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切口(通用4篇)
腹横切口 篇1
随着微创手术在妇科领域内的深入开展, 探讨创伤小、恢复快、手术质量高的术式成为妇产科界的热点问题。我院自2001年始开展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1],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行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行纵切口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35~55岁;黏膜下肌瘤15例, 多发性肌瘤43例, 子宫壁肌间肌瘤30例, 子宫腺肌瘤3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例。对照组年龄36~59岁;黏膜下肌瘤8例, 多发性肌瘤22例, 子宫壁肌间肌瘤14例, 子宫腺肌瘤1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例。2组年龄、疾病类型、盆腔粘连程度、手术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 操作要点为:常规消毒后, 手术切口取耻骨联合上两横指, 横行切开皮肤长约6~10cm, 仅切透真皮, 于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约2cm深达筋膜层。术者分别将左右两食指伸入脂肪层底部向切口两侧撕拉分离, 充分暴露筋膜。保留切口两侧腹壁浅静脉, 正中切开筋膜1cm, 用剪刀横行裁开腹直肌前鞘, 裁剪时注意剪尖上翘, 剪口张开勿过大, 以免操作腹直肌。钝性及锐性分离腹直肌与前鞘切口上缘的肌键约4cm, 再分离切口下缘达耻骨联合上缘。分离两侧腹直肌的黏着部位后, 术者与助手同时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将腹直肌向外向上撕拉开, 分离腹膜外脂肪, 纵向撕开腹膜进腹。用纱垫排开肠管, 无需开腹拉钩, 常规切除子宫。关腹后用1号无损伤线连续缝合筋膜, 4号丝线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4~5针。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式纵切口子宫切除术。
1.3 观测指标
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病率及术后拆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术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腹式纵切口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用的术式, 但存在一定的缺陷, 术后切口张力大, 愈后瘢痕较明显, 与横切口比较易发生切口局部裂开及切口疝。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以下优越性:小横切口大部分被阴毛遮盖, 无缝线引起的爪状瘢痕, 术后瘢痕不明显, 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对皮下脂肪组织采取钝性撕拉方法, 可避免下腹两侧腹壁下动、静脉下行支的损伤, 保存血管、神经的完整性, 利于伤口愈合, 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轻;横切口术无需大幅度排肠, 对肠管刺激小, 利于肠功能恢复;由于腹腔动力作用, 小横切口有自然对合倾向, 术后发病率小;拆线时间缩短,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节约医疗费用, 增加医疗床位周转。脂肪及腹膜采用撕拉法, 缩短了进腹和关腹时间, 且不易损伤膀胱, 对膀胱刺激小, 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避免术后尿潴留发生[2]。缺点在于, 横切口不易探查上腹部, 切口不能向上延长, 所以不适用于巨大的子宫肌瘤、炎症粘连多、二次手术及恶性肿瘤手术。
综上所述, 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行腹部纵口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病率及术后拆线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术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部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切口小而美观、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横切口, 腹部,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
[2]刘涛, 戴淑真, 魏敏.改良筋膜横切口保留腹壁浅静脉的临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7) :401-402.
腹横切口 篇2
【关键词】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阑尾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55-01
作为临床普外科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通的手术,阑尾切除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已经变得逐渐完善[1]。同时又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阑尾炎手术切口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阑尾炎患者行阑尾的微创切除和美观是该疾病手术治疗的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探讨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现将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6岁至68岁内,其平均年龄为(38.2 ± 5.8)岁,该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24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7岁至69岁内,其平均年龄为(38.8 ± 5.5)岁,该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25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1例,慢性阑尾炎患者4例。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治疗,其方法具体为: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采用平卧位姿势,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作为麦氏手术切口,其长度最长为8厘米,最短为5厘米,然后逐层切开并进入至腹腔,在发现阑尾后对其进行常规的结扎并将其切除,最后对腹腔进行局部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
实验组患者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阑尾炎手术治疗,其方法具体为: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采用平卧位姿势,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作皮纹横行切口,其长度最长为3厘米,最短为2厘米,然后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使用小拉钩将皮下脂肪组织拉开,接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呈斜行,将腹横肌与腹内斜肌钝性分离,并切开腹膜,在发现阑尾后将其切除,对其残端进行结扎,最后对腹腔进行局部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疤痕长度,分析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 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8.4 ± 4.8)h,术后下床时间为(13.7 ± 3.8)h,疤痕长度为(1.8 ± 0.8)cm,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6.4 ± 3.9)h,术后下床时间为(21.3 ± 3.5)h,疤痕长度为(4.6 ± 0.9)cm。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腹部急症,急性阑尾炎典型临床表现多为右下腹的疼痛、反跳痛以及麦氏点的压痛。根据炎症的性质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以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未对其给予及时有效的措施,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阑尾的穿孔,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针对阑尾炎的治疗多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且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传统上手术切除方法多是采用常规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方法,且切口的长度最长为8厘米,最短也达到了4厘米,这使得美观程度以及手术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4]。随着医疗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研究报道表明,该手术方法不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皮肤切口比较小,同时对腹腔的干扰比较少以及对腹壁的损伤比较轻等多方面的优点[5]。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8.4 ± 4.8)h,术后下床时间为(13.7 ± 3.8)h,疤痕长度为(1.8 ± 0.8)cm,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6.4 ± 3.9)h,术后下床时间为(21.3 ± 3.5)h,疤痕长度为(4.6 ± 0.9)cm。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相比较常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以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长银,席广君,陈静辉.皮纹横切口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2):182-183.
[2] 李日红,章鹏.皮纹横切口阑尾术治疗134例阑尾炎疗效分析[J].現代诊断与治疗,2012,21(6):362- 363.
[3] 张兆杰,吴华,刘笑梨.微小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367例临床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13,16(10):716 -717.
[4] 薛菊存,杨富财.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改进[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 25-26.
腹横切口 篇3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下腹部横切口做剖宫产1800例,选用1998年1月至2002年间下腹正中纵切口做剖宫产1800例,两种术式进行临床对比,两种术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产妇均孕足月(37~42周),两种术式的手术指征、产妇的年龄及术中失血情况无明显区别。横切口手术时间平均为25min,排气时间平均为35h, 5d即可拆线出院。纵切口手术时间平均为45min,排气时间平均为41h, 7d拆线出院。1800例横切口剖宫产中有3例出现脂肪液化,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纵切口中有19例出现脂肪液化和不同程度的皮肤裂开,其余产妇切口均愈合良好,到期出院。两种术式手术指征见表Ⅰ:
其它包括:脐带绕颈、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引产失败。
2 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同一般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常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腹部皮肤常规消毒、辅巾,在耻骨联合上约2-3 cm处有一自然半月形肤壁横沟,沿此皱壁做弧形切口,长约12-15cm,将皮肤切开,在切口中部切开脂肪层至筋膜约4cm,术者与助手手撕皮下脂肪,延长至皮肤切口两端。
(2) 在中部横切开筋膜约3cm(腹白线两侧,各约2-3cm),术者与助手手撕延长筋膜至切口长(不另上下分离腹白线之腱膜)。
(3) 打开腹膜,只需轻巧分离腹直肌,在尽量靠近上端寻找腹膜透明处打开一处腹膜后,将腹直肌和腹膜一起手撕至足够大。
(4) 切开子宫下段,手取胎儿均按常规。
(5) 缝合子宫切口时"2"号肠线第一针超过切口顶端,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第二层褥式连续包埋缝合浆肌层,常规探查腹腔。
(6) 关腹,不要将大网膜拉下,尽量上推大网膜,腹部切口用"○"号肠线连续缝合,筋膜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间断缝合5针。
3 讨论
腹部横切口术式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几年在我国推广较快,主要体现以下优点:
(1) 美观,在下腹部皱褶处做切口,切口与皮纹一致,疤痕细小不明显,尤其适用于肥胖体型的产妇,产妇乐于接受; (2) 皮肤切口张力小,上下缘有自然对合趋势,愈合佳,且便于术后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尤其产妇喂哺婴儿时多采取坐姿,即方便婴儿喂奶,也利于切口愈合; (3) 疼痛轻,因下腹部神经呈水平分布,侧缘吻合支少,所以横切可减少损伤,腹部疼痛症状轻; (4) 肠道功能恢复快:由于切口低,术中对中上腹部干扰少,血液、羊水流入腹腔较少,且切口疼痛轻,病人活动早,故肠道功能恢复迅速; (5) 采用刀切与手撕相结合方法,即尽量避免了一些副损伤,又节省手术时间; (6) 开腹时打开腹膜后一起分离腹直肌与腹膜,筋膜与肌层间不做锐性分离,避免了腹直肌底层血管的损伤。也避免了筋膜与肌层间的血管损伤; (7) 关腹前上推大网膜,避免了大网膜与腹膜及子宫切口处的粘连,此点与各方报道有差别(临床发现不缝腹膜、下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的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腔粘连明显严重)。
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腹壁,横切口,纵切口
伴随着对剖宫产手术研究和认识的逐步深化, 腹壁纵切口与横切口越来越广泛的发展成为剖宫产术手术选取的两种主要的方式。为了实现在二次剖宫产中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和改善, 现对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0例, 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 年龄23~39岁, 平均 (27.1±2.8) 岁, 平均孕周 (38±3) 周。第1次剖宫产距再次剖宫产手术时间1.3~7.8年, 平均 (5.1±2.3) 年。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 (腹壁横切口) 和对照组30例 (腹壁纵切口) , 两组在年龄、孕周及时间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 麻醉方式使用和选取的均为持续硬膜外麻。具体的手术方式为:对于观察组, 横切口是沿原术瘢痕做的, 将原瘢痕组织切除掉, 而后将皮下组织切开, 对腹直肌的前鞘作剪开处理, 这样腹直肌就会被分离, 将腹膜剪开之后, 具体的手术步骤按常规进行。对照组不同的是, 沿原手术瘢痕进行的切口为纵向的, 进行纵切口之后, 也将原瘢痕组织切去, 后进行常规操作。在具体缝合的时候, 可吸收线美容缝合被采用, 也就是这两种手术方法都省去了拆线处理的步骤。
2 结果
2.1 两组盆、腹腔粘连情况对比
观察组盆、腹腔的总粘连率为56.67% (17/30) , 对照组的为20.00% (6/30) , 两组的总粘连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的对比
两组的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观察腹壁横切口的优点和缺点, 可以作如下描述:优点表现为疼痛轻、瘢痕小、较为美观, 故而比较容易被接受, 但是缺点是, 相比于纵切口, 切口感染率较高、因为较多的失血, 就比较容易形成血肿, 在操作上, 也比较困难, 还不利于向上延长切口, 如果娩出胎头的时候比较困难, 切口进行向上延长的作业就不能采取, 对于盆腔大肿瘤手术、需行切除大网膜的盆腔恶性肿瘤或者需要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手术, 腹壁横切口的手术方式, 也都不适合等等, 这些都是腹壁横切口手术的缺陷性[1]。如果在进行了一次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手术之后, 需要进行二次剖宫产或者以上的妇科手术的, 这个时候因为需要进行局部的麻醉, 切口手术方式可能就会被选择为纵切口, 这样在腹部, 就会留下永久的瘢痕, 不是很美观, 患者比较难以接受。
在进行二次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手术的时候, 肌肉与腹直肌前鞘会出现粘连现象, 分离腹直肌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出血、肌纤维损伤事宜, 如果在麻醉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时候, 还会需要对腹直肌进行断裂操作[2]。与此同时, 因为腹膜子宫的下段、腹肌及前鞘之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粘连现象, 这样再次进行手术的难度就会变得非常的大, 也很难清楚地识别膀胱。相比于第一次进行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手术, 第二次的时候对应的疼痛轻、时间短的诸多优点都不会存在, 手术难度会被增加, 手术时间也会被延长。所以在充分的考虑长远效果的基础上, 在进行第一次剖宫产的时候, 手术方式在选择的时候, 腹壁横切口不应该成为一味的选择, 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 应该结合分娩者本身的具体情形[3]。另外, 在基层医院, 剖宫产手术还有可能进行二次、三次乃至四次, 所以要予以认真的考量和选择。
总而言之, 腹壁纵切口碑选择应用在第一次剖宫产手术之中, 帮助降低了进行二次剖宫产手术的难度, 使得手术时间被节约, 手术带来的创伤也会被减少。
参考文献
[1]梁辉标.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2) :200.
[2]钱碧慧, 鲁励, 贺静.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0, 16 (7) :4.