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贸易

2024-08-22

中国文化贸易(精选12篇)

中国文化贸易 篇1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 具有发展文化贸易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然而, 我国的文化贸易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 这与我国外贸的总体顺差以及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逐渐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是极不相称的。总体来说, 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很不均衡, 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 但却不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强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文化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但发展速度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

近年来, 中国文化进出口贸易增长非常迅速,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根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2年, 我国出口文化产品217.3亿美元, 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142.1亿美元, 增长52.5%, 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值的65.4%。同期, 出口印刷品28.5亿美元, 增长7.1%;出口视听媒介产品28.4亿美元, 下降44.2%。此外, 出口乐器14.9亿美元, 增长6.6%。虽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与美国等文化贸易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 文化贸易在全国货物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 仍处于起步阶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长。近几年,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国核心文化贸易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中国的文化贸易也一直缺少权威、系统的统计资料, 没有进行单独统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贸易总体贸易的比重较小。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 中国图书版权进出口权威统计是从2004年开始的。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图书出版贸易在2004-2010年的增长幅度不大, 进口贸易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但整体发展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不可以同日而语。

二、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十分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货物出口规模方面, 中国已超越德国, 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 并长期保持顺差。文化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 但也是一个文化进口大国, 引进得多, 输出得少, 贸易逆差严重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11年中国的主要文化产品出口大部分存在贸易逆差。只有高密度激光视盘、数码激光视盘这两种文化产品是少量的顺差, 电子出版物更是出口为零, 进出口差额巨大。中国文化贸易如此之大的逆差和外贸总体顺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说明中国产品在输出国外的同时并未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非常弱小。

三、文化硬件产品出口优势巨大, 但是软件文化产品出口能力不足

中国海关主要对硬件类的文化产品进行统计, 其统计标准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其中, 文化产品集中在第49章、95章和97章, 其他文化商品分散在其他品类。

2011年, 第49章、95章、97章商品出口额分别为3112331千美元、34331333千美元和377063千美元, 进口额分别是1414681千美元、1435466千美元和41989千美元, 均为顺差, 且与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增长, 呈现了越来越活跃的态势。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贸易中硬件文化商品出口具有重大的贡献, 造成整体文化贸易严重逆差形势的原因主要是以内容产品和文化服务商品为主体的软件文化商品出口能力不足。这也反映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实。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一半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 而非版权出口, 更加说明目前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中的劣势地位。长期以来, 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传统产品, 主要包括美食、中医药、语言类图书和视频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 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和服务以及能反映中国新时代风貌的文化产品并不多见。这恰恰说明了目前中国在全球是制造业大国, 但文化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 贸易内容比较单一, 这与中国有最悠久、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国家地位不相宜。

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

目前, 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东南亚、美国等, 存在着文化产品过于集中的问题。由于语言、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香港和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这些地区遭遇的“文化折扣”较低, 这些地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产品, 是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主要消费群体。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亲近度较低, 但许多海外华人集居在美国, 他们对中国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 因此美国也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种类繁多, 输出地域几乎遍布全球。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他们获得了巨额经济收益, 同时, 在全球范围内也广泛传播了其文化精神。而反观中国, 情况则不容乐观, 文化产品输出国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很单一, 以图书版权为例, 2010年中国总共输出图书版权5691种, 输出地前五名分别是我国台湾、韩国、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美国, 这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总量为3811种, 占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总量的67%。该充分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过于集中, 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化程度很低, 很多文化产品还很难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科学合理的文化贸易结构应该是输出和引进共同发展, 平衡推进, 只有这样, 中国的文化贸易才能快速、全面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打造中国的优秀文化开拓空间。

五、文化贸易的渠道缺乏, 贸易效益低下

当前, 中国文化贸易沿袭了过去的交流方式来拓展出口渠道, 如利用外交手段和“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展”、“中国博览会”等相对传统和简单的模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依靠炒作、依赖政府扶持和名人效应等单一手段仍然是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关注的主要途径, 缺乏对市场细分和总体把握以及对目标市场的选择。然而, 国际文化贸易发达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们不仅已经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中介组织, 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国投资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由于势单力薄, 很难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经济效益和回报不高。例如中国的武术、杂技和魔术等表演颇具特色, 但是在对外演出中缺乏和国际演出经纪机构抗衡的意识和能力, 往往采用单打独斗的简单经营方式, 很难进入国际演出的高端市场。以2005年的中国杂技综艺舞台剧《龙狮》为例, 它是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与在国际杂技大赛多次折桂的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联袂推出的一台大型杂技晚会, 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每年安排的演出均在350场以上, 每场票房在10-20万美元之间, 而中国战旗杂技团每年拿到的演出费却只有60多万美元, 双方收益差距非常大。在国际杂技市场上活跃着的实力雄厚的大型马戏团都有自己完善的营销网络, 而我国的专业杂技演出团体, 拥有自己的专职营销机构的不足5%。尽管中国杂技以难、新、奇、美著称, 但在国内外杂技演出市场上, 中国优厚的杂技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更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 想占领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必须有大营销的概念。

中国文化贸易 篇2

开宗明义,文化贸易逆差是指文化贸易中书刊、音像制品、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总值多于出口的现象,而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价值观、思想等文化核心内容的与时俱进。文化产品的本质是文化产业以文化为资源进行加工的商品,决定其质量的是文化产业的开发及营·销能力,因此文化产品能表现文化但不能作为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准。今天我方论证文化贸易逆差无碍于文化发展,便是以外来文化产品为主体,从它对本国文化产业以及国民精神与物质生活两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首先,文化贸易逆差无碍于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从出口来看,逆差是企业文化产品出口少的表现而非原因,出现逆差不等同于出现亏损。根据企业对外向、内向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其对国内外市场的重视度不等。2007年到2012年,文化贸易逆差增长了。,但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由2.6%上升到4%。第二,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外来文化产品的涌入必然会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外部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开放文化市场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这类竞争只局限于同类文化产品之间,如书刊、电影,而对更多无法引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诸如旅游、信息等,并不构成威胁。

其次,文化贸易逆差不会颠覆本土文化,也不会影响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第一,贸易逆差只能证明文化产品出口与进口间的差值大,不能论证外来文化产品充斥国人生活。以电影为例,我国对好莱坞影片的引入限额仅为每年34部。第二,外来文化产品对外来文化的表现力有较大局限性,相比本土文化对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冲击力小。例如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追捧是源于其精美的制作和跌宕的情节,并不代表接受其表现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外来文化产品的进入不是国人对本土文化产品缺乏认同的原因,也不会导致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背离。本土文化产品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是由于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改变这种劣势地位的根本方法是提升本土文化产品的质量,而非拒绝对比。诚然,当前有以文化产品质量对比来论证两国孰好孰坏的声音,但这种少数的不理性的见解不能代表大众的认识。

最后,文化逆差的产生原因具有时代客观性。一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输出能力由其综合国力、文化产业的成熟度等因素直接决定。我国在经济上虽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国力在国际对比中仍待提升,加之自身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因此文化贸易逆差的出现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正常现象,并非阻碍。

中国文化贸易 篇3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 电影文化 中国电影 全球电影 危机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经济主导地位的逐渐形成,服务贸易这一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依托于服务贸易,各国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悄无声息的快速流动,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与全球传播可能性的文化实践形式之一,成为各国加快文化传播、发展本国电影产业的隐形窗口。中国作为这一隐形窗口的加速开放者,面对西方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无疑成为他们争相入侵的最大目标。面对这种态势,我们更应常怀忧患意识,常抱警惕之心,不耽于成绩,不惑于虚荣,理性、清晰地对待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客观的审视全球电影的态势,切实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传承本国文化。

1. 国际服务贸易背景下的全球电影产业概况

1.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稳步上升,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电影票房增长的主力军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票房收入为326亿美元,较2010年(305亿美元)增长6.9%,北美地区依然独占鳌头,票房收入为102亿美元,占全球票房收入的31%,其中美国的票房为91.7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以22.65亿美元的水平位居第二,中国因2011年的总票房比2010年上升了28%,从而晋升到世界第三,与法国齐头并进。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票房收入有所下降。2011年的世界票房增长额主要得益于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拉动,其中中国更是拉动国家的主力军。

1.2发达国家已形成成熟的观影习惯,我国民众的观影习惯相对稚嫩,远低于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据统计显示,2011年在抽选的中、美、日、韩、法、德、英、西、俄、澳十国人均年观影次数排名中,美国名列榜首,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观看影片4.15次;澳大利亚次之,平均3.56次;法国第三,平均3.30次;英国其次,平均2.8次。中国排名最后,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观看影片0.27次,平均5年去一次。如仅以城镇人口计算,中国年平均观影次数为0.54次。 但是中国观众的影院观影习惯目前正在形成,城镇人口的年平均观影次数已由2009年的0.3次提升为2011年的0.56次,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但从中国目前票房收入的增速上看,达到欧洲国家平均观影次数2.71指日可待。

2. 国际贸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总体态势分析

2.1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电影产业规模呈现出快速而持续的增长,国产影片与法国进口影片齐头并进.

2011年我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增长率为16%,其中,票房收入占131.15亿元,非票房收入占26亿元,受国服务贸易持续低迷的影响,海外销售收入有所降低,仅有20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电影总收入可以达到近290亿元,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目前,中国的电影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票房,电影海外收入和产业链上的其他收益较低,制约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文化传播。

2.2国产与进口影片票房过亿数量逐年增加,但进口影片对中国观众更具吸引力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國内电影票房过亿的影片正在逐年增加,但票房额相对于国内票房总额的比率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增加效果,此现象正好与进口影片的总票房占比状况相反,反映出虽然现在国内对于本国影片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依然难档国内观众观看进口大片的需求。

2.3国内影片因数量优势取得连续的多年占据国内票房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映的230多部新片中,进口片占到70部,全年共计160部国产新片共创造票房70.31亿,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为0.44亿元,70部进口片票房为60.84亿,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为0.87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国产影片依托上映数量优势总票房连续4年超越进口影片。

3. 全球服务贸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文化潜在危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全球电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虽然在全球电影文化格局上的平等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文化格局结构上的不平等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转机,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随着西方电影的全球传播,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意识上的传播正在不断扩大。

3.1开放外资,在促进电影制片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西方的电影文化的入侵提供了合法的生存环境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外资引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降低,实力雄厚且流动性极强国际资本利用其灵敏的商业嗅觉纷纷抢注中国市场,对于一些相对处于幼稚阶段的电影制片商而言无疑会产生一种巨山压顶之感,不利于中小电影制作公司的起步与发展。引进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势必促使那些充分懂得利用资本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掀起一股瓜分国内市场份额之势。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 篇4

关键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SWOT分析

1简读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评述

(1) 文化贸易的整体界定。

文化贸易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 通过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创造力的整体性发挥, 尤其是影响力的主流作用, 通过文化的力量, 形成整体的价值观、人生观, 维护和拓展自身国家利益的能力体现, 主要形成市场的主要力量, 并产生文化价值, 形成国际吸引力的文化、能被社会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更好的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相关评述的综合表现。

在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评述上, 有着不同的观点表现。总的来说, 都普遍认为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 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商品。

2概述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一定逆差。

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大国, 但文化产业并不发达, 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非常低, 主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据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的文化产品进出日数据来看, 2008年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出口为101.32万美元, 进口为4556.81万美元, 逆差也十分严重。

(2) 文化进出口总额显得力量薄弱。

据我国商务部2009年5月发布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 在跨境文化贸易方面, 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 达到48.16亿美元。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 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3分析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SWOT表现

(1) S-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主要优势。

对于中国来说, 有着宽阔的市场空间, 一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成为了国际文化的领军人物, 在国际文化力量的推动上, 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市场很大, 更能适应群众的基本需求, 二是文化具有的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娱乐等方面功能, 决定了它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W&T-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是缺乏国内繁荣的文化产业做支撑。以图书为例, 普通公众日常读书越来越倾向于快餐式的畅销书, 经典著作也偏好于简单版的编辑版本, 严肃而深刻的作品反倒越来越失去大众市场。二是文化产品国际营销不够。我国文化产品在国外的营销推广形式简单, 大多以展览、演出的形式, 形不成持续的影响力, 尤其是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 造成人员在文化消费上的习惯行为。

(3) O-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市场机遇。

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来说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既有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突出, 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最大亮点, 同时, 人均收入与文化产品进出口的相关性高, 中国发展机遇重大, 我国正处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最佳时间。我国是同时跨越“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两种类型的国家, 正是这些难得的机遇, 给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探讨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 弘扬优秀思想文化血脉。

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 是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 保留文化的独有个性, 推进文化工程的力量发挥。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进一步把思想和认识更好地统一起来, 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 为实现国家建设经济飞速发展、和谐进步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2) 培育文化产品兴盛的土壤。

文化意识的接受非一时之功,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培养起文化氛围, 在国内培育出文化产品兴盛的土壤, 使我国文化在各个层次得到深人人心的传播, 为文化产品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政府从大处着手, 从宏观上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加强引导并做好战略布局, 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 渠道培养文化经营人才。

积极探索科学培育和使用人才的机制, 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性国际文化贸易专门人才。可以在外语院校、艺术院校中设立与文化经济、文化贸易相关的专业, 将文化艺术与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并选拔一些人才做专门的培训。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 为文化企业服务, 在现有人员中进行“国际文化经营管理”短期培训, 提升现有人员经营管理素质。

(4) 完善文化产业的运营机构。

政府的激励作用必不可少, 但是不能成为经营的主体。活跃、有韧性、敏感度高的企业当是行业兴盛的主力军, 政府应创造条件, 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初期适当的保护, 同时, 法律法规跟上行业的发展, 避免逐利的混战状态。在国内走向良好发展道路之后, 加强国际文化产品市场调研程度, 进行本土化的营销。

5总结

中国文化贸易在拥有强大发展空间的大好条件下, 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目标, 更好的起到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向南.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国际文化贸易整理 篇5

1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意义是什么?

①文化贸易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其通过贸易而带来的直接收益仅仅是利润来源的一部分,衍生的其他相关产业收入比直接收入要高的多。

②文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形象提升具有整体带动作用。文化产业远远超越了信息产业的物质领域,他以其特有的广泛性和渗透性提升着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带动着科技、休闲、传媒、体育等庞大的产业群体蓬勃兴盛,推动着人类知识经济时代高级阶段的来临以及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③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改变文化贸易中的严重逆差现状,进而改善中国对外贸易整体格局,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日本动漫产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原因:①日本人很喜爱动漫,漫画文化非常发达。②日本拥有一批国际顶尖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以及大量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动画绘制者。③电视和网络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为日本动漫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日本动漫作品在文化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风靡全球。

启示:①大力开发原创作品。②大力完善和优化产业链,开发衍生产品。③加强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扶持。④重视动漫的品牌建设。

3何谓版权贸易,中国对外版权贸易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⑴所谓版权贸易,是指通过商业方式,在不同的法人或自然人之间进行针对版权的贸易行为。版权贸易的标的物是版权,而版权包括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两部分。一般所说的版权贸易主要是针对版权中的经济权利。⑵中国对外版权贸易的问题:

①我国对外版权贸易逆差严重;②国内版权贸易发展极不平衡;③版权贸易的输出地有很大的局限;④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内容单一;⑤版权代理机构政企不分;⑥版权贸易专业人才严重缺乏;⑦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营销水平不足。

⑶应对策略:①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制定出版业的产业政策和竞争策略;③扩大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④以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出版业,大力发展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业;⑤引进国外资本及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出版业的竞争力;⑥大力开展图书进出口贸易和版权贸易,增强出版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4请简述美国电影产业的对外扩张策略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对外贸易的启示?

⑴对外扩张策略:①好莱坞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的分支结构,逐渐形成好莱坞影片一统世界电影市场的局面。②各大电影公司利用独立制片人来减少成本,将重点转向国际化,考虑开发欧洲、亚洲等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占领国际市场,好莱坞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推介美国电影。启示:①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形成产业规模;②加强电影产业的国际营销力度;③在电影贸易中善于利用文化因素;④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

5请简要介绍中国国际电影贸易的情况,并论述其开拓国际市场的品牌策略?

⑴中国国际电影贸易情况:①中国对外电影贸易仍处于严重逆差的境地。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产生了反响,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国产电影的成功仅仅局限于“影响”方面,而对于真正的市场成功而言,国产电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③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市场狭窄,最集中的就是日本。⑵策略:①优秀作品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根本。对于改变中国对外电影贸易逆差,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而言,拍摄出优秀的本土化产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②注重内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其电影的主体思想应该是本民族所独有的,而又能为其他的民族所理解和接收的。

③大力培养国际化的电影人才。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来说,现在最缺乏的是国际化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国内并不缺乏优秀的电影人才,但是,适应国际化的电影人才却十分的缺乏。

④完善电影发行体制,建立多种海外市场渠道。国产电影之所以不能进入西方国家的主流院线,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建立直接的海外发行渠道。

⑤加强与国外电影界的合作。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依然是中国电影应该走的路。电影创作根本不可能依赖一国资本和一国市场,作为导演就应该被迅速纳入电影全球化的系统,这样才能维持创作的连贯性。

6中国对外演出贸易存在的问题及走出去策略?

⑴问题:①引进演出票价虚高;②对外产出贸易逆差严重;③海外演出节目类型单一,难以形成规模。

⑵策略:①政府合理引导规划,统筹发展;②积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③重视演出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运作和市场营销;④鼓励中国演出团体加盟海外有实力的演出协会,为中国演出团体“走出去”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7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主要策略?

就整体而言,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需要解决政策、市场、产品等几个层面的问题。⑴在政策层面:积极介入当代国际文化贸易规则。

①在UNESCO和WTO两套话语之间保持平衡;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规则的塑造。⑵在市场层面:明确目标定位。

⑶在产品层面:打造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名牌产品。①产品内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8中国电视节目的主要交易市场有哪些?

①上海电视节②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③四川电视节④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 9文化偏好、文化折扣、规模报酬递增及文化产品的特性;

⑴文化偏好的特性: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往往更倾向于那些自己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等方面比较熟悉的产品。

⑵文化折扣的特性:那些对产品所反映的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内容不熟悉的消费者,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

⑶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⑷文化产品特性:生产过程特性;复制过程特性;明星元素特性;销售特性;资产地租特性;购买动机特性。

10查尔斯﹒兰蒂将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链分析法引入对文化产业的解释,他提出了哪五个阶段的过程?

①开始。这表现了创造性过程本身。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创造性过程必然是与专利、版权和商标联系在一起的。

②从创造性到形成产品。这是指那些推动生产过程的角色——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

③流通。这是指文化产品如何被传播——代理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④发送机构。发行的结构因素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⑤观众与接受。批评家的角色、市场营销和公开行业。11国际贸易的障碍包括有哪些? 国际贸易中有三大障碍:

①关税壁垒,如强迫接受关税的财政措施。

②非关税壁垒,如法律及实际操作中的保护性配额。

文化与贸易的交融 篇6

2008年12月17日晚,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等出席开幕式,并与一千多名中外来宾一同观看以“精彩中国,绽放世界”为主题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刘淇宣布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北京文博会以“文化创意与服务贸易”为主题,着力突出文化创意与服务贸易的互相融合和支撑,深化产业资源整合、产品交易和区域、国际合作,为企业搭建文化经济贸易和创业发展的平台。与前两届相比,本届文博会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专业化水平更高、活动更务实,举办了综合活动、展览展示、论坛峰会、推介交易、创意活动、文艺演出等6大系列近百场活动。本届文博会在得到国内各省区市大力支持的同时,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到目前为止,已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国际设计联盟等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及代表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近40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600多位境外贵宾应邀参加。

开幕式上,柳斌杰代表组委会在致辞中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够促进公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厚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也能够改变发展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市场。实践已经证明,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创造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条件下,文化产业更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安排就业的重要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第三届北京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全国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文化发展观,认清形势、找准对策、总结经验、加强合作,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为振兴经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供就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预祝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圆满成功!

开幕式前,刘淇、柳斌杰、郭金龙、杜德印、阳安江等领导亲切会见了参加文博会的部分境外嘉宾,并合影留念

中国文化贸易 篇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文化贸易,产业结构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时至今日, 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似乎已经渐渐平息, 但是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一系列遗留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际方面, 欧债危机和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中国输入性通胀加剧, 原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 本币升值压力加大。而国内方面又由于2009年的40000亿刺激经济计划导致了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外汇占款增加、CPI高企等一系列联动性问题, 进一步使得宏观经济有陷入滞涨的风险。我们称这一时代为“后金融危机时代”。

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之后, 越来越多的观点意识到中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年我国依靠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 以轻工制造业等位主导的产业拉动, 用廉价劳动力、高污染、高产能过剩换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模式虽然能解决一时只需, 绝不是长久之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链全球化的分工, 必然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而这种分工不但使得我们无法拥有强大的民族品牌企业, 更会用高速增长的经济数据来增加我们的惰性, 使得我们安于现状。因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 对我们来说既是灾难, 又是机遇。使得我们真地能潜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振兴第三产业。

2 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文化贸易在当前的必要性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述, 文化产业同仓储物流、金融地产、科研教育并称为第三产业的四大支柱。而相较其余相关产业, 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在对外贸易上都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迅捷性

在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之后, 哪类产业能抢占自主创新的先机, 哪类产业就最有可能构建民族品牌, 从而率先成为对外贸易的领军者。相比之下, 文化产业的迅捷优越性随之凸显。

文化不同于其余第三产业, 它的自主创新要比其余相关产业来得快。因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仅对高新技术手段和先机管理体制有所需求, 更重要的是人的创意和灵感, 思想与理念。在整个第三产业领域内, 只有文化产业对科技发达水平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依赖程度较低。

我们提出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 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进行技术研发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相比之下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生产, 则要来得方便与容易。对于文化产业而言, 也许某一个平凡的人不经意的一个想法, 就可以成就一个品牌, 影响整个世界。因此,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对外贸易的促进角度来看, 发展文化贸易是必要的, 甚至可以说是首要的。

2.2 资源优越性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余的实体经济产品, 其有着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而全球每一个地区的文化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偏好都是不同的, 因此,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更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潜在需求。中国在文化产品生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悠悠华夏史, 上下五千年。能够开发与挖掘的文化资源实在是太多了。在我们眼中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果善加利用, 就可以变废为宝、进军全球市场。艺术源自生活, 我国13亿民众的灵感与创意更是为文化产业内容的生产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智库。

2.3 科学先进性

促进文化贸易与交流一方面能够增加国家的软实力, 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造新的对外贸易结构。文化产业属于绿色经济, 科技含量高, 耗能少, 不污染环境。相比传统对外贸易的主体制造业而言有着极大的可持续性优势。纵观世界, 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20%, 其文化产品向世界范围对外输出的力度自然不用提。连韩国这样的弹丸之国竟然也成为全球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国, 向世界输送他们的价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已经是本国的支柱产业, 因此中国如果想走强国之路,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文化贸易, 使得中国民族文化也能影响全球。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3 当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3.1 世界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劣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有近百年历史, 甚至亚洲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产业也都是处在成熟高增长阶段。而在中国, 文化产业只是一个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不完善、市场开发意识不够、宏观政策法制保护不健全等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们。因此在这种区域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环境下, 我们在文化贸易中自然无法取得比较优势。

文化贸易的繁荣支撑根源在于文化产业的兴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增长的速度而忽略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过于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这种现象导致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两个弊端, 一方面是事业产业结构失衡, 事业发展过度使得文化资源浪费, 产业建设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文化开放度和交流不足, 大多数文化产品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两大弊端进一步使得我国文化体制僵化、创新不足、产权保护不力、市场开发不足、现代文化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意人才和高技术人才严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因而不能生产出优秀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而没有品牌文化产品, 更不必提文化服务了。

文化走出去, 品牌最重要。而一个民族品牌的打造, 是由人才创意、服务体系、先进理念、科学技术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方面,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3.2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冲突, 各国的文化贸易壁垒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软实力建设”提到了首位, 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价值观, 并以其具有优势的文化产品冲击中国本土市场。很多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已经被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所腐蚀, 逐渐淡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于这种现象, 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差异: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离开民族的, 就没有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代表全球文化一体化。在世界文化合作交流深化的当代, 我们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优越性, 以华夏文明为荣。

在各国文化的贸易交流中, 贸易壁垒的存在是必要的。文化消费本身是主观的, 消费者的品位千差万别, 价格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既然不总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那么市场失灵就不可避免。如果文化贸易自由化, 将会导致全球品位和行为的标准化, 这样不但会丧失文化产品的民族性, 更会给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对他国进行文化侵略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中国是一个文化产业处于建设初期的发展中国家, 更是全球惟一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文化贸易中强化本国的文化主体影响地位, 绝对保护民族文化主权;另一方面, 我们要在积极进取和对外交流中打破西方国家的恶意保护壁垒, 为国际文化交流营造一个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4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应该采取的文化贸易应对措施

4.1 以行政手段为依托, 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集团优化升级

文化贸易的本源在于品牌性文化产品和服务, 而品牌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本源又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于处于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初期的中国来说, 行政手段自然成为了推进集团化建设的主导力量。集团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共享并节约成本。但是以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来看, 这种集团化合效应并不明显, 有的产业集团还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 政府应该继续深化宏观调控, 以建立民族品牌性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战略目标, 以行政手段为依托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根除以往事业体制所残留的弊端。在集团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效能和集约化建设, 驱使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以建设具有生产高科技、高劳动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为战略目标, 为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开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4.2 致力实施系列工程, 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拓宽营销渠道

系列工程是由政府主导, 具有标志性, 带动性的工程。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贸易市场不发达、文化自由流通体系不健全的国家来说, 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的。以出版业为例, 中国政府近年在继续实施并完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数量和范围;同时设立中华优秀数字出版物推广工程, 鼓励围绕数字出版产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这些相关项目的开发合作, 都为我国文化输出创造了有利的契机。

在营销渠道方面, 一方面文化企业应该突出营销意识, 强化市场导向, 在固守现有境内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境外市场。并逐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如互联网等 (的战略融合;另一方面应该利用与境外资本融合运作的契机开展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力争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4.3 改革政府文化贸易管制方法, 切实强化文化监管与立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一直存在, 而这种文化倒灌现象的产生还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政府管制之下。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们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服务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产业振兴和民族文化品牌打造阶段, 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贸易管制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又要切实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避免文化侵略。

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如果一国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一方面会大大抵消本国创作者的积极性导致文化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使得其国际形象和声誉下降, 严重影响文化贸易的绩效。文化监管和立法不健全是中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对此政府应该在强化教育宣传, 加强全民版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又坚决严厉打击盗版等一切侵权行为, 为国内外文化贸易市场营造一个健康的流通环境。

4.4 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培育文化类人才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而创意的核心在于人才。中国现在不仅仅缺少文化产品的生产人才, 更缺少文化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的开发人才。因此, 中国一方面应该加大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重视文化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 并鼓励本土人才走出去, 在人才培养, 市场开发等方面多和西方进行文化沟通与学术交流, 不但要将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创新、为我所用, 更要在对外交流中对西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消费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 要海纳百川, 鼓励全社会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国内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创意论坛、创意基地等相关文化服务机构, 真正地做到“集中民意, 汇聚民智”。

参考文献

[1]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2]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 2006 (03) .

[3]阳明华.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N].湖北日报, 2010-06-18.

中国文化贸易 篇8

一、我国影视产品的出口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到44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而在电视剧方面,2015年我国生产了395部,1.65万集。如此大规模的影视作品的推出丰富了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但是,影视作品在走出去方面却一直不如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一)我国影视产品出口规模小

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然而影视产品的出口规模却发展缓慢。如表1所示,从电影的出口规模来看,国产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从2010年的35.17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12年的10.63亿元人民币。2012年后,虽然国产电影海外票房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增长较为缓慢。截止2015年底,其海外销售额仍没有回到2010年的水平。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电影的消费也不断打破记录,国内电影票房不断创出新高。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国产影片海外票房收入占全国票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近三年这一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

而在电视剧作品方面,我国很早就开始尝试走向海外市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就在海外开始播出。但是当时的国产电视剧主要是针对海外华人,很少外国观众观看中国本土电视剧。直到近几年,国产电视剧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部分热播剧出口海外,如出口到美国的《甄嬛传》和《咱们结婚吧》,出口到韩国、泰国的《还珠格格》和《楚汉传奇》等等。但是相比较国内以万为单位的电视剧集数,出口海外的电视剧仍然规模很小。

(二)影视产品贸易逆差大

与较小的影视出口规模相比,我国从欧美日韩等国进口的影视作品却数量庞大,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很大。从电影方面来看,表2给出了近6年我国的电影产业贸易逆差情况。我国电影贸易逆差额从2010年的8.83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141.63亿元,五年时间里贸易逆差扩大了16倍。如此高的贸易逆差额反映了我国娱乐消费市场对高品质的电影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电视剧市场上,贸易逆差同样存在。虽然近几年,国产电视剧大量走出国门,但是与进口的海外电视剧相比,数目仍然较小。近年,我国从韩国进口了《来自星星的的你》、《太阳的后裔》等热播电视剧,从美国进口了《越狱》、《绝望的主妇》,从英国进口了《憨豆先生》、《神探夏洛特》等。此外,还从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进口了大量电视剧。

(三)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文化有一定渊源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此外,还包括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的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地。国产电影除在本国放映外,在海外市场主要是在北美地区播出,我国大部分电影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而电视剧的出口市场相对而言要丰富一些,如《琅玡榜》、《甄嬛传》在美国热播,而《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家喻户晓,《何以笙箫默》在韩国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数量都非常小,2014年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影视作品只占总出口额的5%左右。

(四)出口作品题材单一,产品竞争力弱

中国在海外上映的影视作品题材较为单一。电影方面,在北美享有较高声誉的国产片除了动作片还是动作片,如《一代宗师》、《精武门》、《卧虎藏龙》等。而在内地享有较高票房的喜剧片如《人在旅途之泰囧》、爱情魔幻片《美人鱼》、妖魔奇幻片《捉妖记》在北美地区一概受冷,海外票房和国内票房相差甚远。电视剧方面,海外播出的国产电视剧主要集中在古装片,近年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都市家庭电视剧开始受到海外观众的喜欢,如受到较高评价的《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等。

我国影视作品出口规模小、海外遇冷等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竞争力较弱,在海外市场认同度不高。如在国内取得二三十亿票房的《美人鱼》、《捉妖记》在北美只收获了两千万左右的票房收入,如此大的反差让人瞠目结舌。而电视剧方面也一样,在国内大热的《琅玡榜》、《甄嬛传》均以白菜价买到海外,而韩剧版权价格在我国2014年破单集20万美元的记录,《太阳的后裔》更是以单集23万美元的版权价格卖给中国视频网站爱奇异,与国产电视剧形成鲜明对比。

二、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的阻碍因素

我国居多影视作品在国内大热而在海外遇冷,就其原因,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在于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影视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融资、发行等各种体制机制均不成熟。从微观层面来说,影视作品创意不够,制作手法落后,营销渠道狭窄,文化折扣现象严重等。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我国饮食文化出口的制约因素。

(一)影视作品创意不够

我国影视作品的创意不够,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重复,还表现在故事内容、叙事手法等都缺乏创新。影视作品的题材种类很多,有受大众欢迎的题材也有偏冷门的题材。由于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只要有一部作品受到市场欢迎,同类题材的作品就会层出不穷。例如,当年穿越大戏《寻秦记》火遍大陆、香港两地,此后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红了之后,市场上就出现了一堆亲子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回来了》、《超人归来》等等,如此跟风,作品质量自然良莠不齐。电影方面,近年来,受市场欢迎的影片主要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这三种类型的影片共同撑起了国产大片近70%的票房。而深受北美观众喜欢的科幻片,日本观众喜欢的恐怖片寥寥无几。国内影视作品不仅在题材上重复雷同,缺乏创新,在故事内容和叙事手法上也缺乏创意。创意是一部影视作品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根本。我国影视行业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包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但是由于故事内容不够有创意,也没有文化底蕴,最后很多作品总给人一种荒诞、怪异的感觉。因此,选对题材,讲好故事,用巧妙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也会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

(二)制作手法落后

影视作品想要赢得海内外观众的认可,除了故事内容的巧妙构思,演员的高超表演外,还需要先进的后期剪辑制作。当今,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高科技打造出的精彩视觉体验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巨大魅力之一。精彩的视觉效果依赖于后期的特效制作,需要专业的团队采用数字化的处理技术和巧妙的剪辑手段。在后期制作效果上,好莱坞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阿凡达》中精美、奇幻的潘多拉星球还是《速度与激情7》中的保罗复活过程,这些后期制作技术都让观众感受到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独特观影感受。而反观中国的电影市场,由于电影产业起步较晚,我们在这些技术上面都没有优势。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电影公司也开始学习和采用这些3D特效技术。只是由于前期基础薄弱,我国的电影特效和数字技术水平还太低。

(三)文化折扣现象严重

所谓文化折扣,是霍斯金斯·米卢斯在1988年提出的,具体指由于观众对进口的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等缺乏了解,从而认可度不高,难以产生共鸣,由此带来的商业效应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我国很多影视作品在国内爆红在海外遇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折扣。比如在国内赚取超高收视率的《甄缳传》在美国市场反响一般,主要是美国观众对中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等的不了解影响到了对作品的认可度。因此,我国在海外受欢迎的大多是功夫片,因为功夫片主要是台词少,动作多。观众不受语言和文化背景制约,通过形体动作即能较好的理解影片内容。由于功夫片的文化折扣现象不大,国内口碑较好的《一代宗师》、《卧虎藏龙》等影片在海外也获得不错票房。

(四)营销渠道狭窄

以前,我国的影视作品在海外营销主要渠道是参加电影展,电影节以及中外合拍。虽然这些活动有助于扩大我国电影作品在海外的能见度,但是这些渠道都比较被动和单一。目前,美国影视作品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并且他们在营销宣传上都花费很高。如《阿凡达》制作成本2.87亿美元,其营销成本也高达1.5亿美元。韩国影视剧很多是通过出售版权的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视频网站。在当今互联网运用如此广泛的今天,我国也应该学习韩国通过互联网渠道将中国的影视作品传递到海外的千家万户。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影视公司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开拓海外营销渠道。如万达集团收购美国最大院线AMC公司,华谊兄弟与博纳影业集团合作建立北美华狮娱乐制片公司。这些国际化的尝试都为我国影视产业的海外营销渠道拓展树立了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要想我国的影视作品走向海外,提高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影视公司在故事创意上不断突破、后期制作技术上不断提高,并且仔细研究海外观众的观影偏好尽量减少文化折扣,同时拓宽海外营销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不断成为影视大国更能成为影视强国,通过影视作品的出口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让世界多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08(1)

[2]贾义婷,胡晓冕,我国影视文化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6(4)

[3]夏茜茜.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中国文化贸易 篇9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此结论似乎与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贸易结构、文化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并与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一、文化贸易概念的界定分类及数据来源

目前为止文化贸易的概念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比较认可的是将文化贸易分为文化商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两大类(周成名,2006;李小牧、李嘉珊,2006;李怀亮、闫玉刚,2007)。

而国际上接受度较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的界定: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商品指的是那些能够传达生活理念、表现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递信息或娱乐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并能影响实践活动。在取得版权后,文化商品能够通过工业过程大量生产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它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录像、视听节目工艺品和设计。文化商品包括核心文化商品(即传统的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两大类。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UNESCO,2005)。

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赚取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包括艺术表演和其它文化活动,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文化服务包括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服务以有偿服务或免费服务的形式提供(UNESCO,2005)。

我国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还不完善,本文文化贸易的1997~2006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而2007、2008年采用我国颁布的最新数据。

二、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分析

全球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集中度较高,被限定在有限的国家中。高收入国家是文化产品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中国。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出口排位,英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产值达85亿美元;美国第二,产值达76亿美元;中国第三,产值达53亿美元。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美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消费国,达153亿美元,是英国进口额的两倍;英国是第二大消费国,达79亿美元;德国以42亿美元位居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中国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第15。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排在第4位,总的市场份额是5.39%。总体来说,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增长迅速。

(一)我国文化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贸易逆差依然严重

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反映了该国文化被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文化软实力强弱。2008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2.6%,为2001年的4倍;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8.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9.5%,是2001年的7倍。

但在总量扩大的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严重。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如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中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图书、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产品,贸易逆差在扩大;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方面逆差扩大更加明显;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在2005~2007年曾经有所下降,但2008年逆差又出现增长态势。从贸易额来看,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额逆差是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则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额的逆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文化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S为贸易商品结构,EXi为第i种商品出口额,为该国n种商品出口贸易总额。

通过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本文所指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主要考察文化商品类和文化服务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核心文化商品类和相关文化商品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根据公式1,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的计算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从中国的文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纵向变化看,1997~2006年,文化商品在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中所占份额总体来说比例很高,文化贸易出口基本上以文化商品的出口为主;而文化服务所占的比例很低,特别是核心文化服务在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非常之低,虽然在2000年之后逐年上升。该表也反映出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附加值高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已经呈现出攀升之势;在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中,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其产业链的下游,获利空间非常狭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

从中国与韩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的文化贸易结构横向比较看,如图2、图3、图4所示。

在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的比例上,中国和韩国的文化贸易主要是文化商品的贸易,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非常小,这与中韩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关,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就是文化服务业水平很低,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文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而日本和法国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在80%~70%之间,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英国的比例在70%左右。只有美国的文化商品出口所占比例相对要低很多,保持在50%~55%左右,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也一直相对要高出很多,保持在40%以上,反映出其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文化贸易对其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比较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大有体现,国内的文化服务业水平也已经很高。

在核心文化商品出口上,中国和法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核心文化商品的贡献比较明显,反映为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中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商品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力很弱,美国和英国水平相当,稍次于中法两国。

在核心文化服务出口上,美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基本上在5%~6%左右,而英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份额在3.5%~4%左右,仅次于美国,这与美英法三国的文化服务业相对发达是吻合的。而中国和韩国基本上没有核心文化服务的出口,所占的份额非常低,两国不仅文化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更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三)文化贸易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而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一般考察其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以出口为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S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EXi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分母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出口的总额。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文化服务贸易没有分国别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只考虑对核心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贸易的数据进行区域结构的分析。

(一)我国进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从我国核心文化商品贸易进口地理方向看,最大的来源地是经济发达国家,占到50%以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基本和发达国家平分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的国家市场份额。高收入国家在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进口贸易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稳定,在30%左右。

在相关文化商品进口贸易的地理方向上有不同的表现,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在1996-1999年小幅上升之后快速下降,所占比例已经从70%左右降到3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来源国刚好相反,已经从不到30%上升到接近70%。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美国在此项贸易上所占比例非常低,并呈现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的来源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与整体一致,并且近几年在其中占有超过80%的份额(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来源地虽然比较分散多样,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东亚地区,包括韩国、中国香港等,以及发达国家,其中欧盟发达经济国家、美国和日本基本上占到40%左右的比例。应该可以看出,前者的贸易主要因为同宗文化的低折扣所能带动的相似需求,而后者更多的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供给空白。

(二)我国出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最大市场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个国家占了我国出口文化商品市场的30%以上,其国内经济的状况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结构应该跟两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关系相关,因为商品经济的关联大,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太乐观的数据是对日本的文化商品的出口,数据显示其在我国文化商品的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较低,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似乎与两国相同的文化渊源、相似的文化需求情况不太吻合,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两国的市场供给趋同性强或者我国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还没有把握本国和日本的市场需求点等方面。与日本相似的情况也表现在对发展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商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以高收入国家为主。这可能跟文化商品的货物特性有关。正因为其价值主要是物质价值,需要的成本更多的是自然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力,与我国传统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表现相一致。而处于国际文化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文化产品在我国还没有被很好地重视和发展。

三、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外贸竞争力是一国(地区)在可贸易的产品或相关产业上所具有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能力以及获利能力。

关于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arative,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a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等工具来衡量。本文拟采用上述三类指数来分析我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直接体现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谓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Si表示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Xi表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ΣEX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额。

在国内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文化商品是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

而更能反映问题是上面的图5,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上游的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如图5所示,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其实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格局,第二层级的有竞争力的国家是英国、日本,法国再次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综合考虑了进口和出口量个方面,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表示第i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该种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该种商品的进口额。取值范围为[-1,1],值大于0,说明该产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越接近于1,竞争优势越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文化贸易总体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个优势主要依赖于文化商品层面,在文化商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优势相对明显;而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TC指数一直小于零,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用公式表示: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我国的文化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其中文化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的计算是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贸易出口额在世界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而文化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s是通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上,并有下降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结果如表3。

从总体文化贸易的RCA指数来判断,我国的文化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我国文化贸易的产品构成中文化商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仅以此来描述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并不全面。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第三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征,所以考察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更有价值。一方面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上游,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通过国际比较,可找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从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判断,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参照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美国、英国、日本的发展策略,我们的文化产业振兴可以将重点放在文化服务方面。

四、进一步扩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多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应对和发展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大趋势,是受到资源限制较少、投入少、回报高的产业。一个国家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问题,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鉴于我国目前文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对其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

国内的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中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基本上以文化商品贸易为主,而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非常少,我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还非常小。中国要出口的不仅是电视机更要输出思想观念。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自发状态,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也谈不上合理规划,政府可以利用振兴文化产业机会进行全盘规划,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特别要注重文化创意型经济的发展,培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渠道,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

我国目前的贸易区域结构比较集中,出口主要面向东亚地区,部分项目虽已进入欧美一些国家,但涉及的只是少数发达国家。过于集中的贸易出口地理方向使得我国文化的普及范围狭窄,所能起到的经济带动作用就非常微弱。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的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化”没有作为一项产业经营,而是被看成“文化事业”,市场化程度欠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产业运作资金和管理经验有限,真正能从事文化国际贸易的经纪机构奇缺,文化贸易的境外营销网络尚未构建,形成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多靠自行操作或个人联络的局面。在这方面,既要着力培养专业人才,也要善于利用其它产业已有的相对完善的境外营销网络,比如说通过我国已经积累的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营销网络来获取信息或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展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开展文化对外贸易的主体是企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了文化产业重组,形成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且文化产业中大型企业、集团比较少,现有的企业集团缺乏竞争力,企业规模及实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应加快重组步伐,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以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建立报纸、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跨行业集团,打造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我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内容为王,同时注重表现形式,减少文化折扣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主导取向不应与国际文化贸易趋势相悖,而应与国际市场趋同。要扩大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然后创新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形式。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现代的诠释才能够放出异彩。我们的文化产品只有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从而产生购买行为。比如中国的大型杂技、武术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在德国上演进行到一半时,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因为《太极时空》立足中国的太极文化,把杂技、武术、舞蹈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为一体,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了杂技中的跳板、排椅,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刀剑对练等,制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戏剧效果。

(五)注重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现代商品的角度讲,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是如此,可以说文化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意义在于消费者会自觉地把品牌与产品联系在一起,产生特有的消费行为。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文化企业应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在“名牌”上下工夫,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大、产值高、同时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企业组建大的企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此带动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的出口。

(六)通过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

根据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在文化贸易上应该重点使用战略性出口政策,即出口补贴在文化贸易中的运用。我国应该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尽早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制度,充分运用好WTO规则允许的绿色与黄色补贴,逐步取消引起贸易争端的红色补贴。首先,在补贴方向上,文化企业在前期内容创意、技术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组织限制的。以后,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文化内容原创等文化创新项目,政府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尽快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上跟国外的差距。同时,对文化折扣的部分予以补偿。其次,要改变补贴的策略,变明补为暗补。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讲究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其中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就是一个较好的暗补途径。

摘要: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研究 篇10

(一) 文化商品

所谓文化商品是指能够传达生活理念, 表达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达信息或娱乐的作用, 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 并能影响文化实践工作。在取得版权后, 文化产品能够通过大量工业生产在全球传播, 包括图书、杂志、软件、录像、唱片、电影、工艺品等。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

(二) 文化服务

所谓文化服务是指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取得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 只包括艺术表演和其他文化活动, 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 例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文化服务以有偿服务或无偿服务的形式提供。

(三) 国际文化贸易

国际文化贸易的概念, 学术界一直未有统一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以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 (cultural products) 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口行为, 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 (cultural goods) 和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 。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及结构特征

(一) 国际文化贸易的环境

当今的国际社会大致存在两种文化贸易理念。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贸易”主张, 另一种则是以法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保护贸易”。所谓自由贸易就是指国家取消各种进出口限制, 使各国自由竞争。而保护贸易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出口, 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实行保护。在两种主张中, 发达国家多主张采用“自由贸易”, 它们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所以发达国家更愿意支持“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主张采取“保护贸易”, 因为直接的市场竞争会很快暴露发展中国家的弱势, 它们需要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从而扶持本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但是, 到底是采取何种主张并没有一致的态度, 比如法、加虽然属于发达国家, 却站在“保护贸易”阵营。

(二) 国际文化贸易的规模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国际文化贸易的迅速扩张, 贸易规模因此得到不断地扩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 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迅速增长。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扩大文化贸易规模作为新的经济战略, 本国文化贸易的扩大不但是对别国经济竞争的威胁, 也是对别国精神文化的渗透性威胁。

(三) 国际文化贸易的结构

1. 从国别分布来看, 文化贸易的发展是失衡的。

欧美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市场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例, 美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 媒体投入越多, 本土节目的供给能力就越强, 自然会减少对国外电视节目的进口, 并且有能力向别国输出文化贸易。

2. 从人口规模上讲, 文化贸易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

较多的人口意味着较大的需求, 因此, 大规模的人口也会影响文化贸易进口的总量。也就是说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人们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量大, 随之产生的文化贸易量也会加大。

(四) 国际文化贸易的特征

1. 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国际文化贸易同时具备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具备经济属性使得国际文化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具备文化属性突出了文化的渗透性, 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这种非物质性的需求很大程度体现了一国的非物质消费者的导向和趋势,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

2. 贸易发展状态失衡性。

文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中, 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地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早, 已经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高科技, 所以在文化贸易竞争中一直扮演主导角色。而发展中国家, 经济和科学技术起步晚, 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文化贸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 文化商品与文化服务的比重也是不平衡的。综合国际文化贸易市场来看, 文化商品的生产比重还是大于文化服务的产出。

三、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分析

(一)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文化贸易实力较弱。

我国文化贸易起步较晚, 对外贸易额中的文化贸易比重也较小, 文化贸易发展不平衡。近些年, 我国的文化贸易进出口比例失衡, 进口比例逐年递增, 虽然我们不断发展文化产业, 但是仍然存在巨大逆差。

2.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比重较小。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都是文化贸易的强国, 一直保持着世界文化贸易的大国地位。例如2012年, 我国进口美国版权5606项, 而出口仅为1259项, 进出口比例将近4.45:1, 这样的状况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量极为不符,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 但是却没能像韩国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刮起“韩国风”, 也没能像美国一样出产“大片”。

3. 文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文化贸易中文化载体是文化贸易的硬件, 比如, 照相机、摄像机等。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出口量非常大, 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但是这些文化硬件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货物贸易, 获利较少, 所以文化硬件在文化贸易中占有很大比例无疑影响了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而文化软件, 比如, 演出、游戏、电影等, 则具有超高的利润, 我国在文化软件领域相对薄弱, 应当予以加强, 改变目前的文化贸易产品结构。

(二)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问题

1. 管理体制落后, 政府对市场缺乏保护。

我国文化产业在2006年才真正受到国家的重视, 所以就会有发展底子薄、基础性服务设施落后、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政府需要给予支持。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引导、借助市场作用、运用经济手段, 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2.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近几年中国不断引进国外综艺节目的改版权, 例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无一不是从国外引进, 在国内引起收视热潮。从广大观众的反应来看, 这类节目是受欢迎的, 但是不能为了保障收视率而让本土的综艺节目一直存在于别国的影子下。在《我是歌手》取得同一时段收视率第一时, 各大卫视居然纷纷效仿, 制作大同小异的歌手比赛节目, 难道我们能做的只是模仿?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 而我们现在正在断送生命。

3. 对本国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是我们却很少对这些资源予以利用。中国的花木兰、熊猫形象都被搬上了美国迪斯尼荧幕, 这些都让我们痛心。我们对本国的文化资源不能够充分保护和使用, 最终就会是被别人“窃取”中国资源并打上别国标签的悲惨结局。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 加强我们对市场的保护, 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充分挖掘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 令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怀亮, 闫玉刚等.国际文化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8.

[2]马兴云.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4.

[3]张华.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

[4]周成名.关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 (3) :12-14.

中国服务贸易浅析 篇11

[关键词] 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 业 存 在(Com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04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 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 ,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 (2 )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

(1)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服务业的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服务出口的扩大,基础在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并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服务出口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要改變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并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次,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业中的作用。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服务业门类多,层次高低悬殊,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一起上。

(2)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决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我们还应注意培养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诸如咨询、金融、技术专利和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2.调整政府职能

(1)灵活运用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目前,我国已有限制地开放了部分服务市场,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法规,使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场面。所以,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要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前,做好立法的准备,也是我们争取主动的一项措施。此外,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对有关各项服务的政策及有关规定予以公开,以便外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也防止了有些国家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3)完善服务贸易体制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服务业,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

另外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选择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都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的根本举措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制高点的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李杏谢正勤: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江苏商论,2004.9

[2]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产业特征.与贸易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王仁曾: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统计研究,2002,(4)

[4]程大中:《服务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载《世界经济》,2000(11),49页

[5]管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入世后的影响》,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12)

中国文化贸易 篇12

关键词: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呈强劲增长态势,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以及各国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选择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这种相似的主导出口产业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各成员的出口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来。

在东盟五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中,新加坡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占了其出口总值的63.0%,其次分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光学等仪器设备、塑料制品;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产品出口也与此类似。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机电产品,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国家总出口的比例最大;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但纺织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到20%多, 而其他东盟国家比重最大的印度尼西亚也不过12.1%, 这说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仍然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互补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利用资源、技术或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采取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可以为该国带来福利。中国和东盟成员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相互贸易中就可以实现贸易互补。

选取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国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与东盟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有所减弱。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相互贸易中面临着出口的压力。而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不断增强。中国在进口方面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显现出比较大的依存关系。

这样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在与东盟的相互贸易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少,在双方贸易中,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压力,而从东盟进口则表现出依赖加强的趋势。

三、贸易竞争

在比较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时,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的优势呈总体下降趋势,同时在农业原料出口市场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出口竞争中总体处于不利的劣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要部分,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形成冲击。

四、应对措施与策略

(一)进口策略

在进口战略中,应尽可能使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石油进口为例,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内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正积极地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以减少对中东和非洲石油进口的依赖,而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又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各种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战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以农产品的双边贸易为例,我国在今后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 合理配置地区内的资源, 避免恶性竞争, 是我们今后同东盟合作的工作重点。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协议分工发挥各自所长, 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才能促进区域内双边贸易更紧密的结合。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恰恰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 通过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 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协作分工体系, 进行产业间的横向协作与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 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 实现有序竞争, 共同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潘青友,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7年第7期

[2]、邹春萌,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 东南亚纵横, 2008年第8期

[3]、吴艳,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4]、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上一篇:低压断路保护下一篇:腹横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