国文化教材就会显得内容宽泛,课文太难,题材深涩,专业词汇太多,并不适用于汉语接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有偏好性的汉语进修生。现有的中国文化教材主要集中在国情文化、历史文化等内容上,不太注重民俗文化和交际文化的介绍,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汉语进修生的中国文化教材应有别于汉语言专业学习者。在对汉语进修生进行中国文化授课时,一线教学人员应根据汉语进修生的学习兴趣和汉语接受能力等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二、研究方法
汉语进修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偏向是决定中国文化教学内容的一个要素。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本校汉语进修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偏好,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试提出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相对可行的建议。
本研究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归纳出初级、中级、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程度。本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58份,有效问卷53份。调查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汉语进修生为对象,调查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三个水平的留学生,各发放20份问卷。初级班回收19份,有效问卷16份;中级班回收19份,有效问卷17份;高级班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块: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根据张占一的观点,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张占一对上述分类做了这样的界定:“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2]。现在大多数的教材引入的重点大多属于“知识文化”的范畴,如韩鉴堂主编的《中国文化》中:中国地理概观,中国古代神话,汉字,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农业等。然而,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汉语进修生更多接触到的是中国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等“交际文化”,如中国婚丧嫁娶、礼节文化、色彩文化、餐桌礼仪等。因此,问卷调查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同时纳入调查范围,研究汉语进修生对这两块的兴趣偏好(具体调查项目见附录)。
问卷调查以留学生对各项文化感兴趣程度为依据进行打分:1=不感兴趣;2=有一点兴趣;3=很有兴趣。问卷回收后,按照留学生对所测各项中国文化的感兴趣程度平均值,对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分别进行由低到高的排列。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问卷调查所得结果如下:
(一)兴趣趋同性
从兴趣前五位排名来看,无论处于哪个汉语学习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都包含“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方面。因此,在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就应结合两方面内容进行共同教学。
从分支上看,三个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漂亮的风景和古老的建筑”都很感兴趣,兴趣程度都排在前两位。旅游、建筑方面的文化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太大的难度,对学生汉语接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通过图片和文字解说,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
(二)兴趣差异性
初级班的学生比较偏向于贴近实际生活、离他们比较近且比较具体的文化,如:中国人,旅游,食物,结婚等。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概念只停留在只言片语上,他们只能在语言教授的同时介绍点有关的文化知识,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知识,介绍的内容也是物质层面具体的文化,不要铺开引申,见好就收,让留学生能了解起码的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知识,以此解除语言学习障碍就达到了目的[3]。从交际文化层面上看,初级班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婚丧嫁娶文化。这也是最贴近生活切比较具体的文化之一,他们喜欢把中国的婚丧嫁娶文化和自己国家作对比。endprint
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中级班的学生开始关注中国的政治、历史、经济情况,对于中国的医学和汉字逐渐产生兴趣。相对的,因为他们对中国环境逐渐了解,对于如“好吃的食物”等文化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他们对在课上学习这类文化的兴趣就下降了。他们的兴趣开始趋向于离自己比较远、比较抽象、程度相对较深的文化。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可以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的比重和深度可以增加,一面可以全面地介绍具体的物质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深层次文化的介绍,如中医中最简单的“望、闻、问、切”和简单汉字的演变过程等。
高级班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也从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文化上升到汉字、历史、政治、经济、书法、国画等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同时,他们对于交际文化也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如他们对“称呼文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随着他们汉语学习的深入,他们发现面对不同年龄的人,汉语中的称呼不一样,而且背后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比如,应该怎么称呼二十多岁的女孩儿,“姑娘”还是“小姐”还是“美女”?再加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国人交往,中国人对于称呼的敏感程度更让他们对称呼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初级班学生没有这种文化意识,而且如果在初级阶段就对他们进行相关教学,会让他们对汉语里的称呼感到混乱不堪。
四、教学对策
汉语进修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汉语接受能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习得的规律和学习文化的兴趣分层次进行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4]。初级班从实际生活和交际顺序开始接触,从具体的可以即时感知的物质文化开始介绍,到中、高级班后慢慢过渡到中国传统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和心态文化。
初级班的学生根据其汉语水平有限等特点可以以文化感官教学和文化体验相结合进行授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以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懂的旅游、漂亮的风景和建筑、饮食、服饰、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为主,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让学生从感官上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除此之外,除了课堂授课,可以添加一些文化体验课,如增加剪纸课,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剪纸工艺,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当地的特色景区或特色文化节,以便了解主流文化。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不用全面铺陈,见好就收,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即可。
中级班的学生慢慢开始从语言局限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更多文化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中级阶段,文化教材中可以加入稍难一些的语言、词汇。一般来说,中级水平的留学生语言达到HSK三级的词汇量。在内容上,可以加入武术、中国电影、中医最基本的“望闻问切”以及汉字最简单的演变过程等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教材中也可适当性设计听力和口语练习[4],如让学生听电影对白并复述,或角色扮演等形式,既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以达到语言和文化教学相融合的目的。另外,中级班的学生对当地本土文化也处于懵懂的阶段,中级班的文化课可以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了解主流文化之余,对所在地区的民俗民风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婚丧嫁娶习俗各地不同,对中级班的学生可以展开详细介绍所在地的婚丧嫁娶习俗。
高级班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语言水平基本上达到HSK四级及以上。学习者开始探究语言背后的东西,因此,教材内容可以扩展到中国书画、历史、经济、教育、方言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从留学生的兴趣调研来看,得分最低的知识文化有中国文学名著、孔子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三项。“孔子”在现有的文化教材中基本上都有体现,孔子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中国教育文化的代表。然而,学生的兴趣却非常低。笔者认为,孔子对中国人的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对留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对孔子等中国名人知之甚少,孔子对他们的意义也非常小,他们只需要了解孔子是中国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即可,至于孔子坎坷的政治生涯,门下有七十二贤士以及《论语》的内容,留学生无法理解也不感兴趣,因而在课堂上可以省略不提。另外,高级班的文化教育也可以与文化体验课相结合。与初级班不同的是,高级班的学生汉字功底已经基本扎实,对汉字熟悉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因此,高级班可以教授书法课,让留学生通过毛笔体验中国书法和汉字的博大精深。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义乌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级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汉语进修生的‘中国文化课程教材探索——以义乌工商学院留学生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21。)
附录:
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的调查问卷
The Survey on the Overseas StudentsInterests of Chinese Culture
1. 年龄(age):_________ 国籍(nationality):_________
2. 性别(gender):? 男(male)? 女(female)
3. 学习汉语的时间(how long have you learnt Chinese):
? ≤6个月(less than or equal to six months)
? 7~12个月(seven months to twelve months)
? 1~3年(one year to three years)
? ≥3年(more than three years)
4. 你有没有参加过HSK考试(Did you take the HSK test):
? 是,________级(which level) ?否
5. 你想学习中国文化吗?(Would you like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 in class?)endprint
? 是(yes) ? 否(no)
你对下面哪些中国知识文化感兴趣?(Which knowledge-oriented cultur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1 没有兴趣
(None)2 有一点兴趣
(a little)3 很有兴趣
(very)
中国漂亮的风景和古老的建筑(Chinese natural attractions and places of interests)
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Chinese history,politics and economics)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Chinese popul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中国好吃的食物(Chinese food)
中国书法、国画、电影、戏曲(Chinese calligraphy, paintings,films and traditional opera)
孔子思想(Confucius)
中医和健康(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th)
中国功夫(Chinese Kong Fu)
中国汉字(Chinese characters)
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Chinese religions and beliefs)
中国的主要节日和生肖(比如,属龙、羊、马)(Chinese festivals and Chinese zodiac)
中国的文学名著(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ms)
你对下面哪些中国交际文化感兴趣?(Which communication-oriented cultur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1 没有兴趣(None)2 有一点兴趣(a little)3 很有兴趣(very)
中国的色彩文化和礼节文化(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结婚要用红色,不能用白色;送中国人礼物不能送钟)(Colour preference and etiquette)
中国人婚丧礼仪(比如,结婚和去世的时候要做什么)(marriage and funeral culture in China)
和中国人聊天的礼貌用语和忌语(比如,说哪些话有礼貌,说哪些话会让中国人感到很生气)(politeness and offense in Chinese language)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culture)
中国人的称呼文化(比如,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要怎么称呼)(How to address Chinese properly)
注释:
[1]付春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材的编写问题》,《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版。
[2]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3]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4]唐沁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的问题及其编修建议——以<中国概况教程>和<中国文化>(上外版和北语版)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陈旦 浙江省义乌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322000)endprint
? 是(yes) ? 否(no)
你对下面哪些中国知识文化感兴趣?(Which knowledge-oriented cultur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1 没有兴趣
(None)2 有一点兴趣
(a little)3 很有兴趣
(very)
中国漂亮的风景和古老的建筑(Chinese natural attractions and places of interests)
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Chinese history,politics and economics)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Chinese popul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中国好吃的食物(Chinese food)
中国书法、国画、电影、戏曲(Chinese calligraphy, paintings,films and traditional opera)
孔子思想(Confucius)
中医和健康(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th)
中国功夫(Chinese Kong Fu)
中国汉字(Chinese characters)
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Chinese religions and beliefs)
中国的主要节日和生肖(比如,属龙、羊、马)(Chinese festivals and Chinese zodiac)
中国的文学名著(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ms)
你对下面哪些中国交际文化感兴趣?(Which communication-oriented cultur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1 没有兴趣(None)2 有一点兴趣(a little)3 很有兴趣(very)
中国的色彩文化和礼节文化(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结婚要用红色,不能用白色;送中国人礼物不能送钟)(Colour preference and etiquette)
中国人婚丧礼仪(比如,结婚和去世的时候要做什么)(marriage and funeral culture in China)
和中国人聊天的礼貌用语和忌语(比如,说哪些话有礼貌,说哪些话会让中国人感到很生气)(politeness and offense in Chinese language)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culture)
中国人的称呼文化(比如,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要怎么称呼)(How to address Chinese properly)
注释:
[1]付春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材的编写问题》,《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版。
[2]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3]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4]唐沁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的问题及其编修建议——以<中国概况教程>和<中国文化>(上外版和北语版)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陈旦 浙江省义乌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322000)endprint
? 是(yes) ? 否(no)
你对下面哪些中国知识文化感兴趣?(Which knowledge-oriented cultur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1 没有兴趣
(None)2 有一点兴趣
(a little)3 很有兴趣
(very)
中国漂亮的风景和古老的建筑(Chinese natural attractions and places of interests)
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Chinese history,politics and economics)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Chinese popul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中国好吃的食物(Chinese food)
中国书法、国画、电影、戏曲(Chinese calligraphy, paintings,films and traditional opera)
孔子思想(Confucius)
中医和健康(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th)
中国功夫(Chinese Kong Fu)
中国汉字(Chinese characters)
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Chinese religions and beliefs)
中国的主要节日和生肖(比如,属龙、羊、马)(Chinese festivals and Chinese zodiac)
中国的文学名著(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ms)
你对下面哪些中国交际文化感兴趣?(Which communication-oriented cultures are you interested in?)
1 没有兴趣(None)2 有一点兴趣(a little)3 很有兴趣(very)
中国的色彩文化和礼节文化(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结婚要用红色,不能用白色;送中国人礼物不能送钟)(Colour preference and etiquette)
中国人婚丧礼仪(比如,结婚和去世的时候要做什么)(marriage and funeral culture in China)
和中国人聊天的礼貌用语和忌语(比如,说哪些话有礼貌,说哪些话会让中国人感到很生气)(politeness and offense in Chinese language)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culture)
中国人的称呼文化(比如,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要怎么称呼)(How to address Chinese properly)
注释:
[1]付春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材的编写问题》,《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版。
[2]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3]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4]唐沁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的问题及其编修建议——以<中国概况教程>和<中国文化>(上外版和北语版)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4
中国从实施对外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 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来中国发展, 而汉语作为中国的语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独具魅力, 中国文化也像汉语一样深深吸引着外国朋友。因此, 利用对外汉语教学来融入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开阔外国留学生的视野, 而且能够增强其汉语语感, 提高其言语运用的层次。
但是,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国留学生普遍表示很难理解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一知半解又导致他们汉语学习的低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效率, 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了一种文化, 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同时, 文化又包含有语言, 依赖于语言,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由此看来, 语言和文化是互为促进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 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所以说, 我们学习语言, 就要相应的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 我们研究对外汉语, 就不能不提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 要研究对外汉语, 教授对外汉语, 就必须要提到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何影响呢?
首先, 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了解中国人的心理, 在学习汉语时通过对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的认知可以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学习中的用词习惯、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更利于他们深层学习汉语。
其次,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可以使得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学习对外汉语的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对汉语不熟知, 对中国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如果我们在汉语的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便可以使得这些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的传统,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扬光大, 这样反过来又会刺激对外汉语教学, 使对外汉语教学更好的发展。
三、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呢?
1、教学过程中随机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语言体系, 培养他们使用汉语的能力,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进行语言的教学, 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寻找机会在讲解语言的同时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让他们通过文化背景来了解所学语言知识, 通过文化加深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说汉字“信”的教学。“信”最常用的意思就是信用, 信誉, 诚信, 这是个会意字, 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个言, 意思是一个人说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在我们中国, 言必信, 行必果, 人只要说出来, 就要遵守, 就要做到。所以人言为信, 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就是信用, 就是诚信。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记住了“信”的含义, 还了解了中国文化:说到就要做到, 要言而有信。
2、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文化素质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渗透, 因为我们的对外汉语课是通过对外汉语教师来进行的,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上中国文化的渗透程度。所以我们要想将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 就必须建设具有较高中国文化素养的汉语教师队伍, 培养“学贯中西”的优秀教师, 使教师学习更多的语言、文学、历史知识, 有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对于我们汉语教师而言, 除了要大量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 还应该阅读优秀的各国著作, 这样才能具备广博的双语文化知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和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 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熟练地掌握语言技能。汉语教师在传授中国文化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保持甚至提升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修养。这样一来, 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才会有传统的中国文化, 才能将中国文化更好的消化、吸收。
四、结语
各国的语言是不同的, 文化也是不同的, 要想锻炼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内容, 才能使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 使他们更懂得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行为心理, 才能弘扬和宣传中国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宋玉霞.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赵贤州.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刍议──关于教学导向与教学原则[J].汉语学习.1994年01期.
中国酒文化——对外汉语教案设计 篇5
一、课文资料原文:
中国著名酒类
酒是一种用果实或粮食经过发酵制成的饮料。
黄酒,这是一种古老的酒类,属于低度粮食酒。黄酒用糯米作原料,经过糖化、发酵、压榨而成。黄酒酿好后,要存放好多年才取出饮用。黄酒颜色黄亮,香气浓郁,味道很好。它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一般仅在10~20度之间,可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是各酒类中最高的。著名的黄酒有绍兴的加饭酒、花雕酒、状元红等。
白酒,这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酒类,属于高度粮食酒。白酒以淀粉为原料,经过糖化、发酵、蒸馏而成。白酒没有颜色,酒精浓度比较高,一般在40度以上,有的高达65度,可以点火燃烧,所以又叫“烧酒”。著名的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酒、山西汾酒、贵州黄酒等。
蒸馏,是黄酒与白酒度数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蒸馏器的出现,是中国酒历程中重要的一页。酒经过加热蒸馏,水分减少了,酒精度也就提高了。白酒出现的比较晚,至今只有800多年。
此外,葡萄酒、啤酒、药酒,也是很有名的酒类。
二、课程大纲
(一)教材:北语对外汉语精版教材《中国文化》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生对中国主要酒类熟练掌握;
2、学生对各种酒名及产地有一定了解;
3、初步涉及酒文化。
(三)课文教学重点:课文词汇,酒的分类标准,酒类名称;难点:各种酒的名称产地,酒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词汇:举例法,对比法,图片展示,诱导法,联系实际,联系课文;课文:交际性问答,课文意思,结构仔细分析。背后的故事简单涉及。语言点:演绎法,解释意思,举例子,重复句子,请学生举例,情景展示等。
三、学生水平:中级 学生基本掌握甲乙级词汇
四、课时讲授共需时间预测:4 课时,200 分钟(第一二课时,三四课时一起)。
五、讲课内容及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大家上课都带着水杯,你们喜欢喝热水还是冷水啊?
同学:冷水/热水。
老师:那除了水,你们平时还喜欢喝什么? 果汁?酸奶?啤酒?白酒? 学生:······(五花八门)
老师:嗯,很多人喜欢喝啤酒,还有人喜欢白酒。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那你们对中国酒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酒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著名酒类。下面我们来看生词.(二)讲练生词:(45分钟,讲解30分钟,读15分钟)
1、老师:跟我读:(读两遍)发酵:fā jiào
黄酒:huánɡ jiǔ
糯米: nuò mǐ
糖化: táng huà 压榨: yā zhà
浓郁: nónɡ yù
酒精浓度: jiǔ jīnɡnónɡ dù 营养: yínɡ yǎnɡ 绍兴: shào xīnɡ 加饭酒: jiā fàn jiǔ 状元红: zhuànɡ yuán hónɡ
花雕酒: huā diāo jiǔ,2、讲解生词:
发酵:老师:大家都吃过面包,那有没有人做过面包呢?是的,其中的一个步骤在面粉里加些东西,过段时间面粉就会变大,这个过程呢,就叫发酵。这也是做酒的一个必要步骤。一起读,发酵(加手势,下同)。黄酒:老师:黄酒是中国酒的种类之一。看这名字,应该能猜到它的样子呵。下面课文中会详细介绍。一起(读)。
糯米:老师:大家来中国的时间也不短了,有没有过过五月五的端午节呢?没有也不要紧,再过一个月就是今年的端午节了。谁知道端午要吃什么? 学生:粽子。
老师:很好。那粽子里很像大米的白白的东西叫什么? 学生:···没有吃过。
老师:那就是糯米。跟我读,糯米。没有吃的同学今年可以尝一下,很好吃。
糖化:粮食或者食物经过一些变化就变甜了,这个过程就是糖化。也是做酒的一个步骤。一起(读)。
压榨: 老师:有没有人自己做过果汁?是的,用力压水果让水果里的果汁流出来,就叫压榨。同样是做酒的一个步骤。一起来,压榨。
浓郁:老师:春天,到处是开着的花儿,我们可以闻到各种花的香味。这时候我们会说花香···怎么? 学生:好闻,大,重,浓,厉害······
老师:嗯,很好。我们也可以说花香浓郁。一起读,浓郁。酒的香味也浓,我们可以说,酒味··· 学生:···浓郁。
老师:很好。大家学的很快。下一个是酒清浓度,喝过酒的同学举一下手。好,xx同学,你喝多少啤酒会醉?白酒呢?
xx学生:3瓶啤酒,白酒只能喝3杯。
老师:你比老师能喝啊。老师啤酒只能喝3杯,白酒都不敢喝。那同学们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
老师:这就要说到酒精了,高度酒里面酒精多,酒精浓度就高,人就容易喝醉;低度酒里面酒精少,酒精浓度低,人就不容易醉。啤酒酒精浓度低,白酒怎样? 学生:酒精浓度高。
营养:一些食物里对人体好的东西。啤酒就很有营养,人们叫它“液体面包”。我们可以说,啤酒的营养价值很高。一起。
绍兴: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那里的酒很有名。加饭酒:绍兴黄酒的一种,“加饭”这里是指酒里多加了原料糯米进去。
状元红:也是绍兴的一种黄酒,加饭酒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多加了原料。状元呢,是中国古代文人考试得第一的人,庆祝状元时喝的酒就是“状元红”,但是第一肯定很少,而且古时候只有男人考试。所以状元红就用于庆祝男人娶媳妇了。那有的同学就想问:有没有庆祝女子出嫁的酒呢?有,真有,它的名字叫“女儿红”。
花雕酒:黄酒的一种。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酒坛外面画着一些彩色雕塑,看起来很漂亮。这里有图片
也有人说花雕酒其实就是状元红,也是女儿红,只是使用的时候不同,所以名字也不同。
3、讲解完了后再领读一遍,学生集体读一遍,单个学生抽查读,注意学生读音及音调,及时纠正,并加以鼓励赞扬。最后再集体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讲解课文及语言点(语言点穿插在课文里面讲,40分钟)
1、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下面我们来看课文《中国著名酒类》,今天我们只看一二段,了解一种酒—
—黄酒。请大家先自己读一遍课文。(5分钟)
2、好,大家听我读一遍。(······)
3、老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段,酒是什么,酒是一种··· 学生:···饮料。
老师:对,饮料,什么样的饮料呢?
学生:酒是一种用果实或粮食经过发酵制成的饮料。
老师:很好,其实最早的酒就是野生的水果熟了没人摘,落下来堆在一起,慢慢发酵形成的。后来,聪明的人就根据这个现象做出了酒。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黄酒。它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古酒呢,就是古老的酒,好多年前就出现了。那它究竟有多古呢?约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发酵法,开始大量做黄酒。所以,黄酒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今天老师带了一些黄酒,大家想不想尝一下? 学生:想!
(让同学帮忙,用一次性纸杯给每个同学分一些黄酒)
老师:怎么样?好不好喝?我们来请xx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xx学生:甜的,很好喝。
老师:嗯,好。那你觉得和白酒比怎么样?酒精浓度··· xx学生:黄酒和白酒比酒精浓度低。
老师:很好。非常感谢xx同学。黄酒属于低度粮食酒。这里有一个语言点,“属于”,它等于我们学过的“是”,“黄酒属于低度粮食酒”可以说“黄酒是低度粮食酒”;你们都是汉语中级学生,也可以说···我们,你们自己说要用“我们”,对,我们都是汉语中级学生;这本书是老师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本书属于老师;那个杯子是xx同学的,我们可以说··· 学生:那个杯子属于xx同学。老师:非常正确!(找四个同学分别造句,注意纠错,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好,大家做的都非常好。黄酒属于低度粮食酒。大家在课文里找一下,告诉我,黄酒的酒精浓度是多少?
学生:它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一般仅在10~20度之间,可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是个酒类中最高的。老师:很好,大家找的很正确啊。那黄酒是怎么做成的呢? 学生:黄酒用糯米作原料,经过糖化、发酵、压榨而成。
老师:嗯,是的。这是做黄酒最主要的三个步骤,除了这三个,还有经过很多很多步骤。好,这里出现了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语言点:“经过···而成”,我们用一些方法做出了某个东西,就可以说这个东西经过什么而成。比如,我们建造出了房子,就可以说,房子经过建造而成;面包经过发酵而成;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裁剪,编,设计······
老师:嗯,我们可以说,衣服经过裁剪而成;衣服经过编制而成;衣服经过设计而成。谁愿意造句?(引导学生造句,四个句子,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现在,黄酒做出来了,但是不要急着喝,黄酒要存放几年或者十几年才好喝。它的味道怎样?书上怎么说的? 学生:黄酒颜色黄亮,香气浓郁,味道很好。老师:是的,你们觉得呢?是不是这样? 学生:是的,味道很好。
老师:黄酒不仅好喝,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超过了“液体面包”啤酒,所以人们叫它“液体蛋糕”。黄酒可以用来做药,治病,喝黄酒可以给身体很多种营养,让人更健康,也可以让人皮肤变好,看起来年轻。所以想让皮肤变好的女士们也应该喝一些。著名的黄酒前面我们讲生词时讲了一些,大家还记的吗?绍兴的加饭酒、花雕酒、状元红酒。(引导学生回忆一遍)。
(四)小结(10分钟)
老师:今天的课文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复习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我抽查一下,(选一些学生读生词)好,集体读两遍。·······好,下面是课文,一二段读一遍。黄酒是中国主要的一个酒类,在世界上也很有名,除了咱们学的那几种黄酒,还有很多种,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了解一下。好,同学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同学们好!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吗?对,黄酒,这是中国著名酒类的一种。让我们请4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下新学的词语,下面的同学拿出一张白纸,我读一个,大家写一个,不要看书本,都要写,写好了给老师交上来。······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遍上节课的课文。······大家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要学习课文剩下的几段。下面先学习生词。
(二)讲练生词:(45分钟,讲解30分钟,读15分钟)
1、老师:跟我读:(读两遍)代表性:dài biǎo xìnɡ 淀粉:diàn fěn
蒸馏:zhēnɡ liú
燃烧:rán shāo 烧酒:shāo jiǔ
贵州:guì zhōu
茅台酒: máo tái jiǔ 四川:sì chuān
泸州老窖酒:lú zhōu lǎo jiào jiǔ
山西汾酒:shān xī fén jiǔ
贵州董酒:guì zhōu dǒnɡ jiǔ
2、讲解生词: 代表性:老师:“代表”这个词我们是学过的,它有一个意思就是“同一类里面的,最能体现这一类特点的其中一个”,这里“代表性”是一种性质,这个东西有可以代表同类的性质,就可以说,它在同类有代表性。比如说,故宫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大家知道Hemingway吗? 学生:作家,美国的····
老师:对,他是一个美国作家,那大家知道他的哪一本书呢? 学生:《海的女儿》。
老师:嗯,那是他最有名的一本书,那本书可以代表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说《海的女儿》是海明威的代表性作品。哪位同学可以造个句子?(引导四个学生造句,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
淀粉:一种食品原料,一般在谷类植物的谷子、土豆里,可以用来制造酒精、糖等。其实我们吃的粉条就是淀粉做的。一起读,淀粉。蒸馏:制作白酒的一个步骤。加热液体让它变成水气,再使水气变冷成为液体,这样可以去掉液体中脏东西。一起。燃烧:这是个动词,房子着火了,就可以说,房子在燃烧。xx同学把他的书点着了,我们怎么说?对,xx同学的书正在燃烧。(请四个同学造句,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
烧酒:白酒的另一个叫法,就是燃烧的酒。为什么这样叫呢?下面课文里有,大家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一起读。贵州、四川:这两个都是中国的省,在中国的西南。这里还有一个省是“山西”,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一起。茅台酒:老师:可以代表白酒的一种酒,我们可以说··· 学生:茅台酒是代表性白酒。
老师:非常好!贵州茅台镇制造出了这种酒,于是给它起名“茅台酒”。它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是世界的三大名酒之一。一起。
泸州老窖酒:泸州也是一个四川的地名,“窖”是存放酒的地方,“老”指时间长,大家都知道,酒放的时间长了才好,泸州的存放了很久的酒,当然是好酒啦!跟我读。
山西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市杏花村,这是中国最早的白酒,称为“最早国酒”。贵州董酒:白酒的一种,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
3、讲解完了后再领读一遍,学生集体读一遍,单个学生抽查读,注意学生读音及音调,及时纠正,并加以鼓励赞扬。最后再集体读一遍。第四课时:
(二)讲解课文及语言点(语言点穿插在课文里面讲,40分钟)
1、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下面我们来看课文《中国著名酒类》,请大家先完整地读一遍课文。(5分钟)
2、好,大家听我读一遍。(······)
3、老师:我们都知道黄酒是低度粮食酒,只有大约20度。白酒是高度粮食酒,那它有多少度呢?大家找一下。学生:一般在40度以上,有的高达65度。
老师:很好,大家找的很正确。白酒还有一个特点,它是无色的,就像水一样。不过喝起来可差远了,白酒度数太高,老师就不给大家喝了啊。喝一点酒,对身体有好处,多喝就不好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那白酒是怎么制作的呢?
学生:白酒以淀粉为原料,经过糖化、发酵、蒸馏而成。老师:嗯,大家发现黄酒和白酒的制作哪里不同了? 学生:原料,蒸馏······
老师:对,黄酒原料是糯米,白酒是淀粉。还有就是白酒经过了蒸馏。这里有一句话:蒸馏,是黄酒与白酒度数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A是B的主要原因”,意思是“因为A所以B。”比如,因为她昨晚没有睡好,所以她今天上课睡着了;就可以说,她昨晚没有睡好是她今天上课睡着了的主要原因。这个句子有点长啊,谁来帮我想了个简单一点的。(请四个学生造句,并让同学们重复句子)。那为什么经过蒸馏酒的度数就大了呢? 学生:酒经过加热蒸馏,水分减少,酒精度提高。
老师:酒精浓度高了,酒就能燃烧,度数很高的白酒就可以燃烧。所以呢,白酒又叫做“烧酒”。黄酒出现已经有3000多年了,白酒没有那么九,只有800多年。著名的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酒、山西汾酒、贵州黄酒等。上节课和大家介绍过,还记得吗?(引导学生回忆一遍)。
老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国酒中的黄酒和白酒,中国酒当然还有很多。有名的比如还有,葡萄酒、啤酒、药酒。葡萄酒是用葡萄汁发酵制成的,它的用处也有很多,比如美容,减肥,帮助消化等等。中国葡萄酒种类很多,生产的也多,但国外的品质更好一些,所以就不作为重点来讲,也可以说,它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啤酒大家知道的肯定不少吧,中国的啤酒情况和葡萄酒差不多,生产量非常大,这里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人口大吧。药酒这又是让中国人得意的一个酒种,它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黄酒差不多,后来才传到其他国家。药酒的药用价值很高,其中包含了中药的很多知识,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比较复杂,所以就不给你们多讲了。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去了解,这是一门复杂但有趣又实用的科目。
(四)小结(5分钟)
老师:现在我们对中国的著名酒类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主要有哪几种呢? 学生:黄酒,白酒······
老师:对,还有葡萄酒,啤酒,药酒。当然,这只是比较重要有名的一些,更多的在大家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想了解更多的同学可以下去自己了解。平时喝中国酒时也可以注意一下,不过那些有名的酒一般都很贵。现在我们把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吧,首先,集体读生词,两遍。然后,读一遍课文。
六、课后作业布置
1、所有生词一个10遍,下节课默写。抄一遍课文并熟读。
2、写一种自己国家的有名的酒,包括名称,度数,颜色,味道,历史等,120字左右,交上来。
3、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列出黄酒与白酒的不同;
七、反思、自己在教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遇到的问题:
1、每次讲或者解释词语时,总要想一想这个词以他们的水平理解不,如果不理解应该换哪个词,怎么讲才能够简洁又明了。
2、酒的制造过程太过复杂,尽量简化到几个主要步骤,但这几个步骤也太专业,比如蒸馏,压榨什么的,不好用通俗的语言来说。
3、涉及到地名,如贵州、山西等,扩展开来知识太多,又杂乱,占用时间太多,不扩展有太模糊,学生容易混淆,于是就只说了地点。
4、酒名解释还好,背后的历史故事涉及中国古代的一些知识,比如科举什么的(状元红,女儿红),又会提及古代只能男人参加科举,那就会扯出女人在那时的地位以及为什么······太多太多。最后就只说状元是古代一种只是男子参加的考试中的第一名。
5、某些词语意思不止课文中的这一个,就不知该不该扩展开来讲。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模式探究 篇6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体系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对实际教学的系统化总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随着历代语言学者、教学者的研究而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探知对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汉语教学特点和选择更合适的汉语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回顾
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自1973年以来的研究,崔永华将对外汉语模式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3年至1980年的“讲练—复练”模式;第二阶段是1980年至1986年的“讲练—复练+小四门”模式;第三阶段是1986年至今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属于复合型的教学模式,为“综合课+听、说、读、写”的形式。“分技能教学”模式在开始之初效果是明显的,但随着师资力量的匮乏、科学测评体系的缺乏、学员水平和目标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该单一模式不再适合。
为此,对外汉语研究学者和在校教师纷纷发文共同探讨可持续模式的方案。崔永华(1996)提出“以发掘潜能为主”模式;陈贤纯(1999)从词语方面出发,提出了编写集中强化型的词汇教学教材的改革构想;徐子亮(1999、2000)认为教学应从语言单位模式入手;马建飞(2002)认为在学习汉语时应转变“以目的为主”的思想,转而注重学习过程,提倡“过程式”;鲁健骥(2003)分析实行了20年的口笔语综合课模式(口笔语综合课+听力和汉字/阅读课),提出“口笔语分科,精泛读并举”和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构想;姜丽萍(2006)则从交流方面提出“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刘亚辉(2007)提出了于2005年开始在广西师范大学试行的一种初级汉语速成法——“准家庭”教学模式,包括汉语环境、加快进度、精讲活练、激发兴趣四大教学原则,实施办法是从编班住宿、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程要求、课外延伸教学、文化教学、教师职责等方面提供要求,其中最突出的是宿舍编排方面,等等。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教学水平,但细细一看会发现这些都是从语法结构入手,注重语言教学而少有提及文化教学。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无论是外来留学生还是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上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学术界和教学单位在探讨中、著书立传中不断向前。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上的日益频繁,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教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受多年来英语学习模式的影响,在教授汉语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者更偏向于语言语法结构教学。第二,对外汉语教学自1950年始便以“汉语预备教育”为目标,特别强调其语言技能的训练,而非文化的感受。第三,文化教学定位有偏差,即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化教学展开讨论,提出文化教学的观点,但仅是简单地将其归为“为语言服务”的角色。第四,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呆板之意,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再一次出现过文化教学方法的讨论热潮,但这些探讨都还属于理论层面,在实际教学中只能归结为授课法,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者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者中的投入反差是极大的。所以,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机结合课本语言结构知识与中国文化,从本土文化体验入手,让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不失为一个开拓学员视野,丰富其想象的好方法。李晓臻也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2008)一文中提到,2006年9月开始全美中学便开设了“AP汉语与文化(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这个课程还明确指出:对于AP课程来说,发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是主旋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1.语言是文化的记录体,文化通过语言的记录得以传承与发展。语言不仅是思维所需,还是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来源于人类思维活动和交际活动,而这些也正是语言能充当文化记录体的原因。作为记录的符号体系,语言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文化的创造、形成与延续。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的支持,特别是书面语的留存和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更是离不开语言的辅助。
2.语言是文化形成的细胞,部分构成整体,二者不可分开而言。语言和文化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在出生后通过接触社会获得。两者都具备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文化和语言是相对应的,若剥离了文化内涵,语言也不可独存。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促进。文化因为语言得以传承发扬,语言因为文化的多样而丰富。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就很好地说明了文化的前进加速语言的发展这一问题。而语言的发展与融汇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世界各语言的相互学习,缤纷了世界文化。例如我们常说的猫头鹰文化,汉语中象征着死亡、疾病和邪恶的力量;在日语中被称为福鸟,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在英语中则代表着聪敏、智慧。单一的语言对文化的认识存在偏漏,要想学习并自由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掌握目的语文化。而掌握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目的语的交际运用。
(二)中国文化影响汉语学习
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语言的差异。“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而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如是说。吕必松先生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数千年,真实反映着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的使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如遇到维系、巩固中国古代阶级各种规章礼教,若没有事先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就容易造成不知所云的现象。譬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通篇都在鞭笞着中国古代的吃人礼教,国人读来自知其中原因,外国读者则需费一番功夫方可了解其内涵。
(三)文化的学习激发学员学习汉语的动机与兴趣
单纯的语言语法学习其实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获得对某一知识点的认知与初步掌握,但这种认知只是暂时性记忆。因此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语言知识,很多都是无法长时段留存的。而不间断的、重复性的操练也容易使人身心疲倦,让学生降低汉语学习的热情度。若其间多次出现错误,更是会使学生感到沮丧,进而产生对汉语学习的抵触感。
周庆元在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心理方面提到“学习动机”,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华莱士深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提到如果一个人想自由运用其他语言,那么他必须采纳与目的语一方相关的行为方式和言语方式。
文化元素是人们日常交际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中包括言语、辅助语、非言语之外的行为。文化内容往往带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中国结、中草药、古玩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理论基础
布鲁纳认为:认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文化的认知也是如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学者应更强调学生的文化构建过程,而不是单方面去要求其学习结果。知识的融会贯通要经过个体的理解、接收和自我构建才能成形,这些都是所谓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并通过体验引发更深入的思索,学习个体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自由。
西方高等教育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认为体验是学习的基础,提出了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部分组成的体验教学理论。“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该教学理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体验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
2.体验学习以体验为基础;
3.体验学习是在辩证的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
4.体验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
5.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的过程;
6.个体在与环境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中获得并创造知识。
“实践出真知”,是中国人自古便有的认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体验就是通过设计相关的文化活动,如逢年过节,策划与节日相关的活动:端午节可以与留学生一起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大家围坐吃月饼、赏月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的情景活动中发掘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奥秘,在体验活动中逐步了解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民族风情和行为规范。
文化含有深层次的内涵,若不亲身体验,就无法了解这一点。所以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赶鸭子上架”,而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体验、去触摸、去感悟、去思考,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教学实践
近年来,笔者学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每学期都有不少外国学生申请过来进行短期交流。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化课,所用教材《中国文化常识》更是有法语、韩语等9种语言的对照版本,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思想、古代建筑、古代文学和传统艺术等。中国文化授课老师总结说,“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但这种教学带有传统教学模式色彩,并不能让留学生很直观的去体验中国文化”。呆板传统的教师讲授型的中国文化课程已无法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要。为此,在多方研究探讨后,学校除了加强课本知识教学外,还在2012年探索性地引入了“中国文化体验课”,让留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体验课程涉及中国古今文化:由最初的简单剪纸、参观陈家祠或岭南印象园2个模块,增至后来的中国古典名曲鉴赏、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介绍、中国民族舞蹈、书法、国画、武术太极拳等多种体验形式,让留学生从多维度认知中国文化。
(三)教学反馈
对于学校开设的文化体验课和课余文化活动,留学生不但积极参与其中,还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课程设计的看法。90%的日韩学生认为因为中日韩三国相邻很近,很多文化例如书画有很大的相似度,虽然在国内他们也或多或少接触过,但当真正体验了中国书法、国画后仍觉得不可思议,想继续探寻其中的精华。
1.与课本内容相对应,文化体验课开设了太极武术课。在武术课上,授课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一边讲解动作一边示范。留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太极拳,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还不时相互切磋太极拳招式。而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五步拳更为津津乐道,其中有学生说他对中国太极拳的了解是从电影中获得的,亲身体验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授课老师表示,武术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太极拳、五步拳在使人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是使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2.而在接触了多种中国文化后,留学生们最爱的还是中国饮食文化。在2014年开展的包饺子活动中,除了做出中规中矩的饺子,动手能力强的留学生还尽情发挥各自想象,把饺子包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老师讲到饮食方面的课文时,学生们还能兴致勃勃地讨论饺子的味道如何、饺子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当然除了因为身处广州,体味过广州特色菜外,他们还喜欢到中国各地去旅游,去品尝地方美食。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有特色鲜明的菜系,口味多样,留学生们还会聚在一起互相讨论、介绍并像美食评论家一样评头论足。
克拉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输入假说”(i+1),认为通过大量的可懂输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第一,文化体验课程中展开的活动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可懂输入,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凭借相通的信息、身体语言等进行表达。第二,活动内容对于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课本资料,而真实的言语交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三,进行文化体验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在学习受阻时容易产生焦虑、抵触等心理;课堂教学又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的情况,学生需要保持高度注意力才能把握老师传达的信息,老师在授课时也不能一一顾及学生的情绪。在文化活动中,学生自愿参加、自主选择,形成互助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消除课堂带来的焦虑心理。
中国文化体验课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上的延伸,在推动文化教学的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留学生的文化生活,带给他们非同一般的体验,既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还能使他们全方位地接触和感知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五、结语
汉语热在全球愈演愈烈,全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这必然需要汉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变化,在调整中适应,在适应中提高。在这一时期,文化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好策略。只有当汉语学习者真正了解到了中国文化、将自己融于中国大环境中,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学习并运用汉语。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亲密接触”,编号:201412620030,指导老师:冯薇,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毛忠明主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A].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010年学术节论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仇鑫奕.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李晓臻.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
[6]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D.A.库伯著.王灿明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7
21世纪的世界, 是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协调的世界, 人类历史上,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和平时期像今天的世界如此纷繁、如此复杂,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组织, 都在全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力量, 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热闹,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 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呢?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了30年, 无疑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就像一个人, 如果只是有钱有势力, 还不能赢得尊敬和热爱, 只是有钱而没有文化, 会被视为暴发户, 同样, 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经济的硬实力, 而没有精神文化的软实力, 也绝不可能具有长久的魅力和力量, 所以中国在向世界展现我们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同时, 切莫忘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 当看到许多来自于遥远国度的外国学生痴迷于中国的书法、绘画、饮食, 感动于中华文化孝老爱亲的美德, 听到他们发自内心地说出“你们的文化真精彩!”时, 那种喜悦真正是由衷而深刻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开宗明义, 第一句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 各族人民自强不息,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 文化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一个对外教育工作者, 尊重并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并积极向留学生展现和传扬, 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
二、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30年的留学生教育, 已由早期的简单单纯的汉语语言教学, 发展到现今学科众多 (文、理、经、法、医等) 、学位层次多 (本科生、硕士、博士、硕博连读) 、体系完备的学历学位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留学生主体看, 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 已由当初单纯的日本、韩国学生为主, 发展到现今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蒙古、朝鲜、阿尔及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刚果以及广大的东欧国家和广大的非洲地区学生为主要生源, 国别数已达到87个, 在这么多国家的青年中立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根, 用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引住他们的魂, 做好这件事情,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树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传扬中华文化
笔者教过许多俄罗斯学生, 他们无一不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吃苦精神由衷敬佩。曾经有一位俄罗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 刚开始学习时很不努力, 敷衍了事, 大二暑假, 他应邀给一位来自俄远东地区的厂长当翻译, 随同那位厂长去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参观并洽谈生意, 回学校后他对老师说“中国的工人太厉害了, 什么都能做, 而且做得非常好”, 从那以后, 他在学习态度上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有了飞速的进步, 我马上抓住这样一个机会, 向留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多么宝贵, 表现在中国的俗语中, 自古以来就有“不怕贫, 就怕勤”, “锄头响, 庄稼长”, “土地无偏心, 专爱勤快人”, “阳春三月不做工, 十冬腊月喝北风”等等勉励人们勤劳耕作的话语。我们还有流传千年关于勤学苦读的典故:晋代车胤少时家贫, 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的孙康, 因家境贫寒, 冬天常映雪读书;还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 这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典故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 其中必有其繁衍壮大的生命密码, 我认为勤劳刻苦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基本的优良传统。我教过一位美国学生, 2008年金融危机后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他向别国学生夸耀自己家里以前同时使用五台冰箱, 生活极尽享受。我们知道, 今日的美国和昔日生活优裕的欧洲国家, 许多家庭因金融危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 有的家庭一贫如洗, 还有很多的负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俭朴的民族, 我们世世代代信奉和遵行勤俭持家、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到无时想有时”, “丰年莫忘歉年苦, 饱时莫忘饥时难”, 都是在教育人们要计划着生活, 这和西方国家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次金融海啸, 在美国的许多华人家庭都没有遭受重创, 两种消费观念, 孰优孰劣, 自不待言。从另一个角度说,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们的过度消费会给地球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灾难, 现在大自然已经开始向我们报复了。2012年世界各地洪水肆虐, 极端天气频发, 这些都在警示世人, 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21世纪, 人类必须抛弃以前所追求的奢华无度的生活, 奉行俭朴节约、细水长流式的生活理念,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 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具有科学精神, 我们有责任向全世界传扬这一宝贵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学生
笔者在讲解“岁寒知松柏, 日久见人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等这样富有生活哲理或有做人的道德规范俗语时, 留学生常难掩对它们的喜爱, 提出希望老师再多介绍一些这样的好语句, 可见优秀的思想、观念, 其魅力是可以穿越国度和人种, 其价值为全人类所认同。
但在另一面, 一些国人一看就理解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等, 留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不容易, 像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的学生读完这样的小故事时, 他们完全理解不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每次都是在老师一点点地解释引导下才能理解到这些成语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和启示, 这就是不同文化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并最终逾越这样的困难。
五、辩证地看待中外传统文化
我们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这并不是说, 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奉行一国独大、唯我独尊的姿态。世界各国文化中, 都可能有它各自优秀的部分, 对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兼收并蓄,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多次阐述的那样——国人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他提出世界各国应“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意指我们既要充分地认同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 也要肯定和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
无庸讳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糟粕, 例如表现在俗语当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砂锅捣蒜, 一槌子买卖;无利不起早, 有奶便是娘”等等, 这些与现代社会、现代公民道德格格不入的腐朽落后元素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我们应该把它扫到历史的垃圾堆去。所以, 辩证理性地看待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20世纪90年代, 西方文化思潮强势入侵, 现在时光已运行到21世纪, 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时候了, 我们深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深信这棵千年古树强大的生命力, 它一定会在世界各国学子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的。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马叔骏《俗语》2000年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孙文鹏《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一期
[3].陈戌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4].于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史亚非徐亲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大庆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8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学会, 学懂一门第二语言, 就不仅仅要学习该语言的本体知识, 还要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称为“目的语文化”或“第二文化”。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代表的特色文化。中国的文化由这56种文化共同构成。蒙古族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的大部分蒙古族人民聚居在中国北部辽阔的大草原上, 依山傍水, 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人擅长打猎, 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该民族的文化历史, 而该民族的文化历史造就了蒙古族传统的舞蹈风格。并且蒙古舞的传统风格也恰恰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文化历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英国民族舞蹈学家峤安.罗松 (John Lawson) 曾经指出“民族舞蹈folk dance应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 划分。民族舞蹈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都蕴含着先祖的传统意识, 人们的习惯, 嗜好, 劳动等诸多方面, 都可以从这些动作中反映出来。”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是直率, 热情, 勇敢, 粗犷, 彪悍, 质朴和豪放的象征。蒙古族人民游驰在广阔的大草原上, 以蔚蓝的天空作为帐篷, 以绿绿的草地作为毡毯, 充分展现了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以及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师应该对蒙古舞特征有全方面, 系统地认识
就蒙古舞而言, 我们对其特征的总体概括是节奏鲜明, 明快响亮, 舞步轻捷, 在一挥手, 一扬鞭、一跳跃之中体现并洋溢着蒙古族人民的直率、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开朗豁达的和豪迈的气质, 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了解这一总体特征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概括出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蒙古族人民通过对肢体的各部位的展现, 从而模仿鹰, 马等动作以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形式, 以便让人体会到那优美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情形, 和策马奔腾的情景, 以及体现出他们宽广的心胸, 质朴的豪放, 热情的奔放和含蓄沉稳的游牧民的性格。一般来说, 蒙古族舞蹈可分上身韵律和腿部韵律:上身韵律为手延肘、肘延臂、臂延肩、肩延腰的弧线延展韵律, 反之是腰带动肩, 肩带动臂, 臂带动肘, 肘带动手的韵律。再看腿部韵律, 不论是碎步、平步, 还是踮步、吸腿步, 都是在“腿脚技巧”的基础上对自然中骏马和鹰的运动形式——包括节奏和动作的模拟。舞蹈中的绕圆动律、拧倾动律、横韵动律, 甚至硬肩、耸肩、柔臂、曲臂, 无不源于人在特定精神状态下与骏马, 鹰构成的有机关系——或豪迈放达, 或轻松愉快, 或紧张激烈, 或平实和谐, 或力量冲突。
蒙古族舞蹈多是歌颂大地草原, 歌颂父母亲, 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 歌颂伟大生命;同时蒙古舞也赞美勇敢, 赞美自然。
每一种民族舞蹈都有很多种类型, 由于课堂时间的原因以及我们教授舞蹈的真正目的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并且认同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必须概括出几种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动作教授给留学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概括:
(一)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居住环境, 气候等自然条件;
(二)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起源, 迁移及战争;
(三)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信仰, 所属宗教团体的舞蹈观, 人民与决策者得关系等;
(四) .最能体现出该民族与音乐, 戏曲, 文学等相关的艺术关联等等。
三、选取代表意义的舞蹈类型作为教学重点概括出几种最能体现该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类型
就蒙古舞来讲, 我选取了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马舞和鹰舞, 以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生活环境, 和他们以马为重要交通工具的生活习性, 铿锵有力的臂膀和矫健的身姿, 以及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就蒙古族舞蹈语汇约定俗成的动作特点而言, 大多都源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动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做什么动作都不开蒙古舞的基本手位:大拇指向外张开, 其他四指并拢, 手尖翘起。具体来说:
(一) 鹰舞
自古以来,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崇拜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类动物, 其中鹰就是他们崇拜的一种。鹰是牧民索取猎物的好帮手, 它是刚健, 粗犷, 豪迈, 奔放的象征;并且鹰还能帮助牧民除掉草地上的鼠害。因此, 蒙古族人民视鹰为神鹰, 崇尚雄鹰, 并且对雄鹰展翅翱翔的姿势有着无限的神往。他们观察鹰的生活习惯和飞翔的动作, 从中找到一些动向艺术的节奏, 以便日后编排出一系列跟鹰有关的民族舞蹈。由于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寒冷地区, 他们在舞蹈的过程中习惯性全身肌肉收缩, 舞步重心交替频繁, 节奏欢快, 铿锵有力。
1、在模仿鹰的动作时, 我们要昂首挺胸, 神态凝重, 目光
要开阔而且深邃, 双手自然下垂, 双脚自然分开, 这是英雄的姿势。
2、我们以腰为中心, 把身体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
上半部分需要做柔臂拉伸的动作, 即由肩带动肘, 肘带动腕, 最后又由腕带动手一节一节地做拉伸的动作并且要呈现出波浪式。同时我们还要学做拉背的动作:我们的两条胳膊由肩带动, 分别同时做抬起和落下的动作。比如说左手是落下的, 那么右手就是抬起的并靠近耳朵。在做的过程中, 要注意:因为两手是同步抬起或落下的, 那么一定会出现两胳膊呈现180度的状态, 这是拉背中最起范儿的地方;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胳膊抬起时, 我们的腕子是提起的;当胳膊落下时, 腕子是向下压的。做这个动作时一定要用肩带动正条胳膊, 做到柔中带刚, 这是蒙古舞的特色之一。两条胳膊的交换可在前面也可在后面, 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上半身的动作完毕。
3、下半身的动作是:
右脚从内而外地做拉伸运动, 不必呈现出波浪式。然后右脚落地, 左脚 (通常称为“主力腿”, 后面其来代替) 由上向下缓慢地擦地 (出) , 随后右脚猛然地单腿陡立而起, 再向后落下一小步。
4、接下来让我们把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动作连起来做一遍。
双手和右腿从内而外, 富有韧性地横向无限伸展, 停三秒钟。然后右脚落下, 主力腿由上向下缓慢地擦地 (出) , 随后右脚猛然地单腿陡立而起, 左手抬起, 右手落下, 腰向左顶;在强弱快慢等不同的音乐节奏中, 连贯协调地做反复地做左右脚交替抬起落下的动作, 双手同时伴随着做顺拐的动作, 依照自己的运行路线做弧线运动。接下来右腿向后落下一小步, 然后双手叉腰耸动着。
这就是蒙古族舞蹈中体现鹰的动作中的一小部分。你是否能够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勇猛睿智, 粗犷, 彪悍的气质呢。
(二) 马舞
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放牧还是打猎都离不开马。蒙古族人民爱马, 因此以马为题材的舞蹈俯拾皆是。马舞主要是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形态, 创造马的生动形象, 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真实的生活特征。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区别于新疆马舞。新疆的马舞是表演者腰间系着特制马形的道具 (近似汉族“跳竹马”所用道具) 边歌边舞。而我们今天所介绍的蒙古族的马舞并没有这些类似于马形的道具。我们是通过对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同的展示, 以模仿马的基本形态,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在马背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驰时的情景, 如:扬起手里马鞭让马儿奔跑。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不会这种民族舞蹈, 可以找些特征明显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以便生动活泼的教学。在学习马舞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们表现出勇敢, 豪迈, 朝气的感觉。马舞的种类很多, 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外国留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 所以笔者挑选了一种较为典型的部介绍给大家。
1、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马是怎么奔跑的 (马的同
侧蹄为同一个方向, 也就是左侧两腿同时向后, 与此同时右侧前后腿向前伸;左右蹄的重心频繁的交替, 这就是马奔跑时的基本特征)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 其实我们走路的方式跟马的走路方式类似:我们的左腿代替了马的左侧两蹄, 右腿代替了马的右侧两蹄。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地了解了马的基本特征。
2、马舞要求人的下身是在模仿马的奔跑, 上身则展示人在马上的神态。
所以在跳马舞时腰部要控制平稳, 脚下要灵活。而这些变化多端的步伐就恰恰体现出蒙古人民的勇敢和豪迈的性格。
3、准备骑马的动作:
右腿脚尖点地, 膝盖弯曲并靠近主力腿;左右手分为抬起, 位于胸前。右手离胸的距离大约为两个手腕的距离, 而左手的距离大约为4个手腕的距离。然后两手手握半空心拳状态, 这个空心拳的大小大约可以放进一个缰绳, 手腕朝下, 好比是在拽着马的缰绳, 控制着马, 时刻准备开始骑马;
4、接下来是骑马的部分, 首先我们的下肢要像马一样的奔
跑, 左右脚来回换重心并且分别抬高, 45度到90度之间 (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程度而定) ;上肢的部分为:右手继续为拽缰绳式, 左手抬高到90度, 左手的食指抬起, 其他四只继续呈空心状态, 按顺时针方向往里枴甩。这就好比是你拿着马鞭让马向前进。与此同时要注意前胸微微抬起, 下巴抬起, 眼睛向远方看, 用肩带动手, 再带到腕, 最后是手。
马舞最为动人的,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已经成为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一种“程式”, 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四、本文存在的不足:
虽然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来教授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知识 (其优点为:可以减少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抵触心理;提高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度;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 提高他们的体能, 陶冶情操等) ,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 舞蹈是文化的若干种继承方式之一, 并不能完全, 真实地表现出文化的全部含义。
(二) 舞蹈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并不能反应出现代中国的文化气息。
(三)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对民族舞蹈熟悉, 熟知, 甚至要达
到会跳的程度, 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概括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从某种程度来说加大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压力。
五、结束语:
著名舞蹈学家莫德格玛曾经说过, “舞蹈是人体的动作艺术, 它是用人体美的动作形态来表现和反映出人们内心世界和事物内在联系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通过舞蹈我们也完全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内涵。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蒙古族舞蹈和蒙古文化之间的关系:碧绿的草原, 洁白的毡房, 雪白的羊群, 悠扬的马头琴声, 美丽的蒙古族少男少女翩翩起舞, 洒脱如奔腾的骏马, 矫健如高飞的雄鹰, 优雅如高贵的白天鹅, 热情奔跑, 风格独特的蒙古舞, 浓郁的草原气质让你舞出飘逸, 脱俗, 感受柔中带刚的东方美, 感受蒙古精神, 体会中国文化。
摘要:第二语言教学包括本体知识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产生文化冲突。作者试图通过对文化表现形式—舞蹈的讲解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舞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人类交际, 沟通的重要工具。即使你不会说目标语, 但当你融入到目标语舞蹈中并与之翩翩起舞时, 会深深感受到目标语的文化内涵。笔者以蒙古舞的教学为例来阐述作者的初衷—用舞蹈的形式来讲解文化知识。
关键词:文化,舞蹈,蒙古族,马,鹰,体现
参考文献
[1]、《学跳蒙古舞》大连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熊莹Rita
[2]、周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3]、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9.
[4]、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9
笔者认为, 在普通语言教学中如何体现文化, 这取决于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中对文化内容引入的积极性, 还取决于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文化内容的植入方式。这三个层面是逐级递进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 对待文化教学的态度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加深其对文化教学辅助语言教学的认识, 提升其对文化内容引入的重视;但只有重视是不够的, 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文化内容, 仅依赖零星散见于教材语料中的文化知识点, 无法从总体上把握, 因此, 在积极导入的同时必须注重导入文化内容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笔者拟将其称之为“文化因子植入”。
“文化因子植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文化内容是否真的能够有效运用于日常交际和表达需要;来自课堂活动的由学生提出的文化问题, 应该如何引导和解答;教师是否有预测可能的文化不适或冲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是否考虑了与语言知识关系密切的交际文化知识;教师主动设置的文化内容是否能够用于日常交际, 是否是学生的兴趣焦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比例和尺度如何配置;文化内容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整体所占的比重如何, 等等。
笔者对此面向沈阳地区三所高校的国际学院师生展开了问卷调查, 其中包含针对在校留学生的问卷200 份, 针对语言课专任教师的问卷40 份, 分别针对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认识、课堂设计的个人经验以及学生的文化兴趣、文化学习所得、对语言课内中国文化学习的满意程度设计问卷, 问卷覆盖的问题大致为: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选择倾向;②教师对中国文化的内容的选择倾向;③教师导入文化内容的交际实用性;④教师导入文化内容的常见范式;⑤独立文化课与语言课文化导入的差异性;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主观设计的冲突性。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1% 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内容很有意思, 67% 的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化更为关注。这一结果反映了学生对中国文化持有兴趣和关注热情, 但是相对于文化课教学主旨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有所背离, 学生的实际关注点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的生活旨趣和倾向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领域高度一致, 同时, 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学生的文化兴趣有重要影响, 此外, 教师对文化内涵的解读方式对学生的文化兴趣有重要作用。
从教师对待文化教学的主观态度看, 调查中73% 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语言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文化因素, 42%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语言教学中学到了中国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26% 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语言课中导入的文化内容与独立中国文化课的部分内容重叠, 缺少区分度, 并且内容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并未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反映。84% 的教师认为主观上有导入文化内容的积极性, 但在有效的导入方法上存在困惑, 并且对这些文化内容在交际中的实用性无法预测。
笔者认为, 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选择文化教学内容, 并全面地对文化内容的植入环节开展综合设计, 在此也建议文化教学内容即文化因子的选取应当遵循如下标准:①时代性。②普遍性。③经验性。④实用性。⑤宏观性。
参考文献
[1]石旭登.CSL教师教学设计的社会文化维度[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5 (03) .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10
一、文化优越感概述
文化优越感,也称文化中心论。受文化优越感毒害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交际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世界一切文化的行为,和他们有一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和不好的,都必须反对。具有文化优越感的人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的行为标准必须是所有文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表现:
认为本人、本种族、本民族或本群体是宇宙的中心,并以此衡量其他所有的文化;把本群体置于其他所有群体之上。认为本群体、本国和母语文化最好,也是最道德的。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包括风俗习惯、衣着穿戴、饮食习惯、艺术欣赏、文化传统、种族特征等。
文化中心论造成的恶果就是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的严重偏见,无法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与自己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中心论也会使人们失去获取跨文化意识的意愿与要求,一切以我为中心。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只有自己国家、自己城市和自己民族才最为道德,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唯一合理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当中,文化优越感的例子并不少见。
很多政府官员喜欢把文化中心论政治化,甚至将其作为服务于政治的借口。他们企图用母语文化的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将文化优越感作为控制世界的工具。
二、出现家庭观念差异的原因
我们知道“最”在汉语中作为程度副词最高级,往往后接性质形容词(包括心理动词),适用于表述某种极点状态,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等。粗略来看,“最”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如上文例句所示,“最”的语义功能除了作用于所修饰的形容词,还影响到形容词所修饰的名词,用于表示某个可明确测量单位的最高值,如“人口”“经济”,对于此类单位的衡量有着明确的标准,最后的结果往往可以用数值表述,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所以用“最”来形容并不会产生异议。“最”的第二种用法涉及表达主观情感,带有夸大的性质,一般体现的是说话人的个人倾向,并没有太多客观理据。例如“我最喜欢我的爸爸和妈妈”“我是最乖的孩子”。这里的“最”直接与形容词(包括心理动词)发生关系,表示出主观上的好恶,不宜作为客观事实认定。明确了“最”的一般用法之后,我们再来回顾中文老师的这句“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如果这位老师使用的是“最”的第一种用法,那么毫无疑问,这句话所陈述的语言事实是不成立的。首先,一个国家民众的家庭观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尚未有权威的检测标准,而且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也难以达成共同标准。如此,“最强的家庭观念”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抑或是其他国家都不能称之为“家庭观念最强的国家”。其次,即使我们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测定标准,能够衡量出一个国家家庭观念的程度,那么说“中国的家庭观念最强”也有不慎之处。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国家,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局部的,我们所要说的是,即使“家庭观念”可测,那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也未必是“最强的”,盲目的表达常常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我们下面将谈到,这种盲目性与这位老师的“文化优越感”息息相关。所以,从这种用法的角度来说,更为谦逊的说法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比较强的”或者“中国是家庭观念最强的国家之一”。
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最”的第二种用法,体现的是这位老师的主观表达,那么这样表述同样的有问题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涉及敏感问题时,如果做出评价或者态度的需要,我们应尽量从事实出发,公平公正,避免主观性的表述。“最”作为表最高级的程度副词,其中隐藏的含义是“比较”。例如:“我是我们班最高的”,隐含的是“我比我们班的其他人都高”。同理,“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隐含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美国人强”,虽然事实如此,但夸张的主观表述与隐含的比较往往易于激化问题,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影响课堂秩序。
三、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这位中文教师“言过其实”的表述背后实际上是“文化优越感”在作祟。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述不当,作为一名汉语使用者,这位教师应该很清楚他/她所要表达的内涵。一般来讲,如若是表述失误,那么造成“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位教师却通过“我们”强调了领属范围,“家庭观念”不是单单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而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这样的说法将“教师”与“学生”分开,将“中国人”与“美国人”分开,分别对前者进行语义强化,其文化优越感溢于言表,试比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与“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前者类似于第三人称的客观陈述,而后者则明显带上了主观印记。既然我们理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解决产生问题的主要矛盾。
实际上,公允来说,当两种文化人群相互接触时,我们理应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这源于我们对祖国历史的认同与成就的自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历史长期的产物,尤其自身的生成动因与发展轨迹,不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作为对外交往的使者,对外汉语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更应该自觉注意此类问题,文化自信是好事,但切记不能将“自豪感”变成“优越感”,同时,也不应妄自菲薄,崇洋媚外。
四、解决家庭差异的方法
“家庭观念”这一概念属于文化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加以讲授。对于初级学生,文化类的知识往往融入综合课和汉语课中,使学生耳濡目染,细细体味。倘若允许目的语授课,那么对初级学生开设文化课也是有益的。而对于高级学生,他们对汉语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接触,相信这么多年的浸淫已使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综合来看,基础通识文化课的授课对象应是汉语处于准高级水平的学生。
就课堂来说,我们可以开设相关文化课抑或开展一个中美文化异同专题,来向美国同学传达“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中美家庭观念的异同,在上课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这时教师应保证学生积极性,使其畅所欲言,对错误采取容忍态度。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中美家庭文化对比,选取典型事例予以呈现,使学生在比较之间体会中美家庭文化差异,通过提问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就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这样一部分,教师不应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而是将自己文化的身份置于事例之后,通过事例的罗列使学生自行总结概括。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先使分组学生讨论差异形成的原因,小组表达之后,教师对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也应以中美家庭文化之间共同部分进行强调,并引申到对待不同文化时应采取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态度。
在课堂之外,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以及节日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家庭文化所在,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中国家庭环境进行体验抑或模拟真实场景。相信这些活动会对美国人了解中国家庭观念有所帮助。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家庭在任何国家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西方国家出现家庭观念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必要的文化技能,整体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课堂中的文化冲突。
摘要: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外国人正确理解与接受这些差异,这既是我们教学上的难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文化优越感,家庭观念,差异
参考文献
[1]屈从文.论天朝观念的生成和演进机制[J].国际政治研究,2007(1).
[2]游国斌.傲慢与偏见——近代中西之间的文化屏障[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11
关键字:文化适应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距离;心理距离;适应阶段
引言
近些年,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外汉语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也为了对外汉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通过预测学习者的难点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所犯的一些语言错误的原因;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假说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语言是讲究一定的先后顺序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遵从一定的顺序;克拉申的语言监控假说则提出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不同方式;而根据社会文化模式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出现问题原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更愿意从语言本体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对外汉语的研究,常常忽略了文化的角度。当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遇到一些用语言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看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从文化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中所遇到问题的原因,在这里就专门从文化适应模式来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首先通过从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来来简要说明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的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怎样对学习者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从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来提出关于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 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
事实上,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对目的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而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他们能够较快的适应目的语文化,那么就会非常利于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反之,则不利于目的语的学习。而这也就是美国学者John.H.Schuman所提出的“文化的适应”假说,文化适应理论是从社会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它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联系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能融入目的与群体中①,而当留学生从本身已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另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便脱离了他所熟悉的社会体系。而新环境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其本民族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必然会给留学生带来适应压力,尤其像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极大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带来更多的障碍,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调整适应,则会极大地影响留学生目的语的学习,甚至严重的可能酿成社会问题。所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对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文字等方面都涉及到了文化方面,如果学习者能很好地适应汉语文化,如在教红包,红色这两个词时,我们不单单要向学生解释词的理性意义,还要向留学生讲解词所蕴含的文化色彩色,让他们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类似的还有“哪里”就要向留学生解释这个词语常常表示中国人的自谦,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渐渐从心理上接受中国文化,从而对他学习汉语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二 文化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分析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这一研究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就已经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由此而提出了“文化适应”理论假说,它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他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使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主要从两方面解释了影响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因素:第一个是社会距离,第二个是心理距离。
在社会距离上,社会主导模式与融入策略是影响学习者的是两个较为主要因素,因为当一个学习者他本身所属的社会群体比目的语所属社会群体发展程度高的话,则会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适应程度,不利于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社会主导模式主要是指学习者所处的母语群体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地位关系,当学习者进入另一个社会群体中,他总会是不自觉的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目的语国家进行对比,当自己所在国家的各项水平比目的语国家的水平高时,在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所谓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就会使得学习者对此国家的目的语的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因素是融入策略,当学习者面对目的语群体时,如果能够采取“适应策略”的话,那么学习者则会更容易融入目的语群体,并更好地学习目的语。而在融入策略上,适应策略是学习者学好目的语的一条捷径,但从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来看,发现留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目的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样就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多的困扰,而这些困扰会使得留学生丧失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很容易形成“圈子”,而这个“圈子”并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圈子——人们经常会因某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特定的目的而联系在一起。这里所指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往往与他们拥有共同母语的人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社会团体中,他们往往是不会讲目的语的人或者学习目的语但不用目的语交流人,在这个团体中很难接受将其他语言的人。例如,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他们来到中国学习,面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常会选择与自己国家的人形成一个团体,并在这个团体内进行人际交往。由于韩国人的夜生活比较丰富,这与中国学生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所以他们常常与团体中的人继续本国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很难融入这个群体,所以这就造成了很难解决的一个现象,而这正是因为留学生没有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导致的,以致于留学生很难融入目的语群体。这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留学生汉语的学习、。
nlc202309032126
心理距离是从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产生心理距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与文化相关的,主要表现就是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所谓文化休克是指“初处以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文化休克”可以说是学习者普遍所遇到的大问题,所以对文化休克现象,我们要更加重视。当留学生自身出现“文化休克”现象,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并进一步引起文化抗拒心理。这使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他们就会“放大”自己的情感,认为与本民族不同的事物和观念都是不好的,并采取厌恶和拒绝的态度,更加远离目的与群体,把自己独立起来,这样就加剧了汉语学习的难度。
三 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国学者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文化教学。这不仅会使学习者产生“文化休克”现象,而且也会造成语言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却不能够很好的与目的语群体进行顺利交流的“交际瓶颈”现象,那么如何应对这类问题呢,我们通过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分析了一些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个在本国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并不会产生所谓的“文化休克”现象,即使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欧美文化与本民族的不同,他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因此而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就拿我们自己而言,在初学英语时,我们可能都会读过那些欧美的小幽默,但我们总是会感到那些笑话并不是很幽默,事实上那却是欧美国家的幽默形式,还有AA制等等不同的习惯和观念,我们起初只是惊奇,但是随着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就会理解,而且我们可能也会接受这种处事方式。所以说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只会发生处在与本族文化异同环境下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身上,因此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启示: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时,可以让学习者在本国进行学习,把语言基础知识交给他们,注重结合文化教学,这样在本国学习2年后,来中国这样的目的语环境后,就更容易适应,从而更利于留学生与目的语群体的交往,更利于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既保证了语言知识的教授,使得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从中学到了相应的文化知识。而对于那些已经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所表现出留学生不同的心理及行为状态进行不同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并结合学习策略来辅助学习者的学习,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先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蜜月阶段:从徐家祯阐述了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和教授方式中,得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而在蜜月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这样就应该安排尽量多的语言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尽量学习语言知识,并采取直接学习语言策略,只有在遇到相关文化知识点时,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并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
(2)挫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汉语失去原有的热情,并对目的与语文化感到不适应,是关键期。一方面,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增加文化知识的教学,更多的向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讲解,来吸引留学生的兴趣,并适当减轻语言知识学习的负担,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互交流的活动,活动最好采用将任务型与学分挂钩,形成一种强制性,因为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普遍会避免与外界交流,这样学习者才有目标和动力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阶段,教师可以课上布置相关与文化有关的作业,如了解中国的节日,中国的饮食习惯等等,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反馈,进行相应的讲解。
调整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阶段是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对目的语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够适应一些文化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采用结合文化式的汉语教学,并恢复之前的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但又不乏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最后的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他们已经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目的语文化,并意识到他们留学的目的,此阶段应尽量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从交际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以上只是从教学角度提出的看法,但好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好教材的,但于文化方面的教材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是与语言知识的掌握有更大的关系的。但根据Schuman提出的“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即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对应”这一说法,我们就可以根据此来编写有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书籍,可以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汉语》的基础汉语这门以讲语法知识为重点的书相对应,使得学习者既可以学到汉语语法知识,又能了解文化,这样就比单独的设一门的中华文化课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相互结合的。因为对汉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对汉文化的适应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应该建立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促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并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并从学习中去适应中国文化,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持有语言教学为本位的思想,不要本末倒置,让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在手段,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12年第四期
② Schuman曾使用心理变量概念,但心理距离概念使用的更普遍
③ 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与1995年提出的
④ 毕继万在《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一书中所提出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2009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潘国文 2004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刘珣 2012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 王建勤 20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
[5] 《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 篇12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正如美国教育家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 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或者说, 文化决定人的存在, 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 习以为常, 然而又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既然文化因素渗透到精神物质的所有领域, 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引起不同的文化感受, 造成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障碍。但语言教学毕竟不同于文化研修课程, 那么,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的文化因素教学呢?
我们应该先在观念上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 弄清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不同于单纯的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 文化因素的教学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语言理解与语言交际的障碍。这里“文化”的界定, 是那些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和掌握汉语的障碍的文化。被称为语言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 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密切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第二, 充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一方面, 正如吕必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解读研究语言, 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完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文化是“隐含的”, 是“本民族往往‘习而不察’, 只有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 才能发现其特征。” (吕必松) 因“习而不察”这种交际文化被忽略时极其容易的, 但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可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 我们可以依照如下两大方面的原则进行教学。
第一, 根据学生受体的具体情形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对外汉语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形, 诸如年龄、有无汉语基础或汉语程度、母语文化背景等等。对于零基础或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 应该让学生了解浅层的普遍的应急的文化现象, 比如问候、称呼、询问、自我介绍等实用交际方式, 要教会他们使用最简单最少歧义的说话方式, 也要让他们理解接受最常听见的表达方式:比如问候别人说“你好”, 被人问候你的方式可能是“干嘛”“去哪”“吃饭了”等等。高级阶段的学生就有必要渗透更多更复杂的文化成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程度不同, 应该整合相同的文化因素, 降低学习难度。通常日韩与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 善加利用,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西方国家的学生遇到的文化障碍会更多, 文化差异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红色”, 英美人联想到气愤、罪行, 在汉文化中, 则象征着喜气、吉祥、热烈。“她现在很红”这样的表达英美人就很难理解。再如汉语中“个人努力”“个人奋斗”与英语的“individualism”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与“个人主义”相差就更远。另外一点, 成人学习者和儿童受教者的情况也不一样, 成人理解力强, 儿童模仿力强, 应因材施教, 分别对待。
第二, 根据汉语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从汉语言本身来看, 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在语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更加鲜明。
汉语语音在诸语言因素中文化差异相对较小。汉语声调是难点, 儿化和轻声带有较浓的文化特点。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文化差异最明显的体现者。词汇教学中词义教学最难。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最基本的概念意义 (理性意义) 入手, 渐渐带进词汇的色彩意义;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语言意义渐次学习更为多变的、具体个别的语用意义。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汉语作为意合语言, 语法规则不同于其他语言, 应该尽早让学生理解语序、虚词、语义关系对组织汉语语句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对于有文化基础、受过较高学校教育的学习者来说, 由于理解力较强, 语法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学会组织语言, 但对于低龄语言学习者来说, 不能强行灌输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88.
[2]郑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05-17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07-04
语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06-29
中国传统文化汉语09-22
中国文化教学08-21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05-29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10-21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8-30
中国大众文化05-14
中国白酒文化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